有关中国历史的论文

2024-10-09

有关中国历史的论文(共12篇)

有关中国历史的论文 篇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历史中走来,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但文化又来源于那古老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为此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让我感叹我有一个伟大而充满着历史底蕴的祖国!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说到中国的传统习俗,说道中国的历史底蕴,说到中国的文化内涵,都让大家交口称赞。看到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看到宏伟浩大的故宫,看到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到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让人叹为观止!但一切都要归根于传承这一切的美丽的汉字。因为没有它便没有这几千年来的伟大篇章。

五千年前,仓颉造字。从此,中国人就有了记录自己文明与发展的符号。中国人用他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为这个世界建立了最早的文字宝库,并将承载永恒。汉语言是多么让我们骄傲啊!汉字的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不就像我们中国人的风骨一样有棱角,有底蕴么?

篆书、_楷书、隶书、草书等等,可以看出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与字体形态的多种多样。王羲之、欧阳修、颜真卿、张旭,一张张历史遗留下的碑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苦练书法时的坚毅,他们挥笔洒墨的畅快与洒脱,让我们后代子孙惊叹,佩服。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品质么?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历史文明的一大亮点!没一位作者都用这博大精深的汉语在解释,在诉说。恐怕今生也忘不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直,忘不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忘不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忘不了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多情。他们每一个人都借助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着几千年来的历史。无论怎样的平仄转承,无论怎样的横折弯钩,无论怎样的粗犷洪亮还是莺莺细语,这不都是中国人自由个性的体现与多彩文化的纷呈吗?

让字正腔圆的中国语言再次谱写出属于中国的璀璨篇章吧!

有关中国历史的论文 篇2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1)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大多数的内容均为文字与图片所组成的,无论是在经济历史和军事历史中,还是在政治历史与文化历史中,图片均占据了与文字信息相对等的篇幅比例,这充分说明了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已经开始逐渐的由文字为主要阐述转向图片与多媒体课件,愈发表现出了创新式教学模式在新时代教学理念中的作用。

(2)历史图片是对教学文字的高度补充。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历史图片不仅与文字信息同样重要,而且还会为文字知识带来较为重要的补充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在经历幼儿到青少年时期时,直观思维是决定其喜好与兴趣的主导性思维,而历史图片作为教材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会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接受历史知识,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重点把握图片内容。教育者如果想要全面地发挥出历史图片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图片的内容。首先,教育者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受到学生青睐的教学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程知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的情感;其次,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课程图片主要分为地图、图表与图像,教育者要深入地分析这些图片想要向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认真且透彻地研究这些信息中的所有细节;最后,教育者要精准地找出图片信息与教学内容中的共通之处,运用简练且直观的教学语言来将图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深层次信息传递给学生,争取将每位学生都带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逐渐地引导他们主动且积极地参加接下来的探究式教学活动。

(2)选准历史图片的运用时机。通过历史图片来辅助历史课程教学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却不是历史课堂的全部。教育者只有充分把握好教学时机,才能够让历史图片成为推动教学效率提升的点睛之笔。如若不然,历史图片就会如同画蛇添足一般成为历史课堂的累赘与干扰。

教育者应当在课程导入阶段应用历史图片。“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图片导入的方式来开始课程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起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老师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时,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美国国旗的图片,而后再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有13颗星的星条旗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请问这张图片中的旗帜上面为什么是13颗星星?”通过这种方式来带出“北美殖民地建立”的相关历史知识。通过这两幅鲜明的国旗对比图,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过程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激发出他们求知的欲望与学习积极性。

(3)通过历史图片来陈述历史事实。教育者可以在讲述有关于历史事实的相关内容时运用历史图片来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真实性。历史图片所传递的是当时历史状况的真实面貌,所以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传递历史事实的最震撼效果。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中,难以向学生全面地讲述历史事实是很多教育者都倍感头痛的一项问题。

例如在教授《三大战役》这一课时,从小生长于和平年代之中的学生很难心领神会“小米加步枪”的那种困难与艰苦的情境。然而,历史图片的展示不仅能够让学生直面在战争年代中平民百姓的贫苦情境,同时还看到诸多如同自己一般的年轻战士在炮火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惨烈场面,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取得胜利是如此的艰难和不易。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图片运用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重点把握图片内容、选准历史图片的运用时机以及通过历史图片来陈述历史事实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图片

参考文献

[1]郭辉明.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图片有效运用的研究[J].学周刊,2015,(7):80—81.

和金钱有关的历史趣闻 篇3

◆公元前25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以金银条作为货币,纳税变得更方便。

◆不幸的是,金钱的发明也给小偷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寺庙成了银行,因为那是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比较牢靠,而且对小偷具有威慑力。

◆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神殿里的教士已开始对当地居民发放贷款。

◆1472年,意大利出现了一家当铺,它就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银行——西耶那银行。

◆公元910年,纸币诞生于中国,这让3个世纪后来访的马可·波罗尤为震惊。他注意到,当时元朝的皇帝忽必烈似乎印刷了大量纸钱,滥发纸币导致的通货膨胀最终破坏了当时的经济,中国在15世纪取消了纸币的发行。

◆1861年7月,美国内战的大量开支启发政府发行绿背美钞。

◆目前美国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总价值约为8290亿美元,其中2/3的现金被海外持有。

◆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美钞上的可卡因残留比任何货币上都多。他们还在美钞上面发现了葡萄球菌和粪便残留物。

◆在1916年的某段时期,你可以把现金带到华盛顿,将它清洗、熨平或重新发行。

◆制造美元的纸并非取自树木,它的成分是75%的纯棉和25%的亚麻。

◆为了对付伪钞制造者,最新的5元面值美钞内含嵌入式安全線,其中包含65万块小玻璃圆盖,几乎是不能复制的。

◆1949年,弗兰克.X.麦克纳马拉带朋友到纽约吃晚餐。由于忘记带现金,他尴尬无比,于是,他发明了第一张信用卡——大莱卡。

◆大莱卡最初的材质是厚纸板,它的背面列出了14家参与的餐厅,年费为3美元。

◆1967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谢泼德·巴伦在伦敦为一家巴克莱银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取款机,其设计理念源于巧克力自动售货机。由于当时塑料卡并没出现,因此,这台ATM机只靠检测放射性碳-14的踪迹来识别账户,检测完成后,客户需要输入4位密码。

有关韩信的历史故事 篇4

一天,老员外很烦闷,想下盘棋,叫茶童去找他的棋友。棋友不在家,摆好的棋子,只好推了。马猴子看老员外烦闷,就坐在棋桌的对面,指指老员外,指指自己,又拿起棋子走了一步。老员外看着挺好玩儿,就笑了,说:“你随我下一盘?”马猴子点了点头。老员外逗笑地说:“输了怎么办?”马猴子一侧头,用爪子往脖子上一砍。老员外问道:“你输了要砍头”马猴子点了点头。老员外又问:“你赢了怎么办?”马猴子“呜呜”两声,用爪子比划一下小姐后楼。老员外笑了:“怎么,要娶我女儿,”马猴子点了点头。老员外说:“好,来,下三盘,下一盘算欺负你。三盘两胜,行不行?”马猴子连连点了点头。

老员外是闲着没事儿,只想逗马猴子玩儿,下棋根本没有在意。下了一盘,很快就输了。老员外这才猛吃一惊,觉得轻敌败阵,输给马猴子太不值得。下第二盘,老员外更觉吃惊,一看这马猴子棋路很不一般,他就使出了平生最好的棋艺,还是输了。第三盘,老员外慌了,当然又输了。老员外觉得很累,很败兴,就回房歇息去了。

事过不久,老夫人告诉员外说,发现马猴子往女儿楼上跑。老员外猛然想到下棋的事,不觉大怒,提剑就奔马猴子棚。一看不在,就奔后楼。这时马猴子刚从后楼下来。员外大喝一声。“畜生,你上后楼千什么?”马猴子比划一下下棋。老员外骂道:“畜生,你妄想!”说着一剑挥去,“刷”地一下,把马猴子脑袋砍下来了。

老员外哪里知道,这时小姐已经失身有孕了。小姐哭了三天三夜。她觉得出了这件事没脸在家待下去了,再说那时姑娘都读“女儿经”,讲的是嫁鸡随鸡飞,嫁狗跟狗走,现在不能再嫁了。她求爹爹用一辆车把她送到离家很远的一个乡村去。

小姐生了,生了个小子,随姥家姓取名韩信。韩信七岁上了村塾,到了十岁学业已经很出众了。同学们总说他是个没爹的野种,他就不念书了,去给财主家放马。 一天,他看见有个南方蛮子一个劲儿在山前山后转悠,觉着有点纳闷儿,就凑了过去。 这蛮子也不避讳他,上赶着说:“小兄弟,求你个事儿行不行?”“啥事儿?”“你拿着伐这根藤棍儿,站在这山弯儿里,我到山那边一念咒儿,山就开一道缝儿,你把这藤棍儿往上一支就行。”韩信从小就精灵八怪,心眼儿多,他问:“山还能开?,“能开。”“支开干啥呀?”“没啥事,就看看里头啥样儿。”“你糊弄人,不说实话我就不帮这个忙儿。”任凭蛮子怎么说好话,韩信就是不干。蛮子被逼无奈,只得说出这是一个有风水的虎山,如果把老人的尸骨葬到这里,晚生下辈儿可以出将军。

说完把一根刚撅下来的藤棍儿递给了韩信,求他等山开了后支上。韩信说:“好吧,你去念咒儿吧。”蛮子转到山后去念咒儿,山真的开了。可是伟信没用棍儿支,一会儿又合上了。蛮子回来,韩信说山没开。蛮子不信,韩信让蛮子把咒语教给他,让蛮子自己支。蛮子见他是几岁的孩子,就信了,把咒语教给他了。韩信叫蛮子在山前,他自己到山后念咒儿。蛮子是“傻老婆等茶汉子”,咋等山也没开,其实韩信根本没念,他到山前假装正经地问山开没开,蛮子说没开,韩信一口咬定说咒语不灵。蛮子只好半信半疑地走了。

晚上韩信回家就间他妈,他爹咋死的,尸骨在哪儿。他妈只是支支吾吾地说是落水死的,没有尸骨。韩信说,怎么全屯都说我没爹呢?我怎么随你姓?无论怎么问,他妈也不说实情。韩信说,我连自己的爹都不知道,别人老耻笑我,不如死了。说着就往后花园跑,搬决石头扔到井里,他自己躲起来。他妈以为他真跳井了,就哭起来,悲悲切切地说出了一片实情。韩信听完,跑了出来,对他妈也说了要尸骨的缘由。他妈寻思孩子想得对,就和韩信一起挖出了马猴子的尸骨,一起去虎山送骨。

有关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 篇5

不论你的成绩怎么样,在应对高考历史怎么复习这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重视教材的知识点,要知道教材里都是一些基础知识点,不管你在高考试卷上遇到的题目有多大的难度,其都是源自于基础知识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愿意回归到教材,就无法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要领。因而在高考前的复习中,你需要注意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复习,其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要重新过一遍,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把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对于解决高考历史怎么复习的问题,还需要注意从思路上进行整合。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历史知识点,其实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因而你需要注意把整个高中三年所学的历史知识,从一个点到一个面,逐步的进行联系和结合,要确保你所学到的历史知识点都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在遇到某个方面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由此推进到彼,把握局部的同时也要把握全局。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有关诡辩的历史故事 篇6

冯小宝就是女皇武则天那位著名的男宠,出家后改名薛怀义。冯小宝生得好看,又机智幽默,因此武则天对他无比宠爱,甚至让他带领大军去攻打突厥。冯小宝率军到了北漠之后,在草原上转了一圈,却没有遇到任何突厥军队,冯小宝很得意,便刻石记功而还。回去后,冯小宝便开始忽悠武则天了,说自己是如何与突厥军队展开了决战,又如何取胜,过程又是如何的艰辛,把自己吹嘘得像是神勇无敌的大将军一样。武则天被“忽悠”的很高兴,重重地赏了冯小宝,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冯小宝见成功的忽悠住了武则天,更是得意了起来。

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产业结构

失业通常分为三类, 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后两种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其中, 摩擦性失业是由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一般是由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失业。

一、中国失业现状分析

1. 结构性失业及其具体表现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即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失业的劳动者, 但同时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 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 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 是因为一段时期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性失业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学历群体就业难这一现象。直接表现为大规模扩招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少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 1998年大学毕业生不到83万, 2006年后这个数字上升至307万, 而同期城市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除了供需总量上的矛盾外, 大学毕业生专业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发展进程相比存在滞后, 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上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矛盾在所难免, 因此若干专业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 或者若干工作岗位找不到合格毕业生。

2. 摩擦性失业具体表现

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 摩擦失业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 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 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摩擦性失业最具映射作用的是中国独特的春运现象。中国每年都有1亿多人次的春运规模, 春运的主体包括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 他们可获得的绝大部分工作信息来源是同乡或者亲戚介绍, 如果没有介绍源, 外出找工作会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 农民工向就业市场流动所依赖的信息渠道有限、单一, 导致部分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分析, 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成本非常高昂, 高成本的流动影响就业并导致一部分摩擦性失业。

中国就业服务市场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也是造成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求职者不能获得方便、及时、有效的就业市场信息;另一方面, 招聘单位也不能获得真实、及时的应聘人员信息, 双方交流的渠道———就业服务市场不够通畅, 影响劳动力的高效流动。

二、影响失业的原因分析

1. 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 “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 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 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 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 但到“十五”时期, 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 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 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 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 因此, 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 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 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 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 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 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 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 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 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 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 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 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 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 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 表现在就业机会上, 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 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 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等。

3. 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

首先, 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 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 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 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 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 即使开展培训, 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 效果并不明显, 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 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 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 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 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 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三、应对失业的对策分析

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根本上讲, 失业属于经济问题, 最终必须运用经济手段予以解决。中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劳动力资源丰富, 而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则相对贫乏。在这种状况下, 处理失业问题首先应该充分认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这一事实, 更多考虑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 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具体的做法根据不同产业状况有所不同。

第二产业对失业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不仅因为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规模占比相当大, 更重要的是, 第二产业存在着明显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因此, 处理好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十分重要, 相比较而言, 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原理,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视生产技术进步能够使中国稀缺的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

第三产业是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大的特点,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当突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 水平不高, 吸收劳动力的潜力没有获得释放。

2.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这一政策是缓解中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 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 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 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 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 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 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不仅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还可以促进失业者就业、减少在职者的失业。中国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造成的职业教育落后、职业培训不发达的局面, 必须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舆论引导等方式予以改善,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 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不仅鼓励用人单位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同时引导在职和失业者主动提高技能。最终要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3. 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中国人口总量多, 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村人口带来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同时, 中国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 城镇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当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加大了就业压力, 带来新的就业问题。未来十年是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过快流动将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关中国历史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历史教材;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高中教育课程日益变革,在新的教育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材也随之改革,改革后的教材发生了很多突破性的变化,从编写的体制到教材的内容等方面都能明显地体现出此次变革的实践性。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所有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将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而针对学生来讲他们将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每一位教师都将重新站立在教学的新起点,带着自己的学生去经历实施阶段中的新奇、彷徨、苦境到逐渐的适应、理解和应用的艰辛路程。在多次实践研究中发现,可整理出如下教学新模式。

一、改革后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新课标改革宣布抛弃旧版教学的方式,把教学模式从平淡死板改为一标多本的创新教学,使高中历史的新课程展现出熠熠生辉的新气象。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严格编写的人教版教材风格独特,着力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挑战的创新模式,凸显出以学生教育发展为前提,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在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排版的设计方面凸显出形式的多样性,强烈地颠覆了传统教材的陈旧模式,使新教材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性。新教材的优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采用主体式教学的新型模式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程凸显把古今中外连贯起来为依据,以突出主体式的方法,构建出历史教学的崭新轮廓。整个结构贯穿了新的体系和新的内容,整个轮廓主题突出、脉络整洁清晰。它不再像以往苛求历史的完整性而显得错综复杂,而能够清晰地把整个历史事件有条不紊地罗列出来,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前后,稳抓历史的主体思想。

2.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

每一节课的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来精心设计编排的。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前言导入、习题研究、思考之窗、课后测评等多个板块。这样的精心编排能使学生的自主探讨、合作研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改变了学生以往死板机械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好奇心,以引导学生自觉自动地去参与有趣的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学生便能在书本上熟悉地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技能。

3.把新的历史观引入历史教学中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很多地方都引入了带有时代性的新观点,最新的历史研究都滴水不漏地渗透进新的教材中。专题性的学习能更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不论是从全面或者侧面、整体或者局部还是从纵向或者横向来讲,不同的角度总会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新课程的悦人之处在于它从结构上解决了老教材中缺乏很多重要性知识点的缺陷,只有弥补了这些缺陷,学生的历史知识才会大幅度地上升,并让学生树立宏观的世界观。

二、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实施性强的有效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目标性和策划性的线性教学,作为教学形式的新形式,有目标、有策划的线性教学方式能辅助任课教师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着重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制订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整套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量身定制更合适的教学体系,如此便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所以,客观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明确新的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更快地踏上掌握历史知识的成功路径。从整体设计上研究来看,繁杂、沉闷、知识量大、记忆难度强等代名词早已成为历史学习的各类标签,因此,在整体设计上全面地考虑了学生实际的理解强度和时间的现有观念,反对过于单方面地追求掌握知识的速度,在完整的教学大纲下、明确的目标引导下,教师的授课变得胸有成竹,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在历史的知识海洋里循序渐进。

三、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新课堂的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改革为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学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大道,明确地指出教师换位教学的教学方法极为重要。现在的教师再也不是像以往一样单纯地做一个知识的传达者,而更多的是应该树立学生的新标榜、为学生全面的学习做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给我们列出的所有课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随之充分地表现出自主学习探究性。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正是当今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目的。

高中历史的新课程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深化新课程的目标和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前进方向,迎接新课程教育的完美新篇章,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使素质教育的发展焕发出强有力的生机。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第一中学)

有关马的历史典故 篇9

关羽赤兔马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上说:“布有良马名曰赤兔”《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宝马良驹。董卓为了拉拢年轻将领吕布,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吕布得马后果然杀了原来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门下,当了他的义子。后来,这匹马跟随吕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门楼,因为刘备的一句话,曹操痛杀吕布,赤兔宝马也就归了曹操。也是机缘巧合,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爱惜关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但关羽终究不是吕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为了更快地找到刘备。从此以后,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就成为了关羽的代表形象。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

刘备的卢马的卢马是额上有白色斑点的马,古人认为这种马妨主。刘备凭的卢马脱险,被传诵为义马救主。后一般以“的卢马”形容快马。辛弃疾《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历史典故

这匹马原为刘表手下降将张武所有,后来张武造反,走投无路的刘备正好以同为皇室宗亲的身份与刘表认了亲戚并投靠刘表,这个时候便主动请缨亲征。等到短兵相接,刘备望见张武坐骑“极其雄俊”,大为赞赏赞曰:“此必千里马也”,赵云即时领会了主公的意图,挺枪而出,“不三回合”,便斩将夺马。等到凯旋班师,刘表见了这匹马,也禁不住赞不绝口。刘备正愁无一报答刘表,于是欲将此马送给刘表。不料,刘表谋士蒯越认为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还说“张武骑此马而亡”就是证明,吓得刘表赶紧找借口还给了刘备,于是这匹战马又跟随了刘备。刘表的幕宾伊籍将此马“妨主”的消息透露给了刘备,刘备却不予采纳。后来蔡瑁欲设计谋害刘备,伊籍又向刘备报信,刘备慌忙从酒席中逃走,骑上的卢却是慌不择路走错了路,结果便来到了檀溪。前是阔越数丈的檀溪后是追兵,刘备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伊籍的卢妨主的劝告,一边疯狂地抽打着的卢一边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那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飞上对岸,完成了的卢最富传奇意义的演出。这之后刘备更加不相信“的卢妨主”的预言了,对这匹救命的宝马无限珍爱,后来出兵入蜀之际因见庞统坐骑老弱,为了显示自己对庞统的重视而将自己珍爱的宝马的卢赠送给了庞统。谁知庞统无福消受,刚骑上的卢便被敌人当作刘备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从此后的卢马也失去了踪迹.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语》:“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唐太宗昭陵六骏

1、白蹄乌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马“白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该马通身毛色纯黑,四蹄俱白。

2、特勤骠

骏马“特勤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3、飒露紫

“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陵园祭坛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飒露紫”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4、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骏马,排列于祭坛东侧末位。关于 “什伐赤”的名称,日本学者原田淑人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见原田毅人《东亚文化研究》,东京座右宝刊会1944年版)。

5、青骓

“青骓”为一匹苍白杂色骏马。据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证,有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写为 “秦”,“秦”、“青”同音,故称之。

据文献记载,骏马“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东侧三骏中间。武牢关大战,李世民最先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跨了窦建德和十几万大军,并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获了窦建德。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石刻 “青骓”呈疾驰之状,显示出飞奔陷阵的情景。武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李世民称赞“青骓”马:“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 戎衣。”

6、拳毛騧

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点 篇10

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

(2)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措施及作用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设立新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③制定1889年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②改革地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③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培养本国人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文化上“文明开化”,变革文化和社会风俗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4)军事上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现代化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性质

是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

进步性:

(1)对内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迈入强国行列。

②政治: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巩固了天皇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外: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成功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

(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3)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4)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日本近代化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

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文化上: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2014:有关中国周边的预言 篇11

尽管在中国的外交政策文件中一直有“周边是首要”的提法,但中央专门为此召开座谈会,还是第一次。

这次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周边外交作出了全局规划。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已经清晰。2014年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周边外交,值得关注。

继2013年之后,《瞭望东方周刊》再次对周边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局势进行预测。

本刊对2014年中国周边问题的预测更集中于对具体问题的前景评估。总体而言,预测结果显示,这一年中国可能在若干重大周边问题中取得突破。

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就2014年中国周边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

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

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

目前中国的周边环境,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称为“近代最佳”。在这种背景下,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会积极落实2013年一系列首脑会谈确定的双边及多边框架协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亦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2014年非常关键,其中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周边形势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影响。

习近平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特别是在中国空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习近平还提到了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在“与时俱进、更加主动”的原则指导下,稳定周边、惠及周边,营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会是2014年中国周边形势的一大主题。

中俄军事合作进展更大

中俄军事合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军备合作和联合演练。袁鹏认为,2014年中俄海军联合军事演习将继续进行。

据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表示,来自中国的研发合作请求还在增多。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则在2013年底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优先发展方向已经调整为武器装备的联合研发。

在当前中俄关系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可能再获得“苏35”战斗机等武器或生产许可。

俄罗斯媒体普遍认为,2014年俄罗斯军工企业至少会向中国售出一种武器。而由于需求巨大,上述任何一个合同的最终落实都将是俄中军事技术合作的一次新飞跃。

朝鲜半岛局势继续处于“振荡期”

袁鹏认为,2014年中国或将与六方会谈的其他五方加强沟通,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方面继续有所作为。但朝核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仍然十分困难。各方能否有效管控局势,目前来看似乎是无法把握的事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则认为,目前朝鲜半岛核问题前景不乐观,如果不能解决朝鲜的安全担忧,前景会非常困难,朝鲜半岛问题的前景取决于有关各方。

上合组织在中亚进行新一轮反恐打击

2013年中国屡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正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

2013年9月和11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总理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举行,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首次出席上述会议。

中国外交官称,打击“三股势力”特别是“东伊运”恐怖活动,是上述会议的重要议题。

10月,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执委会还举行了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共同参加的执法安全合作圆桌会议。

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执委会主任张新枫随后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该机构当时已启动了对“东突”策划天安门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的调查。

目前,在构筑更严密的边境防线的同时,支持中亚国家反恐、铲除来自境外的恐怖主义威胁已经成为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启动新的反恐计划。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决维护主权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看来,中日关系中的钓鱼岛问题“这一年看来肯定继续紧张”。他说,虽然很多人都看到了美国对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所持的批评态度,但“对美国的批评不要期待太高,他本质上是打自家儿子。”

金灿荣建议,中方仍然需要控制局面,中方可对日本采取多重动作,舆论与外交相结合,并可借力第三方形成对日心理影响。如果在保持沟通并建立危机管控机制的前提下,中日关系问题影响或可弱化。

在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看来,中日关系在2014年难见改善迹象。在领土问题与历史因素的交合之下,安倍很难改弦更张,中方需要有心理准备---做好中日矛盾继续发展下去的准备,做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双方矛盾不能缓和的准备。

中俄天然气谈判达成进展

两国之间的天然气管道谈判已进行多年。

中国新任领导人于2013年多次会晤俄罗斯领导人,推动中俄天然气管道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称,中俄双方在2013年下半年加快了谈判进程,为签署协议铺平了道路。

nlc202309020018

回顾中俄新世纪以来的交往,每一个新阶段都助推能源合作取得长足进展。同样存在巨大价格差距的原油问题的解决,就是很好的例证。

有理由相信,在新外交元年之后,中俄双方能够结束天然气合作谈判。

南沙岛礁争端再次进入视野

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南海仍是“多事之秋、多事之海”。特别是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深入实施,美国加大力度介入南海争议,由幕后走到前台,域外势力竞相插手南海事务。有关争议当事国和利益攸关国互动频繁,南海问题未来发展演变将更加复杂。

首先,南海争议的表现形式由主张争议逐渐演变为实际管辖争议。特别是某些争端国通过“以武谋海、军占民随、法理造势”等多种方式,强化对所占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管辖,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将可能导致南海冲突事件频发。

由于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沙争端已由争端方之间涉及岛礁和海域管辖权的争议,演变为争端方和利益攸关方围绕地缘政治竞争、自然资源及航道控制等利益博弈的复杂争议,日益面临着扩大化、多边化和国际化的态势。

总体而言,经过2013年略显平稳的形势之后,外部势力很有可能再次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国。在这种背景下,南沙岛礁争端在2014年再次“风生水起”可能性不能排除。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初见曙光

1998年云南学术界首次提出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四国组成的地区经济合作的概念。1999年到2013年,四国在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层面举行了11届“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时,正式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标志着该跨境经济走廊提升到四国中央政府层面,进入实施推进阶段。2013年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四国政府间合作正式启动。

另一方面,整个经济走廊所涉及的地区范围较大、地理条件较差,而且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薄弱,推进走廊建设任重道远。

此外,如何把有关各国的共同利益统筹起来,把各方共同意愿转化成实际行动,还有许多政治和技术性的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中日在东南亚经济竞争激烈

从小米手机到高速铁路,中国企业正将中南半岛作为重要的产品市场。与此同时,为帮助中小企业进军东南亚市场,日本大企业正在当地扩充工业园区,强化配套措施。

2013年1至8月,日企对东南亚国家的并购项目投资总额为7403亿日元,达到了2012年同期的13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资金规模上均创历史新高。

一些日本企业正将在中国的工厂搬迁到东南亚。

事实上,中日两国领导人在2013年先后访问东盟国家。一时间,东盟似乎成为中日两国政商力量角逐的热土。

在中日之外,其他大国也在深度参与东南亚事务。在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先后访问中南半岛之后,法新社报道称,中国领导人在东盟纵横捭阖,似乎已成功在东盟范围内赢得一些共鸣,即便菲律宾也对北京表现出的灵活性表示“欢迎”。

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有10年,双边经贸关系有了巨大发展,而东盟正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16国自由贸易区,在美国因“停摆”和财政问题对东南亚显得口惠而实不至之际,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可能取得巨大进展。

然而,对于一直保持“平衡战术”的东南亚各国来说,在大国之间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是上佳之举。

TPP前途未定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是一项由美国主导、12国共同商签的多边贸易协定。目前参与谈判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美国和越南等。这些国家对全球总产量的贡献约为40%,占全球贸易三分之一左右。TPP如建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

在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外界普遍认为,美国推动TPP指向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但是,由于在知识产权、降低关税等问题上始终态度强硬,美国与其他参加国立场仍存分歧。

TPP谈判原定于2013年10月完成,但经历4年、近20轮谈判后,分歧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TPP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14年1月举行,又推迟至2月底。主要原因仍然是美国与有关国家在知识产权、降低关税、农业等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

目前马来西亚已经表示可能退出谈判。因农业关税、汽车关税等问题,也引起日本国内一些反对声音。更为重要的是,外界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能否从国会获得贸易谈判快轨授权仍存变数。

目前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国加入TPP的可能性和空间。此外,与TPP并行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给地区各国带来的利益,也为各界所瞩目。

显然,越来越多的复杂非经济因素在影响着TPP。

中蒙关系平稳发展

蒙古是中国陆地边界最长的邻国。2013年中蒙两国公民互访超过130万人次,两国贸易额约60亿美元,中国稳居蒙古第一大贸易国和投资国地位,中蒙战略伙伴关系快速发展。

同中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蒙古外交政策的首要方针。虽然一部分蒙古人仍对中国存在偏见,但是“中国机遇论”依然是蒙社会的主流共识。2013年,两国签署《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中蒙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思考与发展展望 篇12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批判,发展

中国式管理, 最早由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提出, 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学术界与实业界的极大关注, 成为过去几年管理培训与研究中的热点。其中赞成者有之, 认为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行为特性, 同时能够发扬国学, 开创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反对者有之, 认为中国式管理实际上是对现代科学管理的否定, 是把中国传统的权谋文化放大和传承, 甚至质疑中国式管理是否客观存在。

一、对中国式管理的批判

(一) 质疑中国式管理是否客观存在, 或认为中国式管理只是一种管理哲学而非管理理论

首先, 有学者及实业界人士质疑中国式管理是否真正客观存在, 他们认为首先在管理实践层面, 无论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 还是流程管理、生产管理, 全球的现状和趋势都在向流程、绩效、系统化的管理方向努力。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没有中外管理的本质区别;只有管理思想发明、发展阶段的先后, 没有绝对的地域性管理 (英国Nimbus公司中国区总裁杜豪, 2004) 。这种论点只是把管理作为一种科学, 一种把管理理论建立于“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过时言论, 而忽略了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从纯科学角度来审视, 是没有什么中国式管理的, 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一种悟道文化, 中国式管理主要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 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目前有关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比较表面和肤浅的阶段, 亟须深化和系统化。

后有学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各国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相互融合, 管理差别越来越小, 无谓区分中国式管理、西式管理或日本式管理。但笔者认为, 管理是与一定的文化情景和在此情景中造就的人相联系的,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区别非常明显, 这就要求组织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麦肯锡作为全球极具权威的管理咨询公司, 却在中国市场上接连落败, 原因就在于其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照搬西方管理理论, 拿西方的管理思想指导中国企业, 完全没有立足于企业实际, 没有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与管理模式的不同, 提出的战略过于“理论化”, 战术过于“理想化”, 往往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 致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 注重“人”而非“组织”, 具有不可重复性

中国式管理的思维起点是“人”而非“组织”, 认为管理“人”和管理“组织”没什么区别, 即人“管”住了, 事就理好了, 核心通过“修己”以达到“安人”的目的, 过分强调个人的悟性和修养, 从而容易走向人治, 影响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 虽然中国古代文化管理思想悠久丰富, 譬如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仁”, 提倡“内圣外王”;道家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提出“道法自然”;法家讲求“法”、“术”、“势”的完美结合;兵家则在管理战略及策略方面多有论述;但大多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对管理进行阐述, 纯商业研究极少, 借鉴难度较大。目前为止, 对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观念诠释阶段, 典型的研究逻辑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国古文化有哪些观点与之对应”, 只有少数学者在西方理论体系上进行所谓本土化创新, 具有代表性的有成中英先生的C理论和苏东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 均从哲学文化角度对中国式管理体系进行概述, 但其对于中国现实的管理实践实质性指导意义不大。

以上各种研究虽然对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但未能深化、融会贯通, 致使中国式管理实用性操作性不强, 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同时, 它也没有太大的可继承性和可重复性, 这也正中国商业或企业“富不过三代”, 无法做到基业长青的根本原因。

(三) 没有实践基础

提到“美国式管理”人们就会想到通用、可口可乐和宝洁, 如同提到“日本式管理”就会联想到丰田、索尼和松下, 而中国式管理却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 有批判者认为这是中国式管理的致命伤。成功的中国企业还是主要以西方管理为主, 从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到绩效考核, 涵盖了管理的方方面面, 并非纯粹的中国式管理, 中国企业的成长靠的不是“中国式管理”。华人首富李嘉诚不但拥有杰出的个人商业才能, 同时, 也是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推崇者和亲身实践者。但是, 即使是这样, 李嘉诚在传授中国传统的“管理的艺术”演讲时, 也不忘提醒台下那些MBA学员:“事实上, 我是依靠西方管理的模式, 不然也难以从50年前的个人的小型公司, 发展到今天全球52个国家超过20万员工的企业”。的确, 管理来源于实践的, 没有企业实践的成效, 就难以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理论的建构。

二、中国式管理的发展展望

对于中国式管理的发展方向, 学者郭毅夫认为首先应为中国式管理注入科学精神, 注重微观的数量和细节精确;其次, 基于文化传统构建中国式管理模式,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企业的管理价值观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管理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同时也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掌握民族话语权;再次, 中国式管理应进一步精细化, 在中国式管理上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微言大义的传道者, 缺少的是将中国式管理精细化的辛勤耕耘者;最后, 中国式管理应加强制度化理念及其建设, 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紧密结合把观念性的东西变成体制性、可操作、可推动、可落实、可反馈的体系。学者李大元、刘巨钦认为西方管理思想重科学轻艺术、重理性轻感性、重解构性轻综合性、重规范性轻开放性、重法理性轻情感性、见物不见人、刚性有余弹性不足, 而中国式管理恰好弥补了这一切, 所以应充分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进行有机动态融合, 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环境实施人性化的权变管理。

而在实践方面, 国内一些企业已作出一些可喜的尝试, 如海尔OEC管理模式、华为的狼性管理、内蒙古东方路桥民工联队建设既继承了中国传统, 又借鉴了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 同时又立足企业实际创新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中国式管理的未来发展应注意扬长避短, 要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中国管理哲学领西方管理智慧, 从中国企业面临的特有问题入手, 结合企业实践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中国式管理要进行自我超越, 在坚决摒弃那些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要融入现代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文化要素, 同时做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不断发展创新, 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景华.中国人的管理逻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李大元, 刘巨钦.中国式管理:背景、内涵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12-5

上一篇:画鼻子四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