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路

2024-06-28

现代思路(精选12篇)

现代思路 篇1

原题回放:

草原怀想

鲍尔吉·原野

(1)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2) 站在草原上, 你勉力前眺, 或回头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3) 在都市里生活, 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 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 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4) 然而草原没有。

(5)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 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 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6)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 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 只可感受。

(7)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 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 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 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霭中的淡蓝。

(8)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9) 和海一样, 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 极单纯,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10)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 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 它的第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 胸可以接触草原, 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 而海上则行不通。

(11) 在草原上,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 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也可以说局促。人,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 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 只剩下天地人,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 在草原上,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 果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 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12) 外来的旅人, 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3) 在克什克腾,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 我愿意像母牛一样, 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 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 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14) 草原上没有树, 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 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 凝立冥想。关于克什克腾的一些旧事, 譬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立碑、康熙大战噶尔丹等等一俱杳然而无踪。

(15) 草原与我一样, 也是善望者, 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找出文章开篇总写草原特点的句子。

2.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有何不同?

3.联系全文说说 (11) 、 (13) 段划线句子的思想内涵。

(1) 在草原上,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 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也可以说局促。

(2) 当我在草原上, 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 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同样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中“天似穹庐”与选文中哪一句意境相同?

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请谈谈你对草原的理解。 (不超过50字, 不得照搬选文中语句)

(甘肃省定西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

思路点拨:

本文是一篇意蕴隽永的优美散文, 特点, 赞美草原的雄浑壮阔,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母亲深沉的爱。试题关联五个方面的考点。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能力。答题时认真审视文章标题, 然后通读全文, 再依考题要求细读文章开头部分, 即可找出所需答案。参考答案·:··“·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和语言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认真细读相关语段, 然后快速从语段中摘出语言予以概括。参考答案:“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 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 因而困惑。”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语段中重点句子的理解与阐释。答题时仔细研读 (11) 、 (13) 的内容, 然后重点研读划线句子, 联系上下文, 抓住划线句子中重点词语和上下文的关键词语, 从句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参考答案:“ (1) 句写出因辽阔无边而引起不自由感、局促感, 体现出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2) 句面对草原, 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 形象说明作者对草原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

第4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比较阅读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与散文中意境的感悟。参考答案:“天, 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第5题是一道主观题, 也是一道开放题, 答题时紧紧围绕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按规定字数发表自己的见解, 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 (1) 草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 应该珍爱并加以保护。 (2) 对草原雄浑壮阔给予诗意的赞美。 (3) 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4) 强调人与草原的相互依存关系。”

现代思路 篇2

摘要: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森林这一关系全球生态状况,关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在人类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党和政府审时度势,2003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本文来源于课件之家 http://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林业建设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深入学习贯彻《决定》,就是要按照《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1、要树立正确的观点1.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1.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就是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造子孙孽”,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即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1.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就是要改变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实现“天人合一”。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的过程,表现为矛盾与对抗的过程。没有这种冲突,就不可能有人类今天的繁荣和文明,同样,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君子以人合天,而不强天以从人。”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山川秀美,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诸方面都产生新的变化,实现经济人、社会人和自然人三大系统的协调,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新的社会形态。

2、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决定》指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结本文原创网站为课件之家 http:// 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

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我国现有的16亿多亩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他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谋求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调整生态建设发展战略。

3、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用经济的办法和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比其物质产品效益要大得多。据专家核算,北京市的森林生态效益是林木自身价值的13.3倍(1999年)。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测算也表明,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10倍以上。生态建设的社会经济特性,决定了这种公共服务产品难以像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可以通过一般的产品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因此,生态建设缺乏动力机制。完全依靠政府投人,一是资金有限,二是投资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资效益高。必须采取经济办法,“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生态经济》,莱斯特.R.布朗),使生态成本进入产品价格,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破坏资源生态的制约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然资源账户体系、绿色价格与投资评估体系、环境资源价值体系等环境经济制度,形成生态产品及服务投人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业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构筑现代乡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现代化;乡镇文化体系;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06-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左权县乡镇文化站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层面,延伸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文化工作在广大农村的覆盖,丰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电视、电脑、MP4等先进的传播技术已经走向了千家万户,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经常不断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同质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对群众还是否有吸引力,是不是可以变得可有可无了?依笔者多年从事乡镇文化事业的经历看,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大力发展。

1 乡镇文化站对促进和繁荣基层文化服务意义巨大

首先,办好文化站、加强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是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是实现社会文化公平的需要,更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其次,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中,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一役。社会文化服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类是如歌厅、舞厅、网吧等提供文化经营服务的市场文化服务,即以赢利为主的文化服务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部分文化产品都以商品形式进入了流通领域,并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文化服务。但是,文化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资本的趋利性使得经营文化服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缺失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弥补。而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基层最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是政府弥补市场缺失最重要的力量。再次,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乡镇文化站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任。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文化站的存在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市场充分发育和发展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非但不能消亡,而且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服务需要。

2 构筑现代乡镇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政府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建立现代化乡镇文化服务体系。

2.1 要成为职能具体明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实践的,而不是理念的;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虚无缥缈、无影无踪的。目前,很多乡镇文化站虽然说是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人一站,人就是站;多重身份,多种职能;既是农村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又是乡镇机关的驻村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这是不行的。乡镇文化站要完善机构、确定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2.2 要配齐适当有规模的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承载的主要媒介,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构成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素。文化站作为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基本稳定的、具有一定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场所,要因地制宜,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左权县近年来就依托原有文化场地,投入资金重新修建了乡镇文化站,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现代多媒体教室、文化广场为一体的群众休闲、娱乐、学习、集会的场所。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要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农村文化宝藏,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感染力。四是要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文化活动群体。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辐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2.3 要方便群众参与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如何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往往把文化站视为乡镇机关的一个工作部门,有限的一些设施也都设在乡镇机关里,这是不妥当的,也是不利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因为文化站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而不是乡镇机关的文化室。文化站所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应该无条件地为当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而不能仅仅为乡镇的机关干部服务。因此,文化站不能设在乡镇机关内,而要设在方便群众参加活动的地方。

2.4 要有稳定可靠的政府财力保障

任何文化服务的提供都是有代价的,有成本的。这个代价或成本假如不以经营服务的方式来取得,那么就必须由国家政府来承担。文化站作为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机构,面向公众提供的是公益的文化服务。这种公益的文化服务显然是非赢利性,因而其成本自然不能由自身来解决,而必须由公共财政来保障。既要文化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又不为文化站提供公共财政保障,就象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去吃草那样滑稽,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政府要为文化站提供公共财力保障,确保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

2.5 要有德艺双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文化站服务人员必须具有很好的素质,首先要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次要有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能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再次要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能够切实担当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任务;最后要实行定岗、定责、定任务、定报酬,建立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实行多劳多得,进一步调动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ystem of Modern Villages and Towns

Xing Zhijun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romote the rural society to promoting and prospering the service of culture at the basic level in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doctrine plays a positive role. Construct the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f modernized villages and towns , will need to adopt a series of to arrange Construct, so as to ensure that sets up the long result mechanism that public culture serve, expand the spread aspect of socialist culture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township th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of the cultural center in the town is fulfilled.

湖南现代植保发展思路探讨 篇4

现代植保是与传统植保相对应的概念。它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人才和政策保障为支撑, 通过对现代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的高度集成应用, 促进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防控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和植保管理法治化。在防控策略上, 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在防控方式上, 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转变;在防控措施上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最终实现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有机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提升队伍素质

1.1 增加队伍总体数量

湖南省市、县2级植保机构现有专职植保人员858人, 省级41人, 合计约900人, 虽能基本完成全省植保植检工作任务,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保生产、保质量、保生态的新任务相比, 当前植保人员的总体数量不够, 仍有较大差距。因此, 要大力充实省、市、县3级公共植保机构人员力量, 县级公共植保机构原则上每0.67万hm2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专业人员, 环境复杂或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适当增加;农业乡镇不少于1名植保员;确保县级以上植保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80%, 这样一来, 全省公共植保机构就可拥有近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与此同时, 逐步建立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专业技术队伍, 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植保员, 专业化服务组织每666.67 hm2服务面积配备1名植保技术人员。

1.2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服务人员的分级培训制度, 对市州植保部门负责人, 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 每年进行植保新技术培训;对重点县植保公共服务机构在岗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3年左右进行1次培训。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全省植保系统“提质转型、创先争优”学习型系统建设, 调动各级植保人员的学习热情, 提高全系统的执行力和综合能力[3]。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活动, 强化对村级植保员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 通过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防队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 让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满足现代植保的需要。

2 强化技术装备

2.1 推进数字信息建设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是现代植保发展的标志和方向, 有助于提高植保工作水平。一是深入推进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行动。充分利用电视、电信等数字信息技术, 提高病虫信息与防治技术传递的入户率与时效性。力争到2015年, 全省病虫信息进村率达到100%, 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病虫发生短信息农户全覆盖。二是着力做好“湖南植保植检信息网”的管理和后续开发工作, 为全省植保系统打造优质的信息交流和工作研讨平台, 并使之成为对社会提供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服务的平台载体;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好植物病害鉴定、病虫测报等QQ群的功能和作用。三是整合国家和省里有关项目资源, 加大资金投入, 用2~3年的时间, 建成全省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防控指挥调度系统和检疫审批监管系统, 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2.2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

一是密切农科教和产学研协作, 加强重大病虫害尤其是有害生物疫情、新传入、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解决植保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技术问题。二是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研究和推广应用, 尤其要加大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着力抓好病虫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三是加快植保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植保新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四是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 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 从技术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五是创新推广模式。实施项目为载体的整体推广模式, 把各种先进实用的植保技术优化集成于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项目之中, 整体推广。同时要边研究边示范, 着力打破研究与生产脱节的弊端, 使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

2.3 提升物质装备水平

一是管好用好已建成和在建50个国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病虫监测设施, 有效发挥区域站的功能作用。二是强化非区域站病虫监测防控设施建设, 各县级监测站点要配齐病虫调查监测、信息传输、检验检疫、防控处置等仪器设备, 尤其要配备先进的病虫测报装备, 降低病虫测报工作强度,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三是加快高效环保新药剂、新剂型的推广, 推进害虫天敌、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植保产品产业化发展和应用。四是大力推广高效施药器械, 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无人机防治病虫害。

3 打造工作平台

平台是实现人员和技术有效结合的载体。在传统农业中, 病虫防控和植保技术实施的主体是千家万户, 防控的效果和质量非常有限,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现代植保, 必须打造高效工作平台, 创建更为先进的病虫防控服务体系, 将病虫防控责任转移到更有效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上来, 由专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科学防控和植保新技术推广传播的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实现性诱剂、色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新技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新农药的大面积应用, 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安全、高效、科学防控的目标, 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截至2012年底, 湖南省已有1 313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加快培育更多规模化、规范化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全省要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 并鼓励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农技组织、种植大户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相关服务。2013年, 全省计划在60个项目县每个县新增3家以上组织, 其他县培育不少于3家组织, 年末全省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1 400家, 其中服务面积333.33 hm2以上的服务组织超过500家。

4 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保障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是推进现代植保、充分发挥植保保驾护航作用的关键。针对湖南省当前植保工作的实际, 必须大幅度提高投入, 建立健全植保工作的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好人员和办公经费、工作条件和设施建设经费、植保队伍教育培训经费和重大植保项目专项经费四项经费。二是强化规范管理, 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和即将出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强化对病虫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病虫害大面积防控、绿色防控技术、新农药器械推广等工作的管理。强化检疫执法, 重点搞好产地、市场、调运检疫, 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和扑灭工作。三是增强服务能力。要按照公共植保的要求,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大面积防治和对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指导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现代植保公共服务[4]。

参考文献

[1]吴婷.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世界各国农业服务体系化解发展难题[J].湖南农业科学, 2013 (2) :12-16.

[2]孙景淼.加快建设现代植保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11) :8-10.

[3]加快推进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意见[EB/OL]. (2013-05-22) [2013-08-21].http://www.farmer.com.cn/xwpd/bwdt/201305/t20130522_844855.htm.

现代园林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5

3.1联系实际,发展低碳园林

在最近几年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劣,越来越紧张,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环境问题,尤其是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而,现代园林管理就要不断地联系实际,把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园林管理的新要求与发展越来越迅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展低碳园林。所谓低碳园林就是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要选取适合当地的植被、植物种类,同时考虑到建设园林时所用的材料,在给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把人们提倡的低碳理念运用到现代园林管理中,从园林的设计到施工使用材料都采用这种新型的理念,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还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我国的北方由于气候相对比较干燥,降水大多集中在7月、8月,而且在一年四季中冬季的时间较长,因此对北方的园林进行设计与管理时要结合地域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例如在北方的园林中可以种植五角枫、栾树、金叶槐等落叶观叶类乔木,白皮松、油松等常绿观叶类乔木,丁香、连翘、海棠、碧桃、榆叶梅、金银木、珍珠梅等观花植物,选取这些本地的植物与树种,降低了运输造成的能耗,保证了成活率和景观效果。例如山西是个缺水的省份,太原市境内的汾河几乎要干涸。太原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投入近14亿元对汾河进行治理。经过治理,原来几乎干涸的河道得以有效地恢复,太原增加了水面面积308万m2。如今,临近汾河的地方还建起了汾河景区和滨河公园,供市民和游客休憩游玩,原来很少有人去的汾河岸边如今热闹非凡。正是有了这次汾河的集中治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提升,太原市的热岛效应降低了1℃,人均绿地增加了1m2。同时太原通过采取拆迁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破硬增绿、借地造绿等多种形式,城市绿化量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3.2引入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园林管理的创新主要是来自园林规划管理人员的不断创新。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对于实现园林管理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园林管理创新,就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园林管理的专业素养,使其不仅要具备园林管理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审美情趣,这样,就会以更加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园林管理,实现园林管理在城市中的作用[3]。

3.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技术

如今园林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和新要求,为了满足园林管理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园林管理的要求,在现代园林管理中要积极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像培育苗木采用无土栽培、栽植苗木施用生根剂、栽后树冠喷施抑制蒸腾剂、修剪后涂抹伤口保护剂、冬季防护喷施防冻液、树体输营养液等技术已广泛应用。现在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有了很多的更加适用于园林管理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利用园林中树种的造氧吸碳等功能进行园林规划与管理等,都是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更加科学的分析、了解园林管理的各个环节,就可以发现蕴藏在现有管理技术下的新方法。以我国山东的寿光市的园林绿化管理为例,在该园林绿化管理项目中选择吸碳多、放氧多的生态树种,例如常绿油松、百叶松等树种进行栽种。栽种绿化苗木96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到620余万平方米,这些苗木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00多吨,造氧300多吨,日造氧量可供40多万人呼吸。还在整个园林的南部采取常绿树种和宜林乔木、灌木、花草相搭配的形式,在完善园林工作的同时也考虑了园林的人文方面的因素。

3.4园林管理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现代园林管理要紧密联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园林管理中引入市场管理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更加高效的管理越来越多的园林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了解经济的发展动态,更加符合人们对园林管理的要求。在园林管理中可以积极应用市场经济中已经逐渐成熟起来的管理技术。

3.5以参与代替管理,促进全民参与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并不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人员的单向责任,而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居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应该发动所有居民参与到现代园林管理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宣讲,调动群众参与园林管理的积极性,能够在园林管理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管理的新风尚。使居民能够参与到监督园林管理工作中,可以对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要求相关部门公开财务状况。针对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并且自觉参与到园林维护中,使园林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4结语

虽然我国的现代园林管理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改进创新,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将园林建设得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更加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使人与自然可以更加和谐有序的相处。

参考文献:

[1]张翔宇.探讨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J].中华民居,(11):35-37.

[2]刘锐.创新思变推动园林管理事业发展[J].环保园林,(4):91-92.

现代服务业税收的改革思路初探 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税收改革 营业税 增值税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税收现状

我国现行的工商税收中的大多数税种的课征范围都与服务业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已经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服务业税收制度框架:就服务业的资金流而言,形成了加工及修理修配服务适用增值税、其他服务行业适用营业税的流转税体系;就服务业的利润流而言,确立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并行征收的所得税体系。现行税制几乎囊括了整个服务业的经营领域,也广泛涉及了整个服务业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环节。初步建立了多税种、双主体、全环节的税收制度框架。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营业税征收收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针对服务业的营业税是按营业收入全额征税,而针对工商业征收的增值税是按产品销售额扣除外购原材料和设备价值的增值额征税。服务业的营业税与工商业的增值税比较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

(一)全额征收,重复征税

营业税是按服务业营业收入全额征税,而多环节营业收入全额征税必然导致重复征税。营业税是一次交易一次征税,也就意味着分工越细,税负越重。而现代服务业正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而出现的,全额计税的方式显然不利于现代服务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影响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对交易成本的降低乃至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起到阻滞作用。

(二)两税并存,抵扣中断

为避免重复征税,我国对工商业采取增值征税办法,实施增值征税的基本要求是环环相抵。而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存,使增值税抵扣中断。具体表现在:从服务业看,由于征收营业税时外购产品缴纳的增值税不能在营业税中抵扣,使抵扣中断;从产业流程看,当处于中间环节的服务业征收营业税时,不但服务业从上一环节外购产品和服务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不能抵扣,而且服务业为下一环节提供服务的营业税也不能抵扣,使抵扣中断。

(三)税赋偏重,税率不公

2009 年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大大降低了制造业等生产型企业的税收负担,而涉及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则相对较高。服务业承担的税负普遍高于工业企业,造成服务业企业的运行成本高,抑制其对技术、人才等投入的积极性,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不仅税负偏重而且税负不公。此外,部分税目鱼龙混杂,且适用同一税率,导致税负不公平,如“建筑业”税目中的暴利行业( 房地产开发) 同微利行业( 建筑安装修缮) 都适用 3%的税率。可见,税率结构和水平难于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多需要扶持和鼓励的行业根本得不到营业税的实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变的改革

(一)协调中央与地方间的利益分配

增值税扩围中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分别是现行税收体制中,中央和地方最大的税种,其中增值税是中国的第一大税种,占税收总额的 60% 以上,而营业税则是地方第一大税种,占到 30% 左右。如果将来取消营业税,地方更是失去一个重要的税收收入来源,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锐减。我国在营业税改革和增值税“扩围”的过程中,应给予地方一定的补偿,重新分配所得税与增值税的比例,建立统一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力度的转移支付,以促进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

(二)坚持循序漸进的改革路径,先试点后推广

从世界范围来看,规范化的增值税亦即西方模式的增值税,是全面消费型的增值税,并采用单一税率制。无论是欧洲的增值税,还是实行现代型增值税国家的增值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把增值税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商品经济的全部领域。建议在推进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的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中,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在试点地区选择方面,既可以选择地方财力较为雄厚的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也可以选择营业税在地方财政占比较小的安徽(9.68%)、河南(9.52%)等省试点。试点行业选择,既可以选择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性劳务服务如交通运输业等,也可以选择税负较高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进行。

(三)分步实施,设计增值税的最佳征收方式

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新加坡模式的进项税额部分抵扣法和新西兰模式的零税率法中的先进经验。首先区分显性收费与隐性收费以决定增值税的征免。根据目前我国金融业务的分类方法,融资租赁业务及金融经纪业务一般来说是显性收费,因而是应税项目; 而一般贷款业务、金融商品转让和保险业务及外汇转贷业务等是隐性收费,因而是免税项目。其次,确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方法。短期内,归类于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从长期看,由于金融业务种类庞杂,将进项税额严格准确地归类于应税和免税项目任务繁重,为了节省征管成本可允许金融业仅就进项税额在出口项目和非出口项目之间的归属进行核算,而对非出口项目的进项税额则按照统一的比例进行抵扣。

世界经济已经从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产品生产时代进入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日益提升,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我国的税收现状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对现代服务业税收的改革, 逐步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乔,席卫群.比较税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姚建英.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税收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 16.

吉林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探究 篇7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2]1号)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精神, 加快推进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吉林省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通知》, 文件明确指出各地市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 认真贯彻实施本计划, 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在接下来的内容, 详细介绍了文件制定指导思想。在领悟文件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为今后吉林省农业总体势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吉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

吉林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 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大农业投入, 着力促进主导模式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生产质量标准化、产销服务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化、产业支撑科技化、基础条件设施化,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基础保障、政策制度、市场和人才体系, 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 吉林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探究

2.1 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这些年, 吉林省农户个体生产与农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生产中, 不少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 并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产品结构调整, 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盲目现象突出, 使着农业经营效益一致得不到有效改善。并且分散的农户经营, 使着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也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此, 非常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资源组织化程度。在发展合作组织的同时, 还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联系, 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提高本省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业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吉林省农业发展要想实现现代化, 必须要解决当期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 有效提升农业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 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吉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现阶段,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要紧密围绕着中部引松供水工程、引嫩人白引水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大安灌区工程、四湖沟水利枢纽工程等六大重点水利工程来进行。其次, 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业实现机械化发展, 搞好农机机械化发展, 要以解决玉米、水稻的机械化进程为重点, 发展玉米收割机械化和水稻插秧机械化。最后, 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科学现代化。现阶段发展高效农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地发展。吉林省的中部地区为产粮主打区, 要重点发展本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一手抓建设的基础上, 一手还要现代科学技术投入, 只有“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才能切实提高本地区农业产业带的发展。

2.3 注重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 提升本省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标准化的呈现, 提高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水准, 就是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基础上, 制订出适合畜牧业、种植业等发展的科学标准,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标准落实到实处。同时, 随着农业产业标准化的进程, 本地区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将会更上一个台阶。这个时候, 要审时度势, 扩大对外开放, 提升农业的国际化水平。要在更大范围、更大层次上, 引领更多的农业产业参与国际交流,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两大资源, 提升农业可发展空间。

2.4 多渠道整合, 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实现农业信息化,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可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缩小城乡信息化“鸿沟”,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要整合现有农业信息网络, 建立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 各省市为服务主体的综合性网络信息网。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卫星遥感技术的作用, 建立农业资源动态检测、农业产量评估等服务平台, 切实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此外, 在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的情况, 还要做好农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力度, 重点突破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切实提高农村信息员的综合素质, 为农业产业信息化地推广创建条件。

3 结论

总之, 吉林省农业走现代化之路, 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吉林省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通知》的提出, 切合时代发展脉络, 顺应改革发展要求, 为今后本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指导下, 我们要找准今后发展脉络, 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业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注重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 提升本省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多渠道整合, 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摘要: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精神,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吉林省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通知》。在领悟文件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为今后吉林省农业总体势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吉林

参考文献

[1]吕文广.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分析 篇8

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 创新思维的应用, 是提升现代建筑创意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它和解析性逻辑思维的根本差异是:创新思维囊括了创新主体的多个因素, 是决定建筑设计作品多元化创作的重要体制之一, 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显得极为重要。在建筑设计的不同工作阶段, 均应始终贯穿创新理念。自从工业社会以来, 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建筑设计也会导致宝贵的资源被消耗, 不利于节约能源。有鉴于此,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愈来愈受到关注。

1 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

1.1 全面开发的原则

应当运用更加体现出实效性的方式, 运用尽可能少地材料以及资源消耗, 从而得到最为理想的开发效果。在如今人类的发展与资源趋向枯竭的状况下, 全民开发还是极为重要的。当然, 该原则还体现为建筑在空间组织之中。这就应当妥善地对现代建筑的所有面积实施充分而有效之利用。

1.2 集约设计的原则

如今, 建筑的不断建设、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矛盾正在变成一个愈来愈显著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 要通过集约设计, 拓展立体化开发用地所需要的空间, 从而更加深入地开发城市的地上空间以及地下空间, 从而更好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因此, 要充分结合本地实施旧城改造的大好契机, 更加积极地进行拆旧和建新, 从而持续提高城市所具有的实际容量。在建筑设立的空间结果上, 还要更加积极稳妥地运用具有轻和薄等特点的新型材料, 做到利用尽可能小的建筑空间来实施建筑设计。在如今全世界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 实施建筑设计节能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由此可见, 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新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状况, 持续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集约化程度。

1.3 合理设计的原则

在如今各类技术标准长期并存的新情况下, 必须让现代建筑设计和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同步性。因此, 要紧密结合实际, 让现代建筑设计真正得融入当地发展大局之中。为此, 就要实施更为合理的设计, 真正做到具有实效性, 这就要求必须从本地实际经济条件加以考虑, 和本地具体消费状况以及市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一致。在此基础上, 现代建筑设计还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状况、地形状况和地质状况等诸多因素加以联系,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建筑设计取得事半而功倍之成效。

2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方法

2.1 建筑结构技术创新的基本方法

现代建筑设计在结构有诸多新的要求, 主要涉及到建筑物的强度、跨度和形态等等。结构并不仅仅只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还是加快建筑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具有创新性的结构因素, 能够设计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现代建筑方式。一方面是要设计出能够挑战地心引力的现代建筑物结构。在现代建筑刚刚取得发展的开始阶段, 建筑物就体现出大力挑战地心引力的极大制约, 向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发展。在原来的建筑设计过程中, 建筑结构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全力以赴地保持建筑之稳定, 也就是保持其坚固性, 但是, 为切实做到长期维持这类建筑物之稳定与坚固, 这就要面对地心引力的巨大挑战。比如, 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理念中的巴黎无止境大厦就充分应用了一种生长型的现代结构, 从底部到顶部, 越向上, 所用到的是更加轻巧灵便的金属性结构, 而塔楼则位于建筑物顶, 均使用玻璃板对外墙进行遮挡, 并且为减小风阻而设有多个空洞。这一设计方案很遗憾未能真正实现, 但也恰恰证明了人类挑战地心引力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是要合理地应用结构仿生技术。自然界中的生物均为自然环境之下长期以来形成的综合性的产物。结构仿生技术将生物的原型看作一个系统来实施研究, 进而理解生物系统自身具备的工作原理, 从而实现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仿生结构设计主要是以生物或者生物所在栖居物为其原型的, 完全可以运用结构仿生技术来实施建筑设计, 这样一来, 即可提出合理而且多样化的结构形式。

2.2 建筑节能创新的基本方法

一是新型构造技术在建筑物玻璃幕墙设计当中的运用。在城市中的现代建筑物玻璃幕墙的设计当中, 大量新型构造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例如, 用于现代建筑的双层玻璃幕墙、具备雨水收集功能的建筑玻璃幕墙等。在以上技术中, 最能够展现构造技术从而具备了绿色节能功能的双层玻璃幕墙, 这种幕墙现在用得最广泛, 且节能的成效是最好的。在最新的研究中, 双层玻璃幕墙所具备的新技术能够较为妥善地处理好传统意义上的单层幕墙不具备的那些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双层玻璃幕墙比以往的单层幕墙在采暖中节约能源42%至52%, 而制冷时则可节约能源38%至60%。因为应用了双层玻璃幕墙, 促使玻璃幕墙的保温功能、隔音功能和通风功能较之以往均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二是围护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围护结构方案, 能够较好地提升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节能性能, 从而对于创新建筑节能仿真具有很好的市场拓展作用。节能仿真对象能很好地依据建筑物的自身情况, 逐步发展到围护结构、空调系统和能源体系当中, 而现代节能建筑的各种关键影响因子均能够实现数值模拟甚至虚拟现实。在此基础上, 现代建筑节能仿真应用覆盖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从前期的设计一直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的后期验收管理等均在其中。在各个阶段之中, 应当积极利用建筑节能仿真技术所具有的极大优势, 从而建立健全更趋全面、更为完整、更具系统化特点的建筑节能仿真创新模式。

2.3 建筑材料技术创新的基本方法

由于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出现在市场上, 并被使用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设计师们立足于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新材料所具有的新特点, 就能够把自身独具的鲜明特征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体系当中, 这样一来就能够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特征的现代化建筑。比如, 应用新材料———树脂玻璃, 因为其自身具备的鲜明技术特征, 在低温之下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良好的透明度以及光泽度等, 如今已经为大量新出现的非线性建筑设计所运用。比如, 奥地利的格拉茨艺术中心就是利用树脂玻璃这种新型材料所创造出来的美妙绝伦的新建筑。该建筑具备了其他建筑所不具备的重要特性, 也就是可以如同生物一样地柔软。具体来说, 这一建筑物具备了极为光滑的曲面表皮, 而且每个构件都是热成型的, 其外部构造与其内部结构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均应始终要求设计师一定从实际出发, 将建筑设计创新视为自身的责任, 因此, 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灵感问题, 并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文波.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

[2]郑磊.探究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J].经营管理者, 2013 (9) .

[3]万国洪.关于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8) .

浅析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思路 篇9

一、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两条实现途径

现代市场经济教育指的是市场主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现市场经济理论、思想的过程, 其实现途径有两条: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自发教育是市场主体所受到的来自其他市场主体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是市场主体在市场博弈过程中的自我演化;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自觉教育。自觉教育是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学术团体对市场主体施行的教育, 是排除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思想障碍、提高市场主体对现代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1、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自发教育的渠道有两条。其一, 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 涌现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成功人士。对于其他人而言, 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能够起着自发教育的作用。这些暂时没有成功的人群必然会模仿成功人士, 积极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 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对这些知识加以运用。其二,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有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市场主体与之相适应, 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市场主体迟早会招致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淘汰。

2、现代市场经济的自觉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是文化经济, 体现为市场主体成熟、市场客体完备、市场制度完善、政府干预合理、科技发达等方面, 而其中许多方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功能难以胜任的, 需要自觉教育功能发挥作用。现代市场经济自觉教育的内容包括:现代市场经济法规教育、现代市场经济技术知识教育、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宏观调控知识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思路

在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 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与自觉教育功能是协同发挥作用的。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我们不能只取其一。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 必须同时从自发教育与自觉教育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引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发挥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

首先, 树立合格的成功人士为典范, 让诚实守信、合法经营、遵守市场规则而致富的市场主体脱颖而出, 带动更多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致富。其次, 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在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 具有勤劳、智慧、诚实、勇于创新品质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几率更大, 那么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就称得上是好的、规范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主体走向成功营造外部环境。因此, 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 仍是必要的。唯有从以上两方面同时着手, 才能发挥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

2、继续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

强调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 为此必须做到:首先, 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应注意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变化同步调整并深化市场经济理论, 因为, 只有能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才真正具有说服力, 才能真正教育人, 才能真正符合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 推行全面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的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内容比较片面, 结果一些人对现代市场经济缺乏全面的了解, 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也毫无所知。最后, 全面推广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当前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覆盖面比较狭窄, 针对社会人员的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 还应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传授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 全面推广现代市场经济教育。

3、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传播等环节间的联系

当前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传播环节联系的紧密性还有加强的余地。学者们往往更注重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传播关注不够, 这样的理论往往是不彻底的。因此, 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教研等环节间的联系, 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建设和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

4、处理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与市场监管、法制工作的关系

教育是通过感悟或感召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 并不具有强制力。实践证明, 仅靠现代市场经济教育而不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法制工作是不行的, 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由于缺乏监督照样成了市场经济的危害者, 甚至比一般人危害更大。因此, 当前应着力把对市场的监管和法制工作落到实处。当然, 这并不是否定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作用, 毕竟, 现代市场经济教育能起到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防微杜渐的作用。

总之, 现代市场经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需要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与自觉教育功能共同发挥作用, 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实现途径有两条: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自觉教育, 二者相互补充, 自觉教育为自发教育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 必须同时从自发教育与自觉教育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教育,自发教育,自觉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冰、陈燕和:《人为市场化与自发市场化》, 载《红旗文稿》, 2008 (10) 。

[2]余爱芹、陈燕和:《于光远20世纪90年代初的现代市场经济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 载《绍兴研究》, 2008 (11) 。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思路探索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现代化,思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 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全面, 作为拥有大量知识载体的图书馆, 其作用越来越大, 人们对图书馆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显然, 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 应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的发展取向怎样, 是摆在我们图书馆人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思路为:

1“以人为本”的软管理

“以人为本”的软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能的管理, 它是与传统的硬 (刚性) 管理相对而言的,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靠的是行政手段, 其主要是由政策、法令、制度及垂直的行政指挥系统组成的, 是带强制性的, 以任务和工作为中心的硬管理, 这些硬性的管理只是重任务、重物质和重过程, 而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人。“以人为本”的软管理, 其职能则侧重于教化、疏导与激励人们, 用柔性手段进行调节与控制, 用非强制性的一套方法去影响、感应人的心理和行为, 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凝聚实现组织目标的群体意志和力量。它是一种难度大而内涵丰富的高级管理, 其效果往往是滞后的, 但却是深远的和凸显的。当然, 肯定软管理的积极作用, 并不否认硬 (刚性) 管理的重要地位, 只有刚与柔的糅合与互补, 才能使管理获得成功。

把“以人为本”的软管理溶化于、运作于图书馆管理活动中, 用人本思想的柔性手段去调动图书馆人的积极性, 把关心人、尊敬人、爱护人、认识人、理解人、感化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 作用于图书馆管理过程, 通过对人的智力与潜能的挖掘, 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以求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与赢得未来竞争的能力, 这是一个极富现实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命题。“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将为图书馆的管理创造更高的效能, 同时, 也是图书馆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管理模式。

2 从业人员的专业化

建立一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掌握现代知识的人, 人才是知识经济中的第一资源, 也是图书馆在知识经济中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就这一意义讲,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不再是资料保管员, 而要作为信息专家、信息顾问来发挥作用, 还应成为系统专家、资源协调者。目前图书馆人才与这一目标相差太远, 因此, 要把人员素质提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首先是要稳定队伍、调整人员结构, 实行竞聘制, 择优上岗。二是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和岗位培训, 通过培训让图书馆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补充新的知识养料。图书馆的现代化, 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是核心。列宁曾强调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 由此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员从知识、技能和观念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 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把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培养成为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专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现代化图书馆人才。同时, 图书馆还可以吸引其他专业的各种人才来图书馆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不断分化融合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人才培养也应顺应这个趋势。知识经济是智力型经济,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高校图书馆为巩固和充分发挥自己信息服务的职能, 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正视知识经济到来所掀起的冲击波, 应当能够而且必定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和关键性的作用, 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 转变观念, 以全新的姿态, 迎接知识经济带给高校图书馆的挑战。

3 强化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作为信息拥有者与提供者的图书文献信息机构, 如何利用网络实现对信息的存取、管理、检索、传递和知识信息的开发, 从而提升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开发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知识服务能力和面向读者与学科群体的专业化咨询服务能力, 已成为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

3.1 加强信息意识, 提高信息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 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是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而知识经济时代要比信息经济、信息社会向人类提出的要求更高。对图书馆而言,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没有相当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提取能力是无法办到的。因此, 一方面要强化信息意识, 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重要性, 把握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另一方面, 要提高馆员自身的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提取、加工和推广的能力, 努力挖掘馆藏资源。同时要向读者普及信息知识, 提高其获取、鉴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增强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信心。

3.2 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业务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 为图书馆现代化奠定技术基础, 重点是抓好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没有数据库, 就不能将数据库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 就无法实现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建库应结合文献信息开发, 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 发挥高校图书馆界的整体优势, 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及其信息资源的开发, 是图书馆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核心与任务, 是各项重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惟一出路。

3.3 加强图书馆网络化建设

图书馆加强网络化建设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点的经济。现代通讯技术使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变得更为快捷、有效。网上资源的大众化、普及化正在实现。图书馆应抓住网络发展的契机, 加强网络使用, 立足图书馆群体, 开发社会协作, 为社会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图书馆要参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21世纪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目的是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高效化。高校图书馆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中抢占有利位置, 为图书馆的发展壮大提供绝对好的机会。它将加速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转变, 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4 类分图书的规范化

目前, 在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中, 类分图书均采用《中图法》。《中图法》文献整序方式, 是在多种文献整序方式中, 经过数十年的比较才脱颖而出, 并逐渐得到图书馆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的。使用《中图法》对网络信息资源整序, 不仅可以使人脑对知识结构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而且也使人们从传统图书馆观念迅速转变到数字图书馆观念上来。在各数字图书馆网站推开这一工作, 肯定会减少非技术性网络信息资源的丢失, 增加读者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成功率, 缩短读者查询和获取网络信息的时间。总之, 借助《中图法》以及图书馆员驾驭知识信息的经验对网络信息进行整序, 将会给网络用户带来许多方便。

参考文献

[1]徐冬节.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及图书馆的发展对策[J].图书馆2002, 3.[1]徐冬节.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及图书馆的发展对策[J].图书馆2002, 3.

[2]王雅南.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 2002, 5[2]王雅南.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 2002, 5

[3]傅先华论图书馆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与实施手段[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9[3]傅先华论图书馆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与实施手段[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9

[4]张钦恩.图书馆软管理发微[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1[4]张钦恩.图书馆软管理发微[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1

当前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索 篇11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代化官僚制;新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8001

中国属于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后发展国家,现代化水平低,我们面临推进工业化的基本任务,由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相对封闭落后的国家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同发达国家一样面临信息技术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之下,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回应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挑战。必须认识到我国和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差距,处理好继承和改革的关系。中国行政由于传统的惯性及其他历史性因素,总体上仍处于官僚制不足的阶段,比如普遍缺乏公务人员的专业化分工及与此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政府人员及其行为轻视规则与规范,行政管理以“身份取向”凌驾于“成绩取向”之上,行政腐败现象严重,等等。“中国的问题在于官僚制不足”。 官僚制理论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官僚制无处不在,当代社会大部分组织的管理方式都是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官僚制的组织形式,这对我们所追求的中国行政现代化有何启示是值得深思的。官僚制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应工业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工业社会中它又反过来发挥着主导且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建立官僚制是工业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然而官僚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繁多而又陈旧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使官员失去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的灵活性; (2)压制和阻隔了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妨碍了个人的成长和个性成熟,鼓励了盲目服从和随大流; (3)压抑创新和趋向保守,阻碍学习新知识和利用人力资源; (4)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考虑突发事件。

但是理性官僚制作为被广泛利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过程。对官僚制的改革,并不是要埋葬官僚制,而是对其纠错,“甚至是超强纠错”。面对新的理论革新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式我们将引入强大的纠错工具——新公共管理理论。那么,我们的思路应该是以理性官僚制为主体思想,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有益成果,力求克服官僚制的缺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现代化官僚体制。 

经合组织(OECD)公共管理委员会对新公共管理的界定是这样的:(1)从效率、有效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来更密切地关注结果。(2)用分权式的管理环境取代高度集权的料层结构。在分权体制下,关于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决定更接近于供给的核心问题;分权式的管理环境也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反馈信息提供了机会。(3)灵活地寻求能够带来更加有效的政策成果的可行方案,以替代直接的公共供给和管制。(4)极大地关注由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建立生产率目标、在公共部门组织内部和公共部门组织之间营建竞争环境。(5)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化指导政府发展、要求政府自动灵活地以最低成本对外部变化和不同利益需求作出回应的战略能力。

那么结合新公共管理的精神,现代化的官僚体制必然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现代官僚制必须健全法规,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一直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与此相应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家长制与官僚制的奇特混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的行政组织管理体制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家长制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开放的时代特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官僚制的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排斥家长制并不能否认我们还需要官僚制,我们需要的是法制化的官僚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化的官僚制,将大大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2)现代官僚制必须实施科学管理,实现民主集中制和领导例外原理,形成一个既能克服官僚主义,又能提高效率的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要求按照抽象的规章进行管理,这是对按照统治者意志进行管理的否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对特权的“厌恶”和否定;按照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来选拔管理人员是对世袭制和等级制的否定。这些都体现着民主集中的精神。目前,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内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初级群体化”现象和官僚主义,其根源在于没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所以,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管理效率便成为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从制度上着手,实行民主而科学的现代科层制度。比如:将民主参与与激励措施有机地结合,通过定期召开班组讨论交流会,或与部分成员个别谈心,让组织成员对集体的目标计划谈建议提看法,出主意献计策,使得人人参与决策,共享组织荣誉利益,共担组织困难风险,共同制约官僚主义行为。

(3)现代官僚制通过运用技术知识的优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技社会化的新时尚。比如,对人员的录用和培养,就必须保证素质、技术、知识和能力较为精良的人能被优先考虑。同样,招聘的各级领导,也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实践经验、过人的决策胆略、超群的才能权威。有了好的领导和员工,组织就拥有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另外,现代科层制组织还可以采用内部晋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和交互式轮换使用的方式,既促进员工忠于职守,勇于承担风险,又预防权力垄断的寻租行为滋长。

(4)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行政水平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5)现代官僚制要借鉴官僚制的理性精神,使我国行政组织尽快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务员法,把行政官员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与人员编制法、行政程序法,控制机构膨胀与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完善政务公开、群众投诉和各种对行政的监督措施,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各种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对政权力运作的有效制约。

综上所述,我国的行政改革应当总结以往的缺点和不足,采纳新公共管理注重绩效、结果的精神,探索绩效目标管理的经验,尝试在政府管理中建立新公共管理和理性官僚主义相合的现代化官僚制它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理性官僚主义新公共管理思想和中国国情的结合,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更快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

参考文献

[1]许攀.官僚制与企业化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3,(5).

[2]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美]本尼斯.组织发展与官僚制的命运[A].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4]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基本思路探究 篇12

一、加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时代意义

中国加入WTO, 大批企业已参与全球竞争, 塑造和构建企业文化, 培育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 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 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 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 对内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对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 建设企业文化, 是现代企业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现代企业既要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业务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训, 更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 重新审视整合和创新企业文化, 以保证和促进先进生产力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经久不衰的现代企业形象, 以先进文化铸就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比如我国的一些企业将敬业报国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中, 海尔提倡“产业报国, 追求卓越”, 联想提出“世界的联想”, TCL要做“世界级的企业”, 这种爱国强国的思想, 体现着企业回报国家, 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2. 建设企业文化, 有助于塑造现代企业品牌形象,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精神, 良好的企业形象, 需要依托企业文化为载体。现代企业从领导决策到员工素质, 从产品制造到顾客服务, 从市场营销策略到企业经营管理, 无不渗透着企业文化的元素, 体现了企业的形象。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丰田公司社训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 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 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松下电器公司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

3. 建设企业文化,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企业的发展原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 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 在没有文化素养的企业, 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决定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知识文化管理模式, 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战略目标,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因而当代日本学者村田昭治认为:“‘顾客至上’、‘员工幸福’和‘为社会服务’这3种价值观将成为企业经营的标志。”“过去那种市场占有率至上和销售额第一的观点将站不住脚, 对人和社会作多大贡献将成为一个评价企业的标准。”

4. 建设企业文化, 有助于创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 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指南。企业文化从总体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对企业员工的服务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企业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和管理方法, 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的经营哲学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企业精神是“一团火精神”;云南玉溪卷烟厂的企业精神是“天下有玉烟, 天外还有天”;IBM公司的经营哲学是“IBM就是服务”。

二、构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1. 以人为本,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理念, 更新观念, 努力构建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 将“以人为本”贯穿于企业求才、用才、激才、育才的系统工程。贯彻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管理重视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 其内涵是:注重员工的存在, 鼓励员工的参与, 尊重员工的情感,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员工的价值实现。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创建学习型组织, 切实转变观念, 调整发展思路, 从过去注重物质基础建设, 向注重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转变;人力资源的目标设计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 向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求转变;学习制度从教育者为主向学习者为主转变;实现终身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这方面的优秀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上, 像东芝、松下和丰田公司, 都秉持“把公司办成学校”的观念, 松下视“松下人”为松下的公司产品;丰田更是提出“丰田既造车, 也造人”。

2. 建立机制, 理顺关系, 将现代企业文化具体化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没有制度文化, 就没有严谨的秩序、有效的管理;没有精神文化, 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信念;没有物质文化, 就没有生存的保障、发展的后劲。只有三者协调发展, 才能保证企业生机勃勃, 永葆企业生命力。建构现代企业文化, 关键是构建制度文化, 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有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作为制度文化, 不能单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 必须从企业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求方面来构思、设计和建立。企业制度文化构建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追求民主、平等、崇尚知识、诚信服务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从1988年开始, 海尔集团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 并不是把几个企业简单相加, 而是通过向被兼并方输入海尔文化, 转变观念, 转换机制, 实现精神变物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 海尔兼并了亏损总额5.5亿元的十五家企业, 盘活了14.2亿元资产。

3. 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 构建企业文化, 必须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吸引一流人才, 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企业文化同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将企业文化构建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相结合, 形成有利于选拔素质高、懂管理、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浓厚创业氛围;二是企业文化构建与组织企业经营相结合,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管理,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壮大现代企业品牌形象, 探索企业管理制度变革,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文化构建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相结合, 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例如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 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4. 构建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是培养、弘扬和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是一个企业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 是现代企业的整体面貌、发展水平、文化特色、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离不开文化传统, 更离不开文化创新。只有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才能塑造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一旦形成, 便能在企业员工中起到鼓舞、驱动、凝聚、熏陶、评价和规范的功效, 使企业员工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昂扬的士气、进取的精神, 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现代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 实现企业组织市场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例如IBM的三大基本信念: (1) 尊重个人; (2) 顾客至上; (3) 追求卓越;商业道德规范: (1) IBM的推销人员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批评竞争对手的产品; (2) 如对手已接获顾客的订单, 切勿游说顾客改变主意; (3) 推销人员绝对不可为了获得订单而进行贿赂。

摘要:本文论述了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剖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 提出了构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构建,时代意义,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文舒.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

[2]方光罗.企业文化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5.

[3]徐汉文, 霍谰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第二版)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5.

[4]程杰, 刁立平, 孙江超.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3.

上一篇:财务治理分层论下一篇:加工中心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