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调查

2024-10-19

社区调查(精选12篇)

社区调查 篇1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是实现社区整合、增加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以及增加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有效路径, 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基于社区的调研实践, 分析目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路径。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区,社会功能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 提高居民素质,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社会调查研究表明:“以文化为主体的精神生活在社区满意度的影响方面几乎与物质生活的作用相等。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会增长, 并超过物质生活需求。”可见, 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发挥更加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 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社区主管机构的重视, 社区文化已经不再是流于形式的组织活动, 而是逐渐成为衡量一个社区组织者的管理水平, 一个社区所有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标准。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的灵魂, 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在社区建设中, 社区文化在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 维系社区内部良好人际关系, 以及提高社区文化品位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北京市YT街道所辖范围内的26个社区居民为总体, 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老年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流动人口、在职人员以及残疾人等不同类型的群体为调查对象, 每个社区调查20份, 共收集问卷520份。此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均为有效问卷。

一、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区构建的表现

调查显示, 社区文化活动所具有的功能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改善社区文化氛围、增加居民之间的联系、充实社区居民的业余时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素质。

(一)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调查显示, 有77.3%的社区居民认为经常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使社区文化氛围变得更好。中国文化对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以及人们对所生活土地的熟悉和日久生情的自然情感, 地域情结仍然渗透在相当多的社区居民的意识之中。对社区自豪感源于居住时间的长短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方面, 一部分居民把自己与社区融为一体, 时刻将自己的活动联系于社区活动之中, 这部分居民自然对社区有特殊的情感, 并且在参加和组织活动中建立起与社区的感情以及与其他居民共同协作、共同帮助的乐趣, 有这种体会的居民一般会以自己是本社区的居民而自豪。社区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举办活动, 使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乐趣, 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二) 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调查显示, 有66.9%的社区居民认为经常举办社区活动可以加深居民之间的联系。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亲和凝聚的作用, 即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走访调查, 居民们认为经常举办社区文化活动, 感觉社区像一个家一样, 并且也增添了社区的文化气氛, 也能认识到许多以前不认识的居民, 有的甚至以后经常来往, 并且对这个社区来讲, 社区居民更加团结, 归属感增强了。社区通过举办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活动, 尤其是举办各年龄段皆可参与的活动, 比如社区庙会等, 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更能在活动中, 居民越来越能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 越来越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 而且越来越倾向和喜爱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三) 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 有57.8%的居民认为经常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46.3%的居民认为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娱乐健身的功能, 能够充实居民生活, 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一个社区要想生机勃勃,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必不可少。居民们不仅可以在社区娱乐活动中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 更能够让他们在娱乐活动中享受自己, 舒心开心。社区建设在活动的举办方面以居民为出发点, 组织适合各年龄段居民参加的活动, 比如为老人举办“九九重阳节”晚会以及老年活动室, 为妇女举办“三八妇女节”晚会和“母亲节”晚会, 为儿童举办“儿童节”晚会等等, 此外还举办多种培训班, 为闲暇居民提供可供打发时间的场所, 这样不仅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更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 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调查显示, 有46.1%的居民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陶冶塑造的功能, 即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所调查的社区均举办过很多活动, 旨在通过这些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满足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举办奥运知识竞赛、健康讲座等。这些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活动, 使居民们能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 并且还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更容易地接受文化知识, 提高居民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文化建设的文化设施缺乏以及精神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用地的紧张和对文化建设的认识的不足致使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文化设施缺乏, 活动场地以及标志性文化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不仅城市公共空间缺少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大部分城市居民社区也同样缺少文化物质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由于现代城市中的大部分土地都用于商业开发, 虽然很多新社区在设计过程中开始注意文化要素的注入, 如不同社区的建筑风格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社区命名。但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 地产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考虑的前提, 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预留出很大的空间作为文化活动场所或建造社区文化设施。许多社区因为场地和资金的限制, 根本没有条件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大多数社区文体活动受场地和空间的限制, 多是由以前的老住宅、物业管理房等其他用房调整过来, 普遍存在空间狭小零碎、环境差以及设备简陋等诸多问题, 并且以小型活动室为主, 只能举办人数不多、相对简单的活动, 如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和麻将等, 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社区活动没有专属的空间和场所, 难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二是社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社区文化建设除以各种物质设施为载体的有形文化, 同时也包括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社区精神文化。目前大多数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是过度依赖有形资产, 而忽略了对社区内无形资源如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社会道德、公共管理、文学作品、书画摄影、各种民间工艺、休闲旅游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建设, 在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的社区, 忽视潜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结果更显得社区文化缺乏。

(二) 社区文化建设过于单一

首先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服务于全体社区成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按性质分教育系列文化建设和娱乐系列文化建设;按年龄结构分为老年人、中青年以及少年儿童文化建设等。而中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形式的现状是:社区文化建设以退休老年人为主, 其他形式的建设较少。其次表现在文化建设的内容简单。社区文化建设本来应该为社区居民休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方式。通过唱歌、跳舞、绘画、跑步、打球、下棋等娱乐活动增加交往、放松神经、消除疲劳、调剂精神、愉悦身心, 使社区文化实现社区整合、教育、娱乐、宣传以及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等功能。然而, 事实上社区的文化建设内容普遍单调, 有的社区文化建设就是打打兵乓球或节日的合唱活动, 很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停留在走过场, 完成上级任务, 根本就不举办文化活动。

(三) 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较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活动策划中缺少参与。大多数社区在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 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 上面怎么安排, 社区机构就怎么做, 或者由居委会成员讨论决定, 没有居民的参与。这样, 社区文化活动过度依赖政府或居委会, 社区居民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社区文化建设, 使社区文化建设未能满足当地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二是在文化建设活动过程中缺少参与。在文化活动过程中, 或者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 或者由于活动策划缺少规划性, 未能考虑不同群体对活动时间和内容的特殊需求, 忽略了社区中的大部分成员, 致使社区成员缺少积极性, 形成了少数人参与或外来人表演, 大多数人被动观看甚至完全不参与的现象。据我们调查, 参与的成员中不仅相对整个社区成员来说是少数, 且多是离退休的老年人, 缺少社区内大多数成员的参与。许多城市研究的资料表明, 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不到所在社区居民的四分之一, 一般认为是年轻人工作忙缺乏参与的时间和积极性, 其实这也反映了社区文化建设内容、形式不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问题。三是沟通渠道不畅。调查显示54.1%的居民认为没有参加的原因是根本不知道有文化活动, 缺少信息的有效沟通。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城市社区文化的多元需求调研

社区文化需求评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社区文化, 是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 体现社区居民共同性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由此可见, 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来说, 主体显然不是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 而是社区中的全体成员。社区成员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二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社区成员。三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劣由社区居民在实践中检验。既然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 那么对社区文化发展内容及活动的选择就应该完全针对社区居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恰当地利用其潜力, 满足其对社区文化的期望及需求。而传统社区文化建设实践往往是居委会和街道干部想象出社区成员有哪些需求, 或者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指示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 即在建设方案的设计和确定中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是被动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所开展的活动或文化建设内容根本不是社区居民所期望的, 或者仅仅是部分成员的期望, 结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没有积极性, 缺少参与, 社区文化建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工作要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构成和多元的兴趣、需要进行社区各种文化的建设。

(二)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组织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广泛参与。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才能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有的放矢地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才能逐步培育其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 使社区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和最充分的利用。因此, 社区成员参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有计划的集体行动方法, 具有两大工作目标:一是以解决社区所面临具体问题为出发点的事工目标, 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社区居民在参与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二是以挖掘社区居民自身潜力、进行社区居民能力建设的过程目标。因此, 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参与解决社区问题既是其重要目标也是一种基本手段, 是社区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组织动员社区参与的途径:一是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发动社区成员。首先是通过与社区居民直接接触发动。通过给社区居民去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宣传、说服和建立关系, 也可以采用社区咨询站点、向过往的居民宣传介绍。其次是运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发动。如通过大众传媒如建立社区网站、展板和广告宣传、招贴和海报以及小区广播或者流动宣传车等进行宣传和动员。二是通过召开居民会议。召开居民会议是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步骤和经常性的方法, 可以分为一般工作会议和居民大会。一般居民会议邀请部分相关人员或居民代表参加, 而居民大会则是全体居民参加。运用一定的会议主持的技巧, 让参与者平等地表达与分享个人的意见和主张, 学习聆听、尊重、讨论等, 促进参与者的自我成长, 同时也通过信息交流、分享以及问题讨论等方式, 促进社区成员彼此加深认识, 增加参与者的关系和合作, 学习解决问题方法, 提高民主参与意识。

(三) 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 建立开放的社区, 既可以利用外部资源, 又可增加社区的群体意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要考虑促使其开放性问题, 自组织理论认为, 一个孤立的社会系统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 而使系统变成一个死寂的自我循环, 这种循环因为缺乏对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成为一种平衡的稳定态, 这种稳定态没有发展的活力。只有通过引进对系统有益的信息、资源、能量来改变这种状态。在现代开放背景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立足本社区文化传统的同时, 不断引进和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 促进本社区文化的发展。在开放性社区文化系统的构建中, 作为资源中介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利用城市便利的交通设备和完善的通讯工具扩大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交流, 如与其他社区、其他机构, 交流的内容也要多元化, 涉及知识、信息、活动、场地等多方面内容, 同时也需要扩大社区成员与外界的交往半径、交往频率以及多样化的交往对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联谊会、资源共享等措施, 提供开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要通过教育者的角色有目的地培养社区成员的开放意识, 树立开放观念, 因为开放性是社区获取内外支持的重要途经。

其次, 协调内外资源、促进共享。资源共享是解决不同社区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能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 也能增强社区工作的凝聚力。从某种程度上说, 资源共享精神是社区建设的真谛。首先, 社区内资源协调。社会工作通过从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出发, 有计划地引导社区内的居民和组织共同参与, 合理的利用社区内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其次, 社区内外资源的协调。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 (无论是街道为基础还是以居委会为基础) 总是镶嵌于一定的区域系统中, 该区域系统所辖范围不仅指与其隶属于同一街道的其他居委会, 也指其他街道及隶属于其中的居委会, 或者是一些公共的社会资源, 如城市区域的图书馆、文化广场以及其他机构的一些公共文化资源, 在这样的区域系统中, 增加社区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及相互补充的发展关系共同构成了资源共享的社区系统。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 社会转型要求社区成为社会整合的新载体。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整合前提是广泛合作, 其实质是一种求同, 是不同类型社区在文化建设目标一致基础上结合成的整体。

社区调查 篇2

社区>调查报告>范文

(一)为更好的指导和开展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工作的工作效率,我街道办事处于4月9日至13日对辖区内四个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期间召开社区工作人员座谈会、深入各社区居委会实地调查并收集各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综合意见,现就在新形势下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创新社区体制,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利与弊等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在新势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黄沙湾街道社区建设工作面对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单位功能不断弱化和解体,城市管理出现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等诸多复杂情况下,应运而生有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尚扮演着政府的角色,是政府的一条“腿”,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完成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交办的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员解决社区自治事务和为居民服务。

(二)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虽然大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机制不活,服务队伍不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三)社区自治意识和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自治的意识不强,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较少,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必不高,社区凝聚力不强。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20**年全市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吸引大量的年青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其中部分同志,文化程度虽高,但缺乏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思想素质和责任心不尽人意,缺少经常性、专业性的业务提高>培训,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还有其他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办公经费短缺,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缺乏规范化,现代化标准,政策落实不到位,全社会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高等问题,急待上级相关部门解决。

二、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体制、强化责任、科学推动社区工作上新的台阶

(一)创新社区体制,大力推动社区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社会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给基层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对此,在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组织体制。完善组织体制,是提高党对社区各项工作全面领导能力的基础。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各类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从而使党组织对居委会各级工作的领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2、创新管理体制。改变社区政府职能作用,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工作进社区,必须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街道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联系,探索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着重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要求,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3、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一是要完善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重大事务和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应由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形成方案,提交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二是要推广社区事务民主听证制度。凡是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决策前都要实行民主听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进一步规范听证程序,把议题选定、代表确定、会议公示、召开会议、议题办理落实等各个环节。三是要逐步设立楼(门)院联络员制度。推进楼(门)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完善居民自治体制机制。

4、健全社区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与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服务功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工作体制,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快捷、优质的社区服务。要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要在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与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参加的社区事务协商议事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居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等,完善社区工作制度。要在进一步掌握社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区建设。

社区调查报告范文

(二)“社区”无论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理解,还是作为一个区划来解释,都有其道理。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就如何搞好社区建设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那么我区的社区建设情况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桃源政协地区组组织了张建德、张占明、于海涛、杜建4名委员对桃源街道的长源社区、滨河社区进行了调查,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被调查社区共有71栋居民楼,5047户居民17875人,其中有困难户262户,158名在籍党员,两个社区20**年经济总收入为5万元,20**年为1.4万元,20**年为0。呈递减趋势,两社区共发生治安案件20**年为33起,20**年28起,呈下降趋势。详见附表

一、附表

二、附表三

2、社区组织建设情况:按照20**年3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南关区委、南关区政府关于《南关区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分别在两个社区成立了社区组织,分别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五名。工资统一由街道办事处发放。见附表四。

3、现阶段社区服务网点分布情况。至20**年共有各类便民服务网点91处,主要类型:食杂店、小吃部、超市、美发店、自行车修理、粮油经营、药店、卫生所、养老院、自行车停车场、农贸市场、网吧等。见附表五

二、调查结果反映的基本问题

以两个社区调查数据看,反映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较好的方面

1、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全社会上下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搞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出在搞好社区建设上达成了共识,同时,增强了抓好社区建设的紧迫感。

2、自96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搞好社区建设以来,特别是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制定工作方案)以来,社区组织载体得到了落实,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相对稳定,同时稳定了队伍。

3、吸收了一部分新人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得到了改善,文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因此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中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且数量少、种类少,缺项较多,尤其是缺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

2、社区主任缺少社区工作实践经验,各类组织载体缺乏,作用发挥较差,就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缺乏理论上的指导。

3、功能弱化,依附性强:从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上看依旧沿袭老的传统,承担着区街各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受层、落实层,理论上社区自治功能很难体现。

4、目前社区组织载体模式仍旧沿袭自上而下的方式。仿政府机构设置,很难适应社区功能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主要工作集中在承担政府指派任务;二是社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三是上情下达容易,下情上达意图无法实现;四是目前社区工作者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得报酬不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社区建设的方向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认识偏差一些部门同志不能把握社区建设的实际内容,存在社区建设就是加强硬件投入,没有认识到体制创新的问题。

2、责、权、利不统一。目前按照长南办发[20**]5号文件规定各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职责有九项,包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搞好社区环境卫生,搞好综合治理,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可是明确社区的权力范围确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更无从谈起利益问题,这种责、权、利不统一导致社区工作走入误区,成为各级部门工作的落实者。

3、社区资源问题:由于地域不同导致社区在经济、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是必导致社区可利用资源的差异,相应增加资源少社区工作的难度工作的难度。

4、发展社区的政策明显滞后,目前如何发展,给社区以什么样的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许多问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上由于各种权力机构的设置及认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的自我壮大。

三、几点建议

建议市区政府尽快了台政策,主要内容

1、明确社区建设的方向。

2、明确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比如杭州等地明确社区服务中心就是一个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社区各类服务中介实体。

3、明确社区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包括水、电、气、物业等管理部门及驻区单位等,特别是监督及制约机制的建立。

4、加大对社区扶持力度,一是费随事转,增加时社区组织的经济投入;二是权随责走,各级行政部门(工商、>税务、城管等)加大对社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社区调查报告范文

(三)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年。20**年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农村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揽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案。尤其是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确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承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优化村庄布局。一是着眼群众需求。>倾听民意、反映民声、让民做主、为民说话,始终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切合地方实际。依据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水平,以及村庄自然肌理与资源环境条件,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致,不搞大拆大建。三是符合发展方向。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在执行规划时,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各项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四百工程”、城乡社区结对共建、“阳光村务”、>创先争优、“平安家园”等活动载体中设置和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同时,及时完善规划,体现群众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破城乡壁垒。一方面,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1+12”方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低保、养老、医疗并轨,就业和社保城乡一体。目前,全市74万户籍人口已全部登记为“铜陵市居民户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3.7万张。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市场配置、抵押融资、保证>保险等“1+8”方案的具体内容,在明晰所有权、保障收益权基础上,完善配套政策,实行常态管理,努力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基本完成;农房测绘工作已全部结束,截至目前,累计申请房屋登记76561余户,受理65451余户,发证2623余本。建立了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机构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保证保险等运作机制,防范小额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三,坚持政策引导,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引导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明和谐>幸福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攻坚。去年又专门下发了农村社区建设“五五工程”计划,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日常运行规范化、资产效益最大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村务党务公开阳光化、服务团队专业化。在资金投入方面,几年来,市、县(区)两级结合民生工程,投入资金5200多万元,先后建成13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去年8月份铜陵县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单位”。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小区进行综合整治,促进了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有了较大提升。在持续加大“输血”的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谋划产业项目。近年来,围绕农村发展需求,谋划项目437个,总>投资54亿元,其中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50亿元。

第四,坚持民主公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扩大公开范围,在广泛征求基层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县区编制《村务公开目录》,除国家政策法规统一规范的内容外,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纳入村务公开目录,保障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新公开形式,探索实践村务公开“6+4”工作法,统一财务审批和公开程序,做到常规性工作按季公开,固定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真正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全过程。同时,建立公开承诺制度,明确办事时限和质量,向群众公开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决策过程。坚持民主管理,对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要点,统一部署、适时检查,确保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认识基本到位,但观念转变不够。部门、县区、乡村、农民对要不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思想 是较为统一的,但在具体推进中,一些干部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理解不深,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推进,有以“物”代“人”的现象;部分群众对“谁来建新型农村社区”有片面认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参与积极性不高;少数部门和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把握不准,特别是对如何与美好乡村建设相衔接研究不深,忽视乡土文化,以城市规划建设的思维建设农村。此外,受客观条件和经济条件影响,还有少数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自我减压、降低标准。

二是规划比较齐全,但具体落实不够。主要原因:一是突出单个农村社区功能而忽视区域及区域间的整合。比如,就单个农村社区的规划来看,有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甚至是应有尽有,但从整个区域来看,彼此间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社区间未能形成彼此呼应、相互补位的有效体系。二是少数规划设计缺乏论证,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地方产业承载能力和实际财力,客观上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具体落实中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由于农村村庄人口少、分布散,且人口素质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以中老年居多,这些也增加了规划落实的难度。

三是措施相对有力,但顶层设计不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意义重大。若干年前,李克强同志在《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就曾对相关问题有所阐述。就现实而言,一方面,从市级及市级以下层面,各级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措施十分有力,比如在推进城乡保障方面实行同城同待遇、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等措施,都有力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仍是以“地域性”、“行业化”的特征为主,未能实现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的衔接。许多工作仍停留在“单兵推进”层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探索。

四是合力已经形成,但要素保障不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两大经济要素:一是资金;二是土地。从资金方面来看,一是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近两年全市投入“农林水”的资金达6.8亿元,但投入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资补贴等刚性需求上,投入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份额较小。二是集体经济较为薄弱。20**年全市144个行政村,无经营收益的有56个,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下的有53个,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只有35个,仅占25%,难以支撑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维护。三是社会自愿投入有限。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未能实现多元化。从土地方面来看,农村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多、指标少;少数农户小农意识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成片流转难度大,影响人口集聚、资源整合和公共服务的延伸,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困扰。

三、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突出规划先行,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联动。以县区规划、产业规划和城市整体规划为依据,做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打通城乡之间、农村社区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社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有效组合和多向流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条件、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因素,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又与未来的区域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同时,结合村庄历史沿革、村民居住习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稳妥有效进行合村并点,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升公共服务效益。三是坚持创新模式、量力而行。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当前绿化提升、“三线三边两小”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布点、重点产业发展统筹考虑。同时,针对村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办法。比如,对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有一定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相对配套,周边用地能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亮点;对规模小、人口少或因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必须整体拆迁的村庄,进行拆迁新建;对配套设施不完善,但需要保留的村庄,进行旧村整治、改造提升;对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需要保护的村庄,进行特色保护。

第二,突出政策引领,建立多元扶持保障的新体系。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增加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拓展农村用地空间。另一方面,采取土地增减挂钩、相邻滚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的方式,充分整合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一方面,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实行“五个一点”,即:通过市、县、乡各级财政安排一点,积极向上争取一点,整合政府资源筹集一点,共建单位协调帮扶一点,发动社会力量捐助一点,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真正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权利。

第三,突出产业支撑,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一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以铜陵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科技投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的创新模式,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加快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二是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生姜、凤丹等传统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规模小、集聚效应弱、加工企业少、产业带动力不强、销售平台单

一、市场开拓不够等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科学发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品牌效应,努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三是在规模生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及时兑现奖扶政策,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合作经营能力,引导帮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第四,突出配套建设,增强农村社区服务的新功能。一是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平台。一方面,注重硬件的提升,搞好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以完善医疗计生、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服务项目为重点,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配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使各类公共服务真正“落户”农村、“扎根”农村。二是拓展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网络。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村、镇、县(区)一体的社区服务供给网络。借鉴城市社区的经验做法,发展壮大各类农村社区非盈利型社会组织,对市场和政府职能进行补充。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协调社保、卫生、公安、民政、文化等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自身职责搞好相应服务的延伸和覆盖,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减轻社区事务负担。三是创新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一方面,不断提升政府或社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层次和覆盖范围。比如均衡教育向农村区域的进一步延伸和覆盖。另一方面,探索政府采取委托、补贴、购买等方式,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提高服务效率。可以预见的是,当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社会都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之中,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被打破时,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管治,转向平等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农村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必然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这也是***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题中之义。

第五,突出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由原党总支书记或从合村并点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党员重新组合,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产业和行业支部,探索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党支部设置模式。拉长基层党支部服务产业和行业的链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增强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党组织议事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制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居民公约和社区各类专项工作制度,探索开展政府性工作、行政性任务由居民自治组织去完成,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居民权益得到保障。

第六,突出工作实效,健全各方协调联动的新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力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日程,推动领导力量从过去的重城市、轻农村转变为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切实发挥指导、协调和督导作用,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二是加强宣传 引导。总结美好乡村村企合作共建机制的经验,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 采取捐资捐物、献智献力等形式,开展帮扶和互助活动,形成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支持配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东城区社区科普需求调查 篇3

该报告从东城区普通居民对科普的认知水平和科普需求出发,开展了面向东城区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调查,取得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基础调查从2010年2月启动至2010年6月底完成,共分为资料研究、现场访谈、问卷编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报告编制六个阶段。在现场访谈阶段走访了3个街道6个社区,与25名居民代表及社区科普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尝试以电子表格问卷形式对东城区(不含前崇文区)全部10个街道所辖115个社区居民进行了抽样率为1‰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49份。本次调查对反馈数据进行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对居民的科普需求与其群体属性做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考察居民的科普喜好是否受自身特点影响,从而为有针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提供指导。本次调查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居民参与科普的意愿以及他们对科普主题、科普队伍、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机制等各方面的具体需求内容,最终形成《东城区社区科普需求调查报告》。

第一,强烈的科普意愿。社区居民非常重视科普信息的实用性,出于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居民了解科普信息和参与社区科普的意愿都非常强烈。从分析来看,阻碍居民接受科普信息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科普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尚不完全满足需求以及科普活动与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够协调。

第二,层次化的科普主题需求。社区居民的科普主题选择受年龄、教育程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四大类科普内容中,居民们仍然更关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科普知识和科技热点问题。其次,科学方法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在各科技知识领域中,居民们对生命科学、宇宙科学和环境科学较为关注,这与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因素较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居民最为关心的三大科普热点是医疗健康、食品安全、节能环保,其中医疗健康受到最广泛的关注。

第三,专业化的科普队伍需求。首先,大多数居民认为社区科普工作者适当的年龄应为30~50岁;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其教育程度应达到大学专科水平以上;近9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社区科普队伍要求颇高,年轻化、高知化、专业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其次,88%的居民表示愿意担任社区科普志愿者,这体现了东城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科普责任感。同时,居民希望以社区科普组织或团体的形式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开展科普活动,这是政府主导科普的一种有力补充,是居民作为科普主体的具体表现,也是探索科普社会化道路的一个途径。

第四,实效性的科普设施需求。从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来看,科普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满意程度最低,尤其是对科普活动站(室)、大屏幕感到满意的居民还不到一成,说明这些设施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其高昂的投入不成正比。同时,居民认为最重要的科普设施前三位分别是科普图书、科普印象制品和科普宣传挂图。说明传统的科普基础设施依然是科学传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同时还要增加新的手段和途径。

第五,多样化的科普活动需求。首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居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目的各有不同,从总体来看,增长生活知识与技能是首要原因。其次,在活动数量上,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活动并未被大多数居民所知晓,科普活动的平均覆盖率仅为19%。因此还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重视活动信息的宣传力度。另外,在活动形式上,居民们喜爱的科普活动形式前三位依次是图片展览、文艺宣传(科普晚会、科普电影等)、咨询讲座。居民对科普活动形式的偏好与年龄、教育程度以及性别的相关性较高,需要多样化的科普活动才能满足。

第六,创新性的科普机制需求。目前很多社区在科普工作的人员管理、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常态的工作机制,有的社区甚至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工作的推进多是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居民认为形成创新性的群众参与、活动组织、资源保障、人员培训等科普运行机制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社区科普工作现状与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科普能力建设不足。表现在部分社区科普人手短缺且专业性不强、科普设施简陋、科普资金不足等方面。第二,科普工作创新性不足。在内容上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将科普狭隘地理解为知识传播或技术推广,忽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的宣传和普及;在形式上多采用由高到低的单向传输方式,不注重公众的参与,忽视双向交流;在宣传手段上还较为落后,新兴电子媒体如互联网、数码音视频、电子杂志等以及科普场馆、科技旅游等能够充分运用科技体验开展科普工作的新的途径还没有普遍开展。第三,科普工作效果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活动覆盖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够强,持续性不足;科普信息权威性不够高;缺乏科普工作评估体系等方面。

针对以上症结,结合社区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高社区科普工作。首先,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从资金、设施、队伍三个方面保障科普工作的开展,并通过整合和共享辖区及社会的已有资源,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其次,要与时俱进,提供满足居民新需求的科普内容。突出“体验”“互动”等科普活动新形式、以高科技,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普宣传新手段、促进全民参与,为居民提供权威、专业的科普服务。再次,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机制。探索多部门协同和科普外包等新型工作模式,通过吸收社会公益基金、推动社会科普产业化、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等方式,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最后,确保科普工作效果。加强组织管理,保障科普工作有章可循;做好评估和反馈,保证科普工作效果可测量。

社区调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 在本市范围内随机抽取5个生活社区进行抽样调查, 共选取590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为395例, 女性为195例, 最大年龄为95岁, 最小年龄为60岁, 平均年龄为 (73.42±4.31) 岁, 年龄段划分:60~69岁老年人群共340例, 70~79岁老年人群共175例, 80~95岁老年人群共75例;职业类型:老年人群退休前从事职业为工人295例、干部159例、教师67例、无业人员39例、农民共3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84例、高中文化水平为188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为118例。

1.2 方法

给予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即GQOLI) 进行其生活质量调查, 此问卷主要内容为: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等[1];根据老年人群生活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老年人群日常所需社区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人群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对590例社区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男性老年人群在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女性老年人群, 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及女性老年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社区老年人群疾病调查结果

对590例社区老年人群自身所患有疾病情况调查可知, 所有被调查老年人均患有骨损伤类疾病, 且根据患者退休前工作性质不同, 其发生骨损伤部位及程度有所区别;513例老年人群发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发生率为86.95%。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社区老年人群数量不断增加, 老年人群在社区中的生活质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2]。相关研究表明,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根据其对社区护理具体需求, 从而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3]。

本文研究可知, 女性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低于男性老年人群, 其原因可能为女性在退休后日常生活中承担部分或全部家务劳动, 不能够较为有效的进行休息, 以及女性特有的身体功能较男性差等。590例老年人群中有513例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且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损伤情况。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发病种类给予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措施, 如及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监督其按医嘱服药, 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效果。

因此提示社区护理人员对本区域内老年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 应及时了解患者相关病史, 并做好临床记录,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内容, 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4,5]。

参考文献

[1]李晓惠, 李天霖, 王滨燕.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杜会学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17 (1) :57-59.

[2]卫龙宝, 储雪玲, 王恒彦.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8 (6) :65-74.

[3]贾守梅.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9 (5) :420-423.

[4]田永峰.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医学, 2010, 12 (1) :40-41.

社区体育调查问卷 篇5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我是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为了解您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完成此份调查问卷。您的准确的、真实的回答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借用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谢谢您!

1、年龄 :

2、性别 :

3、您的工作状态 □在职 □ 已退休 其他

4、您的工作性质 □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5、您目前家庭人员情况 □独居 □ 二人 □ 三人 □四人及以上

6、您的经济状况(个人月薪)

□1500元以下 □1501-2500元 □2501-3500元□3501-4500元□ 4501元以上

7、您的体质状况 □很好 □较好 □ 一般 □ 较差 □ 很差

8、您是否喜爱体育运动

□非常喜欢 □比较喜欢 □一般 □不太喜欢 □非常不喜欢

9、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 □无 □1次 □2-3次 □ 3次以上

10、您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

□足球 □篮球 □排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网球 □体操 □游泳 □田径 □保龄球 □门球 □武术 □拳击 □散打 □围棋 □象棋 □桥牌 □摔跤 □举重 □健美操 □其他

11、您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

□瑜伽 □健身气功类 □太极类 □舞蹈类 □健身操 □跑步或散步 □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 □登山 □游泳 □普拉提 □其他______

12、您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强身健体 □减肥 □工作需要 □增加交往层面 □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 □消磨时间

13、您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是

□与家人一起 □与朋友或同事一起 □个人活动 □没有固定形式

14、您的余暇时间 □非常充裕□比较充裕 □ 一般 □比较少 □ 没有

15、您通常每次运动多长时间

□ 半小时以内 □ 30min-1h □ 1h-2h □2h-3h □ 3h以上

16、您运动后的睡眠状况如何 □ 很好 □ 较好 □一般 □ 不太好 □差

17、您的运动时间段为

□清晨 □上午 □下午 □傍晚 □无固定时间

18、您通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

□收费体育场 □专业的健身俱乐部 □附近学校操场或单位操场 □社区内的免费健身场地 □公园广场 □街头巷尾 □家中 其他___

19、制约您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什么

□缺乏指导者 □工资收入 □个人心情因素 □缺乏空闲时间 □身体状况 □场地设施 □天气 其他_________ 20、您主要的体育消费是

□用于健身器材 □各种俱乐部的会费等 □运动服装 □运动损伤 □购买各种体育赛事门票 □体育报刊杂志 其他______

21、您觉得户外运动场地的卫生情况 □不好 □一般 □很好

22、您认为社区内的健身路径对您的锻炼有帮助吗 □效果不明显 □没有 □有

23、您每次活动强度为 □低等强度 □ 中等强度 □ 高等强度

24、影响您体育锻炼的因素

□设备不足 □资金不足 □余暇时间 □周边锻炼氛围 □社区自然环境 □ 兴趣爱好 □ 科学锻炼方法与手段 □其他

25、您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情况如何 □满足 □基本满足 □ 不满足

26、您居住的社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吗 □有 □没有 □不知道

27、社区领导有向大家宣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吗 □经常 □偶尔 □没有

28、社区领导有和大家一起参加过体育锻炼吗 □经常 □ 偶尔 □ 没有

29、社区举办过集体体育活动和竞赛吗 □没有举办 □偶尔举办 □经常举办 30、您觉得在社区举办体育文化节或趣味运动会之类的活动有必要吗 □没必要 □无所谓 □有必要

31、您的社区举办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是

□政府部门 □企业赞助 □不知道 □其他

32、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所起的作用的看法

□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 不满意

33、您所在社区的体育活动点是怎样形成的 □不清楚 □ 锻炼者自发的 □ 街道居委会组织

□工作单位组织 □体育协会组织 □其他

34、您所在社区的体育活动点由谁管理

□不清楚 □锻炼者自主 □街道居委会 □体育协会 □ 其他

35、您认为免费的健身设施对您身体锻炼有帮助吗

□没有帮助 □效果不明显 □有帮助

36、您所在活动点的规模为

□15人以下 □ 16-30人 □ 31-50人 □ 51-100人 □ 100人以上

37、您是否定期进行体检 □是 □ 否

38、您是否参加过体育俱乐部,接受专业指导 □是 □ 否

39、您是否购买过健身器材 □是 □ 否 40、您是否有明确的锻炼目标 □是 □ 否

41、您每月是否有体育消费 □是 □ 否

42、您是否曾因锻炼不当造成伤害 □是 □ 否

43、您所在的社区健身设施是否完好 □是 □ 否

44、您所在的社区是否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是 □ 否

45、您是否愿意花钱进行体育锻炼 □是 □ 否

46、您的家庭住址距离运动场所的时间约为

□5分钟以内 □5-10分钟 □10-15分钟 □15分钟以上

47、您对目前社区内体育活动现状是否满意 □是 □ 否

48、您对社区体育的建设有什么看法

□社区内没有合适的体育活动场地,需要去就近的公共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社区体育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健身需求,并且存在不安全因素 □社区体育活动类型不大众化,平民化

□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环境比较差,脏、乱、不安全 □社区体育活动没有相关的责任人,无人组织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共享率比较低

□房地产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回避小区体育设施建设

社区传染病调查及监测分析 篇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患者3545例次,涉及8个社区155个行政村的群众,共计6.8万人。

方法:主要服务形式有门诊随访调查、到村户上门服务和收住传染病医院病房的患者等进行调查沟通。对所有传染病患者均实行分类建卡、统计、正规报告疫情,并与服务前后询问记录患者及家庭成员对实行社区传染病隔离治疗,居家隔离观察,住院严密隔离治疗管理的认识和态度。组织疾控中心专家先后培训传染病监测管理的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120人次。结果

社区传染病种类:社区传染病分布仍以病毒性肝炎为主[1](68.5%),其次是流行性感冒(18.7%),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前患者对传染病隔离治疗的认可率为46.5%,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后患者的认可率达85%,较前显著提高(P<0.05)。

社区传染病调查结果:结果见表1、表2。

讨论

社区传染病患者监测管理的特殊性[2]:社区中的传染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具有活动自由,病情轻的特点,有较多与健康人群密切接触的机会。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后得到明显好转。

传染源控制及疫情报告[3]:社区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做好传染源控制和疫情报告,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更应严格控制[4],难以隔离治疗的病种,及时转送县传染病医院诊治,以防扩散蔓延。

消毒隔离:首先做好环境消毒及患者隔离。根据传染病类型,认真执行各病项隔离措施。所有污染物品均作消毒处理。

健康教育;做好與社区患者、居民的感情沟通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服务,宣传疾病预防措施和保健康复知识。增强社区群众对传染病隔离治疗等服务措施的认知。通过宣教沟通,使原来对传染病防治、隔离消毒治疗不理解的患者与群众改变了思想认识,从而使认可率上升到85%以上。对病毒性肝炎,结核等传染患者,帮助其树立信心,坚持科学治疗,不要盲目用药,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尹爱红,何申芳,徐佳春,等.山东省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考核的初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03,9(3):145-146.

2 王勇,石唤银,文琴音.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200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医学创新研究,2006,3(8):124.

3 方艳,李灵辉,李东悦,等.广东省2001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质量评估[J].华南预防医学,2003,29:37-39.

4 王淑芹,李颖琰,谢婧,等.河南省西部某县2003年居民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杂志,2004,20(1):39.

社区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择荆州、沙市城区10个社区, 每个社区抽取50名居民, 就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认识、信息收集情况、健康档案的利用情况等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采用志愿者登门发放问卷, 现场填写并及时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6%.

2 结果

2.1 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情况见表1.

2.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情况见表2.

2.3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利用情况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就诊不可或缺的资料, 由于建立完善的医疗转诊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在就诊过程中受到了便利实惠, 广大的社区居民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了很高的认识。但在广大的基层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严格的医疗转诊制度尚未建立, 社区居民对建立自身动态的健康档案认识尚不足, 不能完全意识到建档的意义。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 仍然有42.1%的居民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档案, 仍有46.2%的居民认为健康档案的意义一般或不大, 更有17.5%的居民不知道要建立健康档案。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落实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的基层社区未能履行职责, 其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缺乏服务性诊治活动, 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信任度不高[3]。

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不了解, 他们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配合程度不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将近54.1%的居民认为他们反映的健康信息可靠性一般或不高, 这就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实用性, 使其成为一种形式, 极大地浪费了国家在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 究其原因除了以上方面外, 还与信息收集者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时间等有关[4]。由于居民不能完全读懂信息表内容, 他们希望收集者能深入家庭, 和居民面对面进行解释, 而且最好将时间定在非工作日, 这就加大了收集者的工作负荷, 在有些社区人力有限的情况下, 自然会导致信息收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基层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收集、更新信息时要制订适合本社区的方式、方法, 争取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让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对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应是动态的记录过程, 它应该跟踪一个人的一生, 其信息应该随时进行更新以了解和反映居民的最新健康状况[5]。但从基层社区居民反映的情况来看, 仍有16.0%的人对信息更新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也是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的表现。未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从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61.0%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档案应该和医院共享, 这也说明了有不少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认识不清。这些认识上的缺失都还有待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过程中不断宣传、强化。

参考文献

[1]翟连芳, 张金玲, 徐玉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3 (1) :36-37.

[2]刘小平, 郝静, 赵亚利, 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动态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6) :365-366.

[3]邢聪艳, 张文昌.福州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1) :1459-1460.

[4]李芳健, 周红伟, 王家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方法与技巧[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52-153.

矿山地区社区居民伤害调查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在王庄社区6个居民小区中,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户。实际抽取居民1 072户共3 562人。

1.2 样本量的确定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社区内以户为单位抽样, 根据样本含量计算公式:n=[4 (r) (1-r) (f) (1.2) ]/[ (e2) (p) (nh) ], 参考国内外人群伤害发生率横断面调查, 为减少抽样误差, 选样本量最大r取38%;f为整群抽样而导致的偏移程度, 取2;1.2为考虑到调查时可能碰到无应答的情况, 增加20%;e为允许的误差范围, 取0.025;p为重点研究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人口, p取1;nh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数, 取3。得到n为1 106, 为保证调查结束时仍有足够的样本量, N=1 106×105%=1 161[1]。

1.3调查原则

被抽取的调查户中的所有家庭成员均为调查对象。调查遵循以下原则:⑴问卷由调查对象本人如实回答;⑵7岁以下儿童发生的伤害由监护人回答;⑶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 长期外出者; (2) 连续3次上门拒绝调查者; (3) 被调查者无能力理解问卷内容者, 则记录为失访对象, 并在调查表首页标明。

1.4 调查方法

抽取样本人群的5%进行预调查, 通过预调查验证个案调查表并进行修改。采用统一的《王庄社区居民安全认知及伤害调查问卷》, 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入户面访调查, 询问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伤害发生的情况、转归、疾病负担以及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能力作答或已死亡者, 可由知情者作答。伤害纳入标准及相关定义标准按《潞安集团社区伤害监测办法 (试行) 》中“伤害监测报告卡填卡说明的规定”执行。

1.5 质量控制

调查员选择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强的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员, 采用集中面授方式按照统一方法进行培训后上门调查。由质量控制人员对当日调查表进行审核验收,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全部结束后, 以电话复核10%的调查问卷。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由专业人员设计Epi Data 3.1数据库, 培训数据录入人员, 多人集中时间录人问卷, 最后专业人员合并数据后, 核查录入数据的疏漏和逻辑错误, 并对有问题的问卷与原始问卷比对改正, 若原问卷出现问题, 由原调查员电话核实, 然后对数据库作出更改。利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抽取王庄社区1 072户3 261人作为调查样本, 实施过程中顺延59户, 占抽查户数5.50%。收回问卷3 261份, 合格问卷3 253份, 合格率99.75%。被调查者3 253人, 男性1 579人, 占48.5%, 女性1 676人占51.5%。最小年龄1岁2个月, 最大年龄92岁, 平均3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0.8%。调查居民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 伤害发生情况

2.2.1 伤害总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3 252人, 发生伤害的人数为117人, 发生伤害人次数122人次, 其中, 发生1次以上伤害117人, 发生2次伤害2人, 4次伤害1人。

2.2.2 伤害的分布

2.2.2.1人群分布

伤害发生率最高的是老年组 (65岁及以上) 为7.3%, 最低的是青年组 (15~24岁) 为1.7%。从伤害发生率来看, 小学及以下最高5.6%。117例伤害者中, 以退休和工人为主, 分别占60.21%和13.43%。伤害发生率在离退休人员和干家务的居民较高, 分别为6.3%和5.3%。居民各人群伤害发生率分布情况详见表2、表3。

2.2.3 伤害事件分析

从月份时间分布构成来看, 7月和12月最高占13.9%, 1月和2月最低占1.7%。从日时间分布构成来看, 上午最高占51.9%, 下午其次32.1%, 傍晚和深夜, 分别占8.5%和7.5%。伤害发生在家中最多, 占37.7%;其次为生活小区占24.6%。

2.2.4 不同年龄组伤害类型发生情况

具有以下特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跌倒/坠落伤发生率最高达4.17%, 切割穿刺伤25~44岁和55~64岁发生较高。详见表4。

2.2.5 伤害发生的原因

伤害事件发生的顺位依次为跌倒/坠落、割伤划伤、碰撞踩踏、物体打击、接触高温低温物、机动车车祸等。

2.2.6 受伤部位和性质

受伤部位以上、下肢各占41.0%;头部占9.0%;躯干4.9%;多部位1.6%。全身广泛受伤占0.8%。122起伤害事件中, 1起为故意暴力伤害。

2.2.7 伤后的就诊和转归

122起伤害者中, 有47起寻求医疗帮助, 住院治疗17起, 占13.9%;严重伤害14起占11.5%, 中度伤害29起占23.8%, 轻度伤害79起占64.8%。伤害的就诊率与伤害的严重性有关, 就诊率高达100.0%。

2.2.8 就诊医院情况

117伤害发生者中, 有109例在伤害发生后到医疗机构就诊。其中在矿医院就诊的占21.45 (25/117) , 在集团总院就诊的占5.1%, 就近个体诊所就诊的占10.3% (12/117) 。

2.2.9 伤害的影响程度

117例伤害人群中, 有1天以上休息人数47例, 累计休息天数1 931天, 受伤病例人平均休息16.5天;117例受伤人群中, 有15例住院治疗, 累计住院天数247天, 平均住院天数2.1天;62例有直接医疗费用, 累计费用7.6461万元, 人平均费用653.51元。

3 讨论

3.1 从伤害发生率看

王庄社区居民2010年伤害发生率低于中国其他地区有关社区居民伤害调查的报道[2,3]。伤害死亡率为0%。说明社区开展的伤害预防与干预工作, 为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 起到了明显作用。

3.2 从人群伤害发生率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看

年龄组最高的是老年组 (65岁~) 为7.3%, 其次为55~64岁年龄组6.0%。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和家务人员最高, 分别为6.3%和5.3%。说明55岁以上社区居民是王庄社区预防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

3.3 从分布特征看

在校学生19人, 家务26人、离退休人员19人、地面生产作业人员及有关人员20人, 占到总伤害人数的7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群占到伤害发生总人数的67.6%;不同年龄伤害原因不同年龄组伤害具有以下特点:65岁年龄组跌倒/坠落伤发生率最高达5.21%, 切割穿刺伤25~44岁和55~64岁发生较高, 动物伤3例都为24岁以下人员。提示以上各类人群是各类伤害预防的重点人群。

3.4 从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看

7月和12月最高, 均占13.9%, 1月和2月最低占1.7%说明应该在春天和深秋季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伤害干预活动。从日时间分布构成来看, 上午最高占51.9%, 下午其次32.1%。说明本社区伤害发生主要在生产、生活等活动频繁时段发生。

3.5 从伤害结局看

严重伤害14起占11.5%, 中度伤害29起占23.8%, 轻度伤害79起占64.8%。伤害的就诊率与伤害的严重性有关, 就诊率高达100.00%。受伤部位以上下肢各占41.0%;头部占9.0%;躯干4.9%;多部位1.6%, 有47起寻求医疗帮助, 住院治疗17起占13.9%;平均住院为3 d, 休息25天, 平均花费879.9元。依次推断, 王庄社区因伤害发生的直接医疗费用每年约为50万元左右。

3.6 措施

社区中55岁以上人群伤害控制是下一步伤害预防控制的重点。主要措施是要培养老年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和家庭保护意识, 改进健康教育方式, 培养安全的生活习惯等。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比如外出尽量有人陪伴、家中刀具的存放、使用等防范细节, 小区健身设施张帖醒目标识等形式以减少老年人群在各种活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5,6]。

参考文献

[1]吴凡主译.伤害与暴力社区调查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王声勇.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 (修改意见) [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1) :95-96.

[3]徐伟, 杨文萍, 吴益生, 等.上海市闸北区居民伤害流行特征的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 2006, 23 (5) :381-389.

[4]江国虹, 纪艳, 沈成凤, 等.天津市伤害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1) :14-16.

[5]张思华, 董静, 陈振华, 等.2004-2005年安徽省淮北市市区医院就诊伤害状况调查[J].疾病监测, 2007, 22 (2) :122-124.

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篇9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上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空巢”现象日趋突出, 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加, 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老年人而言, 医疗保健最主要的目标常常不是治愈疾病或延长生命, 而是维持、改善生活质量和生理功能, 老年人健康评估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活质量评分[1]。因此, 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是当今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对上海市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探讨, 为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 研究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4个社区空巢老人220名, 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问卷212份, 有效回收率为96.4%。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有子女但不在家居住, 或无子女, 子女探望平均间隔时间≥1周;意识清楚, 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言语表达, 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排除精神障碍、意识障碍、重症和终末疾病者。

1.2 研究工具

1.2.1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 vey, SF-36) 。

为全球应用最广的生命质量测评工具, 是一个多目的、简形式的健康调查量表, 对生理和心理进行综合测量, SF-36中译本的信效度满意, 被认为可适用于我国[2]。SF-36量表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内容, 每维度设2~10项问题。8个维度内容包括: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情感职能 (RE) 、躯体疼痛 (BP) 、活力 (VT) 、总体健康 (GH) 、社会功能 (SF) 和精神健康 (MH) 。各领域得分越低表明健康状况越差, 反之健康状况较好。

1.2.2 自编个人资料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体育锻炼状况等。

1.2.3 测查程序。

对社区空巢老人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预约上门, 然后当场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填写通过以自评和访谈方式完成, 填写完毕当场对不合格问卷进行纠正。

1.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 3.1建立的数据库录入表格数据, 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份录入, 统计采用SAS 9.2软件, 单因素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 统计量为χ2。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了212名空巢老人, 被调查老人年龄分布范围60~95岁, 平均年龄为 (70.30±8.04) 岁, 见表1。

2.2 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有无子女和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社区老人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分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不同年龄组社区老人在生活质量各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 社区老人生活质量更差;社区老人有无配偶在生活质量各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无配偶社区老人生活质量比有配偶老人差;不同文化程度老人之间生活质量中除总体健康无统计学差异外, 其他各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进一步分析显示, 文化程度高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好;不同居住状况社区老人在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分值均有统计学差异, 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老人体育活动状况不同在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参加体育活动频率高的老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老人一年内是否住院, 其在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一年内住过医院的老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老人自我健康评价不同在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自我健康评价差的老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 (P<0.05) , 见表2、表3。

3 讨论

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 结果发现, 影响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有无配偶、居住状况、参加体育活动频率、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一年内是否住过院。

3.1 年龄、文化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 机体各部分的功能都将削弱, 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来往关系减少, 同时所保留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有一种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均呈下降趋势。

文化程度较高的空巢老人, 通过阅读学习容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加以运用, 有较强保健意识, 故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方面都优于低学历老年人, 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活动, 从而获得更高效益的社会网络资源, 故较低学历老人生活质量好。

3.2婚姻、居住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无配偶、独居老人其因无人照顾生活起居, 平时缺少交流, 有些老人也不愿出门, 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相对较差, 精神生活也极为贫乏, 心理非常脆弱,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社会对无配偶、独居的空巢老人应特别关注, 通过完善社区服务,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3.3体育活动频率、自我健康评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人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得分均较高。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率, 从而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3]。街道社区要改善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以及健身设施, 鼓励老年人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 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 自我健康评价差的老人其各方面的生活质量得分均低。有文献报道[4], 老人的总体健康属于健康自我评价, 它主要反映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主观体验, 有些老年人虽然健康状况较好, 但由于对身体状况过分担心, 往往容易消极地对待生活, 易产生抑郁情绪。空巢老人自我概念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健康教育, 完善社区医疗保健系统, 帮助他们适应角色改变, 使其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提高自我概念水平, 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5]。

注:表2、表3中,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 △行数据为统计量χ2值, *P<0.05, **P<0.01。表格中生活质量得分值为中位数 (25分位数~75分位数) 。

此外, 我们发现在一年中住过院的老人其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均下降, 社会与家庭应该多关注出院老人的身心健康, 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出院访视, 为出院老人提供康复服务。

综上所述, 影响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众多, 社会及家庭应予以关注, 重点关注高龄、独居、文化程度低老人的身心健康, 共同为老年人营造幸福安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海云.浅谈老年人健康管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 (5) :257-260.

[2]王素华, 李立明, 李俊.SF-36健康调查量表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1, 18 (1) :4-8.

[3]廖八根.体育活动对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纵向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8) :185-189.

[4]王惠珍, 史雷, 高钰琳.广州市省级养老院内老年人抑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调查[J].护理学报, 2007, 14 (2) :5-7.

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从2006年8月开始至2009年12月,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坝移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 选择辖区内两个居委会:百安坝居委会和乐居苑居委会 (常住人口数量、文化层次、人员结构、生活水平等情况相似) 展开健康基线调查, 按照社区标准的《居民个人健康调查表》进行调查摸底, 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饮食起居、生活嗜好、运动方式、情绪变化、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等方面的内容。此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 进行逐项提问并做相关记录。共收回符合要求的调查问卷15879份, 其中百安坝居委会8053份, 乐居苑居委会7826份。对收集资料录入社区宝神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结果用卡方检验,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社区人口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构成

从表1结果分析, 在15879名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男性7727人 (48.66%) , 女性8152人 (51.34%) 。按年龄段统计:35岁以下2773人 (36%) , 35~44岁3705人 (23.33%) , 45~54岁3765人 (23.71%) , 55~64岁2072人 (13.05%) , 65岁以上的2151人 (13.55%) 。按受教育程度分类:小学文化3700人, 初中文化7003人, 高中及其以上4986人, 其他191人, 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3.3%、44.1%、31.4%、1.2%。

2.2 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生活方式及卫生行为调查

2.2.1

在问到“您目前需要哪些服务?”, 15879中有10639人回答需要健康咨询, 占调查人数的67%, 有8416人回答需要体格检查, 占调查人数的53%, 有7781人回答需要饮食指导, 占调查人数的49%, 有1111人回答需要上门服务、康复指导, 占调查人数的7%。

2.2.2

在问到“你是否经常参加社区举行的有关健康教育的活动”时, 回答经常参加的有1905人, 占调查人数的12%, 偶尔参加的有3652人, 占调查人数的23%, 因其他原因一次都没有参加过的有6828人, 占调查人数的43%。

2.2.3

在问到“您认为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哪种方法最合适”时, 分别为健康咨询 (7958人次) 、专家义诊 (5856人次) 、专题讲座 (4785人次) 。

2.2.4

当问到“你知道我国居民《健康指南》规定的每个健康人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多少克吗?”时, 回答正确的有2064人, 占调查人数的13%, 完全不知道的12068人, 占调查人数的75%。有近90%的社区居民都回答平时生活中没有计算过或者没有留意过每个月家庭实际食用的食盐量。

2.2.5

两年内健康调查情况。从调查数据显示, 社区居民两年内做过健康体检的只有1592人, 占调查人数的10%, 未做过的有14287人, 占调查人数的90%, 其中不知道需要检查的有4446人, 占调查人数的28%, 无人通知的有7324人, 占调查人数的46%, 不愿意检查有1789人, 占调查人数的11%, 其他原因的有728人, 占调查人数的5%。

2.3 健康状况自评情况

见表1。

2.4 疾病谱排序

从表2结果分析显示, 百安居委会居民个人病史排序依次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 (慢支) 、高脂血症、骨关节炎、脑血管病、白内障、肺心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肺结核和青光眼、GA;乐居苑居委会居民个人病史排序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支、高脂血症、脑血管病、骨关节炎、肺心病、慢性鼻炎、白内障、恶性肿瘤、胃病、青光眼、前列腺增生。从表3可以看出, 两个居委会居民对排在前5位疾病的患病率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2.5 社区高血压群体、非高血压群体的生活习性

从表4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高血压群体与非高血压群体的生活习性有显著区别。活动锻炼少、食肥甘厚味、腹型肥胖、精神压力、嗜好烟酒与高血压呈正关性。

2.6 高血压病发病年龄分布

如表5所示, 高血压患者以45岁以上居多, 在65岁以后开始呈现激增现象, 并呈年轻化趋势。

2.7 高血压患者自我了解防治基本知识情况

调查显示, 高血压患者对自我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为:1640例高血压患者, 了解发病因素有136例, 占8.6%;知晓注意事项的有188例, 占11.9%;定期检测血压的有358例, 占22.8%;按时服药的有218例, 占13.9%。

3 讨论

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普及健康知识, 加强居民健康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知晓率是健康促进的首要任务, 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方向。

社区居民中慢性病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高血压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要改变和纠正居民不健康的生活行为, 必须加强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居民基本卫生常识, 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 增强广大居民热爱生活, 珍惜健康的自觉性, 做到文明生活、健康生活, 从而达到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

注:从表3可以看出, 两个居委会居民对于上面5种疾病的患病率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注:从表5可以看出, 辖区内居民高血压发病率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性

高血压患者以45岁以上居多, 在65岁以后呈现激增现象。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高血压患者的比例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 压力增大, 高血压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群体与非高血压群体的生活习性有显著区别。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依次为腹型肥胖, 活动锻炼少, 食肥甘厚味, 嗜好烟酒, 精神压力, 所以开展健康教育, 干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锻炼,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自我了解防治基本知识贫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本辖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重点,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提高知晓率。通过公共卫生服务, 开展慢病筛查工作, 为慢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随访,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合理膳食, 不断提高控制率, 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的调查结论历时3年多, 时间间隔较长, 再者研究区域为三峡库区, 经济水平较低, 财政投入薄弱, 其某些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与其他区域不一致。

摘要:目的 通过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调查, 了解和分析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需求, 以及社区人群主要行为因素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高血压) 的相关性, 以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健康知识, 有效干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6年开始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 对辖区内两个居委会展开健康基线调查, 按统一的居民基线调查表进行调查摸底,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社区居民健康调查, 发现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和形成率处于低水平;对社区高血压群体生活习性进行回归分析, 显示食肥甘厚味、嗜好烟酒、活动锻炼少、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与高血压患病呈正相关。结论 应从合理膳食、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平衡心态等生活行为方式入手, 加强健康教育。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情况调查 篇11

[关键词] 糖尿病;肥胖;患病率;筛查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21-02

Community survey of high risk group of diabetes screening

ZHAO Xia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ongtang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Jiangbei District of Ningbo City, Ningbo 315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community high risk group of diabetes, to detect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patients. Methods Questionnaire for already existing directly to a resid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diabetes - related diagnosis, no clinical symptoms of diabetes are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risk factor score for high risk population. Review direct measurement of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stage 2 hour blood glucose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 blood glucose value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Result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60~69 years crowd, ranked second in elderly patients over 70 years old. Ob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the new total number of 16.4%. Average fasting glucose of obesity than non-obese populatio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the new total of 16.73%. Hypertension in fasting blood glucose averages higher than non -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Gender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blood sugar level. Conclusion By screening can help us detect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patients,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in blood glucose lev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population, is the focus of our future work guide objects.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Prevalence; Screening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一般来说,糖尿病前期有可能使病情逆转,因此,社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至关重要,我社区于2009年1月~2011年5月间对常住居民进行了筛查,现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们对我社区常住居民1 261人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对被调查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所调查人群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标准[2]为:年龄≥45岁且体力活动较少者;BMI≥24且既往有糖耐量异常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既往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疾病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期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

1.2 调查方法

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3]。筛查过程分为初筛、复查、登记管理等步骤。初筛时我科医生向社区居民宣传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标准,居民根据情况自愿进行登记。对愿意参加筛查的居民发放知情通知书并核实情况后进行高危筛查。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居民直接进行相关诊断,无糖尿病临床症状的高危人群则进行问卷调查及危险因素计分,若累计危险因素记分超过22分则进入复查阶段。复查阶段直接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值或进行糖耐量实验。对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建卡随访管理。随访时间为每半年1次。

1.3 观察指标

调查的指标包括不同性别患者的人数、血糖平均值、年龄、各种病史人数、血压、肥胖人数、糖耐量异常人数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人群一般资料调查结果

1 261名居民接受了调查,年龄26~92岁,平均(61.26±5.35)岁。其中男性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95±1.32)mmol/L,女性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91±1.26)mmol/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45,P > 0.05)。既往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者352例,既往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389例。所有被调查居民的收缩压平均值为(135.58±13.23)mm Hg,舒张压平均值为(85.26±7.16)mm Hg。既往有糖耐量异常者143例。

2.2 各年龄段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主要集中在60~69岁的人群中,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位居第二。在60~69岁的居民中,糖尿病患者共86例。糖耐量异常患者141例。经计算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12±1.75)mmol/L,60岁以下平均(5.19±1.33)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6,P < 0.05)。

2.3 肥胖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

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42%(207/1261)。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13±1.54)mmol/L,非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66±1.21)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高血压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

高血压人群中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73%(211/1261)。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06±1.47)mmol/L,非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69±1.15)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到2025年全球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33亿,中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此持续增长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人群[4]。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为糖尿病患者;曾患妊娠高血糖的人群;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的人群;既往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和血液高黏稠度的患者;长期吸烟;长期高热量摄入、肥胖或超重者,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中老年人;长期使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人群;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等均属于高危人群[5]。因此,尽早确定糖尿病危险人群、早期诊断糖尿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未发展成糖尿病的人群来说十分重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主要集中在60~69岁的人群中,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位居第二。肥胖人群中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42%(207/1 261)。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高于非肥胖人群。高血压人群中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73%。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高于非高血压人群。性别对血糖的高低没有明显影响。

肥胖人群及高血压人群的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分患者平时缺乏锻炼、活动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报道称[6],降低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值,并能帮助控制血压。因此,对于糖尿病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争取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对患者进行宣教,鼓励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结构。国际糖尿病联盟等机构提出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应进行3~5次。但是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膳食的摄入要制定个体化的食谱,既满足人体热量需求又不至摄入糖分太多。对于已经登记的糖尿病高危患者我们已经设立了管理卡,对他们定期随访并给予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6-28.

[2]李锐,卢伟,贾伟平,等. 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现状调查[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675-1680.

[3]张敏. 加强社区营养教育的重要性[J]. 社区医学杂志,2003,1(3):37.

[4]李岩,赵冬,王薇,等. 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应用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比较[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83-87.

[5]Alberti K,Zimmet P,Shaw J.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aconsensus on type 2 diabetes prevention[J]. Diabetic Medicine,2007,24(5):451-463.

[6]Coviello AD,Legro RS,Dunaif A. Adolescent girl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androgen levels independent of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2):393-395.

(收稿日期:2012-01-16)

开化县社区疾控人员现状调查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县18个乡镇街道从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 (兼) 职人员。

1.2 方法

采用调查表现场问卷方式, 调查内容为: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兼职、从事社区疾控工作年限, 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等。收集2011年开化县统计年鉴等资料, 数据经核准无误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地带, 是钱塘江的源头, 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 2011年未总人口35.43万人, 辖18个乡镇、225个行政村, 人口密度为158人/平方公里。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全县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现有社区疾控人员36人, 平均每单位配备1.8人, 按服务人口计算, 每万人配备1.02人。

2.2 人员年龄

男31人 (86.11%) , 女5人 (13.89%) , 最大年龄59岁, 最小25岁, 平均43.17岁。25岁以下1人 (2.78%) , 25~35岁9人 (25.00%) , 35~45岁10人 (27.78%) , 45~55岁11人 (30.56%) , 55岁以上5人 (13.89%) 。

2.3 工作年限

从事社区疾控工作时间最长为38年, 最短为2年。其中5年以下7人 (19.44%) , 5~15年11人 (30.56%) , 15~25年8人 (22.22%) , 25~35年5人 (13.89%) , 35年以上5人 (13.89%) 。

2.4 学历职称

社区疾控人员中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分别为4人 (11.11%) 、16人 (44.44%) 、8人 (22.22%) 、2人 (5.56%) 和6人 (16.67%) 。第一学历 (全日制) 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为18人, 占50%。中级职称10人 (27.78%) , 初级 (师) 职称13人 (36.11%) , 初级 (士) 职称11 (30.55%) 人, 无职称2人 (5.56%) 。

2.5 专业构成

社区疾控人员所学专业较杂, 其中6人 (16.67%) 为预防医学专业, 5人 (13.89%) 为公共卫生专业, 12人 (33.33%) 为临床相关专业, 2人 (5.56%) 为社区专业, 2人 (5.56%) 为护理专业, 9人 (25.00%) 为其他。通过培训, 所有人员均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

3 讨论

3.1 问题

社区疾控人员配备少, 每万人口仅为1.02人, 低于浙江省建德市[1]高于兰溪市[2]的调查水平, 离每万人口需要3.33人[3]配置有很大的差距。本次调查发现近十年来开化县社区疾控人数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没有增减。年龄结构不合理, 大年龄组人数比例较高, 45岁以上占了44.44%, 呈献老龄化趋势。从调查情况来看, 近5年面临退休的就有5人, 而近几年较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或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难以引入, 甚至出现人才外流, 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存在着低职称, 低学历现象, 非专业人员占了大部分。开展社区疾控工作的平均年龄为25.86岁, 调查也显示50%的社区疾控人员为其他岗位转岗而来, 未能经过疾控中心系统的岗前培训, 不利于预防医学人才队伍专业化的建设。学历也有待提升, 中专以上学历虽达到了77.78%, 但多是由成人教育和函授获得。社区疾控人员兼职现象较为普遍, 分散了本职专业的工作精力。

3.2 原因

(1) 人才瓶颈。近年来, 开化县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很少, 基层疾控工作又处于下游, 加之待遇相对偏低, 交通不便, 不利于人才的引进。 (2) 重医轻防。近年来, 开化县社区疾控队伍没有一人是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 而是直接从单位其他可调整或照顾人员中指定一名从事社区疾控工作, 此局面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扭转。 (3) 工作困惑。社区疾控工作任务重, 人员紧张, 缺少必要的再教育, 也缺少相关的激励机制。

3.3 措施

(1) 加大建设力度, 优化社区疾控人员结构, 积极组织现有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鼓励现有人员深造, 并建立相应鼓励机制, 对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有困难的同志进行专职分流, 提高社区疾控人员招聘门槛, 杜绝非专业人员涌入, 对新进人员要先进行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 (2) 加大奖惩措施, 培养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做到责任到人, 奖惩分明, 避免消极怠工的情绪产生和蔓延。 (3) 搞好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对社区疾控工作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对社区疾控人员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待遇上倾斜, 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注重培养他们团结自律、奋发向上的意识。 (4)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加大县级疾控中心对社区疾控工作的领导, 同时, 利用疾控中心的人才, 积极引导社区疾控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社区防病工作的专家。

参考文献

[1]舒仁平, 严琴, 祝太平.建德市城乡社区疾控人员结构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11 (22) :91~92.

[2]蓝根林.兰溪市基层防疫人员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4) :78-79.

上一篇:复用计算下一篇:建筑安装工程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