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素养教育

2024-08-16

影视素养教育(精选7篇)

影视素养教育 篇1

摘要:网络视觉文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读图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图像而非文字的阅读带来的快感,导致许多大学生只注重享受图像的表象而忽视了思想和文化的内涵。文章主要从网络视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问题。

关键词:网络视觉文化,影视素养,教育

0 引言

伴随着“第四媒体”的来临,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在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中,视觉文化在中国已蓬勃兴起。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充斥在我们周围,向大众传播着各种形象和信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看漫画、电影、电视等影视图像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的时间。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和研究网络视觉文化生成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必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1 网络视觉文化的形成及价值表现

遍布我们生活周围的电影、电视、广告、网络等视觉影像结合我们生活本身的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对于当代视觉文化有很多通俗形象的说法,比如读图时代、注意力文化、眼球文化。视觉文化并不是现代才产生的,早在1913年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就阐述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有了更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这样定义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或可以被视觉所直觉并能够激起观者想象和思想感情涟漪的文化”,很直观地描述了视觉与文化二者的关系。视觉与文化的结合在多媒体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醇厚,形态更加多样,层次与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视觉文化。它是视觉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自然延伸与拓展,是媒体技术与数字科技进步的结果。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多种价值表现。

1.1 新闻价值

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新闻实效性大大增强。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传媒显得比较滞后。比如,印刷或出版媒体受版面制约,当天采编的新闻必须等到明天的刊物(如报纸)或下一期的刊物(如杂志)出版后才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虽然克服了纸质媒体的弊端,然仍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段播放,而且电视新闻需先拍摄、录制再剪辑才能播放,广播新闻则缺乏视觉效应,因此,一条新闻经过传统传媒的处理,其价值大大缩水,有的甚至成为“过时新闻”。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它具有快捷的传播能力和超强的信息容量,可以在第一时间报道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1.2 感知价值

网络视觉传媒融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于一体,调动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和听觉的积极性,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向信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主动性阅读环境。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某一时段某一区域往往只流行一种文化,其他类型的文化会被排斥,一种文化形态可能独领风骚数十年或几百年。但在网络视觉时代,“快、新、奇”成为文化的主流,信息多样化、可视化、大众化、快餐化,为网民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服务,让人们在领略文化、生活愉悦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

1.3 共享价值

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也是一种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交流打破了传统地域的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使得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互融贯通。

1.4 教化价值

视觉文化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数字化的“虚拟影像”时代,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充分挖掘、积极扬弃,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站在人类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真实地作为网络视觉文化的主体,承担其自主判断、选择、行动的责任,凸显其视觉文化的主体性。

1.5 生态价值

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低标准和具有的共同特征,利用网络社会信息资源重构社会发展模式,人类进入到一个文化积累精神资源的社会形态,它是个体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文化生态环境形成的个性特征。

2 网络视觉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视素养的影响

鉴于网络视觉文化对于建构与解构社会生活的力量,以及其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重新审视视觉与教育的关系,发现“视觉文化”大有超过“文字文化”之势,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图像的阅读所带来肉身的快感往往会战胜经过思想领悟的文字的阅读,导致许多大学生只注重在快感中享受图像的表象而忽视了思想和文化的内涵。

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使大学生在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视觉文化中的主要表现。

网络视觉文化不断丰富着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是超阶级、超民族、超国家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学生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全球认同意识不断发展与加强,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走向前沿以及文化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网络视觉文化在增加广大学生信息知识来源、扩大人际交流范围、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容易使学生的民族意识、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弱化甚至淡化。大学生过度迷恋、过度依赖、深陷于网络视觉文化而脱离现实生活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学业荒废、人际疏离、心理异化、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视觉文化默默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潜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方面的冲突激化了。“文化的冲突本质上体现了对权力关系的不同要求和权力运作的不同方式”。当前许多影视公司重炒作,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面前,纯粹为了商业利益制作一些所谓的“类型电影”,片面追求感官刺激,没有情节创意、娱乐智慧,只是简单迎合观众口味,用影像表达的只是现象、事物的直观表现,脱离了艺术创作的内涵,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有些大学生辨识能力较差,容易在心智上迷失方向,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对善恶标准、价值观念没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网络视觉文化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下,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开放、对等的状态,可以让人畅所欲言。比如一些开放性平台,像BBS、博客、微博、空间等,任何人都可表达自己的私人语言,产生的正面价值可以是针砭时弊、鞭策勉励,也可以是记录生活、表述时代;产生的负面价值则会出现诋毁他人、窥探隐私,甚至会诅咒生命、怀疑人生。大学生在网络视觉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中,逐渐形成了自已的审美意识和行为意识。鲍曼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之下,人和影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并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他的行为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 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对大学生进行影视素养教育的思考

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对大学生进行影视素养教育离不开高校、社会、个人自身建设三方面的努力。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应加强学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环境,开设相关的影视素养课程,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自主独立的思辨能力,也可推行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影视素养教育,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使影视素养教育成为社会大众终身教育的一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也是提高影视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司峥鸣.解读媒体——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声屏世界.2006,(1):59-61.

[3]王德胜.文化的嬉戏与承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鲍曼,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J].北京教育,2006(8):110.

当代影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 篇2

[关键词]影视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影视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不仅给我们带了娱乐,而且还可以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阶层大众的心态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大学生,他们看电影、电视的时间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影视对他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方式,而且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不能不引起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对影视的接受有其独特的视角,如何通过影视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一、大学生影视文化透析

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其次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这两类影片加起来就差不多占去了大学生电影娱乐总量的三分之二,与之相比较,大学生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比较可怜,只占总量的10.8%,与前面两者的差距竟达到了20%以上。从上述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还是娱乐性比较强的好莱坞和港台电影。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而大陆电影因为在制作水准以及娱乐效果方面的欠缺而受到一定的冷落。

而电视剧基本上是以韩、日剧为主。韩日电视文化的“制胜法宝”,一方面在于它们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的口味,迎合了年轻人对时尚、流行元素的趋向。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段,容易多愁善感,对于感情大多怀有许多浪漫的想法,所以,他们对那些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浪漫惟美的影视剧趋之若骛,对韩日影视剧里穿着时尚、扮相俊美、气质出众的演员情有独钟。另一方面,韩日影视剧的盛行与大众媒介的传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接触韩日剧的。

通过对西方电影的欣赏,大学生普遍认同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这说明西方电影这位以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面貌出现的“教师”,取得了不战而胜的战果。这个战果不仅体现在艺术上,更体现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當代的大学生普遍认同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的现代意识,这才是西方影片最大的“佳绩”。现代大学生电影价值的取向,不仅在表明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家园意识的缺失。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除了政治理论课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内容,这就给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盲区。其后果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被局限地狭窄的专业圈子里,有较多的知识空白点。根据有关调查,一些大学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外,很难有所作为。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学历不低、文化素质不高。其实,从科学史来考察,大凡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不仅精通自然科学与技术,而且在文、史、哲等人文科学方面,也有良好的修养。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影视文化作为人类新兴的综合性、高科技的文化载体,它是建立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等艺术品种的交叉点上的综合性艺术。同时,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又融入了哲学、文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内容,并予以借鉴、交汇和以此为艺术的阶梯,从而创造出如梦如幻的影像文化。显然,这样一门直观化的艺术,对于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既是提高其艺术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其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

1、经典影视:传统文化继承的有效方式

中外影视文化的实践成果表明,优秀的影片或电视剧的如《简爱》、《苔丝》、《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乱世佳人》、《阿Q正传》、《祝福》、《林家铺子》、《子夜》、《芙蓉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不仅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大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大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影视的欣赏,一方面可以借助影像传媒直接了解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阅读书籍文化时在艺术直观方面的诸多不足,以进入更高层次的、更丰富的艺术审美领域。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对这样一些影片予以思想和艺术价值分析,就能帮助学生更好获得艺术审美享受,并在这种欣赏活动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电视也是这样,不说当年《渴望》因对真、善、美的颂扬而引起万人空巷,引起了大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优秀的、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2、课程的重新定位

电影鉴赏属于艺术类,是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跨文化娱乐与艺术教育的新课程,目前,在各高校中,这门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也只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影视背后的文化思潮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方式。当前,所谓中西文化交流,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单边输入,通过电影传播的现代流行思潮最为迅速、最为直接、最为广泛,其它领域没有像电影这样直接面临西方思潮的压力。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在对待西方后现代电影上,不少教师在“拿来”的同时,缺乏批判,没有进行相应的疏导,导致一些低俗的东西在校园中流传,损害了校园文化的纯洁性。所以,影视课承担着专业知识讲授与现实思潮分析、批判的双重任务,这就是影视课的定位。

3、革新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电影观

当代影视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以经典性为特征的传统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叙事趋于消解,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非中心化、琐碎性、零散性和无深度性,与信急化时代的影视文化特征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许多学者都已指出,在西方后现代影响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流行艺术越来越向开放型、多元化、零散化方向发展,而且解构崇高、游戏人生、戏说历史、商业炒作,在影视文化圈内比比皆是。影视审美早已从接受教化、道德认同、追求理想主义等精神层面,到转向视觉刺激、感性满足和对物质享受的快乐想象,对日常生活的点缀装饰。

影视素养教育 篇3

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 调查显示, 与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教育相比, 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影视素养教育极为有限, 受访学生中有65.3%在中小学阶段未上过影视教育课程, 考虑到大学城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江浙沪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其他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欠缺就更可想而知了。当前普通高校虽普遍开设影视素养教育课程, 但由于多种原因, 尚未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61.5%的学生表达了选修意愿, 但仅有23.1%选修过此类课程。就课程的外部条件而言, 人数太多、资源有限﹑课时太短﹑设备落后是制约影视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轻视教材建设等现象, 也是制约影视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就课程自身而言, 影视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型还不丰富, 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教学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丰富。调查显示, 各高校目前开设的影视素养教育课程以1门居多, 且多以电影赏析为主, 极少涉及电视, 这一做法固然有其适用性, 但长远来看, 这就使影视素养教育简化成了电影艺术欣赏, 也就回避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对影视教育的最佳形式这一问题, 受访者中78.2%的人选择了影片放映及评点, 这也是目前此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有40.3%的学生认为实践 (例如参观影视基地、摄制DV短片、撰写影评等) 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此外, 有17%的同学认为讨论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然而, 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 这些方式在目前较少采用, 要解决影视素养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不足问题, 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和投入。在资源有限的制约下, 实现校园内外影视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缓解这一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 影视素养教育更应自觉利用新媒介来拓宽影视教育的途径, 突破资源有限的制约。调查显示, 大学生获得影视相关知识的主渠道是网络 (占总人数的49.3%) , 其次是电视 (36.6%) 。这说明高校还应自觉利用网络、电视、图书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播影视艺术相关知识。而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 影视教育课程更应充分借重网络的帮助, 将课堂上来不及播放的电影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预先观看, 并在网络上设立讨论区点评影片, 以解决讲解、讨论与放映间的矛盾, 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在降低教育成本, 提升教育质量方面, 韩国网络电视教育的成功经验也非常值得借鉴。

针对学生的需求, 影视素养教育应进一步细化和拓展, 围绕影视教育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开设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 构建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体系, 加强电视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影视媒介的能力, 实现审美与实践﹑娱乐与求知、专业课程与综合课程﹑课堂内与外的结合。松江大学城受访学生中有53%看过大学生拍摄的DV作品, 20.8%的同学表示, 如有可能, 自己也想拍摄。事实上, 不管有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训练, 学生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制作实践。影视素养教育不应只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 还应着眼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影视媒介的掌握运用能力, 这方面, 韩国、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影视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也在不断融合。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例, 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教改举措便是在课堂上更多引入影像资料, 并在课外开展了每周一片放映活动, 对此, 该校58.6%的受访学生表示喜欢, 67.1%的同学还认为应将这一手段进一步推广。发达国家发展影视素养教育的道路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 “美国大学影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影视制作者, 而是将影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加入到大学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系中, 使大学生掌握新世纪影像文化多维的视听思维方式”。校园影视文化活动是影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 49.1%和4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组织。电影社团是校园影视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包括电影社团活动在内的各种校园影视文化活动可与影视相关专业、影视素养教育课程建立有效的呼应和对接, 实现共同发展, 还可与影院等机构开展合作, 丰富活动形式, 拓宽经费来源, 实现互利双赢。在这方面, 松江大学城影评人协会已经开始了很好的尝试。

影视素养教育 篇4

【关键词】影视欣赏 高中生 人文素养

一、引言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第四条: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建议中提出各学校要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和学生的意愿设置选修课,以关注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的情感,使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由于升学压力,依然延续以应试为中心点展开,以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学为主要模式,以词汇,语法为主要的内容,对英语思维,英语语言理解,英语素养方面的培养较少,因此在阅读完型题目中碰到一些对语言运用能力,英语素质的检测方面的题目时,学生就会一筹莫展,成绩不尽人意,学习英语热情不足,生搬硬套,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在对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方式调查中发现,学生把观看英语电影作为其学习英语的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方式。作为一名高中英语的一线英语教师,本人有意识地寻找与高中新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主题和内容相关的英语影视资源并加以利用,与现实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影视资源中加深对教材和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并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实施案例

根据温州教育教学院郑秋秋所总结的选修课所选的影片需满足的“一个范畴,两个符合”的原则。“一个范畴”是指影片属于奥斯卡获奖的或者是根据名著改编、当今青少年最热衷的片子。“两个符合”,即:第一,影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影片内容符合当前教材的需求,是话题的延伸和拓展。本文利用美国电影I, Robot结合高中新人教版选修7第二单元主题robots和其单元中using language 的文章 A 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为例说明利用现有的影视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

由于高中英语课课时有限,没办法让学生统一在课堂看完整部电影,所以在上完选修7第二单元robots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观看i,robot (电影材料本人已经提前放到班级电脑上) 并要求学生看电影后回答以下问题:

How many characters in this movie and what are they?

Why does the Policeman hate robots? (at least two points)

What things can robots help human do?(at least two points)

Can you work out the plotsof the movie?

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robots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本人设置这几个题目有以下几个目的:首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认真观看电影,为接下来的影视欣赏课提供前提,其次,提前给学生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理清电影情节,思考人物关系,并能够跟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和阐述个人观点。

在影视欣赏课上,本人只截取了与剧情、人物和电影所反映的主题相关的四个部分。首先给学生展示了课文中Isaac Asimov和I, robot各一张海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猜测两者的关系,让学生明白I, robot的作者就是Isaac Asimov, 然后让学生观看一部分电影,看、听并写出Isaac Asimov所有机器人作品的三原则:

Law I : A robot cann a human being.

Law II: A robot must given by a human being, when it doe the first law.

Law III: A robot can only when that action does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通过看、听、写和翻译这三大原则,让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总结这三大原则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即机器人是服从于人类,被人类所奴役的。进而问学生在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机器人在哪些方面为人类服务,通过家庭作业和观看本人所截取的视频让学生回答本问题, 比如帮助做饭,投递快递,取送药物,人类把不听话的机器人直接抹杀掉,更加直接的观看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

三、结语

通过这次影视欣赏课,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并且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中英语素材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在电影语境中真实体验英语的使用,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英语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文标准(实验).2003.4.

[2]郑秋秋.高中英语“影视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8.3,28(3):54-58.

[3]伍明秋.从御用角度谈英语被动语态的选择[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60-63.

[4]王勇.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影视素养教育 篇5

1 网络视觉文化发展现状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有记载的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活动一开始主要借助形体、实物和简单图形进行交流,这样的文化传承力比较微弱,也谈不上什么教化、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范围逐步扩大,到最后在劳动中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像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启了语言文字交流的新纪元。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诠释着世界,在文字符号出现之后,语言思考的不足得到了文字方式的及时补救,文字这种信息除了具有可超越时空的保留性外,还可以让思维活动演变成为一种打破时间和地域界限的集体活动,把思维活动从个人的范围中扩展开来,即文化的交流。

长期以来,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主要就是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传统的教育也是基于这些媒介的对于大众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广播、中期的电视以及在本世纪末产生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之后,人类社会因为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图时代”悄然到来,“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

纵观你的周围,商业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招牌,公交车身上五颜六色的大幅广告,公交车站牌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房地产广告,书店里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书刊,无不以图像来讨好你的眼球。不管你承不承认,在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图像给你的眼睛带来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当然,不用说,当你置身于一个被图像狂轰滥炸的境况中时,那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声一无听,物—无文”式的疲劳和麻木了。[2]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转型,使文字业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在这个图像横行的年代,电影一方面施行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捧杀文学。小说家期待着电影导演的青睐,电影无疑捧红了一些作家,如今的法则是作家借电影来“增势”,图像的力量为文字壮胆!”[3]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视觉文化的产生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视觉符号已然超越于语言符号之上,网络视觉文化的强势话语除了有在艺术上的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远古到未来,从乡村到都市,从微观到宏观,任何时空、任何范畴的事物都可以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可见,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 影视素养教育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性

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充斥在我们周围,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也将大学生包围在良莠不齐的由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以至于有些学生每天接触影视、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大学生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影像的热捧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高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影视素养教育便提到日程上来。

网络视觉文化好像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影视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如下:

1)网络视觉文化对人的素质优化的价值功能。

第一,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人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扬弃、充分挖掘,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发掘了网络视觉文化的教化价值。

第二,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共享价值。

第三,在网络视觉语境中,影视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画面吸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创新能力、思维模式等,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认同价值。

2)网络视觉文化除了对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起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外,还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影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制造方的“利益产生体”,总是体现了商品的价值。为了使商品价值最大化,制造方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手段进行夸张宣传,提高收视率。为了产生震撼效果,不惜制造宏大的场景,甚至用一些怪异新奇、色情暴力等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影视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对物质文明的全新认识,直接影响了其消费行为。鲍曼这样论述这种行为:“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4],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下,人和影像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进而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其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 在网络视觉文化中加强影视素养教育的途径

当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师资缺乏、对对影视类型的区分及对影视艺术的认识偏差等原因还显得非常薄弱,加强影视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通过课堂授课、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和业务素质全面培养,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充实了心智,还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抗腐拒变的能力。

2)在普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渗入影视素养教育。普通课程的授课大部分是围绕着以印刷品形式的教材为主展开的,在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习惯图文感受生活的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应考虑大学生对视听知识的敏感性,将知识“数字化”,既创新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3)社会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影视创作应本着民族化教育为主,对世界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防止庸俗低级文化的出现。

)大学生本人,也要注重自身影视素养的养成。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加强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当前,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人类从文字时代带到读图时代,给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审美教育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该文主要从网络视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途径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视觉文化,影视素养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56.

[2]陈占彪.以眼代脑:阅读风尚的走向与传统[EB/OL].http://www.culstudies.com/plus/view.php?aid=1935.2003-12-07

[3]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张凤涛.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影视素养教育 篇6

一、我国影视行业于影视教育的发展现状

1、影视行业的现状

电影和电视在我国发展多年, 呈现出蓬勃的景象。以电视为例, 我国有将近300家电视台, 超过2500家广播电视台, 播出平台丰富, 每年有超过10000集电视剧在生产。以电影为例, 全国城市院线票房超过100亿元, 上映影片超过500部。

影视业产业量的繁荣, 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国内影视没有原创性;第二是国产剧市场产量多质量低, 万集电视剧能够播出的不到一半, 资源大量浪费, 影视产业利润不高;第三影响力不足, 电视剧输出仅仅局限在亚洲部分区域和世界上华侨聚居区域, 在国外缺乏影响力。

2、影视教育的现状

21世纪以来, 影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 影视制作的政策逐渐开放, 影视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有与影视相关的专业, 例如, 导演、编导、动画、新闻学、教育技术、广告学等等。全国有上千所高校开设有上述相关专业。自从上世纪末, 影视专业的兴起,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影视专业已经形成了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完善学科体系。大量开设有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完备的学科体系, 为社会带来了极高的毕业生数量, 每年有数十万的影视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 为影视行业带来大量的人力资源。

但是, 目前即使有很多高校开设有影视相关专业, 影视产业人才仍然短缺,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毕业生能力不足的现象比比皆是, 甚至电视编导和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连摄像机都不会操作, 完全无法符合产业中的需要。

二、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影视行业存在的问题

因为影视生产内容缺乏, 导致电视节目重播频繁, 很多质量不错的影视剧推出后, 会有很多电视台纷纷跟风播出。虽然目前使用的数字电视频道比传统电视多, 但是节目内容却没有任何差别, 基本都是传统电视内容的反复播放。

我国电视剧产量虽然超过10000集, 但是却缺乏能够经受市场考验的作品, 能够既叫好又叫座, 艺术价值高的同时经济效益佳的影视作品乏陈可数。尤其是, 最近几年, 电视剧制作翻拍成风, 同一题材进行反复创作, 一个系列拍几部, 题材重复毫无新意, 四处抄袭剽窃, 质量不佳。

影视行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目前影视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多是单一性的技术型或者理论型人才, 无法满足市场的行业需求。现在的影视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才能够满足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需要。

2、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始影视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 但是普遍缺乏专业的教师, 很多从事相关教育的教师并没有从事过影视制作的工作, 科班出身的影视教育专业的教师数量稀少。

影视专业可以称得上在人文学科中的理工类学科, 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但是很多的高校对于影视教育专业所使用的设备投入并不充足, 无法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需要, 这种廉价的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目前的行业要求。

很多高校对于影视专业仍然使用的是和常规课堂一样的封闭式教学方法, 单纯的进行理论的灌输, 忽视了对学生影视制作的培养, 因此让学生在面对节目制作的时候, 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就业时候没有竞争力。

三、对影视教育进行改革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目前, 社会上影视制作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 需要的是一能够制作和善于策划节目;二能够进行传媒营销和管理的;三需要有市场经济知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四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非常熟悉, 了解国内外影视行业的发展势态;五必须掌握起码一门外语。这样的理论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 要注重学生理论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的培养, 以满足行业需要, 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2、教师需要掌握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

传统的影视教学都是教师指导学生, 教导学生如何操作, 但是对于如何制作出质量上乘的作品, 并没有进行指导, 学生只是掌握了技术操作, 还没学会如何灵活使用,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作品的制作, 提高学生的节目制作能力, 提高教学成果。教师还应该对最新的影视技术进行掌握, 以保证自己的教学不会落伍。

3、改革教学方式增加设备投入

在影视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节目制作创新能力, 在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节目制作理论, 还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的手段, 让教学和现在的节目制作进行结合, 让学生能够对目前影视制作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有大体上的认识。

高校需要加大对影视教育专业的设备投入, 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在影视教学中实践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的视野拓展是极为重要的。在学校开展影视制作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自己动手制作节目, 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放在电视台和网络媒体, 既能够增加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赚取制作费。以此来推动影视教育的进步。

随着当今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 影视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快速的发展也让影视教育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 应该对影视教育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 根据影视行业的发展, 对影视教育进行调整, 把握发展的脉络, 才可以让影视教育真正成为影视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最大的发挥出影视教育对当代青年艺术修养的培养和人格魅力塑造的作用, 也从中为影视教育的长久发展找寻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摘要:我国的影视产业日益兴盛, 已经迈入影视大国的行业, 但是还远未跻身影视产业强国的行业。虽然影视教育兴盛, 但是还不足以称为影视教育强国。影视行业的现状存在有节目经常性重播、影视复合型人才匮乏以及国产影视精品短缺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应该从教育做起, 对影视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影视行业,影视教育,现状,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焱, 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与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报业, 2011, 13 (20) :191-192.

影视素养教育 篇7

中国电影已经走入一个新生的时期, 现在的影视创创作对人们而言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了, 它对人们的生活态度, 价值观念都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更贴近生活, 更容易让人们接受。中国的电影有着独特的民族特征, 它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让它在国际电影也初露锋芒, 当然中国电影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境, 它还有很漫长的路需要走, 我们的影视教育者责任重大, 学习影视的学生就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 所以影视教育的加强势在必行。

目前有完备的制作技术与艺术创作师资的影视院校, 还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其余的大部分均是在各大院校的艺术、文学、新闻的专业发展起来的影视编导、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等系别, 其门槛低专业素养不强, 影视专业收费高, 生员多, 近几年大批量的扩招, 使得很多高校存在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专业教职工人数有限, 因为多以专业拼接转移, 有文学, 艺术, 新闻等教职工直接担任其专业教员, 使得现在的影视教育处于一个比较混乱, 体系不完善的状态, 缺乏真正的人才与竞争力。要研究中国影视传媒教育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经行探讨。2

一、影视教育专业技术与理论的落后对影视教育的影响

影视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艺术专业, 我们必须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影视人才。3影视教育应当从拓展学生的理念和意识,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实践, 但现有大多数高校硬件设配和软件设施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大多高校的影视专业定位很不准确, 不透明、往往会影响到各个层面的的问题。多数高校打着影视专业的幌子招生, 没有任何的面试与专业测试。这种所谓的特殊专业, 作为一种应对市场的运行方式, 本无可非议, 而问题在于, 现在的大多高校则是应用“纯应试教育”的模式, 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基本素质的培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僵化的应试理念极易造成学生创造个性的泯灭。试问我们到底是培养如何的专业人才?

近些年各高校影视专业的日益增多, 生源的扩招。但在实践环节仍然欠缺师资力量, 以注重打造精英人才的各大院校不得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调整教育方向和选拔标准, 进而放宽以往对考生专业基础和创造能力的严格把关。教育应当从拓展学生的理念和意识,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实践, 但在硬件设配和软件设施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很多技术上的应用却极为的落后, 使得在综合性当权的影视、传媒教育下, 专业性不能能得到最根本的体现与提高, 并导致专业性的局限与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 重视影视专业的特殊性, 是我们教育部门现在应该正视的问题, 并有责任让它良性地向合理性方向发展。在当下社会不断加速进步的状况下无法经受不加节制的肆意膨胀, 而任何对资源利用缺乏理性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负责任, 则会导致影视教育原有的生命力。

二、师资力量的加强与知识结构的提高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高校里, 大多的影视专业都设立在中文类专业、人文类专业的下设专业中, 随着平台与信息结合等综合性特点, 使得影视领域的人才需求, 在知识结构、技能构成、实践能力等方面, 都出现了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现有教师的培训与新鲜力量的注入无疑的成了目前最影视教育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让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师, 能真正的投入到实践与创作中, 在不断的学习中, 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 再加入一些新新的教职人员, 带入一些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 让影视教育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一些老套的保守的教育模式丢掉。不断探索影视人才培养的新规律和新模式, 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充分履行职责, 不负时代使命。

三、影视教育面向社会的困境

近几年随着影视专业报考的流行风潮, 报考人数日益增多, 各大院校也都跟风的增开影视专业, 低门槛, 高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院校为了一己之利, 扩大招生却跟不上软件和硬件的教育, 也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没有很好的估计学生的就业形势, 如此恶性循环给影视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目前的影视就业观念还相对落后, 影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 除了电视台和极个别知名的影视公司, 大部分的影视机构不够成熟正规, 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平台, 甚至有些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去另谋出路。影视艺术传媒专业的报考招生越来越火爆, 毕业就业市场越来越冷清这种现象暴露出了影视教育面令人担忧的的“出口”瓶颈。值得深思的影视教育可持续性的现实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该如何走好影视教育教学这条路, 如何让学习影视的学生更好的面向社会, 如何给影视就业减压, 如何改革和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是影视教育必须解决的。

影视教育在我们的对以上几个方面探究后,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有利条件与现有优势, 在于:我们对影视教育还是学习的阶段,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新兴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学生自主外拍的作品逐渐增多, 大学生电影节的学生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优秀, 可以组织学生们多观摩学习优秀的影视作品, 请一些专家讲座, 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我们还可以借鉴很多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再结合自身的影视教育的特点,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影视教育的道路。

摘要: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在随着各大高校专业的社会化、专业与社会的结合话、选修节目的全民化, 这股热浪迅速风靡了全国各大高校, 综观全国高校影视专业的现状来看, 促使我们分析影视教育教学存在的“疾症”, 研究探寻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教师师资力量对影视教育的影响、社会对影视教育的需求现状, 思考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及其教学的未来模式。

关键词:影视技术与理论师资力量的加强社会需求影视教育

参考文献

[1]、摘自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p75.光明出版社.1987

[2]、谢飞《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

上一篇: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论文下一篇:教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