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头孢(共5篇)
三代头孢 篇1
在我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与其他疾病相比,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抗菌的效果非常明显, 具有不良反应少以及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 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优势[1]。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发展很快, 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产品, 而其中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菌活性最强, 因此也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2]。但是在应用这类药物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我院收治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我院收治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3例, 女性31例, 年龄最大的为82岁, 年龄最小的为19岁, 平均年龄为43.6岁, 其中静脉输液的患者有72例, 口服药物的患者有3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有25例,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有43例, 妇科感染12例, 消化道感染患者有11例, 手术后感染的患者有13例。所有患者运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名称为:头孢他啶患者14例, 头孢哌酮患者15例, 头孢克肟患者13例, 头孢曲松患者16例, 头孢匹胺患者17例, 头孢唑肟患者14例, 头孢替坦患者15例, 使用药物的种类上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1.2 研究方法: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采用调查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严格的按照我国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实验病例的筛查。对患者的年龄段、性别以及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器官等进行严格的分类总结。
1.3 评定标准:
对参加本次试验研究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进行详细的记录, 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 P<0.05, 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中, 男性73例, 所占比例为70.2%, 女性31例, 所占比例为29.8%,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 男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中, 患者年龄在39~58岁的患者有68例, 所占比例为65.4%, 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34.6%, 由此数据可知, 年龄在39~58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段,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停药或者对症处理之后不良反应均有好转, 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2.3 参加本次实验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中, 最早出现不良反应为用药后5 min, 最迟出现不良反应的为用药16 h之后, 其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有63例, 所占比例为60.6%, 未见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损害神经系统类型的患者有18例, 所占比例为17.3%;二重感染的患者有9例, 所占比例为8.7%;其他类型为14例, 所占比例为13.5%;由这一数据可知, 过敏反应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抑制作用非常强, 而且其耐酸、耐酶和不良反应都非常的小, 故这一药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临床治疗当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种类有很多, 其中以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匹胺以及头孢唑肟和头孢替坦为主[3,4]。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一药物的广泛应用, 这一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和分析[5]。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以头孢培养而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 尤其以第三代药物的抗菌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比较普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种类有很多, 其中以过敏反应最为显著, 而且二重感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6]。过敏反应在临床上是难以发现的一类复杂的药物反应, 属于B类不良反应, 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临床上在用药前详细的询问其过敏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都是预防、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所以要严格的掌握用药的指征, 合理的使用这一类型的药物, 根据患者药敏实验的结果进行选药, 不能长期的使用同一种药物,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规范性的进行联合用药, 进而避免过敏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正确使用药物, 防治药物滥用。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发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年龄段在39~58岁, 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且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过敏反应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时, 不仅要重视其抗菌的效应, 同时还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治疗的效率,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熊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对策[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9) :55-56.
[2]屈伟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9) :1047-1048.
[3]王亚军.2009-2010年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2) :140-141.
[4]全心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70例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 :31-32.
[5]刘秀英.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87.
[6]何京芬, 沈嘉茵, 李志玲.我院药品不良反应306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4) :63-64.
三代头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584例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应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4例,女280例,年龄在3~72岁,平均(39.24±12.77)岁。最长应用时间为31d(间断应用),最短仅用药一次。所有患者用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
1.2 研究方法
对584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患者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计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种类
由表1所知,本组584例患者中,应用头孢曲松270例,占46.23%;应用头孢噻肟69例,占11.82%,应用头孢拉啶117例,占20.03%,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128例,占21.92%。
2.2 不良反应
由表2可知,本组共发生不良反应35例,其中头孢唑肟15例,占5.55%;头孢噻肟2例,占2.89%,头孢地嗪11例,占9.40%,头孢哌酮-舒巴坦7例,占5.46%。本组35例不良反应中,25例为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性、腹泻、呕吐等,10例减缓低速后症状缓解,其余15例停药并给予止吐药物后症状缓解。4例为皮疹反应,停药有给予抗组胺药物后痊愈,4例为注射血管反应,减缓低速后患者耐受,未做特殊处理,2例出现头痛胸闷,停药后症状缓解。本组584例患者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据统计抗生素在住院患者中使用率高达80%以上,使用比例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比较严重。而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与其它抗生素比较,更易造成患者正常菌群发生变化,因此应更加关注药物的合理使用性。在临床使用中,不仅要深入掌握适应证,能够采用窄谱抗生素的尽可能不要采取广谱抗生素,同时要根据临床应用指征,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结合体外药敏情况,有计划的科学用药。
同时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药品在工艺、杂质含量、药敏特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临床用药时,切忌混用。并要注意各种配伍禁忌,在药品储存过程中,如果配液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当均可能出现氧化和分解问题,引入过敏源从而造成患者过敏,因此应对抗菌素类药物有效期及配置后放置时间和温度进行严格控制,预防因此而产生的不良药物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中国药典》及《抗菌素临床用药指南》中的用法、用量严格仔细比对,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上报并迅速处理。在用药前还应对患者既往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进行认真询问,并进行过敏试验。虽然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的致敏性较低,但依然存在过敏可能,因此用药前的皮试必不可少。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经肝肾排泄,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浓度和间隔时间。对于老年人和幼儿应根据患者实际精确控制滴速,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在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用药期间72h内坚决避免摄入酒精,避免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戒酒硫样反应的严重不良反应。本组35例不良反应中,25例为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性、腹泻、呕吐等,10例减缓低速后症状缓解,其余15例停药并给予止吐药物后症状缓解。4例为皮疹反应,停药有给予抗组胺药物后痊愈,4例为注射血管反应,减缓低速后患者耐受,未做特殊处理,2例出现头痛胸闷,停药后症状缓解,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总之,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应依据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敏试验,患者临床用药指针科学、合理、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对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临床用药给予更加科学的指导。方法 以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584例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应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 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存在少量皮疹及血管反应。所有患者处置及时有效,未发生严重后果。结论 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应依据患者药敏试验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科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临床
参考文献
[1]张庆,胡敏燕.耐多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特点及抗菌应用对策[J].中国药师,2002,5(3):176.
[2]王传功,管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4,27(1):70-71.
[3]易霞云,郭思健,李宪,等.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1):24.
[4]苏金石,谢峥,杨宗芳.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及预防[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79.
[5]蒋潇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J].中国药房,2004,15(8):495-496.
[6]陈民钧,王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375.
三代头孢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分离菌株,标本采集及保存方法严格按照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之中的“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实施方案”实施,保存于-70℃冰箱中备用。
1.2 所用材料:
头孢克肟(5μg)药敏纸片、头孢泊肟(10μg)药敏纸片、琼脂培养基、头孢克肟(0.016~256 mg/L)Etest条、头孢泊肟(0.016~256 mg/L)Etest条、无菌棉拭子。
1.3 操作方法:
均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相关操作步骤进行,详见参考文献[3]。
1.4 判断标准:
按照CLSI药敏K-B法的判断标准,对头孢克肟敏感是指抑菌直径≥31 mm,对头孢泊肟敏感是指抑菌直径≥29 mm。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将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采用K-B法对头孢克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3.3%(112/120),对头孢泊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5.8%(115/120);采用Etest法对头孢克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7.5%(117/120),对头孢泊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100%(120/120),二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淋球菌结膜炎是指由淋球菌感染所致的结膜炎症,常见症状为结膜红、水肿、充血,产生脓性分泌物等,治疗不及时不得当,还可能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因此应高度警惕,认真处理[1]。淋病患者用沾有脓性分泌物的手揉眼睛,或淋病产妇经阴道分娩等是引起淋球菌眼炎的常见原因,除了严格的隔离消毒等措施之外,患者需接受规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并防止复发和交叉感染。有效治疗的前提是淋球菌对所选用的抗生素必须有高度的敏感性。药敏试验,即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是测定某细菌菌株对某种抗菌药物是敏感还是耐药的一种体外试验,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判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帮助指导临床用药,避免用药不当。因文献报道淋球菌已对青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2],但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的报道还不多见[4],因此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法对淋球菌对于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合理的淋球菌药敏试验检测方法,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用于淋球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Etest法、K-B法、MIC法(最低抑菌浓度琼脂稀释法)等。MIC法检测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虽结果可靠,但方法较为繁琐,耗费时间精力较多,不利于实验室常规工作开展。Etest法为新型的检测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试验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时间等优势,但商品化试剂相对而言不易获取,订货周期较长且价格较贵,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广泛应用造成了局限性[5]。而K-B法试剂材料容易获取,价格低廉,操作也很简便,特别适用于淋球菌对于抗生素敏感性的快速检测[6]。本文通过试验比较Etest法、K-B法对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的敏感性检测的结果表明,采用K-B法对头孢克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3.3%(112/120),对头孢泊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5.8%(115/120);采用Etest法对头孢克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7.5%(117/120),对头孢泊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100%(120/120),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K-B法与Etest法检测淋球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对而言,K-B法有一定的将敏感菌株误判为非敏感菌株的可能,从而可能会降低淋球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检测结果,但尚不足以对临床用药的选择产生大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探讨本院眼分泌物培养分离淋球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分离菌株,分别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和Etest法检测淋球菌对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的敏感性。结果 采用K-B法,头孢克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3.3%,对头孢泊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5.8%;采用Etest法,头孢克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97.5%,头孢泊肟敏感菌株的检出率为1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K-B法与Etest法检测淋球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相对而言,K-B法较容易将敏感菌株误判为非敏感菌株,降低淋球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
关键词:淋球菌,K-B法,Etest法,三代头孢菌素
参考文献
[1]龙文莉.新生儿结膜炎临床特点与治疗[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2):146-147.
[2]Barry PM,Klausner JD.The use of cephalosporins for gonorrhea:the impending problem of resistance[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9,10(4):555-577.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v Testing:Twenty-Four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 document M100-S24.Wayne,PA:CLSI,2014.
[4]蒋法兴,其木格.2003~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23-25.
[5]Młynarczyk-Bonikowska B,Kujawa M,Młynarczyk G,et al.Susceptibility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strains isolated in Poland in2012-2013 to spectinomycin[J].Med Dosw Mikrobiol,2015,67(1):23-28.
三代头孢 篇4
下面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例综合阐述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此类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约为0.5%~1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 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 甚至死亡。据调查,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1.3%、1.8%、2.7%。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中, 头孢噻肟占17.7%, 头孢哌酮占13.3%, 头孢曲松占11.3%[2]。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6%~10.8%, 主要表现为腹泻。近年来, 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 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故对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 (WBC) 与血小板 (PLT) 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1例60岁女性患者, 因胆囊炎、多囊肝合并感染, 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 bid, 3d后查血常规示Hb72g/L, WBC3.8×109/L, PLT35×109/L。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 立即停用头孢哌酮, 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用利血生, 5d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 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 在体内被代谢, 当大剂量应用时, 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 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
1.5 二重感染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而日趋严重, 由难辨性羧状芽孢杆菌过度生长所致的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发生率分别为0.15%、0.12%、0.14%。
2 防治方法
2.1 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
使用指征严格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 防止滥用、过量应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 用药前应以该药原液做皮试, 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并做好急救准备, 以便及时抢救。
2.2 预防为主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均为广谱杀菌剂, 经胆道排泄率高, 易使肠道菌群失调, 引起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缺乏, 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 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 以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凝血过程, 故不宜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由于本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绝大部分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此, 本类药物应慎用于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 必要时应按内血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
3 结语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抗感染治疗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此类药物, 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须做到: (1) 认真询问既往史, 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 严格执行皮试常规, 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 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 (3) 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 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相加作用; (4) 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 (5) 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用, 并及时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 切忌随意服用。
摘要: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 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 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本文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例综合阐述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抗菌药物,头孢菌类,不良反应,防治
参考文献
[1]胡万方, 胡运新, 杨峻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J].医药分析, 2002, 21 (9) :600.
三代头孢 篇5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100例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发生过敏反应52例 (4.7%) , 临床表现主要有药物热、皮疹、过敏性休克、哮喘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36例 (3.3%) , 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3例 (1.2%) , 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下降;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0例 (0.9%) , 临床表现主要有少尿、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另外, 本组病例中还发生二重感染4例 (0.4%) , 循环系统不良反应2例 (0.2%) 。
2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代表品种、适应症, 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1 代表品种, 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 口服品种, 头孢布坦、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2) 注射用品种, 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2.2 适应症, 与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相比, 第三代具有较强的抗阴性杆菌作用, 抗菌谱明显扩展, 但是对于革兰阳性球菌的实际作用则较差。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多数品种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 应用时可以迅速达到相应的体液、组织、滑膜腔等。但是头孢哌酮对于血脑屏障的穿透性较差, 仅有0%~4%的药物可以达到患者的脑脊液[2]。
2.3 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3.1 过敏反应,
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其发生率约为0.5-10%,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哮喘、发热、皮疹、瘙痒等, 严重者可能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症状, 甚至死亡。因此, 在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 医生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 以保证药物的合理选用。
2.3.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3%~10%, 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 尤其是头孢哌酮引发的此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因此,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 特别是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谨慎用药。
2.3.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的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血小板与白细胞不同程度减少, 以及血小板凝集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因此, 患者需要长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 必须定期进行血象检查, 以降低发生此类不良反应的几率。
2.3.4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普遍具有一定的肾脏毒性, 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浓度依赖, 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等明显升高, 并且出现尿急、尿频、血尿、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尿潴留等症状。因此,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3.5 二重感染,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的过度生长, 而导致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4]。患者长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受到影响, 繁殖大量的耐药菌株, 最终引发二重感染。因此, 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不宜长期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3.6 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此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早搏、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血压不同程度升高或下降等, 严重者可能出现心衰、心跳骤停等不良反应。因此, 高血压、心脏病及老年患者应慎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管理措施
3.1 严格规范过敏试验的管理标准。
与青霉素类药物相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但是其对于患者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建议医政、药政等部门明确作出规定, 在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必须进行过敏试验, 并且逐步制定规范、统一、合理的皮试标准, 以利于对临床用药的科学指导。
3.2 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防范意识。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
医生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并发症等, 高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慎用此类药物。在患者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 医护人员应按照要求必须选择拟用药物品种进行皮试, 并且准备足量的肾上腺素及其他急救药物。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应用时是经过患者的胆道排泄, 容易导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甚至引起维生素B族、K缺乏, 所以, 患者需要大剂量或长期用药时, 必须及时补充维生素。
3.3 高度重视耐药性问题, 在临床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
医生必须考虑到患者体内感染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目前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克拉维酸等, 此类药物自身的抗菌能力较弱, 由于其可以抵制多种β-内酰胺酶, 并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起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最终加强了后者的实际抗菌作用, 对于解决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4 加强患者用药全程的监护, 在患者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全过程,
医护人员应对药物疗效、耐药性、不良反应等进行严密的监护, 并且随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及生化指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合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青霉素, 在必须合用的情况下, 必须适当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应用剂量, 并且对患者的凝血时间进行监测。另外,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药学知识培训,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药理、常见不良反应及耐药性问题等, 以利于在临床监护过程中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用药问题。
3.5 对于患者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处
理, 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大, 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 必须及时对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并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在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 如果发现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应尽早停用华法林、肝索、阿司匹林等药物, 以保证凝血过程的有效抑制, 必要时可以按照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5]。
4 小结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以及过敏反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还将作为主要的抗生素品种被应用。在目前的医药学研究中, 各国专家、学者对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已经完全掌握了其药理作用,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结合本文进果的提升。行研究的临床资料可见, 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主
要有: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循环系统不良反应等, 虽然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但是对于患者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 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在应用药物时加强临床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总之, 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 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 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促进临床治疗效
摘要:目的 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管理问题及具体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100例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并且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结果 根据患者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药物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结论 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 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 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妮飞.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业, 2001, 10 (3) :61-62.
[2]王瑞, 李纳新, 董敬远.386例头孢菌素类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 (4) :226-227.
[3]张玲, 张芳, 曹敬花, 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史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6) :55-56.
[4]王凤英, 李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我院临床用药浅析[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6)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