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和多媒体

2024-06-16

高科技和多媒体(精选12篇)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1

2011年以来, 我国科技财经媒体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发展快速, 诸如速途网、雷锋网、极客网等等。其中, 虎嗅网、钛媒体和36氪最为出色。国内有很多对该类媒体网站的研究, 但是多以定性研究和评述较多, 少见定量的数据分析, 本文则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 对三家网站的运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一、三家网站的定位及特征

(一) 网站定位的区别

虎嗅网的目标用户为有影响力的商务人士, 网站目标是为目标用户提供精选、有料、干货、有用、细节、内幕的内容产品, 网站定位为“一个用户可以参与的商业资讯与观点交流平台”。

钛媒体的目标用户是公司人, 网站定位为“专为职场公司人打造”, 兼具互动社交媒体属性。基于此定位, 钛媒体做成了国内第一家TMT公司人社群媒体。

36氪的目标用户是互联网创业者, 网站的定位是“专注于互联网创业”。并且致力于提供全球最新鲜的科技创业IDEA, 以及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其他配套服务。

(二) 提供产品的区别

虎嗅网将有影响力的商务人士作为其服务对象, 因此它所关注的是互联网“明星公司” (包括公众公司与创业型企业) 的起起落落。虎嗅网分为资讯、用点、文集、活动和群组几个栏目。

钛媒体网站子版块有“话题、作者、活动、钛币商城、我造社区以及英语栏目”。在“话题”栏目中, 将网站所有的内容按照“钛媒体都在关注什么?”以及“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分类;在“作者”栏目, 网站将其认证作者列出, 方便用户关注;“活动”栏目则增加了线下和用户之间的互动;“钛币商城和我造社区”增加了与用户的线上互动。显然, 和虎嗅网比较起来, 钛媒体在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上做的更多。

36氪不仅仅具有媒体属性, 还具有融资平台属性和孵化器的功能。它发展的有三大业务, 核心产品是报道国内外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第二大业务是建立中国真实高效的互联网创业投融资平台;第三大业务是孵化器, 为创业阶段的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行政服务。

(三) 内容生成的区别

虎嗅网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来做内容, 一方面是虎嗅网的编辑们通过收集、筛选网上或传统媒体已有的信息, 对其进行编辑、改进或整合;二是吸引活跃在微博、博客上或有想法的人来贡献内容②。

赫芬顿邮报首创了众包生产的内容生产方式①, 钛媒体学习赫芬顿邮报采用众包方式生产, 但同时支持原创, 钛媒体将其定位为一个原创和众包为主的网站。

36氪在成立之初, 是以“Tech Crunch”中文站的身份亮相, 报道的内容也是以翻译Tech Crunch的文章为主, 后来一半翻译一半原创。

二、三家网站运营数据的对比分析

2015年10月30日, 笔者通过登录Alexa网站查询三个网站的排名, 并以在Alexa网站收集到的网络流量信息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三个样本网站的信息传播效果以及其用户特征进行了综合的统计和归纳。

(一) 网站排名情况分析

Alexa排名是常被用来评价某一网站访问量的一个指标③。通过查阅Alexa的监控数据, 过去的三个月内, 虎嗅网在全球的综合排名为6408名, 钛媒体是7833名, 而36氪为3214名。由此可见, 36氪在全球的排名要优于前两个网站;另外由在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可知, 36氪在国外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钛媒体, 钛媒体在国际上的关注度较差。

(二) 网站访问情况分析

1. 网站访问量以及用户的黏度

评价一个网站的价值高低, 网站的访问量和对用户的黏度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跳出率是指访问用户中只访问了一个页面就离开该网站的百分比;单个用户页面访问量指单个用户平均浏览该网站的网页数量④。IP访问量是指一天内有多少独立IP地址访问过网站, PV是指一天内网站有多少页面被访问过。

由表2可以看出, 钛媒体的跳出率为31.80%, 是三个网站中最低的, 网页平均访问量最大, 用户在网站上停留时间最长, 再看IP和PV, 钛媒体的IP远远低于虎嗅网, 但是PV却比虎嗅网的大。由此可知, 钛媒体比其他两个网站更能吸引目标用户, 用户的黏度更大。36氪的跳出率是44.50%, 虎嗅网为51.30%, 三家网站虎嗅网的跳出率最高, 网页平均访问量最少, 停留时间最短。由此可见, 虎嗅网的用户对网站的黏度最低。

2. 访问用户来自搜索引擎的比例

Alexa的数据显示, 访问者通过搜索引擎进入36氪网站、虎嗅网和钛媒体的比例分别为8.30%、8.60%和13.40%。可见, 搜索引擎在引导用户进入网站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三) 反链数分析

反链数就是指从别的网站导入到某网站的链接数量, 反链数可以反映该网站的质量, 一个网站的反链数越大, 说明认可该网站的网站数量越多, 影响力也就越大。

根据Alexa提供的数据可知, 36氪网站的反链数为2931个, 虎嗅网为1539个, 钛媒体为825个。很显然, 36氪在这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 钛媒体则较弱。

三、对提升科技媒体类网站的建议

(一) 寻求内容的差异化, 使网站具有鲜明的“个性”

“优质内容+精品阅读”已经成了许多科技媒体类网站的基本要求, 虎嗅网、钛媒体以及36氪也是将其作为网站的立足之本, 而且这几家网站都已深度观点文章见长, 但是话题的同质化严重, 不是“BAT” (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 , 就是“FAG” (Facebook、Apple、Google) 。还有, 科技媒体网站的一些文章投机取巧, 在传统媒体的内容上适当加工, 特别是只是修改标题和导语。这样就造成许多科技媒体网站的内容文字虽不同, 所表达意思大致一样。除此之外, 36氪是以翻译国外的互联网资讯为主, 由于只是编辑引用文章的内容, 会存在不少版权纠纷。

科技媒体类网站要把精力放在话题的选材和内容的差异化方面, 使网站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 这样才能更具有吸引力, 从而增加用户的黏度。

(二) 提高编辑团队的专业性, 团队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国内的科技媒体网站编辑基本都是年轻人当家, 而且网站在招聘员工的时候, 也特别倾向于招聘年轻人。年轻人出生在互联网时代, 可能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基因, 更具有朝气和活力, 也更有创意和体力, 可是对于一个需要深度报道的媒体而言, 资深记者或者饱经风霜的业内人士的经验和深刻的鉴别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会对网站的发展多多益善。

在这方面, 国外的科技媒体类网站, 比如连线杂志、Re/code、Tech Crunch等基本都依赖于一个资深且专业的编辑团队, 这些团队都由一个年龄较长的编辑带领, 而不是一个资深的创始人带着毫无经验的年轻人的团队, 这些网站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拥有一支资深而专业的编辑团队。

对于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 团队整体的年轻化固然会使科技媒体网站有更多的创意和活力, 但是编辑团队的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也是促进该类网站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 做好搜索引擎的优化, 提高反链数, 重视网络营销推广

由以上数据可知, 钛媒体的IP数量并不大, 但是其用户在网站上停留时间最长, 访问的网页个数最多, 说明其制作的内容对用户有一定的吸引力, 用户黏度大, 但是该网站的网络推广工作并不好, 对其网站的访问量有一定的影响。搜索引擎是一个很重要的访问网站的入口。据统计, 搜索引擎查询结果中排名在前10位的网站, 将拥有70%的访问量。因此, 对于科技媒体网站来说, 对搜索引擎的优化和推广工作不容忽视, 如果做好网站的SEO和SEM工作, 对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再观钛媒体的反链数也是三家媒体网站中最少的, 也就说相比起虎嗅网和36氪通过其他网站进入钛媒体的链接最少。增加一个网站的反链数对一个网站来说非常重要, 可以提高网站的权重, 这可以为网站带来一定的流量。网站也可以通过做友情链接、写带网站链接的高质量的软文等方法增加网站的反链数, 提高网站的流量。

(四) 为垂直化用户提供多种服务, 提高用户对网站的黏度

虽然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客户, 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 筛选、发布编辑内容, 但是事实上每个目标用户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比如“今日头条”就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每位用户的特定需求, 并将其运用到新闻的推送上。传统媒体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 无法和用户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 以至于丧失了入口价值。新技术环境下, 可以建立与每位用户之间的链接, 搭建起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资源平台, 对收集来的大数据, 通过挖掘技术以及分析技术, 了解每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和定制化的信息, 为用户节省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 对垂直市场提供的信息定制服务, 必定能够提高网站对用户的黏度⑤.。

注释

11魏武辉.美财经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的兴盛[J].信息与电脑, 2014 (1) .

22 张雨萌.我国博客新闻网站现状分析——以“虎嗅网”为例[J].传媒e时代, 2014 (4) .

33 王霞.ALexa测评的图书馆目录下最受欢迎的10个网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3) .

44 周云倩, 陈信凌.广电媒体网站评价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以BBC、CNN和央视国际网站为研究样本[J].情报科学, 2010 (7) .

55 郭全中.我国媒体网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新闻战线, 2015 (3) .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2

(讨论稿)

多媒体教学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教育部加速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多媒体教学建设作为促进教学改革、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为了保障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调配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在每学期教学任务下达后,由各学院(系、部)根据具体需求汇总本单位使用多媒体教室情况,并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出申请备案后,由教学行政管理科核准后统一排课。

二、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应遵守以下规定:

1、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须有合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讲授计算机软件的教师除外),并通过相关的培训,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2、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每次上课前,检查设备性能是否完好,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教学楼值班室反应或直接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联系;

3、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应严格按操作程序使用多媒体设备;

4、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严禁在电动屏幕上写画,保持屏幕整洁;

5、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下课时按规定操作,必须关闭投影仪、电动屏幕、计算机和电源,将设备放回原处,锁好抽屉;

6、老师上课前到各值班室凭“多媒体教室使用证”领取多媒体操作台抽屉钥匙和扩音设备,并认真填写《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表》,下课后及时将钥匙和设备归还教学楼值班室;

7、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过程中,如遇到疑难问题,请及时向教学楼值班室反应或直接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联系,禁止自行拆卸设备;

8、教师如要在多媒体教室安装各类软件,请提前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联系。未经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许可,教师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课程无关的其它应用程序,避免系统出错。

三、教师临时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需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出申请,经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批准,由教学行政管理科统一安排。

四、非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须向教学行政管理科提出申请,经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审核批准方可使用。

五、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由教学楼值班室负责。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钥匙管理、多媒体操作台钥匙管理和多媒体教室卫生清洁等,同时教学楼值班室还应做好设备故障反馈信息工作和教室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六、多媒体教室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安装、软硬件维护、升级,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培训和指导。

七、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由现代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任何其他人员不得自行拆装多媒体教室的设备。

多媒体在科技创新课堂中的应用 篇3

一、运用多媒体,结合科技课堂,化静为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一个活灵活现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将传统的“填鸭式”变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以课本、黑板为主的讲授媒体变成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进行“钢针浮在水面”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钢针浮在水面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在这个所谓的“魔术”中,然后给他们提供餐巾纸,浅水碟、钢针、清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让钢针浮在水面上,经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有的学生实验成功,有的学生却怎么也不能让钢针浮起来。总结实验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张力”的相关知识视频,直观的视频讲解,动静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水的张力概念,即水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钢针能浮在水面,让他们觉得既轻松又新颖。

二、运用多媒体,结合视频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关于宇宙的相关科技知识,如果单纯地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理解的。例如《月相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月亮在一个月到底是如何变化的,什么时候是满月,什么时候是新月,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录像、视频剪辑、制作课件等手段,把整个月亮在一个月中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月相的过程,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并进行月相制图,这样能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官,真正的去理解到这些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结合生活实际,化忆为现

科技创新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了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技实践能力。如在热胀冷缩这个知识点里,我告诉学生我们的公路都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但是每块中间都有缝隙,铁路修建中间也是留有缝隙,虽然学生知道这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必须这样修建,但是这些没有多媒体展示,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回忆起铁路和公路的构造,但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将铁路、公路的图片、视频直观的显现在学生眼前,这些相关的科技知识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离不开人类的现实生活,生活中也离不开科技的应用。

四、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参与,化难为简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课堂上,学生把自己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到的各种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图片和资料,学生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对其他同学进行介绍,这种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五、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科技创新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中国的航天工程,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和粉笔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科技创新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科技场景,再现科技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科技创新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活动性课程。具备进行科技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科技创新课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技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技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总之在科技创新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手段。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去进行科技创新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4

1 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新闻媒体科技传播正在试图通过内容生产创新来赢得发展优势, 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生产, 力求使科技传播内容既成为传统媒体的精品, 又能在新媒体上成为“刷屏之作”“流量载体”。然而, 不容忽视的是, 在科技传播内容创新中, 既存在着一直没有解决的老问题, 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主要有4个方面。

1.1“不科学”“不专业”“不权威”频现

当前, 在新闻媒体中, 科技传播多是以科技新闻、解释性报道和科普等形式出现。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诱惑, 专门从事科技传播的媒体以及记者多开始“眼红”“坐不住”, 看着其他领域的传播轻松赢得点击量、流量, 以至跟风或随波逐流, 在制造吸引眼球的元素的同时, 却忽略了本真的东西——专业、科学、权威, 盲目跟风, 在内容创新中轻易丢掉了底线, 有的科学观点不科学, 有的科技报道看着高大尚却看不到科学精神, 有的专业性解析显得太过业余、太随意甚至太小儿科, 选择的采访对象所谓的权威科学家实则不权威, 有的内容该求证的没有求证, 有让科学家审核把关的却形没有把关, 有的是臆想多而理性少。

1.2 同质化或严重的低水平重复泛滥

重复性传播一个领域或者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强调, 容易形成共识, 但是过度重复性传播几乎同样的内容就会令人反感。同样的科普文章, 在这个媒体上可以看到, 在那个媒体上也可以看到, 今天你在媒体主办的微信、微博上看到, 明天你又在某个客户端、App上看到了, 看着是通过多种渠道广撒网, 但同质化严重带来的结果是视觉、听觉和审美疲劳, 浪费受众的时间和精力, 让用户看到类似的东西就想躲开。特别是一些质量不高且低水平重复的科技传播内容, 会让用户逐渐疏远或者放弃原有的科技传播圈或科普圈。特别是在面对不少重大科技问题或热点时, 推出的专题看着都是架子搭得很好, 内容都是老一套, 看不出创新。

1.3 摸到“痛点”但解决问题“不痛不痒”

科技传播内容多是与用户的“痛点”和“兴奋点”密切相关。在媒体“用户争夺战”中, 谁拥有用户思维、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用户“痛点”, 谁自然更容易赢得用户。大凡是摸到用户“痛点”的科技传播内容, 不管是在报纸上, 还是在网络上、在客户端上, 都有竞争力。但是摸到“痛点”仅仅是第一步, 在往后走, 若是“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得不痛不痒”, 没有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 没有说到点子上、心坎上, 即便是到了用户“嘴边”的科技传播, 很可能因为内容不到位便“立即中断”, 从而难以到达“最后一公里”。久而久之, 给用户的感受很可能是, 看不到“真相”, 也看不出在面对“痛点”时媒体该有的“担当”。

1.4 有“温度”却没“态度”, 有“态度”却没“温度”

讲好科技故事, 这是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实际情况看, 不少科技故事, 讲得有实话、有真情, 讲得幽默有趣,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上都容易被“点赞”。但实事求是地说, 当下科技传播所面对的用户口味“更叼”——尽管博人眼球、赢得点击量, 但是言之无物, 没有“穿透力”, 即用户从中看不到大局, 看不清楚在好笑好玩感人之余到底要给用户传递哪些重要的科技理念, 甚至不清楚导向到底是什么。有的科技传播内容看着“高大尚”, 却由于“温度”不够也会让人放弃。用户的口味是“农家菜”, 面对“宫廷菜”, 自然也吃得不舒服。有“温度”却没“态度”, 或有“态度”没“温度”, 都不行。

2 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问题背后的症结

2.1 科技传播环境变化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新闻传播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移动终端和各种移动平台的发展, 内容生产将更趋向于“分布式”处理, 也就是专业媒体这样的“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削弱[1]。这意味着专业的从事科技传播类的媒体的效力逐渐减弱, 多年来借助媒体渠道传播科技科学的主导力将受到大的冲击。与此同时, 多个机构、组织以及个人都是传声筒。以前所谓的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 而是新闻生产的参与者[2]。多个传声筒都可以科技传播中“做功”, 有的是主旋律, 有的是噪音, 有的可能是负能量。相应之, 在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各个关键环节中, 多个“节拍器”“按键”要形成共鸣、共振都非常难。

2.2 科技传播内容创新难度加大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6年8月31日在创新新闻传播工作交流会上强调, “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是巩固主流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必然要求, 要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 不断开创新闻传播创新新局面。”内容创新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与形式创新相比, 内容创新更为艰难。而具体到科技传播, 内容创新自然是难上加难。

要把科学问题、科技事件说明白、理清楚, 并能准确、生动、科学表达, 本身就是“啃硬骨头”不容易。客观而言, 媒体中能够潜心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记者本身就不多, 不是科技新闻没用户, 而是采访起来费劲、写起来费劲, 用户看着也费劲, 要得到用户认可不容易。这些都能不同程度说明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难度之大。尽管每年在科学界都有很多重量级新闻, 在诸多热点事件中涉及科技问题, 但是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从每年的获奖作品看, 涉及到科技领域的新闻作品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难度之大。

此外, 这一领域的媒体人常面临“出力不出活”的尴尬, 面对内部考核等压力, 容易随波逐流。其一是领域相较窄一些受众面本身的局限性, 即使是好的内容也不容易火。其二是要出有创新性的科技报道和科普文章等常常需要“慢工出细活”, 在新闻媒体“一把尺子”的考核制度下, 要么会直接放弃从事科技传播, 要么趋于功利粗制滥造降低要求。

2.3 科技传播在媒体中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科技传播越来越受重视, 这是客观事实。要让引力波、暗物质、纳米技术和石墨烯等高科技为公众所了解甚至是深入了解, 通过科技传播推动科研前进是有效的途径, 这就要求必须使媒体首先要重视科技报道。但是, 从现实情况看, 新闻媒体对于科技传播的重视依然有限, 深入挖掘不够。这就如同很多的大众媒体都很重视科技报道, 但是自相矛盾的是:科技报道、科普文章或位置不显著、不显眼, 甚至是可有可无, 专家型科技记者寥寥无几, 媒体内部缺少鼓励科技传播内容创新机制。

3 媒体科技传播内容生产创新路径建议

3.1 持续强化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意识

强化传媒科技传播的内容意识, 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 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故事, 这是实现多渠道全媒体科技传播以及提高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水平的重要途径。

3.1.1 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众传媒对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 》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均对提升科技传播和科普能力提出要求。当前, 我们必须抓住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契机, 使大众传媒更加重视科普、科技传播;引导媒体增强科技传播效力, 不管是对科技传播的专项经费投入, 还是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此, 媒体对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视程度才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才会强化内容这一根本。为此, 大众媒体应紧紧把握好当前科技传播的新形势, 抢抓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传播空前重视的机遇, 进一步优化或重新塑造所在媒体的科技传播格局, 以便更有为、更有位。

3.1.2 越是强调创新越是要保持清醒, 坚持内容为王出精品

不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何种程度, 要做强媒体, 要在众声喧哗中有“主心骨”, 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通过内容强化导向引领, 强化主旋律, 尤其是在传播形式越来越花哨的境况下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坐得住板凳牢牢坚守出精品。当下, 有些媒体在融合或改革后, 原本的从事内容生产的团队越来越小, 做形式、渠道的团队越来越大, 如此失衡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高度的警惕。若是不坚持内容为王, 搭得再花哨的架子都可能是空中楼阁, 那些一时吸睛的点击量、阅读量、转载量很可能是昙花一现。而回顾已经走过的融合或者科技传播之路, 先进的技术是传播的科技支撑, 内容建设才是根本, 守住内容是底线。由此可见, 越是强调创新越需要媒体中的内容生产者保持足够的自信、清醒和定力, 把该守住的应该牢牢守住, 安心做基于内容创新的各种探索, 为未来有更多的盈利和“卖点”提供更多的根基和可能性。

3.2 创新打造独特的、用户有需求的科技传播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 什么样的内容才可以“为王”?如当年广播电视报繁荣时期的节目单一样, 只有独特的、用户有需求的内容才能“为王”。明确这一点, 决定着纸媒甚至所有媒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3]。但是, 回头看看, 现在的所谓“为王”的内容, 的的确确缺少“为王”的特质, 不少内容不仅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而且距离读者需求太远。

3.2.1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风向标”

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 科技传播在必须强调“问题意识”, 尤其是面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科学问题要通过内容创新果断发声, 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旗帜鲜明地“亮剑”, 主动作为、勤于作为、体现担当, 更好地服务和引导用户, 让用户清楚地看到导向、态度。

3.2.2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科学性

不管科技传播内容怎么创新, 都不应该缺失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在科技传播中具体体现在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于科学精神的尊崇、对于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对科技话题呈现的科学性, 以及传播内容中的科技含量, 所涉及的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重点领域的科技科学问题基本认知等。比如, 最近两年, 我国的天气气候异常复杂, 多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 南方多地出现洪灾, 其重要的背景是“厄尔尼诺”。对于“厄尔尼诺”这一科学问题, 受众颇为关注, 到底怎样的“打开方式”是正确的、科学的?从诸多媒体对此的报道中, 我们并没有清清楚楚地看到。

3.2.3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个性化

在科技传播内容创新方面, 尽管不少媒体都在下功夫, 但是, 最终落地的内容却没有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者是没有触动用户的神经,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创新的内容不够独特, 没有个性、特点, 甚至都是“大路货”。这种独特体现在多个方面, 要么是靠独家信息、权威信息和专业信息;要么是遵循传播规律、用好话语权, 是独特的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式方法;要么是独到的小切口, 是独到的视角、思想, 是“凌寒独自开”的一束梅花, 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科技故事;要么是有的渠道可以看到的科技事件, 但是你所做的是深一度的、往前一步的、多个棱镜的和新维度的。

3.2.4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针对性

在互联网时代, 各种高精尖的科技传播铺天盖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 令人眼花缭乱, 一个语系难以“通吃”, 一个内容创新难以满足大众,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内容创新生产要趋于“分布式”, 即以各自的内容创新方式提供各个不同角度的信息, 使内容满足各个分散的主体的传播, 最终形成自然协同。特别是媒体的各种移动终端和平台, 科技传播内容需要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 一语中的;要将内容与用户联系起来, 让用户明确地知道这样的高科技、这样的深入解析与用户黏合度高。

3.2.5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触及用户的“痛点”

当用户捕捉到与自己有黏度的科技传播内容后, 要真正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 杀手锏是触及“痛点”, 且最好能解决“痛点”。如果能让用户在享受科技大餐后, 清楚如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知道在面对一些科学问题时该怎样做出选择。比如, 在今年的“6·23”江苏盐城龙卷风事件后, 公众不仅关心灾后救援, 更关注这次龙卷风威力到底有多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监测预报预警的难度在哪里、若是自己遇到龙卷风应该怎样处置, 国内不少专业类科技类的媒体给出权威的内容。而这样的创新的科技传播内容, 不单摸到了用户的痛点, 更抓住几乎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3.2.6 要从创新的内容中看到科技传播的互动体验

再创新的科技传播内容, 都可能是“易碎品”, 用户可能随时会中断相互之间的黏性, 因为科技传播的内容再怎么通俗易懂都逃不过用户对其“太专业、看不懂、太远了、太不且实际”的指责甚至是怨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只能是想方设法“接地气”, 在内容与用户互动、让用户参与体验上使劲儿。如, 前些年, 有媒体报道“我为台风起名字”征名活动后, 不少公众不仅主动给台风取名字, 而且在互动体验取名的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 台风高发地区的公众以及一些台风研究爱好者通过媒体创新推出的内容深入了解了台风是怎么生成的、台风的风雨影响有多大、台风预报的难点在哪里、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台风名字会被删除等等。

3.3 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充分结合

尽管内容创新是根本, 但是光有内容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充分结合, 内容创新的作用才可能发挥到极致。在科技传播实际中, 我们会发现, 有时非常优质的内容, 却没有“卖点”, 没有用户,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不匹配。换言之, 如果面对新的科技传播形式、手段, 我们还是沿用旧有的思维创新内容, 再创新的内容都可能“死在沙滩上”;还沿用旧有仅仅在报纸上、网站上发一发的“一锤子的买卖”, 或是新瓶子装老酒, 或是旧瓶子装新酒, 都可能使内容创新功亏一篑。

在日常科技传播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创新性的科技传播内容, 在传统媒体人看来可谓是精品力作, 可发布到新兴媒体平台上发现“不受待见”。如果新兴媒体在形式上再包装、在传播手段上再加码, 其传播效果很明显的。为此, 强调科技传播的内容创新, 并不是说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不重要, 而是说“好马配好鞍”, 在创新内容本身的同时, 还要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手段, 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3.4 优化利于媒体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的外部环境

3.4.1 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联盟

现如今, 从纯粹的科技类媒体到大众媒体, 从事科技传播的专业人员还是不少, 且较为分散。如何用好这些分散的科技传播兵力并在内容创新等方面凸显呈现,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来, 依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专业的科技类媒体在科技传播方面取得不少突破。而在未来科技创新和科普被日趋重视的情况下, 要做好科技传播包括其中的内容创新等, 需要更强的组织能力, 如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联盟, 吸引更多的传媒届、科技界精英投入到科技传播当中。同时, 也便于更多的科技传播者找到专业的组织。

3.4.2 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研究专项

在不少党报党刊或者一些有科技传播职能的媒体, 并没有专项的经费、项目支持科技传播创新研究。未来国内外媒体科技传播创新的趋势、路径到底会是什么样的, 一些长期在媒体中从事科技传播的人未必清楚, 未必有所涉猎。但是, 不清楚、不涉猎, 并不意味着不用去做。为此, 有必要建立媒体科技传播创新专项, 鼓励媒体科技传播者探路, 先行先试。

3.4.3 强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服务功能

可以预见的是, 未来科技传播的形势更复杂, 且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大批的媒体科技传播者聚焦科技传播的靶心、如何加强科技传播的组织培训、如何提升中国科技新闻的影响力, 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媒体自身要发力外, 需要做强、做大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特别是需要强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官建文.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32-33.

[2]彭增军.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J].新闻记者, 2016 (7) :20.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5

一、活动背景:

为迎合学校举办的师范生素质大赛,全面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大学生风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教育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强化和提升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院决定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二、活动内容

活动名称:数计院第十三届科技节之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主办单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习部

总策划:院学习部

活动时间:2009年11月30日至2009年12月6日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对象:数计院全体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学生

三、活动流程:

报名截止日期:2009年11月30日

作品上交截止时间:2009年12月6日

参赛多媒体课件要求:

1.视频图像、动画、声音等均应采用通用格式。

2.运行环境不低于Windows2000操作系统。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应能用Web浏览器播放。

3.必须是教学多媒体课件,要选择中小学教材某个章节的内容,制作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课件。

4.如果是“网络课件”,演示的内容应以CD—ROM光盘形式提交,并能够在校教学资源网站上安装使用。

5.课件要求原创,资料的引用应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应无版权异议和纠纷。

作品设计要求:

多媒体课件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优势。要求在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运用、艺术效果和创新性等方面符合下述要求:

1.教学性。教学对象和目标要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材要适当,逻辑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策略合理,有助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2.科学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内容呈现的结构应能符合学习认知规

律,满足教学要求。素材选用恰当,表现方式简捷合理。

3.技术性。媒体选用恰当,程序运行稳定,无故障,响应及时,播放流畅。操作简

便、快捷,符合习惯,使用方便。

4.艺术性。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语言简洁、生动,文字清晰、字体恰

当、版式规范。视频图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

5.创新性。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运用新技

术并使用得当。

关于评委:由主办方请专业老师作为评委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五、经费预算

打印、复印: 12元

海报:80元

矿泉水:15元

奖状费:8元

作品刻录:60元

评委礼品:60元

小计:235 元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习部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6

安索帕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并于英国伦敦大学取得现代艺术史硕士学位。Jane负责安索帕中国市场的经营战略与运营管理,包括4家网络奖项常胜代理机构旗下的700名员工。超过17年工作经验,涵盖网络科技, 数字营销以及客户关系管理。曾分别担任过安索帕亚太区的客户关系管理总经理,知世安索帕大中国区首席运营官,知世营销董事合伙人上海总经理。

在过去一年,我们在不同方向都有一些新的尝试:

· 将社交(Social)与数字营销结合地更紧密。过去的模式是,先有数字策略,再构思社交创意和执行。在2013年,我们尝试了在发展创意时就考虑创意的社交点是什么,例如我们为蒙牛未来星所做的案例,一开始就同时发想社交的创意,并紧密结合产品特性,1天内就引发了几千万人在线讨论。

· 在不同项目中有新科技的突破尝试。以我们与奥迪Q3合作的项目为例,这支由周杰伦和方文山共同执导的微电影采取的是一种新颖的互动手法,男女主角的发展由两个画面分别呈现,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交集,网友只需在活动官网观看的时候拖动画面中间的那条线,就可以看到不同视角下的情节发展。这种特殊的体验,让广告上线短时间内浏览量超过了3000万。

· 结合创意与技术的“安索帕现在实验室(Now Lab)”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创新产品——让消费者在平面杂志上可以进行影像识别,为品牌在平面媒介露出时创造更深层次的消费者体验。今年,我们会在中国市场尝试这一全新的广告形式。

我们2014年的一个延续点将是继续整合服务团队的结构与流程。首先,在发想创意时基于的消费者洞察必须要来自社交和搜索,辅之媒体的数据分析,帮助创意能更贴近消费者的关注。其次,部门设立以客户为中心,把媒体和社交融合在原来的团队里,把跨界人才内嵌在每一个项目组中,一起做创意的发想。原因很简单,一个创意,如果在社交世界中没有引起反响,没有能够借力使力的运用媒体,就需要不断的自媒体铺垫,增加传播的压力。反之,是可以引发消费者有所动作,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新一年,加入安索帕中国集团的维拉沃姆(Verawom-Linked by Isobar)是中国市场顶尖的原创社交营销公司,将与安索帕(Isobar)、意凌·安索帕(Trio Isobar)和欧安派(OMP-Linked by Isobar)一起互补,共同成长,为客户提供整合的数字营销服务。

2013营销感悟

数字营销是品牌的必需品,不是选购品。把社会化营销当媒体经营的品牌将走入死胡同。

案例工具书

我们为可口可乐昵称瓶所作的成功案例带来的启示是,如何聪明地把产品包装转换成人人愿意讨论的社交话题,让消费者更主动的去传播品牌内容并购买产品。

2014营销风向标

·技术与数据:运用DMP做深层次的数据挖掘、进行消费者洞察分析。在2014年我们将结合DMP、搜索、社交,CRM的数据来源,做成Data Fusion(数据组合),以便在早期发展策略阶段便能够精准地了解消费者偏好及改变行为的可能诱因。这将赋予创意不一样的想象空间, 并让我们更能提供解决商业问题的营销方法。

·渠道:电子商务在2014年不仅仅是销售渠道,也会成为一个品牌沟通的渠道, 同时微信电子支付的大众化也将有助于品牌自有电商平台的崛起。

·媒介形式:Online TV(在线视频)的跨界整合将进一步促进线下内容和Format所有权之战。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7

1 通俗具象化

科技节目涉及到大部分受众接触度比较低的技术领域,因此如何把复杂难懂的技术阐释清楚,让受众听懂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主持人的一大挑战。

将晦涩难懂的技术名词进行通俗具象化处理是此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一大特点。如在ZEALER出品的《i Phone 6&6 Plus测评》中,在说明此款产品屏幕上采用的“光取向技术”时,主持人王自如没有摆出一系列的专有名词,而是用巧妙的比喻将技术概念通俗具象化了。“屏幕中液晶要按照一定规律的方式发生扭转,才能让屏幕正常工作,扭转是有前提的,就是液晶分子要有比较规律的排列和分布,就好像如果你要一个非常整齐和规律的阵型的变换,首先要让大家横平竖直地站齐,光取向技术实际上就相当于让液晶分子整齐地站队”,用“站队”来模拟液晶分子的排列,这样具象贴切的比喻,让技术名词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了。

同样在这期节目中,在解释此款产品上使用的新的镜头对焦技术“相位对焦”时,“相位对焦是通过光线分离装置,对整个对焦场景进行判断,就好像是给整个相机安了一双眼睛,它能够预测最佳的对焦位置,不用来回修正,也不用来回寻找,看着这个场景,直接把镜组推到相应的位置即可”,用人眼睛的追焦方式这种常识性原理,与此技术作比,让此项技术的原理直观呈现给了观众。

2 个性趣味化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除了具有监视社会环境、传播新闻信息、提供教育的功能之外还具备为受众提供娱乐的功能。这从客观上要求新媒体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需要呈现出趣味性、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新媒体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其内容生产具有一定的“快餐文化”性质,因此,如何在长达近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节目里将受众牢牢抓住,个性特色化的语言必不可少,过于整齐规矩的语言难以吸引受众。

FView的主持人彭林在这点上做得极为突出。在FView出品的《HTC One(M8)评测消费者报告》中,对于产品糟糕的单手操作体验,主持人彭林并没有进行简单直接的批评,而是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了接地气的评论:“难按就难按吧,您倒是给我做个窄边防误触啊,有时候你怎么按边缘图标都没反应,原来是手掌碰到了屏幕那么一丁点,我的蹼长得不算畸形吧,所以相信大家也会遇到同样的麻烦”,其中不乏诸多个性化的幽默巧思,引人入胜。

对产品原生输入法的评论也极为个性,“说起这输入法啊,等我先喝瓶加多宝,HTC自带的输入法充满了很多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谜团,像是外星人留在地球的产物”,简单的比喻点明了该输入法与现代人逻辑不符的缺陷,富有趣味性,让观众既明白了产品的特点,又让人记住了主持人鲜明的个性化表达,增强了受众对节目的黏性。

3 恰当的艺术化处理

此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往往是别的职业转行而来,或是科技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该机构的创始人,因此,语言的规范性略有欠缺,但其追求语言美感的倾向与传统媒体的主持人是无异的。

科技美学的王牌栏目《四大旗舰对决》有着非常不错的观众口碑,这与主持人那岩的艺术化表达是分不开的,在《四大旗舰对决i Phone6+/Note4/Z3/930(第四季)上篇》中的开场部分,那岩用朗诵式的话语样式,将四大旗舰产品之于企业、市场和行业的意义用艺术化的表达呈现,辅以恢弘大气的背景音乐,使传播效果极为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节目的主持人大多采、编、播多项功能整合承担,因此文案的拟定也几乎是由主持人完成,这对主持人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有了天然的辅助作用。

“微软阵营在2014年唯一的旗舰产品,Lumia930承载了不容失败的使命;三星Galaxy Note 4,面对苹果的全面进攻,能否守住自己的超大屏市场,再创盖世荣耀;压力重重的索尼移动,能否凭借Xperia Z3守住大法的信仰;苹果i Phone6 Plus,苹果首次涉足跨界平板设备,能否收回三星夺走的市场,一战定江山”,“旗舰”的身份通过这段气势磅礴的语言传达得淋漓尽致,虽然表达上仍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气息基础,但与节目主体讲解式的话语样式相比,已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4 标志性的话语重复

为了使得节目品牌化长期发展并强化主持人的符号化影响力,增强节目的受众粘性,主持人的“口头禅”成为了重要方式之一。

这三位主持人都有自己典型的话语重复。王自如有着标志性的结束语“我们下次再见,Peace!”,“Peace”是“Peace out”的省略说法,单词字面解释是“和平”,但用在文章或者书信中就是祝好、再见的意思,这给节目增添了几分文艺范和仪式感。那岩则是一直坚持在每档节目的开场说一段极为简单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那岩,欢迎来到科技美学!”,看似简单,但长此以往的重复,配上那岩个人照片的机构头像,构成了极强的品牌效应,给观众极其深刻的印象。彭林的重复体现在每期节目的结尾都会加一段“尾巴”小环节,把他个人对产品思路和行业发展规律的理解以极犀利深刻的话语表达出来,如在其最新一期节目《i Phone SE消费者报告》的尾巴中,彭林说:“以最小的研发投入,换来最大化的社会关注和利润,让华尔街的那些人闭嘴,至于用户口碑,消费者期望中的创新,苹果精神,抱歉,办公司不是办堂会,面子,多少钱一斤?觉得我说的挺有道理?小心了,这可能就是你变平庸的开始”。以反问加反转的形式道出了对该公司发展趋势的分析,引人深思。尾巴环节的长期设计成为该机构节目的点睛之笔。

5 结论

综上,科技测评节目主持人有着极其鲜明的语言特点,通俗具象的解释让技术名词不再晦涩,风趣个性的表达降低了了解技术的准入门槛,恰当的艺术化处理使得节目的规格得到了良性发展,标志性的话语重复有利于节目的品牌化建设。但同时,此类节目的主持人也存在缺乏一定的主持人语言基本功、缺乏传统媒体主持人良好综合素养的问题。要使节目质量更上一层楼,主持人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蕴峰.新媒体环境下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现状分析[J].今传媒:学术版,2015(3):126-127.

[2]席磊.网络节目主持人特点与类型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158.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8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统的传播方式无论是报纸、无限电还是电视机都是一对多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 知识拥有量确实成倍增长了, 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量。与此同时, 电脑的使用虽然可以以互动的方式实现大家对大家的传播, 但是由于计算机在我国, 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暂时还不能实现所有人都能拥有计算机及使用计算机的技术, 科技传播的瓶颈非常显著。

一、黔西南州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

贵州省黔西南州自2003年远程教育教育工作开展以来, 共建有远程教育站点2222个, 利用卫星模式实现了村级远程教育全覆盖;在社区远程教育站点实施信息化工程, 逐步推进互联网模式逐渐普及。在远程教育中, 他们因地制宜的建设了课件播放点, 组建了少数民族语言课件译制中心, 制作和播放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课件。

黔西南州远程教育中心在实现远程站点进村的实践中发现, 远程教育站点进村远远不能发挥远程教育本该有的教育效果。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交界处, 地形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区, 山高坡陡, 人员居住分散, 在固定的学习地点进行集中学习比较困难。特别是现在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 大家不能同时在某一时间有空来学习, 每月两次的集中学习实践起来非常困难, 进而导致很多远程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深入调查黔西南州集中学习困难的实际情况后, 黔西南州远程教育中心决定在将远程站点进村升级为网络入户之后, 再升级为培训到人。在他们的调研中发现:截止2012年6月, 黔西南州全州人口324万人口, 共有手机用户185万户, 其中, 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达109万, 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远程中心充分利用当前手机高度普及这一现状, 更新工作方式。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 也是实现远程教育培训到人的一个突破口。2009年开始, 他们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不定期发布党务知识、时事新闻、惠民信息, 大大提高了信息容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单一的手机报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培训的需求。黔东南州逐步探索通过移动通讯平台做到远教“培训到人”。2013年1月至9月, 远教手机平台共完善2222个站点信息、上传手机视频课件257部、实用技术1409条, 供求信息1000余条。全州共2300多名远教骨干、5万余名党员群众安装了远教手机客户端。努力实现科技传播的理念和方式的双重更新。

二、黔西南科技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创新

(一) “远教上手机”实现了科技传播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科技传播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实现的, 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更是如此。传统的教育是由一个知识扩散中心 (教师、书本或者视频都可成为这个中心) 和一个或多个教育受体组成, 是单向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 教育活动的受体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教师教授什么知识, 书本记录什么知识或者视频播放什么知识就只能被动的接受。

在黔西南的远程教育实践中发现, 对于不能给教育受众带来实际收益的教育内容, 大家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单向的知识扩散很难调动民众对远程教育的兴趣, 也不符合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的要求。

在新的科技传播背景下, 黔西南州摸索出了利用移动通讯实现远程教育上手机的新教育理念, 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 努力追求主动学习的氛围。在黔西南远程教育在线网络上, 有广大农民群众所关心的农业科技知识, 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等。还有党员干部所关心的相关政策法规、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公众可以在网上自主选学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内容;可以在自己觉得合适的时间, 自己需要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上的主动性。

黔西南州的远程教育中, 各个远程站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中心, 这种情况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 改变了以前单向的知识技能传播渠道。各个站点可以发布自己的需求信息, 并可将自身拥有的科技信息进行发布, 也可按照教学需求, 将自己制作的手机视频课件传输到远教手机平台。这样, 每个学习站点都会成为一个科技传播的中心, 科技传播的流量将由以前加法方式的增加变为几何方式的增加。这种科技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传播理念, 实现了新媒体背景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科技传播中融入参与性和实践性因素, 更能发挥出新的科技传播的吸引力。这种科技传播方式改变了中国式教育, 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理念, 是中国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 实现了科技传播方式的更新

科技传播方式经历的五代变革, 最早的传播是靠报纸和书籍作为传播媒介的纸质传播方式, 第二代更新为无线电方式, 这一步跨越极大的提高了传播的速度;第三代传播媒体是早已普及的电视机, 当人们感慨新的科技传播方式为人类带来了视听盛宴的时候, 第四带传播手段——网络以铺天盖地气势呈现在人们面前。可是, 电脑的拥有和使用状况不能使用新时代科技传播的需求, 于是第五代传播方式应运而生——移动通讯。

黔西南远教中心2011年3月研发并启动了远教上手机平台。为了让广大群众接受这种新的教育方式, 远程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免费为广大群众下载手机客户端软件安装, 免费培训供他们使用, 并在乡镇赶集的日子, 人流比较集中的时候现场发放宣传资料, 接受咨询, 安装远教上手机软件。

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有限, 输入普通的网址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复杂、不易掌握的事。但是, 他们需要的很多内容无法从单一的网站上获得。针对这一状况, 远程中心在黔西南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手机页面上也链接了相关的网站, 如贵州希望网、黔西南州农业信息网等。农民群众如果需要, 只要点击就可以轻松进入相关的网站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除了普通的文本信息外, 远程教育网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让使用者能直观、生动、形象的了解自己所需求的知识, 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来说, 远远胜于其他任何一种简单、直白的教育方式。

三、黔东南远程教育上手机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手机平台的互动性应用不足,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在各个远程站点所发布的信息中, 以供求信息的发布为主, 如村民发布的供应树苗的信息等。而且此类的信息总量也不多。以龙塘村为例, 该站点2013年全年共发布的十几条信息都是有关供应树苗的供求信息。调研中, 我们发现该远程站点的负责人很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该村村民从远教网站上学习相关种植技术的情况, 但是信息的反馈和互动则很少。该村以蔬菜的种植为主, 是整个兴义市的“菜篮子”。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 经过不断摸索和多年的实践, 他们培育出了很多适合在当地种植的蔬菜, 探索出一些蔬菜种植的技巧。但是, 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并没有通过网站的互动性得以广泛传播。互动平台建立之后没有得到运用, 这是科技传播的遗憾, 也应该是远程教育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 课件的数量有限和种类有限, 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据统计, 黔西南远程教育网上共有农村实用技术专题文章225篇, 其中种植类的93篇, 养殖类的81篇, 加工贸易类的51篇。网站共有教育视频563个, 分属13个类别, 其中可供手机下载的视频66个。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全州324万人口的学习需求。黔西南州是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少数民族人口居多。远教网站所拥有的布依语视频课件47个, 苗语课件20个。这些体现了远教中心工作人员针对州情所作出的努力, 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学习需求。

(三) 远程学习的氛围尚未形成, 网站本身的吸引力还没有体现出来

氛围是一种多重社会心理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或状态, 它对创造与创新主体的作用就如同“矿石-炼铁炉”关系一样, 作为一种持续围绕在主体周围的状态, 无论是支持或阻碍的, 它与主体的创造与创新活动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性。[1]而知识共享氛围可理解为: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内只是共享情况的共同感知。它可以反映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组织成员的关系[2], 在这种氛围中, 组织中的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 知识能够得到自由的流通, 合理的失败能够得到宽容, 社会准则注入其中[4]。知识共享氛围对组织效能和个人行为, 尤其是与知识共享想联系的效能和行为, 如知识的吸收、整合和创造以及组织成员的创新行为都能产生影响。组织成员会以组织目标为目标。组织的运行费用也会大大节省。[3]

黔西南州远程目前的远程教学都是由远程站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教育, 群众间的知识共享和流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每个人要想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必须自己上网阅读相关材料或者收看相关视频, 这在运行成本上增加了群众手机上网的费用。同时, 因为每个人对文字材料或视频的理解程度不同, 甚至有些人不能正确合理的理解远教材料所提供的内容, 但是各自学习的状态中又不易发现自己的问题, 可能会为以后的生产生活带来经济或精神的损失。

四、解决措施

(一) 通过建立科技微博占领舆论主战场, 弘扬正能量

黔西南州人口的科技素质虽然在全国的排比中位置偏后, 但是公众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渴望程度并不低, 对很多公共事件非常关注。如PX项目、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灾害中如何自救和救人、如何防治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等等。在此过程中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各种流言就会打着伪“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正常的科技传播、教育带来相当大的阻力。

要使远程教育具有吸引力, 首先要让公众信任它所传播的科技知识。在微博广泛应用的今天, 建立科技微博是和公众正面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微博中可以对当地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第一时间给予正面解释, 抢占舆论阵地。微博的博主可以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大家喜欢的公众人物。这种将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的方式会大大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这样不仅为以后科技的传播、教育活动铺好了群众的思想基础, 而且大大提升了远程教育网站本身的吸引力。

(二) 设置群众论坛, 让群众有可以发声的途径, 充分发挥新科技传播手段的反馈功能

手机的普及让群众随时受教育, 互动式的受教育成为可能。而要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这种互动式学习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拓宽群众的发声途径, 让群众真正可以进行交流。网络论坛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论坛中, 网站管理者可以对公众的知识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公众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 讨论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大大的激活公众远程学习的氛围。同时, 在讨论中, 公众可提高学习成果的转化, 提升自己对下一次教育活动的关注程度, 增强科技传播和远程教育的互动性。

但是, 作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者, 监控网上所发布的信息, 保障所发布的信息具有正能量, 能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团结向上的社会氛围有所帮助。要对虚假的和消息的信息进行甄别的剔除。

(三) 让群众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 调动群众对课件本身的兴趣

近些年在国外培训教育中流行“I hear…and I forget, I see…and I remember, I do…and I understand”的口号, 充分的参与不仅能让传播和教育的受众记忆传播教育的内容, 而且能更充分的对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

在课件制作中, 可以深入基层, 调研群众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群众既可以做课件制作的策划者, 也可以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当“演员”。这样, 他们对自己参与制作并上传到教育平台上的课件就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视, 对远教工作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对远教活动更加积极的参与。而远教中心也可以把有限的几次让群众参与课件制作的机会当成是受教育群众的需求调研, 从中获知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四) 丰富教学专题, 提高群众对远教网站的兴趣

在黔西南州远教网站中,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政策法规和农业种植、养殖知识为主。涉及农村卫生的视频仅5个。而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 能提高公众生活水准的小常识是大家非常希望了解和掌握的。所以, 在专题内容的制作时可以在教学视频中加入一些民俗知识、生态知识、生活小百科、保健小常识等。这个不仅提高群众的知识素养, 增加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对于保护民族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 改进传播技巧, 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以说服性教育为主, 虽然理性的说教很好的尊重了科技本身的严肃性, 但是, 这种方式会让广大群众觉得冗长枯燥。而将浓厚的感情色彩融入教学过程中, 用艺术的手段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则更能让公众接受和理解。

总之, 黔西南州的远程教育上手机活动是对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探索创新, 对科技传播和远程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在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但是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摘要: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 远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在探讨新的远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中, 黔西南州将远程教育由固定的站点教学变为流动的手机教学;将单项的教育、传播变为双向的互动;将群众被动的受教变为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远程教育上手机活动的探索中,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教育课件的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需求及学习的氛围不够等。为此, 我们也积极的进行探讨和摸索, 希望远程教育活动能在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 为黔西南州的教育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传播,远程教育,手机

参考文献

[1]傅世侠, 罗玲玲.构建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9-50.

[2]Celia za’rraga, Jaime Bonache.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c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I].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3, 14 (7) :1227-1245.

[3]Gee-Woo Bock, Jae-Nam Lee, Robert W.Zmud, Young-Gui Kim.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 2005, 29 (1) :87-111.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9

一、高科技瓦解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环境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界公认的经典新闻定义。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有新闻事件发生,新闻从业者会选择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报道。受众从媒体中获取新闻信息,用以了解大千世界。媒体从业者是新闻的“把关人”,他们掌握传播的话语权,能够决定什么样的信息才可以进入公众的视野。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对新闻信息几乎没有选择权。少数媒体精英向数量庞大的受众进行“广播”,媒体以此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这是传统新闻业稳定的生态环境。

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生态环境的平衡: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和接收技术使新闻成为即时发生、即时报道的事件。传播门槛的降低使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能够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出声音。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不再,商业模式受到冲击,很多机构陷入生存危机。媒体精英的话语权正在消失,草根阶层的声音日益壮大,受众对信息有了广泛的选择权,很多传统媒体开始依赖由受众编织成的“社交媒体”或者“自媒体”来获取新闻来源。至此,高科技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平衡。

二、高科技再造了新闻业全新的产业格局

长期以来,新闻业与高科技形同陌路,新闻产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信息产品。伴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业逐渐与高科技亲密接触,而高科技也再造了新闻业全新的产业格局。

(一)新闻信息获取

为了获取新闻信息,传统媒体往往拥有庞大的记者团队,建立遍及世界的记者站或办事处,通过热线报料、记者卧底、寻找线人等多种方式采集新闻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采集方式不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不高。伴随着高科技的引入,新闻信息获取也变得更加迅速便捷。

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能够对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时时追踪和抓取。在这些信息中,往往包含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国内以微信、微博为代表,国外以Twitter、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大数据信息采集技术能够自动化完成相关信息的抓取和初步梳理,记者只需要利用专业素养甄别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即可。在高科技的帮助下,媒体从业者能够轻松地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重要的新闻来源。不但如此,还有专门的网站会帮助记者核实网络信息的真实性。Storyful就是一家专门提供突发事件社交媒体信源核实服务的网站。2013年该网站被默多克旗下的传媒集团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将其打造成了一家为媒体提供包括监测、核实、授权、交易在内的完整社交媒体信源服务机构。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整理,通过数据分析呈现数据所蕴含的规律和意义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信息。2010年7月份,《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以“维基解密”的数据库为基础,用9万余条数据在网上公开美军在阿富汗的重要军事行动,这些新闻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使“数据新闻”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业界对于数据新闻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但这种新闻形式是在大数据技术驱动下诞生的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大数据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政府和各类机构纷纷开放大数据,数据新闻也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在不久前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中,《华盛顿邮报》员工获得了全国报道奖,获奖理由写道:“他们利用全国性的数据库,来分析警察开枪射击的频次和原因,并推测最有可能的受害者,极具启发性。”作为新闻领域全球重要的奖项,普利策奖将全国报道奖颁给了数据新闻,这充分表明数据新闻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突发事件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然而,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会有很多困难,记者难以近距离接触新闻现场是最大的问题,无人机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无人机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将为受众提供视角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无人机不但能“上天”,还能穿越障碍,克服恶劣的环境影响,第一时间抵达突发事件现场。美国诸多知名新闻机构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无人机获取新闻素材,同时进行新闻报道;国内媒体机构也开始逐渐重视无人机报道,新华社组建了我国首家无人机报道团队。在去年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大量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现场图片和视频,最大限度为受众提供了事发地的真实情况。

(二)新闻加工呈现

新闻的加工主要是指新闻稿件的写作和编辑,几乎每一个新闻科班出身的编辑记者都能脱口而出新闻的六要素以及各种经典新闻写作模式。纸质媒体新闻的呈现则是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新闻图片。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引入新闻加工呈现的环节后,开启了全新的新闻写作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典型应用是“机器人新闻写作”,也就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将一些数据融入结构化的语言,生成新闻报道或者个性化的广告文章。机器人新闻公司Automated Insights拥有超过3亿模板可以供不同的新闻使用,它们在2013年就产生了3亿篇新闻,其实际的生产能力可达到年新闻写作10亿篇。美联社、雅虎、《福布斯》等都开始启用机器人程序进行新闻写作。2015年9月份,腾讯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名为“Dreamwriter”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并写作了一则关于宏观统计数据的新闻稿,一时间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当机器新闻写手大行其道的时候,编辑记者将从枯燥的程序化新闻写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而受众也将很难分辨出哪些新闻是出自机器之手。

可视化技术让新闻的呈现模式更加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交互图表替代了大幅枯燥的文字,很多复杂的新闻事件通过可视化技术的加工能够让受众一目了然。例如,财新网曾经推出的一则可视化新闻作品《周永康的人与财》,用一张交互图表将周永康案件涉及的复杂人物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果用文字呈现的话,稿件将达到数万字。这则新闻获得了2014年腾讯传媒“年度数据新闻奖”。可视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重视,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到腾讯、百度等新媒体公司,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可视化新闻编辑团队,推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可视化新闻作品。

(三)新闻分发传播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纸、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信息分发传播渠道影响力日益下降,移动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受众对新闻信息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个性化定制新闻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

传统媒体虽然丧失了新闻发布的垄断地位,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各大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利用移动互联网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从央视的“央视新闻”客户端到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客户端,再到南方报业集团的“南都”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已经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模式,各种新闻客户端成为新闻发布的全新平台。

以“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等为代表的新闻推送系统,能够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自动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甄选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推送给不同的用户,从而使新闻个性化和定制化成为现实。这种推荐模式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全部信息的模式,让受众最大化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其推荐规则是通过受众的网络访问行为用程序自动计算和生成,技术已经能够捕捉到人类的好恶,并主动投其所好。资本也伴随技术一同进入到新闻领域,2014年6月份今日头条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达到了5亿美元。

如今,新闻业的行业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囊括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软件公司、硬件制造商、数据提供商乃至资本市场在内的多个行业。高科技的渗透让新闻业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场所,再造了全新的新闻业产业格局。

三、高科技将引领新闻业的发展方向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业未来的发展将与高科技的发展紧密集合在一起,传媒科技与新闻业的无边际融合是新闻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能够营造一种虚拟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结合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虚拟现实术应用到新闻领域,受众接触新闻信息将不再是一种抽象的信息感知,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经历。国外已经有媒体开始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对新闻现场进行还原。《纽约时报》在2015年10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与谷歌公司展开合作,向100万订户赠送谷歌纸盒。谷歌纸盒能够将任何手机中的图像投射到虚拟现实显示器中,是一款简易的虚拟现实设备。《纽约时报》的用户可以通过谷歌纸盒观看新闻故事,而报社还会继续推出更多的VR新闻报道,将涵盖叙利亚难民营和埃博拉病毒幸存者等话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所生产出的新闻产品将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让受众亲身感受事件的过程,把“新闻信息”变为“新闻场景”。

业内人士曾经指出,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技术元年”。国外诸多高科技公司如三星、谷歌、微软等都蓄势待发,虚拟现实软硬件领域都将有大的发展。伴随着各种产品的量产和商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更普遍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结合,将引领新闻业走向一个全新的新闻体验时代。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融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科技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环境,在新闻信息获取、新闻加工呈现以及新闻分发传播等领域为新闻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再造了新闻业全新的产业格局。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引领新闻业的发展方向,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的结合将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高科技,新闻业,大数据,可视化,新闻推送,虚拟现实

参考文献

[1]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概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9-25.

[2]方洁,等.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3-83.

[3]陈力丹,等.大数据与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2015(2):49-55.

信息科技环境下多媒体教室的管护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发展, 作为信息处理热点之一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辅助教学的首选。 而如何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其效能,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是学校设备购置和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归口不一

经过调查重庆市多所高校, 发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归口不一。 有的归属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之类专业机构管理,有的归属各系部管理,有的归属教务处管理,有的则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有的则按照房屋及设备的归属由对应部门管理。 由此导致了教室的调用和设备维护与教学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的冲突,致使有的教室或是利用率低下、或是设备故障率高,难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同时由于管理归口不一带来的管理员的来源和素质差异较大,也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室的管理。

1.2 设备档次复杂程度不同

多媒体教室由于功能、用途不同,其配置复杂程序不同,也造成多媒体教室管理的难易度不同。 如有兼作会议室的多媒体教室,有专业的调音台、均衡器、功放、音响等设备;作为专业用的多媒体教室,有的配备有多屏显示幕、多个投影机、摄像机、硬盘录播系统、音频矩阵和视频矩阵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室的配置逐渐人性化、简单化、易用化和智能化,如从20 世纪80-90 年代的设备齐全(投影机、屏幕、计算机、调音台、功放、录像机、VCD、卡座、音箱等)发展到现在的简单易用和大众化(仅配投影、屏幕、中控、计算机、简单功放等),还有更为简单的笔记本加投影的模式。 不同复杂程度的多媒体教室,要求管理者的技术程序有相当差别。 而这些差别造成了不同学校的不同管理模式,产生了管理的多样性。

2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的解决方案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论其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维护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

以强化检查为重点,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保证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对教师来讲,必须熟悉这些多媒体设备的性能,熟悉其操作过程,设置密码,自觉强化维护与管理,用好整个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加强维修人员的管理,实行报修制度,提高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修好设备。

另外,及进更新,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着眼于提高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机的性能。 对前期安装的多媒体教室,要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升级各种应用软件,保证教师们的课件能顺利使用。

2.2 人员管理

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管理。 管理员在每学期开始上课时为学生讲多媒体教室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爱护多媒体设备的自觉性。 面对不自律的学生,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管理,实现多媒体教室的良性运行。

以人为本,强化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才能和智慧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借助于多媒体及设备,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每学期开学前,对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进行多媒体设备使用的培训效果非常好, 由于多媒体教室设备不同,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能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帮助极大,同时,也让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教的学生遵守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好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和环境。

另外, 要充分调动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其工作激情“激励工作是人员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对于调动电化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南国农先生主编的《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中一个鲜明的观点。从事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有时是枯燥无味的,领导者应该分析、了解管理员的心理动态和各种愿望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激励工作,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素质能力,配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3 制度管理

任何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制定的。为了使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上一个台阶,使管理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我们制定了“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试行)”,在该办法里规定了教师、学生、管理员应遵循的准则,如在每节课前,管理员必须检查所有的硬件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设备端口连接是否正常,网络连接是否正常,音响是否发声等,发现故障应立即排除学生不许乱动多媒体设备,爱护公共财物等。将学生守则、多媒体教室操作规程制成标牌等。

3管理维护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媒体教室的装备也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简单易用化方向发展。 如通过校园网对各个教室的所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控制中控机、投影机电脑、投影仪、电动幕等。又如可以通过网络对所有设备进行批处理控制,使多个教室进行同一种功能的操作。

浅谈新媒体在科技馆的应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 G354.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40-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利用,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新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恐怕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科技馆也正在进入一个广泛使用新媒体传播科学文化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强劲发展,为科学传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手段,使科学传播变得更深、更广、更长远,远远超出一个科普场馆所能传达的讯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并成为未来信息传播与交流主要载体的潮流下,新媒体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科技传播方式,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因此,科技馆应如何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开发更加吸引公众的科技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激发公众关心科学、热爱科学,甚至从事科学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

一、新媒体简述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入到媒体领域的技术及其传播方式。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较之于传统媒体,它具备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使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为现代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激发社会公众的科学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1]

二、新媒体技术在浙江省科技馆的应用

多元化、多形式是当今世界科技馆的发展走向。新媒体技术应用于科技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带来了科技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浙江省科技馆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将科普工作的内容与信息更充分地展示给公众,增强科技馆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积极培养公众的科学兴趣,营造起更浓郁的大科普氛围。

(一)展览教育方面的应用

1、在展项表现形式上利用新媒体技术

浙江省科技馆一楼展厅的“台风体验装置”展项,就是以我国东南沿海较常见的极端天气----台风为主题,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使用环幕4D影院的形式,通过模拟体验装置,引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台风的形成过程和台风所带来的危害。在体验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台风来临之前,天空云量增多、从明转暗的过程,同时模拟起风的鼓风机开始刮风。台风来临,天空变暗并被雨雾笼罩,狂风大作,造雨机模拟暴雨的效果,豆大的雨滴从天空飘落,鼓风机风力加大。之后,天空开始变亮,模拟台风眼经过。短暂的平静之后,大风开始从相反方向更加猛烈地刮来,空中伴有易拉罐等杂物飞来,远处楼房的灯熄灭,由此说明台风造成的停电现象。台风过后,天空放晴。这个展项通过新媒体技术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观众对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成因等问题的兴趣。这一体验项目不仅对当地观众具有吸引力,更能吸引没有亲身经历过台风天气的北方观众。[2]

2、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数字科技馆

数字科技馆作为科技馆的虚拟载体,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采用数字技术将科学知识进行虚拟展现,为公众搭建了一个网上学习的平台,为实体科技馆的展品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对科技馆的实体载体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使展品与展示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对教育的创新发展增加了广度与深度空间。在浙江省数字科技馆,访客不仅能在三维仿真的科技馆场景中以一位虚拟人的身份饱览馆藏展品,体验互动展项,如乘坐宇宙飞船飞越太空、登陆月球,同时还能与其他访客进行交谈和结伴同行,使大家处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浙江院士”展区中,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与院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院士请教,聆听他们的学术思想、人生感悟,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虚实结合,最终达到数字科技馆与实体科技馆相得益彰的效果。

3、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物联网系统

2011年12月以采用射频识别(RFID)为主的物联网系统在浙江省科技馆投入试运行。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整个系统以观众手中的一张RFID门票为基础,涵盖了教育、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应用,以此增强参观者体验,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加强科技馆的现代化管理。在科技馆展厅内观众可以随时通过携带的RFID门票在导览系统获取多项服务功能,如展项介绍、影院门票预约、游客中心、周边信息等,也可以在具有网络教育功能的互动机上参与知识问答和游戏项目,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将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于科技馆,不仅可以向观众展现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的应用,让观众亲身体验和感受最新科技的成果,而且通过过程体验,还可增强观众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达到科技馆启迪人们科学观念的目的。物联网系统的建立,不但扩展了展项的教育内容,而且也增添了一种新的参观方式,是科技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新尝试。物联网将使未来科技馆的科学管理、教育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使公众与展品、公众受益与教育效应之间达到新的提升,使科技馆更具活力,向智慧科技馆发展。

(二)科普活动方面的应用

1、与果壳网合作承办品牌科学活动

果壳网是一家致力于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传播科技内容的社交网站,也是国内领先的社交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互动社区,是一种参与性与互动性极强的媒介形态,采取点对点的、网络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传递信息,对于科普信息传播来说,这是一支极具潜力的传播力量。2012年浙江省科技馆与果壳网正式合作,联合主办了“菠萝科学奖”和“科学+”等多个品牌科学活动,正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科普活动影响,给科普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例如,2012年4月7日首届“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即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通过征集科学领域内“好笑而严肃”的研究成果,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以生动新颖的手段向大众传播科学,让大众一起体会科学的趣味,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

2、开通浙江省科技馆官方微博

近年来,微博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在新媒体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微博又称微型博客、微博客,是一种发端于网络的、基于用户关系的综合信息互动平台。微博以其互动性、即时性、全天候、全球性、海量信息储存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科技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模式,使使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可以获取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浙江省科技馆也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及时注册了官方微博,设置了“展品拓展”、“科学名人轶事”、“风貌展示”、“前沿科技”、“科普读物推荐”等栏目。通过微博这一最新的网络媒体,让科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有趣,为人们带来最新的科技咨询,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最丰富的科学活动,使人们更加方便地亲近科学,参与互动,进而传播科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三、科技馆新媒体技术的特征

新媒体技术在科技馆的广泛应用,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科学兴趣,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应该把握在科技馆新媒体的几个特征。

(一)表现形式多样性

(二)沟通快捷即时性

(三)信息传播互动性

四、新媒体在科技馆应用的发展建议

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带来了绝佳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在科技馆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观念转变,培养新媒体意识与运用能力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对新媒体发展的认识不足,在管理观念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作为科技传播工作者,首先应当在思想观念上“更新换代”,将科技传播与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新媒体在科技馆的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为科技馆服务,把新媒体的运用纳入科技馆的传播战略之中,深入研究科普活动特点,精心策划并制定有特色、高水平的科技传播计划,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做好科普工作,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二)加强开拓创新,发挥自身特色

新媒体技术在“以人为本”的科技信息时代,彰显着充分满足人们对于信息多样化的需求的优势。对于科学知识这一意义重大的资源,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为其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把新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加强科普工作的开拓创新,结合自身特色,建立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与阵地。

(三)加强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

科普基础设施是新媒体应用的硬件支撑。目前,科技馆基层科普设施、网络科普设施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大规模应用新媒体的需要。因此,要加强规划设计,使科技馆的空间布局、展品、展项、配套设施等,适合新媒体应用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各类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比如,加强物联网建设,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加大资金投入,争取政府支持。

(四)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馆的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引进先进的科普理念。新时代的科普队伍,不仅需要踏踏实实从事科普工作的专门人员,还需要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新媒体技术专家,惟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把深奥的科学知识通过妙趣横生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并能够根据形势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军,王丽. 新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科普研究,2012(6):46-51

[2]杨溪. 科技类博物馆展览如何激发观众参观兴趣[J]. 科普研究,2012(3): 64-69

作者简介

高科技和多媒体 篇12

微媒体大行其道

“每天从微博开始, 再到微博结束。”这是不少粉丝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的一位网友说:“早晨6点半, 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 查看私信, 回复留言。7点半至8点半, 上班地铁中, 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期间还会用微信和同事保持沟通。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 进行评论或转发。”

微博正在“直播”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 使微媒体变成了自媒体, 连各类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评价也以是否引起微博关注为指标, 同时还纷纷通过微博抢发热点新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 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

“微博红年”有4件最具代表性的事情。从年初的“微博打拐”, 到年中的郭美美事件, 再到年末的校车事件, 无一不在通过微博持续发酵, 进而引起轩然大波, 最终促成相关行业的制度建设。而“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让这一年的微博围观力量走向高潮。无数网民通过微博发挥了巨大的力量:追寻事件真相, 追问问题所在, 微博上传递着无数人的哀痛和关注。第一条求救微博在事故发生之后的10小时内被微博网友转发10万余次, 为事故伤员献血的动员微博在12小时内被转发17万余次……微博, 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当围观成为一种力量, 围观的人和被围观的对象, 都在被微博改变着。

除了微博之外,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 从微信、微小说, 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 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而这种以微博为主要代表, 能够作为宣传载体, 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媒介, 就被我们称为微媒体。

微媒体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微博同样是把双刃剑。微博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 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的随便发布, 群体的话语暴力, 不负责任的非理性表达, 恶的力量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被放大, 将渺小的个体笼罩在它的阴影下。如不加以引导, 网民在伸张正义的同时, 或许也实施了新的丑恶。

回顾2011年的中国微博事件, 除了许多的感动, 也有许多灰色段子, 甚至于是黑色幽默。有的人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 杜撰一些不着边际的野史秘闻;有的人为迎合个别网民的低俗兴趣, 不断发布明星名人的丑闻逸事;有的人利用一些网民的仇官仇富心态, 炮制一些官商的花边新闻;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 打着关心民众福祉的幌子, 编造和传播一些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消息, 达到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的企图。这些都可统称为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似毒品一般, 毒害网民, 危害社会。纵观2011年, 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都在借微博之力快速传播, 甚至滋生为这样或者那样的谣言。一些谣言假科学之名, 有极强的诱惑性,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毒侵入身”。

据果壳网报道, 2011年, 有数不胜数的科学谣言在我们身边各个角落活跃着, 其中不少谣言广为流传。2011年3月15日中午, 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个普通员工, 在自家电脑上敲下这段不到50个字的消息, 发在几个QQ群上:“据有价值信息, 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 并不断地污染, 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 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他没想到, 此后短短几个小时, 这条消息通过微博转发不胫而走, 直至演化为两天后全国范围的抢盐风波。事后, 尽管官方和社会各界不断辟谣, 但北京、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等地还是相继发生抢购食盐现象, 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除此之外, 膨大增甜剂让西瓜变“炸弹”、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夏天喝放在车内的瓶装水会致癌、美国联邦调查局披露外星人绝密档案、外星人频繁造访地球、地铁安检设备对人体有害、水牛奶比牛奶人奶更好、飞机越大越安全、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等等, 都曾在一定时段内流传, 被收录到“2011年度流言报告”。

就负面作用而言, 微博除了传播科学谣言之外, 还具有明显的快餐文化特色。微博发言是断续的、零散的、随机的、漂移的, 而且往往是情绪性的, 所以它缺乏真正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微博上, 但见思想的碎片漫天狂舞, 语言的颗粒做布朗运动, 一派热闹非凡。任何人到了这里, 很难沉静下来、很难不浮躁。为此, 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

科技媒体应该担当谣言粉碎机

流言的传播, 公众的盲从, 让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作为多年来致力于科技传播的科技媒体新闻工作者, 任凭流言传播而不能以科学知识粉碎之, 不仅是失职, 更是耻辱。笔者在做好《河南科技报》与《科技文萃》编辑出版工作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 科技媒体应当而且必须充当谣言粉碎机, 以及时的报道和科学的解析, 全面破解各种谣言;并且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提升科技媒体的传播水平, 重塑科技媒体的权威形象。

《河南科技报》是河南省唯一专业性科普报纸。由河南科技报社主办的《科技文萃》是国内少有的科技类文摘报。该报遵循“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 坚持“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原则, 不遗余力地展示科技成果, 传播创新精华, 提高全民素质, 服务百姓生活,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与伪科学的斗争中, 在粉碎谣言的过程中, 《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冲锋陷阵, 作出了较大贡献。

多年来, 《河南科技报》精心编排, 全面策划, 除了报道农业生产技术资讯之外, 紧贴社会热点, 着力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为广大农民朋友传道解惑。去年甘肃发生校车事故之后, 面对农村学校没有校车或者没有合格的校车这一实际情况, 《河南科技报》在11月25日策划了《真正的校车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专题, 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现代化校车:“学生专座配备安全带;逃离通道比普通客车多;遇险时, 车身玻璃一推即落;校车上特设照管人员座位……”此组报道不仅宣传了安全知识, 而且给广大农村学校配备校车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 仅以去年为例, 《河南科技报》就先后及时刊登了《多国相继出现动物死亡事件》、《可燃烧的面条吃还是不吃》、《郑州尚未出现毒大米消费者可放心食用》、《全球蜜蜂锐减科学家有新解》、《今秋雨水为何特别多》等数十篇专题报道。这些报道, 都以快捷详尽的科学事实给广大农民朋友送上了科技大餐。

在《河南科技报》为广大农村读者服务的同时, 《科技文萃》在做好城市科普方面也不甘落后。去年新春伊始, 面对低碳潮流, 《科技文萃》就在一版重磅推出《低碳春节36计》, 从衣食住行多个角度介绍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锦囊妙计。在紧贴社会热点进行科学解析和传播的同时, 我们每年坚持对社会上流传的伪科学进行盘点和批驳, 无论是生吃茄子还是活吞泥鳅, 无论是世界末日论还是行星撞地球, 我们都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了报道和剖析, 力争给广大读者一颗定心丸。

除了报纸之外, 我们还开办了中国科技110网。中国科技110网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 由河南科技报社主办的大规模综合性门户网站。中国科技110网以科技信息为纽带, 依托强大的科技专家力量, 通过网络体系、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的整体运作, 建立覆盖全国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站, 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及全方位的科技综合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各大产业的科技含量, 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及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在广大群众和科技专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自去年11月13日起, 河南省12316“三农”热线开始与本报科技110网站强强联手, 共同为我省农民提供信息服务。12316“三农”热线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河南省12316“三农”热线是省农业厅和河南联通共同打造的多媒体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是一项集农业科技指导、政策法规咨询、价格信息查询和供求信息发布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在线服务。12316“三农”热线与本报科技110网站联合, 正是看好本报在科普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

由于定位准确, 贴近生活, 《河南科技报》连续6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 先后4次获得河南省十佳报纸称号。《科技文萃》虽然是一份年轻的文摘类报纸, 但同样取得了专家和同仁的好评, 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目前, 省科协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2012消防知识竞赛也决定以《科技文萃》为首选媒体。

《河南科技报》与《科技文萃》一乡一城,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成为我省破解那些披着科学外衣谣言的权威媒体。

提高传播水平粉碎科学谣言

在微媒体时代, 科学谣言的最大特点一是总是跑在真理的前面, 二是总是披着科学的外衣, 常常以真理之名蛊惑人心。作为科技媒体, 要想击破谣言, 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公布真相是最好的辟谣。以膨大增甜剂让西瓜变“炸弹”为例, 《河南科技报》以记者现场采访的形式, 《科技文萃》以综合多家媒体报道的形式, 进行了重磅报道。有专家对产品的介绍, 有瓜农的现身说法, 有瓜田现场使用膨大增甜剂的照片。这一报道发布后,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调查, 凡是本报的读者, 基本上消除了对此事件的误解, 众多城乡居民又重新回归了对西瓜的喜爱。

以微媒体对决微媒体。综观全国, 大部分科技类报纸不是日报, 即便是日报也根本无法跟上微博的节奏。所以, 要想在与谣言的斗争中占得先机, 必须运用微博这一平台。《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依托独家创办的中国科技110网站, 和国内知名门户网站合作, 开设自己的微博, 针对一些传闻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像去年流传的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水牛奶比牛奶人奶更好、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等, 微博上刚开始传播时, 我们就及时进行了评论和跟踪, 使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迅速消除影响。

科技媒体要有科学的前瞻性。作为科技媒体, 不仅能击破谣言, 而且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预见性, 提前预判可能引起公众误解的新闻事件, 及时调整报道角度, 将各种谣言消灭在摇篮中。以全国最著名的抢盐风波为例, 在去年日本核辐射刚刚引起全球重视的时候, 《科技文萃》在重要位置用大量篇幅转载了相关文章, 分析了核泄漏扩散我国的可能性, 以及会造成的后果, 还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辐射及对人体的影响。报道还特别提到了食盐对防止辐射没有明显作用, 同时指出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辐射, 只有达到一定指标后才会对人体有影响。这一期报纸发行后, 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说他们非但没有被“谣盐”所迷惑, 而且还劝说周围的人不要抢购食盐。

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像微博一样快捷、像党报一样充满责任感、像都市报一样具有新闻敏感性、像周刊一样进行深度挖掘, 这是我们对《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的科技传播提出的新要求。也许目前全面落实这一要求尚有一定的难度, 但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 学习各类媒体传播优势, 正在成为当下做好科技传播的必然选择, 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

上一篇: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下一篇:听力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