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唑肟

2024-10-16

头孢唑肟(通用7篇)

头孢唑肟 篇1

摘要:头孢唑肟酯是头孢唑肟的前体药, 口服后能够表现出更理想的胃肠吸收, 以头孢唑肟钠为原料, 从制备特戊酸碘甲酯开始, 经酯化反应后简单处理, 直接制得纯度较好的头孢唑肟酯, 本制备方法简便, 适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头孢唑肟酯,化学合成,特戊酸碘甲酯

头孢唑肟酯是将口服不易吸收的头孢唑肟 (CZX) 制成C4羧基的酯, 口服后在消化道经非特异性酯酶水解释放头孢唑肟而呈现抗菌作用。研究表明, 各种酯基中, 特戊酸甲酯 (pivoxil) 在口服后的胃肠吸收更加理想, 是目前第三代头孢菌素4位修饰最常用的酯。将头孢唑肟酯7位侧链的氨噻肟酸上的2位的游离氨基与丙氨酸修饰可以制成双功能前药头孢唑肟丙匹酯 (CZX-AP) , 该药目前在日本已经处于III期临床阶段, 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头孢唑肟酯可由头孢唑肟或其碱金属盐、有机胺盐与特戊酸碘 (氯) 甲酯缩合制得, 文献报道的后处理方法为柱层析方法, 成本高, 不利于工业化大生产。作者以头孢唑肟钠为原料, 与特戊酸碘甲酯缩合后, 不需柱层析, 直接用溶剂沉淀即得到符合标准的无定形产物。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优点。

1 合成方法的选择

在试验中, 我们发现缩合过程中使用的特戊酸氯甲酯性质比较稳定, 但是反应活性不高。特戊酸碘甲酯是无色透明液体, 反应活性较高, 但是非常不稳定, 在空气中或见光都会被氧化分解出碘元素, 降低缩合效率, 反应中一般采用新鲜制备的特戊酸碘甲酯, 如果颜色变深, 可以甲苯提取后, 用亚硫酸氢钠溶液洗涤后, 减压蒸馏即可得到合格产品。

反应中使用的缚酸剂为碱金属碳酸盐或1, 8-二氮杂二环 (5, 4, 0) 十一烯-7 (DBU) 等, 经过试验对比发现, 使用K2CO3可以达到与DBU相当的收率而且价格低廉, 便于工业化。

2 实验部分

2.1 特戊酸碘甲酯的合成

将碘化钠15g (0.1mol) 和三氧杂环己烷3g (0.03mol) 溶于125ml乙腈中, 在室温搅拌下加入特戊酸氯甲酯14.3g (0.095mol) , 30min内加完, 加入过程中有白色氯化钠固体析出。混合物在室温避光反应12~18h后, 用5%亚硫酸氢钠溶液, 蒸馏水轶洗。甲苯层干燥后浓缩后减压蒸出产品19.5g (48~50℃/3mm Hg) 。

2.2 头孢唑肟游离酸的合成

称取头孢唑肟钠5.0g (12.3mmol) , 溶解于20ml水中, 冰水搅拌下滴入25ml0.5mol/L HCl酸化, 调节p H至2.0, 将析出的白色沉淀滤出, 乙酸乙酯洗涤后, 真空干燥器中干燥过夜, 得到游离酸4.34g (92%) 。

2.3 头孢唑肟酯的制备

250ml三口瓶中加入头孢唑肟钠4.6g, 无水碳酸钾3.2g, 混悬于23ml干燥的DMF (二甲基甲酰胺) , 降温至-15℃~-20℃, N2保护下, 滴入特戊酸碘甲酯3.9g, 避光状态下保持上述低温继续反应, TLC监测反应进程。Rf=0.41[乙酸乙酯∶环己烷 (3∶1) ]。反应结束后, 反应液倾入200ml冷水中, 玻棒研磨成固体, 滤出后真空干燥得到类白色固体4.3g (77%) , HPLC含量83%。进一步纯化将粗品溶解于15ml乙酸乙酯中, 再滴入100ml异丙醚中, 析出白色沉淀滤出干燥既得精品, 纯度94% (HPLC面积归一法) , mp 130~132℃。

元素分析计算值:C19H23N5O7S2, C46.06, H 4.66, N 14.07;实测值:C 46.49, H5.08, N 14.27。

3 结果和讨论

3.1 反应原料头孢唑肟游离酸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好, 根据比较, DMF及二氧六环的混合溶剂 (5∶3) 效果要优于单一溶剂。

3.2 在不同时间 (1.0、1.5、2.0和3.0h) 对酯化反应进行TLC监测, 结果表明, 反应1.0时出现副产物 (Rf=4.4) , 3.0h时反应达到平衡点, 但是副产物的比例比较高, 综合这两点, 反应2.0h可以达到较好的收率。

3.3 反应结束的后处理中, 文献报道的方法一般为加水终止反应, 用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等溶剂提取, 将提取后的溶剂干燥浓缩得到油状物粗品, 柱层析进行纯化, 得到的精品, 但是产品损失比较大, 很难用于工业化生产。经过实验我们发现, 反应结束后加水并不能完全终止反应, 在提取后的干燥过程中, 特戊酸碘甲酯会被提取到有机相中继续和原料反应, 生成副产物, 导致产品纯度低。

经过实验, 我们采取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倾入大量水中, 等固体完全析出后抽滤, 得到白色固体真空干燥, 粗品纯度可到80%以上。进一步纯化含量可达90%以上, 满足头孢菌素原料药的要求, 克分子收率达到70%以上。该处理方法简单, 价廉, 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头孢唑肟 篇2

儿童是可以使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的,但6个月以下小儿使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儿童常用量按体重一次50mg/kg,每6~8小时一次。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可用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加在10%葡萄糖注射液、电解质注射液或氨基酸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分钟~2小时。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使用期间应注意,拟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其他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因为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已证实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中约5%~10%可对头孢菌素出现交叉过敏反应。因此有青霉素类过敏史患者,有指征应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时,必须充分权衡利弊后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如以往发生过青霉素休克的患者,则不宜再选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如应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时,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地抢救,给予肾上腺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等紧急措施。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引起假膜性肠炎,包括头孢唑肟。如在应用过程中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必须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与其他抗生素相仿,过长时间应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可能导致不敏感微生物的过度繁殖,需要严密观察,一旦发生二重感染,需采取相应措施。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溶解后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7小时,冰箱中放置不宜超过48小时。

头孢唑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4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9~64岁, 平均年龄35.4岁;42例患者中16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感染, 12例患者为急性支气管炎, 10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4例患者为肺部实质病变。试验组中男29例, 女13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37.5岁;42例患者中17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感染, 11例患者为急性支气管炎, 9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5例患者为肺部实质病变。两组患者均经胸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患者均未患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伤情况, 近期未接受相关抗菌药物检查, 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方式, 即将2 g头孢曲松钠注入250 ml浓度为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 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 1次/d;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唑肟钠治疗方式, 即将2 g头孢唑肟钠加入250 ml浓度为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 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0 d,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成本。

1.3评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给予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以及细菌学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情况。将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四个等级, 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查显示恢复正常为痊愈;患者病情明显改善, 但检查指标中有1项未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病情进步但不明显为进步;患者用药3 d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10%,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采用最低成本实现确定目标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试验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注: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病症, 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下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的衍生物,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5]。头孢唑肟钠与头孢曲松钠均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与第一、二代相比, 其抗菌谱更广, 抗菌活性更强。经过本组试验可以看出, 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在治疗成本方面, 头孢唑肟钠的治疗成本明显低于头孢曲松钠, 因此头孢曲松钠相较于头孢唑肟钠治疗效果较好, 且治疗安全、费用低,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海晴.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2) :2092-2093.

[2]肖厚平.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中国药业, 2013, 22 (6) :85-86.

[3]金利家, 童淑红.3种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中国药业, 2012, 21 (4) :5371-5372.

[4]王本杰, 倪美媛, 郭瑞臣.头孢曲松与头孢噻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对比分析.中国药学杂志, 2001, 36 (5) :345.

头孢唑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110例, 经体检、胸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均确诊。同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者、造血系统疾病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近期接受过其他相关抗菌药物治疗者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由于选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随机将110例患者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55例。研究1组55例患者中男70例, 女40例;年龄18~63岁, 平均 (36.4±12.1) 岁;其中包括15例急性支气管炎, 13例慢性支气管患者, 24例支气管扩张感染, 3例肺部实质病变。研究2组55例患者中男72例, 女38例;年龄19~62岁, 平均 (36.1±12.3) 岁;包括16例急性支气管炎, 12例慢性支气管患者, 25例支气管扩张感染, 2例肺部实质病变。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1组采用头孢曲松钠 (生产厂家: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604, 产品批号1102228) 进行治疗, 即将加入2g头孢曲松钠加入250ml浓度为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行静脉滴注, 每天1次;研究2组采用头孢唑肟钠 (单位名称: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438, 产品批号110415) 进行治疗, 即将2g头孢唑肟钠加入250ml浓度为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行静脉滴注, 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0天。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和咳嗽、咯痰、气促等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以及细菌学检查。

1.4 疗效评价标准[3]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划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检查、肺部X线检查、细菌学检查等均恢复正常;②显效:病情显著改善, 但上述指标中至少有1项未达到正常水平:③进步: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④无效:用药72h后病情无变化甚至有所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5 成本-效果分析[4]

成本-效果分析就是将药物治疗成本 (C) 与临床疗效 (E) 转化为以以货币为单位的具体数字, 以利于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估。其分析目的是实现寻求达到治疗目标的最低成本的治疗方案, 即在成本与效果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C/E) 即成本 (C) 与效果 (E) 比值, 将成本与治疗效果有机结合起来, 表示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 比值越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研究1组总有效率为89.1%, 研究2组总有效率为85.5%,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的确定:本研究只统计整个治疗过程每组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其中, 研究1组所用头孢曲松钠单价为4.37元/支, 剂量为0.5g/支, 治疗总费用=4.37×4×10=174.8元。研究2组所用头孢唑肟钠单价为36.3元/支, 剂量为1.0g/支, 治疗总费用=36.3×2×10=726元。研究1组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值明显低于研究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2。

2.3 两组敏感度分析[5]

由于药物经济学研究分析中的变量存在潜在偏倚或不确定性本市未不可控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因而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敏感分析。假设在不就得将来药品的价格下降约10%, 则两组C/E分别为1.76、7.64, 比较发现, 研究1租的比值仍明显低于研究2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现象, 且尚未造成器质性损伤。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之一, 主要指由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声带以下部位呼吸道的感染, 包括慢性肺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6]。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一般较高, 不仅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使病情恶化, 甚至还可能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同时, 随着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 医药成本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而医药费用的过度增长、看医难、看医贵已发展成为一个公众的社会问题, 直接导致药品广泛的不规则使用现象, 且耐药性事件的发生情况也有明显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7]。因此, 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 不仅要不断加强对药物使用和开发的研究, 还要不断加强对各类药品的经济学分析, 尽量降低药物费用,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系一组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 (7-ACA) 即头孢烯的β内酰胺抗生素, 具有强效抗菌、疗效显著、毒性低、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8]。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唑肟钠均属于第3代头孢菌素, 在药理、药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均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且其抗菌作用明显超过第l、2代头孢菌素, 尤其适用于重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例如免疫功能低下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的重症感染以及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并伴随有革兰阳性菌或厌氧菌的混合感染[9]。同时, 第3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霉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更为强大的组织穿透力, 体内分布较广, 因此可广泛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胃肠道、胸腔、腹腔、瓮腔、胆管、骨关节、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严重感染, 以及术后感染、创伤、烧伤、脑膜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重症感染[10]。此外, 在抗菌谱方面第3代头孢菌素较1、2代也有明显扩大, 对消化球菌、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11]。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头孢曲松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为89.1%, 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为85.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 由于两组患者的相关检查费用和治疗时间等基本一致, 因此本实验只对治疗药物费用进行了考虑。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头孢曲松钠具有较为理想的成本-效果比值, 且明显低于头孢唑肟钠。头孢曲松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且价格低廉,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3年两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55例。研究1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 研究2组采用头孢唑肟钠进行治疗, 并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研究1组的总有效率略高于研究2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1组的成本-效果比值为1.96明显低于研究2组的成本-效果比值8.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现象。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且价格低廉,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孢曲松钠,头孢唑肟钠,下呼吸道感染,药物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肖厚平.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唑肟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业, 2013;22 (6) :85~86

[2] 罗远良, 冯玉琼.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5:15~16

[3] 蔡国强.4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 (26) :117~118

[4] 谷玉行.三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3:558~559

[5] 金利家, 童树洪.3种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业, 2012;21 (4) :49~50

[6] 廖洪娟.两种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天津药学, 2009;21 (5) :44~45

[7] 梁爱东.四种抗生素方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药学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2:388~389

[8] 秦德新.头孢类抗生活素药物临床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5 (z1) :385

[9] 黎剑.3种抗生素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9;7 (8) :168~170

[10] 祁相义.对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呋辛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22 (10) :3992~3993

头孢唑肟 篇5

关键词:头孢唑肟钠,贫血, 溶血性

1 病例简介

例1, 患儿, 女, 2010年5月26日出生, 1岁, 住院号454559, 体质量10kg, 2011年5月24日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于当地医院就诊, 予“头孢唑肟钠, 氨溴索”治疗, 次日患儿输液后, 面色苍黄伴有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奶汁样, 无咖啡样物, 2次/d, 家属未予以重视。2011年5月26日, 在输注头孢唑肟钠过程中患儿再次出现面色苍黄, 并有呼吸困难, 四肢湿冷, 烦躁, 时有尖叫, 呻吟, 不久患儿意识不清, 呼之不应, 双眼上翻。考虑药物过敏立即停用, 予肾上腺素0.1mg静推3次、地塞米松3mg静推, 吸氧后于16:15转至我院就诊, 门诊发现患儿尿量极少、四肢湿冷、意识不清、心率偏快, 拟过敏性休克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6.9℃ (肛表) , 脉搏 160次/min, 呼吸 45次/min, 血压 100/70 mmHg, SpO2 72%, 血常规:WBC 82.90×109/L, N 29.30%, Hb 25g/L, L 59.50%, PLT 205×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3.2%。尿常规:尿隐血 (3+) 蛋白 (2+) 、尿糖 (4+) 、尿白细胞 (2+) 、红细胞23.00。血生化:AST 119.3 μ/L、LDH 838.5μ/L、糖 32.68 mmol/L、BUN 2.5mmol/L、Cr 46.9μmol/L、UA 506.6μmol/L。初步诊断为溶血性贫血;溶血危象;休克;支气管炎。直接COOMBS 1:1024, 异丙醇试验阳性;抗C3 阳性, 考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入院后予特级护理、心电监护、血氧监测、血压监护、头罩吸氧, 阿奇霉素、氨曲南抗感染, 甲强龙冲击, 静脉丙种球蛋白对症, 输洗涤红细胞。入院第十天患儿无发热咳嗽, 无呕吐、呼吸困难, 精神反应好, 临床复查血象、血生化、凝血常规等指标无特殊异常, 病情稳定予以出院。

例2, 患儿, 男, 2010年8月18日出生, 1岁零1月, 住院号469983, 体质量10kg。因咳嗽发热2d, T 38.0℃, 于2011年10月5日于当地医院输注头孢唑肟钠1min左右, 即出现面色发绀、呼吸费力、气促、意识不清, 无抽搐, 立即停止输液, 予地塞米松5mg静推, 予吸氧, 纳洛酮对症。患儿仍意识不清, 急转入我院, 拟过敏性休克收住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9.2℃, 心率220次/min, 呼吸 54 次/min, 血压 110/70 mmHg, 查血常规:WBC 59.00×109/L、L 50.70%、RBC 0.51×1012/L、HB 84g/L、PLT 136.0×109 /L, 患儿面色苍白解茶色尿, 肝大。尿常规:尿隐血 (3+) 、蛋白 (3+) 、尿糖 (2+) 。血生化:AST 179.3μ/L、LDH 1734.7μ/L、糖 29.71mmol/L、BUN 5.1mmol/L、Cr 46.5μmol/L、UA 404.9μmol/L。初步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DIC;支气管炎;高血糖症。抗人球蛋白试验1:512, 阳性;抗IgG 1:512, 阳性;抗C3 1:512, 阳性, 考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休克。入院后予心电血压监护, 血氧监测, 低流量吸氧, 西地兰保护心功能, 非那根、甲强龙抗过敏抑制免疫反应, 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大剂量静脉丙球抑制免疫反应, 氨曲南抗感染、洛赛克保护胃黏膜。输血浆、少白红细胞、血小板、补液及低分子肝素对症支持治疗, 多次复查凝血常规, 患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APTT已逐渐正常, D-二聚体仍高, DIC好转, 但多次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均不高,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10月9日行骨髓穿刺术, 考虑白血病可能, 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予签字出院。

2 文献资料

使用外文数据库PubMed和Elsevier Science及中文万方数据库进行了系统检索, 共检索到头孢唑肟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5 例, 其中国外报道 4 例, 国内报道 1 例。其中男 3 例, 女 2 例, 年龄39~87 岁。有1例国外72岁的男性死亡。本文报道了两例幼儿使用头孢唑肟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3 讨论

3.1 可能原因

患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不明, 可能与感染、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多种药物使用有关, 多种药物可通过半抗原药物依赖性非特异性抗体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而破坏红细胞发生溶血性贫血。例1患儿由于先后使用了头孢唑肟钠和氨溴索, 但是《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1] 中氨溴索的不良反应未涉及贫血, 考虑可能为头孢唑肟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发生, 入院后我院医生选择了与头孢唑肟钠结构不一样的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和氨曲南两种抗生素抗感染, 经治疗好转, 说明选用药物安全有效。急性溶血可以发生在首次用药时, 也可以发生在多次用药以后, 以免疫性溶血为主, 且发生的主要人群为免疫力低下或罹患血液疾病的未成年人及老年人[2], 说明该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个体的免疫力有关, 是否与遗传因素相关尚未见报道。例2患儿后来发生了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怀疑白血病, 是否药物引起还是本来就有, 不得而知。

3.2防治

提醒医务工作者在应用头孢唑肟钠等类似抗生素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 关注其不良反应, 发现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用该药;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尿色及贫血症状, 警惕溶血性贫血的可能。当发生溶血反应时, 还应避免使用其他结构类似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防止交叉反应[2]。并严密观察用药后患者临床表现, 以免再次用药加重病情。一旦发生药物溶血反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防止红细胞继续破坏, 同时输注洗涤红细胞以纠正贫血。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658.

头孢唑肟 篇6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UV-24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p HS-3C型精密p H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HH-420恒温水浴箱 (上海比朗仪器有限公司) ;ZWF-J6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 (天津天河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BS110S型分析天平 (东莞万兴电子厂) 。

1.2 试剂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批号为B20081007, 规格为0.5g/瓶) ;头孢唑肟钠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0484-9901) ;注射用阿昔洛韦 (武汉普生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80515, 规格:250mg/瓶) ;阿昔洛韦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40630-200602) ;0.9%氯化钠注射液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201601, 规格:250m L) 。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分别以纯化水配制浓度为1 0μg/m L的头孢唑肟钠溶液和10μg/m L的阿昔洛韦溶液以及二者的混合溶液, 以纯化水为空白, 于200~400nm的波长范围内扫描, 其紫外扫描图谱如图1所示, 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分别在234.2、252.6nm处有最大吸收,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 二者混合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52nm左右。由图1可知, 两种药物的紫外吸收在最大波长处有重叠, 相互干扰较大, 故选用双波长-等吸收消除法作为含量测定方法。头孢唑肟钠的测定波长为234.2nm, 参比波长为287.5nm;阿昔洛韦的测定波长为252.6nm, 参比波长为218.0nm。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头孢唑肟钠对照品40.0mg和阿昔洛韦对照品25.0mg分别置100m L容量瓶中, 以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得浓度为400μg/m L的头孢唑肟钠溶液和浓度为250μg/m L的阿昔洛韦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两种对照品溶液各1.0、2.0、3.0、4.0、5.0、6.0m L置100m L量瓶中, 用纯化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浓度梯度为4.0~24.0μg/m L的系列头孢唑肟钠标准溶液和浓度梯度为2.5~15.0μg/m L的系列阿昔洛韦标准溶液。以纯化水为空白, 在234.2和287.5nm波长处测定头孢唑肟钠溶液的吸光度值, 计算二者吸光度的差值 (ΔA=A234.2-A287.5) , 以ΔA对浓度C进行回归, 得线性回归方程为C=32.57ΔA+0.049 (r=0.9996, n=6, 线性范围为4.0~24.0μg/ml) ;在252.6nm和218.0nm波长处测定阿昔洛韦溶液的吸光度值, 计算二者吸光度的差值 (ΔA=A252.6-A218.0) , 以ΔA对浓度C进行回归, 得线性回归方程为C=25.85ΔA+0.036 (r=0.9996, n=6, 线性范围为2.5~15.0μg/m L) 。

2.3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对照品各适量, 用纯化水配成高、中、低3个质量浓度的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的混合溶液;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并计算回收率, 结果见表1。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头孢唑肟钠溶液和阿昔洛韦溶液适量, 用纯化水配制成含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分别为5.0、5.0μg/m L, 10.0、7.5μg/m L, 15.0、10.0μg/m L的混合液;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每种混合液分别测定5次, 将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后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RSD) 。浓度为5.0、5.0μg/m L的混合液:头孢唑肟钠RSD为0.79% (n=5) , 阿昔洛韦RSD为0.51% (n=5) ;浓度为10.0、7.5μg/m L的混合液:头孢唑肟钠RSD为0.67% (n=5) , 阿昔洛韦RSD为0.34% (n=5) ;浓度为15.0、10.0μg/m L的混合液:头孢唑肟钠RSD为0.38% (n=5) , 阿昔洛韦RSD为0.29% (n=5) 。结果显示该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精密度较高, 方法可行。

2.5 重复性试验

精密量取头孢唑肟钠溶液和阿昔洛韦溶液适量, 平行配制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浓度分别为7.5和15.0μg/m L的混合液5份;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将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后计算二者的浓度, 头孢唑肟钠RSD为0.41% (n=5) , 阿昔洛韦RSD为0.27% (n=5) 。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误差较小, 重复性较好。

2.6 配伍液稳定性考察

2.6.1 配伍液的制备

模拟临床用药浓度, 取100m L容量瓶, 加入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和注射用阿昔洛韦各0.2g, 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定容得到二者的配伍液。将配伍液于25℃条件下放置, 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等浓度的头孢唑肟钠和阿昔洛韦溶液作为对照液。

2.6.2 配伍液外观、p H值和微粒数变化

分别于0、1、2、4、6、8h观察配伍液在25℃条件下的外观、p H值并测定不溶性微粒数。头孢唑肟钠对照液和阿昔洛韦对照液均为无色澄明, 其p H值分别为 (6.59±0.07) 和 (11.02±0.03) 。配伍液在8h内均呈微黄色澄明, 颜色无明显变化, 也无沉淀、结晶、气体产生;在各时刻测得的p 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量见表2。

2.6.3 配伍液中的含量测定

分别于0、1、2、4、6、8h精密量取配伍液适量, 用纯化水稀释至200倍, 按照“2.2”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值, 所得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后计算药品含量, 并以0h时的测量值为标示量100%, 再计算各时刻两种药品的百分含量, 结果如表3所示。

2.6.4 配伍液吸收曲线变化

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空白对照, 对稀释后的配伍液在200~400nm范围扫描, 在不同时间内配伍液的吸收曲线如吸收峰的峰形、峰位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阿昔洛韦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较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将其与抗菌药联合用于治疗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 已有很多文献报道阿昔洛韦与某些抗菌药的配伍稳定性研究[3], 而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的配伍稳定性尚未见报道, 故本文研究二者的配伍稳定性问题,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的紫外吸收光谱有重叠, 在含量测定时相互干扰较大, 故选用双波长-等吸收消除法以消除干扰, 该方法操作简单且样品无需处理。实验是模拟临床用药量进行配伍的, 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配伍液在8h内外观、p H值及二者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 且紫外吸收曲线也没有明显变化, 故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可以在临床上配伍。

摘要: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于25℃条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在配伍液中的含量, 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微粒数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 两药配伍在8h内含量稳定, 配伍液外观、pH值、微粒数及紫外吸收光谱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阿昔洛韦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可配伍使用。

关键词:头孢唑肟钠,阿昔洛韦,紫外分光光度法,配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陶玲玲, 朱建国, 金卫坤.头孢唑肟钠与三种常用输注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9, 19 (9) :1002-1003.

[2]张碧玫, 李娟.阿昔洛韦与3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试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4) :373-374.

头孢唑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诊疗的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肺气肿诊断标准。将患者按就诊编号奇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为35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7例, 年龄59~88岁, 平均年龄为 (70.6±2.5) 岁;病程为4~20年, 平均病程为 (7.7±1.2) 年。观察组中男29例, 女6例, 年龄58~91岁, 平均年龄为 (70.5±2.7) 岁;病程为5~19年, 平均病程为 (7.7±2.5)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均无显著差异, 比较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将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接受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卧床歇息等。同时采用头孢唑肟钠治疗, 取2g头孢唑肟钠溶于100ml的生理盐水中, 采用静脉滴注, 时间为1h, 滴注2次/d, 一个疗程设定为7d, 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分散片 (口服) , 0.8g/次, 口服清开灵3次/d.一个疗程同样为7d, 治疗期2个疗程。

两组均在两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X线影像变化情况, 并准确记录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长及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 以及可能出现的的药物毒副作用及反应。

1.4临床疗效评价[1]

1.4.1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疾病体征完全消失, 肺部 X线检查结果恢复正常, 不存在肺部炎症。

1.4.2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疾病体征大部分消失, 肺部X线检查结果明显改善, 肺部炎症有所改善。

1.4.3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 肺部 X线检查结果没有明显改善或是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情况。

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l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组别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个疗程后, 观察组总 有效率为91.4% (32/35) , 高于对照 组 (68.6%, 24/35) , 卡方为4.8172, P<0.05,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 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上, 肺气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 主要受烟粉尘等有害气体刺激从而引起支气管膨胀过度、胀气, 破坏了肺内小气囊 (肺泡) [2]。老年人肺组织功能衰退, 自然回缩力下降, 肺内余气难以被排出, 久之气道因过度膨胀引发肺气肿。由于患者气道壁多有受损, 老人免疫力较低, 易患上合并感染。在临床上对老年人肺气肿合并感染常从抗感染和排毒两个方面着手治疗。

头孢唑肟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 又很好的杀菌疗效, 尤其对合成β—内酰胺酶细菌 (这种细菌多耐受氨苄西林及阿莫西林等抗生素) 具有稳定的抑菌效果。头孢唑肟钠进入人体机体后可对细菌细胞壁合成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有效抑制细菌滋生。

清开灵为中成药物, 其主要成分包括胆酸、脱氧胆酸、珍珠母、水牛角、栀子、黄岑、板蓝根以及金银花等, 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温治肺炎、醒神开窍及化痰通络的功效。可以有效帮助老年肺气肿患者排除痰液、排毒抗菌[3]。

头孢唑肟钠与清开灵的联合使用, 使得两者得以取长补短, 对临床治疗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70例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患者开展分组研究,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 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采用头孢唑肟钠联合清开灵对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进行治疗, 效果十分显著, 且不良反应小,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及普及。

参考文献

[1]翁心植, 王辰, 张洪玉, 等.头孢唑肟钠联合清开灵治疗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呼吸内科专题讲座, 2005:122.

[2]李冬华, 李海成, 骆明光, 等.头孢唑肟钠联合清开灵治疗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0, 16 (11) :1304-1306.

上一篇:增减子公司下一篇:智能用电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