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策略

2024-06-26

演进策略(精选12篇)

演进策略 篇1

1 SAE概述

SAE中定义的核心网是对GSM/GPRS核心网的进一步演进, 它也被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SAE是一个具有高速率、低延迟、数据分组化、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为特征的, 具有可移植性的3GPP系统框架结构。

2 SAE网络架构

LTE/SAE网络在无线传输技术、空中接口协议和系统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已不再是3G缝缝补补式的演进, 而是彻底的脱胎换骨。LTE在空中接口采用OFDM传输方式, 完全抛弃了3G的CDMA技术, SAE系统仅仅由纯PS域网络实体组成, 不再包括CS域, LTE和SAE已经不具有3G的后向兼容性, 而是另起炉灶式的演进。

SAE中定义的核心网是对GSM/GPRS核心网的完全演进, 它也被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LTE/SAE网络对应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被称为E-UTRAN和EPC, 并将整个网络系统命名为EPS (Evoled Packet System, 演进的分组系统) 。

SAE的网络架构采用两层扁平网络结构, 控制与承载分离, MME仅负责控制面, 承载面由E-UTRAN直接到SAE GW。

2.1 SAE中涉及的重要实体

SAE中涉及的重要的网络实体包括MME、R8 SGSN、S-GW、PDN-GW等。

(1) MME。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移动管理实体) 是SAE的控制核心。它主要负责用户及会话管理的所有控制平面功能, 包括用户接入控制、业务承载控制、寻呼、切换控制等控制信令的处理等。

(2) R8 SGSN。R8 SGSN在SAE架构中, 负责2G/3G的接入, 具有2G/3G用户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及2G/3G用户的鉴权功能, 相比pre-R8, SGSN增加了支持SAE特性。

(3) SAE-GW。SAE-GW包括S-GW及PDN-GW。S-GW主要负责UE用户平面的数据传送、转发以及路由切换等。PDN-GW公共数据网关 (PDN Gateway) 作为数据承载的锚定点, 提供以下功能:负责执行用户的包过滤、包转发、包解析, 合法监听, UE的IP地址分配, 上行链路中的数据包传送级标记, 基于业务的计费, 业务的Qo S控制, 以及负责和非3GPP网络间的互联等。

2.2 SAE设备中的重要接口

SAE网络中设备间接口主要如下:

S1:e NB与MME/UPE的接口;

S2a、S2b:Non-3GPP网络与SAE Anchor间的接口;

S3:SGSN与MME的接口;

S4:SGSN与3GPP Anchor间的接口;

S5a:UPE与3GPP Anchor间的接口;

S6:HSS与MME/SAE PDN网关的接口;

S7:SAE PDN Gateway与PCPF间的接口, 类似于现有PCC中的Gx接口。

3 SAE主要特征

SAE的主要特征有:支持端到端的Qo S保证, 全面分组化, 增加对实时业务的支持, 网络层次扁平化。

4 分组域向SAE架构演进策略

4.1 总体策略

在SAE发展的初期, 从网络、终端、产品到运营经验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 应尽量避免对现有网络造成影响。

在TD-LTE发展的中期, 网络覆盖、终端及SAE产品较为成熟, 应推动SAE与现有网络的融合, 以利于维护管理和信令优化。

在TD-LTE发展的后期, 在业务开始规模发展并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 用户业务量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 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 减少流量迂回, 避免浪费传输资源。

4.2 演进步骤

(1) 演进步骤一:独立部署SAE网元, 集中设置。

(1) 部署方式:单独组网。新建MME、S-GW、PDN-GW、HSS、DRA等核心网设备, 为热点覆盖区域提供高速无线接入服务, 网元采用集中设置方式;现有的2G/3G核心网保持现状不变;MME、S-GW、PDN-GW支持通过S3、S4接口与SGSN、RNC互操作。

(2) 优点:部署SAE网络不影响现网业务, 单个网元的故障造成的影响较小。

(3) 缺点:核心网网络架构复杂, 网元数量多, 规划和维护工作量大;2G/3G/LTE切换频繁, 影响用户体验;2G/3G/SAE核心网络重复投资大。

(2) 演进步骤二:不单独部署SAE核心网网元, 而是升级现有2G/3G网络进行融合组网。

(1) 部署方式:融合组网。现有网络的SGSN及GGSN设备升级, SGSN升级支持MME功能, GGSN升级支持SAE-GW功能, HLR升级支持HSS功能, 采用集中设置方式;新建或已有MME/SAE GW可升级支持2G/3G及SAE用户接入, 并集中设置。

(2) 优点:优化2G/3G与LTE的切换信令, 保证网间切换质量;2G/3G/LTE共享容量与资源, 避免容量和资源的浪费;核心网网络架构简洁, 便于运维管理。

(3) 缺点:升级改造现网设备影响业务, 对合设网元容量和性能要求较高。

(4) 在3G覆盖良好的情况下或2G用户业务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 新建或已有MME/SAE GW只接入3G用户, 3G/LTE接入的MME/SGSN可成为纯控制面网元, 增加控制面设备处理能力。

(3) 演进步骤三:随着业务量的增长SAE-GW可不集中设置, 适当下移。

(1) 部署方式:SAE-GW下移。MME仍然保持集中设置的方式, SAE-GW根据业务量的发展按需下移到各个地市, 以减少路由迂回导致的对传输资源的浪费。

(2) 优点:SAE-GW下移后靠近无线侧, 能够减少时延, 避免流量迂回, 优化路由, 提高网络质量, 为VOIP等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5 结语

LTE的时代已经加速到来, 各个通信设备厂商积极研究和开发符合3G LTE/SAE技术标准的系统和设备, 各大运营商也在研究各种网络架构演进方案对现在网络的影响。以分组交换为核心的SAE, 必将开创移动宽带业务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黄韬, 刘韵洁, 张智江, 刘申建.LTE/SAE移动通信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7)

[2]周兴国, 赵绍刚, 李岳梦, 陈莹莹.UMTS LTE/SAE系统与关键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7)

[3]沈嘉, 索士强等.3GPP长期演进 (LTE) 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演进策略 篇2

一、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在我国的演进

(一)推行行政问责与绩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从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政坛的问责事件接连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有许多行政官员被问责。“行政问责”开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2008年,更是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问责年”,在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等一系列事件后,有预测称,随着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官场问责将会更为严厉。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也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政府的应用和创新越来越普遍,学术界的有关研究也正在成为一个热门领域。我想请教一下,为什么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能够在最近几年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我觉得,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因政府官员的失职渎职造成的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居高不下,由于政府失信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和信任危机日益突出,同时,一些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滥用权力,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威信;一些政府官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工作不负责任、推诿扯皮,影响了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

(二)行政问责制度在我国的演进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韩国首都,当时还叫汉城,出现了汉江大桥的倒塌,当时汉城市长引咎辞职,当时在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很多国内的民众对这个不理解,因为这个汉江大桥并不是这个行政首长在任的时候修的。

是的,那个时候有这样的反应也并不奇怪。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建设相对较晚,追究领导人的责任在我国过去就有,但规模不大,也没有制度化。年龄稍大一点可能会记得,1980年,“渤海二号”(幻灯片)钻井船发生沉船事故,死亡72人,当时的石油部长被解职,国务院主管副总理康世恩受到记大过处分;1987年,冬天里的一把火,大兴安岭火灾(幻灯片),林业部长杨钟、副部长董志勇被撤职;1988年,昆明开往上海的T80次旅客列车颠覆(幻灯片),88人死亡,当时的铁道部长丁关根引咎辞职;还有1999年,“大舜”号客货混装船(幻灯片)遭遇海难,282人遇难,山东省副省长、省长,交通部副部长、部长都分别受到了行政记过和行政警告处分。

在人们印象中,行政问责制是从2003年非典之后才走进公众视野的。2003年4月,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因防治SARS不力而被免职,这使“问责制”一词一跃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词汇。2003年以后,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也逐步走向制度化与法治化。

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在我们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被党和政府放到了更为突出、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现在常说危机就是危险加上机遇。同时,在非典之后,我们国家的政府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对于行政问责制度的推行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下面大家可以做一个讨论,2003年之后,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对推进行政问责制度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10分钟讨论)

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利益格局的新变化;网络社会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看一看近几年被问责的官员。(播放短片,2003年以来被问责官员)下面我们探讨一下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制度化标志。目前,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标志主要有哪些?

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性文件主要有三个,非典结束后的第二年春天,也就是在2004年的2月,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写入了“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内容。第二个重要的制度性文件是2004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在这个规定中,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出严格界定,将引咎辞职明确地引入了问责制度。第三部重要的制度性文件,是2005年4月出台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什么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公务员法中首次引入了引咎辞职制度,并且规定,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是的,我记得,2005年12月因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而解职的原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就是《公务员法》通过后第一位依法辞职的部长级高官。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建立行政问责制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2003年8月,国内首个政府行政问责办法——《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出台。

使行政问责逐步形成为一种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有关行政问责的条例、规定和办法相继出台,相当一部分行政官员因违法失职而被追究责任。通过建立问责制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行政官员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自觉性。

(播放短片,地方行政问责实践)

(三)绩效管理制度在我国的演进

二、推行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问责制的相关制度和法律规定尚不健全(实体法和程序法)行政问责是对行政责任进行定向追究的一种事后监督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对行政失范行为的监督和预防,主要受到包括各种形式的行政和司法追究。目前其运行方式主要是撤职、引咎辞职、高官问责制等。但是,行政问责还远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化体系,良性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建构要集中体现问责的目的性、责任的明确化和手段的规范化。然而,目前运行的行政问责制大多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善性。对于行政问责中的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事由、问责后果以及问责程序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

尽管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有关行政问责制的规定,甚至也有不少地方已经施行了一些地方规章制度,但一部具有统一性、权威性与全国性的专门法律法规却还没制定出来,这无疑不利于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与完善。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从宏观政策、国家体制层面根本解决行政问责制无法可依的问题。

2.职责权限界限不清

2007年12月13日,新华社报道了安徽阜南县两局长因招商引资不力被停职、免职的消息,引致各方关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层层分解招商引资指标会对官员群体造成什么影响?此举究竟是利是弊?但可以肯定的是,官员必须做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播放短片)

行政问责的前提是职责明确,即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职位之间有严格的责任划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职务、职权与职责是相互统一的。一定的权力对应于一定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原则”。由于目前我国党政关系错综复杂, 公务员岗位设置及其职责规定不明,尤其是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职责权限模糊,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相当普遍,致使行政问责在操作层面存在不少难点。

2008年10月开始,河北省邯郸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履职尽责、勤政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分为明责、履责、验责、问责四个环节,以达到“明责具体化、履责规范化、验责制度化和问责常态化”的目标。

目前,职责不清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责任的“泛化”现象比较突出,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应由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承担的大量责任。二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比较严重。在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通常由常委会研究、党委书记“拍板”,出了问题则追究行政首长的责任;三是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名义上是“一把手”负责,实际上只追究分管副职的责任,问责制在一些地方成了副职问责制;四是不同层级之间的责任界限比较模糊。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究竟是追究同级领导的责任,还是追究上级领导的责任。如果要追究上级领导的责任,究竟应当追到哪一级领导才算合理并不清楚。

死亡30人的,属于特大事故。去年胶济线4·28列车相撞死亡70人,当然就是极为严重的事故。出了这样的事故,负责任的应该是铁路局长,还是更高层级的铁道部领导?多位法律专家已经指出,在这样的问题上,完全没有明确的文本上的规定。

3.行政问责标准不明

目前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度在问责标准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一是官员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只要满足制度和法律规范预先设定的条件,就可以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追究;但是,对于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标准的判定比较模糊。官员问责制作为一种多层面的责任追究机制,目前仅限于重大灾难或是伤亡事故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追究,而涉及决策失误、用人失察等其他领域的一些“延时”了的政治和道义责任则未进行追究。须知没有现实的事故,并不代表没有发生事故的危险,实践也证明,错误决策的危害往往较之安全事故本身更为深远。二是接受问责的官员应该追究何种责任模糊不清。行政责任的承担可能遮蔽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行政问责制主要追究的是行政官员的行政责任,但官员实际上承担的可能还有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

2008年12月16日,陕西宝鸡市冯家山引水工程输水管爆管,这是半月内该工程第3次爆管,也是工程供水10年间第11次爆管。冯家山引水工程频繁爆管,原因很明确,是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管材。引水工程总指挥、时任宝鸡市委书记的庞家钰,因收受贿赂和玩忽职守罪被判刑11年,已沦为阶下囚。但是,“豆腐渣工程”却如同梦魇一般,长期困扰着一方政府和百姓:爆管,往往造成城市大面积停水,几十万市民用水困难,怨声载道;爆管,每次抢修费用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冯家山引水工程频频爆管,引水工程总指挥庞家钰却得到升迁,此种现象令百姓深恶痛绝。

4.(二)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行政问责制度的完善路径 1.健全行政问责相制度和法律规定

中纪委副书记干以胜在2008年12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中纪委监察部正在研究起草《党政领导问责暂行规定》,以推进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对官员的问责力度。干以胜介绍,今后对于官员的问责将分为行政问责和党政问责两种,“目前主要进行的是行政问责,但有些事件中也要追究党委领导的责任”,中纪委监察部将主推以行政首长为主导的行政问责制,而在追究责任的时候,“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还要追究间接责任。”

在此实践基础上,行政问责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需解决三个问题: 1.全面拓展问责领域

现有的问责案例多集中于公共安全事故,而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决策失误,以及施政失败时,也应当开始纳入行政问责的范围。如同责任与职权不可分割一样,问责也须与职责如影随形。凡责任后果出现,问责便不可避免,不仅安全责任事故需要问责,官员的上任承诺、公共声明、从政道德特别是公共决策,都当在问责的常态视野之中。为此,首先要厘定各级各类公职人员的法定职责,而那种将当地领导分工不向社会公布的作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包括昆明在内的一些地方已经尝试列出领导干部的“权力清单”,亦不妨同时开列相应的“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违反哪些责任需要问责,以及进行何种尺度的问责。当然,我们更欢迎官员在履新时,主动作出“出现何种情形将引咎辞职”的公开承诺。

2.在何种情形之下,行政问责方能启动

目前的行政问责多基于上级决议和民意舆论,带有不确定性。如2008年9月11日,四川巴中市府办公室3名工作人员因中秋节放假通知笔误为“端午节”,遭问责通报而免职,反映了问责在一些地方的失范和无序。为此,必须科学设置问责体系,健全和周延问责措施,例如仅去职一类,就有责任人主动引咎辞职、上级予以撤职免职、人大代表提案罢免等多种情形,去职之下还有警告、记过、记大过等轻微行政处分,都应当分别予以充实完善,并保持互相衔接。而问责措施的严厉尺度亦应与责任程度相对称,过于严苛可能造成行政系统内部责任分担的畸形与不公,失之于松则会导致问责流于形式。

3.关于行政问责的后续效力

如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在“警察进京拘传记者”后“责而不辞”,去职官员如何“东山再起”等,同样亟须规范。每次问责的效果都不应是一次性完结,而应伴随必要的后续效力,以保证问责能够切实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例如,因行政问责而去职者,至少不应直接转任其他更高级别的岗位职务;而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等轻微行政问责者,其短期内的提拔晋升也应受到必要的限制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导致15人死亡的福建长乐“1·31”重大火灾事故的问责已经开始,与此同时,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当日发出了通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在此前福州市有关会议上被点名要问责的工商、消防部门,或表示“谈不上要处理什么人”,或声称“等调查结论”,尤其堪称一绝的是,记者采访已被停职检查的吴航街道办事处主任林某时发现,他居然还在岗。这篇报道不由令人产生质疑:相关部门是在问责还是在扯皮?这样的所谓“官员问责”与忽悠观众的“假摔”能有多大区别?笔者发现,这样的“假摔”并不罕见:“浙江瑞安原副市长蒋良荣受贿获缓刑后仍在骗领6年工资”(《浙江工人日报》2008年12月19日报道),“安徽潜山综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刑犯曹晓明不仅公职、党籍保留,而且半年来狱中照领工资”(《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11月10日报道),而能和这两位“刑事罪犯拿工资”相媲美者,则是去年11月被评为“最牛县委书记”的张志国的“梅开二度”,当时导致舆论炸锅。

总之,行政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的核心,在于问责的不可避免性。这首先意味着职权主体与问责对象的同一性。公共决策的失误,一般要将“最后拍板者”作为第一被问责人,首先审视“一把手”是否被问责。行政问责的不可避免性,还意味着:在前一起公共责任事件负领导或者主管责任的官员,不会因为其他地区和行业发生新一起责任事件而获得“转移视线的红利”,从而逃避或延缓本应受到的纠问。只有这样,行政问责在公众与官员之间、此官员与彼官员之间,才是公平合理的,而这也是通往“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不二法门。

TD-LTE部署演进策略 篇3

不论LTE或是4G,都是按照宽带无线接入需求设计的,主要业务是移动互联网,将以VoIP方式提供话音业务。各代移动通信系统工作于不同频段,今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出现2G、3G、LTE、4G并存的局面,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打电话用2G,上网用3G,高带宽用户用4G。当然,每一代移动通信都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时间推移,2G、3G将陆续退出服务,但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三代重叠的现象。LTE手机将是支持2G/3G/LTE的多模手机。

近年,设备制造商成功地发展了基于SDR(Software Definition Radio,软件定义的无线电)的基站,解决了平滑过渡的问题。从GSM、TD-SCDMA到TD-LTE可以使用同一基带单元硬件,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升级,仅在改变工作频率时才需要更换射频单元,相同频段内,一个射频单元可以支持多种无线制式。采用这种设备可以大幅度降低演进成本。

TD-LTE能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取决于用户对宽带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话音业务和一般移动互联网业务完全可以通过2G、3G/HSPA+进行,而对TD-LTE需求不高。只有当智能手机、云手机、宽带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在容量和速率不能满足需求时,TD-LTE才有用武之地。目前我国3G用户数虽然已经达到8000万,但网络流量并不高,网络容量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要尽快部署TD-LTE,当务之急是将3G网络流量冲上去,切不可为尽快部署TD-LTE而放松发展3G。

今年2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联合包括印度Bharti、日本软银、欧洲Vodafone、美国Clearwrie等在内的亚欧美运营商代表共同发起了全球TD-LTE发展倡议。此举将进一步促进TD-LTE的多方国际合作,加速TD-LTE规模商用,推动TD-LTE成为全球主流宽带移动通信标准,实现TD-LTE在全球的应用和部署。中国移动希望尽快部署TD-LTE,以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手中重新夺回高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用户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在今年第三季度主要进行单一模式TD-LTE预测试,并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期间进行多模式LTE/3G的预测试,高盛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移动希望在2012年晚些时候在中国7个主要城市开展TD-LTE商业预测试。

软交换向IMS演进的策略 篇4

关键词:IMS交换,软交换,网络演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数据传输的要求, 现行的数据与语音分组传输的模式终将被打破, 从而形成将语音传输与数据传输相融合的新的传输网络, 从而使得电信网过渡到一个统一的分组交换网络。

1 IMS交换与软交换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 IP电话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新的网关分解技术出现的情况下, 使得交换机的体系向着新的方向演变, 传统的电网网络中, 采用的是集成式的网关系统来实现与Internet之间的数据通信, 这一过程中, 由于网络格式以及数据类型的不同, 致使在进行数据传递时不但需要改变媒体数据的传输格式, 还需要将信令予以转换, 此外, 对于网关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做好规划, 并对每一个呼叫建立起网关内部的网络通路。此种网络结构对于IP电话的大范围、集成化的应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在新的网关分解模型中, 将原来网络的网关根据其应用功能分为3个方向:主要应用于媒体转换的媒体网关, 应用于信令的网关以及负责整个网络控制的媒体网关控制器。为了实现以上3种功能需要将在硬件实体中加以实现,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将媒体转换与网关的控制相分离, 从而大大简化网关的任务, 从原来的集成式网关转变为仅负责媒体转换功能, 其他的功能则由附加的硬件加以实现, 从而大大简化了网络架构了, 附加硬件被称为网关控制器, 媒体网关控制器与网关之间采用的是开放性的协议进行连接。而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电话的呼叫控制以及媒体传输业务、业务逻辑等实现分离, 并将以上这些部分通过一定的协议进行连接, 从而使得电信网络的结构更为简单、灵活。

IMS交换是在软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相对于软交换技术, 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将电信业务与控制进行了分离, 传统的软交换技术是通过改进业务分层, 通过将通信业务中的大量增值业务放置到业务层中, 而仅将一些补充业务保留在交换网络中, 而对于IMS交换网络, IMS通过将传统网络中所保留的一些业务转移到了业务层中的应用服务器中, 从而实现了通信业务中的呼叫和控制的有效分离, 从而极大的简化了网络架构, 在实现了呼叫和控制分离的基础上, 也做到了用户数据与控制之间的有效分离,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网络业务的扁平化, 从而使得网络分布更加紧密、广泛, 并将其有原先的与逻辑实体的对应关系转变为其他的对应模式,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的需要。IMS交换是由大量的标准协议而组建完成的, 因此, 通过对软交换所采用的架构进行逐级演进, 使得其网络具有更强的兼容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能够更好的将多媒体业务实现融合。

2 将软交换向IMS交换的演进策略

在传统的固定网络中, 对于软交换与IMS交换之间的划分较为模糊, 软交换与IMS交换相互融合, 两者之间互相具有其的部分特征, 例如:软交换本身就具有IMS交换的一些特征, 即能够提供一些宽、窄带之间的业务, 同时随着移动网络业务的快速发展, 使得固定软交换能够更好的借鉴移动网络的一些规划, 从而更好的向着IMS的方向发展。在软交换的发展过程中, 通过充分的实践与吸收当前的各种先进技术来进行架构和业务的完善, 从而使其能更好的适应通信网络宽带化、移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使软交换向着IMS交换演进的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将软交换网络的各个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标准化的建设, 使其能够更好的完善网络多媒体及移动网络架构的内容, 从而使得软交换可以进一步的演进为IMS的全集网元。在软交换网络向着IMS交换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的网络层面:从当前的HLR网络演进到HSS网络, 现今的软交换网络HLR协议主要被应用于:MAP的改造协议以及MAP的全集协议, 其中, 改造协议主要是用来完成电信网络用户的数据上移功能, 其上移的数据包括用户的逻辑号码、物理号码以及部分的智能业务, 而MAP全集协议主要是用来实现用户部分数据的全上移这一模式, 从而可以实现对于拥有数据的集中化管理。

对于IMS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业务层主要由各种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与资源服务器组成, 提供各种业务 (如游戏、会议、即时消息等) 及业务能力 (Presence、群组、媒体资源等) 。通过在网络架构中添加自己的业务并将其组合成各种不同的业务, 从而加快业务的推出。 (2) 会话控制与媒体资源层主要由P-CSCF、I-CSCF、S-CSCF、BGCF、MRFC/MRFP、HSS和AGCF等功能实体组成, 主要完成注册、鉴权、会话路径控制、业务触发、拓扑隐藏、路由选择、资源控制、互通等功能。 (3) 接入与承载控制层主要由PDF/PCRF/SPDF/A-RACF、NACF和CLF等功能实体组成。 (4) 互通层主要是完成IMS网络与PSTN/PLMN/NGN/H.323网络的互通。IMS网络与PSTN/PLMN网络的互通由MGCF、BGCF完成, 信令的转换由SGW完成, 媒体的转换由IM-MGW完成 (IM-MGW也可以内置SGW功能) 。IMS网络与H.323/SIP Vo IP网的互通由I-BCF完成, 媒体的转换由I-BGF完成。

结语

IMS交换在吸收软交换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的集成式网关的分离, 从而为IP电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比IMS交换与软交换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软交换向IMS交换提出了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明.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浅析[J].硅谷, 2011 (16) .

[2]李慧.解读通信发展的新趋势-IMS[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08) .

演进的解释及造句 篇5

2、然而,如果您交错并重叠多个演进,那么您可以有效地操纵这些阶段。

3、当您完成所有阶段时,您完成了演进——宏观的迭代。

4、RUP的文档显示了从业务用例模型到业务对象模型和系统用例模型的演进;我们发现这是非常正确和有帮助的。

5、这个演进是自然形成的,因为直到断定了是否我们开始定义的用例是正确的,我们才可以为用例进行更为详细的信息添加。

6、在它演进的背后,主要力量是什么?

7、投资于资产演进。

8、演进向团队提供了两全其美:在每个阶段中构建并生成一些东西的迭代,和多个生产版本。

9、另外,如果可视的模型可以用于开始项目的任务或未来的活动,例如方法演进、维护、知识传递,或培训,那么可视的模型就给项目增加了价值。

10、通过使经理理解和管理贯穿软件开发周期的业务和需求的演进自动化工具帮助你减少风险。

11、它显示了该项目的三个演进,用圆柱来表示迭代。

12、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他给出了自1990年以来发生的技术、体系架构演进的一系列例证。

13、良好的IT治理在战略上联合了您的企业,从而支持企业架构的演进,以便它交付一致的且可伸缩的业务价值。

14、有了对意图的这种层次的理解,过程的一致的演进可以维持在有时候的变更需求和解释的混乱冲击之下。

15、然而,对于后面的演进的特性将主要需要新的.代码。

16、它们仅仅定义了它们各自的演进的范围和进度。

17、随着工具,例如这些工具并入治理计划,在今天的行业中,软件工具正经历快速的变更和演进是毫无意义的。

18、而这又为复杂系统的设计、实现、开发、管理,和受控的演进提供了基础。

19、在部署之后,他们还可以根据现实的经历和轶事证据,提供反馈,指导后来的演进。

20、在此实例中,演进模型本身提供了很大价值,允许团队避免不必要的工作以及重复的工作。

21、在迭代I1中开发的项目计划指示会有三个产品版本——并且因此有三个演进。

22、我们不仅提出一种演进理论的实证性解释,也提出规范性解释。

23、如果您为多个演进进行计划,那么您可以通过确保使得所有组在任意时刻都充分利用的方式将活动分布到整个项目过程中。

24、实际的交付日期比计划的更早,因为通过演进的迭代得到了效率。

25、此视图描述了运作节点及其关系,并确定反映任务需求的依赖,因而为企业定义和演进提供全部的环境。

演进策略 篇6

摘要: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残酷环境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推动,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企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在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新技术在中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组织结构 演进 模式及程序

0 引言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中为了有效地达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各组成部分、上下左右、领导与配合的关系。在信息时代,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残酷环境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推动,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企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CIMS、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能制造、独立岛、统一制造理论、并行工程、动态联盟、内涵式发展理论、供应链等一些新生产方式(或新技术)。然而,在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新技术在中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新方式、新观念的应用必须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先进的技术需要相应先进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由于前期的新理论、新技术把主要精力置于技术集成的功能集成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人的因素的集成和协调。种种迹象表明,单从技术的观念出发很难成功,过时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已从根本上束缚了劳动生产率、管理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对企业来说,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比先进的技术更重要。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侧重研究合适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及向演进模式过渡的演进程序。

1 现有组织结构的基本现状

企业管理组织是企业管理过程的组织,它是企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上的产物。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组织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多,总的来说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要求相适应,但导致企业管理水平长期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企业一直未能摆脱传统的“社会分工理论”的影响,使形成的组织结构大都具有多层次、宝塔形特征。这样企业的决策层将指令下达到中层管理部门,并通过分解一下达到执行系统。这种结构形式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而且易形成管理的官僚化,是企业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主要症结。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需要而使用了高技术,但高新技术的推进并未在企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代高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范围变宽,使得企业在控制幅度的能力加强,而管理思想、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大大滞后于技术的更新,从根本上束缚了劳动生产率,使高技术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构是必然的。

2 演进模式的选择

组织结构演进模式的选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组织结构总体发展目标、方式和步骤等的选择。组织结构演进模式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系统协调和整体协调原则,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③利于实现企业目标原则,④环境适应原则。

组织结构演进模式的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第一,循环变革演进模式。由于企业是在激烈竞争和变化多段的环境中经营,经营战略的经常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就需要经常调整,使其更富有弹性,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演进模式。即是说,如果你想打破部门的障碍,对市场有更敏感的反应,你必须采用适于生产和市场的组织结构; 如果你想加强职能部门,你就要采用适于职能部门的结构。其余类推。这种演进模式在美国比较普遍。第二,渐变跃升式演进模式。此模式一般存在组织结构的渐进,但注重于一定环境条件下升至一个新的发展形式。例如,日本就是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结构调整。日本在组织结构的变革中,有这样两条经验可以吸取:①日本坚持改革与现代管理格格不入的组织制度,果断地采用现代组织结构形式;②对本国原有的组织结构采取分析态度,特别是注重保留和发展本国的特长和可取部分。第三,多阶段渐变跃升式组合演进模式。该模式是在综合前面两种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我国技术经济现状和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演进模式。它以发展创新技术为主导来推动组织结构调整,以生产组织结构调整为重点,并结合企业战略调整管理组织结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速度和形式不同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企业改革的内容,如图1所示。在技术进步阶段,将加大组织结构的调整速度,以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在随后的产品开发和工艺革新阶段,进行局部调整生产组织结构;而在管理新方式应用阶段,适当减慢速度,以理清责任和权力的关系;同时不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性质的组织形式,以进入下一阶段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3 演进程序

企业组织结构越复杂,其系统性越强。在每一阶段的演进过程中,如果先把组织结构看作一个系统来进行规划设计,可避免很多操作失误。根据系统特性设计组织结构,分为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和系统协调三大步骤,每个步骤又相应分成若干个小步骤,如图2所示。每小步之间可以反馈构成循环。

3.1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对企业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如企业外围环境,同类型组织结构,企业内部情况等和对企业现有内部与层次的划分,如系统综合提供依据。企业外围环境是指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市场分配,技术发展,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力、权力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与同类型组织有关的信息是指它们的经营思想、组织结构形式及实施办法等,企业内部的情况如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形式、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等。部门的划分标准有:①职能。例如企业主要的活动是生产、管理和服务,则可相应划分出生产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②产品或产品生产线。这种形式在多种经营的大型企业较为盛行。③工作程序。例如电厂的锅炉车间、汽机车间、电机车间、送变电站就是按工作程序划分的例子。④人数。将工作能力相近的人员组织起来,按一定规模组成一个个集体,这种形式在企业下层较为常见。管理层次是指企业分级管理,有多少层,有多少个等级。一般有高耸结构和扁平结构两种。高耸组织结构和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下:

3.2 系统综合。系统综合就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最优设计并予以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就是有机地安排部门之间的联系、部门内部的联系以及各管理层次的相互关系。设计方法权变设计或两种定性设计法:决策需要法与关系需要法。决策需要法就是根据企业管理层次和部门决策需要的相互关系,把有关部门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方法。关系需要法就是根据某一部门与其它部门的相互关系需要把有关部门连接组合在一起的方法。组织结构实施就是将设计的组织结构按预定的目标投入运行,执行企业规定的各部门及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实施中,主要注意三方面内容:①各级组织结构之间的职权关系是否合理。②具体的信息通道是否畅通。③工作流程是否有序。

3.3 系统协调。系统协调就是对组织结构状况实行评价、跟踪反馈,适时地根据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及运行状况做出必要调整,使组织结构达到正常运行并处于控制之中。对组织结构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从质的规定性上来衡量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程序,二是要从量的方面来衡量反映组织结构现代化的实现程序。组织结构的评价标准应是:①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应当符合企业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生产发展的特殊要求,最终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地说,它包括两方面:a最终结构的设置是否与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相适应,b是否符合最终结构设置的规律和原则。②建立在最终结构上的管理组织发挥的管理水平应当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具体地说,包括三方面:a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管理要素和技能是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b企业所拥有的基本管理工具是否达到当时先进水平。c企业内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程度。③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功能的发挥,但可以说企业组织结构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影响很大。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中可以体现管理组织结构是否适应本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的特别要求,体现管理组织发挥的管理水平的高低。

4 小结

总之,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及演进程序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一研究,至少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有益的结论:组织结构演进模式的选择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而在操作上的演进程序则与企业的具体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特点相关,进行系统规划、系统实施。

参考文献:

[1]黄速建,余菁.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三十年.经济管理.2008(13).

[2]袁斐,朱婧.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影响因素及途径.现代企业.2008(8).

[3]张洁,石柯等.敏捷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及其生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1999(2).

[4]张明刚,郭爱国,刘庆亮.企业内涵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企业管理出版社.北京.1991:253-302.

固网运营商网络演进策略探讨 篇7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电信业固网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市场竞争局势日渐明朗, 业务之间替代趋势明显、异质竞争也更为激烈, 固网已经跨入了精细化经营的时代。固网运营商已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从产品本身转移到客户的需求、业务的赢利能力及网络的运行效率上来。

用户的业务需求是网络演进的根本驱动力, 传统业务收入下降也迫使运营商必须进行新业务的开发和部署, 而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将是固网运营商新的业务增长点。

1 IMS是固网演进的目标网络

作为NGN (下一代电信网络) 标准架构下的多媒体子系统, IMS (IP多媒体子系统) 以其业务、控制、承载完全分离的水平架构, 与接入无关以及对第三方应用的支持等特性, 不仅为固网与移动的融合提供了完整的网络架构, 同时也成为运营商培育各类新业务的最佳平台。

IMS将是固网运营商增补提高网络业务能力、应对竞争的重要手段, 也是未来固网运营商采用统一网络提供综合通信业务、实现IP网络环境下对用户和业务的可管控、可运营的重要技术, 是未来发展方向。

1.1 IMS的体系架构及其特点

IMS体系架构主要包括呼叫服务器控制功能 (CSCF) 、媒体网关控制功能 (MGCF) , IMS媒体网关 (IMS-MGW) , 媒体资源功能控制 (MRFC) 部分、媒体资源功能处理 (MRFP) 部分, 边界网关控制功能 (BGCF) 等功能实体。

该体系架构采用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的方式, 核心的CSCF是基于SIP (会话发起协议) 的呼叫控制服务器,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IMS域的呼叫和会话控制。

CSCF又分为代理CSCF (P-CSCF) 、查询CSCF (I-CSCF) 和服务CSCF (S-CSCF) 。P-CSCF负责用户接入以及Qo S控制, 并对SIP消息进行压缩;I-CSCF负责对用户进行查询, 并具有对其他运营商隐藏网络的功能;S-CSCF支持移动性管理, 主要是处理用户的呼叫和其他业务。

为了实现与电路交换 (CS) 域和PSTN (公用电话交换网) 的互通, IMS引入了MGCF和IMS-MGW两个功能实体, 分别控制信令和媒体流的互通;

MRFC和MRFP是实现多方会议的功能实体, 控制层面的MRFC通过H.248控制MRFP。MRFC用于支持和承载相关的服务或进行承载代码转换, MRFP提供被MRFC所请求和指示的用户平面资源。IMS的体系架构见图1。

BGCF是IMS域与外部网络的分界点, 它选择在何处与CS域或PSTN互联。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归属用户服务器) 由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 和鉴权中心 (AUC) 演进而来, 用于保存用户文件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当前核心网络的相关信息。

SLF (subscription locator function) 作为一种地址解析机制, 当网络部署了多个可独立寻址的HSS时, 该机制使I-CSCF、S-CSCF和AS (application server) 能够找到拥有给定用户身份的定购关系数据的HSS地址。

1.2 IMS的体系架构的特点

1.2.1 水平体系架构

IMS通过水平体系结构进一步推动了分层体系结构概念的发展。在水平体系架构中, 业务使能部件和公共功能可以被多种应用重复调用,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采用以往的“竖井”方式来部署新业务。

1.2.2 基于SIP的会话控制

IMS采用了基于IETF定义的SIP (会话发起协议) 来完成会话控制, 由此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实现了接入的独立性以及与Internet互操作的平滑性。IMS网络的终端和网络都支持SIP, 这一特点实现了端到端的SIP信令互通, 同时也顺应了终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为业务的提供和发布创造了更大的灵活性。

1.2.3 接入的独立性

3GPP在制定IMS标准时, 设计思想是:与具体的接入方式无关, 即用户不论从任何IP网络都可以接入IMS。接入的独立性使IMS不再承担媒体控制器的角色, 直接实现对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入适配与媒体控制。

1.2.4 业务与控制分离

软交换的技术特点是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相分离, 但它却没有实现控制与业务的严格分离, 依然与传统交换机相似, 承担着基础业务、补充业务等业务提供的功能, 只是对智能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提供可更加灵活。

IMS则定义了基于SIP的标准ISC (IP multimedia service control) 接口, 实现了业务层与控制层的完全分离。CSCF功能实体不再需要处理业务逻辑, 仅需由它分析与触发规则指定的应用服务器, 由应用服务器完成业务逻辑操作。

在这种方式下, IMS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层设备, 使新增业务快速推出成为可能。

1.2.5 支持多种计费方式

IMS加强和改造了现有的计费架构, 提供基于时间、流量、内容、事件和业务多种计费方式。运营商可以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计费方案, 用户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计费方式。

2 固网运营商网络演进的策略

2.1 软交换是固网转型不可逾越的阶段

尽管IMS有着众多优点, 但是这种模式目前尚未成熟, 很难进行商业化的部署, 特别是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差异也使为移动网络设计的IMS的推广造成了一些不确定的影响。

此外, 从保护投资的角度, 传统固网运营商的PSTN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完成向IMS的演进。

综合以上两点, PSTN向IMS演进的进程中, 将无法回避软交换这一阶段。

在最初引入软交换技术的时候, 运营商曾经希望其能够支持所有可以预见到的业务, 包括语音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等。然而, 随着网络建设的深入, 人们逐渐意识到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并不如期望中的强大。由于受到终端能力、Qo S、安全以及业务接口标准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目前较为成熟的软交换并没有给最终用户带来多少新的业务。

尽管如此, 软交换还是在固网运营商的网络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软交换有着集成度高的特点, 因而能够减少机房数量和面积, 降低设备功耗, 提高维护效率, 从而达到降低OPEX (维护成本) 的目标。此外,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以及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也非常符合软交换以分组交换为基础提供传统话音业务的定位。

作为PSTN向IMS演进中的一个阶段, 软交换有着向IMS平滑过渡的能力。从二者的网络架构来看, 在软交换基础上, 通过软件升级, 大部分软交换机部件可得到重用。软交换升级为AGCF (接入网关控制功能) /MGCF, SHLR (用户位置寄存器) 升级为HSS, 原来的多种网关仍可用于IMS网络与其他的网络互通。只需新增加P/I/S-CSCF和多种不同应用服务器, 便可以平滑过渡到IMS网络。

2.2 固网转型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总体看来, 固网转型涉及到PSTN、软交换、IMS。PSTN是逐渐消亡的, 软交换是目前的替代技术, IMS是最终的发展目标。

由于PSTN消亡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固网转型过程中会存在PSTN、软交换、IMS共存的局面, PSTN向软交换迁移的同时, 也可能直接向IMS迁移。PSTN演进见图2。

具体来说, 固网转型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仅存在电路交换, 支持语音业务的PSTN结构;

阶段2:分组交换为主, 电路交换为辅, 同时支持语音、多媒体业务, PSTN和软交换共存的网络结构;

阶段3:分组交换为主, 电路交换为辅, 同时支持语音、多媒体业务、移动业务, PSTN、软交换、IMS共存的网络结构;

阶段4:只存在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消亡, 同时支持语音、多媒体业务、移动业务, 软交换、IMS共存的网络结构;

最终:分组交换承载, 宽带综合接入, 支持综合多媒体业务的IMS网络结构。

3 结束语

IMS是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目标架构。在IMS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 软交换技术在固网演进的进程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固网运营商在PSTN上有着庞大的投资, 因而PSTN向目标架构的演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必将出现三者共存的局面。作为过渡技术, 软交换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运营层面都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摘要:IMS是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目标。针对IMS当前的发展情况, 固网运营商如何在现有的网络体系下向目标网络演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在介绍IMS体系架构的基础上, 分析了固网演进的策略, 并进一步提出演进的方案。由于PSTN消亡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固网转型过程中会存在PSTN、软交换、IMS共存的局面, PSTN向软交换迁移的同时, 也可能直接向IMS迁移。

演进策略 篇8

一、传统室内覆盖系统

1.1传统室内覆盖系统组成

传统室内覆盖系统主要由信源和天馈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 信号源所放大或产生的信号由该系统为传输媒介, 通过天线发送到建筑物内的各个角落, 达到预期的覆盖效果。

1.2传统室内覆盖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每年各运营商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室内覆盖系统, 室内覆盖投资占比约达到无线网整体投资的30%, 预计随着网络建设的深入, 室内覆盖投资在整个无线网中占比将达到70%。

由于传统室分采用无源分布方式进行建设, 目前也面临如下问题: (1) 设计复杂:传统室分采用同轴电缆和无源器件组网, 工程设计需考虑线损和耦合度, 计算工作量大。 (2) 施工复杂:传统室分需采用大量无源器件和接头进行天馈线连接, 对施工人员技术和体力均有较高要求。 (3) 业主抗拒:目前业主环保和维权意识较强, 在以住宅小区为代表的个别场景, 传统分布进场难度极大。 (4) 维护困难:由于传统无源分布系统不具备管理手段, 设备老化、腐蚀、脱落等问题发生后网管人员无法及时感知, 造成覆盖质量变差。并且由于天馈线一般安装在顶棚, 设备维修也存在一定难度。 (5) 演进乏力:目前国内各运营商均有3~4种无线制式需纳入室内覆盖系统, 传统合路方式在功率和容量上无法保证多制式网络的均衡性, 并且单路分布模式也无法满足4G提出的多收多发的天线应用方式。

二、4G室内覆盖系统应用需求

据国内某电信运营商2014年2月统计, 3G网络CS域话务量增长是去年同时期的1-2倍, 而PS域流量增长是去年同时期的2-8倍, 流量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话务的增长幅度, 因此预计以高速数据为代表的多业务综合覆盖网络将是室内覆盖系统的发展趋势, 其特点如下: (1) 高速率: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无线互联网应用已在用户终端中普及, “打电话”使用手机的时间在手机整体使用时间中占比逐渐变小。随着无线数据资费的降低, 无线视频等高速无线数据业务在运营商无线数据业务中的占比将逐年加大。以LTE Rel9为例, 其对室内覆盖系统的下行数据起步要求就是100Mbps。 (2) 高可用:即时消息、实时语音, 用户对移动数据网络接入的依赖性与日俱增, 因此对无线接入网络的可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多系统:运营商多年的建设, 各个站点累计了2G、3G、WLAN网络资源, 结合即将开始的4G网络, 下一代室内分布系统将面临多达4系统的共站建设需求。针对高铁车站、会展中心等公共区域, 还会面临多个运营商的多套系统共站建设问题。因此多系统综合组网将是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的基本功能。 (4) 多天线:受限于高速数据的应用要求, WLAN 802.11N以及LTE Rel8网络中都开始采用了多收多发 (MIMO) 的多天线技术, 多天线也将是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覆盖系统向下一代演进方案研究

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的MIMO多天线技术应用需求对覆盖系统演进起着关键性的影响。目前来看, 下一代室内覆盖系统有两种演进方向:其一, 是沿着以光纤分布系统为代表的“更新替代方案”进行演进, 其二, 是沿着以无源分布系统为代表的“合路改造方案”进行演进。下面将就这两种演进方式进行详细分析。

3.1光纤分布系统演进方案

3.1.1光纤分布系统简介

光纤分布系统FDS (Fiber Distributed System) 是一种以光纤承载无线信号进行传输和分布的解决方案, 该系统充分发挥光纤承载带宽大和传输损耗小的优势, 适应了电信运营商多业务运营的网络建设需求:

目前业界有两种光纤分布实现方案, 分别是:基于RRU的x DAS方案和基于BBU的x RRU方案。x DAS光纤分布系统由近端单元、扩展单元、远端单元组成, 近端单元和扩展单元用光纤连接, 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之间用五类线或复合光缆连接, 远端由扩展单元直接远程供电。x RRU光纤分布系统由BBU、扩展单元、远端单元组成, BBU和扩展单元间用光纤连接, 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间用五类线连接, 远端单元由扩展单元直接远程POE供电。

光纤分布系统采用树形扩展的拓扑结构, 能灵活适应不同的场景规模系统应用时, 只要将不同制式的信号源统一放置于机房内, 基站输出的电信号分别输入主单元, 完成多业务信号合路和电光变换, 再经光纤和扩展传输单元将其分布到区域内的各远端单元, 然后恢复成原来的射频信号即可覆盖一个特定的区域。

3.1.2光纤分布系统的特点

光纤分布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多系统融合, 可融合2G、3G、4G、WLAN、有线宽带等多种业务。 (2) 降低底噪, 微功率分布, 改善上行覆盖。 (3) 施工方便, 光纤和网线作为路由, 布放方便, 施工便捷。 (4) 设计简单, 端到端设计, 即插即用, 远端可调功率, 系统调整、优化方便。 (5) 全系统监控, 实现网络拓扑各节点实时全面监控, 监控粒度更精细。

3.1.3光纤分布系统向下一代演进

目前各厂商远端单元均内置了射频模块, 可同时满足2G、3G、WLAN覆盖需求, 部分产品还支持外接天线以满足个性化场景覆盖要求, 网络向下一代演进时, 远端、近端插入对应模块即可。建议各运营商采购光纤分布产品时, 提前预购远端4G射频模块, 政策条件具备后, 远端仅软件升级即可完成4G网络部署。

3.2无源分布系统演进方案

无源分布系统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方式分为两类:不支持MIMO的单通道方式和支持MIMO的双通道方式。双通道方式中, 在电缆侧又可分为:双缆方案和单缆变频方案;在天线侧可分为:单极化天线方案和双极化天线方案。根据LTE试验网的测试结果显示, 单通道实现方式的网络性能大约比双通道实现方式降低30%。

3.2.1分布系统改造方案

分布系统改造建设方案有以下几种: (1) 单通道独立新建方案:指下一代网络独立建设单路射频分布系统, 不实现MIMO。 (2) 单通道合路方案:指下一代网络采用合路方式与现网2G/3G共用原单路射频分布系统, 不实现MIMO。 (3) 双通道单极化天线独立新建方案:指下一代网络独立建设两套分布系统, 天线采用单极化方式, 不与原有分布系统合路。 (4) 双通道单极化合路建设方案:指下一代网络新建一路分布, 合路原有分布一路, 实现MIMO, 天线采用单极化方式。 (5) 双通道双极化天线独立建设方案:指下一代网络独立建设两路馈线, 一路天线, 天线采用双极化方式实现MIMO, 不与原有分布系统合路。 (6) 双通道双极化合路建设方案:指下一代网络新建一套馈线, 合路一套馈线, 替换原有天线为双极化天线, 实现MIMO。

双通道改造方案和双通道新建方案在设计上工作量相当, 网络建设成本改造略低, 最终实现后网络性能也相差不大, 但工程实施时由于器件厂家和出厂时间的不同, 两条链路功率很难做到平衡, 给分布系统的长期使用埋下了隐患。

单极化天线与双极化天线对于下一代网络MIMO性能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单极化天线的空间隔离度和双极化天线的极化隔离度以及天线工艺。从LTE试验网测试结果来看, 二者性能相差不大, 但双极化天线的使用可在天线数量上较单极化天线减少一半。

3.2.2通道变频方案

通道变频方案指的是通过变频技术将双通道信号变换到不同频率上进行合路传输, 在天线侧再将信号通过反向变频恢复出两路信号, 从而用单条馈线实现了MIMO功能。该方案可以在现有的单通道室内分布中实现MIMO功能, 降低了网络演进的难度, 但合路端和天线端有源变频设备的引入, 与无源分布系统设计初衷相悖, 从而使分布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降低。

四、覆盖系统演进策略

4.1演进方案选取策略

对于新建室内分布系统, 只需要LTE和3G系统的场景, 建议采用光纤分布方式进行建设。

对于已建2G/3G室内分布系统, 且进行LTE单通道建设的场景, 建议采用无源分布系统改造进行建设, 做到一次改造满足多系统使用的需要。

对于已建2G/3G室内分布系统, 需要进行LTE双通道建设的场景, 可适时选取新建光纤分布和新建传统分布方式进行建设, 采用双通道分布系统建设时, 需保证双通道的一致性。

4.2单/双通道选取策略

对于新建室分的场景, 可采用双通道建设方案。对于已建2G/3G室分系统的场景, 需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建设方案:现网已有分布系统的场景, 一般采用单通道建设方案;对于重要性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重点场景, 如大型交通枢纽 (机场、火车站和码头等) 、大型会展中心、业务演示营业厅、城市标志性建筑等, 应采用双通道建设方案。

4.3双通道方案天线选取策略

优选单极化天线, 两个单极化天线间距应保证不低于4λ (约为0.6米) , 在有条件的场景尽量采用10λ以上间距 (约为1.5米) 。在单极化隔离距离难以实施或者物业抵触增加天线的场景下, 可使用双极化天线进行覆盖。

五、总结

综合比较两种演进路线, 光分布方案:组网灵活、施工便捷、适用性较广, 但设备的稳定性有待验证, 此方案在室内覆盖系统演进过程中发展前景看好;传统分布改造方案: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但系统设计、施工及后期改造均有一定难度, 此方案在室内覆盖系统演进过程中整体前景看淡。

参考文献

[1]祁澎泳, 许长峰.无线网光纤分布系统工程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3年

[2]高泽华等.室内分布系统规划与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年

[3]沈嘉.3GPP长期演进 (LTE) 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邮电出版社, 2008年

演进策略 篇9

1 ASON设备的应用现状

ASON设备不断成熟,在我国,各主流ASON设备厂商均取得了信息产业部的入网许可证。

在传送层面,现阶段比较成熟的ASON产品是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ASON设备,其特点是能提供大容量的交叉矩阵,实现多光口方向的业务疏导,处理颗粒为VC-4,并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口。

在控制层面,基本的控制层面功能已经具备,新一代的ASON设备支持分布式控制,包括分布式信令、路由和自动发现功能。它还可以实现软永久连接(SPC)和交换连接(SC)的创建、查询和删除;支持路由信息发布、更新和通道路由计算功能;支持邻居自动发现等功能。

在管理平面,对传送资源的管理比较成熟,对控制平面资源的部分管理尚不完善。由于ITU-T对于ASON管理平面的规范还在完善过程中,目前ASON设备的网管系统的开发滞后于设备的开发。

在保护恢复方面,目前保护机制比较成熟,但是恢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国际标准对于保护恢复方式尚无规范。

2 电力光传输网的现状

2.1 网络结构及建设方式

现阶段电力光传输网的构成主要以SDH环网电路和链状电路为主,其架设主要依托输电线路的走向。由于保护等业务的存在,光传输网只是在物理结构上实现成环成网,而非在逻辑层面上。

电力光传输网的建设方式是各地区负责该地区的建设,省电力公司负责省内的建设,区域网公司着力于省际的建设,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则着力于网际、一级骨干电路以及长距离直流输电所需通信传输电路的建设,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由于物理路径的重复或接近,势必会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2.2 业务及其流向

电力通信网的业务既有实时业务,又有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实时业务数据流量小,可靠性要求高,而非实时业务一般数据流量较大,可靠性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业务基本为集中型,除了保护和安稳为均匀性业务外,各节点数据一般向调度中心汇聚。其主要业务类型及其流向如表1所示。

注:PMU:相角测量装置; RTU:远程终端单元

以星状汇聚为主的业务结构将产生众多跨环透传业务。过多的跨环透传业务易引发带宽“瓶颈”和节点“瓶颈”等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运行维护的难度。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可靠性不高。

大部分变电站都采用光纤环网通信,主要光纤传输设备未达到智能化,网络拓扑单一,保护方式单一,如果出现两点或多点故障的情况,单纯利用环网保护不能满足业务保护的需求。

(2) 带宽利用率低。

数据传输方式单一,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传输需求,不能传输高速率的网络业务。且网络结构及其保护方式决定了其带宽利用率较低。

(3) 业务调度能力差。

传统的环网业务调度复杂,灵活性差,很多端到端电路需经过多个环进行转接。跨环的长途电路要求所经过的环网都具有可用通道,很多电路调度是在配线架上完成的,人工操作复杂程度高、效率低,增加了故障点,业务的调度需静态配置,对快速端到端开通业务不利,对端到端网络故障定位也会造成影响。

(4)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差。

由于环网“瓶颈”的存在,随着环数量的增加,未来的扩容成本将居高不下,同时电路调度和环间资源优化将变得十分繁琐。

(5) 业务模式和保护方式单一,不利于未来新业务的开展。

目前全网业务统一由传统的SDH系统提供保护,不能针对不同业务和不同单位的实际要求来提供服务,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组网成本较高,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3 ASON适用于骨干/城域传送网的特点

ASON技术是在传统的SDH技术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与SDH技术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点,ASON更适用于骨干/城域传送网,其特点如下:

(1) 具有大容量的交叉矩阵和多光口方向的业务疏导,可以用于骨干或城域传送网业务量较大的重要节点,实现业务调度和疏导。

(2) 具有网状网组网功能,可用于解决骨干传送网上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问题。

(3) 具有分布式控制功能,包括分布式信令、路由和自动发现。目前在内部网络节点接口(I-NNI)层面上比较成熟,可用于实现连接配置等功能,建立SPC和永久连接(PC)。

(4) ASON设备除了能够实现传统SDH保护以外,还能实现基于控制平面的保护(包括1+1、1:1保护功能)、基于控制平面的恢复(包括动态重路由恢复、预置路由恢复)和保护与恢复结合,以实现抗多重故障能力,解决骨干传送网上的安全可靠性问题。通过与保护和恢复方式对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限地实现服务等级协议(SLA)功能。

ASON技术的以上特点是解决电力通信网所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4 电力通信网演进策略

4.1 网络规划设计

ASON的网络规划不同于SDH,其复杂性、动态性和全网性等特点更为突出,拓扑结构和网络划分既是设计的重点,又是设计的难点。对于电力通信网来说,可能某段或某几段光缆路由会被一级骨干网、区域网、省网和地区网所共用,其光缆中断将会导致全网的路由重建,涉及面太广,对安全极为不利。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首先规划区域网之间的网际拓扑,根据网际拓扑规划省际拓扑,再根据省际拓扑规划省内拓扑,至此形成统一的电力通信网。

4.2 演进方式

传送网由现有SDH 环网向ASON 的演进有两种方式,即ASON与SDH混合组网的单平面结构和ASON单独组网的双平面结构。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组成网络的站点可能会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网络的结构也将随时变化。若采用ASON与现有SDH混合组网的方式,那么将来网络的复杂程度只会与日俱增,所以在网际层面选择ASON单独组网的方式较为适宜。ASON独立于传统SDH网络,组织新的传送平面,只解决ASON覆盖区域的业务,覆盖区域以外的业务由传统的SDH网络解决:将覆盖区域内的已有业务从现有的SDH网络割接到ASON 中,腾出网络容量解决覆盖区域以外的新增业务。通过避免业务穿越智能ASON域和传统SDH域来实现业务的端到端管理[1]。

而在区域网内,由于存在大量的SDH设备,且短距离业务普遍存在,业务方向复杂、繁多,宜采用ASON与SDH混合的组网方式。随着ASON规模的逐步扩大,将形成ASON与传统SDH网络共存的双平面结构,两个平面各有分工,互为保护。

4.3 ASON与传统光网络的互通

4.3.1 通过用户-网络接口(UNI)实现互通

在这种方式中,传统光网络作为ASON的客户信号接入,其特点是:

(1) 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

(2) 当UNI代理作为UNI-C,即传统网络作为ASON的客户时,UNI代理将网管系统的连接请求转换成信令消息发送给ASON的控制平面实体,由控制平面完成ASON中连接的建立。这种模型适合于现有城域网与新建ASON骨干网的关系。

(3) 当UNI代理作为UNI-N,即传统光网络作为ASON的网络侧时,UNI代理将客户侧的连接请求发送给网管系统,由网管系统完成传统网络的连接指配。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工作量小,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只需要现有传送网设备提供UNI代理就可以实现与ASON的互通。通过UNI方式实现互通如图1所示。

AS1、AS2:传统光网络;CMS:连接管理系统

4.3.2 通过网络-网络接口(NNI)实现互通

在这种方式中,通过对传统光网络设置NNI代理,实现带外分布式ASON。这种方式的特点是:

(1) 传统光网络通过NNI代理实现NNI功能。NNI可以提供更多的网络信息,如路由信息和保护恢复信息。

(2) NNI互通方式比UNI互通方式更接近真正意义的ASON,实现的功能也更多。每个NNI代理可以代表一个或多个节点设备。

(3) NNI代理一个节点或一个网络,可以提供SC业务。

(4) 对于那些无法进行升级或改造的现有网络,可以采用在传送层直接进行互通的方式。

(5) 对ASON和现有网络分别进行管理和配置,但这与目前的多厂家互联方式相同,无法实现全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相对于UNI代理来说,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相当于在原来的传输设备上增加了ASON 控制模块,对整个网络改动较大。通过NNI方式实现互通如图2所示。

4.4 演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建设投入

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应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尽量少建或不建沿输电线路的新的传输电路,而将投资用于ASON的引入和网络优化。

(2) 设备选择

核心节点构成智能的网状网,采用ASON的多种保护与恢复相结合的策略,而周围的网络采用传

统的SDH保护,因此对于核心节点来说,某些端口配置成传统的SDH特性,支持复用段保护(MSP)(环,1+1,1∶1),而另外一些端口则可以配置成具备ASON特性(支持动态网状网恢复)。此外,对于跨SDH网络和ASON智能网络的业务,要求能够分段实现不同的保护策略[2]。

(3) 生存性技术

ASON在SDH的基础上引进了IP路由技术,因此,ASON既能够提供基于SDH的电路倒换保护,又能够提供基于IP路由的路径恢复保护。ASON的不同保护恢复机制在保护恢复时间和对业务可靠性的保证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一定要充分考虑业务等级的划分。目前ASON保护颗粒尽管能做到2 Mbit/s保护,但它是通过155 Mbit/s隧道方式实现的,2 Mbit/s业务一旦出现故障,整个155 Mbit/s通道将进行倒换,这种保护方式不太适合电力系统小颗粒业务的特性,在保护和恢复机制中应引起重视。

(4) 网管的考虑

引入ASON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端到端的业务调度,在目前UNI和NNI协议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前期应尽可能实现ASON与现有SDH传输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统一管理。

(5) 业务颗粒的归整

如果网络开通较多的零碎VC-12业务,在向ASON演进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全网各专业的统一规划管理,适当增加用户VC-4以上高速接口数量,全网共同提高业务颗粒度;另一方面,在全网的资源管理工作中,应随时归整电路的颗粒度,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逐步归顺VC-12业务,整理出清晰的VC-4或更高级别的业务颗粒,为ASON的演进做好准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网向ASON体制演进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电力通信部门应密切跟踪ASON技术的发展及成熟化进程,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网络规划、建设和维护中要提高重视程度,以便电力通信网的演进能够顺利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乔月强.ASON技术在长途传输网中的应用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08,(4):6-9.

LTE时代分组传送网的演进策略 篇10

LTE时代分组传送网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架构通常由接入层、核心层与汇聚层构成, 在网络规模较大的城市和地区, 汇聚层又细分为边缘汇聚层和骨干汇聚层两种, 这种网络结构较为清晰、简单, 有利于后期的网络拓展以及业务调整工作。

1.1 核心层规划策略

核心层是各类业务的主要传送平台, 在规划核心层网络时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结构严谨、安全高效、灵活可靠、维护灵活及便于管理, 从而确保网络结构能够满足在特殊情况下的大规模业务调度需求。核心层在规划初期一般为环状网络结构, 但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网络架构发展, 到后期基本过渡为网状网络结构。由于在LTE初期, 设备及技术具有一定局限性, 为了巩固网络可靠性, 可以采用在核心点设置双平面网状网的方式来提高信号传输效率。其次, 在具体的规划当中还需要考虑到带宽及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对于核心层调度压力较大的地区, 应该利用光传送网来提高技术水平, 从而缓解由于业务量激增所带来的压力。现阶段, 我国正在研究当中的40G/100G技术能够为这一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 因此也成为了未来解决网络带宽瓶颈的重要手段

1.2 汇聚层规划策略

在规划当中为了区别城市与乡镇的汇聚节点, 通常人们在规划当中将城市中心机房叫作骨干节点、除骨干节点之外的汇聚节点统称为边缘汇聚节点, 因此拓展到网络架构当中, 网络结构也可以依此划分为骨干汇聚层和边缘汇聚层两种。

1.2.1 骨干汇聚层

骨干汇聚层的工作主要是完成多业务颗粒的汇集、传输、调度及向核心节点传输工作, 其次, 通过对核心设备的端口密度、处理能力和种类加以拓展, 还能够利用骨干汇聚层来解决核心层到节点间所出现的光纤资源紧张问题。骨干汇聚层通常采用的网络结构为环型拓扑结构, 采用DNI方式与核心层设备连接, 在原有的MSTP网络骨干汇聚环上其节点数量一般在5个左右。而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日益进步, 3G分组域业务、LTE业务在新规划下确保了网络结构的可拓展性, 同时在各区县设置互为备份的骨干设备, 从而使得骨干汇聚网络结构从原有的环形拓扑结构网络逐渐发展成为口字型拓扑结构网络。从整体上看, LTE时代初期, 为应对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采用叠加环路的方式对骨干汇聚环路进行分组, 但是LTE发展到中后期阶段, 上一方式就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从而也使得40G/100G技术成为了解决网络带宽瓶颈的主要方法。

1.2.2 边缘汇聚层

同骨干汇聚层相比, 边缘汇聚层采用的也是环形网络拓扑结构, 其主要功能在于整合接入层上传业务方面, 在边缘汇聚层的规划建设中, 必须要对带宽需求、覆盖需求、业务量未来发展需求加以考虑, 确保用户接入的便捷性。在和骨干汇聚层设备连接是应采用DNI方式进行连接, 边缘汇聚环节点数以5个左右为准。

按照地区的不同, 边缘汇聚节点同样分为城市汇聚节点、乡镇汇聚节点两种。城市边缘汇聚节点在规划时主要考虑业务调度及业务汇聚问题, 以增强大客户在接入网络时的高效、快捷性, 而乡镇汇聚节点一般则不会存在带宽容量不足的问题, 主要为客户的接挂便捷性为标准。而在边缘汇聚环容量不足的情况下, 通常可以采用大环拆分、环路升级等方式进行扩容, 从而实现良好的分组传送效果, 加上城市骨干节点与汇聚节点密度较大, 因此也便于扩容升级工作实施。

1.3 接入层规划策略

因为边缘汇聚层网络以环型拓扑结构为主、链形拓扑结构和星形拓扑结构为辅, 所以在汇聚层与接入层间则可以根据具体的网路资源状况、业务等级及实际需要来选用单节点或双节点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当汇聚层采用的为单节点上联方式, 那么在接入层也应该相应的计入不同接入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插花式结构进行组网, 从而实现业务分担的理想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采用何种连接方式, 带宽都是其唯一硬性指标。比如采用环状网络拓扑结构, 那么城市的接入环便会相应缩小。所以在接入层的规划当中, 应该首先在某些业务量需求较大的区域提前布点, 并介入10GE设备, 暂不考虑组环问题。而对于其他已经建立业务节点或业务量过大的区域, 可以采用边缘OTN网络进行相应部署。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 在规划接入层工作中一般较为常见的有三种改造方式, 分别为拆环、叠环、升级。

2 设备的选型策略

近年来我国各地运营商军均对分组传送设备进行了大量维护和更新工作, 在分组传送设备的选型及配置上有了更高水平的认识, 但为了进一步确保带宽扩容和网络的安全性, 在分组传送设备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由于分组传送设备不具有高低阶交叉能力限制, 但是由于分组传送设备的吞吐量、高速率端口、转发率等方面的影响成为了日后分组传送设备扩容升级的关键因素, 正因如此, 分组传送设备在选型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冗余能力、升级能力及综合接入能力。

(2) 为了满足LTE业务的发展需求, 核心设备必须要配置支持1588v2及以上功能的板卡。其次, 为了降低故障发生频率、降低安全隐患, 在网络侧借口的配置上还选择物理板件上的不同插槽。核心汇聚层应配置密度较高的板卡, 并通过拓展槽为来满足业务网对接后的实际需求, 在配置当中应通过拓展机架配置低速业务, 一般为155M/FE/2M, 从而是设备具有一定的空余接入能力。此外, 在核心汇聚层上应该尽量选用L3分组设备, 并支持L2至L3的收敛及桥接能力。需要注意是是, 在汇聚较差容量上要尽量满足线路较差容量及所挂环数量nx800M+。

(3) 从整体上看, 分组传送设备的选型必须要确保接入层设备具有良好的接入能力, 并在具有业务发展潜力的地区实现扩容升级。因此必须要从经济成本、设备性能、业务需求、维护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必须确保在设备选型时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3 分组传送网络采用的保护策略

电信级分组网络当中对于业务中断、恢复、重启时间上同传统数据网络相比较为严格,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对分组传送设备的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在分组传送设备当中, 可以加以运用的保护技术有很多, 较为常用的保护技术有环形保护、设备级保护、线性保护、双规保护技术等。但是由于原MSTP传送网、分组传送网在保护策略上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分组传送网在选择保护方式时普遍侧重于IPFRR、TEFRR、VPNFRR等常见的数据网络保护方式。然后, 随着我国通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保护标准发展逐步成熟, 在分组传送网的解决方式上往往会出现各类保护技术碟机和相互配合的情况, 在这一方式下, 各类别、各层次保护之间在保护时会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保护时间, 从而防止由于多重保护所导致保护震荡现象的出现。

4 结语

总之, 对于3G数据的业务需求得到极大增加, 尤其是在LTE技术的应用上各大运营商加大了对回传网的需求, 同时也对LTE时代分组传送网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业务承载量大、安全性高、扩容方便、运行高效、层次清晰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大运营商的共识。正因如此, 本文通过分析LTE网络要求及分组传送网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LTE时代分组传送网的组网思路, 为网络架构具有LTE承载力提出一些方法与建议, 从而为实现我国通讯业、移动、数据、互联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稳定快捷的传输通道。

参考文献

[1]朱京, 刘昭伟, 雷学义.贾小铁.PTN——信息通信基础承载网络的演进与变革[J].电力系统通信, 2009 (04) .

[2]凌敏, 申燕.PTN技术及组网应用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01) .

[3]汤进凯, 张奇, 王健.下一代光传送网技术发展与应用探讨[J].电信科学, 2009 (02) .

[4]何民, 程一帆.电力通信光传输网的发展趋势探讨[J].福建电脑, 2009 (08) .

[5]边巍巍, 赵继军.基于T-MPLS的分组传送网技术研究 (本期优秀论文) [J].光通信技术, 2007 (08) .

营销模式的演进 篇11

营销模式是特定环境下营销要素与营销资源的最佳结合,当一种成功的做法大面积推广时就成为一种模式。营销模式是特定营销环境的产物,环境变了,模式也要变。模式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种模式发展到极致就是模式的末日。企业的终极目标是长期而稳定地获取利润,赢利模式是企业最重要的模式。因此,要持续获利就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改变模式。

没有模式做不大,固守模式做不长,这就是模式围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模式,又不断创立新模式的过程。模式的破与立形成了模式变迁的规律,我们将此称为营销模式演进图谱。从行业发展规律看,赢利模式演进图谱大致符合下列规律:单件利润模式一规模利润模式-品牌利润模式-结构利润模式。

规模利润模式与规模围城

规模经济模式

每个行业的幼稚期通常都有暴利或厚利,规模不大照样赚钱。此时,企业赚取的是单件利润。多数白手起家的人正是靠丰厚的单件利润赚取了第一桶金。

既然规模不大照样能够获取丰厚的单件利润,那么做大规模岂不是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吗?这就是规模经济。

事实上,规模的扩大通常会“消灭”丰厚的单件利润。那些没有做大规模却获取单件暴利或厚利的企业,如果不及时退出,通常会被“打回原形”。除少数已经实现产业集中的行业(如家电、肉制品火腿肠等)外,多数行业仍然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因此,目前中国企业的营销模式多数可以归类为规模利润模式。

格兰仕模式

在微波炉行业一盘散沙的时候切入该行业,在多数企业津津乐道于“单件利润”时,格兰仕抓住行业战略机遇期,追求规模利润,仅仅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行业老大。随后,格兰仕对对手采取“赶尽杀绝”的方式,通过不断提高盈亏平衡点提升行业门槛,逐步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全球“垄断”一个小行业的中国企业。

格兰仕模式的特点是:行业初创领先,然后高筑行业壁垒。格兰仕模式在中国或许会成为绝唱,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开创期的行业已经很少甚至可能没有了。

蒙牛模式

如果说格兰仕是行业初创者成长模式的话,蒙牛则是追随者“高举高打”的快速超越模式。1999年,蒙牛进入乳业时,伊利、光明已是行业巨头。2000年前后是中国乳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首先,乳业市场迅速放大,市场规模能够支持企业迅速扩张,其次,乳业尽管有龙头,但行业集中度不高,“老大不大”,企业有快速崛起的环境土壤。自1999年始,蒙牛在乳业的排名分别是:第119位、第11位、第5位、第4位、第3位、第2位、第1位。

如果说格兰仕模式难以模仿的话,蒙牛模式则比较容易模仿。因为它的本质是战略机遇模式,即在行业战略机遇期快速成长。

白象模式

白象开始在方便面行业发力时,康师傅和统一已经是方便面行业巨头。然而,现在白象已经是方便面行业销量排名第三的企业。

白象模式的特点是板块崛起。1995年,白象的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随着山西临汾市场的意外成功,白象迅速布局山西市场,很快就成为山西方便面行业的“地头蛇”。随后,白象相继布局东三省、山东、河北、河南……每布局一个大区,就进入区域前三名,通过板块崛起的方式,白象迅速成为方便面行业龙头企业。

白象这种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甚至有人认为“不该活下来”的企业,能够通过“鸭子划水”的方式,静悄悄地实现板块崛起,符合更多企业的“企情”。白象模式值得更多的企业仿效,给那些既没有在行业初创期提前占位,又缺乏资源在战略机遇期“高举高打”的企业提供了借鉴。这种模式虽然不受社会关注,却成功率极高。

规模围城

没有做大规模的企业,希望通过做大规模赚取规模利润;而一些已经做大规模的企业反而陷入了规模不经济。这就是规模围城。

规模经济走到极致就是规模不经济,所以说“规模是规模经济的末日”。以长虹为代表的进入规模居“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的企业,目前都面临着规模不经济的局面。在长虹以价格战消灭200多家彩电企业前,它的规模虽然远不如现在这样大,但赢利能力却是最强的。当中国彩电行业只剩下不过10家企业时,所有对手的规模都非常庞大,长虹的规模优势反而不存在了,规模利润更是化为乌有。

规模经济的生存条件不是规模而是高成长,高成长不断地分摊成本、产生信心,高成长形成更大的赢利预期。一旦失去高成长,规模就会变成规模不经济。2001年,惠普电脑收购销量居PC第一的康柏。为什么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的企业会被收购?在PC领域,惠普的规模远不如康柏,但赢利能力却比康柏好。康柏被收购也是因为PC领域的规模经济模式走到尽头。

中国企业成长的初期,多数中国产业高度分散,规模弱小,这正是规模经济生存的最佳土壤。现在,不少行业已经实现了产业集中,甚至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此时,规模经济的末日已经来临。

那些还没有实现产业集中的行业,赶快做大规模吧!

那些已经实现产业集中的行业,赶快告别对规模经济的依赖吧!

品牌利润模式与品牌围城

品牌利润

同样的品质,价格卖得更高;同样的价格,数量卖得更多——这才是品牌价值,即品牌溢价。品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知名度,而在于溢价能力。中国有很多高知名度品牌,如长虹、TCL等,但它们的产品缺乏溢价能力,只会通过不断降价扩大销量。这些企业的困境在于它们已经失去了规模经济,却没有进入品牌经济。

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提高产品价值,却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当规模难以扩大或规模的扩大无法降低成本时,企业只有提升产品价值和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此时,企业必然进入品牌经济阶段。跨国公司比中国企业更关注品牌,并非它们的营销境界更高,而是它们早已度过了规模经济,进入了品牌经济阶段。

瑞士手表模式

100年前,手表像珠宝一样,是奢侈品,销售渠道也与奢侈品相同。那时,瑞士被称为“钟表王国”。在手表平民化过程中,美国手表和日本手表相继通过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遮挡了瑞士手表的锋芒。随着计时工具的多元化和手表使用频率的降低,瑞士手表通过“限产+逐年提价”再次把瑞士手表打造成象征性的产品,重新成为手表业的焦点。瑞士手表的销量虽然并不大,但通过独特的品牌塑造和逐年提价模式,瑞士手表被打造成具有保值价值的奢侈品。现在,购买瑞士手表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使用,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显摆”和具有升值价值的“收藏”。瑞士手表成为像文物、字画一样的收藏品。不管每

年的销量是多少,瑞士手表每年都在升值,品牌就能产生更高的利润。

雷克萨斯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丰田的总销量就超越福特,排名行业第二,但丰田最初进入美国市场时形成的“廉价、低档”的名声难以洗刷。1989年,丰田在美国推出雷克萨斯高档车,为了不让丰田品牌连累雷克萨斯,雷克萨斯在美国是独立的渠道、独立的专卖店,一切都与丰田品牌截然不同,甚至没在日本本土销售,直至2005年才开始“出口转内销”。1999年起,雷克萨斯在美国超过奔驰、宝马,此后连续6年夺得豪华车销量第一。

像日本、韩国、中国这样的追赶型国家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既没地位也没规模,为了挤进国际市场,往往像丰田一样“被迫”选择低价做规模的策略,等到企业有规模了,又背上了“低价原罪”的罪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企业选择了“雷克萨斯模式”,如方便面行业的后起之秀华龙通过低线渠道迅速扩大规模,成为销量排名第二的方便面企业,获得了规模利润。随后,华龙采用“雷克萨斯模式”推出高端品牌今麦郎,获得了品牌利润。

品牌围城

品牌有“溢价”,如果品牌没有了“溢利”,那么就进入了品牌围城。

可口可乐的品牌溢价能力比非常可乐高得多,但可口可乐的赢利能力比非常可乐强吗?跨国品牌固然能够维持较高的价格,但维护品牌却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百事可乐的不断挑战迫使可口可乐付出高昂的品牌维护成本,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产品卖了个高价格,利润却并不一定高。所以,品牌产品的价格固然很高,但维护品牌的成本可能更高。

结构利润模式

显性业务与隐性业务

结构经济就是企业业务分为两块:一块是众目睽睽但不赢利的“显性业务”;另一块是不受关注却能够赢利的“隐性业务”。

只要是显性业务,一定是对手的靶子,面临过度竞争,最终难以赢利。规模和品牌都是营销的显性要素,所以,规模不经济和品牌无溢利是正常的结局。但是,显性业务却为企业锁定了客源,产生了现金流,这就为企业从事隐性业务提供了支持。因此,显性业务最后会变成企业的“诱饵业务”,即为真正盈利的业务提供客源和支持的业务。

麦当劳模式

麦当劳无疑是世界知名品牌,但麦当劳希望通过品牌溢价获得品牌溢利的期望可能会落空,因为它的对手肯德基和汉堡王也都是知名品牌,特别是肯德基在选址上采取跟随策略,麦当劳开到哪里,肯德基就开到哪里。如影相随的肯德基使麦当劳失去了品牌溢价和品牌溢利的能力,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价格战倒是经常上演。

麦当劳的赢利模式不是品牌溢利,而是结构利润。麦当劳是零店选址专家,只要麦当劳入驻某个零店,就能够带动该店附近的地租盘升。麦当劳通过对店址的长期租赁和购买,低价获得店面的使用权或产权,然后通过逐年分租逐年提价的形式提高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因此,有专家评价麦当劳“本质上是娱乐行业,获得靠房地产业”。

“娱乐业吸引客流+食品业产生现金流+房地产利润”是麦当劳的结构利润模式。

索尼Ps模式

索尼生产高性能的游戏机,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却通过亏本降价促销,比如,索尼每卖出一台“PS2”,就会亏损37美元。

既然游戏机亏损,靠什么挣钱呢?索尼创造了全新的赢利模式:亏本卖游戏机,靠权利金挣钱。索尼PS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获得了1400多款游戏的支持。“第三方软件商”每销售一份索尼游戏,就要向索尼支付一定数量的权利金,游戏的权利金约为7到8美元。如果权利金是8美元,那么,只要每个玩家购买5部游戏,索尼就能赚钱,弥补37美元的游戏机销售损失。

索尼正是先凭借PS2的低价,迅速占领市场。而用户为了发挥PS2更强大的功能,会不断地购买游戏。游戏的热销,反过来又刺激PS2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开发商”开发更好玩的游戏。这样就形成了PS2的良性循环,索尼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商”都得到好处。

索尼PS模式特点是:通过低价销售PS锁定顾客并产生现金流,通过游戏“权利金”获取利润。

史玉柱的“征途”模式

史玉柱是网游新赢利模式的探索者和规则的颠覆者。2006年1月,免费版《征途》正式上线运营,公司通过出售虚拟装备获益,史玉柱开创的FTP(free-to-play)模式落地了。

此前,以盛大为首的传统网游公司收入模式是PTP(pay-to-play),玩家在游戏中的等级取决于在网上“耗”的时间长短,玩家为获得在线游戏时间而付费,公司的增收秘诀就是想方设法延长玩家在线时间。玩家连续十几个小时打游戏是家常便饭,社会各界对“上瘾”的非议多半由此而生。

通过吸引更多的客户在线更多的时间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模式。当网游竞争不那么激烈时,这种模式是有效的。然而,当对手通过价格竞争期望获得更大的规模时,规模变得不经济。

征途网游的特点是通过发放“工资”的形式吸引更多客户在线更多的时间,但通过销售网游“装备”获取收入。因为,网游的本质是竞争,竞争要靠技能和装备获胜,玩家为了在游戏竞争中获胜,就要向网游公司购买级别更高的“装备”,购买装备就要付费。征途正是靠此模式获取利润。

“工资吸引客流,装备获取利润”是征途网游的结构利润模式。

营销模式与做大做强的路径

做大做强的路径

“做大”是基于人的本能,“做强”是基于专业的分析,“从做大到做强的路径”是智慧的抉择。中国企业在做大和做强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标杆,中国企业应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学习宝洁吗?中国企业既无法学习宝洁的现在,因为中国企业没有宝洁那样的“江湖地位”,也无法学习宝洁的历史,因为我们无法重复或浓缩宝洁160多年的历史。

学习宝马或奔驰吗?宝马或奔驰是逐步发展的,它们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并且是不可重复的。

作为一个追赶型国家,中国企业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要完成跨国公司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企业的最佳标杆应该也是追赶型国家的成功企业,同样曾是追赶型国家的日本和韩国企业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系。

日本货和韩国货都曾经像中国货一样是“低档、廉价”的代名词,但正是靠低档和廉价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门证,并且用3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世界级的低端品牌。然后,部分日本和韩国企业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从规模经济向品牌经济的华丽转身,成为与欧美顶级品牌抗衡的跨国品牌。在品牌崛起过程中,日本和韩国企业调整了自己的内部结构,形成了结构经济。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崛起路径选择,不正是困扰中的中国企

业所值得考虑的吗?

三星模式

韩国三星曾经是“廉价家电制造商”,不仅在国际上如此,即使在韩国本土的竞争中,也略逊色于金星(LG的前身)。正因为廉价,三星形成了世界级的规模,并且获得了产业升级的资本。此阶段是三星的规模经济阶段。

1988年,借助汉城奥运会的契机,三星使全世界从五环标志的旁边认识了韩国品牌“SAMSUNG”,并借助奥运赞助商的高端形象逐步摆脱了产品和企业以往的低端形象。同时,三星提出了“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的口号,重塑产品,重塑企业,重塑品牌,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高端的三星。此阶段是三星的品牌经济阶段。

三星从事的产业,进入时间比领先企业晚了一大截。彩电比松下晚50年,半导体比英特尔晚10年,手机比摩托罗拉、诺基亚晚得多。三星如何与这些世界顶级企业竞争?以三星手机业务为例:中国的手机企业基本上是“组装企业”,但三星手机产业已经组成了一个价值链——三星电子生产半导体、晶片和记忆体,三星康尼生产显示屏以及显示器面板,三星电机生产调音器以及相机镜头,三星SDI生产显示晶片。三星的这种结构模式被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称为“垂直整合体系”。三星实际上是用一个体系与那些只生产终端产品(手机)的企业竞争。与终端产品(手机)的激烈竞争不同,价值链的优势一旦确定,其赢利能力更强。

三星的成长过程,分别经历了“规模经济”、“品牌经济”、“结构经济”三个阶段。没有初期的廉价策略,可能就没有世界级的规模;没有世界级的规模,就没有打造世界品牌的平台和资本,有了世界级的规模和品牌,才能够整合三星并不占优势的资源,形成最佳产业结构,形成结构经济。

索尼模式

索尼是日本企业的另类,它更像一个美国企业,硬是让英语世界增加了两个“日本造的英语单词”,即WALKMAN和SONY,显示了它的不同凡响。

二战后,索尼为了成为一个世界级公司,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给企业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名字,用世界化的名字“SONY”取代日本化的“东京通讯工业”;第二,成为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日本公司,变成按照美国规则运作的企业;第三,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心第五街开设陈列馆,这里是美国最高端的街区,让产品直接接受高端消费者的检验;第四,副总经理盛田昭夫举家迁往美国,完成决策者的美国化。盛田昭夫说:“我在美国虽然有很多好友,但对有关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仍有进一步学习之处。对于我们来说,提高公司在美国的知名度固然是个重要课题,但理解美国人则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

索尼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要进入国际市场,不仅要让产品进入,更重要是决策者生活方式的进入;第二,改变品牌血统,从一开始就变成国际化的企业。

演进策略 篇12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 数据业务需求爆发式增长, 面对未来4G技术的发展演进, 3G时代建设的现有PTN网络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主要研究PTN网络的发展策略, 使其能够满足4G技术未来向LTE-A、LTE-B演进的承载需求。

二、4G技术演进浅析

2.1无线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变了用户的移动通信行为, 语音不再是最流行的通信业务, 移动数据类通信日趋主流。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显著:手机上网用户比例超过70%;全网流量同比增长47%, 手机上网流量增长89%;每用户DOU同比增长44%达到106M;4G流量占全网总流量的5%并继续快速上升, 存量用户换入4G后DOU增长超1倍。中国通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手机用户DOU落后日韩4-5年。

面向未来, 业务应用、网络技术、智能终端以及运营商竞争都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交互方式的进一步升级, 移动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大势所趋。我国5G推进工作组预测,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 2010-2020年间中国的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300倍, 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将增长600到1000倍。

2.2 4G技术发展现状及演进趋势

中国移动于2013年获颁4G (TD-LTE) 牌照, 2014年中国移动迎来了LTE网络的全面发展, 计划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 至年底TD-LTE基站数超过50万个, 实现主要城市连续覆盖。

LTE也称3.9G, 其技术指标与4G非常接近, 除最大带宽、上行峰值速率两个指标略低于4G要求外, 其他技术指标都已经达到了4G标准的要求。而将LTE正式带入4G的LTE-A的技术整体设计则远超过了4G的最小需求。在2008年6月, 3GPP完成了LTE-A的技术需求报告, 提出了LTE-A的最小需求:下行峰值速率1Gbps, 上行峰值速率500Mbps。目前LTE-A已经在部分国家和地区 (如香港) 有试商用的网络。在2020年之前, 无线的目标网络主要是LTE-A和LTE-B。

未来的5G技术目前还没有具体标准。根据韩国的5G技术发展目标, 5G数据传送速度将比4G最高快上100倍, 而且具备无线传输容量扩大、低功率化和连接所有物品等三大条件。我国IMT-2020 (5G) 推进工作组指出, 面向2020年及未来, 5G将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 “零”时延的使用体验, 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 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多场景的一致服务, 业务及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 同时将为网络带来超百倍的能效提升和比特成本降低, 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 万物触手及”的总体愿景。

LTE-A可能引入的Co MP等新技术, 要求相邻小区之间承载带宽需求增加至回传带宽的十倍、时延严格十倍。在热点区域接入容量提升的同时, 接入站点数量同步增长, 传输覆盖难度加大, 远端微站密集覆盖, 要求做好传送网络预覆盖, 以满足灵活快速接需求。另外, Vo LTE、EMMBS等LTE新业务对PTN网络带来新的需求, Vo LTE拓扑复杂, 对Qo S/告警/性能等可维护性提出新要求, 话音业务对网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PTN网络的可维护性面临新的挑战, EMMBS组播、IPv6等新业务也将对PTN网络带来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 传送网PTN网络架构必须具备超宽带、密集覆盖、易扩展和高质量的弹性网络特征, 以应对4G技术演进带来的挑战。

三、PTN网络发展策略分析

3.1 PTN网络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自2010年开始, 为应对3G基站的IP化需求, 大规模推进PTN网络的建设。与3G基站相比, 4G回传的流量明显增加, 以每个接入环6~8个基站计算, 其在接入层的流量可达480~640M, 考虑2G/3G和政企专线综合承载的因素, 现有的GE接入环容量勉强满足需求, 但在热点区域需要大量进行GE裂环、叠环, 个别区域甚至需要引入10GE接入环, 在汇聚层, 已经广泛部署的10GE PTN设备难以满足4G大流量的要求, 需要通过10GE环叠加扩容的方式进行网络改造。

PTN技术的发展至今, 通信厂商的设备型号不断更新换代, 如今主流的PTN汇聚层设备, 如中兴6500、华为7900等, 已支持40G/100G组网, 但致命的是, 中国移动现网部署的PTN设备大部分为无法平滑升级的老设备, 如中兴6300、华为3900等。

以中国移动某省公司为例, PTN网络承载了包括2G、3G、4G、WLAN、政企专线等在内的各类业务, 已建成199个汇聚环, 总配置容量为2.84Tbps, 平均单环带宽1.4个10GE, 规划带宽利用率42% (4G基站按80Mbps测算) , 接入层以GE环/链为主, 部分已叠加成双GE, 尚未规模部署10GE环。现有网络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平台能力不足:现网接入层90%的设备不支持平滑升级至10G/40G, 汇聚层85%的设备不支持平滑升级至40G/100G, 随着未来数据流量爆发增长, 需要大规模替换。

(2) 混合承载、相互影响:需同时满足4G与专线发展需求, 容易顾此失彼, 而且网络不断改造扩容对2G、3G业务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3) 无法持续演进:现网无法支持Vo LTE、EMBMS、IPv6等新兴业务。 (图3)

3.2 PTN网络发展策略

面对4G技术由LTE向LTE-A和LTE-B演进, PTN网络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带宽瓶颈。长期来看:需要加快100G在城域汇聚的部署, 设备需要具备100G能力, 面向400G;10GE是接入环的主要场景, 选择具备10GE能力的设备建设LTE接入环, 是最好的选择。

(1) LTE

接入环带宽 (GE) =基站数 (6) *每基站平均带宽 (0.8G) 。

汇聚环带宽 (10GE) =接入环数 (20) *每接入环带宽 (0.5G) *收敛比 (75%) 。

(2) LTE-A

接入环带宽 (10GE) =基站数 (6) *每基站平均带宽 (1G) 。

汇聚环带宽 (100G) =接入环数 (20) *每接入环带宽 (6G) *收敛比 (75%) 。

(3) LTE-B

接入环带宽 (40GE) =基站数 (6) *每基站平均带宽 (2.5G) 。

汇聚环带宽 (400G) =接入环数 (20) *每接入环带宽 (15G) *收敛比 (75%) 。 (图4)

为应对4G技术的演进, 特别是带宽需求方面的指数级增长, 从PTN网络发展路线角度来看, 目前有两种可以选择的发展策略:

(1) 策略一:基于现有PTN网络逐年改造扩容, 混合承载各类业务

近期根据4G基站配置由S111升级至S222、S333的扩容需求, 逐步将现网汇聚环叠加扩容至20GE/40GE, 接入环进一步拆小;中期随着基站和政企专线需求快速增长, 业务密集区需新建汇聚环, 部分汇聚层设备需替换为100G, 接入层替换为10GE;远期根据4G发展演进要求, 设备整体替换并逐步升级至400GE。 (图5)

以中国移动某省公司为例, 根据业务预测, 未来PTN网络的80%负载为4G业务, 15%为政企专线, 2018年的总容量将达到现网的27倍。今后两年将是汇聚环叠加扩容的高峰, 需叠加200个环, 2017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替换, 需替换160个环。 (图6)

(2) 策略二:新建面向4G未来发展的大容量专用承载平面, 业务分平面承载

现网PTN平面:定位在承载2G/3G/集客业务;已开通的4G业务按需逐步往新平面迁移, 减轻现网负载;现网老型号的设备保留, 资源能力面向政企专线业务今后大规模发展, 原则上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容。

新建PTN平面:定位在承载4G和未来无线网高质量要求业务;摒弃以往配套无线网建设的模式, 摆脱网络扩容进度滞后的现状, 根据4G总体规划、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城域用户规模独立规划;端到端一次到位, 采用面向未来的核心汇聚400G/接入40G、支持SDN的设备平台建设;提升业务精细化智能化用户体验, 打造高品质承载网络。 (图7)

(1) 策略比较与建议

鉴于PTN厂商的设备平台已非常成熟, 具备长期平滑演进的能力, 采用现网逐年修补的模式不如一步到位建设新平面, 即保护投资, 又降低了工程复杂度, 同时确保网络安全稳定。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移动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移动大力建设4G网络, 也将进一步带动4G技术的发展演进。面对未来LTE-A单基站1G以上的带宽需求, 以及Vo LTE、EMMBS组播、IPv6等新业务的挑战, PTN网络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现阶段较为合适的网络发展策略是新建PTN平面, 由多业务混合承载逐步转向4G业务分离承载, 打造面向未来无线网高质量要求业务的高品质传送网络。

摘要:面向未来LTE-A、LTE-B等无线网技术演进, 本文深入研究了PTN网络的发展策略, 着重论述和比较了基于现网逐步改造扩容和新建平面承载4G业务两种策略, 对中国移动的传送网规划建设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PTN,分平面,LTE,LTE-A,4G,5G,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4) .人民网研究院, 2014.

[2]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IMT-2020 (5G) 推进组, 2014.

[3]韩国5G技术发展东向.产业情报研究所 (MIC) , 2012.

[4]刘健.POTN-后LTE时代的传送网络演进趋势[J].科技风, 2014, (14) .

[5]黄海峰.LTE移动承载面临新挑战华为推智能SPTN方案[J].通信世界, 2013, (27) .

[6]赵建树.4G时代中国移动PTN本地传输网优化思路探析[J].电子世界, 2014, (16) .

上一篇:相关经验下一篇:世界拳击最新排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