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发展史

2024-09-16

中国历史发展史(共8篇)

中国历史发展史 篇1

历史与发展

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散打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脚踢、抱摔等简单的散打技术,并学会了一些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猫扑、狗闪、虎跳、鹰翻等。

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在对敌斗争中这些界限就没有了,军警对敌斗争就专寻对手的要害部位击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较凶狠,杀伤力较大,散打的出现让中国武林(格斗界)火红起搏击热。

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众多散打高手登台竞技,当年的散打王是来自解放军体院的“劈腿王”柳海龙。通过2000年一年来的比赛,散打王争霸赛已经在体育界、武术界尤其是散打专业队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参加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学习和训练散,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的技能的作用。

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于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除了要立足于养成擒敌捕盗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徒搏技术,并把杀敌技要保留到军警技术中外。还要顺应武术徒搏技术已从总体上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到广阔的体育天地中去寻求武术徒搏技术发展的空间,开发和创制不同技击特色、不同竞赛规则的徒搏比赛方式。武坛将因徒搏比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机勃勃,更加灿烂。武术传习者会因兼习多种徒搏技法,参加多种徒搏竞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才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武术的全貌,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抱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觉得,在现在社会里,武术已经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名词。他们觉得现代的一些搏击,格斗和以前少林等一些武侠情怀相差甚远,跟武术也打不上边。

而有一部分人又觉得,中国古代社会也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武林。所谓武术只不过是力量与速度,敏捷力,外加头脑和技巧的结合。而那些所谓的武侠情怀,只不过是一些现代小说家所渲染出来的而已。飞檐走壁,轻功纯属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中国人长期的武侠情怀而已。

有些又认为,在现今社会,随着热武器的发展,而格斗正在逐渐的不被重视。而中国散打作为中国官方推广的一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在这个科技相对发达,物质相对充裕的社会里。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而中国散打以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觉。武术不是你死我活,武术讲究的是强身健体,讲究的是德。所以虽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中国散打有很多的限制,但是无可否认,中国散打还是符合中国武术的一些精粹。

要说中国武术的整体,固然博大精深,有太极,有气功,有咏春拳,在近现代更有李小龙,李连杰这些把武术带到荧幕上的演员。中国武术在长期的自身发展以及充分吸收外来的一些技巧和套路,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以及一些国外军队的擒拿手等已经形成各派各系的多种套路,有一个相对齐全杂乱的局面。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所以说中国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某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从某种层面来说还是可以代表中国武术的,虽然说中国散打在呈现给观众的过程中,由于比赛等限制没有完全的表露出来,但是毕竟作为中国一个相对久远,发展相对较广的派系来说可以诠释中国武术的很多内涵。

但是从另外一些层面,可能又有点冲突,中国散打只是中国向世界推崇中国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个中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中选出的一项面向世界的代表而已,而中国武术太广,派系也太多,用中国散打来代表,难免会给世界造成一些对中国武术的片面认识,甚至误解。所以虽然中国选了散打作为一个对世界介绍中国武术的一个窗口,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散打能够代表中国武术。要了解中国武术,从散打中能够获取一些,但是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我要说,从精神的方面,中国散打确实能够给予中国武术一些诠释,但是从内容上,中国散打只是中国武术对外的一个窗口,说代表中国武术有些牵强。

当然,要真正谈到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我觉得中国散打更是远远达不到的,当然也不仅仅是中国散打,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和加重,无论是中国散打还是其他的派系都不能与根本上的武术内涵相提并论。素有武林之家的少林,由于近年来商业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少林内纯属表演性质的武术,就像古代那些街头卖艺的,虽然不能说他们不是属于武术的范畴,但是与武术的精神的深层内涵就相差甚远。

武术讲究的是德,讲究的是行侠仗义,讲究的是强身健体。看一个人的武术造诣是不是高,不是看他的打架有多厉害,能够一个人挑一个,而是看其人是否有德,是否有胸襟。一般那些仙风道骨的老人,他们虽然在格斗本身上可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的气质还是能够给人觉得他们的武术造诣极深。

所以说,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要,中国散打在中国武术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在体育运动火热发展的今天,中国散打满足了现今社会的需要,给了很多人一种视觉的享受。虽然在发展和转型中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作为中国武术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还是能够代表中国武术去陈述和表露一些中国武术的要义。

散打能代表武术精髓吗

尽管两位掌门人都一致认为武术的未来在对抗,但具体谈到对抗的方式时,分歧产

生了。赵长军尖锐地指出,现在流行的散打项目并不能代表传统武术的精髓。

据赵长军介绍,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都有一种误解,似乎传统武术就是纯表演的花架子,其实传统武术套路和实战结合得非常紧,赵长军说:“武术界有句行话叫打练结合,这说明武术除了强身健体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和实战结合紧密,只不过,后来在武术比赛规则制定上,采取的是表演打分形式,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武术没有对抗。中国那么多拳种,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很实用。”

对于传统武术的精髓,身为陕西武术管理中心主任的张根学当然也深有体会,除了狠抓他的散打老本行外,张根学上任后对套路项目也下了工夫,赵长军之后,陕西武术套路一度青黄不接,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起色,去年全运会上,新人李谨险些夺得金牌。但张根学说:“传统武术如何还原对抗本色,这是业界的一大难题,短期内很难找到好办法。散打看起来当然没有套路对练那么精彩,但那是事先准备好的演练,这是真功夫,另外,目前在市场推广上,散打的确很受欢迎。我想,武术要想保持生命力,首先是要开拓市场,武术若真成为曲高和寡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mop)前几年“散打王”、“中 美对 抗”等比赛举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作为国粹的传统中华武 功却正逐渐在流失.20多年前,面对誉满全 球武林、正当盛年的全美自 由搏 击冠军,接近退休年龄的太 极传人冯志强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战斗,对手从此俯首称臣; 今天,柳 海 龙等散打国手们对阵美、泰等国名不见经传的拳手,5个回合、计点规则,却是双方互有胜败。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不言自明。即使是在几次“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均由中方取胜之后,包括拳王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很多外国技击界人士依然说,中国的“功夫”是花拳绣腿,只适合于表演。他们的理由是,依靠比赛规则的帮忙,中国一流的散打选手打败了美国三流的拳击运动员,胜之不武。

国内的知情人士也说,美国派出的所谓一流拳击队伍只不过是一只由三流拳击手组成的队伍,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数路易斯·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十位,其他的队员实力也就不用说了。所谓一些拳王,称号没有一个是属于职业拳击四大组织之内的。而中方派出的的确是散打界的最强阵容。在国内的“散打王”比赛中,主持人一再强调,“他们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但在2001年12月6曰,他们在客场对泰拳一战中以1比4大败亏输。这是一支不让人放心的队伍。他们真的能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中国功夫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他们再输了,我们可能就找不到更强的高手来“找回场子”了?新一年的中美对抗又要开始,不弄明白这个问题让人深感不安。

羊年年初,正值陈式太极拳嫡派传人冯志强先生76岁华诞,记者走进他在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家里。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二居室中,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纪念物和历史照片,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武林前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1):中国功夫“真谛在民间”

通常大众对“中国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来自四种途径:其一是武侠小说;其二是武打电影和电视;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术,包括全国武术套路比赛,以及公园里一部分晨练者所打的拳、剑套路;最后就是一直冠以“中国功夫”之名 的散打,包括“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中国功夫VS泰拳”之类的比赛。但实际可以这样说:这四种途径的“中国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功,即使散打比赛也是如此。

武术的表演套路一直被说成“花拳绣腿”,一些老外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散打比赛为什么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术真谛?一位网友曾如此评价:“散打比赛既不是靠李小龙的寸拳

威猛之力,也不是靠陈真式的频频有力的腿上功夫,反倒像学了些武术花架子的少年在打架”;“游击式的偷袭,散兵游勇式的踢跳躲闪,完全没有了中国武术习练者的沉着自若,简直是在与对手拼体力,比蛮劲。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即使在外行人看来,散打比赛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像西洋拳击。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功?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功夫”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出于对“武林同道”的尊重,冯先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极为谨慎。“散打也是功夫,只不过他们还没有练到家而已。”当记者追问“练到家时又会是怎样”时,他的回答点到为止:“即使戴着拳套,也可以在瞬间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击倒。”

相对来说,冯先生的嫡传弟子马来旺老师的回答就要明晰得多。“的确有一些前辈高手,虽然上了年纪,但瞬间的出手速度快得异乎寻常。他们的攻击,常人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更不要说抵挡或反击。”马来旺老师说。马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担任过中央警卫局的搏击教练,近20年来与各派武林人士进行过广泛的切磋,还会过一些藏身民间的前辈高手。其中有一位,在与之试招时,几个人(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真实姓名不便透露)同时偷袭他,他竟瞬间旱地拔葱又蹿到数米远的花架上。马老师以“地球引力似乎对他不产生作用”来形容他的武功之高、速度之快。看来,练出如东方不败那种闪电般的速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对方击倒,在瞬间瓦解对方的战斗力,这就是实战武功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艺术。”马老师认为这就是武功的真谛。“同时,在为人的境界上,习文、习武殊途同归。那些武功修养很高的人,为人往往很恬淡,不会争强斗狠。”

长春的一位八极拳传人说,修习传统武功,往往要到三四十岁甚至更大年龄,才能达到巅峰状态;而现在的散打选手,大多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如今的散打国手们练习的方法更注重“速成”,没有采用传统武功中讲究“根底”、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仅仅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进攻和防守动作;而所谓“学院派”的武术队,则更注重于表演,并不能应用于技击。两者都很难继承中国功夫的真正精髓。

“中国功夫靠的是多年的习练,靠的是厚积薄发地不断积累,到年逾花甲才得其中真谛。俗话说练体操年龄越小越好,练习武术越老越不能小瞧。从这点上看,中美比赛中国小将们虽然胜了,但他们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这是一位网友的看法,得到了这位八极拳传人的认同。

“中国武功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两大类,各自均有特殊的训练方法。相对来说,外家拳更着重于‘力’的训练,外家高手往往力量惊人,他们的速度基本上也依靠的是超常的力量;内家拳则更着重于‘气’的训练,可以练出比一般人更强的生物电和更绵长的呼吸。内家拳更注重巧劲,讲究使力的效果,所谓‘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很多外家高手最后还是归于修习内家拳。”冯先生说。而现在的散打运动员显然没有取法到内家拳或外家拳任何一家的精髓。

在近20年中,冯、马师徒与国外技击界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过自由搏击、空手道、柔道、相扑、泰拳、跆拳道诸派选手,用冯先生的话说,就是“都让他们满意了”,实际上也就是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打败了。长春的一位民间高手何松吉老师,受邀赴曰交流,在曰本与“合气道”、空手道等高手切磋,数年不遇对手。

“在民间,散落着难以计数的派别,各门各派都可能还有隐世的高手。真正的武功还在民间。”马来旺这样认为。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一位民间高手。

(2):武林式微?

然而,也就在囯内散达比赛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作为囯粹的名间五术却正在逐步流失。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五技的没落。少林寺一直号称五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钟五僧切磋,就痛感“少林无认”,因为马老师在这里已经难以找到

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受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幏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五技的继承情况”这一话题时,冯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表面上看起来,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五校林立,“三天打死一头猪”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衍表演。而五术圈内认士深感失望:“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少林寺最穷的和尚稁费有十来万的身幏,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认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后来还去了五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认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五当山大詭凡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笨派,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文革”刚结束时,两位来自河南陈幏沟的钟年认来到北咯。陈幏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名手辈出,在近现代五林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来自于陈幏沟的陈发科老前辈把陈式太极拳带到北咯,传授给了冯志强等弟子。

但这一次,这两位钟年认来北咯却不是传授武功,而是专程拜访冯志强,跟冯先生学艺。到了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陈幏沟授拳。来北咯学拳的这两位陈幏沟认就是陈小旺和王西岸,现在已成为陈幏沟的代表认物。实际上陈发科之后,陈幏沟已经出现了五技断代的现象。所幸的是,陈发科在北咯的传认起到了继承的作用,现在还有机会把功夫归还给陈幏沟。

少林、五当、陈幏沟„„五技的衰落决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五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认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五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认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认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认才,就很容易造成五技断代。五与文不同,学文可以永靠书笨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师父辈如果没有高手,弟子辈也就很难出高手;决不是如五侠小说钟所写的那样,依靠从某一个山洞里捡来的一笨拳经剑谱就可以练成不世神功。学五又如学棋,如果周围高手如云,水涨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练成一个高手;如果周围俱是平庸之辈,你的紟氛也往往高不到哪里去。历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五紟坊旦断代,将很难重新得到恢复。

(3):国技光大无门?

在曰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Z F着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功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即使是当年的南京国术馆,也仅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手传人。”冯先生说。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曰,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所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到一块清净的土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

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辈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乱披风刀法”传给马老师之前,就曾犹豫再三,因为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让这样一套传了这么多年的刀法失传,他又于心不忍,最后对马老师说:刀法传到你这里,就不要再传了。实际马老师也不愿这套刀法失传,但又不能违背师训,他后来把这套刀法零零散散传给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问他,马老

师,是不是“乱披风刀法”以后会失传?马老师只是很婉转地说,如果你们运气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学的那一点集合起来,就不失传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几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马老师曾教过一个学生,仅仅学练太极拳半年,却胜过一般人学练十多年。可惜由于“俗务缠身”,这位学生后来也没有时间练拳而荒废掉了。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

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职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北京已为数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Z F,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马来旺老师说。

国家在80年代恢复了擂台赛后不久,有人批评说:拳击加腿,根本不是中国武术。可你让他用他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去打又根本打不出、不是回事。如想打的像回事,必须像各拳派的对练套路编好去打才行。我这样说不是无的放矢。有个阶段曾提议并鼓励用各拳派风格各异的招法去打,可一实战就没了各异,只剩下所谓的拳击加腿,自然也很快就推行不下没了音讯,这是一例。你再看看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除了打前的亮式和基本上互得一分的头两招是本门派的东西,然后就基本上又成了拳击加腿。(而这互得一分也实在是令人生疑)

随着信息化高度发达,也随着散打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凡是上擂台的国外技击术和中国的散打技术基本一样。难道以外家拳为根底的散打不是中国武术?答案是绝对否定的。难道国外技击术都是中国武术分支?如果说有些影响这不能否认,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可笑。我想,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必然有战争,凡是有战争的地方也自然会有打斗术,这毋庸置疑。说到这里我们又会发现能够真实的代表中国武术最高表现形式的散打和国外的格斗术没有什么质的区别。这奇怪吗?奇怪!真的很奇怪!不奇怪那是假的!就拿我个人来说,我从小被灌输、被熏陶习染的是我们的武功怎么怎么神奇,世界第一,别的国家没有等等、等等,可这突然听说中华武术和别国搏击术没有质的区别,你说我能接受的了吗?能不奇怪吗?真的,我也希望我们的武术真的就像电影、小说甚至武林杂志和以为眼见为实的电视记录片所言的那样神奇、那样优秀、那样令人自豪,可这样自哄自、除了让老外越来越不屑外还有其他意义吗?(当然对少数人是有意义的,他们能有名有利)

为什么我要提所谓的拳击加腿?为什么我要提国外搏击术和中国武术没有质的区别?是因为我是想从拳击加腿实用性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和天下搏击术原本是一家说明了什么、来论述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是否具有伪武术和伪文化的成分。

有人会说:我们的武术就是和国外的不一样。我们有内家拳,像太极、武当、八卦等,我们还有猴拳、醉拳等象形拳,别的国家有吗?是的,从形式上看别的国家是没有。但我想问一句:什么叫武术?它的真谛是什么?我想,如果不狡辩的话,稍懂些武学的人都会用最简白的话答:打斗。是的,如果武术不以搏击为真谛,它叫武术吗?可你看看最能真实展示武功的擂台、有没有看到八挂那游龙戏水的身影?有没有看到绵里藏针的太极?有没有看到上蹿下跳的猴拳和东倒西歪的醉拳?难道它们不是我们中华武林引以自豪的奇葩?我们再看看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除了我前文所提的亮式和有作假嫌疑的头两招外,再有没有看到特别是内家拳的东西?(不过最近的几期特别是梅花拳打的有本门派的样了,可这就连可能不懂武的主持人都脱口说:这有套招的嫌疑)既然在真实的擂台上,你打不

出你苦练多年的本门派风格,发不出巨大的内功,最终实用的还是简洁的拳击加腿,那你的八卦、太极还有什么醉、猴拳等、还有立足武林的道理吗?说到这里,我要特别向内家拳的掌门人呼吁,希望在高水平的擂台上看到你们矫健的身影,并给我们带来惊喜,而不要把神乎其神的内功只停留在离谱的宣传上。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真的希望你们能用事实让我哑口无言。要真能如此那是中华武术的大幸。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基于事实得出2点结论:1在真实的擂台上没见过也不存在巨大的内功摧毁人。2形式各异的拳派拳招在搏击中用途不大,只有简洁的拳击加腿最实用。既然这两点成立,那我们中华武术最真实的技术和国外的搏击术区别大吗?(当然还是有点技术上的细微区别,但这已不是质的区别了)既然我们的武术和国外技击术没质的区别,那也可以说全球技击术原本是一家,它统一在不可违背的人的客观规律上。也可以说技击术是全球所有人的自然的必然,不单单是你中国人的。你中国人也不可能超脱生理规律有异乎寻常之处。否则,岂不真正怪之?

我们看看武术史就知道,我们现在享有盛誉的好多拳种,基本上都起源于明末到清末民国初这几百年里。而这几百年也正是吹捧谄媚之风已很艺术化、已很盛行的年代。在此特定的背景下,再加上我们国人因人情化而造成的盲信、盲崇、易跟风的劣根性,没经过真正实践检验、重形式、重表演、重人气旺的拳种呈井喷状涌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我想,如果没有洋鬼子的真枪检验,义和拳说不定要神成什么样子)我还特别不明白的是象形拳。你说,人跟动物的生理结构能一样吗?既然不一样你咋能把人家天生的本领学练到手呢?咱们看下仿生学就知,要想把动物本领仿出你的一样才行。你人是零件能随意组合吗?人家老虎最厉害的是牙,你咋不用牙去咬人?人家蛇最厉害的是毒,你咋不学练出有毒去咬人?那多厉害!有人会说,只是取其人能够用的部分形。可这也不对呀!老虎扑那下表面看你能取其形仿出几分象,可你人有没有那么长的脊椎并能在扑时弯成球状?你中国人有几个体重在几百公斤以上并能像老虎那样灵巧的?不具备不用说一定是没用的。因为你再仿练也绝对出不了老虎的爆发力,你所能出的力,还是人自身固有的力量。(练了半天就是两个字------白练)有人还会说,是学猴子上蹿下跳的灵巧,用于打斗中的身步法的应用。我想,当有人用刀捅你,你不学猴子的蹿跳躲闪、你也跑的不慢。而这也正是人的本能意识。而散打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下意识本能。再返回说,就算你能练出动物的精髓,可你需要多长时间?我想是短不了。可你要是练人自己天生的东西,我看再慢也比他快。

中国的武术我不能说是十足的伪武术,(因为我们毕竟有了最能代表中华武术精髓的散打)但也敢说具有很大的伪武术成分。而终于揭开伪武术成分这张老皮的,正是我们应最为自豪的散打。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句老话也正是散打不遗余力的追求。我还想多说一句:泰拳是不是世界公认最优秀的拳种?他有这拳那拳、这功那功、这招那招的吗?它有我们的武术那么被渲染的神乎其神吗?它的招就是直拳摆拳等最基本的基本功,可有谁敢小看呢?如果我们不务实的积极推广散打能和人家抗衡吗?如果没有散打尚能抗衡,我们有什么资格还在世界上厚着脸皮吹?

我们的武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更是变成了舞术。我们的武术文化也更是在吹捧中玩虚求发展。你看吧!一般来说门徒甚广的师傅往往是会吹、会炒作的师傅。他们最拿手的本领虽说是误人子弟,可他们的收益却从不误己。而我们好多的爱好者就是这样一练10多年,最后连一般架都打不了的比比皆是。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看到《武林》杂志上登出一篇好像是在澳门的武术表演。其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有一个穿黑衣的人在舞动剑时让大家朝他身上投石灰包。等大家投完后一看,身上一点灰白印都没有。就这么离谱的吹,竟能登在有权威性的《武林》杂志上。好像还是在这本杂志上,好像是一个连载,说的是八卦掌传人的事。这位孙传人竟然知道自己多会死,而且神志清晰的打坐到死时即到问:到点没?家人徒弟说:没到,早着那!:再见!这位孙传人根本不理会家人的善意欺哄,到点即死。妈呀!这是人吗?一神佛也!(如果大家还有《武林》希望大家找找看)这就是我们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武术文化。

大家再看看现在的央视。先不说越来越有虚假嫌疑、好像已被人借机利用的《武林大会》。咱们看看

10频道的一个记述人的栏目,让你看后明知虚假,你也没证据也不敢说人家一句,你还得佩服人家这才是真正把假大空玩出了真功夫、就知我们的媒体推波助澜到何种地步。

我们的武术文化虽说有令人不屑的伪成分,可这种伪成分却在艺术领域里结出了真正果实。如果没有如此厚重的伪武术文化底蕴,我们会不会出像金庸、梁羽生这样的大侠?会不会出成龙这样的猴斗明星?我们在好莱坞唯一还能被接受的功夫片会不会再有?我们的武术伪文化还在经济领域做出了贡献,大家看看有多少老外慕名来中国学功夫就知道了。也许人家早知道是这么回事,只是冲着新奇的养生之道。也许人家就想了解为啥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如此神奇的武术之花。

我想,既然我们的武术已然传承成了这样,那我们也没必要非得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来衡量。我们只需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改一个字就会没了是非、那就是------舞术。何况,我们还有散打在走真武术的道路。

中国历史发展史 篇2

关键词:古代,档案,发展,历史,因素

“档案”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杨宾 (1650-1740) 的《柳边纪略》中, 认为书于木中的文字, 在贮存年久之后便称之为档案, 当时曰档子。在清朝康熙年间 (1680) 在《康熙起居注》中也出现了档案一词 (部中无档案) (1) , 但对档案一词进行溯源, 可以发现, 事实上古代的档案发展历史可上溯至殷商时代, 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始于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历史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绵亘不断的状况与局面, 并最终形成浩繁的历史典籍, 与不同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

一、档案的源起

现阶段, 中国公认的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档案出现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 当时以甲骨作为基本载体进行记录。在殷商时期, 统治者顾问朝政均需要求神问卜, 将兽骨、龟甲等一类的器物放置于火上进行烧烤, 之后通过对其裂纹进行分析, 来解释某种发展趋势与变化, 而占卜的结果也会被记录在兽骨与龟甲之上 (2) , 形成特定的文字记录, 这就是最早的档案记录方式。殷商时期, 甲骨档案是最重要的文书, 其内容涵盖王室重大活动、农业活动、祭祀活动以及战争活动等。通过专业考古人员对殷商时期甲骨档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那些甲骨档案均是经过精心整理并装订起来的, 同时有些王朝还制定相应的政策对这些材料进行埋藏等, 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档案保存与管理模式。

档案法规随着档案工作的出现而出现, 历代王朝均借助档案立法来实现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以有效维护封建统治。据相关资料考证自从档案工作产生之后, 档案法规也就随着产生, 在《禹刑》与《汤刑》中已经存在与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律令。正是古代档案法规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才推动了后期中国档案法规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从而保障了整个封建王朝档案工作的基本框架与体系构建。

二、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思路与发展脉络

(一) 古代档案的萌芽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体系化形成最早出现在夏商周三代, 随着国家机关的建立及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的形成, 档案工作也作为一项行政管理内容开始出现。在夏商及西周三代, 国家机关在其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文告、策命、法典等公文及档案, 分别记录于兽骨或者青铜器上。夏商周三代人冶炼技术的发展及后期青铜器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档案的出现与发展。发展到三代时期, 铸器的目的最终变为勒铭, 将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 也即后世人所说的“金文”。金文是当时帝王及奴隶主贵族的主要记事档案, 主要用于保存宗族及宗庙的重要历史及某一时期统治阶级的重大历史事件, 比如征战、赏赐、册命等, 具有显著的历史史志性意义和价值, 因此那一时期的档案也称作金文档案。在那一时期还有简册档案, 即写在木板或者竹片上的书籍。一般写在竹片上的为“简”, 写在木板上的为“牍”, 两者通称“简牍”。事实上, 档案工作发展到周朝已经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档案管理体系, 设置了专门的大史对档案文书工作进行管理, 各诸侯国也需要根据周王的典制, 来依法对档案进行管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 又出现了缣帛档案及石刻档案, 其中缣帛主要是一些表面光洁的丝绢, 柔软易携带, 因此从战国开始, 缣帛便取代了传统的竹木, 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书写材料。发展到秦汉, 很多帝王均将一些重要的历史记载与事件记录在石头上, 便形成了石刻档案, 石刻档案的形成起因与石材的坚固、易保存, 同时还弥补了古代书写材料相对较少以及青铜器造价太高且容易腐蚀等缺陷。

(二) 古代档案的纵深发展

中古古代的档案进行快速发展的时期始于两汉时期, 随着“蔡侯纸”的问世, 以纸张作为基本的书写材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档案的发展, 也直接促使了纸质档案的产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纸张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绵薄、竹木等而成为文字记载的主要载体。中国现存的“平复帖”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历史最久的纸质档案。从两汉开始, 政府的档案便出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档案保管工作也更加集中, 且专门设置尚书台、御史台等对档案进行收集与管理, 地方机构也设置注曹对档案进行管理, 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发现档案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发展到唐朝, 随着封建社会鼎盛发展时期的到来, 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开始出现, 唐太宗及房玄龄非常重视对一些文牍典籍的收集与储藏, 以文牍典籍为基本载体所编写的史志内容, 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记载。另外, 唐朝还设立了甲库, 专门对人事档案进行保存与管理, 同时还形成了严密的保存管理制度, 发展到贞观年间, 档案的管理制度已经开始涵盖撰拟、令签、分拣、保密、传递、销毁等程序, 而且不用的管理步骤均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移交档案要根据档案内容及立档单位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标记, 不同类型的档案要根据不同的管理、保存与移交规定进行相关的管理程序。

(三) 古代档案成熟体系的建立

档案工作发展到明清时期, 其资料的收集、保存、移交、控制内基本工作流程便更加严密的表现出来, 在明朝建立之前, 朱元璋就曾多次下令收集敌方的档案资料,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不久, 便专门设立通政司对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进行管理 (3) , 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档案工作的专门化管理。通过通政司的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尤其是关于朱元璋起义以来的多种文书资料等, 均进行了很好的收集与整理。另外还设立起居官来对材料进行记录与标准, 宋王朝从中央到地方, 设置了大量文书档案机构及相关的照磨、管勾人员。在洪武年间, 又建立了“赋役黄册”, 专门用于记录全国经济事件, 朝廷为了有效保存黄册, 还专门规定了用纸、装订及裱糊的材料以及册籍的尺寸、贮册架阁的制造等, 这些均展现了明朝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档案工作发展到明朝之后, 出现了更加繁荣、更加系统的发展局面。在清朝建立之后, 顺治一方面录用降清的明朝官吏, 另一方面还十分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收买, 当时清朝多种管理制度均以明代为范本, 在各级档案管理机构中, 均根据管理工作的繁简程度配备均等的满汉人员, 对档案进行汇抄、缮修、保管等。同时清朝关于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任用状况及奖励惩罚状况等也做出了规范的规定, 从而深入完善了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清朝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吸收前朝档案管理规范的基础上, 开创了许多新的档案管理制度, 比如雍正年间规定的朱批奏折“封固”回缴制度等,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档案保密工作的发展。另外, 在雍正年间还出现了严格稽查文件的办案制度, 要求各衙门需要每月将所奉事件进行分类, 包括“未结”和“已结”两种, 交内阁保管, 内阁需要按日进行记录, 并按月进行汇齐奏报。档案文件复本制也是雍正年间形成的, 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档案的安全。清朝军机处的独特权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规定军机处需要对档案进行定期的修缮, 还要清档清查、统计总目进行编制清册, 要求档案记录要清楚明了, 档案保管要严密安全。

三、影响中国古代档案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 档案的保护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均认识到了档案作为其有效统治工具的重要价值, 因此均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管理。比如周朝的“藏于宗庙、放之于天府”、秦朝建立的宫廷与政府档案机构、汉朝设立的石渠、麒麟等、唐代的甲库、宋朝的三司、元朝的架阁库、明朝的后湖黄册库、清朝的国家藏书机构等, 均是针对档案有效保管所设立的专门机构,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档案的严密性保管, 也只有设立相关的机构与部门, 对档案进行有效保管,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档案的保密性, 促进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多种称呼, 比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兰台令史、中书舍人等;同时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任用程序也十分严格, 从其政治、文化到外貌均有严格的要求, 而且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均承担重要的官职。也正是因为历代王朝军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才有效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其次, 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 可以说无一例外的任何一个朝代均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规范规定,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规定本国册令及各国往来书文等均需要进行有效记录;比如在《唐律·职制律》中规定:“漏泄大事应绞;非大事者, 徒一年半, 漏泄于蕃国使者, 加一等, 转传大事者, 杖八十”;在清雍正时期, 分别对文书档案的上缴、汇抄、修缮及保管等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的档案工作的有效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家政权的巩固与文化的繁荣, 但受中国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使档案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与阶级属性, 比如档案的御用性、档案机构作为封建王朝实现专制统治的垄断性等, 尤其是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后期, 政府及官员的腐败对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很大的阻碍性作用。通过对档案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最终得出结论, 认为只有建立完备的档案法规体系的基础上, 对档案进行妥善的保管, 推动档案管理人员充分重视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档案工作的持续与顺利发展。

注释

1陈玉琴.漫谈我国古代档案机构的变迁[J].兰台世界, 2009, (13) :77.

2许翠花.论我国古代档案发展的关键因素[J].兰台世界, 2011, (6) :36-37.

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考察 篇3

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关键词:宪法;宪法思考;历史考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诞生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共和国宪法的命运就如同共和国自身的命运一样,也是跌宕起伏。回顾共和国宪法变迁的历史,确实有太多的经验值得认真地总结,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正如韩大元所指出的“制宪史是宪法学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对于研究宪法学的人来说,了解自己国家宪法发展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宪政是昨天宪法发展历史的延续,也是我们预测未来宪法发展趋势的基础与依据。因此,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分析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宪法命运,并以宽容的精神评价制宪过程中展现其智慧的制宪者的努力。宪法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成熟的宪法学首先以成熟的宪法史、宪法学说史、宪法思想史与宪法制度史的经验与知识作为依托。”①应该说,宪法学界对共和国宪法变迁历史的研究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与重视,也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但仍有一些重要乃至重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前提,而且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本身的全部内容。作为人民民主共和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当基于《宪法》视角,从明确国家的根本性质出发,以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制度、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权力交接制度的法治化,并通过落实符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换言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舍此,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据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样,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兩者基础之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就不仅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前提,而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的思想,②也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本身的全部内容。

要实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规范国家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就十分必要。其实,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在《宪法》中已经成型,只是没有被清晰地发掘出来。过去,一般认为,我国宪法文本中被称为“监督宪法实施”的制度,就是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不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宪法都规定了宪法实施的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7条、《立法法》第88、90、91条,以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28条等亦规定了宪法监督问题,都是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法律根据。但是,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并不具有实效性,其根源,从理解法律文本的角度看,不在别处,而在于过分狭窄地理解了我国《宪法》中的违宪审查制度。

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奠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上,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以宪法精神为根据表达出来的,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宪法推进,应当通过明确国家的根本性质,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央地关系、权力交接制度法治化及落实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申言之,回归《宪法》、依据《宪法》、通过《宪法》机制培育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注释:

①许崇德.《宪法》,2004年版第70—79页

②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4年1月1日《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韩大元.《新中国宪法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2页

[3]戴立兴.《“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分析”》,《探索》,2013年第6期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篇4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 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 综多 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 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这是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

18世纪后半叶,西欧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动力机器纺织,逐步形成了

集体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体系,并且推广到了其他行业,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欧国家把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到中国来,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手工纺织业。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70年开始引进欧洲纺织技术,开办近代大型纺织工厂,从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大生产和广大农村中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是工厂化纺织生产发展缓慢,截至1949年,占主导地位的棉纺织生产规模还只有 500万锭左右。这是大工业化纺织的形成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生产迅速发展。棉纺织规模迅速扩大,毛、麻、丝纺织也有相应的发展。纺织技术也有提高,已能制造全套纺织染整机器设备。化学纤维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人均水平,就数量最大的棉纺织生产能力来说,还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远远低于工业发达的国家。

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1957年期间,纺织工业建成200多万棉纺锭新厂,大体上接近原来70余年民族资本建厂的总和。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是,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纺织工业无论是规模或是产品的数量和品种花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81年中国 棉纺生产能力已由1949年的500万锭发展到1890万锭;毛纺生产能力由13万锭发展到74万锭。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生产能力1949年 缫丝萎缩到只有 9万绪,建国后逐步恢复、发展,到1981年桑蚕茧 缫丝已达97万绪。麻纺生产能力发展到有 黄麻11.6万锭,苎麻5.7万锭,亚麻2万锭。印染布年产能力从十多亿米增长到82亿米。针棉织品的生产能力,从每年只能加工十多万件纱发展到可以加工 300多万件纱。化学纤维工业1949年前基本上是空白,到1981年在建规模100万吨,生产能力为60多万吨。1981年 棉织物产量143亿米,比

1949年的19亿米增长6.5倍,在全国人口增长80%的情况下,使人均消费量从建国初期的12尺增加到30尺以上,不但保证了10亿人口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能以相当数量的 纺织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1981年纺织品出口换取外汇35亿美元。

自从1950年以后,国家分别从纺织工业布局的改善,天然纤维品种的改良,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形成,纺织机器的革新,科学管理的逐步推行,新型纺织技术的开发研究,纺织专门人才的培养等等方面对纺织业进行了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同时,纺织产业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出口产业。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6.3%以上。

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将超过3%,这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机遇。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2009年将会达到44%,2010年将达到71%。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8年提高6~7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正发起或酝酿对我国采取新的限制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进一步加剧,纺织行业扩大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好好应对,中国纺织业又将迎来新的发展!

国经101潘俊

中国劳动教养的历史、发展 篇5

1.前言

劳动教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我国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初创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劳教制度成功地教育挽救了380多万劳动教养人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其在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减少犯罪等方面发挥了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但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这项制度从它建立之初便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这项制度方方面面的不合理性日益凸现,无论是从政治、理论、法治建设,还是在适应国际人权斗争方面均要求必须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改革。作者认为我们不应单纯的去讨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而是应把劳动教养立法放在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大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劳动教养制度中的合理成份,以及近年来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全新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法律制裁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危机,为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找到真正的出路。2.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 2.1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完成,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有效稳固。但在当时的全国政治形势、社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195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1],明确规定:“对在肃反运动中清查出来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分子,除判处死刑的和因为罪状较轻、坦白彻底或因为立功而应继续留用的以外,分两种办法处理。一种办法是判刑后劳动改造。另一种办法,是不能判刑而政治上又不宜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去又会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就是虽不判刑,虽不完全失去自由,但应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这是国家提出的第一个关于劳动教养的指示。1956年1月10日,国家又发布了《关于各省、市应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2],对劳动教养的性质、任务、指导原则、审批权限、领导和管理等问题作了原则的规定。从此,劳动教养机构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1957年8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于8月3日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3],这一决定被学术界

第 1 页

共 5 页 视为我国第一部劳动教养法规,也被视为我国劳动教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劳动教养制度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养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劳动教养工作逐步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11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于12月5日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198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劳动教养的具体实施作了详细规定。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根据社会公共治安领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在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0年通过《关于禁毒的决定》、1991年通过《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教养的范围作了扩大。此外,一些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有关规范性文件也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具体适用做了相关补充。特别是,1991年至1993年,司法部先后以部门命令的形式发布了7个与劳动教养制度相关的行政规章,其中包括《劳动教养人员生活卫生管理办法》、《劳改劳教工作干警行为准则》、《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劳动教养管理工作若干制度》、《劳动教养人员守则》和《劳动教养教育工作规定》[4],这些规章制度对劳动教养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使劳动教养工作全面走上了相对规范道路。1994年1月,司法部依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的奋斗目标。在随后的十余年中,全国各地劳动教养场所的创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2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作用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大创举,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1957年正式建立以来,迄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50多年来,全国各地劳动教养场所共收容改造了380多万名劳动教养人员,成功挽救了一大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劳教人员,教育并成功转化了一大批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法轮功”痴迷者,并使一大批的毒品受害者成功戒除了毒瘾,重新步入社会。这些人员在经过劳动教养场所的教育和转化后重新回到社会中大多数都能够遵纪守法,成为了能够自食其力的新人。[5]劳动教养制度为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犯罪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组织进行劳教生产,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也从经济上减轻了国家执行劳动教养制度过程中的财政负担,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 2 页

共 5 页 40多年来,劳动教养在以下几个方面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一)劳动教养的性质与宗旨

在劳动教养制度建立之初,劳动教养既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方法。其主旨是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以维护公共秩序和有利于社会的建设。③至80年代初,劳动教养被确定为“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其主旨也被进一步明确为:“在严格管理下,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锻炼,把他们改造成为遵纪守法,尊重公德,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④与以前相比,主要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不再把劳动教养作为对被劳动教养人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二是将劳动教养明确规定为一种“行政措施”和一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90年代初,司法部又具体规定对劳动教养人员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实行强制性的教育改造。⑤此后,国务院又认定:“劳动教养所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⑥这实际上既重申了劳动教养是一种教育改造措施,又首次确认了劳动教养也是一种治安行政处罚措施。

(二)劳动教养的对象和范围

最初确定应当加以收容实行劳动教养的人,是以下4种人:

1、不务正业,有流氓行为或者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盗窃、诈骗等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的;

2、罪行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反革命分子、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受到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

3、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内,有劳动力,但长期拒绝劳动或者破坏纪律、妨害公共秩序,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

4、不服从工作的分配和就业转业的安置,或者不接受从事劳动生产的劝导,不断地无理取闹、妨害公务、屡教不改的。⑦至80年代初期,收容劳教的对象被进一步规定为以下六种人:

1、罪行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反革命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2、结伙杀人、抢劫、强奸、放火等

第 3 页

共 5 页 犯罪团伙中,不够刑事处分的;

3、有流氓、卖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屡教不改,不够刑事处分的;

4、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煽动闹事等扰乱社会治安,不够刑事处分的;

5、有工作岗位,长期拒绝劳动,破坏劳动纪律,而又不断无理取闹,扰乱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妨碍公务,不听劝告和制止的;

6、教唆他人违法犯罪,不够刑事处分的。⑧并规定对精神病人,呆傻人员,盲、聋、哑人,严重病患者,怀孕或哺乳未满一年的妇女,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不应收容。⑨后来,又明确规定对赌博,制作、出售或传播淫秽物品和经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亦可实行劳动教养,对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卖淫、嫖娼的,应当实行劳动教养。⑩对于劳动教养对象的家居范围,早期并没有明确规定,1979年12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将劳动教养收容人员限定为“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收容劳动教养。⑾1984年,公安部、司法部在《关于劳动教养和注销劳动教养人员城市户口问题的通知》中又规定:“铁路沿线、交通要道的城镇吃商品粮的人,需要劳动教养的,可由县公安局整理材料,报经地区(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一些地方开始把劳动教养的适用面扩大到农村,如山东省就颁布了由省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制定的《关于在集中整治农村社会治安斗争中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专门就此作出部署。⑿

(三)劳动教养的审批

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规定,需要实行劳动教养的人,由民政、公安部门,所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或者家长、监护人提出申请,经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或者它们委托的机关批准。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决定》改为规定:对于需要实行劳动教养的人,由省、直辖市和大中城市人民政府成立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1982年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重申了前述规定。⒀1984年公安部、司法部在《关于劳动教养和注销劳动教养人员城市户口问题的通知》中,对收容劳动教养具体审批工作作了补充规定:“劳动

第 4 页

共 5 页 教养的审批机关设在公安机关,受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的人。”

(四)劳动教养的收容期限

早期的劳动教养,并未规定明确的收容期限。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决定》才确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至3年,必要时得延长1年。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又对提前解除劳动教养、延长和减少劳动教养期限的条件与审批权限作了具体规定:提前解除劳动教养,一般不超过原劳动教养期限的二分之一;延长劳动教养,累计不得超过1年;提前解除劳动教养、延长和减少劳动教养期限,均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⒁

(五)劳动教养的管理

最初的劳动教养工作,由民政、公安部门共同负责领导和管理。80年代初,公安部正式成立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各省、市、自治区和大中城市公安机关相应设立劳动教养工作机构,具体管理这项工作。⒂1983年,劳动教养机关的隶属发生重大变化,劳教管理机构转归司法行政部门领导,对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也随之改由司法行政部门的劳教机关负责。⒃

第 5 页

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6

二级院系: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营销策划A1203 学 号:0306120340、0306120322、0306120320、0306120346 姓 名:万海霖、黄菲菲、魏萌、牛津

指导老师:刘炼

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体育无所不在,我们出生至今,即使你不是很爱运动,也会感受到运动带来的魅力,小时学走路、学校开运动会、组织春游......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中国体育历史,了解和认识体育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感受运动的魅力!

关键词:发展、健康、体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开始成立,在这60年里,中国开始蓬勃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体育,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1952年开始,在赫尔辛基第15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会场上,再到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位居榜首.....60年来,中国体育在不断前进,走出了一条炫彩夺目而又充满坎坷的发展之路。

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讲,了解中国体育历史发展过程和中国体育历史的发展情况,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体育是一个国家复兴的一个标志,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我们小组选择了进行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体育发展是一个国家复兴的重要标志,而在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观念及困难问题却依然层出不穷,其结构要素主要包括广大群众对健康体育对认识、是否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我们将如何看待、我们该付出怎样的行动让我国的体育弱势项目发展起来等方面,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设计了若干问题来体现中国人在这些方面的认知程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本应该是全国人民,但由于局限性和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所以把研究对象改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不过,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重庆重点专科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推论中国人总体对体育发展认知的一般情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本研究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共300人,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校男女大致比例数量有所调整。

(2)问卷发放过程。按上述要求,我们采用分年级由小组成员在校园内或宿舍进行发放的形式完成,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本次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70份,有效率达90%。问卷发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减少调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第二,答卷要求明确,以减少答题时发生差错:。

(3)研究方法。这次调查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数据用Epitata软件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分析。

二、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概述

(一)、古代体育和现代体育

中国古代体育,从18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就传入中国;从内容上讲,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现代体育国际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在奥林匹克精神和国际竞技体育的推动下,中国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开始走上了现代体育发展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现代体育又催化了体育的大变革,使中国变体育弱国为体育大国、强国,加速了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

(二)体育发展的意义

体育对人的健康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从我们生下来开始,我们就没忘运动,学走路也是我们小时候运动的开始,体育对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益处,体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的根本特征。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

(三)体育发展的构成因素及指标体系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内在结构的诸种因素,另外,它还受着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不是体育活动本身的结构要素,所以我们称之为体育的非结构要素,也就是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体育的内在结构是其本质结构,它构成了体育活动的内核。而游离于体育本质结构之外的非结构要素则构成了体育的外核,内核与外核相互作用,推动着体育活动的发展。

一、体育非结构要素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影响体育发展的外在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主观因素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目的、态度、动机、兴趣等,属于心理活动范畴。它是抽象的,而且对体育发展的影响也是易变的。而客观因素则是指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它对体育发展起着较为稳定的影响,而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一)影响体育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以意识形态和心理活动为存在的形式,其中以体育的目的最具代表性,这些意识形态和心理活动最终以目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宏观上讲,体育目的集中了人们对体育本质以及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四)我校大学生对体育发展的观念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70%的人对体育发展的概念知识很淡薄,绝大部的女生几乎很少了解体育,都把过多的注意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形象打扮;而部分男生对体育发展稍微有所了解,而了解的方面也是自己比较擅长的体育项目上,对于其他项目(比如网球、台球)的知识淡薄,而几乎50%的人每周运动的次数还没有一次,对身心健康有很不好的影响。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德智体都很不错的优秀学生,他们认为,体育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体育发展产业将对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增加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在这个世纪体现得淋漓尽致。

2.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除部分体育器材用品属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其他基本都是第三产业,近些年,中国将慢慢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体育产业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促进作用。体育产业发展给社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满足了青少年儿童体育娱乐需要,部分解决了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4.体育产业发展对社会健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安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亚健康的人群有着很特殊的意义。

5.体育产业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人们是生活方式常常有些不良因素,特别是一些很不好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而体育发展可以可以从一些方面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中国体育历史发展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广大群众对健康体育的认识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70%-75%的群众,对健康体育对概念模糊,他们大多认为不生病即为健康。但从如今的角度来看,这一认识只是片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全面整体的健康。其中在被调查的群众中,只有10%不到的女生对健康体育对概念较为清楚,其他的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少之又少,而超过85%目前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下,在我看来,这与人们承受的社会压力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人们在判断自己是否不健康时,都是以自己身体不适作为判断标准,并医治自己身体上的病痛。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生理上的病症其实是因为心理上的问题诱发的。因而,相比于寻医问药,解决好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许更为重要些。而心理问题又从何而来呢?于我看来,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人身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众所周知,压力大的人经常会患一些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而压力就是一种社会因素,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健康体育的认识,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讲,了解得还是太少。

(二)是否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这个问题,在被调查的同学中,都很明白,体育发展对于社会的重要性,64%的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是先发展经济,这些第二或第三产业才能发展的更好;21%的人认为,体育发展是取决于国家的产业结构,当然受经济的影响;15%的认为,体育发展产业将对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增加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在这个世纪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将如何看待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讲,20%的人认为,中国一贯的体育弱势给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带来了浓重的负面形象,历史上中国曾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怎么来的?就是体育弱势。其次,从国际形象方面来讲,25%的人认为,中国占有全世界22%的人口,但是历届奥运会,亚运会得到的奖牌总数和这个数字不对称,外国友人看待中国的时候,一定会认为中国人整体体质弱,损害了我们的国际形象,体育的发展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情形。再次,从民族情感来讲,40%的人认为,体育的发展,健康着国人的体魄,有利于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最后,从我国的国情来看,15%的人认为体育的发展,人民才能有更好的身体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四)该付出怎样的行动发展我国体育弱势项目

大多数人认

为,要

展的.就如同我国的经济一样, 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是西部, 现在计划发展中部.如果我国的体育想在世界上有所成就的话, 那么就要化整为零, 个个击破.先选择我们有优势的,或者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的项目做为突破点, 例如我们的乒乓球,跳水等等.然后在保持这种优势的情况下, 发展我们的劣势项目,静下心来发展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便会有一些成就,例如我们的刘翔,例如我们的女网.所以...我们目前所走的竞技体育的道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我们的奥运项目, 目前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可喜的。

四、相关成因的讨论

体育产业发展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是一项非常有前途、充满活力的产业。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将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扩大就业渠道,满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体育改革的深入,中国的体育体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刘翔在04的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短跑项目的金牌,创造了历史性的突破。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选手李娜直落两盘击败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捧得了苏珊朗格伦杯,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大满贯的中国选手.....但我国的体育产业规模还很小,还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缺乏组织大型国际体育项目的运作经验,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希望我国的体育能够大力发展。

在我校,也有社会工作体育学院,我也采访了几位,他们主修网球,我和他们也成为了朋友,也采访了一下,他们当初为何原因进该学院该专业,对于他们以后就业,也可以大致有所了解,从中我也总结出来一下几点,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加入科技投入,适当调整我国体育体制,增加体育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体育法制化建设。

三、注重各地区体育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体育场馆资源经营开发。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体育史话》.崔乐泉 2.《体育产业前景光明》.信息导刊 附件:

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调查问卷

你好,我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万海霖,为了充分了解一下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认知,和对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的良好建议,更加了解体育对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特组织了此次调查,此调查不记姓名,麻烦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与信息。谢谢!!

1、你的性别()A、男 B、女

2、你大概多久运动一次()A、一天一次 B、三天一次 C、一周一次 D、很少

3、你参加运动的目的是()A、强身健体 B、兴趣爱好 C、缓解压力,放松自己 D、其他

4、你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是否改变了你的性格()A、是 B、否

5、参加体育运动对调节你情绪程度如何()A、心情舒畅 B、因受比赛干扰反而影响心情 C、没有明显效果

6、参加体育运动对你哪方面帮助最大()A、团队合作能力 B、领导能力 C、交际能力 D、其他

7、假如你不参加体育运动是什么原因()A、浪费时间精力 B、无人陪伴 C、气候和场地的限制 D、其他

8、你是否认为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A、是 B、否

9、你觉得如何提高大学生参加运动对积极性()A、积极宣传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B、组织各项运动会

10、你觉得体育运动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A、结实新朋友,巩固老朋友的关系 B、影响不明显 C、很少注意

D、不经常参加运动,不发表看法

11、你觉得中国体育如何()A、很好 B、一般 C、不完善 D、很差

12、你喜欢中国体育吗()A、喜欢 B、不喜欢

13、你觉得中国体育体制该修改吗()A、不应该 B、适当修改 C、应该

佛经翻译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 篇7

一、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般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隋唐时,佛经理论开始被同化成中国哲学,并出现了如天台华阴、禅冢等传授教徒的学校,他们利用佛经理论研究中国的传统哲学问题。宋代,新孔学开始形成,一方面它反对佛教,另一方面它吸收了一些佛教成分。佛教和新孔学二者强调自我修养,但传统中国哲学中,自我修养指“镇压暴动,治理国家”,不同于佛教,其意在帮助人们超凡脱世,得道成佛,新孔学派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就提出了“上帝法则的观念”,他们相信“天人合一”,只要天人合一了,他们的神圣使命“镇压暴动,治理国家”就完成了,很显然,新孔学派很好地运用了辩证法;批判佛教的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这样,中国哲学有了完善的本位论、价值论及关于生活的哲学体系。到了宋代,中国哲学完成了第一个“正面—反面—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孔子—印度教款—新孔学”的过程,所以说佛经翻译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能量。

二、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文化的交流,包括人群流动带来的语言的接触与变化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的翻译过程中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或许,人们感受佛经翻译对我们语言的影响并没有比今天的翻译对我们的影响深刻。日常生活中,报纸电视上一出现新词,我们可能立即就意识到了,并根据经验判断9/10的词来自翻译,如几年前“克隆”一词的引入,然而佛经翻译对语言的影响难以感受到,因为那时通过佛经翻译输入大量的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汉语词汇的基本组成部分,语言学家们现在通过仔细研究得出结论:汉语中约有35000个词出自佛经翻译。

首先,佛教翻译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一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至今已广泛使用,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词汇。如:“真理”、“世界”、“现在”和“过去”等。如“世界”在佛教原义中是指时间和空间,“世”表示时间概念,“界”表示空间概念。佛经《愣严经》卷四中有文:“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知当今: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从这段经文中还可以看出,“现在”和“过去”两词也是佛教中的概念,有为之事物终灭为“过去”,有为之事物正呈作用为“现在”,用来说明因果轮回。汉语中相当一部分成语、谚语来源于佛教故事、教义理论或禅宗典故,如“昙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五体投地”、“点石成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等。二是翻译者在佛教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了大量的与佛教相关的词语。如“塔”、“魔”、“如意”、“成就”、“刹那”、“慈悲”等。三是汉语中不少已有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被赋予了宗教意义,如“空”、“解脱”等。

创造了梵汉合璧词。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词称为合璧词。这种词是佛经翻译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汉译的佛教词语中,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一半是意译的汉字,如“禅宗”、“佛法无边”、“魔掌”、“走火入摩”等,这种方法至今被广泛地运用于翻译,如“基督徒(christianity)”、“霓虹灯(neonlamp)”等。

佛经翻译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且改变了汉语语法。如长定语是佛教经文的特征之一,翻译时仍保留着许多长定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后的情况。出现较长定语无疑是受梵语句子的影响,尽管今天我们仍然把它当做一种翻译现象,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它,并渐渐地成为汉语的一个特征。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佛经翻译,就会发现许多倒装、并列、重复现象,这些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汉语中,然而比例并不大。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修辞手法,以至很难意识到,它们是几千年前的外来语。还有结构上的变化,如“如是我闻”之类、“供养于诸佛”等,后来传到皮黄戏词里面,就出现了“打骂于他”,“取笑于我”的说法。

从文体上讲,佛经翻译对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佛经翻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魏晋时一贯的辞藻华丽、形式严格固定,著名学者梁启超观测到:佛经翻译“既不用骈文家的倚词俪句,亦不来古文家之绳墨格调”(罗新璋《翻译论集》,1984.64)。当时就出现了华丽、优雅的诗词形式和平淡、无影响的翻译语言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佛经翻译是一个新东西,唯以形式固定的文体,另一方面,佛经翻译人员开始大多是外国人,他们不习惯于古汉语表达方式,辅助人员又是些佛教弟子,怀着恭敬谦诚之心不敢改变,于是那时一些译文中就出现了散文和诗并存的一种特有文体,它为唐代以后的诗和散文的复合文体打下了基础。当然今天的语文是五四运动前后才正式形成的,但不能否定:是佛经翻译为它的应用预播下了种子。

除词汇语法方面外,汉语音韵方面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有较大的改变,在翻译佛经时,汉文梵文译者都难学对方的语言,前者是象形文字,而后者是字母文字,译者难以记忆。于是他们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字的拼音方式,业已证明汉字拼音的原辅音实际是在梵文的影响下于唐代形成的。音韵的另一领域韵律也有深刻的变化。中国古音乐中五声———工、上、交、子、乐,同时应用于汉语拼音,但现在汉语中只有四声,这也是受佛经翻译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汉文学历史悠久,并历经了许多变化才发展到今天,现在人们多用散文写作,而不用诗,但诗一直被认为是最高文学形式,并在唐代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顶峰,许多那时的著名诗人和他们的杰作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引用。唐代以后,诗逐渐被曲、杂剧、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所取代,翻译学家们证明,这些改变是受经文翻译影响的。

印度文学很重视作品的结构,而且他们的文学形式多样,《普曜经》、《佛所赞经》、《佛本行经》本身是巨篇长史。其他的经文或多或少有小说、戏剧形式,如《维摩诘经》就是半小说半戏剧的形式,这些文学形式很少在古代汉语言中出现,尽管《孔雀东南飞》很似经文文学,然而它是长篇叙事诗———仍是诗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不是当时的主流派。但是不可否认经文的翻译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小说、平话、杂剧和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应感谢佛经翻译,才有了《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巨著。印度文学经里还有另外一种特别形式:常在散文叙事篇后,又用“诗”的形式重复故事。但这里的“诗”只有音韵,大多没有节奏,不是一般意义的诗,这种重复部分叫“诘”。“诘”的传入,使中国诗开始较少注重节奏,而且,无可辩驳,中国的评弹说唱结合也受此影响。

从内容上看,中国文学也从佛经翻译中得到繁荣。印度佛教作品多赋想象力,尽管有时不合理,但从相对缺少想象力的沉闷的古汉语文学里解放出来,经文传入前,我们很少有像印度文学作品里人们跃入的想象性叙说,甚至连最富有想象力的庄周和屈原的作品,相比之下也显得平淡无奇了。佛经的传入和影响下,我们有了《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其中超自然的想象人物孙悟空、哪吒和其他不朽的众神鬼怪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三头六臂”等在每一名中国儿童的心里播下了想象的种子。

四、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改变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包,它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方面如曲词乐,绘画方面如用佛教故事和人物作为素材,佛教神像和雕塑更是无处不在。没有佛教的传入,就没有敦煌珍贵的壁画和美丽的飞天;没有佛教的传入,也没有龙门和云冈石窟中的雕塑。而这些艺术作品正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上只是外显的例子,走进中国的内部世界,我们发现许多世代相传的信仰观念也来自佛经翻译;许多人,特别是老人们相信因果报应等,他们认为在世的行为将会影响死后的生活,因为神灵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结果大多数人希望对他人好,他们帮助他人,至少不伤害他人。这样人们逐渐达成道德方面的共识,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

同时作为我国翻译史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实践活动,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它对翻译的方法、标准和理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积累了一些基础的翻译经验,为后世进一步运用翻译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如力求通俗的翻译原则,佛教要弘扬教义,因此在语言上主张通俗实用,讲求实效。在翻译时多用口语,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吕叔湘先生说:“白话的兴起跟佛教大有关系。”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文化也是第一次受到如此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魏晋时代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现实需要改变,佛经翻译应运而生。汉王朝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如此也得以保留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由于中华传统的谦逊,使得它能在自身强大的背景下接受文化。又由于文化自身的内在特征———特别是传承性、变化性和排外性,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排斥了一些东西,也吸收了一些东西,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彭治民.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的地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刘娜.浅谈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冯天瑜.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VOL30.

[5]东初.佛教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书店,1987.10.

[6]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4.

中国历史发展史 篇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逻辑;中国模式;政治图谱

中图分类号: D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78-2

0 引言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震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在不断深入民心。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人从没有如今天一样,意识到中国巨大的政治、军事格局即将带来的广泛的政治与文化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盛洪先生说得妙:“中国的事情注定要有天下意义”。而这“天下意义”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逻辑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贡献。让我们缓步铺开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无论在政权制度上还是党政制度上、无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城乡社区……一直葆有独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一个有别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指向政治,一个完全中国化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它的思想发展路径似乎更为特殊,更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要想全面地了解它,就必须做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根本的透视,才能窥其形,解其质。正是在此意义之上,笔者以“历史逻辑来解释政治”,考察了其形成演进的轨迹,阐述了它的现实特征,并探寻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独属于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梳理

据前文所述,历史之余政治,如江河之余水。因此,从历史进路的思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行考释,便可对这一路上政治自身的阶段性演变轨迹及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深沉思考下的逻辑思想进行双观。

1.1 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关于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就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海中。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我们开人民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无任何经验的中国政治体制对苏联模式采取了大抄大搬的政策,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于是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为鉴”,号召“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1956年年初,以斯大林为导火线的政治事件浮出水面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存在问题也相继暴露,毛泽东开始了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有过独到的慎思。但可惜的是,他未能更坚定、更深刻、更坦白地坚持住。反“右”运动开始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落入到挫折的境地。

1.2 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艰难的市局点开了一道光。邓小平大刀阔斧拨乱反正,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他用前所未有的慎重态度肯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对认识中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充分预设,而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不确定性,他则着力倡导一份渐进改革的蓝图。

江泽民作为邓小平体制改革路径的坚守者,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给予了六项原则的阐述,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轮廓基本形成。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完善和发展

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在峥嵘岁月里稳步前进。胡锦涛同志接过改革的大旗继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改革、稳定、有序的状态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更意味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之坚定、对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之全面。

1.4 中国新时期政治生态的主旋律与大载体

诸如江海的伟大成就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演绎与发展都需围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之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构建政治生态思想建设的征程。这次征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如何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中突围……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法治要素与发展要素,提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体一位大发展;2015年6月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

人……要立场坚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大自信”。

由此可见,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系统中的发展要素,主要含义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廉洁发展、稳健可持续发展和法制化发展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政治图谱及特点探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得来不易,是经由历史洗礼、汗水浸泡、群众检验、险阻考验的一条正确之路与真理之路。更是世界上其他政治发展模式所不能复刻的图谱,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其所涉及的范围和作用机理如下:

2.1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模式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中国,这个经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冲刷的国度,抛开极特殊的情况不谈,其政治形态一直未能脱离专制政体的囿阖与支配。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邓小平时期就已被指出:“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群众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方面的不足,给了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以很大的制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习近平新一代领导集体才告诫全党要敬畏权力,要慎重看待手中的权力,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廉洁用权、依法用权。他站在家国大政的高度深情提出“三严三实”重要指示,力争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来演绎风清气正的中国政治图谱。

2.2 中国梦动力机制模式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某种程度上,当我们要谈及政治发展,就势必会涉及一个关键性内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果用定义本身来分析政治发展,“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一场关乎‘状态、‘格局、‘趋势的拉锯与互动过程”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从目前的大形势着手,无论改革发生时还是进行时,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利格局也始终未能触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最初的政治体制改革图谱只能由“政府”来主导与书写。在这张图谱中,政府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决策是否改革和实施如何改革。所以,图谱的终端自然要依赖于政府的理性与权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影响力的加大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越来越清晰,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思想凝聚开始取代单纯的政府挂帅,中国政治生态系统的内驱力已经转向了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中国梦就好比一个同心结,将中国人民最强劲的韧劲都牢牢聚集在一起,使之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挥洒奋斗的汗水,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图谱。

参 考 文 献

[1]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3.htm.

[3]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3-12-03.

上一篇: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典型材料下一篇:迁坟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