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网站

2024-12-16

第三代网站(共10篇)

第三代网站 篇1

0 引言

第一代网站建设技术运用一般的网页制作软件,把一些平面页面效果转化成网页,然后把网页一页一页地链接起来成为一个企业网站,这种网站建设技术称为第一代网站建设技术。其缺点是:更新以及修改网站内容均需专业人员,维护麻烦,没有交互性,使得客户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沟通。

第二代网站建设技术是指在第一代网站建设技术基础上,针对网站内容经常更新的栏目如公司新闻、产品等采用数据库管理。其缺点是:只有部分栏目采用数据库管理,其他栏目同样存在更新困难,且在网站的扩展性方面与第一代技术没有任何差别,网站制作价格较高,使用不便。

第三代网站建设技术是指网站用户通过管理系统能够很方便快捷地管理自己的网站,自己定义网站的框架内容,并能够随时升级网站的功能,解决了每个客户都需要的网站前台界面个性化的需求。

1 智能建站系统的整体设计

1.1 系统功能

智能建站系统由模版库和功能库2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模版库中主要存放不同行业和不同色彩分类的网站模版,功能库中则为各种单项内容设计的网站程序。这样可让非网页制作专业人员能轻松地建立标准的企业网站,将网页设计模版和功能模块预先设计好,制作人员按需选择即可。从设计到实现,制作人员都可以根据企业自身规模和产品等方面来定位自身的网站,从而打造适合于企业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的形象、品牌、营销服务。

1.2 系统功能的规划

网站由页面设计和程序设计组成。页面设计根据需求进行设计,一旦制作完成,则大范围修改将会十分麻烦。传统企业网站功能通常有新闻显示、产品发布、留言反馈等,通过对网站构成的分析发现,网页设计部分可以预先按色彩、行业等分类设计多套模版供用户选择,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建立行业齐全的模版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网页整体的风格设计,与传统建站相比,可更多地让用户参与到建站过程中,减少制作中双方不必要的多次沟通过程,提高建站效率。

功能库为网站程序部分,大致可分为单页图文、新闻文章、图文展示、文档下载、在线表单、自定链接等。其中:单页图文针对如企业介绍、联系方式这样的介绍性页面,此类页面强调在一个页面上显示内容;新闻文章适用于标准条目格式的栏目页面,此类页面显示内容的条目具有条目整齐排列、且点击条目即可进入新的页面查看条目详细内容的特点;图文展示适用于需要图片说明的信息内容,此类页面图文并茂,更加直观地将信息展示给浏览者,它与新闻文章类似,都是用条目的方式展示信息,通常用于产品展示的栏目;文档下载适用于技术参数的栏目,一般技术参数都以图表的形式展现,有些行业特殊符号网页无法显示,此功能可以将WORD、EXCEL、PDF等格式的技术参数文档直接放在网上供浏览者下载;在线表单适用于留言反馈、投诉建议等栏目,通常此功能用于采集浏览者的意见信息等,使网站实现简单的交互功能。

1.3 数据库表关系

本系统数据库主要由3个数据库表组成,分别为用户库、模版库、功能库。模版库记录模版编号、模版名称、模版分类,用户将选择的模版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使用时通过模版编号调用已经设计好的模版;功能库记录功能编号、功能名称、功能分类,用户添加好栏目后为栏目选择功能分类,通过功能编号调用相应功能模块;用户库记录用户编号、用户选择模版编号、用户选择功能编号,通过用户编号区别不同的用户,实现多用户共享使用本系统,用户选择模版编号、用户选择功能编号确定用户选择的模版和各栏目功能。用户库、模版库、功能库的关系如图2所示。

2 智能建站流程

对于一个需要建立网站的单位来说,在搜集整理好本单位的相关信息后,可遵循图3所示的流程来建立网站。

a)在模版库中选择模版,用户结合自身行业特色和服务对象选择相应模版。

b)添加网站栏目,用户根据自身建站的规划添加相应栏目。

c)为栏目选定所属功能,用户根据栏目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功能。

d)添加栏目内容,用户自行添加栏目内容,实现网站建设、维护。

e)预览网站,在网站正式发布前可预览网站,如不满意则重新修改,满意即可发布。

网站建成后,更新维护非常方便和人性化。相关栏目的文字或图片如需添加、修改、删除,可以通过本系统对所需修改的栏目进行操作即可。通过本系统制作的网站,维护只需要会简单的电脑操作即可完成。

3 智能建站系统的应用范围

a)作为个人网站建设工具。为个人提供个性化网站定制服务,满足个人个性化建站需求和个人网站这样的庞大市场需求。大部分网民不懂网站制作,但是通过智能建站系统,简单的操作、灵活的运用却满足了网民个人建站的需求,促进了互联网个人网站事业的蓬勃发展。

b)作为行业网站建设工具。为各行业内的企业提供网站服务,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色和服务客户进行网站建设。不同行业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规模、公司资质、产品特色等来建设自己的网站,而智能建站给了企业更多的选择,在不同的时期,企业可以选择适合企业现阶段发展的模版和功能组合,充分满足了企业阶段性发展的需求。

c)作为集团下属部门网站建设工具。为本集团内各下属部门提供网站建设服务,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作为集团部门,分支较多,管理难度大,而智能建站系统却可以条理清晰地根据集团各部门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网站栏目和权限管理级别来调控整个集团的网站管理框架,操作简单方便,可提高办公效率。

4 结束语

传统网站的制作成本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更多,使用本系统建站能更省时、省力、省钱。本系统将是一套功能强大的自助式网站建设系统,使用本系统不但可以创建普通个人、企业网站,还可以创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符合各种类型的企业需求,让用户以较少的投资轻松实现网络营销,拓宽企业营销渠道。

作为第三代网站建设技术的智能建站系统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儿,并带动互联网事业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月玲,韩毅娜.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邹天思,孙明丽,庞娅娟.ASP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张莉.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代网站 篇2

摘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关于3G的发展策略、标准化工作进展、最新技术与产品、市场运营等情况备受瞩目。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系统原理并概括了IMT-2000系统的无线传输技术方案,其中主要介绍了CDMA2000系统的相关原理。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移动通信做了简介并回顾了移动通信的三代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开始正式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基本系统模型,3G的特点,其不同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要求以及建设3G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部分介绍的是3G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即无线传输技术的标准方案,先是回顾了各国于2000年前先后提出的各种技术标准,然后总结了目前较通行的三种主流技术标准,主要涉及这三种标准各自的演进历程及相互之间技术性能的比较;第四部分涉及到了此次毕业设计中要研究的CDMA2000系统,对其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以CDMA2000 1x为例介绍了CDMA2000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其典型系统结构图及各模块的初步描述。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3 第二章 3G的相关知识................................................................................................................4 2.1 3G概述................................................................................................................................4 2.2 3G的历史............................................................................................................................4 2.3 3G发展的外部环境(3G与Wi-Fi技术).......................................................................5 第三章 3G的世界应用状况分析...............................................................................................8 3.1 国外发展概况.....................................................................................................................8 3.2 我国3G进展概况...............................................................................................................8 3.2.1 试验简况.....................................................................................................................8 3.2.2 TD-SCDMA产业发展状况............................................................................................9 3.2.3 通信行业标准出台.....................................................................................................9 第四章 3G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现状..........................................................................................10 4.1 快速发展的一年...............................................................................................................10 4.1.1 基站升级...................................................................................................................10 4.1.2 用户发展...................................................................................................................10 4.1.3 网络资费...................................................................................................................10 4.2 三大运营商对比...............................................................................................................10 4.3 存在问题...........................................................................................................................11 4.3.1 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11 4.3.2 3G业务两极分化......................................................................................................11 4.3.3 内容建设不足..........................................................................................................11 4.4 4G影响距离还远..............................................................................................................11 4.5 3G行业应用初露苗头......................................................................................................12 第五章 发展展望......................................................................................................................13 参考文献.......................................................................................................................................14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一章 前 言

3G(3rd Generation)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确定了全球3G三大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二章 3G的相关知识

2.1 3G概述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这样的解释或许太枯燥了,简单地说,3G实际上就是一个宽带的无线网络。而启动这个无线宽带网络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用户实施各种新的应用,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2.2 3G的历史

从1G到2G 在3G出现之前,其实是没有1G和2G的。换句话说,1G到2G这个名词是随着3G的出现而为了有别于以往的行动通讯技术才应运而生。在80年代初期,个人通讯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开始流行,当时有许多国家提倡应该要在个人通讯上实现移动化(mobile),为了实现这个需求,各种不同的通讯技术纷纷被提出,如早期的卫星电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无线基地台建置成本还是相当高昂时,卫星电话等许多空中无线通讯平台都是被看好的技术,但是最后普及的却是美国的AMPS系统。AMPS系统最早是在70年代美国开始试验,后来在1981年斯堪第那维亚开始了商业化服务,而日本在1980年也开始了商业运转。早期AMPS系统是提供给车辆上可用电话为主要目的,客户锁定为特定的商业人士。但是后来因为广受欢迎,价格渐渐普及化,而AMPS也系统不断地在改良,到了1990年中,美国将AMPS系统变成一个全国性的服务。它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细胞式(或称蜂窝式,因为每一个基地台彼此间服务的范围彼此紧邻而成一个细胞网络)系统,可以允许每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基地台的服务范围内可以拨出和接收电话。这是现今所有行动电话网络的始祖,即使到现在全世界的行动电话还是采用地面蜂巢网络得架构,丝毫没有改变。AMPS系统即是我们所俗称的1G。一直到1990年,AMPS系统趋于饱和,于是许多公司提出其它的解决方案。北美提出两种解决方案,欧洲提出一种。北美两种方案分别是NA-TDMA与CDMA系统,欧洲则提出GSM系统。这三种即是俗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称的2G,而CDMA后来则演变成所有3G相关技术的先趋。GSM系统台湾翻成「泛欧式数字细胞行动通信系统」,但是实际上他的全名是行动通信全球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1982年欧洲的AMPS系统已经进入了商业部署,但是欧洲当局预期行动电话将会有长足的进步,于是促使「欧洲邮电管理会议」研拟新的行动电话技术。该会议成立一个特别行动电话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 or Special Mobile Group),而该小组的成员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自称GSM,这就是GSM的由来。GSM主要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国际漫游,这也是其它标准如CDMA IS-95没有的优点。而GSM也不同于AMPS系统,它是纯数字的讯号,不像AMPS是模拟讯号,所以GSM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服务频宽,最高可达9,600b/s,以当时而言已经是很够用了。GSM因为目标放在国际漫游上,所以后来全球市场将近70%都是GSM系统,而采用CDMA标准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这些国家,因为无法与其它国家互通而被有些使用者冠上了「通讯孤岛」之类的称号,这是GSM非常成功的一点。NA-TDMA是美国所提出的另一个AMPS改进方案。TDMA全文是分时多任务接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NA指的是北美,所以NA-TDMA指的是北美分时多任务接取系统。NA-TDMA经过许多版本的修订,最后主要的版本是IS-136(Interim Standard 136,中期标准136号)。IS-136是AMPS的延伸,可以在AMPS系统环境上操作,可以提供短信息服务。北美很多提供IS-136服务的公司标到1900MHz的频段,而后来IS-136中模拟话音通道的技术采用GSM技术,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三频手机(GSM900、1800、1900)可以在北美某些地方使用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GSM一开始设计时允许用户数据与手机分离,于是有SIM卡的设计,但是CDMA与NA-TDMA没有,所以CDMA与NA-TDMA的手机号码是烧在手机上不能随意更改的。

经过了AMPS系统与GSM、CDMA与NA-TDMA等系统改进,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1990年就提出3G的概念,称为IMT-2000标准(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2000)。但是这个标准只是提出一个大略的描述,说明3G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到了1998年,ITU接受15个关于IMT-2000的技术标准建议案,其中采用卫星的有六个,9个采用地面基地台建议案(又是一次卫星与地面技术之争)。而地面建议案中,如果是采用多任务接取技术的项目,有八种采用CDMA相关技术,所以CDMA几乎是成为IMT-2000标准的主流。

而后的两个重要组织确定了这些标准之中何者出线。一个是3GPP,一个是3GPP2,各组织成员纷纷在ITU提案希望可以争取关于标准之制订。一直到了1999年11月,从所有相关建议案中选出了四项技术,分别是WCDMA、cdma2000、UTRA TDD、EDGE。EDGE是IS-136的升级版本,UTRA TDD后来变成了TD-SCDMA。3G的标准演变就此确定。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2.3 3G发展的外部环境(3G与Wi-Fi技术)

谈到一个事物的发展,其周边环境如何也是必须要提及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项技术可以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发展。3G也是如此。在3G诞生并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多种其他的网络技术在发展着,其中就有目前发展势头也非常良好的WI-FI。以下就着重比较2者,让我们看看,3G是否更有发展前景呢。

WI-FI(Wireless Fidelity),就是无线保真。其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该技术使用的使2.4GHz附近的频段,该频段目前尚属没用许可的无线频段。其目前可使用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IEEE802.11a和IEEE802.11b。该技术由于有着自身的优点,因此受到厂商的青睐。

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

其一,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而Wi-Fi的半径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办公室自不用说,就是在整栋大楼中也可使用。最近,由Vivato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交换机。据悉,该款产品能够把目前Wi-Fi无线网络300英尺(接近100米)的通信距离扩大到4英里(约6.5公里)。

其二,虽然由Wi-Fi技术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数据安全性能比蓝牙差一些,传输质量也有待改进,但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1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其三,厂商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厂商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这样,由于“热点”所发射出的电波可以达到距接入点半径数十米至100米的地方,用户只要将支持无线LAN的笔记本电脑或PDA拿到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也就是说,厂商不用耗费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拿WiFi与3G来比较,一般而言,3G拥有涵盖范围广、语音通讯与高移动性等优点,但建置成本高与静止时2Mbps的传输速率远逊于WiFi等缺点;而WLAN则有建置成本较低与固定范围内较高传输速率等优势,此外,VoWLAN正快速发展,一旦这样的技术成熟后,WLAN对于语音资料的传输成本上也将相较于3G来的低,不过WLAN只能在固定范围中提供有限移动性[11]。所以,既然这两个技术各擅胜场,且有互补的可能性,因此整合彼此的长处将可能带来更大的好处,例如在户外没有WLAN提供的地方或高速移动下,3G就是目前必备的解决方案,相反的,在户外有WLAN服务提供的地方则当然优先使用WLAN以获得较高数据传输率与较低成本的通讯,故这样一来在保障移动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整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体的通讯成本,并也提供了更高品质的语音与数据服务。

WI-FI有2点是优于3G的:它当前已经存在;它的部署费用便宜。但是WiFi技术也存在一个与3G相同的问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如何利用它来赚钱。

WI-FI究竟是不是会取代3G,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3G网络的建设呢?也许是有威胁的,但是目前3G市场的发展却给予了我们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3G将步入我们的生活。这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全球已经部署的WCDMA基站已经成千上万,整个移动产业为3G付出了太多太多,不论是制造业、运营业。从这个角度出发,3G也不会轻易被抛弃,3G在全球进入成熟的商用和繁荣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三章 3G的世界应用状况分析

3.1 国外发展概况

到2004年9月底,全球在3G核心频段发放120张许可证。核心频段有FDD(频分双工)和TDD(时分双工)两种方式。在120张许可证中,FDD+TDD组合方式有100张,大多数欧洲的运营商都采用这种形式。从技术角度看,采用WCDMA技术的共116张许可证,其中有19个国家的38个网络已商用的,用户数为1060万;采用TDD技术的有101张,目前尚未有商用网络;采用cdma2000技术的有3张,目前尚未有商用网络,但在原有频段升级到cdma2000 1x和1x EV-DO/1x EV-DV的约有80个商用网络,cdma2000用户为1.13亿,EV-DO用户930万。

由统计数字看出,cdma2000 1x发展迅速,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商用。其原因得益于技术的成熟性以及能后向兼容,但目前运营商仍在2G网络的频段上运营,全球尚未有3G核心频段的网络运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展,支持更高数据吞吐量(2.4Mbps)的cdma2000 1x EV-DO的商用运营商由2003年底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10个,用户达到930万,90%以上的用户集中在韩国。

3.2 我国3G进展概况

到2004年9月底,我国移动用户数为3.2亿,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20%以上。

3.2.1 试验简况

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进行了MTNet测试;2003年10月正式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试验;2004年9月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网测试。在现网测试阶段,涵盖了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主流技术的15个国内外主要设备厂商的25套系统,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组成模拟商用环境,同时搭建了WAP、MMS、定位、JAVA、流媒体、多媒体邮件、BREW、可视电话等移动增值业务平台。在信息产业部领导下,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参加,由技术标准研发和网络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对3G技术、设备、终端和增值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验证。试验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大部分:

(1)无线网络性能测试。测试三种3G网络在不同业务(话音、可视电话、中高低数据速率)的覆盖特性,不同地理环境的覆盖特性,以及不同业务的容量特性,切换、功率控制、接续质量等性能。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2)终端测试。测试三种3G技术各种终端的功能和性能,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支持情况,以及耗电特性等。

(3)互操作测试。测试每一种3G技术不同厂商的终端和系统之间(无线接口),终端和业务平台之间,不同厂商的系统之间(如Iur接口)的互操作测试,以及不同3G和2G系统之间的切换、漫游和互通等。

(4)业务测试。测试三种3G网络对基本话音、可视电话、分组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以及对WAP,流媒体,MMS,Java,定位等增值业务的支持情况。

(5)干扰测试。测试三种3G技术在共站址、邻站址、相邻频段情况下的相互干扰情况,3G与2G技术(GSM和CDMA)之间的干扰测试,以及与PHS之间的干扰等。

(6)网管和计费测试。包括每个厂商设备的网管功能和网管接口及信息模型的测试,计费功能的测试等。

这次试验为我国客观地了解和认识3G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推进3G技术、设备和业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试验过程和结果对发展3G的科学决策、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和网络运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3G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 TD-SCDMA产业发展状况

从2003年底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其成员不断扩大,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3G技术试验的推动下,包括无线接入网、终端芯片、手机、核心网络、仪表等TD-SCDMA产业链的多厂家参与的研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TD-SCDMA的实用化进程也明显加快,TD-SCDMA系统的设备取得阶段性成绩,大唐/普天和中兴公司已提供系统设备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终端芯片产品的开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驶入快车道。

在3G技术试验中,从2004年5月份开始,大唐/普天对TD-SCDMA系统进行了设备和接口功能测试,包括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Iub接口、Iu接口等。9月份进行外场的覆盖和容量等性能测试。另外,中兴公司开发的TD-SCDMA系统也参与了测试;大唐开发的手持测试终端也在8月底开始在测试中应用。

3.2.3 通信行业标准出台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了科研院所、大学、运营商和制造商等相关单位,从1999年开始,研究了包括WCDMA、TD-SCDMA和cdma2000三大主流技术的标准。从2004年初开始,全面启动了3G系列标准的起草及审定工作。这一工作是以近年来跟踪了解和编写的大量预研报告为基础,基于3G模拟实验和现场实验,最终完成了包含WCDMA、TD-SCDMA、cdma2000及业务应用共四个子体系的3G系列标准共98项的起草工作,为3G在我国的商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四章 3G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现状

4.1 快速发展的一年

2009年是3G的起步年,而2010则是公认的3G高速发展年。一年以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均已基本覆盖全国,3G用户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创造了全球3G发展的记录,目前已经进入了3G业务拓展与应用全面推广阶段。

4.1.1 基站升级

原有的三大运营商中,联通WCDMA由于可在2G基站直接升级,所以更新很快,在去年当年就已经在覆盖率上追平了当时建设最为完善的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相比之下,移动的TD-SCDMA虽然早期架设进度不快,但由于具有国家支持,在2010年中旬也开始进行TD网络第四期建网的招标,并确定将于12月30日之前将4期建设全面完工。据悉,中国移动在TD第四期的建设规模上大大加强,已经达到了前三期的总水平,将对大大完善网络的覆盖情况,这里面除了新增101个覆盖城市,原有覆盖的238个城市也将进行完善。

4.1.2 用户发展

在用户方面,根据工信部的调查,截至10月我国的3G用户数量总和已经达到3864万,比2009年底增长了2538万,仅仅10月就新增364.6万。在这3800多万用户中,三家运营商都占据了1000万以上的用户数。

4.1.3 网络资费

至于备受关注的网络资费,几家运营商的情况都相差不远。根据3G业务的不同,也是迥然不同。3G手机方面资费一直在不断的下调,各种促销活动也是五花八门,而3G无线上网则一直比较稳定,资费没有太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一年的3G网络更加完善,市场占有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总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之前的预期。下面,我们就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4.2 三大运营商对比

我们都知道,WCDMA是世界上普及率最高,最成熟的3G网络,中国联通自从3G商用以来,也一直给人以高价位,高品质的印象。由于手机产品适用性的先天优势,所以目前在手机网络普及方面联通做得更出色一些。而3G上网方面联通WCDMA由于技术的优势也得以凸显。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资费方面联通自从商用之后在手机套餐上面逐渐降低门槛,以提升普及率,不过总体价格仍然比较高;而上网方面,WCDMA也一直保持着纯流量计费的形式,价格普遍比较高昂。

作为自主研发的3G标准,中国移动的TD-SCDMA虽然技术成熟度还有不足,不过由于背后拥有国家支持,所以发展趋势也不错。在手机方面由于大品牌厂商并不积极,所以产品可选则范围仍然较少,间接导致了用户数量庞大的中国移动在手机3G推广上的劣势。在3G宽带方面,得益于商用之初的低廉资费,移动TD网络在这一年中的建设及发展速度还是很不错的。但除了3G上网,中国移动目前还在单独推广WiFi热点网,虽然在覆盖面上还不能和3G相比,但更低廉的资费以及不错的速度都让WiFi网对原有的3G上网形成了冲击。

尽管是市场占有率最低3G标准,但中国电信的价格还是最为低廉的。不过相比移动及联通,电信的发展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手机客户群长期处于劣势,而绝大部分的电信用户都是3G宽带的用户。在3G上网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做法相似,早在3G刚刚商用之初就在大规模发展WiFi网络业务,不过和移动不同的地方是,电信的WiFi是作为3G网络的弥补,是包含在3G服务中的,无需另收费。

4.3 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3G整体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但目前的3G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3.1 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目前90%以上的网友对3G普及主要的阻力在于资费过高,这个结果完全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当然,虽然运营商们也都在这个问题上面很清楚,但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短时间内资费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几乎相当低,毕竟我国人数过多以及网友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旦资费大幅下降则必然带来诸多的连锁反应。

4.3.2 3G业务两极分化

一方面,3G手机不断打着、促销,依旧很难揽入新客户。另一方面,3G上网卡不限时不限流量的包月逐渐取消,3G上网的套餐也似乎越来越不优惠,但上网卡销售并未受到太大影响。3G业务这种一冷一热的现象值得运营商重视。

4.3.3 内容建设不足

3G的普及虽然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但相对而言,用户们在3G业务的使用率上还是很低,大部分用户还主要是使用3G的数据业务。而视频通话等业务价格偏贵,影响了人们的使用。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另外一方面,国内的运营商目前在内容开发上面还远远不足,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仿造苹果的路线开设了应用商店、手机阅读等业务,但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应用还非常少。

4.4 4G影响距离还远

谈到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几种3G的技术演化。W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GSM → GPRS → EDGE → WCDMA → HSDPA → HSUPA → HSPA+ → LTE FDD TD-S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TD-SCDMA → TD-HSDPA → TD-HSUPA → TD-HSPA+ →LTE TDD CDMA2000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CDMA → CDMA1X → CDMA2000 EV-DO Rev.0 → Rev.A →LTE FDD 从以上的技术演化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联通WCDMA及电信CDMA2000分别从2G时代的GSM及CDMA逐步演化而来,而TD-SCDMA则是全新的技术。在发展的中后期,他们都将会逐步发展为4G的LTE FDD。

虽然4G标准目前已经确定,但无论从建设及发展的角度看,4G的商用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截至现在,仍然没有4G大规模商用的具体时间表,而LTE本身也只是一个远景规划,相信最快也要在三至五年后才能逐步明朗。所以在短期内,现有的2G及3G还将是市场的主流,而3G也会继续高速发展下去。

4.5 3G行业应用初露苗头

除了3G的民用之外,行业应用在近段时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被看作是3G在未来发展中的高盈利点。由于在技术方面3G网络比2G网络具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多样化的应用,所以能更好的满足用户语音、视频、移动办公及数据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3G的行业应用上正不断的加速发展,而拥有先天的技术优势的联通WCDMA在行业应用这一块已经占据了先机。

中国联通在下半年密集与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奇瑞、江苏金龙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多家汽车制造商将采用中国联通的汽车信息化系统,为汽车售后服务提供包括位置、远程诊断、求援等通信支持。通过迅速抢占该市场,联通已经和大多数国内汽车制造商签订合作协议。

虽然起步略晚,但近期中国电信在医疗、农业、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抓紧布局;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在交通、支付等领域布局,三大运营商在行业应用上都不甘与落后。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第五章 发展展望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正式将3G移动通信运营牌照发放给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目前3G频段也已经正式分配。其中中国电信获得的是cdma2000制式,频段是1920-1935MHz和2110-2125MHz,其3G制式基于FDD(频分双工)模式;中国移动获得的是TD-SCDMA制式,频段是1880-1900MHz和2010-2025MHz,其3G标准基于TDD(时分双工)模式;中国联通获得的是WCDMA制式,频段是1940-1955MHz和2130-2145MHz,3G标准也基于FDD模式。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消息,相关分配方案已经正式通知三大运营商。自此,中国的移动通信正式开启了3G时代。

展望后3G时代的技术潮流,能够超越3G而实现个人通信“超级链接”的网络技术——3G长期演进技术LTE(简称LTE)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LTE解决方案是3GPP组织发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标准,由于美国高通公司在3G时代占据了技术的核心专利,LTE阵营处心积虑搞OFDM以绕开高通主要技术。与3G相比,LTE具有更高容量、更高频谱效率和低时延的特点,并完全支持与3GPP2组织的CDMA网络的互通。采用LTE技术,CDMA运营商可以融入到3GPP部署的移动网络中,获取规模化效益,支持LTE终端的全球漫游。

目前,移动无线技术的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二是CDMA2000沿着EV-DO Rev.0/Rev.A/Rev.B,最终到UMB或LTE;三是802.16m的WiMAX路线。这其中LTE拥有最多的支持者。原本就运营GSM/WCDMA的英国沃达丰、日本NTT DoCoMo、西班牙电信、法国电信、美国AT&T和Verizon、中国移动等世界最主要电信运营商已经决定采用或测试LTE技术。而全世界最优秀的CDMA运营商也都在部署LTE或HSPA作为其的下一代网络:美国Verizon、Alltel,日本KDDI、韩国SK电讯和韩国电信(KTF)、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和记电讯(澳大利亚、越南),以及较小的加拿大贝尔和Telus、泰国CAT、新西兰电信。因此,未来在宽带无线移动技术领域,LTE将成为主流技术,并占据移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无线通信(公选课)结课论文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等编著,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2月

[2] 尤肖虎、曹淑敏、李建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展望,电子学报,vol.27,1999年11月

[3] cdma2000系统总体设计规范,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2000年12月

第三代课改路径探寻 篇3

第一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从传统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课堂生态、课堂社会、课堂生命)提升;从课堂(战役)高效向课程(战术)、教育(战略)高效跃迁;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显现出来。核心环节升级换代。从高效课堂的分解动作到合成动作、自动化的无缝高效对接;展示层次要逐步升级: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演);写、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思考的甚至中间遇到的挫折、困惑(说思维过程);点评层次也要逐步升级:外在形式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该问题归纳(概括)、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由这个问题想到了类似问题或由此方法想到了其他方法等);点燃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搭桥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要把握点拨双重功能:画龙点睛、拨云见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在各学段应有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主与探究。

第二步,对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如,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第三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非线性学习平台构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翻转课堂、慕课的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代课改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改变教育的意义,一线学校、教师急需有效的抓手。为此笔者提出改变教育意义的三个策略。

策略之一:为课堂植入文化的基因。

教育、课堂要重新立意、定位。教育有三个目的: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教育有三种境界: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实现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教学必须是一种具有内蕴价值的活动。教学内容承载着价值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学过程承载着价值观;自学环节,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教学环节,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相理解等价值观;教学气氛承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高效课堂在价值追求上应避免走入如下的误区:以“高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高效,又以高效,代替价值;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

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视域。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亦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两者融为一体。儿童研究再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不仅仅是保证教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与以往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更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向。

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与意义的构建过程。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去,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因而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的生成。课堂教学(智育)的效果,看上去是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失落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而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策略之二: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教师要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是前提性问题,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是有害教学!像那种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目标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很可能是低效、无效、负效教学。课程意识强调教学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整个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教学行为的功能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不应该是最大化。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就会破坏学生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试想,如果每项教学行为都追求最大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不断地加重,教师也苦不堪言。课程意识关注考试成绩,但它有一根底线,就是考试成绩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总之,教学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教学而教学,脱离教育而教学,或是为了课堂抓课堂,囿于课堂论课堂,都在使教师和课堂渐渐远离学生的兴趣、态度、习惯、品格、思维质量和创新精神。此时,别说育人的光荣使命完不成,即使是直面考试,也不会有持久的提高。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宏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风骚,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做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和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设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不屈不挠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并帮助学生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策略之三:放大高校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

一节课可能对学生终身施加影响因子的主要有: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品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的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即我们要拓展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流程育人的价值。

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不当真,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教室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这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

1.组织(小组)育人的价值。小组是组织、班级是组织、学科组是组织、年级组是组织、学校是组织、家庭是组织、社区是组织、县市区是组织、省是组织、国家是组织。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组织的灵魂是“信念”。教育的根本意义是铸造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远高于个人利益而善待与人类相关联的一切。没有组织就没有教育,首先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其次是基于观念认同,它是通过彼此遭遇的事件体现的,最后是组织行为,然后再沉淀为规则。从关系——观念——行为——规则,组织就是这样活下去并展示集合力量的。

2.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定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

3.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担当意识、领导意识、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团队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人的精神需求。有属于自己的团队,就意味着有了归属,有了依靠,有了家。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小组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4.开放精神的培养。开放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气质。小组为学习带来的,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间的启迪,欣赏,补充,完善;是不经意间的帮扶,关照。这个过程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贡献,少了些语出惊人;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多了些会心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少了些惊恐的神情或抱怨的神态。这就是心与脑的敞开状态。

5.流程育人的价值。教学充其量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来实现孩子的精神成长,来帮助孩子去建立信仰、去修身养性,去激发孩子善的人性、真实的人性。

拿“自研”环节来说,当所有孩子都在安静地看书,专注的书写,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在自研的时候说话,开小差是个罪过,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当他们发现说话、开小差是那么格格不入时,他们会自觉的端正坐姿,调整心态,安静而认真的进入自研。这样就起到了以群体行为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而且在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同时也养成了“自研”时需静、专、思的习惯。而在展示环节中的爬黑板中,学生在课桌本本上写对写错、错多错少他不在乎,但让他在班级公共地方——黑板前面来写,他就顾忌到了身后有老师,旁边有同学,因此他特别在乎,特别认真。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放大爬黑板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把自己最光彩,最漂亮,代表自己学术最高水平的学习成果,让众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就磨炼了他,我要在现阶段把最优秀的、最极致的、最高的水平反馈出来。从小就叫他树立做极品,做极致,不做次品,这绝对不仅仅是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效果的问题,而是让其从小养成一种品质,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扎实,一定要把劳动的成果呈现出来。

当学生在大家围拢起来的高度聚焦处展示的时候,他的角色、心理发生了仿佛有催化剂在起作用的显著的化学反应——他已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他是一个主讲,他是学生当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是在学生群体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主持人、一个小领袖、一个成功者。培养孩子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胆量,我觉得才是展示环节的主产品,才是教育人应该树立的第一目标。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分析 篇4

近年来,移动通信发展极快,特别是在中国,移动通信增长的态势迅猛。目前,国内移动用户业已超过2.3亿,并将加速增长,市场规模巨大。但现有系统首先是容量越来越显得不够,并且难以提供市场对新业务、高速数据服务、全球覆盖、国际漫游等问题的解决和实现。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已成熟,具有提供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更大容量、支持窄带业务和车速下的144Kb/s和步行下384Kb/s及室内条件下2Mb/s的高速数据服务,且质量达到有线系统水平、向下兼容,最终目标是实现终端和携带者的移动性,进而实现个人通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 第一代、第二代、2.5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特点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其代表有美国的A MPS、英国的TACS、北欧的NMT450/900。以模拟调频(FM)、频分多址(FDMA)为主要特征。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仅限于语音传输,它以模拟电路单元为基本模块实现话音通信,并采用了蜂窝结构,频带可重复利用,实现了大区域覆盖和移动环境下的不间断通信。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时分多址(TDMA)以及码分多址(CDMA)为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除提供话音业务外也提供低速的数据业务。目前采用TDMA体制的主要有三种:欧洲的GSM、美国的D—AMPS和日本的PDC。采用CDMA技术体制的主要为美国CDMA(IS95)。直接扩频和抗干扰性是CDMA移动通信技术突出的特点。第二代通信系统的核心网仍然以电路交换为基础。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可认为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2.5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现有的第二代GSM话音通信系统上开发的一项新的承载业务,通过软件升级和增加必要的硬件模块,利用GSM现有的无线话音通信系统的信令通道实现分组数据传输,所以它可以与GSM共存,并能平滑过渡。GPRS无线分组数据通信与现有的GSM话音通信最根本的区别是:GSM是电路交换系统,而GPRS的短信业务等采用的是分组交换系统。CDMA-2000-1x是CDMA-2000的第一阶段,也是2.5G,它的网络部分也引入分组交换方式。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电讯联盟(ITU)为2000年国际移动通信而提出的具有全球移动、综合业务、数据传输、蜂窝、无绳、寻呼、集群等多种功能,并能满足频谱利用率、运行环境、业务能力和质量、网络灵活及无缝覆盖、兼容等多项要求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简称IMT-2000系统。系统工作于2000MHz频段,可同时提供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业务,上下行频段为1890-2030 MHz,2110-2250 MHz。

2 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技术的比较

第三代移动通信采用码分多址技术,现已基本形成了三大主流技术,包括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这三种技术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这三种技术在工作模式、区域切换等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2.1 工作模式

W-CDMA能够工作在FDD和TDD两种方式下,和GSM系统使用同一时钟,实现CDMA与GSM系统手机的双模工作,是一种兼容的系统。FDD是使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带实现上行和下行传输的双工模式。它需要成对的频率,通过频率来区分上、下行。W-CDMA能够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50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在TDD方式中,W-CDMA的扩频增益不变,可使用多码传输,实现高速数据通信。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上行链路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可通过测量各用户扩频码之间的非正交性,用矩阵求逆法或迭代法来消除多用户间的相互干扰。而CDMA-2000只支持FDD工作模式。

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IMT-2000系统设计方案,采用TDD模式。TDD是将上行和下行的传输使用同一频带的双工模式,根据时间来区分上、下行并进行切换,物理层的时隙被分为上、下行两部分,不需要成对的频率,上下行链路业务共享同一信道,可以不平均分配,特别适用于非对称的分组交换数据业务。TDD的频谱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廉,但由于采用多时隙的不连续传输方式,基站发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比值较高,造成基站功耗较大,基站覆盖半径较小,同时也造成抗衰落和抗多普勒频移的性能较差,当手机处于高速移动的状态下通信能力较差。TD-SCDMA只能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12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TD-SCDMA在高速公路及铁路等高速移动的环境中处于劣势。

2.2 区域切换

W-CDMA在扇区间及小区间采用了“软切换”技术,即当手机发生移动或目前与手机通信的基站业务繁忙使手机需要与一新基站通信时,先与新基站连接后再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W-CDMA的越区切换是采用异步软切换方式进行的,W-CDMA的基站之间不需同步,也不需特别的同步参考源。载频间的切换采用的硬切换,也就是说,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基站连接。

CDMA-2000也采用了越区“软切换”技术,CD-MA-2000需要基站间的严格同步,因而必须借助GPS等设备来确定手机的位置并计算出到达两个基站的距离。载频间采用的是硬切换。

TD-SCDMS采用了越区“接力切换”技术,智能天线可大致定位用户的方位和距离,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可根据用户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判断用户是否移动到应切换给另一基站的临近区域。如果进入切换区,便由基站控制器通知另一基站做好切换准备,移动台在越区切换前与认定的基站同步,并报告网络,由网络控制移动台完成越区切换。该方法即适用于同频切换也适用于异频切换。接力切换是一种改进的硬切换技术,降低了掉话率,提高切换成功率,与软切换相比所用的信令和资源都很少。TD-SCDMA需要基站间的严格同步,采用GPS或者网络同步的方法,降低基站间的干扰。

2.3 资源利用率

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方式,其码片速率为3.84Mchip/s。码片速率高能有效地利用频率选择性分集以及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径问题和衰落问题。W-CDMA的每个载波仅占5MHz带宽,载波带宽越高,支持的用户数就越多,在通信时发生网塞的可能性就越小。

CDMA-2000在下行链路中存在两种主要的信道结构:多载波和直接扩频。多载波的下行链路传输一般是在5MHz带宽内使用3个连续的载波,每个载波的码片速率为1.22288 Mchip/s;对于直接扩频方式的下行链路传输通常采用3.6864 Mchip/s的码片速率。当采用多载波方式时,能支持多种射频带宽采用的是不同射频信道带宽,它可以1.2kbps-2Mbps甚至更高的速率来传送数据。CD-MA-2000系统还可增加为使用6个、9个、12个基本信道,其信号带宽也会相应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将会更高。

TD-SCDMA的码片速率为1.28Mchip/s。TD-SCDMA采用三载波设计,每载波具有1.6M的带宽。由于采用TDD双工模式,因此只需占用单一的1.6M带宽,就可传送2Mbps的数据业务。而W-CDMA与CDMA-2000要传送2Mbps的数据业务,均需要两个对称的带宽,分别作为上、下行频段,因而TD-SCDMA对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2.4 信号调制编码

W-CDMA的信号调制上行采用的是BPSK,下行采用的是QPSK方式。扩频编码上行采用walsh(信道化)+Gold序列241-1(区分用户),下行采用walsh(信道化)+Gold序列218-1(区分小区)。信道编码为卷积码及RS级连码,分集采用RAKE接收加天线分集。功率控制采用开环K慢速闭环(1.6K)。联合检测时导频符号辅助相干检测RAKE,上行采用专用导频符号,下行采用perch信道+专用导频符号。

CDMA-2000的信号调制上行采用的是BPSK调制方式,下行采用的是QPSK调制方式。扩频编码上行采用walsh(信道化)+Gold序列241-1(区分用户),下行采用walsh(信道化)+Gold序列215-1(区分小区)。在联合检测时,上行采用公共导频信道,下行采用专用导频信道。TD-SCDMA的信号调制方式采用的是QPSK/BPSK调制方式。扩频编码上行采用Walsh(信道化)+时隙号(区分用户),下行采用walsh(信道化)+Gold序列(区分小区)。功率控制采用开环+快速闭环(0—200Hz)。联合检测时,上/下行同步信号Gold码+训练序列。

TD-SCDMA中采用的关键技术是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是在基站采用阵列天线自适应地形成多个波束,分别跟踪多个共享同一信道的用户。接收时通过空域滤波抑制同信道干扰,并将各用户分离;发射时,通过多波束形成使期望用户接收的信号功率最大,对其它位置上非期望用户的干扰最小。这样,即可降低信号的发送功率,又可减少来自其他用户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通信质量。TD-SCDMA智能天线的高效率是基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路径的对称性(无线环境和传输条件相同)而获得的。智能天线还可以减少小区间及小区内的干扰。智能天线的这些特性可显著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TD-SCDMA系统采用了智能天线和低码片速率信号传输,信号的频谱利用率很高,它能够解决高人口密度地区频率资源紧张的问题,它在互联网浏览、非对称移动数据传输、视频点播多媒体业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TD-SCDMA采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在运营部门增加业务时它能在同一硬件平台上利用软件处理基带信号,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来实现不同的业务性能。

当采用同步CDMA通信方式时,下行到达每个移动台的信号是同步的,上行到达每个基站的信号也是同步的,通过对基站到移动台信号的精确传播时延的测定可获得移动台信号的准确发送时间。TD-SCDMA采用了上行同步CDMA技术,使上行信号与基站解调器完全同步,既降低了上行用户间的干扰和保护时隙的宽度,又提高了系统容量,使硬件得到了简化,成本明显降低。

3 三种技术的应用展望

W-CDMA是由92网络过渡而来,可以保留GSM核心网络,但必须重新建立W-CDMA的接入网,并且不可重用GSM基站。

CDMA-2003x是CDMA IS95、CDMA-2001x过渡而来,可以保留原有的CDMA IS95设备。

TD-SCDMA系统的建设只需在已有的GSM网络上增加TD-SCDMA设备即可。

TD-SCDMA相对W-CDMA和CDMA2000来说,在技术路线和适合中国国情等方面有一些特点,也可以认为是一些优点,如TD-SCDMA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入其中,在频谱利用率、业务支持的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方面具有优势,适应数据业务等。并且,TD-SCDMA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但是,应该说TD-SCDMA的技术成熟和完善,特别是产业开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上TDD方式中,手机在高速移动状态下通信能力较差等。而W-CD-MA是GSM协会所代表的3G标准,GSM业已形成的巨大市场占有率,全球80%的移动通信采用了GSM制式,这已构成了W-CDMA未来规模庞大的潜在市场,并且GSM协会正致力于更大限度扩大W-CDMA的兼容性,有利于与TD-SCDMA兼容。CDMA-2000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在技术实现、产业化等方面。因此,问题已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了,中国要在3G上与世界通信水平对话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澜.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03,(1):55-57.

[2]郑祖辉.移动通信的代[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3,(1):56-60.

[3]尚敬.Cdma2000中的新技术[J].电信快报,2002,(4):12-13.

[4]宗建华.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应用,2002,28(3):6-7.

[5]郑军,付强,李权.以3G为核心的通信新技术综述[J].无线电工程,2003,33(1):24-26.

[6]杨运年.系统所采用的技术[J].电信快报,2003,(1):17-20.

[7]陆江宁.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前景[J].山西通信科技,2003,24(2):33-36.

第三代网站 篇5

国家审计署的一份报告指出,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间,国家对通信业的投资规模达到了11000亿,“这11000个亿中,80%以上都是外边买来的,以前联通CDMA的网络中,中兴所占比重不到10%,90%来自其他国家,而且我国网络重复建设严重,大约造成了5000多个亿的浪费。”李进良指出,“我们看到好成绩的同时,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持续以市场换技术,到头来技术没换来,市场反而也丢失了。”

“中国电信业痛失了第一代、错过了第二代,第三代是中国的机遇。”他对记者说, “中国在3G申报的最后一天提交了TD方案,由于TD的起步比较晚,所以TD技术是这三个标准中最好的。”

李进良指出拥有自主知识产品的TD技术相比WCDMA和CDMA2000相比,有五大优势:

技术优势:采用了最新专利技术,例如时分双工技术、智能天线,上行同步等先进技术,使得TD技术在频谱效益上比WCDMA高一倍以上;

频谱优势:对于话音业务,TD的话音频谱利用率比WCDMA高达2倍;

组网优势:TD服务器微弱,但组网方便,使得其各业务的覆盖半径近似相同,能同时保证各业务的连续覆盖、保证建网与市场需求同步,避免资源浪费,

业务优势:TD业务是基于TDD双工模式下的TDMA传输方式,WCDMA的上下行是相等的,而TD的上下行不同,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自由分配上下行时隙;

成本优势:TD与WCDMA,CDMA2000比较,核心网和基站控制器的成本没有明显差别;但对于不对称数据信道,由于TD可调整上下行链路间的转换点来进一步提升容量,其成本只是其他制式的一半。

现在,面向4G的发展,已经不同于过去十年间3G的发展,过去信息产业的主管者对于自主创新远没有今天这么重视。国家强调自主创新,并投资了200个亿设立了一个重大专项“新一代无线宽带阿”,来支持未来4G的开发。

3G是中国电信业翻身的机会,TD的上马减轻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现在中国移动应该加快、加大TD网络建设,力争把TD做成最好的3G网络,在李进良看来,建设好3G网络,是中国移动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从电信大国向电信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

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的比较 篇6

WCDMA是由3GPP进行制定的, 在GSMMAP核心网的基础上采用UTRAN作为无线接口上发展起来的通信系统。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 、频分双工 (FDD) 方式, 码片速率可以达到3.84Mbps。

(1) CDMA2000, 即为CDMA2000 1xEV, 是一种3G移动通信标准。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 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 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 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 可以从原有的CDMA 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 建设成本低廉。 (2) TD-SCDMA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的简称, 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技术融于其中。采用时分双工, 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此外, TD-SCDMA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 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优点, 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 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 (3) TD-SCDMA还具有TDMA的优点, 可以灵活设置上行和下行时隙的比例而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速率的比例, 特别适合因特网业务中上行数据少而下行数据多的场合。但是这种上行下行转换点的可变性给同频组网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二、系统性能比较

系统性能主要包括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在移动通信的蜂窝系统中, 我们不能单纯以单个小区的容量作为考量, 必须从整个蜂窝组网的角度来考察系统的性能。

1、容量。

我们一般都在具体的环境和业务中讨论CD-MA系统的容量。在CDMA系统中, 很多因素会影响系统的容量, 比如, 增益处理、基站发射功率等等。在话音业务和高速风阻的数据业务中, 三种技术的容量会有一定的区别。

在话音业务方面, 我们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 WCD-MA和CDMA2000单位带宽内的平均容量基本相近, TD-SCDMA的单位带宽平均容量较前两者的差别也不大。在数据业务方面, 3G时代我们采用了各种不同速率的数据业务, 在同一系统中, 采用不同的业务组合, 系统单位带宽内的数据吞吐量也不同。由于这个原因, 我们针对同一个小区内, 设定用户使用相同速率的数据业务并进行仿真实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 我们发现, 在处理中低速率的数据的时候, WCDMA和CDMA2000基本没有太大的差距, 在处理高速率数据的时候, WCDMA较CD-MA2000的数据吞吐量好。TD-SCDMA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 因此, 特别适合于使用在数据业务上。

2、覆盖。

基站的覆盖范围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即无线传输的环境和传播链路的最大传播损耗。我们一般通过一定的预算方法来估计基站的覆盖范围同一频带的情况下, WCDMA和CDMA2000的覆盖范围大体相当。而在这方面, 由于TD-SCDMA采用的是TTD方式, 所以覆盖范围略小于其他两种。WCDMA和CDMA2000都是FFD的CDMA技术, 在原理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系统性能也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TD-SCDMA不同于这两种技术, 其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三、设备成熟度比较

运营商在建设网络的时候在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设备和技术的成熟性, 这与建设的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 CDMA2000是这几种技术里面发展最为成熟的, 就拿终端设备来说, 用于商业性质的产品种类有一百多种, 其实用的频率在800MHz至1.9GHz之间, 用户的选择范围还是挺大的。CDMA2000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非常广泛, 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许许多多的国家。在二十一世纪初就达到了近三千万的用户。WCDMA的产品也基本成熟, 终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仍然是制约其业务拓展的一个因素。到现今为止, WCDMA系列的商用终端产品也只有数十种, 用户群大约在20多万左右。由于TD-SCDMA在我国刚兴起的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 其系统和终端设备方面都较WCDMA和CDMA2000要落后。

四、漫游能力比较

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跨国处理, 因此, 良好的漫游功能对运营商和高端的客户具有很好的吸引力。目前运营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采用情况和使用的通信频段是影响漫游的主要因素。目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运营商更倾向于WCDMA技术, 虽然比较而言, CDMA2000技术运用的时间较其他两种技术要早。运营商的倾向给WCDMA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和提升空间。 (1) 在频段方面, CDMA采用的是带内演进的形式来实现, 现在大多数的运营商使用的CD-MAONE的800MHz频率附近。与此同时, WCDMA采用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2GHz。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有可能会实现产业部推出的3G频率规划。从这着发展规律可以看出, 移动通信的这三种技术标准都是从2G发展到3G的。 (2) WCDMA在核心网方面使用的是基于GSM的移动应用方面的协议, 经技术验证, 系统的信令互通性非常好。CDMA2000使用的是CDMAONE的ANSI-41协议, 目前来看, 互通性能也比较好。但随着技术发展的需要, 系统的升级问题在所难免, 但升级对整个系统来说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 技术难度, 施工难度都比较大, 因此, 堆满有问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至于TD-SCDMA技术, 由于开发时间不够长, 其漫游能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提升。

五、结语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TD-SCDMA虽然不及WCDMA和CDMA2000技术较成熟, 但是它完全有可能在3G全面商用之前达到技术成熟。因此, 在我国大力推广TD-SCDMA技术非常重要, 被视为TD-SCDMA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十个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TD-SCDMA网络测试, 相信正式的大规模商用已为时不远。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的比较种制式, 即WCDMA、CDMA2000和TD-SCDMA, 并对这三种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一些方面的比较, 指出了这三种通信制式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3G,移动通信,制式,系统性能,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继宁, 朱齐鸣.3G中之民族标准—TD-SCDMA技术.电子科技, 2002

[2]栾春娟, 尹爽.全球3G领域专利计量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3]李旋波.WCDMA标准的现状和发展.人民邮电报, 2011

第三代网站 篇7

一、步步抢占先机, 海格力推第三代校车

海格客车是较早涉足校车领域的客车企业, 第一代海格校车采用平头结构。这一结构与普通客车相同, 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车身长度实现最大的载客量, 发动机后置也有助于增加乘坐舒适性, 此时的校车更加注重经济性。

由于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和两项专业校车国家标准, 自此我国校车历史进入新纪元。《条例》和新国标颁布实施之后, 国产校车有了统一的强制性标准, 专用校车成为有别于普通客车的一种新的细分车型, 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国产校车也面临一次整体升级的新机遇, 海格客车准确把握这次机遇, 在专用校车领域走在了前面。

作为行业唯一一家参与了所有专业校车相关国家标准制定的客车企业, 为响应《条例》和校车新国标的颁布实施, 苏州金龙在第一时间推出全面满足新国标的第二代海格校车。海格第二代校车的车身长度从5.9~11米不等, 每个长度段都有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和中小学生校车, 以分别满足国Ⅲ到国Ⅴ排放标准, 有柴油车型和天然气车型。

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 各地对校车司机从业资格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由于校车运营时间短, 盈利空间小, 没有成熟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校车企业或学校无法给拥有熟练驾驶经验的校车A照司机提供更高的待遇和收入, 因此, “A照司机荒”与校车运营公司不期而遇。为解决校车“A照司机荒”, 海格快速推出了2种车身宽度的B照校车。海格B照校车推出后, 销量增长很快。目前, 5.9~7.5米校车是海格校车的主销车型。

B照校车的热卖, 让海格校车研发团队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 海格校车必须寻找与市场的契合点。只有准确把握市场的需要, 才能充分打开校车销路, 释放潜在的校车需求。因此, 在研发海格第三代校车的时候, 海格准确地把校车定位在满足市场需求上。海格第三代校车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产品定位的设计理念, 让海格客车在校车领域再次走在前面。

二、前移乘客门, 无微不至

海格第三代校车把乘客门向前移动, 前移的背后隐藏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

2012年, 海格校车车身工程师余天宇到贵州一所小学调研海格校车的使用情况。下午放学时, 余天宇跟车一起送学生回家。校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路颠簸, 每次有学生下车, 司机王师傅都要一边娴熟地提前打开预备停车灯、停车灯、停车指示牌和车门, 一边迅速扭头看一下车门, 协助校车管理人员观察学生的下车情况。

王师傅不断扭头的动作, 让余天宇陷入沉思。对于一个需要专注驾驶的司机来说, 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颈部不适, 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在后来与王师傅的交流中, 他又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余天宇想到:如果将乘客门前移到与司机同一平面上, 司机只要稍稍偏视一下, 就能够观察到学生上下车的情况, 大可不必扭头。在这个灵感的推动下, 海格第三代校车的乘客门就前移了。这个小小的改动, 正是海格校车设计人员进行深入调研的成果, 也体现了海格校车对用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考虑。

三、设置观察窗, 细节制胜

海格第三代校车在前移的乘客门的下部增加了一个观察窗, 可以让驾驶员及时发现出现在车辆前轮附近的孩童, 避免学童调皮拥挤所出现的安全事故。设计这个观察窗, 正是海格技术人员对近年来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

2011年, 在大连市三十里堡镇, 一名6岁的小学生遭校车前轮碾压致死, 事故发生在三十里堡第二中心小学南校的门口西侧。据该校校长称, 事故发生在下午3点50分左右, 当时学校已经放学, 罹难的学生和其他同学都在校门口等候校车回家。罹难的小学生将书包放置车上后, 由于暂时未发车, 就下车玩耍。随后, 当车辆准备启动时, 小学生突然从人群中跑出, 试图登上校车, 但第一次登上车后, 不慎滑落下来。于是, 小学生又第二次登车, 但第二次登车再次不慎滑落。就在第二次滑落下来之后, 已经缓缓启动的校车碾压上了小学生, 不幸的一幕就发生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个悲剧, 除有小学生顽皮和校车司机驾驶不审慎的因素外, 校车本身设计的不合理也不应该被忽略。校车乘客群体多为幼童, 幼童由于淘气加上独立能力比较差, 很容易在登上校车时发生安全事故。如果车门已经关闭, 孩子没有成功登上校车, 而司机又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 就很容易酿成惨剧。

海格第三代校车在前移的乘客门上设置观察窗,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在前移的乘客门的下部增加了一个观察窗, 司机很容易观察到车外幼童的上下车情况, 避免孩子还未上车校车就启动的事故发生。

四、防遗忘系统, 安全至上

为避免学童被遗忘在校车内, 海格第三代校车配备了防学童遗忘报警系统。该系统的报警器与发动机和车门相连, 一旦驾驶员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 系统就会发出报警。此时, 驾驶员必须从车辆前部走到尾部, 按下安全巡视按钮, 才能解除报警, 正常关门下车 (图1) 。这个过程也实现了司机从车厢前部到后部的巡视, 避免学童遗忘在车上, 发生事故。这种独特的防遗忘报警系统, 正是基于真实发生的孩童被遗忘在校车内致死的安全事故而设计的。

五、HIS系统确保转弯安全

HIS整车稳定系统是海格客车和配套商共同研发的, 海格校车是行业内唯一匹配整车稳定系统的校车。装配该系统的海格第三代校车可以在急速转弯时扶正车身, 保证整车重心不发生偏离, 极大地降低了侧翻风险, 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这个系统的研发, 是海格校车技术人员对近年来多发的校车侧翻安全事故进行反思的成果。

六、智慧升级

G-BOS智慧运营系统的校车版升级到第二代, “全时智护”的理念在海格第三代校车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智能化的运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校车的安全性。G-BOSⅡ代校车版可实时监控并显示车况数据, 全面检查车辆健康, 包括发动机水温、蓄电池电压、机油温度、阻塞、机油压力和制动蹄片磨损等, 以保证车辆故障及时维修, 避免校车带病运行, 消除安全隐患。而且, 可记录学生和照管人员上车、下车、到校、离校等实时乘坐信息, 及时统计每个停靠点的上下学生人数;学生家长可收到系统发送的孩子乘车信息, 随时掌控孩子是否安全上车及到达 (图2) 。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探讨 篇8

众所周知,3G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可以完成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的结合,可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这也是3G的核心标准。第三代通信系统是由第二代通信系统的宽带CDMA为基础技术,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服务。3G提升了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其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3G系统采用高频谱利用率、高业务质量、适应多业务环境,并具有较好的网络灵活性和全覆盖能力3G系统注重用户个性化多样性,可满足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

1 3G技术基本特点

3G系统采用高频段频谱资源,可用带宽高达230MHz。为了更好的完成多媒体业务需求,3G系统还采用宽带射频信道,设置了5M、10M、20M等不同带宽来支持多业务、多速率传送。再加上3G系统在下行信道中采用地快速闭环功率控制技术,以及自适应天线及软件无线电技术,最终使得3G系统具有分段接入使用:本地2Mb/s的高速率接入以及广域网384kb/s速率接入。同时,3G系统还具有在2GHz左右的高效频谱利用率,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带宽。如此强大的技术阵容,可使得3G网络能够与固定网络业务及用户互连,可向不同地点通信且通信质量、安全性、细腻程度也可与其相比拟。语音只占移动通信业务的一部分,大部分业务是非话数据和视频信息,3G系统可使得其移动终端可自由与地面网络或者卫星网络相连接,如此自由的选择为3G系统处理多媒体业务以及浏览国际互联网的多种同步连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国际互联网和视频会议、高数据率通信和非对称数据传输的分组和电路交换业务。

2 3G主要技术标准

与第一代通信系统以及第二代通信系统相比,3G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优化改善了无线接口技术,采用了码分多址和分组交换技术。当移动台占领了信道时,才能实现通信,那么基准站周围的众多移动站以何种方式来抢占信道,融入基站接收信号也就是也就是所谓的码分多址CDMA了。3G在国际上有3GPP和3GPP2两大标准化组织,3GPP致力于WCDMA的发展,而3GPP2则更倾向于CDMA2000标准体系方向。在2000年左右,国际电信联盟确立了WCDMA、CDMA2000、TD-SCDMA为无线接口技术,这也是,3G系统的三种主流标准。

(1)WCDMA即分码多重存取,是基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GSM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WCDMA技术较成熟,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和更加灵活的服务,并支持多用户。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和频分双工方式,能灵活处理不同速率的业务。在WCDMA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下,。能够支持移动和固话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但是,WCDMA只共用了GSM系统的核心网部分,不能共用其无线侧设备。WCDMA支持者及市场以欧美和日本地区为主。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2)CDMA2000,即数据信道于话音信道合一,是在窄宽CDM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目前各标准中进度最快的。CDMA2000采用话音分离的信道传输数据,以平滑升级的方式来演变,且已历经了多个演变升级过程,一直致力于提高语音容量的过程。CDMA2000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单元,便可完成升级步骤,由此升级成本较低,且可适用于的大多数的无线设备。WCDMA和CDMA2000都是将CDMA技术用于蜂窝系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其要达到的技术和规范标准不尽相同,二者之间更多的还是差异之处。(3)TD-SCDMA即时分同步CDM。该标准是由我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融入了智能无线、软件无线电等技术,具有频率灵活性、成本低等优势。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3 3G技术的应用

3G系统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而且还能够提供高速率的流媒体业务,其中移动流媒体业务已成为3G网络的核心业务和热点业务。反映到用户身上,3G技术则可以点播、直播、下载播放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其且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均可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服务,且3G不断完善的数据传播速度及质量,可使用户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一地点、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3G技术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切身实际的通畅体验,也为整个电信供应商业链条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当然,竞争挑战不可避免。现如今,国内三大通信巨头也是各显神通,积极开发3G产品,争抢占领市场。

4 结语

总之,3G应用的成熟是一个渐进过程,有待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相信在启动3G之后,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3G的应用必定能逐步地走向成熟和丰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3G牌照的发放,无线数据增值业务将为我们带来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业务将成为未来移动运营商新的市场增长点。

摘要:第三代通信技术3G提升了声音和数据的传播速率及质量,可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及移动多媒体服务,实现全球漫游。当前,国际上认证的3G主流技术有WCDMA、CDMA2000以及TD-SCDMA三种形式。文章介绍了3G的基本特点,当前流行的三种技术标准及应用发展现状。

关键词:3G,移动通信,CDMA2000,WCDMA,TD-SCDMA

参考文献

[1]周夕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6,(S1).

[2]颜永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关键技术及未来展望[J].江苏通信技术,2003,(04).

[3]曹啸敏.浅析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4]宗建华.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应用,2002,(03).

第二代、三代热视系统发展趋势 篇9

现代热视系统大多属于第二代产品, 工作范围8—12微米时, 采用线性布置扫描, 由大量H g C d T e型接收器组成。工作范围3~5微米时, 采用InSb中型 (640×480元素) 矩阵排列, 该矩阵处于“观测”工况, 由单独的光电接收器摄下电子信号抽样工况。

第三代热视系统完全创建于多元矩阵接收器, 其内部将不采用机械或光机械扫描。热视系统接收器敏感元件的角 (线) 范围充填系数明显提高。在红外区域使用非单一 (两个或更多) 工作光谱带。增加了直接在光接收装置中处理初级信号的功能, 包括目标运动探测、目标指示、目标跟踪及辨别。为使操作者感受更佳图像, 可改善显示器的成像质量。激光和激光二极管帮助该系统成为有效运行的三维立体热视系统。

第三代热视系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高质量的热视系统, 其价格相当低。第二种将由非冷却式光电接收器热视系统构成, 具有符合第一代和第二代冷却式辐射接收器热视系统的中间特性。第三种包括价格非常低廉的微型传感器 (微型热视系统) .

第二代和第三代热视系统发展的总趋势:

1.提高对象 (目标) 探测、辨别和分类的可靠性, 要求在“杂色”背景下和在距离相当远的地方观察到的目标图像差异为3~8元素。

2.在保持良好的能量、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同时, 降低热视系统价格, 通过下列途径:1) 提高光电接收器的工作温度或取消冷却系统;2) 提高帧频;3) 直接在光电接收器中对信号进行初级处理, 利用已改进的信号处理计算法;

3.将电子组件 (电路、芯片) 数量减至1~2个;

4.扩大使用范围, 采用适于单个部件和整个热视系统的双倍工艺;

5.保证自动运行和独立工作, 同时可以与其他类型系统 (既可是军用, 也可是民用) 配套使用, 如无线电系统、地震仪、声传感器和医用传感器等。

在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改进光电接收器的基本方向如下:

1.提高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和光电接收器的空间、能量和时间分辨率;

2.提高工作温度 (光电接收器制冷温度) ;

3.提高“观测”型和扫描型热视系统的帧频;

4.光电接收器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光谱带工作。

从扩大热视系统照度区域频宽来看, 增大读数孔电荷容量非常重要。

在达到接近于衍射极限的像素尺寸时, 多元素辐射接收器普通敏感层的规格将出现最大值。现在, 光电矩阵的最大规格接近5×5cm2、元素数量超过4·106。无制冷 (微辐射测定) 多元素辐射接收器越来越与上述指标接近。在最近几十年内, 具有HgCdTe和InSb基底敏感层的硅底板直径将扩大至25~30cm。

相应的, 单元素数量增多 (至109) , 非常有必要对单个元素敏感性的不均质进行校正。由温度背景的随机波动约300开尔文来确定能量 (温度) 分辨率, 从对该能量 (温度) 分辨率的较高要求来看, 这种校正显得尤为重要。

非均质性校正可以由仪器完成, 如在有效时间内调整读取系统的应力系数, 但是, 显然未来将更倾向于数字处理系统, 将由规定软件, 在校准状态下, 存储多元素辐射接收器的单元素信号, 然后将相应校正值导入在观测帧 (背景) 时得到的信号值中。

提高光电接收器的工作温度 (制冷温度) 可以采用热电制冷机, 使光电接收器光电矩阵 (谱带为8~12微米) 中达到必要的探测能力, 并使微辐射测定多元素接收器 (无制冷, 即无深度制冷) 的基底温度均衡。总之, 应明显降低热视系统的质量、外形、耗能及整体价格。

改善热视系统的动力参数和性能 (包括帧频) , 可以保证优质地探测和辨别运动中的目标, 保证在快速变化的杂色背景下及其他复杂干扰下正常工作。这里改进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单元素信号的积累和读取同样特别重要。结论是使用三维结构信号读取和处理系统是新型的解决方案。

对第三代热视系统而言, 必须将帧频提高至4 8 0赫兹, 使制冷机趋于复杂化, 因为帧频和制冷系统的有效负荷相互联系 (二者互为按比例直接变化关系) 。因此, 需要提高光电接收器的工作温度。根据斯季尔林格系统创建的典型制冷机质量指标, 比120开尔文的质量指标高二倍, 比1 8 0开尔文高四倍以上, 比77开尔文更高。温度的提高大大地降低了热视系统价格, 以及对制冷系统的要求。

可制冷的第三代热视系统的另一特点是, 光电接收器的结构是整体的。由于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和读取系统联接的接触柱膨胀系数不同, 而使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制冷达到的温度不同, 与环境温度 (热视系统结构的温度) 出现差异, 从而提出了一个在制造统一整体结构的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和读取系统中正在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字处理效率决定于程序器的工作效率、存储器容量和软件复杂性。从接收器中取得的信号应进行处理, 直至该信号在显示器上显像为止, 所以存储器的足够容量、处理帧的相应速度是非常关键的。

据最近几十年的报告, 无论是积分系统的存储器容量, 还是程序器工作效率都在不断增长。创建和发展集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和信号初处理系统为一体的光电接收器成为主流趋势 (通常情况, 电信号读取系统设置在多元素辐射接收器敏感元素 (像素) 的出口处) 。在PtSi (外形尺寸2000×2000元素) 的基础上已建立了光电矩阵, 在同样外形尺寸的HgCdTe和InSb基础上也建立了光电矩阵, 从这些方面来说创建和发展上述光电接收器更具有特别意义。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 直接在积分存储器 (包含多元素光电接收器) 内实现信息初处理。读取频率的规定值和信号放大率在该积分存储器中被简化为用户数字程序器, 该程序器现在已经常用于检查信号 (从多元素辐射接收器的单元素中取得) 的读取和检测工序, 包括检查信号积累时间和扫描方向 (抽样次序) , 控制放大率系数等。S A G E M和S O F R A D I R公司创建了采用外形尺寸288×4的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和微型制冷机 (保证容量0.05升时的工作温度77开尔文, 消耗功率4~8瓦) 的红外跟踪系统, 创建该系统的经验证明了信号二次处理工具的效率。将匹配的 (维涅罗夫斯基) 过滤器纳入处理系统, 可以使空间频率0~1.5 (109) -1对比传递函数值改善 (增大) 1倍 (达30%-90%) 。

大多数情况下, 信号数字化处理方法和工具的完善、对接收器和显示器接收敏感矩阵规格的要求, 以及从接收器得到信号的传递速度提高的条件 (即通过宽带“接收显示器”通讯电子电缆) , 这些因素决定着热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为达到大量实际应用的目的, 保证通过“接收器-显示器”通讯电缆具有足够带宽非常重要。

第三代热视系统的第二种产品,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 其外形尺寸相当大 (1000×1000元素) , 但无制冷系统, 采用多元素辐射接收器固有的积分 (联合) 结构和单元素信号读取系统可谓前景广阔。读取系统出口的模拟数字转换可以利用众所周知的先进电信号数字处理技术, 包括利用完全修整后的自动辨别计算法。多元素矩阵接收器可以得到坐标正交系内几乎均质的分辨率, 并在接收器一个元素上搜索影像时实现对信号的多次抽取。

根据这种热视系统推向民用市场的程度, 该系统价格已明显降低。甚至在许多军事技术领域, 质量更好、能制冷的热视系统开始排挤无制冷热视系统。同时就在不久前采用的、只用于军事目的的系统开始成功地在世界科技领域内大量应用。

摘要:红外图像形成、处理和目视的光学电子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技术的不同领域。通过研究第一类多元素辐射接收器, 简称热视系统 (infrared imaging systems) 的发展趋势, 阐述第二代后热视系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热视系统,接收器,帧频

参考文献

[1].А.И.戈里亚切夫.热射线观察系统.

[2].电子光学仪器—М.机器制造.

[3].红外和光电子手册.1998.

第三代SAS信号完整性测试分析 篇10

SAS3.0相比目前的SAS技术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数据传输率高达12Gbps,数据带宽最高可达2400MBps.这就意味着信号周期缩短到83.3ps,信号的边沿上升时间提高到了20.83ps。同时由于,在一致性测试的待测电路上加入了去嵌入的要求。

1 测试内容要求

完整的传输过程由发送端传输线和接收端完成。因而通常我们对高速串行信号的完整性测试需要包含对发送端的测试和接收端的测试。在SAS—致性测试中,我们测试的主要对象是SAS驱动器芯片、主机总线适配器、启动器、高密度磁盘驱动器或机箱背板。

更高速的信号意味着设计上的更大挑战和测试的复杂度增加,比如更多的测试设备仪器需要,更复杂化的配置结构,以及更多的测试建立和执行时间需求。由于UNH IOL并未正式推出SAS3.0的测试规范,我们可以参考SAS2.0的规范要求并根据SAS3.0信号的新特点做合适的增减。

按UNH IOL的SAS测试要求,SAS-2信号完整性测试的内容如下:

(1)发送端测试——发送端的测试主要涵盖了带外信号测量、扩频时钟特性测量以及数据信号电气特性测量三个方面。具体测量参数有OOB Tests (带外信号特征测量),TX SSC Modulation Frequency(扩频时钟频率测量),TX SSC modulation deviation and balance (扩频时钟偏差与均衡),TX SSC DFDT(informative)(扩频时钟调制偏差斜率,即dF/dt,此项仅供参考测量),TX physical link rate long term stability (长周期物理链路传输率稳定性),TX common mode RMS and Spectrum (发送端共模电压均方值及频谱特性),TX peak-to-peak voltage (发射信号幅值),TX rise and fall times (发射信号上升及下降时间),TX random jitter(RT) and total jitter(TJ)(发射信号随机抖动和传输抖动)。[2]

(2)传输线S参数测试——此项测试主要测量SAS物理链路上被测件发送和接收通道的差分回波损耗,目标测量参数为SDD11,SCC11,SCD11,SDD22,SCC22,SCD22.

对于SAS3.0,信号发送端的测试依然是被要求的。同时,由于信号具有更高的频率成分,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也会越来越被重视。由于眼图在到达接收端的时候已经接近闭合。因而在测试中,应更关注于传输线质量,尽量避免串扰带来的影响。此时测试的着重点将不再是发送端的测试,而更多的关注于传输通道的信号保真度以及接收端容忍度的要求上,传输线阻抗、S参数(回波损耗)的测量也变得更为重要,从而保证信号在经由发送端发出之后,经过传输通道到达接收端,能够被接收机正确接收并满足误码率的要求。

2 测试仪器要求

信号发送端的测试主要由示波器帮助完成。由于第三代SAS信号速率高达12Gbps,按照SAS-3规范定义的发送端信号20%~80%上升时间要求在20.8ps。根据计算得到,待测信号带宽=0.4/Rise Time(20~80%)=0.4/20.83ps=19.2GHz。按照3%的测量精度要求,我们可以得到量测该信号所需示波器的模拟带宽要求高达30GHz。所幸,安捷伦和泰克公司均已推出可支持SAS-312Gbps测试的高带宽示波器(支持4通道33GHz的安捷伦DSA/DSO93304Q示波器以及支持2通道33GHz的泰克DPO/DSA73304D示波器)。另外,由于SAS3.0信号眼图在接收端时接近闭合,这就要求在测试SAS3.0的12Gbps信号时,接收端设备需要引入合适的均衡算法来将经过传输线损耗而接近闭合的眼图打开,以便进行更好的信号量测与分析,否则就需要新的测试方法。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减少测试方法带来的信号损耗,我们还需要一种可靠的连接方法,以便在最低损耗的情况下将待测机上的SAS接口与示波器信号采集通道相连,这就是一致性测试夹具。SAS接口技术规范也定义了相应的一致性测试测量点的位置。SAS3.0接口连接器的定义在SAS2.1的基础上增加了SFF-8644 HD4x外部连接器,测试夹具的接口类型更加多样化。串行连接SCSI-2.1 (SAS-2.1)标准第5.7.2部分“零长度测试负载”对每种测试电路都进行了定义。

由于信号速率达到12Gbps,针对发送端回波损耗(S参数)的测试我们需要支持频段大于6GHz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在测量一条传输通道上各处的阻抗值以及在时间域或距离域中对被测器件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器件特性的不连续性进行检查时,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时域测试功能是非常有用的。在测量传输线系统的宽带响应特性方面,与其他测试技术相比,时域测试技术通过把被测器件特性的不连续性显示为时间或距离的函数而能给出更富有含义的信息,其测试结果通常显示为S参数。由于测试仪器接口需要通过一致性测试治具连接到待测机,这就要求测试仪器需要具有良好的去嵌机制。

在接收端测试上,我们需要支持产生>12Gbps高频率数据信号的信号发生器和时钟恢复模块、良好的抖动加入算法,以及精确的信号采集和误码分析仪器。

3 测试方案

发送端的测试,均可直接将被测件Tx端通过一致性测试治具连接到高带宽时域采样示波器进行测试。我们除了可以参考UNH IOL给出的SAS2.0TX端测试步骤进行量测以外,各大测量仪器供应商也都推出了相应的测试解决方案。对应不同的测试项目,我们需要协同驱动器芯片工程师对驱动器进行相应配置,使其发送指定测试数据包。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发送端控制芯片到接口部分的电路设计布线进行S参数的测量或仿真,结合一致性测试治具的传输特性,在示波器段对信号进行去嵌入,以将量测点模拟到真正的发送端(如图1所示ET点位置)。

传输线的阻抗和回波损耗的测试主要是用于评估传输通道上的线缆、连接器以及芯片端的阻抗特性。测试使用时域反射计(TDR),通过注入脉冲,测量从被测件的特性阻抗产生的反射信号,进而计算得到阻抗,同时也可经过FFT得到S参数。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直接测量S参数。在测试之前我们要对一致性测试夹具进行校验,从而去除夹具本身带来的测试结果误差。

接收端的测试我们使用误码仪来进行测试,由误码仪自配的信号发生器对待测机发送指定的数据包,设置待测机为自动环回模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从同一测试口发出,通过测试治具将待测机返回的信号接入到误码仪,由误码仪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和发送的数据包做误码测试,从而得到待测机的误码率结果。必要时,加入适当的抖动,来观测待测机的接收容忍度。

所有的待测项目和参数我们均可以在协议中找到其对应的标准限定范围,从而可以根据量测结果评定待测件SAS信号完整性的良莠及其余量。

4 总结

如今第二代SAS的信号完整性测试技术已经成熟,第三代SAS的测试将更注重于信号传输通道损耗及接收端容忍度测试。其高频率高带宽的数据发送端测试、传输链路性能测试和接收端抖动容限测试都对相应的测试仪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摘要:本文以第二代SAS信号完整性测试方案为基础,针对目前最新的第三代SAS协议,分析了信号完整性测试在其中所面对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SAS3.0,信号完整性,测试

参考文献

[1]Working Draft Serial Attached SCSI-3(SAS-3),T10/2212-D,Revision 02a,26 July 2012.

[2]UNH IOL SERIAL ATTACHED SCSI(SAS)CONSORTIUM-Clause 5 SAS-2 6Gbps Physical Layer Test Suite,Version 1.01,August 20,2009.

上一篇:心肌细胞损伤下一篇:通过法律塑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