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思路

2024-10-14

演进思路(精选3篇)

演进思路 篇1

现代意义的住房保障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逐步形成的。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在19 世纪末颁布实施《工人阶级住房法》,授予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建造或改造一些适合工人阶级居住的住房,成为现代住房保障的起点。之后,西方国家普遍结合自身的传统、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发展和调整住房保障举措,由此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住房保障体系。

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各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一直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不同维度的权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在不同时期引导各国权衡利弊的理念和思想也发生了演变。通过梳理住房保障政策思路的发展脉络,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的历史轨迹和共性因素,也有益于探索和推动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

1 概念与框架

在分析国外的住房保障体系之前,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这个基本概念做一点说明。目前,“保障性住房”一般被译为affordable housing,而中文学术界又通常将affordable housing译为“经济适用房”。在英语文献中,相关的概念有social housing(社会住房)、public housing(公共住房)、subsidized housing(“补贴型住房”)等。

“社会住房”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以优惠的价格向公众出租的住房,其特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非政府组织,有些国家甚至还扩展到包括私人企业和房主;二是出租价格通常低于市场租金;三是主要用于出租。

“公共住房”是指政府以优惠价格向公众提供的住房。相比社会住房,它的特点在于主体限定为政府部门,另外既有租赁型住房,也有用于出售住房。“补贴型住房”则泛指享受过各种公共补贴或资助的住房。

但无论是公共住房、社会住房,还是补贴型住房,都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以缓解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以各种干预手段形成的住房政策或住房计划下的产物。所以,尽管内涵和外延有所差异,但主要目的较为接近,都是为了缓解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尽管相对抽象,但指导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对每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的回应,因而政策指导思想的发展和演进来自于实践的推进。沿着这条脉络,可以粗略地将西方国家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思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稳定、福利、权利;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所回应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稳定与发展、福利与效率、权利与责任(见表1)。

2 稳定与发展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西方国家面临产业工人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住房资源相对不足、工人阶级住房条件较差等问题。恩格斯(1995)在《论住宅问题》中就写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像这样从工厂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并且这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房短缺’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老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街道在加宽,新的街道在开辟,铁路穿过市内。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房却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住房短缺”。

大量产业工人面临住房问题,会从几个方面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一,因为卫生状况不佳影响产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从而降低工作效率。“欧洲工业化最早的英国对于住宅问题起先的认识是住房密度太高,卫生状况恶劣带来劳动力疾病、火灾等影响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因此,在1868年,英国将铲除不良住宅的权限授予了地方医务官,1875 年强制购入不良住宅,并直接将铲除贫民窟的权限给予地方当局”(余南平,2009)。“为了维护社区的公共卫生,住房改革者认为政府应该予以干预,即便一些反对政府扩张的人士也支持这一论证。Shaftesbury进一步提出,为了保护人民,可以将部分人的私有财产权置之不顾,即: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上的法律(Salus populi suprema lex est)”(Bullock ;Read,2010)。

第二,因为住房质量不佳影响安全防范,从而危及城市的安全运行。英国曾在17 世纪经历过号称史上最严重的伦敦大火,因而面对产业工人破陋不堪的住房,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要从安全防范的角度改善住房质量。新加坡也有类似经历。1961年在河水一带发生的一场大火灾,摧毁了数以千计的住房,造成16000 人无家可归。成立于1960 年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就从兴建灾民家园开始为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在美国,住房政策的最早实例似乎与火灾威胁有关。基于芝加哥火灾引发的大灾难,各级政府都试图减少类似灾害”(格莱泽等,2012)。

第三,因为住房资源分配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心态,从而危及社会稳定。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1988)曾提出一个较为著名的判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他的理由是,“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的政治动乱在很大程度上是渴望和指望之间差距的效应,而这一差距是渴望升级造成的,这一点在现代化早期阶段尤其如此”。亨廷顿做出如此分析的经验素材大部分来自于西方国家的经历。在现代化初期,因为包括住房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西方国家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促使各国统治者必须采取一些缓和措施。正如英国前首相迪斯累利所言:“茅屋里没有幸福,宫殿也不得安宁”(The palace is not safe when the cottage is not happy)(张群,2009)。美国前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在1931 年提出:“没有什么东西比住房对人们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更加重要”(杜蒙德,1984)。

在工业化初期,为了缓和因产业快速发展而形成的阶级对抗压力,西方国家先后采取了一些住房保障的措施,包括建造适合产业工人的住房、修缮和改造破陋住房等。但在这个阶段,住房保障尚未形成“体系”,所采取的措施也只是出于一种工具性的目的,即促进产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3 福利与效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深入推进,西方国家在前一阶段所采取住房保障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不再相适应,主要有几个背景条件。第一,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建设。相比以往的城邦国家和王朝国家,民族国家更加注重对公民诉求予以回应的政治责任。第二,两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影响。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更多的工业化国家接受运用社会福利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施政理念,由此而形成了福利国家的浪潮。

一般而言,福利国家是指国家承担保障其公民享有某些基本福利的责任。在主要内容方面,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被视为福利国家的四大支柱(Kemeny,2001)。但相比其他三大支柱,围绕住房保障的争论,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更为激烈。比如,Torgersen(1987)认为“住房是福利国家中一根摇晃的支柱”,而Tony Fahey和Michelle Norris(2009)则提出,住房保障是西方福利国家最关键的政策内容。

在福利视野中,有关住房保障的争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政府是否应该提供住房保障;政府提供住房保障是否有效率;福利与效率如何平衡。

3.1 鉴于住房市场的特性,政府应该通过提供住房保障来调节和管控住房市场

福利经济学是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有两条著名的定理:每一竞争性经济都是帕累托效率的;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每一帕累托效率资源配置都可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斯蒂格利茨,2005)。但是,现代经济科学在研究中发现,福利经济学两条定理得以实现,至少应符合以下条件: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不是公共物品;没有外部性;完全市场(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且提供的成本低于个人的意愿支付);没有信息失灵;没有失业和其他宏观经济扰动。

相比其他商品市场,住房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备市场。有研究者从商品的异质性、买卖双方的垄断性以及信息不完整性等方面比较了住房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刘洪玉、郑思齐,2007)。

鉴于住房市场的各种不完备性,以及住房市场出现异常后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即便是最崇尚自由经济的政府,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对住房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和管制。

3.2政府的积极干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社会福利

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有私人物品性质,又表现出外部性。如果按照经济学理论中有关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和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区分,一般意义上的住房是典型的私人物品,同时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之特征。但是,与大多数商品有所不同,住房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都存在着广泛的外部性。

首先,由于住房所赖以依存的土地是共有资源,因而住房的生产过程会出现边际社会收益低于边际私人收益的问题,亦即负外部性问题。自19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需要,普遍采取了土地利用管制的措施。“土地利用管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为了控制土地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外部效应,将其内部化,使每个土地利用者不仅承担私人成本,也要承担自己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从而调节市场自身所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刘洪玉、郑思齐,2007)。

其次,由于住房产权是由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而且这些不同的权利可以同时分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因而产权安排难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科斯定理提出,“只要有外部性,所牵涉到的各方就可以聚在一起,进行某种安排,借此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和确保效率”(斯蒂格利茨,2005)。但是,姑且不论达成某种安排的交易成本有多高,在权利分割、相互交织的情形下,产权安排的形成、实施都需要公共部门的参与。

再次,住房在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比如,过密、不卫生等恶劣的居住环境,不仅影响该住户的生存环境,也会通过传染病、犯罪等媒介威胁到周边住户的生活环境,甚至可能危及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稳定。

由于住房在生产、交易、消费过程中都广泛地存在着外部性,市场本身又难以将其完全内部化,因而各国公共部门都通过适当方式介入住房市场,以增进社会福利。

3.3 为了平衡福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政府的积极干预应满足一些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归纳为目标性条件、制度性条件和工具性条件等三大类。

首先,政府的积极干预应该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无论是制定规则,还是设立公共机构,建立行政程序,抑或是直接供给公共服务和产品,政府都应该将目标限定在维护公共利益,否则政府的积极干预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根据住房的外部性特征以及住房市场的不完备性,政府干预的范围仅限于调控土地资源、明晰产权制度、引导居住行为以及调控住房市场。

其次,政府在制度设计上要尽力避免利益集团的挟持,消除寻租,减少官僚主义。相比企业等私营组织,政府在运行中面临更多制度性的陷阱,这是公共选择理论提出“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所在。因而,政府的积极干预要与政府自身的改革创新同时推进,否则政策本身运行的成本会高于保障政策所能带来的福利改善,最终也难以增加整体社会福利。

再次,政府的积极干预应不断探索政策工具,寻找到最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工具。在不同政策领域,各种政策工具的适用性会有差异;对于不同政策受众,各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不尽相同;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政策工具的效应也不尽一致。因而,只有探索出最具针对性的政策工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福利。

因此,在建设福利国家的进程中,西方国家逐步建成了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成为公民可依法享受的公共服务。在具体实践上,西方国家在这个阶段主要采取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方式。以美国为例,在1980 年之前,公共住房的新建规模都较大,其中1959 年的公共住房新建增幅达147.9%,1969年的增幅也有87.5%,而在1949年至1979 年的30 年间,公共住房的增幅高达600%。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公共住房新建增幅才回落,并在1996年之后出现负增长(施瓦兹,2012)。

4 权利与责任

在住房保障作为福利制度建设主要内容的时期,评判保障的有效性通常采用经济标准,比如是否有效率,是否会扭曲住房市场,是否应该“去商品化”,等等。住房权的确立和推广,促成了从政治角度推进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

4.1 住房权的简要发展历程

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为维持他本人以及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必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尽管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但这被视为住房权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依据。其后,经历逐步推进和细化,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在1991 年就“适足住房权”(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发表了著名的第4号意见,不仅对适足住房权一词作出了详细的阐释,而且明确提出了国家对住房权的义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住房权(张群,2009)。

4.2 与住房权相对应的国家义务

在理论研究中,将国家在住房权的责任分解为尊重、保护、促进和实施等四个部分。尊重住房权包括防止非法驱逐和强迫迁出、防止一切形式的歧视、大众参与住房决策等;保护住房权包括国内救济和国际法的国内适用、确保所有群体权利平等、制定承受力基准等;促进住房权包括制定国家住房权战略、确保土地的充足供应等;实施住房权包括消除、防止和消灭无家可归现象,制订实际住房最低标准,社会住房的建造等(王宏哲,2008)。

4.3 与住房权相对应的个人责任

作为一种福利,人们将住房保障视为一种应得之物,既不会将其与责任相联系,也不会主动地珍惜爱护住房保障的载体,这造成了几方面的后果。第一是保障性住房损毁严重。米尔顿·弗里德曼曾举了一个实例,圣路易斯的普鲁斯·艾尔公共住房工程是一个占地53 英亩的公寓群,其设计曾获建筑奖,然而它毁坏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不得不炸掉一部分,看上去像发生过巷战的地方(弗里德曼等,1982)。第二是居住隔离趋势不断加剧,影响社会融合。第三是社会排斥现象日趋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在权利视角中,住房保障既不是一种恩赐和施舍,也不是用经济理性算计的商品,而是一种与责任相伴随的权利。国家有责任维护和履行提供住房保障的义务,个人也有责任维护和使用好住房保障的载体。所以,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围绕社会融合、保障对象的社区参与和融入社会等主题,不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与福利时代的政策有着较明显的差异。比如,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承租条件,除特殊情况(主要包括年龄过小或过大、残障人士、参加提高就业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服兵役、怀孕等)以外的所有公共住房居民每个月必须参加8 小时的社区服务。德国则规定,申请社会住房(相当于中国的公租房)的人必须参加社会服务(如助老、助残、社区卫生保洁、社区保安等),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的积分点数(相当于参加服务的小时数)才有资格申请社会住房。

5 结论与启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指导西方国家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和设计相关政策的思路经历了演变:在工业化初期,大量无产阶级无房可住或居住简陋所带来的稳定与发展问题较为突出,西方国家主要采取集中安置产业工人的方式提供住房服务;二战结束后建设福利国家的时期,各种社会保障所引发的福利与效率争论较为激烈,较多国家主要采取大规模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方式提供住房福利;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住房保障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权利与责任成为争议焦点,西方国家更加强调政府和保障对象双方的责任,在具体方式上则主要采取货币补贴、混合居住等手段。

结合中国探索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有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第一,注重体系建设,逐步调整完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几个西方国家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逐步建立起适应各自国家的传统和实际情况的住房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国家也走了一些弯路,有些国家时至今日仍在反思和调整。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要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建成住房保障体系,肯定要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要很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注重体系建设,切忌零敲碎打。尽管无法全面准确地设计出一个最优的体系方案,有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逐步推进,但对一些基础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应有系统性。

第二,重视基础工作。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一些基础工作的完成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前提,其中包括立法和规划,也包括住房普查或调查。美国是每两年开展一次住房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住房普查,英国、德国和日本都是每五年开展一次住房普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很有必要探索建立起动态化、制度化的住房普查机制,否则很多政策制定和调整都面临侧重定性研判、缺乏定量分析的问题。

第三,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几个西方国家的经历表明,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既不是政府大包大揽,也不是政府完全退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在有些问题上形成了基本共识,比如政府不仅应该直面住房问题,而且有义务承担住房保障的责任。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几个西方国家目前普遍形成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这是由于这些国家已经走过了住房短缺的发展阶段,另外社会机构和市场主体发育较健全,政府具备适当后退一步的条件。对于当前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而言,一方面政府应该掌握一定规模的住房保障实物量,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引导的功能,其中就包括培育从事和开展住房保障工作的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指导西方国家构建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思路经历了一些变迁。在工业化初期,大量无产阶级无房可住或居住简陋所带来的稳定与发展问题较为突出,西方国家主要采取集中安置产业工人的方式提供住房服务;二战结束后建设福利国家的时期,各种社会保障所引发的福利与效率争论较为激烈,较多国家主要采取大规模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方式提供住房福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住房保障衍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权利与责任成为争议焦点,西方国家更加强调政府和保障对象双方的责任,在具体方式上则主要采取货币补贴、混合居住等手段。

关键词:西方国家,住房保障体系,政策思路

演进思路 篇2

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过程里, 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市场营销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发展。总体来看, 市场营销的发展到现在经过了三个阶段:产品导向阶段、销售导向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

(一) 产品导向阶段

在产品导向阶段, 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是关键。在企业的理念中, 客户最关心产品的质量, 因此, 发展策略主要是由具备生产背景的人员制定。在这一阶段里, 制造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运作上, 对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都有详细的计划, 而对于客户的真正需求关注得相对偏少。因为客户的心理状态容易预见, 并且许多客户的主要收入用来购买日常必备商品。

(二) 销售导向阶段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人们开始意识到, 如何高效地销售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重点, 仅仅有高质量并不一定能保证占据市场。在那段时间里, 消费者选择的余地相对增加, 但是受限于自身的收入状况。考虑到这个因素, 企业意识到加大推销力度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销售导向阶段的特点是企业通过推销来促进产品的销售, 企业也开始注意与推销有关的环节, 比如销售主管的培养, 还有广告预算的制定。然而, 一些问题也相应出现, 一些销售人员采用的推销手段过度积极, 或者过度夸大事实, 导致许多人不再相信销售。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现代营销的观念萌发了。

(三) 市场导向阶段

在市场导向阶段, 企业首先明确消费者的需求, 再进行生产, 力求以最有效实用的方法迎合消费者需要。企业转向以营销为主打, 不再一味追求销售。为了提高效率, 企业不仅要收集必要的市场信息, 也开始进行生产前的情报收集。

就我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而言, 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一是营销观念滞后。虽然我国已经跨入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如今仍然有许多企业不能化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困难和冲突。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不少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来谋求一丝生机,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自身经济状况的不断萧条。二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营销的发展是为了帮助企业取得更大的效益, 从而对企业、对社会有一个健康的影响, 营销手段的实施对企业的未来有着直观影响。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 应该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以便于各部门人员有足够的认识, 为提高生产运营效率提供切实保障。如果没有清晰地要求, 企业会渐渐迷失方向, 从生产到销售各阶段的质量会大大降低, 阻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二、市场营销管理变革方法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 应该不断地总结和改进, 充分理解新的理念和意识, 积极做出回应, 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具体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新营销模式

1. 营销理念。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 现如今消费者有了越来越广泛的选择余地, 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各种信息传输通道了解到产品特征。这是传统经济不可想象的快捷, 也是新时代的一个市场特色。消费者有着充足的空间, 根据自身的喜好、需求和情感来选择产品, 这其中也融入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对世界的认知。这是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时代, 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观念, 实现更高层次、高质量的追求。企业只有立足于这一点, 才能获得突破的机会, 迎合顾客各式各样的需求, 拓宽自身的发展道路。

2. 营销方式。

营销被视为一种关系、网络相互动的过程。想要在营销市场上取得成功, 不只是要靠销售部的努力, 还要整个组织的良好合作, 与外部机构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合作关系。新时期的市场在网络的带动下扩张, 企业只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充分占领市场的, 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力量, 通过高效的物流使产品到达世界各地。企业要通过外部合作这一渠道, 完善自身需要的职能, 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一个更加完整, 更加合理的团体。

3. 营销策略。

在新时期,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要求日益个性化、具体化,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他们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和客户没有地域的局限, 基本满足了双方交易的沟通问题。而对于消费者普遍关心的价格问题, 企业通过对产品的全方位评估做出决策, 消费者随之进行理智选择。

(二) 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品牌的地位不言而喻。打造自主的优秀品牌也是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必要过程, 因此,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 要注重对品牌的保护和宣传, 对产品进行创新改造, 力争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同时企业也要注意市场营销的可行度, 以合理的市场需求作为导向, 寻求技术上的革新, 将企业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 保证营销网络健康运转

在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 网络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意识到网络作用的同时, 也应注意网络的多样性。企业应该加大对营销网络的投入和建设, 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 同时也应通过各方面的监督, 使各部门在一个良心的环境下蓬勃发展。消费者借助网络了解企业, 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下, 企业需要采取先进的、合理的措施来加强自身实力, 坚持创新, 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 增强核心竞争力, 才能保证企业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现如今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 如何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的发展以及做出变革, 是任何企业在巩固和扩张市场过程中的关键理念。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骏飞.浅谈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J].广东科技, 2012, 21 (9) :171-171, 168.

[2]李雪.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探讨[J].科技视界, 2013 (12) :191.

演进思路 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NGB,业务网,目标架构,云计算

1 引言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最终融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作为三网融合业务的承载基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NGB网络承载的业务将日益丰富,未来NGB网络业务的发展应立足数字电视核心业务,发展融合型新业务,将电视提升为用户交互平台,形成差异化和更高层面的业务竞争,同时有选择地介入数据宽带通信业务,突破专网市场。NGB网络业务一方面需要从节目丰富度、视频清晰度、用户体验度等各方面提升传统业务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创新广电业态,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视听享受和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为满足未来NGB业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具备兼容性、交互性、开放性、互通性、多样性、安全性等业务特征的业务网体系成为NGB网络建设关注的焦点。

2 业务平台现状

广电现有业务平台目前主要开展了视频点播、时移电视、卡拉OK等以视频为主的多项基础互动电视业务,现有互动业务平台的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

互动业务平台主要分为业务适配、业务支撑环境、内容分发和网络适配四层。

(1)业务适配层:主要完成来自内容提供者和业务提供者向本平台用户服务中的内容加工重组、协议转化等功能。

(2)业务支撑环境层:为业务的开展和运行提供软/硬件和管理上的条件。

(3)内容分发层: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媒体内容的分发功能。

(4)网络适配层:对承载网络的数据和信令的分发提供网络协议适配和封装功能。

互动业务平台的建设是业务应用、业务平台、承载网络和终端链式/烟囱结构,互动业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如图2。

互动业务平台体系结构的特点如下:

(1)业务基本上是一种定制的状态,即按运营商需求来决定业务形态和服务方式。

(2)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变动都会影响整个业务,灵活性较弱。

(3)业务之间相互隔离,处在某个链上的用户,无法主动的去选择业务。

(4)新业务的上线服务,往往需要整条链的调整,对于运营商意味着重复的投资,对于终端用户意味着软硬件的更替。

(5)用户终端在逻辑上是独立的,在物理上具有一定的交织。

(6)运营商对于不同业务,需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运维复杂度高。

(7)新业务上线周期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配置。

现今基于广播电视网的不同种类的业务,分由不同的端到端的业务系统支撑,整个服务体系是定制式端到端的方式,业务与终端模块组件是一一对应的,互动业务系统支撑体系如图3。

运营商已开展业务1、业务2和业务3,在新业务4上线之前,除了服务端的硬件和环境建设、承载网进行相关配置等准备工作外,还需对用户终端进行模组升级,甚至是终端设备的替换。业务形态的变更带来终端设备(机顶盒)的升级和换代的模式,给运营和运维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这种定制的端到端系统方案,扩展性和灵活性是比较差的。

3 业务平台演进方向

业务平台是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的基础性平台,为运营商提供面向三网融合业务的多业务管理、运行、监管功能,实现对业务的可管可控,保障业务的可信服务。同时,业务平台应屏蔽网络特性,提供全网业务交换功能和标准的业务接口,加速新业务的上线过程,支持有线电视网络从现有的数字电视方式向综合业务服务方向过渡,提供增值业务融合互通服务。业务平台的演进应以面向融合业务的特性为主要方向。

(1)融合与开放性

业务平台将结合传统广播业务与新型交互式业务,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入能力、统一的业务接入点、灵活的业务重定向机制、可靠的业务授权与结算机制、友好的用户业务体验、多种网络环境自动适配的分发功能。

(2)跨终端、跨域服务的延续性

业务平台将整合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业务接入能力,针对用户终端的差异,选择性的提供适宜的业务;同时,具有服务断点保持功能,根据网络节点的反馈,令用户访问的业务在有线终端与无线终端之间无缝切换,为用户提供超越网络形态的业务体验。

(3)面向业务和终端的可管可控性

业务平台将实现对用户接口和用户业务的管理与控制,可以确保网内业务与数据的实时跟踪与探测,并及时响应。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数据包进行探测,业务平台可以在业务提供方的数据进入网络到达用户前发现潜在的受限内容,及时给予关断;同时,借助串接在提供方-业务平台-用户之间的数据链路上的网络监测设备,业务平台也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受限数据内容,并执行相应的管理手段。

(4)终端的开放性

终端是对业务平台所提供业务的接收、解析和展示,是集信息处理、交互、业务汇聚和安全控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家庭网络中心,可用丰富的有线和无线标准接口实现信息设备、智能终端、智慧家电等的互联互通,构建基于家庭的信息与物联网络,支持新兴或新型家庭服务的提供。

4 业务网目标架构

面对业务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实现业务平台演进目标,需将业务网进行横向整合,逐步形成以横向业务网络架构为主,辅以部分纵向业务平台的目标。

横向业务网络由管理平台、能力平台、应用平台三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平台主要集中业务平台的公共管理功能,包括认证、鉴权、订购、计费等主要功能;能力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基本业务能力和适配功能,逐步构建语音及消息类、视频及互联网类和资源类标准能力集;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各种具体应用逻辑、业务执行环境和呈现门户,并实现应用相关的个性化管理功能。应用平台应由能力平台提供标准能力,由管理平台提供认证、鉴权、订购、计费等功能。纵向业务平台集中了能力与管理功能,对于部分相对封闭独立、不涉及向第三方能力开放的业务平台,可保持纵向业务平台架构。横向水平式业务网架构能提供高灵活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的综合业务平台解决方案。该架构具有以下关键特征和优势:

(1)承载网络与业务平台分离

面向下一代网络构建的业务平台应该是与承载无关的,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接入手段接入

到业务平台,综合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内容和服务。

(2)管理控制与业务流程分开

具有统一的业务接入和管理能力,有一套综合的业务运营管理平台,而网络中的业务引擎通常只处理与具体业务流程相关的操作。

(3)实现对业务链的整体控制

以客户为中心,保证多种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融合业务的灵活实现,实现了用户、SP、业务等公共信息的统一管理,实现对业务价值链的良好管控。

(4)网络能力可以容易地开放给第三方

具有横向水平架构的业务平台体系能对网络中的业务能力进行良好的封装,为第三方提供开放、简单、易用的接口,并具备高效的业务生成和验证环境,以便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

(5)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

打破了垂直系统的体系结构,形成了水平的框架,可以方便引入新的设备厂家和新的应用业务;同时使得许多使能部件和公共能力(包括计费、帐务、客户管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用,避免了传统业务网络许多功能的重复投资与建设。

NGB目标业务网络架构中,业务网络主要组成部分有:业务门户系统、业务运营系统、业务分发与交换系统、运营支撑系统,NGB业务系统目标架构如图4。

(1) 业务门户系统

业务门户负责业务的导航,表现形式有多种,可以是推动到本地的导航界面、也可以是局端的服务界面。

(2) 业务运营系统

业务运营系统实现对不同类别业务的支持。根据提供业务的属性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流媒体服务系统、增值业务服务系统和融合互动服务系统,分别为用户提供流媒体直播、点播、时移服务,提供行业、政务、公众信息服务、财经、金融、安全监控等应用服务、家庭娱乐和游戏服务等,在融合互动服务系统中依托贯穿有线和IP网络的业务系统,提供在直播状态下基于URL页面的节目导视、关联推荐、视频赠送和Pushmail等。

(3) 业务分发系统

业务分发系统用于实现跨域的业务互通,为NGB赋予了跨域服务的新特性。通过基于业务特征的归一化处理和差异化识别,为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提供业务运营系统的定位和选择,根据具体的业务属性,分配合适的业务运营系统为其提供服务。

(4) 运营支撑系统

运营支撑系统实现对用户管理、认证计费、订购管理、终端管理等的业务运营支持。

5 业务平台整合思路

在业务网目标架构下,业务平台的建设应在聚焦客户,推动业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区别对待传统业务平台和新业务平台。对于传统业务平台充分挖潜,保护投资,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平台整合和合并,对于新建业务平台或未来融合业务具有密切关系的平台,按照业务网目标架构进行整合,向目标架构进行靠拢。在业务网规划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对业务网网元进行整合,实现业务管理和鉴权的统一、客户群门户、客户端展现的统一,以及用户充值、支付及认证的统一。

(2)开放:加快业务能力的开放,向第三方CP/SP/AP/SI以及个人用户开放CT能力、IT能力、整合互联网能力,以支持业务的快速提供。

(3)水平:通过同类的引擎整合和升级,形成跨网络的、跨终端的、通用的业务能力引擎,并且尽量将业务能力细化,可以基于这些业务能力构建丰富应用。

(4)融合:通过多业务融合,有效的体现三网融合业务运营的特点,体现NGB差异化服务优势。

(5)资源共享:积极引入云计算资源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以及网络等业务平台硬件资源共享,按业务需求分配IT基础设施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建设运维成本,缩短业务上线时间,增强系统安全容灾能力。

6 结束语

下一代广播电视业务网是建立在NGB基础网络之上,由各种业务平台有机构成的网络,以提供传统广播电视业务为前提,以互动服务为新型体验方式,以宽带双向全媒体全业务为主要发展目标,将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大大拓展网络业务的创新空间,带动媒体内容产业、信息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面向家庭的全媒体服务创新、家用电器领域的革命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重要的机遇。

下一代广播电视业务网应提供用户统一的业务展现和良好的业务体验;构建统一、集约的平台基础架构,实现业务的有效快速部署;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推进业务平台资源集中与共享,加强业务网络的软/硬件资源整合;持续打造高效、开放、安全的业务网络目标架构,逐步形成以综合业务管理和业务统一认证为管理主线条的横向水平架构,通过能力综合接入对内强化能力共享互通,对外提供易连、易通、易用的能力开放环境,有力的支撑三网融合业务及运营管理,不断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

参考文献

[1]《NGB网络规划与设计》.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

[2]《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NGB总体专家委员会.2010年6月.

[3]《江苏有线网络发展五年技术规划》.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上一篇:宽带大功率微波下一篇:车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