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2024-06-16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共8篇)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1

篇首语:本文于《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产险专论”刊发。其中,数据在原文中有所更新,最新数据请参考原文。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引用,并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论我国产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

黄英君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摘要]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家财险为主的分散性产险业务曾取得过不错的发展业绩,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分散性业务逐渐陷入一种持续低迷的状态。在我国,分散性业务还有很大的空间未被开发利用.综合来看,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来自制度与政策层面、社会和消费者层面、保险公司层面等诸方面的原因。同时,由于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涉及面广。因此,必须提倡优质服务,采取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应用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创新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分散性险种的市场潜力。[关键词] 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家庭财产保险;险种结构

2005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281.11亿元,同比增加14.03%。其中,车险保费收入854.7亿元,同比增长13.82%,增幅同比降低22.9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车险依然占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69.5%,上升0.54个百分点,占据产险市场的近七成份额。中国保监会统计显示,我国2006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1580.35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车险保费收入为1107.87亿元,同比增长29.1%,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重为70.1%,上升0.6个百分点,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占据产险市场逾七成份额。实际上,这些年来由于中国轿车工业和轿车消费的同步升温,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的机动车辆保险(以下简称车辆险)保额与保费也稳步上升,早已超过曾经撑起中国产险业大半边天的企业财产保险(以下简称企财险)与家庭财产保险(以下简称家财险)而成为产险市场的第一大险,企财险则明显退居次席,家财险更是难觅其踪。尤其是主要属于分散性财产保险业务的家财险,尽管在过去它为保障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为保证产险业的初期稳步发展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也尽管如今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它还是难以扭转似的不断萎缩下去,几乎看不到有几家保险公司还在重点推介家财险,使其表现出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迹象。由于绝大多数的家财险更是以业务零星、保源分散为特点,很容易被保险公司所冷落。目前,我国的家财险覆盖面甚至不足1%,且呈现逐渐萎缩之势,很大比例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福利给干部、职工购买的,保费少、保额低,绝大多数为不足额保险,有的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同样,公众个人单独投保的责任保险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展业成本与保费收入不成比例,因而其发展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1]。但是,毕竟集中性法人业务的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再大的市场蛋糕也有被瓜分殆尽的一天,分散性产险品种是各个保险公司最终无法忽视的业务来源。从国外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家财险的普及率已达70%,甚至接近80%,保费收入则要占非寿险业务的10%以上;而责任保险方面,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业务的比例平均也达到10%,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相比而言,差距是明显的、落后是全面的,这就提示我们,在新形势下我国财产保险业到了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谋求重大突破和创新。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五年的规则保护期已经过去,激烈的市场竞争已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展开,中资产险公司必须要转换思路、与时俱进,要开始贯彻集中性业务和分散性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进而在未来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赢得先机。

而险种的推出必须有相应的适销模式和渠道,基于我国财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自身的特征,传统的营销模式必然难以适应其新的特点。故而,我国财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已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国内保险业界和学界对此研究不足,且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实践,现有文献尽管做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更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一、我国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及其营销现状的简要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家财险为首的分散性产险业务曾取得过不错的发展业绩,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分散性业务逐渐陷入一种持续低迷的状态,其标志是许多城市被迫停办曾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自行车保险,这成为家财险表现出不景气的开始。

以商业保险渗透率一度达到54%的上海市为例,全市参加家财险的户数在1994年有368万,1996年1月1日修改家财险条款后,将自行车这一居民家中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从保险财产中剔除,于是1997年6月底家财险的投保户数降至不足100万。再看同样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徐州市,以人保徐州分公司为例,其家庭财产保险业务1997年至1999年三年大幅度下滑,降幅分别为17.44%、31.22%、34.00%,直到2000年才与上年基本持平[②]。而从全国来看,1990年代后期以来,家财险的徘徊踟蹰趋势同样十分明显,个别年份都曾出现保费下降的情况,特别是家财险保费在产险总保费中所占的极低比例很能说明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3亿多家庭,不少家庭财产积累已经相当雄厚,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家财险的平均投保率80%来计算的话,那么我国的家财险市场客户数量可以达到2.4亿户左右。然而,据调查,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中,家财险的投保率仅在7%左右,中小城市家财险的投保率更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家财险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直到步入20世纪,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才似乎有“回暖”之势。以四川省为例,2003年积极调整险种结构,大力推广新险和分散性业务,以推动财产保险市场整体业务保持健康发展,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该1至4月,中国人保四川省分公司通过大力发展有效益的、分散型业务,使得货运险、家财险、责任险业务同比上升17.7%、154.6%和43.4%,险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有效降低了非典疫情对公司的影响。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加大业务发展奖励力度,对家财险、责任险、货运险、意外险等分散性业务,分别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全力推进分散性业务发展,全区市场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结构调整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新开办的保险产品234个,保险产品总量已达614个,丰富了市场供给,创新了产品功能。到2003年11月份,财产险中分散性险种发展迅速,共实现保费收入1.36亿元,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3.63%。人保财险抚顺分公司狠抓结构调整,优化险种布局,配备精兵强将开展营销工作,全力拓展分散性业务,切实形成对主险收入的重要补充,2001年营销实现1611万元,保费占比达到10%;2002年营销实现2500万元,保费占比跃升到13%。全国各地对分散性业务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当然,近两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2004年10月份加息、2005年3月再次上调房贷按揭利率20点后,按揭业主提前还贷的情况大幅增加,这些因素分别对家财险(包括企财险)的需求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非车险业务增长缓慢,在整体险种结构中的比重不会上升很快。

二、我国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及对应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在我国,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市场潜力大,业务增长速度快。但与国外同业相比,分散性业务还有很大的空间未被开发利用。综合来看,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一)制度与政策层面

目前我国保险业体制不顺,使得保险公司在体制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分散性业务发展的要求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开发速度对市场反映太慢,报批(备)程序较繁琐,常常使市场机会丧失;二是一些业务政策不利于调动基层人员开拓分散性业务的积极性,如手续费问题,长期性业务按短期险核算的问题。作为制度的建立者和政策的制定人,目前政府在促进分散性产险业务发展方面尚无切实有效的优惠措施出台。众所周知,鼓励和推动保险行业发展,可供政府选择的优惠性政策有很多,其中税收减免是最具有实际效果的措施之一。税收既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方式,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楔子效应”和正面的“杠杆作用”,因此可被灵活的运用以发挥其限制或鼓励的功效。从国外来看,政府为了鼓励某一个新险种的发展,往往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一方面对新险种的保费收入实行减免税规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新险种的投保人实行所得税退减,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推动其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恰恰缺乏这种有利于分散性业务迅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度环境,不仅投保人个人购买家财险、机动车险和责任险没有任何所得税退减,保险公司也不会因为销售了这些险种而得到政府的减税优惠,而且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适用的税目和税率同普通行业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不仅仅在分散性业务如此,在其他险种亦是如此,故而,保险业的税收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社会和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及全体社会成员是产险公司各类产品的直接或潜在的最终使用人,他们对公司产品及服务所持的看法和意见是分析问题症结所在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在成都市选取了六个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和六个随机地区,以分散性产险业务中的家财险为重点组织了一次市场问卷调查(共12组,每一组采集100个调查样本)。我们从收回的1200余份问卷中筛选出893份有效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在对待分散性产险业务的态度上,广大社会公众及消费者主要存在两个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一是风险意识依然淡薄,二是相关信息与知识极度缺乏。例如,在回答“您觉得自己和家人身边主要存在哪些风险”时,只有27.8%的受访者选择了“家庭财产受损”,排在“疾病”(73.7%)、“人员意外伤亡”(63.2%)和“养老、子女教育支出”(41.3%)之后位列第四;至于“对他人的经济赔偿支出”,即责任风险,则只有10.8%的受访者选择;另有2.5%的人选择了“没有风险”。在回答“您没有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6.5%的受访者选择了“对家庭财产保险不了解”,排在各个选项中的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选择“没有必要买”,占16.3%;还有9.7%的人认为“对保险公司或业务人员不信任”,排在第四位。而对于“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保险”的问题,选择顺序依次是“报纸、杂志、书籍”(47.6%),“亲友、同事介绍”(40.2%),“保险公司业务员上门宣传”(39.0%),“电视、广播”(29.8%),“网络”(19.6%)和“传单等其它印刷品”(14.8%)。这次的市场调查反馈显示,社会公众已经购买或曾经购买过家财险的比例仅有27.7%,十分巧合的与选择“家庭财产受损”风险的比例(27.8%)几乎一样,可见风险意识高低与保险信息多少对投保与否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随着人们购买品位的提高,以前陈旧单调的保单样式、令人费解的条款内容、复杂繁琐的投保手续,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投保欲望。因此,开发、设计的分散性险种不仅在包装上要求样式新颖,而且在内容上要求简洁明快,针对不同的个人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个性化包装,使产品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市场吸引力。

(三)保险公司层面

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产品的直接供应商,其营销理念、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市场敏感度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理所当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经调查,众多保险公司似乎对发展分散性产险业务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是很高。这集中体现在:许多保险公司的专职人员对什么是分散性业务没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集中性业务与分散性业务的概念;更多公司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拓展集中性法人产险业务上,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来重点开展分散性业务,其中人员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实,许多公司员工恰恰忘了,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保险业复业之初重点推广的险种之一就是家财险,家财险与企财险共同构成中国保险业早期发展的物质基础。

此外,目前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险种设计缺陷,人员意识与技巧问题,风险意识弱,营销方式不对路等。保险公司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产品类别将业务管理职能分散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之中,没有根据销售渠道划分管理权限,因此缺乏对分散性业务,特别是对其销售渠道的集中统一管理。此外,由于保险公司管理和营销人员的比例倒置,加上近几年一方面大量裁员,控制增员,利用自身的力量,有效地开展分散性业务就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良好愿望。险种推出后,公司推广不力。一些经营单位忽视了内部的引导与沟通,使得内部认同性和支持力度不够;实务操作培训没有跟上,造成产品上市后操作困难;没有制定相应的业务政策和协调机制,导致产品开发与推广很难步入良性循环。一些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产品在一个公司系统内相同地区的不同经营单位之间推广效果上存在的明显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财险公司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保险营销是保险公司以保险服务为“商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被保险人需要为目的,通过市场交易功能向顾客进行销售而实现保险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整体活动,它是现代市场营销学在保险公司经营中的实际应用。由于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涉及面广,特别目前最主要的家财险业务,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必须提倡优质服务,建立起一大批敬业、爱业、无私奉献的保险代理队伍,并根据自身的分散性业务经营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建立、健全营错网络、应用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采取直接营销、兼职营销、专职营销,促进销售渠道和方式多样化,创新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分散性险种的市场潜力。从营销渠道的分类来看,主要为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两种,分散性业务营销模式的创新也应主要围绕这两种渠道来展开。

(一)直接营销渠道的创新路径

1、邮寄和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直接反应渠道

这种营销模式中,通过邮寄和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把保险信息直接传达给客户,诱导客户作出反应,咨询或购买;然后及时记录、分析、跟踪这些反应;将信息储存在信息库内已备检索,并适时做出分析。这些活动可归纳为两个类型:一是签约邀请,二是询问邀请。签约邀请是指专门为招揽客户以及销售而设计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应包含客户作出投保决策的所需的所有信息,诸如保险产品的特点、功能、费率以及反馈方式等。询问邀请是指专门为诱发保险需求而设计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内容包括诱发客户对公司保险产品的兴趣、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等。

2、电话或E-mail销售

这种模式并非是通过电话或E-mail销售保单,而是紧随邮寄推销的一种跟踪服务。利用邮寄服务所得到的反馈,对反应者通过电话或E-mail进行再跟踪。也可以利用与保险公司有合作关系的银行提供的银行卡持卡人的名单,向持卡人邮寄产品介绍和供客户选择投保与否的回函,在估计持卡人受到邮件后,马上用电话进行跟踪服务,督促持卡人做出选择。

3、网络营销渠道

所谓保险网络营销是指保险企业(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来支持企业一切活动的经济行为,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保险人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的管理,即利用网络对公司员工和代理人的培训,利用网络与公司股东、代理人、保险监督机构等相关人员和机构的信息交流,保险中介公司利用网络开展业务等企业活动;二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即利用网络与客户交流信息,利用网络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的信息,乃至实现网上“签单”。网络保险有望在三年内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外的“第四驾马车”。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如能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保险宣传和市场调研的电子化、节省管销时间等等,而且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行性,它能够为客户提供“3A”服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全面、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下,可以使客户能更方便、快捷、详细地了解和收集保险信息,迅速作出投保决定。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财产保险公司的分散性业务短期内还不适宜通过网络销售,但从长远看,保险网络营销一定会成为分散性业务的主要销售和服务渠道,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销售情况得到印证。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的宣传和咨询作用,培养客户通过网络与公司进行沟通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技术人才、简化业务程序、进行产品创新等为网络销售打下基础,待相关条件成熟时,便及时可以推出以抢占市场先机。

(二)间接营销渠道创新

1、逐步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组织已相当健全,保险公司可以社区为依托,利用社区的居委会或物业管理中心深入社区居民,把宣传、展业、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下图:

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以由保险公司派遣专门的外勤人员来负责,也可以选择社区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相关人员负责,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可以先根据公司的市场细分来确定目标市场即保险公司需要进入的社区,作为试点操作,然后进行推广。

2、通过银保合作进行银行代理销售

这种营销模式是指财产保险公司以银行为中介,通过银行的客户资源整合与营销渠道共享,为客户提供分散性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在银行营业厅内设立专门的销售点,也可以通过银行或邮政的柜台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寿险银保合作的先进经验,促进银保合作的良性发展。关于这种代理模式,多有表述,在此不予赘述。

3、利用邮政的先天优势,加大与其合作的力度,促进邮政代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邮政拥有网点众多、经营场所固定的特点,拥有庞大的客户信息系统,业务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乃至全国的各个角落。邮政更是有着良好的信誉,特别是邮政储蓄业务有上亿个客户,这些客户都是保险的潜在客户,绿卡网又为保险资金结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邮储增量资金已开始自主运用,将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有益的经验。这些对于代理销售分散性的保险业务(如个人养老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社区和农村市场,尤其是在农村,保险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对于众多保险公司,甚至银行而言,邮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投递到户、群众信任的优势,逐步扩大邮政保险市场,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

4、通过寿险与其他产品代理交叉、“搭车”销售

这种营销模式是指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寿险代理人在寿险展业,或财产保险公司直销人员在进行财产险等其他集中性产品的同时,进行分散性产险产品的销售。通过寿险的交叉销售尤其适用于太保、平安等兼营产、寿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借助现有的营销渠道来进行销售,可以降低自身建立营销渠道的成本和相关费用,而且也可以利用该两种渠道下的客户资源,实现较好的渠道效益。但是其运用时容易产生渠道主销产品与分散性产品的冲突,或存在销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这两种模式的采用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的良好关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目前来看,具有产、寿险两个领域经营的公司如太保和平安,其产险公司可以通过签订一定的协议来通过寿险代理人进行销售,而像人保等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的公司也可以通过“搭车”销售来营销,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来看,这两种销售模式均不能作为主要的营销模式。

5、个人代理销售

这种营销模式是指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委托个人来进行分散性产品的销售。个人代理销售适合对零散个体的服务,可以扩大业务的覆盖面。其优势在于适合销售分散性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易于被社会接受的险种,在拾遗补缺、延伸展业触角、弥补公司人员不足、通过个人与保户面对面的直接宣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正好与分散性业务的特点相对应。同时,个人代理比公司业务员的销售成本较低,所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营销模式。当前,当务之急的是建立和完善保险公司的个人代理人管理、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开发适合于个人代理人销售的分散性业务产品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裴光.投资型个人财产保险产品创新研究[J].保险研究,2002(8)

[2] 盛和泰.论分散性业务的营销渠道变革[J].保险研究,2004(3)

[3] 黄英君.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张甫良.发展分散性保险业务为保险业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J].内蒙古保险,1997(3)

[5] 兰虹等.财产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 马国强.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家庭财产保险[J].保险研究,2003(8)

[7] 黄英君.网络保险与保险营销渠道:一个理论诠释[J].北京:中国保险学会、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国际保险与营销渠道多元化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03

[8] 邹扬、方腊梅.浅谈西方各国保险营销渠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保险,1997(6)

[9] 郑怀国.发展分散性产险业务优化险种结构[J].保险研究,2001(4)

[10]史先超.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保险研究,2001(5)

[hr] * 作者简介: 黄英君,男,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政策性保险(农业保险)、保险法等。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课题10余项。已在《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保险研究》、高校学报等经济类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民商法学》等全文转载,并有多篇获奖;个人专著《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1部;参编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3部;等等。

[①]目前,我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占整个非寿险业务的3.53%,其中公众单独投保的部分比例则更低。[②]资料来源:高薏:“改变竞争重点,大力发展家庭财产保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 卷2000 年第2 期(总第89 期)。

http://club.finance.sina.com.cn/thread-20798-1-1.html?retcode=0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2

一、创新业务发展的背景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破坏性创造”理论中提出,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 西方经济确实有危机和周期性, 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和有动力的表现, 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因此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创新推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改革与创新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是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证券公司做优做强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 无论是从全局上说, 还是具体到金融体系、金融企业, “不会创新、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最大的风险”, 这已经不是要不要创新的问题, 而是必须创新和怎么创新的问题。国家也在积极培育创新氛围, 借助创新创造价值, 要求各级政府单位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资本市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资本市场层面, 中央确定的改革力度将“远超预期”, 将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目前全球经济负面因素居多,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回升复苏乏力, 实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不足、内部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 出口增速及投资增速也将放缓, 在此背景下, 证券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 面临着结构性的挑战与机遇。而创新业务正是券商转型的突破口, 也是券商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创新驱动, 提升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最终增强整体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二、创新业务的显著优势

(一) 创新业务促进了证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美国证券公司上世纪70年代业务结构与目前中国券商类似, 经纪、投行以及自营等传统业务占据了证券公司70%~80%的收入, 其中经纪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 不过在经历了上世纪60~90年代证券业变革之后, 2000年后美国证券行业经纪业务收入仅占10%左右, 包括各类创新业务的“其他”类收入已占据证券公司收入的70%以上, 同期美国证券业净收入增长近60倍, 而在公司层面, 高盛公司也是通过上世纪60~90年代间一系列的业务创新, 成长为行业翘楚的。

近年来,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呈现振荡调整的走势, 且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再加上IPO速度放缓, 导致券商经纪、投行等传统业务收入下滑明显。在传统收入来源萎缩的背景下, 创新业务成为盈利增长点。自2007年至2010年, 监管机构陆续推出了直投、股指期货以及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2011年, 证券市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创新业务对证券公司盈利的正面影响。根据2011年券商公布的年报测算, 来自直投、融资融券以及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收入占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2011年营业收入 (经常性损益) 分别达到30%和15%, 也是两家券商2011年业绩明显好于同业的关键。再以2012年兴业证券为例, 其经纪业务营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9.17%, 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减少39.78%;但自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518.15%,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26.61%。海通证券也表示公司创新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其融资融券余额和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规模增长迅猛, 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 有效抵御了传统业务收入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上市证券公司业务构成来看, 2008~2011年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为80%左右。经纪业务占比较高的后果是, 各家证券公司业务模式单一, 由此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价格战成为各家证券公司首选的竞争手段, 最终结果是行业佣金率一再下降, 恶性竞争在所难免。创新业务的推出和深化彻底改变了券商单一依靠经纪、投行等业务发展模式, 优化了券商收入结构, 降低了券商业绩波动, 同时增强了券商的盈利能力, 有利于证券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 创新业务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需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 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 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中国的高储蓄率和“两多两难” (中小企业多, 融资难;民间资本多, 投资难) 问题严重, 已经影响到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和金融稳定安全,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的升级, 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 单纯依靠银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融资需求, 必须更多地发挥直接金融的作用, 将银行体系内的大量储蓄资金转变为实体经济中的投资资金, 即“金融脱媒”, 要完成这一转变, 只能依靠创新。实体经济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随着创新加速, 证券业将在投、融资两端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未来通过各类创新, 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也将呈现多样化, 在帮助企业融资、并购、发展以及解决融资平台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面对“两多两难”的痼疾, 证券行业已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 以新三板为主的场外市场就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不能对接资本市场的难题, 引导着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013年, 全国多个城市都在加快推动所属的开发区及高新园区入围“新三板”扩容试点。针对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企业在发育期间存在的融资难、股权不清晰、企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证券行业都可以推动企业的品质和素质的提高, 使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的便利, 更为便捷的开展经营活动,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地方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创新也可推动地区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相关工作尽快完成。

另外, 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也为企业开辟了除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以外的新型融资渠道, 除通道融资外, 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服务, 有效降低了融资门槛, 摆脱各类政策限制, 实现了多形式、多渠道融资,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券商也成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多数券商都已针对政府融资平台推出了融资产品, 比如东海证券的“海融”平台就是专门针对县、区级以上的政府平台, 综合运用金融市场融资工具, 为地方政府及其投融资平台提供全面的融资及顾问服务, 缓解政府融资压力, 突破信贷瓶颈。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成果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 创新业务为民众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融资手段

在通道业务的模式下, 股民通过券商买卖股票, 无论股民收益如何, 券商都能稳赚佣金。在行情好时, 皆大欢喜, 而一旦行情不好, 股民则怨声载道, 券商也会因为股票交易量的下降而减少收益, 可谓是双输的结局。而对于普通民众或中小企业, 通过券商来融资更是天方夜谭。创新业务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一方面, 约定式购回, 融资融券, 股票质押融资等新业务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融资的手段;另一方面, 个股期权, 融资融券等新业务为客户实现风险规避, 双边交易双向盈利提供了有效途径。

只有双赢的模式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必将使得券商与客户都尝到甜头, 推动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 也为民众财富的保值增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创新业务发展的现实条件

当前证券创新发展形势利好。“十二五”期间 (2011~2015) 我国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 当前资本市场已经形成求创新、谋发展的大好局面。证券公司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行业进入创新发展为主导阶段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 券商面临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日益深化, 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 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 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 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 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 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 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 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

综上, 创新业务的优势显著, 其发展的条件业已成熟。证券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新业务带来的增量业绩和创新业务对传统业务的优化及二者协同效应的发挥, 实现了证券行业的成功转型, 呈现多种业务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并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专业服务能力逐步显现, 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股市低迷, 券商的经纪业务发展式微。创新业务的发展条件业已成熟, 大力推广创新业务, 不仅有利于券商的业务转型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为广大股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及融资途径。

关键词: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经纪业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3

【关键词】电话销售;人身保险;发展瓶颈;发展策略

目前,中国人身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中资公司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部分国内寿险公司开始积极尝试开发网络、电话、直邮等多种销售渠道,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和优化服务,深度挖掘高端客户市场,以带给高端客户全新的保险消费体验,针对特定市场开展特定业务以突破发展瓶颈。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为“电话营销”这种营销方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也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人们普遍高涨的消费热情推动下中国的电信通讯行业迅速发展。电话营销作为一种点对点、非会面的远程销售方式,在国外已经有着成熟的管理经验,具有相对规范的流程和应用技术,具备核保简易、产品简单、划账方便等优点,近几年来,这种低成本的销售方式已逐步成为了国内新业务渠道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

一、电话销售的含义

电话销售(Telesales)也称电话营销(Telemarketing),即指通过使用电话、传真等通信技术,来实现有计划、有组织、并且高效率地扩大顾客群、提高顾客满意度、维护顾客等市场行为的手法。电话营销一般包括确定目标客户、销售准备、开场白、争取客户信任、切入正题和强调自身价值等几个步骤。

人身保险公司的电话销售是在传统电话服务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业务营销模式,是以电话为主要沟通手段,借助网络、传真、短信、邮寄递送等辅助方式,通过保险公司专用电话营销号码,以保险公司名义与客户直接联系,并运用公司自动化信息管理技术和专业化运行平台,完成保险产品的推介、咨询、报价以及保单条件确认等主要营销过程的业务。

自2003年以来,国内部分保险公司陆续成立了电话销售中心,其中运作较好的主要是中美大都会、招商信诺、中英人寿等外资公司,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等大型中资保险公司则起步较晚。

二、电话销售渠道面临的发展瓶颈

1、通过电话陌拜方式销售,影响销售效果

电话销售虽然具备方便灵活、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小等优点,但同时也明显的受到销售方式自身的制约:一是向客户传递信息的时间和地点不易把握,一旦影响客户的生活或工作秩序,就会引起客户的反感,销售动作将无法继续;二是对于绝大多数客户来说,对保险的需求并非刚性需求,很少具有主动购买动机,要通过销售人员的介绍促成购买,就要求建立足够的信任,而通过简单的一次电话沟通就要建立这种信任是非常困难的,据了解,电话销售行业的促成率通常只有2%左右;三是保险产品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保险合同涉及很多的责任和权益条款,即使在面对面的传统模式下也要仔细说明才能够解释清楚,而通过电话方式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解释起复杂的条款责任来是非常困难的。

2、电话销售中心建设成本投入較大

目前电话销售渠道的建立主要包括自建和外包两种模式。采取外包模式,可以借助外包公司现有的座席设备,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人员,减少初期建设成本的投入,但公司对渠道的各方面掌控能力也相对较弱,客户信息资料等核心数据泄露风险较高,因此,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多数保险公司采用自建模式。由于自建模式需要在前期进行一定规模的场地、软硬件设备、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集中投入,且要完成配套的管理制度办法、信息系统、人员培训等设计工作,因此采用自建电话销售中心模式的初期成本较高,使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和决策风险。

3、所售产品相对简单,责任单一

受到电话销售渠道自身特点限制,适合电话销售的产品必须简单易懂,往往是责任简单的标准化险种,且保额也不宜过高,以便客户可以快速的理解产品并做出决定,也有利于保险公司控制承保风险。因此,电话渠道销售的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很难通过电话销售渠道实现对客户的全面保障,对潜在客户的保险需求开发不够彻底。

4、电话销售渠道存在法律和道德风险

随着个人隐私观念的普及及隐私法的出台,电话销售渠道的销售方式也将受到影响。目前社会上私自售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十分猖獗,客户对此深恶痛绝,相关部门也在针对此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电话销售的呼出行为,限制呼出次数、时段等,为电话销售渠道的发展方向带来不确定因素,限定了其发展边界。

三、电话销售渠道的未来发展策略

针对人身保险行业电话销售渠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未来电话销售业务的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定位,加强销售针对性

客户信息数据是开展寿险电话销售的最重要基础,客户信息数据的质量是影响电话销售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因此寿险公司应首先从数据来源和数据应用方面把好关,做好营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明确电话对象,有效的进行数据筛选和动态管理。

2、选拔和培养高素质销售人员

从招聘和培训两方面入手,选择业务能力匹配、理解和沟通能力强的人员组队,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做好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打造一支专业优秀的电话营销团队。

3、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增值服务

目前电话销售的产品种类有限、容易复制,可能导致保险公司之间单纯的产品竞争,对电话营销渠道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在产品同质化、销售技巧也趋同的市场下,加强开发差异性的产品,设计增值服务将成为寿险公司电话销售渠道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4、加强电话销售中心精细化管理

目前,部分中资保险公司电话销售中心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比较粗放,缺乏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的精细化,做好培训、质检、现场管理、绩效考核等基础工作,完善KPI体系,做好职场秩序的管理,防止客户资料外泄。

5、整合开发优质客户资源

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主要来自于自有老客户数据和外购数据两部分,其开发潜力和数据质量都比较有限,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等具有优质客户信息数据的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客户资源,将有利于提高销售效率。

6、提高依法合规性

随着电话销售渠道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身保险行业的电话销售业务若想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规范自身展业行为,确保客户利益不受侵害,共同维护电话销售模式的行业形象。

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话用户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必将给人身保险业务的电话销售渠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在市场上的渠道地位也将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完善,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外证券公司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我国证券公司需要创新盈利模式。文章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分析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认为以东盟国家证券市场为切点开展跨境业务可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证券公司;跨境业务;东盟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055-0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亦得到一定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112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7200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294.71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504.07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为212.95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为177.44亿元;全年累计净利润为329.3亿元,实现盈利的证券公司有99家,盈利公司占比为86.84%。

在股权分置顺利实施后,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国际证券公司不断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证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着外资券商带来的业务冲击将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证券公司需要创新其盈利模式,发展新型业务,探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途径。本文拟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东盟国家证券市场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探索在东盟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跨境业务的创新之路。

一、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必要性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知名证券公司(也即投资银行)已初步开始了全球化扩张的进程,以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进入与渗透为主要的扩张路径。此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进入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成为提高国际知名证券公司国际化程度的另一途径。如此,国际知名证券公司不仅能够在新兴市场上获得可观的回报,也会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一些正面效应:提升市场的竞争程度,形成显著的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公司提升其管理水平、改善其经营模式,从而提高这些市场内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诱导和激发其国际化欲望。

我国证券行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随着市场化、规范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证券公司。这些证券公司在资金规模、管理体系以及技术经验等方面已具备跨境经营的基本条件,在我国金融业管制政策逐步放松、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拓展跨境业务、加快国际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际证券业发展的历史看,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是国外著名证券公司实现国际化的共同做法。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是内在发展的需要,是实力培养和检验的需要,也是国际化的需要。

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饱和,开拓新市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证券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求我国的证券监管机制和市场规则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而且大量的国外证券公司纷纷进驻国内证券市场,威胁着国内证券公司的垄断地位,加剧了市场竞争。此外,国外证券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技巧及创新产品也不断进入我国,原有的交易模式、运行规则和经营理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截止2011年,外资参股我国证券公司共计13家,参股的境外股东很多属于国际知名的证券公司,如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日本大和证券公司等。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近两年的市场资料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10年上交所会员证券公司交易金额前十名的证券公司占市场交易份额的比例比较平均,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相对香港证券市场的竞争激烈,东盟证券市场更具有发展潜力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对我国内地证券公司而言,有着良好的区位和市场优势,理论上应借此大好机会拓展跨境业务。事实上,我国证券公司的跨境业务拓展也于2006年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证券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开始,进入规模化的拓展历程,若干中资证券公司在港设立分支附属机构,以子公司的形式在当地开展各类业务,培育和发展海外客户。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已有27家内地证券公司获批赴港设立子公司,主要是我国实力较为强大的证券公司,比如中信证券、中金证券、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等。发达的香港证券市场不仅是内地证券公司的青睐之地,亦令众多外资证券公司垂涎。香港交易所参与者的统计资料所示,目前联交所的交易权持有者已达562家,其中包括香港本土知名证券公司、国际顶级的大证券公司以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等。不同地区的多种证券公司纷纷进驻香港证券市场,丰富了市场结构,香港市场份额的角逐也变得更为激烈,欲在老牌证券公司云集的香港证券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并实现盈利确实不易。我国证券公司要在香港市场拓展业务,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业务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相对于发达的香港证券市场而言,处于发展阶段的东盟证券市场更具吸引力。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经济、投资、社会和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的合作。在联系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东盟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是合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东盟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金融先行”的模式下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在金融国际化、多元化进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证券市场也相应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的直接参与,逐步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引进金融期货,大力发展各种基金,吸收了多种外来因素,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较快,走得较远,发展程度较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后进的经济转轨国家,在近年来才不断加快证券业的改革发展,相继成立本国的证券交易所,在对外资证券公司进驻本国证券市场的政策规定中也适当放松了限制,目前外资证券公司进驻度不高,即便是已经进驻的外资证券公司,也未将这些国家的证券市场作为战略重点,重视程度和投入都不够。尤其是越南证券市场,在宏观经济、行业竞争、政策外交等方面的条件相对都较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二、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的可行性分析“中国-东盟”经济圈为我国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合作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双方经贸关系愈发地密切和活跃。2011年底,东盟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也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2年末,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明显高于全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6.2%的增速;截至2012年底,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1007亿美元。双方经贸合作长期以来处于互利共赢的理想状态。

相对于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而言,作为经贸合作重要内容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进展明显缓慢得多。截止2011年10月底,东盟十国已在中国设立30多家银行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也设立了11家分支机构,双方金融合作已由过去的单一国际结算业务向信贷类、代理类、投资类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双方近年来在货币互换、汇率合作和互设金融机构等多个层次领域的金融合作初见成效,发展进程也较为顺利。但是,双方的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内国家间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高低不一,双方在金融各领域的合作紧密程度和活跃程度差别较大,突出表现在证券业的合作进展缓慢,相对于银行业等金融其他领域的合作呈现出较大的滞后性。我国在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境业务的证券公司寥寥可数,跨境分支机构的业务规模和综合实力也与当地证券公司相距较大,大部分国内证券公司受到国内外约束条件的限制,“走出去”开展跨境业务遇到重重困难、步履维艰。但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经济贸易合作领域的拓宽,中国-东盟资本市场的区域化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成员国之间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对金融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会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具有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的金融合作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广度和深度仍需多方协调推进,尤其是在证券领域的合作与市场开放方面。

我国证券公司在东盟地区的跨境业务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直以来,不少国内证券机构通过在香港设置海外发展平台,以香港作为海外发展的桥头堡、未来业务创新的发源地,以此作为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一国际化路径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作为中资证券公司国际化策略的路径选择,除了在香港设立海外发展的初始平台外,应考虑利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实验区”的政策有利条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新兴东南亚国家拓展跨境业务。

2008年7月,中国国金金融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全资公司——中国国金金融(新加坡)有限公司,成为了我国首家在东盟国家开展跨境业务的证券公司。中金(新加坡)有限公司于2009年7月正式开始在新加坡资本市场开展业务。2010年10月18日,中金(新加坡)联合承销了亚洲最大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之一普洛斯(ProLogis)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的上市,IPO规模高达39.14亿新元(约合30亿美元),是新加坡市场自199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IPO,也是中金公司第一次全面参与的非中国公司的海外IPO项目(资料来源)。

2013年3月,中国太平洋证券与老挝农业促进银行、老挝信息产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设立中老合资证券公司,中国太平洋证券占股39%,并将派人出任总经理,实际负载合资公司运营。中老合资证券公司是中国证券公司走出国门设立的第一家合资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公司真正迈向国际化经营的开始,是中国证券史上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太平洋证券避开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度高的发达国家市场,而选择在发展中国家以合资形式开展跨境业务,以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老挝作为第一个突破口,这将会为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十分值得借鉴的经验。部分东盟国家已具备开展跨境业务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相继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文件,对双方投资领域的确定、投资环境的保护等作出规定,这为我国证券公司向东盟国家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同时,为了保障跨境业务的顺利开展,须综合权衡目标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四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情况相对其他东盟国家较好,比较具有潜力,且它们的政治较为稳定,对华外交友好。总的来看,这些国家能够为中国券商开展跨境业务提供相对较好的市场环境。

(1)泰国市场环境分析

在泰国开展跨境业务的优势主要在于:社会总体比较稳定,对华友好;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市场潜力较大;地理位置优越,位处东南亚地理中心;工资成本低于发达国家;政策透明度较高,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

泰国证券市场已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国内的证券交易市场泰国证券交易所(SET)创立于1975年,负责二级市场的交易,由泰国财政部下属的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制定证券市场监督、促进、发展及运营方面的法律法规。泰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相关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占泰国金融体系10%的市场份额。从金融市场规模看(见图1),2005至2011年泰国金融市场规模扩大趋势明显,银行贷款额从2005年的54884亿泰铢上升至2011年的96125亿泰铢,平均年增长率9.9%。债券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2009、2010和2011年环比年增长率分别为20.29%、13.79%、5.24%。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泰国股票市场资本规模在2008年和2009年有所缩减,但由于市场自我修复能力较强,2010年比2007年增长了25.6%,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证券化比率来看,2007~2011年5年间泰国的证券化比率(见表1),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占GDP的百分比和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说明证券化融资程度较高,证券市场比较完善。而根据泰国证券交易所各年的统计数据(见表2),每年都有泰国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泰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股票市场不断扩容,规模不断扩大,说明泰国股票市场比较活跃,市场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备较大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然而,泰国证券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目前泰国国内从事证券经纪等业务的证券公司共有41家,约有15家外资独资或合资的证券公司,外资进驻度已达36%左右,进驻的外资证券公司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因此,无论是在本土证券公司与外资公司之间,还是外资证券公司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新进入的公司要争得市场份额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2)越南市场环境分析

越南与中国的广西、云南山水相接,是中国边境贸易的主要国家之一,2001年以来,中国与越南的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如图2所示,中越双边贸易额2001年仅为28.16亿美元,2011年达到了35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7.42%。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工程承包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以中越多年双边经济合作作为文化铺垫和经验积累,越南国内对我国企业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进入越南开展跨境业务。此外,近年来越南国内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2007~2011年GDP总量及其增长率(见图3),这将有助于推动越南证券市场的发展。2006年加入WTO后,越南对贸易及外汇管制等方面也相对放松。

越南的证券市场处于刚起步阶段,规模小,波动大,包括胡志明证券交易中心和河内证券交易中心两个主要市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外资管制日益加深,越南证券市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稳定程度也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上市股票为576只,债券612只,基金4只。

如表3所示,越南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占GDP的百分比和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百分比虽然没有泰国那么高,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证券市场而言,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此外,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数目增长也是比较快的,说明越南的证券市场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越南股票市场上,外国投资者的交易活动也非常活跃,2011年总交易量达275759.5亿越南盾,占据市场总交易量的30.56%。如表4示,2007~2011年在股票市场上外国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参与度在逐步提升,无论是在匹配交易还是协易交易中,各年度买入量大于卖出量,资金呈现净流入。行业竞争方面,目前越南的证券公司外资参与度还很低,仅为5%左右;证券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的前十家证券公司,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1.4%,且均为越南本土证券公司。越南财政部2012年1月12日发布226号通知,正式出台越南证券公司重组方案,主要集中处理弱小的证券公司。该重组方案的出台使得不少越南证券公司自动退市。目前,越南还有105家证券公司营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公司仅占20%。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越南开展跨境业务。

由于中越经贸往来基础扎实,越南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其对外开放度较大的证券市场逐渐发展完善,外资投入比重相对较大,市场交易活跃度较高以及外资券商参与度较低,其国内证券公司的发展尚处于初期,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可以发挥自身在管理技术及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进入越南开展跨境业务。

三、结语

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公司和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这表明我国证券行业的国际化将不再局限于“引进来”,而是要战略性地“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合作和竞争。然而我国证券公司在发达证券市场的海外业务发展缓慢,如何推进证券公司跨境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是证券行业的重要课题。根据上述分析,借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以东盟国家证券市场作为发展跨境业务的切入点,通过合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当地开展业务,也可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路径选择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周洪荣,李明亮,朱蕾,证券公司的国际化之路[N],上海证券报,2013-02-04

[2]李娜,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J],区域金融研究,2013,(1)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5

马 凌

(华宝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舟山解放西路证券营业部 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陆基金业发展日新月异,创新的基金产品与基金业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基金业务对证券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很多业务离开证券市场就无法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如能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重视基金业务,探索新路子、解决新困难,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基金 创新 证券公司

引言

随着国内基金市场的不断发展,基金业务不断创新,传统的投资观念与方法已经无法跟随基金发展的脚步,也无法充分利用基金的新特点获得更多收益。而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基金业务与证券公司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基金销售渠道如商业银行已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证券公司也愈加重视自身基金业务的发展,能否抓住基金业务的发展机遇,影响着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接触并谈论的基金,为证券投资基金。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

(一)我国基金业的最初发展

我国的基金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是其发展初期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缺乏法律约束、监管不力、运作不规范、投资方向模糊、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直到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1997年以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概况

1、封闭式基金发展阶段 1998年3月27日,我国率先成立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得到了证监会的批准正式设立,这两只基金的发行规模均为20亿元。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由此拉开。随后的几年,我国封闭式基金迅速发展,到2002年8月,封闭式基金的数量增加到了54只。

2、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

随着封闭式基金试点基本成功,2000年10月8日,证监会颁布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大幕正式拉开,我国的基金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2001年9月,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了我国基金史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产品——华安创新开始,到2009年底,我国的开放式基金数量已经超过500只,总的管理规模超过2.6万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

二、证券公司传统基金业务发展状况

(一)证券公司的传统基金业务

证券公司的传统基金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封闭式基金交易,第二就是一般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等业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证券市场,基金主要有两种交易方式,第一种,就是在国家规定的市场中通过认购、申购和赎回来取得或者转手基金份额;第二种,就是某些特定种类的基金在发行后,通过申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使得投资者可以以交易股票的方式进行基金交易。这类基金产品主要包括封闭式基金、创新型分级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证券公司的传统基金业务就是给投资者提供上述类型基金产品的交易通道,以及办理基金转换、基金份额转托管和基金分红等其他相关业务。

(二)证券公司在传统基金业务方面的优势 1.专业的基金理财服务

基金是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从事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工具投资的间接金融工具。也就是说,决定基金收益的最基本因素还是其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收益能力。因此,证券公司凭借自己对证券市场的了解,能够做到从深层次分析某一只基金产品是否优秀、是否适合自己投资、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投资,而这些问题,正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2.交易通道的优势

证券公司特有的二级市场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交易方式,也大大缩短了资金到账时间,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目前在国内,封闭式基金只能够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LOF基金可以通过交易所按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交易,ETF基金由于其申赎条件的限制,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其实也只能通过交易所系统进行场内交易,而创新型基金分级后的份额也只能通过场内进行交易。另外,证券公司的基金的认购、申购、赎回、定投、基金转换、分红设置等各种业务,均可通过其网上交易软件轻松完成,免去投资者在银行排队的烦恼。

三、证券公司创新型基金业务发展状况

(一)创新型基金的最新发展

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创新型的基金产品和基金业务层出不穷,基金行业已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创新型基金特指在基金投资标的、收益分配、治理结构、费率结构或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创新的基金,而我国的创新型基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型基金种类增加

基金产品的创新早在开放式基金出现后不久便已展开。2004年南方基金推出了第一只LOF基金产品,所谓LOF基金,就是投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的基金产品。LOF基金是有深交所创新发展的,对活跃基金交易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创新型封闭基金瑞福分级发行,我国停止了5年之久的封闭式基金发行在创新的背景下重新启动,同时我国分级基金的发展也从此拉开序幕,2009年9月瑞和300发行,这是国内第一只分级指数型基金。

2.基金收益方式增加

由于所有的创新型基金产品在发行后都会在交易所上市,因此投资者既可以以传统的方式以申购-持有-分红-赎回的方式获得基金长期的收益,也可以通过交易所进行类似于股票等证券的交易方式,获得短线投资的差价收益,更是可以利用交易所场内交易价格与场外基金净值之间的偏差来获得套利收益。可以说,对于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创新型基金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得收益的方式和空间,甚至提供了进行无风险套利的机会。

3、交易方式多元化

最初的封闭式基金,只有在成立时可供投资者申购,而一旦基金产品成立,投资者只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卖卖交易,无法赎回;开放式基金虽然比封闭式基金多了申赎的自由,但是却有交割过程复杂,资金回转慢的缺陷。但是ETF基金和LOF基金则克服了这一缺点,它们既能进行一般的申赎交易,也可以通过证券公司进行场内的买卖交易。

(二)证券公司在创新型基金业务上的优势 1.单账户财务管理

在证券公司,投资者只要开立一个资金账户,即可进行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和赎回。如果同时也开立了沪深A股账户,那么还能通过此账户进行封闭式基金、LOF/ETF基金的场内交易,当然还能卖卖股票、债券、权证等证券。所有这些投资活动,投资者都只在同一个资金账户内完成,无需进行各种繁琐的转账交易,卖掉股票的钱可以用来申购基金,赎回基金的钱也马上可以用来进行股票、债券、权证的回转交易。这样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效率,无需再转账这些事情上浪费宝贵的投资机会,这一优势也为充分发挥创新型基金的特点创造了基本条件。

例如,投资者可以利用LOF基金跨市场转托管业务,将沉睡在银行里的LOF基金资产转入自己的证券账户,然后利用LOF基金场内交易资金周转快的优势,基金卖出成交后就可使用这笔资金进行股票的回转交易,迅速抓住交易机会。这几个环节缺一步,就无法完成如此迅速的资产周转,而目前能提供这一通道的,只有证券公司。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放式基金以LOF基金的方式设立,证券公司在交易通道上的优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2. ETF基金套利

上面我们提到了有些基金产品可以在两个市场同时交易,比如某只ETF产品,在一级市场,它的申购赎回价格是以基金净值为标准,在二级市场则是以当时的交易价格成交,当这两个市场价格不一致时,投资者可以在价格较低的市场买入,然后在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这就形成了一次套利机会。

具体来说,根据ETF的交易规则,当日买入的基金份额可以赎回,当日申购的基金份额可以卖出,所以当ETF的场内交易价格与其参考净值出现较大的差额时,便可通过在两个市场依次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来赚取其中的差价。当ETF的场内交易价格低于其净值——即折价交易,投资者可以在场内买入ETF基金份额,然后再赎回ETF份额得到一揽子股票,随后将股票卖出获得收益。相反当ETF溢价交易时,投资者可以买入一揽子股票并以其申购ETF份额,之后在场内卖出ETF基金。这就是ETF基金套利的基本模式。

3. 分级基金套利

创新型分级基金,就是把基金份额按一定比例分成固定收益的份额和具有杠杆性收益的份额。当证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的时候,其中的某个特定份额就会受到市场资金的炒作,使其交易价格远大于实际价值。例如当指数在短时间内连续大幅攀升,那么具有杠杆性收益的份额就可能受到市场资金的炒作,投资者就有了套利机会;而当市场大幅下跌时,具有避险功能的固定收益份额,就会受到市场的青睐,其价格也有可能被推高。

我们以银华深100基金7月份的走势为例来看其套利机会。首先,根据该基金的交易规则:对于在银行申购该基金的客户可以转托到证券公司的股票账户来,然后在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进行拆分套利;而对于尚未申购该基金的股票客户,可以通过证券公司交易平台在交易时间申购该基金,T+2 日可以确认申购并申请拆分,T+3 日可以确认拆分并实现套利;而对于已经申购了该基金的客户,可以通过证券公司平台即日申请拆分,T+1 日可以确认拆分并实现套利。

举例说明,在7月26日以净值1.039申购该基金,7月28日基金到账,随即申请拆分,7月29日基金拆分为银华锐进和银华稳进后,分别以1.248元和1.032元卖出,套利9.73%。

要实现套利,抓住交易机会很重要,这就要求套利过程越短越好,从交易规则可以看出,套利过程最快的就是已经在证券公司申购过该基金的投资者,整个交易过程只需2个交易日即可完成。

四、基金业务创新发展给证券公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基金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现在的很多基金都离不开交易所的交易环境。前面已经论述过各种基金的创新交易方式,这些交易无一不是通过证券公司的交易通道才能完成。这一发展趋势,是证券公司进一步推进基金业务的先天优势,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

(一)基金业务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 1.新的收入来源

基金业务给证券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按照目前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券商赖以为生的佣金收入将不断下降,在无法提供更多理财服务的情况下,券商只有将佣金降低至与运营成本持平,才能在行业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尤其对小型经纪类券商来说,无其他业务收入来源的前提下,佣金收入过低,这些小券商将难以生存。

但是基金业务却给券商带来的新的收入增长点。基金交易费用、分仓带来的佣金收入、以及日渐活跃的创新型基金交易,都能给证券公司带来收益,尤其是基金申购费用,其费率是一般股票交易佣金的几倍至几十倍。一旦券商的基金业务全面活跃,其带来的收入将十分可观。

2.开拓市场的利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投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具有较强理财能力的券商自然会受到投资者更多的青睐。一家能给投资者提供股票、基金、债券以及其他投资工具的全方位理财服务的券商,就拥有了开拓市场最有力的武器,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自然就占得了先机

3.抓住发展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所谓“得客户者得天下”,现在很多中小券商缺乏与大型综合类券商相抗衡的资本。基金业务的快速发展,为这些小券商提供了翻身的机会。现在很多大券商的收入来源相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经纪业务以外,自营业务、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都能带来很客观的利润,因此他们往往会忽略基金业务带来的利润。纵观国外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机构化是个必然的趋势,以后的证券市场就是基金为主导的市场,小券商在基金业务中如果占得了发展的先机,日后竞争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二)基金业务创新发展带来的挑战 1.对员工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在基金业务上达到超过同行的水平,对证券公司客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客服人员必须掌握非常全面的基金交易规则,只有完全熟悉吃透规则,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则,实现收益最大化;其次,客服人员必须具备过人的市场敏感度,基金产品的套利机会不可能频繁出现长期存在,每当股市出现反转或者反弹迹象时,创新型分级基金就可能受到炒作,ETF 产品的套利机会更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再次,客服人员必须对市场上的基金产品有全面的了解,知道何时投资什么基金,能够及时给投资者出具专业的理财计划。

2.交易系统交易软件的功能必须更加完备

基金业务不断创新,也给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提出了挑战。以为在基金交易办理过程中很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业务,如基金转托管、基金转换、基金份额的拆分与合并等。这些功能有些是体现在柜台业务办理方面,有些则是体现在交易终端软件上,证券公司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交易软件和柜台系统的功能,这才是保证客户交易能顺利完成的基础。

3.是否能提供具有特色的理财服务

基金服务如果趋于同质化,那么其最终也将会和证券经纪业务一样,无法持续提供稳定的收入。特色的服务包括如何简化客户交易或套利的流程,如何帮助客户发现套利机会,以及为客户的交易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等等。如果证券公司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特色服务,那么在竞争中又占得了先机。

结论 基金业务不断创新的发展,使证券公司在基金理财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目前传统经纪业务日趋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基金业务有望成为证券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利用好这些优势,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将对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正庆.证券知识读本(修订本)[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 [2]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6

一.股权投资业务

1财务公司在集团公司股权投资中所处的地位、角色。

2集团如何授权财务公司开展业务、与集团公司职能部门的相应划分和合作定位。3财务公司开展此项业务的盈利方式。

4财务公司再集团整体上市过程中对于券商选择、实地调研、上市方案的形成、报送相关主管部门、申请证监会批准及实施等业务环节中所承担的业务,具体做哪些工作。

二.整体上市、新股发行业务

1财务公司在集团及成员单位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业务当中所扮演的地位。2集团公司(成员单位)与财务公司、主承销商三者之间的业务定位。

3集团授权财务公司开展此项业务的形式。

4财务公司的获利空间。

5财务公司在集团上市融资工作中如何协助集团内骨干企业聘请承销商,在企业与外部券商或机构投资者之间如何沟通协调;设计初步方案;如何策划、支持与协助集团成员单位IPO及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工作。

三. 债券发行与承销业务

1财务公司在集团公司或成员单位债券融资业务指导与咨询服务的形式。

2财务公司选择何种债券发行形式较为有利和简便,包括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等。

3财务公司与集团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集团公司的授权形式。

4财务公司在发行债券中报送相关业务材料、选择主承销商、组织承销团、确定票面利率,簿记发行等业务环节中所承担的分工,与主承销商的合作形式。

5财务公司的获利空间。主承销商与承销团成员的获利空间

四.部门设置、管理办法及开展业务相关基础条件

浅谈我国证券公司创新业务 篇7

1 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其风险问题

1.1 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问题

(1) 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部门的业务的混业经营风险。

虽然我国的证监会已经发布了关于规范有关证券公司受到委托投资的管理业务通知, 其中强调受到委托的投资管理业务应当与自营的业务以及相关投资行业务达到“资金、人员、机构”的三分开, 同时业务部门相互之间需要设置一道防火墙, 以保证各项业务独立, 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及维护客户的利益。可是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很难做到绝对分离。有的证券公司在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上虽然可以勉强办到, 但在投资的操作问题上还是很难真正做到;有的证券公司由于人手不足, 连组织、人员都没有分开, 就更谈不上去将投资和操作分开了。用委托的资产去购买证券公司所负责承销的相关证券存货, 再联合自营的账户资金去进行股票的买卖, 甚至把自营和受托管理的资产混淆在一起, 产生对冲操作, 用客户账户的高买低卖, 来实现自营账户的低买高卖, 赚取利益, 这样的现象常常发生。

(2)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风险。

客户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度其实并不高, 所以, 通常委托理财的合同签订期限都比较短, 一般客户委托合同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或半年, 证券公司运作的难度很大, 它与投资者很难建立起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业务关系。资本市场的整体系统有较大的风险, 投资的品种单调且缺乏有效的避险机制, 证券公司难以制订出一个周密、稳健的投资计划, 并且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收获良好回报, 同样也不容易办到。证券公司容易产生出急功近利的一些行为, 不仅不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回报, 还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一到期, 资金就会运作不佳, 难以回赎, 产生客户的挤兑, 致使证券公司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与信用危机。

1.2 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问题

(1) 风险控制机制问题。

从风险的控制机制上来看, 资产的管理业务还缺乏一定的市场风险相关控制机制。对业务发展不规范的情况, 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一些证券公司还处于对操作便利的考虑, 把资产的管理业务和自营业务相混合操作, 或者是采取实质上混合性的操作。即便没有这样操作, 资产管理的部门和自营部门都是受到同一个领导的管理, 操作的独立性仍旧非常的弱。对于市场的风险认识和确定及对于市场的风险进行适当调整的决定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系统、客观的市场评估风险指标体系, 会造成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不完整。对市场的风险缺乏很准确的评估手段和工具, 就会造成评估的结果缺乏精确性和科学性。

(2) 外部风险控制问题。

从外部的风险控制问题上来看, 证券公司缺少一定的定量标准设置。对于资产的管理业务和银行有相类似的处理。资产的管理业务委托就相当于我们国有银行的存款吸收, 对委托的资金投资运作就相当于是银行里的贷款业务。为了能够防范银行的业务风险, 我国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对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也做了详尽、全面的定量标准指定。但是对于证券公司就很少像银行的监管那样有相应的定量指标作为判定, 因此也就少了一份降低资产的管理业务风险硬性的约束。

2 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我国的证券公司在资产的风险管理控制上还应当遵循一个合理有效的原则, 这样能为风险控制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其中包括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风险控制原则;权威和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则:如空间隔离的原则和合法性的原则等。

3 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应对措施分析

3.1 管理咨询业务完善配套

财务顾问的服务不仅是向投资银行的业务服务, 还能够通过咨询和建议等相关的增值服务来推动资产的管理业务发展并降低风险。咨询服务能够对客户和股民进行投资教育, 帮投资人树立一个理性投资的观念, 从而提高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开发潜在的客户, 推动已有的业务发展。

加强同上市公司合作, 除了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去做好传统的财务顾问、兼并收购、增资配股等业务外, 还能够开拓公司的相互持股, 委托业务发展。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运用效率, 使得投资顾问、财务顾问、咨询等业务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相互结合在了一起, 全面、有效地为资产的管理委托客户提供周到服务, 只要这些配套的业务做好了, 就能有效化解掉每个环节风险指数, 进而保障客户利益, 最后赢取客户信任, 使得委托理财的业务得到深入持久发展。

3.2 建立有效的控制风险内部组织机构

主要是改变以前的风险控制方式, 改变事后控制和外部的控制等落后局面, 而加强内部的控制和事前的控制。以前的控制风险是要等到风险已经产生了, 待证监会去检查以后或客户投诉后, 才由证监会去进行监管并处罚, 证券公司内部的自我风险控制机制还是较弱。

加强证券公司的主动控制措施还包括完善法人制度, 去实施加强证券公司对子公司监控和管理的力度, 建立一个风险管理的委员会, 对于开拓新业务或新的投资品种相应的风险要有具体化的解决办法。证券公司设置各部门间的防火墙, 真正做到“三分开”。各地的派出机构和证监会要在证券公司的业务报表检查和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委托审计师去进行审计等各方面发挥出切实督促实现“三分开”的作用。

3.3 选择合理的风险模型

对于风险定义的不同, 风险分析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也就不同。笔者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的结果产生的任何变化, 或者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跟期望客户的资产管理间的离差。该定义的特点就是:

第一, 所谓的“风险”, 就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 (收益率或管理收益) 的变化情况;第二, 风险是指客户对资产管理“负变化”的可能性;第三, 风险指的就是“变化”, 没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风险, 正变化就是收益, 负变化就是损失;第四, 从概念的角度来说, 风险就是一个存在的预期值, 但是预期风险值是谁都不知道的, 所以只能够用事后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均值来代替预期的值, 用过去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和过去平均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平均离差来代替未来也许会发生的变化;第五, 风险指的是一个“预期”的概念, 它是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变化, 或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和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离差。换一句话说, 理论上的风险就是一个预期的值, 但实际上的风险却是一个实际的值。所以在风险概念及定义间都有偏离。按这个概念来看, 测量风险的那个指标就是事后客户的资产管理变化间的标准差, 和马克维茨提出的风险的概念完全一样。

3.4 建立高层次、专业化的一支服务队伍

所谓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资产的收益的最大化。高回报、高收益是进行资产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些依赖于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技巧的那些专家, 依赖于专家们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事物判断能力, 只有依靠人才才能够选择到最佳的投资领域及投资品种。所以, 证券公司应当加强投资人才培养, 努力发展出一支专业业务研发队伍。通过全方位的企业流程再造、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等多项工作, 就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 能够强化风险的管理意识。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监控相关风险, 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

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身而言, 只要通过细致研究、深入调研以及数量化的模型使用, 就可以提高进行投资的能力, 并同时提升收益水平。

4 结 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的经济就注定要在更大范围内及更深的层次上去和世界经济相互融为一体, 我国的证券业同样也将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风险。目前的股市下跌情况使得市场的积聚风险得到了释放, 市场的运行逐渐趋于了理性。但是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的业务上还是出现了大规模、大面积的亏损, 甚至还引发了生存的危机, 这些都暴露出了证券公司他们在资产的管理业务当中对风险的控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还很脆弱。在这当中, 证券公司的规模过度扩张也是成为了引发风险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希望笔者的分析和对策能够提供一些风险管理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关金.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郜元兴, 朱喜安, 等.证券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的分析与评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 (3) :105-108.

[3]刘兴权, 王振山, 史永东.金融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及其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1999 (6) :49-51.

基金子公司创新业务突围 篇8

随后一批基金公司子公司涌现,创新业务和产品相继出现。目前,基金子公司业务率先在通道业务发力,为投资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

基金子公司欲走信托路

2012年11月,证监会允许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仅仅两周后,第一批基金子公司——工银瑞信投资管理、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嘉实资本就宣告获批成立,此后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似潮水般涌现,目前有26家基金子公司相继成立。

基金子公司在开展业务的原则上,除二级市场以外所有的金融业务模式,基金子公司都可以尝试,也有强烈的意愿去拓展。一场由基金子公司发动的业务盛宴正在上演:通道类、类信托、股权质押等业务模式被开发。

今年1月末,嘉实基金子公司嘉实资本推出“嘉实资本盛世美澜园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美澜园”房地产开发项目,基金专户子公司业务由此破冰。

东方园林一纸公告将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模式再次曝光。东方园林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何巧女已将其所持有东方园林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份960.92万股质押给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资产管理公司,意味着基金子公司挺进股权质押业务行列。

由于公募基金长期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对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并不擅长,可以看到子公司率先在“通道类”业务上发力。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已经募集一期产品,资金将全部用于认购信托产品。业内人士预期,子公司资产管理对接信托计划的通道业务模式未来或将大行其道。据了解,该产品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华澳信托-长信24号信托产品计划。

同时,工银瑞信资本管理也已经发行了跟政府城建有关的类信托项目。可以看到,基金子公司的创新业务,本质就是想走信托化的道路。

在银监会8号文出台后,银行资金池业务受到严厉监管,将资金池里对应的资产转移势在必行,或许催生更多的基金子公司涉足资金池业务。更有媒体报道,一些基金公司子公司正在招聘固定收益部团队,或尝试资金池业务。

投资QDII新思路

最近,某基金子公司也开始尝试通道业务,与在贵金属投资和离岸对冲基金业务做得比较突出的金顶集团合作。金顶集团发起推出一款名为金顶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借道中金公司的QDII通道和基金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平台,对接到金顶集团旗下的离岸对冲基金——金顶全球基金。

简单地说,就是基金公司子公司做国内一个阳光化的私募产品,募集人民币,再通过中金公司提供的QDII通道,投资到金顶集团发行的对冲基金上来。中金公司是首个获得QDII业务资格的券商,基金子公司则可以在资金运作流程中起到产品发行以及资产打包的通道作用,正是依据以上两点推出了一款具有创新意义的投资产品。

该产品可以说实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预计为今后更多阳光私募基金和基金子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金顶集团通过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可以让中国境内投资者用人民币资产直接投资海外对冲基金,间而实现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的目的。

金顶集团董事长陶行逸对本刊记者说:“证监会是鼓励创新的,从中金券商的角度来讲,他们是有和我们合作的想法和需求的。首先,他们擅长做债券和股票,却不擅长我们做的期货和全球宏观。他们有QDII通道的额度,也希望给投资者丰富一下他们的产品。所以,通过和证监会沟通,他们就认可了这样一种创新的方式。证监会也在鼓励基金公司做创新业务,而子公司可以做很多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所以我们把他们的通道利用起来,做我们的产品的想法,和他们想要创新的目的实际上是一拍即合的。”

对话金顶集团 董事长陶行逸

《钱经》:金顶发的产品主要还是以国际期货市场为主是吗?

陶行逸:期货是我们的一个市场标的,工具而已。而期货市场里面,我们的外汇、大宗商品、股指、债券与利率期货,已经囊括了所有主流的交易品种,只是我们不去做个股,因为我们擅长的东西是做宏观研究,就是把一个市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不是研究单只的个股。这个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地方,但是我们擅长做宏观研究的判断,比如说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外汇市场的走势,美国那边经济增长的前景,货币政策的前景。

《钱经》:作为本土化的团队,您觉得您做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在哪儿?

陶行逸:我们做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在获取信息、地理上的因素各个层面,比海外的投资者是有优势的。而且我看好一个大的趋势就是,中国的因素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相对海外的对冲基金来讲,做本土化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抓住中国的因素投射到国际金融市场这样的机会,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全球经济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国门也会越来越开放,所以这是我们做对冲基金建立起来的一个长远的优势,就是要找中国的因素。

《钱经》:大家觉得黄金要面临一个震荡的状况,您怎么看黄金现在的投资价值?

陶行逸:现在很多大的研究机构都调低黄金的预期,现在很多人都看到美股表现不错,很多钱都流到美股市场去了,这是这半年多争论比较多的地方。我的观点其实一直就没有变,就是从200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利益都应该处在一个低增长的阶段,从现在来看,未来两三年,通胀是一个很难避免的事情,因为各国央行已经往银行注水了,可以说流动性是史无前例的。

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是非常薄弱的,现在美国的经济复苏其实都没有达到它潜在的平均水平,所以通胀出来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收回流动性,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讲,黄金这种重金属的高潮还没有到来。

《钱经》:大宗商品受到的影响更小一点?比股票和债券机会多一点?

陶行逸:期货市场可以多空交易,我们看通胀和利率肯定是市场焦点,可能是大宗商品市场带着其他市场来走,所以我们就需要把握住这个焦点。今后通胀上来利率下来都是说明债券市场的牛市就要终结了,扭转的幅度就会很大。

上一篇:诅咒的反义词下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