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刍议

2024-06-26

创新作文刍议(精选10篇)

创新作文刍议 篇1

创新来自思维, 而发散性思维以其灵活性、独创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训练中得以开发创新思维。同时对作文教学有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因此, 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开发要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做起。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 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 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 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 借助已有信息, 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 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 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 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仿写是指导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的有效途径。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是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政治变革—自然界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 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 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 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 万物离不开太阳, 孩子离不开母亲, 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 由“形似”到“神似”, 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 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我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 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 由现在拉回过去, 描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 既不受空间限制, 也不按时间顺序, 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 在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安慰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 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 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通过检索与提取, 将每一种思维方法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如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 由自己到他人, 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 是不会具有那么多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 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通过模仿“灯”的构思, 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 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 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 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 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 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 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 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 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 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 于是发出了要珍惜每一天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 我以散文《枕木》为例, 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 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 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团结协作的典范, 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 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 有了眼睛, 有了手, 它们变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青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走过了洒满金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 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 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 用无法抗拒的脚步, 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 就应该毫不吝啬, 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 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 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 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 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 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 桥》一文, 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 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 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 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 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 有利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通过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 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 有的对比不同点, 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 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 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 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 不断强化, 并呈层进式的结构的过程;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 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训练。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之刍议 篇2

关键词:作文指导;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22-02

清人赵翼在《论诗》中道:“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必须创新。“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李渔《闲情偶记》卷一)“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而诗文之所以代变,有其不得不变的原因。其一,这是时代演进的需要,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必然反映到各类文章中,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李渔《闲情偶寄》卷四)其二,创新是文学发展的需要。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光芒万丈长”的李杜文章,尚且令人觉得“不新鲜”了,那么文学的出路就只有努力创新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培养学生以自己的高见卓识和新颖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晋代的陆机曾经用“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来形象地比喻诗文的创新。赏文亦如赏花,那些前人用过的意与辞,犹如“已披之朝华”,固然令人赞叹、流连,而那些前人未用过的意与辞,却犹如“未振之夕秀”,含苞欲放,令人兴奋、向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既要继承前人的文学成就、优秀经验,又要不蹈袭前人,发前人所未发。文学创作应该“日新其出”。

但是,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大量的贬低学生的才智、削弱学生的信心、压抑学生创新才智的作法,写作崇尚“中规中矩”、“参古定法”,实在贻害极大。一位学生心灰意懒地谈到对作文不感兴趣,问之则说,自己也想写好,可是每每“精心打造”的妙句,常被老师冠以“臆造词语”;“呕心沥血”铺排出来的“气贯长虹”的佳句,却被称为“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生活化气息”;而当其构筑出一道“原计原味”的“生活大餐”,自认为真是“土得掉渣”,可与“山药蛋子”流派一类的“乡土文学”相媲美,不料老师的一句“缺少精心打造”,又让他“如被冰雪”。

尤其让他伤心的是同学改头换面的抄袭之作,竟“大获全胜”、“饮誉而归”,被称为“常胜将军”。该生无奈地说,以后自己也学“乖”了,遇到作文题,“撒下天罗地网”,先往自己写过的题目上想,往上靠,有相同或类似的都“顺手牵文”,绝不“另起炉灶”。写出的人物,既可以是可爱的、可敬的、可感的、可叹的,又可以是“最难忘的”、“最值得怀念的”。真的是“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

这种“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要求下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又有什么文学价值和可观赏性呢?如同玩花、赏月一般,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特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学生又怎能不心灰意懒,写些“懒字”,作些“懒文”呢?因此,提倡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对学生不求全责备、不规定下条条框框,“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有合理的地方都要充分肯定。抛掉考试这个“上打师、下打生”的“尚方宝剑”,给学生多一点创新的机会。如指导学生写《绿色》一文,有人想到军装绿,有人想到二绿工程,有人则将高雅音乐比作“沉闷的灰色”、“骚动的红色”中“清纯的绿色”,有人竟想到殷墟出土铜鼎的绿斑,并由此继续联想,铺陈出了一篇斑斓的文字、从而巧夺桂冠。

二、尊重学生,凸现个性

俗话说:娘生九子,连娘十性。太白飘逸而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沉郁而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名家巨匠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基础各不相同的小学生呢?因此,提倡作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尊重学生,凸现个性。不能因为对方是学生,就一定要给他挑出点毛病来,否则就不足以显出高学生一等似的。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文学劳动,看到学生的“奇思妙想”,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陷,只要是独立思考、独到见解、独自创造,“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都应首先热情地予以肯定,甚至“言过其实”,大加褒扬。少写一些“没有如何”、“不能如何”,多写一些“能够如何”、“很好”、“很精彩”之类的评语。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不拘于“陈规陋习”。尊重学生首先是一种承认,更是一种负责。“不管三七二十一,必打五十大板”的评语和老师,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俗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我想:师至严则无佳文,无创新了。

爱因斯坦说:“一个没有个人意志和个人爱好的、由统一规格的人组成的社会,它将是一个不幸和没有前途的社会。”我想学生的作文如果也是“没有个人意志和个人爱好、由统一规格的”立意、文辞组成的,也将是“不幸和没有前途的”。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五谷殊味,食之皆饱。”(王充《论衡》)写文章也是同样,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个性。比如,通常人们对“舍己为人”的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大力提倡和赞扬的,但有的学生却能够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突破传统的习惯思维之路,独辟蹊径,提出“为人”何必要“舍己”的新觀点,尤其想到“为人也为己”的独到见解,都让人耳目一新。

三、别出“新”裁,开拓渠道

1、激发愉悦,鼓励出新。

王阳明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自不能已。”可谓对人启发甚多:教育,不管运用何种手段,必须考虑其所获得的结果,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鼓舞,在这种成就感的激励下,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学生自然能不断自励,不断进取,进入良性循环。

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通过教来使他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这种“愉快的艺术”,就是老师运用恰当的使学生经常有一种“成就感”,激发起学生心中对学习的由衷的愉悦感,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创造热情。比如在课堂辟一“佳作展示栏”,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张贴出来,并当众宣读学生的佳作,编成《佳作共赏集》、《采珠佳句集》,对学生的每一句、每一篇好文章都予以充分肯定。

2、独辟蹊径,善于出新。

文贵新。就是在文章立意上追求出新,主题思想不落窠臼,新颖别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求异,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姜夔《白石诗话》),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新材料、新观点、新立意。高考作文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如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位学生却不人云亦云,他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可谓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

3、反弹琵琶,勇于出新。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常具有一定的惯性,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反弹琵琶则违背传统的、公认的、习以为常的定论,运用了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反调”。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一位民主人士对毛泽东大唱反调“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曾让这位开国伟人颔首击节。可见反弹琵琶因其突破了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给人技巧高超之感,在考场作文中常常因其“命意新奇”,而别开生面。例如,将“欲速则不达”反弹为《不速则不达》;将“开卷有益”反弹为《开卷未必有益》,举出开“黄卷”、开“伪科学卷”有害无益的实例,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曾假借石头之口提出“文学创新”的观点:“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抛开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种种“套”,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唯如此,方为真正领悟了“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之灵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赵 翼《论诗》

[2] 李 渔《闲情偶记》

[3] 王 充《论衡》

[4] 姜 夔《白石诗话》

企业创新刍议 篇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坚持与时俱进, 就是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是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一、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重要原因

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说明:充分地解放思想, 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 不断解决新课题, 实现新突破, 一切从实际出发,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顺应时代潮流。

2.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 资本、资源、技术,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 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一方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向更加明显,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区域或跨区域性合作组织的出现等。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已明显增多,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同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世界范围内, 以科技创新为前导, 以发展生产力为手段, 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民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产单位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各种科学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前进的道路上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所有这些, 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 我们就不能应对各种挑战, 就有被时代进步潮流淘汰的危险。

二、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根本

进入21世纪, 创新将超越传统的技术创新范畴, 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根本, 在传统体制下, 企业改革进展缓慢, 尚未建立起企业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制, 大量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 科技开发不能同市场和生产紧密结合,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浪费了大量的科技资源。科技与经济管理的脱节, 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 职责交叉、重叠, 多头共管, 各自为政, 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衔接不紧, 形成管生产的不关心科技进步和设备改选, 管技术的促进不了科技进步的被动局面。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优化科技资源, 加强技术集成, 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工作者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 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 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发展资本市场,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投资效益, 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扩大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产业结构的创新调整是技术创新的保证

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是以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为条件, 而且要以结构合理化为基础。所以技术含量低, 国际竞争力差, 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和优化结构, 是促进企业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措施。为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应, 国有企业应把主攻方向定位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上, 真正使技术进步的过程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 只有疲软的产品, 没有疲软的市场。从不同地区的现状出发, 对一批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产业, 要结合利用当代高新技术进步脱胎换骨的改造。每个产业都要在市场定位、龙头产品开发和配套、工艺技术和相关设备更新改选上进行综合论证, 力求瞄准市场竞争的薄弱环节, 采取技术指标、联合攻关等方式, 尽快开发出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的龙头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布局, 在系统内分工、配套地进行工艺装备的引进和改选, 争取较短时间内改选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形成更大的经济规模。

企业所需要的发展, 包括量的增长, 更包括质的提高。调整优化结构, 要彻底破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按行政区域设置企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打破地区和部门界限, 放长眼光, 面向大市场, 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既要加快存量调整解决过去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又要在新的产业布局上, 科学论证, 减少盲目性, 避免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形成优势, 从总体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 是指企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占据市场。企业的技术是关键,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 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 合理利用资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面对激烈的竞争, 企业必须抓住时机, 开拓创新来面对挑战。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 就等于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像有些企业产品技术没有更新,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 不顺应时代发展, 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技术进步已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的主要途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不能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自然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有企业不断地技术进步, 推动 (下转第262页) (上接第259页) 企业经济结构与市场相适应, 才能反作用于技术的更快更新进步。由此可见,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是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的的跨越发展, 就是要立足于合作创新、模仿创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模仿创新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下, 通过引进技术,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合作创新主要指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 与这些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甚至联合投标, 共同设计施工和承担劳务, 在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实施技术扩展, 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由于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转让严加限制, 发展中国家要获得这样的技术, 就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我们不可能从发达国家那里买一个现代化, 而必须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消化和吸收, 特别是通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形成自己的技术产业, 这样才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赵桦, 陈福生.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 (2)

[2] .赵桦.如何提高粮食技术创新能力.粮油市场报, 2011.1.15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刍议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一、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用语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技能。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

初中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人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刍议传统媒体如何创新 篇5

一、理念创新

在媒体发展的征程中, 突现了四个不同时期:纸媒时期, 网媒时期, 新媒时期, 全媒时期。作为传统媒体在各方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 经过坎坷的风雨旅程, 不断走向成熟。面对舆论导向压力、历史包袱和文化体制改革, 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整顿, 同时也开始了新的起航:在新的整顿和起航中, 理念的创新首当其冲。

1. 传媒与新媒。

新的起航面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碰撞和竞争。有人断言:纸媒已“日落西山”, 三五年将消亡。不少传统媒体人感到迷茫, 由此也引发了传统媒体人才的流失。但媒体发展是有规律的, 应该遵循规律、适应规律。纸媒的永现性、报纸的收藏性和人们阅读的习惯性, 给传统媒体一定的延生空间。一般认为, 纸媒是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其实, 传统媒体不单单有纸媒, 还有广播、电视;新媒体也不仅仅是网络, 还有手机报、阅读器、云报纸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都是媒体的承载体, 在信息化、数字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媒体的承载体该是多元的, 在打造媒体承载体品质、品位、品牌的前提下, 媒体承载体延伸的东西更富价值, 这是传统媒体应该执著追求的目标。

2. 监督与服务。

传统媒体本质特征就是监督型报纸, 一段时间限制做负面报道, 很多人感到茫然, 甚至不知如何动作。其实,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媒体的舆论监督总体是受欢迎的。问题是有的舆论监督更多是为广告经营和人为因素, 久而久之, 这种监督变味了, 社会上流传一些对媒体的负面论调, 以至于出现怕媒体躲记者的状况。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媒体是党的喉舌,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关键是监督要依法依规, 讲道理、讲气节、讲尺度。监督的本质就是服务, 为监督而监督是没有效率的, 容易走向极端, 服务是更高层次的监督, 所以, 力推媒体的服务理念, 提倡服务政府、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百姓。这样就打开了监督的命脉, 让大家豁然开朗。于是, 与省直部门、单位和机构谈合作, 开辟专刊、专栏, 这种权威的资讯和服务型的监督引导, 令更多人关注, 也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3. 理念与行动。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行动是理念的见证, 理念的创新必将促进媒体的创新。一方面, 从理念、战略、制度、培训、福利等路径入手, 探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新方向。同时, 利用形式多样的务虚会、研讨会, 商讨传统媒体运作的策略;另一方面, 用新思想武装大家的头脑, 在新媒体时期, 开展全媒体的探讨。

二、制度创新

理念导航, 必须有制度护航。传统媒体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制度框架, 但有的大而细执行难不到位, 有的老而旧用了成阻力, 有的粗而浅运行不规范, 制度的规范创新刻不容缓。

制度设计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单位都非常重要。说制度重要简单, 但创新制度不易, 落实制度就更难。特别是对媒体单位来说, 外界称之为“无冕之王”, 习惯于拿着镜子照别人, 如果要自套绳索来约束自己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 媒体单位的制度创新要慎之又慎。

1. 废弃旧制度。

对一些老旧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清理, 废弃了一些旧制度, 事实上弃旧就是立新。

2. 规范老制度。

对现在又必须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 对有关制度进行规范。全面引入现代企业评价体系, 建立创新力、忠诚度、执行力等测评体系, 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3. 创立新制度。

根据新的情况和管理的需要, 对员工提出的创意或是创业模式, 评估后先建立项目, 视其运营情况再升级, 极大地激发出广大员工的创新精神。

三、人才创新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尤其在改革转型的新形势下, 媒体人才的竞争显得尤为突出。人才的流失, 对事业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当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才的聚集必须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的“高地”, 让人才从四面八方走来。这个“高地”的打造, 不仅仅是薪酬、环境、岗位, 而是单位全方位的进步, 有独特的吸引人才的地方。这就要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是最难的创新, 因为, 人是第一要素, 人的事情是最难的事情。

1. 留得住人才。

从大的方面, 进行战略规划、目标愿景的探讨, 改善各方关系, 树立良好的形象;从小的方面, 治理环境, 改变办公条件, 完善考勤办法, 严格考勤纪律。

2. 引得了人才。

办报关键是你这张报纸办得怎么样, 报纸发生了变化, 让人耳目一新, 就能吸引其他媒体发展较好人才到报社来工作, 吸引优秀毕业生来报社创业, 这样人才短时间内就能成为报社的中坚力量。

3. 管得好人才。

媒体人才有其特殊性, 所以, 媒体人才更需要管, 而且是科学地管。一方面是机制制度管, 用较为完善、执行到位的机制制度管人, 大家显公平。另一方面是教育培训管。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重要时期、重点部门和重要人员的思想教育。发挥大学实训基地的作用, 协商选派骨干到大学专业培训, 从而使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刍议物流金融业务创新 篇6

随着现代化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在综合性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理念下,传统货物财产保险体系的不足之处渐渐地显露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对于现阶段我国所出现的这种创新活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2 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法律性质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有这样的规定,债权的担保方式是保证、抵押、定金、滞留四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则规定债权的担保方式是保证、抵押、质押、留置以及定金五种,这样我国的法律中就出现了“质押”的概念。

所谓质押就是说债权人和债务人或者是债务人所提供的第三人通过协商签订书面合同的方式转移债务人或者是债务人所提供的第三人的权利或动产的占有,从而担保债权人的债权优先受偿的法律行为。其中,出质人是在这种质押关系中提供权利或动产的债务人或者是债务人所提供的第三人,质权人是债权人,质物是转移的权利或动产。在法律意义上来说,质押介于抵押和留置之间,在抵押担保方式里,不会转移债务人财产的物理占有,而用于抵押的财产一般都是不动产。当债务人不能偿债的时候,对于抵押物,抵押权人就能够被赋予该货物的所有权。在留置担保方式上面,留置权人对于标的物只有扣留的权利却并没有出售的权利。但是在质押担保方式上面却有三方面的内涵。(1)质押的质物是某种权利,或者是某种动产;(2)债务人或者是债务人所提供的第三人需要把质物移交给债权人占有;(3)如果债权人不能或者是无法履行债务,那么债权人有权利对于该质物的变价价款优先受偿。

担保法规定质押担保方式有权利质押和动产质押两种形式。其中权利质押是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来说的,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担保方式。债务人或者是债务人所提供的第三人将自己的财产权利当作特定的债权担保,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那么债权人从质押的财产权利中有权优先受偿。在担保法中把能够用来质押的权利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是汇票、本票、支票、债券、仓单、提单、存款单;第二种是可以依法转让的股票和股份;第三种是可以依法转让的专用、专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第四种是可以依法质押的其他权利。而动产质押则是指债务人或者是债务人所提供的第三人将自己的动产移交给债权人,让其占有,使这种动产成为债权的担保。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那么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债权人有权对于该动产进行折价,或者进行变卖和拍卖,最后所得到的动产价款,债权人有权优先受偿。

我国的金融业务创新从内容上来看,实质上就是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质物进行现场管理,它是一种银行对借方企业范畴之内,所以,对于质押担保的有关法律法规,我们应该严格的遵循。

3 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思想核心

存货的质押融资是我国当前物流金融实践中的常见业务形式,在商业贷款中,它是最基本的一种质押贷款方式。这种贷款方式不同于基于企业信用评级的贷款方式,对于质押物品的管理和控制才是这种业务方式的关键。而基于企业信用评级贷款方式的关键是在贷款前对企业资信的评估。在美国,中小企业贷款,动产质押业务包括存款质押融资在内,共占有70%,在最纯粹的信贷业务形式当中,借款企业一般将自己的存货当成质押,从而担保自己的贷款。这样一来,就可以弥补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出现的融资短缺等问题,可以把存货销售出去,从而转化成为现金,以此来偿还贷款。当贷款者违约的时候,无论是银行还是任何从事这项业务的金融机构都会通过质押存货的方式来补偿因贷款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信用诈骗行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看住货物相对于看清这些企业的信用来说更为容易,所以,《担保法》里面规定的对于质押物的物理占有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如果包括在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要想实现对于动产质物的占有,就必须要通过借方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来提供仓储管理和质物监管等服务。

物流企业参与这项服务,对于物流企业的服务领域有所拓展,对于积极争取客户,赢得市场份额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项服务还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一般都是通过收取手续费和提供所加工的产品来实现的,对于其他的相关服务来说,这也是一项准备。而物流和金融企业的整合与创新能够更好的吸引银行、物流企业和借方企业,可以使每一方都获得到最大的收益。

这样的业务形式使物流企业通过接受银行的委托,实际占有质押物。这样一来,银行对于风险的关注也会偏转到检验质物是否有明确的法律属性,是不是有稳定的价格波动等方面。

4 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分析

通过对于国内外法律的研究还有我国近些年来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在当前,我国的物流金融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一种是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4.1 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在现实当中常常把这种金融业务模式称之为仓单质押融资,它主要是指借方企业把物流企业开出来的仓单作为质押物,然后再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权利质押业务是在物流企业的参与之下进行的。

在这里,仓单是物流企业和借方企业签订仓储保管合同对借方企业交付仓储物进行验收的一种物权凭证。仓单在业务发展的需要上,还是一种可以背书转让和可以流通的有价值的证券。可是我国的法律在关于仓单的规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而且也没有在合同当中把仓单的法律地位明关于仓单流通的管理体制。

举个例子来说,因为仓储行业的服务并不统一,所以仓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这样就会使不同的物流企业有着不同的做法。还有,在提取货物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存货人本人出面,还有识别仓单的合法持有者的方式,每一个物流企业也有着不同的规定等。在这些方面,我国目前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或者是相关的法律依据。

4.2 基于动产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在现实当中常常把这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称之为存货质押融资。一般来说,借方企业的担保就是自己所拥有的动产。然后再把这种担保对资金提供方出质,然后再把质物转交给合法的保管动产的物流企业去保管,这样就可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款质押融资业务是一种有物流企业参与的动产质押业务。

当前,这些业务已经覆盖了包括钢材、建材、有色金属、石油等几十个行业,其中,粮油、棉花、钢材、有色金属等因为自身稳定的价值和较好的市场流通性,所以被纳入了质押的范围当中。在动产质押品种的选择上,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考虑。

4.3 比较并分析这两种业务模式

首先是两种业务模式的共同之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这两种业务模式都是质押范畴之内的,它们都是一种规避贷款风险的手段;(2)实质上,对于质押商品的价值还有浮动变化等,这两种模式都需要进行关注;(3)这两种模式的业务参与方式是一样的,包括借方企业、银行以及物流企业,它们的相互关系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其次是两种业务模式的不同之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业务操作流程上的区别。权利质押模式需要对于仓单的信息和真实性进行考察,动产质押模式需要考察动产的价值等;(2)从法律上来讲,两种业务模式的标的物的性质不同。权利质押模式的标的是仓单,让它作为物权的凭证,是一种有价的凭证,动产质押模式的标的是动产,它属于实物范畴。

4.4 物流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动向

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围绕着物流企业、银行、借方企业这三方主体,其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化着。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发放贷款这一方从单一的商业银行向担保机构、银行等联合集体方向发展,物流企业从单纯的拥有仓库资产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介管理公司等。借方企业也从流通企业朝着生产、流通企业更广泛的范畴发展开来[6]。物流企业掌管着大量的历史物流信息和实时物流信息,所以,在参与质押融资业务以后,它能够成为连接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综合性质的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凯,董千里.物流银行金融服务创新解除中小企业融资障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0).

刍议初中音乐创新教育 篇7

一、创造自由氛围, 培养学生想象力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感教学氛围, 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能产生很大的益处。其实,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受:当情绪轻松、心情愉快时, 思维灵活, 记忆迅速, 想像丰富, 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 思维迟钝, 记忆力减退, 想像力贫乏, 头脑似乎混浊不清。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但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而且要在课内课外创造机会增强情感教学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境”育情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十分成功的情感教学模式。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 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 如临其境, 触景生情,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

恰当运用音乐艺术, 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谐活动。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中国山水画、儿童画、外国油画, 并说说乐曲的意境与哪副画相似。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有时是只能意会, 遇到这类情况我则让学生边绘画边表演, 在充满艺术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创造。

二、鼓励丰富联想, 培养学生表现力

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 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 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 因此鼓励丰富联想, 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 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 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分合唱的学习, 领唱由班长担任, 二声部由男生担任, 主声部则由女生担任, 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 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熟练并和谐得延长自己的的声部时, 在进行第二次分工, 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打击乐器, 其他学生敲打桌子, 老师指导、调动大家的演唱积极性。当然, 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 但是多少学生的自信不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 要通过自己自正腔圆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压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 影响学生, 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擅表现的学生,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的所表现的内容,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

三、创设情境, 提高音乐欣赏兴趣

创设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 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 激发积极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 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 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 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 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 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 却也能很好学习音乐。

本人在教授八年级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一课中, 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 把学生放入特定的环境中, 通过情境熏陶, 形成一定氛围, 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进入角色。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 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 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陶冶性情。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 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 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情绪高涨、精神愉快, 认知效果就好, 学习兴趣强烈,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疑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开启这扇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今天,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全国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刍议酒店培训创新艺术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酒店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复杂, 为了使酒店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必须对酒店自身所使用的组织结构、技术技能、设施设备、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加以协调和均衡, 让各个因素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酒店员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各种新变化和新情况, 为达成上述目标, 就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如何在新形势背景下创新酒店培训艺术, 是酒店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 希望能为酒店合理开展培训工作提出一些有用之策。

二、酒店培训的重要性

1. 让员工态度、理念、行为与酒店的要求保持一致

每个人都因其过去的经历而建立或形成自己的一套信念, 但是进入酒店后其所面临的环境有所不同, 并非每位员工原有的信念或行为都与酒店的相吻合, 酒店通过培训, 可以使其与酒店保持一致。

2. 提高员工对酒店文化和行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通过培训, 可以让员工更为清楚地了解酒店的文化, 提高员工对酒店的认可度。只有员工对酒店表示认可, 才可能坚持与酒店保持一致。

3. 使员工尽快熟悉工作岗位

新员工通过培训可以迅速熟悉本岗位工作内容, 减少员工适应酒店环境的进程, 迅速为酒店创造效益。不重视对新员工入职前培训的酒店, 往往出现其新员工周而复始地犯同样的错误, 因同一问题多次引起宾客的投诉。

4. 加强酒店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通过培训, 使员工的理念保持一致, 加强凝聚力。通过培训, 可以保持酒店旺盛的竞争力, 团结一致迅速解决酒店在营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创新酒店培训艺术

培训工作是一门艺术, 要想创新酒店培训艺术,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为员工设置合适的目标

酒店培训安排中, 要想把受训者被动的“需要学”变为主动的“想要学”, 就必须为受训的员工设立合理的、有一定难度的培训目标。一般情况下, 一个人不会因某人说要学习, 就去学习, 只有当员工在参加培训前内心产生了掌握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时, 也就是只有把培训目标与参加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时, 培训才有成效。

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在员工培训中树立榜样行为, 是以他人的职业意识、模范行为和卓越表现来影响学员培训的方法。如果由于榜样人物的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而得到奖励, 如, 酒店高层亲自授予“酒店优秀员工”证书或晋职等, 对员工来说是具有极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能给员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的力量, 引导他们效仿榜样的观点和行为。

运用榜样示范要与讲解、讨论等方式结合起来。首先, 使学员深刻了解榜样的先进行为和个性, 知道向榜样学什么, 进而明确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引导学员把认识与实际统一起来, 落实到行动中, 从易到难, 重复进行。

3. 为学员提供事实材料

事实材料通常是与酒店工作中实际遇到或者觉察到的问题相关联的。它是以一些学员熟悉的、有用和有趣的事例和概念作为培训的讲授内容, 如, 本酒店员工亲自经历和遭遇的有培训教育意义的案例等, 这样可以使培训的内容变得鲜明和生动。在这种情况下, 学员会感到培训轻松愉快, 也愿意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此外, 培训师在讲解案例材料时, 必须注意深浅程度适宜, 综合运用举例、说明、描述等多种受训员工熟悉的表述方法。

4. 让学员参与实践操作

传统的培训方法是老师讲得多, 而学员练得少, 培训如同上课, 虽是培训成本不高, 但仅依靠简单的讲授, 受训者围绕培训教师转, 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效果不佳。而现代培训, 则重视员工亲自参与实践, 并且培训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实践出真知”, 员工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实践和操作, 才能在实践中体会培训所学的内容和要领, 通过学员的练习, 不断重复所学的知识, 才能从实际操作中提高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的可能性和成功率。虽然这种做法会增加培训成本, 但却是确保学员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所需要的。

在培训开始阶段, 培训师就要对受训者的实践和操作进行培训监督, 并及时纠正培训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同时, 在培训中要为学员提供实践的机会, 这样可以使他们在较轻的工作心理压力下掌握所学知识, 以达到培训目标, 同时也避免了他们由于技能达不到岗位要求而不能胜任工作。此时受训员工的能力增长速度较快, 基本可以实现从培训到上岗工作的角色转换。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背景下创新酒店培训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酒店管理者要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训机会, 最大程度地提升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带动酒店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开辟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斌.上海外资酒店培训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谷慧敏.中国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00, (5) :68-73.

[3]张咏梅.浅析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67-69.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篇9

一、 明确一个目标

新课标的实施,是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能自主完成任务的、肯刻苦钻研的开拓型人才。这是培养终身学习者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动手能力者的需要,也是教育的真正使命。而高中阶段是培养这些品质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教学要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包括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此外还可创新,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学会在娱乐中获得知识。

二、立足两个实际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革命胜利和社会建设胜利的法宝。同样,在学习中,也要从高中生心理实际和学习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好效果。

高中生心理特点,具备独立自主学习、分析、理解和探讨的心理素质,内心有被尊重的渴望。学习实际,就是想学、愿学但抗诱惑力低,信念力量不够强大,表现为恒心不够,忽冷忽热。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学习有较明显的自觉性和稳定性,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和一定的自制力,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明显的独立意向。也就是说,高中生不希望每一步都要老师的扶持,不希望师长对自己干预过多,他们需要是点睛之笔,而非龙之全貌。为师者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才能更好发掘出他们的创新的潜能。

三、 做到三个提醒

高中学生有理想、有抱负,可塑性强,但毕竟还有不够成熟、抗诱惑力低、坐冷板凳的韧性不够等弱点。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将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的目标,就要做好必要的提醒工作。

要用信念的力量和有效的学习效果进行经常性提醒和鼓励,用三个自问:“今天我学习了吗?今天我思考了吗?今天我收获了什么?”来提醒自己,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充实中生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在日常的提醒中树立起来,从而无形中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

四、处理四个环节

1.上课环节。上课是学习知识、收获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应教会学生如何从课堂中获取知识与技巧,特别对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又喜欢自学的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思路。

作笔记是听课的重要一环。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对此可介绍些作笔记的方法,如详记、略记、速记、选择记,或只记问题、即兴想法等。强调要根据实际,选择最合适的笔记法。

课堂质疑是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提倡随时质疑,发表见解,哪怕是七嘴八舌“乱”说也行。教师要在争论声中发现问题,捕捉涉及问题实质的发言,把讨论引向深入。

还可让学生当“小先生”,如此,“小先生们”会下工夫阅读教材,并按自己的思路将内容排列组合,力求讲得出色,这样促使学生对教材深入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无形中就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2.自习环节。自习是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宜讲课,否则,自主学习时间就会太少,从而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且又增加了其负担。这会导致学生因“饮食”过量而“消化不良”,或因“食物”过精过细而导致“消化功能退化”。这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自习课宜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消化和吸收。教师主要是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基础较好、教材掌握比较透的学生要对知识进行拓深,对他们独特的、新颖的思路给以引导和指点;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新课式的辅导,使之及时解决疑难。

3.实践环节。这是各门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物理演示实验,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在实验中得出见解。对于较简单的实验,如力学实验,不一定要专用仪器,学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施简单实验,破除对实验的神秘感,并要求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物理规律,这样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强调独立完成实验,如编写步骤、设计数据表格、完成实验报告等。实验中有问题可随时改进或改变实验内容。对做个人设想的实验,教师应给予相应帮助,以鼓励和培养创新精神。

4.作业环节。影响做题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课本上的习题,对理解、巩固课本知识是必要的,认真做题,可起到举一反三之效。题海战术只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要允许学生根据题目作灵活处理,可全做,也可选做;可做在书本上,也可在书本上画;可看一看,也可想一想。但书面作业的书写格式应严格要求。一般来讲,作业题有如下类型:做原题;改变思路和方法做原题;检验和讨论原题及结果;比较各种思路、方法,找出最简捷的方法;试着调换已知、未知条件,研究所得新题;总结这一类题目的特点、规律、解法。题要少而精,告诉学生题海无边,方法有限,得道而成之理。千方百计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打主动仗,不做习题的奴隶。

五、实施五个要点

以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才能收获大。具体来讲要做好五点:

1.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唯其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才能灵活多变引导培育学生创新能力。2.教学艺术要不断提高。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板书、信息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形成“不听讲是一大遗憾”的共识。3.对教学个体要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对学生要有更详尽的了解,充分掌握其学习特点,洞察学生心理,及时接受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4.更灵活机动掌握教学过程。教学要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发言,又不开“旅游车”,任其所往;随机应变,又不离其宗,更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5.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学?高效率、高收获、高效益,这就是高质量的教学,也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应给学生作榜样,在态度、学识、思维方法、创业精神、科学探索诸方面均堪称师表。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批评、学会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之对学习有兴趣、有追求。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了尊重,从而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疑难,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教师在钻研教材、改进教法等方面作出大胆的探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之知识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知识本身只适用于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而具有创新能力是受益终身的,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这也是新课标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中学)

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策划刍议 篇10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 找准新闻定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风格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当然这种个性化风格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和社会问题基础之上的,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本质规律的挖掘, 启发人们的思考, 因此, 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的观点、思想性上深入挖掘, 要抓住要害之处。

要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 节目主持人、制片人的综合素养十分关键, 包括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都要独树一帜。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特质表现在主持人或者评论者言语、行为、情感方式等各方面, 让节目充分散发着主持人的气质特征, 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其睿智、冷峻和机敏的形象出现在央视各类新闻节目中, 让人对新闻事实细琢后启人深思, 这些新颖的主持风格显然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赏性、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 电视新闻评论对文本、解说、画面的处理也要恰到好处, 给受众以亲近感。如电视新闻评论的文本应注重阐述观点, 可以多用陈述性的语言, 可以含蓄婉约, 也可热情奔放, 然后, 在解说时用简约凝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匹配使用, 形象客观地表达新闻事实。

选题视角要新颖独特, 强化新闻解读力

近年来,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点评上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 充当评判者的角色, 完全违背了受众的意愿, 得不到受众的认可。要真正赢得受众认可, 新闻选题就要新颖, 要真正立足民生, 从受众最期待和关心的问题出发, 强化新闻的解读力。

目前, 特别是一些地市级、县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电视评论新闻栏目不多、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 他们的节目主要是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现实工作情况和成效, 而作为地方电视台, 他们还应较好反映出地方特色, 充当传递新思想和信息的有效宣传工具, 如可以让一些政治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对当地“两会”的宣传报道, 就可以用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将当地经济的宏观走向、经济动态、特色产业表现出来, 利用百姓的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政治新闻报道的实质, 让地方新闻更具有可看性和亲和力。

怎样才能使选题既新颖又有深厚的解读力?这就需要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 用普通民众的形象和语言, 借助于电视传播媒介的画面,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节目《小崔会客》上都有体现。“说事”也好, “会客”也罢, 政府官员和一些平民百姓共聚一堂, 言论突出、角度独特, 绝对是取胜之道。

强化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特征, 构建公众话语平台

新闻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时效性的竞争, 因此, 新闻评论的策划必须要注重时效性, 动态把握新闻事件, 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 电视新闻评论要赢得主动地位, 就应在评论时效上下工夫。

一些重大活动的直播评论邀请嘉宾或者评论员到演播室参与, 就是强化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有效方式, 其不但为受众呈现出现场感, 也多角度、多方位地满足了受众了解各方信息的需求。如今年央视在对“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在让受众了解现场的同时, 通过权威的背景解读和专家点评参与, 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实现第一解释权, 实现了新闻信息和价值判断的最优化, 赢得了受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

当然, 评论不仅仅要追求时效性, 其议题也要突出公众性, 特别应该关注时下热议的话题, 着力对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探讨, 让公众在互动中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形成舆论导向和引导力。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播之际, 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博客等形式积极征集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和问题, 让观点的发表得到平衡, 同时通过舆论引导, 让偏激或者非理性的观点得到修正。

时下, 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 无论行业内部、不同级别电视台之间新闻评论节目的竞争, 还是来自报纸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介的竞争, 都要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能够与时俱进, 在创新策划上下工夫, 在遵循新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制定相关报道策划, 在新闻评论节目个性、选题和时效互动性上加强谋划, 设计新闻报道方式和技巧, 寻求新闻采访报道最佳效果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振宇, 王婧《电视评论该怎样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3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仪表下一篇:成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