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2024-06-27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共7篇)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篇1

名人广告是通过将产品品牌与各类名人形象或声誉相联系而期望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广告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类广告的呈现量在不断增加。如在韩、日电视广告中, 名人广告所占比率分别达到57%、70%。名人的使用往往能明显提升广告效果, 这似乎已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 市场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 业内人士期望能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名人广告以提升自身作品的竞争力。本文的目的在于阐释联想学习理论带给名人广告创意的一些启示。

联想学习理论 (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 简称ALT) 认为 (2) , 记忆是由众多结点 (nodes) 和代表结点间联想关系的连线 (Links) 组成的网络。其核心的概念包括一组信息单元即结点、结点的激活状态 (state of activity) 、结点间的联系方式 (pattern of connectivity) 以及一系列的学习规则 (learning rule) 。在这样的记忆结构中, 名人与品牌各代表其中的不同结点, 当两者结合通过广告反复呈现时, 受众记忆中的这两结点同时得到激活 (activation) , 它们间便会建立起某种联想性连线, 并且随着呈现次数的加大, 该连线也会得到不断增强。结果, 名人与品牌分别成了彼此记忆联想网络中的一部分, 于是, 一方的激活便会引发另一方不同程度的激活。例如, 运动员刘翔与可口可乐在广告中多次一同出现的结果是, 当受众想到刘翔, 可口可乐便会在其大脑中涌现;同样, 当受众想起可口可乐, 刘翔的形象也同时会被激活。也就是说, 刘翔与可口可乐彼此成了对方联想族 (association set) 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方式, 与该名人相联系的情感或意义便会迁移给所代言的品牌。

显然, 联想学习提供了名人广告效果作用机制的一种合理解释。更为可喜的是, 这一理论有关联想学习的以下关键法则为广告人更好地使用名人代言人提供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启示。

法则一:重复

联想学习理论认为, 两个刺激重复的同时呈现是建立两者间联想关系最关键的学习过程。这通过所谓的“信号性学习 (signal-learning) ”方式得以实现, 即反复的配对呈现能使个体将其中一种刺激作为另一刺激呈现的信号, 重复的次数越多, 个体认定该信号的自信心越强。在名人代言的情境中, 名人与品牌反复的配对呈现促使受众认识到, 这一品牌是预测该名人出镜的前兆, 通过这种方式, 品牌与名人间的联想性连线便会获得不断增强。

启示1:这一法则提醒商家, 如果能始终如一地长期聘用同一位名人或同一类型的名人作为其产品代言人, 名人与其品牌间的联想关系便得到不断巩固, 随之而来的宣传效果也就会获得不断提升。例如, 家喻户晓的万宝路广告就是典型的成功典范。其代言人一直以西部牛仔形象呈现, 创设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理想世界。至今, 牛仔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几乎已成了国际性的东西。

法则二:掩蔽

一般来说, 当存在多个刺激竞相与某个有利刺激 (如名人代言人) 建立联系时, 此时, 相对突出的刺激之间易于形成联想, 而其他刺激则可能难以形成关联, 这就是所谓的掩蔽。商家高薪聘请名人, 无疑期望在该代言人与其品牌间形成较佳的联想关系, 掩蔽现象提示, 名人代言人极有可能与占支配地位的刺激形成连线, 而不一定是所描述的品牌名称。因此, 在名人广告中, 代言人与品牌名称应是最突出、占支配地位的两个元素, 这样, 便会大大提高名人与品牌间建立联想的可能性。如果其他元素抢占了风头, 受众的注意会被转移, 则极有可能弱化名人与品牌之间的联想性关系。

启示2:当使用名人代言时, 应保持广告的简单、明晰, 并将焦点集中在品牌与名人上。例如,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 葛优饰演的李冬宝暗恋葛玲一事可谓家喻户晓。河南双汇集团借势推出如下电视广告。

冯巩:冬宝, 想什么呢?

葛优 (冬宝) :想葛玲呢。

冯巩 (递过一根火腿肠) :还想葛玲么?

葛优 (冬宝) :葛玲是谁?

广告中, 冯、葛二人的喜剧角色明显得到了强化。但也可能正因为这极强的娱乐性而冲淡了品牌形象在广告中的突出地位, 最终导致其宣传效果不甚理想。相关调查显示, 仅有16%的观众记得这是双汇广告, 大多数受众则把它与春都等品牌联系在一起了 (3) 。

法则三:抑制

抑制是指当理想刺激 (如名人) 与先前的特定刺激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联想关系时, 这会大幅降低该理想刺激与新刺激建立连线的可能性。这提示, 当名人同时或先后为多个产品或服务代言时, 该名人与某一产品已经形成的较强联想关系会抑制他与其他产品间连线的建立。

启示3:当选用代言人时, 最好选择那些还没有与其他产品或服务形成强联想关系的名人。换言之, 应尽量避免选用同一时间为众多品牌代言的同一名人。在同代言人的其他产品的猛烈宣传攻势下, 产品很难在受众心中建立起与该代言明星的联想关系, 甚至相互混淆。如:孙燕姿被冠以“亚洲小天后”时, 仅在2002年上半年就代言了8个品牌, 包括力士沐浴露、手表、麦当劳、卫生用品、运动服装、咖啡果冻、手机、牛仔裤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刘翔在雅典夺金后, 也曾一口气代言了8个品牌。如此众多而繁杂的品牌, 哪个消费者能将其与名人对号入座呢?

法则四:相属关系

相属关系指出, 当两个刺激存在相似或彼此相关时, 两者间的联想性连线便易于建立。这一法则说明, 在名人广告中, 品牌与名人的一致性是易化两者间联想关系产生的重要因素。当受众感知到名人与品牌适合时, 在记忆中的联想性连线便会得到巩固;相反, 若识别不出两者间的相关, 名人代言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启示4:当选用名人代言人时, 应仔细斟酌该名人与品牌间的“一致性”或“相属关系”。即所选名人应尽可能地在某一方面与所代言品牌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种“相属关系”可表现为名人的形象、精神、个人经历、价值观、人格或曾经扮演的角色等与产品的属性或功能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 刘翔代言耐克的“定律是用来被打破的”广告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就源于刘翔所表现出的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强烈求胜个性。他代表的是突破, 是永不言败的毅力, 这正好与耐克所倡导的“运动精神”极为一致。

洗发水广告中“百年润发”篇也可称为一个经典。首先, 广告主力邀周润发来做这个同名产品的广告。其次, 广告中周润发温柔地为妻子冲洗头发的剧情, 也让众多消费者为之心动。受众在记住这温馨一幕的同时也记住了和周润发名字相一致的洗发水品牌。

法则五:消退

如果已经建立起联想性关系的两刺激不再同时呈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者间的连线会逐渐减弱, 及至最终消亡, 这就是所谓的“消退”。这说明, 当名人代言某一品牌时, 其传播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弱, 特别是当品牌脱离名人单独呈现时, 消退的速度便会加剧。然而, 让品牌与代言的名人形影不离又显然不太现实, 但商家应尽量做的是, 可在各种营销手段 (而不仅仅是广告) 中, 如新闻发布会、促销会、包装图案等, 让两者同时呈现。

启示5:除了广告情境, 在其他营销方式中也将名人与品牌同时呈现可有效提升名人的代言价值。如:百事可乐将其代言人郑秀文、F4等的宣传照印在公交车身上;乐百氏纯净水则把黎明的形象印在外包装及各销售点的展牌上;代言游戏《求婚365天》的张柏芝, 其微笑面容不仅印上了产品包装盒, 在游戏中, 她还作为隐藏女主角出现以吸引消费者;游戏《明星志愿2》则在邀请歌手侯湘婷代言后, 甚至把该游戏中女主角的名字也改为了侯湘婷。以上种种处理方式, 显然能将名人的代言价值成倍地放大。

法则六:名人代言的可能风险

名人代言的价值源于品牌与该名人间联想性关系的建立, 这也预示着使用名人并非毫无风险。例如, 名人可能会存在某些消极的公众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品牌与该名人存在较强的联想性关系, 那么当相关的消极信息被激活时, 名人结点得到激活, 与之存在连线的品牌也会同时得到某种程度的激活, 通过这一方式, 有关该名人的消极信息或评价便转移给了该品牌, 而最终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评价的降低。并且, 代言人的知名度越高, 负面影响就可能越大。

启示6:小心遴选名人, 以避免因代言人的消极形象给品牌带来的潜在风险。如:2000年, 毛宁因同性恋传闻, 其事业陷入低谷。受该负面传闻的影响, 与毛宁签订代言协议不过两个月的开尔服饰不得不紧急叫停一切相关营销活动;Red earth化妆品受其代言人赵薇“军旗服风波”的影响, 也难逃厄运;张柏芝卷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后, 她所代言的某洗护品牌也因此备受诟病, 被指责借低俗的“艳照门”炒作。

参考文献

[1]周象贤:《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4) , 第811~820页。

[2]Biswas, D., Biswas, A., &Das, N. (2006)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elebrity and expert en-dorsements on consumer risk perceptions:The role of consumer knowledge, perceived congru-ency, and product technology orientation.Journal of Advertising, 35 (2) , 第17~31页。

[3]朱月昌:, 《广播电视广告学》,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84页。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篇2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以学习、创新、超越为追求的全新管理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它的提出和应用对于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中,为我们描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共同学习如何学习。”同时他点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所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才能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彼得·圣吉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自我超越以磨炼个人才能为基础,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学习和创造,通过学习,培养如何实现生命中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的能力。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它源于对过去的事物的认识过程,但又参与现实事物的认识。人的心智模式影响着你看世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要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否。当这个世界变化了,人们就应该改变那些旧的,不同时宜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它是指建立在组织及其所属员工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愿望或理想。在追求共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有员工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潜能,从而使组织发展产生不竭的动力。

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指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真正做到一起思考,交流共享,产生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使团体智商大于个人智商,学习力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力。

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从字面上看是种思维方式,反映的却是组织内部管理的成熟与科学。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并且不断变化的系统,思考问题时要从看局部到纵观全局,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彼得·圣吉在书中刻意将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放在其他四项修炼之上,就是因为“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系统思考”强化每一项修炼,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同时,“系统思考”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

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收到好的效果。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正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管理企业,如杜邦、英特尔、苹果电脑、福特汽车、GE公司和微软等;国内的如海尔、联想、宝钢、上海隧道、内蒙伊利等,均有明显成效。

我们集团公司在《实施提高新型职工素质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求各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我认为,在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广和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的竞争,而不再是以前常说的人才的竞争。因为今天人才是与学习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学习力的人很快会落伍,没有学习力的企业终究要被淘汰。要通过学习,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其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可持续发需要人才支撑,科技开发、市场拓展、管理创新、生产制造等都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学习型组织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潜力的提升是无限的。

其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2l世纪将是科技更加迅速发展、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个人和企业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以也需要学习型组织。

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建学习型组织,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创建,不能生搬硬套。既要考虑结合企业实际,又要着眼于企业发展,创造性的运用,使用真正在企业进步中发挥作用,需要思考

以下几个结合。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首先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在学习型组织中,价值观是构成共同愿景的极其重要的方面。集体利益与个利益的统一,短期效应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塑造一流形象等等,既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也是学习型组织比较强调的共同目标。如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提高职工素质与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与学习型组织中的团体学习等等,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同一内容,说明了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其二,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研究的重点是一致的。都是研究人及团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渠道和方法。企业文化多是通过集体组织、奖励激励、宣传教育、职工参与等方式来教育改变人,而学习型组织则注重通过团体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形成系统思考、促使个人和组织逐渐增强学习力,以逐步达到团体和个人的自我超越,促使个人和团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极具军工特点的中原文化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要充分重视对其他企业优秀文化的学习和融合,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指出,今天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人才的竞争,更是企业的学习力和企业文化的激烈竞争,其中核心的竞争是企业的学习。要想保持集团公司持久的成长性,必须靠独特色的企业文化作支持,而保持和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保持和创造企业的持久学习力为基础。

创建学习型组织,其内涵并非仅仅要求领导和员工捧起书本,更重要的是促进领导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如系统思考的理论,可以使干部员工学会企业管理的辩证法,由看事物的局部到看整体,从个人岗位职责看到全公司整体系统,看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对全系统的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提高大局观念,营造和谐的整体工作氛围。又如:团体学习的理念,不仅能改变学习的方式,更主要的是使学习成为激发员工内在潜力的有效形式,人人思考问题,人人研究创新,从而形成团队智慧。还如,实现自我超越的理论,就是永远视昨天为落后,从而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基本相通的。目标都是为了挖掘员工潜能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力,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重点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着眼于思维方式、行为观念的转变;在方法上都是采用教育、引导、启发手段,达到职工自我提高,并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首先,确立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是学习型组织中的共同愿景,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当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共同目标,对目标愿景充满信心,感到完成这一目标有自己的一份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动力,全力以赴地学习和工作。

其二,营造创新性学习和工作的良好氛围。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必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个人的发展成长和工作中不断有新的创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团体学习的方式形成这种氛围。通过学习互动,思想碰撞生产新的创意,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三,探索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许多观点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我们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时,也要按照实事求是的观点,结合实际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型组织强调通过工作过程中的反思进行学习,认为反思是最好的学习,既学习工作化。也正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学习的不断增强。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样才能形成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

首先,学习的速度要大于事物发展的变化的速度。要适应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必须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机制。我们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对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要有敏锐的触角,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对新的知识、新的变化要善于学习,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

其二,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要形成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除必须有别人难以模仿的专有技术、有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独特产品、有自己忠实的用户和稳固的市场外,最关键的是要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求我们比其他企业更加注意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创新,要善于向市场学习,向用户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合作伙伴学习。

其三,要有以最快的速度将所学习的一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对于学习和接收的新知识和新观念,要能够很快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竞争中取胜。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篇3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加德纳(Howord Gardner)于1983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主的智力观是狭隘的,他将智力定义为: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经研究,他认为可以确证的智力有以下七种: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n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ian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最近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分类智能。

他认为,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具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八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标准,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某项智能,但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使七种(八种)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还认为,人的智力既要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括那些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力;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种帮助将使人在事业上更投入、更具竞争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影响

长期以来,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一直受困于“重知轻技”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也有意无意地把职业教育定位于“差生教育”、“失败者教育”。职业教育吸收的大部分是普高“优生教育”的“落榜生”。但是,事实是如果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去分析,落榜生绝不意味着“差生”、“失败生”,面对特点明显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

(一)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高生的智力状况分析

目前,中考的选拔机制主要是依据一卷定终生的中考笔试。这种考试所测主要是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甚至只是语言知识、逻辑数理知识。进入职校的学生在这两项测试中的表现落后于普高学生,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无从表现,如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自我任知和控制能力等。职业学校和普高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在于智力类型,而不是层次。

事实证明,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与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和成功相关极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根本就不应该自卑自弃,重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智力类型的发展机会,在智能的多元性中平等地增进自己智能,高效地发展自己的智能个性。

(二)职业教育是多元社会中多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多元化格局。不仅人的智力禀赋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而且社会对人的需求也是多元的。由于不同的职业领域本身在智力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即使同一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智力强项组合也不相同。在社会分工协作的大家庭中,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看,个体发展的选择性和对教育的选择性不可避免,指望通过单一模式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多元需要是不可能。所以,多元社会需要多元的教育与之相匹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是教育服务与社会过程中的不同分工,与其他教育一起面对人类不同的教育需求,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职业教育惟有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

职业教育作为多元教育中的一元,因有自己的特质和定位,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考虑:我们面向怎样的学生群体?培养怎样的人才?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职业教育应有异与普通教育的做法,应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开发学生那些在普通教育中被漠然处置或尚未发现的智力,关注那些优势智力不在语言,逻辑方面的学生,了解把握他们的智力发展特点,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教育策略。职业教育可与其他类教育形成特色互补,使“那些在每个领域内有特殊才能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人类在所有领域的认识都会取得进展。”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教育的关键是提供合适和恰当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起点不在与学生原有的基础怎样,而在于如何使学生更聪明,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这一见解无疑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依据职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教育不但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在教育对象方面,都有其独特性,教学改革自然不可沿循普通教育的轨迹。可喜的是“专业过硬,文化过关”口号的提出,职教改革初见端倪,但不足的是还没有重视对职校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研究和把握,使教学策略没能真正突破普通教育的模式,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文化课上,依然追求以知识教学为目标,以认知水平,笔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主要标准。

可见,职业教育其课程和教学改革应在教育对象的研究上下工夫,根据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策略真正为职校生提供与其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

(二)职业教育教学必须采用多种形式

多元智力教学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类型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才能更多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多种形式教学也就是通过校本课程,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各种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可以涉及到多个智力领域,使每个学生至少从一种教学形式中收益,为学生取得成功创造多种选择的机会。

(三)职业教学的评估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职业学校目标和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模式。为此,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不妨可以从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考虑。评价时间是指除期中期末外,平时每一个环节都要利用,包括上课,作业,实习,建立学生综合档案,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上,而非学科知识。新世纪对职业能力赋予了丰富内涵,包括了知识,技能,经念,态度等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内容。职业教育评估的结果不能只是评价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度的好,中,差,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完成相应任务的经念和态度,全方位分析学生的优势与弱点。评价方式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活动中学也要在活动中考。各个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各种能力。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篇4

一、尊重幼儿, 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自由的学习氛围, 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才能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 因此, 自主学习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意义重大。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关爱幼儿, 与幼儿平等交流与沟通, 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幼儿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和方法选择,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对于幼儿的出错, 在不伤害幼儿身心的前提下耐心纠正, 注重对幼儿的关心与沟通, 努力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 让幼儿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教育, 自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直观示范, 建立正确的习惯认知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直观、直接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幼儿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 采用直观的方式为幼儿示范, 如教师的亲身示范、榜样的示范, 或者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直观示范等, 通过多元化方式, 帮助他们加深对自主学习行为的认识, 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认知, 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一次“美丽的丝巾花”活动中, 我为幼儿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丝巾, 然后选择其中一条丝巾, 编成一朵美丽的丝巾花, 并把它系在了脖子上, 孩子们都觉得很好看, 纷纷拿起丝巾自己编了起来。 刚开始, 孩子们因为不知道编丝巾花的步骤, 所以我特地放慢动作, 一步步示范, 有的幼儿看了几遍后便掌握了窍门, 还有的觉得无从下手。 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为孩子们播放了编丝巾花的教学视频, 有的是长方形的丝巾, 有的是正方形的, 经过了几个步骤之后, 这些不同形状的丝巾就变成了一朵朵喇叭花、牡丹花、蝴蝶等, 形态各异。 在播放到编起来难度较大的地方的时候, 我还会放慢视频播放的速度, 并对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地方单独提出来进行示范性讲解, 以便幼儿看清楚一条条丝巾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手变成各种各样的丝巾花的。 就这样, 在视频与教师的双重示范下, 孩子们自己编起来, 且兴趣愈来愈浓, 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三、自主选择, 引导幼儿创造性学习

陈鹤琴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玩, 是很少空着玩的, 必须有玩具帮助, 才能满足幼儿玩的欲望。 ”玩是幼儿教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 大部分幼儿园都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对于大班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不仅要设置学习任务让幼儿玩, 还要给幼儿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让他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选择, 孩子们可以选一个, 也可以选多个学习材料, 既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又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氛围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祖国”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 如地图、小吃、景色、特产等相关视频, 尽量为幼儿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以便幼儿充分调动其直觉进行感知。 有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后, 便指导幼儿们根据自己对“我们的中国”的理解, 利用这些学习材料, 自由地进行游戏组合与创作, 如捏陶艺、手工编织、给民族娃娃设计服装等, 既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主体性, 又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开发。

四、强化激励, 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教学过程中, 激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大班幼儿也同样如此。 不同于中小班幼儿的是,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 比中小班幼儿有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因此, 对大班幼儿的激励强度要更强烈, 不仅仅是语言的激励或者物质的奖励, 更应该语言激励、精神激励、行为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 以对幼儿同时强化, 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以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在学习活动中, 当幼儿出现自主学习的行为时, 我便通过言语的表扬, 以强化幼儿对正确学习习惯的认识。 其次, 我会准备小贴画、各种文具、小红花等多种物质, 奖励那些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幼儿, 给大家树立榜样。 比如:我在班上设立一个奖励墙, 每天都会在奖励墙上把每个幼儿当天的表现用小印章记录下来, 自主学习积极性高会记一个, 自己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会记一个等, 而后每个月底会进行总结评比, 表现优异的幼儿会得到小奖品, 以此激励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再次, 我还会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空间, 如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区域, 安排活动时间等, 这些都对幼儿形成了有效激励, 帮助他们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篇5

也有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 下课就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了;或者今天讲, 明天忘, 越学越无奈。这说明教会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而课堂记笔记是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怎样记笔记

1.准备一本专门的笔记本

有的学生习惯边听讲边在书上记笔记, 在书上的边边角角圈圈画画, 使书本看起来密密麻麻的。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不太好, 没有足够的空间记录教师课上所补充的重要的知识点和经典的例句, 复习时查找起来也不是很方便。也有一些学生随便找张纸, 写了夹在课本里, 这样虽然解决了空间的问题, 可是这种笔记不易保存, 容易丢失。一般情况下, 英语教师一教就是三年, 笔者提倡可持续发展式的笔记。准备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连续用三年, 这样便于中考时的复习查找。笔记本的大小最好是以A4纸为准, 这样教师下发的一些讲义可以直接贴在笔记本上, 也省去了再抄写笔记的麻烦。

2.笔记记录内容

首先要记录单词及其派生词词性转换的一些用法。如care照顾 (n.) Youshouldtakegoodcareofyourself.

关心, 在乎 (vi.) careaboutsb.

careful细心的 (adj.) MyfriendJackisascarefulasIam.

carefully细心地 (adv.) MyfriendJackwritesascarefullyasI.

careless粗心的 (adj.) Heisverycarelessbecausehemakesmanymistakes.

carelessly粗心地 (adv.) Hewritescarelesslysohemakesmanymistakes.

二、学生记好笔记的前提

学生要真正理解笔记的作用, 正确领会笔记的要领是与他们的学科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密不可分的。学生自己所具备的学习能力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效率。同时, 英语知识和水平也影响着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英语基础知识, 如最基本的词汇用法、语法结构以及知识间普遍存在的规律体系。只有掌握了基础英语知识, 在记笔记时才可以联想、归纳、重组、类比, 进而灵活使用英语, 强化英语学习效果。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 任何联想都是幻想。

三、教师对学生笔记的指导

1.注意自己的备课、上课环节

有学生反映, 教师上课速度太快跟不上记笔记, 也会担心忙于记笔记而跟不上教师, 影响自己的听讲和思考。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就应该渗透教材大纲, 理清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总结和归纳, 形成重点清晰、难点突出的教学设计, 同时精心设计板书, 可以结合多媒体将内容分出主次, 让学生一目了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灵活应变, 调整自己上课的节奏。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留出几分钟让学生整理笔记, 促使他们养成及时梳理的好习惯。

2.加强笔记的检查、评奖

值得提出的是, 我们教师教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记笔记的好方法, 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体会在记笔记、整理笔记和复习笔记时的心得。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些习惯会影响笔记的效率。可以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引导学生对记笔记的策略进行思考, 同时进行点评。利用英语笔记策略, 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 英语课堂笔记的掌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更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最终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军溶.初中生英语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 .

[2]何列明.课堂笔记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外语教研, 2009 (10) .

关于协作学习理论的思考 篇6

协作学习 (Co11aborative Learning) 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 P185-186]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协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协作学习在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地应用, 它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 P23]许多研究表明, 协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 我国也出现了协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不仅可以将此恶作学习理论应用于传统教学, 也可以把应用于创新试验教学, 同时和最新的网络技术相结合。

1. 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中运用协作学习理论

2.1 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简介

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实验选题开放、实验时间开放、指导方式开放、教学评估与学习评价开放的全面综合, 教学管理实行网络化, 所有信息实现网络资源化, 包括设备、教师、课题、评价等。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开展协作学习。在前期可以有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 然后。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个人喜好和个性特点选择研究课题, 制定学习计划, 开展实验研究, 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验研究中, 他们需要依靠课题组集体的智慧,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 经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既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体验了人际交往和团对协作, 还直接感悟了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毅力意志等品德。在实验研究的体验中, 逐步形成自觉创新的个人经验体系。

2.2 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要做好指引者, 行使好督导和介入的作用。教师对协作学习小组的介入不在局限于课堂上, 完全可以打破课时的限制, 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介入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中。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对协作学习的进程加以控制。教师要通过平台定期布置针对小组成员的个性化检查作业。根据分阶段提交的责任分工表, 跟踪每个成员的进展状况;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自由论坛定期提出一些讨论主题, 引导各小组就自己的情况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交流与帮助或展开讨论;教师还可以建立网上的和面对面的中期会面制度。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通过网络或定期的会面主动参与到小组中去, 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中期评价, 防止小组成员走过多的弯路。

另外教师在监控、跟踪过程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共同奖励与惩罚, 每次小组完成一个任务时,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而且这种奖励与惩罚应是经常的;资源相互共享, 一般来说每个小组成员质能获得所需的部分资料、信息与资源。要很好的完成整体的任务, 相互之间必须共享各自的资源。这种相互之间资源共享的过程, 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相互依靠;角色互补。在这个讲究分工的社会, 一种角色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存在, 通过角色之间明确分工, 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靠。

2.3 过程性评价

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决不能像传统的单科性、学术性课程的学习评价, 只强调学习结果。而应在关注成果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对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的参与, 重视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课题研究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研究方法、技能素质, 重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 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实践体验, 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思维方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开放性实验研究成果的形成过程。

3. 在实施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新的网络技术

近两年, 基于Web2.0概念的Blog, Wiki作为新兴的网络应用形式, 已经迅速渗透到新闻评论、娱乐、旅游、文化等领域, 而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充分利用Blog, Wiki的特点,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应用模型, 已成为教育技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1 Blog的易使用性

从技术上来说, Blog大量采用了RSS技术, 读者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 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3, P13]。从应用上来说, Blog较之个人主页, 使用更加方便。另外, 许多新的应用也相继出现。例如Mo Blog (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写Blog) 。根据社科院2006年研究调查, 在短短的时间内使用博客的人数已经占到了网民的三分之一, 并仍然在快速的扩散之中。

3.2 开放的Wiki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 其代表应用是知识库的合作编写。[4, P5]Wiki技术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彻底的编辑页面。开放是Wiki的革新之处同时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wi使用简便、内容开放, 与其它文章内容固定的互联网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迄今已有大量活跃的Wiki站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是维基百科全书。Wiki的内容允许尽可能多的人使用, 鼓励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贡献, 并尽量从多方面的资料中整理出有效内容。

3.3 应用Blog和Wiki技术开展协作学习

通过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可以发现, 在这种互动方式下,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变的更频繁, 比传统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上传资料等方式使协作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加深入细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交流。

对于个人来说, Blog提供一种简单的方式让使用者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是实现个人知识积累, 展现自我的很好的平合。而对于团队, Blog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了解其他 (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81页)

成员方式, 通过阅读他的Blog来了解他的所看所学, 使知识得到及时的传播。而对于团队来说, Blog也有其不足:Blog适合个人发表意见, 但是不适合团队的知识积累, 团队需要的是一个持续稳定的知识积累。Wiki可以很好的弥补Blog的这个缺点, 通过把个人的意见不断的纳入团队的知识体系, 形成一个日益完善的知识库。有人说的非常好"Wiki用于旧有知识的普及, Blog则用于新知识的创新。

对于Wiki来说, 直接保存的就是团队成员们认为最好的答案和方法, 新成员可以直接采用, 或者当你有更好的意见时, 甚至可以直接修改Blog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记录和反思的工具, 同学之间的学习比赛会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Blog学习集, 启发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学生或学习群体可以及时学习、记录、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 管理和共享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信息, 老师能随时随地跟踪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给学生以及时的学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Blog开展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师或学生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 运用Blog进行交流探讨。

4. 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 我国在协作学习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研究力度远远不够, 研究的成果也相对比较少。但是在不久的将来, 基于Blog和Wiki的写作学习必将得到普及。尽管协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科目都适合协作学习。即使在适合协作学习的情况下, 我们也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 这样才能使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0 (期) :P185-186

[2].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期) :P23

[3].陈珊, 陈妙姬.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2 (期) :P13

[4].安晓飞, 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0 (期) :P5

对会计损益理论构建的思考 篇7

在复式簿记产生以前, 簿记主要反映的是资产而不是利润。工业革命以后, 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股份公司的出现, 要求定期计算收益作为支付股利的前提, 由此推动了计算某一时期特定收益的尝试。19世纪一系列由成文法规所支持的法庭判例规定只能从当期收益或盈余中支付利得, 于是出现了一些与收益计算和划分相关的更为完善的方法, 但是收益计量却依然多属资产计价的附属物。20世纪初英美税收的修正及税务判例, 促进了实现原则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稳定的环境, 促进了美国会计师协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收益实现与配比的推崇及一系列构成现代会计基础的观念原则及方法的确立, 奠定了以各种假定原则及准则为基本构件的现代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础。然而从一开始, 这一体系就受到许多人的批评, 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和威廉佩顿甚至在收益实现规则确立以前就对它表示不满。20世纪40年代, 会计师在还未充分了解收益实现规则的实际含义之前, 就已经充分懂得了它的具体做法。然而, 仅仅几年之后, 严重的通货膨账就彻底改变了会计基本假设赖以生存的基础, 使各种会计原则和惯例受到了严重挑战。

两百多年以来, 会计损益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况, 一方面在实务中由于严重操纵利润, 损益数据的可解释性日趋低下, 另一方面理论界对损益观念严厉指责和批判。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曾讲到:“尽管会计师对于会计收益或其行为效果在现实世界中的解释说得怎么好听, 他们一般却都是将原则和规则置于那些和现实世界的现象或行为效果无关的各种前提之下的。”他甚至认为, 会计中的实现、配比、应计基础、成本分配等与损益计算相关的概念“只是在会计机制的逻辑中有期限的作用, 此外是没有意义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一是因为会计损益是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而发生的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 其中包含过多人为的假设和限定, 受到极大局限, 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其二是由于会计发展中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损益理论体系, 会计界通常所遵循的是一种背离现实和逻辑基础的损益观念。

损益的计算及披露构成现代会计发展的主线, 然而这条主线的延伸, 实在不尽人意。首先, 对有关损益的各种基本概念, 一直都是莫衷一是, 不论经济学家还是会计学家, 在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方面都有很大分歧。正如希克斯所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些卓越的权威人士由于对储蓄和收入采取了不同的定义而使彼此甚至他们自己陷入紊乱, 这些定义既不是前后一致, 又不能很令人满意。”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不论是经济理论界还是会计界, 都一直缺乏对损益性质的深入研究, 致使会计损益观念从一开始就带着严重缺陷。其次, 几乎从一开始, 人们用以确定收益的各种基本原则就因为人为、武断及缺乏理论支持而饱受批评。再次, 在二战前相对比较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所确立的各种会计基本假定原则惯例及观念, 由于战后严重的通货膨账而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在战后全新的环境中, “这些惯例的大部分受到挑战, 传统的收益和实现观念虽然继续在实践中应用, 但在理论上已经站不住脚”。最后, 20世纪后半期, 世界经历了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的巨大转变, 在这样的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环境中, 以静态稳定为根本特征, 左右支绌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 实际上早已走向没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损益问题是现代会计的核心议题;以各种假定规则及准则为基础的会计损益, 一直未能构成一个完好的理论体系, 会计中的许多尴尬弊端因此而起;现代会计的损益理论, 实际上只是一系列假定和观念的聚合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 这个体系已经严重脱离现实。两百多年历史与现实的纠结, 已经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成为变革的桎梏。

二、损益观念的历史变革及多年来努力改进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1、20世纪中期, 一次极好的尝试及机会的错失

1947年, 美国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一个由40多名具有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收益研究组, 进行了自会计收益观念产生以来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理论反思和旨在改进收益计量的系统研究。虽然后人多认为“其主要成果是发现有着不同的收益计量方法, 并对其中若干观点及可行性作了详尽的论述”, 很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但从发展的角度看, 这次研究提出的一些观点其实具有很高价值, 比如西德尼亚历山大认为对企业收益进行计量要求定期确定未来收益流量的价值, 乔治建议逐渐推行按价格水平变动加以调整的财务报表等。美国会计学会概念和标准委员会提出应在报表中反映持有利得, 但应在损益表中净收益额下加以列示, 以便反映价值变化, 同时, 保持以实现利润和未实现利润的区分, 成为以后通货膨账会计乃至综合收益披露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会计实现原则的制约, 第一次从纯理论的角度对会计损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可惜的是, 1964年美国会计学会实现概念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一份用来修正和扩充1957年公报的报告书中提出:“市场交易应该是实现的基本检验标准, 但是, 可计量性才应成为判断收到资产的质量的首要条件, ”“实现规则将不仅用来决定收益确定的时机, 而且将用来按来源划分资产净值的增加”, 完全否定了这些研究的创见性成果, 使会计错失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会。

2、通货膨账会计在观念上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会计, 采用了现行 (重置) 成本、现值、持有利得 (或称持有损益) 等极具创见性的观念, 为以后采用现值计价及进行综合收益披露打下了重要基础。可惜的是, 除了荷兰会计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研究和推行现值计价, 并将其深入到对会计收益和资本与经济学概念关系的重视上以外, 其他国家皆是出于环境的压力而采用通货膨胀会计。因此,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率下降以后, 通货膨胀会计也就不再为人们所重视。

3、现金流量披露及其损益意义

现金流量表的广泛使用是会计的一项重要变革。按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的说法, 现金流动的历史性信息不但有助于使用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事件和不确定性, 而且能够揭示盈利能力与创现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而反映所获利润的质量。强调现金流量信息, 除了直接的流动性风险预测和控制意义之外,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收益 (利润) 质量的关注。因为, 按照传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确定的会计利润, 往往会因为缺乏现实的现金流量支撑而潜藏着极大的风险。

4、改进损益披露的努力及其现实意义

(1) 增值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在英国公司年报中的增值表, 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增值”。其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观念, 把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强调权益的多重性;提出了“增值”概念, 并对其含义作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说明。这些创造性观念, 是对传统损益披露的一次重要挑战。

(2) 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的设计, 是损益实践中一项重要的变革, 是报表设计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同时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论观念。包括采用统括的收益观念, 计量某一时期已确认 (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 的全部净资产价值变动, 使会计终于摆脱了强调以交易为中心的狭隘损益观念的束缚;在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回归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会计终于在较大程度上打破了历史成本计量一统天下的状况, 使现值计量 (或公允价值计量) 的实质性赢得了一席之地;采用资产/负债计量收益, 开始重新审视损益与资产及负债的关系。

(3) 高质量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作为近几年会计中的一项热门话题, 人们对其讨论颇多, 认识不一。本文认为在目前环境中, 这种举措很难保证会计准则质量能得到根本的改进。原因在于对什么是高质量会计准则, 人们的看法各有不同, 很难达成共识, 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累积起来的准则体系, 是一个盘根错节十分复杂的体系, 在基础理论和观念不变的情况下, 它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另外当今会计所面临的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在工业社会针对工业时代而设计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会计体系, 不可能全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会计的发展需要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全面创新。因此, 很难说这一举措会有多大实际意义。

三、构建全新损益理论———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1、对19世纪以来损益观念演进的基本反思

从现代会计基本规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 最初的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历史成本及实现等基本假设和原则的出现及使用, 确实有其客观基础。问题在于从一开始人们就缺乏对损益实质的深入研究, 从而导致多种观念和做法并行。各种现实需求使这种局面进一步复杂化并不断延展, 导致了会计观念与基本经济理论的严重背离。典型的实用主义政策, 使得这种背离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世纪30年代后期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基于政府管理部门强烈的规范需求, 该体系赖以建立的各种基本假设和原则, 与当时的现实环境也是和谐一致的。正如查特菲尔德所言:“接受这些假设的人发现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像本世纪初的牛顿物理学家定律一样完美无缺的、封闭的、自我证明的体系。”不幸的是这个“完美无缺”的体系竟是那样脆弱, 在很短时间内就被二战后环境的急剧变化所打破。战后几十年社会发展中会计的种种问题与不足, 无不与会计理论这种先天的缺陷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情况, 确实需要会计界进行彻底反思。

2、环境变化对会计损益的全新要求

环境变化要求会计损益深入研究和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权益及利益体系的发展演化与构成, 正确认识新的条件下权益与损益的内在关系;跳出狭隘的经营观念, 全面反映综合收益, 揭示收益与资产价值变化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且恰当的收益计量及业绩评价体系, 正确阐定损益计量与资本保全的界限, 确定合理的损益观念及损益计量基础;恰当反映收益的质量特征及风险成分;反映收益的动态变化特征, 建立与实时管理及网上披露的动态实时数据多样化特征相适应的损益计量及呈报体系;考虑现实环境中人们基本经济观念及金融市场信息需求的特点, 确定可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考评及发展前景预测的损益观念及考评方式;构建全新的收益理论, 传统会计损益观念的存在基础已经因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全面崩溃, 因此, 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特点的全新的会计体系。

摘要:本文从分析会计损益理论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会计损益理论状况的基本评价入手, 在阐述损益观念的历史变革及多年来努力改进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全新损益理论体系的理论主张和观点。

关键词:会计损益,经济收益,持有利得,损益理论重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8.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网络系统服务质量下一篇:高校德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