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子公司

2024-10-16

增减子公司(精选9篇)

增减子公司 篇1

一、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以下简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第十七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即在是否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方面, 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有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以下简称“准则讲解”) 进一步细化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视同该子公司从设立起就被母公司控制,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相应地, 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留存收益项目应当反映母子公司如果一直作为一个整体运行至合并日应实现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情况。即对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列示采用追溯调整法。

然而, 如何追溯调整, 即如何计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 准则讲解并未给出详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第六条规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第十六条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 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即根据准则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的, 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是根据所有权份额予以确定的。

因为准则讲解只是规定,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视同该子公司从设立起就被母公司控制, 并没有规定视同该子公司从设立起所有权份额就归母公司所有。所以, 在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时, 将母公司与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所有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汇总, 并抵销内部往来和内部交易。同时, 将子公司净资产在期初时点不属于母公司所有权份额调整至“少数股东权益”。合并抵销分录为: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贷:少数股东权益。如果期初母公司占有子公司部分股份, 则合并抵销分录为: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按此进行推演, 由于视同该子公司从设立起就被母公司控制, 在编制多年比较财务报表的情况下, 合并资产负债表亦应进行追溯调整。同理, 由于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等是一体化的, 且相关数据存在勾稽关系, 因此, 亦应进行追溯调整。

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类别, 实际工作中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母公司收购子公司的子公司的股权, 如P公司收购S1公司持有的S4公司100%的股权;第二种是子公司收购母公司其他子公司的股权, 如S1公司收购P公司持有的S2公司80%的股权;第三种是子公司收购母公司其他子公司的子公司的股权, 如S1公司收购S3公司持有的S5公司90%的股权。由于在第一种情形下, P公司本来就通过S1公司间接控制S4公司, 收购后只是将间接控制变为直接控制, 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存在争议, 但笔者认为, 应当归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在企业集团内部发生股权变更, 出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情况下, 企业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所有权份额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发生所有权份额变化的情况下, 购买日和购买日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对是否应当调整企业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第十八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即根据准则规定, 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情况下,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报告期内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而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因此,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 P公司对S1公司的控制比例并未发生变化, 只是变间接控制为直接控制, 而所有权份额发生了变化, 但期初所有权份额并没有变化, 因此, 不应当调整P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 S1公司亦不应当调整P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下, S1公司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 P公司对S2公司的控制比例并未发生变化, 只是变直接控制为间接控制, 而所有权份额发生了变化, 但期初所有权份额并没有变化, 因此, 不应当调整P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在上述第三种情况下, S1公司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 S3公司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即出现了期初S1公司和S3公司均纳入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范围, 那么企业集团总部P公司该如何编制期初合并资产负债表, 笔者认为, 由于S5公司股权变化前后, P公司对S5公司的控制比例和所有权份份额并未发生变化, 因此, 不应当调整P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

综上所述, 在企业集团内部发生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引起内部股权变更时, 企业集团总部不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数, 沿用原期初合并资产负债表数据即可。

二、合并利润表的编制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即在是否将合并当期期初至购买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方面, 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有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子公司合并利润表的编制, 准则讲解进一步细化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 经营成果应持续计算, 因此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 应当将该子公司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 而不是从合并日开始纳入合并利润表。由于这部分净利润是因准则所规定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编表原则所产生, 而非母公司管理层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 因此, 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单列“其中: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项目进行反映。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 第二十三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2002]18号) 规定:“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子公司 (包括减少投资比例, 以及将所持股份全部出售) , 期末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 应将子公司期初至出售日止的相关收入、成本、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在处置子公司的会计处理规定上, 新旧规则相同。即根据准则规定, 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情况下, 编制合并利润表时, 报告期内增加的子公司, 合并利润表中, 子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是从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全部纳入合并利润表。而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子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是期初至处置日纳入合并利润表。也就是说, 收购方和处置方均将该子公司从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各自的合并利润表。

在企业集团内部发生股权变更, 出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情况下, 企业集团总部应该如何编制合并利润表?由于非母公司管理层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 收购方在合并利润表中将被收购的子公司从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单列“其中: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项目进行反映, 处置方合并利润表中亦包含了将被收购的子公司从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利润。因此, 企业集团总部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 可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三、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现金流量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购买日至报告期末的现金流量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第二十八条规定:“母公司在报告期内处置子公司, 应当将该子公司期初至处置日的现金流量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即在是否将合并当期期初至购买日的现金流量是否纳入合并现金流量表方面, 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但在准则讲解中, 并未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如何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进行细化。笔者认为, 可以参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情况下, 合并利润表的编制方式, 将被收购公司从期初至处置日的现金流量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单列“其中: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现金流量”项目进行反映。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其他事宜, 与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合并利润表的编制类同, 此处不予讨论。

四、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合并所有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未作规定, 准则讲解亦未提及该问题。参照准则指南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 视同该子公司从设立起就被母公司控制, 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 应当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相应地, 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留存收益项目应当反映母子公司如果一直作为一整体运行至合并日应实现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情况。由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项目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存在勾稽关系, 因此, 合并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应进行相应的追溯调整, 被收购子公司所有权份额中, 期初不属于母公司持有的部分, 应当放在“少数股东权益”项目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葛希群.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增减子公司 篇2

-盘活闲置土地,挖掘土地潜力

1、什么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对空心村、闲置房、危旧房等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重新规划、整治,一部分复垦为耕地,一部分改建为新村。净增的耕地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将经营城镇土地所得的收益转移部分资金到农村,可用于拆旧区房屋拆迁补偿及新农村建设。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盘活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农村提前获得未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二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居住环境和布局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规范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谐调发展。

四是保障了耕地数量不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要求。

钢铁企业增减利分析 篇3

一、销量影响

销量主要受到价格和质量的影响比较大, 通过分析实际销售量与预算销售量或者同期销售量等数据差异情况, 从数据趋势的变化寻找出市场反馈的信息,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待公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找准客户敏感的产品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价格影响

通过将实际国内及国外销售价格与预算价格、去年同期价格、行业平均价格或者对标企业价格进行对比分析, 特别是将销售产品的规格型号进行细分, 对比分析产品结构中哪些产品是价格是超过预算的, 哪些产品的价格与行业平均价有差异, 哪些产品的价格与同期数有变化, 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时什么, 分析得出的原因, 将是企业下一步工作改进的地方 (见表1) 。

三、销售成本影响

销售成本的分析可以细化成采购成本分析和生产耗费分析, 采购成本细化到大宗原材料的采购, 如矿石、焦炭、废钢等物质的采购成本, 矿石分为进口矿和国内矿, 进口矿与普氏指数进项对比分析, 国内矿折算成62%的品味进行对比。焦炭、喷吹煤、废钢、备品备件以及水电气等能源介质都可以与预算、行业平均及对标企业进项对比分析 (见表2) 。另外一块就是生产耗费, 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通常又分为炼铁过程中的配煤、配矿成本、燃料比、烧结成本、副产品回收、炼钢过程中的铁水消化比例、钢铁料消耗、合金消耗量、轧材过程中的成材率、辅助生产成本等指标进行对标分析, 细化到生产工艺流程的环节, 层层分解和细化, 有针对性地改进 (见表3) 。

四、期间费用影响

通过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分解、细化, 分析预算差异、同比差异和对标差异, 找出增减利影响因素 (见表4) 。

1. 销售费用影响

销售费用将通过收入费用率或者是销售费用占毛利比重等相对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通过费用的效益对比, 来分析销售费用的效用是否有所增长。对销售费用中的固定因素和变动因素进行分解, 大力降低与销售业务无线性增长的费用, 将业绩与费用紧密联系, 也可以通过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费用情况, 进行分析总结, 对异动的数据进行分析, 寻找背后的原因。

2. 管理费用影响

通过对管理费用的分类, 将管理费用区分为与效益直接挂钩的支出和非直接挂钩的支出, 然后将与效益非直接挂钩的支出再细分, 哪些是属于刚性开支, 必须得发生的, 哪些是可以不发生的, 在具体管理中, 出台《费用管理办法》和《差旅费管理办法》, 实行项目管理和零基预算, 将管理费用中的应酬费、办公费、交通费用、招待费等项目做出明确、明细的要求, 做到月初有预算计划、报账有审批核对、事后有监督检查, 项目归口、事项相符方可报账, 尽量压缩管理费用支出, 特别是非盈利性的费用支出。

3. 财务费用影响

通过对财务费用所产生的负债结构进行分析, 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 尽量优化负债结构, 尽量选取资金成本地的负债, 如政策性银行贷款等;另外一方面需要尽量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多元融资手段, 如发行股份、企业债、增加外汇贷款等手段, 来减少财务费用。

通过对影响利润的因素进行细化, 通过上述的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成本及期间费用的分解, 与预算数、上年同期数、行业平均数、对比企业数等几个维度的对比, 找出数据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达到总结提高, 不断优化的目的。

增减挂钩检查报道 篇4

2011-08-15 | 作者: 吕苑鹃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7月20日至28日,国土资源部、中农办、发改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成7个联合检查组,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14个省(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抽查工作。

这场并非走过场的“体检”结果是: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状况总体可控,但已显现出一些“病灶”,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有些可能蔓延,有些则可能病变。例如,如何更好地解决“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这个问题?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资金?

对在“体检”中发现的问题,资深专家表示,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必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规范才能发展,二是整合才能做大,三是共享才能持续。

各地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体检”过关了吗?

听闻7部委组成联合检查组,赴14个省(市),开展专项清理检查抽查工作,社会各界纷纷关注。

“抽查和清理检查的依据一样,都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期半年的清理检查工作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摸底,全面了解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整体“健康”状况;二是纠偏,检查这两项工作有无“病灶”,有则对症下药,在其蔓延之初及时诊治,无则防患于未然;三是总结,将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纳入健康正确的轨道,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7月末,清理检查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7部委联合抽查已顺利完成,如今已到盘点时刻。此次清理检查工作,究竟是动真格的,还是走过场?“体检表”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否令人乐观?针对目前已出现的“疾患”,有何“良方”?

坦然接受“体检”,各地不走过场

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视频会议,拉开了清理检查工作的序幕。

会上,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传达了来自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此项工作十分重要,要严格清理检查,严肃处理纠正,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走过场”,同样也是社会公众最担忧的事。然而,从各地自查自纠和联合抽查的情况来看,对待此次清理检查,各级党委和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藏着、掖着,或是讳疾忌医,而是把这次清理检查作为发现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良机。

“清理检查是件好事。任何一项新生事物,只有及时发现、总结其在实践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完善,才能发展壮大。”抽查中,某省清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增减挂钩试点如同一棵树苗,需要时常修剪、浇水、捉虫子,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认识到位了,清理检查工作开展起来自然顺畅了。据了解,各地高度重视清理检查工作,省、市、县均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例如:江苏省建立了国土资源、农工办、发改委等9个部门组成的清理检查工作联系会议等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河南省于5月30日召开全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现场会,省长郭庚茂特别强调要“科学规划开展试点项目区,真正维护好农民合理权益,着力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导向,切实做好规范运行基本要求”。

自查清理过程中,各地究竟查出了什么?自纠整改是否严格?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河北省全面叫停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节余指标挂钩置换的审批,对香河县违规出让新民居周转用地的9名相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或免职处理,进行整改纠正;山东省停止实施项目区174个,拆旧规模8.39万亩,周转指标7.28万亩,核减周转指标项目区84个,核减周转指标1.68万亩;安徽省对已受理尚未批准的5.82万亩置换项目全部予以退件,对1.68万亩已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予以撤退,对正在实施的19.48万亩置换项目暂停实施,对已经实施的27万亩置换项目按增减挂钩管理办法进行整改;江苏省暂停扩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范围;广东省对拆旧区无进展但建新区已动工的3个项目区,撤销试点项目区,收回挂钩周转指标,相应扣减该地区2011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并按违法用地处理;浙江省暂停了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复垦)节余指标跨县调剂……

此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性文件予以修改或废止”。从各地的反馈情况来看,目前各省已对地方各级制定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评估,如河北省废止了《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做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等3个省级、17个地市级相关政策性文件;安徽省共清理出有关政策文件283个,其中停止执行和废止的231个,修改完善的13个;山东省共清理文件214件,继续保留使用的172件,需要修改完善的36件;河南省对《河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完善等。

“从总体情况来看,多数省份的清理检查工作在自查自纠、数据填报、资料整理、文件审查、入户调查、项目区公示等方面按照国土资源部《清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有序推进,各项规定动作均已完成,达到了此次清查的总体要求。”该负责人介绍说。

“健康”总体可控,“病灶”不容忽视

翻看一张张“体检表”——各省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自查报告以及7部委抽查报告,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同时有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和“怎样能持续”的问题。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增减挂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其基本思路和政策设计也是周密可行的,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总结规范,加强监管。

这项政策本身可能没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走样变形,以致失控?带着这样的质疑,记者参与了此次抽查,然而实地了解到的情况却是,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在操作层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未“失控”。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增减挂钩试点涉及相关利益主体较多,程序复杂,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将土地进行空间位移,而是要应付更加复杂、繁琐的问题,稍有不慎,易发风险。抽查中,多位市、县级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者都表示,在探索的过程中总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害怕违反了现行法律和制度,因而格外谨慎,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合法合规。

参与联合抽查的多位成员证实了上述说法。“从实地抽查情况来看,各地开展的增减挂钩试点确是按照项目区管理,在立项审批、周转指标台账管理、竣工验收、保障农民权益等环节都符合相关要求。即使是进行周转指标外的土地置换,地方虽然突破了中央的文件,但所有项目都是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有关规章来操作的,所有项目都在省国土资源厅审批,手续都齐全完备。我们去检查时,相关审批文件、图、表、册一应俱全,有据可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换言之,此次“体检”的大致结论是: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状况总体可控,但已显现出一些“病灶”,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有些可能蔓延,有些则可能病变。

具体来说,“体检”中发现了哪些“病灶”?

排在第一位的是,“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就无法持续推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增减挂钩的实施在少数地方引致“村庄拆并和农民集中上楼”。针对这种情况,各地是否建立了自我刹车机制,对条件不成熟、群众不愿意的地方不得开展试点?

其二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钱从哪里来?抽查中,很多省份表示,农村土地整治涉及部门多,资金聚合难度较大,资金往往难以及时到位,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其次,社会资金进入土地整治缺乏制度规范,存在一系列土地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风险。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收益如何返还?虽然国发47号文件明确提出,节余指标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回农村,但目前各地均未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缺少可具操作性的管理办法。

其三,按照试点要求指标“三年归还”,可期满后只借不还怎么办?谨防产生新的漏洞。从清理检查的情况看,目前个别地区仍存在“重指标,轻拆旧”的观念,复垦还耕不及时。

其四,一些地方将挂钩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过多用于城镇,对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用地、产业发展用地考虑不够,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扭转这种倾向?

最后,少数省份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这一轮清理中如何处理在建和已建的项目?

总的来说,以上问题,一方面是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潜在 “病灶”,需尽快“动手术”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它们也是瓶颈,一旦突破,即获得新生。

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

毛病已经找到,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了。

“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必须从根子上解决三个问题。”一位资深的土地问题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项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是规范才能发展。一些市县政府及农民参与增减挂钩试点和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很高,但只有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各方尤其是农民利益才有保障,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才能得到更多认可,才能不断发展。

二是整合才能做大。要将促进“三农”发展作为基本立足点,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将增减挂钩作为土地整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各种手段,把土地整治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共享才能持续。土地整治要以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为前提,让农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土地整治收益。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才有生命力。

当然,对已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各省而言,多部门联合抽查组也开出了一份更为详尽的良方。

第一,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针对目前各地增减挂钩试点建新安排在城镇的部分偏大这一现状,建议在制定监管办法时对建新留在农村的比例作出规定,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另外,对农村承包地的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合理规划建新区规模和位置,统筹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适度集中,对仍以务农为主且没有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来说耕作半径不宜过大。

第二,加强清理检查后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项目区管理,对项目区的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监管,并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清理检查后的增减挂钩项目区信息要及时上图入库,纳入统一的监管平台。

第三,整合资金力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一要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以增减挂钩为手段,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取得更大成效。二要整合各类相关资金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议在制定监管办法时对资金整合利用提出具体规定,以新增费投资土地整治为平台,聚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农村土地整治。三要按照政府领导、国土部门搭台、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方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利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做好农民安置、农业发展等相关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在安置农民时,要为农民提供多种建房选择,建筑模式要多样化,并注重保持农村特色和风貌。

第四,按照国发4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尽快研究建立保护农民利益、指标管理、项目验收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机制。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增减挂钩增值收益全额返还的实践探索,明确增值收益的内涵、收益的价格形成机制、返还渠道和对象等,建立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

第五,加快规划统领,统筹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规模、布局和时序。要指导各地抓紧开展省、市、县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为规范推进土地整治提供依据,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当前,清理检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从长远来看,“体检”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肌体”。要实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及时“治疗”;另一方面要对已经取得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最终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相关背景:

国土资源部自2005年开始部署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同一县域内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项目区,通过下达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目前,批准试点共涉及27个省份。

清理检查工作概貌:

政策文件清理。各地对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有关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核,凡不符合国发47号文件精神的政策文件一律停止执行,凡文件部分内容不符合要求的修改完善,符合要求的继续执行。经清理,共废止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18个、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259个,修改完善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10个、市县政府有关部门文件61个,继续执行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98个、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358个。

擅自扩大增减挂钩规模问题的纠正情况。国发47号文件下发后,有关省份一律暂停新的增减挂钩规划和项目审批;对已批准尚未实施的项目区,一律暂停实施,按国发47号文件规定进行整改;已实施的,按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清查规范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审定合格后,纳入增减挂钩试点管理,相应抵扣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目前,各地已撤销项目区108个,面积2.78万亩;停止实施项目区1776个,面积21.31万亩;其余超过下达指标已实施项目一律整改,相应抵扣增减挂钩周转指标。

自行开展建设用地置换等活动的纠正情况。国发47号文件下发后,各地全面停止审批新的置换项目,对国发47号文件下发前已经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撤销或者停止实施;对已经实施的置换项目按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整改。河北省停止使用已批准尚未落地的节余置换指标17.05万亩,撤销了尚未实施的18个新民居建设项目,涉及面积0.48万亩。浙江省停止了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暂停了复垦节约指标调剂使用。江苏省全面停止已经批准尚未实施的置换项目。各地对已经实施和暂停的置换项目按建新拆旧项目区进行整改,报国土资源部审定并上图入库的部分,纳入增减挂钩试点管理,相应抵扣增减挂钩周转指标。

他山之石:

湖南省在资金整合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益经验。如长沙县宇田项目一、二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投资74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办投资80万元,县水利局投资节水改造工程170万元,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安排土地流转财政补贴资金147万元,宇田农业自筹资金700万元,项目区充分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益。项目区通过土地整治共增加耕地100多亩,2010年仅蔬菜种植就带动农户增收200多万元。

天津市华明镇依托空港物流加工区、华明经济功能区、华明商务区的用工需求,对适龄农民定期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农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已达1.8万人。

四川省都江堰市在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提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即:打破“火柴盒”,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新居,实现建筑形态多样,提高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打破“军营式”,保护川西林盘,实现建筑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夹皮沟”,统一规划修建水电气、道路、通信、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村庄布局水平。

湖北省钟祥市将增减挂钩试点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将整理复垦新增耕地集中存入村土地存贷合作社,部分继续发包给农户耕种,部分用于村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实现了规模经营、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多赢”。

于增减之间体会表达之妙 篇5

一、想象补白, 感受童真童趣

首先,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联系上下文, 想象“我”当时的神态、语气, 给“我”说的话加上提示语。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 答案精彩纷呈。比如给最后一个“说”前加提示语, 一个同学提出了加“气冲冲”;另一个同学却觉得不好, 认为这个词显得“我”过于霸道了, 可以用“气呼呼”。这时, 又有同学提出可以用“气鼓鼓”, 这样更能表现“我”虽然很生气但却非常天真可爱的样子。

讨论结束后, 我出示结果: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一片狗尾草时, 他问我:“这是什么?”

我 (得意洋洋地) 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 笑得够了, 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 (一本正经地) 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 我就 (噘着嘴, 生气地) 说:“你不信, 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 远远地就抛给祖父, (双手叉腰, 气鼓鼓地) 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最后, 再让学生根据所填词语, 把语气、神态给读出来。学生很快就读得入情入境, 仿佛那个天真可爱的童年萧红活生生地站在大家面前。

二、还原文字, 体会表达之妙

接下来, 我又把所加词语全部去掉, 让学生再次读原文。因为有刚才的铺垫, 虽然去掉了表示语气、神态的词语, 但学生通过想象依然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精彩, 读得生动有趣。但是仅仅达到这一步还不够, 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精妙呢?

这时, 我又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却没有使用一个表示语气、神态的词语呢?于是, 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刚才同学们加的词语都非常生动, 可是作者在写的时候为什么一个修饰性的词语都没有用呢?

生:我想, 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看起来作者没有写神态, 其实神态都隐藏在文字的后面, 只要用心读, 就能想象出来。

师:是的, 阅读需要仔细揣摩。

生:我觉得这样写反而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加的词语不同, 感受到的人物形象也不一样。

师: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生:我觉得加了词语后读起来生动了, 但是却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生:我认为不用修饰性词语更能表现萧红小时候就是个直性子的人, 说话直来直去的。

师:“天然去雕饰”, 不描写也是一种描写, 更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语文课上, 我们不仅要关注作者在表达什么, 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精妙的表达, 并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之物。在这段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填空补白的方式, 想象“我”的神态、语气, 感受童真童趣, 以此来“得意”;然后又还原文字, 让学生通过前后比较, 领悟简洁含蓄、韵味十足的文字, 从而“得言”。增减之间, 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 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精妙, 既“得意”又“得言”。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初探 篇6

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5]207号) 精神, 制定了《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实施意见》, 对挂钩工作的开展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并制定了《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区规划编制要点》和《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区实施计划编制要点》。2007年3月, 首期选定了九龙坡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长寿区、大足县等7个区县为挂钩试点单位。由项目区所在地乡 (镇) 政府委托相关专业编制机构, 认真开展了挂钩试点项目区规划的编制。2009年, 受九龙坡区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委托, 重庆市蓝德国土资源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实地调查等方法, 编写了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笔者也参与其中。

九龙坡区在过去几年里,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区农村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群众生活富裕, 人居环境良好的局面。但是白市驿镇农村建设用地零星分散, 点多量大, 利用粗放。据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 项目区农村宅基地人均用地达到175平方米, 户均近600平方米。为实现切实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努力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盘活用好农村建设用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积极探索通过“拆旧建新”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周转使用建设用地势在必行。

本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实施城乡挂钩项目为例,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定性、定量、系统的分析, 通过介绍项目区的基本情况、开展挂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挂钩效益评价分析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再现挂钩实施的全过程, 加深对挂钩的认识。并通过实施挂钩能够更好地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更快更好地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基本认识

(一)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以下简称挂钩)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及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及建新地块) 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1. 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挂钩政策的实施, 可以使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 引导农民有序进城, 引导村庄聚并。通过政策的落实, 可以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 不仅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还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把城乡放在一个项目区内考虑, 有利于统筹安排城乡工作, 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为城镇建设用地, 尤其是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拓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 耕地总量减少和用地需求量增加的矛盾在一些地区越来越突出。通过“挂钩”把村庄建设用地整理出的结余指标用于城镇建设, 可以缓解当前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问题。

3. 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 将有效推进“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 农民居住向城镇及中心村集中, 基本农田向保护区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将整理所得到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等量置换到城镇建设区, 可以为城镇发展扩展空间。

4.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暴露出空间布局不合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同步增长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耕,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可以保持耕地总量平衡, 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研究区概况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挂钩项目区总规模为93.59公顷, 其中拆旧区49.78公顷, 建新区43.81公顷。其中, 拆旧区分布在白市驿镇高田坎村、高峰寺村、清河村和石板镇梅乐村、黄家堰村5个村。涉及拆迁总人口4100人, 共960户。拆旧地块117个, 总面积49.78公顷, 通过整理复垦, 新增耕地43.81公顷, 其它农用地5.97公顷。建新区分布在白市驿镇高田坎村、高峰寺村、清河村, 总规模43.81公顷, 其中占用农用地43.81公顷 (其中:耕地38.55公顷, 其它农用地5.26公顷) , 包括农民集中安置区8.30公顷, 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5.33公顷, 城镇建新地块面积30.18公顷。通过本项目, 可以净增耕地5.97公顷。

三、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项目区开展挂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 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需要

根据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项目区2005—2010年的土地变更调查资料, 对2005年到2010年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和比重增减情况进行分析 (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5—20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899.69亩, 减幅达15.78%;园地面积减少37.57亩, 减幅达5.67%;林地面积减少231.564亩, 减幅达到9.66%;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245.78亩, 减幅达20.53%;独立工矿用地减少2100.60亩, 减幅达86.45%。与之相反, 城市用地数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2010比2005年增加4500.01亩, 增加幅度达到100%。可见城市化是建设用地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 区政府对废弃工矿用地进行改造, 提高土地利用率, 未利用地的减少也同样反映了这一问题。

(二) 城市规划的要求

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7~2020年) 》;《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2010年) 》。规划的核心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 也是九龙坡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建设都市后花园的主战场, 是发展一、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园区。为加快落实九龙坡区城乡规划, 必须充分发挥园区的区位、政策等优势, 保障各类项目的用地需求, 优化区域用地结构, 科学合理的调整用地布局, 解决村域用地矛盾,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城乡统筹步伐,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城乡挂钩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措施。

(三) 园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白市驿都市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是九龙坡区都市农业先导性工程、国家级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规划范围约为23平方公里。自2003年启动建设, 先后投入近2亿元, 征用土地500亩, 完成了重庆市农业展览中心、农转非安置房、白彭路景观绿化带、架设电力专线及修建园区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程。根据《九龙坡区“十一五”都市花卉产业规划》和《白市驿花卉产业示范园区核心区控制性规划》, 结合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近几年园区用地情况, 预计2012年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为150公顷。但由于建设用地指标不足, 极大地制约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开展挂钩试点工作可以部分解决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对建设用地指标的需求, 缓解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国土资源部在《关于适应新形势切实搞好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217号) 中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进一步丰富土地开发整理内涵, 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改善村容村貌上下功夫,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要“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 对项目进行科学设计、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以农村建设用地为主的综合土地整理,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也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平台。

四、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有利条件

(一) 统筹城乡先行示范区的改革政策支持

九龙坡区是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示范区, 目前正在开展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服务体制、财政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多项制度、体制改革, 为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 有利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1. 优越的区域位置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连续几年经济总量居全市第一, 具备一定的“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的基础。规划区地处重庆主城区一环和二环高速公路之间, 距离市中心20公里、机场40余公里, 是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给规划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2. 便捷的交通体系

规划区占据便捷的交通体系。在建的重庆外环高速路与规划的中环快速干道将西部新城与主城各大片区连为一体;向东已有3条穿山隧道和规划中的2条穿山隧道与都市核心区相接;向西经成渝高速路连接渝西及四川内江地区;向南经渝泸 (滇) 高速路、规划中的渝滇快客铁路连接川南、黔北和云南东北地区, 走向东南亚;向北经襄渝铁路、遂渝快客铁路和渝遂、渝武高速公路与川北、陕南连结, 形成高速快捷的对外进出通道。规划区内有重庆铁路枢纽西环的西 (永) 铜 (罐驿) 联络线, 有规划扩建的白市驿铁路货站 (300万吨能力) 与土主铁路集装箱站互补;南部有长江铜罐驿、黄谦两个深水码头, 可与目前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九龙港构成主城西部综合物流交通运输体系。

3. 大型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

重庆市农科院及其系统工程, 是重庆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具有省一级的以重庆市农科院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系统集成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撑, 是建设规划区的农科科技系统的重要载体。该项目发展过程中, 将会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 并增加区域内的人口流动速度, 给规划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 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

白市驿国家级花卉苗木产业园区包括高峰寺、高田坎、清河、太慈、真武、大河6个村, 本次规划涉及的高峰寺、高田坎和清河三个村的主要部分是该产业园区核心区。目前白市驿镇的花卉苗木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规划区3个村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也已具备一定档次, 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民人口约占规划区人口的1/4, 覆盖规划区1/4左右的面积, 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花卉产业同时带动了观光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三)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大

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内农村居民点布局混乱、分散, 宅基地、道路、公共设施、坑塘水面、空闲地相互混杂, 建筑物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容积率过低, 不少单层简易房屋占地面积大, 不同结构的新旧住宅交错;农村建房秩序混乱, 限制较多, 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新不拆旧、一户两宅, 户口迁出、人在外居住但宅基地空置等现象普遍,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通过摸底调查, 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所辖23平方公里内有农村人口19614人, 农户6802户, 人均占用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 171平方米, 户均占用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 599平方米。如果拆旧后全部按住宅小区模式安置, 容积率按1.5, 户均占用土地面积100平方米计算, 可以大量节约建设用地指标。根据《白市驿花卉产业示范园区核心区控制性规划》和《白市驿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 花卉苗产业示范园区将整理土地43.81公顷。

五、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的分析

挂钩项目的效益表现为挂钩项目实施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指标的改善。在对研究区域的基础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考虑一般挂钩项目的共同特点。本着定量、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指标的筛选, 确定经济效益指标3个、社会效益指标3个、生态效益指标2个, 构成挂钩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一) 经济效益

根据上文分析, 选择项目区人均GDP增加值 (C1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率 (C12) 、土地单产增加率 (C13) 三个指标来表征挂钩项目的实施给研究区域带来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分析, 这三个指标的基本量化指标见表2。

1. 项目区人均GDP增加值

项目区人均GDP增加值=挂钩后项目区人均GDP-挂钩前项目区人均GDP

其中:人均GDP=项目区GDP/项目区总人口数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人均GDP为0.81万元/人, 挂钩后项目区人均GDP为0.92万元/人,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人均GDP提高0.11万元/人, 提高比例为13.58%。

2.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率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率= (挂钩后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挂钩前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挂钩前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0%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940元/人, 挂钩后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728元/人,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788元/人, 提高比例为13.27%。

3. 土地单产增加率

土地单产增加率= (挂钩后项目区每公顷土地的单产-挂钩前项目区每公顷土地的单产) /挂钩前项目区每公顷土地的单产×100%

其中:土地单产=项目区总GDP/项目区总土地面积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土地单产为6.88万元/公顷, 挂钩后项目区土地单产为7.50万元/公顷,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土地单产提高0.62万元/公顷, 提高比例为9.01%。

(二) 社会效益

根据上文分析, 选择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 (C21) 、人均交通面积增加率 (C22)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 (C23) 三个指标来表征挂钩项目的实施给研究区域带来的社会效益变化情况。

1. 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

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 (挂钩后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挂钩前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 /挂钩前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100%

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项目区年均总产值/项目区年均总有效劳动力数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36万元/人, 挂钩后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53万元/人,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为0.17万元/人, 提高比例为12.50%。

2. 人均交通面积增加率

人均交通面积增加率= (挂钩后项目区人均交通用地面积-挂钩前项目区人均交通用地面积) /挂钩前项目区人均交通用地面积×100%

其中:人均交通用地面积=项目区总交通用地面积/总人口数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人均交通用地面积为5.49平方米/人, 挂钩后项目区人均交通用地面积7.61平方米/人,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人均交通用地面积增加率为2.12平方米/人, 提高比例为38.62%。

3.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

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 (挂钩后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挂钩前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 /挂钩前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100%

其中:人均耕地面积=项目区总耕地面积/总人口数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为1.09亩/人, 挂钩后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为1.13亩/人,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为0.04亩/人, 提高比例为3.67%。

(三) 生态效益

根据上文分析, 选择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值 (C31) 、土地垦殖率增加值 (C32) 两个指标来表征挂钩项目的实施给研究区域带来的生态效益变化情况。

1. 森林覆盖率增加值

森林覆盖率增加值= (挂钩后项目区森林面积-挂钩前项目区森林面积)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为8.72%, 挂钩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为9.17%,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率为0.45%, 提高比例为5.16%。

2. 土地垦殖率增加值

土地垦殖率增加值= (挂钩后项目区耕地面积-挂钩前项目区耕地面积)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根据表2中数据可计算:挂钩前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61.55%, 挂钩后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61.75%, 由此可知经项目区挂钩的实施, 项目区土地垦殖率增加率为0.20%, 提高比例为0.32%

六、挂钩中存在的问题及促进挂钩实施的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1. 对挂钩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挂钩”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重要措施, 也是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平台。一些地方对挂钩试点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到位, 特别对政策规定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未能较好地领会“挂钩”的内涵。

2. 资金投入比较大

挂钩项目的实施一般需要政府前期投入启动资金, 进行拆迁安置。从研究区域的情况来看, 其总投资为1.90亿元, 投资数额巨大,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要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十分困难, 同时还背负着比较大的风险。

3. 拆迁、安置是挂钩工作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项目实施是对整个项目全面的统筹, 涉及拆迁人口较多, 搬迁户数为960户, 共4100人, 增大了挂钩项目的实施难度。

4. 挂钩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困难

挂钩规划属于新兴事物, 其理论和实践借鉴有限, 在开展挂钩试点工作中, 如何促使挂钩规划与产业导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各类用地布局等多项内容融合为一体是比较困难的问题。

(二) 促进“挂钩”实施的建议

1. 实行周转指标扶持

挂钩周转指标是指通过预先下达一定数量的周转指标用于挂钩项目区建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根据管辖区域实际情况, 可以下达一定数量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 专项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成耕地来归还指标。在3年内用增加的耕地指标归还, 归还面积不得少于周转指标面积。

2. 建立农村城乡挂钩的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应以政府为主, 现有政府财政出资或进行部分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解决, 在通过整理后的土地增值、挂钩建设用的指标出让金、相关税费等收益来平衡预算, 吸引开发商的投资。

3. 以人为本, 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在挂钩实施过程中, 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试点的积极性, 使挂钩试点真正成为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严格按照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的规定, 对被拆迁农民都进行足额补偿和妥善安置,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保障其长远生计。

4. 制定优惠政策, 明晰土地产权,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坚持“谁整理、谁收益”的原则, 结合税费坚守的优惠政策, 调动农民对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明细土地产权调整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把土地整理后的收益分配与土地整理改造相联系。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激励机制, 从而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地配合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七、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 增减挂钩政策能够缩减农村建设用地, 规范居民点建设, 新增城镇建设指标, 从而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促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度, 并为产业经济和城镇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但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利也有弊,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操作不当, 很容易造成不利的一面, 流于形式, 使农村和农民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 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该处理好城乡统筹的关系, 要重视农民的意愿, 注意保护好农民利益;同时要避免为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 最终使政策初衷充分实现。

摘要:本文在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内涵、操作方法、挂钩实施的意义及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 以重庆市白市驿镇为例, 分析了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并对研究区域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后的效果及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 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提出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宇, 欧名豪.钩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 2006 (3) :23.

[2]庄杜明.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关于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国土资源通讯, 2005 (19) :37.

[3]曹蕾, 田水松, 张孝成.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展及成因分析[C].建设集约节约型社会论文集, 2006: (3) .

[4]陈美球, 吴次芳.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经济地理, 1996 (6) :97-100.

[5]杨庆媛, 张占录.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及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3 (6) :115.

[6]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高峰寺村、高田坎村、清河村土地利用规划 (2008-2012) , 2008.

[7]段瑞兰, 孙凯.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的思考[J].山东国土资源, 2007 (11) :32-34.

[8]调查发现: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存在四大问题[R].领导决策信息, 2007 (12) :24.

[9]胡建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法律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6) :52-54.

对增减股份会计处理的反思 篇7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长期股权投资》”),第十四条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应按增购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并确认相应损益,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累计变化额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在不出售原有股权的情况下,通过增购股权,变更资产类别,使得增购日原有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确认为当期损益,同时,如果原有股权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原有股权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也转入当期损益。举例说明如下:

例1:2016年1月4日,A上市公司通过D证券公司购入B上市公司5%的股份100万股,每股7元,不准备随时出售;6月30日,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格为每股7.70元。7月15日通过D证券公司再次购入B上市公司15%的股份300万股,每股8元,A公司派出一人担任B公司董事。

在本例中,A公司通过增购股份取得了派出董事的权力,从而拥有对B公司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A公司持有股权的目的已经从赚取差价转为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以支持和配合A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按照新《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对上述股权的核算应从原来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调整为基于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增购日原有股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转为当期损益,原有股权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转为投资收益。A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2016年1月购入上述股票。

2.2016年6月30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3.2016年7月15日增购股份。

4.对原持有股份进行调整。

从上述分录可以看出,A公司在没有转移风险和报酬的前提下,通过增购股份变更了资产类别,确认了原持有股份的收益。对于上述处理方法,很多理论研究者以“涉及不同类别投资之间的转换,应视同处置旧资产,重新购买新资产”的核算原则对其进行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不符合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转移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确认收入的基本条件,通过增购股份、变更资产持有目的,虽然改变了资产类别,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因此视同处置旧资产的说法在理论上并不成立。这类经济业务的本质与将产成品用于在建工程的本质完全相同,都是资产类别的转换,但后者在会计上并没有确认销售收入,那么为什么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就要确认为销售呢?

第二,不符合可比性原则。新《长期股权投资》第十四条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追加投资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原有股权投资应按转换日公允价值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追加投资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原有股权投资应按转换日账面价值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显然这两者都属于不同类别投资之间的转换,但是它们却按不同的价值转入新的投资类别,因此不能用“处置旧资产,重新购买新资产”来解释不同类别投资之间的转换。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长期股权投资》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规定”并不妥当,很容易成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那么对该类业务应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这里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原有股权如何结转,按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增购股份后,原持有的股份要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结转时是按账面价值还是按转换日的公允价值进行结转,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有些人士主张不管转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权益法还是成本法,原持有的股份都要按转换日的公允价值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这种转换的起因是资产类别变更,但是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因此这类业务的处理原则应该与在建工程领用产成品的处理原则相一致,都按照账面价值进行结转,这是基本原则。但是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要核算和确定商誉,而商誉是取得日所拥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和股权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异。在追加投资产生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情况下,商誉是初始投资与追加投资在追加投资日的账面价值与该日所拥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的差异。为了确保商誉计算的可比性,必须将初始投资持有股份的价值调整为追加投资日的公允价值,与新增股份一起计算商誉价值。仍以例1为例,2016年7月15日增购股份后,A公司取得了对B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权力,应将股权投资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调整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商誉价值应该是7月15日所拥有股份的公允价值与所持股份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月30日的公允价值,如果按账面价值结转,商誉计算的结果就是7月15日的公允价值与6月30日的账面价值之间(仅指原持有的股份,不包括新增股份)的差异,显然这些数据之间在时间上缺乏可比性,这种商誉的计算结果与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对商誉的计算要求不符,因此我们必须将原所持股份的价值从6月30日调整为7月15日的公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商誉计算时间上的一致性。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表示初始投资成本,因此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时,不需要将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为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只需要按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第二,原有股权按公允价值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时,公允价值与转换日账面价值的差异如何处理?对此,新《长期股权投资》要求将上述差异转入当期投资收益。本文在前面已经指出,这种处理方法并不妥当。笔者认为,类似业务的处理应当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合法性,即不能违背收入确认原则;二是可比性,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在其他会计准则已经得到体现;三是稳健性;四是没有漏洞,即企业无法利用这种处理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结合上述原则,笔者建议: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未来处置股权时,将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与房屋类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方法基本一致,同时企业也不可能利用该处理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例1中7月15日原持有股份转换的账务处理如下:

原持有股权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化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70万元以及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其他综合收益30万元,应当在A公司处置上述股份时,转入当期损益。

二、处置部分股权对盈余的影响

新《长期股权投资》第十五条指出: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在丧失控制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可以发现,部分处置股权后,如果剩余股权改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那么这部分股权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也确认为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对企业而言,虽然剩余股权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得到转移,但通过变更资产类别,全部股权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化都已经转化为资产类别转换当期的损益,因此这种处理方法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

需要注意的是,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过程中因故提前出售,那么剩余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般情况下应按公允价值全部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转为其他综合收益;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处置后剩余股权改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两类经济业务在本质上完全一致,但是处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认为现行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不同准则之间缺乏相关性和一致性,这也进一步说明新《长期股权投资》对该业务的处理存在不当之处。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上述经济业务呢?与增购股权业务相同,我们仍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剩余股权是否按账面价值结转?二是按公允价值结转时,如何确认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前文已经指出,这种业务仅仅是资产类别发生了变化,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因此原则上应该按账面价值结转。但是,如果按账面价值结转,那么未来期间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化就会出现与时间不符的问题。举例说明如下:

例2:A公司持有B公司30%的股权,2016年1月1日和8月1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都是6 800万元,相关明细账余额为投资成本6 000万元、损益调整50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300万元。2016年8月1日处置50%的股权,出售价为3 800万元。剩余股份公允价值也是3 800万元,准备长期持有。2016年12月31日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按照现有会计准则,A公司剩余股权处理如下:

剩余股权如果按照账面价值结转,那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月1日的入账价值为3 400万元,2016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则会计相关账簿反映8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为600万元,而实际上该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额只有20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按账面价值结转,就会出现将1月1日至8月1日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8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从而使得相关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失真现象,这种结果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要求相违背。因此我们不能按账面价值进行结转,只能按公允价值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也同样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这样不仅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处理方法相同,而且与本文所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方法也相同,因此本文建议例2剩余股权的处理过程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建议在结转剩余股权公允价值时,按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部分进行结转,从而使得会计信息更加详实,更有利于决策。同时300万元的其他综合收益只结转已经出售的部分,尚未出售的股份不予以结转。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本文认为变更资产类别,不能确认相应的损益;原有股份是否按照账面价值结转取决于变更后类别的核算要求,如果按照公允价值结转,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同准则之间对相同性质的业务应采用相同或类似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准则之间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阳春晖.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转换的账务处理[J].财会月刊,2015,(16).

[2]孙金文.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转换的账务处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6,(10).

增减持股的十种情况(中) 篇8

三、情形③

情形③为持股比例由30%增至60%的情况,该情形下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一)处理原则

情形③既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08讲解》P46),同时也属于该准则中“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企业合并”(《08讲解》P34),还属于《企业合并》准则中的“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08讲解》P327),本文综合上述三处的处理规定,对情形③的会计处理进行讨论。这种情况下,持股变更日的会计处理分为两部分:账务处理和合并报表。

1. 账务处理

第一,追加投资时,首先按照追加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第二,按照成本法下确定投资成本和取得现金股利的处理原则,对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

第一,按照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的原则,比较初次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初次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比较追加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追加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综合考虑这两个差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和确定商誉;第二,按照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损益、取得现金股利和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的处理原则,对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既包括被投资方其他资本公积账面价值变动的项目,也包括两次投资之间被投资方资产增值。即,追加投资日是达到合并的时点,是母公司在备查簿中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权益法持续记录的起点,因此,应按追加投资日被投资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调整投资成本。

另外,还要对子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调整,以及编制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分录。

(二)会计处理

1. 账务处理

(1)追加投资的账务处理

(2)原股权投资的追溯调整

①原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原股权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成本法核算的调整

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损益、取得现金股利和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的处理,追溯调整为采用成本法的处理结果。

上述分录中会计科目可能出现在相反方向。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1)母公司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①长期股权投资的整体调整

注*:[(原投资对价一应享有原净资产公允份额)+(追加对价一应享有追加时净资产公允份额)]<0,取正数。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上述分录中会计科目可能出现在相反方向。

(2)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调整

(3)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三)例题

[例3]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取得集团外部的B公司30%的股权,成本为2 700万元,取得时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1。A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2009年1月1日,A公司又支付银行存款3 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当日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2。取得该部分股权后,A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假定双方2008年未发生任何内部及交易。投资后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8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A公司的会计处理:

1. 账务处理

(1)2009年1月1日追加投资

至此,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5 940(2 700+800×30%+3 000)万元。

(2)原持股30%的追溯调整

初次投资成本与应享有净资产份额的差额=2 700-6000×30%=900万元,无需调整初次投资成本。

确认的投资收益=800×30%=240(万元)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1)母公司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①长期股权投资的整体调整

两次投资的整体差额=(2 700-6 000×30%)+(3000-9 000×30%)=900+300=1 200(万元)

无需调整投资成本。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2)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调整

(3)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金额=5 940-240+900=6 600(万元)

商誉=(2 700-6 000×30%)+(3 000-9 000×30%)=900+300=1 200(万元)

四、情形④

情形④为持股比例由60%减至30%的情形,该情形下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

(一)处理原则

第一,处置投资时,按照普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原则进行处理;第二,剩余股权投资改按权益法核算,对剩余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第三,按照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损益、取得现金股利和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的处理原则,对剩余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只包括被投资方其他资本公积账面价值变动的项目,不包括两次投资之间被投资方资产增值。即剩余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的起点是初始投资日,持股变更日剩余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只是自初始投资日起按权益法持续计算的结果,因而不能按持股变更日重新确定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投资成本。

(二)账务处理

(1)按处置投资的比例结转投资成本

(2)剩余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剩余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

(3)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三)例题

[例4]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取得集团外部的B公司60%的股权,成本为4 200万元,取得时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1。A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09年1月1日,A公司出售持有的B公司的30%股权,取得价款3 000万元。当日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2。出售该部分股权后,A公司只持有B公司30%的股权,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假定2008年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及交易,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8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A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处置股权投资

处置前股权投资账面价值=4 200+800×60%=4 200+480=4 680(万元)

(2)剩余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剩余投资成本—应享有原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 100-6 000×30%=300(万元)

无需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3)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享有净利润份额=800×30%=240(万元)

五、情形⑤

情形⑤为持股比例由60%增至80%的情况,该情形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无需变更,始终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处理原则

情形⑤属于《企业合并》准则中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处理”(《08讲解》P331)。这种情况下,持股变更日的会计处理分为两部分:账务处理和合并报表。

1. 账务处理

追加投资时,按照追加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

第一,对于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确认投资损益、取得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等会计处理进行调整(按母公司持续记录的金额),重新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等,即初始投资日是采用权益法持续计算子公司投资的起点;第二,将追加投资成本调整到母公司记录的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因为不确认追加投资的商誉或营业外收入),两者的差额一方面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另一方面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留存收益。合并报表中体现的商誉,等于取得子公司时的商誉,即追加投资产生的商誉不予以确认。

另外,还要对子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调整,以及编制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分录。

(二)会计处理

1. 账务处理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1)母公司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①原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原股权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上述分录中会计科目可能出现在相反方向。

③调整追加投资的差额

调减额=追加投资成本一母公司记录的子公司净资产×追加投资持股比例

倘若:追加投资成本一母公司记录的子公司净资产×追加投资持股比例<0,则按其差额:

(2)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调整

(3)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三)例题

[例5]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取得集团外部的B公司60%的股权,成本为4 200万元,取得时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1。A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09年1月1日,A公司又支付银行存款2 000万元取得B公司20%的股权,当日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2。假定双方2008年未发生任何内部及交易。投资后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8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假定2009年1月1日要求编制合并报表。

A公司的会计处理:

1. 账务处理

2009年1月1日追加投资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1)母公司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2008年1月1日取得B公司60%投资时,B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完全相同。因此,A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即B公司对A公司的价值),同于2009年1月1日B公司的账面价值。

①原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投资成本差额=4 200-6 000×60%=600(万元),无需调整投资成本。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③调整追加投资的差额

调减额=2 000-6 800×20%=640(万元)

2009年1月1日A公司“资本公积一一资本溢价”余额为1000万元,足够冲减该差额。

至此,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4 200+2 000+480-640=6040(万元)。

(2)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调整.

2009年1月1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与账面价值相等,所以无需进行公允价值的调整。

(3)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商誉=4 200-6 000×60%=600(万元)

六、情形⑥

情形⑥为持股比例由80%减至60%的情况,该情形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无需变更,始终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处理原则

2009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处理的复函》(财会便[2009]14号)。这份文件要求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子公司的部分股权且转让之后仍不丧失对该子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转让获得对价与转让股权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合并报表上作为所有者权益反映。情形⑥持股变更日的会计处理分为两部分:账务处理和合并报表。

1. 账务处理

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时,按照普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原则进行处理,将转让对价与转让股权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

第一,对于剩余股权投资,按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确认投资损益、取得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其他权益变动等会计处理进行调整(按母公司持续记录的金额),重新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等,即,初始投资日是采用权益法持续计算子公司投资的起点;第二,将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收益转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合并报表中体现的商誉,是剩余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初始投资时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剩余持股比例份额之差。

另外,还要对子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调整,以及编制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分录。

(二)会计处理

1. 账务处理

按处置投资的比例结转投资成本: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合并报表过程中使用的子公司价值,均为母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即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价值)。

(1)母公司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①原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原股权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投资时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上述分录中会计科目可能出现在相反方向。

③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收益转入资本公积

(2)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调整

(3)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商誉=初始投资成本×剩余持股比例/全部持股比例一初始投资时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剩余持股比例

(三)例题

[例6]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取得集团外部的B公司80%的股权,成本为5 200万元,取得时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1。A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09年1月1日,A公司出售持有的B公司的20%股权,取得价款2 000万元。当日A公司和B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见表2。出售该部分股权后,A公司持有B公司60%的股权,仍能实质控制B公司。假定2008年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及交易,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8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假定2009年1月1日要求编制合并报表。

A公司的会计处理:

1. 账务处理

2009年1月1日处置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 200万元。

2. 合并报表的调整抵销分录

(1)母公司报表按权益法调整

2008年1月1日取得B公司60%投资时,B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完全相同。因此,A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即B公司对A公司的价值),同于2009年1月1日B公司的账面价值。

①原股权投资成本的调整

投资成本差额=5 200×60%/80%-6 000×60%=300(万元),无需调整投资成本。

②两次投资之间改按权益法核算

③处置收益的结转

将处置20%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转入资本公积。

至此,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4 380(5 200-1 300+480)(万元)。

(2)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调整

2009年1月1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与账面价值相等,所以无需进行公允价值的调整。

(3)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商誉=5 200×60%/80%-6 000×60%=300(万元)

(其他四种情形后文待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讨 篇9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1.1 政策的由来及内涵

2000年11月30日, 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0]337号) 明确提出:“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已经依法批准的试点小城镇, 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 用于实施建新拆旧, 促进建设用地的集中。”

2000年12月27日,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 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

2004年10月21日,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 第1次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2005年6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 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2005年10月11日, 《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土资发[2005]207号) 的通知, 提出在全国部分省市部署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

2006年4月, 国土资源部确定天津市等5省 (市) 的9个项目区成为第1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2007年7月13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169号) , 进一步规范就挂钩试点工作的有关问题。

2008年6月27日, 国土资源部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明确挂钩内涵:“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以下简称挂钩)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1.2 增减挂钩运作模式

1.2.1 政府主导模式。

指由政府来组织和管理城乡建设用地系统的协调运行, 从规划执行到验收都由政府来组织控制, 政府作为组织策划者, 负责项目选址立项、编制划设计方案、筹措资金、监督工程执行情况, 承担项目运行风险;企业是政府意志的具体行者, 负责安置公寓的建设和原农村居民点的复垦整理工程的实施, 保障项目的最终竣工验收。

1.2.2 市场主导模式。

指通过发展和完善城乡土地市场建设, 运用市场机制, 按照需求来组织农村居民点建新和复垦工作, 实现资金筹集运作与政府脱钩,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活跃市场、调节价格、降低风险以及有效管理来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工程质量;政府主要起到监督、引导、协调的作用, 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具体运作, 实现项目运作的市场化、企业化。

1.2.3 村集体自主型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运作模式。

指建新复垦的整个过程主要由集体土地所有者控制的一种运作模式。采用该类模式的地区一般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支付能力较强, 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农民进城入城镇或者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愿望相当强烈。

2 研究进展

从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看, 在挂钩中存在问题和意义方面, 胡传景等[1], 陈桂玲等[2], 王伟宏等[3], 吕寒[4], 郭若成等[5]分别结合调研或实践, 提出挂钩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实施挂钩的意义, 共性较大。胡建生[6]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法律问题, 农用地转用审批、用途变更登记问题, 挂钩中的土地征收和出让或划拨问题、审批权限的变化及影响进行了解释。苏高华等[7]针对农村居民点如何建设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认为农村居民点建设理论及实践必须纳入到区域城乡整体框架内考虑, 要根据区域经济实际适时、适度逐步推进, 农村居民点建设要注意体现“共性”和“个性”特征, 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指导制度、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农村居民点建设要采取多元化参与的运作模式。李旺君等[8]提出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城乡关系, 注意保护好农村利益, 同时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保护现象发生。

在实践研究方面, 徐卫东等[9]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提出全省可用于挂钩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并采用双因素分级法, 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点区域。甘立彩等[10]研究了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效益”, 特别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效益。袁敏等[11]对地处丘陵地区的重庆市北碚区静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项目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买晓森等[12]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 提出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赵婷婷等[13]以行政村为单位, 构建“土地自然生产能力评价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并应用Arc GIS6.5和SPSS11.5的分析功能, 将2套评价结果空间叠加, 生成高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高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低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和低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的4个类型区域, 并分别提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方向。

在挂钩交易的研究方面, 胡传景[14]提出应取消政府配置城乡用地增减指标规定, 全面建立出让城乡用地增减指标制度, 显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罗溢[15]介绍了成都市建立的“挂钩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并投入运行, 在全国开展挂钩试点的省市中属首创, 填补了挂钩项目无法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审批、管理的空白, 但该系统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做好与部、省挂钩工作的衔接, 进一步开发相关模块, 力求提高运用效率和运用范围。

从文献参阅可以看出, 目前的研究多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证分析、挂钩效益、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挂钩实施中的问题, 而对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不多。另外, 从作者单位看出, 专家学者针对此发表学术文章的并不多, 而地方国土部门人员讨论较为热烈。

3 局限性

从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及研究现状来看, 笔者认为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限制了有效市场竞争。

3.1 区域局限性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中提到,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即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提前捆绑在一起且在同区域要求面积相等, 不利于跨行政区的操作, 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2 市场局限性

目前, 增减挂钩试点的实施均以建新拆旧项目形式开展, 即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一对一固定, 反映不出拆旧地块的潜在价值, 也剥夺了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城乡统一市场的权利, 不利于农民增加集体建设用地的收入, 限制了市场机制运行范围。

4 内涵创新

从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2个角度, 阐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涵义, 笔者将其内涵定义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或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扣除安置村民用地后的指标,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交易, 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5 结语

在总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新的内涵, 从形式上可以通过项目区进行同一地区内挂钩, 也可以通过指标交易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是可以在保证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不减少、甚至增加的前提下, 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二是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三是将分散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利用, 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利用效率;四是通过交易所内市场化的流转, 体现指标货币化的价值,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创新意义和指引作用。

摘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是国家推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促集约、促统筹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介绍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提出存在的局限性, 并作出新的内涵解释, 以期指导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施工调查下一篇:头孢唑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