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学生

2024-06-26

成人大学生(通用12篇)

成人大学生 篇1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也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期, 把握好这段时间, 就可能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 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把握不好, 就会陷入成长的烦恼和对学习、生活的困惑而不能自拔, 从而自暴自弃, 碌碌无为, 最后经不起生活的考验而退学、失学, 留下终生的遗憾。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样一段关键时期呢?怎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解决这些的问题关键是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以积极、热情、执著的精神和心态去学习、成长, 兼容并蓄、德才兼备, 在做人的成熟与自豪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良好的学习生活中享受成才的喜悦。

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通常意义的成人是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包含身体的和行为的成熟与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成人不是以某个人为标准, 而是以社会为尺度, 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 才能真正成长为人[1,2]。成才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门或者专业的技术和技能, 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熟练地工作学习, 并且有一技之长。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具有辩证的统一, 如何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成功人生的关键。

人的成长过程不是孤立、一成不变的, 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学习、生活、吸收和给予。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益丰盈、收获无限, 所以说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成长的内涵和前提条件。同样, 在成才的道路上, 成长也是无所不在, 当你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时, 当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 当你获得奖励时, 你的这些成功和成绩就会时刻激励、提醒和规范你端正态度, 不断努力, 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同样这些好的品质和行为, 就会使得你继续努力, 取得更大的成就。

踏实做人、实在做事

处理好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 理清成长和成才的辩证关系,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得大学四年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怎样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 取得成人与成才的双赢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 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对于学生来说, 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 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次要结合自身情况, 全面发展, 突出特点, 博采众长。刚入校的大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自己的正确规划, 才能绘制出最精美的图案。怎样度过这人生路上关键的四年、怎样学习、怎样交友、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好了这些问题, 那么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大学生。当回首大学生活时, 就会对自己日渐丰盈的经历和成就而欣慰无比。

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行为特点, 要学会踏实做人、诚实做事。要学会淡泊, 学会宽容, 学会执着, 学会自律。机遇只给有准备之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书本知识, 还有实践知识、为人处事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都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都是为未来成才的准备。只有养成踏实、谦虚、宽容、谨慎的态度, 培养刻苦、认真、诚实的做事风格, 那么未来一定属于你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由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 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基本职能就是育人, 培养人才。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智育和体育。[1,2,3,4,5]也就是说, 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好, 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 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来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教师工作的全部。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对老师的最早的定位。对于现代的大学老师来说, 老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身份来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而不应该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 发掘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特长, 悉心引导、努力培养, 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学习上, 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耐心回答、细心讲解, 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应做好生活困难、学习压力重、成绩差学生的思想工作, 采用积极引导等工作方法,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 使得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总之,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 使得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学会为人处事, 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成人、专业成才

大学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 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如何渡过这一段时期, 是非常关键的。在党的文件中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是这样描述的: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 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上述文件准确描述了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 应该在思想上牢记四个统一, 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文化课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 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努力使得自己能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游刃有余, 并且有一技之长, 成为一个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在思想上成熟, 在专业上成才, 在做人的自豪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成人和成才的关键。成人和成才是辩证的统一, 一个人的成就越大, 才能在生活中充实人生、完善品质;而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即使做的是最平凡的工作, 就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所以大学生应该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以积极、热情、执著的精神去学习, 以淡泊、诚实、从容的心态去成长, 兼容并蓄、德才兼备, 在做人的成熟与自豪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良好的学习生活中享受成才的喜悦。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兆强.师德师风师魂[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全哲洙.成人、成才与成功[R].光明日报, 2006-07-02.

[3]吴力争.试论大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

[4]Plaza, I., Medrano, C.T.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ducation[J], Edu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7 (3) :259-265.

[5]Kathy J.Schmidt, Shane Burgan, Teaching Engineering:The Student’sPerspective, 37th ASEE/IEEE Frontiers inEducation Conference, October 10-13, 2007, Milwaukee, WI.

成人大学生 篇2

十八岁对于任何人来言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十八岁不仅意味着你已经成年了,还意味着你必须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了,所以这一次的成年礼活动不仅是庆祝学生们的成长,同时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是教导处,为了把这个活动给弄好弄到位,在活动开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在筹划了,在保证活动能圆满进行的前提下,学校也专门寻求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建议,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谋划之下,一场别开生面且充满了教育意味的成年礼活动开始了。学校为了这次活动也可谓是“大出血”啊,不仅专门搭建了一个舞台,而且还从其它地方聘请了专家来为大家进行演讲,另外还为全体师生准备了各种小礼物,只求大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这次活动整体来说是举办的十分到位的,不仅有许多的师生主动的上台进行发言,而且场下的学生们似乎也是第一次参加类似的活动,都显得格外地激动,的确,像这种成年礼的活动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似乎都是国外学生的专利,中国校园对这个成年礼似乎并不是十分的重视,但是相信经过这一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能够重新意识到成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生来言,成年之后虽然会变得更加自由一些,但是同样的它也带来了一定的责任和约束,成年之后可不能再任由自己的性子来做事情了,我们可得考虑的更多才行,这样才能符合一名成年人的言行。成年之后,意味着我们面对更多的挑战,所以我们这些学生可得好好地肩负起父母老师们的期望,争取在生活和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才无愧于大家的帮助。

我觉得,成年礼活动的举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个活动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距离,也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了成年所代表的的意义,这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十分有帮助。

成人大学生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随机抽样;亲近依赖复合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和其童年其的依恋关系有关,在其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会影响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人际关系及人格的发展,故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很有必要。为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班级职务和学历上的差异现状,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抽取1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98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班级职务:班干部有56人,非班干部有142人;学历:专科生36人,本科生162人。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基本情况,包括班级职务和学历。采用2003年吴薇利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1],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共18个项目,采用五点自评,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该量表含4个维度,分别为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及焦虑维度。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2]。并事后做相应访谈。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不同职务、学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差异比较(表1)

表1  不同职务、学历大学生成人依恋结果比较()

因子 班干部(n=56) 非班干(n=142) t 专科(n=36) 本科(n=162) t

亲近 3.32±0.67 3.29±0.43 0.28 3.34±0.34 3.29±0.53 0.81

依赖 3.21±0.50 3.14±0.47 0.86 2.99±0.48 3.20±0.47 2.31*

亲近依赖复合 3.26±0.48 3.22±0.37 0.60 3.17±0.33 3.24±0.41 0.97

焦虑 2.73±0.78 2.79±0.77 0.47 2.77±0.65 2.77±0.80 0.01

注:*代表p(双侧)< 0.05,**代表p(双侧)< 0.01

表1所示,从班级职务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4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从学历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且本科高于专科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亲近、亲近依赖复合与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三、讨论

1.班级职务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职务大学生成人依恋4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合事后访谈推测,大学生的班级职务对成人依恋的影响较小,因为成人依恋受其早期的影响较深,和婴儿时期的依恋相比较,成人依恋比较隐蔽,而且成人依恋是在互动中起作用的,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中,婴儿有明确的依恋对象。大学生的班级职务差别较小,不同班级职务对大学生的锻炼作用差别并不大,和社会上的工作职务更是不同,相对较小任务的班级职务,大学生并没有明显的班干部的责任感,也没用像工作职务那样看重。故不同班级职务的大学生,他们的成人依恋是在同学和朋友或者亲人交互作用中相互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焦虑这4个维度得分上差异不显著。

2.学历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不同学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亲近、亲近依赖复合与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访谈中发现,原因可能是,本科生能考上本科,和专科生相比较,本科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专科生好,平时生活中,本科生较听父母的话,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和专科生相比无论经济还是心理上,更多的依赖父母。故本科生依赖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

四、建议

社会方面,社会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多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中养成社会需要的成人依恋,社会也可以给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本科生和专科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都能在交互中培养依恋,也可以让本科生和专科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在合作互动中共同进步。学校方面,学校可以实施班级职务轮流制度,让大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班干部的职责,还可以让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混合住宿,从学习到生活,增加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多组织一些本科生和专科生共同参加的活动,增进不同学历大学生的相互影响。家庭方面,家长可以给大学生交流中,改变教养方式,多听听大学生的意见,把大学生作为家庭中可以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家庭大小事物都与其协商,共同做决定;家长在生活中,和亲友互动及父母之间的互动中,用良好的互动模式,给大学生做个良好的榜样,让大学生能看到成人之间亲密关系是怎样建立的,父母的夫妻关系是如何互动的,从而给大学生的良好关系建立有学习的对象。个人方面,大学生首先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自己有能力建立良好的成人依恋关系,然后大学生自己和亲友主动建立亲密关系,特别是在和恋人建立伴侣关系过程中,明白依恋双方是交互作用的,互动中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2]吴薇利,张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作者简介:

柳絮(1982~ ),女,河南省驻马店,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

成人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培养初探 篇4

那么如何评判其好坏、智能结构构建时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培养呢?对于这几个问题我作为多年从事成人教育的工作者, 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判断智能结构构建好坏的标准

最佳“智能结构”一般讲它应符合效能原则、适应原则、创新原则、个性原则。

效能原则。这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智能结构”可以为国家建设和人类进步服务。

适应原则。学生头脑中获得的知识应是整体化的, 能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做到博采百家、自成一体, 并具有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原则。科学的生命在于探索, 在于进攻, 在于创新。因此进攻性原则就是创新原则。这种进攻性往往出现在科学的前沿, 因此, 要使大学生今后具备能把握科学前沿、掌握进攻主动权的能力, 就要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个性原则。“智能结构”具有共性, 也是个性。最佳的“智能结构”, 就是最有利于个人创造性和活动性发挥的结构。不同类型的人才应有不同的“智能结构”,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就有不同的“智能结构”。

二、目前成人大学生“智能结构”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院校方面问题

1.近年来, 许多成人高校包括普通高校把成人教育当成是一种创收手段, 忽略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也忽略了学生智能结构的培养, 使得学生知识再获得的手段和技能贫乏。

2.社会与成人教育机构对成人教育的认识落后。办学机构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业余教育”层面的理解上。人们对成人教育抱有一种较为轻视的态度, 对成人教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也不尽全面。

(二) 师资方面问题

成人教育以自学或网上学习占多数, 即使面授, 授课老师一般由各个院系的教师兼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兼职教师很难做到根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除此之外, 由于兼职教师是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领取报酬, 因此他们对于成教教学质量关心甚少, 也不大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成教学生身上, 讲课内容多数照搬全日制学生的授课计划和讲课内容。

(三) 课程设置方面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缺乏针对性。

我国的高等成人教育内容还延续着几十年前的学历补偿教育模式, 在教学中仍以理论知识灌输和考试通过为主, 缺乏职业针对性, 技能教育重理论、轻应用, 使高等成人教育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单一, 缺少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大多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教育手段普遍落后, 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等成人教育中也体现出课件形式单一, 内容空泛, 和在课堂上学习形式类同, 实验与操作教学非常缺失。另外, 大多数高等成人教育院校网络教学模式却出现网络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 使网络教学模式成为摆设, 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有一些院校根本没有网络教学手段。

(四) 学生方面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成人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在职工作人员, 大多来自基层, 他们对于学习虽然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 但不合理的智能结构使其继续获得知识的能力大打折扣, 更降低了其在工作中发挥所学的效能。

2.学生个体差异大, 知识基础、实践经历不同。成教学生既是家庭支柱又是业务骨干。工作、学习、生活的三重压力, 让他们分身无暇。因此, 如何给予他们足够的知识, 如何合理利用他们的时间, 如何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3.一些学生只重视结果, 而不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知识积累和实践。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 在单位职称职位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部分学生只是追求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 他们在学习中往往表现懒散、态度消极, 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三、智能结构的培养

人的智能结构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知识, 即对知识的记忆力:智能的发展都是从获取知识传授知识开始的。第二个层次是技能:完成某一项专门活动的本领。第三个层次是能力:完成某一项综合活动的本领。

在学习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智能结构进行培养。

(一) 注意力集中的培养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在学习中为了能够长期保持注意力, 就必须明确某一学习活动的总目标, 以及达到这一安排的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

2.引起学生浓厚兴趣。

兴趣有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无意志注意和非意志注意是由直接兴趣引起和维持的。意志是由间接兴趣所引起和维持的。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集中的注意力。

3.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最能维持注意力的稳定, 或提高效果, 使人精神饱满, 不易感到疲劳。因此, 要使各项活动交替进行, 才能有效地使注意力保持长期的稳定和高度的集中。

4.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在学习中, 学生常常会碰到一些对自己枯燥乏味的东西而不愿予以注意, 也常常会因富于吸引力的刺激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这种场合下, 就需要一个人有坚强的意志, 强迫自己去集中注意力, 完成指定的任务。

5.保持环境安静。

一般来说, 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注意力容易集中和稳定。反之, 在闹声四起的条件下, 注意力容易分散和动摇。但是, 也应当培养学生“闹中取静”的本领, 以锻炼自己的注意力。

6.培养学生的注意习惯。

注意习惯是多方面的。比如, 学习一开始就能立即投入集中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 不分散精力, 能够排除遇到的困难, 学习有始有终。注意习惯可因人而异, 但一个学生必须养成有利于学习的种种注意习惯。

(二) 记忆力增强的培养

1.保持是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生理机制方面看, 遗忘是暂时联系的消失或暂时被抑制。遗忘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先快后慢。根据这个规律, 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趁热打铁, 及时组织复习。

2.适当加强背诵。

由于背诵有明确的目的, 要求按顺序、精确地、长期地去记忆, 而这些都是符合记忆规律的, 所以能够提高人们的记忆力。但背诵必须适当, 不能过多加重大脑负担, 要科学用脑, 注意用脑卫生。

3.理解与复习结合。

理解是加强记忆的可靠基础, 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一方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果, 并使记忆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4.将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结合起来。

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别管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如果左右半球同时使用, 其功能可增强10倍, 这样会大大提高记忆效率。这样就启发我们在讲授定理、定律的过程中, 首先把证明它们的典型图形记下了, 定理和定律就很容易被学生记住了。

5.要学会结构记忆和系统记忆。

讲授课程过程中, 要学会把书读薄的本领,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全书的结构和系统, 把握各章节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

6.要学会规则记忆。

许多科学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 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掌握它的变化规律, 就记得快, 记得牢, 又不容易出错。

(三) 观察力提高的培养

1.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观察目的。

目的性是观察力最显著的特点,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就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 而且目的越具体越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才会对学生的观察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在观察时, 必须让他们紧紧围绕观察目的, 抓住观察对象, 有步骤、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系统观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 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发现一般人不容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内容, 从而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2.帮助学生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有了周密的观察计划, 才能保证观察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在观察过程中, 如果学生能自觉地运用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那就可以得到提高观察的效果。

3.养成学生持久的观察习惯。

学生有了持久的观察习惯, 他就能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 把观察进行到底。而观察力就是在这种锲而不舍的观察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4.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有效地进行观察, 就要很好的锻炼观察力, 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四) 想象力丰富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

想象是基于文字的描述说明展开的, 并且可以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想象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文字, 人们的想象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层面, 而不能上升到语词的抽象水平上。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 可以使想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和内在逻辑性。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经验的多寡, 直接影响到想象力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应当引导学生广泛的接触、观察、体验生活, 并有意的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3.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

文学和艺术是想象的学校。一方面, 文艺作品可以给学生提供方法的形象, 特别是典型形象;另一方面, 欣赏艺术和文学作品, 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当然,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要只限于阅读文艺作品, 广泛阅读其他各种书籍以吸收渊博的知识, 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4.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活动。

创造活动特别需要想象, 想象也离不开创造活动。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想象, 特别是创造想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五) 思维力发展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语言, 思维的过程就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

可以说信息是思维的原料, 原料越丰富, 思维加工越容易有效地进行。而所谓的信息, 归根结底就是表象和语言两大类。因此, 为了给思维提供足够的原料, 就应当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语言。

2.发展学生的思维形式。

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概念之后, 就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判断, 又在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推理。思维形式发展了, 思维力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3.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 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问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一方面使思维为实践服务, 另一方面又用实践来检验思维的结果。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力就自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培养与提高。

成人大学生 篇5

新昌中学为学生举行18岁成人仪式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18岁成年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我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月8日,新昌中学隆重举行主题为“责任、感恩、成长、理想”的成人仪式。18岁是人生中一个最特殊的年龄,700多名高二学生身着统一校服,在老师、家长的目光注视下,一个个举起紧握的拳头,庄严的大声宣誓,许下自己的人生承诺。嘹亮坚定的声音响彻在体艺中心,青春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忠诚和凝重。

“当我们今天举起右手,已是成人。成人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责任。18岁是人生的一座里程碑,它意味着我们将享有更多的权利,也意味着我们肩上将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新成人代表吴梦斓在宣誓仪式上发言道。

“希望你们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锤炼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益于社会的人!” 家长代表王玉瑛语重心长地表达了父母们殷切的期望。

学生王研兴奋地说:“参加成人宣誓仪式很有意义,18岁成人宣誓将是我们一生中最郑重、最庄严的承诺。”

成人大学生 篇6

[关键词]成人依恋;大学生;孤独感

[作者简介]吴传勇,男,主要从事大学生学生管理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冯传博,男,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

一、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状况

(一)孤独感的界定与分类

孤独,并不是单纯的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可以在众人环境中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独感是一种个人体验。

孤独感可分为两类:内在的孤独感和外在的孤独感。所谓内在的孤独感,是指一种最深层次的心理感受,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具有根本的、永恒的、难以驱散的性质;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既与其个人特点或人格有关,也有其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根源,此外,大学校园环境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问题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1.大学生个体因素。(1)缺乏基本社交技能,同伴接受性差。(2)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缺乏社会支持。(3)青年期闭锁心理,自我防御性较强。(4)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2.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大学生与其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1)否定、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否定型:干涉型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批评多于鼓励;与孩子缺少交流;限制多于信任。(2)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成员亲密度低,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到孤独。(3)独生子女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减弱。

3.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学校和社会因素。(1)大学新生入学环境易使学生产生外在的孤独感。(2)不会安排在校闲暇时间。(3)自卑产生孤独。

二、成人依恋研究现状

(一)依恋概念及依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依恋联结却是持续存在的,这一本质使得依恋理论能够扩展应用,安全/不安全的依恋质量会成为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因此,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研究。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二)成人依恋类型

1.Bowlby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儿童的依恋会转变成成人依恋模式,并描述了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这三种分别是: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型。

2.Georage,Kaplan,Main (1985)的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量表分数对成人依恋作了三种分类:安全/自主、不安全/拒绝、不安全/先占。

3.Bartholomew,Horowitz (1991)的成人依恋访谈(Attachment Interviews)量表有四个分类系统:安全、先占、拒绝、恐惧。

三、成人依恋类型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探讨

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和成人依恋不同类型及其具体表现的了解,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构成联系和影响的因素。

(一)从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个体因素来看,在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Bortholomew(1991)的成人依恋访谈量表中的恐惧这一类型能够与之对应。由于个体的焦虑和不信任使得这些大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不能敞开心怀,在与人的交往中,经常持怀疑的态度,不信任他人,这使得他们变得孤独。而孤独者又可能因为社会关系缺陷或缺乏一种所渴望的归属关系,对自我评价降低,产生自卑,在交往中对于他人的热情和主动感到害怕并产生抗拒的心理,逃避交往,变得更加孤独。

(二)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个体因素中的青年期闭锁心理这一方面,同样能在Bortholomew(1991)的成人依恋访谈量表中找到的拒绝这一类型与其对应。对自我的积极评价使得他们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不愿意听取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始终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愿意向外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人表现出来的是高傲,不易接近,固执己见甚至是虚伪,从而不愿意与他们接触和交往。自己的不愿意与人交往加上他人也不乐于与之交往,这类大学生在生活中异常孤独。

(三)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减弱也能够对应Bortholomew(1991)的成人依恋访谈量表中找到的拒绝类型和Bowlby所描述的依恋类型中的强迫自我依赖型。现代的独生子女相对于过去的有多个子女的传统家庭,缺乏通过兄弟姐妹或者是祖辈来解决自己不愿意对父母说明的问题这一情感支持系统,孤独感在现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四)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中的否定、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与Bowlby所描述的依恋类型中的强迫寻求关怀型相对应。该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渴望爱与支持,害怕被依恋对象遗弃,会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和信任。父母出于自己本意而未考虑子女立场的对子女生活的多方干涉,或多或少地剥夺孩子的某些自由权利,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在离开父母需要自己单独面或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频繁地感到孤独。

(五)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个体因素中的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于Bowlby所描述的依恋类型中的强迫给予照顾型得到对应。这种依恋类型本身的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的特点会影响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问题方面的处理不当引起的问题。

四、结论

现代社会使得大学生的孤独感越来越普遍。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有可能引发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有孤独感的人睡眠质量差,即他们和没有孤独感的人相比睡眠时间短而且通常醒得也较早;孤独感还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甚至引发疾病。对大学生个体来讲,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会延缓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不利于正常的工作、学习,这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研究者已经对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因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现阶段提出的解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在情况出现了以后去补救,那么从依恋的角度来看,是否能提前对大学生孤独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控制和改变呢?如果在早期的儿童的生活行为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尽量引导他们产生安全型依恋,避免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方式,在孤独感产生之前或形成的过程中及时用积极的依恋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薇莉,简渝嘉,方莉. 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134.

[2]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3—116.

[3]王飞.当代青年中的孤独感分析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10—11.

[4]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 (3):690—693.

成人大学生 篇7

关键词:精神成人,教育,现状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精神成人”, 在本质和目标上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许多相同的特质。曾有研究者将“精神成人”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精神成人”应该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相应的作用。还可以认为, “精神成人”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理想信念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评价的标准。因此, 应该从大学生的“精神”与“人格”层面, 来深度挖掘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原因, 以解决“精神”层面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分析法

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的分析, 从而达到预期研究成果。

(二) 调查分析法

1.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在杭高等院校学生, 共有490名学生纳入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255人, 女生235人, 平均年龄19±0.82岁。其中为学生干部共有85名, 非学生干部405名。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38名, 非党员452名。共回收合格问卷465份, 合格率为94.9%。

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现状调查表》。调查表共分六部分, 分别为1、一般情况, 2、学习态度、3、大学生对大学功能的理解, 4、自我主见能力现况, 5、大学生诚信观, 6、大学生人生目标。所有选项为单选题。选择随机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2011年10月。调查完成后提取所有数据, 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百分率 (%) 显示各调查项目。

3. 访谈调查法

对在学校周边的一般社会人员进行随机调查, 由于他们与学校学生接触较多, 对于学生的了解比较具体, 看法比较真实, 具有普遍的评价意义。

二、结果

在回答“你理解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的场所”问题时, 72.4%的学生认为大学是“培训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理论”的地方, 而仅12.2%的学生认为大学应是培养“精神成人”的地方。55.1%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学习的首要任务, 而仅有20.5%学生选择首要任务为“精神成人”。在调查学生联系父母频率时, 44.3%的学生回答一周一次打电话慰问父母, 30.8%的学生一周多次打电话, 然而其中20.2%的学生是因为“需要生活费”而打电话回家。在回答“学习之余主要阅读什么书籍”问题时, 37.1%学生选择阅读“娱乐杂志”, 27.9%的学生表示选择人文教育等书籍。在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时, 分别有40.8%、32.1%与15%的学生认为“讲座”、“游戏”与“读书”是最有效果的大学教育方式, 而仅12.1%的学生选择“班会”。余详见表1。

三、讨论

“精神成人”是著名教育学家夏中义教授着意提出的一个词语。“精神成人”旨在让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潜质, 认真且持续地追问自己“如何做人”, 以及思索乃至实践此命题。有学者认为, 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完成“精神成人”。因此大学教育既期望大学生在技能上“成才”, 又追求精神上“成人”, 这样的人才是大学教育所要造就的真正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

(一) 当代大学生大学功能认识偏差, 人文知识缺失

本研究发现, 学生在回答“你理解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的场所”这一问题时, 72.4%的学生认为大学是“培训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理论”的地方, 而仅12.2%的学生认为大学应是培养学生“精神成人”的地方。55.1%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学习的首要任务, 而仅有20.5%学生选择首要任务为精神成人, 这些数据说明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认识仍停留在认为大学是学习理论培训技能的场所, 对于大学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的这一功能认识相对模糊, 对大学功能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 对于进入大学应该如何学习, 并且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认识还不明确, 在回答“学习之余主要阅读什么书籍”问题时, 37.1%学生选择阅读“娱乐杂志”, 27.9%的学生表示选择人文教育等书籍, 由此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人文教育仍不重视。虽然部分大学生崇尚科学, 学习科学知识积极性较高, 但是依然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

(二) 当代大学生诚信精神的缺失

在大学生诚信现况方面调查环节显示, 高达71.9%大学生认为会选择“保底签约, 找到更好工作再改旗易帜”, 仅有28.1%大学生支持设立目标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该结果显示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突出, 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但也隐射出大学在诚信方面的教育缺失。同样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 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等现像在大学生中屡有出现, 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诚信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不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和力量, 良好的诚信道德素养是大学生成为社会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三)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缺失

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入党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方便找工作”, 选择“为人民服务”的学生占35.9%, 可见目前学生缺乏入党的纯洁性, 在回答“理想, 理想, 有利就想;前途, 前途, 有钱就图!”你觉得这句话对吗问题时, 居然有66.2%学生认为该话“也对也不对”, 仅有18%学生认为该话完全错误。此结果说明目前大学生中功利性思想现象严重, 侧面反映当前阶段大学在“精神成人”方面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四) 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足

研究显示44.3%的学生一周一次打电话慰问父母, 30.8%学生一周多次打电话, 因此大部分学生懂得孝顺与感恩, 值得表扬与肯定。然而20.2%学生是因为“需要生活费”而打电话回家, 因此应在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加强培训与教育。仅有38.9%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是影响自己思想改变或进步的最重要因素, 分别有24.2%、16.6%与16.8%学生认为周围多数人的看法、父母意见和朋友意见主要影响自己思想改变或进步。从该结果分析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思想欠成熟, 无较强的独立思维与主见的能力。45.4%的学生调查认为会谈论别人的是非, 此结果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缺乏自己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

然而, 在回答“进入大学最希望能在哪方面进行提高”问题时, 57%学生认为“端正价值观念”最重要, 23.6%学生认为应学会明辨是非, 而“加强理论学习”仅占16.4%。此结果说明现阶段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大学阶段思想与价值观念方面的成熟与提升, 而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学习层面, “精神成人”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进行学习方式调研分别有40.8%、32.1%与15%的学生认为“讲座”、“游戏”与“读书”是最有效果的大学教育方式, 而仅12.1%的学生选择“班会”, 因此可以提示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 在开展“精神成人”方面教育与培训时, 应该多采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而少采用学生不喜欢的效率低下的方式。

四、结论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理解, 可以从三个层次展进行深度思考:一是认清自我。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前提是具有个体的独立和觉醒, 学校需要指导学生解放心灵, 摆脱对物质的依赖, 培养学生博大而深沉的情怀, 确认良知道德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二是进一步认清人与国家的关系。在“精神成人”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面对各种个人问题, 也要面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一系列关系。要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学习和鉴别, 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公民意识的深刻内涵, 以及民主、平等与公正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通过“文化塑造”和“精神洗礼”, 以期将他们培养成“现代公民”。三是进一步认清人与世界的关系。大学生更应该具备一种“全球视野”的人文素质, 以博大的胸怀关注发生在地球上的各种事件, 包括战争风云、恐怖事件、金融风波、生态污染等。

通过研究发现, 现阶段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作用与任务认识较模糊, 但其自身存在“精神成人”教育的需求, 也越来越认识到思想与价值理念成熟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但有关大学生思想观念成熟方面的现况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在诚信、自我主见、功利性、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认识偏差, 这反映了目前大学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缺失以及今后加强“精神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另外, 大学应创新教育途径, 采用“讲座”、“游戏”与“读书”等学生较接受的方式开展“精神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珏.略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重庆市高校为例.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1 (2) :11-13.

[2]戴旭光.坚持用白求恩精神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6, 4 (1) :1-2.

[3]唐桂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5, 1 (1) :88-90.

[4]张瑜, 杨增.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 2009, 2:37-40.

[5]任青青, 郑木明, 林新宏.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精神成人.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 :40-42.

学生行为成人化令人忧 篇8

请客送礼比阔气不会挣钱会花钱

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的李东告诉记者, 刚一开学, 他上高一的儿子就频繁参加同学的聚餐, 把一千多元压岁钱全花光了。

当李东责备儿子乱花钱时, 儿子却说:“我们班同学家境都太一般化了, 同学聚会只能AA制。邻班的同学聚会才荣耀呢, 有个同学的爸爸是大款, 人家自掏腰包请同学吃了一顿大餐。”

“我上中学时偶尔和同学聚会, 那也是去各自的家里。现在的孩子不会挣钱, 却越来越会花钱, 丝毫不体谅家长的辛苦。”更令李东担忧的是, 每次孩子聚会回来身上都有很大的烟味。

在呼和浩特市, 记者发现很多中小学生习惯出门打车, 有一些出手大方的学生动辄请一帮同学吃饭, 或者到KTV欢聚。记者在与一些“小大人”聊天中得知, 他们交际活动十分广泛, 比如轮流请客、赴宴、给老师送礼、向同学还礼。选择饭店的档次、同学之间赠送礼物的多少, 都成为相互攀比的标准。

前不久, 周先生带着儿子参加朋友聚会。这个男孩今年上初一, 从小学习成绩优秀, 是班干部。他的言谈举止令在座的人惊讶, 一上酒桌就向叔叔阿姨敬酒, 且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祝您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祝您升官发财”……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学的班主任金丽妍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 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太“前卫”了。去年班级竞选班干部, 很多学生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拉选票,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选中胜出, 还教孩子拉关系等成人常用的法宝。

“别看有的孩子年龄小, 他们还学会了戴有色眼镜看人。”金丽妍说, 很多孩子“拉帮结派”———家里有钱的孩子在一起玩, 这些孩子在一起经常会比谁的爸爸有钱, 谁的爸爸官大。“有的老师通过学生让家长办事, 因此给个别孩子吃偏食, 这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金丽妍忧虑地说。

理性对待“小大人”

采访中, 很多家长对孩子过早成熟表示担忧, 也有的家长并不在乎。在呼和浩特市某政府机关工作的谢海军认为,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 只让孩子按部就班地生活, 将来难以适应社会, 所以现在就应该让孩子多接触接触外面的世界。

“社会和家长对‘小大人’现象应保持理性的认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说, 孩子的许多成人化表达大多是“口不对心”的, 仅仅是成人世界在孩子眼里的一个浮光掠影的反映。但家长不要刻意怂恿孩子学大人, 这样可能造成孩子为了取悦大人而表里不一。

阿尔泰认为, 如今的孩子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外, 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对他们也有很深的影响。现在不少学生评优、竞赛中都需要考察表达能力, 为了争取好名次, 一些老师和家长想尽办法“雕塑”孩子。在表演秀中尝到甜头的孩子, 很容易把打着成人印记的表达方式学到家。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魏刚说, 小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父母往往是他们的模仿对象, 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 剔除侵入孩子心灵的阴暗面和不良风气,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个性丰富、才智优良、通情达理的人才。”魏刚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的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之本 篇9

一、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这个, 教育就无从谈起。爱学生,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 无法引起人的共鸣, 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 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用爱去赢得爱, 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 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 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 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 面对的是孩子, 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 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学生通常将好人与坏人比作红心与黑心, 在他们的心中, 老师拥有一颗红心。作为客体呈现的学生, 主观能动的班主任只能先从自身下手, 首先做到心中有爱。人类七大需要包括对爱的需求, 作为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 学生更需被爱。因这份爱心、关心、真心而被感染,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能不吸收并发散于他人吗?

二、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想学生之所想

正如教育学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种次序, 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 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番话说明了儿童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发展阶段, 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特点, 一语切中要害, 至今还有很强的影响力。

让儿童成人之前保持儿童天真、烂漫, 待人待物无惧、无戒、无遮、无饰的样子,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童心, 这是极其重要而珍贵的。儿童的心情有着大自然的清新与清纯。童心正反映了人的生命本质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新鲜未知的世界中, 因而对一切都敏感而好奇, 他们对事物总是要往下问一个为什么, 有什么用?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育几乎是从童心的好奇开始的, 往往比成人更智慧。这些都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三、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师之真心

与学生沟通, 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他们愉快地与你合作, 有效地促进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聆听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我们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 还是应该以表扬、鼓励、赞美为主。如果让学生心里感觉暖暖的, 就能调动起人的所有积极因素, 激发其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就会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也能帮助孩子认清自我、把握方向, 使学生个人很快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做教师的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吝惜赞美, 赞美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指责。

如果在学生面前数落他们的不是、缺点, 应该很难有好的效果, 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灵也是一种伤害。如果这时不注意沟通, 达成一致, 那对孩子的教育就有可能产生不利, 从而使教育效果难以体现。人需要被尊重, 在批评规劝他人时也别忘了这一点。明智一些的话, 在批评规劝他人时, 完全可以把同一种意思表达得中听一些。别忘记, 良药未必都要苦口, 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把规劝批评别人的话, 讲得动听一些, 利己又利人, 何乐而不为呢?

四、细心, 关注学生的每件小事,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注意教育的小事与细节, 教师必须具有敏锐观察力, 必须具有教育的细心。教育无小事, 那么小事也是教育的大事。教师要注意教育的细节。要注意教育的小事与细节, 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能够对学生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能够从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进而展开教育。教师多一些自我言行的反思, 多一些对学生的发现, 多一些对学生的呵护, 教育就会更加细致, 更加温暖, 也更加有效。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 然后正确引导, 如对班上值日生的工作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内向型的学生交谈,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 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 找到最佳话题切入口, 这都需要细心。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给学生以影响。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 他们喜欢蔡芸芝老师:“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如果老师写字的姿势不对或者不好, 岂不是要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了。教师的言语也会给学生以影响。教师随口说的话、无意中吐露的信息, 可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掀起很大的波澜, 甚至伤及学生的痛处。

五、教师还要有耐心

青少年在很多方面都还未成熟, 难免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犯点小错误, 学生自制力又不强, 老师今天批评明天又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 不要动不动就把学生赶出课堂, 或者赶回家里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学生主要活动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也不能一味责怪, 要求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后进生教育, 要持续转化, 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后进生, 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辅导, 鼓励他们不懂多问, 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持续转化后进生,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应精心, 教学时多用心, 由此促进学生学习热心。只有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方可获得学生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师要耐心一点, 对孩子要始终抱有信心。对于某些犯错误的学生, 不再要求他们马上改, 而是给他们时间。面对一时“改造”不好的孩子时, 暂时缓一缓, 慢慢去教导他们, 让他们真心实意地改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考虑, 他们毕竟是学生, 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马上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一来, 自己的心情也会好了很多。而学生, 也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中慢慢改正自己, 更好地成长。

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篇10

因此, 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情感教育, 它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 是把情意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 使人的情感得以发展和升华,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就指出过, “人人都有感情, 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 这是由于感情推动的薄弱, 要转弱而强、转薄为厚, 有待于陶养”。但在我们长期的传统教育中, 由于偏重认知、忽略情感, 造成了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知情分离, 对学生情意领域的发展注意很少, 是一种唯理智教育, 其根本缺陷在于撇开情感和意志讲认知的发展, 情感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和冷落的地位, 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情感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是个体发展的必备过程, 是人格健全的重要保障。人格缺陷、人格障碍往往与个体的消极情感相关, 而不良情感的存在, 是人格缺陷、人格障碍的重要诱因和表现。肖川教授说得好,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 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 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值得欣喜的是, 近年来, 在我国随着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新的目标维度已经被明确地纳入了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中, 这标志着情感教育从教育的边缘正式进入教育的舞台和主场,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人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投入了很多可贵可敬的关心和关注, 发现了许多问题, 提出了许多看法、意见、建议, 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路、观念、办法, 用心深切、用意长远。情感教育研究专家朱小蔓提出:“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提升看作重要的教育目标, 而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 它是内在、独特的, 是人类真实意义的表达。”而语文课程的固有内容和本身特点, 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和代替的独有优势和价值。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 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长期的传统教育中, 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出现并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一是人文教育的伪圣化。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和“标准化”, 对多样性、丰富性的忽视和限制, 把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 等同于抽象的道德品质教育, 导致语文教学远离生活脱离人性, 失去了生动性和生命力。二是语文教学技术化。语文的工具性被曲解了, 语文教学变成了脱离生命精神的纯技术化训练, 顾此失彼, 舍本求末, 人的思想情感的培养事实上被消解了。情感教育许多时候许多地方遭遇冷落, 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极为不利,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情知共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的程式化、单一化、封闭性的教学模式, 强调理智教育, 注重认知, 忽视情意, 一篇篇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情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被这种模式机械地宰割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度滑坡, 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的汉语水平比不上外语水平, 母语教育的状况让许多人忧虑不已。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必然伴侣,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意义重大。如今, 情感教育虽然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而且引起了许多人的深入思考和深切关注, 但在现实教育中, 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比, 情感教育更多的还只是一种装饰性的标签, 还没有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语文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和落实。

对此,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必须打破, 语文教学的重心不能停留在系统知识的传授和理智能力的训练上, 要注重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和情感能力的培养,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要给学生以开放、民主、自由的课堂, 要从人的建设的高度关照语文教学, 实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 积极弘扬人文精神,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努力实施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应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立体化多功能网络式教学。童庆炳先生曾经指出,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认识力, 情感力, 想象力, 理解力和高水平运用母语的能力。在关于培养情感力中, 他这样说:“现在的学生缺乏表情达意的能力, 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形, 该哭时哭不起来, 该笑时笑不起来, 幽默、反讽等就更不会了。语文课的名篇佳作恰好是充满了各种感情的生动表达, 这是作家自由感情活跃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不通过名篇佳作培养学生的感情力呢?”

语文课程是实现良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 特别是阅读教学,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格培养、情感熏陶更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语文学习, 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 有其共性的一面, 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全息兼容的广延性 (广度) 、伴随人生的终身性 (长度) 、化育人格的修身性 (深度) 。语文学习, 与人生成长形影相依, 与人格心灵水乳交融。对于阅读, 教育专家说过:“文学教育除了具有接触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外———有学者指出, 正是通过文学———诗歌、故事、戏剧———使人们的知识世代相传, 还被看作是培养人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 丰富自身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一些国家对本民族文学教育的阐述, 其意义更深一层:民族文学教育可以产生一种民族的凝聚力。”

情感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点, 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 是高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充分认识语文学习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教育功能, 让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 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切实关照。

当然, 情感教育绝不是对人的思想宣教、感情约束、道德灌输, 它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的开发、激发、生成、培养的过程, 是春风化雨, 是润物细无声。

成人大学生 篇11

摘 要: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家庭类型和生源地上的差异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成人依恋量表,随机抽取1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从家庭类型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在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且独生子女大学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亲近、依赖与亲近依赖复合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从生源地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4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家庭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家庭类型

前言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1]。大学生良好的成人依恋是安全型,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在和亲友相处中,对接近和亲密感到舒服的程度较大以及大学生生活中感到在需要别人帮助时,能有效依恋他人的程度也较大,而生活中担心被别人不喜欢或者不接受及担心被别人抛弃的程度也较小。大学生的早期依恋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的互动没用改善的话,成人依恋会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品质。故成人依恋的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很有必要,为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家庭类型和生源地上的差异现状,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1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98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家庭类型:独生子女家庭有27人,非独生子女家庭有171人;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有30人,来自农村的大學生有168人。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

(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基本情况,包括班级职务和学历。采用2003年吴薇利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1],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共18个项目,采用五点自评,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该量表含4个维度,分别为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维度及焦虑维度。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2]。并事后做相应访谈。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1.结果

(1)不同家庭类型、生源地大学生成人依恋差异比较(表1)

表1所示,从家庭类型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在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且独生子女大学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亲近、依赖与亲近依赖复合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从生源地自变量上看,大学生成人依恋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与焦虑4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二、讨论

1.大学生成人依恋家庭类型方面分析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亲近、依赖与亲近依赖复合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合事后访谈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父母亲友宠爱较多的环境中,很多事情父母有父母代办或者包办,也没用和兄弟姐妹相处的体验和经验,个性较强与人相处中个人主义较大,更多的关注自我,当他们进入大学后,远离了父母,在寝室关系中和室友相处较难,他们发现以前在家时的相处办法行不通了,同伴不像父母那样宠爱自己了,和同伴相处需要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了,特别是独生子女遇到独生子女时,他们相处和交流更难,生活和学习中遭遇到的拒绝和碰避较多,独生子女就会更多的担心被同学和朋友不接受和不喜欢,甚至担心被亲朋抛弃;而非独生子女则成长过程中相对较独立,有和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能更多的关注交往对象的感受和需求。故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2.大学生成人依恋生源地方面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与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访谈中发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已经很好的融入了城镇生活,原因可能为,其一,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当他们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很快适应了城镇生活。其二,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有些地区实施土地承包,农民从土地中分化出来,这样城乡差距缩小了,相应的随着科技发展,电灯及电话和网络都发展到农村,交流互动便利了,不同生源地的考生差距也减小了。其三,城乡交流较多,人口流动较大,现在社会,很多农村人进城务工,大多数的城市建设有农民工的劳动贡献,有些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建设出力,也有很多城市人到农村参观考察,体验乡土风情,城乡的差距在减小。其四,很多大学生节假日也到城市工厂做工,也是城镇建设中的一员,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城乡的融合及大学生主动进步发展,故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亲近、依赖、亲近依赖复合与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成人大学生 篇12

当今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大学生对于亲人、朋友、恋人以及同学表现出的成人依恋现象表现十分显著。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 “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在个体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1]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2]

依恋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其假设是安全依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他人热情,与他人互动较好,而有回避性依恋的人则较少卷入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其相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系。本研究主要探究人格特质与其在早期亲子关系经验形成的 “内部工作模式”之间的联系,即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机制, 从而全面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现象,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指导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相处方式。

2研究过程

2.1被试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160人作为样本,其中随机抽取大一学生40人 ( 男生20人,女生20人 ) , 大二学生40人 ( 男生20人, 女生20人 ) , 大三学生 ( 男生20人,女生20人) ,大四学生40人 ( 男生20人,女生20人) 。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回收率100% ,其中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率95. 63% 。

2.2工具

2.2.1成人亲密关系问卷(ECR)

采用Brennan等人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命名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 ECR) ,共36道题,包括两个因子,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这是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维度。量表中奇数题属于回避分量表,偶数题属于焦虑分量表。依恋回避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依恋焦虑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2.2.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人格的三个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是: 内外倾 ( E) 、神经质 ( N) 和精神质 ( P) 。EPQ包括E、N、 P、L四个量表,E、N、P分别代表艾森克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L是后来加进的一个效度量表[15]。

E: 内外倾。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

N: 神经质。高分表示情绪不稳定,神经过敏,低分表示情绪稳定。

P: 精神质。 并非指精神病, 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在此维度上的分数明显较高,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L: 测量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的程度。L与其他量表的功能有联系,但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3]

将回收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5.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

对不同类型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的两个维度在性别、生源所在地、有无恋爱经历三个变量上的差异都不显著。只有是否为独生子 女变量在 依恋焦虑 维度上差 异显著 ( T = 9. 488) ,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 ( P = 0. 049) 。

3.2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表示在 0. 01 水平上相关显著。

由上表可见,成人依恋行为中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 精神质维度则呈显著正相关。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的分析与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成人依恋行为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不存在性别的差异,这与大多数国外和台湾的研究相同。国外研究不论采用自陈式还是AAI访谈,其结果都没有性别差异。台湾的罗立人 ( 1999年) 的研究也发现依恋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在生源所在地变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田瑞琪在研究上海、杭州等不同城市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时候比较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存在城市差异。本研究验证了Bowlby的理论假设, 因为依恋是内在的情感反应模式,比较外显的行为来说是相对于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差异比较的样本量较小,因此结果并不一定代表城乡大学生的整体状况,中国成人依恋有可能会受到城乡差异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城市差异这个因素。

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不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但是依恋焦虑维度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认知上的差异等因素,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态度与敏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特点,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空间的意识比较强烈,不擅长与别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深层次情感,表现出亲密关系中的回避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依赖比较高,因此容易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焦虑情绪。

4.2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 依恋焦虑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 ( N) 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 ( P) 呈正相关,与内外倾 ( E) 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回避依恋与神经质 ( N) 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 ( P) 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 ( E) 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成人依恋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得分越高,提示我们可能他的消极成分就越多,这样的学生也越趋于内向,高外倾性人格特征趋于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较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依恋焦虑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提示我们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越高的被试情绪反应越强烈。依恋回避与精神质人格特质存在明显的相关,提示我们在依恋回避得分越高的被试越孤独。同样根据成人依恋理论,依恋回避产生于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消极工作模型,他们在内心害怕与别人形成亲密的关系,因而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通常采取回避他人或问题的消极策略,这种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可能使依恋回避个体避免因他人的拒绝而带来的失望感,可能是他们处理他人对自己冷漠的一种保护性策略,但是经常使用这些应对策略可能会使他们真正地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从而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来自于他人的支持,这最终会导致他们的恶性循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由于个体特质不同,划分的依恋维度就可能不同,对应激的评价和应对方式也会有不同。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基本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应对行为的调整、干预和训练,从而消除或减少应激源对个体的不良影响,达到维护身心健康目的。因此,研究不同人格特质倾向性大学生的依恋维度、应对方式特点,对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其本身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负相关,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正相关。

上一篇:创新作文刍议下一篇: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