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2024-10-05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共15篇)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1

失业保险业务热点问题解释

【点击数:1625】 【2010-11-8】

1、失业人员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又已在新的单位工作,并缴纳了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金还能继续领吗?如果不能领了,那么未领的这部分失业保险金如何处

回答问题一。已经重新就业了,失业保险金是不能再继续领了。这是根据《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办理的。该条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具有重新就业或退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等几种情形之一的,停发失业金及其他费用。据此,已经重新就业所以不能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

回答问题二。没有领完的失业保险金怎么办?这也有政策规定,《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因实现重新就业而被停发的失业保险金,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记录在案,当该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时,可以将其重新就业后缴交失业保险费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未领取完的失业保险金期限合并计算给予领取,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如果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金期间重新就业后缴费不满1年再次失业的,可以申请继续领取前次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完的那一部分失业保险金。

2、失业人员应具备什么条件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答:根据《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条例》第三条规定,失业人员应具备如下3个条件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⑴按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本条例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⑵非因本人意愿中继就业的;

⑶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3、原企业(单位)已经与职工本人解除劳动关系,所在企业一共为职工本人缴交了2年5个月的失业保险费,问该职工可以领多长时间的失业保险金?每个月能领到多少钱的失业保险金?

答:是关于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问题和失业保险金的计发标准问题。

关于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失业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是这样规定的: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以上的,累计缴费时间每满5个月,可以领取1个月的失业金。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计算领取期限超过18个月的,按18个月核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按照上述规定,你缴交失业保险费为2年5个月,可以领取5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关于失业保险金计发标准。《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计发标准为失业人员失业前12个月本人缴纳失业保险费月平均工资总额的60%。按这个规定计算的失业保险金,高于或等于当地政府规定的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按最低月工资标准的98%发放;低于或等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标准的,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0%发放。假如,职工本人失业前12个月每个月都按1000元缴纳失业保险费,那么,按照以上规定计算,这个职工每个月可以领取600元的失业保险金。

4、在一个单位工作并已缴纳了2年的失业保险费,今年3月份因人事调整被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请问现在还能办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手续吗?

答:是涉及到办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保险待遇手续的期限问题。失业保险条例是这样规定的:用人单位与其从业人员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7个工作日内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告知其享有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名单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失业人员应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60日内,持单位证明和参加社会保险的证件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人员逾期未办理失业登记的视同重新就业。职工本人自被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至今已超过60日,不在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的有效期内。所以,现在不能办理失业保险登记手续。但是,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将把该职工所缴交的失业保险费记录在案,如果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时,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其以前的缴费年限与重新就业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给予发放失业保险金。所以,从业人员如果失业后,一定要记得按规定时间前来办理失业登记,免得耽误了自己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2

所谓灵活就业, 是指以临时和弹性工作为主的就业方式。这种就业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全日制工作, 并在工作实践、报酬、福利及劳动关系方面, 与传统的、主流的工作方式相区别。与此同时, 由于灵活就业固定性、收入构成、群体构成等十分复杂, 在对其进行的相关保障方面, 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从当前来看, 对灵活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来说, 还是一个空白, 从而使得这一群体的稳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从1996年之后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在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 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持续纵深地进行, 失业问题也随之严峻起来, 而社会失业保险从建立至今, 短短二十年的发展, 虽然有了很大的完善, 但相对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 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较低。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 主要面对的是城镇正式职工, 而在很多私营及其他类型的小企业中, 失业保险还有很大的覆盖缺口。更别说流动性很大的灵活就业群体了。另一方面, 失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目前, 我国的失业保险领取和支付制度, 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来计算并领取的, 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由于近两年生活成本的不断加大, 整体上来说, 失业保险金的临时救济并不能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二、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参保存在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 对于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 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同时,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 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因此使得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 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立法不够完善。失业保险的良好进行, 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撑, 相关部门在具体的工作中, 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操作的挑战与困难较大。从目前来看, 我国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的相关规定, 使得很多地区对于这方面的保障, 做得十分不到位。

其次, 灵活就业群体参加失业保险本身具有很多挑战与困难。一方面, 目前社会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规定十分宽泛, 对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 因此很多情况下, 对于灵活就业的界定一直游离于“非全日制”之类的概念, 这就使得这一群体的规模较大, 而且人员构成十分复杂。想要在这一群体之中, 实行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 实在是困难重重。另一方面, 对于灵活就业群体的失业保险费的缴纳, 很难形成统一。从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费的缴纳制度来看, 其主要是以雇佣者、员工等形式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并按照政府规定的相关比例来进行缴纳。灵活就业人员本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劳动关系不稳定, 因此就无从确定失业保险费缴纳的最基本前提, 即无法签订劳动用工合同, 更不用说对用工单位及个人的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的核定。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本身的工资来源面临着很大的不稳定性, 这就造成了这一群体失业保险参保的整体缺失, 甚至很多灵活就业人员对于失业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轻视, 使得相关的失业保险制度在这一群体中往往难以开展。

三、灵活就业失业保险的相关对策

由于灵活就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所面临的失业保险问题如果不解决, 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1.完善失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有法可依是相关规章制度实行的第一步, 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为灵活就业群体失业保险制度的进行提供保障, 这也是我国当前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相关的法律部门应出台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法规, 对其所针对的群体、缴费方式、相关的权利与义务及失业保险金的领取等, 做详细的规定, 从而为灵活就业群体失业保险的开展, 提供相关的规定与指导, 只有这样, 灵活就业群体失业保险制度才能得到良好的展开与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参保意愿

灵活就业群体很多都是低收入者, 其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因此很多人并不愿意参保失业保险。针对这一情况, 政府在对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对其在灵活就业群体当中参加失业保险益处的宣传, 让人们对其有更好的了解, 扭转之前的偏见, 增强人们的参保意愿。

3.对灵活就业群体实行灵活的失业保险政策

很多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不高且不稳定, 在参保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出有弹性的参保政策。一方面, 要让其可以灵活地选择最低缴费基数, 在工资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险费的缴纳;另一方面, 对于参保区间内由于特殊情况没能连续缴纳失业保险的情况, 要灵活处理, 切莫因此影响之后失业保险参保的延续性。与此同时, 对于保险费的缴纳方式, 也要灵活处理, 以便灵活就业人员缴费, 既可以让其按月缴纳, 也可以按年或者季度来缴纳, 同时还需灵活失业保险关系的转移程序, 促进失业保险的统一协调进行。

灵活就业群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国家对灵活就业群体应该尤为注重, 从根本上完善相关的失业保险制度,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对灵活就业群体及失业保险制度的相关分析, 对其有了更好的了解, 并针对当前情况, 对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关的就业与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之后的失业保险发展中, 仍需根据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保障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业方式逐渐开始多元化, 最为显著的变化则是, 灵活就业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 并对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作为就业人员基本保障的失业保险, 却并未给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足够的保障, 面对日益扩大的灵活就业人员, 失业保险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改革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灵活就业群体的特点及其社会保障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根据相关实践, 提出了完善灵活的就业人员失业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灵活就业,失业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3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 问题 对策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失业成为随之而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国家通过立法、给予经济补偿的办法,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健全失业保障制度,这既能对失业人士的生活提供保障,又能促进失业人士再就业。自1986年失业保险制度实行以来,我国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失业风险不断分散,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发展的压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推进,失业问题又再次变得严峻,本就就不尽完美的失业保险制度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使得失业保险在日常运行中产生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善和解决。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

(一)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对象问题

在这方面表现的不足之处是极为严格的资格条件,这表示制度的实施力度受到影响,只有少数失业者才能获得保险金。在国营企业,企业破产的职工、因企业即将破产或整顿的职工、被正常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及其他符合条件的职工将无条件享受待业保险。这种规定只覆盖了较少的职工,而对其他类型职工的保障极少。如此一来,整个事业保险制度与现有的经济制度、用人制度形成了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偏低

中国目前的失业津贴称为失业救济金,即给被救济者提供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食物、衣服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救济,而真正的社会保险是为参保者提供能满足基本生活水平的待遇。现有的制度体制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等同起来,且保险资金及计算方法又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以至于社会失业保险的待遇明显偏低。

(三)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指出,企业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费用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地方财政的补贴及所缴费用产生的利息也是失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很存在很大的漏洞。据估计,按照目前的规定,中国每年筹集到的失业社会保险基金在1亿元以下,这远远不能及时满足失业社会保险费用巨额支出的需要。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是导致其不能及时收缴的主要原因。首先,《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的相关条文指出,企业根据其全体职工标准工资总数的1%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对于失业社会保险津贴和其他各项开支是远不够的,更不利于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这不利于失业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展,也不利于提高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诚然,现有条文中规定的资金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第二,筹集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的途径没有完全平衡企业与职工的责任,这不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职工责任不能正确履行,这不利于权利与义务平等性的发挥,不利于职工积极参与竞争就业,同时,单一的基金筹措途径直接导致资金入不敷出,从而阻碍失业社会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失业保险的管理现状

(一)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

我国长期存在失业保险基金申请失真、缴费随意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申请者过分地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却忽视义务的履行。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一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谎报职工工资,未能按实进行缴费;另一部分效益欠佳的企业则直接拒绝、拖欠失业保险费用;同时,我国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不少缺陷,一定程度上又无法及时有效地收缴应有费用。这些因素放纵了这些不良现象的發展,终将会影响失业保险制度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管控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失业保险基金以所缴费用及存款利息维持制度运行,忽略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作用,以致其保值和增值能力较差。其次,失业保险机构没有对参保人员的现状、条件进行合理分析和追踪,且每个地区的失业保险信息不能及时共享,这导致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险信息管理严重欠缺。再次,基金实施及管理中的管控意识不强,往往存在失业者一方面领取失业保险金,另一方面又领取就业收入的情况。最后,基金的不正当使用,甚至挪用、侵吞情况严重导致失业保险基金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策略

(一)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范围和覆盖面

第一,把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由单纯的国有企业推广到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步探索发挥失业保险制度效力的方法。第二,逐步放宽失业者申请失业保险的条件,对已经缴纳失业保险金的职工、经政府部门准允的失业者、企业调整造成的职工都要被纳入失业保险对象,享受失业专项资金的救济。

(二)生产自救和转业培训相结合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为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的条件,要想发挥好这个作用,就必须做好失业者的生产自救和转业培训,只有将工人、企业、社会条件融合起来,建立健全失业者生产自救、转业培训机制,才能充分解决企业失业者这一难题。基于此,我们就为失业者的去向问题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带”,在这个“缓冲地带”里,失业者可以通过低率贷款等方式接受培训,进行合理自救,以缓解社会矛盾,减轻社会及企业的负担。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生产自救基地和就业培训基地投资和建设,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以减少或避免无法收回投资的情况发生。

(三)调整当前失业救济金的计发标准

现在施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者失业前3个月标准工资的50~75%作为计发标准,但是这种计发标准不具操作性,并且这种标准仍然无法满足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其实,失业保险是失业者的一种有效投保,所以,即使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我们也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发标准。初步的想法是设定为当地社会救助水平的120%至150%,对长时间工作、家庭负担重的失业人士要适度提高,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具体数额。但同时,我们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失业救济的标准不能太高,否则不但不利于激发失业者的就业热情,反而会加重国家、企业的经济负担。社会保险制度是众多社会保障机制中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效力的发挥需要其他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扩大对特殊失业人员的灵活处理范围,让这部分人达到基本的生活水平,反映出制度保障生活。

(四)完善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监督机制

失业保险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具体包括被保险人的就业情况、收支情况、参保人参与推动项目情况、就业信息服务、再就业情况等。因此,相关社会失业保险机构应发挥组织力量,健全各级失业保险机制,及时录入失业信息,跟进参保人员信息,减轻劳动力市场、企业及就业服务机构的压力,提供高质量服务。

(五)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

一方面,调整失业需要人力资本的参与,但是这种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许多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参与,以宏观调控的方式保证人力资本的投入及其安全;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信息失准,产业需求与工人技术脱节,造成我国体制型、摩擦型和结构型的失业。为降低失业率,减轻未来失业保险基金的负担,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就业再就业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汉峰.完善基于就业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周勤.浅谈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4).

[3]王颖.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评估与发展完善.辽宁西学院, 2012(3).

[4]马永堂.让失业保险助力就业 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国就业,2012(11).

失业人员如何申领失业金 篇4

失业金申领条件:

1.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按规定缴费满1年;

2.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3.准备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纳失业保险金满1年享受3个月失业保险金,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发给个月失业保险金,最长时间不超过限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参保职工申领失业保险金所需材料包括:1.本人户口簿2.身份证原件3.就业失业登记证4.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原件5.近期登记照2张6.工行卡

办理流程:

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流程 篇5

一、【用人单位移交失业人员档案】:

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应将失业人员名单自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受理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备案,提供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参加失业保险及缴费情况证明,办理失业人员档案转移手续,并告知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受理与审查】:

业务经办人员审核档案材科是否符合要求,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声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包括被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等;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三、【失业保险金申领登记】:

失业人员首先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同时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6O日内到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办理申领失业保阶金登记,填写.《失业保险金申领表》,领取《失业证》。办理时需出示下列证明材科:

1、本人身份证、户口和近期2寸免冠照片3张;

2、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四、【失业保险金发放】:

失业保险金标谁、期限及其他待遇:

1、失业保险金第1至12个月按照统筹地区最低工资标谁的80%发放,第13至24个月按照统筹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发放。

2、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按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核定,见下表:

3、失业久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医疗保险寻f钻;取暖寻林店按照当地有关标准发放给本人。

4、累计缴费满10年且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的,失业保险金在前款标准基础上增发20%.夫妻双方同时失业的,失业保险金在前款标谁基础上每人增发8%

5、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阶金期间死亡的,由其家属持有关证明一性领取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6、农牧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的,一次性发给本人2个月的生活补助费;连续工作每增加1年增加1个月的生活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12个月。

7、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个人档案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管理;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其档案随之转移。

8、享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再就业减免费优惠政策。

失业保险金自登记之日起以银行存折的形式按月发放,失业

人员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到受理的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领取,逾期不申领的失业保阶金归回原渠道,失业人员再饮申领须重新办理申领登记。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1、重新就业的;

2、应征服兵役的;

3、移居境外的;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工作的;

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书 篇6

尊敬的民政局相关同志:

我是XXX,本人原先在XX建筑建材生产有限公司工作。由于公司厂房6.17发生火宅事故,给我们厂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现在厂里破产,我们一群工人也下岗了。

我原先身体就患有哮喘,身体虚弱,不能干重活,也没有什么文化程度,又年近60旬。因此下岗之后就很难找到工作了,如果有哪家公司愿意接纳我再就业,我会去参加工作的。

因为原先在XX建筑建材生产有限公司参加了一份失业保险,所以我现在考虑向贵局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

关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问题的思考 篇7

一、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形成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并且形成失业率逐步攀高的局面。

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企业几乎承担了容纳城镇全部就业的责任。在市场化改革中, 当国有企业进行改制, 所有制形式出现多元化, 产业结构急剧调整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职工首当其冲。

(一) 下岗失业的概念及范畴

按照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5]186号文件规定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界定是指: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3、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 (即厂办大集体企业) 下岗职工;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它登记失业人员。

一般来讲, 下岗是指由于种种原因, 有工作岗位和工作能力的人, 不到退休年龄就不得不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现象,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或没有工作机会的现象。本来, 下岗是下岗, 失业是失业。“下岗”与“失业”组成一个词汇叫“下岗失业”, 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因为在国际上只有失业的说法, 没有“下岗失业”一词。下岗失业, 是一个与我国的国有企业相联系的特别现象。

长期以来, 尤其是在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年代, 把国有企业当做政治组织, 把下岗失业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实际上并不利于解决下岗失业问题, 而是把一个与市场经济自然联系的经济问题复杂化了。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业问题。如今, 我们对待下岗失业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正趋于实事求是。

(二)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主要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转轨引起的下岗失业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工作岗位的分配与人员的安排由政府部门包办, 实行的是低工资, 高就业的政策。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体制中, 刚性的统分统配机制逐步被市场选择机制所替代, 企业可按照自己的产量结构, 技术结构的要求, 同比例优先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就使过去的隐性失业人员被排挤出来, 成为显性的失业人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致使的下岗失业

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中, 那些产品质量低劣, 技术陈旧落后, 规模不合理, 严重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而过剩的生产能力被压缩和淘汰,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企业被关、停、并、转, 或者破产, 从而出现一大批下岗和失业人员。

3、技术进步所造成的下岗失业

国有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 这种激烈的科技竞争对工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那种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低素质工人必然被淘汰。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是国有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三)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主要特征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的指导中心曾经于1995年5月组织过一次对下岗职工的状况调查, 将其社会特征表述为两高三低:年龄高、女职工比例高、文化程度低、技术低、竞争能力低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1999) 。“4050” (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 人员成为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主体, 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改革过程中, 弱势群体是受益较少的群体,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生活窘迫、负担过重、难以维计

就社会结构而言, 下岗失业群体基本上是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 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经历了群体斗争性极强“文革”时期。返城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 没几年, 就遇到国有企业的改革, 下岗失业了。现在是人到中年, “上有老、下有小”而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造成了衣食困难, 有病看不起, 尤其是子女教育费用太重, 迫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生存条件恶化, 他们的失业与贫困, 往往导致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的境地。

2、文化低、技能单一、择业能力差

这部分人员大多数仅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 长期在国有企业从事于大工业生产, 工作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工, 熟练工, 不少人甚至从开始进企业到下岗失业从一而终所从事是同一岗位, 因而普遍存在着就业面窄, 就业机会少, 择业能力差的现状, 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观念滞后、消极悲观、心理失衡

由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群体身份变化的悬殊, 过去长期在公有制单位社会环境中生活, 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深深打上公有制单位的烙印, 形成了对企业的全面依赖, 其表现形式一方面会继续表现为对国家的“等、靠、要”, 另一方面则成为个人面对市场环境进行创业和再就业的阻碍。下岗失业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消极悲观, 包括产生挫折感, 失落感, 敌意情绪, 道德与法律意识淡薄。

4、基本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

下岗失业群体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缩小,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即使建立了一整套公平竞争的法规和政策, 也会有部分社会成员由于受其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 经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礻乃指出: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 不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生活处于困境的人”。

二、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弱势群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 影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弱势群体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相背离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 是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改革与发展要付出一定代价仅让一部分人承担是不合理的。弱势群体显然被卷入到改革成本的承担者行列, 而被排除在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分享者之外, 在这里权利与义务的脱节严重背离了社会公平原则。

(二) 弱势群体问题会加剧社会贫富对立和摩擦, 同时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当前, 我国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了3000美元过渡的“社会不稳定期”, 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不稳定期”实质就是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关系, 极易发生摩擦和冲突的时期。由贫富分化产生的弱势群体问题会加剧贫富阶层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对实现社会和谐带来巨大隐患和风险。

(三) 弱势群体问题会疏远党群、干部关系、弱化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是城市中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贫困人口, 他们都是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弱势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弱势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严峻形势下, 如果放任这一问题的产生和存在, 我们党的立党宗旨不仅会受到质疑, 而且还会严重消弱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 弱势群体问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 就会构成对政策、发展与稳定的威胁, 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解决国企下岗失业人员问题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 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 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解决好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是整个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下更大的决心, 花更大的力气, 集中力量搞好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项重大而紧迫的当务之急。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继续解放恩想, 坚持政策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强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 要落实在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目前我们能够采取的治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全社会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问题的认识水平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和服务的体系。也就是说, 下岗失业人员的焦虑和痛苦, 就是整个社会的焦虑和痛苦。弱势群体的不幸和灾难, 不仅能够使相对富裕阶层的幸福和欢乐, 大打折扣, 而且在某些时候还可以使之完全毁灭。因此, 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 还是社会大众, 对待下岗失业人群要视若亲人手足, 只有这样, 才能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正确的认知定位。

第二、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也是一项长期的, 艰巨的, 复杂的任务, 必须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应该成为我国“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优先目标。

1、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个原则应该成为制定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及经济和产业政策的依据, 成为评价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建设项目的标准。这样会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强劲的拉动, 使经济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 应优先考虑就业

经济增长, 主要依据GDP的增长指标来反映。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保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确定GDP增长速度的优先目标。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 不仅要看GDP增长, 更要看就业的增长和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3、在宏观经济调控时, 应优先考虑就业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明确地把就业列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导致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状况反应不直接, 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仅仅是宏观调控的附带效应。因此, 应当把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4、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应优先考虑就业

财政收入是纳税人依法缴纳税费而形成的公共收入。财政支出属于二次分配的范畴, 应当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体现出公平, 公正的公共财政特性。有财才有政, 财政从来都是与政权、政府联系在一起的, 它对于政权的巩固,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长治久安及和谐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正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也迫切需要立法来保障, 通过立法来提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更令人欣慰的是, 近期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2008年, 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已经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 (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这些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突出矛盾,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运动员;就业;失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76-02

一、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退役运动员都属政策性安置,这几乎是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唯一渠道。在政策性安置时期,绝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再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安置的力度已经大不如前,安置的退役运动员数量大大减少。全国各地基本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进行安置。不过这种安置只限于在世界大赛摘金夺银的小部分运动员,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运动员无法从这个就业渠道再就业。这种情况下,很多运动员退役后走进高校求学深造。2002年国家体委办公厅下发《关于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事宜的通知》,退役运动员可通过单位推荐、自荐等多种形式联系高等学校,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为进一步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之路,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宣布退役优秀运动员将获得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因此,到高校求学深造成为许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首选。

然而对大多数成绩不突出的运动员而言,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一些冠军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例如前体操冠军张尚武在北京地铁站卖艺乞讨。我国运动员平均每年的淘汰率约为15%,若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超过40%,每年约有2700名运动员面临退役。 截至2009年7月,全国累计停训待安置运动员4343人,而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不能就业安置,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都免不了“退役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二、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的现状

国家一直十分关注退役运动员失业的问题,建国后先后制定一系列保障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

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时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调动广大运动员投身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国务院于2002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退役运动员安置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与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联合下发《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将运动员管理纳入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从试训开始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2011年我国第一部明确规定公民社会保障权的综合性法律《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该法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进行规定,结合我国之前的相关法规,使我国的运动员失业保险在一定层面上比较完整了。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运动员失业保险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运动员失业保险立法滞后

通过以上阐述,可发现我国现有的专门就运动员失业保险做出规定的法律规范主要集中于规章层面,层次较低,而法律层次低会使法律规范缺乏权威性。更令人遗憾的是,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运动员失业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缺乏专门涉及运动员失业保险问题的条文。《社会保险法》已颁布施行,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专门规定,但在此基础上仍缺乏与运动员失业保险接轨的具体的较高层次的法律规定。运动员失业保险立法滞后会导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实际操作运行没有具体法律依据。

2.运动员失业保险保障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运动员失业的法规,但大多是针对优秀运动员的,对广大基层运动员则缺乏保障。2007年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虽然规定将运动员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实行聘用制。但相关数据表明,全国在训运动员33 294名,正式在编仅17 444名,近半数没有编制。这些没有编制的运动员退役后境况更糟糕,就算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一些退役就业保障办法,他们也无法享受到。 即便运动员都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其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标准和期限也难以满足退役运动员在失业期间的再就业培训和正常生活需要。

3.失业保险保障资金供给不足

我国失业保险费用主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其中,单位按照本单位当月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纳保险费;个人按照本人月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为扣缴。由此可见,运动员失业保险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较窄的。而每年都会有众多运动员退役,最终将导致运动员在失业保险时不能获得足够的失业保险金。我国现行的体制模式没能利用体育产业的优势获得体育资金来应用到运动员失业保险中,这也是现行体制模式的缺陷。

4.运动员自身参加失业保险的意识不强

我国试图通过举国体制造就体育强国的地位,这使得多数运动员只顾专业训练而脱离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系,他们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较为陌生,有运动员还停留在把所有一切寄托于政府的思想层面上,缺乏对未来的长远规划,自身忧患和保险意识薄弱,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在自身权益被侵犯时(如单位不给自己缴纳失业保险),也不知或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国外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美国的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它于1935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而美国职业运动员作为以体育谋生的劳动者,属于《社会保障法》规定的社会保障对象,与其他社会劳动者一样都享受失业保险。该法案是美国各州立法的基础。根据该法案,向雇主征税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各州所筹集的失业金必须存入设立于联邦财政部的联邦基金,并向政府公债或社会公债投资,所得的收益用于失业补助。保障失业者合法权益,鼓励就业是该法案体现的目标。之后,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颁布了诸多有影响力的人力政策法案,例如1962年的《人力发展和训练法》,1973年的《就业和人力培训综合法》。当然,美国在之后也会根据社会变化发展情况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美国经过长期努力,使得失业保险制度得以完善,这对于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具有积极影响和意义。

(二)德国的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27年《失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的颁布。20世纪50年代后,联邦德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迅速发展。60年代末,德国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1969年将《失业保险法》改为《就业促进法》,由对失业者消极救济转向再就业提供积极支持。1974年又颁布《失业救济条例》统一了各种失业保险的规定,使该制度更加规范,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障。1994年实施《就业支持法》,准许建立私营职业介绍所,以便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服务,它与其他立法相结合,在德国逐渐建立起促进就业型失业保险制度。

国家强制性保险是德国失业保险的主要特点。原则上,任何每周被雇佣工作18小时以上的人员都须参加失业保险。根据德国法律,除雇员和雇主缴纳失业保险费外,联邦政府还给予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联邦政府还负责失业救济费用和给失业者缴纳失业保险费。由此可见,德国奥运代表团基本都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另外,德国最大私人赞助商DSH还为90%代表团成员提供援助。

四、完善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一)加强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法律体系的建设

我国已出台《失业保险条例》和包含失业保险内容的《社会保险法》,但与运动员失业保险相关的高层次法律并未与这些法律良好对接。因此,首先应通过相应立法实现运动员失业保险与我国失业保险的接轨,以促进运动员失业保险法律体系的完善,以便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各地也应依据这些法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操作性强的与地方社会保障体系适应的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只有通过较高层次的立法和操作性强的地方立法才能完善整个运动员失业保险法律体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运动员失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扩大受保运动员的覆盖面

在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中,经济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我国运动员失业保险费主要有单位和个人缴纳,筹资渠道少,运动员所享受到的失业保险金不能满足其就业培训和正常生活需求。对此,国家应加大对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的补贴,可以学习德国的做法,在给予财政补贴的同时,为失业者缴纳失业保险费,免除退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另外,还可企业对比赛的赞助费用、电视广告费、广播费和比赛门票费用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失业保险金,既能提高运动员失业期间的保障水平,又可将盈余资金为更多运动员投保,扩大受保运动员的覆盖面。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运动员参与失业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

尽管我国的体育事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却没能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步。受制于计划经济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的影响,很多运动员没有意识到参失业保险的重要性。对此,国家应对运动员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就有关失业保险的法律、政策进行宣传,使其认识到参加失业保险的意义,提高参与失业保险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所在单位进行监督,监察其为运动员缴纳失业保险费,使运动员的权益得到真正保障。

(四)完善退役运动员转业培训制度

运动员失业保险是对因退役而暂时无法找到工作而失去生活来源的运动员提供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广义层面上,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不仅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还包括专业培训等手段为失业运动员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等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对退役运动员进行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从文化和技能两方面着手,增强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使其早日再次就业。这就实现了运动员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五)实行教体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机制,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举国体制虽使我国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导致很多运动员的失业保险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保险问题,应逐渐改变现行的运动员培养机制,逐步实行教体结合的培养体制,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才能,又对其进行文化教育,让其在一个正常社会教育环境中发展自己的体育特长,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避免退役后即失业。

参考文献:

[1]张玲玲,李恒江,陈炼.论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2]陈冬春.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失业保险问题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丁建定.德国失业保障与就业促进政策[J].中国社会保障,2003,(5).

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和步骤指南 篇9

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和步骤

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失业人员,满足以下五个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

(一)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二、申领步骤: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应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报受理其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备案,并按要求提供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参加失业保险及缴费情况证明等有关材料。失业人员应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60日内到受理其单位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在申领失业保险金时应填写《失业保险金申领表》,并出示下列证明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明;

(二)所在单位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

(三)失业登记及求职证明;

(四)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10

对于如何申领失业保险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市民能够申领失业保险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缴纳失业保险满1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

工作人员表示,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被判刑收监执行的;无正当理由两次拒绝参加职业培训和两次不服从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工作人员表示,领取失业保险金需要个人和原单位开具相关证明材料。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应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报受理其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备案,并按要求提供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参加失业保险及缴费情况证明等有关材料。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11

非京籍失业者留京可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

非京籍城镇职工与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回原籍的,由参加统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失业者的失业保险待遇随失业保险关系,一并划转至失业者户口所在地的县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失业者按照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若非京籍城镇职工与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继续留在北京的,可以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办法为:由用人单位到参加统筹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按照北京市城镇失业人员的标准,从北京市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并由用人单位一次性发给失业者本人。

京籍异地失业人员可享受北京标准失业保险金

在外省市就业的北京市户籍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可将失业保险关系及失业保险待遇转移到北京市,按照规定到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社保所,以北京市标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另外,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户口迁往外省市的失业人员,可选择在本市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也可选择将失业保险关系及失业保险待遇转移到户口迁入地,到户口迁入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医保随失业险一并迁移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12

一、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无利可图, 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小额担保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水平确定, 不得上浮。”在利率放开上限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对于此类利率不能上浮的贷款品种不感兴趣, 这是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商业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是迫于政府部门的压力, 即使是零风险, 也不愿意将贷款余额放大到超过担保基金余额的状态, 即1:1的比例是商业银行经营小额担保贷款的“心理上限”。商业银行的这种做法一可以对政府交代, 因为贷款余额不低于担保基金额;二可以对银行自身的利益交代, 超过担保基金余额的贷款可以用于发放商业贷款, 通过利率上浮赚取更大的利差收入。

(二) 政府的谨慎态度影响小额担保贷款的持续发展。通过调查了解到, 劳动就业、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对担保基金的谨慎态度要比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的积极性更高。

(三) 借贷“门槛”较高。调查发现, 按照担保中心和商业银行的协议, 由担保中心对借款人进行初审, 初审条件较为严格, 要求借款人有固定经营场所、营业执照和一定铺底资金, 并且要提供保证人, 保证人必须是国家公职人员。经初审淘汰大约40%-60%的借款申请人, 然后交由承办商业银行进行复审。

二、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建议

(一) 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商业银行既然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单元, 要妥善解决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 应该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 以“道义劝告”、“窗口指导”为辅。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利益, 对其宏观导向应该“顺势而为”, 不应该设置障碍影响其经营, 需用“疏”的办法去解决, 让利给商业银行, 即取消对政策性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的规定, 允许其在合理空间内浮动, 浮动大小由市场来决定。这样, 既调动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又保证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了借贷双方共赢的效果。

(二) 从政府角度看, 更新观念很重要。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而言, 担保基金的作用就是用来对小额担保贷款进行最后清偿, 换言之就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 引导商业银行来办理此项业务。如果对担保基金过于谨慎, 甚至将其作为“摆设”, 从一开始筹集就没动用的打算, 这就会造成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缓慢。在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 要想让贷款余额增加,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担保基金, 从而赢得商业银行同额的贷款与之匹配。所以地方政府应主要从自身找原因, 更新陈旧观念, 深入领会党和中央政府对开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业务的初衷, 不要有保守思想, 只有先解决了意识形态问题, 才能真正将小额担保贷款办好。

(三) 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 努力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加大地方财政对担保基金的投入力度, 并形成再就业基金的制度性安排, 以满足下岗失业人员对小额担保贷款的需求;二是加大信用环境整治力度, 大力培育和建设信用社区, 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 增强下岗失业人员还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三是要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适当减少办贷条件和减免办贷费用, 尽快为下岗失业人员开通“绿色通道”, 从社会、政府、银行各个层面树立起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观念。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13

金柚网早报 河南省人社厅、财政厅日前发布消息,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可按规定程序申请领取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同时也可一次性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为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支持创业的作用,河南省近日制定了《关于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支持创业暂行办法》。根据规定,失业人员需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明之日起2个月内提出一次性创业补助申请。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指派核查人员,负责对申请一次性创业补助情况进行实地核查。

失业人员如何领取失业保险金? 篇14

(一)用人单位应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于终止或者解除职工的劳动关系之日起七日内,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档案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参加失业保险及缴费情况的证明等有关手续报送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

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撤销,解散的,由其清算组织或者主管部门向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及时提交有关材料,并帮助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

(二)失业人员应当自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送达之日(发生劳动争议的,可延长至仲裁或判决生效之日)起六十日内,到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证。

(三)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失业人员失业登记手续之日起十日内对其失业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对符合条件的,核定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和标准,并开具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二、失业人员领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首先,需要确认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根据有关规定,只要具备了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履行失业保险金缴费满1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等条件,失业人员就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其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程序。失业人员自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工作关系之日起,60天之内持相关证明和《职业指导培训卡》、《户口簿》、《身份证》和3张一寸免冠照片,到户口所在地街道(镇)有关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办理申领失业保险金手续。从下一个月起,失业人员凭证到指定地点领取失业保险金。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是由其失业前累计缴费的时间确定的:累计缴费1年以上的,可以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2年以上的,可以领取6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3年以上的,可以领取9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4年以上的,可以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5年以上的,每满1年增发1个月失业保险金,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每个月的金额标准为:1―5年的领取382元;5―领取409元;10―的领取436元;15―的领取463元;20年以上的领取491元。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就医的,可报销医药费60%到80%(最多不超过失业保险金总额)。

三、怎么计算失业保险费数额

保险费数额,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缴费基数,即明确缴费的范围。如企业所得税的基数是企业所得额。从国外有关规定看,失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一般为工资,单位为工资总额,个人为本人工资。二是费率,即缴费义务人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比例。定率征收失业保险费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采用的做法,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工资总额,个人缴费基数为本人工资额。单位工资总额按照国家有关工资政策予以认定其构成和计算方式。它是指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本人工资是指由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等,不包括其他来源的收入。

在确定缴费基数时,各地可以根据情况统一规定各单位以哪一个时期的工资总额和工资额为缴费基数。如:可以上一年度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平摊到本年度各个月份,每月按相同数额征收;可以上月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按实际发生数确定征收数额;对工资总额不易认定的,可由负责征缴的机构参照当地工资水平和该单位生产经营状况核定缴费基数。个人缴费基数的确定方法应与单位相一致。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问题解答 篇15

一、概念认知

乍一看, 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两者意义基本一样, 预防失业本身就是促进就业, 两者并无明显区别。但对于失业保险制度设计来说, 应从不同方面有所侧重。纵观整个失业保险制度的始终, 都在围绕社会成员的工作风险来展开。从工作风险角度说, 预防失业倾向于事前防控, 促进就业倾向于事后纠偏。所以, 如何将工作风险降到最低, 是我们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应注重强调从事后弥补作用向事前预防作用调整。

关于预防失业。预防失业主要受益对象是在职人员。对于参保职工来说, 缴纳失业保险费是为了防范失业风险, 提高职业风险意识,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达到工作稳定、服务社会的目的。因此, 对失业保险发挥预防失业功能的要义就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认为, 失业保险预防失业是指通过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预测, 建立失业预警机制, 各用人单位自愿选择在职培训 (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调整岗位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支付失业预防费等形式, 并由失业保险基金予以政策支持, 实现用人单位职工岗位稳定、就业质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 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过程。

关于促进就业。就业是对失业人员最好的保障。促进就业主要受益对象是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在保障失业职工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的同时, 必须提供就业服务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失业保险发挥促进就业功能的要义是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就业安置。我们认为, 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是指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要求领取失业金人员必须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求职、自主创业、就业安置、组织起来就业、灵活就业等形式, 并由失业保险基金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实现再就业的过程。

二、主要问题

(一) 权利义务不对等

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首要目的就是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 促进其实现再就业。无论是失业期间提供物质帮助还是失业后实现再就业, 失业保险都在保护失业人员的权益。这在制度层面显然不利于在职职工, 特别是长期不失业人员。

按现行《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规定, 用人单位的失业保险权利是免费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核对其缴费记录, 要求经办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义务是按规定进行失业保险登记、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无论权利还是义务, 核心都围绕缴费。很多单位长期履行缴费义务, 却得不到失业保险制度的支持。尽管失业保险是强制的, 不管有没有积极性都要缴, 但没有激励机制相配合, 很多用人单位缴费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 不缴甚至拒缴, 导致失业保险费征收难度加大。

对于参保职工来说, 个人权利主要是查询、监督失业保险缴费情况,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个人义务主要是履行缴费义务, 失业后办理失业登记义务。理论上讲, 任何工作都存在失业风险。但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 一些行业职工失业概率很低, 长期缴费且一直未失业, 认为失业保险费白缴, “有去无回”。

这些都引起我们对失业保险功能的思考。尤其是失业保险的有关权利应该普惠化, 而非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制度设计必须更加注重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导向。

(二) 基金支出项目偏少

目前, 各地失业保险基金存在大量滚存结余, 巨额资金闲置不用, 越发凸显制度功能发挥不足。现行的《河南省失业保险条例》规定,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 可以免费享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 其补贴费用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费用占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不得超过统筹地区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的百分之十”。这是我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仅有的两项支出, 而且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后来国家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又明确规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随之我省取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收费, 加上审计、纪检监察严格, 各地两项支出数额并不很多。以汝州市为例, 多年来只进行少量的职业培训补贴支出, 更多使用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012年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 (豫政〔2012〕60号) 文件规定, “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 积极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 正式以省政府的名义将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纳入长效机制当中来。其中规定对参加失业保险的各类企业职工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支持力度。但是, 只给出了宏观规定, 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 各地无所适从, 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支出仍然微不足道, 直至三年后豫人社〔2015〕30号文件的出台。但是, 这仅仅是长效机制的初建, 失业保险基金仍有许多应该扶持再就业的支出项目需要实施,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建设急需规范化、具体化。

(三) 稳岗补贴范围偏窄

现行的《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的实施意见》 (豫人社〔2015〕3号) 文件, 将稳岗补贴范围仅限于实施兼并重组企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行业企业等四类企业。政策出台后各地几乎没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 因为此四类企业本身就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 无力缴纳失业保险费, 很少有按时足额缴费符合政策条件的, 因此政策发挥的效力十分有限。

2015年7月出台的《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的补充意见》 (豫人社〔2015〕30号) 文件, 将稳岗补贴范围扩大至所有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单位。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 不少事业单位尤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也经常组织在职培训, 同样面临预防失业的问题。那么, 稳岗补贴的激励机制就不能仅仅单向针对企业单位, 而应该面向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

(四) 失业保障期限过长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豫政〔2015〕59号) 文件规定, “合理确定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将长期失业人员由登记失业1年以上调整为半年以上”, 再就业扶持工作得到更加重视。但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 许多破产改制企业单位移交失业职工时补足了历年欠缴的失业保险费, 许多失业职工领取期限长达24个月。

以汝州市为例, 近五年来大部分领取失业金人员领取期限超过6个月, 2015年长期领取失业金人员比例高达82%。领取失业金期限过长, 即待业期过长, 明显不利于失业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一方面, 按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无形中使一些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金期间会安于现状, 对失业金产生依赖, 继续选择失业。另一方面, 一些失业职工在领取期间会继续工作, 甚至在外地重新就业, 但签到领取失业金时仍然报告失业状态, 隐瞒自己重新就业事实。因为“保留未领取期限下次失业继续享受”对他们来说尤其一些年龄较大的失业职工遥不可及。领取期限越长, 越不利于地方职能部门真实掌握当地就业失业动态。

领取失业金期限的最初设计, 是适应当时面临的国有企业改革社会背景, 当时失业保险政策主要用来安置下岗职工, 是当时“三条保障线”之一。随着国家对微观经济话语权的丧失, “下岗”现象势必成为历史。失业金最长领取24个月的期限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社会改革的逐渐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

(五) 管理体制不完善

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失业保险作为目前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之一, 在经济改革、社会稳定、促进就业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工作十分重要。相对于其他社保险种来说, 一些地方对失业保险工作重视不够。我们查阅网站并咨询有关市县, 地方政府为失业保险工作专门出台红头文件的不多。

2.经办机构基础薄弱。以汝州市为例, 汝州市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符合国家“四定标准” (定性质、定规格、定人员、定经费) 规定, 也没有按照省直管的要求进行机构建设。因隶属于汝州市劳动就业局, 面向社会一直以汝州市劳动就业局名义开展工作, 工作开展未能与专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职责相匹配。

3.信息化建设滞后。金保工程系统软件应用落后, 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许多地方失业保险与其他险种系统不统一, 重复参保、漏保现象时有发生。以汝州市为例, 与原属平顶山市脱离后, 没有得到上级专门的系统上线统一组织安排, 一直拖到2015年下半年经多方协商才达到企业单位上线。

4.缺乏相应激励机制。赏罚国之大信。在工作人员少、业务素质偏低的条件下, 一些地方没有征缴奖励机制, 多收少收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致使经办人员积极性不高。一些政府偏重个别险种工作进行表彰, 对失业保险置之不理, 有失公允。

三、政策建议

(一) 推广试点市县工作经验

河南省失业预防试点、援企稳岗及借用失业保险基金补充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试点、全国失业预警试点在濮阳市、兰考县、新乡市均取得了长足成效, 并提供了范例, 积累了成功经验。其中, 濮阳失业预防试点政策2015年年底到期。在未来的“十三五”时期, 建议将我省的两个试点市县工作经验向全省全面推广。对于全国失业预警试点, 可适时扩大失业预警试点范围, 在全省范围逐步推广, 对条件成熟的地区, 应提前做好失业预警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 完善基金激励机制

1.缓缴失业保险费。在坚持现有政策的同时, 除了对于生产经营处在暂时困难的企业, 还应对经济困难且工资没有保障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最长不超过半年的缓缴失业保险费的政策。缓缴期间不计收滞纳金、不计利息, 参保人员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 待经济好转再恢复正常缴费。可减轻有关单位和劳动者的负担, 帮助其渡过难关。

2.优化预防失业功能。预防失业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主要功能, 其功能发挥应该普惠实施, 支出项目除在职培训 (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 补贴、稳定岗位补贴外, 还可考虑职业技能鉴定补助、岗位工资补助、社会保险费补助、失业预防费补助等。实施范围应由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扩大到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借鉴外省经验 (如湖南省) , 企业、事业单位应有区别, 企业单位享受各项补贴不超过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事业单位则可定为不超过30%。

3.改革领取失业保险金标准。参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建立失业保险个人账户, 并按规定计息。建立领取失业保险金标准与个人账户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个人账户余额越多, 领取失业金标准越高, 多缴多得。改革后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既要与参保缴费月数有关系, 又要与职工失业前的缴费工资基数挂钩, 真正实现失业期间的生活保险, 而非流于一般的生活救济。当然, 设计标准要有修正值, 高不能超过最低工资标准的150%, 低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70%。前提是必须统一应用金保工程业务软件, 健全参保职工个人权益记录。鉴于管理和操作会存在一定难度, 可先行试点, 然后推广。对于长期缴费一直没有失业的行业职工, 虽然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但却在在职期间享受了预防失业各项补贴政策, 达到了职业稳定的目的, 因此参保缴费积极性也会提高。

4.适当缩短失业保险待遇期限, 鼓励失业职工尽快就业。在前述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前提下, 建议适当缩短享受待遇的时间, 根据失业者本人的参保缴费时间, 在一个失业期内最长不超过18个月的领取期限。继续坚持现有鼓励创业政策, 领取失业金人员自主创业的, 可按规定一次性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并按规定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如果领取失业金人员通过其他形式实现再就业的, 除保留未领取期限外, 应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求职津贴, 取代原来的职业介绍补贴。

5.扩大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支出范围。建议重点设立以下促进就业支出:领取失业金人员一次性创业补助;一次性求职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就业安置补助;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其中, 失业保险搞失业职工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再就业, 培训补贴可以补给培训机构, 也可以补给个人。用人单位招用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 可根据招用人数和合同期限给予每人不超过6个月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就业安置补助。

(三)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打造电子社保、推动服务创新。伴随我省社会保障卡发放的快速推进, 各地应尽快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并, 统一征缴、统一软件, 实名认证、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参保、漏保、骗保, 逐步实现云社保、云服务, 最终达到全省联网、一地参保、多地查询的目标。为此, 省级部门应该加强组织和领导, 地方政府应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保障。

以汝州市为例, 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五险合一”工作, 并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而非现在的各自为战。建议开通汝州市社保网站, 实现各社保机构政策沟通和有效衔接, 方便群众查询办事信息、服务指南等有关情况, 真正迎合互联网+时代要求。

(四) 完善失业预警机制

豫政〔2015〕59号文件规定, “加快构建失业动态监测、失业预警、失业调控一体化的失业预防工作体系。县级以上政府要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制定本地应对失业风险的应急预案”, 结合新乡市失业预警工作经验, 建议:省级政府部门应组织全省加快建立失业预警信息系统, 加强对失业动态监测、失业预警调查、调查失业率统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建立全省统一的预警指标、警情级别和应急预案。

以省辖市为单位, 应定期发布就业蓝皮书, 及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及时公开本地区就业失业宏观调控状况, 实现失业预警工作和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工作良性互动, 最大限度地规避失业风险, 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县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失业预警工作, 提供保障机制。如成立失业预警机构, 并明确工作职责、机构编制和经费来源。建立和维护失业监测预警体系, 以及失业保险系统信息化建设维护等费用, 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保障, 不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同时强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工作。达到用人单位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使劳动就业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实际用工及岗位变化情况, 监测数据更为准确全面。

(五) 逐步建立省级统筹

根据社会保险学的“大数法则”, 失业保险的统筹范围越大, 失业保险的互助、共济能力越强。从理论上讲, 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应当尽量提高。我省失业保险条例规定, “失业保险基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实行省辖市统筹管理, 所属县 (市、区)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失业保险基金的报账单位”。截至2015年, 全省十八个省辖市已全部实现市级统筹。但是, 十个省直管县 (市) 仍然实行的县级统筹, 不利于增强失业保险基金调剂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 更不利于融入全省失业保险业务统一大局。

我们认为, 建立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的时机基本成熟, 至少省级统筹管理十个省直管县 (市) 失业保险时机已经成熟。为此, 建议:逐步实施省级统筹管理。首先建立十个省直管县 (市) 省级统筹, 实施统一的参保缴费政策、统一的待遇项目标准、统一基金管理使用、统一业务规程信息系统, 将直管县 (市) 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提高到市级水平。然后将省级统筹扩大至省辖市。

实行省级统筹的基础是预算管理。在实施省级统筹过程中, 必须明确地方政府责任, 强化预算管理, 市县根据预算需求向省级部门提出申请拨付资金, 同时应加强预算监督, 强化预算约束力, 提高资金安排的清晰度。

(六) 完善经办考核机制

鉴于失业保险工作的特殊性, 业务经办受地方政府和省级部门的双重管理, 故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应由地方政府和省级部门共同负责。实践证明, 根据全省及地方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是可行的。除了责任目标, 还应该将扩面征缴、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发挥、基金财务科学管理、硬件软件投入、领取失业金人员信访稳定等纳入考核范围。参考其他社会保险险种的奖惩机制, 每年全省对失业保险工作进行表彰, 除了先进单位, 还应考虑先进个人, 以提高失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国庆班队活动主持稿下一篇:学生使用流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