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匹胺论文(精选6篇)
头孢匹胺论文 篇1
头孢匹胺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对青霉素类及其他头孢菌素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 尤其是对绿脓杆菌敏感。临床一般用于治疗呼吸、消化及生殖系统等感染, 如咽炎、肺炎、支气管炎、病毒性肠炎、淋巴结炎、盆腔炎、扁桃体炎等。为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笔者对慈溪市2013—2015年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4例头孢匹胺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依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标准, 对慈溪市2 0 1 3—2015年连续三年上报的44例头孢匹胺不良反应报告, 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剂型等分类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44例中男24例, 女20例;年龄<10岁3 6例 (8 1.8%) , 1 1~20岁4例 (9.1%) , 3 1~40岁2例 (4.5%) , 41~50岁2例 (4.5%) , 50岁以上0例。
2.2 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由于单个病例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多个表现, 可能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44例不良反应共涉及64例次: (1) 皮肤及其附件57例次 (89.1%) , 其中表现为皮疹34例次 (59.6%, 34/57) , 瘙痒19例次 (33.3%, 19/57) , 红斑性皮疹、斑丘疹、唇肿胀、皮肤发红各1例次 (各1.8%, 1/57) ; (2) 消化系统3例次 (4.7%) , 表现为呕吐2例次、恶心1例次; (3) 用药部位损害2例次 (3.1%) , 均表现为局部红肿; (4) 呼吸系统1例次 (1.6%) , 表现为胸闷; (5) 视觉障碍1例次 (1.6%) , 表现为眼异常。
2.3 剂型及用药情况
44例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其中注射液26例 (59.1%) , 粉针剂18例 (40.9%) 。单一用药43例 (97.7%) , 联合用药1例 (2.3%) 。均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史。
2.4 治疗疾病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 如咽炎、肺炎、支气管炎、病毒性肠炎等43例 (97.7%) ;用于治疗女性盆腔感染1例 (2.3%) 。
2.5 不良反应程度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判断标准:不良反应为一般34例 (77.3%) ;严重10例 (22.7%) , 其中≤6岁8例;症状均为皮疹或瘙痒, 无药品说明书上没有的新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头孢匹胺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 具有众多优良的药理学特点, 临床上一般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1]。本文结果显示, 头孢匹胺引发的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在0~10岁占81.8%, 提示头孢匹胺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儿童, 在临床用药时须谨慎并密切观察。头孢匹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略多于女性, 但差别不大。
头孢匹胺说明书中药代动力学部分提到, 本药在机体内基本不代谢, 说明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本身和有关物质产生。说明书中提到的肾功能障碍的病人静脉商注0.5g后, 其血中浓度与健康成人相比稍呈持续性趋势, 即使是肌酐清除率不到10ml/min的病例, 其血中浓度半衰期相比健康成人也只延长约1.3倍, 且这种延长程度小于其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意味着肝肾功能退化的老年人血药浓度下降速度与年轻人相比, 差异性不明显, 在用药时无需特别关注。从本文的年龄分布来看, 无50岁以上不良反应病例也可以佐证老年人使用头孢匹胺较为安全。
从引发不良反应的剂型分布看, 注射液为59.1%, 粉针剂40.9%。由于头孢匹胺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 而过敏反应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水解产生高分子聚合物, 与体内的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结合, 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有关, 而注射液相比粉针剂更容易水解[2]。提示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尽量使用粉针剂。另外, 在临床使用头孢匹胺粉针剂时, 当需要较长时间静脉滴注时, 应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 尽量避免使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因头孢匹胺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且产生的有关物质更少, 更不容易产生不良反应[3]。
从涉及的器官或系统来看, 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涉及器官, 占89.1%, 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 主要症状为皮疹、瘙痒。从严重程度来看, 严重比例为22.7%, 且多在0~6岁, 提示头孢匹胺容易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皮疹并迅速蔓延。由于头孢匹胺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不良反应病例较多, 且尚未确立对早产儿或新生儿的安全性, 因此临床上用于儿童感染治疗时需特别谨慎, 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开具处方时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 及患者本人或双亲、兄弟姐妹中有无支气管哮喘、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史。使用头孢匹胺前应先做过敏试验, 确认皮试阴性后方可用药, 并注意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立即停药, 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处理。
摘要:目的 了解头孢匹胺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慈溪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头孢匹胺不良反应病例44例, 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44例年龄<10岁36例 (81.8%) ;不良反应共涉及64例次, 其中皮肤及其附件57例次 (89.1%) , 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 注射液26例 (59.1%) , 粉针剂18例 (40.9%) ;单一用药43例 (97.7%) , 联合用药1例 (2.3%) 。一般不良反应34例 (77.3%) ;严重10例 (22.7%) , 其中≤6岁8例;症状均为皮疹或瘙痒, 无药品说明书上没有的新的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匹胺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 主要症状为皮疹、瘙痒;严重比例为22.7%, 多集中于06岁, 提示头孢匹胺容易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皮疹并迅速蔓延, 应谨慎使用, 使用时应首选稳定性较好的粉针剂。
关键词:头孢匹胺,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孟现民, 沈银忠, 张永信.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2, 12 (4) :241.
[2]胡昌勤.抗菌药中高分子杂质的特性及抗菌药过敏反应 (上) [J].中国药师, 2006, 9 (3) :238.
[3]于百富, 邵珠明.头孢噻肟与头孢匹胺在不同环境条件及不同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比[J].山东医药, 2014, 54 (39) :66.
头孢匹胺论文 篇2
头孢匹胺系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为白色粉末状, 本品的特点为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杀菌力, 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力, 对β内酰胺酶相当稳定。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化脓性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脑膜炎及妇科感染等。盐酸氨溴索属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祛痰剂, 为白色粉末状, 能刺激呼吸道界面活性剂的形成及调节浆液性与黏液性的分泌, 可同时改进呼吸道纤毛区与无纤毛区的消除作用, 降低痰液及纤毛的黏着力, 进一步使痰容易咳出, 且减轻咳嗽的现象。
临床应用发现, 头孢匹胺1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后续滴盐酸氨溴索9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后输液管内出现白色的浑浊絮状物, 于是立即停止输液, 更换输液器,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冲管,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同时安慰病人, 做好解释工作。病人输液后未诉不适, 无不良反应发生。
实验:分别将头孢匹胺0.5 g、盐酸氨溴索3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5 mL溶解后, 各取1 mL混合后即出现白色的浑浊絮状物。经临床应用和实验结果证明, 头孢匹胺和盐酸氨溴索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如需同时使用两种药物应需在两种药物之间输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 将输液管内的药物冲净后再换另一种药物, 或两者之间输入其他非禁忌的药液, 以避免头孢匹胺和盐酸氨溴索之间发生不良反应。
头孢匹胺与左氧氟沙星的配伍禁忌 篇3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6岁,因声嘶2个月,吞咽阻挡感1周来诊,诊断为喉肿物,于2006年3月4日入院,完善术前准备,于3月9日8:00在全身麻醉下行喉部分切除加左侧颈清扫术,手术顺利,13:40清醒回病房,术后血压130/90mmHg,呼吸平稳,17次/分,遵医嘱静脉滴入0.9%NS250ml加泰吡信1g,以60滴/分的速度滴入,泰吡信输完更换输液瓶(5%GS250ml内加左克0.2g),则输液管内立即出现乳白色混浊物,在更换输液管后此种现象消失。
2 方法[1]
为了进一步证实泰吡信与左克之间可能存在配伍禁忌,做了如下实验: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加有泰吡信的盐水2ml,再用另一5ml注射器抽取加有左克的葡萄糖液2ml,然后二者抽到一个空针中,注射器内即刻出现乳白色混浊物,经过此实验,说明有可能是泰吡信与左克之间出现了化学反应,存在配伍禁忌,由于条件有限,不能够证实泰吡信与左克注射液混合后产生的混浊物为何物质以及对人体产生何影响。
3 建议
在临床上联合使用泰吡信和左克时,应在两种药物之间用0.9%NS冲管过渡或更换输液管为宜,以免发生药物配伍的不良反应,护士在日常工作时应严格注意配伍禁忌,尤其注意临床中新药的配置,不管在配药或更换输液瓶时,一定要严密观察药物性质有无改变,输液过程中若出现配伍反应,应立即更换液体或拔除静脉针,并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关键词: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头孢匹胺论文 篇4
硫酸西索米星(Sisomicin Sulfat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常用于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和其他敏感菌所致的下列感染: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胆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感染性腹泻及败血症等。
在临床上为患者输液时发现:0.9%NS 250mL+头孢匹胺2.0g输液结束(输液管中仍留有此药)时,更换西索米星注射液100mL 1min后输液管内即变成乳白色。为确保头孢匹胺钠与西索米星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实验观察,现报道如下:
药品:头孢匹胺钠(1.0g 10支/盒,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国药准字:H20055999,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西索米星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亚邦利尔,100mL组分为:每100mL中含硫酸西索米星0.1g (10万单位) 与氯化钠0.9g,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国药准字:H20020380,江苏亚邦生缘药业有限公司)。0.9%NS 250mL(产品批号:0907102E,国药准字号H34023608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
方法:控制室温在20℃左右。模拟临床使用的药物浓度,精密配制Ⅰ组溶液:即头孢匹胺钠2.0g溶于0.9%NS 250mL中。
第一组先将输液器插入头孢匹胺组溶液中排好气再接上西索米星注射液;第两组先将输液器插入西索米星注射液中排好气再接上头孢匹胺组溶液。
结果:肉眼观察两根输液器,2~5min后两根输液器中液体均变为乳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变淡且12h后输液管中仍留有白色絮状物。
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均表明注射用西索米星与头孢匹胺钠存在明确的输液配伍禁忌,需引起重视。
摘要:头孢匹胺钠 (Cefpiramide sodiumfor Injection) 常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除肠球菌外) 、厌氧链球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摩根变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流感嗜血杆菌、不动杆菌属、拟杆菌属中对本药敏感的细菌所致的下列感染:①败血症;②烧伤、手术切口等继发感染;③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支扩 (感染时) 慢性呼吸道疾病继发性感染、肺炎等;思肾盂炎、胆管炎;⑤腹膜炎 (包括盆腔腹膜炎、膀胱直肠陷凹脓
头孢匹胺论文 篇5
1 试验方法与结果
首先, 分别把两种药物加入两袋生理盐水中, 把溶有注射用头孢匹胺钠的液体插上输液器并排好气, 然后将输液器插入到溶有盐酸氨溴索的液体中, 打开输液器, 让液体滴注, 输液器茂菲滴管中立刻出现白色混浊, 摇动后不消失。分离头皮针, 将输液器中的注射用头孢匹胺钠排空, 茂菲滴管中的液体不再混浊;接着将输液器再次插入到注射用头孢匹胺钠的液体中, 输液器茂菲滴管中又出现了白色混浊, 摇动后不消失, 此时, 再将输液器插入到空的生理盐水中, 让液体滴注, 待茂菲滴管中的白色混浊全部排出, 只剩生理盐水时将输液器再次插到注射用头孢匹胺钠的液体或盐酸氨溴索的液体中均不出现白色混浊。因此, 我们认为盐酸氨溴索与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2 讨论
头孢匹胺论文 篇6
1仪器与试药
PHS3C型精密PH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TU1901紫外检测器;SPECTRA MAX 190 微孔板检测仪 (美国MD公司) ;头孢匹胺钠 (国药准字H20053223) ;果糖注射液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同, 批号:0702031) ;10%葡萄糖注射液 (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B070228-3) ;0.9%氯化钠注射液 (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D070525-5) 。
2方法
2.1 模拟临床浓度和配制方法
取2 g头孢匹胺钠用果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各250 ml溶解, 分别依次标为A、B、C配伍液, 在室温下放置, 在0、1、2、4、6、12、24 h分别测定其pH值、浊度及含量。
2.2 浊度变化
按要求将三种注射剂及配伍液, 分别取200 μl 加入96孔板中, 进行试验, 比较各注射液配伍前后的浊度变化情况。每种配伍液加2孔, 读数取平均值。
2.3 外观变化
取洁净的20 ml具塞比色管3支, 分别加入A、B、C配伍液15 ml, 另取同样3支比色管, 分别加入相应注射液各15 ml, 作对照比较, 在室温下在0、1、2、4、6、12、24观察外观颜色的变化。
2.4 含量测定
取配伍液适量, 蒸干, 以流动相定容, 以高效液相法分别测定各配伍液在0、1、2、4、6、12、24 h的吸收峰的面积, 用各配伍液在不同时间测定的吸收峰面积与0时吸收峰面积的比值计算成标示量进行比较, 以表明头孢匹胺钠的标示含量。
3结果
3.1 pH值变化
分别测定不同配伍液在0~12 h内无变化, 在12~24 h内pH值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3.2 浊度变化
分别测定不同配伍液在不同时间内的浊度无变化, 与各原注射液也无差异。
3.3 外观变化
分别观察配伍液的颜色在0~12 h无变化, 在12~24 h内颜色稍加深, 为淡淡的琥珀红色。
3.4 含量变化
分别测定配伍液在0~6 h含量显著无变化, 12 h及24 h的两介时段的含量变化较大, 结果见表1。
4讨论
4.1 观察头孢匹胺钠与果糖等3种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 值和含量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 在12 h内配伍前后颜色、p H 值、澄明度、含量未见明显改变, 性质较为稳定, 而在12 h后颜色、pH值及含量变化较大, 但都在有效范围内, 提示配伍后尽可能在12 h内使用。
4.2 果糖注射液是一种性质比较稳定的输液制剂, 临床使用方面不仅可作为提供能量的糖类营养输液, 而且可作为抗生素等常用注射剂的稀释剂应用于临床。葡萄糖注射液和果糖注射液作为稀释剂与其他注射剂配伍结果基本一致, 提示果糖注射液的临床配伍可参照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Lloyd H, Smith, David Seligsom, et al.Acomparison of the metabolism of fructose and glucose in hepatic disease and diabetes mellitus.J C1in Invest, 1995:273.
[2]杨春, 袁哲.果糖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随机盲法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6) :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