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精选8篇)
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 篇1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将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近日,全国500多位中小学校长齐聚深圳,探讨了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当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之从前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教育是否能适应新的变化,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首先需要相关硬件设施的保障。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深圳的孩子是幸运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在“软件”方面,深圳教师的高素质,也让深圳的教育信息化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能否让学生们具备较高的“资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有学者曾对“资讯素养”作了简单描述,认为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在资讯社会中实践终生学习的人。在笔者看来,“资讯素养”至少包括以下含义:
首先,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应能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对于这一点,笔者向来乐观。包括电脑、互联网在内的高科技信息传播介质,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今天,我们常会谈到有关“网络沉溺”等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是网络信息传播魅力的“非正常”展现。这样的一种强大吸引力,会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学生们主动地去亲近、喜爱它。对于电脑、网络,一些孩子常常是“无师自通”,小小年纪,就会熟练地使用QQ聊天,开设自己的博客,建立自己的主页。
对海量信息的分析、评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资讯素养的重要标尺。能够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表明我们具备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对所接收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合理地使用它。当我们打开电脑,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哪些可以接受,哪些应该拒绝,对接收到的信息该如何进行分析判断,是学生们从小就须注意培养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性和自我把握能力)。现在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或是因为接触了一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而做出一些不当行为,同其对信息的把握和评估能力有着很大的关联。
当孩子们从小就具备了一定的“资讯素养”,“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也就有了基础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会更加顺畅。
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 篇2
学习, 是我们为师者应做的、必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事物, 拓宽我们的视野无疑比闭门造车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但是, 学习什么?怎么学习?2010年热点解码, 我们将一起在借鉴中创新, 在追寻中创造。本期解码, 首先让我们从在山东召开的“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交流得到的台北的新教材《资讯素养与伦理》着手分析, 故事式教学, 希望对提高学科的亲和力有一些启发。
网络对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随之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心智尚未成熟, 对人际关系及道德、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的小学生, 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 更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 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规避网络风险, 以适应网络环境和需要, 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人士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最近, 看到台北市编撰的《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 其编写风格之新, 投入成本之大, 重视程度之高,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其中小学版教材共十个单元 (见右表) , 以6位小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为角色人物, 透过实际的案例说明, 来探讨事件的始末和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 养成健康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每一单元都是透过一个情感故事与技术相关联, 如第六单元 (平平与安安——网路谣言与霸凌) 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学校举行“穿越时空网络e少年”作文比赛, 班里要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参赛, 在老师公布成绩前, 大家都在揣测谁将代表班级参赛。
布洛:一定是伟柏啦!平常他作文都是最高分的。
沃德:不一定喔!因为网络作文跟一般作文不大一样, 像我就差点写不出来。
米迪:管他的, 反正不是我。
伊妹:不要讲话了, 老师要公布了!
徐老师:这次要代表本班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是——佩琪同学… …
随着名单的公布,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不断… …
沃德:怎么不是伟柏?
伊妹:佩琪本来就不错啊!
……
名单公布的当晚, 大家的电子信箱内都收到这样一封信, 还有一张佩琪身穿比基尼泳装的照片。比赛应该是要公平的, 可是有人作弊拿到好成绩, 我们还要跟她作朋友吗?
佩琪知道这件事后, 难过地趴在桌上哭泣……
问题讨论:可以利用电子邮件, 发送涉及诽谤他人的字句或不雅图片吗?
第三天, 徐老师查出了发送邮件的同学, 原来是沃德对于伟柏不能代表班级参赛, 觉得有些失落, 就想给班上的同学写写邮件, 发泄一下怨气。
上课时, 徐老师跟小朋友进行讨论。
米迪:老师, 我的邮件上看不到谁寄的, 您怎么会知道?
徐老师将米迪的问题转给班上同学来讨论:利用隐蔽或是他人的计算机发送邮件, 别人就不知道是谁了吗?
本单元用故事性、趣味性的呈现方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的问题讨论, 让学生在经历头脑风暴之后, 能够彼此分享相关议题的见闻与经验, 逐步揭露技术的本质, 并从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道德规范。
我国大陆地区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与伦理教材,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伦理教育一直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有些教材对此体现得并不明显, 即使有也是直白的叙述, 更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 影响了教育效果。一直以来, 有很多教师还没有扭转由计算机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仍然在进行着就软件学软件、就技术讲操作的教学方式, 没有搞清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没有搞清楚信息素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存在对素养与伦理教育的严重缺失, 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向。导致学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被别的同学肆意删除或修改;论坛中经常出现不文明或不健康的语言, 甚至出现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事件。学生缺乏正确地获取与运用信息的价值观, 不懂得如何负责任地进行信息活动, 以致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信息素养与伦理方面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 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所在。我们运用什么平台、学习什么软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搜集、处理、运用信息, 选择恰当的工具去进行相应的信息活动, 安全、负责地使用网络资源, 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核心和本源。
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媒体;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19-02
Stud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Age
Liu Haitao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Media literacy and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problem,can not wait to solve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lemen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ducted a facile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words: Media;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媒体素养”概念以后,希望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帮助他们拥有正确、积极的媒介观念和相关媒介使用能力,就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努力。
当然,各国因为不同国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也有不同。在上述联合国会议上,来自19个国家的学者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界说:一是媒体素养教育涉及到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等几乎全部媒介类型的广阔领域,旨在开发人的媒介素养;二是这一教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这与以媒体为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具有天壤之别,不可以与教育媒体和教学技术混为一谈;三是它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面对媒介,青年人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作出明智的判断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就要是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评判、理解和创造等能力。
二、中外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一)西方媒体素养的学校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首先是在英国兴起,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各国也开始重视并纷纷对其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媒体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日本等国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已经有自己的成功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目前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将它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这反映了各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不同的理解和教育思想。
(二)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媒体素养教育方面走在前面,较早进行了有效尝试。香港是从1997年开始推动媒体素养教育,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是媒体素养教育的运动核心,他们开发教材、推广师资培训、游说政府教育部门。
从2000年起,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文教基金会启动了“终身学习列车”,其中规划了“媒体探索列车”。2002年1月,该组织开始积极推动媒体素养教育,准备《传媒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的编写工作,同年8月公布,这标志着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亚洲各国家地区中走在了前列。
在我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于上个世纪末才渐渐受到关注,不少学者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媒体素养教育思想,并就开展教育实践做了规划和设想。而具体实践则主要依托于各地的新闻传播院系具体展开。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
(一)在高校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
在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在我国,虽然也期待对公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能够和国际教育模式接轨,但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模式还不适合。有学者指出,我国中小学本身升学课业负担大,又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物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最具可行性的。首先,大学生摆脱了高考压力,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地接触社会和媒介。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其次,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利用现已有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是资源再利用的过程。因此在高校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我国目前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的课程教育
1.媒体素养教育手段。
开设有关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学生的通识性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2.切实设置相关课程。
科目融入的课程设置可借鉴美国犹他州的课程教育,即把媒体素养教育融于一部分的科目中进行,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做法。而独立性课程设置的成效则由课程内容设计决定,因此编写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有关教材也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3.推行媒体通识教育。
鉴于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扩散其广泛影响,应该将其作成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通识教育来推行。
(三)帮助大学生实施自我教育
课程教育始终是一种被灌输的教育,部分学生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因此,自我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体现在实际的媒介近用活动中。所谓媒介近用是指,受众主动接近媒介、使用媒介的行为,尤其是信息创制行为。例如受众针对时事热点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媒介近用的具体实践。显然,媒介近用可以使受众在了解媒介及其信息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介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而这正是媒体素养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篇4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论文 篇5
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使教育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急需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从技术层面考察,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1.快捷性。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网络能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使地球在网络的联结下变成了“地球村”,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同一信息。网终教育的快捷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不仅为学习者和研究人员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2.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课本、借阅或购买图书、实验室实验等几种途径获取信息,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的兴起,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有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有用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有供进行学习评价的试题库反馈系统等。还可以将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习者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使难懂深奥的原理、定理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
3.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4.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者不再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甚至生理缺限的影响,只要具有操作信息技术技能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研讨,交流和对话,有疑难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辅导。在网上,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调阅有关教材,又可以自由调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化社会,每个人都有参与教育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权利,致使教育信息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各种陈旧、有害、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这对一些好奇性强、鉴别难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
2.教育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与信息内容陈旧性反差极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但在互联网上和一些媒体上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陈旧过时无用的甚至已经成为垃圾的信息仍然存在着,这与教育信息快捷与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是背道而弛的,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优势的发展和信息的质量。
3.一些老师和学生缺乏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4.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资金不足。我国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而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升级和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要购置信息技术的各种装备确实是难以办到的,这是制约我国学校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一大瓶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仍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
因此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信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更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完成。因此,只有当教师能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从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习的教学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2.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的应用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全新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优质信息资源;能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编制课件,并能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具有高效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要具有自行研制、开发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的资源。只有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努力,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师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的形式可根据我国教育和教师实际情况要灵活多样。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这既能解决教师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更多时间集中学习的矛盾,又能为学校节约一部分培训资金。
然而,培训目标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的,而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尤其是西部地区老师的信息素养更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使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真正掌握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为数不多。面临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迅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其次,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培训教师的主要渠道,是实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习,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好,使教师能尽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和教学,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科学出版社,1996
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 篇6
2.1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吸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良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实现职业、行业及产业需求与信息能力高度融合,实施精细化、重交叉、强实践、可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螺旋式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2基本原则
应具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多维建构原则。进一步保持大学生信息素养层级性、多面性等特点,多维度实践、应用与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②纵横发展原则。坚持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美嵌入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中。③因地制宜原则。各高校应该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条件,制定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④开放集成原则。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综合体,在其他课程教学或实践中可以融合互鉴、集成创新。⑤持续发展原则。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素养知识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因此,必须坚持持续学习、发展学习、创新学习。
2.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框架,具体见图1。整体框架体系包括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的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4部分。
能力训练模块是与大学生信息素养4要素相对应的必备核心学习单元,主要包括信息专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检索利用、信息素养与意识4部分。其中,信息素养与意识训练模块主要有信息文化、信息知识、信息思维、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内容;信息检索利用主要训练大学生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数据库操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涉及有关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内容;信息专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生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专业研究热点追踪、行业领域就业信息、行业市场调研情况、必备的报告撰写基础等。
知识学习的平台为创新创业平台、学科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其中:专业课程平台主要为信息素养基本课程平台、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竞争情报的平台;学科课程平台为大学生学科专业更高级别应用研究型知识学习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储备支撑平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主要是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训练平台,贯穿于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的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主要是相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在能力训练模块中,以知识学习的平台和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重要载体。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是一个有机系统,以能力训练模块为主要教学设置基本目标,以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为基本课程单元,以知识学习的平台为基础理论载体,以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实践应用载体,四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紧密围绕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2.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7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 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是那些经过训练, 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 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6]此后, 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 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 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 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 (2010) 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 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 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7]。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 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 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 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 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 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 (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的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 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 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 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8]。2007年,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 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10]。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 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 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 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 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 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 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11]。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 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 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12]。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 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 (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 、不同地区 (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 、不同学科 (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 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13]。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 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 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 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 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 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 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 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 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 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 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 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 (2004) [14]、Al-Ammari (2004) [15]、Isleem (2003) [16]、Hastings (2009) [17]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 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 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 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 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 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 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 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 共4个题项, 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 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 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 外语教师基本情况 (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 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 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 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 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 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 16-20年的占10.98%, 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 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 职称偏低, 中年外语教师居多, 年轻外语教师较少, 缺乏后备人才, 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 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 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 “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 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 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 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 Point和电子邮件, 然而, 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 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 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 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 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 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 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 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 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 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 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 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 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 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 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 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 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 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 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 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 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 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 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 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 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 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 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 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 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 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 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
表6显示, 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 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 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 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 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 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 其次是培训的方式, 占53.66%, 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 培训的环境占30.49%, 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 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 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 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 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 篇8
关键词:柔性人才模式信息素养
柔性人才培养是目前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培养柔性人才是教育界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被社会接受的柔性人才呢?答案在教育界一致统一,那就是强化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在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有突出的表现。基于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成为社会炙手可热的柔性人才。
一、柔性人才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
1、信息素养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利用等能力,只有这些能力相应的提高,学生才能自主获得有用的知识,并不断学习,而不仅仅只依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众所周知,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况且对于我们高职学生来说,大学只有仅仅的3年,学校学习的知识要比本科、研究生少了很多,那么,怎样才能使高职学生离开学校也能不断提高知识容量?那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用的财富,它是以后学生在职场中丰富学习内容,自主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各个岗位技能,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向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前进。因此,信息素养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2、柔性人才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企业在招聘时,也越来越注重人员的柔性技能。因为柔性人才可以节约岗位资源,节约企业人力人本,是企业效益最大化。但是,柔性人才目前来说还属于稀缺资源,企业比较难求。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企业注重员工的又一重要素质就是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高的员工能够清晰领会领导用意,能够获取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最终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由此现象看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以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点,逐渐构建柔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开设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响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开设了实验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却忽略了学生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只有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上能涉及一点点,这与信息化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介绍了简单的网上搜索方式,对于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没有讲述,更没有讲解到如何分析、利用和辨别信息知识。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也许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会慢慢磕磕碰碰的摸索出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技能,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只有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步步碰壁。
2、硬件设备缺乏
我们课题组走访了苏州市的高职院校,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信息教育的硬件设施比较缺乏。现有的机房都很难满足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很多学校机房的课程甚至安排在晚上,给学生提供随时上网查阅几乎不可能。多媒体教室几乎都不能连接网络,仅仅提供老师上课PPT演示或者VCD演示。
在走访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宿舍的计算机网络配置比较到位,但是我们发现6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在娱乐,仅有4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获取知识,而且使用的都是百度、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对于数据图书馆的功能不能充分利用。
3、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高
对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学校硬件设备缺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多采用PPT教学,对信息获取、处理都停留在仅仅能应付课堂需要。不愿意应用最近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也是僵化不变,教案一成不变。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够具备信息素养?
4、图书馆资料欠缺
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巨大,学生通过选读图书馆各种馆藏资源加深知识、扩宽视野。这种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应该占学生时代的主体,该方式比网络获得的信息更安全、更适和学生。因为,高职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上有很多低级信息对学生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可是,有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图书馆建设,书籍很少,资料又极其缺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借阅的要求,仅仅变成了一个自习室,没有发挥图书馆对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
三、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课题组分别从这几方面研究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
1、信息意识培养
意识决定行为,信息意识教育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需要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只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才能形成自觉的信息意识。我们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来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价值,从而转化为信息意识。具有良好信息意识的学生,必然会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判断力,发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断学习,朝着柔性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2、信息知识教育
信息知识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为了使高职学生具备信息知识,高职院校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把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知识,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适当时可以开设专题讲座,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讲解,提高学生的行业信息知识。
nlc202309011113
3、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有信息能力作为铺垫,信息能力是一种能够运用信息知识,获取、传输、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后续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基础,只有具备信息能力才能提高判断力、洞察力,才能达到柔性人才的高标准。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能力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该能力的提高需要高职院校从多方面努力。
(1)加强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对于在校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据调查,能够达到柔性人才标准的学生100%都是在大学间经常出入图书馆的,这个比例令人吃惊,也足以说明图书馆对于柔性人才的意义重大。图书馆建设包括图书馆馆藏建设和图书馆通信、软件应用等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充裕的信息含量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优质环境。
(2)构建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应该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构建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把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分别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安排内容,形成分级教学体系,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得不说,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企业领导反映:从学生身上可以反映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甚至可以反映出教他老师的言行、生活、学习习惯。例如,有位学生一直习惯浏览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课外学习。原来是他们上课的老师,在上课时演示给他们看这样获取信息的手段,这位同学回忆说:特别感谢这位老师交给他们这样的方式方法,使他在毕业后随时可以找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资料。由此可见,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才能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职院校从当前抓起,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4、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要危害社会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据我们课题组调研,目前学生对信息道德的概念几乎不知,认为网上抄别人的文章、作业,泄露他人信息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很多公司贩卖个人信息,这也是信息道德低下的表现。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开展关于信息道德教育,或者说信息道德教育的力度不够。信息道德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二是指对信息的识别度。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政府很难对所有网络中的信息一一监管,因此网络比其他渠道有更多的反动、低级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信息免疫力,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正确对待信息,提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有益信息。高职院校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道德教育需要增加信息法制課程,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实践,了解示范企业关于信息的相关制度。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严峻使命,这个使命促使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什么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出现不断的教学改革,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及被社会认可的认可度。就目前形势来看,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及认可度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各方面的硬件投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受到各个院校的高度重视,逐渐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向柔性人才教育目标不断迈进,为社会培养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2]王慧,陆思东.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87-88.
[3]彭芸.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63-64.
课题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1-R-20071;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DJG-12039。
【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推荐阅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论文10-15
信息素养教育08-20
信息素养教育途径10-14
信息素养教育游戏论文05-23
留学资讯:葡萄牙成中国人教育移民新贵10-22
欧美数学素养教育研究05-23
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研究07-05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07-29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08-28
临潭县术布小学教育资讯第二十一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