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干草论文

2024-09-10

苜蓿干草论文(精选3篇)

苜蓿干草论文 篇1

1 优质苜蓿是奶牛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粗饲料

牧草是奶牛生理的必须饲料, 特别是豆科牧草 (优质苜蓿) 。奶牛的食性、消化系统和生理习性都是以适应食草而进化。只是现代奶牛饲养业的快速崛起, 才开始研究和配制奶牛日粮饲料。经国内外多年的研究结果证实, 无论是何种日粮配制方法, 都必须以粗饲料占据30%~70%的比例, 才能维持奶牛正常生理机能。粗饲料在奶牛饲养过程中只有占据适当的比例, 才会发挥出最高的效益 (美国奶牛日粮中优质粗饲料所占的比例60%~67%;而我国大型牧场粗饲料所占的比例43%~50%) 。所以, 要想获得质量更、高更好的奶产品, 只有增加饲喂相应的优质苜蓿干草, 才能更有效地降低精饲料比例, 提高奶牛对粗饲料的利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2 优质苜蓿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根据表1的数据说明苜蓿属“全能”饲料, 主要体现为以下4个方面:

2.1 高蛋白质。优质苜蓿干物质中, 粗蛋白含量高达17.3%~20%, 比一般禾本科牧草高3~4倍, 蛋白中含有20种以上的氨基酸, 以及一些稀有氨基酸 (瓜氨酸、刀豆氨酸等) 苜蓿草叶蛋白中各类氨基酸含量接近动物性蛋白中氨基酸含量, 如赖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模式合理, 组成比例较为均衡, 其营养价值和饲养效果均与鱼粉相当, 并高于大豆饼、花生饼等。具有明显增加奶牛体重和奶产量的效果, 改善奶产品的品质, 降低饲料消耗率, 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等良好的饲养效果, 是一种在一年内可连续循环再生的良好植物蛋白来源。

2.2高能量、高消化率饲料。可消化总养分高达70%, 消化率越高所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就越高, 为奶牛生产提供的能量就越大。优质苜蓿干物质产奶净能含量为1.55~1.65兆卡/千克, 在生产中添加优质苜蓿, 保持碳氮平衡, 利于增加奶牛体膘和能量营养的需求。

2.3高矿物质、高微量元素饲料 (铜、铁、钴、钼、锌、锰、硒等含量丰富) 。苜蓿的钙含量是1.747%、磷含量0.25%, (表1) 其含钙量高于谷实类、油饼类饲料几倍至十几倍。

2.4高维生素饲料。优质苜蓿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维生素A高达44万国际单位/千克, 而奶牛日粮中一般要求维生素18万国际单位/千克。如果每日饲喂3千克优质苜蓿, 就可以给奶牛提供132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 对奶牛的生产和繁殖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含有止血用的维生素K, 饲用后有助于抑制出血疾病的发生。

3 优质苜蓿中性洗涤纤维 (NDF) 对奶牛的重要性

3.1优质苜蓿中较低的NDF值 (表3) 。现在大家对苜蓿不仅关注其蛋白含量而且还关注NDF, 优质苜蓿NDF与ADF含量相对其他牧草 (羊草70.4%、42.6%稻草86.7%、54.6%) 较低, 且瘤胃发酵率高, 提高了牛群对干物质的采食量, 保证了奶牛瘤胃对有效纤维的利用, 增加奶牛反刍和唾液量, 调整瘤胃内环境, 中和瘤胃PH植, 提高粗饲料利用比例, 有效地抑制与缓解了奶牛瘤胃酸中毒疾病的发生。

3.2 牧草品质:NDF值高与低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相关 (表2) 。奶牛产奶量的最大限制因素是干物质采食量, 每增加1千克干物质采食量能产生2千克的牛奶。

当优质苜蓿NDF值占34.2%越低 (表3) , 消化率 (d NDF) 57%越高, 纤维在消化道中所流通的速度也就更进一步加快, 奶牛对干物质的采食量也就更高, 既助于提高饲料所在体内营养的快速吸收和利用效果, 又助于达到最佳的产奶价值。

4 生产实践证明

应用优质苜蓿干草饲养奶牛能增强奶牛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 可显著提高产奶量和繁殖能力。

4.1近年来嘉立荷牧业公司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这得益于牧场的集中管理、营养因素、奶牛保健和繁殖育种以及现代化机械应用 (MTR、取料机、挤奶机) 等因素, 其中营养因素最为重要, 尤其是优质苜蓿的普遍应用。自2007年各牧场普遍应用优质苜蓿以来, 牛奶产量逐年攀升, 2007年以前嘉立荷牧业十几个牧场的奶产量年平均在7000千克左右, 到2010年嘉立荷牧业十几个牧场的年产量平均提高到9800千克, 占1/3的牧场突破10000千克。在夏季有较明显抗热应激效果, 奶牛体质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 代谢性疾病下降4%, 产科病下降5%, 全年乳房炎发病率降至0.4%, 体细胞 (SCC) 20万左右。

4.2繁殖效果显著。嘉立荷牧场2007年以前成母牛半年不孕牛均在10%以上, 个别牧场竟高达25%以上;2011年1~7月份嘉立荷所属牧场平均成母牛半年不孕牛5.8%, 其中第9牧场2011年1~7月份平均成母牛半年不孕牛3.74%。

5 小结

优质苜蓿可为奶牛提供最优质、价廉的粗蛋白与能量等营养物质的来源途径, 无论是在优化日粮配方减少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使用方面, 还是在日粮精粗比, 保证奶牛健康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和转换率, 性价比高, 应用效果卓著。

苜蓿干草论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金塔盛地草业公司二队,面积15.33 hm2。盛地草业公司位于国营生地湾农场,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总时数3 225 h左右,农作物生育期(4—9月)日照时数达2 200 h左右,占全年日照时数的68%左右,日照百分率为68%~75%,太阳总辐射为年609.2~643.5 k J/cm2之间,多年平均气温8℃,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29℃,≥10℃的积温3 250℃。多年平均降雨量59.9 mm,极端最多年降雨量117.1 mm,蒸发量2 538 mm,为降雨量的40倍以上,属于严重干旱区。多年平均风速3.7 m/s,最大风速28 m/s,年内大风天数最多51 d,最少8 d,平均32 d。

1.2 试验材料

法国库恩LSB1290大方捆打捆机、美国贝斯特缓冲酸干草防霉剂(主要成分缓冲丙酸、柠檬酸等,p H值6,白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水分测定仪和温度测定仪。

1.3 试验方法

对不同水分含量的苜蓿按要求添加防腐剂后打捆进行记录观察,总结初始温度、防腐剂添加量对牧草腐烂变质情况的关系,确定在添加防腐剂情况下适合打捆的湿度范围。打捆规格1.2 m×0.9 m×1.8 m,单捆重量400 kg。第1期苜蓿草于5月21日上午、5月22日上午、5月22日下午分别刈割苜蓿2 hm2,适时进行耧草,监测水分及天气变化。5月24日夜间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4个,编号001~004,平均水分20.33%~24.17%,作为对照草捆。添加防腐剂打捆8个,编号005~012,每捆初始平均水分22.42%~35.12%,每捆最高水分点都超过38%,且每捆多处水分超过27%。

第2期5月30日凌晨添加防腐剂打捆25个,编号601~625,选取其中平均水分在18%左右的10个草捆进行监测,其中7个草捆最高水分低于27%(编号分别为603、605、606、609、611、612、622),3个草捆最高水分高于27%(编号分别是604、607、619)。

对以上2期处理的草捆进行追踪检测,定时定点测量记录捆内湿度、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1期结果分析

经过3 d观测,发现不加防腐剂的001~004等4个草捆,最高温度达到46.7℃,拆解后发现草捆出现大部分腐烂霉变的现象。对添加防腐剂的005~008等4个温度较高的草捆拆开后发现,局部高水分地方发生霉变,其中007号草捆温度上升幅度最大,最高温度达到54.2℃,牧草颜色变黄,且有腐烂现象。对009~012等4个草捆观测至5月31日,发现局部最高温度已达到52℃,拆解后发现草捆温度较高的部位已经霉变、腐烂,很多部位变黄变黑,而温度较低的部分色泽、气味正常。这说明当最高水分高于27%打捆时,防腐剂并不能有效阻止草捆的发霉变质,水分再高于38%时,包内温度会迅速上升。

2.2 第2期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为打包时系统测定水分,根据推荐确定牧草不同水分的防腐剂添加量“水分16%~18%,防腐剂施用量2 L/t,水分19%~21%,防腐剂施用量3 L/t,水分22%以上,防腐剂施用量5L/t”,换算为防腐剂添加量。

6月1日监测中发现609号草捆局部水分高于40%,温度上升至54.5℃,拆解后发现温度上升部位有部分苜蓿草仍然新鲜,该部分已经发生重度霉变,且霉变部分已经辐射至周围部分。6月2日,对未纳入监测范围的15个草捆进行了1次水分及温度检测,监测中发现,608号草捆局部水分高于40%,拆解后,发现草捆内有3个部位有鲜活草,已发生霉变,温度升高至50℃,由此可见,鲜活草和水分不均匀打捆都是影响草捆安全贮藏的重大障碍。

609号草捆拆解后,其他9个监测草捆水分检测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显示了试验不同草捆从打捆开始的水分变化,可以看出,607、619、604号草捆水分较高,其中,607号草捆的水分(22.0%~32.5%)显著高于其他草捆,619号草捆(最高达到27%)次之,604号草捆水分(18.0%~22.5%)。622草捆的水分(12.5%~17.5%)较小,其他草捆的水分(16%~20%)处于中间水平。在检测中发现,苜蓿草捆水分处于升高和降低的不断变化之中,这是由于夜间湿度较大时会有返潮现象的发生导致的。由图1可知,水分最高的3个草捆随检测时间的变化水分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初始湿度越大上升的幅度越大,这可能与霉菌在捆内的代谢有很大关系。而其他草捆水分变化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

由图2可知,各个草捆相对初始温度都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增幅较大的草捆有607、604、619号草捆,这也是相对初始湿度最大的3个,这与水分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在湿度较大的草捆里,霉菌的代谢活跃而导致的。其中607号草捆的最高温度达到46℃左右,在后期的检测中上升到54.2℃。619号草捆最高温度达到了47℃,后期达到52℃左右。604号草捆最高温度为35℃,后期达到40℃左右。605、612的温度略有升高,但未超过30℃,606、611、622的温度略有降低。由于昼夜温差的变化,包内草捆昼夜温度也存在于升高和降低的不断变化之中,但是从趋势图可以明显的看到温度随日期变化的规律。

7月1日,对防腐剂试验监测的9个草捆进行全面拆解,603、604号草捆内各有2个点发生霉变,其他地方苜蓿色泽、气味正常,且叶片较多;由图3可知,607号草捆整体出现霉变现象,水分较高地方较为严重,苜蓿草变黑,且有白色霉斑;619号草捆有1个高水分夹层发生霉变,605、606、611、612、622共5个草捆苜蓿色泽、气味全部正常。

此外,对最高水分低于20%的15个草捆进行水分、温度监测,6月1日发现609号草捆局部水分高于40%,温度上升至54.5℃,拆解后发现温度上升部位有部分苜蓿草仍然新鲜,该部分已经发生重度霉变,且霉变部分已经辐射至周围部分。6月2日,机械记录数据平均水分16%,最高水分28%的608号草捆被拆解,发现草捆内有3个部位已发生霉变,温度升高至50℃,由此可见,鲜活草和水分不均匀打捆都是影响草捆安全贮藏的重大障碍。

3结论与讨论

在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苜蓿草实际平均水分16%~22%,最高水分低于27%的草捆,不会发生霉变、腐烂等情况,可以进行存储,苜蓿草水分高于27%的部位会发生霉变、腐烂现象,该部位温度上升明显,牧草水分高于27%的部位较少时,该部位温度在3~5 d内迅速升高至50℃左右,3~5 d后温度变化不明显;牧草水分高于27%的部位较多时,草捆温度会在3~5 d内迅速升高至50℃以上,且霉变部分较多,不具备存储价值。不加防腐剂打捆水分高于16%时草捆均有发热霉变现象,这说明不加防腐剂大方捆打捆平均水分不能高于16%。因此得出在添加防腐剂打捆最高水分不能高于27%,平均水分与高点水分差距不能过大,鲜活草是造成水分高点过高的主要原因。在草条水分均匀的条件下,大方捆打捆添加防腐剂水分控制可以比不加防腐剂提高3~4个百分点,此时防腐剂能发挥明显效果。

智建飞等研究表明,储藏的草捆,水分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含水量在17%以上的干草,由于植物体内的酶以及外部微生物的活动常会引起发酵,使温度上升到40~50℃[6],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我国在牧草防腐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牧草的收获技术和贮藏条件的限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逐步得以解决。生物防腐剂具有无毒无害的优点,国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其在干草贮存中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而国内的干草贮存多使用化学防腐剂,在干草生物防腐剂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开展干草生物防腐剂研究不仅对我国干草贮存研究是一个技术储备,也是生产安全优质干草产品的现实需要[7]。

摘要:为了研究防腐剂使用对不同含水量苜蓿草打捆的影响,以总结河西地区苜蓿打捆时的水分区间以及防腐剂添加量,2015年在金塔盛地草业公司对美国贝斯特缓冲酸干草防霉剂(主要成分丙酸、柠檬酸等,p H=6,白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做了专门试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水分高于16%的草捆均有发热霉变现象。在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苜蓿草实际平均水分区间在16%~22%,最高水分低于27%时,不会发生霉变、腐烂等情况,可以进行存储。在草条水分均匀的条件下,大方捆打捆添加防腐剂可以比不加防腐剂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防腐剂具有明显效果。牧草水分高于27%的部位较多时,草捆温度会在3~5 d内迅速升高至50℃以上,且霉变部分较多,不具备存储价值。

关键词:苜蓿干草调制,防腐剂,含水量,草捆温度,河西地区

参考文献

[1]余成群,荣辉,孙维,等.干草调制与贮存技术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27(8):143-150.

[2]王成杰,玉柱.干草防腐剂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9(2):22.

[3]EDMUND D,JERZY K,SYLWESTER B,et al.Effects of micro-biological additive on baled wet hay[J].Biosystems Eng,2006,95(3):379-384.

[4]COBLENZ W K,TURNER I E,SCARBROUGH D A,et al.Storage characteristic of Bermuda grass hay as affected by mois-ture content and density of square bales[M].Arkansas Agricultural Press,1999:154-161.

[5]EDMUND D,JERZY K,SYLWESTER B,et al.Effects of micro-biological additive on baled wet hay[J].Biosystems Eng,2006,95(3):379-384.

[6]智建飞,刘忠宽,刘振宇,等.影响紫花苜蓿干草调制的因素[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68-70.

苜蓿干草论文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点概况

苜蓿种植的试验区在农科院的试验基地, 其海拔在646m, 并且该基地的气候是大陆性季风气候, 每年的平均气温是7.7℃, 而最低的气温则可以达到-25.3℃。该区域的降雨量在226~430mm, 并且有120d的无霜期。基地的土壤属于栗钙土, 其中所含有机质可以达到29.2g/kg, 土壤的p H值是8.0。

1.2试验材料

选择四个苜蓿品种, 主要有新疆大叶、中苜1号、金皇后与草原3号, 上述试验材料都是由农科院的畜牧所来提供的。

1.3试验设计

该试验主要采用的是五因素四水平的方法, 选择上述4个苜蓿品种, 并将播种量设置成15, 20, 25, 30kg/hm2, 而播种的深度分别为1、2、3、 4cm, 行间距设定为20、30、40、50cm。此外, 将刈割的高度设定在0、5、10、15cm, 使用的是正交设计, 共有16个处理, 并且需要重复3次, 将小区的面积定位5m×9m。种植时间是5月20日, 并在8月初与10月初分别进行刈割, 在次年的4月中旬返青, 而后在5月末, 7月初、8月末以及10月中旬分别进行刈割。

在不同刈割时期, 对单位面积的苜蓿鲜草产量进行测定, 选择新鲜样本进行称重, 经过60℃的烘干直到恒重, 再对其干重进行测量, 进而折算出干草的产量。与此同时, 随机选取苜蓿的新鲜样本, 使其茎叶分离, 同样经过60℃的烘干直到恒重, 对茎重与叶重进行测定, 进而折算出茎叶比。

1.4试验的统计和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其方差进行分析, 并将不同水平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多重比较的时候使用Duncan’s的方法。在该试验中, 因为不同处理的量纲具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为了保证各处理在相同水平与相同系统中进行比较, 需要对各处理中的各水平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各个试验因子中的4个水平分别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并将其当作自变量, 同时对干草的产量与茎叶比进行回归分析, 进而得出各个因子回归系数。对各因素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进行对比, 详细分析对苜蓿产量与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绝对值越大, 就说明因素的影响力越大, 而后根据回归系数来计算出相应评价因素权重。其中, 各个因子回归系数绝对值权重就是产量贡献率和质量贡献率。对上述两者进行大小对比, 进而全面探讨各个因子对于苜蓿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干草产量的比较

对于不同种植与收获模式的苜蓿干草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在4个品种中, 前3茬的苜蓿干草产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且各品种的产量都比较高, 在全年总产量中占据90%, 所以, 所选择的4个品种在总产量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异。而在第4茬的种植中, 金皇后的产量最高, 并且要远远高于其他3个品种。因为第4茬苜蓿的生长期主要在8月的下旬至10月初期间, 但是, 生长的温度比较低, 而且不同品种苜蓿会体现出不同的秋眠状态。所以, 需要在保证安全越冬的同时, 合理选择秋眠级中等的半秋眠苜蓿品种。

苜蓿干草的产量在行距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前3茬中表现比较明显, 行距增大就会使干草的产量降低。而在第四茬的苜蓿干草种植中, 行距为20cm的干草产量最高, 甚至高于行距50cm的干草产量。而行距为30cm的产量位居第二位, 除了第一茬外, 其余的3茬产量都与行距为20cm的产量相差不多。所以, 可以认为, 苜蓿收草田的种植行距为20~30cm是最佳的处理方法。在播种的深度与播种量方面, 对于二龄苜蓿干草的产量影响并不大, 所以各处理中4茬干草的产量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播种量为15kg/hm2可以有效地满足苜蓿生产与栽培, 并且有利于减少种植的成本。此外, 因为苜蓿的种子更细小, 所以如果使用机械对较小播种量进行种植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播种机均匀播种。而在前3茬的苜蓿种植中, 刈割高度的不同对干草的产量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在第4茬种植中, 0cm刈割苜蓿干草的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的刈割处理。

2.2不同种植及收获因子对干草产量的回归分析

对苜蓿种植以及收获参数对于二龄苜蓿干草产量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回归分析, 其中, 第1、4茬以及年总干草的产量和各个因子回归拟合的程度是比较高的, 但是, 第2、3茬的干草产量和各个因子回归拟合的程度就比较低。

图1所表示的是四茬种植中各个因子的产量贡献率。根据具体数据可以发现, 前3茬行距产量贡献率是最大的, 但是播种量产量贡献率比较小。 在第4茬的种植中, 品种对苜蓿干草的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是刈割高度, 之后是行距的影响。而在年总产量的贡献率当中, 行距位居第一, 刈割高度与苜蓿的品种最低。所以, 可以认为, 在多个种植参数中, 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是最大的, 而且不同的苜蓿品种具有不同的秋眠习性, 特别是在第4茬种植中表现明显, 但是播种量对于苜蓿产量的影响却不大。

2.3不同种植与刈割条件对于二龄苜蓿茎叶比影响

对不同种植与收获模式对苜蓿茎叶比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第1、2茬的茎叶比十分相近。然而, 苜蓿茎叶比会根据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 在秋季, 会因为低温和短日照的原因使苜蓿茎节缩短, 叶量不断增加, 并且在顶部的节位还会出现多叶情况, 使得茎叶比降低。

2.4不同种植与刈割条件对于苜蓿品质影响

对苜蓿种植与收获参数对于二龄苜蓿茎叶比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 第四茬种植的苜蓿茎叶比和各个因子回归拟合的程度比较高, 但是前3茬却比较低。

其中, 图2代表的是不同茬次中各个因子质量贡献率。最影响茎叶比的是苜蓿的品种, 主要表现在第1、3、4茬的种植中, 而在第2、4茬种植中, 刈割高度贡献率是比较大的。

3结束语

文章对影响苜蓿干草产量与茎叶比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苜蓿最佳的种植行距是20~30cm, 可以有效提高其产量。而对于茎叶比来讲, 苜蓿的品种对其影响最大。

关键词:收获因子,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茎叶比,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视新闻叙事原则下一篇:虚拟学习情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