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地尼

2024-09-28

头孢地尼(精选4篇)

头孢地尼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头孢地尼治疗急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中耳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各50例, 观察组采用口服头孢地尼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从两组总有效率来看, 均为100.0%, 并无显著差异, 但从显效率来看, 观察组显效率为96.0% (48/50) , 对照组显效率为88.0% (44/50) ,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安全性方面来看,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 (2/50) ,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5/50) ,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头孢地尼治疗急性中耳炎的疗效相较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更加显著, 且安全性较好, 是治疗急性中耳炎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急性中耳炎,头孢地尼,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急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尤其多见于儿童。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 耐药菌株的出现, 以往的治疗方案很难满足临床需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一些治疗指南中推荐用药治疗此类疾病由于疗程较长, 许多患儿很难保证坚持治疗, 而头孢地尼疗程较短, 用药依从性好。笔者就此进行了研究, 对头孢地尼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急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中耳炎患者, 包括男54例, 女46例, 年龄14~69岁, 平均 (31.1±4.2) 岁, 其中左耳32例, 右耳35例, 双耳33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眩晕, 部分患者体温升高, 伴有腹泻、烦躁、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 耳镜检查鼓膜充血肿胀, 活动性差, 确诊为急性中耳炎。排除标准: (1) 相关药物过敏者; (2) 外耳道出现发炎、红肿、流脓者; (3) 鼓膜穿孔者; (4) 治疗前一周内服用过抗生素进行治疗者; (5) 6个月内至少发生急性中耳炎两次者; (6) 合并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确保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 给予患者阿莫西林250 mg和拉克维酸125 mg口服, 每天3次, 连续应用10 d;治疗组采用头孢地尼治疗, 给予患者头孢地尼100mg/次, 3次/d, 连续应用5 d。治疗前后统计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1]。显效:治疗72 h内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疗程结束后无中耳炎相关症状存在;有效:治疗72 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疗程结束后中耳炎相关症状仍未彻底消失, 但无需进一步用药治疗;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两种标准或出现病情加重者。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对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 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从显效率来看, 观察组显效率为96%, 对照组显效率为88%,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来看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2.2 用药安全性

观察组1例出现皮疹, 1例出现轻度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4.0%;对照组2例出现皮疹, 3例出现轻度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10.0%,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均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中耳炎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 病情也越来越复杂, 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治疗此类疾病时不但要选取抗菌活性良好的药物, 同时还应当考虑恰当的治疗方案, 从而提高疗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β-内酰胺酶细菌有着良好的抗菌活性, 研究表明[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肺炎链球菌的有效率达到94%以上, 但患者对于此类药物依从性较差, 且有腹泻等不良反应[3], 而且口味较差。头孢地尼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的特点, 尤其是增强了对于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 对于葡萄球菌灭杀效果明显。而从儿童患者治疗对照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头孢地尼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疗效相仿, 但采用头孢地尼治疗的患儿均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组则有部分患儿由于药物产生的呕吐反应和腹泻反应而拒绝服药。从这方面来说, 头孢地尼更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从本文数据来看,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 而观察组的显效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安全性方面头孢地尼也要显著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0%。综上所述, 头孢地尼治疗时间短, 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1 (40) :5.

[2]Kastrau F, Wolter M, Huber W, et al.Recovery from aphasia after hemicraniectomy for infarction of the speech-dominant hemisphere[J].Stroke, 2005, 36 (4) :825-829.

[3]孙彦.头孢曲松与阿莫西林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5 (1) :35.

头孢地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8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CAP患儿289例,其中男154例,女135例,年龄6个月~12岁。均符合小儿CAP诊断标准[2],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细菌感染。排除标准:重症肺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入选前72h内用过抗菌药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免疫缺陷患者。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Ⅰ组76例、Ⅱ组70例、Ⅲ组70例、Ⅳ组73例。4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深圳致君制药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00147)14mg/(kg·d),每天3次;Ⅱ组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40894)3mg/(kg·d),每天2次;Ⅲ组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94052)20mg/(kg·d),每天3次;Ⅳ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浙江华立南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10010),3个月~1岁儿童,半包(0.078g)/次,1~7岁儿童,1包(0.156g)/次,7~12岁儿童,1.5包(0.234g)/次,每天3次,疗程均7d。4组患儿均给予止咳、平喘、化痰等对症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胸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4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总积分(TSS)由4个部分组成:咳嗽、发热、呼吸及肺部体征。评分标准见表1。痊愈:TSS下降100%;显效:TSS下降≥60%,但<100%;进步:TSS下降≥30%,但<60%;无效:TSS下降<30%。TSS下降百分率=(治疗前TSS-治疗后TSS)/治疗前TSS×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按药物与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确定程度分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5级,前3种情况计为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Ⅰ、Ⅱ、Ⅲ、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80.0%、75.7%、80.8%,Ⅰ组总有效率高于Ⅱ、Ⅲ、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Ⅰ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7例,均短暂而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无因故停药。其中Ⅰ组腹泻3例;Ⅱ组腹泻3例,胃部不适1例;Ⅲ组恶心1例,呕吐1例,腹泻1例,胃部不适2例;Ⅳ组呕吐1例,腹泻3例,消化不良1例。Ⅰ、Ⅱ、Ⅲ、Ⅳ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是3.9%、5.7%、7.1%、6.8%,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CAP仍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全世界每年有200万左右儿童死于肺炎,占全球儿童年死亡总数的20%[3]。为降低肺炎病死率,有效、安全的治疗十分重要。无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CAP初始治疗均是经验性治疗,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儿年龄、严重度、可能优势病原、之前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当地细菌耐药现状等,选择能覆盖CAP最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小儿CAP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P)、金黄色葡萄球菌(SA)、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莫拉菌(MC)、大肠杆菌(E.coli)、肺炎克雷伯菌(K.pn)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因其毒副作用小,一直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随着细菌对青霉素和第1代、第2代头孢类抗菌药耐药率不断上升,易导致小儿CAP初始治疗失败。

头孢地尼是第3代口服头孢菌素,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一样,作用机制为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细胞壁肿胀、溶解,甚至死亡[4]。头孢地尼是在头孢克肟基础上研制而成,改善了头孢克肟等第3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差的不足。头孢地尼侧链上的氨噻基、羟氨基,不仅保持了对β-内酰胺酶的高度稳定性和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而且增强了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头孢地尼可抑制90%~100%的临床分离菌,如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甚至对淋球菌、卡他布布兰兰汉汉菌菌、、阳阳性性的的变变形形杆杆菌菌也也有有良良好好疗疗效效[5]。同时对TEM1、TEM2、CAZ2、OxA1、OXA2等13种β-内酰胺酶有良好的稳定性,许多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耐药菌株对本药敏感。头孢地尼侧链上的乙烯基改善了药物动力学性质,提高了口服吸收性,生物利用度高,使其在治疗小儿CAP中更具优势。呼吸道感染在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对头孢地尼的新药实验中显示有效率为90.91%,细菌清除率为97.78%[6]。文献报道[7,8]头孢地尼治疗小儿CAP疗效显著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克洛。本结果显示,头孢地尼在临床痊愈率、有效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头孢克肟、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这表明头孢地尼对小儿CA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口服头孢地尼时少数患儿有轻微腹泻,与头孢克肟、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比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高。杨丽等[9]研究显示,头孢地尼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用药依从性,且用药依从性远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此类治疗药物之首。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提出,CAP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是有效而安全的,对重症肺炎或因呕吐等致口服难以吸收者,可考虑胃肠道外抗菌药物疗法[10]。

总之,口服头孢地尼治疗CAP可使患儿免于静脉输液的痛苦,疗效好,安全性高,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符合临床需要。

摘要:目的 观察头孢地尼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8月该院儿科门诊收治的CAP患儿289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76例、Ⅱ组70例、Ⅲ组70例、Ⅳ组73例,Ⅰ组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Ⅱ组口服头孢克肟颗粒,Ⅲ组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Ⅳ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观察4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Ⅱ、Ⅲ、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80.0%、75.7%、80.8%,Ⅰ组总有效率高于Ⅱ、Ⅲ、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9%、5.7%、7.1%、6.8%,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地尼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显著、安全,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孢地尼,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上)[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3]马慧轩,徐保平,申阿东.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9):936-939.

[4]李娟.头孢地尼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3):7072.

[5]海日尼沙·艾沙.头孢地尼胶囊治疗2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门诊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45.

[6]唐宏杰.头孢地尼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80-3481.

[7]李永富.头孢地尼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3.

[8]罗志娟,王栋,孔令全.头孢地尼颗粒治疗儿童轻、中度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8):911-912.

[9]杨丽,艾文彬,罗琴.头孢地尼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儿童急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43(2):188-191.

头孢地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临床试验治疗的盆腔炎患者数据选取于2013年7 月-2015 年3 月我科收治的盆腔炎患者86 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43 例,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27.23±9.63) 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26.17±8.77) 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 进行统计学软件的数据处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盆腔炎患者的年龄并不对其他的疗效数据产生影响。86例女性盆腔炎患者, 治疗前均已签署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用药效果初评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临床试验中, 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是通过医务人员对女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药物进行控制[3]。在入组前确保已停用指定外的药物, 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医务人员在治疗中也应叮嘱女性盆腔炎患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禁用刺激性饮食。本次治疗周期维持10d, 对照组采用临床上常规治疗女性盆腔炎的做法, 即口服左氧氟沙星, 再联合使用奥硝唑, 其中左氧氟沙星早、中、晚各服用1次, 100g/次, 联合使用的奥硝唑早、晚各1 次, 500mg/次。观察组采用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 用药方式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治疗组类似, 左氧氟沙星替换成每日早、中、晚各1次100mg的头孢地尼。整个治疗过程, 对女性盆腔炎患者各项疗效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

1.3 评价指标在对女性患者盆腔炎的治疗中, 通过对患者盆腔炎疗效的总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

1.4 数据处理本文所涉及的所有疗效概率, 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文中“%”表示概率类数值, 计数资料的组间数据以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当P<0.05时, 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不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并且在不良反应的控制力上比对照组更具优势。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通过对女性盆腔炎临床治疗的数据显示[4,5], 很多患者在急性盆腔炎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 而导致子宫、盆腔等周围局部组织的病菌感染, 并慢慢发展成为慢性盆腔炎症状。因此, 进行及时有效的药物控制, 对治疗女性的盆腔炎症刻不容缓。女性盆腔炎患者根据自身体质情况的不同, 应谨慎选择用药, 避免在治疗中出现胃肠道不适、头痛、腹泻等一系列用药不良反应, 在考虑用药安全性和疗效同时, 综合选用安全性能高、疗效快的药物进行治疗[6~8]。因此, 我院通过本次临床试验探究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女性盆腔炎是否有更显著的疗效。

经过为期10d的治疗周期, 观察组治疗盆腔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安全性上, 更有优势。两组计数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女性盆腔炎, 不仅在避免用药不良反应上有安全保证, 而且在疗效下比之同类的盆腔炎治疗药物更加的有效, 值得在女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女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盆腔炎患者共8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沿用常规治疗盆腔炎的药物治疗法, 即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观察组运用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进行对比治疗。结果:观察组盆腔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在女性盆腔炎治疗中, 安全性高、疗效好, 值得在女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头孢地尼,奥硝唑,盆腔炎

参考文献

[1]吴久萍, 吴晓荣.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1 (4) :595-596.

[2]董红.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22 (24) :103.

[3]邓素萍.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31 (21) :40-41.

[4]卢大群, 闫晓丹.头孢地尼胶囊合奥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25 (15) :61.

[5]杨静, 杨晓龙.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妇科盆腔炎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5, (6) :1085-1086.

[6]赵菊美.奥硝唑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及妇炎舒胶囊治疗盆腔炎临床200例病例总结报告〔J〕.当代医学, 2010, 16 (1) :133-134.

[7]吴东方, 郑伟平.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奥硝唑治疗妇科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 (5) :703-705.

头孢地尼 篇4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ZRS-8G智能溶出试验仪 (天津市盛鑫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WZF UV2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 (上海) 仪器有限公司];BFMT-2L型贝利超微粉碎机 (济南倍力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提供微粉技术, 2640倍显微镜检测) 。

1.2 试药

头孢地尼标准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98.3%, 批号:130948-200501) ;头孢地尼原料药 (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制普通颗粒 (原料药过100目) , 自制对照颗粒 (原料药经微粉粒后过800目) , 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建立

2.1.1 测定波长的选择

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头孢地尼的同类品种头孢地尼胶囊剂项下的要求, 定为280nm。

2.1.2 紫外检测的方法学考察[2,3]

(1)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头孢地尼标准品约20mg, 用0.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0.20mg/mL标准品溶液, 精密移取0.5、1.5、2.5、3.5、5mL至棕色容量瓶, 定容至50mL, 于280nm处测定其紫外吸收值。以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 并计算相关系数。结果:回归方程为Y=0.064 9X-0.002 2, 相关系数r=0.999 9, 表明头孢地尼检测浓度在2~2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精密度试验:分别于同一容量瓶中吸取样品溶液6份, 测定并计算。结果6个测定值的RSD为0.72%, 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能满足测定要求; (3) 回收率试验:按处方比例称取辅料量, 分别加入该处方量对应的80%, 100%, 120%量的头孢地尼标准品, 加溶出介质, 超声使其溶解并分别稀释制成低、中、高3种浓度的溶液, 于280nm处测定, 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4) 稳定性试验:取同一批次样品的供试品溶液, 分别在0、2、4、6、8h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280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 结果显示吸光度基本无变化, RSD=0.69%, 说明该溶液在8h内是稳定的, 见表1。

(n=9)

2.2 溶出度试验[5,6,7]

2.2.1 三种介质下两组颗粒溶出度的测定

选用2010版《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第二法———桨法, 分别以pH7.2磷酸盐缓冲溶液、水、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 体积900mL, 转速50r/min, 并比较三种介质下原料药微粉化前后的溶出行为。

操作如下:自制普通颗粒和对照颗粒各1袋 (规格:0.1g) , 分别于5、10、15、30、35min取样, 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1mL至10mL置棕色量瓶中, 用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 在280nm处测定。另精密称取头孢地尼标准品适量, 置棕色量瓶中, 用溶出介质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 同法测定, 利用外标法计算每袋在不同取样时间点的累积溶出量, 并分别绘制两种颗粒在三种介质下累计溶出百分率图。结果见表2。

2.2.2 溶出度测定结果与评价

由表可知, 在三种不同的介质下, 原料药微粉化后的溶出度情况均有所改善。纯水中, 两组颗粒在30min均未达到75%, 不符合《中国药典》中的限度标准;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下, 微粉化前后的颗粒剂溶出度差别不大, 表明偏碱性的环境比较利于溶出;而盐酸溶液不但能够满足漏槽条件, 更好地模拟体内吸收环境, 还可用于评价不同粒度的头孢地尼颗粒的溶出度差别, 有一定区分能力, 提示微粉化原料药确实能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情况。

3 讨论

本实验用微粉化的原料药制成的颗粒 (对照颗粒) , 在三种不同介质下均能提高制剂的体外溶出度。推测微粉化的原料药由结晶型粉末转变为无定型粉末, 但无定型粉末可能存在制剂长期稳定性方面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在溶出度试验的整个过程中, 操作细节问题也将直接影响测定结果。溶出介质应预先脱气处理, 否则气泡会影响样品的崩解扩散和溶出;搅拌桨的位置要严格按照药典规定校正高度;取样过滤的损失也要计算在内。

溶出介质的选择非常重要, 要满足漏槽条件, 但为了加强溶出方法的区分能力, 溶解度也不宜过高。同时, 在考察评价制剂内在质量和处方工艺的合理性时, 更为苛刻的条件能更好地保证药物质量和生物利用度。这些可以作为难溶性类药物溶出介质选择的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建立头孢地尼颗粒溶出度试验的方法, 并分别考察原料药微粉化前后的头孢地尼颗粒的溶出情况。方法:采用溶出度试验二法———桨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别在盐酸溶液、纯水、pH7.2磷酸盐缓冲液三种溶出介质下, 转速50r/min, 体积为900mL, 比较原料药微粉化前后头孢地尼颗粒的溶出行为。结果:按照所建立的溶出度试验方法, 头孢地尼在2.0~20.0μg/mL检测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呈线性良好, 回归方程为Y=0.064 9X-0.002 2, 相关系数r=0.999 9, 平均回收率为99.59%, RSD=0.21%, 并且原料药经微粉化后所制成的颗粒溶出速度大于未经微粉化的普通颗粒。结论:本方法可用于该制剂溶出度的测定, 且实验证明通过微粉化技术能够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

上一篇:摆药系统论文下一篇:地物信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