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国画教学计划(通用9篇)
【实用】国画教学计划 篇1
国画教学计划模板范文推荐1
本学期我校一年级采用浙版新教材。为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有的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等问题,课堂教学组织有必须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决定作用。本学期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资料分析:
(一)全册教材简析:
浙美版第一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异常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例行)》为指标,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构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贴合一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资料设计课题。以造型部分为主,其实部分为辅,力求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美术工具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在活动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二)教学总目标:
(1)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认识美术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美术活动;
(2)经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完美情感;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简要分析):
熟悉美术工具,经过学习能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完成简单的美术活动。
(四)教学措施:
以明白观察入手,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细腻的情感。以课本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带领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应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创设必须的文化情境。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在教学中应发掘综合性的资料。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传统美术课程标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审美本事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三、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1走进新世界
第二单元:2有形世界,3色彩魔方
第三单元:4我的胸卡,5小雨沙沙,6我心中的太阳
第四单元:7来来往往的车辆,8窗花花
第五单元:9花式点心,10甜甜的棒棒糖
第六单元:11鸟的天地,12大鱼和小鱼,13威武的狮子
第七单元:14我做的小笔筒,15能站立的纸折动物
第八单元:xxx气球飞呀飞,17趣味的脸
第九单元:18大家成为好朋友
国画教学计划模板范文推荐2
九年级语文上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更好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同时为下学期的中考做准备,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学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健康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有六个单元,共25课。其中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学习本单元可以通过欣赏诗歌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大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第二单元是名家名作阅读,我们通过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总之,叙情言事的课文是本册的重点,应该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四、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接的两个班的学生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知识面窄接受能力较差,不少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成绩也不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我将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变现状: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多方面接触语文,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通过以做题巩固记忆的方法,循序渐进,扎实学生的基础,在此之上再进行提高。
【实用】国画教学计划 篇2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也是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审美便是“意象美”, 它是美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以使我们从审美角度更加深入认识中国画。意象美的概念比较抽象, 总结一句话来概括, 意象就是外在的表象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的心象;精神与情感元素也理所当然地支配着中国画的创作, 超越客观和现实的限制, 并通过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这种鲜明的方式予以表达。意象一词中“意”是意念, “象”是物象, 结合起来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艺术家的主观意识里面, 并经过一番处理的影象, 是艺术家主观的意识、情感、创作手法和客观的事物包括一切人物、景物等形象的统一体, 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意象造型是把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与对象, 看做是一个相通共识的有机体, 追寻艺术家本体与客观对象感应式的认识, 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形象个性化的处理, 借对象所生存的状态来表达艺术家对世界及人的现实感悟能力, 赋予对象形象化、本质化、内心化的具体表现。在这个创作的流程中, 虽然艺术家要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 选取并凭借那些具体的富于感性特征的事物, 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但是, 其思维的核心或特质是必须以主体的主观情意为先导, 所谓“意在象前, 象生意后”。这样看来, 中国画艺术确实是最具“意象”特征的表现形式。
二、意象审美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审美标示人的意识所对之世界、人心营构之世界以及因象所观之世界, 这三者贯通一体。也标示人格情调和情怀, 是人生境界直观的表达。国画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国画具有多种多样性质的特点, 除了它属于艺术学科或人文学科外, 从艺术创造美和很强的实践性来说, 国画艺术属于表现学科和技能学科。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可以改善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
“境界可用于人, 可用于物, 也可用于评价艺术作品。在评价人时, 境界往往用来形容人格所显示的胸襟、气度、风神, 体现出一个人的不限于人的外在行为倾向, 也不限于内在的心理性因素, 而是人内在的胸襟气度所体现出独特风神。”[3]艺术家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作出作品的品位层次和人格境界, 其艺术家需要具备高层次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才可以使作品具有文化品位和蕴含意蕴, 特别是意象审美, 不仅是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趋向,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主要思想支柱和核心内容, 意象美不同于知识、性格、气质等, 意象审美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风貌, 在其人生态度、人生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对国画的学习正是秉承了中国画注重表达意象的特征, 在结合了技法表现之后, 不管是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突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又具有新意, 表现形式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2、赋予更高的艺术品位
国画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课程, 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名国画专业的学生要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审美眼光, 因此,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品”——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 就是其体验性, 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 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亹亹不尽的美感, 吟一首好诗, 品一幅好画, 就像一道佳肴。”[3]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学习中, 特别是国画的学习, 对自身的综合修养和素养提高是很重视的, 有高的修养境界才可品味领略中国传统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神韵;把传统的文化思想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才能使作品具有高品格、高品味的韵味与层次。
有史以来, 中国画意象审美造型的原则在世界绘画历史中都是以鲜明的面貌著称,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的真实性, 而仍然鲜明体系。“这种独特的绘画体系中最能体现中国画的艺术特质感受, 但却诉诸着的, 即是中国画的意象思想和意神思与物象的象造型。”[1]中国画是我们特有的绘画方式, 完全有别于西方的绘画, 特别在绘画思想方面, 中国画注重意象造型, 白石老人提到的国画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就是所说的意象美, 国画不是不注重形体, 而是在形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的, 国画形象是“依于形但不为形所据”。因而意象美和意向造型才是中国画的主题灵魂和造型手段。所以我们对国画课程的学习必须达到“内外兼修”, 这样才得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
3、注重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
注重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克服卑微和渺小、克服欲望满足和自己狭隘的根本途径。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拓宽我们的知识范围是提升自身的主要条件之一。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趋向那就是“意象性”。虽说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过写实的表现手法, 但终究没成主流, “意象形态的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国画的精髓, 这也是中国传统国画观念与西方传统艺术观念本质上的差异。”[2]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意象审美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始终的, 建立意象的审美取向可以正确掌握中国绘画的观察方法和创作理念, 使我们不偏离中国传统国画的精神。正所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 工写生者只重其形”, 中国画重意轻形, 讲究的是以意造型, 与西方绘画中讲求客观, 追求形象的真实性截然不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观察方法的不同, 这也使东西方的审美取向也截然不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阶段更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观察方法。为我们以后的艺术之路走得更长远。
三、结语
中国画的意象审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望, 超越人在生理上遇到的时空限制使自然稚气行于道德之志中, 到达内在生命和谐。中国画就要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中国的传统元素、中国独有的意象和意蕴之美, 这样中国画才能真正在世界绘画中别具一格, 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如今中国文化已经逐步渗透进世界文化之中, 中国古文化的神秘色彩古典气息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中国年轻一代以及国外友人去探索发现, 绘画语言这种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载体, 将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和瑰宝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604.
[2]胡雪冈.意象的范畴流变[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186.
【实用】国画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 国画教学;多媒体;高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94-02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国画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很难为学生全面掌握。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师国画教学课堂中,改变国画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得到极大的改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师国画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增大了国画教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另一方面教学效果更加逼真,将各种细节无限放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高师国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 相关理论概述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中国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艺术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画中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规律、程式和体系。
传统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和特定的时代形成的产物,中国画的教育也必须要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运用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才能达到国画教学所要实现的目的。教育可以使文化得到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加强国画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动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目前,中国画教学是构成高师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模式过程中,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艺术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与之相比,中国画学习人数却在不断降低,加之西方素描艺术的冲击,使中国画的教学和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高师教学中面临严峻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使高师中国画教学迎来新的生机,实现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
2 高师中国画教学存在的困境
学生的国画基础薄弱 大部分学生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国画,不了解国画的相关技术,甚至于部分学生对国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主要是因为在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在美术课程学习到的基本知识都是西方绘画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由于我国的美术考试内容以素描、色彩和速写为主,并且将西方绘画考试的评判标准作为进行考试结果评判的根据,导致学校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时忽视了国画内容,没有认识到国画教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机关,对美术教学工作并不重视,而从事国画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生的国画基础水平可想而知。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在高师美术课程设置上,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是以国外美术课程作为课程设置参照的,对于国画的设置很少或基本上没有。此外,在现行课程设置中,美术课程大多强调西方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美术课程中的实验课程以及材料课程的设置也是以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材料作为课堂教学依据。对于部分开展国画教学的高师院校,课程的设置依然按照西方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则进行设计,丝毫没有体现出国画教学的规律性和体系性。这样就导致在高师进行国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国画学习的发展规律。
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国画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因此,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能力与我国传统文化素养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师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目前,高师学生都是通过应试教育考入大学的,在大学以前的阶段,甚至在大学阶段,学生都没有经过对传统文化的系统的、理论的学习。这就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国画的精髓,无法正确鉴赏国画,也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一方面对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十分不利。
3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师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师进行国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国画教学水平,解决国画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高师国画教学中,部分选择国画的学生对国画知识的了解十分少,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在高师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了解学生学习国画的基础状况,然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书本知识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积累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解决在教学环节信息量不足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书本知识以及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库,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资料以现代数字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积累经验,使高师国画教学课堂更加系统、高效、灵活。
除此之外,为了辅助高师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还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建立专题网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效果。
增强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巨大优势在于它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国画的表现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认识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图像顺序、绘画风格以及符号信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除此之外,在进行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差的特点,将国画所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国画之间斩不断的内在联系。
4 结语
目前,高师国画教学日渐衰微,与高师国画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基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针对高师国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国画教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开创高师国画教学的新模式,才能推动高师国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2]赵祖凤.当代高校国画教育之我见[J].高教前沿,
2011(4).
[3]黄迎洁.关于高校国画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推荐】国画教学计划 篇4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画教学计划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画教学计划 篇1一、教学内容特点
教学体系以技法训练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二、在教学中遵循的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迸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讲述与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面向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欣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四、每堂课的结构
1、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了解”指对美术常识的初步认识,能再现和再认;“理解”指初步懂得所学知识的涵义,能作出简单的说明;“初步掌握”指能应用所学知识于简单的审美和创作活动。
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练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简单的技法、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指在简单的美术实践中,能初步独立地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
思想情感目标分接受、初步具有两级。“接受”指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有认同的心理倾向,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初步具有”(兴趣、感受)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有所感受,逐步形成较稳定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及观念等,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2、课时安排是以学生年龄适应的学习内容为依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3、课前准备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及的一般为本课需要准备的特殊物品。纸张、画笔、颜料、小刀等常规用品。
五、课时安排
国画教学计划 篇2通过校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部分现代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及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色彩美,了解中国画笔墨基础知识。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的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国画教学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学期的内容需要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笔(大白云、大提斗、大山水)墨(一得阁)纸(生宣纸)色(中国画颜色)。
前四课属于笔墨认识阶段,因为学生对中国画笔墨造型不了解,所以通过认识“五墨六彩”和“用笔”,逐渐加深对中画笔墨的认识。根据自己掌握中国画笔墨能力,尝试着利用中国画笔墨进行练习。写意写鸟画则重于点线面的锻炼,练习控制水墨调和,用笔的快慢。
后面的课程,着眼于灵活运用中国画笔墨进行临摹和创作。在临摹大师作品时体会大师的笔墨特点,学习用色构图等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写的方法进行中国画用笔用墨。
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6、利用所学的中国画知识装饰自己周围的环境。
国画教学计划 篇3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绘画史上历史悠久,特别经过唐、宋两代人的发展,使中国画成为现在绘画的独立体系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主流,体现着华夏文明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一大历史瑰宝,为使这一瑰宝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我认为中国画应从儿童抓起。
一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动,但模仿力很强,天真可爱,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可塑性强,幻想力丰富,是学习绘画的黄金时期,爱美是人类的共性,爱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应该说儿童都喜欢画画,通过画画,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从中获得极大乐趣。每个儿童或多或少都潜在着这种本能,儿童画画介于游戏与心理表象之间通过绘画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对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想象力,锻炼儿童手、眼、脑的高度和谐统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为什么培养儿童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想象,把它直观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而儿童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加幻想,儿童对于形象的感知多于思考,幻想多于现实,时空交错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是由儿童本身心理因素所决定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这完全归结于他们自已的思维方式和绘画特点,在辅导儿童画画训练中,要积极地发挥儿童绘画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辅导儿童绘画上,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有趣的国画训练中,让儿童懂得什么是中国画怎样画中国画,同时还要启发他们,不仅要逐渐熟悉什么是传统国画,什么是现代国画,而且要画出自已心中的国画,表现自已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三怎样辅导儿童学国画
辅导儿童国画,要结合儿童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启发式训练,很多儿童所喜欢小动物如:小鸡、小猫、小兔、小狗等。我们要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从诱导儿童兴趣出发,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智力,并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在辅导国画训练中要多讲解,多做示范,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通俗易懂、活泼简短的语言以及形象比喻,联想等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易于接受并使绘画兴趣大增用准确熟练的绘画技法示范,使他们较快的掌握绘画步骤和方法。如:画一群小鸡;利用墨色的渗化效果,表现出小鸡毛茸茸很可爱的感觉,小鸡要有前后左右浓淡、形态各异,多和少等变化,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法。如:画金鱼,要画出游动的感觉,用墨要有浓有淡,有轻有重,如:头要画的重一点,要用浓墨,身子要淡一些,尾要轻一些等等要把金鱼透明飘浮的感觉都画出来。这时儿童情绪激动,求知欲倍增,让他们自已动笔,鼓励他们,不怕把画画脏、画坏,少批评,多鼓励,发现一点点进步,马上给予肯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启发引导中学到了本领。
儿童在国画创作中,表现出脑、眼、手的随机随意运动,他们都会偶然得之出现,老师想象不到的奇特效果,这就构成了儿童国画的稚拙天趣、生动的特点,这种既“原始”又’现代‘的感觉,是我们大人永远不可企及的。
所以我们一定保护儿童这一极其宝贵的生性,训练儿童国画,理性讲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大胆的发挥,自由的表现,儿童的想象力是极其独特的,因为他们什么框框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实施潜移默化的正确引导,并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熏陶是非常必要的。儿童国画水平的提高,不是条条框框,更不是机械性的训练,而是“天道酬勤”;自由想象,在训练儿童画能力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儿童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如;从一幅国画构图立意,促进了智能的增长,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热爱国画艺术的情操。
国画教学计划 篇4教学目的:
1、明确国画的特点,表现范围及历史源流。
2、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3、通过学习,学员基本掌握国画的表现技法,能成功地临摹出好的范画及具备创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画的工具、颜料的性能及选购、使用的一般知识。
2、掌握写意花鸟画的用笔、用墨、用色和用水等的基本技能。
3、掌握花草的基础技法。
4、掌握禽鸟、畜兽的基本技法。
5、掌握虫、鱼、蔬、果的基础技法。
教学方法:
1、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本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2、突出重点、难点、重演示、重辅导。
3、搞好作业点评,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
4、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内容:
1、绘画工具和材料。
2、荷、牡丹、月季、牵牛花、凌霄花、紫藤等的绘画技法。
3、花草的绘画技法。
4、禽鸟、畜兽的绘画技法。
5、虫、鱼、蔬、果的绘画技法。
教学重点:
笔法与墨的训练
教学难点:
构图,造型,审美意识。
教学实施安排:
(一)课前教材工具准备
1.收集中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便于学生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2.生宣纸、墨汁、毛笔(大中小三支)、毛毡、调色盘、笔洗、。
(二)教学课程课时安排
1课 兴趣课常规教学
2课 教学示范,荷花
3课 教学示范,鱼
4课 教学示范,虾
5课 教学示范,牡丹
6课 教学示范,葡萄
7课 教学示范,紫藤
8课 教学示范,海棠
9课 教学示范,配景、点缀物的画法。
10课 教学示范,松树
11课 教学示范,石头
12课 教学示范,点景人物的画法
13课 山水(一)
14课 山水(二)
15课 山水(三)
16课 自由创作(一)
17课 自由创作(二)
初级中国画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内容特点
教学体系以技法训练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二、在教学中遵循的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迸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讲述与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面向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欣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四、每堂课的结构
1、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了解”指对美术常识的初步认识,能再现和再认;“理解”指初步懂得所学知识的涵义,能作出简单的说明;“初步掌握”指能应用所学知识于简单的审美和创作活动。
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练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简单的技法、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指在简单的美术实践中,能初步独立地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
思想情感目标分接受、初步具有两级。“接受”指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有认同的心理倾向,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初步具有”(兴趣、感受)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有所感受,逐步形成较稳定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及观念等,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2、课时安排是以学生年龄适应的学习内容为依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3、课前准备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及的一般为本课需要准备的特殊物品。纸张、画笔、颜料、小刀等常规用品。
五、课时安排
和学生家长谈“孩子学美术” …………………………………1课时
和学生谈“为什么画画”?……………………………………1课时
绘画知课 …………………………………………………………2课时
中国文房四宝………………………………………………………2课时
中国画常用技法……………………………………………………2课时
中国画构图法………………………………………………………2课时
中国画——梅花 ………………………………………………2课时
中国画——兰 ……………………………………………………2课时
中国画——竹 ……………………………………………………2课时
中国画——菊花……………………………………………………2课时
中国画——紫藤 ………………………………………………2课时
中国画——蔬菜 …………………………………………………2课时
中国画——葡萄 …………………………………………………2课时
中国画——虫 ……………………………………………………2课时
中国画—— 鱼 ……………………………………………………2课时
中国画——鸟………………………………………………………4课时
美术国画教学随笔 篇6
国画作为我国的国粹,其内容丰富,表现深刻,形象生动。国画与我们幼儿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幼儿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幼儿对国画的了解不是很多甚至是零。所以,国画生活化在幼儿的教学中是相当必要的。将国画融入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经验、情感体验真实的联系起来。
国画生活化,其一是将内容生活化,将所要表现的事物是生活中的,是幼儿经常看的到,见得着,摸得到的东西,是幼儿真实感受到的。经常性的带领幼儿去郊外采景,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周围事物、花木有心的去观察,去研究。
除了内容生活化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应生活化,让幼儿易懂的语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应该研究和探索的。教师应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更生活化,更简单易懂,同时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在教学中有机的运用和发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的。
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趣味教学,艺术教育,儿童教育,儿童心理
一、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艺术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任何国家、民族, 对公民进行艺术教育都是必须的。与其他学科等方面相比, 艺术教育 (如唱歌、跳舞、绘画等) 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更为生动活泼和形象直观, 更易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 丰富孩子的艺术经验, 培养孩子的艺术品质。有的儿童在学习数学或是英语时, 注意力不能集中, 或是时间很短, 但在从事艺术活动时就会投入, 能坚持很长时间, 甚至一两个小时。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所形成的情感与态度也会迁移到其他领域 (如科学、日常生活、社会、语言交流等) , 从而有利于儿童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也能培养其创造性、自我表现的能力、自信心、以及健康向上人格的重要手段, 所以艺术教育是儿童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围绕着儿童, 以儿童对艺术的兴趣为原点, 通过艺术的教育和审美来培养孩子的心性。提高孩子们对美、爱和责任的敏感与热爱。
二、传统儿童国画教学的知识传授模式对创新能力发展的桎梏
传统儿童国画教学忽视了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采用成人式死板的教学法对儿童进行所谓的传统国画教学, 只会抹杀儿童对国画的兴趣, 抑制儿童艺术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 教师传承传统美术文化的意识很淡薄, 同时也缺乏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认识到国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但认为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过于深奥, 儿童难以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国画知识修养和笔墨技法, 无法自信地开展正常的国画教学, 致使教材中的国画教学章节被其他美术内容所代替。第二,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阻碍了学校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国画教学以临摹为主, 学校依然照搬这套教学体系与手段, 强调儿童临摹和对技法的掌握, 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和畏惧心理, 久而久之也会对国画失去兴趣。可见, 学校必须能设计恰当的国画教学内容和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能够因材施教,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保证国画教学顺利开展。第三, 国画工具的特殊性给儿童的国画学习也带来了阻碍。国画创作需要特有的笔、墨、纸、砚工具和固定的作画场所。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都没有配备国画工具和固定的画室, 因此良好的教学设备也是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三、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特殊性
儿童是特殊的教育群体, 他们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况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学的同时必须了解掌握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教育法,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所以老师在操作教育中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儿童审美创造能力是其核心, 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 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 逐渐画出个具体形象, 并给它命名, 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 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 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 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 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 因此老师更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去欣赏孩子, 引导孩子, 积极的鼓励他们的行为。
四、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一) 个性引导。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受教育个体, 对待不同的孩子要采用符合其心理性格与情趣爱好的方法, 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的角色, 很好的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 对孩子们创新性作品进行鼓励, 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玩”中接触、熟悉, 掌握传统美术知识。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趣味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枯燥的临摹、写生之类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游戏方式。
艺术和游戏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因而也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在游戏和艺术当中, 不存在逻辑和任何形式的必然性, 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或是唯一的答案。席勒认为游戏和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儿童的那种带有模拟性质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儿童自发的艺术活动, 在理论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种儿童游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划分开。我们还必须注意这个事实:并非所有儿童都天生喜欢数学, 但是几乎每一个儿童都天生喜欢艺术。他们天生就喜欢涂抹颜色、喜欢模仿, 热爱音乐舞蹈。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觉得幸福愉快。儿童对艺术的爱好不是出于任何世俗目的, 不是为了接受某种道德教化或是意识形态, 不是为了虚荣心的满足, 更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因此对儿童采用游戏式方法进行艺术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轻松、活泼, 儿童在学习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五、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的方案设计
(一) 趣味性。
老师要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 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与自主建构, 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 创设出让儿童渴望参与的愿望。趣味性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细节中注意趣味性原则的运用与发挥。 (2) 老师要合理把握儿童的兴趣, 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老师不能仅为了达到既定学习目标就马上收场, 从而忽视了儿童的玩乐情趣。长此下去, 儿童就会在这种“玩不尽兴”的游戏中失去兴趣。对于趣味性原则的运用, 教师要善于观察, 发掘, 适时采用各种手段, 使每个教育环节都充满趣味, 让儿童轻松而高兴的学好美术。在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老师要始终坚持趣味性原则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的运用, 使儿童美术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多样性。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 墨色的交融, 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 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情操的陶冶, 美的启迪, 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演示以墨撞水、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撒色、点色、吹色等技法,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 教师要细心指导, 不要具体绘画内容, 而是让学生在有主题的情况下, 随意表现发挥。让学生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 或是用手都可以, 产生奇特的韵味, 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三) 辅助活动。
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有国画音乐背景的图片、美术欣赏, 或是艺术家传记电影等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使儿童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例如, 可以在教学中尝试让儿童接触指画、泼彩等别出心裁的绘画方法, 使得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持久保持。
参考文献
[1].何妍仪.儿童美术趣味教学[J].教育之友
[2].董立军.国画教学[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3].梁玖.美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幼儿国画教学探微 篇8
一、培养兴趣,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热爱
兴趣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把幼儿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因此我从调动幼儿的兴趣入手,把水墨画特有的技能要求与幼儿认知、感知的特点相结合,使幼儿不会感到水墨画的抽象,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构图、用笔、用墨、抽象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朴素的语言描述让幼儿感知画面的意境之美,包括让幼儿了解或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分类,人物、花鸟、山水。国画的使用工具:笔、墨、纸、砚;在欣赏齐白石等画家的水墨画时让幼儿了解黑白颜色可以替代任何颜色;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等长卷画面时,引导幼儿领会中国画不受时空限制的构图特点。在教学时,可以让国画欣赏教学与文学、音乐作品欣赏相结合,增强幼儿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可以同时播放音乐作品。由于音乐的节奏和歌词的内容都能很好地营造一种万马奔驰的意境,从而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画家笔下马的动态与形体。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同时也可激发幼儿用动作表现身体的欲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国画欣赏教学与故事、儿歌结合,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观察和讨论让幼儿充分感知,畅所欲言。因为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画家吴作人笔下的《熊猫》、《熊猫竹石图》等。在欣赏时,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熊猫的活泼、憨厚感受作品的和谐、恬静之美,从而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美好情感。对画面的欣赏热情、不是所有國画作品幼儿都喜欢。我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如:虾、蟹、麻雀、小鸡、蜜蜂、蝴蝶、鱼等画面上流露着孩子般的天真,而且作品给人以简练、清晰、明朗、生气勃勃之感。色彩富有鲜明的特色,容易让幼儿产生兴趣。
二、让幼儿感受水墨的熏陶。
由于幼儿习惯了拿水彩笔、蜡笔、一旦换成毛笔,要控制好笔中的水分如用笔的力度对幼儿来说是太难了。因此需要老师通过激发好奇心的方式予以引导。
1、培养幼儿对笔的兴趣。
幼儿对笔的用法,很难把握。一般选用狼毫、猪豪等硬毛笔因为它们弹性大,吸水少的特点,比较适宜幼儿。幼儿初试毛笔很不适应,对执笔方法感到很难掌握,经常摆弄笔头,想把笔头捏硬,像铅笔一样,结果经常把笔头揪掉或揪散。因此,激发幼儿给自己的笔起个好听的名子,笔是我们的小助手,好伙伴,小弟弟,我们要爱护它们。让大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握一握、比一比的形式认识毛笔,观察毛笔的特性,最后进行讨论怎么保护我们的小助手。使它们不掉脑袋,不歪脖子,大家各抒已见,想出了许多办法。孩子们从家中带来各式的笔筒、笔架。他们把自己的小助手小心地插在笔筒里放在自己的桌角上。他们再也不乱玩毛笔,把毛笔总是摆放的井井有条,且干干净净。
2、培养幼儿对墨的兴趣
水墨画中的墨分五彩是指墨根据调入水分的多少,可以画出浓、淡、干、湿各种层次来。幼儿国画中一般以浓墨、淡墨为主体。笔尖蘸浓墨自然笔中成淡墨。让孩子理解不同层次的墨给画面带来不同的意境效果。只凭说教是没有效果的。我在画室内布置了大师们的名画展,如齐白石的《虾》、刘海粟的《荷花》,徐悲鸿的《马》,徐渭的《墨葡萄》等,从环境上给孩子们一种艺术熏陶,让幼儿经常观赏这些名画,观察这些作品中墨色的深浅给画面呈现的不同艺术效果。另外,还配合播放一些水墨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等进一步欣赏动态水墨画意境的完美和逼真的动态美。同时帮助孩子们理解重墨浓墨表现出来的厚重感,淡墨所表现出来的深远,留白则表现出光泽、鲜亮。指导时注意培养幼儿对笔墨深浅变化的感觉,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见解。从孩子雅趣的回答中,表现出他们的独特的见解,别有风趣。从而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对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纸的兴趣
国画专用纸是宣纸,纸张较薄,加上水墨的渲染,很易破。幼儿总爱拉拉扯扯,有时把纸拉出画毡外,使画纸经常是千疮百孔,让人哭笑不得。针对这种情况,让幼儿拿出自己画水彩画的画纸与宣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摸一摸,拉一拉,看一看了解了宣纸的特殊性。我演试宣纸各种易破的情况,告诉他们怎样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特别强调,一幅画画好后,一定等画纸干了在挪动作品,不然画会弄破。另外,洗笔时,不要把水洒在画纸上,慢慢地,孩子们对宣纸的认识加深了,画面也完美了。
三、让幼儿感受水墨韵味,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在艺术创造中十分重要,儿童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开发孩子思维潜能的重要因素。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创造。因此一时地教孩子临摹或示范,这样会扼杀孩子雅趣,应该让儿童自由发挥,自由构图,去想象,去创造。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神奇而充满诱惑的体验。我在教学中把国画教学作为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揭开艺术大门的金钥匙。让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全面发展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国画写意人物画法教学 篇9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实用】国画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国画教学05-08
小学国画教学05-10
儿童国画教学09-10
专业国画教学11-20
国画山水的教学体会06-19
小学国画教学实践经验09-27
中国画教学沿革11-04
国画螃蟹教学设计06-16
《中国国画》教学设计09-01
儿童工笔国画教学计划大纲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