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创新研究

2024-05-12

表外业务创新研究(共8篇)

表外业务创新研究 篇1

摘要:商业银行经营表外化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是目前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提高综合竞争力, 发展表外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而现实的选择。本文首先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经营现状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原因;最后从创造宏观环境和构建银行自身的多元化开发战略两大方面提出表外业务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策略

近三十年来, 整个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金融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面对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 众多国外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堪称未来国际金融业三大发展趋势之一的表外业务的飞速发展。据统计,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40%, 最低的已超过25%, 大银行基本上都已超过50%, 而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把表外业务定位于业务和利润的新增长点, 但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 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 导致表外业务层次较低, 市场份额较小, 与外国商业银行差距十分明显。本文认为,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研究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促进整个银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一) 发展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 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 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我国的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 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空间不断缩小, 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获取最大收益。发展表外业务能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 提高资产报酬率, 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同时, 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各种表外业务在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赚取高额利润。

(二) 发展表外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 拓宽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开拓表外业务不但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了表外业务, 而且更进一步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拓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 并利用自身在信用业务中形成的良好信誉、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经验等优势, 在新的业务经营领域中开辟并巩固自己的阵地。

(三) 发展表外业务可以降低经营成本, 增加经营利润

由于表外业务基本上无需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资本, 而且还可以放慢资产增长速度, 因此可以避免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无需为这类活动及其风险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或一定水平的资本额, 所以具有降低经营成本的功效。

(四) 发展表外业务能有效地转移或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 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 都是对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 商业银行一方面面临着本金损失的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利率、汇率波动等市场风险, 通过开展表外业务, 则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对转移或降低风险都有很好的作用, 譬如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都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

(五) 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产流动性

很多表外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 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 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 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 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1.表外业务业务品种匮乏

我国商业银行从8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了一些表外业务, 目前表外业务的品种范围已基本涵盖了中央银行规定的九大类表外业务, 虽说涵盖的大类比较广泛, 但每个大类中具体的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业务仍以传统的结算、代理、担保类业务为主, 收入占比超过50%, 咨询、基金业务占比极低, 投资银行业务甚至亏损2.48亿元。

2.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还比较低, 基本不超过20%, 而表外业务收入的比重更低, 基本在10%左右。相对而言, 中国银行则由于历史原因, 外汇业务收入较大,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收入占比均较低。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全部经营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40%, 比较大的银行基本上都已超过50%, 表外业务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收入。

3.表外业务发展不平衡

对于公司、居民需要的理财、咨询、信用卡、外汇衍生保值、投资银行等业务, 国有商业银行的开发严重不足, 供需结构失衡。从业务领域来看, 由于国际领域所受限制较小, 国际领域表外业务的发展较强, 而在国内领域, 表外业务的开发显得相对薄弱, 仍然依靠网点优势推行各种代收代付业务。

4.表外业务管理不规范

国有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统一的管理, 内部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 各部门相互制约也不够完善;在业务操作程序上, 许多业务品种没有完整和统一的操作办法, 也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表外业务指标统计、考核体系, 使表外业务的市场需求不能迅速反馈, 制约表外业务的拓展。

(二)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因素

1.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

当前, 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国实行分业经营体制的初衷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 规范银行运作, 在股市操作不规范、风险较大的情况下, 阻断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的渠道, 解决金融秩序混乱的问题。但分业体制又确实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空间, 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表外业务, 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都不能像西方商业银行那样宽泛。

2.商业银行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银行长期受传统经营理论影响较深, 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 没有深刻认识表外业务创新对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 更多的是把表外业务当作“派生业务”, 作为吸收和稳定存款的附带服务, 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商品来开发和推广。

3.表外业务产品开发管理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难以很好地针对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 一方面出现了部分产品的投资成本与实际收益未形成合理比例,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许多产品的重复开发、重复投资, 既增加了成本, 又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操作规程, 无法突出特色。

4.表外业务的收费不尽合理

表外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为目的的业务。在美国, 仅存款账户服务费收入就占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相当大比重, 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银行受传统经营观念束缚、宣传不力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 迄今为止整个银行业没有合理的服务收费标准, 大部分表外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 不讲价格, 不计成本, 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 导致银行应得收入流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策略

(一) 营造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宏观环境

逐步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 为表外业务的创新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既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顺应国际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对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是政府部门和金融界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面对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外银行表外业务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长远的发展态势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逐步从以代理收付、结算类为主的劳动密集型, 向以涉及资产业务的资金密集型和以金融衍生品种为主的知识密集型转变, 如租赁业务、期货期权等。因此, 迫切需要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 解除某些领域不让商业银行介入的限制, 允许各金融机构在业务上的交叉合作, 或成立金融控股集团, 采取恰当的方式开展混业经营。

(二)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主动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我国表外业务发展参差不齐, 各个行程度不同, 同一个行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 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刚刚起步, 法规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表外业务人才匮乏, 要想在短期内达到国际同等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进行表外业务新产品开发时要采用以下几个差别策略。

1.采取差别客户策略

表外业务服务的客户对象是千差万别的, 其为银行的贡献度也有大有小。但是目前, 我国多数银行都存在千差万别的客户完全享受同等服务的现象。这既影响根据不同客户的情况满足其不同需求的需要, 也阻碍了银行吸引优质客户, 顺利发展表外业务。因此, 根据效益原则, 在对待客户方面决不可千篇一律, 而应当实行差别化策略, 依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的不同, 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

2.采取差别业务策略

当前在发展表外业务的过程中, 各家银行存在着一哄而起, 竞相发展, 你有我有, 全都有的现象。这种全面开花, 各家银行在大致相同的领域展开全面竞争的局面, 必然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各行的优势, 不能获得最大效益, 而且容易出现市场上的过度竞争, 造成大的损失和恶性循环, 并形成巨大风险。所以, 各行必须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采取差别业务策略, 有取有舍, 突出重点, 形成合理的业务结构。

3.采取差别投入策略

表外业务虽然原则上不需要直接动用自己的资金用于经营, 但并不说明发展表外业务不需要投入。实际上, 投入资金构建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表外业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 在投入方面也要采取差别化策略, 突出重点, 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 最终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率。

4.采取地区差别策略

在当前表外业务拓展过程中,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和发展表外业务, 重点引进和开发多种高层次的表外业务, 将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金融服务产品传递给内地商业银行。位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 应以传统表外业务的拓展为主, 逐步创造适宜表外业务开展的环境, 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 培育不同市场主体对表外业务的不同需求, 尝试开拓低风险、高社会效益的表外业务。

5.采取时期差别策略

近期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开展风险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表外业务, 重点发展贷款承诺、贷款出售、担保、保函、保理、资产证券化、票据发行便利、商业信用证及备用信用证等。由于这类业务与银行的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联系紧密, 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 因此大力发展这类业务, 能有力地推动资产负债业务的拓展, 有利于打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业务单一的格局。

远期阶段,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建立, 金融市场的健全规范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 我国金融业必然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表外业务的定位, 可着重向金融衍生工具拓展。

(三)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方面可以从现有人员中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才, 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上, 对他们进行表外业务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 为表外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大专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 引进、培养熟谙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洞察客户需求、把握金融创新最新进展、了解金融法律法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表外业务具有种类繁多、形式灵活、收益性高、监管较少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表外业务创新更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为银行带来利润增长点。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附属业务的状态, 表外业务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品种单一, 业务规模小, 层次低, 收益差, 创新不足等。因此, 我们建议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需要有一个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 更需要银行自身加快发展表外业务, 从表外业务的市场定位、新产品的开发、定价以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上做出努力, 推进表外业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明柱亮.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间业务[J].现代商业银行, 2005, (1) :32-35.

[2]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79-283.

[3]陈卫红.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3.

[4]谢启标.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60) :43-48.

表外业务创新研究 篇2

陕西日报 2014年8月19日

赵正永:全省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金融政策执行者、金融改革推进者、地方金融管理者、金融环境创建者、金融安全维护者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金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加强研究,深入分析形势,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要坚持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服务功能的同时,牢固树立金融产业的理念,把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提出相应的办法和举措,努力实现金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娄勤俭:“十二五”时期是陕西金融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国家金融政策开放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把西安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把关中建成金融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把金融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引导聚集民间资本、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机构

密集、市场完善、创新活跃、科技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编者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取得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一直都是我省经济的“短腿”,表外业务发展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北京银行西安分行行长赵政党,为我们讲授表外业务专题。本报撷取其中重点加以摘登,以飨读者。

专家讲义摘编

一、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狭义的表外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诺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

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指在资产负债表中计量,通过场内、场外交易市场、银行体系内、同业市场、通道业务市场或非标产品发行的各类债券、计划、理财产品,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的部分种类摘录如下: 1.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

4.网络金融。当前我国网络金融主要有以下六种模

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与金融门户。网络金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谈业务。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件”,是网络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网络金融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近年银非标债券表外业务模式的演变 2008年,票据买入返售、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要模式。

2009年:同业-理财-信托模式。通过银行理财资金借助信托计划向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利用同业资金价格低,通过金融机构的同业投资行为,投

资银行理财产品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10年:以释放信贷规模为目的,借助本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买断银行信贷资产,释放本行贷款规模。

信托公司买入银行贷款——发行信托计划——银行理财投资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行货内发行。

2011年:同业代付大量兴起,一段时间内,同业代付所依托的国内信用证替代了信托贷款、银行贷款。

2012年:同业投资嫁接金融资产买入返售成为主流,两方、三方交易模式富于变化。银行理财嫁接金融资产交易所委托债券权投资也成为表外融资重要方式。

2013年:委托投资、买入返售、同业投资等各类模式并存,表外业务变化更多,同一模式持续时间更短,券商资管计划、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各类受益权等产品和交易被灵活运用。

三、近年来针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点:银信理财转入表内,计提拨备。

《进一步规范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要点:真实转让。

《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要点:委托行将委托同业代付的款项进表核算。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点:明确非标债券定义和范围;理财资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2014年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要点:明确了同业业务的概念和要求,大量业务模式实质性叫停。

2014年5月8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要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明确非标债券业务操作规范。

四、以西咸为例如何利用表外业务工具解决发展问题

1.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设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

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要把建设西安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积极作用。

2.西咸新区表外业务情况(1)已合作项目

截止6月末,北京银行西安分行累计为西咸新区提供资金支持114.65亿元,其中表外融资107.05亿元,提供授信总额85亿元。

(2)未来2年西咸新区表外业务发展规划 北京银行计划2年内,对西咸新区提供各类结构化融资300亿元,其中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方面提供融资100亿元、在区内BT项目方面提供融资100亿元、在股权融资方面提供100亿元。2014年在现有基础上再投放。

西咸新区表外业务专项建议

西咸新区“两权价款”受益权质押项下融资解决方案:按照西咸新区建设及未来规划,我们认为,西咸新区未来资金需求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金融大;

二是期限长;三是成本可控。

方案一:

承接债务的西咸新区各组团下辖建设公司,亦包括西咸新区自身的建设公司,“两权价款”受益权做抵押,需政府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纳入预算

可选择:

1.银行主导的非标资产债券融资计划(3-5年)2.保险债权计划(5-10年)

3.基金公司或证劵公司主导的债券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周期:

一般银行2个月左右 保险债权计划3个月左右

非标资产债券融资计划6个月左右 方案二:

以“两权价款”估值权益人入股西咸集团企业或公司,市场化运作,利用权益杠杆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银行非标业务市场进行融资。

方案三

以“两权价款”估值作为入股劣后级,发起成立西咸城市建设基金,规模初步按100以,未来按300-500亿规模设计。成立后,专门以股权形成投资西咸新区各板块公司,要求专业团队管理,市场化运作。

典型案例

商业银行可从传统表外业务方面进行创新,最典型的案例如下:

1.代理业务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在巩固已有代理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代理业务的范围。如代理客户收付款、代理融通资金、代理保管业务、代理组建新公司、代理客户会计事务等。它包括代付代收劳务费、管理费、环保费、水电费、房租、电话费、交通罚款等;办理代为支付工资、养老金返还等业务;争取代理发行国债、金融债券、民政部门彩券等业务以及代理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其中,代保管业务主要是密封保管业务,包括保管股票、债券、大额定期存单等有价证券和黄金、白银、珠宝首饰、珍贵文物、契约文件等。这是一项利用银行自身的安全设施,向客户收取保管费的边缘性金融业务。2.开拓委托投资业务。在既有的投融资体制和运作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接受机构投资者的要求,以委托投资的方式把资金投放到有关项目和企业中去。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控制风险,不参与到交易中去,仅发挥中介作用,交易风险由委托人和受益人承担,那么,委托投资业务是值得大力发展的。

表外业务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江泽林

一、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定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二)主要分类

1.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

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承诺类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

2.广义的表外业务分为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场外交易)、非标准化债权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及网络金融四类。

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场外交易)包括注册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所辖)、理财融资工具(银监会注册)、资产证券化(ABS)三类。其中注册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所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级短融、私募票据、并购票据、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包括产权交易所业务、同业业务及通道业务三类。其中产权交易所业务主要指委托债权业务;同业业务包括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业务、同业投资业务、委托投资业务、买入返售业务四类;通道业务包括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

银行理财业务是指储蓄、保险、证券、基金、外汇、地产等都是理财的途径,与这些途径相关的产品就是理财产品。狭义的理财产品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

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按约定条件和比例收取管理费,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按标价货币分为人民币理财、外币理财、双币种理财产品三类;按投资方向分为债券类理财、信托类理财、新股申购类理财、代客境外理财(QDⅡ)、结构性理财、商品类理财、信贷资产类理财七类;按收益类型分为保本固定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类三类。

网络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

(三)基本特征

1.服务与资金没有直接联系。银行的表内活动都是与其它主体之间直接的债权债务交易,但是在从事表外业务活动中并不直接运用自身的资金,属于纯粹的金融服务,从始至终都没有资金借贷关系的发生;对于承担一定风险的或有类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保函担保和承兑等,是为支持申请人而承担的或有责任。

2.杠杆性较高,盈亏波动剧烈。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具有很高的杠杆性,可能诱发较高的投机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衍生金融交

易具有以较少的资本金,支持较大名义交易金额的特点。所以可以用小数目资金获得大收益,但同时,如果预测失误,也会导致亏损的数目成倍放大,从而使金融市场上的交易量变化剧烈。

3.交易高度集中。由于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高杠杆性,衍生产品合约在全球通过有组织的交易所或者通过场外交易的形式进行交易,且每笔交易数额巨大,因此对交易者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和监控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衍生产品交易实际上出现了高度集中趋势。

4.透明度较低。由于属于表外业务,根据相关会计管制制度,信息披露往往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而是仅仅可能体现为附注;这样,容易导致银行表外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从而隐藏了风险信息。

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盈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其中,存贷款业务是主要经营的业务种类,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

业银行的利率不断在变动中,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渠道,提高利润水平。发展对资本没有直接要求或对资本要求极低的表外业务,使商业银行在不增加资本金甚至减少资本金的情况下,仍能够扩大业务规模,增加业务收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二)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力资源等,不但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创新的表外业务,而且还可以使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拓展到非信用业务,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机构众多、技术先进、信息灵通、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资金充裕等优势,扩展业务范围,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在新的业务经营领域中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三)降低经营风险。在融资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在减少,存贷利差在缩小,同时面临着多种风险。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无论是商业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商业银行

资金运用的业务,不但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而且面临着许多风险。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些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而造成贷款损失,或因所投资的证券难以交易而使银行收入损失,或因不可预期的物价上涨而使银行实际收入下降,或因市场利率变动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而造成银行证券投资资本的损失。因此,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商业银行经营资产业务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对转移或降低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都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等工具则可以分散、降低信用风险。

(四)增加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大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特别是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行之有效途径。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可以扩大银行的顾客群,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与客户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而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发展表外业务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而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包括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的规模。开展表外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可以间接增加资产与负债规模,并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形式扩大商业银行利润。

三、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入世后,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表外业务呈逐年递增态势。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别为33.2万亿元、39.2万亿元、48.7万亿元、57.7万亿元,平均增速达90.4%。二是非标债券业务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从最初的票据买入返售、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要模式逐步到委托投资、买入返

售、同业投资等各类模式并存。三是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较高。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91.86%下降到2013年的51.42%;非银行贷款在人民币贷款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8.86%上升到2013年的94.48%。

(二)发展成因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及汇率政策调整逐步展开,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方向演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后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二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规模的需要。对商业银行来说,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更愿意将存款转移到表外业务中,如理财产品等。贷款额度制约了商业银行直接进行信贷扩张的空间,促使商业银行将贷款证券化或者将其转移到表外,同时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控的方式随着监管措施的出台不断演化。据统计,2011年同业代付规模增长近5000亿元,年末余额接近万亿元。2012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同业代付业务被纳入表内管理,但之后,商业银行仍存在通过理财产品筹集基金发放委托贷款、购买信托收益权、开展保理等方式,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是推动表外业务融资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资产业务所占比重及赢利空间不断缩小,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表外业务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商业银行标准化产品快速增长;二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三是网络金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四、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一)我省发债规模及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小。2013年陕西省社会融资总规模4254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名,与陕西GDP在全国排名接近,说明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全国大体平衡。但无论从发债规模、发债数量还是从发债企业来看,陕西在全国占比均不超过1.7%,远低于GDP在全国的占比。特别是发债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近5年来发债企业共50家,在全国排名24位,这也充分反映了我省的融资能力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

要。

(二)区域发债规模及数量结构不平衡。我省表外业务融资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区域结构来看,西安市经济总量历年来均居全省第一位,其发债规模在2009至2013年同样位于首位。5年间,西安市发债支数、企业户数及发债金额分别为1559.71支、114户及3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1.07%、75.5%及66.00%,呈现出较强的集中化发展趋势。

(三)企业发债规模及数量集中度较高。近5年来,前十大企业发债规模为1820亿元,占全省82.93%,其中陕煤集团、有色金属集团及延长石油集团三大集团占比达52.54%;前十大企业发债支数占全省的60.25%,三大集团发债支数占比33.11%。数据表明,我省总体社会融资需求较高,但目前企业发债业务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众多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仅限于常规融资渠道。

五、我省发展表外业务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立足大数据,综合工商、税务、抵质押办理等行政管理平台信息,建立方便、快捷、高效、合法的行政审批流程,降低我省各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融资业务合作成本。大力支持搭建银行业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企业交流沟通成本。紧跟市场需求,提升综合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切实提高政府的智能化服务能力。

(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用市场化手段健全市场环境。立足全省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发展潜力、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具有陕西省特色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快速积累表外业务增长潜力客户群,形成表外融资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氛围,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为我省表外业务的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三)依托互联网金融变革机遇,打造地方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东部及沿海省市网络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其金融服务覆盖全国作用优势明显。我省应紧跟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抓住互联网金融变革的时代机遇,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金融业务。我省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已形成了自身发展优势,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应积极发挥同业错位竞争优势,找准定位,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探索互联网支付、P2P、O2O等产品开发,不断开发扩大零售业务客户群,形成以网络金融辐射全国市场发展的竞争优势,开创我省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新局面。

(四)加强金融生态及金融素质建设。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素质建设,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超前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出版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市场交易主体学习金融知识提供便利,有效实现金融产品需求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从而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与创新。注重金融下地方微观经济的杠杆运用,着力解决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中不协调、不顺畅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省金融市场全面发展。

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光进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我省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快速发展的战略时期,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我省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提高银行竞争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以及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就可以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同业竞争的热点所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商业银行及时推进表外业务发展,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2、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随着我省对外贸易规模的提高以及“走出去”企业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规避利率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信贷资金逐步向非信贷型金融服务转变,从传统型产品向表外业务转变客观上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了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3、满足社会融资需求

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上限、存款准备金、贷款额度等监管方式限制了银行资金使用方向。而表外融资属于银行中间业务,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本收益及风险权重,也不受额度管理制约,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占用。随着我省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常常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或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匹配,“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既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又实现了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二、我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特点

1、发展迅速。近几年我省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2009年以来,表外业务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主体,规模占表外业务一半左右,年均增速高达24%。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

2、产品趋于多元。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加

速的背景下,我省表外、同业、理财等非传统业务不断融合,信托贷款、债权与资产受益权等新型表外融资额成倍增长。2012年工商银行陕西分行向陕煤集团发放股权信托融资110亿元,成为同业同类中单笔规模最大的创新型投行业务。

3、业务分布集中。受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产品运用程度影响,我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突出表现为两个集中。一是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安。以债权业务为例,2013年西安地区发债金额占全省66%,发债企业户数占75%,发债支数占71%。二是向大企业集中。近5年来,我省前十大企业发债规模占全省82.93%,发债支数占60.25%,其中仅三大集团发债规模就占52.54%,发债支数占33.11%。

4、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我省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均有涉及,但发展程度不一,业务品种也有所差异,大多集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本外币理财等传统表外业务上,其他如担保、报销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类等业务开展得比较少,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各类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

三、发展表外业务措施建议

1、创新表外业务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设计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表外业务品种。特别要注重开展小企业贷款产品创新,通过国内信用证代付、保理代付、银票代付、信托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从多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强表外业务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水平,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表外业务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二是面向社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多渠道引进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国内外培训、理论研修与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

3、加强表外业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此作为表外业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完善表外业务报告制度,督促商业银行及时报告交易情况和统计数据,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金融风险。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方玮峰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取得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13年,全国表外业务达57.7万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三年时间翻了近一番。在陕西省,间接融资仍然是我省主要融资渠道,金融一直都是我省经济的“短腿”,表外业务发展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我们要进一步加快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步伐,弥补我们的“短腿”,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推动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对外开放发展。

一、稳妥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制约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证券、保险等表外业务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国银行业

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为我国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领域发展提供了便利,推动银行业混业经营,促进表外业务发展。对陕西省而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不仅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而且将为表外业务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合作的有利时机,有选择性的加快推进表外业务,不断巩固优化结算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业务等传统表外业务,积极探索发达省份较成熟而我省没有或薄弱的表外业务。

二、优化表外业务发展市场主体

我省表外业务交易主体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一是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表外业务;二是要加大对表外业务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充分认识表外业务,在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信息咨询、承诺服务、投资理财表外业务市场,扩大金融消费市场,促进表外业务发展。

三、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创新

目前,有一部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与省内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除了要继续稳步发展原有表外业务外,还应创新发展表外业务。一是积极拓宽担保和贷款承诺业务范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银行如果不积极拓宽业务范围,就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二是积极尝试开办金融衍生业务。在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金融衍生业务较为多见,这与国外商业银行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随着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积极尝试开展此类业务,不断丰富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

四、强化表外业务风险防范和监管

表外业务在给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是商业银行要抓好表外业务管理制度建设。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开展业务特点,做好表外业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风险评估等建设,加强对客户信用评估调查,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二是监管机构要参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原则,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

成功经验,建立符合我省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与风险监测体系,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控制情况,从源头上控制好表外业务风险。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蒋跃

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是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其中资本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传统信贷融资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融合,为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我省工业企业开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以企业直接融资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逐年递增态势,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日趋增长。2013年,全国非人民币贷款融资业务在

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达到48.58%。我省工业企业开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以下特点:

1、间接融资仍是我省融资的主要渠道。我省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254亿元,位居全国第17位,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55.2%,高于全国平均值3.82个百分点,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个百分点。

2、我省企业发债直接融资规模及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小。2013年我省信用债累计发行152只,位居全国第21位,累计发行金额位居全国第15位;发债金额占全国1.71%,发债只数占全国1.68%;工业企业发债为50家,位居全国第24位。

3、企业发债规模及数量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我省发债前十大企业占全省发债规模的82.93%,占全省发债只数的60.25%,仅陕煤集团、有色金属集团、延长石油集团这三大集团就占发债规模的52.54%,占发债只数的33.11%。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省在积极培育打造化工、汽车、电子

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和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等6大重点产业集群,政策面暖风频吹,但是资金短缺的瓶颈依然突出。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加快市场化投资融资步伐,善用金融,借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优势,合力形成陕西工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表外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工业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善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服务,选择不同的业务种类,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解决供销流通环节融资需求,完善产业链财务管理,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同时表外业务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资本消耗、提高经营利润,实现“银企双赢”。

三、培育支柱产业的政策建议

1.发挥现有比较优势,扩大企业债规模,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和深度转化。抓住我省能源工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油炼化一体化产业,着力构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精油化工五大产业链,加快建立从煤油气基础化工产品、再到下游精细化

工的完整产业链。

2.发挥特色产业体系优势,借助融资租赁等业务,全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战略思维健全市场环境,尝试建立一批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重点培育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六大支柱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发行重点企业债和企业集合债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3、发挥错位竞争优势,尝试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业务,创新银企合作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变革时代的机遇,结合地方特色,从业务品种、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推进表外业务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

省科技厅厅长 李明远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发展表外业务是适应商业银行监管(如存贷比管理、信贷额度管理、资本监管等)政策变化的需要,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工具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型中

小企业以其轻资产和高成长性的特征,难与传统贷款形成交集,表外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广阔空间。2013年我省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为5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42%,间接融资仍是我省主要融资渠道,可见我省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仍有下降空间,表明我省表外业务发展空间较大。发展表外业务,促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建议如下:

一、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限,其企业信用的确认与使用一般会受到很大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表外业务,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贷款承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私募债等获得融资支持,必须集合式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一定的融资平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起来,集群式发挥作用。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均建立有以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市场主体为依托,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建议我省尽快组建陕西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实体,34

辅之以律师、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构建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切实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主体,提高企业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融资的能力

企业的融资意愿和融资能力是融资活动的原动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融资意愿,但企业的融资能力并不一定与此匹配。这一现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中十分普遍,尤其在新近成立的企业中更为突出,所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不断培育企业融资主体十分必要。建议:首先,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针对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按若干关键要素将企业进行分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资源数据库,对企业实行分类辅导、动态管理,逐步培养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等优质科技企业。其次,加强宣传和推介,将各有关部门面向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及时地推送给科技企业。

三、加强科技企业信用建设,不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企业信用是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支撑,企业信用评估是实施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的前提,所以必须加强科技企业信用建设。建议:由省金融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建立统一的科技企业信用归集、评价平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征信系统,强化信用约束和披露制度,支撑融资活动的需要。其次,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力利保障。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鼓励银行特别是科技支行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引导科技支行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引导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提高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省财政厅厅长 张社年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包括出具保函、开具信用证、承兑汇票等担保类和贷

款承诺、票据发行融资安排等承诺类两种类型。广义的表外业务是通过场内、场外交易市场或通过金融同业体系相互之间发行的各类债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理财融资工具,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

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57.7万亿元,相较2010年末增加24.5万亿元,增长73.79%。同期整个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表外业务总量正在逼近表内信贷总量。我省在“双推双增”工程的持续推动下,今年一季度,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债券融资增速远超贷款增速。初步统计,今年1至3月,全省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融资378亿元,同比增长61.5%,融资量为2013年全年融资量的50%,其中通过发行债券融资338亿元,同比增长50.9%,通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高于同期全省人民币贷款增速34.9个百分点。但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来看,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券品种,发行主体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以2013年为例,陕西煤业、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延长石油、陕西高速集团、陕西有色5家大型企业共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量占全省总量的78.6%。中小微企业参与广度、深度依然较低。

银行表外业务是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它作为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有益拓展,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表明,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我们应当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按照国务院“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手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一手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在充分发挥表外业务积极作用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

一要明确监管思路、推进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摒弃“重表内、轻表外”的传统监管思路,坚持“表内外业务并重”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全口径分层次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制度。科学分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坚持科学合理、务实有效原则,审慎设定分类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

二要在监管框架内推进产品创新。鼓励银行在监管框架内,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避险和增利为动力,以促进转型发展为导向,积极创新。支

持银行在组织流程、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为金融创新留出空间。支持银行加强对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对机构和个人的金融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奖励。

三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鼓励银行积极开展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融资模式创新。

四要完善我省金融业发展生态体系。紧密围绕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引导聚集民间资本、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把金融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建设机构密集、创新活跃、科技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翟四虎

近年来,随着金属市场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金融创新的推出,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金融体系已经演变为传统银行业务和表外业务为主导的复杂金融体系。

一、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认识

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中计量,通过场内、外交易市场或通过金融同业体系相互之间发行的各类债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理财融资工具,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主要包括标准化债券融资业务、非标准化债权业务、银行理财业务、网络金融等。

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表外业务呈逐年递增态势;二是非标债券业务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态势;三是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

模中的占比较高。表外业务的蓬勃发展和频繁创新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它反映了我国的金融业正在从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金融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支付清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业转型。

二、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具有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正如全球金融危机所揭示的那样,如果不与时俱进改善宏观金融管理模式,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可能成为绕开宏观调控、规避金融监管,进而制造金融和经济不稳定的工具。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表外业务,宏观金融管理部门要适应其发展,改进措施和方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予以规范。

一是要致力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系统。表外业务的特点在于“不透明”,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自然是获取充分、及时的信息;二是货币政策急切需要从对数量型的政策工具(准备金率、信贷管理、央行票据等)的依赖上,全面转向主要依靠价格型政策(利率和汇率政策);三是微观审慎政策应该

全面转向宏观审慎政策。后者的核心是监控所有当事人表内外资产/负债并表后的资产负债表,尤其关注并表后的杠杆率;四是鼓励市场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以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表外业务区别于传统银行业务的特点不仅在于它的“隐秘”,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这使得监管部门面临一个窘境:要么花费巨大的监管成本疲于应对不断的金融创新,要么简单粗暴地实施禁止。事实上,监管可以来自政府部门,也可以来自市场。五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表外业务“隐秘”和变化多端的特性,往往导致提供服务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成为必要;六是鉴于表外业务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银、证、保的分界,并再次模糊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界限,为了加强对其监管,改变当前分业管理的架构,推动“一行三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以新型融资渠道带动创业

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当前存在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我

们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就业方针积极稳妥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同时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政策帮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开拓思路,利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等新型融资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我们要鼓励高校毕业生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主动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王卫华

随着金融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监管趋严、金融脱媒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促使各大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拓宽业务范围,增加盈利渠道,表外业务应运而生。因势利导做好表外业务的引导、扶持和监管,是提高我省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和行业竞争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我省开展过的表外业务主要有四大块,一是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如债券发行、理财融资工具等,主要集中在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二是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如北金所的委托债权业务,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均有业务发生;三是同业代付(偿付)业务以及买入返售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银行以及兴业银行;四是同业投资、委托投资、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基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业务,主要集中在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

我省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相对集中。从表外业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西安,其他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产品的推广运用程度以及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关。二是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以来,我省表外业务规模年均增速在20%以上,其中,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三是股份制银行创新力度较大。截至201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占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的86.1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47.06%。四是风险程度整体较

低。各家金融机构通过各类债权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有效降低了整体风险程度,201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垫款比例仅有0.7%。

二、我省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小、层次低,新兴业务发展缓慢,商业银行相互模仿,致使各行表外业务雷同性较高,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缺少特色和优势产品,经济实体对表外业务的认识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表外业务的风险不容忽视,新兴表外业务与信贷资产的关联度较高,表外资产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监管规避和套利行为,并显现出“信贷替代与扩张效应”。信贷表外循环的不确定性、高自由度和低透明性,极大增加了隐性风险。三是风险管理能力不够。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运行进行系统的管理,对种类繁杂的表外业务的风险估测经验不足,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衡量方面缺乏系统有效手段,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较大。四是监管亟待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和处理制度不健全,现有的检查审计方式不适应表外业务特点,审计和检查的频率、力度和覆盖面有待于进一

步提高。

三、促进表外业务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促进表内、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表外业务对优化经营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及早做好表外业务发展规划,在扩大表外业务份额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表外业务发展。二是重视表外业务的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本行经营优势,设计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表外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各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应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风险,注重对表外业务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集中管理机制,促进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在电子设备、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打造良好的业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相关业务人才,切实提高人员专业化水平,夯实表外业务发展基础。

省统计局局长 丁云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而能影响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存贷款表内业务,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

一、表外业务发展迅速,但需正确认识其实质中的隐含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表外、同业、理财等非传统业务不断融合,信托贷款、债权与资产受益权等新型表外业务融资额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为57.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8.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速4.7个百分点。陕西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势同全国,2013年传统业务余额为2863.6亿元,增长48.2%,较上年提高10.9个百分

点。委托贷款同比多增297亿元,新型表外业务如“包买让渡”等不断涌现,理财产品持续升温,资金余额达1434.5亿元,比上年增长82.1%。表外业务迅速增长的同时,仍需正确认识表外业务的本质。

第一,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央行对信贷总量的严格控制,银行将表内资产业务转移至表外,资本占用较少的表外业务实现了融资需求的满足和银行丰富收入的理想,便于规避监管又实现了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表外业务过度发展不利于货币调控和支持实体经济。表外业务衍生的货币流动性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控制其货币供应量,表外业外的资金投放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审慎管理的效应,可能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配置,影响货币调控的实施效果。特别是表外业务中有相当数量是在金融机构间“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影响了金融对实际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第三,不可忽视的隐含风险。表外业务巨大增量的背后是对等的风险,相对于表内业务有事前计风险资本,事后计提拨备等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表外业务的风控缺乏系统管理,主要有或有风险,48

如信用证、票据贴现、衍生品交易等业务。日益扩张的表外业务量也逐渐增加隐含风险,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对银行造成巨大损失以及理财业务风险。迅速扩张的理财业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但也蕴藏着潜在风险。部分产品走样成为信贷替代产品,甚至投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套利。

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1、丰富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是央行对信贷总量的控制和社会融资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关部门应引导银行支持亟须资金的小微和涉农企业,鼓励实体经济利用直接融资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各项措施,降低融资成本,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拓展融资思路,破解融资难题

2、加强监管,系统布置风控体系。首先从观念上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把表外业务监管放在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地位上,修订完善制度

规定,统一表外业务范围,完善会计核算项目,全面核算表外业务收入,清晰反映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发展表外业务。二是相关部门应构建健全的表外业务管理架构和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实现表外业务的审批、风险计量和监测、业务统计等全流程监测,合理控制风险敞口,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严防风险传染和蔓延。

3、加强理财产品风险意识宣传。2013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攀升,我省理财市场发行期数、累计筹集额以超过30%的增速大步发展。源于对银行的信任惯性有不少人误以为理财产品等同于存款,不明其中的风险,银行销售人员往往趋利避害,用生僻的专有名词弱化或隐藏潜在风险,一旦理财产品出现风险,银行早已将责任撇清,百姓却深受其苦。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向公众宣传普及理财产品风险知识,并要求在理财合同及宣传彩页等产品的突出位置标明理财产品的潜在风险,避免百姓财产的无故损失。

顺应趋势推动表外业务健康发展 篇3

近年来,金融需求正由简单的银行信贷资金需求向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转变,金融供给也由商业银行供给为主体向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供给转变,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快速变化正在成为近年来银行市场发展的显著特点。同时,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和客户金融偏好的差异性加大,客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乃至风险管理的要求已趋深入。

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客户要求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自身独特的经营环境,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彰显,带来了金融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需求转变推动表外业务

当前,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信贷资金需求逐步向非信贷型金融服务需求转变,从传统型产品向表外业务转变。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升级的核心,是要求银行以企业战略价值实现为出发点,围绕企业的风险与收益平衡进行交易设计和风险安排,信贷资金需求退居为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一个环节。

一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长短期有价证券在发行、转让及债权债务的结算等环节上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从而客观上产生了大量信用担保的需求,促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信用担保、信用证、海外代付等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波动幅度逐步加大,商品价格风险的国际传导,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避险及套利的需求也随之增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利用境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掉期交易协会(ISDA)的调查,全球32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4%的企业使用衍生品交易对冲风险,凸显金融衍生产品应用范围之广。从大型企业到投资组合经理及对冲基金,都在广泛使用场外交易市场(OTC)衍生品。

三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投资型金融需求开始逐步下降,交易型金融需求和消费型金融需求将不断上升。

虽然当前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居于主导地位,但国际经验表明,经过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的特定阶段,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将逐步让位于消费和外贸。与此对应,金融需求也将由投资型金融(传统的信贷需求)向消费需求和交易需求转变。

在此背景下,中外资银行逐步由早期的错位竞争转向了更为直接的正面竞争,外资银行集中争夺高端业务、高端客户和高端人才,都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大影响,高端业务、高端客户集中的表外业务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核心领域。

目前国内银行在代客理财、咨询、衍生金融产品等表外业务服务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仍十分显著。加快表外业务产品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维持本土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通常不考虑资本的硬约束,大肆扩张资产规模,以信贷规模的增长降低不良资产率。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国内银行业的实施,这种粗放式经营增长方式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而表外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获得了资本消耗低、不承担或较少承担信用风险、有稳定现金流来源的银行收入,有利于银行在资本硬约束条件下扩大资产规模、提高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正在积累,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新的考验。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规律性表现。从短期看,经济调整将带来银行信贷格局的重新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将经历重大的资产结构调整并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

适度发展表外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有效缓冲信贷业务“亲周期性”所带来的风险。此外,金融机构本身所面临的资产负债缺口风险、期限错配和币种错配风险也更加突出,如果不能通过表外业务对相关风险进行积极主动的管理,将对金融机构本身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逐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总体上看,中国大型银行表外业务总量和利润贡献与国际大型银行还有较大差距,与当前客户不断上涨的金融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基础管理还异常薄弱,认识上有误区,管理上重视程度也不够,阻碍了表外业务健康发展。

只有从危机中汲取教训,科学把握客户需求变化趋势,客观认识和定位表外业务,才能抢占战略制高点,赢取发展先机。

一是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表外业务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较难预测和评估,因此,商业银行要逐渐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注重对表外业务中形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项目实行统一的资本金管理,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使各项业务的操作者、监督者和风险管理者相互制衡和相互约束。

二是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要尽快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在内的表外业务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要建立独立审计的风险管理模式,准确评估风险控制的差距和自我改进状况;审计范围要全面覆盖风险头寸、风险水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计量方法、风险管理职能等内容,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三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一般包括日常监测系统、电脑信息与决策系统,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向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帮助其分析市场趋势,决定资本额、止亏限额和流动性限额。

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基本上都建立了数据库处理中心,当务之急是商业银行要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以全面、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表外业务风险。这方面,要重点考虑VaR(风险价值法)、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和IRB(内部评级法)。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研究 篇4

一、开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一) 发展表外业务, 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利润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 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 商业银行的收入基本靠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占比很小 (目前利息收入占比80%左右)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 受到国际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发展表外业务是增加我国商业银行收益、提高收益率、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渠道。

(二) 发展表外业务, 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 其中存贷利差为主, 证券投资收益为辅, 但无论是利用银行贷款获取利差收益还是进行证券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都是对商业银行资产的运用业务, 则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着损失资本金及由于利率、汇率等市场金融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通过开展表外业务, 则可以有效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 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 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在降低资产损失可能性的同时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

(三) 发展表外业务, 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其综合经济实力, 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的规模和比例及盈利能力等。一方面, 由于表外业务基本上无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有资本, 因此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能够很好规避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无需为这类经营活动及其风险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或一定水平的资本额。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领域竞争加剧, 客户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 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 留住客户, 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尽量满足客户的各种的需求, 而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开展表外业务的不足之处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相对较晚,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 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无论在工具创新、收益规模等方面, 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工具创新不足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开展大致从20实际60年代开始, 在后续的几十年中, 由于西方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监管宽松和采用混业经营的模式, 使得表外业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产品和工具有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在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 但受到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影响, 发展比较缓慢, 而且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品种繁多的表外业务创新品种, 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少, 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传统的结算、汇兑及代理收付等低端业务。

(二)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益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 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 不断拓宽经营领域, 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 从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在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占比较高。

我国目前的表外业务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 表外业务收益有所提高, 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 商业银行开展信托、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业务受限, 获利能力较弱, 远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

三、表外业务创新的建议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 必须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努力创新表外业务, 争取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 积极政策引导,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离不开一个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产品创新及收益上显得不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一些金融政策和制度制约了表外业务发展, 特别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体制, 极大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 不仅需要商业银行从自身发展考虑要在主观上做出努力, 而且还需要管理层制定出一定规章制度, 营造相应的金融环境, 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二) 加强内控建设, 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在发展表外业务时, 应清醒的认识到, 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商业银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 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 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结构, 重点建立表外业务创新组织管理部分, 负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统一管理、市场调研、系统开发、组织营销等工作;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建立表外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 努力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 将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 全面防范风险, 确保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创新是安全稳定运行。

(三) 加强金融合作, 拓宽表外业务创新

随着客户对金融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 “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能够提供各种金融产品的“金融超市”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通过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 能够激发业务创新, 吸引客户, 在商业银行不需要加大投入的情况下, 为商业银行带来不错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菊喜.国有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的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 2002 (11) [1]刘菊喜.国有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的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 2002 (11)

表外业务风险和管理 篇5

P110表外业务与股东权益:

 E=(A-L)+(CA-CL)

 E—金融机构真实净值

 A—金融机构表内资产市场价值  L—金融机构表内负债市场价值

 CA—金融机构表外或有资产市场价值  CL—金融机构表外或有负债市场价值

 只考虑表内业务的股东权益,是对真实情形的有偏估计。

 或有事件的相关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的反应  股谚:“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

 中国平安发出巨额再融资(1200亿)公告,被市场视为造成A股大跌“血案”的“罪魁祸首”。市场反应却不一样。 不相关的一个例子:万通地产的“10送10”后的市场反应

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作用:

 1.增加收入——将业务转到资产负债表外可以用增加的手续费收入来弥补传统中介业务上利差的缩小。

 2.规避监管——可以避免监管成本,因为储备率要求、存款保险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表外业务都不适用。

 3.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一部分表外业务的开展,会构成金融机构的义务或负债,造成金融机构一定意义上的清偿力风险。

 4.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一种多元化服务的思路体现,表外业务经营比较灵活,只要交易双方同意,便可达成交易协议。 5.转移和分散风险。

 表外业务如互换、期货、期权等都有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功能,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控制资金成本,套期保值的投资手段。

 6.增强资产流动性。

 表外业务中的许多金融工具均具有“现金性”、流通性和可转让性,从而促进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 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债权转让,可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证券化后出售,获得新的资金来源,不仅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而且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资金流动性也提高了,银行获得新的资金后,可再用于拓展有关资产业务,扩大业务容量,增加收益,这是在不改变资金总量的条件下实现的。

 7.创造信用,弥补资金缺口。

 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利用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方式,或使其资金运用转变为资金来源,或以银行自身的信用与信用评估能力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借助于表外业务,银行大大地弥补了其资金缺口,信用规模扩大了。

 8.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 表外业务的发展,尤其是衍生工具的膨胀,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富有效率、活力,更迅速地反馈各种信息,使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

P118  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标准和原则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本充足率原则  信息披露原则  审慎会计制度原则  内部控制原则

一、资本充足率原则

采用“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业务额先转换为相应的表内业务额,然后根据交易对方或资产的性质来确定转换后资产的风险权数,其风险加权值就是表外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额。

由于或有担保合约(如信用证、贷款承诺等)与外汇和利率的衍生合约的性质不同,因此它们计算表外风险加权资产额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资产负债表表外或有、担保合约风险资产计算

(二)资产负债表表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合约风险资产的计算

(一)资产负债表表外或有、担保合约风险资产计算

巴塞尔协议I规定信用转换系数分为四级:0%、20%,50%、100%

银行首先将表外业务额通过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表内业务额,即信贷风险等额 : 信贷风险等额=表外项目的本币值×相应的信用转换系数。

计算出相应的信贷风险等额后,再根据表内同等性质的项目权数进行风险加权,即可以得到与或有担保合约有关的表外项目的风险加权资产。

(二)资产负债表表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合约风险资产的计算 巴塞尔协议I建议采用现期风险暴露法,该法也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将表外项目数额通过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表内项目数额,即信贷风险等额; 二是将表内信贷风险等额与适当的风险权数相乘,得到表外衍生合约风险资产额。信贷风险等额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潜在风险敞口部分和当期风险敞口部分。即: 信贷风险等额=潜在风险敞口+当期风险敞口

潜在风险敞口反映了未来合约的另一方违约所产生的信用风险。

当期风险敞口反映了合约的另一方如果现在违约所产生的合约替代成本。银行计算替代成本的步骤:

1.使用类似合约的当前利率或价格代替原合约中的初始利率或价格;2.再计算在当前利率或汇率下产生的所有当期和未来的现金流;3.最后将所有未来现金流贴现,计算出合约的净收益或净损失的现值,即合约的替代成本现值。如果计算出的合约替代成本为负值,这意味着银行在合约上存在潜在的损失,但如果合约的另一方违约,银行将盈利,此时,银行的当期风险敞口为零。如果计算出的替代成本为正值,这意味着合约对银行是有利的,但如果对方违约,银行将遭受损失,此时,银行的当期风险敞口就是这个为正的替代成本。

将潜在风险敞口和当期风险敞口加总就得到了每个合约的信贷风险等额,然后再用适当的风险权重乘以以本币表示的信贷风险等额,即得到了资产负债表表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合约风险资产,公式如下: 衍生合约风险加权资产=总的信贷风险等额×适当的风险权数

二、信息披露原则

相对于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准则。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增加了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这样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专门的表外业务报表,定期向金融监管当局报告交易的协议总额、交易头寸,反映对手的详细情况,使金融监管机构尽可能及时掌握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以便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四、内部控制原则

 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风险计量和防范都必须以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前提条件;  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监管的基础是监督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说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 金融机构在进行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一)风险管理程序监督机制 (二)风险管理程序 

(三)内部控制和审计

(一)风险管理程序监督机制  风险管理程序监督机制主要包括:  1.董事会的监督

 2.高层管理部门的监督

 3.风险管理人员职责的独立性原则 (二)风险管理程序

 健全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  1.风险的计量  2.风险的限制  3.风险的报告

 4.风险管理的评估和检查 

(三)内部控制和审计

 为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金融机构应考虑自身的整体控制环境。 目前,我国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很不完善,其原因如下:

 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因而疏于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表外业务创新研究 篇6

摘 要 如今国内外金融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表外业务已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之俱来的风险也愈发突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透明度较差、风险分散、自由度较大的特点,使它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有较大的难度。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力度,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自由度大、透明度差、交易集中程度高的特点,使其风险相应地具有隐蔽性强、难以预测、不易控制的特征。尤其是表外业务中衍生的一些金融产品,一旦发生风险,它的高杠杆性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断扶持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大力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政策,切实有效地进行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顺利推进表外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构建与完善表外业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法律、法规滞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因此有关管理当局在倡导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应尽快借鉴国际上相关管理制度的,并依据我国国情制定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操作的具体管理规定。商业银行要针对每一种表外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的细则、操作规程和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的各职能部门根据授权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去有效率地执行。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会同有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操作程序、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做出统一规定,将表外业务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强化商业银行的自律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意识, 因为这是加强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首先是自觉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 要自觉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严格规范业务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 涉及保险、证券等业务的, 应该及时向其他监管部门报告, 申领执照或资格证;其次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对目前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 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 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 一旦发生违规操作, 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

中国人民银行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2002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规定》。但规范相对宽松,具体披露事项的披露细节性要求也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此外我国现行會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披露的规定应再予以细化,规范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范围、内容、原则及披露标准,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同时应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严格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强化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我国银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出台严格的监管法律法规。正是我国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严重滞后,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如遇到国内经济金融的波动和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将会很快由潜伏状态外在化,引发我国的整体金融风险,甚至是诱发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有所认识,但总地来说,对表外业务的监管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存在许多漏洞。

所以,中央银行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基于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制度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根据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和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监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以及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等的发展变化,使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有步骤地进行。

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

纵观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表外业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金融产品,孕育着许多金融创新的机会。它的很多业务,尤其是那些新兴业务不但交易复杂而且技术要求很高,需要一批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精通先进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传统地经营着资产负债业务,加上这几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员工远离投资证券业,缺乏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由这些业务产生的风险可想而知有多么的难以控制,所以要想真正的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重视表外业务相关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洪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0(4).

[2]吴波.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决策与信息.2009(9).

表外业务创新研究 篇7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办尚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集中于担保类业务和承诺类业务。但是金融衍生类业务, 商业银行也在开始尝试。我国银行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平均收益比重不超过10%, 说明我国的表外业务尚处于初始阶段, 发展还很不均衡。

2. 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

近来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对此业务越来越重视, 但在经营理念和观念上始终重视传统的存、贷业务, 对未来表外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及经济效益性认识不够充分, 仍然把表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助性产品让其自然发展, 以至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 缺乏整体性及规模性市场营销, 影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良性发展。

3. 表外业务的服务收费不合理。

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 收入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严重不匹配, 收费只是象征性的, 不能从中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另外, 其他一些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 或者是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整个行业还没有对表外业务引起足够的重视, 行业的规范等相关标准也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式和需求。另外,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 社会信用低下, 市场发育水平较低, 表外业务的收费不尽合理, 这些都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

(二)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趋势分析。

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上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缓慢, 原因是相当一部分表外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尚不具备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会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的成熟和完善。

1. 政策制约。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是分业经营的模式, 政策规定, 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表外业务, 同样, 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办理信托与租赁业务。目前, 监管当局对表外业务的范围、分类和管理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制约了表外业务的发展。

2. 商业银行自身尚缺乏成熟的表外业务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各家商业银行都逐步认识到了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但各行对如何管理、发展表外业务尚无成熟、一致的模式。

3. 缺乏从事表外业务的专业人才。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涉及到资产负债业务、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 对人才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一直从事资产负债业务, 加上这几年实行分业经营, 银行员工远离证券业, 缺乏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 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才则更加缺乏。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缺陷性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日益扩大, 表外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 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如何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在利用其为银行增加可用资金和收入来源的同时有效防范其带来的潜在损失, 是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 潜伏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突出。

就票据业务而言, 有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对承兑和贴现的票据审查不严, 擅自放宽业务条件, 对不具有贸易基础的商业汇票办理承兑和贴现, 这并不是票据造假逼真、诈骗手段高明, 更多的是管理和操作上的问题, 是内控和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二) 风险控制机制系统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基础管理工作极为落后, 缺乏连续性的数据, 而且数据质量 (真实性和完整性) 也不高, 无法对客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同时, 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手段落后, 评估结果参考性不强。对已识别的风险无法做到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 监控手段、措施不适当, 不能发挥作用。

(三) 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目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做到全系统垂直管理, 片面服从本单位领导, 只向本单位领导负责。难以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内部审计实施也缺乏权威性, 往往只是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整改, 很少给予处罚。

(四) 银行监管措施滞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我国银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没有出台严格的监管法律法规。正是我国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严重滞后,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表外业务的以上特点, 加大了对该类业务风险集中统一管理的难度。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完备的表外业务监管法律及规范。

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 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 业务交叉逐步增多, 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平稳发展, 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表外业务法规。

(二) 建立科学的表外业务风险监管体系。

随着我国银行业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 央行应对表外业务进行分类管理, 细化管理。根据不同情况, 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 特别是对每一项业务的服务范围、业务流程、收费标准、权责利益、法律规定等进行严格规范, 同时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收费管理。

(三) 完善表外会计核算与管理方法。

使表外业务透明化, 提高表外业务的可控性, 大量的表外业务, 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 造成银行管理部门难以衡量和控制基层机构的业务风险, 因此防范风险首先就要完善表外会计核算标准, 使表外业务透明化。

(四) 加强经营管理, 健全表外业务内控机制。

建立岗位分工和明确工作职责, 明确权限, 实现对风险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制订更为科学有效的表外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与操作规程, 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控制度。

(五) 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强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和规范, 银行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 增强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对表外业务信息的规范披露和对重要的表外项目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能够促使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各种信息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

(六) 完善央行的监管。

严格控制表外业务市场准入关。央行应严格审查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和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资料的完整性;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监测体系, 加强表外业务计算机网络的监管, 建立配套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预警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逐渐发展, 其风险及管理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本文主要针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目前的风险管理的缺陷及成因分析, 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表外业务创新研究 篇8

表外业务是指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对资产负债表构成潜在的实质影响,不占用银行资金但对银行资金构成或有损失的银行业务。表外业务包括结算、代理等无风险业务和信用证、票据贴现、衍生品交易等或有风险业务。

2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现状及问题

2.1 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发展,表外业务取得巨大进步。其收入金额不断增加。《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48.6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万亿元增长19.68%。同期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1.7万亿元,整个银行业贷款余额为68.59万亿元。16家上市银行的信用证、保函、承兑汇票、贷款承诺等或有风险表外项目余额为15.08万亿元,其中工行、建行、中行均超过2万亿元;北京银行表外项目为1 625.62亿元,同比增长58.91%,民生、光大、交行的增速也超过20%。各大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每年的收入总量逐年增长,而且各自的增长比率都在10%以上。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表外业务的市场需求也不断上升。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量的不断加大,从而让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总量一年比一年多。

2.2表外业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1.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一是管制过于严苛。我国实行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管制,因为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关系到金融秩序的好坏。但是严格监管实现金融秩序的有章可循固然很好,但是过于严格的管制必然束缚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积极性,影响表外业务的自然发展进程。二是法律条文不全面。我国商业银行关于表外业务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指导性文件居多,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较少,存在一些监管盲点,使得表外业务的开展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做支撑,秩序混乱。没有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

2.2.2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较低。受国内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壁垒较多,进入门槛较高,表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阻力也很大。跨领域、综合性、全方位的表外业务产品在短期内无法研发,银行表外业务的集约水平偏低。这就造成商业银行中那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收益的表外业务的推广发展是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仅在个别地区试点,如咨询服务、代客理财、保险基金、证券基金等表外业务。与表外业务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创新。

2.2.3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很多银行仅提供极少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代理支付、结算类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原因,开始对表外业务进行盲目扩张。也没有关注许多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大多数的表外业务属于低风险业务,但有些表外业务还是会具有一定风险的。比如承诺类、担保类等可能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都含有一定风险。比如以信用证为代表的承诺类业务。这类业务与银行的信用挂钩。它的主要风险在于,在信用证到期付款时,如果开证申请人资金不足或者没有资金,无法按期付款。这个时候开证行就需要替客付款。这样就使得开证行的不良资产增加了,从而加大了风险。再比如以保函为代表的担保类业务。特别是一些工程类的保函,这类业务的风险在于开立了保函,在申请人无力支付受益人索赔金额时,开立行必须要先垫款。这也为银行增加了不良资产,进而增加了银行风险。

总之,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的过程中应警惕风险,科学合理地扩张。要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3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对策建议

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业内、网络展开对法律法规的调研,了解专业人士、银行客户在表外业务开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以此为参考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各个低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现有法律为蓝本,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法规条文,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管制严苛也暴露出我国表外业务市场还不够完善,所以,要进一步明确银监会和行业协会职责,将表外业务发展作为银监会的重要推动项目,实行政府直接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严格管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化稳定下来。

3.2 提升金融市场化程度

一是鼓励表外业务创新,政府部门应予以积极的支持。二是银监会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对表外业务发展的宣传,提升客户认知水平,降低客户的免费认知,拉动市场需求,完善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推动金融市场的优化。为了有效提升提高银行客户的综合素质,切实达到宣传教育效果,可以通过现场宣传教育、远程宣传教育、户外宣传教育与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使用多种宣传方式,拓宽投资者的知识视野,注重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提高对表外业务的了解程度。

3.3 健全表外业务防范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银行应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表外业务的风险性。建立表外业务风险评判机制,在产品研发或推广中,针对不同业务种类、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采取恰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尤其是要对一些金融衍生品等高技术含量的表外业务提起重视。

其次,加强业务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范围,根据表外业务技术负责、风险隐蔽性强的特点,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从总行到分行、支行予以落实,分层管理,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4 结语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结合了实际数据,对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表外业务的现实问题。还对表外业务发展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总之,国有商业银行要再次提高认识,要有危机意识,继续加大对表外业务的发展。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国有商业银行必然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首先对表外业务的概念及特点进行综述,确定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表外业务收入等数据指标的分析,发现商业银行发展中,传统表外业务为主流,表外业务收入增长迅速,表外业务收入贡献度发展迟滞,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开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可行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剑.中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策略对比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4.

上一篇:致谢下一篇:芒果街上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