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通信系统

2024-09-17

第三代通信系统(精选9篇)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1

1 概述

实际上,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在1985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 当时称为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 考虑到系统有望在2000年后的商业使用, 并在2000MHz频段, 所以1996日国家的建议, 更名为国际移动电信系统IMT-2000。它的主要特点:

(1) 全球化。IMT-2000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 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系统, 在设计高度的通用性, 系统的业务和IT与固定网络业务之间的兼容, 可以提供全球漫游。

(2) 多媒体。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 如语音, 可变速率数据, 视频和图像等多种业务, 实现各种信息的集成。

(3) 的集成。分页, 无绳电话, 蜂窝,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现有的集成在统一的系统, 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4) 智能。在优化网络结构的主要表现 (智能电网的概念引入) 和软件无线电收发器。

(5) 个性化。用户可以唯一的个人通信号码 (Pt n) 在任何终端获得所需要的电信业务, 它超越了传统的终端, 真正实现个人移动性。

目前, 世界大会-92 IM T 2000共分配频谱带宽为230 MHz, 1885 MHz的~2025兆赫的上行频段2200 MHz, 2110MHz的下行频带。1980兆赫, 2010兆赫和2~170MHz~2200 MHz已经运用在移动卫星服务 (MSS) 。

总之, 真正的全球漫游和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目标, 追求的。目前, 我们继续发展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同时,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引入, 使第三代和处于共存状态很长一段时间的第二代系统。

2 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进展

无线传输技术 (RTT) 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多址技术, 调制, 信道编码和交织, 双工技术, 物理信道结构和复用, 框架结构, 射频信道参数。对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

(1) 国际电联的进展

IMT-2000是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标准, 标准化工作是由ITU-R主要完成, 和ITU-T是负责网络的一部分。ITU-R在1997七月发出的无线传输技术的通告, 在一般的要求和目标RTT方案的通知, 要求各国提交RTT计划在1998 6月底前。在30六月, 共有10个组织提交ITU十几个RTT的解决方案。ITU将评估方案。到1998九月底的候选方案的评价, 无线传输技术和在1999三月选择IMT-2000无线技术, 详细规格从1999一月完成IMT-2000到十二月。

(2) 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负责IM T 2000研究组有两个, 一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ANSI) 的T1P1集团旗下, 另一个是电信行业协会 (TIA) 和电子工业协会 (EIA) 。这两个组织都是靠自己的RTT的程序, 比较有影响的是W cdma One (也称为CDMA2000) , 连同拟议的透亮, 如摩托罗拉, 北电和高通和后来加入了韩国三星, 和T IA已经制定了计划作为标准的窄带CDMA的补充是-95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正规企业, 美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在美国第三代通信系统中包括运营商和制造商。美国对美国的态度的第三代频谱的大部分已被拍卖给了电脑, 电脑的网络和服务能力有800MHz频段蜂窝系统。通过一定程度的改善, 可以保证对第三代系统需要操作者不急;和制造商是不同的, 为了保持领先地位, 第三代系统测试他们在国外非常积极地参与。

(3) 在日本的研究进展

第三代无线传输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在日本主要由ARIB负责。在第一代看日本, 第二代数字仿真系统PDC系统只占据国内市场的经验, 决定开发, 在第三代系统标准的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 和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市场开拓。此外, 该移动通信频率资源的快速增长已不能满足移动用户。同时, 也考虑到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系统提供将刺激用户的需求, 因此, 开发和标准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日本非常活跃, 已开发6种RT T方案, 通过筛选和组合层, 由NTT Do Co Mo W提出的四围CDM的。预计到1998年底完成RTT标准, 比你早一年, 并在2001计划的商业。

3 如何发展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目前, 中国已建立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的评价, 评价负责国内, 外RTT方案, 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小组的设立, 负责提交候选人RT T方案在中国与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相关工作, 但也由邮电领导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领导团队建立的前部, 由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领导评价和研究开发工作, 对原邮电部和8630分别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项目的国家/。根据以往的经验, 在以下方式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议:

(1) 信息产业部的统一领导, 国家权力的组织研究。第三代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必须做的, 不作为你自己的自由意志, 浪费人力, 物力和时间;

(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合作, 学习, 国外技术的掌握, 并逐步赶上国外水平。我们承认人的背后的技术, 但我们有信心, 永不落伍。

(3) 的第三代系统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既要考虑, 抓住关键 (当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RT的关键技术研究) , 平行和交叉的工作, 争取时间。

4 结语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用它你为过去的截止日期的RTT的候选人, 候选解ITU RTT评估也将很快结束, RTT全球关注的方案即将出世。我们应该避免在第一过去,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 在世界上及时跟踪先进的方案和技术, 促进民族通信产业的发展, 在第二十一世纪, 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候选无线传输技术, 最后提出了对中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RTT,W-CDMA,cdma2000,TD–SCDMA

参考文献

[1]陈玉生, 朱君范.欧洲W一CDMA开发进展及其技术指标[J].1998, (8)

[2]汤申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J].1998, (10)

[3]孙毅, 赵建平, 吴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1998, (5) .

[4]孟维晓, 徐玉滨, 张乃通.第三代移动通信侯选标准方案的比较和分析[J].移动通信, 1999, (l)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2

摘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关于3G的发展策略、标准化工作进展、最新技术与产品、市场运营等情况备受瞩目。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系统原理并概括了IMT-2000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方案,其中主要介绍了CDMA2000系统的相关原理。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移动通信做了简介并回顾了移动通信的三代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开始正式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基本系统模型,3G的特点,其不同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要求以及建设3G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部分介绍的是3G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即无线传输技术的标准方案,先是回顾了各国于2000年前先后提出的各种技术标准,然后总结了目前较通行的三种主流技术标准,主要涉及这三种标准各自的演进历程及相互之间技术性能的比较;第四部分涉及到了此次毕业设计中要研究的CDMA2000系统,对其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以CDMA2000 1x为例介绍了CDMA2000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其典型系统结构图及各模块的初步描述。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3 第二章 3G的相关知识................................................................................................................4 2.1 3G概述................................................................................................................................4 2.2 3G的历史............................................................................................................................4 2.3 3G发展的外部环境(3G与Wi-Fi技术).......................................................................5 第三章 3G的世界应用状况分析...............................................................................................8 3.1 国外发展概况.....................................................................................................................8 3.2 我国3G进展概况...............................................................................................................8 3.2.1 试验简况.....................................................................................................................8 3.2.2 TD-SCDMA产业发展状况............................................................................................9 3.2.3 通信行业标准出台.....................................................................................................9 第四章 3G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现状..........................................................................................10 4.1 快速发展的一年...............................................................................................................10 4.1.1 基站升级...................................................................................................................10 4.1.2 用户发展...................................................................................................................10 4.1.3 网络资费...................................................................................................................10 4.2 三大运营商对比...............................................................................................................10 4.3 存在问题...........................................................................................................................11 4.3.1 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11 4.3.2 3G业务两极分化......................................................................................................11 4.3.3 内容建设不足..........................................................................................................11 4.4 4G影响距离还远..............................................................................................................11 4.5 3G行业应用初露苗头......................................................................................................12 第五章 发展展望......................................................................................................................13 参考文献.......................................................................................................................................14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一章 前 言

3G(3rd Generation)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确定了全球3G三大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二章 3G的相关知识

2.1 3G概述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这样的解释或许太枯燥了,简单地说,3G实际上就是一个宽带的无线网络。而启动这个无线宽带网络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用户实施各种新的应用,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2.2 3G的历史

从1G到2G 在3G出现之前,其实是没有1G和2G的。换句话说,1G到2G这个名词是随着3G的出现而为了有别于以往的行动通讯技术才应运而生。在80年代初期,个人通讯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开始流行,当时有许多国家提倡应该要在个人通讯上实现移动化(mobile),为了实现这个需求,各种不同的通讯技术纷纷被提出,如早期的卫星电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无线基地台建置成本还是相当高昂时,卫星电话等许多空中无线通讯平台都是被看好的技术,但是最后普及的却是美国的AMPS系统。AMPS系统最早是在70年代美国开始试验,后来在1981年斯堪第那维亚开始了商业化服务,而日本在1980年也开始了商业运转。早期AMPS系统是提供给车辆上可用电话为主要目的,客户锁定为特定的商业人士。但是后来因为广受欢迎,价格渐渐普及化,而AMPS也系统不断地在改良,到了1990年中,美国将AMPS系统变成一个全国性的服务。它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细胞式(或称蜂窝式,因为每一个基地台彼此间服务的范围彼此紧邻而成一个细胞网络)系统,可以允许每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基地台的服务范围内可以拨出和接收电话。这是现今所有行动电话网络的始祖,即使到现在全世界的行动电话还是采用地面蜂巢网络得架构,丝毫没有改变。AMPS系统即是我们所俗称的1G。一直到1990年,AMPS系统趋于饱和,于是许多公司提出其它的解决方案。北美提出两种解决方案,欧洲提出一种。北美两种方案分别是NA-TDMA与CDMA系统,欧洲则提出GSM系统。这三种即是俗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称的2G,而CDMA后来则演变成所有3G相关技术的先趋。GSM系统台湾翻成「泛欧式数字细胞行动通信系统」,但是实际上他的全名是行动通信全球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1982年欧洲的AMPS系统已经进入了商业部署,但是欧洲当局预期行动电话将会有长足的进步,于是促使「欧洲邮电管理会议」研拟新的行动电话技术。该会议成立一个特别行动电话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 or Special Mobile Group),而该小组的成员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自称GSM,这就是GSM的由来。GSM主要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国际漫游,这也是其它标准如CDMA IS-95没有的优点。而GSM也不同于AMPS系统,它是纯数字的讯号,不像AMPS是模拟讯号,所以GSM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服务频宽,最高可达9,600b/s,以当时而言已经是很够用了。GSM因为目标放在国际漫游上,所以后来全球市场将近70%都是GSM系统,而采用CDMA标准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这些国家,因为无法与其它国家互通而被有些使用者冠上了「通讯孤岛」之类的称号,这是GSM非常成功的一点。NA-TDMA是美国所提出的另一个AMPS改进方案。TDMA全文是分时多任务接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NA指的是北美,所以NA-TDMA指的是北美分时多任务接取系统。NA-TDMA经过许多版本的修订,最后主要的版本是IS-136(Interim Standard 136,中期标准136号)。IS-136是AMPS的延伸,可以在AMPS系统环境上操作,可以提供短信息服务。北美很多提供IS-136服务的公司标到1900MHz的频段,而后来IS-136中模拟话音通道的技术采用GSM技术,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三频手机(GSM900、1800、1900)可以在北美某些地方使用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GSM一开始设计时允许用户数据与手机分离,于是有SIM卡的设计,但是CDMA与NA-TDMA没有,所以CDMA与NA-TDMA的手机号码是烧在手机上不能随意更改的。

经过了AMPS系统与GSM、CDMA与NA-TDMA等系统改进,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1990年就提出3G的概念,称为IMT-2000标准(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2000)。但是这个标准只是提出一个大略的描述,说明3G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到了1998年,ITU接受15个关于IMT-2000的技术标准建议案,其中采用卫星的有六个,9个采用地面基地台建议案(又是一次卫星与地面技术之争)。而地面建议案中,如果是采用多任务接取技术的项目,有八种采用CDMA相关技术,所以CDMA几乎是成为IMT-2000标准的主流。

而后的两个重要组织确定了这些标准之中何者出线。一个是3GPP,一个是3GPP2,各组织成员纷纷在ITU提案希望可以争取关于标准之制订。一直到了1999年11月,从所有相关建议案中选出了四项技术,分别是WCDMA、cdma2000、UTRA TDD、EDGE。EDGE是IS-136的升级版本,UTRA TDD后来变成了TD-SCDMA。3G的标准演变就此确定。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2.3 3G发展的外部环境(3G与Wi-Fi技术)

谈到一个事物的发展,其周边环境如何也是必须要提及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项技术可以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发展。3G也是如此。在3G诞生并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多种其他的网络技术在发展着,其中就有目前发展势头也非常良好的WI-FI。以下就着重比较2者,让我们看看,3G是否更有发展前景呢。

WI-FI(Wireless Fidelity),就是无线保真。其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该技术使用的使2.4GHz附近的频段,该频段目前尚属没用许可的无线频段。其目前可使用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IEEE802.11a和IEEE802.11b。该技术由于有着自身的优点,因此受到厂商的青睐。

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

其一,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而Wi-Fi的半径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办公室自不用说,就是在整栋大楼中也可使用。最近,由Vivato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交换机。据悉,该款产品能够把目前Wi-Fi无线网络300英尺(接近100米)的通信距离扩大到4英里(约6.5公里)。

其二,虽然由Wi-Fi技术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数据安全性能比蓝牙差一些,传输质量也有待改进,但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1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其三,厂商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厂商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这样,由于“热点”所发射出的电波可以达到距接入点半径数十米至100米的地方,用户只要将支持无线LAN的笔记本电脑或PDA拿到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也就是说,厂商不用耗费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拿WiFi与3G来比较,一般而言,3G拥有涵盖范围广、语音通讯与高移动性等优点,但建置成本高与静止时2Mbps的传输速率远逊于WiFi等缺点;而WLAN则有建置成本较低与固定范围内较高传输速率等优势,此外,VoWLAN正快速发展,一旦这样的技术成熟后,WLAN对于语音资料的传输成本上也将相较于3G来的低,不过WLAN只能在固定范围中提供有限移动性[11]。所以,既然这两个技术各擅胜场,且有互补的可能性,因此整合彼此的长处将可能带来更大的好处,例如在户外没有WLAN提供的地方或高速移动下,3G就是目前必备的解决方案,相反的,在户外有WLAN服务提供的地方则当然优先使用WLAN以获得较高数据传输率与较低成本的通讯,故这样一来在保障移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整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体的通讯成本,并也提供了更高品质的语音与数据服务。

WI-FI有2点是优于3G的:它当前已经存在;它的部署费用便宜。但是WiFi技术也存在一个与3G相同的问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如何利用它来赚钱。

WI-FI究竟是不是会取代3G,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3G网络的建设呢?也许是有威胁的,但是目前3G市场的发展却给予了我们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3G将步入我们的生活。这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全球已经部署的WCDMA基站已经成千上万,整个移动产业为3G付出了太多太多,不论是制造业、运营业。从这个角度出发,3G也不会轻易被抛弃,3G在全球进入成熟的商用和繁荣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三章 3G的世界应用状况分析

3.1 国外发展概况

到2004年9月底,全球在3G核心频段发放120张许可证。核心频段有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两种方式。在120张许可证中,FDD+TDD组合方式有100张,大多数欧洲的运营商都采用这种形式。从技术角度看,采用WCDMA技术的共116张许可证,其中有19个国家的38个网络已商用的,用户数为1060万;采用TDD技术的有101张,目前尚未有商用网络;采用cdma2000技术的有3张,目前尚未有商用网络,但在原有频段升级到cdma2000 1x和1x EV-DO/1x EV-DV的约有80个商用网络,cdma2000用户为1.13亿,EV-DO用户930万。

由统计数字看出,cdma2000 1x发展迅速,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商用。其原因得益于技术的成熟性以及能后向兼容,但目前运营商仍在2G网络的频段上运营,全球尚未有3G核心频段的网络运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展,支持更高数据吞吐量(2.4Mbps)的cdma2000 1x EV-DO的商用运营商由2003年底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10个,用户达到930万,90%以上的用户集中在韩国。

3.2 我国3G进展概况

到2004年9月底,我国移动用户数为3.2亿,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20%以上。

3.2.1 试验简况

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进行了MTNet测试;2003年10月正式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试验;2004年9月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网测试。在现网测试阶段,涵盖了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主流技术的15个国内外主要设备厂商的25套系统,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组成模拟商用环境,同时搭建了WAP、MMS、定位、JAVA、流媒体、多媒体邮件、BREW、可视电话等移动增值业务平台。在信息产业部领导下,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参加,由技术标准研发和网络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对3G技术、设备、终端和增值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验证。试验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大部分:

(1)无线网络性能测试。测试三种3G网络在不同业务(话音、可视电话、中高低数据速率)的覆盖特性,不同地理环境的覆盖特性,以及不同业务的容量特性,切换、功率控制、接续质量等性能。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2)终端测试。测试三种3G技术各种终端的功能和性能,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支持情况,以及耗电特性等。

(3)互操作测试。测试每一种3G技术不同厂商的终端和系统之间(无线接口),终端和业务平台之间,不同厂商的系统之间(如Iur接口)的互操作测试,以及不同3G和2G系统之间的切换、漫游和互通等。

(4)业务测试。测试三种3G网络对基本话音、可视电话、分组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以及对WAP,流媒体,MMS,Java,定位等增值业务的支持情况。

(5)干扰测试。测试三种3G技术在共站址、邻站址、相邻频段情况下的相互干扰情况,3G与2G技术(GSM和CDMA)之间的干扰测试,以及与PHS之间的干扰等。

(6)网管和计费测试。包括每个厂商设备的网管功能和网管接口及信息模型的测试,计费功能的测试等。

这次试验为我国客观地了解和认识3G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推进3G技术、设备和业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试验过程和结果对发展3G的科学决策、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和网络运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3G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 TD-SCDMA产业发展状况

从2003年底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其成员不断扩大,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3G技术试验的推动下,包括无线接入网、终端芯片、手机、核心网络、仪表等TD-SCDMA产业链的多厂家参与的研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TD-SCDMA的实用化进程也明显加快,TD-SCDMA系统的设备取得阶段性成绩,大唐/普天和中兴公司已提供系统设备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终端芯片产品的开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驶入快车道。

在3G技术试验中,从2004年5月份开始,大唐/普天对TD-SCDMA系统进行了设备和接口功能测试,包括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Iub接口、Iu接口等。9月份进行外场的覆盖和容量等性能测试。另外,中兴公司开发的TD-SCDMA系统也参与了测试;大唐开发的手持测试终端也在8月底开始在测试中应用。

3.2.3 通信行业标准出台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了科研院所、大学、运营商和制造商等相关单位,从1999年开始,研究了包括WCDMA、TD-SCDMA和cdma2000三大主流技术的标准。从2004年初开始,全面启动了3G系列标准的起草及审定工作。这一工作是以近年来跟踪了解和编写的大量预研报告为基础,基于3G模拟实验和现场实验,最终完成了包含WCDMA、TD-SCDMA、cdma2000及业务应用共四个子体系的3G系列标准共98项的起草工作,为3G在我国的商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四章 3G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现状

4.1 快速发展的一年

2009年是3G的起步年,而2010则是公认的3G高速发展年。一年以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均已基本覆盖全国,3G用户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创造了全球3G发展的记录,目前已经进入了3G业务拓展与应用全面推广阶段。

4.1.1 基站升级

原有的三大运营商中,联通WCDMA由于可在2G基站直接升级,所以更新很快,在去年当年就已经在覆盖率上追平了当时建设最为完善的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相比之下,移动的TD-SCDMA虽然早期架设进度不快,但由于具有国家支持,在2010年中旬也开始进行TD网络第四期建网的招标,并确定将于12月30日之前将4期建设全面完工。据悉,中国移动在TD第四期的建设规模上大大加强,已经达到了前三期的总水平,将对大大完善网络的覆盖情况,这里面除了新增101个覆盖城市,原有覆盖的238个城市也将进行完善。

4.1.2 用户发展

在用户方面,根据工信部的调查,截至10月我国的3G用户数量总和已经达到3864万,比2009年底增长了2538万,仅仅10月就新增364.6万。在这3800多万用户中,三家运营商都占据了1000万以上的用户数。

4.1.3 网络资费

至于备受关注的网络资费,几家运营商的情况都相差不远。根据3G业务的不同,也是迥然不同。3G手机方面资费一直在不断的下调,各种促销活动也是五花八门,而3G无线上网则一直比较稳定,资费没有太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一年的3G网络更加完善,市场占有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总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之前的预期。下面,我们就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4.2 三大运营商对比

我们都知道,WCDMA是世界上普及率最高,最成熟的3G网络,中国联通自从3G商用以来,也一直给人以高价位,高品质的印象。由于手机产品适用性的先天优势,所以目前在手机网络普及方面联通做得更出色一些。而3G上网方面联通WCDMA由于技术的优势也得以凸显。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资费方面联通自从商用之后在手机套餐上面逐渐降低门槛,以提升普及率,不过总体价格仍然比较高;而上网方面,WCDMA也一直保持着纯流量计费的形式,价格普遍比较高昂。

作为自主研发的3G标准,中国移动的TD-SCDMA虽然技术成熟度还有不足,不过由于背后拥有国家支持,所以发展趋势也不错。在手机方面由于大品牌厂商并不积极,所以产品可选则范围仍然较少,间接导致了用户数量庞大的中国移动在手机3G推广上的劣势。在3G宽带方面,得益于商用之初的低廉资费,移动TD网络在这一年中的建设及发展速度还是很不错的。但除了3G上网,中国移动目前还在单独推广WiFi热点网,虽然在覆盖面上还不能和3G相比,但更低廉的资费以及不错的速度都让WiFi网对原有的3G上网形成了冲击。

尽管是市场占有率最低3G标准,但中国电信的价格还是最为低廉的。不过相比移动及联通,电信的发展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手机客户群长期处于劣势,而绝大部分的电信用户都是3G宽带的用户。在3G上网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做法相似,早在3G刚刚商用之初就在大规模发展WiFi网络业务,不过和移动不同的地方是,电信的WiFi是作为3G网络的弥补,是包含在3G服务中的,无需另收费。

4.3 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3G整体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但目前的3G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3.1 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目前90%以上的网友对3G普及主要的阻力在于资费过高,这个结果完全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当然,虽然运营商们也都在这个问题上面很清楚,但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短时间内资费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几乎相当低,毕竟我国人数过多以及网友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旦资费大幅下降则必然带来诸多的连锁反应。

4.3.2 3G业务两极分化

一方面,3G手机不断打着、促销,依旧很难揽入新客户。另一方面,3G上网卡不限时不限流量的包月逐渐取消,3G上网的套餐也似乎越来越不优惠,但上网卡销售并未受到太大影响。3G业务这种一冷一热的现象值得运营商重视。

4.3.3 内容建设不足

3G的普及虽然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但相对而言,用户们在3G业务的使用率上还是很低,大部分用户还主要是使用3G的数据业务。而视频通话等业务价格偏贵,影响了人们的使用。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另外一方面,国内的运营商目前在内容开发上面还远远不足,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仿造苹果的路线开设了应用商店、手机阅读等业务,但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应用还非常少。

4.4 4G影响距离还远

谈到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几种3G的技术演化。W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GSM → GPRS → EDGE → WCDMA → HSDPA → HSUPA → HSPA+ → LTE FDD TD-S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TD-SCDMA → TD-HSDPA → TD-HSUPA → TD-HSPA+ →LTE TDD CDMA2000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CDMA → CDMA1X → CDMA2000 EV-DO Rev.0 → Rev.A →LTE FDD 从以上的技术演化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联通WCDMA及电信CDMA2000分别从2G时代的GSM及CDMA逐步演化而来,而TD-SCDMA则是全新的技术。在发展的中后期,他们都将会逐步发展为4G的LTE FDD。

虽然4G标准目前已经确定,但无论从建设及发展的角度看,4G的商用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截至现在,仍然没有4G大规模商用的具体时间表,而LTE本身也只是一个远景规划,相信最快也要在三至五年后才能逐步明朗。所以在短期内,现有的2G及3G还将是市场的主流,而3G也会继续高速发展下去。

4.5 3G行业应用初露苗头

除了3G的民用之外,行业应用在近段时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被看作是3G在未来发展中的高盈利点。由于在技术方面3G网络比2G网络具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多样化的应用,所以能更好的满足用户语音、视频、移动办公及数据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3G的行业应用上正不断的加速发展,而拥有先天的技术优势的联通WCDMA在行业应用这一块已经占据了先机。

中国联通在下半年密集与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奇瑞、江苏金龙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多家汽车制造商将采用中国联通的汽车信息化系统,为汽车售后服务提供包括位置、远程诊断、求援等通信支持。通过迅速抢占该市场,联通已经和大多数国内汽车制造商签订合作协议。

虽然起步略晚,但近期中国电信在医疗、农业、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抓紧布局;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在交通、支付等领域布局,三大运营商在行业应用上都不甘与落后。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五章 发展展望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正式将3G移动通信运营牌照发放给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目前3G频段也已经正式分配。其中中国电信获得的是cdma2000制式,频段是1920-1935MHz和2110-2125MHz,其3G制式基于FDD(频分双工)模式;中国移动获得的是TD-SCDMA制式,频段是1880-1900MHz和2010-2025MHz,其3G标准基于TDD(时分双工)模式;中国联通获得的是WCDMA制式,频段是1940-1955MHz和2130-2145MHz,3G标准也基于FDD模式。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消息,相关分配方案已经正式通知三大运营商。自此,中国的移动通信正式开启了3G时代。

展望后3G时代的技术潮流,能够超越3G而实现个人通信“超级链接”的网络技术——3G长期演进技术LTE(简称LTE)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LTE解决方案是3GPP组织发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标准,由于美国高通公司在3G时代占据了技术的核心专利,LTE阵营处心积虑搞OFDM以绕开高通主要技术。与3G相比,LTE具有更高容量、更高频谱效率和低时延的特点,并完全支持与3GPP2组织的CDMA网络的互通。采用LTE技术,CDMA运营商可以融入到3GPP部署的移动网络中,获取规模化效益,支持LTE终端的全球漫游。

目前,移动无线技术的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二是CDMA2000沿着EV-DO Rev.0/Rev.A/Rev.B,最终到UMB或LTE;三是802.16m的WiMAX路线。这其中LTE拥有最多的支持者。原本就运营GSM/WCDMA的英国沃达丰、日本NTT DoCoMo、西班牙电信、法国电信、美国AT&T和Verizon、中国移动等世界最主要电信运营商已经决定采用或测试LTE技术。而全世界最优秀的CDMA运营商也都在部署LTE或HSPA作为其的下一代网络:美国Verizon、Alltel,日本KDDI、韩国SK电讯和韩国电信(KTF)、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和记电讯(澳大利亚、越南),以及较小的加拿大贝尔和Telus、泰国CAT、新西兰电信。因此,未来在宽带无线移动技术领域,LTE将成为主流技术,并占据移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等编著,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2月

[2] 尤肖虎、曹淑敏、李建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展望,电子学报,vol.27,1999年11月

[3] cdma2000系统总体设计规范,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2000年12月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3

由于扩频码的不完全正交性, CDMA中存在着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传统的接收机无法抗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作为抑制多址干扰的多用户检测的思想在1979被提出后, 1986年verdú提出了最优多用户检测器。但其复杂度随用户指数增长, 后又提出了次优多用户检测器和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

将自适应技术应用到多用户检测中, 结构简单, 计算复杂度低, 占用资源少, 可同时抑制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 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容量和性能。下面对几种自适应检测器进行介绍。

2 自适应解相关检测器

在AWGN中的接收信号为:

横向滤波器系数C (n) 最小均方准则 (LS) 获得:

在一符号周期结束时, 即总共有2L抽样样本 (L为chip数) 。LS滤波器系数为 (设r=1) :

则符号判为:

3 反馈自适应解相关检测器

前面的算法适应于用户发射功率相等的情况, 在用户发射的功率不等的情况下, 则弱信号的检测性能会很差, 所以将串行干扰消除 (SIC) 和解相关检测器性检测器中可以提高强多址干扰中的弱信号的性能, Chen与Roy提出了多级形式实现判决反馈检测器的自适应算法, 图2为判决反馈解相关的模型, 由K级组成。

例如, 第2级的输入r2 (m) 只有在一个码元间隔延迟后才能得到。第i级 (i=1, 2, ..K) 由解相关接收级组成, 它用递推的最小二成算法 (RLS) 实现。输入为剩余的K-i+1个较弱的用户的签名序列, 并产生码元的估计值以及与该级对应的最强用户的接收能量 (即幅值) 的估计值。然后从该级输入的ri (m) 消掉可靠码元决策结果, 在作为下一级输入的ri+1 (m) 。在第i+1种就不再有第i级用户了。

4 自适应MMSE检测器

MMSE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检测器的特点是每个用户的均方检测误差可以单独进行最小化。根据MMSE准则, 第k个用户的线性MMSE检测器的滤波器ck的选择应该使均方误差:

最小化。图3为针对用户k的自适应MMSE检测器结构图。

5 仿真结果与分析

将递归最小二乘自适应算法 (RLS) 应用到解相关检测器中去, 在收敛速度很快的情况下可以可靠地解调出用户发送的信息比特来。且复杂度降低, 误码比特率与理论值相吻合。如图4在用户数为K=2, Gold序列, L=127。互相关系数为0.1811的情况下, 可以看到, 实际值和在AWGN下的理论值 (式8) 相吻合。

图6为用户数是4的情况下的检测性能, 假设E1-E2=5d B;E2-E3=3d B;E3-E4=2d B接收能量的排序为E1>E2>E3>E4。表明在最强的用户和最弱用户之间总共有10d B。可以看到最弱的信号的检测性能接近单用户检测线, 所有的用户的误码率在10-2-5×10-2之间, 降低了对功率控制的精度要求。

图7至10分别为这四个用户的在同步情况下滤波器系数的收敛情况, 且SNR1=16d B, SNR2=11d B;SNR3=8d B;SNR4=6d B。可以看到滤波器的系数的包络与发送的符号序列相一致。

6 结语

本文对几种自适应的多用户检测器进行了论述, 并对自适应解相关检测器和带反馈的自适应解相关检测器在MAT-LAB上进行算法仿真和性能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

自适应解相关器能够在收敛速度很快的情况下可靠地解调出信号来。

在上行链路中, 当用户功率不相等时, 反馈的自适应解相关检测器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性能, 显示其优越性, 并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的精度要求。

摘要:针对多用户检测技术进行论述, 对几种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进行研究, 并重点对其中两种在MATLAB上进行了仿真和性能分析。

关键词:多用户,自适应,CDMA,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尚勤, 李晓峰著.快速自适应信号处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4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最后一百米”的固定无线接入解决方案,是实现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CWTS是指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1999年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三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GSM。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标准答

B;

案: 得分: [10]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3G系统采用无线窄带传送技术,复杂的编译码及调制解调算法,快速功率控制,多址干扰对消,智能天线等先进的新技术。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B;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3G能提供多种业务,能适应多种环境,其中车速环境、步行环境、室内环境速率均能达到2Mbit/s。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B;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当3G开发和商用正在进行时,移动通信业界有关后IMT-2000(Beyond IMT-2000)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后IMT-2000曾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10.0

值: 提示: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都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通信方式。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B;]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B;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采用频分双工的模式,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频段。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提示:

从核心网(分组域)看,3GPP R5/R6版本迭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可提供多媒体的业务。

 正确  错误

知识1 test 点: 学生答[A;] 案: 得分: [10] 提示:

标准答

A;

案: 试题分

10.0

值: 时分双工的特点是利用不同频率信道(即载波)的不同时隙来完成接收和发送的工作。

 正确  错误

知识点: 1 test 学生答案: [B;] 得分: [10] 提示:

标准答

案: B;

试题分

值: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5

关键词:移动通信,信息,网络资源,安全性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的发展,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手机除了能够为大众提供传统的语音服务之外, 还能提供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等业务。目前, 3G手机的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规模化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以往的业务的性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不管是语音服务还是数据信息服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等网络资料的安全性以及手机信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信息分析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一、可以使用同一部手机在全球漫游通话, 并且能够在任意时间、地点和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二、提高了传输速率, 在静止和步行情况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Mbit/s。在车速的情况下,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达到384kbit/s;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各项标准的通信业务[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的业务信息具有以下业务信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拥有更高的话音质量;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满足更高的移动性比特率及可变速率的业务需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还能支持电路及分组交换数据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适应无线接口技术, 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业务和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3G手机, 包括了制定标准、网络系统、终端应用等多面的整体合作, 通过业务信息的开放, 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速度, 使其更加个性化、高速化、多媒体化。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网络资源的安全性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网络资源常常面临敏感信息数据的非授权访问、窃听、伪装、流量分析、浏览、泄漏和推论等非授权的操作。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得非法、非授权的信息系统数据。为了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网络资源的安全性,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资源保护中, 应该逐步完善对用户身份实体认证、安全的能见度及可配置性等方面的安全。

首先, 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用户身份的机密性。在用户在使用3G网络过程中要提高用户身份机的密性, 保证使用3G网络的用户在无线访问链路上的传输的信息不被窃听。其次, 保证用户位置的机密性。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 用户的位置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因此保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资源的安全性要是地理位置不可通过无线接入链路上进行窃听。避免用户在某个确定的区域内的地理信息被查出。第三、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用户的不可跟踪性。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 用户需进行实体认证, 以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服务网络确定用户的身份。并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本地网络进行认证。一般而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资源中都就那些了数据传输加密算法协议、加密密钥协议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2]。通过MS和SN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算法协议及完整性密钥协议, 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并对信息进行认证。

另外, 为了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资源安全性还对指定访问网络进行加密, 在用户在无线接入链路上传递时对机密信息进保护, 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能见度及可配置性。不断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资源的安全等级。为用户访问网络提供更高安全等级的安全服务, 使用户能够越区切换不受到窃听和泄密[3]。

四、总结

随科技的的发展,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手机除了能够为大众提供传统的语音服务之外, 还能提供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等业务。本文通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信息分析、网络资源安全性进行分析,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范围逐步扩大, 不管是语音服务还是数据信息服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等网络资料的安全性以及手机信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通过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改变人们的多媒体数据通信, 同时提供更强的多媒体业务, 这也将带来的极大的服务能力及通信容量。

参考文献

[1]李少谦.2007年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与演进的重大进展[J].移动通信, 2008, 32 (1) :20-24.

[2]牛少彰.3G与信息安全-3G应用之加密新技术[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 2007, (1) :16-19.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6

本文重点介绍采用ASIC实现HS-DSCHOuter Receiver模块的方案。还评估了采用ASIC实现HS-DSCH Outer Receiver方案时所需的资源消耗和时序要求, 并给出了输入、输出接口描述。为ASIC实现HS-DSCH Outer Receiver时提供技术参考。

2.技术背景

由于TD-SCDMA系统中HSDPA主要业务承载信道HS-DSCH信道的编码复用方案相对固定 (TTI为5ms, 与一般业务的编码复用流程相比, 省略了子帧分割、传输信道复用、第一次交织等步骤) , 因此考虑采用ASIC实现HSDPA的Outer Receiver模块。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ASIC/FPGA的并行处理能力, 缩短Outer Receiver的处理时间, 而且可以省略DMA搬运数据的时间, 大大优化整个系统的时序。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介绍整个HS-DSCH Outer Receiver实现方案:包括Outer Receiver模块与其他模块的结构关系, 整个实现方案的性能, 重点分析Memory资源消耗、时序要求等指标;其次, 对Outer Receiver的各个步骤详细阐述实现方案。

2.1 Outer Receiver模块与其他模块的结构关系

图1给出了HS-DSCH Outer Receiver模块与其他模块的结构关系。图中包含两块Interface RAM:Interface RAM#1和Interface RAM#2分别用来完成16QAM解调以及HARQ重传的软信息 (soft value) 与Outer Receiver模块的数据交互。片外SDRAM中共存储了8个通道的HARQ软信息, 每次需要根据HS-SCCH信道解析的结果, 选择当前使用的通道所对应的HARQ软信息完成HARQ合并。

值得注意的是:QPSK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解调, 只需要将JD的结果按I/Q路数据顺序的读入Interface RAM#1即可。

2.2 实现方案性能评估

考虑到IC的实现复杂度及资源消耗, 将HS-DSCH的Outer Receiver分为如下3部分:

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De-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for 16QAM、De-2nd Interleaving、De-Bit Scrambling和De-HARQ Bit Collection; (简称De-PhyMap-2ndInlv-BitScr-BitCol-BitCol步骤)

De-HARQ 2nd Rate Matching; (简称De-2ndRM步骤)

De-HARQ 1st Rate Matching、De-HARQ Bit Separation; (简称De-1stRM-BitSep步骤)

2.3 16QAM Demodulation步骤

本步骤完成16QAM解调, 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步骤1:从JD的输出RAM中读取第k个JD解调结果 (16比特数据, 高8bit存放实部, 低8bit存放虚部) , 读地址每4个clock变化一次;

步骤2:采用上述公式, 统计JD结果的幅度和;

步骤5:从Interface RAM#1中读出数据进行HS-DSCH Outer Receiver操作, 在输入Outer Receiver之前, 需要采用上述16QAM解调的公式对读出的数据进行处理, 以完成16QAM解调的操作;

2.4 De-PhyMap-2ndInlv-BitScr-BitCol步骤

本步骤中共包含4个部分: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De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for 16QAM、De-interleaving和De-Bi Scrambling。考虑到这4个步骤运算非常有规律, 可以采用Pipeline结构完成4个部分的地址计算, 最大限度的节省处理时间。

2.4.1 De-2nd-interleaving

HS-DSCH的interleaving根据调制的方式分为两种结构, QPSK采用传统的第二次交织的交织器结构;16QAM采用两个交织器并行的结构。解交织的方法是由交织后的地址 (顺序的) 反推交织前的地址 (乱序的) 。

2.4.1.1 De-2nd-Interleaving for QPSK

QPSK调制方式下的De-2nd-interleaving操作我们采用根据交织后的地址反推交织前地址的方法, 这样可以采用简单的加法和比较操作完成De-2nd-interleaving的操作。

步骤1:初始化地址为Ori_2nd_addr[0]=0;

步骤2:Ori_2n d_a d d r[i]=O r i_2n d_a d d r[i-1]+3 0, 如果Ori_2nd_addr[i]大于R (HS-DSCH一个TTI内所有的数据个数, 由DSP提供) , 则该地址无效, 跳到下一列, 下一列的初始地址是第二次交织Inter-column permutation pattern中相应列的序号。总共列的数目为R2, 由DSP提供。

2.4.1.2 De-2nd-Interleaving for 16QAM

16QAM调制方式下的2nd-interleaving方案由两个并行的交织器完成, 因此解交织需要将数据分为2部分单独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判断当前数据属于哪个交织器, 判断的方法是:

步骤2:针对每个解交织器 (upper/lower) , 采用QPSK调制方式下的De-2nd-interleaving操作得到每个交织器交织前的地址 (Ori_2nd_Addr_upper/Ori_2nd_Addr_lower) ;但要注意, 此时的R应该改为R/2;

步骤3:将两个解交织器产生的地址合并, 恢复到整个2nd Interleaving交织前的地址, 具体的方法是:

upper解交织器产生的地址:

2.4.2 De-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for 16QAM

该步骤只是针对16QAM时才生效, QPSK调制方式下, 可以采用延迟一个或几个clock的方法保证时序关系与16QAM时一致。

由于De_2nd-interleaving需要输入的数据是顺序的, 本步骤的操作是根据b (由DSP提供) 的取值, 得到顺序输入的4个数据经过rearrangement后的地址变换和符号变换方式。具体公式如下:

地址变换:

符号变换:

2.4.3 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

HS-DSCH的Physical channel Mapping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案。由于De-2nd-interleaving需要输入的数据是顺序的, 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的任务就是从16QAM解调结果 (Interface RAM#1) 中按照De-2nd-interleaving需要的顺序读出数据。值得注意的是, 当HS-DSCH的调制方式为16QAM是, 还需要考虑到De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for 16QAM的地址变换。

2.4.3.1 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 for QPSK

由于需要以Physical channel Mapping前序列的顺序读出数据, 可以采用两个地址完成JD后数据的寻址:PhyCh_Base_Addr用来表示每个码道数据的基地址, PhyCh_Offset_Addr表示每个数据在对应码道的位置。

2.4.3.2 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 for 16QAM

16QAM的Physical channel Mapping公式与QPSK不同, 同时需要考虑到De-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for 16QAM的影响。同样采用PhyCh_Base_Addr和PhyCh_Offset_Addr完成De-Physical channel Mapping地址的寻址。

2.4.4 De-Bit Scrambling

2.4.5 De-Bit Collection

De-Bit Collection首先要区分经过De-Bit Scrambling后的数据属于system、parity#1、parity#2中的哪一个, 其次再计算每个数据在各个RAM中的具体地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需要定义两个变量:Row_Addr和Col_Addr, 分别表示Bit Collection采用的rectangular interleaver的行地址和列地址。

Row_Addr和Col_Addr的更新公式如下:

判断第k个数据属于system、parity#1、parity#2中的哪一个的方法如下:

由于parity#1和parity#2是交替放入interleaver的 (parity#2在前) , 因此只需要记录下前一次存入parity RAM的是parity#1还是parity#2, 即可得到当前是parity#1还是parity#2。

2.5 De-2ndRM步骤

定义Rd-Addr和Wr_Addr分别表示Temp RAM#1的读地址和Temp RAM#2的写地址。De-2nd RM操作就是根据e值的不同, 更新Rd-Addr和Wr_Addr, 并对读出的数据采取不同的策略写入Temp RAM#2中即可。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下所示:

2.6 De-1stRM-BitSep步骤

本步骤主要完成De-HARQ 1st Rate Matching stage的相关操作, 1st Rate Matching只存在puncturing操作, 没有repetition操作, 因此可以延用De-2ndRM步骤中针对puncturing的操作。需要复杂计算的参数如、和可以由DSP事先计算得到, 在进行HS_DSCH Outer Receiver之前传递FPGA或者ASIC。

2.7 HARQ软信息合并

为了完成HARQ, 如果当前通道的HS-DSCH传输块CRC结果不正确, 需要将Temp RAM#2中的数据存入片外的SDRAM中响应的位置 (对应于本通道) , 在下次次传送该通道数据时完成软信息的合并, 提高译码输入数据的可信度。由于现有方案将Interface RAM#2和Temp RAM#2复用, 这就要求在进行本次De-2nd-RM之前, 必须将片外SDRAM中该通道的数据搬入Temp RAM#2中, 然后将De-2nd-RM的结果与Temp RAM#2对应位置中的数据进行合并, 合并后的数据再写回该地址。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7

一、3G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手机的迅速普及驱动通信向个人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用户的迅速膨胀又带来了移动数据通信的发展机遇, 迫切需要设计和建设一种新的网络以提供更高速的数据业务、支持更多类型的业务。市场的驱动促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G) 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2000年5月的ITU-R全会上, 通过了正式文件, 文件中确认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种技术:美国的cdma2000, 欧洲、日本的WCDMA和中国的TD-SCDMA。

TD-SCDMA是完全由我国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通信技术, 是国际电联正式发布的三种3G主流标准之一, 这是中国通信界的一次创举和对国际移动通信行业的贡献, 也是中国通信产业百年发展历史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 对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具重大意义。

1、TD-SCDMA、WCDMA网络结构

TD-SCDMA、WCDMA及GSM遵循共同的3GPP标准, 核心网可以共用, TD-SCDMA、WCDMA无线侧组网结构基本一致, 差异主要在无线空口。TD-SCDMA, WCDMA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TD-SCDMA系统基本原理

TD-SCDMA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复用同步码分多址接入, 从名字上可以看出TD-SCDMA使用了时分和码分两种多址技术。TD-SCDMA系统的帧结构如图2所示。

TD-SCDMA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 频谱效率高

TD-SCDMA系统综合采用了联合检测、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等先进技术, 系统内的多址和多径干扰得到较好的消除,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进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容量。

具体来讲, 联合检测和上行同步可降低小区内的干扰, 智能天线则可以有效抑制小区间及小区内的干扰。另外, 联合检测和智能天线对于缓解2G频段上多径干扰也有较好的作用。

2) 支持多载频 (N频点)

对TD-SCDMA系统来说, 在大部分场景其容量主要受限于码资源。TD-SCDMA支持多载波, 载频之间切换很容易实现。因为TD-SCDMA是时分系统, 手机可在控制信道时扫描其它频率, 无需任何额外硬件即可实现载波间切换, 并能保证很高的成功率。另外通过多载波可以消除同频广播信道间干扰以及上行同步信道间的干扰, 从而降低掉话率。因为TD-SCDMA系统可以将邻小区的导频安排在不同的载波上, 从而降低导频间干扰。

3) 呼吸效应相对较弱

用户数的增加使覆盖半径收缩的现象称之为呼吸效应。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 当用户数显著增加时, 用户产生的自干扰呈指数级增加, 因此呼吸效应是CDMA系统的自有特点。呼吸效应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每种业务用户数的变化都会导致所有业务的覆盖半径发生变化, 这会给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带来很大的麻烦。TD-SCDMA采用的联合检测及智能天线技术减弱了呼吸效应。

4) 频谱利用灵活、频率资源丰富

TD-SCDMA系统采用时分双工模式, 它的一个载波只需占用1.6MHz的带宽就可以提供速率达384kbps的3G业务 (R4版本) , 对于频率分配的要求简单和灵活了许多。中国政府已经为TD-SCDMA分配了85MHz的工作频段, 为TD-SCDMA系统的网络扩容和后续发展提供了可能。除中国外, 世界各国3G频谱规划都包括TDD频段, 日本、欧洲运营商3G牌照中已经包括TDD频段, 为未来TD-SCDMA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5) 灵活高效承载非对称数据业务

TDD技术的采用是TD-SCDMA系统与其他两大3G主流标准FDD系统的根本区别。TD-SCDMA系统子帧中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是可以灵活设置的, 根据不同承载业务分别在上下行链路上数据量的分布, 上下行资源可以有从3∶3的对称分配到2∶4的非对称分配调整。在未来3G多样化的业务应用中, 非对称的数据业务会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 大部分业务的典型特征是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业务量不对称。FDD系统由于其固定的上下行频率的对称占用, 在承载非对称业务时会造成对频谱资源的浪费。而TD-SCDMA系统可以通过配置切换点位置, 灵活地调度系统上下行资源, 使得系统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因此TD-SCDMA系统更加适合未来的3G非对称数据业务和互联网业务。

3、TD-SCDMA关键技术

1)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由于TD-SCDMA系统使用了较低的码片速率, 并且收发使用同一频率, 使得TD-SCDMA系统可以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是具有一定程度智能性的自适应天线阵列。首先, 天线阵列由多个空间分隔的天线阵元组成, 每个天线的输出通过接收端的多输入接收机合并在一块。与传统接收天线只能在天线全向角度以固定方式处理接收信号不同, 智能天线通过改变各天线单元的权重在空间形成方向性波束, 主波束对期望用户的信号进行跟踪, 而在干扰用户的方向形成零限, 可以带来上行合成 (赋形) 增益和下行赋形增益。

采用智能天线后, 应用波束赋形技术显著提高了基站的接收灵敏度, 大大降低系统内部的干扰和相邻小区间的干扰, 从而使系统容量扩大1倍以上。

2) 接力切换

切换是指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过程中从一个基站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而保持通话不中断的过程。TD-SCDMA系统采用的接力切换不同于硬切换与软切换, 在切换之前, 目标基站已经获得移动台比较精确的位置信息, 移动台先将上行链路切换到目标基站, 再断开与原基站的连接之后, 然后迅速切换到目标基站。

TD-SCDMA系统之所以可以应用接力切换, 是因为TD-SCDMA系统综合了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技术, 可以对移动台进行比较精确的定位。接力切换可以达减少切换时间, 较以往的切换技术可以提高切换的成功率、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

3) 联合检测

在实际的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 由于扩频码字相关特性的非理想性, 各个用户信号之间经过复杂多变的无线信道后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就是多址干扰 (MAI) 存在的根源。由个别用户产生的MAI固然很小, 可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 MAI就成为CDMA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

传统的CDMA系统信号分离方法是把MAI看作热噪声一样的干扰, 导致信噪比严重恶化, 系统容量也随之下降。实际上, 由于MAI中包含许多先验的信息, 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 各用户的信道估计等等, 因此MAI不应该被当作噪声处理, 它可以被利用起来以提高信号分离方法的准确性。这样充分利用MAI中的先验信息而将所有用户信号的分离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方法称为联合检测 (Joint Detection) 。其基本思想是判决反馈, 首先从总的接收信号中判决出其中部分的数据, 根据数据和用户扩频码重构出数据对应的信号, 再从总接收信号中减去重构信号, 如此循环迭代。联合检测可以大幅提高系统的接收性能。

4、W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呼吸效应、Rake接收、软切换、软容量是W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5、CDMA网络简介

1) CDMA2000演进路线

●CDMA2000 1X是后续网络发展的基础, 可提供增强的语音容量和153, 6Kbps的数据业务;

●CDMA2000 1x EV-DO (Evolution Data-Optimized) 在专用载频上实现高速分组数据业务;

●CDMA2000 1x EV-DV Evolution Data&Voice兼容1X, 实现综合的语音和高速分组数据业务; ()

●CDMA2000 1X后续演进有两种选择:1X->DO;1X->DV, 由于高通放弃DV, 目前的演进方向是1X->DO Rev.A。

其演进路线图如图3所示。

2) CDMA2000系统网络结构

如图4所示。

6、三种技术体制的比较

1) 技术比较如下:

2) 三种技术切换方式对比如下:

二、LTE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1、LTE的概念

2004年11月, 3GPP决定发展全新的系统, 称为长期演进 (Long Term Evolution, 简称LTE) , 官方技术名称是E-UTRA/E-UTRAN, 目标是“将来1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

LTE是以OFDM为核心的技术, 为了降低用户面延迟, 取消了无线网络控制器 (RNC) , 因此, 系统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大部分后向兼容性, 也就是说, 从网络侧和终端侧都要做大规模的更新换代。

2、LTE的关键技术

LTE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DL OFDM、全IP网络、MIMO天线等。

3、LTE的主要特点

1) 扁平架构:大幅降低时延, 简化网络部署;

2) 容量增加:下行频谱效率比R6 HSDPA提高3-4倍, 上行频谱效率比R6 HSUPA提高2-3倍;

3) 吞吐量增加:下行峰值速率>100M, 上行峰值速率>50M;

4) All IP:便于部署、便于维护、利用现有传输。

4、移动技术发展趋势

如图5所示。

WCDMA将演进到FDD-LTE, 而TD-SCDMA将演进到TD-LTE, 两者都属于LTE的范畴。而CDMA2000技术的主要开发者高通公司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对其他企业形成了壁垒, 使得没有公司愿意投入到CDMA2000的演进技术UMB的研发中, 最终导致UMB技术的终结。

三、全球3G业务开展情况简介

目前, 国外运营商已可提供多种多样的3G业务, 概览如下表。

从2001年10月份日本运营商NTT Do Co Mo第一个推出基于WCDMA制式的3G服务后, 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开发, 3G用户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在全球, 3G用户已经超过5亿大关, 占到移动用户市场总份额的12%左右。

1、国外运营商3G运营经验

国外运营商经过多年摸索, 在3G市场上取得了飞速发展, 主要有以下经验可供借鉴:

1) 利用了3G的技术优势, 推出差异化的业务, 引导行业理念。

2) 在业务的推出上有层次、有步骤, 逐步培养了用户对3G业务的使用习惯。

3) 推出全方位的3G业务适用于各类用户群, 从而使3G得到迅速发展。

2、国外运营商3G业务介绍

1) 无线音乐

无线音乐服务指的通过移动通信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数字音乐服务, 包括基于手机实现的彩铃、歌曲点播、铃声、歌曲下载等服务。无线音乐是移动数据业务收入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音乐内容、广泛的终端支持、完善的版权保护、灵活的计费方式是促进无线音乐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

2) 位置服务

位置服务又称定位服务, 是由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 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 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目前位置业务产业链相关环节已经逐渐成熟, 相关的技术、平台以及终端性能都明显提高, 尤其是GPS技术与手机终端相结合, 使位置业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位置业务方面开展得尤为领先。

3)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也称为手机支付, 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移动通信的重点从基础通信领域向生活领域的延伸, 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将逐步提速。日韩市场移动支付发展比较成熟, 手机具备了交通卡、购物卡、信用卡等多重功能。移动支付的大力发展, 需要包括终端、银行、商家、运营商等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配合。

4) 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是指运行于手机上的游戏软件。手机游戏已经成为国外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随着手机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手机游戏内容的日益丰富, 手机游戏市场将不断扩张。

5) SNS业务

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与移动终端的结合, 更加方便了用户的使用。SNS业务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下载, 用户还可以上传内容, 联络朋友, 成为3G时代最受欢迎的业务之一。国外运营商大多选择和传统的知名SNS提供商合作, 以更多地吸引用户, 保持用户的忠诚度。

6) 移动广告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带宽资费的不断下降, 移动广告成为运营商最重要的下一个盈利增长点之一。移动广告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但受到用户需求、政策监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在移动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3、国外3G业务发展情况带给我们的启示

虽然3G并没有带来某些杀手级业务, 但是3G的移动、宽带、多媒体、互联网以及融合业务能力使运营商有能力不断进行应用创新, 带了接近于杀手级的业务应用环境。通过对成功运营商在3G业务上量和质的评估发现音乐、TV、消息、游戏和个性化装饰应用是运营商关注的重点。每个3G运营商都开通了视频业务, 但是视频类业务是作为吸引用户的手段, 而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4、中国移动3G业务介绍

中国移动对3G业务进行了整体规划, 将业务分为标志业务、重点推广业务和基础类迁移业务。标志业务即只能在3G网络上实现的业务, 例如可视电话业务;重点推广类业务指在2.5G上成功应用但需要迁移的业务, 例如:移动音乐、游戏等;基础类业务指在2G网络上广泛应用的业务, 例如短信等。下面就中国移动基于3G网络能够提供的标志性3G业务进行介绍。

1) 可视电话

可视电话是利用电话线路实时传送语音和图像的一种通信方式。如果说普通电话是“顺风耳”的话, 可视电话就既是“顺风耳”, 又是“千里眼”了。TD-SCDMA和WCDMA都是基于电路域提供可视电话, 不需要业务平台支持 (图6) 。

2) 多媒体彩铃

可视电话的多媒体彩铃业务是一项由被叫用户定制的业务, 基于TD-SCDMA的3G用户拨打视频电话时, 在呼叫建立前被叫振铃的过程中, 向为主叫用户提供一段绚丽、悦耳的多媒体视频或者动画来替代普通回铃音。

3) 视频留言

视频留言业务是指用户通过拨打专门的接入号码或者在拨打他人电话遇忙、无人接听等情况下通过本地摄像头和录音设备进行包括视频、音频的多媒体留言的业务。被呼叫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或者手机终端收看留言。

4) 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业务为移动用户提供视频会议服务, 实现多方的音频和视频通话, 并具有会议管理和控制的功能, 如创建和结束会议, 会议发言控制等。

5) 手机电视

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的比较 篇8

WCDMA是由3GPP进行制定的, 在GSMMAP核心网的基础上采用UTRAN作为无线接口上发展起来的通信系统。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 、频分双工 (FDD) 方式, 码片速率可以达到3.84Mbps。

(1) CDMA2000, 即为CDMA2000 1xEV, 是一种3G移动通信标准。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 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 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 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 可以从原有的CDMA 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 建设成本低廉。 (2) TD-SCDMA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的简称, 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技术融于其中。采用时分双工, 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此外, TD-SCDMA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 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优点, 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 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 (3) TD-SCDMA还具有TDMA的优点, 可以灵活设置上行和下行时隙的比例而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速率的比例, 特别适合因特网业务中上行数据少而下行数据多的场合。但是这种上行下行转换点的可变性给同频组网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二、系统性能比较

系统性能主要包括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在移动通信的蜂窝系统中, 我们不能单纯以单个小区的容量作为考量, 必须从整个蜂窝组网的角度来考察系统的性能。

1、容量。

我们一般都在具体的环境和业务中讨论CD-MA系统的容量。在CDMA系统中, 很多因素会影响系统的容量, 比如, 增益处理、基站发射功率等等。在话音业务和高速风阻的数据业务中, 三种技术的容量会有一定的区别。

在话音业务方面, 我们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 WCD-MA和CDMA2000单位带宽内的平均容量基本相近, TD-SCDMA的单位带宽平均容量较前两者的差别也不大。在数据业务方面, 3G时代我们采用了各种不同速率的数据业务, 在同一系统中, 采用不同的业务组合, 系统单位带宽内的数据吞吐量也不同。由于这个原因, 我们针对同一个小区内, 设定用户使用相同速率的数据业务并进行仿真实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 我们发现, 在处理中低速率的数据的时候, WCDMA和CDMA2000基本没有太大的差距, 在处理高速率数据的时候, WCDMA较CD-MA2000的数据吞吐量好。TD-SCDMA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 因此, 特别适合于使用在数据业务上。

2、覆盖。

基站的覆盖范围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即无线传输的环境和传播链路的最大传播损耗。我们一般通过一定的预算方法来估计基站的覆盖范围同一频带的情况下, WCDMA和CDMA2000的覆盖范围大体相当。而在这方面, 由于TD-SCDMA采用的是TTD方式, 所以覆盖范围略小于其他两种。WCDMA和CDMA2000都是FFD的CDMA技术, 在原理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系统性能也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TD-SCDMA不同于这两种技术, 其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三、设备成熟度比较

运营商在建设网络的时候在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设备和技术的成熟性, 这与建设的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 CDMA2000是这几种技术里面发展最为成熟的, 就拿终端设备来说, 用于商业性质的产品种类有一百多种, 其实用的频率在800MHz至1.9GHz之间, 用户的选择范围还是挺大的。CDMA2000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非常广泛, 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许许多多的国家。在二十一世纪初就达到了近三千万的用户。WCDMA的产品也基本成熟, 终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仍然是制约其业务拓展的一个因素。到现今为止, WCDMA系列的商用终端产品也只有数十种, 用户群大约在20多万左右。由于TD-SCDMA在我国刚兴起的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 其系统和终端设备方面都较WCDMA和CDMA2000要落后。

四、漫游能力比较

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跨国处理, 因此, 良好的漫游功能对运营商和高端的客户具有很好的吸引力。目前运营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采用情况和使用的通信频段是影响漫游的主要因素。目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运营商更倾向于WCDMA技术, 虽然比较而言, CDMA2000技术运用的时间较其他两种技术要早。运营商的倾向给WCDMA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和提升空间。 (1) 在频段方面, CDMA采用的是带内演进的形式来实现, 现在大多数的运营商使用的CD-MAONE的800MHz频率附近。与此同时, WCDMA采用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2GHz。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有可能会实现产业部推出的3G频率规划。从这着发展规律可以看出, 移动通信的这三种技术标准都是从2G发展到3G的。 (2) WCDMA在核心网方面使用的是基于GSM的移动应用方面的协议, 经技术验证, 系统的信令互通性非常好。CDMA2000使用的是CDMAONE的ANSI-41协议, 目前来看, 互通性能也比较好。但随着技术发展的需要, 系统的升级问题在所难免, 但升级对整个系统来说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 技术难度, 施工难度都比较大, 因此, 堆满有问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至于TD-SCDMA技术, 由于开发时间不够长, 其漫游能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提升。

五、结语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TD-SCDMA虽然不及WCDMA和CDMA2000技术较成熟, 但是它完全有可能在3G全面商用之前达到技术成熟。因此, 在我国大力推广TD-SCDMA技术非常重要, 被视为TD-SCDMA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十个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TD-SCDMA网络测试, 相信正式的大规模商用已为时不远。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的比较种制式, 即WCDMA、CDMA2000和TD-SCDMA, 并对这三种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一些方面的比较, 指出了这三种通信制式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3G,移动通信,制式,系统性能,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继宁, 朱齐鸣.3G中之民族标准—TD-SCDMA技术.电子科技, 2002

[2]栾春娟, 尹爽.全球3G领域专利计量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3]李旋波.WCDMA标准的现状和发展.人民邮电报, 2011

第三代通信系统 篇9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现状,发展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前面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其基本特征比较紊乱, 导致通信市场百花齐放的情况, 虽然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数字移动通信早期, 使其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比较强钉扎了移动通信中后期的全球进程, 包括许多不同的通信标准并存带宽利用率, 不同的情况开发, 使“全球漫游服务是非常困难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是突出了个人通信系统的主体地位, 在高度重视通信系统中发挥了独立的危险因素, 因此,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未来的个人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通过固定电话的业务和用户连接, 无线接口的兼容尽可能多, 因此具有全球的设计性。

2,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语音质量相比, 安全性比较的高;

3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的文件的传输率变快。在当地1Mb/s至2584kb/s访问率等高速接入和并且运用到广域网, 这样使得文件的传输速率比第二代移动通讯要强得多。

4, 移动通信的终端可以直接连接地面和卫星, 形成庞大的通信网络, 可以通过固定的方式使手机和卫星服务共存并相互连线。

5现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手机越来越小, 更多和茂明反射, 它有一个真正的全球漫游的能力。

6根据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质量, 使用的服务, 数据以及时间等, 作为一个充电参数, 而不是把距离当作充电参数的数目。这个机制是显着不同的相关性,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以及更好的全球通信机制。

7, 很好的处理, 包括互联网, 视频会议, 电话会议, 高数据率通信和非对称数据传输的分组和电路交换服务都有很好的处理, 构建良好的区域结构。

8, 支持较小的水平, 还支持同时连接, 包括现场通信也可以浏览互联网和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些只有一小部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量占到了视频信息和非语音数据业务的很大一部分, 一个共同的基础设施, 可以支持多个公共和私人运营商在同一个地方的使用;

下面我们来总结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新增加的几个服务

(1) 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服务是一个更有效的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根据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兼容的软件特点得出的解决方案, 它可以增加到一个单一的业务信道数据速率, 从一个较低的信道速率达到一个高信道速率, 可重复使用, 以便在槽的数据载体可以提供高传输速率, 它的传输速率是六倍的数据传输速率的第二代移动通信。

(2) 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摩托罗拉开发领先的移动通信公司, 你可以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新的无线多媒体服务, 以及重要的新技术兼容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可以提供使用快速的数据传输速率比以往的都要高。

以上所说的都是第三代移动通讯与以往的通讯手段的不同, 这些特点也是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在全球较大范围应用的原因。

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让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得到天翻地覆变化原因当然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采用了许多种高新科技技术, 这样高新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标准, 优于现在这些技术的发展, 这是我们理解的重要基础, 相当了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我们专注于一些高新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使用

1, Td-scdma的技术。这种技术是目前只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 它使用所有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接入技术, 这种创新的空气分离解决最关键的部分。SDMA是用来增加容量和提高性能, 能在时间和频率域的空分多址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多个天线需要估计的参数空间中, 合成的下行信号和空间。此外, 空分多址和CDMA技术可以发挥辅助作用的结合。空分多址技术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大致估计距离和每个用户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用户的位置和方位, 可以切换的参考信息

2.使用软件无线电这门技术,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 大量关键技术需要使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是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硬件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的软件加载不同的, 因此, 企业可以得到性能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平稳过渡, 升级, 网络系统, 多模式, 多频段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容易, 并且成本低。所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多频段, 复合模型的特殊业务要求, 环境, 多速率等等都是特别重要的。所以,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应用中,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观念, 而且还带来了手机软件智能化, 个性化, 一般的效果和兼容性

3, 载波技术的使用。多载波是一项新技术,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现在的多载波技术是一种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已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多载波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用的扩频码, 大大扩大原始的数据, 然后每个芯片创建许多不同的载体。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大大扩展系列中的已进行了变换的数据流, 和最后每个数据流的不同的载波调制的扩频码。

三、总结

第三代通讯技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 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运用, 未来的第三代通讯技术会更加的成熟, 更加稳定。所以第三代移动通讯会让人类的生活法师得到较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何彬, 刘海宁.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9 (02)

[2]钟杏梅, 蔡国权, 牛忠霞.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与主要技术[J].无线通信技术.2000 (04)

[3]陈玮, 程进.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02)

上一篇: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下一篇:英语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