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2024-10-10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共8篇)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篇1

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学院:XXXX班级:XXXX姓名:XXXX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无公害农业已成为国民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国家需求,并介绍了我国无公害农业的缘起,发展现状,前景,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无公害农业农产品绿色食品食品安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以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日趋增长,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打破农业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1】苗锁成,2009)

一.无公害农业的缘起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的农产品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农产品硝酸盐、农药、重金属含量等超标,江河湖泊与地下水质严重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国民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国家需求。

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统计,市售蔬菜农药污染率高达50-80﹪,其中绝大部分为甲胺磷,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其有效利用率也仅5O﹪左右。化肥随径流进入江河湖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化肥产生的二氧化氮、氨气、亚硝酸及有害杂质(如镉)对人体健康皆有毒害作用。过多的氮磷进入水体引起藻类过量繁殖,导致鱼类缺氧而死。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酸化、板结,耕作层变浅,甚至对植物根系直接造成伤害。勿庸置疑,农药、化肥都是抵抗病虫害,保障丰收的有力武器,但它们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逐步走向与自然的对立。(【2】李芳等,1995)北京地区32种蔬菜的硝酸盐含量在过去10年中平均增加了lOO% ~400%,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2—8倍。我国每年农药用量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2000年北京市市场蔬菜抽样检测有机磷超标率53.8%,其中韭菜有机磷超标率lOO%,小白菜超标率80%,白菜超标率50%。规模化畜禽养殖,由于滥用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畜产品遭受严重污染。面对严峻的农产品污染形势,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抉择。(【3】赵秉强、戴小枫,2004.2)

二.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无公害农业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面对农业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决策。它指的是在无污染区域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质进入农业生产系统,以确保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农业生产方式,符合这样要求的农业即为无公害农业。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际上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相类似的产品,有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虽然称谓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出自洁净生态环境、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制品的使用、加工过程符合相应操作规程而生产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层次,只有同时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而依据我国当前大众的消费水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消费主流仍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4】岳凤丽,冀永杰,2004.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普遍要求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我国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100% 的人都希望所吃的粮食和蔬菜中不存在有毒物质,79% 以上的消费者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污染指标控制日益严格,日本等国已明文规定对进口大米等农产品中各类污染物含量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的市场。因此,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方向,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武志杰等,2001.2)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无公害农业,如对长效碳铵、长效尿素、多

元生物有机复合肥等肥料及农业灌溉水污染处理与土壤污染的治理与恢复等方面技术的开发部分省市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植保总站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组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计划,主要通过应用生物防治、合理用药、栽培措施等系列技术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推广面积10多万公顷。(【6】孙铁珩、李培军,1996.2)

1984年开始,农业部和国家环保局组织生态农业示范。

1990年,我国又开展了绿色食品工程,并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了绿色食品鉴定、检测中心;黑龙江、辽宁及山东等省提出要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黑龙江省还建立了无污染农产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1992年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从质量标准、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全国组织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工作。

1994年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开始接受有机食品的认证等相关工作。

199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出版了“绿色食品标准”一书。

1997年河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000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2001年国家启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国家将“无公害农业研究”专题列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2001年10月1日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食品的行业标准。

2002年4月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200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7】罗凤莲等,2008.9)

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但目前我国的无公害农业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产品种类相对较少,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的无公害农业生产对土壤质量和灌溉用水要求严格,大大限制了农业用水的来源,必将最终限制无公害农业的推广。如何将无公害农业生产与土壤清洁工程以及严格控制的、有计划的污水土地处理资源化工程技术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无公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三.我国无公害农业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无公害农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创新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其成长需要一系列特殊的条件。当前,我国在无公害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急于求成”现象,忽视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性,过分强调“跨越式”推进,有可能最终“拔苗助长”而损害无公害农业的健康发展。

(1)在对当前发展阶段的判断上,主流思想认为我国无公害农业产业已经进入了高级阶段。诸如一些媒体报道的:我国绿色食品事业驶入快行道(国家信息中心),首都农产品开始步入绿色时代(中国三农网),江苏农业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主流(山西农业信息网),绿色食品之都(齐齐哈尔)正走向世界(东北网),湖北省5年内让无公害农产品主宰市场等等报道频繁出现。

(2)在发展成就上,各地似乎是都在大跨步前进。例如:海南五分之一耕地达到无公害标准、河北无公害蔬菜面积达50多万hm²。、黑龙江绿色农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一,陕西省建成全国最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广东省绿色产品占据全国半壁河山(中国枣网),哈洽会刮圮绿风(中国三农网),浙江省平均每个绿色食品年产值达到1 600万元(安徽在线)等喜报频频见报。

(3)对于未来的发展战略,各地的目标则一家比一家宏伟。例如:大兴安岭要着力打造“绿色航母”(东北网),四川省十年内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中央电视台网),湖北5年内全面实现无公害农产品(智农通网),哈尔滨8年内基本实现食品无公害(中国枣网);各地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也异常慷慨,如海南省申报无公害产品政府买单(中国枣网),贵阳将投入十亿元扶持绿色产业(福建农产品信息网),香港特区拔出390万港元农业发展基金发展绿色农产品(新华社),如此等等。

而实际上我国无公害农业产业尚处在刚刚启动不久后的提速期,距离快速平稳发展阶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至于目前急剧升温的现状,除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保护环境两个因素的推动之外,可能还有以下原因:一是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关注;二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成就渲染了国内的热情;三是发展普通农产品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益不断下降,使不少地区将无公害农业当作发展经济的“救命草”;四是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上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因而导致了决策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8】陆建飞等,2004.3)

四.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对策

⑴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抓紧实施城区农产品田地外移,远离工矿企业等污染源;二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好新的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对基地大气、水质、土壤等综合检测,对不适宜的土地不再发展为农产品种植基地;三是要分步实施,重点扶持,对有条件的城区先行发展,并积极引导农民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四是对目前污染严重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一方面通过城市化发展作为建成区用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花卉种植、苗圃业等来取代农产品的种植。(【9】赵艳秋,2010.4)

⑵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政府应逐渐加大对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人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大力促进开展肥料养分缓释化、有机复合化和生物化;农药天然生物化,生物农药工程化;饲料环保化、添加剂生物化等先进科技的研究,保证无公害农业生产稳定快速发展。(【7】罗凤莲等,2008.9)

⑶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的国家体制。应把“提供充足的、有营养的、安全无公害的食品及发展无公害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制定关于食品安全性的国家政策和行动计划,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无公害农业相关知识;制定并不断完善食品立法,强化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控制系统,推动食品行业实行保障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

⑷培育龙头企业实施无公害品牌发展战略。龙头企业应是推进无公害农业进程的必然载体。发展无公害农业,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对无公害农业基地,要实行“六统一分”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和分户经营的经营服务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衔接配套,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一个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通过培育无公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片无公害生产基地,致富一方农民。同时通过企业化管理模式,保障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并为打造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10】刘小林,2005.3)

参考文献

【1】苗锁成.现代无公害农业理念与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建设浅析.吉林农业,2009

【2】李芳等.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几点思考.中国环境管理,1995

【3】赵秉强、戴小枫.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作物杂志,2004.2

【4】岳凤丽,冀永杰.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5】武志杰等.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科技导报,2001.2

【6】孙铁珩、李培军.无公害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辽宁科技,1996.2

【7】罗凤莲等.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08.9

【8】陆建飞等.对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

【9】赵艳秋.无公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0.4

【10】刘小林.浅谈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对策.农业论坛,2005.3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篇2

众所周知, 我国园林工程的发展历史悠久。我国的园林工程的建设问题一直都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在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下,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园林工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并且要去积极地改进这些问题。

一、我国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1. 我国园林工程的发展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 园林建筑行业主要受宏观经济增长及固定资产的投资等因素所驱动。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短期内园林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从长期来看, 在国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推进, 我国的园林工程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从很多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点。据我国相关行业的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 我国的园林行业平均每年的产值是1 500亿元左右, 而且我国的园林行业每一年的产值都在迅速的上升。不仅如此, 很多专家认为, 我国的园林行业的市场还没有被完全的挖掘, 很多的市场还没有被开拓。这也能够说明, 我国的园林工程的发展潜力非常的巨大。

2. 我国的园林工程发展快, 行业内容不断扩大

众所周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 我国的园林工程一直在快速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发展,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的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的行业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以往的专业园林设计公司少之极少, 而现今的园林设计公司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 其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 设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最明显的一点就是, 园林设计师对于植物的利用。植物是园林工程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在之前的园林设计中, 设计师们并没有扩大其行业内容, 没有充分地利用园林的植物。植物作为园林工程设计的装饰元素和必要的设计元素, 它的存在很重要。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所处的环境有很多天然的植物, 那么园林设计师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一自由发挥的机会, 因为植物的布局和设计可以为我们的园林工程设计增添很多自然的色彩和天然的美。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所处的环境没有很多天然的植物, 我们就要想办法充分利用那很少的植物以及寻求一种适合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所处的环境的设计方法。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很多地方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优势, 我们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所处的环境的天然特殊优势。比如一些地方有喀斯特地貌, 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 设计出很多有意思的园林景观。利用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所处的环境的特殊优势,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突破, 这些设计方法和技巧都是我国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所必须要做的一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行业内容正在不断扩大。

3.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 园林工程建设缺少一定的内涵

作为具有强大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 园林工程建设应该是富有很大内涵的。但新时代下的园林工程建设却显得十分的肤浅, 不管是从园林景观的布局来讲还是从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元素来讲, 都没有很深的内涵,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园林工程设计师的素质决定的。现在的园林工程设计师较之于以前的园林工程设计师门槛要低得多, 这就造成了园林工程设计师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作为中国的当代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师, 他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我们知道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师要注重感性的东西, 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 争取设计出感性与理性同在的设计作品。只有感性与理性同在的设计作品, 才会富有很深的内涵。

(2) 园林工程建设的抄袭比较严重

园林工程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性和创造性, 而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虽然一直保持着很多的本土特色, 但还是存在一些很严重的抄袭现象。这两大问题是目前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所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两大问题。

二、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前景

1.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将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而言,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还属于一种社会的公共事业, 它的存在已经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保护。因为园林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而且还有利于城市的文化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的文明来说非常的重要。但是, 很多当地政府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我国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一味的追求城市建设的经济利益, 这很不利于我国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园林工程建设发展中,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将会受到更多的保护, 也会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

2.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将越来越社会化

众所周知, 我国目前的园林工程建设还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行列。对于社会公共事业而言, 它既有一定的好处, 也有一定的缺点。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作为社会的公共事业之一, 它的出资是由政府承担的。而未来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就在于,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会转变成社会资本化, 也就是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主要出资进行园林工程的建设。未来经济成分也会有所变动, 而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主要出资进行园林工程的建设也是顺应这种社会大的经济趋势, 这一点对于我们园林工程建设发展方向的把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 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环保

近些年来,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越来越高。对于城市的发展问题, 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人们不仅仅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 更加关注的是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注重城市的环保问题, 而我国的园林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如何变得更加的环保。以往我们的园林工程建设只注重园林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和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 在未来我们的观念将会发生大大的改变, 未来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将会变得更加的注重环保。更加注重环保的园林工程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主要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的。“生态园林”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栽, “生态园林”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 强调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三、结语

园林工程建设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园林工程建设往往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形象。我们只有做好园林工程建设的工作, 认识到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园林工程建设对于社会文明的重大作用才能够充分地得到体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也在快速发展。而随着人们对我国园林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 我国园林工程建设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问题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前景。

关键词:园林工程,工程建设,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何伯森, 康立秋, 潘婧.建设部软课题“工程建设监理的国际惯例与我国建设监理业的发展前景”[J].天津建设科技, 2006 (02) .

[2]李运远, 魏菲宇.适应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园林工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12) .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篇3

关键词:隧道 地下工程 发展概况 前景

中圖分类号:TU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1

1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的必要性及概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城市化,为从根本上缓解并解决人口的增长给城市交通、环境等带来的压力,修建各种各样的地下隧道、地下商城及其他形式的地下构建物趋势的增长是必然的。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离开了地下设施,城市是无法正常运转的。就一般规模的城市而言,其供水供气、排污通讯以及供热都是不可或缺的地下设施,而对于那些人口过50万甚至过百万的大型城市,则地下购物商店,地下文化设施(博物馆等)、地下住宅、地下办公室、地下停车场、地下行人通道、储藏室及废物处置地等集生活、储存、运输及废物处置的地下设施更是极为重要的减轻人口压力的方法。

综上所述,就我国地下工程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修建技术水平不但能够满足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而且进步速度快,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我国目前地下工程的技术水平和运用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对地下工程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对施工大型设备进行制造创新,来促进我国地下工程更好的进步发展。

2 隧道及地下工程基础技术的发展

状况

目前,我国的地下工程建设已经拥有较大的规模,并且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地下工程的技术发展迅速并且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技术。地下工程较其它工程技术有它的独特性:历史悠久、业绩辉煌、为人类扩展了无限的生存空间以及它的科学与神秘。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技术、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技术。

2.1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进步

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和推广了“新奥法”,使得我国地下工程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其实际意义有两点:1、通过数值计算等方法详细了解围岩的力学性能,并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尽量减少施工等人为因素对围岩的扰动,在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2、在施工现场要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包括对施工进程的实时把握以及对施工现场的监测、控制。在实践和创新中,我国对“新奥法”的改进和创新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技术系统,如浅埋暗挖、盾构

法等。

近年来,我国在地下工程施工设备也在飞速进步。从五十年代初的手工工具到六七十年代的小型施工设备,以化整为零的方法来逐步施工;八十年代的大型机械设备时期,逐步采用全断面开挖方法,大大的提高了地下工程的施工进度,并且实现了围岩的低扰动;九十年代则是以大型掘进机和盾构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施工,是我国的特长隧道修建能力有了突破性进展。

2.2 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差距

我国地下工程在近几年有着飞速的进步,但仍与地下工程技术强国有着不少差距,主要有:

从地下工程技术层面看,地下工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我国有不少先进技术是引进于国外,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发展与创新。但仍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成功经验相对于技术强国仍有不足。

从地质勘察层面看,我国地质勘查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使我国对复杂地质情况无法充足认识,致使地下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水平也难以提高,并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我国优秀地质勘察人员也严重稀缺,同样制约着我国地下工程的发展。

从管理层面看,我国管理技术现对落后,施工过程中没有有效进行施工进程的监测和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及反馈,以致酿成事故。

3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我国的隧道工程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而交通、水利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交通发展与隧道工程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逐渐成为了制约交通、水利工程发展的瓶颈所在。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网以及铁路网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特别是向着我国多山区地带的西部地区不断的延伸,越来越体现出隧道工程发展的重要性和迫

切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而地下工程的大力发展,正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建设各种城市地下设施,减少地上土地资源的占用量,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宏伟.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地下空间,2001.

[2] 戴文亭,白宝玉.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东北公路,2000.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篇4

伴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创新,电子银行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的焦点。本文将从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我国电子银行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等角度展开分析,找到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现有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电子银行业的顺利运作与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1、什么是电子银行?

电子银行是依靠先进的网络信息、电子技术,为客户提供的一种自助式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类型。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消费金融的日渐兴起,电子银行业不但通过创新消费模式拓展出全新的市场空间,而且逐渐对传统金融服务业行成不可忽视的挑战与冲击。

2、国外电子银行发展历程

电子银行最早兴起于美国,1996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便开始通过网络开展金融业务,由于网上银行的客户、交易额等迅速超过传统银行,其业务覆盖范围快速扩大,得到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关注与借鉴。欧洲国家中英国和瑞士是最先发展网上银行,德国、法国等紧随其后。亚洲网上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进程非常迅猛。

近几年,国外手机银行业务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国家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尤以韩国与日本发展最快。就日本银行而言,手机银行己成为其零售业务的重要支柱之一。

总体来说,国外电子银行通过10余年的发展,立足于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和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长为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我国电子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国内电子业务发展现状

相对于国外,我国电子银行受到法律法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及网络信息技术较为落后等现状的制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一)网上银行

1997年,招商银行建立的“一网通”,首创我国网上银行的先河,中行、建行、农行等也随后陆续推出自己的网上银行。进入21世纪以后,网上银行业务流程更加现代化,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企业与个人的青睐。2010年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553.75万亿元,截止2010年底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图1为05年至10年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及增长水平。由

图可看出交易额快速上升。

图105-10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及增长情况

(二)银行卡及自助银行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借记卡发卡量为21.9亿张,信用卡发卡量为2.3亿张。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33.76亿户,同比增长20%,另外,我国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共277亿笔,金额为905.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6.5%。其中银行卡业务共257.6亿笔,金额为24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和48.7%。银行卡的使用,为消费者日常购物、交易等提供便利,排除了携带大量现金的安全隐患,无纸化操作也促使交易顺利快速完成。

(三)电话银行

电话银行是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一种电子银行业务,它通过电话这一通信工具将用户与银行紧密相连,为客户提供各类查询服务的新型银行。各大银行均开通了“9”开头的电话服务热线,如中国银行:95566。电话银行操作简单,自动化管理,可实时查询,实现了银行“24小时制”的服务模式。

(四)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是我国电子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手机具有方便携带、操作简单等特征,用户可以随时与他人沟通联系,是一种大众化的便捷通信工具。1999年,我国首次开发手机银行业务,为用户提供账户查询、缴费、转账与证券交易信息等服务。目前,中行、交行、工行等各大银行均已开通手机银行的业务,其中招商银行用户手机银行转账汇款0费用、建行用户可享受转账汇款1折优惠等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截至2011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大关,超过3亿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业务,开通手机银行的用户已超7000万,标志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电子银行发展特点

电子银行发展如此迅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具有无纸化交易、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的特点。

(一)无纸化交易

传统银行的日常支付手段通常是通过现金、票据等来完成的,而电子银行的应用使我国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它具有高效、安全、保密的特点,已成为银行业及其他领域的发展主流。

(二)方便快捷

电子银行使用非常便捷,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服务。电子银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针对性的为企业与个人提供理财投资服务,使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电子银行也为用户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水电费、网上购物等的交易支付,省时省力。

(三)成本低廉

电子银行的交易成本低廉,能够实现银行、客户成本的双降,实现共赢。电子银行省去了以往传统支付的繁杂手续,减少了银行的开支,同时可以减少客户交通等的额外费用。

三、我国电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应当看到,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引起从业者的重视。

首先,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有待完善。电子银行的无纸化操作虽规避了携带现金的安全隐患,但由于我国各大银行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整体规划,潜在的信息安全漏洞以及银行内部风险监控体系的不完善为互联网犯罪提供了条件。作为电子银行运营的核心问题,风险管理漏洞如不能妥善解决,将成为制约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瓶颈。

其次,电子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经营理念落后。目前,电子银行服务仅包括账单查询、汇款、转账以及企业资金结算与调拨等业务。新型电子银行未能在传统银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发出具有行业特色的产品,长期局限于传统银行业务的窠臼。相对于西方银行以客户为主,针对客户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经营理念,我国的电子银行仍以产品为主,服务项目存在较大的雷同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不能通过聚焦细分市场,以产品的差异化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最后,电子银行法律不够健全,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尚未针对本行业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影响了行业内信用体系的完善,阻碍了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进程。

对于我国电子银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把握战略定位,加大科技投入

电子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电子银行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运行。因此,我们务必加大科技资金和开发的投入,加强优秀科技人员对电子银行各方面项目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业务监督

我国电子银行业应建立统一的准入和支付标准,规范网上银行支付规范,避免不当操作引起的损失。同时应加强电子支付的网络安全建设,防范计算机、银行卡、手机银行在支付环节的信息遗漏风险。此外,央行应当积极引导各银行采用SET运作模式,在各交易参与方之间建立防火墙,提高信息安全性。

(三)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足度

加强对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提升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助于提高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认识,提升电子银行业的品牌影响力。

为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开展培训,加大培训力度。银行员工培训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培训过程中能够挖掘员工潜力,使员工更好地掌握电子银行业务,并能够提高团队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增强员工防范意识,按规操作,相互监督。

2、创建学习型团队,培育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

3、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提升服务效率为目标的评估体系,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强化产品功能,以差异化促发展

电子银行的产品开发人员应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发掘细分市场,在传统银行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新功能,适应当前电子产品的发展。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长期持续对不同需求的客户进行咨询和调查,打造差异化发展战略,逐步搭建核心竞争力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五)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电子银行已经制定的规章包括:《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属行业指导性文件,而现行的《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均未对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进行规定。监管法律的缺失导致我国电子银行业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应在不断完善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出台相关立法,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我国电子银行前景展望

电子银行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盛而产生,适应了现代电子网络时代的步伐。电子银

行业务作为一种虚拟的银行柜台,作为新兴的金融服务,为广大客户的金融理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发展势不可挡。

手机银行业务将凭借手机特有的优势,成为未来几年的发展热点。它有成为与网上银行与银行卡并驾齐驱第三极的潜力。另外,电子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已与支付宝展开了合作,共同开拓电子商务市场。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篇5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愈演愈烈,每年因为堵车而白白耗费的能源更是无法估量。城市交通拥堵不堪举世闻名,每个城市的市民每天都在为此“埋单”,每天的交通出行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全面发展智能交通已经刻不容缓,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加强交通管理和宏观调控,以最大限度缓解拥堵。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地面公交调度和信息服务、出租车综合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换乘信息服务和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等,能够帮助出行者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由“盲目”出行转变成“有序”和“可靠”出行。近年来,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

北京:规划投资56亿提升智能交通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已经初步建设完成TOCC中心,实现了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统筹、协调和联动,建立了常态化综合交通运输协调管理体系。初步统计,该中心现已整合2800多项数据,接入6000多路视频和13个应用系统。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56亿元,用于提升智能交通。按照规划,北京将建成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和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公交安保三个分中心,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支撑体系,成为数据共享交换中枢、综合运输协调运转中枢、信息发布中心,紧急情况下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这意味着,市民将可以通过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路况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同时,自行车租赁也有望实现网络化服务。

2011年北京首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也已经开始实施,这6项示范工程包括长安街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驾车、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出租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营运性车辆物联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信智能交通服务系统能够使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有利于解决北京的交通顽疾。

上海:延续“世博”智能公交模式

世博会结束后,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上海力争把世博会期间的交通信息共享机制和交通协调机制延续下去,整合各部门的相关交通信息,经过智能处理后,给广大市民出行带来更多帮助。

上海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将不断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世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上海还将在完善道路交通采集发布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公交系统,改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信息服务,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采集发布系统,多渠道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动态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在世博会期间,交通保障协调和运行研判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一机制已经被延续下来,正在为上海交通管理提供评估和预测服务。

公共停车换乘(P+R)系统为保障交通顺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公共停车换乘系统既保证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又降低综合成本,尤其能为中心城区道路减负,降低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上海交通部门将通过推出更多的公共停车换乘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能。

深圳:“十二五”将投16亿发展智能交通

深圳市智能建设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起步较晚,存在资源过度分散、信息资源不共享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深圳市交通部门不断探索U服务(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服务)、U保障(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保障)、U体验(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体验)。在智能交通方面,深圳市出炉了《深圳市智能交通“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成立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智能交通处和市智能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通过了智能交通“1+6”

系统项目建议书,开通运行了E行网,推进了办公自动化、移动执法、大运交通智能调度等系统建设。此外,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十二五”智能交通专项规划工作,是国内少数几个有编制智能交通专项规划工作的城市之一。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将投入16亿元资金,用以发展智能交通体系(ITS),包括2亿元的科研经费,以及14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5年间将完成包括新一代IT和S“1+6”(1个平台、6大系统)工程建设等在内的8大重点任务。

深圳将实行智能公交都市大交通战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专项公交协同、辅助公交参与的智能化大公交发展新格局。

黑龙江:“12471”促交通信息化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全力打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12471”发展格局。即,一是建设一个基础通信网络。以全省高速公路光纤网为主体,以电信公网为补充,建设交通基础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管理部门,用于支撑行业各类语音、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交换。二是构建2级数据中心体系。三是搭建4大基础支撑平台。分别是交通地理信息基础平台、省级交通应急处置平台、交通GPS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形成7类业务应用系统。分别是公路综合管理系统、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水路运输综合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服务系统、交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五是依托一套保障体系。以基础支撑、行业综合管理及行业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内容为依托,加快数据标准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山东:潍坊危货运输车联网联控

山东省潍坊市为加强对全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控和调度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对1256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51家危货运输企业,全部入网省统一监控平台,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GPS联网联控工作。安装GPS联网联控系统后,不仅可以对危货运输车辆的速度进行监控,一旦车辆超速行驶,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对其进行约束,以免因撞车事故而造成危险品泄漏,还可以对危货车辆行驶路线的雨雪天气等进行及时告知,对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的危货车辆及时发现,避免部分不法司机随意销售危险品等行为的发生。GPS系统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增强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山东省潍坊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江西:大力推进ETC收费系统建设

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提高运输效率。

为了发展智能交通体系,江西省依托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实现了沪苏皖赣三省一市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截至2011年10月底,江西省高速公路已建设开通符合国家标准的ETC专用车道139条。据了解,江西省投入近1.8亿元,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和新建高速公路上叠加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建设,主要建设了道路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超速抓拍系统等,全省16条2300公里高速公路建有智能交通体系。另外,江西还将大力发展不停车收费系统,在沪苏皖赣三省一市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周边省份的ETC联网,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湖南:打造智能交通运输网络

湖南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向全省交通运输领域投资约4500亿元,用来修建、升级

打造交通运输系统,到“十二五”末将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力图打造一张湖南省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网络。

此次投资建设湖南的运输系统,高速公路所占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二。根据该投资项目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内60%以上的高速公路将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80%的公路重点基础设施监控覆盖,而且长株潭城市群将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这些针对相关安防产品而出的措施都将提高湖南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行效率,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输。

另外,湖南交通系统还将在“十二五”末实现载运工具动态定位跟踪监测100%覆盖,水路重点基础设施监控80%覆盖,95%的行政许可实现在线办理。

江西: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十一五”以来,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推进以智能交通为先导的交通信息化建设,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实现了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重要运输装备的可视可控。江西省还投入近1.8亿元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和新建高速公路上叠加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建设,全省16条高速公路建有智能交通体系。至2011年10月底,全省高速公路已建设开通符合国家标准的ETC专用车道139条,ETC收费站数量67个。“十二五”时期,江西省将牢牢把握交通运输领域低碳与生态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发展不停车收费系统,建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交通运行环境三大感知网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监测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川:智能交通方便市民出行

四川省2012年将在基础设施和缓堵方面加大力度,计划在12月前基本完成整个中心城区智能交通全覆盖,2011年底前开通市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通道,公交和出租车方面将大力提高交通承载能力,最大程度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为了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全覆盖,成都市将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交通精细化管理。据成都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道路流量采集、事件检测、交通管控等外场系统,力争2012年6月底之前完成三环路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干线路网交通流量视频采集系统、交通事件检测系统、中心城区重要路口交通流量采集系统等的建设。成都市交委下一阶段将加快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协调推进成都市铁路建设,加强轨道交通的营运监管;加快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停车难。

公交和出租车方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加快常规公交发展,确保至2015年末公交日均载客率不低于600万人次,分担率达到30%,全面建成“全国领先、西部一流、群众满”的常规公交体系。力争在2012年6月底前建成出租车电招服务系统,开展以预约为主的电话叫车服务,有效缓解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的“打的难”问题。同时将加快绕城高速公路扩站建设和新增全互通立交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开通市域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ETC)通道,大幅度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福建:城市公共交通加强智能管理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通过了《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大力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实现公交、出租、地铁、轻轨等城市客运一卡通的电子支付和结算。

为了让市民的出行更为便利,使多种交通出行方式能够有效衔接,福建省规划建设省级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公交线网运行态势分析、公交服务水平评价、财政监管、安全与应急管理、行业统计分析等服务。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公交智能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公交合理调度和线路规划等科学化管理,实现公交智能报站。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 篇6

1、中央重视、政府扶持

作为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近两年有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2、我国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主要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法国安盟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等,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3、保费收入不断增多

2004至2008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农业保险占财产保险比重、农业保险赔付金额、农业保险赔付率都不断增加

4、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目前,市场上农业保险险种达160多个,基本涵盖了种养两业的各个领域。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所涵盖的主要农作物,在2007年初期的玉米、水稻等5个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花生、油菜,达到 7个品种。养殖业方面,2008年在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禽、淡水养殖等领域的保险服务。各地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林木、烟叶、葡萄、西瓜、青稞等特色险种,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

5、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保监会先后批准了5家专业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浙江等地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采用“共保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方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也在积极开展渔业保险经营的。

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

6、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农业保险缺乏立法支持;农业保险通常是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推动。

我国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政策予以扶持,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很大,农业保险长期缺乏政府支持,近两年有所突破,我国的农业保险长期处于自主经营状态,而且政府出资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相对较少,没有给予投保农户更多的政策,没有出资建立全国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二)现有的农业保险业务一度萎缩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得较为成功:政策支持和优惠较好地解决了准备金积累问题,该公司实行全兵团统保,既有效防止了逆向选择,又使风险充分分散,使责任准备金能够在各险种之间调剂使用,公司于场、团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也解决了展业和理赔的困难。这种经营几号字是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行生产机制为基础的,难以得到推广。

全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1993年到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

(三)农户风险意识淡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我国的农业保险缺少“孕育”过程,我国的农户生活在“靠天吃饭”的阴影下,随着农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部分农户开始投保农业险,农户道德诚信意识水平不高,道德风险困扰保险公司,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四)2007年出现重大转机

主要表现在:第一,2007年底,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区,种植业、养殖业保费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第二,能繁母猪保险迅速推进,能繁母猪保险覆盖突破80%,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农业保险险种。

第三,涉农保险产品更加丰富。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创新农业保险产品,除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外,还开展了林木、油菜等其他险种,涉及多个领域。第四,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投入保费补贴,对大豆、玉米、小麦、水稻、能繁母猪等6个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第五,农业保险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保险公司的赔付挽救了台风“罗莎”对农业造成的损失,2008年保险公司对能繁母猪的赔付,为灾后生猪生产的额尽快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六,农业防灾防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在做好保险理赔服务的同时,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防灾防损功能,提升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第七,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初具规模。逐步探索了政府与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联办模式,政府承担风险、保险公司代为经营的代办模式和政府政策支持下的保险公司自营等不同经营模式。

(五)新疆农业保险现状

2009年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5.8%,赔款支出8.77亿元,同比增长10.84%。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承保各类农作物近2050万亩,大力推进棉花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工作。

发展设施农业。和田地区保险业在当地大规模开展设施农业保险,为地方2.1万做蔬菜大棚提供了风险保障。

稳步推进村干部、“三老人员”养老保险。新疆“三老”人员以及村干部有12万人,做好他们的保险保障工作,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进农资龙头企业参与保险,探索建立适合新疆特点的涉农保险服务网路和销售渠道。采用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方式,利用农资集团服务网络,由农村当地的连锁店代售保险产品,搭建了涉农保险服务平台。

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长期严重滞后的制度根源

深层次根源,在于市场化经营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不相适应。所谓市场化经营,是指政府不提供资助和补贴,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以市场为依托,实现自我发展的市场化经营方式。中国的农业保险一直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依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这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不相适应。两者的不适应性体现为:(1)农业风险点高度关联性不能满足商业保险可保风险的独立性和随机性的要求。保险要实现“风险分散和组织经济补偿”的职能,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承保的风险必须是“独立的随机事件”。而农业保险,风险单位在灾害事故及灾害损失中常常表现为高度的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农业保险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农业风险的高度关联性,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农业巨灾损失风险是商业性保险公司很难独立承担和消化的。(2)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我国的农业保险缺少“孕育”过程,我国的农户生活在“靠天吃饭”的阴影下,随着农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部分农户开始投保农业险,农户道德诚信意识水平不高,道德风险困扰保险公司,逆向选择问题严重。政府、保险公司、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政府管得少,保险公司不愿管,农户没人管。从政府的角度看:国家财政比较困难,暂时拿不出很多资金支持农业保险。从保险公司角度看:不愿意经营不盈利甚至是负利的农业保险。从农户的角度看:部分农户不相信保险;部分已投保的人,怕得不到赔付。若发生保险事故,则千方百计地从保险公司获得尽可能多的赔付。根源于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农业保险的地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比较大,使得农业保险经营中的你

选择更为严重。受农业生产经营的自身属性及农民小农意识的影响,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比较严重且难于有效控制或控制成本比较高。农户将最容易出险的农作物投保,造成了逆向选择;索赔时,将没有投保的农作物也一并要求保险公司赔付,导致了道德风险的产生。严重的你选择和道德风险,均使得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很高。(3)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高、有效需求不足,均使得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难以为继。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对农业保险造成两种影响:a 由于农业经营单位大量分散,给农业保险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风险控制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较高。b 受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即超高的交易成本与赔付率,既限制了供给又印制了需求。

五、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选择

(一)政府主办,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格局由政府主办,并由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从事经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成立专业性的隶属于中央政府或其某部门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以该公司为主经营全国农村保险业务,它既可以经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保险,也可以经营农村的寿险和其它财产保险,其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亏损可以通过农村寿险和其他财产保险得到弥补。也允许商业性保险机构、合作社和相互会社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成立专业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是一种政府、整个保险业、单个的保险公司和农民四方受益的举措,对政府来说,农业救灾的压力可以减轻;对于保险业来说,由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在政策扶持下着力开拓农村市场,对保险业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对于农民来说,是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的最大受益者。第二,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或由目前的中国再保险公司兼营这部分业务)。其职能:一是通过再保险机制,使农业风险在全国的范围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分散,维持国家农业生产稳定;二是对各省、市、区农业保险的亏损实行差额补贴。国家是通过差额调节来保证农业保险发展。第三,根据有关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保险基金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筹集,由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统筹使用,做到“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分离”,避免渗漏。第四,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结合。根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有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的少数几种农林牧渔产品实行法定保险,其他产品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宜将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凡有农业生产借贷的农业保险标的,及时自愿保险项目也应依法强制投保,政府至少对法定保险险种提供保费补贴。第五,农业保险的经营是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全部或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用由政府拨付。政府还应给予农业保险经营免征一切税赋的优惠,以利于其总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第六,除了经营农业保险外,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性保险的税赋可适当减免,使其可用这些险种的盈余补贴农业保险。第七,为保证上述各项能够顺利贯彻实施,必须先制定和颁布有关法规,因此,《农业保险法》的制定是当务之急。

在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决策、独立经营的体制下,中央农业保险公司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而主要经营全国农业保险的在保险业务,或者就成立农业再保险公司,并通过全国在保险公司给予举办农业保险的省、师

自治区一定的资金扶持。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这种灵活的体制,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

第一,设立中国农业保险管理专门机构(如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该机构隶属中央政府或其有关部门,它不是商业性的企业,而是国家的事业机构,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具体业务,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该专门机构的主要职责和功能是,负责设计和改进全国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审查和监督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并根据各商业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业务量对保险公司提供补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向参与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对经核准的商业保险公司依法开展的农业保险业务情况施行监督。

第二,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自愿申请经营由政府提供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政府的补贴可分为保险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具体补贴比例和(或)数额因政府的财力状况和不同险种而有异。获准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农业保险的专门机构除了给予补贴外不承担其他责任。

第三获准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设计的基本险种,采用规定的费率规章,也可以自行设计自愿投保的农业保险险种,但这种险种必须经过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审查和批准后,才可以出售。保险的展业、核保、理赔由商业保险公司直接或通过其代理人进行。但各级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四在这种经营模式下的农业保险项目要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畜禽的一切现货多重风险保险项目,有必要实行法定保险,以避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便于风险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上分散和降低项目的经营管理费用。其他保险项目实行自愿保险,政府只对法定保险项目给予补贴。

第五,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所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还应该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对法定保险项目应免除营业税和所得税,自愿保险项目也应该免除大部分税负,以利其健康经营。

第六,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要为经营农业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其他国内外商业性保险、再保险公司也可以向其提供再保险,再保险可以采取自愿方式,必要时时也可以采取一定范围的法定分保方式。

浅谈我国广告业发展前景 篇7

一、广告的概述

(一) 广告的概念及影响

广告即广而告知之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 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广告可以划分为多种形式。广告不但包含商业性质的广告, 还包括非商业性质的广告。而本文中所探讨的是狭义性质的商业广告。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批产业的发展, 广告业也不例外, 广告企业和广告从业人员的数量, 二者发展速度迅速, 并且行业的成熟度也逐年提高。现在广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须的部分, 并且我们的生活受其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广告不仅是一种营销策略, 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因为其传播广、渗透性强、教育性之深, 使得广告具有了社会功能, 在影响经济行为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广告业缺乏诚信

广告在引导人们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并且是有效控制人们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广告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价值, 还应在社会影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目前广告市场还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 虚假广告、广告的违法行为泛滥, 对消费者造成了损失。这些缺乏诚信的广告行为主要具有四方面的特征:形式不合法;内容虚假;虚假内容相对隐蔽;实心广告行为相对集中, 即在某些行业中该类广告行为较多。

(二) 广告市场质量差异大

我国广告业起步晚, 属于新兴产业。目前广告公司数量众多, 并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转变, 广告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同时, 违法广告案件的增长迅速。广告市场中广告质量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某些广告公司为吸引消费者眼球,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采用各种手段。很多企业的人员素质和办公环境都无法达标, 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往往采用一些低俗的成份予以宣传。很多公司没有制作和发布广告的资格, 而是采用制作小广告的形式, 这些公司往往不会对广告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或审查。这就是现阶段广告业频繁出现虚假广告事件的原因。

(三) 广告监督不力

广告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事务的发展, 广告的监督体系在不断完善。《广告管理条例》的实施和《广告法》的颁布, 以及其它规章制度的监督都是广告监督工作最有利的支持。实际中, 这些法律法规发挥了监督广告行为、应对市场管理的作用, 也促进了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 当前的法律体系由于受到经济体制和行业本身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缺陷无法忽视, 因此在监管的过程中, 广告监督工作往往会陷入极其尴尬的困境。

(四) 大众对失信广告态度漠然

消费者是广告产生并且投放的主要对象, 所有的经济活动其本质目的说服消费者购买。因而, 广告的制作要迎合消费者。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而物质生活并不富裕, 这种观念对广告的制作人和广告的对象, 都是一种刺激, 因此, 会影响广告文化, 从而直接对其内容造成不利影响, 产生了大量的失信广告。面对这些失信广告, 消费者往往态度冷漠, 这种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让虚假广告变本加厉。即便出现了广告纠纷, 消费者也大多得过且过, 不愿意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种监督的缺失是造成现代广告业发展混乱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广告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广告业竞争力不足

广告规模少, 在经济领域中, 就无法体现出相应的规模效应, 因此产业的集中度较低。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就在于广告行业的壁垒较低, 无需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的广告公司规模小、数量多, 这些都使得广告公司的竞争力较低, 使得广告业的发展受到了局限。

(二) 广告人才缺乏

广告业需要密集的知识、技术和人才, 而这些都会成为广告公司竞争的有力武器。目前, 我国广告业的人员素质水平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分析其原因:首先, 广告业扩展速度迅猛使得广告业需要大量的人员职称, 因此入行的门槛较低, 有些从业人员根本没有良好的教育, 不具有相关从业能力, 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其次, 广告创意不足。我国的广告在制作水平和设计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广告服务逐步完善, 而同其它国际大品牌相比, 差距很大, 这使得我国本土广告公司无法同境内跨国公司或国外相竞争。最后, 一些人员没有行业操守。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广告业的公众形象, 由于竞争激烈, 很多人员采用恶意竞争的方式, 这种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广告的信誉度。

(三) 广告业内部管理混乱

我国对于广告业的管理和经营多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公司管理者的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一些不懂广告的人员由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而占据了管理者的位置。而这些人员中多数没有广告责任感, 因此在低素质广告从业人员、管理者的扰动下, 我国广告业秩序被打破。目前业内很多公司的广告业务都是依赖价格或者人情关系获得, 公司并不注重长期效益。所以当前广告业存在诸多缺陷, 无论是资源整合能力还是服务能力都较差, 非常规的合作经营模式使得行业整体竞争力大大降低。

四、促进我国广告业发展的对策

(一) 提升广告业诚信品质

我国广告监管是以政府主导为主, 广告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辅来共同完成。强化监管职能加大查处力度, 引进广告监测机制提高广告监管能力, 加强质量监控为广告诚信正本清源。同时, 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广告业违法成本。广告的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 要搞好广告建设, 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广告的真实性, 并且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广告业发展的基础, 人员素质会直接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 因此我国广告业是否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 依赖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我国广告业想要加强实力必须具备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广告业专业性较强, 因此应当从人员的专业素养入手, 通过技能的培训提高行业中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在管理方式上实现对人才的尊重、重视以及关爱, 以此避免人才的流失, 并且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另外, 对于在职的工作人员, 仍旧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训、提高, 以此适应行业发展的速度。从管理上健全相关人才管理机制, 为广告业的人才创造出一个更加活跃健康的发展平台。

(三) 优化发展环境

广告业的发展,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要与之相适应。外部环境, 我国应完善相关政策, 对广告业予以规范和鼓励, 重新对广告业秩序进行构建。加强目前广告业的管理, 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对此类问题予以规范, 如对经营范围、职业道德、虚假广告等方面内容应当加强监管。在行业内部, 应以员工为本, 倾听员工的心声, 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最后, 重视员工的待遇, 一个公司必须做到感情留人才能真正的发挥人员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四)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国广告业的经营模式合作时间不长, 大概3年左右。与国外相比, 声誉低, 无法同顾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国外, 广告公司通常和服务对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国的广告业要继续稳步发展, 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同广告主进行良好的沟通,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增加公司在顾客心目中的重量, 才能建立起一个稳步长期的合作关系。

摘要:广告作为企业间竞争的营销手段, 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开放, 市场经济缩短了产品周期, 因而广告的作用凸显并开始蓬勃发展。广告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其对于整个社会、企业及个人的文化影响重大, 可以说广告带来的是一种供应的效果。本文交代了广告的概念和影响, 剖析了广告业发展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进而为促进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广告业,现状,问题,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桉荻.析我国广告业现状与发展措施.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

[2]丁超.刍论我国广告业的发展[J].科技文汇.2007 (2)

[3]张金海, 廖秉宜.中国专业广告公司的生存现状与模式创新[J].中国广告.2012 (9) .

浅谈我国农业工程前景 篇8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生物质能

中图分类号:X71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3.015

Utiliz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of Agricultural Wastes in China

LI Peng,WANG Wen-jie

(Tianjin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Tianjin 300112,China)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wastes utiliza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agricultural wastes as energy, fertilizer, feed and material were reviewed. The de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astes utilization was summarized. Finally the utilization prospect of agricultural waste was advanc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wastes;straw;resource utiliz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biomass energy

农业废弃物(agricultural residue)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主要包括:农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畜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和农村城镇生活垃圾等。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来用作肥料和燃料的农业废弃物的利用越来越少,因此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其中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5亿t (干质量),可供青贮的茎叶等鲜料约10亿t,鋸末、刨花等林业废弃物16 000 t,畜禽粪便排放量134亿t,城市垃圾7万t以上。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这些废弃物以年均5%~10%的速度递增。这其中大部分废弃物被当作垃圾丢弃或排放到环境中,造成可利用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1.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1.1.1消除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的污染主要表现为:(1)秸秆焚烧和臭气引起的空气污染;(2)重金属、农药和兽药残留引起的土壤污染;(3)农业“白色污染”;(4)粪便等造成的水源污染;(5)农业废弃物引起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可以有效地降低或者消除以上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1.1.2改善耕地土壤质量根据全国化肥试验网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和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下降趋势,土壤缓冲能力减弱,抗灾能力衰退,化肥利用率低,土壤肥力降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生产有机肥料可以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并有助于改善土壤质地。

1.1.3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生物质能一直是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农村生活用能源仍有57%依靠薪柴和秸秆。薪柴消费量超过合理采伐量的15%,导致大面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失衡。“九五”以来的全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有效利用农林废弃物和乡镇生活废弃物,发展农村沼气等能源工程和生态农业模式,可有效地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减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1.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我国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堆肥和沼气技术在传统的生态理念指引下被广泛应用,从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收集到的370多个生态农业实用模式中,有1/3是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为纽带联结形成的高效生产模式。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方式主要有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等。

1.2.1能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4%,而且与前三大能源相比具有可再生的独特优势。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质能是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中国先后对禽畜粪便厌氧消化、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发电,燃烧秸秆产生热能供热,将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等。

1.2.2肥料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和乡镇生活垃圾的肥料化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1.2.3饲料化利用目前,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分为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和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因为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类物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便可作为畜禽饲料应用。

植物纤维性废弃物主要指秸秆。当前我国秸秆的饲用量约为1.6亿t,相当于3.67亿hm2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其相应的养殖量约为4.67亿只羊单位,占我国草食畜养殖总量的3/4。秸秆大多可以直接饲喂,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可以提高其营养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加工处理方法包括粉碎等物理方法、酸碱处理等化学方法和微生物发酵等。

动物性废弃物主要指畜禽粪便和加工下脚料。如鸡粪的有效能值为7 524 kJ/kg,含粗蛋白27%左右,无氮浸出物20%以上,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微量元素,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方法处理后可作为畜禽饲料。但是,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利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人们对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利用观点不一致,存在争议。

1.2.4材料化利用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质资源和纤维性材料可生产多种生物质材料,比如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纤维性植物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通过固化、炭化技术制成活性炭,生产可降解餐具材料和纤维素薄膜,利用稻壳作为生产白碳黑、炭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的原料,利用秸秆、稻壳经炭化后生产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的新型保温材料,利用棉秆皮、棉铃壳等含有酚式羟基化学成分制成聚合阳离子交换树脂吸收重金属。

2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废弃物资源总量不清

中国每年到底产生多少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呈怎样的分布,利用状况如何,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没有准确的数据和记录,现有的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出入很大,真伪难辨。

2.2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目前没有完整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农业主管部门只重视“肉、蛋、奶”等农产品的生产,不重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即便在当前注重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也没摆在应有的位置。现有的农业废弃物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标准可操作性差,更谈不上预警、监测体系。

2.3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落后,利用率低

虽然我国农业废弃物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创新性技术少,推广价值不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很低。比如秸秆的利用,大多数还是采用直接燃烧供热或者还田的方式,缺乏先进的利用技术。

2.4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单一,商品价值低

农业废弃物产品开发缺乏主攻方向,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商品价值低。比如畜禽粪便的利用,大多数采用烘干后直接饲喂的方式,缺乏对其有效营养价值的分析利用,没有形成创新型的饲料产品。

3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发展前景

3.1要树立总体发展思路

中国在未来15~20年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总量依然呈增加的趋势,如果不加合理的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尤其是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将更加严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安全,而且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紧密相关,必须树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按循环经济理论,以人为本,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循环社会的“三环”循环总体发展战略思路:第一个“环”是从农业本身发展的层面,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连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第二个“环”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第三“环”为在上述两个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

3.2注重技术创新突破和集成

在今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中,要把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如发酵工程中微生物的筛选和高效工程菌的构建,新型酶制剂的选择等。

依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統工程方法,将各种技术优化组合,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技术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3加强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

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能利用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大拓展,在整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占重要地位。农业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由C、H、O等元素和灰分组成,当它们被点燃时,供应少量空气,并且采取措施控制其反应过程,使其变成CO、CH4、H2等可燃气体,生物质中大部分能量都被转化到气体中。气化后的可燃气体可作为锅炉燃料与煤混燃,也可作为管道气为城乡居民集中供气。将气化后的可燃气经过净化除尘与内燃机连用,取代汽油或柴油,实现能量系统的高效利用。气化后的可燃气还可进行气化发电,气化发电技术可以在较小规模下实现较高的利用率,并能提供高品位的能源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德国最早利用秸秆发电的Thuringain镇电站,年处理秸秆3 000 t,我国目前在海南建设了1.2 MW示范电站,该电站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4开辟新的利用途径

在我国农业废弃物中,秸秆占很大比例。当前对秸秆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燃烧供能、堆肥还田和直接饲喂畜禽上,缺乏其它利用途径的创新研究。笔者认为,利用秸秆养殖昆虫,进一步发展各种昆虫产品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黄粉虫的养殖。黄粉虫素有“动物蛋白饲料之王”的美誉,通过工厂化生产,可提供大量优质动物性蛋白质,促进养殖业的发展。黄粉虫脱脂提油后的虫粉蛋白质含量达到70%,再经提取壳聚糖(甲壳素),蛋白含量可高达80%,不但能够替代进口优质鱼粉,而且完全可以食用。除了黄粉虫,秸秆还可以养殖蝗虫、大麦虫、螟虫等多种昆虫。

畜禽粪便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质资源库,以前大多都是直接堆肥处理。直接堆肥时间长,肥效差。笔者认为,通过一些生物技术手段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比如在粪便中引入蚯蚓,蚯蚓可以凭借自身的酶系统将有机废物迅速分解,转化为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加速堆肥的效果。另外,在粪便中加入适宜的菌剂进行发酵堆肥,可以迅速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快速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产生生物热能,高温抑制或杀灭有害菌及病虫卵,而且还可以吸收分解恶臭。因此,筛选和培育合适的生物菌剂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总之,农业废弃物是一个大的环境污染源,同时也是一个大的生物质资源库,具有“双重性”。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尽量降低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8):169-173.

[2]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3] 孙振钧.中国生物质产业及发展取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1-5.

[4] 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 (4):159-161,169.

[5] 程序.中国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中的创新和存在的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5):1-6.

[6] 张红骥,高亚冰,王凡,等.农业废弃物转化再生饲料的研究概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 (1):71-73.

[7] 张承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前景[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1):22-25.

[8] 孟海波,韩鲁佳.秸秆物料的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6):38-41.

[9] 程文定,郜敏,吴天德,等.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饲料资源化开发应用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7):24-26.

[10] 赵青玲,杨继涛,李遂亮,等.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7(2):184-187.

上一篇:汉语拼音的拼读及书写规则下一篇:打渔杀家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