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调查

2024-10-16

施工调查(共8篇)

施工调查 篇1

建筑部2007年9月发行的《绿色施工导则》中, 将绿色施工定义为:工程建设中,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实现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为了调查民众及建筑方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和建议, 笔者制作了绿色施工方面的调查问卷, 调查地区为日照市及周边区域, 共回收有效问卷523份, 其中普通民众445份, 建筑方68份。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 关于绿色施工认识的调查

绿色施工, 不仅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各类污染, 在工地周围进行绿化吸附粉尘, 更重要的是在施工之前进行合理的规划, 减少浪费, 合理使用各类新型环保材料, 但半数以上民众仅对绿色施工有最初级的认识:减少污染。这反映了民众普遍对施工污染持反对态度。另外, 有6.8%的民众不知道绿色施工的概念, 表明低污染、低消耗的理念普及范围有限。

2 建筑方中绿色施工普及率的调查

调查2、3显示, 高达71.6%的建筑方不采用绿色施工, 但所有建筑方均知道绿色施工概念, 这一巨大反差表示绿色施工的实施有很大的阻力。

调查4显示, 在采用绿色施工组中, 可以看出多数建筑方选择了周边绿化这一方法, 此法的优势是:易操作、价格低、美观, 具有短期直接收益;其次为规划设计法和节能法, 此法虽增加了前期设计成本, 但有不少眼光长远的建筑方选用此法, 总体上仍可节约开支;选用新型环保材料的建筑方极少, 可见污染性低价材料仍为建筑方的首选。

分析其原因 (调查5) , 最主要是我国政府对此不作硬性要求, 且建筑方环保意识差, 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 选择价低质次的污染性材料, 而仅有少数高档建筑采用价格更高的环保材料, 表明我国法律还不健全, 应对此加以约束。此外, 目前我国绿色施工还刚起步, 技术、人员、材料匮乏, 尽管有些建筑方倾向采用绿色施工, 却难寻相关技术人员, 这也是绿色施工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民众对绿色施工要求的调查

调查6显示, 大部分民众并未强求自己所购房采用绿色施工, 只是模棱两可的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有不少民众对此漠不关心, 说明该理念虽已普及, 但民众并不清楚绿色施工的优势和必要性, 而这也成为建筑方不采用绿色施工的理由之一。

调查7显示, 民众未考虑绿色施工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绿色建筑可选购, 而这也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建筑方为了成本不进行绿色施工, 民众买不到则选择放弃, 在这一点上, 民众既是被动者也是受害者;其次, 绿色施工的成本被强加到了购买方上, 使得性价比较传统施工低, 使本来就高额的房价更难以接受;此外, 有些“环保”材料以次充好, 加之我国环保材料标准制定不完善, “环保”材料不环保的事情时有发生, 民众对此也有较大忧虑。

调查8显示, 民众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建筑方的绿色施工, 首要要求是住宅周边绿化, 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理念深入人心, 合理绿化成了住宅周边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 民众逐渐注重对环保材料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 因住宅材料造成疾病的负面新闻不断;相反, 民众对施工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及节能并不太重视, 但仍有部分人拥有较高的环保意识而看重此点。

4 关于施工污染的调查

笔者针对民众最为关注的施工污染进行了如下调查:

调查9显示, 民众普遍反映噪声是施工中最难以接受的,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要求建筑方应改进机械结构, 改进生产工艺, 减少摩擦, 改变喷口形状、使用环保隔离防护设备或种植绿化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同时, 法律应对施工噪声分贝数做一要求。其次, 粉尘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形成雾霾天气, 极易造成呼吸道疾病, 危害周边居民健康。近年来, 我国开始进行PM2.5的监测, 但标准尚低, 在国际上, 日本、欧盟等国家对PM2.5的限制很严苛, 如日本要求PM2.5不超过35微克/日, 而我国标准为75微克/日, 但实际上多数东部城市都超过300微克/日, 因此我国2016年将逐步提高标准, 这就要求建筑方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机械, 力争将粉尘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 高空坠落、建筑垃圾、水污染、光污染、生态破坏等其他施工危害也同样需要引起建筑方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5 结论

从各项调查结果来看, 绿色施工是一个长期的项目, 政府部门和建筑方需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着眼于民众的长远利益, 不仅从法律上加以约束, 还要加强人们的道德建设和环保意识, 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绿色”的观念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志芳.环保型施工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 2013 (9) :143.

[2]吴桐.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3 (1) :334.

[3]王兴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 2012 (1) :104.

[4]王建廷等.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 24 (1) :41.

施工调查 篇2

一、__ 年的工作情况

1、3-5 月在__车站进行前期施工,三通一平,管线改迁。

2、6-8 月现场看管溶洞注浆与地下连续墙施工。

3、8-9 月回公司参加公司组织的投标工作,并顺利中标。

4、9 月到现在进行二期交通道改后的地下连续墙施工与管理。

二、加强业务技能和思想政治的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由于从事技术工作,深感责任重大。自己的学识低,阅历浅,也没有溶洞注 浆与地下连续墙施工的施工经验,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我总在不断的学习,向 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工人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结 合实际施工,积累了经验。感觉在这一年自己有一定的进步与提高。 作为一名团员,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坚定理想信 念, 增强团队意识, 发扬优良传统。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用行动向党组织表决心, 争取及早入党。

三、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以安全运转为前提,提高工作效率为根本。做好技术交底,深入 现场,严格控制好各项施工参数。根据现场 20 多米厚的沙层地质,紧抓进场泥 浆质量,减少塌孔情况,保证连续墙混凝土浇筑的充盈系数符合规范要求。结合 现场软硬夹层和岩面坡陡的地质情况,要求工人低锤缓入,心急吃不了热豆乳。 减少偏孔,提高冲孔质量与施工进度。

四、加强自律,清正廉洁

我坚持做到清正廉洁, 认真学习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和我国法律法规,提高拒 腐防变能力。做事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 把握好各施工队伍上报工程量的第一关。针对上报数据,结合图纸,到现场 反复测量、计算。结合实际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让施工队信服,让项目部放 心。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工作阅 历浅,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其次,业务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再次,自己在综合素质上距项目领导要求还相差甚远。这些不足,在下步工 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

建筑施工现场坍塌事故调查研究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在蓬勃发展。建筑业具有劳动力密集、多工种交叉作业、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建筑物的坍塌事故时有发生,伤亡惨重。目前,我国对建筑事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伤害之首的“高处坠落”上,对伤亡率极高的坍塌事故的研究甚少。国家安监总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9年1月至4月,全国建筑事故总数一直呈递减趋势,全国共发生各类建筑事故452起,死亡573人,同比分别下降13.7%和8%。其中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减少17.9%和4%。然而,5月、6月连续发生多起施工现场坍塌、施工人员坠落事故,给建筑施工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以建筑施工现场的坍塌事故为对象,以近年的坍塌事故数据为依托,对坍塌事故的特点、发生趋势、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我国建筑坍塌事故现状分析

2003—2009年我国建筑坍塌数据统计如图1[1]。

由图1可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总体呈下降态势,即事故数量,事故死亡人数和重伤人数均有下降;坍塌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减少率的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03-2009年坍塌事故数量、死亡人数、重伤人数分别占建筑事故总事故数量、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的百分比范围为11.2%-15.7%,14.6%-22.8%,37.4%-54.6%。由此看出,坍塌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所占比例并不大,波动范围也比较小,而重伤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可达54.6%,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2003-2009年的数据,坍塌事故的数量占总建筑事故的14%,坍塌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0%,但是其重伤人数却高达总量的45%,足见坍塌事故的高危害性。坍塌事故一旦发生,伤亡极其惨重。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规定的7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中包括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和拆除、爆破工程,而且施工过程中主要出现的坍塌事故类型为脚手架坍塌、模板坍塌、基坑坍塌和拆除工程坍塌,下面着重探讨以上四种坍塌事故的发生机理和应对措施。2009年以来我国建筑坍塌类型统计见表1[2]。由于很多建筑网站上并未就坍塌事故作出详细的种类划分,图1和表1的数据来源不一致,因此导致了图1和表1的2009年数据的不统一。但尽管如此,在表1的数据样本中仍然可以分析出所选的四种坍塌类型的相对比例关系。

由表1可见,在以上四种坍塌事故中,模板坍塌的危害性最大,突出表现在死伤人数最多,其死亡人数占这四种坍塌事故总量的比例分别是34.3%、58.2%和53.8%,受伤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0.0%、66.0%和55.2%。脚手架坍塌位居第二。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期间,脚手架坍塌事故增长较快,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大幅度增加;模板坍塌事故前期以较快速率增长,后期较为稳定;基坑坍塌事故在小范围内波动;拆除工程的坍塌事故各项指数都很小,而且只有微小的变化。

3 致因分析

根据表1的四种坍塌事故类型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3.1 模板坍塌

由表1可知,四种坍塌事故类型中,模板坍塌事故数量最高、死伤最大,仅2010年上半年就高达15起,43人死亡,85人受伤。

(1)未准确判断与识别模板工程危险源,编制施工方案时考虑的不够全面,支撑体系的安全技术设计不到位,而且施工人员经常未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搭设模板支撑系统[4]。

(2)模板施工前没有经过精确核算,所用模板的刚度和强度不足,钢材、胶合板等不符合国家标准[4]。

(3)浇筑混凝土时,缺乏对模板的实时监护,在承压力和侧压力的作用下模板容易变形、炸模,从而引发坍塌事故[4,5]。

3.2 脚手架坍塌事故

由表1可知,脚手架坍塌事故所占比例位居第二,而且伤亡人数的增长率很大,如2009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长了近一倍。如何有效防治脚手架坍塌事故,是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筑业对脚手架的材料和质量有较高要求,但部分施工单位贪图便宜,选用一些质量低劣、容易扭曲变形的脚手架杆件及配件,加大了坍塌事故发生的风险[6]。

(2)在脚手架搭建过程中,脚手架的安装设计不合理,杆件间距过大、剪力撑或连墙体的设计不规范[6,7]。

(3)很多建筑工地没有配备专业的架子工,脚手架的搭建人员并不具备施工资质,在搭建过程中盲目遵照个人经验,易导致脚手架支撑体系失稳[4,6,8]。

3.3 基坑坍塌

由表1可知,基坑坍塌事故数量总体不高。基坑坍塌原因主要为如下三点。

(1)施工单位未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在缺少相关设计图纸、支护方案未经专家认证的情况下,就草率开始施工[7,8]。

(2)在施工前,对工程概况、周围建筑物的分布以及地下水的控制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结合施工区域内地质条件,明确指定选用的降水、截水措施和基坑边坡支护形式。尤其遇到暴雨等自然现象时,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适时排水[4,7]。

(3)现场监测人员在施工期间未对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变化加以监测,甚至出现了基坑坍塌的明显预兆,也没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更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4]。

3.4 拆除工程的坍塌

由表1知,拆除工程的坍塌事故数量最少,而且伤亡人数最低。拆除工程的坍塌原因主要为如下三点。

(1)施工时,违反规定随意改变拆除的顺序,甚至数层同时拆除,容易造成毗邻部位建筑物的倒塌[4]。

(2)施工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未对施工场所和对象进行实地勘测,不熟悉其物理结构,导致编制拆除方案时设计有误[8]。

(3)拆除作业时,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随意搭建脚手架等支撑体系,导致结构失稳,为坍塌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4,9]。

4 防治对策

根据以上对模板坍塌、脚手架坍塌、基坑坍塌和拆除工程的坍塌的统计分析,针对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4.1 模板坍塌防治对策[4,5,6]

(1)施工前合理制定操作方案,并严格加以执行,特别是对支撑体系的稳度问题。

(2)所用模板的刚度和强度必须按照规定合理选取,避免出现过载的问题。

(3)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注重对模板的实时监测,记录模板的变形情况。

4.2 脚手架坍塌防治对策[4,7,8]

(1)施工单位应严把材料质量关,杜绝不合格的脚手架构件进入施工现场。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定期的随机检查,防止以次充好。

(2)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确保脚手架的规范安装。

(3)施工人员需进行基本的专业培训,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才允许上架施工。

4.3 基坑坍塌防治对策[7,8]

(1)施工单位应在熟悉作业任务和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而且需由专业技术人员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施工。

(2)熟悉作业环境的地理情况,选定合适的基坑支护形式和排水措施,并针对暴雨等紧急情况编制应急预案。

(3)对基坑支护、毗邻建筑物进行沉降和变形观测,且详细做好记录。在发现坍塌的明显征兆时,应立即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

4.4 拆除工程坍塌防治对策[4,8,9,10]

(1)拆除工程应自上而下依次进行,先拆承重部分,后拆非承重部分,禁止数层同时拆除,施工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人员的安全,还要确保未拆除部分的稳定。

(2)施工前,必须对施工场地进行全面勘测,找出事故易发部位,并根据检测结果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

(3)建筑业拆除人员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业,使其充分掌握拆除作业安全技术和施工要领。

5 结束语

建筑坍塌事故虽然在建筑事故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重伤和死亡人数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是重伤人数所占比例接近半数。施工过程中的坍塌事故主要为模板坍塌、脚手架坍塌、基坑坍塌、拆除工程的坍塌四种类型,其中以模板坍塌事故数量最多,危害最为严重,根据其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坍塌事故。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工程咨询网事故快报专栏http;//www.cocb.org.cn/xinxigongkai/shigu/1.html

[2]中国建设网http://news.cbi360.com/list.aspx?clas-sid=1

[3]2003年《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六条

[4]那建兴,范利霞,吕家骥,等.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资料与交底编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0

[5]宋川,王铁良,汤久新.模板工程施工质量事故处理与预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2)

[6]廖亚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小全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7

[7]王晟,王清葵.建筑施工工地安全检查及临时用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建筑设计标准规范一查通》编委会.建筑设计标准规范一查通[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9

施工调查报告 篇4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三局建安公司西铁含元路项目经理部

2011年7月28日

施工调查报告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西铁含元路住宅小区3#高层,位于西安市含元路西铁物资供应段院内,本工程建筑面积:41141.47㎡,地上34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99.1m,主体结构为剪力墙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工期为2011年8月1日至2013年9月20日,工期天数为750天。

二、施工调查:

1、场地、环境

本工程现场北面紧邻含元路,交通较为便利,但交通管制严格,主要材料只能在夜间进入场地,混凝土运输车除下午5时至晚8时外可随时进入工地现场。工地周边为村庄、市场及铁路职工楼,人员活动较为复杂,给现场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要采取措施加强现场管理,防止扰民和民扰。施工场地比较狭窄,楼座距场地南侧围墙8—18米,距北侧围墙约为5米,东侧距现有围墙约45米,基本能满足生产及生活需要。

2、地质、水文条件

场地地形略有起伏,原地面标高在-0.2米~-0.6米之间,场地属于轻微湿陷性黄土。常年地下水位在-9.2至-9.9米。工地所处于西铁物资供应段院内,院内设有数个排水井,排水较为便利。

3、气象

本地区雨季为每年的8、9、10月份。

4、交通

北邻含元路,交通较为便利,可直接到达施工现场。

5、水、电

本工程现场北侧设有居民生活供水管道,施工用水极为方便。现场西北角设有一座配电室,提供630KVA容量,能满足生产生活用电,用电较为方便。

6、通讯

施工管理人员均配移动电话,办公室配备座机一台。

7、物资供应

本工程临近大明宫建材市场、北三环建材市场,材料采购相对比较方便。砼采用商品砼,商砼站距离工地约10公里,商品砼供应充足。

8、临时工程

临时住房可在场地东侧搭设,场区东侧场地约有35米*40米一片空地,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9、环境、卫生

本工程由于处在居民区,因此施工环保要求较高,施工场地要圈围、降噪,特别是7月份高考期间。夜间施工将会被禁止。施工结束后不得留下任何建筑垃圾。进出场的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可上路,因此场区入口处必须设置冲洗设备。

三、施工组织意见:

1、施工场地布置

整个场区全部采用彩钢围挡封闭,高度1.8米,场区南侧为生产区,主要布置钢筋加工棚,原材堆放区、成品堆放区,紧邻钢筋区布置木工场地(模板、木方堆放区、模板加工区),紧邻木工区布置周转料堆放区(钢管、扣件堆放区),场区南侧设东西施工主干道,水电料库及加工区位于施工主干道西端,场区总配电室设在场区东北角。

2、降水

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低,平均为地面以下9.2至9.9米,因本工程基底标高位于地面以下6.7米,因此不考虑基坑降水问题。

3、边坡防护

基坑坑壁已采用了喷锚支护,但仍有基坑局部开挖不到位,因此需对尺寸不到位处基坑重新进行开挖,开挖后的裸露土体,需用塑料布将其覆盖以防雨水冲刷。

4、劳动力

劳动力选用河南安阳劳务公司。

施工调查 篇5

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一座施工阶段的连续箱梁桥,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评估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浇筑误差的问题,为预防及处理同类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工程背景

某桥为一座48 m+80 m+48 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单箱双室截面,采用悬臂浇筑混凝土的节段施工方法建成。箱梁截面顶宽16.75 m,底宽10.75 m;两侧悬臂长度3.0 m,箱梁根部梁高4.8 m,跨中及端部梁高2.2 m,梁高及底板厚从根部到跨中采用1.8次抛物线变化。

2 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产生原因

针对上述桥梁,考虑到悬臂施工的特点以及混凝土浇筑误差会产生的严重危害性,因此对该桥进行混凝土浇筑误差的现场调查与详细分析。

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因素:1)现场施工负责人估计顶、底板混凝土厚度而产生的混凝土浇筑误差。2)立模标高控制出现差错而产生的混凝土浇筑误差。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由于模板刚度不足,发生走模,而产生的混凝土浇筑误差。

3 混凝土浇筑误差现场调查与评估方法

3.1 混凝土浇筑误差现场调查方法

连续箱梁桥正处于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现场调查采取的方法为:选取断面,对箱梁断面及箱梁内部尺寸进行精确测量,分别测算各关键数值,断面示意图见图1。

3.2 截面面积误差计算方法

通过测量测得内室高C及宽B,而设计值为:C0,B0。

则:截面超方量η=(BC0-Bi×Ci)×2。

截面超方率μ=(BC0-Bi×Ci)×2/箱梁截面面积。

δ表示各部位实测值与设计值之间的差异,为后续混凝土浇筑方量误差原因分析做准备。

4 连续箱梁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分析

连续箱梁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分析见表1,表2。

由表1,表2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1)箱梁的顶板尺寸及箱内宽度误差均较小,箱内高度尺寸误差的几率和数值均略大,通过现场施工工序以及调查分析,尺寸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底模刚度较差,在施工浇筑的过程中出现了下垂等变形现象,从而导致内膜尺寸增大,箱内高度尺寸出现较大偏差;2)从几个断面测试的截面积误差来看,离跨中零号块越远的截面出现混凝土浇筑误差的几率和数值越大;3)桥梁的外部尺寸与设计值经过验证相差不大,说明尺寸控制较好,但测量各截面均存在面积误差,最大达到1.1 m2,桥平均截面面积误差情况并不严重,均值为-3.2%(少方)。

5 结语

根据对某连续箱梁桥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调查,分析混凝土浇筑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对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现阶段该桥整体上存在少方现象,悬臂端少方最大。通过对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误差问题的研究,对下一步节段混凝土浇筑提供借鉴,建议在浇筑前加强立模的测量以及模板的刚度,浇筑过程中做到规范施工,从而将混凝土浇筑误差控制到最小,以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67-68.

[2]许俊,帅长斌.斜拉桥施工控制中混凝土超方影响及纠正[J].上海公路,1998(3):31-34.

[3]高玉昌.连续箱梁预应力钢束张拉施工技术与控制[J].山西建筑,2008,34(24):298-299.

[4]JTJ 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施工调查 篇6

伴随着郑州经济的高速发展, 车辆迅猛增长, 导致道路交通流量剧增, 道路供需矛盾愈发尖锐。机动车的迅猛增长, 一方面说明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 而另一方面也说明郑州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目前, 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与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持平, 从市区面积和道路里程来看, 郑州机动车数量虽与广州相当, 但郑州市高架路少, 地铁线路少, 停车泊位少, 与机动车发展速度相比, 相距甚远, 若不干预, 城市功能将会瘫痪。

解决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 首选方案当然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鼓励市民乘坐交通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解决目前的交通拥堵, 是城市管理者和各从业单位所面临的首要课题。

目前,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办法不外乎是新建道路、既有道路拓宽升级、平交路口改立交、高架和隧道立体交通等措施。

二、施工情况调查

郑州市三环快速化工程是郑州市实施“畅通郑州”工程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是郑州城建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市政道路工程。它将北三环、西三环、南三环和中州大道合围, 形成城市三环快速路, 全长44公里, 为高架桥梁与地面相结合的快速系统, 高架桥梁在三环快速化的施工中举足轻重。

作为一名桥梁从业者, 笔者在郑州三环快速化高架桥梁施工过程中走访发现, 满堂支架现浇工法随处可见, 满堂支架法是一种采取按一定间隔, 密布搭设, 起支撑作用的脚手架的施工方法。常见于现浇桥梁施工, 是一种长期被采用的方法, 施工时需要大量的模板支架。在城市高架桥梁施工中, 它的主要缺点表现为:1、大面积脚手架的存在占地多, 势必造成施工过程中的交通中断和道路断面的缩减, 造成交通拥堵;2、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过程中, 大量支架和模板的拼装、钢筋的绑扎及预应力管道的铺设定位、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养护等一系列的工序均需要在现场分按时间先后顺序逐步完成, 施工速度慢, 周期长;3、在现浇施工过程中支架和梁内钢筋模板的安装以及混凝土的振捣等都会产生城市噪音污染, 对周围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城市高架桥梁往往为既有线施工, 满堂支架的存在必然会占用既有线的道路面积, 施工周期长造成长期占用现有道路, 通行能力下降, “治堵”的过程中反而“添堵”。

因此, 在城市高架桥梁的施工中笔者认为应推广更有效更快捷的施工方法, 使得城市高架桥梁的施工达到快速高效, 尽可能减小桥梁施工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建议采用周期短、速度快、占地少、噪音低的城市高架桥梁施工方法

在城市跨既有道路修建高架桥梁或平交路口改立交的施工中, 桥梁从业者应尽量采用最适宜的城市桥梁施工方法, 以减小城市桥梁施工带给既有线路通行能力和周边群众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1、采用工厂化、批量化、模块化制梁方案, 采用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方法, 缩短施工周期, 加快成桥速度。

节段拼装施工方法分为整孔拼装法与平衡悬臂拼装法。其优点包括:工厂化的梁段预制生产有利于整体施工的质量控制;预制构件在架设之前要存放场地保养一段时间, 从而减少了拼装架设成梁后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较少的现场模板和现浇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梁体的预制可与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同步进行, 平行作业可缩短施工工期;建设工序上提供了大量的机动性, 对市区的交通枢纽和拥挤地区保护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2、采用移动模架造桥机或挂篮现场浇筑, 不影响既有线路的通行能力。

移动模架造桥机是一种自带模板, 利用箱梁支承, 对桥梁进行现场浇筑的施工机械, 施工质量好、施工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在国外, 已广泛地被采用在公路桥、铁路桥的连续梁施工中, 是较为先进的施工方法。国内已开始在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上使用。其优点包括:采用移动模架造桥机能自行完成支腿过孔移位, 无须地面其他辅助吊机设备, 机械化程度高, 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节省了预制场及预制台座的建设;节省了提、运、架等大型施工设备;特别适用于多跨连续或简支长桥施工;在建桥过程中, 对路基和桥梁下部结构基本没有影响, 基本不影响既有线的通行能力。

挂篮施工是一种锚固于已灌注梁段上, 为灌注下一梁段提供模板支撑吊架的一种装置, 在悬臂灌注梁段时, 就像人的手臂上挂着的篮子, 故称固定挂篮, 其优点为结构刚度大, 施工变形小、移动方便。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跨越处通行能力影响极小, 适宜城市跨既有线桥梁施工。

四、结语

在郑州城市高架桥梁施工中调研中发现, 受到设计、施工、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大多还采用原位满堂支架现浇施工, 在跨越大量的既有道路施工时, 通常的做法是将既有道路完全或局部封闭相当长的时间, 造成交通不畅。

速度快、周期短、占地少、噪音低的城市高架桥梁的施工方法如能得到城市管理者及决策者的支持并推广, 将会极大程度上克服城市桥梁施工周期长、噪音大、交通拥堵等诸多弊病, 获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根据郑州市三环快速化工程的施工方法调查研究, 提出周期短、速度快、占地少、噪音低的城市高架桥梁施工方法。

关键词:三环快速化,城市高架桥梁,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春风, 巩立辉, 孙庆珍.客运专线双线箱梁施工上行式移动模架设计, 施工技术, 2010.4.

施工调查 篇7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2009-2013年) 》的通知和《上海市市政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的培养目标, 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资料、造价等初级管理工作, 以及能从事现场施工、测量、试验检测等技术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该专业的教学在于能力目标教学, 培养立足于本职业岗位上拥有基本职业技能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最主要任务, 培养中职生实操能力有其现实必要性, 且已成为中职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基于此, 课题组对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以期对培养学生实操能力起指导作用。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1人1卷, 调查前, 由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 提高参与意识, 明确调查目的, 确保资料的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份, 收回有效问卷63份, 有效率为96.92%。

调查对象为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11级和12级的共63名学生, 其中男生48人, 占76.19%, 女生15人, 占23.81%;一年级33人, 占52.38%, 二年级30人, 占47.62%。调查样本基本反映了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操能力培养的现实状况, 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 实操能力理念

1. 实操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实操能力的重要性已深入学生心中。从调查报告表1中看出, 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实操能力是中职生比较重要的能力, 认为实操能力与未来就业的关系密切, 对于实操能力的水平也有较高期望。这些理念与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采纳标准的转变——看中应聘者的实践操作能力相一致, 与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与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相一致。

2. 现有实操能力水平

在对学生进行自我实操能力的调查中, 发现有19人 (占30.16%) 的学生自我评定实操能力水平较高, 33人 (占52.38%) 认为实操能力水平一般, 8人 (占12.70%) 自评水平较低, 3人 (占4.76%) 选择不知道 (见图1) 。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训课程学习中的技能掌握与教师课前制定的技能目标有很大差距, 这与教师的课后评价有一定差距。

(二) 实操能力的培养途径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多数同学认可实训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主渠道 (见图2) 。这个结论与学校中职生2年在校学习1年进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相一致, 与中职生的特点相一致。中职生客观普遍存在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 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 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 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现代企业需要能适应环境、能自主学习、会实践操作、会沟通合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一定差距。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稳定的心理、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意识, 从而保证学生高效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后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 实操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 专业实训课程教材

实训课程的内容设置确定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方向, 与行业衔接, 以岗定教, 将生产过程中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是实训内容确定的原则。近几年学校着力推进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重点在实训教材的开发上。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依据是《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和学校现有实训条件, 但是调查结果却与教师预设有较大出入。教材内容缺乏对新知识、新问题、学科新发展的涉及, 与行业科技前沿有一定差距, 造成学生对行业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 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学习的不坚定性。学生对实训教材获得技能的途径很重视, 但因实训教材依然是为教师的教学编写, 教材的表达和组织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导致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匹配的低使用率。教材设计任务过大, 与授课课时安排不同步, 致使学生完成任务时感到困难, 降低了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兴趣 (见表2) 。

2. 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条件

学校近几年来在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上作了很大的努力, 实训场地和设备的结构按照实训项目进行组织和分布, 基本能满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 然而通过调查, 这一切的努力在学生看来还远远不够 (见表3) 。

3. 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随着二期课改的提出,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改变着, 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常在实训课堂中现身。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喜欢的小组合作形式是目前实训教学中教师常用的组织形式。然而关于授课方式的选择却与我们教师倡导的授课方式大相径庭, 教师在提倡“以学生为主, 以教师为辅,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学生却受限于传统的学习方法, 不习惯或不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将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见表4) 。

4. 专业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学生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评价, 这与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理论相吻合。但是多次观察课堂, 课题组发现在实训课程中, 教师起的作用多是引导学生, 指导学生操作, 有的教师不重视评价仅以指导来代替评价, 有的教师即使有评价也出现评价不具体、不全面的情况, 这与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见表5) 。

四、对策与建议

结合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和学校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 对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一) 实训课程内容

实训课程的内容设置确定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方向, 与行业衔接, 以岗定教, 将生产过程中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是实训内容确定的原则。近几年学校着力推进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重点在实训教材的开发上, 市政工程施工专业的教师着力于此, 但是调查结果却与教师预设有较大出入。改变现状,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 直面学生, 一起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 可能是媒体可能是家人, 对于是否跟上行业发展的回答, 需要进行分析, 分清是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提下的答案还是学生对专业不了解随便给出的答案, 这两种情况决定了实训课程内容定位的不同。第一种情况, 教师要认真审视和了解, 重新编写实训项目;第二种情况, 教师需要在上课期间介绍专业的发展情况, 甚至是带领学生下企业参观, 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训教学, 坚定学生培养实操能力的决心, 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2. 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是2008年出版的, 与行业的发展已存在5年的时间差, 只是依据标准制定实训教学内容明显有滞后性, 教师需要多深入企业或阅读专业领域的论文书籍或与专业一线管理人员交流, 以编写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

(二) 实训课程教学条件

随着政府的投入, 学校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但是与学生实操能力培养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条件, 大力开展开放实训中心资源共享的合作是必然选择。

1. 加大投入是基础

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每年招1个班, 3个年级的在校学生数不超过100人, 考虑到实训设施的使用率, 在市政实训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训设备限制了实训教学的内容, 在学校实训能力提升的过程中, 需要对这个专业进一步投入资金。

2. 开放实训中心资源共享是关键

上海市目前共有3所学校开设市政工程施工专业, 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已通过审批, 目前因土地问题项目建设暂停, 实训中心一旦建成, 学校之间可以形成资源共享, 合理有效利用实训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 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在提倡“以学生为主, 以教师为辅,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学生却受限于传统的“四步”教学方法, 不习惯或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设想从实训教材的编写入手, 教材中每个实训项目的内容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使用教材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四) 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教师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评价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强调统一要求, 忽略个体差异;在评价方法上, 多用量化评价, 忽略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评价主体上, 以教师评价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他评。如此操作, 很难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 也无法真正体现学习过程, 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所以, 进行评价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市政工程施工专业课程的特点, 实训课程的评价不是以考试为终极手段, 而是去关注过程, 要体现出学生的能动性, 体现出个人素质的培养, 侧重于他们在操作中的过程、情感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把团结合作的理念贯穿其中。设想在实训教材编写时, 结合各实训项目, 科学地编制项目评价体系, 体系中既有教师针对完成任务的质量评分, 也有小组成员间的评分, 还有自己学习情况的评分。引入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评价对自我发展、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需求, 进而积极参与。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对学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找出了一些目前中职校在学生实操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春雨.浅谈培养操作技能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性[J].职业, 2011 (8) .

[2]梁露茜.谈中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新校园 (学习) , 2011 (12) .

[3]王红兵, 陈利.建设好中职实操室关注技能型人才培养[J].成才之路, 2013 (13) .

施工调查 篇8

1 调查过程和方法

分别在拉萨市和西宁市选取了各种建筑用途的新建工程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与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访谈, 了解建筑废弃物的主要成分和产生来源, 分析材料废弃的原因和数量, 确定主要建筑废弃物的估算方法, 了解建筑废弃物收集和处置方式。

1.1 调查问卷法

在项目调研前期, 针对拉萨市和西宁市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废弃物的现状及处理措施进行问卷调查, 涉及问题包括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废弃物的种类、产生原因、主要处理措施、建筑废弃物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期望处理措施以及废弃物处理的建议等,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废弃物的主要成因, 对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参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公司、设计院垃圾填埋场、普通市民等, 有效回应问卷为30份, 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

由以上调研结果分析, 有95%的人认为建筑废弃物已经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由此看出, 建筑废弃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目前西宁市对建筑施工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措施是填埋, 回收利用率较低;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目前的焚烧填埋措施潜在危害较大, 希望通过采取减量化和回收利用等措施来改变目前的处理方式, 并期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

1.2 实地调研法

对拉萨市和西宁市17个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实地跟踪调研, 统计废弃物数量, 分析废弃物成因;走访建设局、环保局、城管局、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 现场拍摄图片照片、查询有关单位的文件资料, 就目前建筑市场管理模式、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措施及潜在危害、近几年西宁市施工面积发展趋势及成本损失进行调研分析, 调研结果见表2。

1.3 施工废弃物特征调查

通过对以上17个工程项目的调研, 各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废弃物的种类及组成特征见表3。

通过实地调研得知, 施工阶段废弃物主要由砂、石料、木材、砌块、石灰、水泥、金属等材料构成。其中砌块、砂石料所占的比重最大, 金属所占的比重较小。以上施工废弃物的主要特征为数量大、对健康无直接危害、对生态环境影响长久等。

1.4 废弃物来源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不同参建单位、不同操作层、多个施工班组人员的问卷统计分析和对工程项目实地调研测试, 得出造成西宁市施工阶段废弃物现状主要有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返工、计划不详造成材料购买过量、工人意识不强以及操作水平有限造成的材料浪费、施工现场对废弃物的管理不重视、目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各种原因的比例如图1所示。

1) 目前两市没有专门针对废弃物减量化及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 且对废弃物的外运要求高、费用高, 无专门的回收系统, 增加了施工单位的运输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施工单位对废弃物采用就地填埋或随意丢弃的处置方法。

2) 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 能回收的废弃物种类有限, 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成本相对较高。

3) 青藏地区的资源匮乏程度、环境污染程度较内地不明显, 各参建单位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相对较弱。

4) 由于设计单位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小, 重视不够, 使设计与施工脱节, 在施工中存在的设计变更多, 返工率高, 造成建筑材料大量浪费。

5) 监理监管范围狭窄, 不参与工料节约的监管。

6) 由于施工过程中材料造成成本浪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长期以来建筑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 使施工单位的材料节约意识薄弱。

7) 古老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根深蒂固, 在无明显利益诱惑下施工单位不愿寻求新的处理模式。

8) 由于工程垫资现象普遍, 工程款支付滞后, 大大挫败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导致工人行为散漫, 有怨气, 材料浪费现象严重。

9) 由于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 没有专门针对废弃物管理的文件和措施, 以及工人的节约意识不强, 无法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

10) 对施工过程中进度计划不详, 材料的用量计算不准, 进场材料过量也是造成建筑废弃物的主要原因。

11) 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气候多变等多种原因, 建筑材料堆放混乱, 工人取用无序, 造成材料大量浪费。

12) 场地限制或现场布置不合理, 堆料场离施工现场距离较远, 造成材料二次搬运洒落、破损现象严重。

13) 施工现场责任分工不明确, 材料配置量不准确。如头一天下午剩余的混凝土、砂浆或其他拌合料若不能及时用完, 干硬后只能废弃, 或有些黏结材料、液体溶剂一经开封不及时用完会凝固失效。

14) 现场施工人员的来源地区广泛, 风俗习惯迥异, 协调沟通难度大, 工种衔接造成材料浪费严重。

15) 处理废弃物占用施工场地, 浪费人力、物力。

2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处理现状

建筑工程不仅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据崔德芹等在《回收利用建筑垃圾》中介绍:每1万平方米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t[1]。据张利等在《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预防措施》中介绍:建筑业能耗为世界总能耗的25%~40%;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30%~40%[1]。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 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例如:日本的废旧混凝土砂浆和石子分离技术[3];德国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2];英国开发的回收湿润砂浆和混凝土的冲洗机器[4];美国采用微波技术回收沥青路面[5]。

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在施工废弃物的处理上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据郝建丽等在《香港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概况》中介绍:香港成立减废委员会及目标专职小组, 建立建筑废弃物集中分类处理厂[6]。北京、上海的一些建筑公司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作了有意的尝试[7]。郑州、盐城等高校也在建筑垃圾再循环技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8]。

目前, 中小城市暂无专门针对施工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的法规, 废弃物再生技术也极为匮乏。参建单位对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回收利用观念淡薄、责任不清, 现场管理混乱, 造成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而目前对建筑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措施有: (1) 对少量的金属和材料外包装回收利用; (2) 大宗剩余材料返库或转移到其他工地; (3) 模板和木材余料采用焚烧处理; (4) 大部分废弃物就地填埋、运往野外倾倒或运往垃圾场填埋。

3 基于精益建设理念的施工废弃物管理

生产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精益建设理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没有固定套路, 且西宁市无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力量和民俗风情都较内地大城市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因此, 在西宁市的建筑市场推广精益建设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各个参见单位积极协调、努力配合, 不断摸索。

3.1 建设管理部门

1) 根据青藏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砂石等建材的储备量以及市场现状、未来发展需求制定有关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策略;

2)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引进先进的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 对建筑废弃物处理给予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

3) 在项目报建审查时, 确保该项目是否真正有必要, 是否符合西宁市城乡规划的长远要求。在前几年, 由于整体规划的要求, 许多建筑物并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 甚至有的建筑物刚刚投入使用不久就被迫拆除, 造成极大的浪费;

4) 鼓励施工单位根据计划循环利用废弃物, 并对此方面提供免费的信息和技术帮助;

5) 制定符合实际的建筑废弃物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 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对超标的单位进行一定的处罚;

6) 对施工单位的废弃物计划和处理措施进行检查, 建立针对施工过程中废弃物的环境影响检测系统, 将施工单位的环境影响指标纳入监督检测范围;

7) 在建筑物竣工验收时, 需由政府环保部门参与鉴定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情况, 将其作为建筑物是否同意交付使用的一项检验指标;

8) 目前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较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完善。在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上可以借鉴生活垃圾处理经验, 有专门的车辆对各施工工地建筑废弃物进行定期回收, 并且建立相应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中心, 使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形成产业化;

9) 促进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有效沟通和机构整合, 减少由于设计变更和协调障碍带来的返工, 造成建筑材料的大量耗费;

10) 通过立法规定设计单位必须对由于自己的设计失误造成的工程返工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提高设计的精确性和设计单位的责任感;

11) 对建筑垃圾填埋现场进行整顿, 杜绝不合法倾倒, 并制定相应处罚措施;

12) 在建筑材料的运输过程中由于路况或天气原因等会造成建筑材料的洒落、破损, 造成二次污染, 缩短运输距离是减少建筑材料浪费的有效措施;

13) 建设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本地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本地的建材业的发展。

3.2 建设单位

1) 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考虑废弃物减量化可行性和循环利用率;

2) 将废弃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情况纳入可行性研究, 做全面市场调查和准确估计;

3) 把施工单位的废弃物回收利用计划作为评标依据;

4) 选择废弃物减量化和处理设施先进、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

5) 做好勘查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 减少由于勘察不准、设计不当造成的返工;

6) 在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要协商好竣工后剩余材料的用途以及此部分成本的核算问题。

3.3 设计单位

1) 提高设计人员的环保素质, 引进生态设计思想, 其设计理念上升到可持续发展高度;

2) 在设计的初期就将施工过程中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率列入设计方案;

3) 对施工现场情况做充分勘察调研, 了解详细、设计准确, 避免由于设计变更引起的材料废弃;

4) 在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书中将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列项, 其中应包括可回收利用、循环利用的材料种类清单及可节约成本预算;

5) 根据市场现状列出工程过程中主要的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清单;

6) 尽量按照实践设计材料的尺寸, 减少板材、钢筋的材料的截头余料浪费;

7) 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多考虑构件的场内预制, 因为建材供应商比现场施工人员对废弃物的控制水平和回收利用率高;

8) 选择耐久性好, 返修率低的材料;

9) 优先选择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3.4 施工单位

1)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和设计单位的设计说明书制定先进可行的废弃物管理目标;

2) 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图纸施工, 减少返工;

3) 将拟在施工现场采用的建筑废弃物处理设备纳入施工组织设计, 并对其进行费用预算;

4) 在施工组织措施中指定详细的大宗建筑废弃物如废弃泥浆、腐蚀性废渣的详细处理方案, 防止其对水体、水生动植物以及耕地的破坏;

5) 对施工场地内路面硬化处理, 避免减少运输车辆的颠簸, 避免建筑材料的撒落和二次损害;

6) 选择技术先进、有利用材料节约和回收利用的施工方法。例如, 在进行材料连接时尽量少用化学粘结剂, 而优先选用力学扣件, 如螺丝、铁钉、活动卡扣等, 便于材料的拆卸和重新利用;

7) 根据施工需要按质、按量准确购进材料, 实现材料的适时供应, 对于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建筑材料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使用;

8) 施工过程中废弃物产生和减量化的根源在于工人的操作。在制定废弃物的管理计划时应广泛征求操作工人的意见和建议, 该管理计划应包括需循环利用的材料清单、数量估算、处理措施、施工现场的责任划分及奖惩措施等;

9) 多考虑工人的切身利益, 适当让工人参与项目管理, 提供实践建议, 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 对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回收利用实施分阶段、小目标管理, 定期召集各施工班组人员召开有关废弃物管理的会议, 针对废弃物管理的总目标对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纠偏, 结合实际进度、资源等情况对措施进行及时调整, 制定下一步的实施方案;

11) 提高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和驾驭能力, 时刻保持废弃物管理和材料质量管理放在首位, 有原则而又灵活处理由于进度压力、资金支付等问题对废弃物的处理造成的阻碍;

12) 加强质量监控和各施工班组之间的协调交流, 避免由于工种衔接不当造成的材料浪费;

13) 将废弃物的管理进度和其中出现的问题纳入工地例会, 让各个班组的人员参加共同探究处理策略;

14) 进场材料标记明显、摆放有序, 保护措施完善, 对于进场的易腐坏、易变质材料向供应商寻求无毒害的防护措施, 避免由于二次搬运、交叉感染、天气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15) 根据工程规模现场指派1~2名专门的材料管理员负责材料的按时、按质、按量、按需购进, 材料的摆放、防护、废弃物的分类回收, 监督工人操作中对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对遗落施工现场的大宗废弃物对相应的施工班组进行一定的处罚, 并负责场外联络, 做好针对大宗废弃物寻求工地之间的交换与合作等工作;

16) 对工人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 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17) 在施工现场放置建筑废弃物回收桶, 将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分开。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可随手将废弃物放入回收桶, 既节约了垃圾分类捡装的时间, 又减少了劳动力耗费, 提高回收利用率;

18) 了解可周转材料的租赁与购买的成本差异, 在利润允许范围内优先选用租赁方式;

19) 优先选用对环境无害、耐久性好、回收率高的材料;

20) 现场责任明确, 加强监督;

21) 用回收的材料如砖、板材等搭建临时设施;

22) 选择材料外包装少、对材料外包装、剩余材料和破碎材料进行回收的材料供应商;

23) 尽量采用本地生产或就近生产的材料, 降低运输成本, 减少运输污染;

24) 生活区和施工区分开, 避免生活垃圾与建筑废弃物混杂所造成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不便;

25) 定期向监理单位或质检部门汇报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情况。

3.5 监理单位

1) 将废弃物的减量化和管理措施纳入监理工作范围;

2) 审查施工单位定期上交的废弃物管理计划和关于循环利用实施的定期汇报, 对未按照要求实施的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

4 结论

由调研结果统计分析得出, 由于目前西宁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参建单位的意识淡薄、管理模式落后, 导致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废弃物大量产生, 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和焚烧为主, 不但造成资源和成本的大量浪费, 而且会给生态环境和市民健康生活带来潜在危害, 甚至会严重影响青藏地区未来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改变目前建筑市场粗放型管理模式是治理施工废弃物的关键所在。引进精益建设理念, 针对西宁市建筑资源储备状况和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施工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将施工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管理法律化、规范化,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 制定有效的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 提高工人的节约意识和操作水平, 从源头上控制施工废弃物的产生。同时依据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思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已产生的施工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产。

上一篇:热工计量下一篇:增减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