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

2024-05-08

国画教学(共12篇)

国画教学 篇1

小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 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影响, 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小学国画教学还是, 这样一来学以临摹范画

生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和创新

国传统教学模式能力会被扼杀, 故改变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因画笪此在国画教学中临统的教学方法的, 基础上应在继, 努力承传教沧市南一地去探索、拓宽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 促进

伞发散思维

学如在教学《熊猫》一课时, 边境完

全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

探小学故事等或让学生, 在学生认识了熊猫的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析萍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李外形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

性, 或者播放有关熊猫的动画片等, 最后把自己想要表现的

形象以及熊猫生活的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 并且完成一幅作品, 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有了创作的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绘画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 重视画面的构图, 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模式下进行临摹, 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如在教学《猴子》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 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后再对用墨做相应的要求, 通过示范, 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 再让学生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 通过练习, 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不仅得到发挥, 而且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也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 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的绘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 同时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种表现手法, 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 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充分开展

创造认知活动, 产生乐于创造要求。

2. 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

3. 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 必须具备准确的

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结合国画中的表现手法, 进行创作。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 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 然后轻轻展开, 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 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 如画树干等。另外, 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 使之能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如, 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 在教授《公鸡》一课, 在展现了公鸡以后, 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进行讨论, 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 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通过表现手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创造思维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将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来表现,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父母”、“窗前”、“校园”等,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 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 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 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1. 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当学生刚进入课堂, 教师进行教学时, 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机械地临摹教师的范画, 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讨厌画画, 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 即:“吴大帝孙权, 让曹不兴画屏风, 曹误落笔为素, 因就作蝇, 既进, 权以生蝇, 举手弹之。”以此来激发兴趣, 然后在纸上点上一点墨, 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 (如蝌蚪、甲虫等) 再进行更多的示范, 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独特所在。

2. 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他们生性好动, 敢于去画, 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 巧妙地进行利用,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如, 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 先用浓墨 (或色) 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 然后用淡墨或水 (色) , 点在画的中间, 利用水的张力, 以及宣纸的特性, 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 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 表现得非常兴奋, 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效果产生的作用。再如, 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对色彩知识的掌握。即, 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 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 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 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让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 不是惯常的“抓两头, 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 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 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3. 名人名画, 拓宽知识面

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名人轶事也多, 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领略国画艺术的魅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等故事, 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4. 利用范例, 提高表现力

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他们往往看得少, 对事物极其生疏, 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 教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 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 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的。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笔墨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做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 从而传授构图等知识, 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5. 内容选择, 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摹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 一节课是临摹为主, 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 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 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画“脸谱”, 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十分新颖和独特。再如画“猴子”, 先讲清猴子的结构, 教师进行示范, 强调用笔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表演, 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 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 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 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6. 深入生活, 拓展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学生长大了, 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 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 这是历代画家用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而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 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 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 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中的树等静物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如愉快的周末、乘凉晚会等等, 让学生深入生活,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总之, 小学生自由创作的国画童稚味浓厚, 彩墨效果强烈, 与其用工具勾线填色相比更为自由舒展, 学生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 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为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将会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国画教学 篇2

国画作为我国的国粹,其内容丰富,表现深刻,形象生动。国画与我们幼儿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幼儿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幼儿对国画的了解不是很多甚至是零。所以,国画生活化在幼儿的教学中是相当必要的。将国画融入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经验、情感体验真实的联系起来。

国画生活化,其一是将内容生活化,将所要表现的事物是生活中的,是幼儿经常看的到,见得着,摸得到的东西,是幼儿真实感受到的。经常性的带领幼儿去郊外采景,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周围事物、花木有心的去观察,去研究。

除了内容生活化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应生活化,让幼儿易懂的语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应该研究和探索的。教师应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更生活化,更简单易懂,同时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在教学中有机的运用和发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的。

小学国画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心理特点;国画教学;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应掌握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美的欣赏与成人有所不同,再加上小学生的造型能力普遍较弱,决定了小学国画教育不宜从较复杂的梅、兰、竹、菊或山水、人物等教学题材及角度开始,我在教学中通过摸索发现,初期以蔬果静物为教学题材比较适宜,如:葫芦、花卉、西瓜等。因为静物的造型相对简单,组合性较强,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还利于学生有节奏和有韵律、妙趣横生地练习运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后可导入花鸟走兽的教学,但不是传统的花鸟画题材,而是和简笔画中的动物形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如:熊猫、蜜蜂、蝴蝶甚至卡通动物形象,如:阿狸、喜羊羊等皆可入画,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应抓住学生“玩”的这一天性,对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的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各种各样的花”时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不同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加入一些工具上的创新,例如,用塑料卡片粘上浓淡不同的墨汁或颜料,然后在宣纸上进行点、压、拉、拖等不同的表现,也会出现奇特的艺术效果。也许这些并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愿意尝试和探索,我觉得这就是收获,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学生尤其喜欢写意的表现风格,写意中国画的特点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良好空间。我们知道,少儿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实验小学)

国画教学 篇4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也是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审美便是“意象美”, 它是美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以使我们从审美角度更加深入认识中国画。意象美的概念比较抽象, 总结一句话来概括, 意象就是外在的表象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的心象;精神与情感元素也理所当然地支配着中国画的创作, 超越客观和现实的限制, 并通过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这种鲜明的方式予以表达。意象一词中“意”是意念, “象”是物象, 结合起来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艺术家的主观意识里面, 并经过一番处理的影象, 是艺术家主观的意识、情感、创作手法和客观的事物包括一切人物、景物等形象的统一体, 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意象造型是把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与对象, 看做是一个相通共识的有机体, 追寻艺术家本体与客观对象感应式的认识, 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形象个性化的处理, 借对象所生存的状态来表达艺术家对世界及人的现实感悟能力, 赋予对象形象化、本质化、内心化的具体表现。在这个创作的流程中, 虽然艺术家要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 选取并凭借那些具体的富于感性特征的事物, 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但是, 其思维的核心或特质是必须以主体的主观情意为先导, 所谓“意在象前, 象生意后”。这样看来, 中国画艺术确实是最具“意象”特征的表现形式。

二、意象审美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审美标示人的意识所对之世界、人心营构之世界以及因象所观之世界, 这三者贯通一体。也标示人格情调和情怀, 是人生境界直观的表达。国画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国画具有多种多样性质的特点, 除了它属于艺术学科或人文学科外, 从艺术创造美和很强的实践性来说, 国画艺术属于表现学科和技能学科。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可以改善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

“境界可用于人, 可用于物, 也可用于评价艺术作品。在评价人时, 境界往往用来形容人格所显示的胸襟、气度、风神, 体现出一个人的不限于人的外在行为倾向, 也不限于内在的心理性因素, 而是人内在的胸襟气度所体现出独特风神。”[3]艺术家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作出作品的品位层次和人格境界, 其艺术家需要具备高层次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才可以使作品具有文化品位和蕴含意蕴, 特别是意象审美, 不仅是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趋向,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主要思想支柱和核心内容, 意象美不同于知识、性格、气质等, 意象审美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风貌, 在其人生态度、人生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对国画的学习正是秉承了中国画注重表达意象的特征, 在结合了技法表现之后, 不管是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突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又具有新意, 表现形式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2、赋予更高的艺术品位

国画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课程, 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名国画专业的学生要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眼光, 因此,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品”——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 就是其体验性, 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 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亹亹不尽的美感, 吟一首好诗, 品一幅好画, 就像一道佳肴。”[3]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学习中, 特别是国画的学习, 对自身的综合修养和素养提高是很重视的, 有高的修养境界才可品味领略中国传统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神韵;把传统的文化思想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才能使作品具有高品格、高品味的韵味与层次。

有史以来, 中国画意象审美造型的原则在世界绘画历史中都是以鲜明的面貌著称,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的真实性, 而仍然鲜明体系。“这种独特的绘画体系中最能体现中国画的艺术特质感受, 但却诉诸着的, 即是中国画的意象思想和意神思与物象的象造型。”[1]中国画是我们特有的绘画方式, 完全有别于西方的绘画, 特别在绘画思想方面, 中国画注重意象造型, 白石老人提到的国画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就是所说的意象美, 国画不是不注重形体, 而是在形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的, 国画形象是“依于形但不为形所据”。因而意象美和意向造型才是中国画的主题灵魂和造型手段。所以我们对国画课程的学习必须达到“内外兼修”, 这样才得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

3、注重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

注重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克服卑微和渺小、克服欲望满足和自己狭隘的根本途径。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拓宽我们的知识范围是提升自身的主要条件之一。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趋向那就是“意象性”。虽说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过写实的表现手法, 但终究没成主流, “意象形态的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国画的精髓, 这也是中国传统国画观念与西方传统艺术观念本质上的差异。”[2]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意象审美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始终的, 建立意象的审美取向可以正确掌握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和创作理念, 使我们不偏离中国传统国画的精神。正所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 工写生者只重其形”, 中国画重意轻形, 讲究的是以意造型, 与西方绘画中讲求客观, 追求形象的真实性截然不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观察方法的不同, 这也使东西方的审美取向也截然不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阶段更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观察方法。为我们以后的艺术之路走得更长远。

三、结语

中国画的意象审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望, 超越人在生理上遇到的时空限制使自然稚气行于道德之志中, 到达内在生命和谐。中国画就要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中国的传统元素、中国独有的意象和意蕴之美, 这样中国画才能真正在世界绘画中别具一格, 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如今中国文化已经逐步渗透进世界文化之中, 中国古文化的神秘色彩古典气息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中国年轻一代以及国外友人去探索发现, 绘画语言这种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载体, 将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和瑰宝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604.

[2]胡雪冈.意象的范畴流变[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186.

国画教学计划 篇5

第一阶段

给学生讲解一些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用笔的要求:用笔要讲究笔气、笔力、笔韵。

笔锋的运用:笔锋的变化很多:有中锋、侧锋、散锋、逆锋、藏锋、露锋、簇锋、全锋、平锋、实锋、虚锋、战笔、拖笔等等。

墨的运用:墨分五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色彩的运用:

(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二)色彩的调配。用色的方法:

1、填色法

2、染色法

3、点垛法

4、罩色法

5、泼彩法

6、彩墨法

7、破色法

8、烘托法

9、反衬法。

第二阶段

中国画的临摹。

临摹的步骤和方法:

1、选画

2、读画

3、对临

4、意临

5、背临。

第三阶段

给学生讲解构图的意义和作用。其中包括:

(一)立意定位

(二)宾主关系

(三)虚实关系

(四)开合呼应

(五)含蓄掩映

(六)题款与印章。

具体实施方案:

1、熟悉国画用具,学习用笔方法。

2、纠正学生握笔方法,学习笔法“卧笔”。

3、监督学生握笔方法,学习笔法“中锋”。

4、提醒学生保持握笔方法,学习笔法“侧锋”。

5、初步掌握墨分五色浓淡效果而且对颜色的调色有初步的掌握。

“游戏化”国画教学例谈 篇6

一、在游戏中了解作画工具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将游戏加入国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例如,在最开始的国画课上,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了解宣纸、毛笔、墨这几件作画必需品的特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教学过程:首先是毛笔,国画用毛笔的分类是很多的,每种笔都有独特的用处,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笔,可以让学生用各种型号的笔在纸上画鸡蛋,通过鸡蛋线条的粗细大小,让大家认识不同的笔的用处;其次是墨,国画中墨的颜色和使用方法都很有特点,单凭老师简单的讲解,学生是无法掌握的,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体会,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这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玩一个“瀑布”的游戏,同学们在游戏中,必须自己调和所需色彩和改变色彩的深浅程度,以求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体验到墨的神奇之处;最后是宣纸,宣纸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是国画创作的必备材料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了解宣纸呢?可以让学生们在宣纸上玩作画游戏,作画内容自己想象,通过不同颜色在宣纸上产生的特殊效果和不同用笔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使学生尽快对宣纸有自己的理解。

二、在游戏中感受线、墨变化

中国画主张“以形写神”,而在形神中以“神”为主,这就要求国画创作者必须有扎实的用线、用墨基础。对于初学国画的学生来说,因为无法把握好线、墨的变化,做出的画通常有形而无神。而在国画教学中,对于线、墨的变化掌握也是整个教学中比较难的环节之一。为了激起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同样可以将“游戏”融入这一环节的教学。例如以“面店”为主题,让同学们玩画面条,老师成为食客,同学们则是面店老板,老师通过点面让同学们画不同的面条,不多时,“细面”、“粗面”、“软面”、“盘面”等面条便出现在同学们的纸上,老师再适时讲解有关线、墨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游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创造,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线、墨的变化。

三、在游戏中掌握国画技能

中国画“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和山水。在不同的分科上,运用的画法技巧也是不尽相同的。单以人物画来说,就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在国画技巧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融入游戏来教学。以画“荷花”为例,可以采用泼墨的方式教学。先用淡墨笔尖蘸一点浓墨勾出线描,然后用淡墨色或水点在画作的中央,利用对水的增减控制和宣纸的自身特色产生“点水”效果。教学中,同学们对这种神奇的效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急切地想要一试身手。这时候,老师给大家组织了一次绘画比赛,让同学觉得不是简单地在学画,在比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感受水分的增减对画面效果生成的作用,讲解泼墨作画的相关技巧。

四、在游戏中创作国画作品

绘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即画自己想画的题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充满激情,有自己独特和完善的技巧和风格,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控制。小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先学用笔、用墨的技法,再开启自身思维,推陈出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国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保守和庄重的,所画内容,也仿佛规定好了一般,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陌生又无趣的,所以他们只能停留在临摹学习阶段,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为什么不让学生画他们认为好看的、有趣的、可爱的、新奇的事物呢?例如在教学《兰花》时,可以先带同学们到植物园观察真正的兰花,然后在网上收集不同的兰花图片给同学们观看,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兰花之后,再让同学们下笔画。同时,引导他们想象与兰花有关的事物,有的同学在兰花下画上了一直睡午觉的蟋蟀、有的同学画了一个漂亮的兰花圃、有的同学画了长在森林里的幽兰……

学习国画不是单纯的学会画,而是能够将自己的东西画好。小学生的国画教学应该是有趣并且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水墨画教学成为一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会水墨创作的乐趣,使创造力肆意飞扬。

浅谈中国画教学 篇7

其实, 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只不过是两种绘画方式。中国画重在笔墨, 讲究的是意境和神韵, 同时还配以诗文、篆刻、题拓等, 古香古色。而油画重在写实, 光影与色彩是其主要表现内容。两种绘画方式各有各的长处, 并不可强行对比。这里暂且不论油画的讲授方法, 只对如何教好中国画的几点看法加以阐述。

一、要教好中国画, 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画

了解中国画就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人文背景。中国画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强调绘画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一幅好的作品, 必须有其时代性, 要反映时态, 反映生活, 中国画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那些不朽之作, 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 全卷以全景式构图, 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貌, 至今为止仍是反映时代气息的传世经典。还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如此。而近代的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好作品, 我们以《转战陕北》 (石鲁) 为例, 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 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面临着重要的考验, 在这个决战的前夕, 毛主席作为党的领导人, 更是思绪万千。画家通过深邃的意境和浑厚的气势, 将这种波澜壮阔的场面传达给每一个人。使每一位观者都随画面而心潮汹涌, 无比震撼。这些都是作者对时代和生活的完美塑造。所以, 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国画时, 先要了解中国画透过纸张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让他们了解这种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应该以学习中国画为荣, 正确地对待中国画, 从而树立将中国画发扬光大的远大理想。

二、对意境的培养

中国画最讲究的是意境和神韵, 对意境的正确把握无疑是一名国画学习者首先应具备的条件。但是,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境呢?这种对意境的培养是长期的, 循序渐进的。特别是中国画, 十分讲究这种意境, 因为中国画常常是“诗情画意”, 诗配画, 画衬诗。而诗也是讲究意境的, 所以画者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能够感受并投入到这种意境中。以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 整张画面仅有几个骑马的人, 除此之外并无他物, 但整个画面却无处不充满着暖暖的春意。这是因为画面里的人物服饰、神态等等已经把浓浓的春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真的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这也正是中国画所独有的魅力。正如古人的泼墨挥毫, 这是一种情绪的寄托, 是一种心灵的抒发, 这种意境是转瞬即逝的, 但同时也是永恒的。中国画中的“意”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每一笔下去都要“意存笔先”, “意”, 也就是构思立意, 包含画家的情感和对物象的认知等等方面的意向。正如《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 (宋代, 郭若虚) 中所说:“凡画, 气韵本乎游心, 神彩生于用笔……所以意存笔先, 笔周意内, 画尽意在, 像应神全。”[1]可见“意”之对于中国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培养学生的“意”, 主要是教会他们如何自我思考, 观山河而知壮阔, 观景物而知秀美, 观花鸟而知情趣, 观气象而知其势, 融汇其中, 寄于笔下。同时, 平淡之处见真章, 以意传神, 这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三、品德和修养的提高

中国画十分讲究个人的修为, 纵观古今名家, 无不是德才兼备者, 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决定着作画者的境界。绘画作为一门艺术, 是作画者情感的抒发, 画者的品行也随其画笔跃然于纸上, 观者一目了然。以徐悲鸿的《风雨鸡鸣》为例, 这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作品,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每一位爱国人士无不为当时政府的软弱和侵略者的嚣张而愤慨。而这幅作品表现了一只雄鸡立于岩石之上, 亢声鸣啼, 暗喻了“雄鸡一唱天下白”之意, 旨在唤起国人快快觉醒,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古人为何提倡修正品行, 也正是因为如此。同时, 学中国画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因为中国画是诗与画的结合, 虽然诗属文学范畴, 画属艺术范畴, 但在中国画里二者却完美地结合了,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诗赋予画以语言, 画赋予诗以形态。正是这样, 中国画才留下了众多的传世之作让人惊叹。这些都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画何种题材, 配以何种诗文, 好的诗文可以画龙点睛, 扬长避短, 如若不然, 则画蛇添足, 贻笑大方。所以, 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可以使作品更加完美。古时有许多的画家也喜好将一些事物比做自身品行的写照, 如郑板桥之画竹, 八大山人之画鸟等等。虽毋庸效仿, 但由此可见中国画对品行修养之一斑。因此, 要想做画, 先要立人, 也就是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 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四、画功的训练

中国画绘画的工具是毛笔, 这与书法所用的是一样的, 所以要求绘画者一定要熟于书法。中国画在其运笔技法上也和书法一样, 要求有很高的水准, 这也是为何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的画家都是书法家的缘由。毛笔有别于其他书写工具, 它可以将汉字等一些文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以龙跃天门, 可以气吞山河, 可以悲悲切切, 可以神采飞扬。中国画和书法用笔都讲究“力”, 要求用笔有力, 气运笔行, 将全部精力贯至笔端, 才能随心所欲地勾勒出优美的线条。但是, 中国画中的运笔也有别于书法之处。就像书法上有小篆和草书, 中国画里则体现为工笔画和写意。中国画以墨为主采用勾、皴、点、染等手段, 另加以描绘、点缀、聚作等手法, 可见中国画中的书写性已经超出了原有的书法范畴。同时, 由于中国画是平面的, 对远近虚实的描绘就尤为考究了。何处留白, 何处用枯等等, 都需要画者坚实的基本功, 想到就能做到, 收放自如,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者的意境得到最理想的体现。在教学当中, 我们在教学生中国画的同时, 一定要时常地督促他们练习书法, 只有这样才能让手中的画笔全为我用。

五、充分发挥想象力, 大胆创新

现在, 随经济高度发展, 许多新鲜的事物已经取代了传统。在中国画中, 如何使传统与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 是现今国画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在我认为, 中国画应当更有效地利用现时的一些高科技手段, 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扬做更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画传统的教授理念是师徒方式的言传身教, 但随着一些开明人士的创新, 已经由一脉相承转变为取百家之长了, 这使得中国画更具有了艺术生命力。但取百家之长必须要揣摩名家的原作才能研究, 单凭听闻是不可能了解的, 在过去这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适时机缘, 普通人是无法实现的。但如今信息的高速发达, 我们随意在网上就可以搜索到名家名作以供参考, 教师授课的素材也因多媒体的发展而得到了更好的完善, 以往仅凭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已经被这种多方位的新型方法所替代。伴随这些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国画界也出现了一些新兴事物, 数字中国画就是一个典型。这种新兴的产物就是将传统的中国画与高科技有效地进行了结合, 利用专业的软件处理, 用电脑取代了画笔。我们暂且不讨论围绕这种数字中国画的是与非, 起码这不可不谓一种大胆的创新。我们就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画的优势的同时,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敢于思考, 敢于创新。

总之, 中国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在继承的同时, 我们更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在我们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地域、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使得中国画教学的开展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国画教育做得更好, 使这门富含东方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情结的国粹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锋.丹青意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9:94.

[2]赵运虎.传统中国画笔墨情结释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

[3]赵晶.中国画教学中意境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

[4]仰芸.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0) .

[5]姜福林.试论中国画造型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内容的完美统一[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

[6]王子林.中国画教学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趣味教学,艺术教育,儿童教育,儿童心理

一、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艺术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任何国家、民族, 对公民进行艺术教育都是必须的。与其他学科等方面相比, 艺术教育 (如唱歌、跳舞、绘画等) 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更为生动活泼和形象直观, 更易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 丰富孩子的艺术经验, 培养孩子的艺术品质。有的儿童在学习数学或是英语时, 注意力不能集中, 或是时间很短, 但在从事艺术活动时就会投入, 能坚持很长时间, 甚至一两个小时。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所形成的情感与态度也会迁移到其他领域 (如科学、日常生活、社会、语言交流等) , 从而有利于儿童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也能培养其创造性、自我表现的能力、自信心、以及健康向上人格的重要手段, 所以艺术教育是儿童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围绕着儿童, 以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为原点, 通过艺术的教育和审美来培养孩子的心性。提高孩子们对美、爱和责任的敏感与热爱。

二、传统儿童国画教学的知识传授模式对创新能力发展的桎梏

传统儿童国画教学忽视了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采用成人式死板的教学法对儿童进行所谓的传统国画教学, 只会抹杀儿童对国画的兴趣, 抑制儿童艺术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 教师传承传统美术文化的意识很淡薄, 同时也缺乏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认识到国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但认为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过于深奥, 儿童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国画知识修养和笔墨技法, 无法自信地开展正常的国画教学, 致使教材中的国画教学章节被其他美术内容所代替。第二,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阻碍了学校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国画教学以临摹为主, 学校依然照搬这套教学体系与手段, 强调儿童临摹和对技法的掌握, 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和畏惧心理, 久而久之也会对国画失去兴趣。可见, 学校必须能设计恰当的国画教学内容和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能够因材施教,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保证国画教学顺利开展。第三, 国画工具的特殊性给儿童的国画学习也带来了阻碍。国画创作需要特有的笔、墨、纸、砚工具和固定的作画场所。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都没有配备国画工具和固定的画室, 因此良好的教学设备也是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三、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特殊性

儿童是特殊的教育群体, 他们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况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学的同时必须了解掌握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教育法,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所以老师在操作教育中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儿童审美创造能力是其核心, 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 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 逐渐画出个具体形象, 并给它命名, 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 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 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 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 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 因此老师更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去欣赏孩子, 引导孩子, 积极的鼓励他们的行为。

四、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一) 个性引导。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受教育个体, 对待不同的孩子要采用符合其心理性格与情趣爱好的方法, 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的角色, 很好的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 对孩子们创新性作品进行鼓励, 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玩”中接触、熟悉, 掌握传统美术知识。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趣味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枯燥的临摹、写生之类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游戏方式。

艺术和游戏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因而也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在游戏和艺术当中, 不存在逻辑和任何形式的必然性, 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或是唯一的答案。席勒认为游戏和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儿童的那种带有模拟性质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儿童自发的艺术活动, 在理论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种儿童游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划分开。我们还必须注意这个事实:并非所有儿童都天生喜欢数学, 但是几乎每一个儿童都天生喜欢艺术。他们天生就喜欢涂抹颜色、喜欢模仿, 热爱音乐舞蹈。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觉得幸福愉快。儿童对艺术的爱好不是出于任何世俗目的, 不是为了接受某种道德教化或是意识形态, 不是为了虚荣心的满足, 更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因此对儿童采用游戏式方法进行艺术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轻松、活泼, 儿童在学习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五、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的方案设计

(一) 趣味性。

老师要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 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与自主建构, 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 创设出让儿童渴望参与的愿望。趣味性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细节中注意趣味性原则的运用与发挥。 (2) 老师要合理把握儿童的兴趣, 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老师不能仅为了达到既定学习目标就马上收场, 从而忽视了儿童的玩乐情趣。长此下去, 儿童就会在这种“玩不尽兴”的游戏中失去兴趣。对于趣味性原则的运用, 教师要善于观察, 发掘, 适时采用各种手段, 使每个教育环节都充满趣味, 让儿童轻松而高兴的学好美术。在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老师要始终坚持趣味性原则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的运用, 使儿童美术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多样性。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 墨色的交融, 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 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情操的陶冶, 美的启迪, 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演示以墨撞水、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撒色、点色、吹色等技法,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 教师要细心指导, 不要具体绘画内容, 而是让学生在有主题的情况下, 随意表现发挥。让学生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 或是用手都可以, 产生奇特的韵味, 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三) 辅助活动。

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有国画音乐背景的图片、美术欣赏, 或是艺术家传记电影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使儿童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例如, 可以在教学中尝试让儿童接触指画、泼彩等别出心裁的绘画方法, 使得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持久保持。

参考文献

[1].何妍仪.儿童美术趣味教学[J].教育之友

[2].董立军.国画教学[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3].梁玖.美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高校中国画选修教学初探 篇9

关键词:选修,人文素养,教学

由于中国画所具备的特有的人文属性以及教化世人、洗涤心灵的功能, 中国画选修已经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教学中遵循该学科的内在规律, 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公共选修课, 都具备一些共通点, 如:课时短、选修学生专业方向杂、教学场地限制等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 我们必须对中国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其次, 鉴于教学场地和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的限制, 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再次, 就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 选修中国画课程的学生多为文理科专业, 出于专业兴趣和理论、技能等知识补充和学科交叉等考虑, 在教学中, 必须拓展中国画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以达到美育的功能。鉴于以上思考, 笔者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一、以作品鉴赏和基本笔墨训练为基本课程构架

中国画通过笔墨技巧, 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崇高的人文精神。所以中国画的学习包涵了技和艺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技能的训练, 又要重视理论的传授。通过中国画经典名作的鉴赏和品评, 深入了解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鉴赏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提高欣赏和品评中国画作品的能力, 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艺术品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通过作品艺术风格的不同, 认识和感悟艺术的真、善、美, 通过审美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使他们由衷地热爱、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自觉地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 在春风化雨般的美的熏陶中接受美的教育, 不断升华思想, 净化心灵, 从而自觉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画属于视觉艺术, 最终打动人还是画面呈现出来的笔墨形象, 离开了具体的笔墨和造型, 中国画的审美也就失去了载体。因此, 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笔墨技巧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基本的笔墨训练, 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语言程式, 举一反三, 以掌握笔墨无穷尽的表现力, 达到借笔墨抒写胸中意气, 将技上升为道的至高境地。

二、以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画选修的主要技法学习内容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最为重要一个类别, 也最能表现文人情怀和笔墨意趣。写意花鸟画从构图、造型、笔墨而言, 相对山水画、人物画要简单许多, 相比工笔而言, 又更具自由性和随意性, 更能体现文人画“写”的特质。由于写意花鸟画表现的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 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实践教学的实施, 学生学习起来上手快, 见效明显, 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不至于在难度面前却步。此外, 校园四季的花卉树木既可以作为课内外写生和观察的对象, 又能在引领学生感悟大自然造化之功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完成了美育的熏陶和感染。

三、以临摹为基本的技能训练形式, 临摹题材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最基本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达·芬奇曾说过, “能模仿者即能创造。”中国画的造型方式是意象造型, 是借助客观物象为参照, 以毛笔、墨汁、宣纸为媒介, 按照“写”的笔法要求和主观感受, 塑造意象的笔墨形象。这与西方绘画借助写生为主的客观描摹是不同的。通过临摹能让学生最直接的获得一种用抽象笔墨表现客观对象的方法, 从而形成一种笔墨定式, 再举一反三, 以达到由客观物象到意象造型的笔墨表现。数千年以来, 无数文人、画家为我们创造了最美好的艺术形象和最概括的笔墨语言, 我们应该充分的加以学习和继承。如《芥子园画谱》, 其中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仍然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入门的不二之选。以梅兰竹菊为例, 这四类题材是文人画最为常见的, 这些题材不仅代表了其自身的物理属性, 同时也在数千年以来被文人、画家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属性。如梅花的傲雪、不屈, 竹子的高风亮节以及“至凌云处总虚心”的君子风范等。同时, 这些题材也是中国画造型训练和笔墨技巧训练最具规律性和代表性的, 便于学生掌握“画理”。比如, 由梅花的出枝方法到所有木本植物的枝干组织规律, 兰花叶子的穿插和所有草本植物的叶子组织。由此可见, 通过临摹, 学习古人总结出来的笔墨语言程式, 以此类推, 以达到掌握中国画基本笔墨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目的。

四、采用示范教学、多媒体以及课外写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全方位的实施课程教学

教师示范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最直接的教学手段。通过示范教学, 能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步骤以及对工具材料的运用;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录像、图片范例等教学, 可以了解历代中国画名家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 拓展艺术视野;通过室外花卉、禽鸟写生, 观察和了解描绘对象的基本结构、造型、色彩等“物理”因素, 再运用临摹课程中掌握的“画理”等表现技巧, 将自然物象经过主观提炼, 从而转化为画面的笔墨形象。与此同时, 写生也是组织、创造构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深入挖掘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艺及道, 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文学、书法及人生阅历等诸多修养和因素。我们在教学中, 要始终强调思想境界、文学修养, 书法等综合要素在中国画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要引导学生多研读古典文、史、哲的书籍, 欣赏优秀的古典诗词, 勤于书法训练, 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的深入中国画的核心, 而不至于停留在技法的层面。

高校中国画选修教学要针对该课程学科内在规律等特点,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 强调人文教育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性, 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因著.《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版.

[2]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上海美术出版社版.

[3]郭方颐著.《写意花鸟画技法》.天津杨柳青出版社.

国画教学 篇10

一、民语言班级中国画教学现状

现如今,全国各大院校都相继设有美术专业,且各大院校都会根据本学校的定位设定相应的美术专业教学大纲。然而,我院在中国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因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特殊环境下的生源性质不同,未能形成完整的一套适合我院民语言班级的国画教学体系,教学特色和优势亦不明显。

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在古代就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新疆壁画,西域的尉迟乙僧等新疆画家曾把佛教壁画技法传授给内地画家,对中原的佛教、道教绘画艺术乃至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中原的中国画绘画艺术也在西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文艺大复兴的今天,中国传统国画反而在民语言学生中的影响和推广如此艰难。喀什大学,全国唯一的一所以民语言学生为主的中国最西部大学,艺术专业建系较晚,且教学对象近三分之二为民语言学生。在我院美术学专业民语言班级中,中国画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参照内地和新疆其他高校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没能有效地考虑到本学校的实际特殊性,虽然国画专业开设这么多年,却一直没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民语言专业国画优秀毕业生。造成这情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美术专业的民语言学生大多来自南疆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学生对美术没什么概念,更谈不上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

现行的美术高考模式和高校美术教育制度从一开始就采用西化模式,以素描和色彩为基础。对于这些无中国画概念、甚至都没接触过国画的民语言学生而言,在西画观念先入为主的基础上接受中国传统绘画教育,这无疑会使他们产生对中国画不理解,甚至排斥中国画的学习,特别不利于民语言专业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国画。同时,我院尚缺民语言国画专业教师,喀什地区也没有民语言专业的国画家,对民语言学生起不到榜样的影响作用,这也直接影响到民语言学生对国画的学习热情。

2、受历史和地域局限,一般民语言学生普遍偏爱油画,对国画感兴趣的学生很少,再加上民语言学生普遍有个误区,认为选择学习中国画的都是些绘画底子差的同学,出于这种原因觉得学中国画没面子。

因此,民语言国画专业方向的同学除少部分是自愿选择学习中国画外,其他同学都是无奈地选择了中国画专业。他们从心里不喜欢中国画,也不愿意在中国画专业上下功夫,得过且过,指望不了他们学好中国画,更谈不上出优秀的国画作品。同时校办很少有品位较高的专业国画展览及讲座,所以学习国画的环境与氛围不佳。

3、我院国画教师皆来自于内地,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且因美术专业的民语言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农村,汉语水平比较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画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在给民语言学生上课时专业交流特别是专业词汇交流比较困难。

而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技法要领与理论知识相对于一般汉语言学生在短时期内理解和掌握都很难,对于民语言学生更是难于驾驭,由于语言的障碍,学习中不懂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国画老师只能进行直观的技法教学,进行示范和在学生作业上直接修改,民语言学生也只能凭直观感受进行技能学习,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精髓和笔墨技法,教学收效甚微。加之中国画教学本身就是以临摹历代名作为主,临摹的范本几乎涉及不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课程自然对民语言学生没有多大吸引力。

二、我们的对策

受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使得我院的民语言学生中国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鸡肋”的尴尬位置,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无法达到中国画在民语言学生中传承和推广的目的。针对如此情况,通过长期对民语言班级中国画教学实践的探索,对当前民语言班级的中国画教学采取以下可行措施:

1、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首先,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的学习,使得民语言学生在专业学习交流上没有障碍,他们阅读画论与学习传统国画的能力也将大有提高,特别是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绘画技法等特点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使得进入我院的民语言学生对中国画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愿意学。在选择专业时,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主动选择中国画专业。

同时,作为我院的汉语言国画教师,应适当学些少数民族的常用语,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增强与民语言学生的亲和力,减少距离感。授课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并与现场示范紧密结合,国画教师也要多进行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同学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本民族题材,提高他们中国画学习与创作的热情,同时也能促进地域特色中国画的发展。由于短期内一般汉族同学对中国画的笔墨问题都难于掌握,对于民语言同学来说就更难于理解。在教学中应多讲解,勤示范,更直观地把理论和技法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给学生教授技法时,可以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方法。比方说画头像,老师可以先画半边脸留下半边让学生完成,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优缺点,然后再继续练习,这样学生掌握快,信心足。

2、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民语言班级的中国画教学,因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并尝试其它可行的新的教学方法。由于国画讲究用笔用墨,而民语言学生很难掌控笔墨,一笔下去要么晕成一团,要么墨色枯涩,看不出中国画的笔墨特性。民语言同学对国画笔墨技巧的难以掌控,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中国画的兴趣。那么,出现此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唯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且创新适合民语言学生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暂且叫它“笔墨实践”,即:在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时,让学生蘸墨在宣纸上用笔随心所欲地自由画线,直至把墨画干,然后比较分析国画的用笔方式,即中锋、侧锋、逆锋、枯笔、湿笔等用笔方式;再让学生先蘸水后蘸墨,体会墨的干、湿、浓、淡、清,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并分析这些墨色产生的原因。学生在随意涂抹间已经无意中使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体会并学到了国画的笔墨技法,激起了学生的中国画兴趣,无疑给传统的国画教学在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他们创建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抛开思想包袱和狭隘的民族情怀,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出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

3、举办国画作品展。

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还要将课内外相结合。民族学生一般个性张扬,有喜欢表现的优点,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定期举办他们的国画作品展,并鼓励他们参加地区、省级的专业画展。在各类画展中,每个同学都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因此在平时大家就会暗下功夫,力争画得最好。同时,通过展览互相交流技艺、切磋经验、交流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识,也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民语言同学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4、提倡民汉合班授课。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民语言国画班的学生汉语水平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给民语言班级授课时往往部分教师缺乏耐心,认为反正也听不懂,讲了也是白讲,对学生放任自流,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民汉合班的好处是:第一、民汉学生心理平衡,不偏不向,既利于老师授课,又利于民族团结。第二、有利于民汉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般在课上没有听懂的,课下一部分民语言同学就会主动地向汉语言同学请教,当民语言同学向汉语言同学请教专业知识时,汉语言同学为了讲清楚问题自己就得认真学习,这样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学习场面,无形中促进了国画在同学之间的传播。

5、增强民族自豪感。

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少能有内地的国画名家来讲座,因此老师可采取看视频和讨论分析的方法增强民族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多讲解新疆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和少数民族国画家来激励民语言学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守在一个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题材丰富之地,发展民族美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跟其他美术类高校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我们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开发和发展民语言学生学习国画,民语言学生创作民族题材国画,可以成为我们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在我们对民语言国画专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国画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大部分民语言同学都选择学油画专业,然而民语言学生选择油画专业在新疆可以说达到了饱和程度。选择国画一是易出成果。如:哈孜老师、吐尔地·依明老师,论技法、论笔墨,他们不能跟内地国画大师相比,但他们以民族身份,用国画的形式表现本民族的题材,无论是人物外在形象还是人物内在心里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特有的艺术高度。这是其他民族画家不可及的。二是好就业,中小学新课标加大了对中国传统国画的学习,民族中小学不缺油画教师,而国画教师就显得尤为稀缺。

游戏情景下初中国画教学探讨 篇11

一、以兴趣促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刚开始学生对水墨画是不熟悉的。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会丧失学习水墨画的兴趣,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消极厌恶情绪,进而失去学习国画的宝贵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通过这种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再亲自做示范,用墨在画纸上滴一个点,让学生思考该画什么,如蝌蚪、甲虫等,然后进行合理的示范,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采取这种方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水墨画的魅力之所在,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以游戏促智力

教师要好好利用每个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善于模仿创造的特点,将游戏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游戏中轻松地学会绘画的技能。例如,在画“瓶花”时,可以教给学生采用泼墨的手法。先用浓墨画出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和宣纸的特点,使画面呈现漂亮的肌理效果。而水分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可以影响到创作的效果。学生也对此感到非常新奇和兴奋,因此,都会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水分的多少对画面效果产生的影响。又如,通过类似的游戏让学生逐步掌握侧、逆、顿锋的技法,以及色彩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绘画创作;也可使用不同的运笔方法在不同的空间上填充色彩。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运笔方法、色彩运用以及画面的疏密关系等知识。因此,通过游戏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游戏化教学最为关键的要素。首先,在游戏之前,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游戏不是主要目的,要让游戏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将二者本末倒置。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预设,使游戏不至于没有参照和对比。

三、以文化促提高

中国画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名家辈出,同样,流传下来许多名人轶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例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三百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为画画几月足不出户”;以及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通过给学生讲述国画大师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水墨艺术的精妙所在,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国之瑰宝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不仅是国之瑰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教会学生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了解我们的国画精粹,这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另外,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鼓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美术的目的不只是单纯的学习美术技能,而是要深入到美术的精神文化层面上。让学生从课堂上了解我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水墨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演示中锋、侧锋的笔法,再示范墨分五色的绘画步骤,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步骤进行尝试,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国粹精华的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提高绘画水平,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技法的运用,同时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其他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和开展。

四、结语

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技法。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能一味地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标准对其进行评判,这样会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下进行国画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绘画技法,还应当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创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领略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沉淀,让其慢慢渗入到我们的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谈小学国画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12

关键词:“图像仓库”,水墨游戏,观察,体验,个性表现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满着人文色彩, “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 以满足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正逐步加强关注学生的欣赏体验能力、造型创作能力、尝试探究能力、个性化塑造能力、审美感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美术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型 • 表现”课的技能训练, 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国画技法知识综合渗透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国画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教育、发展个性表现, 渗透爱国教育的过程。指导训练技能、技巧, 实践性、操作性强。传统意义上的国画技能训练基本步骤是临摹→写生→创作, 把临摹经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也是占用大量练习的一个环节。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学生日常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经过经意或不经意的筛选, 积累成了他们自己的“图像仓库”, 这个仓库里充盈着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他们乐于表达或表现自己对于这些真实形象的理解。让小学生在没有多少传统文化了解的前提下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 先不说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博大而精湛的技巧之难度, 仅就这些作品的形象特征及其意向而言,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所见所感相去甚远, 这很容易使得初学国画的小学生产生从视觉至心理上的“疏远”感, 从而对学生学习国画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其学习国画的兴趣与热情。

传统的国画学习将临摹经典放在第一位, 存在着对学生个性体验先入为主的制约作用。因为:“一、把范画当作直观教具, 作为学生摹仿抄袭的“样板”, 起不到直观性和体验性的教育作用。二、错把模仿性教学作为造型训练和创造性教学的唯一基础。在中、小学启蒙美术教学中, 进行单一的“循序渐进”的模仿教学, 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特点, 忽视艺术是情感体验结晶的特点, 这就偏离了美术教学培养表现与创造能力的目标。三、不适度或过多的临摹, 容易造成初学者没有范本就不会画画的可悲境地。”

艺术源于生活, 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 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 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 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感受和挚爱着自己“仓库”里的图像, 让他们产生用各种表达方式抒发或宣泄的欲望。作为美术教师, 应更注重“对象”意识, 注重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宽容并积极响应学生的个性表现。不断为先进的教学观念充实新鲜血液, 从教学内容, 到技法训练及评价等多方面灵活调度, 为学生在现代环境下学习传统国画艺术提供和创造崭新的情境。

写生是提高观察力最重要的方式, 在写生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闻一闻, 充分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 使学生对所画之物像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这种全方位的现场感, 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 激发学习兴趣, 从中引出问题, 引起学习的内在需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拓展其表现思维的丰富性, 增强表现的自信心, 从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沉浸于学习中, 在充满激情的笔下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感悟能力, 并启迪着学生热爱生活, 美化生活的热情。传统国画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建筑。其中鲜见对代表人类物质文化如生活用品等静物形象的表现, 而这类形象正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最贴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教学的对象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 在国画教学内容设计上, 我首先倾向于这种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形象资源, 因为他们对这些形象直接接触, 印象深刻, 在这些形象中渗透着小作者真诚的体验情感, 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直接用国画工具材料对“景”写生。将新观念生动地融入国画教学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中, 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 让教学活动有效而新颖, 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健康积极。

在教学图片的参考上, 要把握经典与适度的原则, 多则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依赖和模仿。本着以初学者的体验为先导的原则, 欣赏学习经典作品要适时和少量, 即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历写生创作后再参考欣赏学习。欣赏的大师作品我选用有代表巅峰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梁楷的简笔水墨写意, 徐渭的水墨写意花草, 吴冠中的现代水墨。

儿童学习水墨画因其生理特点的限制, 笔下的作品往往会充溢着特殊的趣味:稚拙、生动、原始、“现代”感、自然的变形等, 都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结晶, 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着迷于自己生活所见所感的形象, 着迷于用多变的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验, 并在充满激情的笔下获得愉悦和自信, 这一点已是教学巨大的成功。作为美术教师, 应以开放的观念设计儿童水墨画的教学过程, 接纳和鼓舞儿童的个性表现, 为他们健康的人生开启积极而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段鹏著.《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上一篇:高速公路多渠道融资下一篇:辽宁产业集群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