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共8篇)
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 篇1
对政治经济学中失业、贫富分化问题的个人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来自于现实,同时又应该能解释和服务于现实。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释现实,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在着不少令人困惑的地方。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像其他任何理论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下面,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失业、贫富分化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还是市场经济共有的人口规律?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有严密的逻辑内涵和关系:资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迫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大量的产业后备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挤出大量的失业工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分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单个工人内涵的剥削,资本结构的变化都是造成工人失业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失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形成失业的原因、造成失业的手段、失业的表现形式以及失业的社会后果。
现有的教材普遍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失业(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这样的观点显然与现实完全不符。我国不是也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员吗?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基本上不存在失业现象。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但这只是描述在计划体制下,工人劳动效率低,未能发挥出劳动力应有作用的状态。根据国际劳动组织关于失业、就业的界定,以及世界各国对失业的界定和统计口径,特别是根据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失业内涵,这种“隐性失业”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失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失业现象难以用一般的理论来解读,这也是学者们观点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失业问题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原因。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创立于100多年以前,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个时差障碍成为其解读中国当代失业问题的困难之一。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证,具有普遍性。马克思说:“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因为“工业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因此,首先下面这个结论应该是成立的,即马克思关于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人口规律的观点,应该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一般人口规律;其次,马克思不可能预测到现实的社会主义还存在市场经济;第三,由于我们现在才搞市场经济,失业现象相对于历史上的英国来说只能是“未来的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因此,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共有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存在,社会主义也存在。这种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分析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
二、贫富分化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还是市场经济的共有现象?
现有的教材认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规律表现为,在资产阶级这一极是财富的积累,涌现出掌握着巨大资本的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同时,在无产阶级这一极,则是失业和贫困的积累,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就是说贫富两极分化。这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效率经济,它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使得原材料、劳动力、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优胜劣汰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然而社会总资源是相对一定的,它过多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必然使更多的效益不大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得不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会资源,由于得不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会资源,使其效益更加相对不大好,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增强环路,必然导致个人、城乡、行业和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而且贫富差距又有逐步拉大之势。所以说,贫富分化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必然出现的副产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贫富的相对差距会越拉越大。
大家都认为邓小平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消除贫富分化”本身意味着,邓小平承认在我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客观上存在着“贫富分化”,否则也就用不着消除了。其实,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着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道理。客观的发展逻辑是:市场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分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起生产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也可以说,“贫富分化”是最终消除“贫富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条件,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承前所述,合理的贫富分化是必然的,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如何真正的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从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和所有制角度讲,没有把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放在里面,认为政府作为守夜人,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明显。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体制和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因而出现了一些认为的贫富分化现象。如何既要坚持市场经济,还要来解决差距扩大的趋势,解决鱼和熊掌怎么兼得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市场经济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挥好政府的职能,政府要有看得见的手,来调控经济,来影响经济活动。
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 篇2
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原因分析
对于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局面, 是西方经济学本身的理论缺陷和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的, 总之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问题的原因。
第一, 中国的高失业率是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失业人口由隐性转为显性的结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中国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1978年开始, 中国陆续在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到党的十四大更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由绝对平均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中, 是以绝对平均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即不考虑效益地追求低失业率甚至是零失业率,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统计中失业率较低, 但是失业隐藏在经济体制中, 并不是真正的低失业率, 同时农村和城市之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掩盖了失业现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 必定会降低成本, 减少就业人员, 于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所掩盖的隐性失业就逐渐显露出来。
第二,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 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 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 还是在市场经济时期, 使中国的就业人口供给总是处于饱和状态。这是中国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并且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失业率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迅速发展, 但是相对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 特别是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 经济发展带动的就业人口的增加迅速被农村中转移出来的过剩人口所填补, 并不会出现真正的就业缺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村中需要的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农村中所需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也就不断增加, 也提高了中国的失业率。
第三,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机构不断升级, 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减少, 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增加, 相应的对于劳动力的总量需要减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 从最初开始的以简单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逐渐发展到现今的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这也就导致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不断减少, 中国的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高不下, 这是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是一个普遍的概念, 也是造成“奥肯定律”失灵的原因所在。
第四, 中国的失业并不是绝对的过剩, 还存在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造成的。中国存在着普遍的结构性失业,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例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总量, 但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问题, 中国缺乏高级的技工人才, 在这个市场上劳动力是供不应求的, 而在简单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给则绝对过剩。
二、高经济增长背景下高失业率的理论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虽然受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影响, 但是更是西方经济学中只注重现象分析, 忽视理论根源探讨而造成的, 所以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作为理论根源来分析这个问题。
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在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 马克思明确地说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不断积累,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变资本的投入逐渐增加, 而对可变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 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是绝对的减少, 说明了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并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就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物质形态上看, 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一般说来这种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 每个劳动力运用的生产资料就越多;反之, 则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 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 他们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中可以看出,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程度的不断加深, 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 即单个劳动力能够使用的生产资料不断的增加。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技术的进步, 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方面来解释失业率随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也相应的提高, 这是同中国当代发展相适应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资本的占有量不断增加, 出现了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相对和绝对替代问题。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也是一切经济发展主体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2. 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马克思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进一步总结出了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也可以看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结果, 它是在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得出的, 可以说是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一体的, 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这个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马克思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具体如下:
首先, 马克思解释了在假设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前提下, 生产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形成直接的线性扩大的需求, 即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同比例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会相应地按比例增加, 生产的发展有助于失业率的降低、就业率的提高, 同西方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具有相同的结论。
其次,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基础上, 又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这种情况。马克思认为, 在整个资本积累的过程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条件下, 资本积累对社会造成的重要影响就是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即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需求同时增加, 但是不变资本的增加速度快于可变资本的增加速度, 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另一方面是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产生了绝对剩余人口, 即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但提高出现了“无人工厂”现象, 生产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的绝对减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失业率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程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产物,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三、结论
从以上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并存的过程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中竞争使市场主体为追逐利润而进行生产, 必然会努力地提高技术, 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分析问题时应该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 对于本文中关于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并存的现象, 应该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 找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 才能找到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672.
[2]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11.
[3]曾令秋.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一个新的综合[J].经济学家, 2008, (4) .
[4]钱进, 刘耀, 缪小林.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
[5]徐思远.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商界, 2008, (9) .
中国的隐性失业问题 篇3
隐性失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在其工作岗位上要么待岗,要么无充足的工作可做,名义上就业了,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按照此论来分析,目前在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分为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三类。
就城镇职工而言,主要是源于一些国有企业人事体制僵化,本来只需要较少劳动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却安排了许多人去做,从而牺牲了效率,成为了隐性失业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指的是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价值,边际效用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城镇吸收不了的情况下,他们滞留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又因为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隐性失业人口。
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隐性失业率接近一成。一方面,院校专业结构畸形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另一方面,隐性失业人口的产生来源于毕业生对工作的不认可。
于建嵘认为,要解决隐性失业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第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还很不完善,行政干预还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双重制度分割,即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和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严重束缚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尽快规范就业市场,营造遵循市场规律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加社会有效劳动力需求。中共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那么政府必然会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创业,创业者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新的岗位支撑。
第三,建立完善的公开登记失业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由于统计方法落后,长期以来,有关部门一直未把农村隐性失业人数列入到失业统计口径之内,因此我国隐性失业人口的数量及危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我国的失业统计存在着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失业统计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失业统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能力。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变化。政府应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 篇4
一.关于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
1、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1986年以来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底,除港澳台之外,中国人口总数为12.6亿,就业人口为7.3亿,劳动参与率为5 7.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6%。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镇失业率的预计,由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此消彼长,失业总量还会增加。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现有企业的冗员总量大
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两者加起来共12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18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最终估计,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如果能在2010年之前完成,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平均每年需就业人数为300万。
3、新增就业压力大
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压力。我国现有人口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而且转移困难
据数字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59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5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7亿。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
5、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剩 余劳动力已达1.3亿人,加上城镇失业人口,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3%左右。我们认为,造成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2.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转型,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过去国企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4.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5.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6.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更使劳动力市场在朝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荆棘丛生。
中国失业率统计统计数据(1978-2010)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96.2 377.9 383.2 352.2 363.9 420.1 476.4 519.6 552.8 576.8 571.0 575.0 595.0 681.0 770.0 800.0 827.0 839.0 847.0 830.0 886.0 921.0
7.1 27.6 1.4-8.1 3.3 15.4 13.4 9.1 6.3 4.3-1.0 0.7 3.5 14.4 13.1 3.9 3.4 1.5 1.0-2.0 0.2 4.0
2.0 2.6 2.5 2.3 2.3 2.6 2.8 2.9 3.0 3.1 3.1 3.1 3.1 3.6 4.0 4.3 4.2 4.2 4.1 4.0 4.24.3三.解决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的长期对策
1.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
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擅自开办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或从事职业介绍活动,骗人钱财等,其直接原因便是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无章可循。如北京市在1997年10月之前没有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唯一依据是1991年制定的政府规章,仅凭一个政府规章难以规范劳动力市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无法到位。目前劳动力市场,立法条件已经成熟,亟须立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对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一个健康、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才能建成。按我国劳动就业有关规定,凡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指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高级专家应实行退休离休制度,除特殊情况之外,不予延长退休时间。少数高级干部和专家已超过退休年龄时,如工作需要,在办理退休手续后,由单位按照政策规定予以聘用,但不列入在编人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比重过高,与新增劳动就业人口形成竞争关系,人为扩大了劳动力供给量。如严格执行劳动法,凡超过劳动工作年龄且在正规部门从事就业者,一律实行离退休制度,减少老年人占有青年人的就业岗位,仅今后三年全国城镇可增加工作空缺约1200多万个,可极大地缓解就业供需矛盾。
2.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采用高新科技,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道路,正确处理好“两型”关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谈到采用高新科技,人们便自然想到“机器排挤工人”,似乎高科技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不然。高科技的投入对解决失业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益处:(1).对于利用高科技的企业来说,科技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品,繁荣了市场经济,间接地了也促进了劳动市场的发展。(2).对于未采用高科技的企业来说,如果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支出大于多雇佣劳动力的支出,这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式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也就扩大了。(3).科技的发展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电脑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能在急速地增加。当然,为了顺应高科技发展的潮流,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的头等要事。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所以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道路。同时,合理的“两型关系”对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量大的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适用。保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适度比例,这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如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有效地吸纳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水利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1987—1996年间我国企业附加值增长145.6%,同期灌溉面积仅增加了6.3%,水库容量反而减小了1.9%,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2.1%。因此,今后开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设施,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国土整治和修建乡村道路,既可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保护强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保护弱者、向低收入者倾斜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不然,那些破产、倒闭及其他各种原因下岗的劳动力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1).对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企业辞退职工的后顾之忧就没有了,企业要用的人能招得进来,不要的人能出得出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来,从而也就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2).对劳动者个人来说,过去的各项社会保险都是企业行为,各单位的劳动者可能由于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有天壤之别。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择业时也就顾虑重重,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就成了一句空话了。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原因应归结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便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常抓不懈。与过高人口直接对应的便是国民素质的普遍偏低,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鼓励社会和个人集资,多层次、多渠道办学。5.调整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得以协调发展。
研究产业结构时,我们应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的阶段性调整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所占的比重由相对下降到绝对下降。伴随着农业进一步下降的发展过程,为第三产业创造机会;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经历了由增加到停止再到减少的过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最根本是原因是,工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极大增长和由此产生的生产与消费服务的社会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上协调合理,对于实现总量平衡,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配置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农业阶段: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开始萌芽,第三产业主要提供消费性服务。(2).前工业化经济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开始明显下降,但仍占很高比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但工业未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消费性服务领域。(3).基本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先进的科技还薄弱,第三产业比重还低于第二产业。(4).后工业化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第一产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二产业比重之和,国民经济出现第三产业化趋势。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应处
于二、三阶段之间,为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农业应发展多种经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农的政策;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2).工业应加速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龙头,保持适度的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比例。(3).第三产业中,应逐步提高科技的含量,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沿着信息服务和咨询业为主导的轨道进行。6.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劳务输出。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劳务输出工作主要涉及领域是医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无偿输出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务输出的主要形式是有偿的工程承包的形式。1979—1992年间,对外累计承包合同总金额达265亿美元,输出了70万人次,输出地区遍及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是主要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两大优势。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工作还是相当落后的:累计70万人次的劳务输出不到总劳动力的1%,总人口的0.2%,不及印度的一个州输出的劳动力,这说明凭借我们自身的优势,劳务输出还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为扩大劳务的输出做贡献.四.资料来源
金融危机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 篇5
作者:杨义勇很高兴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我觉得中国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间虽然目前来看受到的损害相对来说是比较轻微的,但是也是深陷其中,2008年9月15日应该说是美国金融危机演化成国际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后2008年10月初的一天,中国国务院开常务会议,讨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当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汇报2008年前三季度就业趋势,由于中国的失业登记系统不是很敏感,所以在开国务院常务会的时候,有关领导就汇报说中国的失业没有增加,与美国公布的数字是截然相反的。当然在常务会议上内阁的其他部长,包括总理、副总理都笑了。十一过后紧接着劳动保障部派了五个组到全国各地去调查,就问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失业率有没有增加,在第一个时间段,就暴露了我们国家在就业和失业统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以及就业的影响判断也不是很及时。中国是这么一个大国,有13.3亿人口,现在有8亿从业人员。到2009年3月底,中国政府公布的登记失业率仅从2008年9月份的4.0%上升到4.3%。那么中国政府承认的登记失业人员在2008年9月15号以来到2009年3月30号,全国仅增加了25万人。我们知道美国的总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但是它每个月的失业人数平均增加50万以上,所以中国在六个多月的时间内累计登记失业者只上升了25万,显然这个数据很难让老百姓满意。
我个人来谈一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失业率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国际劳工组织说到2008年9月15号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到5000到6000万人的失业,如果按6000万的数字来算,中国的人口占全球的1/5,劳动力也应该占1/5,那么中国在劳动失业人口中应该占到1200万左右,也就是有1200万人失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奥肯定律来分析,我觉得也差不多,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3%,那么2009年中国政府要保持8%的增长速度。2007年到2009年从13%下降到8%,正好是5%,参照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那么中国的失业率应该是上升到两个百分点。中国有8亿从业人员,两个百分点就是1600万左右,和1200万也比较接近。全球现在大概失业人数接近2.5亿,中国人口占其中1/5,我觉得也应该占5000万,再一个就是说据我们了解,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调查失业率的标准,大概是在7%左右,如果说乘上8亿的从业人员,5600万,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中国现在的失业人口在5000万到5600万,其中受金融危机新增的大概在1200万到1600万之间。这是我个人对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失业率影响的初步判断。
任何经济危机应该说对就业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和深远的,无独有偶,2008年11月,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其中有一个珠海事件,在珠海有一个非正规就业的人员,因为城管加强管制就不让他从业了,再加上他失去了收入,和原先的配偶感情也不上,他就自己开着车上了马路,压死了十几个老师和学生。所以我觉得金融危机一旦影响失业增加,如果说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就会有两个问题出现,一个就是自杀率上升,一个就是他去杀别人。所以说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说要保八,投入四万个亿,保增长就是保就业。这个就业目标即使作为第一目标来实现也需要其它的手段来支持。2009年中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要就业,现在的情况不是很好,我初步了解到,在我的博士生里面找到工作的也就是50%左右,大学生是很年轻的,很有活力和知识的。所以这部分的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好,对社会稳定是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今年中国政府就说在促进就业里面有几个重点,一个就是要加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再一个就是农民工的就业,再一个就是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现在中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一个就是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也叫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就是说财政投入更多的钱来给他们发津贴,给他们加大培训,给他们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岗位。与此同时,也降低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率,除了养老保险之外,因为现在像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应该说是各种险种都有一部分的结余,所以短时间内降低这些费率的可行性,同时也是必要的。四万个亿既是保经济增长,也同时拉动就业,这四万个亿在国内也是因为了很大的争议,就是这四万个亿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比如说一些重体力劳动是回乡的农民工不愿意干的,同时他们也是不能干的,干不了。我们和农业部有一些调查,比如说回乡的农民工让他们去修水库,如果是人挑肩扛的话,每天给100元的工资,在农村新一代的二三十岁的农民工是不愿意干这个活,他们宁愿在家待着,太苦了。所以我们也想在这个基础建设的过程中间增加降低成本,同时也要保证它的质量,所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两难的困境。
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说美国的银行家出了事情,就让全球的工人来买单,其中中国的工人也在其中,就是说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以后,中国国内就有很多人提出问题,就是说刚刚实行一年的劳动合同法需不需要取消?有人就提这样的问题,比如说社会保险现在是不是不用交了?再一个,最低工资是不是要向下调整?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家提的,我觉得思考问题的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国的劳动合同法不是企业家说出台的太早了,劳动合同法是在中国劳动法出台十三年以后才迟迟出台的,应该说我们给企业家留了很多的时间。所以现在基于这样的要求,政府承诺最低工资今年不往上调,但也绝对不能够往下调。再一个,养老保险待遇、劳动合同法这些都不能往后退,但是政府要加大促进就业的公共财政的投入,同时可以允许一些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半年,同时对其它保险的费率可以做适当的下调。我们希望今年的中国经济能够“保八”,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第一波才刚刚过去,还有没有第二波的说法?如果有第二波,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我们说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并不是说我们良好的愿望半年或者一年两年就能够完全走出来的,我觉得这样就太优质了,今天上午也有人说了,说1929年的金融危机用了七年的时间,政策才基本形成一个雏形,有人说1929年的金融危机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世界大战,一直到1945年才真正解决。如果是一个深刻的危机的话,我想它的影响会到十年以上。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政府在制定将来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的规划都要把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考虑其中,也就是说未来十年肯定要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间来考虑问题。现在中国政府愿意花四万个亿来保就业,但是现在制定一个国际劳工的调查系统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工作。比如说中国的失业率3.3%,社科院说是9.6%,政府说是4.3%,我们也建议在“十二五”的时候用调查失业率取代中国实行了将近六十年的登记失业率。
还有一个就是说要完善我们的城管,城市管理,城管有一条队伍,就是说要解决与非正规就业发生的冲突,我到越南的西贡去看,我觉得他们那里的城管和非正规就业的关系处的比较好,这些小商小贩有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权利,不能够把他们都赶到店铺里面去,他们在店铺里面开业也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洛道夫:谢谢杨教授,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问题,以及其中的原因,而且您还对公众政策、社会政策进行了一些阐述,如果我把您的演讲跟刚才Frank的演讲对比一下的话,那么看起来中国也有类似的讨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有一些力量要求说工资要降低,这样的话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够加强,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宏观经济的做法,就是要稳定经济的增长,这样才能够支持总的需求。那么您刚才说政府说今年最低工资不上调,我现在可以允许一两个人问问题,然后再请出第三位发言人。
问:在我国印度尼西亚有1.02亿的劳动力,印尼的政府觉得很很难帮助他们降低失业率,所以现在我们也在辩论,因为印尼政府要大选了,所以失业问题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中国的劳动力有8亿,您觉得政府保就业的可信度有多大?谢谢您!
问:我有一个问题,我跟着这个问题再问一下,同样是关于失业的,去年我们做过一个劳工统计学的大会,我们在大会上说我们要用另外一个概念来补充失业的概念,因为还有劳动力使用不足的情况,就是就业不足的人其实也属于贫困的人口和失业的人口,那么我就想在中国的讨论和辩论中,你们说到有很多民工回到了农村去,他们可能不被作为登记失业人口,也许是属于就业不足的那个范畴吧?
杨义勇:保就业的确是非常困难,但是我觉得比如说中国政府的温家宝总理,他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说,他觉得首先要提一个目标,政府要以积极的姿态围绕这个目标全方位地展开这个工作,保也得保,保不住也要保。中国有一句话就是求其上能够得其中,求其中能够得其上,你如果求其下的话,那个结果就是最坏的。所以在年初我们要定出一个目标,并且要做出样子来。保就业在全世界都是很困难的问题,我想效果不会百分之百能够达到,因为投资在前,就业是一个产品。国际劳工组织也说要创造生产性的就业,不能说你让他多挖几个坑,多栽几棵树,这样的财政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中国除了保持宏观经济较好的势头以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公共财政的政策,包括减税,加大对他们的融资等一些帮助,利用中小企业的发展来保住一些现有的就业岗位,或者适当增加一些就业岗位。
刚才另外一位专家提到劳动力使用不足在中国肯定是大量存在的,比如说去年我们农业部的观察站统计,2008年11月份中国有890万农民工提前回乡,提前回乡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菲律宾的保姆在香港似的,香港人过春节的时候他们可能放一个长假回去一趟。农业部是这么定义的,提前回乡就是春节前两个礼拜回去都属于不正常的,所以说提前回乡都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到2008年12月底的时候统计有2000万。也很有意思,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可能回到重庆市里找到工作了,但是他们回去把原来的那些人的工作抢掉了,很错综复杂的,但是总的来说受损的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机会很小,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中国现在农村的发展也需要人,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三农,单位中国农村都是一些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有这2000万人回去,农村的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是非常欢迎的,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就缺劳动力,但是他们回去之后能够干什么工作?能够长期留在农村发展一些非农产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他们可能也不习惯待在农村了,他们开阔了眼界,可能也不愿意再回去了,即使回去也只是暂时的休息和调整,他们的目标地不是家乡,可能是深圳或者上海。所以说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靠中国推进城市化、推进非农经济的发展。由于时间关系,就简单说这些,谢谢!
问:您刚才不仅仅讲了失业的问题,我知道在中国还有就是退休金的问题,我知道在中国并不是足够的,按照国际比较的话更是不够所以不仅仅是失业的人,这些退休的人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想中国现在对于退休金或者说社会保障金的改革方面有什么目标?希望怎么做?谢谢!
杨义勇:对,退休现在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不到从业人员的30%,实际上现在说退休金低的人都是有退休金的人,但是还有70%的人都没有退休金,他们弱小的连声音都没有。所以2008年3月份温家宝说了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到2009年底要让农村10%的人,能够给他们建立起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到2008年,现在应该说人均GDP能够达到3000美元了,很多富裕的地方也在积极尝试,以前没有缴费记录的,比如说女的55岁,男的60岁,过去他们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像北京市每个月就给他们200块钱,开始有点像国外的国民年金,但是这是仅限于发达地区的。所以我们要针对没有养老金的人,要给他们很基本的养老费用,对老人就采取老办法,因为这些老人已经这样了,我们只能采取一些新的办法,新的人就进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这样来解决。但是中国就农民工的问题往大了说是
论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篇6
摘要: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十四大开始,我们已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而失业问题则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它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经过多次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8年12月26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上通过,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令第258号发布《失业保险条例》,从此以条例的形式将失业保险制度确立下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显现出了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学习,逐步了解到失业保险的问题所在及其解决的大体方向。
关键字:失业保险;再就业;体制;完善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医院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机会的社会现象。失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遭受本人所不能控制的失业风险而暂时失去收入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1]。依据此定义可以得知,制定失业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
就其使用的对象而言,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等,范围比较广泛,涉及人员较多,但是对如此广泛的人员失业保险费用的处理上难度较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为收费标准不同意,二为费用构成不一致,主要是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没有对于收费标准做出更加明确的界定,对于费用的构成和支出上,更没有一个实施较好的条款,导致一些地区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公开不透明进而贪污腐败等问题。
另外,在失业保险工作的管理、监督、和罚则等方面上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明确性。具体如下:一是对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界定的不清楚,如《失业保险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要履行贯彻实施失业保险法律、法规。对于地方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来说,要像做到贯彻试试失业保险法律比较困难,其法律效力比较低,操作起来可行性较小。二是一些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骗取失业保险金、经办人员违规开具证明致使失业保险金损失、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问题也在失业保险工作当中频频出现。虽然在条例第五章罚则中明确指出,对于以上问题的工作人员处理严厉处分,但还是有很多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针对以上总结的问题,对照当下国家对失业保障体系,可以得知,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基本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劳动力合理流动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覆盖全社会的失业保险制度等。大致的解决途径大致有二,一是完善失业保障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确定下来;二是强化失业保障的再就业功能。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一)、在失业保障体系方面,一要扩大保险的范围,将所有适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群全部的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中,并于其他社会保险相联系,确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网;二是要完善失业保险费用交纳的构成结构。要做到企事业单位、个人、和政府(国家)多级联合交纳,使个人减轻交纳负担,能够安心的去开展相关工作。
(二)、在强化再就业功能上,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失业待岗人员的培训岗位建设,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供他们选择以促进再就业;二是通过待岗人员失业保险金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促进再就业的顺利进行。
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 篇7
一、中国是否存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我国学界对是否存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有不同意见: (1) 经济转型后存在不规则菲利普斯曲线 (刘树成, 1 9 9 7) , 如1 9 8 0年~1997年出现两个不规则的周期性环形菲利普斯曲线 (王沫, 2006) 。 (2) 目前我国通胀率与城镇失业率负相关, 本质上就是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黎德福, 2 0 0 5) 。不少学者认同近2 0年内我国出现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效应, 并主张为减低失业率, 就需容忍高通胀, 反之为控制通胀, 就要以较高失业率为代价。
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决策导向是否适合中国
1. 我国存在不规则菲利普斯曲线。
一方面只要劳动生产增长率低于工资增长率,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将显现。另方面我国经济又不完全反映该效应。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不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论证的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过程, 工资, 价格不完全由市场调节, 尤其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较大程度上仍由国家宏观调控。二是工资、价格决策机制和主体不同。西方在工资、价格、就业方面, 主要取决于微观决策机制, 厂商和工人是市场经济主体, 工资和产品价格、大都由厂商和工人根据市场预期和供需状况决定。我国工资总体升幅由国家调控, 工资上涨增加的生产成本并不完全加在所有企业产品价格上。此外不存在工联对劳动力供给垄断的势力。三是推动通胀上升的因素不同 (主要有需求推动、需求与供给混合推动、进口成本推动、利润推动、结构性通胀) 。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失业率升降已不能仅用工资成本推动通胀低高的反向变动来解释。我国通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 但近年由农产品、原燃材料价格, 进口中间品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由城乡利益格局调整引致的结构性通胀、以及由国际投机资本涌入,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 构成我国物价上涨主要因素。
2.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导向不适宜我国国情。
其一, 失业问题尖锐。据统计, 现有城镇就业条件每年只能提供1100万左右就业岗位, 不能解决年均2400万人以上所需的就业问题。同时我国基数庞大的人口增长, 每年新增9 0 0多万城乡劳动力和约1.5亿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 短期内都难以解决。劳动力大面积供过于求, 在当前和今后都是重大社会问题。如果采取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 使通胀率涨幅超过工资升幅, 后果将是除了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没健全, 低收入群体占消费者主体的现状无较大改变, 会抑制总需求, 使我国转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外, 还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从而减少投资和总供给, 产生经济衰退压力。其二, 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也不存在严格的长期稳定替换关系。上世纪9 0年代末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失业现象, 是政府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的结果。目前的失业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行业就业的冲击。另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增长基数, 加剧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条件下就业压力。上述失业均非由较低通胀引起。失业率与现有通胀率无显著负相关关系, 若采用增加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 可能使失业率和通胀同时上升。
三、应对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建议
我国通胀非完全由工资成本增长率推动, 失业率和通胀率无稳定负相关关系下, 可通过促进由技术创新引致的集约式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政府适当投入等综合治理措施, 以控制通胀和失业压力。具体讲, 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在劳动生产增长率超过工资成本增长率条件下, 能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 和由供不应求引致的需求推动型通胀, 而且集约式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减低生产成本, 产品价格和通胀的趋势。但是, 这种经济增长虽能随生产规模扩大提供新增就业机会, 但也会因产业结构升级或自动化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 一方面有必要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型企业, 民营企业, 个体行业的发展, 使就业渠道多元化。另方面政府对劳动者就业及其技能培训, 对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适当投入, 有助于加速低技能的过剩劳动力向其他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部门或行业转移, 缓解自然失业率问题。此外, 为应对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通胀压力, 可采取加强国际金融监管, 适时增强汇率制度弹性, 采取适当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等配套措施治理。
摘要:我国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通胀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胀率与工资增长率无长期稳定负相关性, 因而不宜套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我国通胀与失业。
关键词: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参考文献
[1]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管理世界, 1997 (6) 。
[2]王沫: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商业经济, 2006 (2) 。
[3]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世界经济, 2005 (8)
[4]艾德华:我国菲利普斯曲线与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侧重点.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5]曾利飞等: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3)
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 篇8
关键词: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
一、问题的提出
失业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阶段,一切社会经济行为均受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失业的风险必然出现。
失业率的高低体现一个国家是否充分就业,也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失业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同时也成为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
二、理论综述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影响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即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显示,失业率与通胀率呈负相关。
(二)经济增长率
阿瑟·奥肯提出:“劳动力需求水平,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它描述了失业率与GDP之间的经验规律:GDP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
但这些关系仅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数据得出的经验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还有待于考察。且继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之后,一些其它因素被相继提出:
1.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
2.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三种产业类型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3.非正规就业比例。非正规就业是临时性就业,相对于正规就业,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即非正规就业者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对保障就业率的一个可能威胁。
三、模型设定
考虑以上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β6X6t+ut
其中,Yt为登记失业率(%);X2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对数(亿元);X3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4为居民消费者指数CPI;X5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6为非正规就业人口数占劳动人口数比重。
四、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
本文收集结束工作分配后至2008年统计数据,考虑到GDP 和其他解释变量之间数量级差距太大,对GDP采取对数处理,并把其它变量取对应的相对数。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采用上述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中,R2=0.912780和R2=0.850480都反映出模型比较显著,同时F统计量及P值分别为F=14.65134和P=0.0013,即在显著性水平a=0.05情况下,应拒绝原假设,可认为回归方程整体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
但在显著性水平a=0.05的情况下,X3,X5,X6系数都无法通过检验,即对Y影响不显著。且X3的t统计量还相当小,十分不显著。故可初步怀疑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一)多重共线性
用逐步回归方法对解释变量进行逐一检查,减轻模型多重共线性。分别做Y对X2,X3,X4,X5,X6一元回归,其中,X5方程的R2最大,以X5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引入X2,X4和X6时,模型拟合优度变差;引入X3时,模型拟合优度虽然变好,但由于X3的系数通不过t检验,故不能用这个结果。转而,改用效果也较好的X2作为初始变量再进行逐步回归,经比较,新加入X4的方程R2=0.816927,改进最大,而且各参数的t检验也显著,并且,系数的经济意义符合大家常识:中国在目前而言,经济情况越好失业率越高,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然后再加入新变量,发现加入其他变量后模型拟合优度都变差,说明X3,X5,X6都会引起多重共线性,应予以剔除。因此最后修正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t=-10.6417+1.861959X2t-0.072236X4t
(-5.5018)(5.7880)(-3.1477)
R2=0.8474.DW=1.1027,F=27.7739
1.经济意义检验
GDP系数为正,说明中国经济与失业率呈正比,与目前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合。当LNGDP增长一个单位,失业率就平均增加1.86个百分点。CPI环比增长一个单位,失业率就平均降低0.07个百分点。
2.统计推断检验
由R2=0.847440和R2=0.816927知,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同时F统计量及P值分别为:F=27.77390;P=0.0001,这充分证明整个模型的显著性很高,回归效果非常好。并且,给定a=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解释变量系数的t统计量较大,都能通过检验。
(二)自相关性
由于当n=13时DW统计量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dL=0.861 使用et进行滞后一期自回归,得回归方程: t=0.4419et-1(0.1) 由(0.1)式知=0.4419,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广义差分方程 Yt-PYt-1=β1(1-P)+β2(X2t-PX2(t-1)+β4(X4t-PX4(t-1)+Ut(0.2) 但修正的结果变得更差了可认为是因为样本数据太少, ,图示法以及DW统计量都无法很准确地说明自相关性。 由上述结果认为,数据无相关性。 本研究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t=-10.6417+1.861959X2t-0.072236X4t (5.7880) (-3.1477) R2=0.8474,DW=1.1027.F=27.7739 六、结束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首先,菲利普斯关于失业率的理论在中国同样适用。由回归模型可知:消费者物价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失业率平均减少0.072236个百分比,即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这与菲利普斯的失业理论完全相符。这就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适度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拉动就业,降低就业率;其次,奥肯定律在中国不再适用。由回归模型知:LN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失业率平均增加1.861959个百分比,这与奥肯的失业理论是相反的。究其原因,奥肯定率毕竟只是在一定经济时期且局限于一定地域的经验定律,不能保证在所有经济时期和所有地域都适用。最后,其他因素也对失业率有显著影响,但这些因素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故它们对失业率的影响可通过CPI和GDP对失业率的影响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美)亚伯等.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中国失业率问题的认识】推荐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2011就业率内部资料08-29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09-15 中国人民银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实施办法08-30 当今我国的失业问题07-01 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06-04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10-05 失业问题调查研究06-30 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09-08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10-27 深圳失业登记和失业金领取的办理流程攻略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