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栽培技术及利用

2024-06-19

苜蓿栽培技术及利用(共7篇)

苜蓿栽培技术及利用 篇1

苜蓿是当今世界栽培历史最长、种植面积最大、应用最广的多年生豆科牧草, 具有营养丰富、产草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生长寿命长等显著特点。苜蓿干物质粗蛋白含量为18~28%, 相当于豆饼的一半, 比玉米高1~2倍, 还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提供蜜源、保护环境等多种功效, 被称为“牧草之王”。

1 苜蓿的特征特性

1.1 苜蓿的特征

紫花苜蓿又叫苜蓿, 紫苜蓿, 属豆科多年生牧草, 因其适应性广、产量较高 (亩产鲜草4000~8000千克) 、粗蛋白质含量高, 品质好。苜蓿寿命可达10年以上, 以2~4年产草量最高, 生产上一般利用5年。苜蓿根系发达, 根上共生固氮菌, 能改良土壤, 主根粗大, 入土可达10米, 根部上端膨大为根颈, 是分枝及越冬芽着生的地方, 每个根颈上有25~40个分枝。茎直立, 光滑, 高1~1.5米。三出羽状复叶, 叶量多, 花紫色, 虫媒为主, 异花授粉。荚果螺旋形, 不裂, 每荚有种子2~8粒, 肾形, 黄色, 千粒重1.5~2克。

1.2 苜蓿的特性

苜蓿喜温凉气候, 种子5℃即可发芽, 生长发育温度15~25℃, 苜蓿在春季生长最快。耐寒性强, 气温5℃开始返青。不耐高温, 气温高于30℃, 生长受阻。对土壤要求不严, 以排水良好, 富于钙质的土壤生长最好。苜蓿蒸腾系数高, 生长需水量多, 但又最忌积水, 若连续淹水1~2天即大量死亡。春播3~4天出苗, 播后30~40天茎高10厘米, 播后80天草高50~70厘米, 开始现蕾开花。

2 整地与施肥

2.1 整地

紫花苜蓿种子细小, 幼芽细弱, 顶土力差, 整地必须精细, 要求地面平整, 土块细碎, 无杂草, 墒情好。紫花苜蓿根系发达, 入土深, 对播种地要深翻, 才能使根部充分发育。

2.2 施肥

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 过磷酸钙20~30千克为底肥。对土壤肥力低下的, 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 促进幼苗生长。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 每亩需过磷酸钙10~20千克或磷酸二氨4~6千克。

3 播种

3.1 播种

播种前要晒种2~3天, 以打破休眠, 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

3.2 接种

在从未种过苜蓿的土地播种时, 要接种苜蓿根瘤菌, 每千克种子用5克菌剂, 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 充分搅拌, 随拌随播。

3.3 播种期

春、夏、秋季播种均可, 春播3~5月应注意除杂草。夏播常有高温灼伤, 影响幼苗生长。秋播以9月为最佳, 此时土壤墒情好, 杂草危害轻, 出苗和成苗率皆较高。

3.4 播种方法

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 条播最好, 行距20~30厘米, 肥地加大, 将种子和细土或细沙混匀撒于沟中, 覆土2厘米左右, 土干宜深, 土湿宜浅。

4 田间管理

4.1 除草

苜蓿苗期生长缓慢, 竞争不过杂草, 应中耕除草2~3次, 或用适用于豆科作物的除草剂处理。

4.2 施肥

重施磷、钾肥, 一般不施氮肥, 每刈割一次, 亩施二铵10千克、硫酸钾或氯化钾15千克或草木灰100千克, 或磷酸二氢钾5千克, 无需追施氮肥。

4.3 灌溉排水

苜蓿根系入土深, 抗旱能力强。但在干旱季节及每次刈割后适时浇水, 能明显提高产量。苜蓿根系不耐淹, 连续水淹24h即会造成死亡, 雨季涝洼地应注意及时排水。

4.4 病虫防治

常见病虫害有霜霉病、锈病、褐班病等, 可用波尔多液, 石流合剂, 托布津等防治。虫害有蚜虫, 浮尘子, 盲蝽象, 金龟子等。可用乐果, 敌百虫等药防治。

5 收获及利用

5.1 青饲或晒干草

从第一朵花出现至全株十分之一开花时期, 草中营养最丰富, 茎叶产量高且易消化, 为收割最佳时期, 年收割4~6茬。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4~5厘米, 最后一次收割应距初霜一个月, 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茎部营养物质积累。

5.2 放牧

应划区轮牧, 每隔40~50天放牧一轮。

5.3 青贮

单独青贮容易腐烂, 可和禾本科牧草混合青贮。

6 饲喂与注意事项

6.1 饲喂

苜蓿可喂牛、羊、马、猪、鹅、鸡、鸭、兔、鱼等。青饲:牛25~40千克/头日, 猪7.5~10千克/头日, 羊1~3千克/只日。干草:牛、羊、马可不限量, 猪禽用苜蓿粉配成配合饲料后喂给, 比例为猪5~15%, 鸡2~5%, 火鸡10~18%, 鹅10~25%。

6.2 注意事项

苜蓿是优质高产牧草, 青草期各种畜禽均喜食, 但喂反刍家畜量大易发臌胀病, 牛比羊更易得病。原因是苜蓿等豆科牧草中含有大量皂素, 牛羊采食多量青嫩苜蓿后, 可在瘤胃中形成大量泡沫状的物质, 不能排出引起臌胀, 重者可导致死亡。预防方法是喂饲豆科青草或在豆科牧草地放牧前, 先喂给干草, 半饱后再吃豆科青草, 露水未干不放不喂, 也可将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如发臌气, 可灌菜油或香油100~500克, 消沫排气。

紫花苜蓿的栽培与利用 篇2

紫花苜蓿草质好, 茎叶柔嫩鲜美, 适口性强。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 各类畜禽都喜食, 也是养猪及养禽业的首选青饲料。苜蓿叶片中含粗蛋白可高达22.3%~27.6%, 氨基酸配比合理, 与鸡蛋相似, 属全价蛋白, 具有高度可消化性, 消化吸收率在92%以上, 且没有动物性蛋白质的副作用, 如引发肥胖症、心血管病等。苜蓿还含有动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 其中L-肉碱、生物活性钙、各种必需氨基酸、维生素E、维生素C等含量较其他植物高2~3倍, 特别是各种维生素的含量丰富, 近年来人们发现紫花苜蓿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促进生长和繁殖的未知因子。除牧草功能外, 紫花苜蓿在作为人类健康食品、土壤生物改良剂、生物酶制剂、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一、栽培技术

1. 栽培方式

紫苜蓿翻耕后, 可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 对后作有显著增产作用, 增幅一般30%~50%, 多者2倍以上。 (1) 在农区可与中耕作物 (麦类、玉米、棉花、春谷等) 套种间作。但栽培年限不能过长, 2~3年为宜, 因为长大根系不易翻耕。 (2) 在半农半牧区与饲料作物轮作, 如青贮玉米、青刈玉米、籽粒苋、苏丹草等, 但不宜与根茎、瓜类饲料作物、棉花等轮作。 (3) 在牧区与多年生禾草混播。如无芒雀麦、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批碱草、老芒麦等。

2. 整地与施肥

紫花苜蓿需肥量大, 欲获稳产高产, 应多施肥。首先应施足底肥, 最好是厩肥500公斤/亩配合适当磷肥 (过磷酸钙20~25公斤/亩) , 其次播种时应施种肥, 包括氮肥 (仅第一年施用) 、硫肥、钾肥等。以后各年只需适量施用磷肥和根外追硼、钼、锰肥即可。紫花苜蓿种子细小, 因此要求良好的整地质量, 耕深不低于20厘米, 耙碎耱平, 同时墒情要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使土壤上松下实, 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播前镇压, 减少表土失水。如果是撂荒地、林缘地、弃耕地, 最好夏播, 播前待杂草全部长出, 以消灭杂草。

3. 播种

(1) 种子处理。清选→晒种 (接种根瘤菌的种子不能晒种) →硬实种子处理。 (2) 播期。春季墒情好, 杂草少, 整地质量好的熟耕地宜春播, 辽宁的春播时间宜在4月20日前后。若春季墒情不好适宜夏播。夏播时间不应迟于7月底, 否则不能安全越冬。 (3) 播种量。收草用0.75~1.25公斤/亩, 若土壤瘠薄, 可适当增加到1~1.5公斤/亩;采种用0.5~0.75公斤/亩。 (4) 播种方式。多采用条播 (机械播种) , 便于田间管理。瘠薄土壤 (窄) 行距30~40厘米, 播幅5~6厘米;肥沃土壤 (宽) 行距50~60厘米, 播幅8~10厘米。播种深度潮湿土壤宜浅, 1.5~2厘米;干燥土壤宜深, 2~3厘米。也可采取保护播种, 即与生长迅速 (收获早) 的一年生牧草、作物同时播种。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牧草播种当年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并减少杂草对牧草幼苗危害, 起保护幼苗的作用。因为多年生牧草一般当年发育较慢, 易受杂草危害。但要注意选好保护作物品种, 否则到中后期, 会与牧草争水、争光、争肥。小麦、大麦、燕麦、谷子、荞麦、油菜作为保护作物比较适合。

4. 田间管理

(1) 除草。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慢, 易受杂草、地下害虫的危害, 因此除草工作要抓早、抓好。在出苗后长出3片叶时 (10~15天) 及时除草, 同时除草要细致, 把弱苗、病苗、苗间杂草等除掉。 (2) 施肥。结合耙地追肥, 以磷肥为主配合微肥 (硼肥、钼肥、锌肥、镁肥等) 。如果是与禾本科牧草混播, 更应注意营养供应, 因为禾本科牧草具较强的侵占性, 吸收钾、硫、锰、钼、硼的能力强, 否则紫花苜蓿易受禾草排挤, 导致植物成分改变。另外要注意每次刈后及时施肥促进再生。 (3) 灌溉。有条件的地区应根据墒情合理灌溉, 可大幅增加产量。但地下水位高时应排水, 紫花苜蓿不耐涝, 水淹24~48小时即会死亡。每次刈后也要注意及时灌溉、施磷肥和除草。 (4) 防冻。东北地区可发生冻害。预防措施首先应选择抗寒品种, 其次在越冬前应进行培土, 以干土层盖住越冬芽, 也可于最后一次刈割时留高茬7~8厘米, 或隔数行留2~3行, 专门用以积雪。

5. 收获

(1) 刈割最适时期为初花期, 此时刈割既能获得高产量, 又能保证高品质, 养分含量高且易于消化吸收。 (2) 刈割次数。如果采取春播, 第一年东北地区可刈割两次, 第一次为7月上旬雨季到来前, 第二次为停止生长前1个月, 使根系积累足够的营养, 有利于越冬芽的生长;第二年东北地区可刈割三次, 株高5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刈割, 其后间隔20~30天进行下一次刈割。紫花苜蓿产量高, 亩产鲜草2500~3000公斤, 高者可达5000公斤, 折合干草1250斤/亩。

6. 种子生产

(1) 稀播。行距60厘米, 基肥每亩800~1000公斤, 配合每亩20~25公斤磷肥。 (2) 采种。头茬产量高, 品质好。因为种子成熟后有落粒现象, 所以要掌握适宜的采种时间, 当下部荚果变黑、中部荚果变褐、上部荚果变黄, 即有3/4荚果成熟时, 就应及时采摘。亩产种子20~50公斤, 置阴凉处避免发霉。 (3) 生产措施。首先施好磷、钾肥, 其次现蕾期给花追施硼肥, 提高种子产量, 在现蕾期可用一根绳子触动花序, 使其很快开放。

二、利用技术

优良牧草紫花苜蓿的栽培与利用 篇3

1 生产环境条件

1.1 气候条件

紫花苜蓿种植地域要求年平均气温5 ℃以上, 10 ℃以上的年积温超过1 700 ℃, 极端最低温-30 ℃, 最高温35 ℃。紫花苜蓿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400~800 mm的地区, 不足400 mm 的地区需要灌溉, 如果降雨量超过1 000 mm则要配置排水设施。

1.2 土壤条件

播种紫花苜蓿的地块要求土层深厚, 质地砂粘比例适宜, 土壤松散, 通气透水, 保水保肥, 以壤土和粘壤土为宜。另外, 要求排灌方便, 地下水位在1.5 m以下。土壤pH值在6.5~8.0之间, 可溶性盐分在0.3%以下。

1.3 环境质量

紫花苜蓿种植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3095要求。

2 栽培技术

2.1 播种前准备

2.1.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倒伏的品种;选择播种秋眠级为2~4的品种;外引品种至少要在当地经过了3年以上的适应性试验才可大面积种植。

2.1.2 种子质量

种子符合国家种子分级标准, 纯度和净度不低于95%, 发芽率不低于90%, 种子不得携带检疫对象。

2.1.3 播种量

根据自然条件、土壤条件、播种方式、利用目的及种子本身的纯净度和发芽率的高低略有差异。土壤不肥沃, 紫花苜蓿分枝较少, 可以多播一些;干旱地区水分不足, 要适当增加播量;条播少些, 撒播则多些;盐碱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紫花苜蓿收草田播种量为10~15 kg/hm2, 撒播增加20%播量。简便计算播种量的公式为:实际播种量 (kg/hm2) =种子用价为100%的播量/种子用价;种子用价=种子发芽率 (%) ×种子净度 (%) 。

2.1.4 根瘤菌拌种

从未种过紫花苜蓿的田地应接种根瘤菌。按每千克种子拌8~10 g根瘤菌剂拌种。经根瘤菌拌种的种子应避免阳光直射;避免与农药、化肥等接触;已接种的种子不能与生石灰接触;接种后的种子如不马上播种, 3个月后应重新接种。

2.1.5 整地

紫花苜蓿种子小, 幼苗顶土力弱, 播种前必须将地块整平整细, 使土壤颗粒细匀, 孔隙度适宜。紫花苜蓿是深根型植物, 适宜深翻, 深度为25~30 cm, 在翻地基础上, 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 平整地面。

2.2 播种

2.2.1 播种期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状况及栽培用途确定适宜播种期。 (1) 春播。春季4月中旬至5月末, 利用早春解冻时土壤中的返浆水分抢墒播种。春播的前提是必须有质量良好的秋耕地。春季幼苗生长缓慢, 而杂草生长快, 春播一定要注意杂草防除。 (2) 夏播。夏季 (6~7月) 播种前先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消灭杂草, 然后播种。要尽可能避开播后遇暴雨和暴晒。 (3) 秋播。沈阳以南地区可以采用秋播。秋播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有利, 出苗齐, 保苗率高, 杂草危害轻。秋播在8月中旬以前进行, 以使冬前紫花苜蓿株高可达5 cm以上, 具备一定的抗寒能力, 使幼苗安全越冬。 (4) 冬播。冬季播种在上冻之前1周左右进行。

2.2.2 播种方式

(1) 条播。产草田行距为15~30 cm, 播带宽3 cm。 (2) 撒播。用人工或机械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 然后轻耙覆土镇压。这种方法适于人少地多、杂草不多的情况。山区坡地及果树行间可采用撒播。 (3) 垄作条播。产草田行距为40~50 cm, 播带宽3 cm。

2.2.3 底肥

底肥可以用农家肥和化肥。播前结合整地每667 m2施入农家肥3 000~5 000 kg, 过磷酸钙50 kg做底肥。

2.2.4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以1~2 cm为宜。既要保证种子接触到潮湿土壤, 又要保证子叶能破土出苗。沙质土壤宜深, 粘土宜浅;土壤墒情差的宜深, 墒情好的宜浅;春季宜深, 夏、秋季宜浅。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深开沟、浅覆土的办法。

2.2.5 镇压

播后及时镇压, 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湿润地区根据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决定镇压与否。

3 田间管理

3.1 除草

紫花苜蓿播种当年应除草1~2次。杂草少的地块用人工拔除, 杂草多的地块可选用化学除草剂。播后苗前可选用都尔、乙草胺 (禾耐斯) 、普施特等苗前除草剂, 用量及用法参照厂家说明。苗后除草剂可选用豆施乐或精禾草克等, 宜在紫花苜蓿出苗后15~20天, 杂草3~5叶期施用, 用法及用量参照厂家说明。产出的青干草杂草率应控制在5%以内。

3.2 施肥

追肥在第一茬草收获后进行, 以磷、钾肥为主, 氮肥为辅, 氮磷钾比例为1 ∶5 ∶5。

3.3 灌水

每年第1次刈割后视土壤墒情灌水1次, 水质要符合GB5084标准要求。

3.4 松土

早春土壤解冻后, 紫花苜蓿未萌发之前进行浅耙松土, 以提高地温, 促进发育, 这样做将有利于返青。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防治

4.1.1 苜蓿褐斑病

(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没有蔓延时尽快刈割;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合理施肥, 施肥量不宜过多;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和杂草, 控制翌年的初侵染源。 (2)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 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 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4.1.2 苜蓿锈病

(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和钙肥, 少施氮肥;合理排灌, 田间不应有积水, 勿使草层湿度过大;发病严重的草地尽快刈割, 不宜留种。 (2) 化学防治。在锈病发生前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波尔多液 (硫酸铜 ∶生石灰 ∶水=1 ∶1 ∶200) 喷雾。发病初期至中期喷施20%粉锈宁乳油1 000~1 5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每100~120 g, 加水70 L) , 均匀喷雾。

4.1.3 苜蓿霜霉病

(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排灌, 草地积水时应及时排涝, 防止草层湿度过大; 增施磷肥、钾肥和含硼、锰、锌、铁、铜、钼等微量元素的微肥;铲除田间杂草及系统受害的苜蓿单株。 (2) 化学防治。用0.5∶1∶100波尔多液, 或45%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或70%代森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按每667 m2面积采用150~250 g, 加水75 L) , 搅均匀喷洒。上述药液需7~10天喷施1次, 视病情连续喷施2~3次。

4.1.4 苜蓿白粉病

(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牧草收获后, 在入冬前清除田间枯枝落叶, 以减少翌年的初侵染原;发病普遍的草地提前刈割, 减少菌源, 减轻下茬草的发病;少施氮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含硼、锰、锌、铁、铜、钼等微量元素的微肥, 以提高抗病性。 (2) 化学防治。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 或40%灭菌丹800~1 000倍液, 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 或20%粉锈宁乳油3 000~5 000 倍液喷雾。

4.1.5 苜蓿黄萎病

(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或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清除草地中的枯枝落叶及病株残体, 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源。 (2) 化学防治。播前用多菌灵、福美双或甲基托布津等药物进行种子处理;在病害发生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病害发生后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喷雾。

4.1.6 苜蓿根腐病

(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或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及时排水和搞好田间卫生。 (2) 化学防治。播前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

4.2 虫害防治

4.2.1 苜蓿蚜虫

(1) 天敌防治。利用苜蓿田间蚜虫的天敌 (如瓢虫、草蛉、食虫蝽、食蚜蝇和蚜茧蜂等) 进行生物防治。 (2) 农业措施。虫害将要大发生时, 尽快提前收割;选用抗蚜苜蓿品种。 (3) 化学防治。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按每667 m2面积采用10~18 g加水30~50 L) ,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按每667 m2面积采用30 ml) , 或5%凯速达乳油 (按每667 m2面积采用30 ml) 喷雾。

4.2.2 蓟马

(1) 天敌防治。利用天敌 (如蜘蛛和捕食性蓟马) 防治蓟马。 (2) 农业措施。返青前烧茬;虫害大发生前, 尽快收割。 (3) 化学防治。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 或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 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按每667 m2面积采用20~30 g兑水) ;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 (按每667 m2面积采用2 g兑水) 喷雾。

4.2.3 小地老虎

(1) 天敌防治。利用天敌 (如寄生螨、寄生蜂等) 防治小地老虎。 (2) 农业措施。消灭杂草;在小地老虎发生后及时灌水, 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3) 化学防治。施用毒土和毒沙:用50%辛硫磷乳油按每667 m2面积采用50 ml加水适量, 与125~175 kg细土混拌后顺垄撒于幼苗基部。喷施药液: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施在幼苗根际处, 防效良好。利用毒饵:用50%辛硫磷乳油按每667 m2面积采用50 ml 拌棉籽饼5 kg, 制成毒饵散放于田埂或垄沟 。

5 越冬防寒

5.1 中耕培土

在紫花苜蓿越冬困难的地区, 可采用大垅条播, 垅沟播种, 秋末中耕培土, 厚度3~5 cm, 以减轻早春冻融变化对紫花苜蓿根茎的伤害。

5.2 冬前灌水

在霜冻前后灌水1次 (大水漫灌) , 以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

6 收 获

现蕾末期至初花期收割。收割前根据气象预测, 须5天内无降雨, 以避免雨淋霉烂损失。采用人工收获或专用牧草压扁收割机收获。割下的紫花苜蓿在田间晾晒使含水量降至18%以下方可打捆贮藏。紫花苜蓿留茬高度在5~7 cm。秋季最后1茬留茬高度可适当高些, 一般在7~9 cm。一般秋季最后1次刈割距初霜期30~45天。若最后1茬不能保证收获后至越冬期有足够生长期, 则可推迟到入冬后紫花苜蓿已停止养分回流之后再收割。

7 饲用价值和利用

7.1 饲用价值

紫花苜蓿是各种牲畜均喜食的牧草, 可多次刈割。叶的粗蛋白质含量比茎高1~1.5倍, 粗纤维含量比茎少50%, 越是幼嫩, 叶的比重越大, 营养价值越高。因此, 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 幼嫩苜蓿含水量较高, 随生长阶段的延长, 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 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初花期刈割的苜蓿消化率高, 适口性好。播种后2~5年内生产力高, 青刈或调制干草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5年后可作为放牧地使用, 但应有计划地做到分区轮割或轮牧。

7.2 利用

7.2.1 放牧和青饲

可以从早春放牧到秋季, 但紫花苜蓿鲜草中含有皂甙, 反刍家畜多量采食能产生瘤胃泡沫性臌气, 严重时导致死亡, 所以要防止过食, 也不能在有露水的苜蓿地或空腹放牧。幼嫩的苜蓿更适合饲喂鸡、鸭、鹅和兔, 切碎或粉碎喂均可。粉碎喂鱼, 效益更高。

7.2.2 干草

紫花苜蓿在蕾期或初花期刈割, 晒制干草, 加工成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 可以作为家畜的饲草, 还可以作为畜禽配合饲料的原料。

7.2.3 青贮

浅谈紫花苜蓿种植与利用技术 篇4

1 紫花苜蓿栽种优点

1.1 产草量高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因生长年限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变化范围很大, 播后2~5年的每亩鲜草产量一般在2000~4000 kg, 干草产量500~800 kg。

1.2 利用年限长

紫花苜蓿寿命可达30年之久, 田间栽培利用年限多达7~10年左右。其再生性强, 耐刈割。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强, 刈割后能很快恢复生机, 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 多者可刈割5~6次。

1.3 草质好、适口性强

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 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 各类畜禽都最喜食, 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

1.4 营养丰富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 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

1.5 肥田增产

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 并能从土壤深层吸取钙素, 分解磷酸盐, 遗留在耕作层中, 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 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 提高土壤肥力。

1.6 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枝叶繁茂, 对地面覆盖度大, 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40 d, 覆盖度可达95%。又是多年生深根型, 在改良土壤理化性, 增加透水性, 拦阻径流, 防止冲刷, 保持坡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十分显著。

1.7 蜜源植物

紫花苜蓿是严格的异花受粉植物, 常靠外部机械力量和昆虫采蜜弹开紧包的龙骨瓣而受粉, 花期长达40~60 d, 花期进行田间放蜂, 可使蜂蜜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和整地

苜蓿适应性广泛, 可以在各种类型土壤中生长并获得一定产量, 但以土层深厚、平坦, 含钙较多的中性、微碱性土壤为佳。低洼易涝、酸碱度过大的土壤不宜种植。整地要求深耕, 耙细, 耱平, 播种层紧密, 掌握好适耕期。生产中常把10~20 cm土层的土用手捏成团, 土团落地立即散碎, 这时是合适的整地时间。结合深耕施足基肥, 一般亩施农家肥2500 kg~3000 kg, 磷酸二铵10kg, 或普通磷肥50 kg。

2.2 播种春播时间和主要品种春播在4月下旬至5

月上旬播种, 最低温度应在5℃以上, 紫花苜蓿主要引进品种有金皇后、阿尔冈金、肇东苜蓿、龙牧308等。

播种前种子要经过精选, 去掉杂质、草籽等, 净度在90%以上, 发芽率要达到85%以上。紫花苜蓿种子具有休眠性, 硬实率较高, 所以在播前应采用擦破种皮法或热水浸泡法进行处理。初次种植苜蓿的地块应采用根瘤菌剂拌种。一般每kg种子用根瘤剂5 g, 溶于水中与苜蓿种子拌湿混种, 水量以浸湿种子为宜, 拌匀后立即播种, 在早晚播种为佳。用菌剂接种过的苜蓿固氮能力强, 生长旺盛, 产量大幅度提高。

主要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条播行距一般在15~30cm, 最好用牧草专用播种机播种, 没有专用播种机的也可借助小麦播种机进行适当调整进行播种, 简便易行。撒播全田覆盖较完全, 可利用苜蓿的遮蔽作用, 抑制杂草的生长, 但更要注意苗期防草, 否则将难以进行中耕除草和管理。

播种量要根据种子发芽率确定, 一般控制在1 kg左右, 每平方米保苗300~450株。苜蓿生长中存在自然稀疏现象, 密度稀时分枝多, 密度大时分枝少, 因此播种量要控制在适当范围。

根据土壤质地和墒情而定, 条播适当深一些, 撒播则适当浅一些。一般播深在1.2~2.0 cm, 不要过深或过浅, 否则, 出苗弱, 影响产量。播后视墒情及时喷灌, 防止干旱。

2.3 田间管理

苜蓿在播种当年的生长前期, 苗期管理主要措施是防治杂草和保证土壤墒情, 以利于幼苗的良好生长。幼苗田间管护、温度、水分适宜时, 15 d左右开始出苗。出苗期应确保土壤墒情适宜。小苗长出3片复叶时, 适时控制灌水, 促进根系发育。苗期生长缓慢, 春播容易受到杂草危害, 注意清除杂草和保持土壤墒情。

3 收割技术

3.1 青刈利用以在株高30~40 cm时开始为宜, 早春掐

芽和细嫩期刈割减产明显。调制干草的适宜刈割期, 是初花期左右, 二者利用期均不得延至盛花期后。

3.2 收种适宜期是植株上1/2~2/3的荚果由绿色变成黄

褐色时进行。收草田不能连续收取种子。种子田也应每隔1~2年收草一次。

3.3 紫花苜蓿在利用中应根据需要和播种面积, 有计划的生产种子和草产品, 提供商品经营。

3.4 收草和收种的利用年限, 应视种子和产草量最高年限而定。

3.5 紫花苜蓿用于调制干草时, 要选择晴朗天气一次割

晒, 防止雨淋, 以免丢失养分降低质量, 平晒结合扎捆散立风干再堆垛存放。有条件的待晒至半干时移至避光通风处阴干。■

摘要:本文通过紫花苜蓿种植与利用技术的介绍, 提出扩大苜蓿草的种植是物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苜蓿栽培技术及利用 篇5

1 种植情况

1.1 种植面积

通过调查, 近几年来贵阳市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之势。2004年种植面积为16 300 hm2, 其中花溪区2 600 hm2、息烽县3 500 hm2、开阳县3 500 hm2、修文县2 000 hm2、乌当区2 400 hm2、清镇市2 300 hm2。截至2007年2月, 贵阳地区仅统计的人工种植苜蓿面积已达24 000 hm2, 主要集中在花溪区、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乌当区、清镇市等养殖业区、县, 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85%以上, 有的实现了连片规模种植。

1.2 种植模式

该地区紫花苜蓿种植主要以利用退耕地套种果树和利用空闲田土种植, 但大面积规模种植主要是利用耕地种植, 种植方式主要以撒播和条播为主, 大多数在种植过程中未接种过根瘤菌。

1.2.1 紫花苜蓿与果树套种

这是当地群众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 尤其适宜于退耕还林地。在退耕当年或次年, 在已种植果树或其它经济苗木后, 由于苗木前几年长势很慢, 经济、生态效益不是很明显, 为有效利用耕地, 提高退耕地经济、生态效益, 选择在坡度较为平缓、土质较好的退耕地套种紫花苜蓿。除去杂草, 深耕整地后, 用泥沙拌匀种子, 一般采用撒播法播种, 耙平覆土, 播深1.5~2.5 cm, 播量15~22.5 kg/hm2。

1.2.2 利用耕地大面积种植

在我市开阳、息烽、花溪、乌当、清镇奶牛基地均是以利用耕地大面积种植, 播种时做到深耕细耙, 上松下实, 以利出苗。播种期以春播3—4月份为宜, 秋播8—9月份为佳。每667 m2需纯净而发芽率高的种子0.8~5 kg。播种方法以条播、撒播、点播均可, 但以条播为佳。行距以20~30 cm较好。

1.2.3 粮草套种模式

洋芋-玉米地中套种紫花苜蓿, 在第一年夏季洋芋成熟挖取后, 趁土壤疏松、湿润时进进行间条播, 次年后苜蓿-玉米套作。该模式2005年在息烽县小寨坝镇王家坪村肉牛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已成为该地区紫花苜蓿种植的主要推广模式。

2 管理与利用

2.1 管理情况

根据对开阳、息烽、花溪、乌当、清镇奶牛基地牧草地块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全市紫花苜蓿种植总体管理水平不高, 明显影响了苜蓿产量和品质。管理精细的鲜草产量达5 750 kg/hm2 , 杂草量低于8%;水肥条件差、管理粗放的产量仅为 4 278 kg/hm2, 杂草量达10%~15%。

2.2 利用情况

通过对全市各紫花苜蓿种植基地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该地区对紫花苜蓿的利用主要有种草养畜和商品生产两种方式。其中息烽、清镇、开阳等地农户种植紫花苜蓿均属于种草养畜、自种自用、就地转化利用方式, 具体讲, 就是农户既养畜又种草, 牧草刈割后直接青饲, 转化成畜产品, 年刈割次数均在3~5次, 留茬高度大多为2 cm, 少数能达3 cm。另一种利用方式就是花溪、乌当两地部分农户商品化生产模式:农户与企业合作, 农户种草, 企业养畜, 采取订单形式, 农户为乳业公司生产商品草。其中, 三联公司、羊艾乳业等一些乳业公司与当地部分农户结成草畜利益共同体,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有效地带动了当地苜蓿产业的发展。

2.3 品种适应性情况

从种植的6个主要品种看, “金皇后”表现最好, 其次为阿尔冈金、CW 系列品种和“巨人”。从阜新各地种植的牧草产量和品质情况来看, 总体产量不高, 品质不好, 杂草含量高。管理较好、产量较高的花溪小米坡奶牛基地产量为5 549 kg/hm2。息烽青山奶牛基地的产量仅为 3 758 kg/hm2。各品种的产量潜力远远没有表现出来。

3 存在的问题

3.1 田间管理粗放, 严重影响产草量

由于农户对紫花苜蓿利用不充分, 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管理上缺乏正确的认识, 只种不管, 粗放经营, 绝大部分紫花苜蓿地不中耕, 不除草, 不松土, 不施基肥和追肥, 不防治病虫害与鼠害, 尤其是利用退耕还林地套种的紫花苜蓿常大量荒弃。

3.2 播种量不适宜, 播期选择不佳

由于近年来贵阳地区一直是政府无偿供种, 农户对种植紫花苜蓿不够重视, 农户对种子播量没有把握, 致使密度不均。密度大的地块通风、透光不足, 枝茎细弱倒伏, 落叶现象严重;密度小的地块杂草丛生, 产量很低。另外, 不能把握最适播期, 特别是对土壤墒情掌握不好, 不能抢墒播种, 使播种质量差, 影响了出苗和越冬。

3.3 种植地选择不当, 随意性大

有的将紫花苜蓿种植在干燥的梁峁、山顶或阳坡上, 土壤瘠薄难于发苗, 枝茎干瘦细小。

3.4 刈割期不当, 刈割留茬太低, 影响高产年限

紫花苜蓿在初花期产草量高、质量好, 是刈割的最佳时期。但是很多农户随刈随喂, 往往在后期利用不及时, 导致落叶现象严重, 茎枝坚硬粗老, 营养成分下降, 造成浪费。刈割部位过低, 甚至割掉根茎和越冬芽, 使养分难以积累, 既不利于越冬, 也影响翌年的再生旺发, 直接影响产量。

4 改进措施

4.1 加强对紫花苜蓿栽培技术的系统研究, 尤其对花溪、乌当等地紫花苜蓿商品化种植模式和大面积规模种植方式以及利用退耕地的最佳栽培技术和地宜进行研究, 规范种植技术;研究最佳栽培管理技术组合和最优利用年限, 并及时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

4.2 加强紫花苜蓿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措施和利用等方面的培训, 使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到紫花苜蓿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意义, 鼓励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地边、路边地, 大力开发“三荒地”、沟壑地种植紫花苜蓿,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证紫花苜蓿增产优质, 把贵阳地区建成紫花苜蓿饲料基地。

4.3 加强对紫花苜蓿的产中管理, 提倡合理施肥、中耕、除草、松土, 及时防治病虫害, 确保紫花苜蓿的利用年限和产量。

苜蓿栽培技术及利用 篇6

1选育方法

1.1原始材料

在俄引88、Plenwen6、金皇后、WL323、4R753、肇东苜蓿、龙牧801、公农1号、图牧2号、和田大叶苜蓿等1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中选择大叶、分枝多、直立并能安全越冬类型,经过多年多次单株选择,淘汰不良株,选出6个株系,然后将6个株系进行开放授粉, 混合收种即成CR02284苜蓿新品系。

1.2育种方法和育种程序

200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试验地种植俄引88、Plewen6、金皇后、Wl323、4R753、肇东苜蓿、龙牧801、公农1号、图牧2号、和田大叶苜蓿等1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每个品种种植2行,行长10 m,行距0. 7 m,株距0. 5 m。2001年在田间选择返青好、大叶、分枝多、直立类型进行单株标记、收种, 共选择67个单株。2002年在隔离区进行株行种植, 行长10 m,行距0. 7 m,株距0. 5 m。2003年在田间选择返青好、大叶、分枝多、直立类型进行单株标记、 收种,共选择152个优良单株。2004年在隔离区进行株行种植,行长10 m,行距0. 7 m,株距0. 5 m。 2005年淘汰分离严重的株行,在表现好的株行中选择返青好、大叶、分枝多、直立类型进行单株标记、收种,共选择53个优良单株。2006年在隔离区进行株行种植,行长10 m,行距0. 7 m,株距0. 5 m。2007年6月初在田间筛选性状一致的6个优良株行在隔离区进行无性系扦插,每个株行扦插10行,行长10 m, 行距0. 7 m,株距0. 5 m,共计1 200个单株。2008年开放授粉,混合收种形成龙饲CR02 284紫花苜蓿新品系。2009—2010年进行了品比试验并进行种子扩繁,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在哈尔滨、杜蒙、兰西、富锦和五大连池进行区域试验,2013年在上述5个点继续参加生产试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经济作物与杂粮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和专家于2013年6月19日在哈尔滨、兰西等进行田间鉴评, 2013年12月份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农菁17号紫花苜蓿,登记编号为“黑登记2014009”。

2主要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征特性

农菁17号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该品种株型直立,株高90 ~ 100 cm,整齐一致; 植株呈绿色; 羽状三出复叶; 短总状花序腋生,花萼筒状针形,蝶形花冠,紫色花; 荚果螺旋形,呈黑褐色,内含种子5 ~ 8粒; 种子为肾形,呈黄褐色,千粒重为2 g左右; 在冬季有雪覆盖的情况下,可耐 - 40 ℃ 低温,返青率达到95% 以上; 耐盐碱性强,在p H值为8的碱性土壤上生长良好; 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好,可鲜饲, 也可制成青干草、草捆、草粉、草颗粒等,各种家畜喜食。

2.2田间表现

该品种抗旱、抗病,委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进行田间发病情况调查,该品种叶片上未见白粉病、褐斑病及其他病害病斑。

2.3品质分析

该品种品质优良,在现蕾期取样,送农业部谷物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粗蛋白质含量为23. 37% ,粗纤维含量为29. 67% ,粗脂肪含量为3. 40% 。

3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结果

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在哈尔滨、杜蒙、兰西、富锦和五大连池5个地点进行区域试验,2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1 877. 8kg /hm2,比对照龙牧803增产15. 0% 。

3.2生产试验结果

2013年继续在以上5个地点开展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 909. 8 kg /hm2,比对照龙牧803增产14. 6% 。

4适宜种植区域

适合在黑龙江省各地种植。

5栽培要点

选择前茬没有药害,最好错开豆茬的耕地。春播和夏播均可。有灌溉条件或墒情较好的地块宜春播 ( 4月下旬) ,否则在雨季抢墒播种,在黑龙江省最晚播种应不晚于7月中旬。

采草田: 播种方式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为15 ~ 30 cm,播深1. 5 ~ 2. 0 cm,栽培密度 为500万株 / hm2。

采种田: 采用宽行 条播或穴 播,行距为60 ~ 70 cm,株距为20 ~ 30 cm,播深1. 5 ~ 2. 0 cm,播后及时镇压。

播种当年施磷肥200 kg / hm2,每次刈割后可追施磷酸二铵75 ~ 150 kg / hm2或尿素100 kg / hm2左右。

适时采用化学、人工、机械方法进行中耕除草。 有条件的可在每次刈割后灌水1次以提高产量。病虫害防治可采用生物或化学防治,也可二者兼用。当年春播可刈割1次,第2年后每年可刈割2 ~ 3次,留茬5 cm。刈割时期以现蕾至初花期为宜。每次刈割后应及时施肥、浇水。( 010 )

摘要:为了培育出抗寒、产量高的苜蓿新品种,以满足作为国家畜牧业基地和草业基地的需求,试验运用多次单株选择法选育新品种,从原始材料中选择大叶、分枝多、直立并能安全越冬的类型,经过多年多次单株选择建立株系,并进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选育出的农菁17号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寒,耐盐碱,品质好,产草量高,是适合黑龙江省种植的优良苜蓿品种。

苜蓿栽培技术及利用 篇7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征

龙牧806苜蓿株型基本直立,茎杆基本实髓,平均株高76~111 cm。叶片卵圆形,三出羽状复叶,长2~3 cm。总状花序腋生,花冠蝶形,深紫色。荚果2~3圈螺旋状卷曲,种子肾形浅黄色,每荚含种子4~8粒,千粒重2.0~2.2 kg。

1.2 生物学特性

根据在天山北坡呼图壁县试验点观察的龙牧806苜蓿物候期结果表明,其返青期为4月1—5日,分枝期为4月22—27日,现蕾期为5月10—15日,初花期为6月25日至7月1日,盛花期为7月10—20日,结荚期为7月25日至8月5日,成熟期为8月10—15日,枯萎期为10月15日。生育期为105~130 d,生长期为180~192 d。

该牧草初花期粗蛋白质含量达22.04%(新疆农业科学院测试分析中心测定),日均生长速度1.20~1.38 cm,茎叶比1∶0.54,年可收获干草两茬多,产量达12~15 t/hm2,较抗旱,可耐-45℃低温,可在p H值8.2的土壤生长良好,抗病性强。

龙牧806苜蓿适宜在新疆地区南北疆种植,并可在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上地区旱作。其发育类型为冬性,硬实率3%~5%,千粒重2.0~2.2 g。种子小,出苗能力弱,幼苗易受杂草侵害。因该牧草本身具有的农艺特性,其栽培技术措施与普通牧草存在差异。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

种植苜蓿的地块应选择在交通便利、渠系配套、土壤肥沃、盐碱含量适中或稍偏盐碱、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地块。

2.2 整地施肥

清除杂物,平整土地,为保障苗齐、苗壮,需深翻土壤20~25 cm,精耙细磨。播种前1周,应对土壤进行杂草除莠处理[2]。结合翻耕可施熟化的有机肥15~30 t/hm2。

2.3 播种

2.3.1 选种。

要选用符合龙牧806苜蓿种子质量分级标准3级以上的种子。纯净度、发芽率高于95%以上。种子绝对不能混杂有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 Lam.)。

2.3.2 种子处理。

播前将种子在日光下晒2~3 d,以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清除病菌、防治虫害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对种子进行包(丸)衣处理,根瘤菌剂接种处理,以利于出苗、保苗。

2.3.3 播期。

播种期主要依据当地自然条件的温度、土壤墒情、轮作制度和栽培用途而定。雪上播种、顶凌播种、春播、秋播、临冬播种均可。

2.3.4 调试播种机。

该牧草种子比较小,播种时最好用精量播种机,若用普通谷物播种机,将主动轮和被动轮调换一下,可减慢下种速度,并将输种管从开沟器里取出,固定在开沟器后面,排种管口接近地面,使种子播撒于垄沟成行,轻薄覆土,镇压即可,经5~7 d即可出苗[3]。

2.3.5 播种量。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播种方式、利用目的确定适宜的播种量。建植人工草地播种量为12~15 kg/hm2,建植种子田播种量为10.5~12.0 kg/hm2,天然草场补播播种量为11.25~13.50 kg/hm2[4]。建植人工草地行距一般为30 cm,种子田行距60 cm。播种深度2 cm,砂性土壤可稍深,黏性土壤可稍浅,一般情况宜浅不宜深[4]。播后需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种子萌发,出苗。

2.3.6 播种方法。

采用单播、混播或保护播种均可,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生产方式而定[2]。

2.4 田间管理

2.4.1 追肥。

结合中耕在牧草分枝期施尿素45~75 kg/hm2,人工草地每收获一茬干草,可适当追施尿素。种子田可追施二铵150~225 kg/hm2。

2.4.2 中耕。中耕有利于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消灭田间杂草。

2.4.3 杂草防除。

该牧草种植当年生长缓慢,苗弱,易受杂草侵害,要及时锄草,每次浇水后或每收获一茬干草后,应及时防除杂草[5]。

2.5 病虫草害防治

2.5.1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1)苜蓿霜霉病。此病多发生在夏季,可使苜蓿的干草产量下降35.5%~57.5%。可使用代森锌锰、福美双、甲双安、乙磷铝防治。(2)褐斑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可使叶片落叶率达50%以上。可用克菌丹、百菌清、代森锋防治。(3)苜蓿白粉病。在湿热环境下苜蓿白粉病易发生。可用甲基托布津、苯来特、灭霉定、抑嘧菌、十三吗啉、奎硫酸进行防治。

2.5.2 草害防治。

主要草害为菟丝子,在天山北坡其为苜蓿毁灭性寄生植物。预防和防治方法:加强种子检验,防止菟丝子传入新的苜蓿种植地区,如感染菟丝子可使用鲁保1号对土壤进行处理;株体可用二硝基邻甲苯酚和二硝基酚防治。2.5.3虫害防治。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1)苜蓿蚜。该害虫于6—7月对苜蓿危害最大。在使用药剂防治该虫时,一定按天敌控制害虫的效能,制订防治措施。可用灰敌合剂、烟草石灰合剂、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优杀磷2.63 L/hm2,防治效果较好。(2)苜蓿籽蜂。籽蜂主要为害苜蓿种子,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一块草地上的收草和收种应交替进行;开水烫种30 s;在50℃温度下干热处理种子1~3 d。天山北坡地区一年可收获两茬半干草,前两茬留茬高度一般在5~8 cm,第3茬留茬高度一般在10~12 cm,便于冬季积雪,翌年返青。

2.6 收获与加工利用

2.6.1 青饲。

苜蓿的青饲时间应在初花期,此时该草的产量与营养价值最高。青刈后运回畜舍饲喂家畜,效果与放牧大致相同,但可避免牲畜践踏、粪尿污染和调制干草时的养分损失[6]。在现蕾期前青刈,主要作为猪、禽和幼畜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饲料。为防止青刈后饲喂牛、羊发生臌胀病,一般青刈后凋萎1~2 h再饲喂,可减少此病。

2.6.2 青贮。

青贮的苜蓿青绿多汁,甘酸味,柔软松散,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长期保存并保持青鲜时营养状态,是家畜优良饲草。常用的青贮有3种方法:鲜草青贮、鲜草+绿汁发酵液(PFJ)青贮、半干草+PFJ青贮。但以半干草+PFJ效果最好,应大力推广。

2.6.3 干草调制与加工。

调制干草时一般刈割期都选择在初花期,最后一次刈割,给苜蓿留有30~40 d的生长期,于翌年苜蓿返青[3]。刈割的鲜草晾晒1 d后,其上层牧草含水量为30%~40%时,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翻晒。待牧草含水率为20%左右时即可收集并拢,牧草含水量为15%~18%时即可打捆或堆垛。将干草加工成密集型草捆、草块、草颗粒、草粉等草产品,并保持绿色,具有清新芳香之气味,粗蛋白质含量在18%以上,为优等草产品。

摘要:介绍了龙牧806苜蓿的特征特性,从选地、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加工利用等方面总结其在天山北坡的栽培技术,以为其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龙牧806苜蓿,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天山北坡

参考文献

[1]李红,罗新义,王玉林,等.高产高蛋白质高抗性苜蓿品种选育[J].草地学报,2002(1):28-32.

[2]内蒙古农牧学院.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1-17.

[3]田聪,张清斌,顾祥,等.优良豆科牧草东方山羊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草食家畜,2009(4):64-67.

[4]张清斌,李柱,顾祥,等.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的栽培及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11-315.

[5]张清斌,李柱,朱忠艳.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的选育与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6):10-15.

上一篇:阶梯波调制下一篇:系统配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