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2024-09-19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精选8篇)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1

四川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对当今的旅游行业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特别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都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最大的国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足,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我国的地域辽阔,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如今中国的旅游业已成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这其中国内游、出境游增长迅速,入境游发展缓慢。

中国的旅游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分界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是最大客源的输出地,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是最大的客源输入地,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东西部旅游大融合是东西部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东部因经济发达,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西部因地理景观丰富,风光秀丽,观光旅游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中国的旅游企业虽然发展飞速,但现况还是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理念的落后;二是缺乏专业的人才;三是落后的管理方法;四是陈旧的体制;五是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差;六是企业缺少建设品牌的的意识;七是旅游保险发展滞后;八是各地旅游接待水平良莠不齐;九是政府的旅游管理不跟市场接轨,过于僵硬落后;十是旅游产品缺少创新。

中国的旅游企业要冲出重围,融入世界旅游大潮流,其实品牌是关键,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务缺少品牌和个性,没有品牌,消费者的认可度不高,辨识度不高,在世界性市场中,或者是一盘乱棋的国内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发展品牌是一件长期建设的过程,从品牌的确定,市场定位,品牌成长,建设维护,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收益也是长线投资,许多企业都只重视短期快速盈利的方法,无心发展品牌,但发展品牌确实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发展网络是中国旅游重组的又一出路,由于政策的滞后,真正的网络一时难以形成,但是发展网络是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统一的接待标准、统一的接待模式、统一的服务形象的必由之路。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2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 电子商务革命席卷全球, 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 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 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就旅游业而言, 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而具有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条件。电子商务突破了旅游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手段,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让利于消费者的目的。这种方便、快捷、准确的全新商务过程, 将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将成为今后商家和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也为人们完成旅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优势

1、简化了旅游票据和支付手段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储藏的特点, 其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的, 只有消费者来到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的生产才会发生, 因此, 旅游业不用面临电子商务发展中复杂的物流配送问题, 无票旅行将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2、提高了旅游信息服务水平

旅游电子商务可以把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介、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旅游网站, 消费者能迅速得到比具体旅游服务更为重要的各种旅游信息。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旅游相关行业, 如租车业, 可借助同一网站招徕更多的顾客, 将原来市场分散的利润点集中起来,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3、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交易

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可以将无形的旅游产品有形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旅游快捷地提供了大量旅游信息, 网络多媒体给旅游产品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展示机会。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使“足不出户、畅游天下”的梦想成真, 培养和壮大了潜在的游客群。

4、满足了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转变为追求“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传统旅游中那种赶时间, 赶路程的旅游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说, 旅游市场会逐步形成度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企业可以借助因特网迅速获得消费者关于旅游产品和旅游广告效果测试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跟踪游客的行为方式和偏好, 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行程表、路线、酒店订预、交通等各种服务, 使为每一位客户“量身订做”成为可能。

4、降低了旅游宣传成本

借助网络传媒的数据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合理的广告成本、强大的传播能力、独特的科技形象等, 不仅确保了旅游产品的品质, 而且避免了复杂冗长的旅游营销宣传资料, 克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使旅游宣传成本大幅度下降。

5、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旅游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 可传统方式的扩张带来的将是庞大的机构, 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经管成本居高不下。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则是新时代旅游业的新机会, 不仅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保持企业持续高速增长。

三、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就是把相关的旅游服务机构的营业柜台延伸到Internet这一新兴的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中去, 一个完善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基本上应分为三处类型的应用:一种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帮着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建立一个网站, 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一种是交易平台服务, 建设一个公共平台, 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等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第三种是自己利用互联网这种工具开拓自己的旅游业务。具体应用内容如下:

1、信息查询服务:其中包括旅游服务相关信息 (如饭店。旅行社以及民航航班等信息) 。旅游景点信息, 旅游线路以及旅游常识。

2、在线预定服务:主要提供酒店客房, 民航班机机票, 旅行社旅游线路等方面实时、动态的在线预定业务。

3、客户服务:

提供可实施在线旅游产品预定的客户端应用程序, 利用这种预定客户 (指通过系统进行预定的个人以及机关团体) 可以与代理人 (指上述的酒店, 民航, 旅行社等相关旅游服务机构) 在网上定时洽谈业务, 管理自己的预定纪录。

4、代理业务:

提供给酒店、民航, 旅行社等多种旅游产品的代理端应用程序。代理人可以与客户实时洽谈网上业务, 管理其旅游产品的预定纪录, 查阅相关账目等。

电子商务与旅游的结合是新世纪旅游业的曙光, 不仅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保持高速的增长, 从容应对国际旅游机构的竞争。旅游电子商务将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保持旅游业务的高效顺畅的运营。各个旅游网站和各家旅行社要抓住市场机遇, 克服目前旅游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及早利用电子商务的手段, 使旅游网络时代能够早日到来。

摘要: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结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分析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 同时总结了其应用的主要领域与内容。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现状,优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牧[M]《旅游电子商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韩林、韩林·[M]《旅游电子商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浅谈我国旅游购物的发展对策 篇3

【关 键 词】 旅游;购物;发展

旅游购物作为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基本需要,是弹性较大的一项需求,旅游购物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繁荣。但是,旅游购物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商品品种单调、款式陈旧、无力开发新产品,商品质量偏低、价格却难以让人接受,商品包装粗糙、销售手段落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太低,空间布局混乱,旅游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如何恰当高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调文化特色,开创优质旅游商品

(一)强化地方特色,进行系列开发

特色和个性是旅游商品的生命,增加旅游商品特色是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取胜的法宝。只有表现出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才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才会为旅游者所青睐,所以必须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深挖特色,拓宽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路,依托地方深厚的文化背景,开发出一系列能反映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并密切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方式及旅游时尚观念的变化,满足他们纪念、馈赠、实用等购物动机。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

开发旅游商品时应致力于将景区特征和当地的民族风格溶入到旅游商品之中,使之能体现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提高商品的文化品位。同时最好能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同时也能观看商品的制作或加工过程,甚至能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增添旅游乐趣,而且能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优化旅游购物环境,规范旅游购物市场

(一)合理布局旅游购物空间,优化旅游购物环境

首先,在旅游商店的布局上,可将分散在景点内部和周围的购物品集中到旅游商品购物街上,或在旅游者较为集中的集散地设立旅游购物中心及特色旅游商品专店,形成集聚效应。其次,旅游购物场所的附近应有餐馆、酒吧、娱乐设施等辅助性设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另外,店铺的装潢应追求艺术感染力,与景区的特色相融合。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有序规范的旅游购物市场环境

一方面,政府要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实行适度的倾斜政策,如税收扣除、税收豁免或优惠退税,提供贴息财政资金等政策,促进旅游购物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再采取强有力的法制和行政管理手段,加大对正式定点商店的宣传,同时旅游、工商、物价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强化质量监督,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严厉打击那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以维护商品生产者和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市场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购物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或企业要加大对旅游购物经营者的资金投入,打铸他们优秀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从而使他们在服务中得心应手。首先,旅游购物经营者应了解关于商品的产地、特征、性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讲解和导购。此外,服务人员热情周到、诚挚友好的服务态度、整洁得体的仪表等也是一种无形的旅游购物资源,吸引着顾客的光顾。

(二)尽可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旅游购物品的附加值

如在无锡,游客购买珍珠时,可先到珍珠养殖场地参观,观看从河蚌到珍珠项链加工工艺的全过程,听工作人员就如何鉴别真假珍珠的讲解,然后才进入购物商场选购。又如在杭州梅家坞购买茶叶时,游客可以先当几分钟的茶农,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采茶,然后观看茶农炒茶工艺表演,最后在茶室里免费品茶休息,并且听工作人员的讲解,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购买。

四、实行整体营销战略,拓宽销售渠道

(一)讲究销售艺术,适应旅游者的消费心理

首先,在购物品的包装和陈列上要讲究艺术,包装要精美便于携带,把同类、同质的商品摆放在一起,分类分区应合理,易于旅游者选择、比较和鉴别。导游人员、司机、商店售货员都以推销和介绍为主,而不强制销售,更多的让旅游者自己鉴别选择,特别是导游人员在旅游途中应注重渲染气氛,不停地宣传介绍当地的特色产品,为旅游者的购买作前期的铺垫。

(二)强调营销方式,加强目的地形象整体营销

国际上任何一个知名大城市都是以其整体形象来吸引游客的,所以在宣传上也特别突出城市整体形象。除了召开国际旅游节、国际博览会外,还可以组织专门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设备展示会,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名牌产品能帮助旅游地作宣传,使品牌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如“陶都”就成了江苏宜兴的代名词。

(三)加强宣传工作,加大现场促销创新的力度

大多数游客来去匆匆,逛商店看商品的时间极少,他们对旅游地特产的了解往往是从广告宣传资料中获得。所以,要扩大旅游商品销售量,就必须强化广告宣传,即借助导游图、购物指南手册、交通路口的广告牌、客房电视等的宣传功能,提高旅游目的地名优产品的知名度,使游客慕名而购。

【参考文献】

[1] 石美玉. 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 旅游学刊,2004(1).

[2] 聂贵洪. 旅游购物心理与旅游商品开发[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篇4

1、对旅游业收入相对指标的回归分析

19931994 19951996 19971998

国内生产总值34634 46759 58478 67885 74772 79553

旅游业总值11341655 20982487 31123439

注:货币单位为RMB亿元

设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X,旅游业总值为函数Y;根据定性分析已知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保守估计X与Y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当X发生改变时,其他相关变量不变。则我们可利用以上数据计算X与Y之间相关程度强弱,计算公式如下:b=ΣXY-1/n(ΣX)*(ΣY)/X2 -1/n(ΣX)2

≈(0.49979

a=ΣY/n-bΣX/n= -57223.4

则线性方程为:

Y=a+bX=-57223.4+0.49979X

b: 相关系数;a:常数值 n: 总年数(本例中为6)

我们可依据该线性方程做出回归预测。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的保守估计测算,已知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RMB亿元,则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值为179170RMB亿元(79553*(1+7%)12),把该预测值代入以上回归方程,则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预测值为32323.97RMB亿元。这意味着我国旅游总收入将在1998年基础上翻了约9.4倍,相当于年均增幅达78%。根据国际标准,若旅游业收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10%,则旅游业可被看作该国支柱产业。1998年我国这一指标值为4.32%,而到2010年则可望达到18.04%。旅游行业作为我国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确定无疑。此外,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于1998年发表的(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行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获得世界旅游市场8.6%的份额,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结论是:中国的旅游业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2.对国内居民个人旅游消费水平的抽样分析

在对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旅游消费水平作出估测前,首先请看一组我国城镇旅游者家庭月平均收入的抽样资料5:

0.5-1 0.4-0.5 0.3-0.4 0.2-0.3 0.05-0.2 0-0.05 人数 3142816301,7765756516 组中值7,500 4,5003,5002,5001250250

该样本抽取为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总数为9273名游客

金额单位为RMB万元

则我国城镇旅游者家庭月平均收入可依据该组样本数据加权算数平均数值推断而得。其计算公式如下:

X=Σxifi/Σfi(I=1…n)

X: 加权算数平均数;Xi: 各组组中值;fi: 加权权数

依以上计算公式可得该旅客样本家庭月平均收入为X=1896.743元。若以一个家庭三口人计算,则游客个人月平均收入为632.2477元,其个人年平均收入为7586.973元。另一方面,6我国1998年城镇居民出游总人次达2.5亿人次,出游率高达89.2%,总花费1513.13亿元,人均花费607.0元。按照最保守估计,假设我国城镇居民1998年人均

出游1次,则人均旅游消费占人均年收入的8%。考虑到1998年我国国内通货紧缩,消费市场疲软及居民储蓄倾向很高的严峻形势,这一比率表明了国内居民很高的边际旅游倾向。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支出将会占据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更大份额。目前欧美各国普通居民大约把年收入的20%-25%列支为旅游消费,尽管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同这一比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发达国家的今天会成为我们的明天,拥有世界最多人口及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中国旅游市场是一个正经历着急剧扩张的新兴市场,一个全民旅游消费的浪潮正在来临。

3.对“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的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按照不同的旅游目的,对“团队”与“散客”两种旅游模式各自内部的人数构成百分比作一比较,7如下图:

注:该简单随机抽样样本总数为9273人,其中散客8542人,团队游客731人从该图我们可以观察出:组团旅游是最主要的观光度假旅游方式,以此为旅游目的团体游客约占团体游客总数的83.7%,但在诸如以探亲访友、会议、商务等为目的的旅行者中间,他们基本上是以散客出行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复杂化,人们的旅游目的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观光度假”将难以再现昔日一枝独秀的局面,一个旅游目的多元化、模糊化的新时期业已来临。这无疑对我国旅游业传统的组织方式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我国传统旅游行业是以旅行社的业务开拓为支撑点的,无论是旅游饭店宾馆,旅游车船公司,或是其他旅游企业均需要旅行社提供主要的客源,从而拉动整个旅游业,这一格局在今天仍基本维持。然而动机决定行为,在人们旅游出行的心理机制日益多样化、模糊化,“散客”式抑或“自助”式旅游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变化已经发生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10年我国国内游客客源将无可避免地发生由团体游客向散客的转移,因而各类旅游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对传统的经营方式作出深远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尽可能掌握住“散客”客源。本文稍后将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其次,按照不同的旅游目的分组,我们对不同组群的平均出游时间作一分析说明,8如下图:

一般说来,游客的旅游消费支出是与游客的出游时间长短成正比的。而由上图可知观光度假的平均在外停留时间最短(1998年约为4.5天),远低于以健康疗养、探亲访友、专业访问等为目的的旅游在外停留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已知,除观光度假的游客而外,其他目的的旅客出行较少选择组团旅行的模式。这预示着尽管团队旅游目前仍是一种主导的旅游模式,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复杂化,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的进程,散客客源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潜流。

最后,按照不同的旅游目的分组,我们对不同组群的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作一统计分析,9如下图:

由上图我们不难看出,观光旅游作为组团旅游的主要形式,其游客人均花费支出远低于散客旅游诸如会议、商务,专业访问等旅游形式的人均花费支出。但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囿于传统的组团经营理念,不能另辟蹊径,结果导致传统的市场领域从业者众,无序竞争愈演愈烈,行业利润率逐年稀释;而具有无限成长潜力的散客旅游市场却被大多数从业者所忽略。

4.对我国游客获取旅游信息渠道的抽样分析

旅游者总是依据一定的旅游信息来源作出特定的旅行方式决策。因此,对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于从业者把握市场动态,并进而积极介入旅游消费者决策程序,最终诱导消费者作出于己有利的旅行安排。10有关我国旅游者获取信息渠道的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注:样本总数为9273人;累计共有9723人从以上渠道获取信息,即部分游客从一

种以上渠道获取信息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2 篇5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含义的探讨,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同时,文章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基于此对我国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发展方向

1、引言:

“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但大规模的开展还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如何使其规范发展,从一开始就能走上健康、高效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2、乡村旅游的涵义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作了多种界定,称谓多样,有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乡村风光旅游、都市旅游、体验旅游、观赏旅游、生态旅游农业、农家乐等。这造成了乡村旅游内涵的模糊不清,影响了乡村旅游地正常发展。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本文认为至少应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或谓乡间聚居之地,与都市是相对的。乡村旅游也只能是发生在“乡村”这个空间里的旅游,与都市旅游、名胜旅游是相对的。

② 乡村旅游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范围较广,而不仅仅指农业旅游资源。它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乡村文化、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包括乡村景观等有形的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 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民俗旅游、古迹旅游、山水风光旅游等是对应的,它指的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式。由于农业旅游是发生在农村,所以它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④ 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民俗旅游既可以在农村开展,亦可以在城镇进行,故两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含有共同部分——乡村民俗旅游的关系。

⑤ 乡村旅游不仅能观光游览,亦可度假休闲,游客还能亲自参与体验农家生活与生产,以及购买时新农产品和其它土特产品,是一种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旅游方式。

⑥ 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其目标是生存环境与乡村有较大差异的城市居民,因此在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时应充分利用这个城乡差异。乡村旅游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可以定义为: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

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3、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3.1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的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的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联姻,相得益彰。开发乡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3.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并树立起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乡村旅游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3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极化的旅游流加重了景区负担,因此极大的旅游流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向外分流,以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散热”,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旅游是最佳策略。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近郊多有这种新型旅游区,如大连西郊度假村、大连凌水农场、冰峪度假村等。乡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疏散旅游热点城市的游客压力。乡村旅游可充分满足都市游客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都市生活压力。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4、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4.1 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分布地区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大的因素是区位。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

① 景区边缘地区

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诱发的原因可归纳为四点:一是景区周围的山林需要保护;二是周围农民自发地涌入景区经商,造成景区内社会环境的混乱,这种状况亟待治理;三是大量游人的涌入需要大量消费物质的供给;四是国内游客需要廉价的接待设施。

② 老少边贫地区

老少边贫地区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常规经济的自然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因此,多是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感受极微弱的地区。正因此,使这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平安村,贵阳市的镇山村及井冈山的拿山盆地地区等。在这样的区位上,还有这样的一类村庄,历史上曾是经济、文化和商贾重地,后因改朝换代或交通改道,使之失去原有的地位与功能沦为乡村。这里同样未受到工业革命的改造,至今尚保留着当年的文化风貌———古代民居群和传统的民俗风情。今天,则以古建筑文化景观为主,周边农业景观为辅,开发出文化韵味甚浓的乡村旅游产品。如江苏昆山市的周庄,江西乐安县的流坑村、安福县洲湖镇的边塘村,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朗山村,皖南黟县的西递村、徽州的呈坎村和唐模村等等。

③ 都市郊区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我国的都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型、资源型和混合型。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以上海、广州、北京(混合型)为代表的市场型大城市的郊区,其区位优势表现为直接面对周末度假、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如上海浦东的孙桥、北京的韩村河、江苏的张家港、广东的东莞等;除此,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其二是资源型城市,这类城市数量大,各地拥有的资源特色不同。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他们不仅对全市郊县做出旅游农业大公园(包括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出长30公里宽4公里的银杏观赏带,还在先帝神农故里旅游区创造出以原始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以生态农业为背景的主题公园式的农业集锦公园。

4.2 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① 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② 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③ 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其中,秋季采摘旅游是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一般含在门票收入中的均有数量的限制)。据观察,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家庭的假日生活。故普遍为近地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一至两天。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上,则表现为对环境优美、民族文化韵味浓郁类型的偏爱;从旅游目的来看,度假、考察、学习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在逐年延长;游客年龄结构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

目前,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也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然而改动的结果,既不具备大规模观光、参与的气势,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甚至出现一开发就造成破坏的现象。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依然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甚至已出现或正在筹建现代化饭店和人造景观点。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5、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5.1 乡村旅游产品要有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乡土性”,它的发展依赖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因而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时要在“乡土气息”上下工夫。乡土气息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具体表现在田园风光、建筑风格、农村风俗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在保护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时,并不是不能引入现代的东西,只是要把握好引入的“量”和如何引入的问题。引入的量要以不影响乡土文化为标准;在引入的时候要尽量采取“躲”“让”、“藏”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如乡村旅游区的宾馆建设,内装修可以是城镇一流标准,但外观必须采用与乡村环境适合的材料。

5.2 乡村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

反过来说,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乡村旅游,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使乡下人在被歧视、嘲笑下所形成的自惭形秽的心态得到彻底地改变,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基础。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因为,它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其二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要小得多。乡村旅游正是第一种保护方式的体现。

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5.3 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适应国际市场,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所谓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就是指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它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需求市场;从环境的角度看,又能允许其稳定而持久地生产下去。周庄与福禄贝尔同在昆山市,两处一地之隔,一个生气勃勃,一个倒闭关门。严酷的事实明确地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6、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与人类回归大自然、回归本真生活的梦想相吻合的旅游活动方式以及旅游产品,它对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人们的吸引力不是在减弱而是增强;乡村作为自然与人类相处比较和谐的一个过渡地带,其独特魅力正在日益体现出来;乡村所特有的休闲度假属性和功能,也使它颇受城市人群青睐。尤其对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来说没,开展乡村旅游,能

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当地尽快脱贫致富,不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乡村的面貌将日益改变。这样,不管是比较传统的乡村还是比较现代的乡村,都能够对城市人群产生各自不同的吸引力,都可以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总之,只要假以时日,乡村旅游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旅游学刊.2002,(4):45-50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38-42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15-18

我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各省都在加快本省旅游业的发展,那么目前我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怎样,哪些省份发展速度较快,本文利用各省-的旅游外汇收入数据和5A景区数据和五星级酒店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国各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5A景区;五星级酒店;现状分析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在2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500.2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2%,国内旅游收入为22716.2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7.6%,入境旅游人数为13240.53万人次,与上年人数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下降比率为2.2%。旅游业是一个边缘性、集合性的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波及效应明显,而产业波及效应是旅游业经济效应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具有投入产出率高、就业容量大、关联度强的功能,所以旅游业被形象的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的催化剂”。

旅游业先天的无污染,就地取材的自然属性表明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比较简单,较少资金投入和较低技术投入就可以运行,只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可以考虑发展旅游业;社会属性是本身是一个巨大产业链: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对旅游资源、交通业及邮电通讯业、旅行社、快捷酒店等,旅游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由于旅游乘数效益,以此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巨大;在科研方面表现为旅游业的研究可以促进地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对于国外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国内旅游业呈现出“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格局, 自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1月25日,《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旅游业首次被提升至战略性支柱层面。国家旅游局把这一年确定为“中国世博旅游年”。3月30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征求对《旅游法(草案)》的意见。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法》正式实施。在APEC峰会期间,中美两国达成了签证延长协议,两国间商务和旅游签证将延长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在逐步提升,入境游客数量和国内游客数量也有很大增加,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也在稳步上升。我国又提出“一带一路”的政策和红色旅游的口号,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省的旅游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在5A景区方面和五星级酒店的建设方面都可以看出各省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从上面三个表中可以看出,5A景区最多的是广东省,同时广东省也是旅游外汇收入最高的省份,这样强势的旅游发展必然带来五星级酒店的大量建设,统计数据上也证明了这个论断。河南和湖北的5A景区排名第二,但是旅游外汇收入却不是很理想,五星级酒店的建设也不是很多,反而上海市5A级景区不多,但是旅游外汇收入却排名靠前,而且五星级酒店也是建设的比较多,这可能跟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青海、甘肃和宁夏则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表现平平,由于5A景区量少,旅游外汇收入也相对较少,五星酒店的数量也是比较少。同时,三个表还反应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平衡,各省在旅游资源的占有上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决定旅游外汇收入的多少,这是因为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会迅速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结论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7

一、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概述

(一) 休闲度假城市定义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和空间, 发达的休闲产业, 普遍的休闲活动, 适宜的休闲度假环境和氛围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包含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和狭义的休闲度假城市。广义的休闲度假城市, 是指休闲度假是城市的共性, 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舒心的休闲环境, 满足他们的休闲需要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度假城市。另一方面, 狭义上的休闲度假城市基本上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一些城市的休闲度假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而决定着城市的性质。

综上所述, 休闲度假城市可以概述为:在城市中, 休闲活动普遍, 具有丰富的休闲设施, 休闲产业占重要地位, 符合人文城市、特色城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等多元要求。宜居住, 宜人性, 具备欢迎游客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在营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理想城市空间时, 其环境资源条件必须包括成熟稳定的城市建成区、成长活跃的城市功能拓展与发展区、保存完好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优质宜人的自然景观生态区, 这样的城市, 则可以称之为“休闲度假城市”。

(二) 旅游城市定义

旅游城市, 是指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 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 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 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业产值超过城市GDP的7%的一类城市。

此外, 有发达的旅游业、丰富的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 并以此为基础和支撑, 以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资源, 借助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 形成旅游主导产业和特色显著的城市品牌, 成为在世界或洲际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是发展旅游城市应具备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情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7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 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

因此,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过程。“住、行、游”是休闲度假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房地产市场培育“住”, 交通体系和汽车产业培育“行”, 而旅游发展的根本定位是“游”, 意味着休闲度假游已经逐步成为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 是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到中等发达时期, 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 是“文、体、美”的概念, 到发达时期, 就是“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时代。目前,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当中涉及了如下几个方面。

1.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产品转型。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 即度假、商务、观光, 适宜发展什么, 优势是什么, 就发展什么, 各种旅游产品综合配置。

2.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市场转型。本地市场与小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 周边市场与中型休闲度假旅游闲相对应, 远程市场与大型休闲度假旅游相对应, 不同的休闲空间与不同年龄的需求相对应, 不同的设施与不同层次的需求相对应。

3.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管理转型。在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 无论是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 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 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 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 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 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 还是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并且不断走向成熟。

4.城市转型。近几年来, 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条件, 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而另外一些正在起步阶段的城市, 也借鉴了其他的城市发展经验, 不断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迈近。

5.发展转型。目前, 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开始按照国务院41号文件的要求, 推动产业融合, 构造大旅游体系。从旅游服从大局, 到旅游服务大局, 实际上无论服从还是服务, 都意味着旅游是边缘化的。而现今强调的是旅游融入大局, 构造大局, 这个观念的转换, 就逐渐将旅游边缘化转向旅游中心发展, 就是主流。一是促进城镇化;二是服务工业化;三是拉动新农村;四是推动国际化。这样的格局, 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就是中心工作和发展主流。我国自1998年开始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此后共有339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此外, 我国自2007年至2013年, 共有48座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 如表1。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但在我国经济总量中, 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少, 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 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要达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休闲度假名不副实, 概念模糊不清

休闲度假旅游应该是以休闲、健身、放松为主要目的, 要利用其环境和一些服务项目、基础设施等创造出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其选址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 以便度假者可以在此真正享受到休闲度假旅游带来的舒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由于希望做到以度假者为依托, 选址多临近城市, 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 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休闲度假项目其实质俨然成为了游乐园一日游的翻版。除此之外, 许多建设者和经营者在追逐利益为目的的基础上, 假借休闲度假旅游之名, 经营房地产销售为实。

(二) 基础设施薄弱, 设施陈旧, 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一些度假区接待游客能力遭到制约, 导致无法满足大批量的度假者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 我国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也相对陈旧, 服务水平低下, 例如有的度假区海水浴场粗陋, 许多体育运动设施破败, 游乐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度假区内的住宿设施缺乏个性特色, 众多疗养院的硬件体系陈旧老化等。

(三) 季节差异明显, 淡旺季失衡

我国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跨度较大, 因此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自然景色比较萧条, 大多数休闲度假旅游区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尤其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冬季、树木凋零、河湖结冰、自然景观较为荒凉, 气候比较寒冷, 使许多水上运动无法在冬季进行, 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 损失惨重。

(四) 个性特色不突出, 盲目跟风

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相当一部分无视地方特色、地域差异及自身环境条件, 盲目的跟风模仿, 没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明确的主题, 导致没有独特的优势, 进而也就没有长远的生命力。例如苏州多地打造以园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其他一些省份在以经济收入可观的基础上, 开始生搬硬套, 完全无视自身是否符合园林休闲度假的条件, 照搬照抄, 毫无个性特色。

四、对策及建议

(一) 慎重选址, 重视环境质量,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意识

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选址应综合分析环境与区位两大方面。因此在休闲度假旅游区选址前要进行科学的论证, 分析其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景观品质等开发因素, 作为选址的一项最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 在综合考量环境与区位两方面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该地的区位优势, 打造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此外, 政府和官方机构可以通过传媒或是自身宣传积极引导休闲度假的意识, 使真正的休闲度假旅游不仅是深入民众的心, 也要深入一些投资者、建设者的心, 这样才可以使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真正良性健康发展。

(二) 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设施设备, 提高服务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首先改善一些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交通状况, 完善交通网络, 充分结合当地的先天条件, 将相应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网络完善起来, 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长足发展。其次, 提高接待能力, 改善设施设备, 将部分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一些陈旧设施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充分满足现代度假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提高服务水平, 使度假者充分感受到放松和休闲, 以度假者的满意度来衡量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服务水平程度。

(三) 弥补季节性不平衡, 加强营销力度

休闲度假旅游区淡旺季突出, 可以体现出该休闲度假区的优势和特色季节。因此在充分考量将淡旺季合理利用的基础上, 应该通过一些管理措施, 例如淡季提出一些对度假者优惠的套餐或服务来缩小季节差异。在特色月份则着重推出相应的特色休闲度假项目, 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吸引大批的度假者。同时, 加强营销力度, 例如可以向度假者推荐该区淡季的优惠项目, 将旺季与淡季进行优劣互补, 最大限度地缩小季节差异。

(四) 展现当地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休闲度假旅游区应该结合本区个性特色, 准确定位, 充分利用该区的特色资源, 在开发过程中, 应该突出该区的特色文化内涵, 根据当地的地理、文化、历史、民俗等特色因素因地制宜, 深入挖掘, 提升内涵, 塑造出本区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主体形象, 形成特色持久、别具一格、独特创新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深入, 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经济以及其他各领域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建设也需要跟上国际步伐。实现旅游产业全面绿色转型, 把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美丽中国生态旅游的新范例。

摘要:休闲度假旅游伴随着旅游的火热兴起悄然而生, 并以蓬勃的姿态迅速蔓延开来。文章分析了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现状及其发展态势, 廓清了一些模糊认识, 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发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态势

参考文献

[1]李辉, 明庆忠.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

[2]苏章全, 明庆忠, 廖春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复杂系统及其反馈模型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01) .

[3]桑霞.赤壁市双丘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01) .

[4]冯红英.市场转型期廊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 (01) .

浅谈我国旅游现状和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特色美食旅游;问题;发展对策

中国“烹饪王国”的美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的眼球,“美食游”、“烹饪王国游”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亮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凭借其广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食物原材料、众多的民族、丰富多彩的烹饪技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些为开展特色美食旅游提供了资源条件。

1.我国特色美食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特色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是很高,还没有开发出可供国内外游客自由选择的美食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地仅将“食”作为旅游构成的一个方面,甚至仅仅是作为满足旅游者最低层次的需求,而没有对美食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没有完全将美食旅游项目作为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1.1忽视对特色美食文化背景的宣传

我国各地特色美食种类丰富,如云南小吃过桥米线、福建名菜佛跳墙、官府贵族饮食谭家菜等,这些美食可以说家喻户晓,但是提到这些美食的来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却鲜有人知。这样,游客到旅游地只是简单的品尝一下当地美食而已,仅能满足旅游者浅层次的生理需求,而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满足旅游者体验旅游地历史文化的精神享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特色美食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特色美食对旅游行业的拉动力度。

1.2开展形式较单调,内容较单一

旅游者在旅游地品尝特色美食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品尝美味上,很少参与到美食的制作过程中。旅游者对特色美食深层次的体验和探究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发展趋势。体验旅游具有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是以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旅游活动,能够使旅游者通过身体器官的活动和感受产生比较深刻、强烈的心理反映。

1.3特色美食旅游规模较小,未形成美食产业链

目前,我国旅游中开展美食旅游的总体次数较少,尤其以美食旅游为专项的更少,目前美食旅游项目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不能产生联动作用。没有太多游客愿意花时间千辛万苦地去偏僻之地寻找美食,特色美食没有形成规模,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有限。近几年推出的美食旅游项目,各地孤立开发,项目零散而且缺乏整体营销策略,未形成网络,没有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的转化。

1.4特色美食旅游形象推广和品牌塑造缺失

目前我国特色美食旅游还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形象推广和品牌塑造,而创品牌要有文化内涵,美食会因文化而更具有吸引力。各地特色美食旅游没有对其形象推广和品牌塑造引起足够重视,不利于特色美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2.我国特色美食旅游的发展对策

2.1开发原则

2.1.1绿色原则

我国特色美食旅游应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实现选择能源和技术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美食原材料选择、美食生产设备、美食烹制等方面也要高效利用能源,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可使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作为烹饪美食的原材料,实现可持续发展。

2.1.2审美原则

特色美食旅游面向的是享受型旅游者,美食应该是文化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美食旅游场所应该温馨、雅致、协调,就餐环境、背景设计、环境氛围的营造、服务质量的提供都应给旅游者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在特色美食旅游中,要向旅游者传递美的信息。

2.1.3养生原则

现代特色美食旅游者所追求的是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旅游过程中要注重旅游者“特色美食”及“旅游”两方面的需求,既能享受美食又有益健康,特色美食旅游者希望实现美味与健康的平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养生保健日益成为特色美食旅游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创新原则

旅游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特色美食旅游不断发展。特色美食旅游的创新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如旅游线路的更新,特色美食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要素的结合开发,不同美食资源的重新排列组合。只有不断跟随特色美食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把握前沿及最流行的资讯,才能使特色美食旅游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可持续发展。

2.2发展策略

2.2.1丰富特色美食旅游的文化内涵

特色美食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通过品尝美食实现对一种美食文化的物质认识,旅游部门若能将美食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典故、传奇的故事传说加以开发利用,使得游客能够边听故事、边看原料工序、边尝味道、边思考其中的意蕴,游客乐在其中。使旅游者实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这样既弘扬了民族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升了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

2.2.2塑造品牌,提升资源利用价值

充分利用我国美食文化多元化及美食优势,打造特色美食旅游品牌,确立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抓品牌抓重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美食资源特色,在确保资源不会被破坏的前提下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2.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成立专门政府职能机构

特色美食旅游的良好发展与政府的支持紧密相关,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专门职能机构的成立,一方面可以表明对特色美食旅游发展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增加其发展的信心,减少旅游者的顾虑;另一方面,促进特色美食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品牌的树立,促进特色美食旅游整体良性高效发展。

2.4与时俱进,现代化开发

旅游过程中,对于旅游者来说酒店是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充分利用旅游者与酒店的第一接触优势,把特色美食旅游从酒店里做起,让旅游者在酒店里就能了解到当地美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使旅游者产生好奇探索的心态,为特色美食旅游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发展环境,使特色美食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2.5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运营

引进培训专业化人才,专门从事特色美食文化的开发、传承与发扬。这些人对当地特色美食文化了解后经过培训与旅游者能够进行无距离、无障碍沟通,还可以聘请当地精通民俗的专家、艺术家协助特色美食旅游项目的运营。把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的历史、曲艺、歌舞等联系起来,使旅游者流连于特色美食旅游的美好过程中。把特色美食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做大做强,避免千篇一律地重复性建设,要有基本的卫生标准、生态标准,从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特色美食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美食文化有着与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相通的特点,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为特色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余地和开拓空间。由于特色美食旅游属于体验、享受、发展层次的旅游模式,其发展将更加重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生态学角度来指导特色美食旅游的开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发展特色美食旅游,在繁荣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同时又不会引起“吃的危机”。特色美食作为现代生活人们的追求和需求,及其带来的丰厚回报,会刺激特色美食旅游的开发,这些都预示着特色美食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源.成都美食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学报,2008(4).

[2]王小敏.浙江美食旅游的开发[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67-70.

[3]杨铭铎.饮食美学研究进展与内涵思考[J].旅游学刊,2003(9):34.

上一篇:晨会周会管理制度下一篇:中学生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