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画(共9篇)
认识中国画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2、能力: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墨法。
3、情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三、学具准备: 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问好并自我介绍,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自己,进行课前材料检查。组织学生以找不同游戏的形式欣赏国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欣赏的画属于什么画,画面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从中感受工笔画和写意画所带给自己的不同视觉感受。发给学生生宣和熟宣,让学生亲自在生宣纸和熟宣纸上随手画,从中发现两者材质的不同和各自的属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出课题----认识中国画。
(二)、向学生介绍中国画,引导学生从题材、笔墨色彩的运用等角度初步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用毛 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绢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富于传统特色。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中国画的分类:
按技法分:
1、工笔画。
2、写意画(小写意画、大写意画)。
按内容分:花鸟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画(亭台楼阁,自然现象 人物画(人物肖像,生活场景)画材介绍: 一得阁墨汁、宣纸(生宣、熟宣、半熟宣)、毛笔(羊毫、狼毫、)生宣:吸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主要用于写意画。熟宣:吸水性弱,主要用于工笔和白描。羊毫:质地柔软,携水量大。兼毫:软硬适中。狼毫:质地较硬,主要用于勾线,皴、擦等技法的实施。中国画的形式: 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长卷、斗方等。
(三)、初步学习简单的笔墨。
1、认识国画的笔法。(中锋,侧峰,逆峰,拖笔)简单的演示各种用笔的方法,讲解用笔产生的效果。
中锋用笔是指毛笔笔尖与纸面垂直,笔锋在墨线中间行走,用力要均匀,其效果圆浑稳重。
侧峰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逆峰用笔是指笔锋逆行(也就是说和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拖笔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
2、认识中国画的墨法。泼墨法、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墨泼色、色泼墨)积墨法。
3、认识国画的墨色。(五墨六彩)
中国画的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中国画的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4、组织学生赏析《泼墨仙人图》和《墨梅》。
5、教师演示几种笔法和墨法在绘画中的运用。
(四)、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1、进行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的练习。
2、要求学生随意画一张写意中国画。(小组实践,老师随机指导,)
(五)、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点。
(六)、教师小结
认识中国画 篇2
理论家们关于笔墨的争论和见解各有不同, 有的强调笔墨, 把笔墨强调到了中国绘画根本及归属的位置;有的否定笔墨, 把笔墨否定的一文不值;有的则强调中国绘画的笔墨应在当今社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视觉感受的要求;有的则强调加速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语言的交流与交融……这些论调各有其不同的立足点与理论依据, 是对是错或褒或贬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笔墨究竟是什么?在绘画中, 如果将“笔墨”简单的理解为固定的笔墨形式或者说是笔墨样式, 那么这种笔墨必然会影响绘画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中国画来说, 笔墨这个中国绘画独特的语言, 将会永远作为一种品评的标准和识别的标准存在于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中, 是“中国绘画的根本所在”。清代恽南田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 这是一句代表典型的中国画家的观点的话。一幅画如果没有了笔墨或者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 便算不上是中国绘画。
中国画的笔墨并不是中国绘画的目的, 笔墨中包涵了一定的民族性。若把笔墨单纯意义上地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难免偏颇, 因而吴冠中先生所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其价值等于零”, 这一观点有其正确性。笔墨是一种语言, 语言也只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才能够说明问题, 才能为人所懂, 单纯的字母或者笔画如果不组合, 便说明不了问题, 作为语言来说它便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但是吴先生的这句话却有太过强调内容而有只看到了笔墨的表现技法而忽视笔墨内涵之嫌。因此, 仅从这一点上讲, 似乎对笔墨的涵盖和认识有所偏差。但是无论如何, 单纯强调笔墨形式而无视或轻视内容, 其画必定肤浅, 或者若太重视内容而轻视笔墨, 其画亦平淡而直白无味。
笔墨在中国绘画中, 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和转变,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了无数精良的笔墨传统。中国绘画的重点是对“线”的表现。“点”是最短的, 浓缩了的线, 皴和擦亦是线的发展和演化。“线”可以说是中国绘画中的“骨”。如何才能用一种合适的、合用的工具来表现线呢?中国的毛笔便应运而生。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画花纹开始到秦代把笔毛载入镂空的笔杆中到汉代把不同性能的动物毛按在笔的不同位置上以增加毛笔的坚挺、聚拢性及含水、含墨量, 再到明朝确认的毛笔的“尖、齐、圆、健”“四德”, 毛笔成为中国人唯一的表现工具, 千百年应用。中国的墨同样也经历了悠久的发明与精进的历程。“笔墨”从工具材料的名词变成卓越使用笔墨技法的统称。最早的笔墨是作为描绘物象的手段, 或可称之为笔墨技法, 而到了元代以后, 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独具价值的存在体。使用笔墨自身不再以写形状物为唯一的目标, 而自具一种足供品味和观赏的价值。乃至明朝末年, 终于形成可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的高峰。董其昌提出“以径之奇怪论, 则画不如山水, 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水绝不如画”的论调。笔墨不再受所描绘形象的束缚, 甚至超越形象, 成为中国绘画中的首席角色, 使得形象成为一种依附于笔墨而存在的藉口。而此时,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垮了旧有的士庶的界限, 大批的“士”无法分享到政治权利, 而且产生了文士商业化、商人文士化的现象, 这就迫使原属的文士对其所属群体的社会地位进行重新的定位。然而, 在这个阶段, 文人画的笔墨观根深蒂固, 因受这种笔墨观的局限, 在众多文人画家中, 以人物为题材的画远远少于山水、花鸟。虽然从中国绘画发展的角度上讲, 文人画风所提倡的意象性笔墨观在某种程度上曾一度阻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 但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历史的原因。
对笔墨的理解如果只是对元代以后至明清士大夫文人画家所总结并代代因循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语言而言, 这种笔墨传统确实对自由创造性的绘画有负面的影响和作用, 尤其是笔墨传统过分强调“书画同源”理论, 要求以书为本, 更阻塞了笔墨技法活泼、自由地、充满生机的抒发。但是, 这并非是笔墨传统的问题, 而是人们对笔墨传统的曲解。笔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性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如果一味的强调时代的变化而求新求奇, 以西方绘画的思想论调来排斥和攻击中国绘画的传统理论, 则是荒诞的。当然, 我们在肯定和强调传统笔墨的同时, 亦应注意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味的闭关锁国, 而无视或轻视它国文化也是不对的, 尤其是信息交流如此迅速的今天。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今天显而易见, 如若我们只抱定旧的传统, 坚持身着长袍马褂流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定是做作和不合时宜的。因此, 从人文学的角度讲, 艺术之于人类其实是不分民族、不论国界的, 无非是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而已。吸收并采纳西方艺术之精华以补充和拓展我们的笔墨传统, 并非是对传统观笔的舍弃, 至于吸收多少, 保留多少民族性, 这便是画家个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北鱼:《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根本》, 朵云54集。
不认识梁庄,就不认识中国乡村 篇3
这是一段没有温度的文字,是一个少年杀人犯的供词:今年春上的一天晚上,我在学校上罢晚自习回家睡觉……不知道睡到啥时间,我起来跑到刘老婆儿睡那个屋里,从东边把门摘开进到屋里,摸到一把锄头,昕到老婆儿的呼吸声,我就用锄头砸了好几下,怕老婆不死,就跑到外边鸡笼边拿一块石头进屋照老婆儿头那个位置砸有四、五下……我把裤子脱到腿窝处,爬到老婆儿身上……“
文字中的“我”,生活在河南穰县一个名叫梁庄的小村庄。在杀害强奸82岁老太“刘老婆儿”之前,“我”是很少被村里人想起的那个寡言的王家少年。四五岁的时候,“我”父母到新疆打工赚钱,“我”和哥哥跟着奶奶生活。1995年,奶奶去世,“我”被托付到婶婶家。哥哥初中辍学后一直在外面,据说加入了黑社会,中间几次回村都是因为逃避抓捕。
“我”不喜欢和同村的那些同龄孩子一起逃学、上网、打游戏,读高三的“我”,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尖子生。但就在“我”挥动锄头的瞬间,“我”的大学梦也被砍碎。2009年4月,“我”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判决结果出来,“我”的村民们以他们原始古朴的道德感一致觉得,坏成这样的人,就是要枪毙的。但有一个“外来”的人,却觉得“我”很可惜。
这个人名叫梁鸿,对梁庄而言,她并不是绝对的“外来者”,梁庄是她的故乡,她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代。21岁时梁鸿离开梁庄求学,多年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她在北京高校担任大学教师。虽然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梁鸿都对自己知识分子的生活产生怀疑,每天教书,高谈阔论,她觉得她和最广阔的现实、和大地没有任何关系。
于是,2008年和2009年,梁鸿利用寒、暑假回到故乡梁庄住了将近五个月。她想写故乡,写故乡的亲人。她也想搞清,像梁庄这样的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为何会成了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回家的那些日子,梁鸿每天都和村里的老人、中年人、少年一起吃饭说话聊天,以亲人的情感走进他们、倾听他们。
如今,最终成稿的调查实录《中国在梁庄》,从乡村每个小人物的生命本体入手,讲述他们的悲思欢想。而由“个人史”连缀出的梁庄的过去与现在、它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又都深深印刻着这个时代的痕迹。从书中的梁庄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今日乡土中国的残酷与温暖。
留守的孩子与老人
那个强奸82岁老太的王家少年的故事,正是梁鸿在家乡做调查时听来的。或许,是对王家少年怀有某种同情,梁鸿通过关系在狱中见到了他,她本想问,“你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但当铁栅门打开,一个单薄瘦弱的少年带着手铐走出时,她失语了。他看她一眼,很快低下头去。那是怎样的眼神,害羞?寂寞?绝望?梁鸿说不清。她只觉得她准备的问题不问也已知道答案。或许,正是父母离家、爱的缺失,让王家少年这样的留守孩子在一个个寂寞的夜晚心里郁结下了难以排解的阴暗。
王家少年那份冰冷的供词至今仍保存在梁鸿的电脑里。每次读时,梁鸿都觉得,挥动锄头杀人这样一个残忍的动作,和那个内向寂寞的孩子,是一种巨大的反差,而这反差背后隐藏了什么?——父母的缺失?爱的缺失?被压抑的性冲动?…一个极端的案例,最大程度呈现了北方乡村留守少年的寂寞。梁鸿有时甚至设想,倘若王家少年没有在冲动之下犯罪,他之后的人生是否就一片光明?在一种矛盾、撕裂、没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农村留守孩子,是否仍旧会“爱”?谁能保证他们心灵的健康?
在家乡走访时,让梁鸿觉得伤感的是:夫妻分离,父母与孩子分离,是一个家庭在乡村最正常的生存状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梁庄人大规模背井离乡,绝大多数青壮年都涌去城里打工,挣到钱再回来村里盖上新房。在农村,盖房子是显示自身财富、确定自我价值的象征。于是村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但门前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都生着锈。
家长出门打工本是为让孩子有更好的条件读书,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留守儿童”。这是一个严重的矛盾状态。如今,“留守儿童”这个词在梁庄已非常流行,以至于一个普通老人都会在言谈话语间频繁使用。这也意味着,在乡村人们心中已对“留守”这种状态有了某种默认。
梁鸿和自己的堂婶芝婶一次闲谈时,老人说起自己“留守”在家的5岁小孙子有天说要“跳坑”。坑是北方村庄常见的水塘。“孩子想他的父母,但他不想奶奶再为‘要不要把他送到父母身边’而犯愁,所以他说,‘奶你再说这事,我就跳坑’。之后,孩子再也不提父母,爸爸来电话,喊死,都不到跟前来。”梁鸿对《小康》记者说,当她听到一个五岁的孩子,竞以自杀的方式来拒绝心灵的疤痕被揭开时,内心的震撼之大。“这里面蕴藏着多少痛苦?但孩子在承受。这种承受对一个5岁的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它是不该由一个儿童来承担的,但我们的社会,让他承担了。更为残忍的是,一个老人也不得不接受这种状态。”梁鸿说。
芝婶和梁鸿聊天时,总是重复一句话,“那有啥门儿,大家都是这样子。”“她们绝不是对生活麻木。”梁鸿说,当她看到芝婶注视孙子时那种疼惜、怜爱的眼神时,她知道,芝婶不是没有意识,她只是把疼痛、伤害感深深埋藏起来。这很像作家余华在《活着》中描述的中国农民,在生活中“苦熬”,但却有坚韧的情感——始终如一、生命的坚韧。
在梁庄有太多像芝婶一样强撑着为子女服务的“留守老人”,撑到哪一天是哪一天。是儿女不孝,让父母无法颐养天年?“在乡村是没有哪一个老人会优哉地喝着小酒,打着太极拳,眼看着在外打工的儿女有难处不去管的。在这里,探讨作为个人的生活、个人的自由,是可笑而不切实际的。”梁鸿说。
乡村老人视付出为平常,他们没有所谓的“悲剧感”。悲剧,更多是居高临下的“访问者”强加于他们的感受。当然,他们有悲伤,只是这悲伤掩藏在平常生活表面之下,与他们的快乐、幸福交织在一起,交织成乡村生命内在的坚韧和温暖。
同样将目光聚焦于乡村的作者蔚然,在写作考察日记《粮民》时也接触了许许多多的留守老人。让他印象极深的,是过年时在陕北窑洞遇到的一个老妈妈。老人对蔚然说,自己“缺钱的娃娃都给困在外面回不来了,这个大年间,有个你来,我好欢喜,你就算是我的娃娃回来看我!,”晚上睡觉时,老人时不时帮蔚然盖好被子。第二天他走时,老人倚在门框,不停向他挥手,她没有流泪,只是说:“娃娃路上慢走,天气不好。
你有空再来,我还给你做好吃的……”说这话时,老人看着蔚然,或许也是在看着自己那些漂泊在外的孩子。
理想是这世上最坏的东西
在家乡调查,梁鸿不仅听到乡亲们的故事,也让她对自己的亲人有了更多了解。她发现,平时习焉不察的父母兄弟,其内心隐藏着太多“陌生故事”。
梁鸿的哥哥毅志如今在家乡镇上开诊所。当年,这个浪漫的文学青年,也曾和他的无数乡亲一样,到北京打工寻梦。他包过沙发做过椅子,也贩过票。被便衣逮到后,毅志被送到收容站,收容站告诉他,有钱可以赎人,没钱就到砖瓦厂干活。在某个深夜逃出砖瓦厂的毅志,多年后第一次向妹妹袒露过往,“我们其实是被收容站卖到砖厂的,一人一百块。后来那个砖瓦厂出事了,把人打死在里面。想想真是后怕,倘若那个夜晚被抓回去……”哥哥说得波澜不惊,身旁梁鸿的大姐却泣不成声:“我从不知道我的兄弟还有这样的过去。”
哥哥现在会笑着感慨,再也不会回北京过那种蚂蚁般的生活。像毅志这样,所谓的第一代打工者已逐渐明白一个事实:城市,不过是自己讨生活的地方。他们逐渐认同了自己的命运,不再抱怨。并且,他们也竭力抑制他们的下一代——第二代打工者,不要对城市做过多非分之想,因为他们有过痛苦的经验。但第二代打工者,他们的命运与处境其实更为尴尬。和父辈相比,这些新生代乡村青年在家乡呆的时间很短,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淡薄。他们对城市充满渴望,但城市却无法真正接纳他们。他们无处扎根。
现在,梁鸿每次想到哥哥逃亡的那个深夜,同样也会“怕”,“若是被抓,可能就是一个失踪人口。农村有很多失踪人口,出门打工再没回来。他们是活着,还是早已葬身于城市的哪一个角落,无人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导演李军虎拍摄的纪录片《父亲》中的一幕:外出打工供儿子读书的父亲,在他随身带着的密密麻麻写满十元、二十元借款记录、以及对儿子殷切期望的本子上,还写着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父亲对着镜头说:“万一我发生不幸,这个城市谁知道我是谁?”
听说梁鸿回家乡做调查,在襄樊生活的好朋友菊秀也赶了回来。菊秀是个骨子里特别浪漫的人,从小喜欢文学,一心想考学,考了三年却一直没考上。但她不想和父母兄弟一样摆摊做生意,于是她学裁缝,想着将来做设计师,在她看,那是高雅的职业。菊秀开裁缝店那几年,梁鸿去找过她。她给梁鸿做了一条白裙子,收腰摆裙。她让梁鸿穿着它在街上走,她说:“多漂亮!来,转一圈!”两人开心得不得了。当年菊秀还认识了一个和她同样怀有梦想的乡村女孩,女孩独住江边,在大坝上盖了一个小房子。她卖鱼、晒鱼干,看似繁琐,但女孩却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高兴。那时,菊秀和女孩每天早上都要到坝上高歌一曲——歌唱她们的理想。
“或许世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吧。”多年后菊秀对梁鸿说。当年菊秀的裁缝店做得并不好,干了两年就关门了。坝上的女孩也因为经常被流氓骚扰,落寞离开。菊秀之后卖过橘子。2000年时,她和哥哥一块到河北做砖厂,帮着找工人。被公安局抓过,和其他中介争客源打得头破血流过。还有一次,菊秀看报道,说民工在砖厂干活不给钱,还有被逼死的,她忽然觉得,那些人都是被自己送去的,是她把他们送到了火坑。从此后,她走路连头都不敢抬。
曾经热爱文学、满脑子浪漫的菊秀,如今在襄樊开麻将馆,天天陪客人打,一天不打就有点手痒了。她和梁鸿说,现在总梦到上学那会儿。“如果我考上学……”菊秀常念起这句,但她马上会接着说“世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生活没有给菊秀这样的人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她的理想,她的浪漫都变成了缺点,成了阻碍她更好生活的绊脚石。于是,她聪明了,“务实”了。但这种“务实”对她又是另一种残酷——她变成了自己瞧不上的“庸俗”的人。这,就是现实残忍的所在。
蓬勃的“废墟乡村”
在梁鸿回到家乡后,还有一件事,让她难过不已——曾经读书的梁庄小学已经荒废,几年前,它还被人作为“闲置创收地”转租给了当地养猪场,有好事者甚至将校门口的标语“梁庄小学教书育人”改成“梁庄猪场教书育人”。
“让一所学校消失很容易,也很正常,因为有许多实际的理由,人口减少、费用增多、家长嫌差,等等,但是,如果从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它又不仅是一所小学去留的问题。”在梁鸿看来,随着梁庄小学的破败,一种精神与文化的涣散也慢慢弥漫在人们心中。
梁鸿在走访中发现,“读书无用论”在梁庄越来越被认同。虽然成年人对“知识”有种绝对的看重与渴望,但在经济观念的冲击下,在家长缺失的情况下,乡村孩子根本不愿上学,只想早早出去打工。而家长们在看到一些家庭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但孩子大学毕业后仍旧无法在城市落脚后,家长们在焦虑痛心之余,对厌学的孩子也就有了放任的态度。在梁鸿看来,这种精神文化的颓废与衰退,才让人痛感村庄的真正腐朽与行将消散。虽然表面上,这里有宽广的公路、气派的新房。
青年批评家李云雷在读过粱鸿的“梁庄故事”后,评价说:“它向我们呈现出农村所面临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危机,而是心灵危机、伦理危机与价值危机,相对于政治经济危机,这是影响更加深远的危机。”
“这种危机是一点点具体的病症累积出来的,比如对老人孩子情感的忽略,比如对生命的不尊重。”梁鸿在家乡走访时,听大姐单位的人讲了这样一个“扒坟烧尸”故事:1994年、1995年刚刚实行火葬政策不久,扒坟烧坟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一次,一个女性尸体被扒出来,被烧上汽油,结果,油太少,人烧了一半,不着了,就又点一次。那天,那个坟园里有七八个刚埋的人,都是在那个下午烧的。狼烟四起,众人围看。
“我们可以宣传火葬、控制土葬,但万人围观的‘扒坟烧尸’致使我们的情感被破坏、道德感被破坏、信仰被破坏。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病态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累积出来的。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变成病人,见怪不怪。”梁鸿说。
在梁鸿看来,这种心灵与精神的危机,绝不仅仅是村庄才有的问题。“村庄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结构,如同母亲子宫,子宫不健康,孩子谈何健康?民族谈何健康?”梁鸿觉得,梁庄只是一个剖面,它体现出的是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对人心的忽略。经济可以计量,人心若是涣散了,却很难为人所知。只有当它累积出一个个巨大的实际问题,才会成为光鲜表面最碍眼的“污点”。就如今天,如城市赝品般的千疮百孔的乡村,已然成了众人口中的病灶,被冠以“解决”这个的统一帽子。
第11课 认识中国画 篇4
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感受祖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丰厚底蕴。
2、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中国画作品的题材、种类、风格。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3、提高对中国画的心情,珍视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了解中国画吗,你在哪里见过中国画?学生回答
2、你知道什么是“文房四宝”吗?学生回答
二、初始分类
1、课件出示不同种类的中国画作品《富春山居图》、《出水芙蓉》、《泼墨仙人图》、《韩熙载夜宴图》。
2、提问:这些作品画的是什么?他们属于哪一类?
3、总结:中国画从题材上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大画科。
三、风格之美 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对比观察1:对比现实中的荷花与《出水芙蓉》,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小结:工笔画讲求工整写实,把所画对象的形态表现得一丝不苟,具有细致感。
对比观察2:对比《出水芙蓉》和朱耷的《荷花》,学生看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小结:写意画点画林琳、简练粗犷,给人以豪放之感。
四、笔墨之美
教师示范写意画法,指导学生体验用笔、用墨的不同。
五、意境之美
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中国画的诗、书、画、印
六、评价分享
组织学生通过文字、语言等多种形式,书法对中国画的热爱之情。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篇5
我一直都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渴望与向往,其中深受外公的影响。我的外公就是一位老党员,从小,他就用一言一语影响着我渐渐长大。外公经常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外公经常给我讲党史和革命英雄事迹,我的外公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帮助朝鲜人民建立新家园。讲到共产党党员们竭尽全力的时候,我的心随之颤动;当讲到国共合作产生摩擦的时候,我万分惋惜;当外公讲到内战结束时,中国浴火重生,我满心欢喜。我仿佛明白了很多我从未了解的东西,也了解了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旅程,这九十五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变化最巨大的时期,翻开历史,九十五年前的中国是何等贫穷,落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幅贸广阔,山川秀丽的中华大地任凭列强随意瓜分,租界势力范围想在哪儿划,就在哪儿划,有恃无恐的“洋人”胡作非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且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执政党,六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件件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宏伟乐章。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失误,也常遭受过巨大的损失和艰难困苦,但是我们的党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镜和逆境的考验。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催不跨,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顾我党九十五年的历史,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迈向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沪临重工有限公司
认识中国梦的意义 篇6
人奋斗总是要有目标的。同样是做砌砖的工作,把它仅仅当做一个为砌砖而砌砖的行为和把它当做为一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其精神状态截然不同;物质利益是人奋斗的原动力,但物质利益不是也不能成为人奋斗的目的与归属,“未富先奢”、“稍富便骄”背后是理想的缺失与价值的迷茫。反过来,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也会义无反顾。“中国梦”就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
——梦想呈现蓝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难轻言跨越的长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尚未成功仍需努力。要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灰心丧气,不松懈动摇,理想与蓝图尤为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梦想凝聚共识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了共识,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战胜?有什么样的理想不会实现?
——梦想激发勇气
追梦是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圆梦就要去直面现实、改造现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面对心有不甘的一些现实状态之所以有无奈的感觉,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办法而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勇气,以至于把一些本不应该成为梦想的状态当做了梦想,比如把“房叔房姐”当做走向富裕的捷径;把一些偶然侥幸纯属运气的东西当做了追求的目标;比如把一唱成名的“大衣哥”当做“草根”的样板。但是,当确立起了真正的“中国梦”,其道义的正当和路径的科学会让我们勇于向不公平不正义说不,让我们勇于指出期待天上掉馅饼的虚幻与可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梦想塑魂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
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我们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中国梦”也就在体现本质中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中国梦又是世界梦
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我们仅以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为例。这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决定了“中国梦”既指向未来又呈现当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讲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既指向未来又属于当下,这就为“中国梦”同时设定了两个时间坐标。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一切美好的希冀与追求,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乃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通向这一梦想的道路没有休止符;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一切的制度安排、一切的政策导引都应努力扶正驱邪,去恶向善,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一步一步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把这两个时间坐标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始终脚踏实地干好我们必须要干的事情,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投身当下实践的过程中丝毫不忘前进方向,不得过且过饮鸩止渴,让“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离我们更近。
汇报人:xiexiebang
中国画构图中均衡关系的再认识 篇7
一、均衡的形式
均衡在构图中的作用是形成大小、强弱、轻重的节奏感,取得画面和谐的感觉。中国画构图的均衡关系主要有上下均衡、左右均衡、对角线均衡这三种形式。
(一)上下均衡
谢赫“六法论”中“经营位置”也称为“章法”,是一幅画中的整体布局,不论画幅的大小,画中的景都必须符合均衡的原理,也是一幅画中的关键所在,画中的虚实、疏密、远近、大小等方法都可以运用在绘画中,具体分布的方法是上要“留天”、下要“留地”,或安排上奇下偶的对比,所绘画的形象不可模糊成一团或太松散,破碎无中心。不能把两个物象画的平行,更不可将两物象平头相连。同时,要处理好画面上因所画物象多而不觉得满、因所画物象少而不觉得稀的这种情况,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在构图中还要注意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互为关系,即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相互穿插、转化的手法。
疏密在中国画中起着和调作用,关于疏密有说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要避免平、齐、匀,应该有疏有密,打破平均对称。这种章法在层次与层次之间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变,给人以更多的灵动感,即使一个小局部对整体的作用,意境的表达与画面的情趣都应处理到位,以求达到画面的均衡效果。
(二)左右均衡
一般来说,在中国画的构图中,画面必须要有宾主之分。有主无宾,画面比较单调;有宾无主,画面不容易集中。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人们用眼睛看到的信息,远远多于文字所传递的信息量。从严格意义上讲,在这“一见”当中人们往往运用一生的经验去解读眼前的画面,而均衡点的设置在这一瞬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均衡的画面给人以一种美的视觉感受,使人享受一种平和宁静的稳定感,如何使画面达到均衡,关键是选好均衡点。主体,是一幅作品所要表现的主要形象,也是一幅作品的重心所在,还是视觉的焦点所在,也就是视觉中心。一幅作品的主体与主题密切联系,作品的其他要素要从主体出发,使作品达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稳定感,这样才算是一幅好作品。
(三)对角线均衡
对角线的构图形式就是通过左上、右下或左下、右上来达到视觉上的均衡。对角线的构图形式要注意两物之间的相互应称。对角线构图的画面多描绘近景与中景或近景与远景,有的时候因画面气势需要以及构图的均衡与构图的美感需要将远景用简略的笔法代替或直接将远景省略掉,所以近景一般画得比较精细,远景就轻描淡写,这样就更容易突出画面效果。在创作中要注意整体与局部形态的对比变化与画面中的主势与辅势在章法和力度上的均衡。
二、均衡的表现
一幅作品中,画面的均衡是利用颜色、形体、构图等因素来达到画面的平衡,并以此来得到画面完美的艺术效果。画面中求得均衡关系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利用物象的特性、利用颜色的比重、利用画面的走向和视觉方向等。
(一)利用物象的特性
在中国画中,我们可以利用物象特性的不同,来得到画面的均衡,也就是利用物象特性的不同来填补画面中的空洞与不足。齐白石先生善于将工笔和写意两种手法相结合,把两种不同生命的元素相互组织在一起,来达到画面的均衡与和谐。
(二)利用颜色的比重
色彩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主要是表达人的心理,表现人的心理和情绪。一切可视物体在光中都可以显示色彩,各类艺术在运用色彩这一语言时,它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就利用了颜色的比重来达到画面的均衡效果。
(三)利用画面的走向和视觉方向
走势分为走向和趋势两个方面:走向,是事物朝着一个目的、方向进行发展;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因为客观景物都有势,所以人们都可以感受得到,就好比山一样,人们能看出它是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视觉方向是视觉运动中色彩、方向、形状等结构表现性与人的特定心理结构式样存在相似性的表现,所以人们在看到某一特定方向、形状等结构时,便会不知不觉唤起心底相同式样的心理经验,去欣赏眼前的景物,从而达到视觉情感上的均衡。
三、均衡关系对画面的影响
(一)墨色的均衡
中国画注重墨色,对画面的黑白关系非常看重。墨色的浓淡在视觉上对比强烈,墨色浓淡的交替出现会使整个画面有节奏感。中国画善墨,石涛有诗云:“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近代画家黄宾虹的山水画黑、浓、厚、密、重,他善于用积墨,在黑团的画面中留白做眼,以求画面天地宽。以大面积的浓墨堆积来体现山势,小块的留白来均衡画面。如果一味地堆积墨而不留通气口,往往会死墨一片,没有生气。同样,一味地求清淡而没有重墨,画面也会如同死灰。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一幅好的作品黑白设置很有节奏感、层次感和韵律感。为求画面的均衡与和谐,我们可以利用笔的枯润、线条的曲直、画面的张弛来调和,以达到创作的预期目的。
(二)落款、题词和印章在画面中的均衡作用
中国画是绘画、书法和印章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落款是作者在已画好的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年月以及作画的地点。款书在画面的构图中具有调整重心、稳定画面的作用。款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作者的名字,另一种是标题款,还有款书是整篇文章,款书不仅是文学赏析而且是画史的见证,是画面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如果画面构图偏左,则题款适宜在右边。反之,则在左边;如果画面构图偏下,则题款适宜在上边。反之,则在下边。如果画面两边平齐,就可题字增加一边的高度,即可达到增强画面的气势,又可均衡画面。
题词,是画面中的书法部分,诗画是不可分的,诗言志,画写意。诗词可补充画面的不足,使画面均衡和谐。印章,画家做完画后大多有盖印的习惯,除了自己的印外,凡名画到某画家或某收藏家手中大多都会被盖上一两方他们的印。闲章,非名章。闲章在画面中作用也很大,不仅可以均衡画面,还可以使画面寄情通意。
落款,题词和印章与整个画面的布局密切相关,用得好可以使整个画面增光,用不好则会破坏整个画面的均衡和谐。可以说落款、题词和印章与画面相结合,是使画面均衡的重要因素,在整个画面中起了不可小视的审美作用。
绘画中对中国画线的认识 篇8
关键词:中国画;线;发展;对立统一;造型;规律;表现手法
千百年来,中国画家用线条将自然万象汇聚于笔底,描绘出他们内心之中审美图式,和自然精神之间相互往来,同时在这样形而上的哲学内涵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个心理构成。
一、线的美学观念
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照客观对象的结构、形体以及轮廓,对其进行加工和提炼的结果,更是中国画家对物象进行表达、对情感进行抒发的重要方式。线是中国画中一种特定的语言,它具有十分独特的欣赏价值和象征意义。中国画中的线是一种富有东方艺术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中国画线的审美特征
(一)装饰性
中国画中的线具有装饰美感的特征,主要是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换句话而言,利用程式化以及变形等方式使线条展现出形式美。具体来看,线的装饰性主要有对称平衡、整齐划一、回环复叠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二)抽象性
用线条对事物进行描述时,体现的是简化、概括、提炼、想象以及升华的所有过程,即抽象化的过程。中国画对笔墨功夫十分重视,要求见笔见墨,而最终的作品是通过线进行组合的意象图式,它强调要处于似和不似之间,最终是有似的部分。利用对线进行的取舍变化,使画面的形态更加丰富,以此来营造意境等。
(三)情感性
在绘画的过程中,线条所具有的形态不同,就能够体现出艺术语言的不同,并且能够体现画家所具有的不同情感体验。通过线条,艺术家能够表达心灵,是一种可视性的语言,同时还彰显着画家所具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艺术感觉。不同的线体现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结合“情形同构”的理念,线不同,其所体现的情感就不同。例如,如果是下垂的线,常常所体现的是一种伤感和抑郁;而向上的线则是振奋或欢乐的体现;平卧的线体现的是宁静的情感;而流畅的线则和愉悦具有密切的联系;坚涩的线体现画家具有的郁结情感。
(四)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历史和思想文化决定的,是和其他民族的同类要素相区别的,能够展示本民族特征的特质,是艺术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画具有的艺术民族性,其基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长久不衰的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中国画,尤其是因为有了中国文人的参与,更是将古代的认识论与宇宙观和艺术相结合,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艺术表现出来,构建了相对独立且具有特色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艺术和其他国家以及其他民族的艺术差别。
三、线条的绘画发展
(一)人物画
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独特风格,在我国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从艺术发生史的角度来看,楚国帛画使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独立绘画,是以丝帛为载体,以毛笔为工具,以线条为媒介的成功尝试,其线条粗细、动静、刚柔运用娴熟,墨线粗细变化不大,但其婉转流畅、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到了唐代,人物画线描艺术赢来了它累累硕果的黄金季节。从贞观时代“驰誉丹青”的阎立本到盛唐时代“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再到仕女画张萱、周昉及韩滉等人,对绘画之线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从而使“线”这种语言越来越具有独立的性格。宋代的“院体画”和“文人画”平分秋色。“院体画”在写实技巧上卓有成就,但在线条方面仍不脱“勾线填色”之传统路数,故少进境。“文人画”则异军突起,开辟了线条绘画的新天地。宋代在绘画线条方面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李公麟。李公麟的《维摩天女图》主要是白描,其功力极深、线条迂回流动,轻重转折,变化丰富,历来为画家所推崇,是白描的好范本。而南宋梁楷的减笔为中国古代人物画辟出了另外一条蹊径“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元代的永乐宫壁画,“用笔则流畅有力,衣纹圆浑劲紧严谨,衣带飞舞当风,发挥了线的高度表现力,使墨线在全部壁画中起到骨干作用”是我们学习传统用线的精华之说。到了明代,王珂玉在《珊瑚网论画》中将中国画线描勾勒方法总结为“十八描”。
(二)山水画
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基础主要是树石基础,石有石法,要之皴法。表现山水画用线是由勾、勒、皴、擦与点组合完成的,而皴法是表现山水画最基本的线形,也是最基本的笔形。就中国画家而来,向来不会为了形式而形式化,为了技巧而技巧化,山水画中所具有的线条程式以及十分复杂纷繁的笔墨语言一定都是画家本人情感和精神人格的体现,其所勾画出的山水形象已经超过了画家所描画的山水自然景观,而成了画家精神意象、情感抒发的载体。其中交错的点线、氤氲的笔墨都是画家解衣恣意的挥洒,是其生命皱折的熨帖,也是其不羁灵魂的安顿之处。
(三)文人画
文人画是几千年来中国画魂的延续,是把老、庄、禅、玄的精神融入到艺术当中,是在宇宙的人情化当中把人生艺术化的过程。应该说,在文人画家的手中,中国绘画的笔墨情趣发挥到了极致。这始于北宋,成熟于元代,至明清形成巨流的画风,雄踞画坛千年之久而不衰。从形式上来看,文人画的核心就是笔墨。在文人画当中,笔墨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是一门语言,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就特点而言,文人画的笔墨有神采飞扬、删繁就简、以书入画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线条的核心和精髓之所在。
四、“线”的对立与统一
(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中的线
中西绘画中以线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区别:西方绘画的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的线纹飘洒流畅,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中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用线造型千变万化,都是从一笔一画开始的,而笔画的基本形式就是点与线,一画起为点,点的延展为线,线的扩宽为面,线的曲直变化成形,线的变形变向、粗细疏密、虚实浓淡、构成形体与空间,线的刚柔、干湿、轻重、快慢、巧拙能表现质感与感情,线的水平变化为静,线的起伏穿插变化为动,线的长短、曲直、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等对比变化构成美的旋律节奏等。所以中国画的造型,就是由点、线及点线变化组合而成的,这是中国画同西方绘画的最大区别。
(二)中国画与书法中的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之线是古代哲学辩证法的符号和暗喻形式。完美的文化体系伴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形成了自己的表现技巧与方法及其民族性的特点,作为中国画艺术的重要构成。在中国画中,画家利用画笔所描绘出的虚实、轻重、刚柔、曲直以及繁琐等将各种情趣表现出来,而利用墨又将笔的变化体现出来,笔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能够将自身的美感充分展现出来。粗线相宜、长短适度、方圆相随、曲直相随、疾涩相调、藏露交错,在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实现线条的和谐美。
五、对中国画线技法与应用
(一)明确用线造型的目的与要求
纵观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以线造型始终是中国画造型方法的主体。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念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艺术中,线条不仅仅是造型的手、方法,它更是创作者精神情感、人生信念的寄托,是审美情趣的载体,是具有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的符号。所以要先明确用线造型的目的与要求。中国画的线本身可以独立存在,线既能表现物体的轮廓,也可以表现对象的结构、空间、质感、力度、重量、动态、韵律、节奏、凹凸以及性格、气质、气势、感情等。用线造型是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发挥人的思想感情、表露人的精神气质和最有美的节奏旋律。
(二)认识与掌握用线的规律
熟悉和正确掌握用线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线的不同对立变化,寻求表现物象的气势与神韵、体积空间、平衡与统一。中国画用线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是用线的疏密、粗细、虚实来区别。在远近的规律中,一般近粗远细、明实暗虚、明晰暗浊;在结构规律中,一般结构线实、辅助线虚,外轮线实、内部线虚,体贴线实、凌空线虚;感情规律,一般温情需圆润的线条、激情需奔放的线条、喜乐需流畅的线条、怒气需挺拔的线条、清静需淡雅的线条等。用线一定要多在大自然中、现实生活中观察,寻求用线的各种规律与各种感受。所以,要想熟悉正确掌握用线的规律,就要多绘画练习、写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求万物界的自然规律,亲身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三)掌握对人物衣纹的表现手法
对人物衣纹勾线,应该有主次之分,以轮廓线、运动线为主线,缝缀线、折叠线、惯性线为次要衣纹。勾描时,主要衣纹要准确清楚,体内结构,特别是透露内部肢体的关节部分,能在衣外看出的要清晰。比较明显的运动线是主线,不可忽略,而随主线产生的一些辅助线可以适当省略。一般是外轮廓线和表现结构的线要粗些,而里面的辅助线略细一些,这样可使整个形体更加鲜明,加强了整体感,并使其与背景拉开了距离。同时,“表现贴体处的线要实,而表现离体凌空的衣纹要虚,受光面的线要重实,而背光面的线要粗、虚,线的阴阳向背粗细虚实变化构成了物体的立体感”,此外,“急剧的动作产生短而密集之线,缓徐的动作产生长而舒展之线”。
六、结语
从上面能够看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寓意是中国艺术家感到自豪的作品。在中国的绘画作品当中,线条所体现的不仅是一个画家的情感、精神,更是其思想和理念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画家对审美以及生命情趣进行追求的物化表现。就中国艺术来看,线条根式承载了从内容到形式、由里到外的所有。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3:69.
[2]成雪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J].艺术时尚,2013,(11) .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8
[4]林树中,周积寅.中国历代绘画图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2.
[5]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篇9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她的真谛,实践她的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说她伟大,因为她把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并带给他们以新的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富裕的生活;说她光荣,因为她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她并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是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说她正确,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并不断继续被证明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过阶段性、个别性、具体性的曲折甚至错误)。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更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尽快熟悉单位环境,熟悉本职工作,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尽快进入角色。
二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正确行动的基础,观念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虚心向身边优秀党员和技术骨干学习。
(一)提高思想素质。
提高思想素质关键是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作为一名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有了坚强的党性,就能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自觉地依法行政,为国把关。
第一,加强党性修养,就要克勤克俭,生活上严要求。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1 下之乐而乐”的铮铮言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继承先贤的优良品质,具有更高尚的情操。在物质享受面前,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加强党性修养,要增强宗旨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不能在生活待遇上进行攀比,要比贡献、比业绩。
(二)提高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和思想素质是党员素质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坚强的党性,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那么也称不上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提高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知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多作贡献。
具体到我局的工作实际,共产党员应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各种矛盾和现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学习历史、法律、经济和科技知识,精通业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现代管理素养、具有较强综合写作能力、具有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人才。当前我局正在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足与差距,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迎头赶上,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工作上的疑难问题。
三、做好本职工作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掌握并不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争取做一个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机关党员,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以一流标准创一流业绩。为检疫事业、为我们伟大的党奋斗终身!
大学生对党的深入认识
我以一个预备党员的身份谈一下自己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的认识与看法。
首先谈一下对“党性修养”的理解。
作为一个政党,必须拥有自己的信仰与目标,才能拢聚各方英才,才能治理一方水土。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同时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必须有其良好的执政能力,必须可以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否则其政府必不能长久,否则就不配谈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理解一点,那就是,新时期,如何将远大目标切实地融入时间中去,让人民切实体会到中共执政的成果,是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党性的 2 修养就一定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会全面涉及我们的社会现实经济与文化、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政策以及我们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深入灵活的理解。
如今社会发展存在种种问题,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未来将直接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在问题面前保持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如何切实有力地处理应对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去考虑的问题。
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能力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何围绕党的性质执行政治任务,如何保证执政为民是党应该仔细思考的。
社会中存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为党员却不为民谋福利,甚至与人民群众对着干,其根源就是党性修养不够深入,丧失自己的高尚信仰,丧失了对自己的约束能力,甚至丧失了良知。因此,对党员思想进行深入教育,对党内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是必须切实进行的。
当然,话说起来很简单,事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种种制度以及人情世故的原因而无法切实实行有力的控制。
问题出在哪儿?
出在制度的缺陷,还是文化的深入影响,抑或是社会风气的左右。
一时间这个问题是无法弄清的,但可以肯定地一点是,对信念的丧失无疑是党内各种问题滋生的突破口。
最近几十年,国家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政治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与传统理念相冲突的地方,于是,随着冲突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可见,越来越现实,党内人员的信念也越来越动摇,甚至形成了一些与党的信仰相悖的观点。随着矛盾的积累与传播,党内的政策实际运行能力也随之下降,中央正确的观点与政策无法切实有效的实行,基层干部阳奉阴违,行政效率必然会大幅度下降,为民福利的政策无法实行,直接导致党在人民心中形象的下降。
另一点,执政的阶层干部无法真正领会中央政策的内在含义和其操作意义,总认为中央不厌其烦地推出一些对他们来说的空虚理论观点,这也是执政能力下降的原因。其实,中央各种理论观点和指导方针的推出是十分具有意义的,有些地方干部找不到百姓最切实需要的执政突破点,抑或某些方针的推行遇到地方各界压力,这就需要中央给与指导与强力支持。更重要的一点是,党的理论之所以有时显得虚,是为了让领导干部有更多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的机会,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理解理论方针的深层次含义,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要深入理解政治方针,就要求我们党员要有很深的政治修养与党性修养。
更确切地说,党性修养中已经包含着对政治修养的要求。
作为一名党员,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深入地思想认识以及与党的高度一致性十分重要。
对于政治的敏感度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往往不是我们党内干部的弱点所在,问题常常出现在与党的一致性问题上。
诺大个中国,各地方经济、文化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国家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必然会统筹兼顾,以求总体效果最大化。因此具体到某个地区,此种政策未必是最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地方党员领导在政治上积极响应,在操作中因地制宜,与中央保持行政的一致性,不能因为政策不太适合而无所适从,这样的话,很容易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上头政策贯彻不下来的政府形象,对以后行政十分不利。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全局观的把握十分重要。
以上是从政治方面论述党员党性修养的问题,而从品行方面,党员对自身的要求更应严格谨慎。
作为先进的代表,党员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应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深入影响到人民对党的看法,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如何树立党员的形象,是值得每一个党员认真思考的,其实,党员只要对自己的品 3 行进行中国传统道德的约束,就足以为党员形象增光添彩,“君子慎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典文化的品性培养是身份深入和先进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和依据。
其实,说到底,对党性的培养关键还是看人。
性格的塑造对人的一生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性格塑就,那他今后所走之路,所作之抉择即使不能说是必然,也绝非偶然。因此,做好党员干部的筛选和提拔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道理皆相同。
我一向不太喜欢辩论赛给定的题目,往往趋向两个极端,我认为,凡是无绝对,物极必反,中庸和谐才是王道。因此,我不赞同社么人性本善,抑或人性本恶,在我看来,人行本纯,纯粹的欲望、纯粹的怜悯、纯粹的嫉妒等等,而教育就是为了教给人们如何去选择性地控制自己的天性,展现美好的一面,抑制丑恶或极端的一面。
扯出这段话题,无非是想说明一点,良好正确的教育,既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保证,也是政治建设的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说是良好而又正确的教育呢?
稍有政治敏感度的人都知道,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往往注入了政治因素,尤其是对历史和文学的教育。对待某些问题,不同的政治派别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地是,每种观点都是对观点坚持者有利的。有人说这是愚民,是对真相的亵渎。对于这种看法,我只能泯然一笑,毕竟政治生活中从来不存在真相,只存在利与弊。而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来说,利便是人民大众之利,是整个民族之利,也许有人会说,有些真相的隐瞒也不尽然是问了人民着想吧,我只能说,请从大局考虑。
作为一名党员,凡是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去考虑,认清是非,认清利弊,着眼全局,取舍合理,择时择机处事,要培养正确深入的党性悟性,勿肤浅于形式之上,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好一个党员应该具有的模范与导向性作用。
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很多挑战,如何保持与时俱进,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深入具体思考的。不要认为这是些空虚的套话,其知道意义是很现实的,认为其空虚的人才是最空虚的,因为他没有去思考如何去做,因为他没有将其融入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或许有人会说,共产党老是提出些真理,等同于废话的真理,人人都知道的真理。
我只能说,提出真理的意义不在于告诉你它是真理,而在于时刻提醒你,不要忘记这句真理,不要忘记把它用到生活中去,不要忘记用它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党的认识>大学生如何写 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可是对党的认识却总是象隔着一层薄雾。小时候觉得成为一名党员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神圣而高大的形象。多年来,通过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课,阅读一些关于党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而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接触那些优秀的党员,也拉近了我和党之间的距离。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念。跟任何政党的成员都必须具有这个政党的共同信仰是一样的,这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如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而没有共产主义信仰,那他的入党动机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纯洁的。曾经一段时间,党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社会上一些不良形象形成的阴影遮蔽。个别党员的不良行为使我看不清党的真正面目,还对党所犯的错误抱着不容悔改的态度,对入党也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现在我已认识到不正之风只是个别党员的现象,这是任何党在发展阶段都不能完全杜绝的现象,我不应该以偏概全,否定了整个党;更不应该不容许党犯错误,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绝对不犯错误,党也是一样的。当我能正确区分开党的错误和不正之风的区别时,我也更明确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光是有为大家服务的心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在实践中锻 4 炼自己,逐步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其次,我作为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组织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其内部机制存在问题,但它毕竟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它具有坚硬的外壳;而社会主义民主虽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它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很健全,共产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理应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促进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与法制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一定程度的集中是不行,因此组织观念也是一个党员必不可少的。
另外,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由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党的最终目标决定的,他集中体现在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党来源于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只有以平常人的心态待人处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能做到这一点。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还应在思想上和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那些交大的学友们。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奋强,为了交大的明天,在白色恐怖之中“浴血奋战”。作为手无寸铁的学生,即使不能战斗在第一线,也要奋战在各个文化领域。几次护校运动更是让我十分的感动。由此我感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世纪之初,是一个反思过去、面向未来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能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失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历史性巨变,展望下个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可以看到,我们党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多年来、建国50多年来、建党85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继续,也是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事业的继续。
当前,我们党已经有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势的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尽管前进的道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生活中的,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坚定信念。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伴随着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并借助互联网及广播、电视等各种现代传媒,对我们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产生着空前、迅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定向能力,学会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正确的观察、思考和选择。
总之,特殊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每一个圆梦人,应该具备远大的政治眼光,敏锐的政治头脑,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会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地加强对自己的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我对党的认识
其一:
谈谈我对党的认识
在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热潮中,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个对党始终不渝的追随者,我对自己对党的人士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先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她的真谛,实践她的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说她伟大,因为她把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并带给他们以新的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富裕的生活;说她光荣,因为她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她并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是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说她正确,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并不断继续被证明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过阶段性、个别性、具体性的曲折甚至错误)。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其二:对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八十三年的旅程,这八十三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变化最巨大的时期,翻开历史,八十三年前的中国是何等贫穷,落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幅贸广阔,山川秀丽的中华大地任凭列强随意瓜分,租界势力范围想在哪儿划,就在哪儿划,有恃无恐的“洋人”胡作非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且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6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民建设新生活的执政党,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八十三年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件件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宏伟乐章。母亲伟言,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失误,也常遭受过巨大的损失,但艰难困苦,五汝于成,我们的党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镜和逆境的考验。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催不跨,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回顾我党八十三年的历史,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迈向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其三:对党的认识
从小时起,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高大而神圣的形象。听取了党校老师的讲课,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基础知识概论课,并阅读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
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的提高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
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建立于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是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 7 产党在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空乏。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下,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1956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防力量;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认识中国画】推荐阅读:
认识中国画美术教案11-20
对中国梦的认识09-02
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随笔10-06
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08-03
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11-27
对中国地景文化的认识07-17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12-18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12-17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05-27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