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2024-07-28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共12篇)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1

公司文化是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创立,得到公司全体人员认可和分享的价值观、典范或程式,它能使公司在不受市场或管理的干扰下安全运行。自有企业以来直到20世纪中叶,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到了20世纪下半期,美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连连受挫,而日本的企业却独领风骚,引起了企业界的重视。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企业的经验后,发现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于它们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只有具备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在现代竞争中立足。

一、文化:是资产还是负债?

(一)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包含两部分资产:有形资产和智力资本。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智力资本包括市场资产(如品牌、客户信赖、销售渠道、有利的合同等)、知识产权资产(如企业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有权等)、人力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如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等)。在智力资本的构成中,企业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安全、有序、正确、高质量的运转,它还为企业职工提供了工作和交流的良好环境。

2.强势文化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基石。

在企业实践中,常常有人抱怨中小企业长不大。他们没有看到有很多中小企业始终处于成长曲线的攀升期,成长力强劲,这说明中小企业不是长不大,而是很有成长潜力。长不大的中小企业真正病因在于没有掌握企业成长的规律。不断成长的中小企业成长方式各异,但几乎有一个共同点:用文化铸就企业。即企业领导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上对下的教育中,就是层层领导都当教练,都当老师。不仅中小企业如此,大型跨国公司也始终不忘培育企业文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老总杰克·韦尔奇的成功秘诀就是定期为公司员工培训,亲自讲授,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3.文化的指数效应。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还突出地表现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是指数关系。也就是说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加速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不适合企业经营实际的文化会加速地促进企业的衰亡。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哲学的本质体现,它从根本上左右着企业的行为,有助于或者反作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进一步增强。在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其他企业要素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也是企业管理者无法忽视的。

(二)资产抑或负债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的体现,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不论企业建立的文化多么与众不同,只要能够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反映出企业管理哲学的公司文化就是一种宝贵的资产,是经久不变的、无形的凝聚力,能使公司受益匪浅。这是因为作为公司资产的文化,就会对公司的目标实现起到数值大于1的指数的效用,加速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这正是资本雇佣劳动逻辑被打破的根本原因。相反,如果公司建立的文化与公司目标和管理哲学不相符,就会成为企业的负债,起到数值小于l的指数的效用,加速促进公司的衰败。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比不建立企业文化更加有害。

公司文化是公司的资产抑或负债,不是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结果,而是公司内部的发展目标、管理哲学等是否与之匹配的结果。让公司文化成为一项资产,就是要使公司文化与公司的目标、管理哲学相符。

二、适合高科技企业的文化

(一)参与型文化。

互连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及各种规则限制的放松,使企业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的生存空间。企业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对其中各种刺激、变化作出反映,在不断调整与学习中求得生存发展,这就是企业经营之道。而在企业中要做到适应性变革必须根植于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植的企业沃土之中。因此,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摒弃传统企业中占主导的行政型文化,培育一种全新的参与型文化。也就是摒弃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和多层管理,提倡分享、鼓励参与及决断,对个人的贡献予以肯定。具体地说,参与型文化的培育主要有以下要求:

1.层次简约化。

过去,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多层次的直线职能制,等级森严,企业内部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很多雇员都把不断地升迁奉为追求目标。这种文化氛围导致人员的流动性降低,工作资历而非工作业绩决定了提升的标准。虽然很多人得到了升迁,但并未变得对公司更有价值,而是变得更加昂贵。多层次的等级制的弊端日渐暴露,组织变革的要求日益迫切。当大多数公司遇到困难,必须从雇员的实际价值出发考虑时,不得不辞退很多中层管理人员,客观上导致了公司从行政指令型文化转为参与型的公司文化的变革。同时,多层次的等级制经过的信息传递链条和环节过长,增大了信息传递费用,也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常发生损耗和扭曲。为避免以上情况,高科技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建立全新的组织结构,大幅度地减少组织的层次,降低中层经理的数目,使雇员的目标从晋升变为参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降低信息成本。

2.职务模糊化。

中间层次的减少必然带来原有部门的职能合并和削减,导致各个下层雇员的职务模糊化。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职务模糊化意味着原来按部门的职能分工趋于合一,一个雇员可能同时兼任多个部门的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职务。职务模糊化非常适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可以贴切地照顾到客户的需求,同时节省了人力成本,有利于公司在忙闲不同时节中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

3.责任感重于权力欲。

参与型文化中的参与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参与,而是雇员被赋予实实在在的权力。因为员工是最经常与客户见面并交流的人,与供应商并肩共事的人,以及亲手生产出公司产品的人,只有他们才最清楚企业问题所在。因此,适当给予员工自主权,让员工承担责任,可以使企业快速处理信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恰当的行动。但授权的过程不是经理对雇员授权的单向传递过程,同时还必须有雇员对经理赋权承担相应责任的回馈过程。赋予权利与承担责任同步,但树立员工的责任感更重于激发员工的权力欲。一些公司的通病就是很多雇员认为保证公司赢利、控制开支等只是某几个人的责任,不是自己的责任。鉴于这种情况,经理不能只赋予雇员权力,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被赋予权力的同时要承担责任,这样员工工作才有积极性。承担责任的劳动力是一种宝贵的资产,它意味着公司所有的地方都有人对决策和工作提出意见,使原来死气沉沉的公司产生新的活力。

4.能力永续化。

不审视和保持自己能力的雇员有跌入能力断层的危险,最终造成终身失业。所以,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和安全作出规划,使自己的能力永续化。同时,高科技产业本身是一个变化异常迅速的行业,必须不断地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才能获得长足的进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免于淘汰。这就要求企业塑造使雇员能力永续化的企业文化。具体地说,就是对雇员的能力进行终身投资和长远规划,使雇员与企业和谐发展。对于一些暂时未能干好工作的雇员,不能将其立即解雇,可以暂时将其调入其他部门,以观后效。这比立即解雇的成本要低得多,因为招聘新员工一般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使其吸收并融入公司的文化中。

(二)创新型文化。

基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不仅需要培育参与型文化,还必须培育创新型文化。那么,如何创造一种推动和支持创新的公司文化呢?

1.终极事业感。

要使员工认识到企业提供的不再是以前的工作稳定、福利优厚的理想事业,而是充满竞争、没有职业保障和终身职位,但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终极事业。终极事业感的确立,迫使员工全力以赴地干好工作,提出新的想法、创意、构思,推动企业不断地创新。

2.四维创新组合。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巴萨德博士在《创新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四维创新的过程,包括:生发、构想、优化、实施。这四个过程就象一个变形的车轮一样由不同特性的人不断推动转动,以使公司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公司在进行创新组合时,应该考虑此理论,选择具有不同创新力特性的人,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创新能力。

一是生发。生发是启动创新的过程。它通过亲身经历,判断设想机遇,发现新问题和新机会,从而收集信息。生发能力较强的人愿意找出多种选择或分解多种选择,而不是评价、确定或合成。他们不愿意和领导会面,而愿意让他人负责具体步骤。这一思考包括发现问题和发现事实。培养生发之人首先就是要求他们将自己发现的东西形成一种启示信息。其次,生发之人的培养需要耐心、时间和观察,要求尊重个人原有的禀赋,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培养,这与企业的快速性商业投资和收获成果毫无相同之处。二是构想。构想使创新过程继续发展。但构想倾向于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而不是亲身经历。构想的结果是将新想法组织起来,发现问题的症结,建立理论模式来解释事物。构想能力较强的人愿意在清楚地了解情况、问题或想法以后再行动。他们不喜欢去判断或实施还未整理清楚的选择,喜欢多样性思考,但并不太关注行动。这一思考包括定义问题和提出想法。三是优化。优化使创新过程进一步发展。优化也是依赖抽象思维,但更愿意合成,而不愿意分解。优化思维将抽象的想法和选择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计划,也就是加速抽象的具体化,使创新行为跃入一个更高的阶段,类似于滚雪球效应。喜欢优化风格的人愿意为一些定义清楚的问题查阅大量信息找出优化解决方案。他们常常对不确定性缺乏耐心,不喜欢“空想”更多的方法、观点或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一思考包括设想的评价与选择和为行动作计划。四是实施。实施最后完成创新过程。与优化一样,它喜欢合成,通过亲身经历,而不是抽象思维来学习,其结果是成就设想。这种风格的人依靠实地检验,而不是用思考来检验。实施能力强的人和公司喜欢面对自己必须要成就一些事物的形势。他们不需要彻底的理解就着手工作,能很快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关闭和重建:高科技企业文化的转型

高科技企业涉足高科技领域,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都很不明朗,在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技术开发项目失败,必须转向另一种新的技术产品的情况。因此,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转型相对其他企业来说较为频繁,技术转型的频繁带动了管理转型,最主要地体现为公司战略目标的转变。

前面谈到,强势文化要能够最有力地支持公司的战略和任务,并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产。这意味着像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一样,公司文化应该服从战略,除非战略与文化完全一致,否则,战略的重大转变将伴随着组织文化的调整。因为公司文化的存在通常依赖于现有的固定关系和行为模式,有很强的抵御变革的倾向。如果不对文化进行调整,战略的转变就不可能成功。

因此,在实施管理转型的同时,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以下工作:(1)特定的公司战略目标的转变对于公司的文化意味着什么?(2)文化的调整是否需要?(3)调整文化的努力取得的价值是否能超过可能的成本。一般来说,战略目标的重大转变很可能使公司原来培育的强势文化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变为弱势文化,必须对文化进行调整,但是,尽管组织文化能够调整,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成本。 因此,对于原有的不适合企业的文化不必费心地改变,最好的方法是关闭它,再重建新的企业文化。

四、兼容与排斥:高科技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企业合作,高科技中小企业尤其突出。首先,高科技企业必然要注入大量的资金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随着风险投资公司经营理念的成熟,对风险企业不再在短期内帮助其上市,也不停留在炒作阶段,而是建立创业摇篮陪着自己的公司一同成长,即不仅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而且帮助他们建立管理模式,提供技术设备和运营服务等。这意味着风险投资公司要介入公司的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文化与风险企业的文化要相遇在一起。其次,高科技企业为实现有利的竞争地位,需要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合作企业的文化也会与本企业的文化交叉在一起。再次,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快速扩张,收购其他企业或与其他企业合并也遇到了文化交叉的问题。

在以上情况中,两种不同文化交叉在一起,必然面临着融合两种文化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未能有效地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从而使企业的筹资、合作、资本运营决策受挫,影响了企业的运行绩效。因此,在两种文化相遇时,高层管理人必须考虑潜在的文化冲突。假定企业能够简单地整合为相同文化的观点很危险。两个企业的文化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的行政人员辞退工作越快,对公司有价值的才干损失得越快。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2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模式

一、现有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主要融资模式

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金融体制和政策优惠上进行了大量有益工作,以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银行、财政、证券信用融资三大融资渠道基本形成,融资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内源融资模式

内源融资是企业及其所有者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股东出资增资、投入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中企业自有资金主要有折旧、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内部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源融资模式自主性大、基本不受外界影响、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但融资规模有限,有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当前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一般做过贸易或者咨询服务,从而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自有资金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但该模式有可能会导致因资金不足造成技术产业化速度过慢,进而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仅仅依靠该模式是外源融资环境恶劣情况下的被迫选择。

(二)外源融资模式

外源融资模式指资金来源于企业外部,即企业吸收外部资本并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财政拨款。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经济主体间的借贷关系,这通常与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正比,商业信用融资主要包括推迟应付账款、增加预收账款和开具应付票据。然而由于大多数高科技企业的信用级别较低,经营风险较大,因此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受到一定的限制。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要求购入指定设备,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定期收取租金,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根据合同选择退回、续租或买入设备的一种交易行为,即通过“融物”的形式实现融资目的,融资租赁主要包括直接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转租赁、风险租赁五种方式。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其设备往往是一笔较大的资产,一次性购入会支出相当大的资金,因此采用融资租赁是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3、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就是为了获得长期或永久使用的资金而采取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该方式获得的资金直接构成了企业的资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直接投资包括引入私募股权、风险资本、天使投资甚至外部合作伙伴,吸引这些经济主体投资企业,这样既可以获得所需资金,又能够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其中风险资本方面,由于各级政府出于增长经济的目的,纷纷设立各类创业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同时外资风险资本也加大了对我国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所以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类别的风险资本:一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主办的风险投资机构,这类机构投资主要偏重于列入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的项目,如十二五规划中列明的相关产业;二是国际风险资本,这些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具有较强的趋利性,往往是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然后进行股权投资并进行管理辅导,带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便推向资本市场以获得巨额回报;三是政府牵头以民间资金为主的风险资本,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运作模式也尽量往国际风险资本上靠,但这类机构整体而言在资金规模、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上都无法发挥主力作用;四是大公司专门设立的风险资本,这些大公司往往是传统产业中的行业龙头,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而进行的业务多元化,这类资本有可能会像国际资本那样谋求退出后的巨额回报,有时候也会战略性持有自己投资的企业,以进入新产业或保护传统产业地位,如联想集团。

发行股票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下,高科技企业可以在上海、深圳、香港乃至美国上市,值得注意的是10月开板的深圳创业板,给高科技企业上市带来极大的便利,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投资本投资高科技企业的积极性。截至4月,已经有200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其中大多数是高科技企业。由于权益资本不需要归还本金且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相对于借款和债券而言更为轻松,但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较高。

4、债权融资

负债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企业杠杆经营的重要方式,对企业而言,债权融资主要包括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根据有无担保条款可以分为信用债券、抵押债券和担保债券,其中担保债券需要企业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实际上这在操作中往往会利用企业所有者的关系网、合作企业甚至通过企业集群的方式,进行互相担保融资。利用债券融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利息为一固定费用,由于利息具有节税效用,因此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但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这一方式常常难以实现。

商业银行借贷是高科技企业最为常用的融资渠道,当前几大商业银行都设立了科技贷款机构,遍布绝大多数的高新区。当前,银行借贷是我国最传统也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由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偏好不强,其投资原则依次是安全性、流动性,最后才是盈利性,从而对风险较高的高科技企业不利;其次,我国信贷利率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无法随投资企业风险的大小而变化,从而失去向高科技企业借款的动力;最后,银行借贷往往需要抵押物,这对轻资产运营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十分不利,因此一般只能在企业进入成长后期后才能使用。

5、财政拨款

高科技企业更应该注重文化管理 篇3

(一)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所决定

高科技企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方式的企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种看不见的劳动使外部监督和制度化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唯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知识工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来提高工作效率。

当今,文化制胜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文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把传统的管理提高到文化层次。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那样,“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有其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语言的一种文化”。可以这样说,管理源于一个企业的文化,而文化又为管理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与思想支持。高科技企业员工的需求层次更高,更愿意接受柔性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善、注重企业的文化管理。

(二) 文化管理的作用所决定

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利益、产权纽带,还需要文化、精神、道德纽带。人正是后一种纽带的物质载体,而且是蕴藏着无限潜力的生命体。因此,他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不能靠硬性的、严格的监视,应该运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文化管理本质上强调的是深层次的管理,它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和本质因素,把管理不仅仅看作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一种制度安排,而是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激情、意志等精神特征密切相关的。文化管理的至高境界就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和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高科技企业文化管理的可能性

文化管理之所以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依靠文化机制的作用来完成的。因此,应学会合理地运用各种机制实现对员工的成功管理。

(一) 文化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调动高科技企业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文化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l.精神式

企业管理者通过灌输企业价值观、倡导企业精神等,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世界上第一个创作出公司歌曲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通过每天开工前唱厂歌,灌输松下以产业报国的信念,让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公司的信条。

2.民主式

这种激励方式就是让高科技企业员工在平等、公平的原则下,参与决策,可以自由地对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意见。摩托罗拉公司在其企业价值观中就明确提出,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民主式激励在企业管理中意义深刻,美伊达斯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则直接表述了这一重要性,“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员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极大的关系。”该公司每年拿出150万美元奖金征集员工的建议,效果非常显著。

3.自主式

就是企业适当的授权、放权给高科技企业的员工,赋予员工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让员工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工作。另外自主式的激励方法还包括,弹性的工作时间,弹性的工作地点,这是高科技企业经常使用的方式。但这种授权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应当是经过充分准备、精心策划的。

(二) 文化管理中的纪律约束机制

文化管理应该属于一种“软性管理”,但文化管理同样需要硬性管理——以纪律、制度为载体,为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积极向上的行为提供保证。纪律虽然是硬性的,但在它的约束条文下面,却有着内在的和谐美。海尔集团为了实现“真诚到永远”的“国际星级服务”,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规范,比如,用户购买空调后,保证24小时内安装完毕,而且安装人员不许喝用户的水,更不许吃用户的饭等。正是这样的严格规定,才造就了海尔今天的成功。在纪律的约束下,使员工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是这种机制存在的真谛。

(三) 文化管理中的凝聚机制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4

一、研究设计

(一) 假设提出

影响高科技企业绩效的高管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管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对高管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包括高管人力资本的平均年薪和持股比例。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管人力资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管理者发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根据相关文献对企业CEO等高管的学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 提出高学历的高管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假设。

假设2:高管人力资本的平均年薪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工资和奖金激励作为一种传统和常用的薪酬激励方式被各种企业普遍采用, 高的薪酬水平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根据代理理论, 在报酬—绩效契约下, 高管的报酬由企业的经营业绩决定。因此, 企业高管势必会通过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来提高自己的报酬。

假设3:高管人力资本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管理层持股可以协同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 降低激励不相容程度, 促使管理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持一定比例股份的公司管理者将寻求通过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益。由利益聚集 (Convergence) 假说可知, 企业绩效随着经营者所持股份的增加而上升。

(二) 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证卷交易软件计算得出的包括沪深两市上市的100家巨潮科技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处理:第一, 考虑到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稳定性和消除异常样本的影响, 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PT、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每股收益为负的上市公司。第二, 由于国内投资者主要关注的还是A股上市公司, 而B股、H股对A股的信息披露有所影响, 所以剔除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A股上市公司。第三, 考虑到新上市公司的业绩容易出现非正常性的波动, 而且公司内部各方面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所以新上市的公司也未包含在样本中。根据以上处理原则, 最终选定了74家在2005年以前发行的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实际研究样本, 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对选定的样本, 利用2008年的年度报告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三) 变量定义本文中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三大类。

被解释变量是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 采用平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其含义是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 是一个动态的指标。

解释变量是指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因素, 本文选择了三个解释变量—高管人力资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HC) 、年平均薪酬 (AP) 和持股比例 (SH) 。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高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年平均薪酬和持股比例表示对高管人员的激励程度。

将高管人力资本所受教育分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 并规定大专为3年、本科为4年、硕士为7年、博士为10年, HC= (拥有大专学历的人数×3+本科学历的人数×4+硕士学历的人数×7+博士学历的人数×10) /企业总的高管人数。AP=所有高管人员的总工资/在企业领取报酬的高管人员人数;SH=高管人员持股总数/总股本。

设立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于控制其他企业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了控制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本文选择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 并用企业总股本的对数表示。

各个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二、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高管人力资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56年, 介于本科和硕士之间, 这也正好吻合了现在大多数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偏向招聘高学历的人才;年平均薪酬的平均值为24.47万元, 基本符合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现状, 但是其标准差是最高的, 说明高科技企业的高管层享受的薪酬待遇差别很大;持股比例最大值为50.68%, 平均持股比例为3.114%, 这说明高科技企业中除了少数几家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偏高之外, 其它的高科技企业的平均持股比例普遍偏低, 这也是导致高科技企业绩效不高的原因之一;总股本对数的平均值为19.9468, 标准差为0.82, 说明所研究的高科技企业的规模相差不是很大, 进一步说明所研究的企业符合研究的条件。

(二) 相关性分析

由表3相关分析结果可知, 高管人力资本平均受教育程度、年平均薪酬、持股比例、公司规模都和企业绩效正相关。高管人力资本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只有0.057, 这可能是由于很多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力资本空有文凭而没有接受实质的教育;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最显著的是持股比例, 相关系数为0.25, 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而从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高管持股比例并不高, 这就充分说明了高科技企业实行高管持股的必要性。

(三)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带来的影响, 本文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企业绩效与其高管人力资本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检验, 并建立如下模型:

ROE=a+b1×HC+b2×AP+b3×SH+b4×SIZE+e

其中, b1、b2、b3、b4表示相应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a表示常数项;e表示随机干扰项。

回归结果见表4: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为0.99, 接近于1, 说明解释变量总体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 企业高管人力资本的受教育水平和对高管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比较大。各解释变量的T值均大于2, 其与企业绩效均显著相关, 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度很大, 所以假设1、假设2、假设3均成立。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高科技企业拥有高的高管人力资本存量的情况下比拥有低的高管人力资本存量时的绩效要高, 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 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力资本的年平均薪酬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高科技企业运用薪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第三, 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力资本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高科技企业高管人力资本持股比例越大, 对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

第四, 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资源禀赋理论。

(二) 相关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并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 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 高科技企业应加大对高管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管理,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加大对高管人员深造和培训的经费投入, 提高高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专业技能。

其二, 高科技企业在采用薪酬激励时, 应该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避免在高管团队内部产生矛盾。

其三, 各高科技企业应该把高管持股, 甚至是员工持股计划上升到议事日程, 已经有股权激励的企业应该加大股权激励, 没有股权激励的企业应实施股权激励。

参考文献

[1]李嘉明、黎富兵:《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3期。[1]李嘉明、黎富兵:《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3期。

[2]高雷、宋顺林:《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基于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2]高雷、宋顺林:《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基于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深圳罗曼斯科技企业文化介绍 篇5

深圳罗曼斯科技始创建于1994年,正式成立于2014年11月4日,是一家集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专注于高端全自动智能防盗门锁及智能家居等系列产品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罗曼斯总部位于科技之城深圳,目前公司占地30000多平方米,员工500余人,拥有行业最大规模标准生产线,核心技术国际标准检测生产,是行业质量最顶尖技术园区。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国家发名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外观专利100多项。

罗曼斯名字来源

罗曼斯的LOGO象征简单、浪漫、传奇,更吻合一家具有代表性突破性智能家居公司另外罗曼斯的LOGO英文是ROMANCE一个传奇,也就是说将会给这智能时代留下非常可贵的历史。

公司理念 罗曼斯以浪漫的理想主义,严谨周密高标准的制造工艺,来铸造一代传奇。公司内部崇尚平等自由、崇尚创新。

公司团队与人才观

创始团队由著名防盗宣传投资人林建发带领创建。其中联合创始人有:王伟志、许庆,刘路平,谢国兴,王金奎,李小林,杨振华。其中林建发担任董事长,王伟志董事担任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

公司使命

罗曼斯以浪漫的理想主义,严谨周密高标准的制造工艺,来铸造一代传奇。力图以嘀嘀全自动智能锁,领跑世界,树立“中国智造”的新形象、高端形象。

公司愿景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高科技战略;创新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01-04

1 概述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又为比利时学者皮卡第所发展。但该词在出现之后并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简称“WIPO公约”)的问世,该词才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并流行起来。在WIPO公约里面,知识产权被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智力创作活动,包括著作权和专利权;二是保护产业活动的识别标志,主要指商标权、商号权。

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增长飞快,但我国过去的工业类型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中国许多企业都努力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其中也确实有一些企业成功突围,如联想、华为等等,但多数企业都失败了。2012年4月,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出炉,选取宁波、深圳、杭州三地相关企业比较分析为例,原因有三:一是深圳市与杭州成功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对于宁波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借鉴意义,其中,深圳作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其人均摊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一,可以作为全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典型代表。而杭州与宁波其地理位置、地方政策等客观环境较为相似,能为宁波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一个范本。二是以这三地相关企业的比较分析探索出我国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未来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道路。三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包括:深圳11826件、杭州4509件、南京3457件、广州3146件、西安2738件、武汉2585件、苏州2486件、成都2403件、无锡1819件、长沙1767件。由此可看出,深圳和杭州两个城市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其他城市要强,所以被认为是我国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

2 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述

2.1 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含义与特征

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指高科技行业中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因此要理解什么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什么是高科技行业以及界定创新型企业的标准。

高科技产业,一般指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一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的其他产业,比如互联网、IT硬件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其主要特点可以用“八个高”来概括:高技术密集、高知识密集、高资金密集、高难度、高竞争、高速度、高效益、高风险。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其生产要素配置的状况来界定高科技企业的。

2.2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冯小青(2005)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将知识产权战略定义为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持或获得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做出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相关手段和策略。

谭佐唏和黄威(2007)在《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中指出,知识产权战略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转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和相关措施。

作者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就是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持竞争优势并获得最大经济利益,所采取的一系列以创造、保护、应用知识产权为目的的措施和手段。

2.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2.3.1 全局性。知识产权战略的全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基本地位的认识,二是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实际起到的作用。

2.3.2 保密性。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经营战略息息相关。它常常涉及一些带有商业秘密性质的内容,比如:市场预测、情报分析、新产品研发、企业经营战略等,一旦外泄,势必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对这些内容加以保密。这使得知识产权战略具有了保密性的特点。

2.3.3 时间性。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日期内受到法律保护,一旦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有效日期,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

2.3.4 地域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地域性表现为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必须考虑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第一,一项发明创造在一个国家能够获得知识产权,但在另一个国家并不一定也能获得知识产权;第二,由于各国的法律不同,国家间对于专利权的授予也是不同的。

2.4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2)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3)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4)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产权的形成。

3 宁波、深圳、杭州三地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比较

3.1 宁波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宁波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个案分析-吉利汽车。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集团)创建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生产汽车的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吉利集团内部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来管理集团内部知识产权的研发、保护以及应用,在汽车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同时,吉利集团为了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聘请了知识产权方面的具有多年实战经验的美国专家亲自指导。表1是吉利集团自成立以来到2010年的申请专利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2010年,吉利集团共申请专利将近3500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最多,达到了2624项,占到申请专利的75.6%。2010年,吉利集团发明专利340项,可谓是专利的丰收年,同比2009年的申请专利,增长了4%。

2003年8月,由于汽车商标权和汽车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引发的我国第一起知识产权案在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诉讼案的原告是日本丰田,被告则是吉利集团。日本丰田认为吉利汽车商标侵害了日本丰田的汽车商标权,而且在吉利汽车销售过程有构成对日本丰田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该有关汽车知识产品的诉讼案例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首起案例,因此被称为“中国汽车知识产权第一案”。

下面将从本案所设计的两点争议进行分析:第一点争议就是吉利汽车的所使用的商标是否对丰田汽车的商标构成侵权;另一个争议的焦点就是吉利汽车在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丰田”是否构成了不正当的竞争。

最终,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认为:吉利汽车的商标图案以及所使用的丰田公司生产的8A发动机均不构成对丰田汽车商标图案的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这是因为,尽管从一定的角度分析吉利汽车的商标图案和丰田汽车的商标图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还不能使得公众产生混淆,消费者可以很清晰地分辨出二者的不同。关于吉利汽车所使用的发动机,而且在宣传中使用“丰田”字样,在我国的现有法律当中,还未能达到让公众对产品性能或者用途误解的程度,同时吉利汽车所使用的发动机本身来源就归属于日本丰田,而且在宣传中不会对丰田品牌产生任何的影响,因此也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最终,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商标法》以及《不正当竞争法》认为,原告的理由不充分,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并且判决原告丰田公司赔偿吉利集团诉讼中所产生的8万多元的诉讼费。

3.2 深圳市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深圳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个案分析——华为公司。华为公司也就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简称,创建于1987年,总部设在中国深圳,是全球第二大通讯供应商,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通讯硬件设备和产品。2011年,华为为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向美国芝加哥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将摩托罗拉其中一个公司告上了法庭,也就是现在摩托罗拉分拆成两个公司之后的其中一个叫做摩托罗拉解决方案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托罗拉),该诉讼案成为中国企业在国外为保护知识产权而起诉国外公司的第一案,也被人称为是中国企业走出的第一步。华为公司将摩托罗拉告上法庭的原因是由于摩托罗拉将其无线电网络业务出售给华为的竞争对手,也就是与华为在无线电网络业务方面竞争的诺基亚西门子网络有限公司。

就在华为向美国芝加哥联邦法院提交起诉之后的不长时间内,芝加哥联邦法院的莎伦·约翰逊·科尔曼于1月25日发起了一项限制令。芝加哥联邦法院发布限制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立即终止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西门子网络有限公司的这项交易,因为这两家公司都还处于仲裁中,所以在此期间不能发起任何的交易。

综上述,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整个诉讼过程中,限制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及时有效地保护了受害方的利益不受损失,有效组织了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继续。同时,根据知识产权的实务操作来看,大部分的知识产权侵害案都是通过庭外进行和解的,这是因为知识产权本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地域性,而知识产权的案件诉讼,不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耗时很长,甚至要几年的时间,而这达不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本案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提出限制令的动议申请,是依法走民事诉讼救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样也是美国企业常常用到的方式。可以说禁止令的颁发是对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3 杭州市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杭州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个案分析——阿里巴巴公司。2001年1月18日,北京正普公司将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告上了法庭,北京正普公司认为,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因为中文域名“阿里巴巴”侵害了其合法权益。4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这成为我国由于中文域名而发起的第一个案件,也是第一个由于中文域名而被法院审理的第一个案件。

阿里巴巴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电子商务公司,其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B2B的电子商务服务。当前,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有四大业务群:分别是淘宝、雅虎、阿里巴巴和支付宝业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是一家域名管理机构,此次案件也是首次以被告的形式出现。

此次案件的基本情况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推出了中文域名试验系统之后,北京正普公司通过在线注册申请了“阿里巴巴”中文域名,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此域名进行了申请,并且最后被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得到。为此北京正普有限公司认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构成了对北京正普公司的侵权和违约。而对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公司而言,在申请注册“阿里巴巴中文域名前,明知道会产生纠纷仍然注册了“阿里巴巴”中文域名,侵害了北京正普公司的合作权益。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们法院在审理此案时认为,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制定并出台的《中文域名暂行管理办法》仅仅是提出了中文域名申请的一般程序和条件,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发布的,该暂行管理办法是面对社会大众的,因此按照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并不能构成我合同法中所提到的要约,也就是说,《中文域名暂行管理办法》不构成具有约束力的要约,鉴于这一点,北京正普公司所申请的“阿里巴巴”中文域名也就不能算作是合同上的承诺,所以北京正普公司认为,中国网络信息中心未能履行北京正普有限公司申请阿里巴巴中文域名的请求属于违约和侵权,针对这样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

通过上述的分析,最终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北京正普公司诉讼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和阿里巴巴中国网络科技技术有限公司侵权一案不能得到支持,并且判决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所拥有的“阿里巴巴”中文域名合法有效。

4 从三地比较谈我国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4.1 三地各自的问题与成因

4.1.1 宁波。从目前看来,虽然宁波市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知识产权对高科技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缺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缺乏专业人才。

(2)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妨碍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因素。

(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滞后,许多企业对于宁波目前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了解不多,应用不够,同时宁波的专利代理机构仅有6家,从业人员120余人。学历结构一般为本科,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的比例较低,能够撰写外文专利的人数相对更少,专利代理机构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4)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待完善,机制尚在探索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比,宁波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4.1.2 深圳。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深圳市在知识产权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行业分布不平衡。2010年,深圳发明专利申请的前23家单位共申请国内专利18493件,其中发明专利15132件,按相关行业领域进行分类(由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暂时不能提供专利申请中的行业情况,现通过发明专利申请前23家单位的专利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深圳市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IT等产业优势领域,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专利申请较少,不足以支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科研院所的申请量也很小。

(2)高科技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进行专利申请数量少。2010年,深圳仅有64%的企业有一件以上专利(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6%)。大量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2万多家从事技术类的企业和机构,仅有不到20%申请了专利,反映出深圳的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3)企业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以申请外围专利为主。目前,深圳的专利申请还主要是外围专利申请,核心专利申请、国外专利申请还较少。核心专利指的是制造某技术领域的某种产品必须使用的技术所对应的专利,企业不能也无法通过采用一些规避设计或手段绕开;外围专利是相对核心专利而言的,它的研究、改进是基于核心专利进行的。

4.1.3 杭州。杭州市高科技企业目前在实施产权战略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企业缺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管理机构。

(2)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企业无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原因。

(3)企业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缺乏研究,许多杭州高科技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缺乏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导致了展示产权战略结构单一、规划不系统等问题。

4.2 从三地看我国发展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整体现状与成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高达56%,国际专利申请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2006~2010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45.1万件,是十五时期总量的2.6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十一五期间达到145.1万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分别达到了128.9万件和155.4万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十一五期间达到了3.6万件,是十五期间的4.3倍。

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正在逐步提高。2007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3893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2851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8.3%和40.2%,和前5年前相比分别提高了5倍和8.8倍。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在发展和运营中的作用,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地保护和使用了知识产权,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为自身的良性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一些高科技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重视高科技研发、创新的企业,比如:吉利汽车、阿里巴巴、华为、三生、高科等。

一些企业在内部成立并建设了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侵权与被侵权、对外关系等。同时引入了一定数量的专利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同时还定期参加有关机构举办的知识产权论坛、讲座等,了解相关的最新资讯。

4.3 从三地看我国发展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不足

从对宁波、深圳、杭州三个城市高科技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看:

4.3.1 宏观上,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立法不配套,司法环境不乐观。

4.3.2 微观上,企业知识产权的制定与实施严重脱节。

4.4 我国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策

4.4.1 加快知识产权战略组织结构组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配套,是阻碍一些企业制定和施行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因素。企业必须建立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负责管理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的一切事务。

4.4.2 形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文化。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体系,要建立企业文化,首先要将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下而上地转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其次要提高企业的专利意识。这种专利意识应体现为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同时,注重创造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4.4.3 构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对于职务智力劳动成果的认定、对于成果的分配、相关的奖励措施与惩处措施、关于专利保护的具体要求等。

4.4.4 建立企业人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励机制。奖励办法包括:技术创新项目完成目标奖、技术创新成果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奖等。将奖励与完成技术创新项目的难以程度和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挂钩,设立不同的奖励等级,使员工的发明创造能够体现其应有的机制。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都建立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因此,对于一些无法自行制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企业,可以去参考或照搬一些著名企业、国有企业的激励办法,同时要注意,在制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时,必须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

4.4.5 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体系与步骤。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必须要对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要确保所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是完善的、分阶段逐步进行的。对于企业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效果,都要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一些企业为获得短期利益,没有从长远角度出发,盲目建立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导致知识产权战略成了

空话。

5 结语

知识产权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促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运用、保护知识产权,并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所采用的策略与手段。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都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使知识产权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Danny Samson.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Business Strategy: Connections through Innovation Strategy.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ustralia Working Paper,June,2005.

[2] 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 蒋坡.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 许伯桐,毕凌燕,祁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 于泽辉.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第一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 柴金艳.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培育——以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

[7] 丁雪晨.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J].科技潮,2012,(11):71.

[8] 范德成,贾爱梅.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4,(5).

[9] 井昕.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11).

[10] 冯晓青.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1).

[11] 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市场竞争优势与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2):32-46.

[12] 董莎,郭强.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J].今日科技,2011,(6):40-42.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7

1 研究设计

1.1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本文将借鉴文献[3]的作法, 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 (ROE) 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2) 解释变量:人力资本。本文将借鉴文献[2][4]的作法, 选取员工平均教育程度 (EDU) :本硕博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员工年现金报酬 (PAY) 、员工人数 (NUM) 作为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

(3)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本文将借鉴文献[1]的作法, 选取企业总资产 (SIZE) 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 选取净利润增长率 (GROWTH) 作为企业成长性的衡量指标。

1.2 分位数回归模型

分位数回归模型最早是由Koenker和Bassett (1978) 提出的, 该方法根据因变量的条件分位数, 从而得出所有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5]。分位数回归方法不但能够分析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 而且也能较为全面地描述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全貌。其基本模型为:

其中yi, xi和分别表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x'i为xi的转置, θ为估计中所取的各分位数值, βθ为对应于被解释变量第θ分位数的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εθi是误差项。

给定解释变量xi时, 被解释变量yi的第θ分位数回归模型为, 在分位数回归中, 参数估计采用了加权最小一乘准则, 其表达式为:

基于上述理论介绍, 本文建立如下分位数回归模型:

该模型表示被解释变量ROE (净资产收益率) 的分位数回归模型, 用以检验不同绩效水平的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

1.3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于RESSET金融数据库和巨潮咨询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2011年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 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剔除ST和PT类上市公司;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剔除未公布员工教育背景的公司。基于以上原则, 本文最终选取了162家高科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见表1。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 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 检验了企业绩效在不同分位数时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为了较全面地反映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不同特定的分位数的边际影响,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分为0.1~0.9分位数, 共9个特定分位数, 以分析不同绩效水平的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程度。表2中给出了企业绩效在9个分位点处的回归结果, 经分析发现, 不同的企业绩效分位点, 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是不同的, 具体分析如下。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值, *、**、***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1) 表2的第三列表示员工平均教育程度 (EDU) 在企业绩效不同分位数上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全部为正, 说明企业绩效与员工平均教育程度正相关。进一步发现, 其归回系数表现为“U”型特征, 即在0.1~0.5的分位点处, 随着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减弱;而在0.6~0.9的分位点处, 随着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增强, 这说明低分位数和高分位数绩效水平的企业中,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突出。此外,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明显要大于员工年现金报酬、员工人数的回归系数, 这表明员工教育程度在高科技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企业绩效仅在0.1的分位点处与员工平均教育程度显著正相关, 而在其他分位点处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这表明员工平均教育程度对企业绩效提高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显示出来。

(2) 表2的第四列表示员工年现金报酬 (PAY) 在企业绩效不同分位数上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员工年现金报酬的回归系数全部为正, 说明企业绩效与员工年现金报酬正相关。进一步发现, 其归回系数表现为“U”型特征, 即在0.1~0.3的分位点处, 随着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 员工年现金报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减弱;而在0.4~0.9的分位点处, 随着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 员工年现金报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增强, 并且企业绩效与员工年现金报酬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高科技企业中员工年现金报酬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能力, 且企业绩效水平越高, 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越大, 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越明显。

(3) 表2的第五列表示员工人数 (NUM) 在企业绩效不同分位数上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员工人数回归系数全部为正, 说明企业绩效与员工平均教育程度正相关。但企业绩效仅在0.1的分位点处与员工人数显著正相关, 而在其他分位点处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这说明只有在低分位数绩效水平的企业中, 员工人数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 在企业不同的分位点处, 员工人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无规律, 表现出波动特征, 这说明员工人数并不会因为企业绩效的增长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但不同绩效水平的企业中各人力资本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结语

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分析了不同绩效水平的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 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即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促进作用。但不同绩效水平的企业中, 各人力资本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为: (1)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但不具有显著性, 且随着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 员工平均教育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为“U”型关系; (2) 员工年现金报酬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且随着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 员工年现金报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为“U”型关系; (3) 员工人数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但不具有显著性, 且随着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 员工人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无规律。

以上分析说明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中人力资本指标:员工平均教育程度和员工年现金报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升员工平均教育程度, 并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员工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学芬, 黄功勋, 张学英, 等.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 2012 (1) .

[2]李丽华, 高洁.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2) .

[3]张宗益, 韩海东.行业间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16) .

[4]文玉春.风险投资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 2008 (3) .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8

随着科学技术逐步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 高科技园区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逐渐成为城市景观空间中重要的节点,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企业乃至城市整体形象的展示以及质量的提升存在积极意义。

高科技园区景观环境是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趋向的风向标, 具有时代精神和科技性, 能够提炼园区精神, 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科技园一般建于城郊开敞地带, 与住宅小区尺度较小, 布置精细的居住区景观相比, 工业园区环境更注重较大尺度的规划和大面积的效果;与原始自然景观相比, 工业园区环境体现出更多的人工匠心。在这种场地开阔、周围环境配套设施比较简陋的环境中, 协调建立提供必要条件是首要任务。

在我国, 高科技园区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 园区景观建设也存在较多问题。在各类问题中, 景观设计缺乏企业文化内涵是亟须改变的。很多园区景观主要停留在简单的绿化层面上, 缺乏特色与语义, 不能从景观上展现出企业的文化特征及行业理念, 更没能扛起传承企业文脉历史的重任。

2 园区景观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特征起源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积淀制度、行为准则等。企业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与行业特点、竞争特性等密切相关。陈学璞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概况为三部分, 一是在企业发生的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二是企业生产环境和员工生活环境的优化、企业文明形象的塑造, 以及员工素质、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含量的提高;三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专家孙兵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表现为行为, 即凝聚力, 包括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随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 企业文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2 企业文化与园区文化

园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与其他社区文化一样, 高科技园区文化建设是公民性、公益性、发展性的需求。高科技企业是高科技园区的主体, 园区文化中不仅包含企业文化, 还包括企业文化与园区文化之间是互动关系。园区文化在宏观上引导企业文化, 使新进企业的企业文化本土化;企业文化也同时丰富了园区文化,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社区文化的高科技园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园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和社区文化的企业化。

2.3 高科技园区景观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展现

景观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高科技园区的物质景观是它的形式表达的载体。同时, 它通过景观的色彩、风格、尺度等形式语言表达文化含义。景观设计是企业经营理念、团队精神、特色产品和发展方向等企业文化的综合展现。将物质构景元素与人文因素, 如地域特征、企业文化等相结合, 提升园区景观的文化层次, 改变园区枯燥、人文关怀缺失现象, 使园区景观超越物质走向精神层次。

3 案例分析

硅谷 (Silicon Valley)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海湾 (San Francisco Bay Area) 的南片, 是一条近50km的狭长地带。这是一个由十几所大学和几千家高技术公司组成的新兴工业区, 交通便利, 航空港、高速公路发达, 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电脑软件产地。硅谷的名称来源于用来制造这些电子装置的高纯度的硅。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同, 硅谷不是任何一个城市内部的园区, 事实上它由一系列城市组成, 总人口达670万人,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立和完善的服务设施, 也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硅谷地区十分重视重点景观节点设计, 对园区入口处、风景区、风景走廊等的建设, 从造型、体量、色彩、质地, 以及电线、树木、标志物的布置等都要求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同时满足企业文化宣传。硬质铺装大多采用石材, 色调较为朴实, 多为灰、白, 加之树冠的掩映, 使得环境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

硅谷园区内多个企业, 各单位可以自主通过软质景观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各个公司都十分重视企业内部软质景观 (植物、水景) 的绿化和美化, 作为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的一个途径。硅谷园区建筑立面大多以方格型为主, 通过色彩搭配和不同的面积组合, 每个企业根据其企业文化创造属于各自的建筑特色。颜色与格式的选择是与企业其他形象元素相同的, 也使得园区整体风格协调统一。园区内建筑风格简洁明快, 体现了高科技氛围。如Intel和3Com的蓝色, Apple和SGI的暖色, 形成个性化的立面。许多公司还通过在喷泉、水池、植物造型设计上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花园式企业环境烘托出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此外, 硅谷导向标识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 力求个性化 (图1、图2) 。导向标识根据各企业文化特色进行的独特的设计, 极具导向性与吸引力。

4 反映企业文化的景观设计实现方式

4.1 打造重点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的导向性, 不仅指构成的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感, 从更高层次上, 还指对观者精神的导向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亦兰教授提出, 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可以通过创造环境中的视觉显著点来实现, 同样可以借用在景观空间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他提出, 景观视觉点可以通过破坏知觉图形的连续性来实现。高科技园区中, 大尺度空间过长的线形容易缺少变化、产生单调感, 因此, 在线型空间的造景中可以运用起景、中景、端景引导视线的停驻、转换和流动, 这样会使观者的视野常处在变化中, 从而既创造出视觉显著点又保持了视觉新鲜感。

4.2 建构特色硬质景观

本文涉及的硬质造景包括利用石材、木质、铁质材料加以塑造的景观小品、雕塑铺地设计及用这些材料铺装、拼贴的地面等。管理者的经营理念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园区景观中的不同硬质景观能够展现不同的企业文化内涵。利用景观小品或者雕塑等硬质景观营造小场景并在这其中带入所需传达的内容。一般来说空间中的小品、雕塑等都最能成为景观中的视觉显著点, 若把一些关键性的构建, 信息内容, 诸如企业宣传, 文化传播等内容布置在这个位置, 就能够控制全局, 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在园区景观环境中, 地面和铺装的设计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的日常感受。地面材料的使用和构成是非常多的, 要从企业的地域性、企业的类别和企业的文化等方面, 来考虑如何把设计要素中的功能性, 耐久性、安全性、可维护性以及文脉特征融入设计之中。例如:具有当代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在园区内正在采用通过地面铺装的材质、颜色来限定人和各类运输工具的活动范围。这个可以大力提高生产中的工作效率也规范了人和运输设备之间的活动范围。这个可以大力提高生产中的工作效率, 也规范了人和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地面铺装设计能定义出过渡空间, 特别是园区地面铺装的改变, 能够暗示园区内建筑的出入口, 并且在一定区域的不同使用功能。

4.3 运用软质景观及植物的象征意义

软质造景以植物为主。植物最大的特点是其可生长、灵活多变的属性。不同于硬质材料, 不如其他手法的形状细腻, 其生长季节性也限制了植物组景的观赏时间。所以用它作为企业宣传的载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求图形的层次必须简洁, 具体手法可以有扎景、修剪等。

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 在园区中设计出文化感强烈的场地空间, 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 因此绿化物种的选择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的体现之一, 通过种植有当地特色的树种以体现企业所在地域特色性。

4.4 通过色彩传达语义

色彩含有隐喻某种文化和直观象征的作用, 由于色相的明显差异, 每一种色都有自己的表情, 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 可以通过色彩区分景观的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突出景观重点、亮点等, 从而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园区的色彩是蕴含在企业文化中的最抽象的部分, 传达了企业的重要信息和产品特性。强调企业色彩是企业环境和企业精神达到统一和谐的有效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美国圣地亚哥霍顿广场 (图3) , 建筑师Jon Jerde试图通过建筑色彩造型等细节设计, 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 他选用了近28种颜色, 使建筑犹如一幅色彩绚丽的粉笔画, 显示了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 充分展示了当代的商业文化;又如新疆吐哈石油广场的景观设计, 代表石油的黑色是景观体现企业精神的主要色彩。通过黑色来传达力量、坚毅和爆发力, 正符合石油企业的特质。一些景观空间中的标识牌、中心雕塑也常采用醒目的颜色来吸引人的注意。

在景观色彩的制定中, 色彩多以低明度色彩为主, 朴实沉稳, 巧妙、灵活地利用色相变化可以给园区空间带来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展现企业文化, 同时会对人们产生心理暗示, 继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4.5 发挥标识系统能量

园区标识系统最能体现企业的个性和生存理念, 是园区景观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标识是个体的视觉元素, 往往只体现单一功能或用于显示独特特征的一种载体, 而标识系统是系列化的标识群体。运用标识系统传播企业文化的方法比较灵活常用, 可以以标示牌、雕塑、点睛组团等各种方式实现,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客户和过往行人能容易看清企业的名称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小品结合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的特点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特色产品、生产流程贯穿在设计中, 突出企业文化, 以提升整体形象、赢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6 加强管理, 延续活力

景观管理是对创造出的景观和需要保护的景观进行长期的管理, 以确保景观价值的延续性。对于已经形成的生态景观进行持续的保护和对人文景观进行及时翻新与更替, 是园区景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许多园区在经过初期建设后, 忽略后期持续的维护和建设, 缩短景观寿命, 不利于高效高质的传播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5 结语

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对高科技园区景观空间塑造赋予了新的内容, 本文从重点节点设计、硬质景观的塑造、软质景观的塑造、色彩建设的定制、标识系统的设计以及建立园区管理制度这6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塑造完美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景观。高科技园区作为城市景观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 亦担当着企业文化的宣扬, 社会新文明的缔结职责。设计师在关注景观绿化建设之余还应该将视线投注于企业文化的宣传与传承, 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 对其企业文化、产品特性及所处地域的特点有充分了解, 寻求合理的开发利用模式, 在设计中予以体现, 为构造新时代的社会文明作出贡献。

摘要:从展现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景观设计, 指出了景观设计应有其生命力、尊重地域性与历史性、重视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塑造。探讨了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的企业文化表现。

关键词:高科技园,企业文化,景观设计,视觉识别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吉亚妮.VI视觉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31) :38~39.

[3]刘滨谊.走进当代景观建筑学[J].现代建筑, 1997 (3) :64~65.

[4]西蒙·贝尔.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钟书华.科技园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7].袁犁, 姚萍.基于城市CIS原理的小城镇景观识别分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1) :50~51.

[8]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9]杨公伙.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种子期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篇9

一、种子期高科技企业特点

种子期阶段一般为企业的产品研究创新期与企业创立期。从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或设计出一种新技术或新想法, 经过论证, 到对产品的付诸研究与开发, 这一过程为产品研究创新期;企业创立期为从高科技企业的筹资组建到注册登记, 并取得营业执照, 然后备置固定资产包括厂房、生产设备以及原材料等, 再到初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或提供出自己的服务阶段。该阶段是企业产品服务或先进技术的初步形成阶段, 由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含量高, 产品或服务具有开发风险, 能否开发与生产出适应市场的产品, 并将这种产品销售出去, 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种子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决定高科技企业能否生存的重要起点。高科技企业在种子期阶段由于还面临着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 因此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差, 难以吸引直接外部投资。该阶段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是以创业者自由资金为主, 或得到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资助等。企业为了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要尽量吸引风险投资企业或风险投资基金的视线, 尽可能得到风险投资资金的帮助。

二、种子期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原则

由于种子期的高科技企业初步建立, 所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很高, 会带来高额的成本, 因此在可能出现巨额亏损。但与其他时期相比, 即使持续亏损, 而且商品远远未市场化的条件下种子期高科技企业的价值也可能增加。因为在这个时期的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正朝着成为有生命力, 产品逐渐成功的方向发展, 企业的价值伴随其“技术价值”而增加。评估时应注重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技术能力与产品市场化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重点应放在对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成长机会、市场增长能力、潜在获利能力与技术优势的分析上, 全面估计未来企业会获得的收益与风险。

三、种子期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方法主要有包括成本法、市场法与收益法, 针对种子期的高科技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来说, 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是非常重要的。 (1) 成本法:如果使用成本法来对企业进行估价, 需要估算使企业达到目前状态所耗费的所有成本, 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一旦计算了所有的成本, 调整最终的计算结果就可以得到企业的价值。问题在于成本法很难对早期的高科技企业价值提供可靠的估计, 因为此时的企业价值主要是由未来的获利能力与发展潜力所决定的。鉴于预期收益是潜在投资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对于种子期的高科技企业而言, 采用成本法并不恰当。 (2) 市场法:当使用市场法估价企业时, 必须在同行业中寻求规模相当的可比较企业。使用较多的比率方法为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等, 当使用这些比率来决定企业价值时, 还必须根据一些差别调整计算结果。问题在于市场法对于早期企业来说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 可比较的环境可能并不存在, 寻找处于相同环境的可比较企业,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次对于种子期高科技企业来说, 由于其产品的创新性, 着实难以找到产品类型相似的企业进行比较, 因此, 虽然市场法简单方便, 但对处于早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 难以真正使用。 (3) 收益法:处于种子期的高科技企业, 通常以预期损失, 没有收入、没有能力获得商业贷款为特征。以资金投资这样的企业, “钱”被很快地以人员成本与原材料消耗伴随研发费用而“燃烧”。因此种子期阶段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收益或收益为负, 而且净现金流量为负, 所以以现金流量或收益为基础的传统贴现模型不能合理地对企业进行估价, 无法得出客观的结果。因此, 种子期高科技企业需要以复杂或修正的方法来决定其价值。

修正的现金流量折现法被用来估计种子期高科技企业的价值, 可以扭转使用传统的折现现金流量方法由于亏损使得价值为负的结论。传统的与修正的现金流量折现方法都是以今天的资金来决策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 两者的差别在于终值的计算。在修正的现金流量折现方法下, 市场驱动的收益乘数被应用于计算终值。由于高科技行业的投机性质以及证券价格的波动性, 折现率通常比较高。在决定修正的现金流量折现方法的折现率时, 一般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计算的基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核心是选取β值, 一般是按照可比较的上市公司的证券价格波动为依据计算的。修正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于高科技企业的估价更为合理, 在采用修正的现金流量折现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当对高科技企业进行估价时, 其超常增长期间的长度, 以及何时被正常增长期所替换是非常重要的。在转换期与稳定期准确估计现金流量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预测边际利润、周转率、需求、规模以及市场占有率与其他的收益驱动因素。由于环境中的高度不确定性, 对于高科技企业业绩不可能做到准确预测。以通信企业为例, 在这个行业中的企业需要面对巨额的资本投入, 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产业许可证与顾客需求等。在建立有效的供给与分配网络上需要花费巨额的成本。这样的企业在种子期阶段面临巨大的初始成本以及亏损, 高预期增长率以及技术、规则、争取客户上的高度不确定性。为了对该类企业进行合理的估价, 需要预测预期可能的状况及其概率, 包括通信密度、预期每一用户平均收入、预期市场份额、边际利润等。此外, 由于种子期阶段高科技企业一般以无形资产为主, 有形资产很少, 净现金流量一般为负的特点说明, 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成长机会与潜在的未来价值。这与以折现方法为基础而发展的实物期权方法的特点相类似。因此对于种子期高科技企业还可以选取实物期权方法进行评估, 种子期高科技企业中的实物期权主要包括专有技术与专利权等。

参考文献

[1]曹兴、李佳:《高科技企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2]王丰、宣国良, 《经济利润及折现现金流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3]王小荣、张俊瑞, 《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2003第7期。

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创新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拓展,创新

高科技企业是一个以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及推广应用为主要活动的特殊板块, 高风险和高收益是其经营上的最大特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适应其运营特征的内部控制新体系, 对于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内部控制目标的泛化

COSO报告认为,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律和规章[1]。但基于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这一特殊性, 其内部控制目标可泛化为企业可生存和发展能力最大化, 具体包括: (1) 市场竞争能力。有无竞争能力是决定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当今信息技术形态下, 企业的竞争正由个体竞争转变为网络竞争, 企业越来越多地处于复杂的跨行业关系网络中, 一个企业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生产和竞争, 更要考虑如何在一个跨行业的经济生态系统内扮演重要、长期的角色。 (2) 潜在获利能力。这是衡量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因为盈利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存在的基础, 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目的, 可以用权益资本增值率、投资利润率、企业价值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 (3) 知识与技术管理能力。在高科技企业中, 知识和技术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 是企业未来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 因此, 如何筹集知识、积累知识并不断把知识转化为适合在本企业应用的技术, 以及如何加强对知识和技术拥有者的管理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战略核心任务。 (4) 抵御风险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估高科技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建立积极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对于保障和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现金流量运作能力。现金流量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主要方面的全貌。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 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金流量是否充裕,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使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

2 内部控制原则的拓展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 为应对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的竞争新格局, 高科技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遵循的原则应拓展为: (1) 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发展的最终体验者,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的观念, 是信息经济的要求, 也是高科技企业一大特色。从事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 当今世界上一流的高科技公司无不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强化对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内部控制机制, 是实现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因此, 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与执行都必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2) 以战略为导向。战略是决定高科技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各业务单元必须有明晰的远景目标和价值观, 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从外部市场的客户需求到内部组织结构和价值流转的一条完善的企业动态价值链。 (3) 开放和效率。高科技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必须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通过增加新单元, 创造多领域、多层次的经营主体来扩大与外界的接触面, 围绕核心竞争力用流程重组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动态价值链衔接起来, 减少管理层次, 提高管理效率。 (4) 信息共享。高科技企业要求有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技术研发、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质量管理到售后服务的全部活动, 将分散的各个组织单元信息全面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处理, 实现信息共享, 形成信息整合的经济性。 (5) 组织柔性。信息经济时代, 产品更新周期加快和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求高科技企业不断改变内部组织单元, 适时调整组织结构, 建立起柔性组织体系, 修订和重新构建合适的企业多边契约。可根据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参与企业治理各方所拥有资本特征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治理模式, 以最大限度地协同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 (6) 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环境。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必须以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基础。为此, 高科技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 培养员工形成具备艰苦创业、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等特征的职业道德、品性和操守, 以及对于企业的归宿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对于新进员工, 必须安排职工守则、业务流程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对于管理者, 尤其是高层管理者, 则要注重其职业道德、品行和操守的培养。

3 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点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内部控制的本质[2]。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应该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得当、信息记录及时真实、审核审计客观独立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而言, 高科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并完善以下关键控制点:

(1) 资金结算

高科技企业的资金从数量到结构都比单一企业雄厚和复杂, 根据成员单位的法人性质、规模和成长性等严格界定理财权限, 各成员单位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均应纳入企业统筹规划中, 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提升。在资金融通方面, 高科技企业因实力雄厚、声誉好, 一方面可以较为优惠的条件, 采取集中借贷方式在资金市场上寻求资金来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以集团中效益和信誉卓越的子公司向金融机构借款, 由企业担保, 可以大量减少融资程序的时间。在资金使用上, 通过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建立成员单位间资金的有偿使用和调剂机制, 构建集团内部的资金链, 提高集团整体的资金效益。对于境外投资、外汇买卖、贷款担保等特殊业务应严格审批权限, 减少不确定事件的发生。

在具体策略上, 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高科技企业筹资、投资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选择组合, 在应用时应充分注意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表外风险。在防范信用风险上, 应认真研究客户的信用状况, 选择适当的客户信用标准, 减少由于客户拒付款或无偿债能力导致的坏帐成本;加强营销队伍管理, 明确发货和收款权责, 促使资金尽快回笼。

(2) 投资决策

作为成长迅速的行业, 高科技企业应强化在投资决策方面的控制作用, 从决策程序上进行监督, 力争以有限的资本投入形成高效益的回报。具体控制环节有:1) 引导投资方向。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诊断、预测和参与决策的作用, 研究国际经济新趋势和技术创新潮流, 依自身的特定优势和市场行情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向和发展战略。还应运用项目决策和产业结构效益对比分析, 及时提出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案和转移策略, 引导成员企业、科研机构的资金流向。2) 控制投资规模。高科技企业应根据投资成本、管理能力、回收期长短、风险程度等因素对集团各项投资的规模作出全面、长远规划, 严格控制各成员单位因短期、局部利益而追求企业外延的盲目扩大所造成的损失。3) 评价投资项目。对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及决策程序, 应由企业统一规定;对于具体投资项目, 应设立不同级别的审批权限进行审定;对于规模超过成员单位净资产一定比例的项目应由总部审批, 并在每年对该投资项目的运转和回报进行监督、评价。

(3) 全面预算

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而言, 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 将战略思维引入预算机制,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联系战略需求来整合资源, 强化高科技企业对整体预算的监管力度。2) 推行全面预算。作为一种集成管理, 全面预算是对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计划的数量说明, 它是整个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是使高科技企业对各成员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做到事前控制、事后监督的必要举措。它不同于传统的按专业划分的板块管理, 其核心职能在于对集团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预算对象, 即企业为一级预算单位, 各成员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二是明确规定预算内容, 集团总部以费用预算和现金预算为主, 下属成员单位预算采用全面预算, 包括生产、销售、现金流量、费用预算。三是规定严格的预算程序, 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预算的跟踪与控制、决算的管理及审定都要有明确的期限和责任。预算一经确定, 一般不再调整, 在实施中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做好监控分析, 实施考核与奖惩。

(4) 风险管理

当前的知识与信息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风险经济, 风险管理应作为一项常规活动纳入高科技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控制方法有:1) 降低风险, 即高科技企业采取某些行为, 设法降低客观的风险水准。具体做法是设法与可能对高科技企业经营造成风险的关系组织构建有利的联结关系。实践中构建的可用于组织间联络的方式有并购、合资、合作、策略联盟和董事会联结等。2) 转移风险, 其特征是风险的客观水准不变, 但转移给其他企业承担。当高科技企业认为某项目的研究开发风险较高, 或某种产品的创制与其内部流程不适应时, 可以通过发包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出去。3) 分散风险。此理念主要源自马克威茨的投资组合理论, 基本想法是将不同风险水平的项目进行组合, 从而得到一个较适中的风险水准。这是高科技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常用方法, 具体反映在投资和融资决策当中, 例如对风险高、中、低的项目进行组合投资, 融资是采用恰当的资本结构来分散风险。此外, 业务多元化也是分散风险的具体运用, 例如供应来源多元化、产品品种多元化、销售网络多元化等。4) 规避风险。规避风险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各种实物期权、金融期权和其他合约。例如对于人力资源风险中的薪金管理风险可以运用员工薪酬合约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关键在于合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合约得到解决的风险, 如技术风险则可以使用延迟或放弃投资等实物期权加以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 在高科技企业中风险控制方法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应将风险意识植入企业文化中, 形成一种全员防范风险的氛围[3]。

(5) 激励机制

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是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板块。科技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用产权制度加以调节, 目的是通过技术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鼓励创新活动的产生。

在激励工具选择上, 可以借用金融市场中的股票期权模型, 在企业中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实施对象是企业科技研发人员和关键管理人员, 期权激励中的股票来源可以是新增发行、大股东转售、以其他方名义回购甚至虚拟股票 (被激励者并不真正持有股票, 其收入来源为未来股价与基期股价的差额, 由企业支付) , 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可根据企业情况与外部环境由双方协商确定。在高科技企业中实行股票期权激励, 主要是为期权持有人提供一个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看涨期权[4], 其内在逻辑是通过公司的成长及股票的增值促使期权持有人更加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 使期权持有人的长期报酬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 股票期权激励是一种过程激励, 覆盖了企业发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激励;从空间上看, 股票期权激励是企业内部契约激励和外部市场激励的整合, 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获利水平决定了股票的市场表现, 进而决定了行权时对股票期权持有人的激励强度。

在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具有以下优点:1) 降低了交易费用。引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后, 员工的收益与企业未来的利润捆绑在一起, 减少了企业现在因使用新技术而付出的高额专利费, 双方都容易接受。2) 有利于分散风险。股票期权将发展风险内化于交易价格中, 能够把知识产权所有者与使用者通过市场联系起来, 鼓励双方共担风险, 共同创新发展。3) 有利于收益分配。在股票期权中, 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收益与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剩余是同步增长的, 实现了知识产权所有者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 企业未来资产的分配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鲁特.超越COSO: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海林.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讨[J].会计研究, 2008 (11) :63-68.

[3]韩志丽.高科技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演进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5 (4) :81-84.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商务模式;高科技初创企业;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VCs Evaluation Business Models for High-Tech Start-Ups

ZHANG ShuangWen

(Applied Economics Postdoctoral Station, Peking university,100871)

Abstract:Venture capitalists(VCs) should treat business model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contents when high-tech start-ups finance from them.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on how VCs actually evaluate prospective business models,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rough both analyses, the evidence suggests business models should be expressed by value proposition, value supporting, value maintaining. According to such value analysis system, high-tech start-up can ensure of the operational and scientific business models that help VCs understand it better and more efficiently choose or screen their investments.

一、風险投资家对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评价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s,也被译为商业模式),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流行起来,是目前互联网上出现最多的术语之一。商务模式是高科技初创企业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家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风险投资家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商务模式。风险投资家不仅可以给初创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而且可以为初创企业带来更深层次的技术和市场知识,将优秀的构思转变为有能力和持续性的优秀商务模式,其结果,能显著增加商务模式的价值,长期内能产生更高回报。

风险投资家在进行初创企业商务模式分析时,更看重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吸引力的、健全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能获取利润的商务模式。风险投资家会考察初创企业是否已经有了优秀的商务模式,优秀的潜在构思是否对优秀的商务模式有所帮助,构思能否支持开发稳健商务模式所必须的努力等等。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很多风险投资家既强调长期稳定的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又强调季度增长的重要性。既声明对开发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有兴趣,又坚持初创企业的短期绩效目标的实现。对此,很多研究者和风险投资家都认为初创企业应该具有灵敏性和弹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同时,风险投资家也应该柔性地对待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很多风险投资家既强调长期稳定的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又强调季度增长的重要性。既声明对开发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有兴趣,又坚持初创企业的短期绩效目标的实现。对此,很多研究者和风险投资家都认为初创企业应该具有灵敏性和弹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同时,风险投资家也应该柔性地对待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

风险投资家在进行初创企业商务模式分析时,常常包括很多要素。如William(2000)指出,很多风险投资家会问及如下问题:利润压力;收入模式、成本模式;商务模式的独特性;竞争者的进入障碍;实际或预期的竞争优势;等等。[1] Robertson(2001)认为,能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有三个特征:[2] 商务模式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带来初创企业的高成长;初创企业要有高的进入壁垒,来保护利润的取得;商务模式所做的期望是现实的,是能够实现的。Bottorff(2003)也提出了风险投资家对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如何赚钱;定价模式和收入模式;销售周期和分销模式;成本模式;压倒性的竞争优势。[3] Bolton(2002)也提出风险投资家对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有:商务模式要能够被解释和评估;要能使企业获得利润;可预测的收入流。[4]

Magretta(2002)指出商务模式要能“解释企业如何经营的故事”,一个好的商务模式要能回答:顾客是谁;什么是顾客价值;如何赚钱。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价值主张和收入模式。[5]Osterwalder&Pigneur(2003)认为评估一个商务模式重点要强调以下问题:产品创新:企业为市场提供何种创新产品和价值主张; 顾客关系:目标顾客是谁,如何提交给顾客,与顾客建立密切联系;基础管理:企业如何有效执行基础的管理问题;收入模式、成本模式是什么。[6]

我们也可以给出风险投资基金对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如篮石基金(Blue Rock Capital)在进行投资标准的设计时,要求被投企业的商务模式必须是引人注目的,商务模式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专利技术、产品和服务;专门的分销;可论证的顾客价值。Women's Growth 基金也要求被投企业的商务模式是引人注目的,且必须是能够获得利润的。St. Paul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标准是:强的价值主张;重要的市场机会;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优秀的管理团队。

对于风险投资家说,就是要决定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所讲述的引人注目的故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来了解该企业是如何赚钱的,又是如何经营的。关于商务模式的识别标准一直存在很多争论,风险投资家可以将初创企业提出的商务模式和其它已经证明的模式进行比较,看看是否相似。虽然识别相似的商务模式并不是必须的,每天都会有新的商务模式出现,但是如果风险投资家能够识别那些已被证明的成功模式,将会更好地评价初创企业提出的商务模式。

风险投资家在对商务模式的评价中,也突出了商务模式盈利性的重要性。正如美国风险投资家格莱恩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成功的商务模式,只有赚钱的商务模式”。一个成功的商务模式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风险投资家应该给予高科技初创企业足够的自由度来对商业气候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商务模式调整以求更好的定位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季度收入目标和其它短期的重要事件应该根据风险投资家的最终目标(持续的竞争优势以获得更高回报)进行重新排列。

风险投资家必须通过一个稳健的商务模式来评估高科技初创企业能否达到长期的竞争优势。风险投资家在辨识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质量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企业商务模式被复制的可能性;专利技术能否阻止竞争者进入;是否拥有不能被复制的成本结构优势;企业品牌能否阻止竞争者进入;是否执行了顾客高转换成本策略;分销系统是否拥有竞争优势;如何为顾客提供竞争者难以复制的更多价值。

二、高科技初创企业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的描述

通过对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交的商业计划书中应设计的商务模式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可以映射出风险投资家对其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

Chan认为成功的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要表明企业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来获取利润。[7]Schneider(2002)指出商务模式传达了高科技初创企业追求成长和成功的意愿,反映了企业的价值主张、发展阶段、管理团队、战略伙伴、市场、竞争、监管等等,商务模式应是可实行的,能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8]Gilbert(2003)在对Toysaus、Hotmail等在线电子企业的研究中发现,成功的商务模式应该包括:顾客价值;市场范围;定价;职能;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持续的竞争优势;收入来源。[9]

Eisinger等人(2003)认为在成功的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设计的目的在于解释在给定的市场机会里,企业能提供什么。他认为,商务模式应该包括:产品和服务描述;竞争优势描述;定价分析;收入模式。[10]Montreal(2003)认为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的主要組成要素包括:独有权;市场特征,包括市场规模、成长性、企业边界、法律法规等;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知识产权和保护等。[11]Afuah&Tucci(2001)认为商务模式包括: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价值;企业的目标客户群; 向目标客户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范围;收入的来源;对所能提供的价值定价;对客户提供价值所必须进行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为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必须采取的措施。[12]

三、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科技初创企业虽然深知商务模式的重要性,但在设计自己的商务模式时,却会犯许多问题。正如Keutzer(2003)指出,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商务模式常常是不清楚的。对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找到产生现金的方式,再有伟大的创意和优秀的管理团队,也是不够的。只有企业阐释清楚了商务模式,才能解释清楚企业最终是如何经营的。[13]正因为在商务模式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高科技初创企业往往不能提出令风险投资家信服的商务模式,从而导致融资的失败。正如阿玛尔·毕海德所指出的,很少有企业家创办的初创企业符合风险资本的投资模型,只有约5%的《有限公司》500强企业在创业时有风险资本的资助。[14]Quindlen(2000)主张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应该是新的商业中最重要的要素,对商务模式的错误执行,最终会导致企业失败。[15]这里将初创企业在商务模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讲述的商业故事太复杂,流动性很强,但却缺乏中心,使风险投资家抓不到故事的要领,难于总结故事背后的商务模式。对风险投资家来讲,他们最关心两件事情:一个是有“美好预期”的商业故事,另一个就是如何实现这个故事。

2.没有清楚地表述出企业如何赚钱,收入模式不能很快实现,即使能实现,也会需要初创企业花费很多的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商务模式的实质是企业取得盈利的方式,即企业为保证其生存和发展,通过组织资源获得盈利的模式,它决定着企业的收入来源、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优势的形成途径与成效。初创企业必须清楚地明确适合其发展需要并且能够实现的商务模式,如果不能建立具有合理预期的收入模式,构造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经营资源平台,初创企业不仅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更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

3.盈利的路径认识模糊,难以找到一条现实有效的盈利路径,缺乏对主要卖点和盈利的阐述,从而使得投资者缺乏感性认识。初创企业如能理解驱动盈利性的关键因素,要远远重要于企业花费大量时间来预测企业未来五年的收益。初创企业应集中于高的利润潜力和高的收入流潜力,初创企业关注了这两部分,就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快速增长和激烈竞争,也就能更好地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支持。

4.缺乏准确的预算和销售计划。由于缺乏有效的商务模式设计,初创企业不能准确做出预算和销售计划,而是随意变更企业经营计划或在制定财务预算和销售计划时不严肃,盲目做大,实现不了再来从客观上找理由,推脱责任。

5.缺乏明确的时间表。例如,随着对网络经济赢利滞后模式越来越多的质疑,投资者对互联网的盈利要求也从遥遥无期转变为有明确的时间表。

6.商务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不一致。管理能力对商务模式的执行具有直接的作用,如一家IT初创企业在推出一个项目时,需要客户的参与和支持,此时,推动客户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经理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就无法获得客户的支持而导致项目延期。另外,初创企业的管理可能缺乏风险投资家所需的成熟度,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本身的素质以及管理团队的组成极其重视。

7.缺乏对企业成长壮大的认识,缺乏可测性的工具来衡量成长。初创企业面临的市场规模狭小、需求增长缓慢,破产风险高,以及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使得初创企业在设计商务模式时,缺乏对成长的可测性分析。

8.过分依赖其它因素,如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缺乏对商务模式重要性的认识。

四、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设计的改进

不同风险投资家对评价要素的标准不统一,以及高科技初创企业在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使得风险投资家在评价商务模式时出现偏颇的情况,可能会选择“坏”的商务模式。风险投资家对很多互联网初创企业的投资就是明显的例子,很多风险投资家都被初创企业所编织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而没有考虑这些“故事”有无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保障体系,其结果是既没有获得盈利,又无法“安全地”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进入到“恶性循环”中去。产生这种境况的过错不在于商务模式的概念而在于其被曲解和误用,风险投资家在应用商务模式概念之前,既需要澄清模糊认识以获得科学可行的定义,还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帮助其正确辨识商务模式的“好”与“坏”。

风险投资家对商务模式的评价要素,以及初创企业在对商务模式设计组成要素,都可以归纳为以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为特征的表述。按照这样的价值分析体系来研究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设计,就使得其设计紧紧围绕“价值”这个核心概念,使设计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首先,寻找能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中创造价值并最终为企业带来显著价值的关键要素及其组合;其次,寻找能为实现价值主张所必须的关键要素及其组合;第三步,寻找能给价值主张的持续实现带来直接或间接重大冲击的要素及其组合。这样的依次推进,使得商务模式的设计过程非常清楚,有利于初创企业更清晰地明确如何发掘或创造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初创企业积极主动性地去寻找如何支撑和保障从创新中获得的价值,实现价值的持续性增长,进而为其成长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务模式的设计也需要一种新的价值分析体系作为指导。这样由里到外,层层递进的分析,就使得初创企业原本“笼统模糊”的价值概念变成清晰的价值系统的创造和分配体系,为商务模式的科学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这样的优点在于:(1)可以完全围绕价值创造这个核心,从而使得这些要素的表述具有统一的“主线”,有了统一的要素标准;(2)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对关键要素认知的不完备性、模糊和支离破碎的现象,全面把握商务模式的内涵,更多地关注要素形态间的组合效应;(3)更强调了从整体上为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价值,也能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保持他们的忠诚。

通过这样的设计,风险投资家也可以识别出高科技初创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和途径,明确企业在价值创造上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持续性,从而确认商务模式是否是有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加深了风险投资家对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理解,有利于风险投资家更有效率地选择目标初创企业,来达到初创企业自身和风险投资家的“双赢”。

参考文献:

[1]Zucker, William. Viewpoint: deals close faster with due diligence filters[J]. Venture Capital Journal, 2000,5.

[2] Mark Robertson.Exploring business models[Z].Judgment Demonstrations-Taking Care of Business ,http://www.better-investing.org/articles/web/4567 , 2001.

[3] Leslie Bottorff. Venture capital in the medical technology space[Z]. Stanford University Biomedical Innovation Program , www.onset.com/pdfs/Medical_Technology_Space_Leslie_Bottorff.pdf , 2003.

[4]Matthew Bolton. Methodologies for evaluating start-ups [Z]. Woodside Fund. www.woodsidefund.com , 2002

[5] 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 80 (5): 86-92.

[6] Alexander Osterwalder & Yves Pigneur, An ontology for e-business models[Z]. chapter in Wendy Currie (ed) "Value Creation from E-Business Models",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3.

[7] Anthony Chan. Business 466 managing data communications[Z]. http://mis.bus.sfu.ca/bus466/pdf/bus466-7.pdf .

[8] Schneider,J.The way to a powerful business plan[J].DDT,2002,7(6): 342-345.

[9] Lee Gilber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wireless data services[Z]. www.itsc.org.sg/events/itsasia2003/Lee%20Gilbert.pdf , 2003 .

[10] Sarah Eisinger, Seedco. How to write a successful business plan[Z]. Entrepreneurship 101 Workshop Series. www.columbia.edu/cu/core/biz_planning.pdf ,2003.

[11] Montreal, Essentials of a business plan business[Z]. http://upload.mcgill.ca/ott/vincent-jp.pdf , 2003.

[12] Afuah, A., C. Tucci .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2001.

[13] Kurt Keutzer.290T: the business of software: business models, plans, and strategies[Z]. www-cad.eecs.berkeley.edu/~niraj/biz_sw/lecture4.pdf, 2003.

[14] 阿瑪尔·毕海德著. 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5] Ruthann Quindlen. Confessions of a venture capitalist——inside the high stakes world of start up financing[M]. Warner Books. New York, 2000.

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机理研究 篇12

1 文献综述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Marshall最早对企业成长阶段有了较模糊地认识,但未对其作出较为明确地界定。直至20世纪50、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对企业成长阶段进行了初步地探索性研究,至70、80年代该项研究处于繁荣时期,并于90年代末出现了新的高潮。针对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学者们分别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单一划分标准和多重划分标准,即以人数、时间、组织结构或管理制度、产品线或业务为划分标准。[1,2]因竞争市场需求变化快、技术进步快和技术扩散,导致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有别于一般企业。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学者们关于企业成长阶段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企业成长阶段的演变轨迹、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发展重点、主要战略任务、融资方式等。

1.1 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Chandler、Lippitt、Scott、Smith、Adizes等学者探讨了企业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对其发展重点和主要决定基因进行了总结:①第一阶段,聚集生产资源以发展企业。②第二阶段,注重资源分配过程,使其更加有效率,增加产品线,拓展市场,也可能采取垂直整合。③第三阶段,对多部门企业进行分权。企业生存导向、行政管理导向、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整合,四个角色的组合形成了决定企业成长阶段的关键变量。[3,4,5,6,7]

在此基础上,Steinmetz、Adizes、Quinn、Kazalljian、Randle等学者,于60年代对企业成长“四阶段”的演变机理与发展重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企业成长过程呈S形曲线,按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方式,将成长阶段的演变划为直接控制、指挥管理、间接控制及部门化组织等四个过程。企业成长阶段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四种活动的重点变化,即生产结果、企业化表现、正式的管理制度和程序、个体融入组织。企业成长阶段的发展重点为:①创业阶段,识别并界定市场、开发产品和服务。②扩张阶段,获取资源、开发运营体系。③规范化阶段,开发管理系统,巩固阶段———管理公司文化。[8,9,10,11,12]

随着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成熟,Greiner、Galbraith、Churchill&Lewis、Miller and Friesen、Adizes等学者,将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产生、成长、发展、成熟和衰退等五个阶段,对企业成长阶段的演变机理与发展重点进行了探讨,包括:①列出了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变化的八种要素(财务、人力、系统与业务资源、所有者的目标、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远见),前四种因素决定了企业市场地位,后四种因素与所有者密切相关。②提出了反映企业成长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企业规模、差异性、复杂性、管理风格、组织结构、正式化程度、主要战略目标和企业参与程度)。③制定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和主要战略任务(创业期:存在,成长期:获取成长资源,发展期:保持盈利地位并提高成长率,成熟期:重新投资)。[7,13,14,15]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于21世纪初开始深入探讨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制约因素、发展重点与战略任务、融资方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制约因素可概括为:①创业阶段,资源要素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品种单一、组织结构简单,主要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类经营风险。②成长阶段,需加强技术与市场开发,获得更大的潜在市场份额。③发展阶段,面临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进一步开拓、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管理完善等诸多问题。④成熟阶段,需加强组织创新,增强或重建创新管理的制度、开拓新品牌、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16,17,18,19]

其次,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发展重点与战略任务可概括为:①创业阶段,企业根据所拥有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实施有效策略启动市场,选择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尽快开发产品或服务,弥补资金并迅速建立基本能力,实现盈亏平衡,选择适合的企业管理体制。②成长阶段,资源分配倾向于核心能力的开发及技术创新,筹集资金、加速投产、培育主导业务、形成生产能力、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③发展阶段,发挥资源优势和核心能力、明确定位,重视核心能力的强化,培育顾客、提高产量、扩大市场份额、产业化,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培养企业的自学能力。④成熟阶段,关注产业动态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及时了解和培育可能取代传统技能基础的新核心能力,维持旧市场、挖掘新市场,实施基于价值链的管理。[19,20,21]

再者,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融资方式可概括为:①创业阶段,投资需求较小,融资方式为自有资金和“灰色渠道”资金,其资金来源一般是发起人、合伙者和私人风险投资者。②成长阶段,完成生产线的开发,市场正在逐步扩大,需要外部资金以增加设备、招收业务骨干,并着手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资金来源于私人风险投资、风险资本和商业银行贷款。③发展阶段,风险降低,融资方式为二期风险投资、商业银行贷款。可进入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在市场上筹集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④成熟阶段,风险最低,资金需求可根据市场潜力和企业发展战略确定,融资方式为组合融资,涉及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其中以上市融资为主,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资本运作扩大其规模,提高债务融资比例。[22,23,24,25,26]

鉴于以上文献,高科技企业处于不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受不同的影响因素制约、相应地会制定不同的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采用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亦有不同的模式和选择,但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征、经济规模、战略类型、组织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为进一步完善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理论框架与模型研究提供了支撑作用。为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高科技企业成长划分为初创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或蜕变期等五个阶段,构建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概念模型,系统探讨不同成长阶段演变的特征表现,完善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支撑作用。

2 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概念模型

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符合典型企业生命周期的共性规律,主要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种子期(简称“初创期”),第二阶段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初期(简称“形成期”),第三阶段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中期(简称“发展期”),第四阶段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中后期(简称“成熟期”),第五阶段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后期(简称“衰退或蜕变期”)。

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五个阶段演进过程中,高科技企业成长能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运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在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四大能力在企业各种发展目标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特定时期,技术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成为企业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的优先目标。随着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演进,当这个目标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企业会转向其他目标作为优先目标。因而,四大能力在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历周期性演变。四大能力随时间的变动趋势,均可以描述为“S”曲线,即初始增长较快,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放缓。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概念模型,见图1。

图1中,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曲线、经济运行能力成长曲线、组织管理能力成长曲线与价值创造能力成长曲线分别对应于D1、D2、D3和D4。①初创期,企业以提高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为主、兼顾保障经济运行能力;②形成期,企业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能力为主、兼顾保障组织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强组织资源的集中利用,增加经济效益;③发展期,企业以提高经济运行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主、兼顾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优化组织结构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企业价值;④成熟期,企业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主、兼顾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能力,实现组织结构的高级化,提升企业价值,加强技术创新和变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⑤衰退或蜕变期,企业再次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主、兼顾保障经济运行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二次创新。

3 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特征表现

根据构建的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概念模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时间维度的成长阶段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3.1 初创期主要特征表现

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期是指企业从取得营业执照,购置设备,再到研制和生产产品的阶段。此阶段,高科技企业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兼顾经济运行能力。其基本特征表现为:①优势: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获得知识产权、技术具有先进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②劣势:企业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资源要素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经营风险较大(包括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承受创新失败风险的能力较弱、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组织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组织较不正规,分工不太明确,采用非正式化沟通,员工相互协作,多为独裁管理方式,表现集权和个性化领导风格,但效率极高。

从高科技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高科技企业主要受到内部的技术研发能力、外部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规模等关键因素的影响。高科技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是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政府的政策导向决定了政府对企业高科技研制开发、高科技产业化、教育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进度,决定了政府对高科技发展的态度,并影响到高科技企业是否容易获得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资源,从而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动机和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必须从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方面,对高科技企业提供适宜的法律政策环境,实施保护、鼓励和扶持等鼓励创业政策的支持,激励和保障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促进和培育创新企业的成长。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水平很高。

此阶段,企业的战略任务是获得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的财务资源以确保生存,其实现方式是加班加点工作,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创业者必须承担管理企业所有事务的责任,需要尽量掌握市场信息,把握未来需求与现实市场的平衡。企业的发展重点表现为:创业家必须进行市场研究,识别并界定市场,选择具有吸引力的产业,确定产品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可行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科技人员创造性地探索研究,将高技术设想形成发明、理论和技术等现实成果,尽快开发高科技产品或服务。企业不断追加物力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处于经营性亏损时期,企业所需的创业资金以国家扶持和企业承担为主,其资金来源一般是发起人、合伙者和私人风险投资者,融资方式涉及个人资金、家庭积蓄、政府投资、个人借贷和风险投资。

3.2 形成期主要特征表现

当高科技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或新产品研制成功,核心技术进入商品化阶段且开始销售的时候,企业就进入形成期。此阶段,高科技企业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能力为主、兼顾保障组织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强组织资源的集中利用,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增加经济效益,逐渐凸显产品价值。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确立了技术等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主导型高科技产品。企业产品销售开始缓慢增长,企业产品具有潜在的市场容量,并对一般产业产生辐射作用。企业强调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管理有机结合,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一切工作以销售为中心,创立品牌与创新市场相结合,给企业营销活动提供极强的市场渗透力和冲击力,获得更大的潜在市场份额。

从高科技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高科技企业主要受到内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能力、外部的市场容量和竞争环境等关键因素的影响。除面临技术风险外,高科技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高科技产品市场需求容量的大小、竞争激烈状况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成长速度以及企业经营所能达到的规模。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是高科技企业存在和维持一定的经营规模的前提。而影响市场规模水平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结构,这两方面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消费群体的规模,进而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广度,而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状况则决定了该产品的获利程度不同。

此阶段也是检验创业者的产品能否由思维导向型顺利向市场导向型过渡的时期,企业成长的战略任务就是提高产品销售增长率。企业的发展重点表现为:筹集资金,加速投产、形成生产能力。虽然企业完成生产线的开发,市场正在逐步扩大,但销售的部分产品不足以弥补成本消耗,企业仍处于经营性亏损状态,需要外部资金以增加设备、招收业务骨干。企业资金需求显著增加,其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创业者的积蓄或亲戚朋友提供的借款,二是成功的企业家为企业提供的资金或商业银行的借款,融资方式涉及不同类别风险资本或者组合,投资的风险较高。

3.3 发展期主要特征表现

当主导型高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进入快速增长的时候,高科技企业就进入发展期。此阶段,高科技企业转为以提高经济运行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主、兼顾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优化组织结构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企业价值。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高科技企业已初具规模,具有较强的资产或资本运营能力,通过不同方式的资产运营,经营风险降低。技术已经完备且基本形成核心能力,产品已被消费者所接受,产品知名度迅速提升,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企业构成了初具规模的组织结构,开始加速成长,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注重营销,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机制,产品开始快速扩散或渗透。建立满足顾客需求的生产体系,产品销售直线上升产生利润并促使其急剧增加,企业规模和边界效益迅速扩大。注重文化,培育和挖掘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从高科技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高科技企业主要受内部成长动力和经营资源、外部市场规模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管理风险和来自产品销售方面的市场风险,此时的风险和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内部资源条件和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开始规范化、专业化和职能化,越来越强调建立规章制度和维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逐步将组织管理运作流程与环节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以提高企业系统的运作效率。

此阶段,高科技企业产品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后已基本成熟,市场采纳的技术标准也日渐规范。企业面临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开拓、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管理完善等诸多问题,企业家必须在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的战略任务主要是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以保持盈利地位。其发展重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培育顾客、提高产量、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产业化;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产权制度、创新机制、管理制度、资金供应和企业文化。企业整体呈快速和持续增长的态势,企业从经营性亏损逐渐转为经营性盈亏平衡,并逐步实现经营性盈利。企业资金需求较前两个时期有大幅度提高,资金来源于私人风险投资、风险资本和商业银行贷款,涉及回笼资金、风险投资和借贷资本。

3.4 成熟期主要特征表现

高科技企业进入成长的中后期,企业已发展成熟,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主、兼顾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能力。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企业规模已经较大,组织管理结构构成了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高级化,依据其核心能力,企业已熟练运用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策略,高科技产品已经占有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并有了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市场拓展进一步提高企业价值和增加盈利,企业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继续保持持续性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利润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顶峰。企业具备危机意识,在强调规模效益的同时注重范围效益的形成。同时具备竞争意识,在预防竞争对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变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从高科技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高科技企业主要受内部产权体系、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管理风险,而不再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现有产权制度、创新机制、管理制度、资金供应和企业文化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制度化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但又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以及对未来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此阶段,制度僵化将妨碍企业的应变与创新。企业的战略任务是全面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变革,促进企业蜕变,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健全信息系统、开发多种产品线、分权与多元化等。其发展重点主要是用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或重建创新管理的制度、开拓新品牌、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保持企业稳固并继续发展。在依靠低成本制造的优势时,企业可投资开发国际市场,从而在维持旧市场的同时,创造新顾客,挖掘新市场,并继续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奠定资金基础。企业资金需求可根据市场潜力和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资本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涉及银行借款、发信债券、发行股票。

3.5 衰退或蜕变期主要特征表现

高科技企业成长后期比较接近传统企业,企业或者进入衰退和消亡阶段,或者进入蜕变和再发展阶段。高科技企业再次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主、兼顾保障经济运行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二次创新。其显著特征表现为:产品价格和销量急剧下降,利润快速下滑并降为零利润。企业已经在一些新的核心技术、实用技术、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新的开发,或引进新的技术规范标准,取得技术优势。

从高科技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高科技企业主要受内部创新精神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技术创新风险和管理风险。企业现有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制度、资金供应和企业文化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制度化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但又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以及对未来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此阶段,高科技企业可能会由于成功研发或引进产品或技术,从而改变成长周期曲线的走势。高科技企业的战略任务是重新投资,主要指技术创新投资。其发展重点主要表现为:首先,企业必须加强组织创新,包括改革组织模式,增强创新管理制度;其次,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既积极引进尖端技术,又大力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大量开发节能、高效、实用的新技术,开拓新品牌和市场;然后,建立完善企业新文化,调整发展战略,实现二次创业目标,最终保障企业再次成长的空间。同时,企业的风险资本也将逐渐退出二级市场。

在高科技企业成长五个阶段的演进过程中,五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循环递进发展过程,当高科技企业成长演变过程从初创期发展到衰退期,企业需要通过二次创业抵达更高的新的创业起点,实现新一轮的循环递进发展。

4 结语

上一篇:模糊可靠性评估下一篇:美剧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