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2024-06-11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共7篇)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篇1

为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求, 实施种植业的“三元结构”, 已为关大群众所接受, 并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饲料作物是三元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它不仅应是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的畜禽饲料, 而且能够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吉林省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现状, 笔者认为首先发展紫花苜蓿, 对保护耕地、促进养殖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的建设, 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 苜蓿的发展历史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简称苜蓿, 为多年生豆科植物。它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有记载之前伊朗就开始种植苜蓿。因此普遍认为伊朗是苜蓿的起源中心。公元前490年, 苜蓿由伊朗传入希腊, 公元前200年传到意大利, 逐年向外扩散, 1850年由法国传入非洲南部, 至此已传遍全世界。目前, 全世界栽培面积约3300万公顷, 其中美国1099万公顷、阿根廷750万公顷、中国133万公顷, 居世界第六位。

吉林省的苜蓿引入较晚, 是1932年日本侵入东北后, 由大连引至铁岭, 再由铁岭引至伪满洲国农事试验场进行试种, 并开展了苜蓿栽培管理与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以后逐渐扩大到我省的其他牧场。建国后, 我省的一些大型农牧场曾大面积种植苜蓿, 实施草田轮作和调制苜蓿干草作为种畜的冬春优质饲草。近年来,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下, 延边州已建成多处苜蓿生产基地, 面积达3000多公顷, 产品出口韩国。在我省的一些草业公司也纷纷建成了自己的苜蓿生产基地, 达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

2 苜蓿种与变种的分类

苜蓿在世界上有60多种, 分布在欧、亚、非三洲。我国有12种, 8个多年生, 4个1年生;其中5个栽培种, 7个野生种。分布于“三北”地区与西南等地。

续表

3 苜蓿的生态学特性

苜蓿喜温暖和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 因而多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 适应性广泛。在降雨量400mm以下地区能生长, 抗寒性较强, 能忍耐-30℃的严寒, 所以在“三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都可种植。

*《中国多年生草种栽培技术》

3.1 对温度的要求

苜蓿喜温, 种子在5~6℃即能发芽, 而已25℃最为适宜。生长最适温度15~21℃, 在35~40℃的酷热下生长受抑制, 3℃时生长停止。成株的根可耐-25℃的严寒, 有积雪时不会冻死, 冻融交替冷暖剧烈变化时, 易引起苜蓿根的冻害。

3.2 对水分的要求

苜蓿枝叶繁茂, 生长迅速, 蒸腾作用强而消耗大量水分。每生产1克干物质, 需消耗800克水, 若每公顷产干草6t则需水4800t。苜蓿日需水量高峰期是现蕾到开花, 每日需水量达80.9m3/公顷, 是苜蓿的需水关键时期, 干旱地区若有灌溉条件, 便可获得高产。

3.3 对土壤的要求

苜蓿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 但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和肥力较高的土壤为最适宜。

3.4 对光照的要求

苜蓿喜光, 为长日照植物, 需充足的阳光。在气温24℃的条件下, 光照越长, 干物质积累越多。光能利用率的强弱, 随苜蓿种植密度、生长繁茂性和叶片的大小有关。

4 苜蓿的饲用价值

4.1 苜蓿的营养成分

苜蓿茎叶柔软, 适口性好, 故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苜蓿营养丰富, 粗蛋白含量高, 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都很丰富。

由表看出, 苜蓿初花期粗蛋白质含量最高, 粗纤维含量较低, 是最佳利用时期, 也是调制干草的适宜收获期。

*《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

4.2 苜蓿是解决蛋白饲料不足的理想牧草

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蛋白质饲料短缺量为2000万t, 吉林省为50万t, 这是制约畜牧业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吉林省苜蓿面积若能发展到50万公顷, 即可年产粗蛋白质50万t, 基本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苜蓿青干草中含有粮谷饲料较缺的维生素、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高质量的全价配合饲料应运而生, 若能用苜蓿草粉加入配合饲料,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而且可生产出优质畜禽饲料, 为生产高档畜产品, 奠定了物质基础。

5 苜蓿的栽培技术

5.1 选地与整地

苜蓿适宜在地势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或壤土上生长, 土壤盐分超过0.2%影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 酸性土壤不宜种植。

苜蓿种子细小, 千粒重平均1.9克, 要求精细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在半干旱区以秋翻地为宜, 避免土壤水分蒸发。整地要深浅一致, 及时耙碎土块, 适时镇压, 达到地面平整。

5.2 播种

苜蓿播种要因地区而异, 因土壤墒情而异, 吉林省东部地区雨水充足, 可在4~5月播种, 中部地区十年九旱, 在6月上中旬播种。采草地20~30cm行距, 播种量12~15kg/公顷;采种田60cm行距, 播种量8~10kg/公顷, 播后镇压, 以保出全苗。

6 苜蓿的应用

苜蓿有青刈、放牧、青贮和调制干草4种利用方式, 不同时期收割, 产草量有很大差异。

*《中国苜蓿》P.112

6.1 苜蓿的利用方式

6.1.1 青饲

当苜蓿株高30~40cm时, 可刈割, 采用铡碎或打浆, 也可整株投喂。苜蓿蛋白质含量丰富, 不宜单独大量饲喂, 否则会造成蛋白饲料的浪费, 一定要混拌适量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6.1.2 青贮

盛花期时刈割苜蓿后与禾本科牧草或刈玉米混合青贮, 是提高青贮质量, 防止腐烂的有效办法。

6.1.3 放牧

苜蓿作放牧地时, 应以禾本科牧草为主, 苜蓿为辅的混播放牧地。避免牛、羊反刍家畜采食过饱, 易引起鼓胀病,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1.4 干饲

苜蓿在初花期 (10~20%) 适时收割, 经高温 (800~850℃) 或自然干燥, 当水分降至15~18%时可打捆, 调制干草过程中应避免烈日暴晒, 防止养分丢失。

6.2 苜蓿的加工技术

为了常年利用和均衡供应苜蓿, 苜蓿的青干草加工就显得非常重要。苜蓿加工应用最多和方法简便的加工技术有以下几种:

6.2.1 干草粉

将调制好的苜蓿干草经粉碎机加工成粉状。草粉的细度用筛底孔径来控制。

6.2.2 草块

方便于运输和喂用, 将苜蓿干草压成不同形状、规格的草块。喂前加入适量的水浸润, 使其散开。

6.2.3 叶蛋白加工技术

苜蓿叶片干物质中蛋白含量占70%左右, 从叶中提取叶蛋白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提取苜蓿叶蛋白是苜蓿经济利用的重要方面之一。

苜蓿叶蛋白加工工艺流程:

7 苜蓿的发展趋势

苜蓿是优良牧草, 种植历史已有2500多年。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苜蓿的历史, 但由于人口众多, 粮食压力较大, 畜牧业始终处于副业生产地位, 苜蓿不能用作大的耕地来种植。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苜蓿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蛋白饲料不足、防风固沙、改良轻度盐碱地及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作用。

吉林省作为建设全国第二个生态省, 种植苜蓿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尤其是西部和东部山区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 苜蓿应作为首选作物。同时我省培育的苜蓿良种可提供大量的优良种子, 为今后苜蓿的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苜蓿发展的历史;阐述了苜蓿的变种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苜蓿利用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苜蓿,研究,应用

苜蓿的栽培与应用 篇2

1 苜蓿的经济性状

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特别耐干旱、耐严寒, 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优质牧草, 各种畜禽都喜好食用。鲜草中粗蛋白质4%, 优质苜蓿干草含20%~22%。按能量计算, 1.6 kg苜蓿干草相当于1 kg粮食的能量。如果按能量和蛋白质综合效能计算, 1.2 kg苜蓿干草就可以代替1 kg粮食。此外, 苜蓿含有促生长因子, 饲用后能显著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

2 苜蓿的栽培技术

2.1 播种期

苜蓿草播种期较长, 除冬季外, 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以雨量充足的季节最为适宜。土地要深耕轮耕, 上松下实, 施足基肥, 酸性土壤应用石灰。每亩播种量1~1.5 kg, 接种地播种量0.7~1 kg, 点播可少些, 撒播则要多些。条播种行距20~30 cm, 深度2 cm。

2.2 田间管理

2.2.1 苗期管理

清除杂草, 特别是春播苜蓿, 稍不注意容易造成草害;秋播苜蓿如果播种时间晚, 要注意培土防冻, 以保幼苗安全越冬。苜蓿成苗每年返青及每次刈割后, 应及时中耕松土、消除杂草, 以防杂草侵入, 影响草的质量。若用化学除草剂, 可选用防治豆田杂草的除草剂。

2.2.2 合理施肥

由于苜蓿产量高, 自土壤中吸取的养分多于一般植物和牧草, 因此, 需要进行追肥。以施氮肥和磷肥为宜, 除有条件的施以有机肥外, 应重点补给磷肥, 这是提高苜蓿产草量的重要措施。一般在开春苜蓿开始返青时撒施后耙地或机器条播。

2.2.3 灌水排水

在越冬前、返青后、刈割后要进行灌溉, 有利于苜蓿返青生长的高产, 低洼粘土地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2.3 病虫害防治

常见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等, 可用乐果、敌百虫等防治;常见的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可用多菌灵防治。

3 苜蓿的收获利用

苜蓿最适宜收割期是孕蕾期到始花期, 早于这个阶段虽然营养含量高, 但干物质含量低, 含水量大, 不易调制干草且降低产量;收割太晚明显降低饲料品质, 干草粗老影响适口性。

苜蓿为异花授粉作物, 为了提高种子产量, 在开花期, 每天上午用绳子或竹竿, 在苜蓿植部拖过, 往返几次, 帮助授粉。收种时期以果荚3/4呈现黄色近黑褐色时为宜, 收后晒干、碾压脱粒。青饲时要随割随喂, 奶牛每头每天喂量20~35 kg, 成年猪5~7.5 kg, 喂猪禽时应粉碎或打浆。割下时苜蓿晾晒1 d, 当水分降低到50%~55%时进行青贮, 也可以与禾本科牧草、青化玉米混合青贮, 贮后40~60 d可饲喂。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篇3

1 苜蓿干草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

苜蓿产品富含蛋白质、可消化纤维、钙、胆碱、胡萝卜素、碘、钾、硫、赖氨酸。经过人工干燥的苜蓿产品可降低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 提供奶牛较高的过瘤胃蛋白。一般饲草 (如禾本科牧草、某些豆科牧草、玉米青贮和谷类青贮) 的干物质采食量通常为牛体重的1.5%~2%, 而初花期收获的苜蓿干草日采食量可达牛体重的2%以上。这对于处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十分重要。

1.1 苜蓿干草替代精料

David A.Christensen和M.I.Cochran (1983) 分别以50%苜蓿干草和50%精料及50%燕麦青贮和50%精料两种日粮类型为基础, 用苜蓿人工干燥干草替代等量的精料进行奶牛试验, 替代量分别为0kg、3kg和6kg。结果表明, 随苜蓿干草替代量的增加, 乳脂率、产奶量增加, 同时饲料干物质采食量增加。以50%燕麦青贮为粗料的试验组, 瘤胃细菌数、原虫数以及总的挥发性脂肪酸不随高温干燥干草的添加而改变。试验得出, 人工干燥苜蓿干草替代奶牛精料可以达到5.5kg, 约占总的日粮干物质的25%。

韩建国、李志强等 (2002) 进行了苜蓿干草在高产奶牛日粮中适宜添加量的研究。三组奶牛日粮中苜蓿干草的添加量分别为3kg (对照组) 、6kg、9kg, 相应日粮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6.4%、17.9%和19.4%;组间中性洗涤纤维和产奶净能相同, 分别为37.8%和6.7MJ/kg。结果表明, 在以苜蓿干草为主的奶牛日粮中, 提高粗蛋白含量能极显著提高产奶量 (p<0.01) ;干物质进食量显著增加 (p<0.01) ;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以及全乳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变化;乳脂量显著增加 (p<0.05) , 乳蛋白量极显著增加 (p<0.01) 。在日粮NDF相同的条件下用苜蓿干草替代玉米青贮, 不会降低乳脂率。在奶牛日粮中大量使用苜蓿干草并不增加日粮成本, 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9kg组与对照组相比纯增效益最高。

1.2 苜蓿干草替代低质粗饲料

苜蓿干草对于奶牛是高质量的长纤维饲草。它可以替代一部分低品质饲草, 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和营养摄入。李胜利 (2001) 试验表明:用5kg/头·d苜蓿干草替代等量玉米秸, 已过产奶高峰期的奶牛经过一段时间饲喂后, 产奶量回升, 平均产奶量达到31.7kg, 比对照组提高3.2kg, 差异极显著 (p<0.01) , 同时饲喂优质苜蓿干草后乳品质得到改善。

刘建仁等 (1996) 报道, 用40头泌乳荷斯坦乳牛随机分为4组, 其中Ⅰ组饲喂基础日粮作为对照, Ⅱ、Ⅲ、Ⅳ组分别以1kg、2kg、3kg苜蓿干草替代等量秸秆。研究苜蓿干草对乳牛血液学指标、血清化学指标和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以及对乳脂率、乳比重和乳干物质含量等乳品质和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Ⅲ、Ⅳ组的日增产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乳脂率略有增高 (p<0.05) , 乳比重和乳干物质含量无明显变化。同时证明用苜蓿能够提高乳牛血清硒水平、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及血清球蛋白的含量:表明饲喂苜蓿有益于机体增强抗病力。

2 苜蓿青贮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

苜蓿青贮是近几十年来国外兴起的新的苜蓿利用方式, 而我国苜蓿青贮尚处于研究阶段, 生产中应用很少。它是在我国苜蓿干草产品加工中遇到干燥难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苜蓿青贮养分损失小, 具有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 适口性好, 消化率高, 能长期保存, 便于机械操作, 目前畜牧业发达国家大都以干草为重点的调制方式向青贮利用方式转变。

2.1 苜蓿青贮与其他牧草青贮的比较

苜蓿青贮与其它牧草青贮相比饲喂奶牛具有更好的效果。ABroderick (2000) 利用荷斯坦奶牛比较苜蓿与红三叶青贮料饲养价值。红三叶青贮料和苜蓿青贮料 (三年以上青贮) 含有相同的NDF和ADF, 而红三叶青贮料所含有半纤维素多。但与苜蓿青贮料相比, 灰分和CP含量少, NPN含量仅为苜蓿青贮料67%。分析表明, 苜蓿青贮与红三叶青贮相比, 在奶产量、校正乳脂肪产量、乳蛋白率、乳脂率这些指标都有提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每头牛干物质日采食量不同, 苜蓿青贮比红三叶青贮日采食量多1.2kg。采食红三叶青贮料降低了乳浓度、血尿素含量和瘤胃NH3浓度。但采食红三叶青贮料,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有机物消化率、NDF和ADF消化率高于苜蓿。Hoffmsn (1998) 利用18头荷斯坦泌乳初期奶牛进行苜蓿青贮和多年生黑麦草青贮营养试验比较, 试验为期28d。多年生黑麦草含有较多NDF, 比苜蓿高出3%。但苜蓿NDF体外消化率却比多年生黑麦草高8.8%。饲喂苜蓿青贮料的奶牛 (31.8kg/d) 产奶量要高于饲喂多年生黑麦草的奶牛。

2.2 苜蓿青贮与玉米青贮配合使用

Dhiman和Satter (1997) 奶牛试验用日粮精粗比为50:50, 粗料分为三种形式:全苜蓿青贮、2/3苜蓿青贮和1/3玉米青贮、1/3苜蓿青贮和2/3玉米青贮 (干物质水平) 。日粮为全混合形式。结果1/3玉米青贮组干物质采食量较高。1~36泌乳周的奶牛平均3.5%校正乳产量, 全苜蓿组为31.0kg/d, 2/3苜蓿青贮为32.9kg/d, 1/3苜蓿青贮为31.8 kg/d, 305d经产牛产奶量, 全苜蓿组为9593kg, 2/3苜蓿青贮为10170kg, 1/3苜蓿青贮为10024kg。而初产牛的对应值为8124kg、8412kg和9168kg。在经产奶牛试验中, 1/3苜蓿青贮组泌乳初期乳脂率有所降低。当日粮中玉米青贮添加量增加后, 瘤胃氨浓度降低, 氨排泄量减少6%~15%。结果表明玉米青贮与苜蓿青贮混合饲喂奶牛, 玉米青贮应占奶牛粗饲料的1/3~2/3, 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使产奶量提高。

2.3 饲喂苜蓿青贮宜添加过瘤胃蛋白

发酵过程中, 苜蓿中所含CP由于瘤胃微生物作用而降解成NPN。在青贮时苜蓿中通常有50%~60%, 甚至80%的总氮转变成NPN形式 (Cuchini N D et al, 1997) 。苜蓿中真蛋白质降解为NPN, 实质上降低了产奶牛的粗蛋白利用率 (Broderick G A1995) 。奶牛小肠中吸收的蛋白质分为微生物蛋白和过瘤胃蛋白两种形式。苜蓿青贮作为奶牛唯一的饲草来源, 总蛋白含量高, 瘤胃降解蛋白高, 而过瘤胃蛋白含量低。而添加过瘤胃蛋白可以增加奶牛乳产量 (Dhiman T R et al, 1993) 。Broderick G A (1995) 试验也得出相同结论, 奶牛日粮中苜蓿青贮添加过瘤胃蛋白比苜蓿干草添加效果好, 相对奶牛的乳蛋白分泌量较大。

3 小结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篇4

1紫花苜蓿的营养特性

紫花苜蓿( 简称苜蓿) 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优质牧草,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最重要的牧草,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久、经济价值最高的豆科牧草。 紫花苜蓿适应性广、产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 被誉为“牧草之王”。从营养角度来讲,紫花苜蓿为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高微量元素、高能量、高消化率饲料作物,尤其是优质苜蓿干草颜色青绿,叶量丰富,质地柔软,气味芳香,适口性好,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也被称为“维生素之王”,欧美国家称之为“现金作物”。

1. 1蛋白质和氨基酸

苜蓿产草量高,草质优良,是一种富含蛋白的优质饲料,初花期刈割的苜蓿粗蛋白含量为16% ~ 22% ,苜蓿的叶蛋白含粗蛋白可达70% 以上。苜蓿所含蛋白质的品质优良,含有20多种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模式合理,组成比例较为均衡。 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以苜蓿生长的幼嫩阶段( 萌发期) 最高,而以成熟期( 盛花期) 最低。苜蓿还含有大量可供反刍家畜利用的非蛋白氮( 游离氨基酸、肽、 酚胺、嘌呤、嘧啶和生物碱等) ,非蛋白氮能被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很好地利用。

1. 2维生素和矿物质

苜蓿草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叶绿素、胡萝卜素、 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钙、磷、铁、 镁等矿物质元素,以及其他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苜蓿干物质中钙含量高达1. 50% ~ 1. 90% 。此外,苜蓿中还含有异黄酮类物质及多种未知生长因子[1]。

总之,苜蓿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重要的营养成分,并且还含有动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未知生长因子。因此,发展苜蓿生产能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发挥高产奶牛的产奶潜能,改善奶的品质。实践证明: 以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来源的日粮只能满足5 000 kg单产水平奶牛的营养需要; 使用青贮玉米、普通干草,奶牛的单产水平可以维持在7 000 kg左右; 要想达到8 000 kg以上则必须饲喂优质的苜蓿青干草[2]。

2紫花苜蓿对奶牛的生理作用和营养价值

2. 1紫花苜蓿给奶牛提供优质、经济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苜蓿适口性好、营养值价高、富含蛋白质,是奶牛优质粗饲料,是集约化奶牛养殖最可靠、最经济的优质蛋白质来源。用常规分析法测得1 /2盛花期的苜蓿干草粗蛋白质含量为16. 65% ~ 24. 78% ; 其蛋白质含有20种以上的氨基酸,包括人和动物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的含量为1. 06% ~ 1. 38% 。 苜蓿叶蛋白中各种氨基酸接近动物性蛋白,赖氨酸、 色氨酸等氨基酸模式合理,组成比例均衡,其营养价值和饲喂效果均与鱼粉相当,高于大豆饼、花生饼。 苜蓿干草可消化粗蛋白含量是一般农作物秸秆的2. 3 ~ 3. 5倍,综合营养价值与奶牛的混合精料接近[3]。用紫花苜蓿饲喂奶牛能提高产奶量、改善奶的品质、降低饲料消耗率、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等,是一种可再生的良好植物蛋白质来源。

2. 2紫花苜蓿给奶牛提供绿色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紫花苜蓿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其他微生物活性成分,不仅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且还可显著提高奶产品的品质和乳脂率,其中所含的维生素E能有效控制牛奶香味的氧化,保持鲜奶所具有的特殊香味。当前,广大消费者反映有的鲜奶气味不香、品质不佳,其原因之一就是奶牛日粮中缺少粗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奶牛日粮中加入不同形式的苜蓿干草可满足奶牛对蛋白质、维生素、多酚、生物活性钙、胡萝卜素和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有效提高产奶量,保证奶的质量[3]。因此,苜蓿干草或草粉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无异味、适口性好,是奶牛最为理想的粗饲料,是奶牛绿色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来源。

2. 3紫花苜蓿是奶牛产奶的生理必需品和绿色保健品

奶牛作为反刍动物,日粮中必须要有相当比例的有效纤维,才能保证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反刍。首先, 紫花苜蓿含有丰富的有效粗纤维,粗纤维含量为17. 2% ~ 40. 6% ,可供奶牛尽情地享受反刍的营养和乐趣,满足奶牛的采食习性和消化生理。有效纤维可以提高乳脂率,若日粮中纤维含量不够或精料含量过高,瘤胃中的乙酸含量就会下降,进而导致乳脂率降低; 有效纤维可刺激瘤胃收缩和胃肠蠕动,增大精料食糜与瘤胃微生物的接触面积,同时减缓精料过瘤胃的速度,可以提高精料的利用率和消化率; 此外,有效纤维可以保证瘤胃的正常活动,粗饲料的填充作用使奶牛有饱腹感,刺激肠胃的蠕动,大量分泌唾液,防止酸中毒。《NRC奶牛饲养标准》( 1989年) 中强调: 奶牛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 NDF) 含量中应有75% 以上来自牧草等粗饲料,而在日粮含有相同NDF的情况下,用苜蓿干草代替玉米青贮能明显提高乳脂率[3]。 其次,苜蓿是秸秆类粗饲料消化、利用的促进剂,在奶牛日粮中合理添加苜蓿等豆科牧草可使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苜蓿在瘤胃中的降解恰好能够产生某些粗纤维分解菌生长所需要的异丁酸、 戊酸,以及小肽和氨基酸,通过刺激粗纤维分解菌的活性提高奶牛对纤维性物质的消化率,并改善瘤胃环境的生理参数( 如支链脂肪酸、瘤胃氨态氮等) 。此外,奶牛日粮中添加苜蓿时,瘤胃真菌的游动孢子数增加,苜蓿易发酵的细胞壁成分可促进纤维分解菌在低品质作物秸秆上的集群[3]。总之,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豆科苜蓿牧草,既可满足奶牛营养需要、采食习性和消化生理,提高产奶量和奶产品品质; 又可显著提高奶牛对精料和粗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还可以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减少生殖疾病和消化疾病,延长奶牛利用年限。

3紫花苜蓿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苜蓿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对于苜蓿的利用形式, 秦刚等[4]指出,可以采用放牧、青饲、调制干草、青贮、制成颗粒饲料或制成脱水苜蓿丸或日晒苜蓿丸等形式,杨丽等[1]也持有类似看法。在奶牛日粮中添加紫花苜蓿,要想发挥出最佳效果,还要确定其适宜的最佳添加量。苜蓿在奶牛日粮中的比例应根据苜蓿的质量、奶牛的营养需要通过日粮配方技术合理确定,而且不同形式、不同添加量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等方面效果不同。

3. 1苜蓿干草的应用效果

郭志明[5]研究发现,在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苜蓿干草替代部分精料,可极显著提高产奶量,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同时指出,由于奶牛特殊的瘤胃结构决定了在饲养当中必须有一定量的粗纤维,其理化特性对于刺激奶牛的咀嚼活动和维持稳定的乳脂率是十分必要的。日粮纤维含量不够或精料含量过高,瘤胃中的乙酸含量就会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乳脂率。由于苜蓿干草中含有丰富的烟酸,是辅酶Ⅰ和辅酶Ⅱ的重要组成成分,利于乳脂的合成。试验中用苜蓿草替代奶牛日粮中部分精料对乳脂率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明显,这与王来有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阎旭东等[7]报道,在奶牛日粮中增加苜蓿干草能极显著提高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非脂乳固形物、乳蛋白率极显著增加,牛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体细胞数显著下降。在日粮NDF相同的条件下,用苜蓿干草替代精料和秸秆,乳脂率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添加4 kg /d时最高。R. Kowsar等[8]研究了在全混合日粮( TMR) 中用玉米青贮替代部分苜蓿干草混合饲喂泌乳奶牛的效果,试验分为4组,即40% 苜蓿干草( ALF) 、24% 苜蓿干草+ 16% 玉米青贮( CS40) 、20% 苜蓿干草+ 20% 青贮玉米( CS50) 、 16% 苜蓿干草+ 24% 玉米青贮( CS60) ,日粮精粗比为60∶40,结果显示: 随着玉米青贮替代量的增加,各组动物指标( DMI) 依次增加,从而提高能量和有效纤维的摄入; 瘤胃p H值依次增加; 可消化蛋白和粗纤维的消化率无明显变化,第1,2,3组NDF消化率无显著差异,但低于第4组; 第2,4组的产奶量明显高于第1组; 第2,3,4组乳蛋白量呈增加趋势; 第3,4组乳糖含量大于第1组; 乳脂率和乳脂量各组无明显差异。周瑞英等[9]报道了苜蓿干草在高产奶牛中的适宜添加量,应优先从产奶净能的角度考虑,得出高产奶牛日粮的精粗比控制在60∶40左右较为合适,即苜蓿干草占日粮干物质的比例一般为40% ~ 50% 比较适宜。邬彩霞等[10]报道: 泌乳奶牛TMR中苜蓿干草的适宜长度为3 ~ 5 cm; 较长的苜蓿干草不影响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但能显著增加其有效纤维的摄入量,提高4% 乳脂校正乳( FCM) 产奶量、产奶效率及乳脂率。总之,用苜蓿干草饲喂奶牛,能显著增强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提高乳牛的奶产量和泌乳的持久性,改善奶的品质。

3. 2青贮苜蓿的应用效果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篇5

1苜蓿皂甙的生物学功能

1.1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武志敏等[2]研究了甜菜碱和苜蓿皂甙在不同添加水平情况下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并测定了平均日增重( ADG) 、平均日采食量( ADFI) 和料重比 ( F/G) 3个指标。结果表明,甜菜碱和苜蓿皂甙对断奶仔猪的ADG、ADFI和F/G均有显著影响,且日粮中添加800 mg /kg甜菜碱与2 500 mg /kg苜蓿皂甙时效果最佳。史莹华等[3]研究了日粮中苜蓿皂甙不同添加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苜蓿皂甙可以显著提高断奶仔猪ADG ( P < 0. 05) ,降低F/G,且1. 0% 苜蓿皂甙效果最好。雷祖玉等[4]在AA肉仔鸡日粮中添加1. 0% ~ 1. 5% 的苜蓿皂甙,观察其对AA肉仔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日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后,肉仔鸡的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极显著降低,半净膛重显著提高; 另外,肉仔鸡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了35. 84% 、20. 09% 和71. 64% ,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杨雨鑫等[5]研究了紫花苜蓿草粉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蛋黄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油脂后, 蛋形指数、蛋黄指数、蛋壳相对重均无显著差异,但蛋壳厚度、哈氏单位有较大增加,且添加苜蓿草粉对产蛋鸡蛋品质的提高优于油脂; 另外,添加苜蓿草粉组的蛋黄颜色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组,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蛋黄颜色呈上升趋势,随着添加时间的推移, 到第30天时蛋黄颜色趋于稳定。刘大林等[6]研究了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生长初期,日粮中添加0. 09% 苜蓿皂甙可显著抑制京海黄鸡的 生长性能 ( P < 0. 05 ) ; 在4周龄后, 0. 03% 和0. 06% 的添加量对生长性能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1.2提高机体免疫力

潘俊良[7]比较了不同添加浓度的苜蓿皂甙对蛋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苜蓿皂甙可以提高蛋雏鸡血清中Ig M含量、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说明在日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可促进蛋雏鸡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迅速成熟,从而使雏鸡整体免疫机能加强。费东亮等[8]研究了苜蓿提取物( 主要成分为苜蓿皂甙) 对肉仔鸡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添加水平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600 mg / kg苜蓿提取物能够提高28,35日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显著提高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皮质醇水平,促进35,42日龄肉仔鸡B细胞分裂增殖, 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极显著提高法氏囊指数。王成章等[9]研究发现: 日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后,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试验组Ig G含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 P < 0. 01) ; 而Ig A和lg M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1.3抗氧化功能

王成章等[9]研究了苜蓿皂甙在断奶仔猪体内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 随着日粮中苜蓿皂苷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 Px) 的活性不断增强,其中0. 5% 和1. 0% 添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 P < 0. 05) ; 此外,苜蓿皂苷也降低了血清中丙二醛( MDA) 含量,但差异不显著 ( P >0. 05) 。史莹华等[3]研究发现,苜蓿皂甙可以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和组织中GSH - 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 P < 0. 05) ,降低MDA含量 ( P < 0. 05) ,而且随着苜蓿皂甙添加水平的增加,仔猪血清和组织中GSH - Px和SOD的活性呈升高趋势,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张培松等[10]比较了酵母培养物、益母草酵母和苜蓿皂甙对滩羊血液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皂甙同其他两种添加剂一样均能增强滩羊的抗氧化功能,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1.4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胴体品质

雷祖玉等[4]在AA肉仔鸡日粮中添加1. 0% ~ 1. 5% 的苜蓿皂甙,观察其对AA肉仔鸡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日粮中添加苜蓿皂甙,肉仔鸡的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极显著降低,半净膛重显著提高; 另外,肉仔鸡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极显著降低( P < 0. 01) 。刘大林等[6]研究了苜蓿皂甙对京海黄鸡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苜蓿皂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色,降低失水率和剪切力( P < 0. 05) ,提高肌肉p H值、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 同时还能降低鸡肉中脂肪及胆固醇含量( P < 0. 05) 。张勇等[11]研究了不同添加浓度的苜蓿总甙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苜蓿总甙能够显著降低肉仔鸡腹脂率( P < 0. 05) ,并不同程度地提高肉仔鸡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

1.5改善胃肠道内环境

胡明等[12]研究了苜蓿皂甙对绵羊瘤胃内纤维物质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皂甙对羊草在绵羊瘤胃中降解有较大影响,当苜蓿皂甙添加量为8 g / d时,羊草中性洗涤纤维( NDF) 和酸性洗涤纤维 ( ADF) 在瘤胃内的表观降解率最高。胡明等[13]研究了4种不同水平( 0,8,16,32 g /d) 苜蓿皂甙日粮对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苜蓿皂甙对绵羊氮平衡有较大影响,当苜蓿皂甙添加量为8 g /d时,氮沉积最高。王洁等[14]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苜蓿皂甙对滩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苜蓿皂甙的添加量为1. 0% 时,瘤胃培养液中的丙酸浓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P > 0. 05) ; 苜蓿皂甙的添加量为3. 0% 时,其丙酸浓度分别在3,12,18小时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苜蓿皂甙的添加量为1. 0% 、3. 0% 时,瘤胃培养液的乙酸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 各添加水平下瘤胃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在一定时间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P > 0. 05) ,但其乙酸/丙酸比值却呈下降趋势 ( P > 0. 05) 。侯永刚等[15]研究了苜蓿皂甙对海兰褐蛋鸡肠道主要菌群及粪便氮、磷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苜蓿皂甙添加量为60 mg /kg时可显著改善蛋鸡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中有益菌( 双歧杆菌) 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细菌( 大肠杆菌) 的生长,降低氮、磷和氨气的排泄。

2苜蓿皂甙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苜蓿皂甙主要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牧生产中,其中应用较多的动物是仔猪、肥育猪、蛋鸡、肉鸡和反刍动物。在仔猪生产中,苜蓿皂甙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力,降低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肥育猪生产中,苜蓿皂甙能够调节脂质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同时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肉品质; 在蛋鸡生产中,苜蓿皂甙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蛋品质,加深蛋黄颜色,降低鸡蛋蛋黄中胆固醇含量; 在肉鸡生产中,苜蓿皂甙能改善肉品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肉鸡生产性能[6]; 在滩羊生产中,苜蓿皂甙能够增加滩羊抗氧化能力,提高滩羊的免疫功能、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及生产性能[10]; 在绵羊生产中,苜蓿皂甙能够改善胃肠道内环境,增加瘤胃菌体蛋白合成量,提高瘤胃液相食糜流通速率、食糜流通量及微生物氮流通量,提高瘤胃分解纤维素酶的酶活力,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提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

3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对苜蓿的综合利用多局限于苜蓿草粉和青绿苜蓿,关于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报道很少。目前,对苜蓿皂甙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虽然从苜蓿中分离出了20多种皂甙单体,但还有很多皂甙单体的结构尚未弄清; 对苜蓿皂甙的生物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总皂甙,对各皂甙单体的生物活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单体皂甙的功能还不清楚; 由于苜蓿皂甙具有苦味,会影响动物的适口性,因此如何进行更合理的制剂制备以掩盖其苦味尚需解决。

摘要:苜蓿皂甙是苜蓿在正常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它是由糖中羟基或非糖类化合物的羟基以缩醛链(甙链)脱水缩合而成的环状缩醛物,其结构属于五环三萜烯类化合物。苜蓿皂甙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机体免疫力、抗氧化功能,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胴体品质和胃肠道内环境等。目前,苜蓿皂甙作为一种潜在的饲料添加剂新品种已被广泛应用在蛋鸡、肉鸡、仔猪、肥育猪、绵羊、山羊、肉牛、奶牛等动物的生产实践中。文章对苜蓿皂甙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材料选用4个苜蓿品种:ABOUND、普拉蒂尼、德宝、皇后, 分别代表对根腐病免疫、高抗、中抗和中感[3]。2007年8月在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苜蓿试验地采集成熟孢囊的苜蓿根腐病叶片, 并用离体叶接种方法进行根腐病接种, 于接种后2、6、10、15天对4个品种苜蓿单株取相同部位的叶子, 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用于制备酶液。

1.2 试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酚类的反应, 产物为醌类化合物, 此化合物进一步缩合或与其他分子缩合, 产生颜色较深的化合物。本实验以邻甲氧基苯酚 (即愈创木酚) 为过氧化物酶的底物, 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 H2O2可将邻甲氧基苯酚氧化成红棕色的4-邻甲氧基苯酚, 可用分光光度计在470 nm处测定其吸光值, 即可求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1.3 实验方法

1.3.1 酶液的提取

分别称取0.5 g未接种和已接种根腐病并去中脉的苜蓿叶片, 放入研钵中, 取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 (pH=7.2) 5 ml倒入研钵内, 冰研磨成匀浆, 6 000 r/min离心20分钟, 倒出上清液并放入5 ml试管内, 剩余物加入少量缓冲溶液冲洗后, 再次离心5分钟, 取上清液, 重复3次, 直到酶提取液补足5 ml, 将酶液放入冰箱中保存备用。

1.3.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采用愈创木酚做底物,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成的4-邻甲氧基苯酚含量。反应液中含有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 (pH=7.2) 1 ml、0.1 mol/L愈创木酚1 ml、0.8%H2O21 ml, 并加入适量的酶液后在30 ℃下反应20分钟, 并在47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以1 ml去离子水代替H2O2为对照。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吸光度值, 共测5分钟, 以每分钟每克鲜重含有酶活单位表示 (以每分钟D470 nm光密度变化0.01为1个酶活力单位) , 各样品重复测定2次。

过氧化物酶活力undefined

2 结果与分析

2.1 4个苜蓿品种接种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见图1~图4。

从图1~图4可看出, 4个苜蓿品种在接种前随着生长时间增加, POD的活性有所提高;而同一品种在接种后POD的活性比接种前都有所提高。其中免疫的ABOUND接种后6天POD活性比接种前高51.6%, 高抗的普拉蒂尼接种后6天POD活性比接种前高67.02%, 中抗的德宝接种后15天POD活性比接种前高58.9%, 而抗病性较差的皇后接种后15天活性比接种前高60.4%, 此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峰, 以后酶活性逐渐下降。从接种根腐病后POD活性的变化来看, 4个品种的POD活性比接种前有所提高, 且抗病性较差的品种皇后POD活性提高最多。

2.2 4个苜蓿品种接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比较

ABOUND、普拉蒂尼、德宝、皇后4个品种接种后POD活性比较, 抗病性差的品种皇后活性比抗性强的品种ABOUND活性高。

3 讨论与结论

3.1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 它的活性差异反映了植物生长发育特点、体内代谢状况及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不同。一般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 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这是因为过氧化物酶能使组织中所含的某些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木质素, 增加木质化程度, 所以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

3.2过氧化物酶在植物的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统在未受病菌感染前使活性氧处于低水平的动态平衡状态, 当植物受到病原浸染后, 被侵组织的活性氧突增, 而该保护酶系统具有清除活性氧、防止植物受害的作用。

3.3本试验结果表明, 苜蓿在受到根腐病的感染后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所提高, 感病品种的POD活性高于抗病品种, 从而说明POD活性可作为筛选抗病材料的生化指标之一。

摘要:经离体叶接种方法进行根腐病接种后, 筛选出免疫、高抗、中抗和中感的4个苜蓿品种, 测定其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接种根腐病后POD活性的变化来看, 4个品种的POD活性比接种前有所提高, 且抗病性差的品种POD活性提高最多, 从而说明POD活性可作为筛选抗根腐病材料的生化指标之一。

关键词:紫花苜蓿,过氧化物酶,根腐病

参考文献

[1]陈雅君, 崔国文.黑龙江省紫花苜蓿根腐病调查及病原分离[J].中国草地, 2001, 23 (3) :89~92.

[2]袁庆华, 张文淑.苜蓿抗褐斑病遗传资源离体叶筛选及田间评价[J].草地学报, 2003, 11 (3) :205~209.

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阳市郊13 km,北纬26°35′、东经106°43′,海拔1 071.1 m,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2℃,年日照时间1 200 h,无霜期265 d,年均降雨量1 117.6 mm(1月最少为16.3 mm,6月最多为206 mm),年太阳辐射总量为86 KJ/cm2。

1.2 试验材料

引进德国、加拿大、丹麦等不同秋眠等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作为供试品种,各品种的发芽率及秋眠级数见表1。

1.3 试验方法

大田播种苜蓿用于观察其生长性能,以2 m×2.5 m为一小区,每一品种设3个重复,共11个苜蓿品种,试验小区共有33个,按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内行距为40 cm,小区间距为60 cm,播种时间为2008年9月3日。定期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出苗后观察记录。

1.4 测定指标及其统计方法

试验测定苜蓿的单株生物量、叶面积、株高、粗蛋白、粗纤维、灰分等。苜蓿单株生物量以出苗至第二年8月1日五次刈割总的单株重量计算;取植株鲜样的叶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测定苜蓿粗蛋白、粗纤维、灰分;株高为根部至叶尖的伸展高度,每重复测20株;对每一苜蓿品种的植株鲜样取20片叶,用扫描仪将叶形扫入计算机后,用CAD软件计算苜蓿的叶面积。试验数据采用CAD软件和Excel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样品测定方法中粗蛋白依据GB6432-94、粗纤维依据GB6436-92、灰分依据GB6435-96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各苜蓿品种的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见表2。

2.1 不同秋眠数苜蓿的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可反映出两个性状间的密切程度及其相关性质。从表3可看出,苜蓿的秋眠数、叶面积、株高、生物量与粗蛋白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秋眠数与粗蛋白的相关系数最高,秋眠数对苜蓿粗蛋白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754 1;叶面积、株高、生物量与秋眠数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秋眠数与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846 2;粗纤维与大多数性状指标成负相关,只与灰分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5 5;粗纤维、叶面积与灰分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量与株高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686 1。由此说明紫花苜蓿的生长性能与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复杂,相互之间都存在相关性。

2.2 不同苜蓿品种的粗蛋白与其它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粗蛋白含量是反映牧草营养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见,苜蓿粗蛋白与秋眠数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54 1,回归方程:y=-0.348x+33;粗蛋白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第二,相关系数为0.656 9,回归方程:y=0.008x+24.30;粗蛋白与株高的相关系数为0.644 9,回归方程:y=0.081x+20.82;粗蛋白与叶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627 3,回归方程:y=1.25x+23.92;粗蛋白与粗纤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9 2,回归方程:y=-0.348x+33;粗蛋白与灰分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2 1,回归方程:y=-0.386x+28.93。从以上苜蓿粗蛋白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苜蓿品种的秋眠数是影响粗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秋眠数低的苜蓿其抗寒性强、产量低、再生慢,秋眠数高的苜蓿其抗热性强、产量高、再生快,相应其粗蛋白含量也高。因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的遗传特性,这种遗传变异主要源于世界不同苜蓿变异中心的基因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秋眠水平。

注:r0.05=0.602,r0.01=0.735

2.3 不同苜蓿品种的粗纤维与其它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粗纤维含量是反映牧草营养价值高低的另一重要指标之一。表3同时可见,粗纤维与苜蓿灰分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05 5,回归方程:y=1.58x+8.91;而粗纤维与其它性状都为负相关,粗纤维与叶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657 8,回归方程:y=-1.38x+19.76;粗纤维与秋眠数的相关系数为-0.268 6,回归方程:y=-1.14x+16.52;粗纤维与株高的相关系数为-0.232 6,回归方程:y=-0.037x+18.92;粗纤维与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为-0.064 2,回归方程:y=-0.001x+16.21。从苜蓿的粗纤维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可见,许多因素都与粗纤维呈负相关,从而影响苜蓿的有效利用时期及利用率。

3 小结

3.1 苜蓿品种的秋眠数是影响粗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高蛋白苜蓿,首先需考虑苜蓿的秋眠数。苜蓿的粗纤维与其它性状呈负相关,从而影响到苜蓿的营养品质及利用率。

3.2 秋眠性的形成与苜蓿生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也与苜蓿的基因表达相关联。可从分子水平上对其秋眠性进行研究以筛选出高品质的苜蓿品种,这些方面有待深入探究。

3.3 简单的相关分析可能会由于其它变量的影响而不能确切了解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因此苜蓿生长性能间的相关性分析还需通过其它方法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欣石,申玉龙.苜蓿秋眠性研究与利用[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1,(4):1-4.

[2]高彩霞,王培.收获期和干燥方式对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7,(2):113-116.

上一篇:民族与世界实践下一篇: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