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肥地力

2024-08-03

培肥地力(精选6篇)

培肥地力 篇1

目前, 广安地区各县市“千斤粮万元钱”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通过大面积田土调型、平整后, 改造区内基本达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 但因改造区内多高地、空闲地、废弃地, 在平整土地过程中由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后, 大部分田块土壤结构被破坏, 耕作层熟土被转移, 一些田块上布满了石骨岩土等物, 土质养分状况较贫瘠, 土壤产出率低, 作为耕地利用还有较大差距, 需要很多农艺改良综合技术来提高耕地肥力水平。现简要介绍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技术如下。

一、秸秆还田改土培肥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的主要技术途径, 也是高产培肥的必由之路。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 待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 以畜粪尿施入土壤;一般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 该方式比较简单, 方便、快捷、省工, 还田数量较多, 以每亩折干草150~250kg为宜。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 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 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 如水稻秸秆还田, 机械收获水稻, 机械粉碎秸秆抛撒在田中, 放水泡田后补施氮肥, 然后用反转旋耕灭茬机或水田旋耕埋草机或水田驱动耙等水田埋草耕整机具进行埋草整地作业;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 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 如稻草覆盖栽培油菜、小麦、小麦秸秆覆盖栽培水稻等。

二、测土配方施肥改土培肥

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及田块调型改造后的实际肥力, 提倡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 采用氮、磷、钾、锌等养分全面且配比合理的活性生物有机复合肥、配方肥及叶面肥。生物有机复合肥、配方肥能达到养土、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而叶面肥则能因缺补缺, 达到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的目的。推广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应实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推进化肥使用向复合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能实现氮磷钾三要素和中、微量元素养分全面且配比合理的配方, 大幅度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达到养地并改良土壤的作用。

三、农家肥改土培肥

中国农村“地靠粪养、苗靠粪长”的谚语,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用有机肥料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增施农家肥料, 如人粪尿、厩肥、堆肥、土渣肥、沼气肥等有机肥料, 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特殊作用。农家肥可改良土壤的理化形状及耕作性能, 丰富植物营养元素, 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 有利于保水保肥, 增加通透性。

四、利用生物改土培肥

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调节雨量, 减少水、旱灾害, 为培肥土壤建立稳固基础。通过种植绿肥压青还田、稻田养鸭稻鸭共作等方式提升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也是用地养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的有效措施。

五、多种种植方式轮作改土培肥

为加速土壤改良培肥, 田块调型改造区以水旱轮作方式为主, 促进土壤熟化。作物布局上, 前期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长且能改良土壤的作物, 如种植蚕豌豆、黑麦草、紫云英、毛豆等绿肥和经济作物, 通过根瘤菌固氮、压青腐熟,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正确的轮作可使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得到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生物养地培肥增产的良好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对作物的危害, 促进丰产丰收。

六、客土改土培肥

调型改造后粘性田块增施塘坭、沟渠坭、垃圾坭、表土等, 可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七、科学施肥改土培肥

要采取各种途径, 加强对改造区内农民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引导农民掌握、使用先进适用的施肥技术, 帮助农民逐步改变盲目施肥、单一施肥、偏施氮肥等不配方、施酸性化肥等不合理的施肥方式, 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以确保改造田块土壤不沙化、不板结、不酸化、壤质好。

(通联: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638400)

景宁县果园地力培肥措施 篇2

1 改良生产条件

相比平原、低丘盆地而言, 山地果园的生产条件较差, 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部分农户在建园时急于求成, 缺乏科学合理的园地规划设计, 园地内的水平种植带整地不规范, 机耕道路、作业便道、水利设施建设不配套, 给果园的施肥管理、抗旱、农事作业用水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 应进行水平种植带的合理整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多渠道集资, 有效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有效地开展园地机耕道路简易运输索道、作业便道建设, 并注意做好道路边坡的绿化护土工作, 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根据果园位置, 水资源禀赋条件, 通过引、蓄、提、现代化微滴灌等综合协调措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 积极推广节水农作技术, 为果园运输、施肥管理、园地套种、园内养殖、抗旱、农事作业用水提供便利条件[4,5,6]。

2 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

充分挖掘有机肥资源,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 可有效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 增进土壤对水分的吸收, 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衡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 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7]。随着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增施土壤有机肥, 不仅是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需要, 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景宁县地处山区, 有机肥资源较为丰富, 常年有7万t以上食用菌废弃菌棒、11.5万t的作物秸秆、101.24万头 (只) 的畜禽粪便均是上好的有机肥资源, 加之山区地带丰富的青草、嫩枝叶资源, 烧灰补钾的优良农作措施,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的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项目支持, 当地果园化肥施用量较大, 不是有机肥资源不足导致的, 而是多数农民为了图方便, 偏向于施用化肥, 而对现有资源未加以充分利用。长期偏好施用化肥, 给土壤地力培肥造成了不利影响, 以致造成土壤基础肥力的衰退。因此, 在今后的果园施肥管理实践中, 应当改变偏施化肥的不良习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创造条件, 广辟肥源, 增加果园有机肥投入, 有效提高土壤基础肥力。为果树健康生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条件[8,9]。

3 实行果园生草栽培

果园生草栽培就是在果园内留置原生地矮生杂草或套播种植非原生地草类、绿色、豆科等养地作物, 并加以适当培育管理, 使草类、养地作物与果树形成协调共生关系的一种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具有增加地表覆盖、缓减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有利于提高果园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益天敌资源;增加土壤有机养分投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培肥地力;优化果园生境, 如实行果园养殖, 还能增加饲料来源, 减少种养成本投入等方面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各地在果园生草栽培, 尤其是果园套种白三叶草、黑麦草、紫云英、紫花苜蓿, 幼龄果园套种大豆、花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果园栽培管理实践中应予以积极推广应用。另外, 果园内的二月兰、败酱草、天胡荽、夏至草、蓬垒、鹅冠草、马齿苋等原生地矮生杂草对优化果园生境、培肥土壤地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果园管理中应规避以往“光秃”除草的不良行为, 除挖除园内灌木、高大恶性杂草外, 应留置原草地矮生杂草实行生草栽培, 以便更好地优化果园生境, 有效发挥地力自然培肥的积极作用, 为实现果园生产节本增效以及生态农业发展拓宽渠道[10,11,12]。

4 推行果园生态养殖

果园生态养殖是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投入, 优化果园生境, 提高果品、畜产品质量和单位产出效益的一种生态种养方式。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和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 果园生态养殖的生态种养方式在各地已悄然兴起。针对山地果园, 因其山高坡陡, 道路交通较为不便, 实行果园生态养殖不能仅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种养方式, 应因地制宜根据果园地形位置合理选择配置, 对于处在交通道路附近的缓坡地段, 可以尝试选址建立适度规模的养猪场, 实行猪—沼—果生态种养;也可以在适当位置搭建鸡、鹅棚舍, 实行园内放养。对于陡坡或上坡果园, 由于管理较为不便, 也不太适宜鸡、鹅等禽类活动寻食, 可在较为平缓坡处建造棚舍, 发展活动力强、善于爬坡的山羊养殖, 以便管理和合理配置资源。实行果园生态养殖, 通过套种白三叶草、黑麦草等牧草或园内留养矮生杂草, 一方面可为畜禽养殖添补饲料来源,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畜禽排泄物肥地, 为实现省力化种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的多赢目标提供了捷径, 为生态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添加新的内容[13,14,15]。

5 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

当前, 以畜禽粪便、食用菌废弃菌棒为原料加工商品有机肥厂家企业在浙江大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省政府为了加快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步伐, 专门发文出台了扶持政策, 我们应把握这一良好机遇, 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激励农民朋友们大力推广应用养分齐全、使用方便、有利于培肥土壤肥力的商品有机肥, 以期消减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的不利影响。

6 结语

在实际生产中, 要避免为了贪图方便而放弃资源充分利用的自然循环农业的优良传统农作方式, 以避化学农业之短, 扬传统循环农业之长, 将传统生态循环的良好农作措施与现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有效地融合于果园栽培管理实践中, 使之成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摘要:山地果园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 道路交通较为不便, 给果园的施肥管理带来不便, 农户们为省工、省力、图求方便, 大多偏向于对化肥的使用, 长期单一地施用化学肥料, 不仅有碍于果品质量的提高, 更是加重了环境污染负荷, 造成果园地力衰退, 唯有通过适当的措施改良生产条件, 充分挖掘利用有机肥资源, 实行果园生草栽培和发展园内生态养殖, 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等综合协调措施的应用, 才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东海县地力培肥技术初探 篇3

一、材料与方法

1. 小麦秸秆全量机械化灭茬还田模式

小麦机械化收割时, 加载秸秆切碎装置, 将小麦秸秆切成8~10厘米长, 并均匀平铺于田面、施用水稻基肥, 然后用旋耕机旋耕, 正常移栽、抛栽水稻。

随着小麦单产的提高, 秸秆量也越来越多。在机械旋耕过程中要使80%以上的麦秸埋入土壤中, 才能保证水稻栽插质量。实践表明, 留茬高度小于10厘米的麦秸比较容易埋入土中, 小于15厘米时灭茬较好。因此在机械收割小麦时, 应将收割机的切草刀片间距调整在8~10厘米, 使90%的麦秸长度小于10厘米, 确保产生的麦秸适合各种耕作机械作业, 达到理想的埋草效果。

2. 施用水稻基肥

麦秸撒铺后, 为防止秸秆腐烂分解与水稻争氮, 影响壮苗早发, 在施用水稻基肥时, 适量增施氮肥, 将秸秆碳氮比调至20:1~25:1。水稻一生施肥量依据测土配方施肥原理, 考虑还田秸秆增加的有效养分, 合理确定氮磷钾等化肥用量。

3. 浅水旋耕

机械旋耕时, 一是适度控制田间水层。如果水层太浅或无水层, 容易出现刀滚拖板粘泥及机具作业负荷过大等现象;水层过深时, 产生草与泥分离, 容易出现秸秆漂浮, 埋草效果差, 埋茬率降低, 对人工插秧和机插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 作业前应把水层控制在3~4厘米, 浸泡3~4小时, 做到浅水旋耕。二是采用两次作业法。第一次机具前进速度宜慢, 旋耕深度在20厘米以上, 第二次速度可稍快, 旋耕深度要求25厘米以上, 确保80%以上的草能埋入土中。

4. 控水调气

稻苗栽后5~10天后, 采用干湿交替进行水浆管理。一般泡水1~2天, 通气2~3天, 切忌深水长沤, 通气不畅, 防止麦秸在腐烂发酵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抑制稻苗根系生长造成僵苗。

5. 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

在秸秆还田的同时, 每亩增施商品有机肥100千克 (由省政府统一招标购买) , 施用秸秆腐熟剂50千克。

二、结果与分析

1. 项目实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 土壤有机质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9克/千克 (此数值为平均值, 以下同) , 而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一年之后,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5克/千克, 增幅为4.65%。

(2) 土壤全氮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全氮含量为0.92克/千克,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后, 土壤全氮的含量为0.97克/千克, 增幅为5.43%。

(3) 土壤有效磷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7.2毫克/千克,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后,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后, 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至17.8毫克/千克, 增加了0.6毫克/千克。

(4) 土壤全磷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全磷含量为0.71克/千克,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后, 土壤全磷含量增至0.77克/千克。

(5) 土壤速效钾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34毫克/千克,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后, 土壤速效钾含量增至145毫克/千克。

(6) 土壤缓效钾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缓效钾含量为346毫克/千克,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后, 土壤缓效钾含量增至362毫克/千克。

(7) 土壤全钾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全磷含量为12.3克/千克,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后, 土壤全磷含量增至12.8克/千克。

2. 项目实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 土壤容重的变化情况。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之前, 土壤全容重为1.42克/立方米, 在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后, 土壤容重增至1.39克/立方米。

(2) 土壤p H值的变化情况。项目实施前, 土壤的p H值为6.3, 项目实施后的土壤p H值为6.5。

(3) 土壤的CEC值变化情况。项目实施前, 土壤的CEC值为23.54cmol/千克, 项目实施后, 土壤的CEC值为23.45cmol/千克。

3. 项目实施对农业生产以及对化肥施用品种和数量的影响

项目实施前, 水稻的平均产量为630千克/亩, 通过项目的实施, 水稻平均产量增至650千克/亩;玉米的平均产量为480千克/亩, 项目实施后产量为500千克/亩。

项目实施前, N、P2O5、K2O投入的量分别为22千克/亩、5千克/亩、7千克/亩, 项目实施后, N素、P2O5、K2O投入的量分别为20千克/亩、5千克/亩、6千克/亩。

三、小结与结论

1. 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项目实施后,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缓效钾、全钾等养分含量均较项目实施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说明通过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起到了培肥地力的效果。

2. 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项目实施后, 土壤容重较项目实施前减少, 说明土壤的通透性有所好转, 土壤p H值较项目实施前增加, 土壤酸化程度得到改善, 土壤的CEC值降低, 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着有机质含量、容重的变化而降低。

3.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1) 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 水稻、玉米产量每亩分别提高20千克、25千克, (稻谷单价:3.0元/千克, 玉米单价2.4元/千克) 增加经济效益60元, 每亩减少化肥用量3.3个纯量 (一个纯量按5元计算) , 节本16.5元, 合计76.5元/亩。

(2) 社会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农民对商品有机肥的认识, 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部分解决了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 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 大大减少了秸秆焚烧, 减少了化肥用量 (平均减少纯量3.3个) ,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减少农业面源的污染, 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四、问题与建议

1. 秸秆还田的秸秆量太大, 东海县当前使用的机械马力太小, 大型机械不配套, 无法满足秸秆还田的需要。

2.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 (即秸秆转化的微生物) 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 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

3.秸秆翻压还田后, 使土壤变得过松, 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 导致跑风。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适时灌水, 或用石碾碾压, 使土壤与种子接触紧密, 能够正常发芽。或者是加大粉碎细度, 最好达到3.5厘米以下, 但这样就会增加能耗, 加大成本。

实施培肥地力工程,提高土壤质量 篇4

1化肥使用现状

1.1化肥使用量

2013年富锦市化肥按实物量统计施用量为145 245t,其中氮肥48 891t,磷肥31 551t,钾肥16 213t,复合肥48 590t,生物肥665t,有机肥11 500t。富锦市耕地面积38万hm2,化肥平均施用量25.5kg/667m2,施用量高量可达56.6kg/667m2,施用量低量为13.3kg/667m2。一些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初垦期22%下降到现在的8%~10%,养分库容明显下降,化肥利用率低下、氮素流失严重。

1.2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

有机肥施用量不足。虽然每年有部分秸秆直接还田和少量有机肥施用,但总量十分有限。

化肥用量过大,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当。氮肥用量过大:富锦市水稻尿素高用量施用达300~500kg/hm2,不仅造成氮素浪费,而且使得水稻徒长、病害加重发生、易倒伏、品质下降。磷肥用量过大:高肥量玉米磷酸二铵用量高达350kg/hm2,水稻达200kg/hm2,不仅造成磷素浪费,且土壤因磷富集板结,水稻磷肥过量起青苔,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钾肥用量不足:钾肥普遍用量低,有的玉米地块只施用50kg/hm2钾肥,极易造成因缺钾引起的倒伏现象和籽粒不饱满,粒重低,钾已经成为多数土壤限制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微量元素肥料不够。

施肥引起的环境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过量施用化肥可引起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

2培肥地力技术措施

近年来,富锦市不断研究探索,通过建立示范区、示范基地,进行技术跟踪服务等方式找到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一些方式和方法。

2.1秸秆还田

1)秸秆生产有机肥还田利用

a、秸秆造肥,运用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与秸秆按照2:8比例混合,利用生物发酵升温、杀菌,使粪便含水率进一步降低,体积减容,制得有机肥,达到秸秆粪便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整个过程完全依靠太阳能和生物能来降低粪便的含水率和达到杀菌目的,能节约大量的能源。

b、秸秆堆沤还田,也称高温堆肥,是一种传统积肥方式,它是利用夏秋季高温季节,把秸秆堆积,采用厌氧发酵沤制,其特点是时间长,受环境影响大,劳动强度高,产出量少,成本低廉。可以应用腐熟剂、酵素菌等快速堆沤秸秆还田技术,缩短沤制时间。

2)秸秆直接还田

a、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经机械粉碎直接还田,还田量350~500kg/667m2,即采用联合收割机或大马力拖拉机配带的秸秆还田机,在地里直接将作物秸秆粉碎,再用深耕犁翻埋到土壤深处去,其特点是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秸秆处理时间短,腐烂时间长,是用机械对秸秆简单处理的方法。

b、稻草还田。稻草还田是水田最有效的培肥增产方式,将稻草铡碎或用乱草机打碎,将铡碎或打碎好的稻草均匀地撒于田面,将稻草翻入土层中,稻草混拌于耕层中的覆盖率大于95%。

3)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饲喂畜禽,畜禽粪便还田。

4)高留茬还田。水稻可高留茬还田,水稻割茬高度在10~15cm;在土壤含水量25%~30%(不陷车)时结合秋翻进行作业,封冻前结束。翻平扣严,不重不漏,不立垡,不回垡,深度一致;根茬混拌于土中的覆盖率大于95%。

2.2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有机肥替代一部分化肥,增施有机肥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应用商品有机肥,一种是应用自己生产的有机肥。我市秸秆资源和畜禽粪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很多养殖场的禽畜粪便都直接冲掉了,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就地取材,只花劳力,不需投入多少资金,可以变废为宝,就地积制,自制有机肥。

2.3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根据富锦市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出作物高效施肥技术。通过调整养分施用比例以及追肥比例,结合有机无机作物专用肥的施用,在养分投入量减少的情况下,使作物增产,达到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以及节支增收的目的。

2.4调优肥料品种

推广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方法,由大量单一使用速效性肥料,逐步调整到应用新型增效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产品等,同时增施复合菌剂、固氮菌剂,既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又可以保证产量。

2.5合理轮作

富锦市近几年随着玉米、水稻效益的提高,大豆效益降低,由2010年开始玉米、水稻面积逐年加大,取代过去以种植大豆为主的局面,玉米到目前有的已经连作7茬,单一养分消耗,使得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要改变目前的玉米连作方式,形成玉-玉-豆(杂粮)的轮作方式,既减少玉米因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又减少了施肥量。

2.6伏秋翻地

伏秋翻整地可以把失去养分的表土翻到下面,使尚未熟化的土壤翻上来。翻整地可以使土壤结构疏松,同时把有机肥料深埋于土壤之中,经过发酵腐烂,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使耕地成为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团粒结构。翻整地可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能。

2.7用叶面肥替代化肥

在作物生长前期、中期喷施氨基酸、腐殖酸、生物调查剂等叶面肥,比如大豆,如果在三叶期和开花期各喷一次硼、钼微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产在5%~12%。

摘要:土壤是人们生存之本,由于过量使用化肥或施用方式方法不合理,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肥料利用率低的现象,针对富锦市施肥上存在的问题,就提高土壤质量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在提高土壤质量问题上能够给予大家技术支持。

关键词:土壤质量,化肥使用现状,培肥措施

参考文献

[1]袁业琴.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土壤质量[J].农业与技术,2012,32(6):13.

培肥地力 篇5

关键词:耕地地力,现状,改良培肥,技术措施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南部, 运城盆地北端, 地理坐标东经110°59′33″~111°37′29″, 北纬35°9′38″~35°34′11″。县境东以中条山为屏隔望绛县、垣曲, 西与稷王山相隔, 毗接万荣、稷山, 北部与新绛、侯马相连, 南部与夏县相邻, 总辖面积1 172.91 km2。境内三面环山, 丘陵重围, 涑水河川纵贯腹地, 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 (中条山、稷王山、紫金山) , 两垣 (北垣、后宫垣) 、两条川 (涑水河、美良川) 、三道丘陵 (峨嵋岭、鸣条岗、中条山前沿) , 海拔高度450~1 572 m, 涑水河纵贯腹地。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县耕地总面积5.797×104hm2, 其中水浇地1.21×104hm2, 占耕地面积的20.95%, 旱地4.58×104hm2, 占耕地面积的79.04%, 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1 土壤养分状况及耕地地力现状

按照山西省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对全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5.5~31.2 g/kg, 平均值为13.5 g/kg, 属四级水平, 主要分布在四、五级两个范围, 占总耕地面积的99%, 其中74.1%分布在四级范围;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38~1.83 g/kg, 平均值为0.80 g/kg, 属四级水平, 主要分布在四、五级两个相邻的等级范围内;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1.6~35.8 mg/kg, 平均值为14.4 mg/kg, 属四级水平, 含量分布相对分散, 但仍以四、五级两个相邻等级范围内分布较多, 占总耕地面积的62.8%;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59~480 mg/kg, 平均值为220.1 mg/kg, 属二级水平, 主要分布在一至四级四个等级范围内, 分布分散, 占总耕地面积98.3%。

从养分等级的面积分布可以看出, 闻喜县土壤养分状况为缺氮少磷、钾含量比较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按照地力等级的划分指标, 对照分级标准, 将全县耕地地力分为9个等级, 其中一等地116.2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0.20%;二等地4 442.84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7.66%;三等地5 368.12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9.26%;四等地2 577.59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44%;五等地6 069.8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10.46%;六等地19 671.17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33.91%;七等地17 058.55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29.41%;八等地2 103.53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3.63%;九等地596.1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1.03%。

从地力等级的面积分布可以看出, 闻喜县耕地地力状况属中间大、两头小“纺锤型”, 各等级中六等地和七等地面积相对较大, 其次是三等地、五等地和二等地, 而一等地、四等地、八等地和九等地面积较小。中低产田面积较大, 需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

2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及存在的问题

2.1 一、二等地

主要分布在桐城、东镇、礼元、候村、裴社等5个乡 (镇) , 河底、后宫2个乡 (镇) 少量分布, 地面平坦, 园田化水平高, 灌溉水分充足, 一般为一年两作或多作, 栽培方式有小麦、玉米轮作、麦瓜间作、麦棉间作或保护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3.6 g/kg, 全氮平均0.76 g/kg, 有效磷平均17.9 mg/kg, 速效钾平均207.6 mg/kg。该级耕地为全县农业高产区, 人多地少, 复种指数大, 化肥施用量较大, 但有机肥投入明显不足, 极易造成养分失调, 地力下降。

2.2 三、四等地

主要分布于桐城、东镇、礼元3个乡 (镇) 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侯村、后宫、河底的中条山前沿的倾斜平原、沟谷地带, 灌溉保证率基本满足, 基本无侵蚀, 主要栽培方式是小麦、玉米一年两作, 也有麦棉间作, 麦、棉、瓜两年三作。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1.6 g/kg, 全氮0.69 g/kg, 有效磷14.1 mg/kg, 速效钾192.6 mg/kg。该级耕地盐化潮土、沼泽土和潮土占比高, 土壤质地比较黏重, 通气性差, 紧实致密, 土温低, 土性冷凉, 养分分解缓慢, 供水供肥性差, 不宜种植棉花等双子叶作物, 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单子叶作物。

2.3 五等地

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垣、河谷地带和山区, 灌溉保证率一般, 多数为旱地, 大部分耕地有轻度侵蚀, 多为高水平梯田、缓坡梯田, 多为一年两作, 以小麦、玉米或小麦间作棉花、棉花间作西瓜为主, 也有蔬菜等高效农田。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1.4 g/kg, 全氮平均0.7 g/kg, 有效磷平均14.5 mg/kg, 速效钾平均185 mg/kg。本级土壤大部分土体为通体型, 主要障碍是以黏土为主, 耕作不便, 不发小苗。

2.4 六等地

六等地是全县最大类型的耕地, 分布区域以鸣条岗和峨嵋岭地区为主。多为旱地, 80%面积有轻度侵蚀, 水平梯田、缓坡梯田居多。以种植小麦为主, 部分种植棉花、玉米、豆类、薯类等。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0.2 g/kg, 全氮平均0.64 g/kg, 有效磷平均11.9 mg/kg, 速效钾平均192 mg/kg。耕性较好, 阳离子代换量高, 保肥保水性好, 由于受立地条件和气候的影响,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土壤养分低是该区域第二大障碍因素。

2.5 七等地

主要分布于北垣的凹底、薛店、阳隅和南垣旱地区, 是全县旱作农业的中心区。全部为旱地, 多为水平梯田, 一般为小麦一年一作, 丰水年份复种指数最高可达60%以上, 一般以谷类、豆类、油料、薯类为主。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0.7 g/kg, 全氮平均0.67 g/kg, 有效磷平均11.8 mg/kg, 速效钾平均184 mg/kg。北垣以碳酸盐褐土为主的土壤, 表层适耕性较好, 心土垆, 质地重壤。南垣为耕种褐潮土, 大部分土壤底沙、漏水漏肥, 发小苗不发老苗。该区域土壤肥力较低, 保肥性一般, 总体养分不足, 加上干旱等因素, 产量低而不稳。

2.6 八、九等地

主要分布于桐城、礼元、侯村、后宫、阳隅、裴社、郭家庄等7个乡 (镇) 的中低山区和磨盘岭丘陵顶部。全部为薄旱地, 中度或重度侵蚀。以小麦一年一作为主, 或一年一作豆类等杂粮作物, 广种薄收。土壤中多料姜, 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3.5 g/kg, 全氮平均0.65 g/kg, 有效磷平均11.4 mg/kg, 速效钾平均205.5 mg/kg。该区为水平梯田和坡耕地, 土壤多为料姜土,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差, 农作物产量低。

3 不同等级耕地利用及改良培肥措施

3.1 一、二等地

耕地耕性较好, 在改良利用上要注意平衡施肥, 轮作倒茬, 实行玉米鲜秆还田。主要措施有:一是平衡施肥, 除施用氮、磷、钾大量元素肥料外, 增施中量和微量元素, 根据测土化验,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缺啥补啥, 搞好养分协调。二是轮作倒茬, 多种养地作物, 如豆类、薯类等。三要根据该级耕地复种玉米面积大的特点, 实行玉米鲜秆还田,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以利保水保肥,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部分土壤质地上壤下黏的地块, 不利作物根系深扎, 应加强深耕, 25 cm以上提高作物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3.2 三、四等地

该区土壤改良应采取增施有机肥, 或黏参沙等措施。或通过轮作倒茬、秸秆还田改良土壤。中壤耕种褐潮土是理想的耕作土壤, 但种植指数高、频繁, 养分供应失调, 土壤利用改良上应在增加有机肥的同时, 增施适量的氮、磷、钾化肥, 平衡施肥, 科学灌溉, 做到经济合理和因土施肥, 因土浇灌。部分盐化潮土、沼泽土和潮土质地较黏重, 耕种困难, p H值较高, 应在增施有机肥, 培肥地力的同时, 合理布局, 实行粮豆或粮草轮作, 做到用养结合。

3.3 五等地

主要措施除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外, 还应种植苜蓿、豆类等养地作物, 通过轮作倒茬、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潮褐土应加强深耕, 掺沙改垆, 也可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孔隙度, 改变土壤内部生态环境, 以增加经济效益。山地褐土为黄土质或红黄土质褐土, 土质偏沙, 虽然容易耕种, 但保水保肥比较差, 应种植豆类或绿肥, 实行粮肥轮作, 或粮菜轮作。在施肥上, 除增加农家肥施用量外, 应多施氮、磷、钾化肥, 平衡施肥, 协调土壤养分状况。

3.4 六等地

土壤耕性较好, 在改良措施上, 一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土壤保墒能力;二是增施有机肥, 如肥源不足, 广泛开展小麦高茬还田, 提高土壤肥力。在栽培措施上, 实行麦豆、麦草轮作, 少部分耕地实行退粮还草工程, 提高土壤肥力。在化肥施用上,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在耕作上, 推广东官庄“四早三多”经验, 即:早灭茬、早深耕、早细犁、早带耙、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 把“三跑田”变为“三保田”。

3.5 七等地

主要措施为: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抗旱保水能力。其中, 北垣以碳酸盐褐土为主的土壤, 在耕作上应加大深耕深度, 提高活土层厚度。该区耕地普遍肥力低下, 应增施有机肥, 大力推广小麦留高茬还田, 提高土壤肥力。南垣耕种褐潮土, 宜种植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 在追肥浇水上应多次少施、多次少浇, 防止大水漫灌浪费水源, 增大投资。南北两垣地区是闻喜县的粮仓, 尤以北垣小麦闻名全省, 是理想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除搞好土壤改良外, 应加强两地区绿化植被保护, 改变农田生态环境,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农田基本建设上搞好坡耕地改造, 减轻侵蚀程度。推广东官庄精耕细作经验,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3.6 八、九等地

培肥地力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松阳县西屏镇清路村白峰尖翠冠梨梨园内, 海拔约217 m, 年平均气温17.7℃, 年平均降水量1 700mm, 3—6月为多雨季节, 平均降水量816.8 mm;7—8月高温晴热, 易出现伏旱;全年无霜期约236 d, 年日照时数1 840 h。梨园土壤为黄泥砂土, 翠冠梨树龄为6年, 水平带宽2.7 m, 株距2.5 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行间种白三叶草和全园清耕2个处理, 各处理面积1.67 hm2, 其环境条件和梨树树势等条件基本一致。白三叶草于2008年10月22日撒播梨园行间, 播种量为15 kg/hm2, 10月28日出苗, 苗期生长缓慢, 次年6月覆盖梨园面积的1/2, 2010年白三叶草全园覆盖, 6月草层平均高约19 cm。全园清耕的梨园于4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采用草甘磷全园喷洒除草1次。其他施肥、病虫害管理等措施相同。

1.3 调查分析方法

1.3.1 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测定。

2个处理梨园内, 沿对角线各设观测点10个, 于2010年7月1日至8月30日, 每隔5d用地温计于14:30测定地下10 cm处的土壤水分温度, 并取0~22 cm土层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1.3.2 土壤养分的测定。

2010年10月, 在2个处理的梨园沿对角线各设样点10个;每个样点沿对角线取0~22 cm土层的土样10个混匀后, 按四分法留取土样1 kg, 阴干测定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 2010年7月1日至8月30日, 间种白三叶草梨园0~22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93%, 清耕梨园0~22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为5.85%, 间种白三叶草梨园土壤含水量较清耕梨园高4.08个百分点。可见梨园间种白三叶草有一定的保水抗旱作用。

2.2 梨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地温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 2010年7月1日至8月30日, 间种白三叶草梨园10 cm处土壤平均温度为31.2℃, 清耕梨园10 cm处土壤平均温度为36.1℃, 间种白三叶草梨园土壤温度比清耕梨园土壤温度低4.9℃。说明梨园间种白三叶草在夏季可阻挡太阳热辐射, 降低梨园土壤温度, 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茂密的白三叶草防止了烈日曝晒表层果树根系, 利于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5,6]。

2.3 梨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梨园间种白三叶草2年后, 其0~22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高于清耕梨园。其中间种白三叶草的梨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7.8 g/kg, 59.0、29.7、84.3 mg/kg, 比清耕梨园高1.4 g/kg, 4.4 mg/kg、4.5 mg/kg、9.3 mg/kg, 增幅分别为8.54%、8.06%、17.86%、12.40%。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梨园间种白三叶草在夏季可降低10 cm处土壤温度4.9℃, 提高0~22 cm土层含水量4.08个百分点, 增强了梨园土壤的保水抗旱能力;使0~22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养分含量分别提高8.54%、8.06%、17.86%和12.40%, 培肥地力作用明显。因此, 白三叶草可作为梨园生草覆盖保湿抗旱、培肥地力的草种, 在生产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进行了梨园间种白三叶草的大区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梨园间种白三叶草在夏季可降低土壤温度, 提高土壤含水量, 增强梨园土壤保水抗旱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养分含量, 培肥地力作用明显, 可见白三叶草可作为梨园生草覆盖保湿抗旱、培肥地力的草种, 在生产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梨园,白三叶草,间种,抗旱,培肥地力

参考文献

[1]毛培春, 孟林, 张国芳, 等.白三叶对桃园小气侯和桃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6 (4) :23.

[2]蒋瑞华, 郑国华, 陈铁山.果园种草对区域生态及树体生长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 1999 (6) :15-17.

[3]程东华, 叶双峰, 王运香.梨园白三叶生草栽培的效果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 2002 (5) :12.

[4]杨桂英, 董宽虎, 张建强, 等.果园种草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9 (4) :302-304, 314.

[5]周建华, 李福荣.果粮间作复合生态农业气象要素调查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B12) :38-39.

【培肥地力】推荐阅读:

地力调查09-13

上一篇:用地现状下一篇:规章适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