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领导人思想回答了

2024-11-30

三代领导人思想回答了(精选4篇)

三代领导人思想回答了 篇1

略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目标思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第三代领导集体又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不断探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战略重点等.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他们的共同探索,构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思想.

作 者:凌弓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上海,62 刊 名: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7(4) 分类号:A8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三代领导集体   发展目标思想  

三代领导人思想回答了 篇2

一、毛泽东主张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

毛泽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早在革命时期, 就认识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主张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得重要作用。他认为, 自然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须保护自然资源。

在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上, 毛泽东非常重视绿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消灭荒山荒地, 实行绿化的任务, 而且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 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重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毛泽东对水利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 指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主张农林牧副渔五业要综合发展、平衡发展。五业综合平衡发展, 既可以发展经济, 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强调废物回收利用和勤俭节约, 对我们今天发展循环经济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注意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 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在“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影响下, 全国乱砍滥伐现象非常严重, 我国森林资源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邓小平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注意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他的生态思想在许多具体措施中均有所体现。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8年,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 就是在邓小平的关怀下作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地位, 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上, 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的长期发展, 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他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 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但是即使是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 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

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制建设上,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制化工作。在他的重视下, 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深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这些法律法规, 对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管理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江泽民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许多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 在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基于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 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论, 创造性地发展生态文明思想, 把生态良好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 提出生态良好的目标, 并将其上升到“文明发展道路”的高度, 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毛泽东、邓小平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绿化祖国的思想, 高度重视绿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绿化工作;把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提升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形成创新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 科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认为“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该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发展”针对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不足, 资源利用率低, 能源供应体系面临挑战,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国情, 江泽民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 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还受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比较低, 以及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问题的严重制约。”并且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增强全党和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在不同阶段的成果, 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主要生态思想, 对于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内容与价值, 指导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三代领导人思想回答了 篇3

关键词: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比较研究

一、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思想

虽然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条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又具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毛泽东十分重视思想理论教育;邓小平则着重制度建设;江泽民强调高素质能力提升。

(一)不同时期对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各自侧重点

毛泽东侧重于“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干部目标和“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1958年1月,他提出“又红又专”的口号。1964年,毛泽东提出培养干部的五项目标。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提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里他既讲了德的要求,也讲了才的要求。

邓小平提出干部的“四化”方针。其囊括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必备的要素,是对毛泽东对于德才兼备的干部目标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选拔使用制度化。”“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干部“四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不能随意割裂;但也不能把“四化”各项内容机械平衡、等量齐观。

江泽民在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方针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的具体标准。“‘德’和‘才’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符合‘德’、‘才’标准,既要看本人的素质,更要看工作实绩。”对于“高素质”的标准,他指出领导干部既应具备基本政治业务素质,又应成为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进而提出领导干部应具备五条基本标准和四个“必须”等更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他指出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从严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二)不同时期对于领导班子建设思想的各自探索

毛泽东认为培养接班人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我们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又指出领导者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的责任,“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他又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

邓小平率先走出了一条成功地交接班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新老合作交替,组成科学的领导班子建设结构的理论。他指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他高屋建瓴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江泽民继承了前两代领导人对于领导班子建设的思想,提出“领导班子建设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首先他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做好领导骨干的培养工作,强调“我们始终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调整领导班子方面,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经常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切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其次他十分重视建设好党的各级领导班子问题。他指明党委和政权领导班子成员是干部队伍的骨干,是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中枢作用。

二、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意义

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对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论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宝贵财富,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而且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我们学习和研究该理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力造就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实现和完成党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都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我们坚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构建的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三代领导人思想回答了 篇4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作者:柏昌利

关键字:三代领导人;教育方针;教育理念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对教育性质、目标、任务、功能以及实现途径的总规定,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亲自关心领导下提出、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三代领导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念表现出理论体系的共同性、理论基础的科学性、服务方向的人民性、基本内容的连续性。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对教育方针又有新的创意和不同的哲学思考,成为我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贡献

中国近代教育革命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拉开了序幕。许多仁人志士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寻找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各种复古主义论调的泛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出路仍然没有找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使教育改革和发展与思想解放相结合,与革命斗争相结合,对教育的性质、作用和内容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使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程中,找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毛泽东教育思想中,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将文化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积极地开展了工农大众的教育革命,并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向深入,揭开了我党教育史的新篇章。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①这个总方针是在概括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当时的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论述。

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②这是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继续,是完成新民主主义时期教育任务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刻变化,要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必然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阐述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④将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提出的“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两个并存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这个教育方针和据此制定的各项政策,保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毛泽东对教育方针的贡献就在于:一是在教育的服务方向上,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指导思想,为巩固无产阶级新政权和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奠定了基础,但也为后来左倾路线的发展留下隐患。二是在人才的培养途径上,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提倡的教育原理,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但是,在实行教劳结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教劳结合的涵义理解得很狭窄,把教劳结合的方式简单地等同于师生参加体力劳动,往往把教劳结合仅视为改造思想的工具,用劳动代替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三是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提出了“三好”目标,强调“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邓小平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亲自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工作,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确立了科技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使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在调整我国教育方针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

1977年邓小平以革命家的大无畏勇气,推翻了“两个估计”的错误结论,把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从长期的“左”倾错误的打击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彻底砸碎了套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我们党重申1957年和1958年提出的教育方针。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⑤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还直接写入“三个面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这里尽管未对教育方针作出高度概括,却是在教育方针认识上实现了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对教育方针的理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教育发展战略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三个面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迎接世界未来综合国力竞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高度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教育方针理念方面的重大突破与发展。

二是在教育性质上,实现了教育方针的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领导了教育领域的实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邓小平同志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整个教育事业必须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教育从毛泽东教育只为政治、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此,邓小平同志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确立。

三是在教育目标上,邓小平提出了人才的“四有”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从而取代了过去所提出的“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两有”,其内涵较之以前更全面。邓小平同志强调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强调有注重培养人才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强调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教育方针理念又一新创意、新发展。

四是在教育方法途径上,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思想,同时他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又提出了“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新理念。这样就把劳教结合放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背景里加以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赋予其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新涵义。

三、江泽民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创新

江泽民教育论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和新技术革命到来的历史条件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领下形成的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无论是在全教会上的讲话、在北大一百周年、清华九十周年、北师大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还是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都体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尤其是江泽民同志在教育方针的阐述上,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继往开来的精神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实现了我党对教育方针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⑥为教育方针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我国教育方针已经走向成熟。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方针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一为”变为“双为”,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是教育阶级性的具体体现。把“为人民服务”列入教育方针,进一步赋予了教育以新的使命,扩展了教育的功能,明确了教育方向。以前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或是为建设服务,使教育服务的范围受到了限制。而江泽民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既包括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服务,也包括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服务,还包括教育为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方面服务。这样就使教育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具体、方向更加明晰。

二是从“一结合”变为“两结合”,这是对教育途径认识的具体扩展。在我党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二是教育事业要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的发展和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教育方针中将“单结合”变为“双结合”是十分及时、十分有益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补充的。

三是从“德、智、体”变为“德、智、体、美”,这是对培养目标认识的更加全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追求的完善的目标。把美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极力建议应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之中。例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叶朗教授在《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一期上撰文:“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我国教育方针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总结了一代一代教育家的经验,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要求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反映了对教育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①、杜德、苏振武:“江泽民对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教育探索》2002年第四期。②、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③、姜崇廊:“解析教育方针新内涵

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

④、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⑥、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1999年6月16日。

释:

①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3页。

上一篇:如何搭建企业文化下一篇:学期工作总结(请勿修改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