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2024-06-17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精选8篇)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篇1

读《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读后感

朝鲜战争在中国人眼中是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开始到1953年结束,这场战争是中国人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以中国的战胜为结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用身体赌敌人机枪射口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等等最可爱的人、、、、、、这是在中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历史总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风景,也会有不同感受和认知。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大卫.哈博士塔姆著的《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了朝鲜战争的情况。我的感想颇多。

从美国人眼中看美国失败的原因是:

一、美国的从总统到官兵根本没有看起这场战争。如书上说的一段话不难看出,美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战争,没有重视这次战争,如总统为了偿还二战留下的债务开始严格控制预算大幅度降低军费开支,国会力图削减一切预算而那位战区司令麦克阿瑟甚至鼓吹不需要从美国调来所有军对就能大获全胜。二战使沉睡的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在自身领土不受别国威胁的情况下成为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而且能以惊人的速度造出世界上最可怕的武器,而在朝鲜战争中却节节失利。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报告:在朝鲜军队的进攻下美军节节败退,之所以这样是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国在这次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个总指挥,同样犯了致命的错误,他狂妄自大,完 全不把朝鲜问题放在眼中,曾吹嘘说:“只要华盛顿不限制我行动,我用一只胳膊就可以解决朝鲜问题。”美国高级将领认为无论美国军队存在什么问题,只要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就会给予迎头痛击,轻而易举的打败敌人,从而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不仅是麦克阿瑟本人,就连其他高级军官以及政府官员也一致认为,美军可以以少胜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朝鲜军队一举击溃。可见,美国根本没有重视这场战争,没有看得起朝鲜的实力,轻敌,没有做好准备是它失去这场战争的原因。

二、美国的上层领导意见常常不和。

麦克阿瑟和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意见不合,导致后来杜鲁门曾多次要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麦克阿瑟也过于追求虚荣,在李奇微接管了指挥权后,麦克阿瑟嫉妒李奇微将军所取得的胜利,出现在朝鲜去与其争功。当然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由麦克阿瑟智慧的仁川登陆,但是我认为这次的胜利把麦克阿瑟过度神话了。于是,高层领导人各个自以为是,也是导致这场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美国无心坚持这场战争。

美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不可能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长期陷入亚洲.按照李奇微的说法,美国有能力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但这将使西方在欧洲彻底陷于劣势.一旦苏联进攻,西欧盟国将无法抵御)但出于面子又不可能从朝鲜撤军,将朝鲜半岛完全放弃。因为这样其他的盟友会对其失去信心。既然双方都不可能赢得完全的胜利,相对体面的停战就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因此美国用原子弹威胁朝鲜及其盟国停战。朝鲜战争在美国人眼里,是被遗忘的战争,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朝鲜战争逐渐在美国人的记忆中消退,但是这场战争对美国还是有着重大的影响的,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关系。朝鲜战争也给我们全人类留下了教训:不要过多干预他国内政,要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防止战争的发生。给人民这世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篇2

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总的说来,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 因此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不同, 这就可能产生冲突。

1 理论依据

根据Kluckhohn的模型, 中国人往往要了解一个人很久才选择相信他。他们期望与自然和谐, 着眼于现在。他们重视自身的发展, 以集体为中心。美国人倾向于相信每一个人, 利用大自然的优势, 计划未来, 为了成功获得回报而工作, 并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好的, 他们操控着自然, 着眼于未来, 重视行动。他们信仰个人主义。克服种族中心思想的方式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和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我们也需要了解别人怎么想, 怎么做以及为什么。然后才能用看不见的东西来解释我们看得见的举止。

就不同的文化而言, 还有别的模式。Geert Hofstede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式。他从权力距离, 长期目标, 个人主义, 模糊容忍度和男子气概这几个方面来定义文化。拥有短期目标的人们期望得到快速的结果, 保护他们的面子并尊重传统, 经常赠与礼物。孩子们应当学会容忍并尊重别人。空闲时间非常重要。很多重要的事情发生在过去或现在。学生们不把坚持当做是一种重要的品格。拥有长期目标的人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关系由地位决定。他们不怕遗憾, 有很强的适应性, 能较快适应新环境。孩子们应当学会节约。空闲时间并不重要。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会在将来发生。学生们把持之以恒看成一种重要的品格。中国是一个权力驱动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的国家。两个国家对待男子气概是一致的。

2 美国人对中国的观念

Mrs.Linda Hatfield今年62岁, 经历丰富。2个月前刚退休。退休之前她做了30多年的财务顾问。她性格活跃, 喜欢户外运动, 她经常与丈夫参观美国的名胜古迹。她目睹了近50年来社会积极的改观。现在是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安全, 医学上的突破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棘手的疾病已经被攻克, 研究深入到病理学的新领域;但现在的年轻的一代却缺乏诚实、公平、自制的价值观。

在她看来, 在中国很多人的生活还处于贫穷的层次, 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不是人人都有。所以她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在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方面比美国的年轻人压力大。造成她这种思想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很多美国人不清楚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此外, Mrs.Linda Hatfield知道的只是旧中国, 她对中国的印象还停在过去。过去很多人确实生活贫困, 甚至有可能遭受饥荒。而事实上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大多数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如果一个美国人初次来到中国, 他会讶异于中国的发展。至于高等教育, 相比较从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20年前中国的大学生还很稀少, 高等教育的确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工作也并非那么难找。现在的情况相反“大学易上, 工作难找”———上大学比过去容易得多, 找工作却困难得多。中国人的整体素质都提高了。当然并非所有的美国人对中国都存在误解。但至少这反映了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方面, 跨文化的交流对于解决这些误解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是个人的, 有的源自文化。

中国人通常与他人一起活动, 他们是一个集体, 外出旅行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别人。中国的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助人的品格。而美国人喜欢单独行动, 他们不常与他人一起参加活动, 更别说同一个人。他们聚焦于自身, 认为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中国重视人们之间的“和”, 而美国倾向于强调人的个性和独特性。

Mrs.Linda Hatfield认为他们能及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她看来, 每当世界上哪儿遇到了灾难, 美国一般都是第一个提供经济援助的。她认为美国经历如2005年的飓风时, 并没有接收到他国的援助。美国的个人主义导致大家认为美国不需要帮助。她对中国帮助别国的事并不了解。实际上中国非常重视人道主义精神。中国的传统决定了中国会帮助任何一个处于困境的国家。然而, 根据Hofstede的模型,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作为一个国家, 美国在其他国家人的眼中也是独立的。

中国人把房子看得至关重要, 认为这是一个家的最关键的因素。尽管拥有自己的房子在美国也是一个目标, 人们会因为支付不起而陷入财政上的麻烦。车对于美国人也很重要。他们的信仰体系不同, 把有些关系看得比事情重要。在中国人们最看重的还是房子。尽管一辈子租房子可能最经济, 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相信拥有自己的房子十分必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他们认为没有房子, 家不能被称为家。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也体现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上。在中国, 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而在美国, 人们即使老了还是要照顾自己。美国人也照顾父母, 但是以一种与中国不同的方式。私人疗养院价格昂贵, 一般美国人支付不起。私人疗养院跟医院或机构相比更像公寓或旅馆。他们做自己能为父母做的, 通常老年人也不住私人疗养院。父母仍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而不是搬去与子女同住。子女在维持父母独立性的同时帮助他们。

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与别人一起活动而且多数情况下还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做自己的事, 或者与不同的人一起。美国人喜欢广交朋友, 而中国人宁愿了解一个人更多。美国人往往有几个很亲密的朋友, 可以与之一起活动, 对他们而言朋友是珍贵的礼物。朋友们聚餐的时候, 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都会事先列出个单子, 每个人确定自己准备的东西并与大家分享。

3 结论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 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别人。为了纠正我们的误解, 我们首先应该深究我们这么想的原因。对别的文化存在错误的观念很正常, 只是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改变这些错误的观念。

而外国人看中国也是如此。他们可能从电视上或报纸上得到了这些不实的观念。跨文化的交流恰恰能帮助西方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摘要: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殊的价值体系, 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 这就是人们的生存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有的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准确, 本文呈现了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观念并分析了产生这些观念的原因。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观念

参考文献

[1]Chen Junsen, Fan weiwe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Random house, 1985.

[2]Li Chunyan.Conflic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Prenticle hall, 1998.

[3]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Stefani 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4]Wang Yude, Deng Rubo.General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Georgetown University, 1999.

[5]李静涵.浅谈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商务英语教学[M].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6]沈丽花.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09 (5) .

[7]唐索琴.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 (9) .

美国人眼中的财富 篇3

硅谷是美国的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之—。硅谷中的居民,把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赚钱。那里的单身男人比单身女人多56O0多人,其原因何在呢?

一位34岁的硅谷经理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谈情说爱太费时间。大家虽认为与异性交往感觉挺好,但这种交往如果影响他们去赚上百万美元的话,就只好免了。”

31岁的萨比·贝阿蒂创办了一个免费电子信箱服务网站,1998年把该网站卖给微软,赚了2亿美元,于是向他求婚的电子邮件数不胜数。他说:“我约会的次数,大约一个月一次。如果你忙着照看新开张的公司,就很难结识什么人,或者对某个人做出什么承诺。”

他还说:“我每天工作18小时。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趣。我选择这样的生活,而且相当成功。目前,成功的事业和婚姻是无法兼得的。”

□ 纽马克谢绝广告

克雷格·纽马克是一位软件工程师,46岁那年,他开办了一个在线公告栏网站。猎头公司和人才招聘公司把许多应聘者的履历送上该网站,客户只要支付45美元,便可在该网站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纽马克把利润大多用于公益事业。开张至今,网站影响不断扩大,现在每月的点击访问次数达到500万次。纽马克把该网站当作一项事业来干,谢绝广告来凑热闹,估计因此至少失去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许多朋友怂恿他干脆去竞选旧金山市市长,但在竞选时,他仍把许多精力投在网站上,少有时间去参加竞选活动。结果.他的竞选失败了。但他说:“如果当市长是为了多赚钱,那我在其它地方可以赚更多的钱。”

□ 薪水、股票与财富

美国瓦拉西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马西亚·海德说:“每个级别上的员工,都能得到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每位员工工作满一年后,便有资格参加公司优厚的利润分红,金额可以达到薪水的10%。同时,每个员工还能得到股票期权,其数量随着职务的升迁而增加。股票期权的波动,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在该公司工作了19年的马克·萨多说:“每个人都关注着企业的市场,它的好坏与我们的财富关系密切——生存靠薪水,发财靠股票。”

□ 把知识当作财富

贝克集团注重让员工独挡一面工作。就企业来说,这样节约了大量的管理成本,而就员工个人来说,工作也比较自由——大部分时间是自己领导自己。该集团的高级项目经理杰夫·福布斯说:“我在19个月里负责指挥750名员工,这里根本没有微观管理。”

贝克集团并不是对员工放任自流,而是提供大量的培训,帮助员工行使好自主权。公司规定,员工一年至少要接受40小时的培训,有些员工还被送到大学里去培训。员工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有了这个财富,不管到什么地方工作,一样能赚钱。当然,贝克集团是我们的首选。

□ 我就是企业的财富

在美国,有一定声誉、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不仅不轻易裁员,不轻易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而且还提供种种优厚的福利凝聚员工。企业把员工当成自己的财富,员工也把自己视作是企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财富。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最大的职工福利是“免费搭乘”。这使该公司员工有机会不限次数地免费乘坐公司的飞机前往世界任何地方。20O0年.该公司有13.2万人次员工免费乘飞机周游列国。旧金山的一名业务经纪人菲特梅赫·阿什拉夫成了“免费搭乘”的“皇后”,在她工作的11年里,共搭乘公司飞机免费飞行达160万公里。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篇4

读后感

10社工 9号 帅哥峰

朝鲜战争,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场保家卫国,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战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留在世界历史的辉煌一笔。这场战争为中国打出了60年的和平环境,打出了新中国的威信。然而,在美国人眼中,朝鲜战争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对手进行的为平局而战的战争。他们在被认为“与美国安全无关紧要”的韩国度过了20世纪“最寒冷的冬天”。本书的作者通过收集朝鲜战争的资料与对老兵进行访谈取得了一手的信息,通过自己细腻的笔法,真实还原了在那场战争中被我们所遗忘的事件,并用尖锐的笔锋揭露了其中的深层的原因。《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既有描写战场上前线将士的事迹,发掘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揭露丑恶,也深层地分析了这场战争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在冷战格局下大国博弈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个人认为应先从时代背景去分析: 随着日本的投降,二战的结束,日本结束了对朝鲜的统治。出于冷战需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朝鲜划地为界。朝鲜半岛以38线为南北分界线,在美苏的扶持下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超级大国将一个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国家一分为二。在美苏争霸的博弈中,朝鲜半岛,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注定会成为冷战 战场当中的“热战场”。

分析完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1、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由于日本在朝鲜进行了多年的残酷统治,朝鲜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二战结束后的日子了,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都希望能在冷战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然而在朝鲜半岛分裂的格局下,其内部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直接上升到南北军事对抗的层面上。

2、两国人民不希望分裂。朝鲜虽面积不大,而且夹在中国、苏联、日本这三个更强大的国家之间,在更强大的民族面前谋生存,但他们却是充满自豪感的民族。而且经历过日本侵略,经受过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统治的朝鲜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能强大起来,不受列强所欺辱。因而朝鲜半岛的分裂现状是南北双方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他们都希望祖国、民族能统一。这是朝鲜战争的人民基础,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3、朝韩两国领导人的因素。韩国的领导人李承晚曾是朝鲜宫廷的特使,因英语流利而被选派到美国学习,早年在美国漂泊,在学业取得成功,拿到了哈弗大学和普林斯大学的博士学位,还长期在美国政坛上混迹并得到了许多的支持,被誉为“未来朝鲜独立的缔造者”。因此当美国需要在朝鲜半岛安排一名领导人时,李承晚便成了不二人选。他为人诡计多端,自以为是,喜怒无常,且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曾与其打过交道的首任驻韩美军司令霍奇也对他心存鄙视。尽管李承晚在韩国掌权时他已经75岁高龄了,但他仍对统一朝鲜半岛念念不 忘,只是苦于现实限制而无力进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曾是朝鲜抗日游击队的主力成员,曾在游击战场上给予过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在遭受日本反游击清剿后,他流亡到中国和苏联。并在苏联的扶持下逐渐成长。后在苏联的支持下成为了朝鲜的领导人。自从成为了朝鲜领导人后,金日成一直都希望能统一朝鲜半岛,他并不满足执掌朝鲜半岛的半壁江山,他希望“用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依靠苏联的支持和他的朝鲜大军去统一祖国。

4、美苏冷战的因素。二战结束后,随着纳粹德国的灭亡和日本的投降,美苏之间的和平合作基础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者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各地的斗争不断。在朝鲜,苏联希望通过朝鲜统一去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从而直接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根据地—日本。而美国则希望通过韩国去抑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全球的扩张势头,从而保持现有的优势地位。正因为两大国在朝鲜的明争暗斗,给朝鲜的局势添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最深层原因。

在这本书中,一个人物的行动始终与朝鲜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就是美国陆军上将—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在战争爆发前,他并不关心驻韩美军的发展,更不用说会给驻韩美军给予很好的装备与补给,因而驻韩美军的战斗力十分之差,与当年能登陆欧洲,并打败纳粹国防军的美军无法同日而语。1950年6月25日,朝鲜10万大军出其不意的进攻韩国,韩军与驻韩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连战连退,最后龟缩到釜山一带的狭小防御区内。而在沃克将军为他的过错所带 来的后果而坚守奋战时,麦克阿瑟却并不急于去营救处于水深火热的沃克将军和他的第八集团军,而是在日本大本营中筹划着那个在当时被许多人所反对的行动—仁川登陆。当仁川登陆取得出人意料的战果,成功迫使朝鲜人民军大规模后撤之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麦克阿瑟无视各方发出的关于中国将出兵朝鲜的警告,认为中国不会出兵,执意命令部将全线北进,跨过38线,追击朝鲜人民军,一直打到鸭绿江。在他的命令下,韩军与美军部队全线向北推进。在11月份,推进的美军在云山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伏击,伤亡惨重。后在军隅里、长津湖和“长手套”战役中,美韩军队遭到志愿军的猛烈进攻,被迫南撤。到了1951年,战线稳定在38线附近,双方都无法取得完全的胜利,交战国开始了停战谈判,然而不甘心失败的麦克阿瑟却不断的干扰和谈的进程,使得谈判一次次的破裂。他向杜鲁门政府施加压力,并一次次的进行“逼宫”,最终被狠下心来的杜鲁门解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并在听证会后,推出了历史舞台。

从最初的不重视驻韩美军,到退守釜山。从仁川登陆成功并北进,到遭到伏击后撤。麦克阿瑟一次次地因为过于相信自己而犯下大错。他习惯于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去对待与思考问题。这与他的辉煌分不开。出身军人世家的他,父亲是阿瑟〃麦克阿瑟,老麦克阿瑟曾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人物,获得过当时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从小被父亲光辉事迹熏陶的他在母亲的督促下逐渐成为了美国军界的新星,他的成绩在西点军校历史中能排到第三,并受到许多军界人士的好评与赞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表现出色,屡获战功。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他带领美军在太平洋上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他在美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都是一位“战神”。也许正是因为麦克阿瑟得到过太多卓著的战果与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他开始变得狂妄、自以为是,总以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下,因而他在朝鲜战争中屡次犯下战略性错误,使得美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个人觉得他的那些特点与阿道夫〃希特勒是何其的相像。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带领他的纳粹军队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了横扫波兰,仅用26天就消灭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和打败英国远征军。从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前后仅9个月的时间他就带领纳粹和他的德国人民称霸了欧洲。然而在此之后,希特勒却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愿听从身边众将的合理建议。在不列颠空战失利之后,他不顾众多将领的反对,执意执行“巴巴罗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把德国带进双线作战的困局,最终使得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狂妄与偏执,似乎是希特勒与麦克阿瑟命中共同的绊脚石。

朝鲜战争结束59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局势依然紧张,虽然在卢武铉时代,朝韩关系曾出现过缓和的迹象,两国领导人曾在38线附近进行过历史性会晤,但随着卢武铉的下台与自杀,朝韩关系又从缓和走向了对抗的局面之中。近年来朝韩双方的对抗与冲突不断加剧,和平似乎只是暂时的。从朝鲜核试验,到延坪岛炮击事件,“天安号”事件,再到最近的朝鲜卫星发射试验,一波又一波的危机在朝鲜半岛爆发。朝鲜半岛依然是战争爆发的高危区。如今,中美俄三大国在朝鲜半岛的博弈不断;朝鲜在金正日逝世,金正恩上台后,依然 高调并叫嚣着进行新核试验;韩国也在压力下扩充军备,以应对日益升温的对抗冲突;日本也伺机插足朝鲜半岛事务,从中取得利益……

美国独立战争 篇5

(2013-11-04 14:56:51)转载▼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为国际课程班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

(1)了解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学习和了解《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并知道《独立宣言》的重大历史意义。(3)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4)知道华盛顿领导大陆会议军英勇奋战,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学习华盛顿作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在独立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华,以及他的思想和做法对美国后来的影响。

(5)学习和了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影响,并根据此宪法组成了联邦政府,美国确立了共和制政体,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6)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和性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提高判断和分析材料的能力。(2)通过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学习,培养学生概况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探讨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逐步学会对历史伟人的正确评价能力。(4)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合作探究问题能力。

(5)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比较,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和比较能力。

(7)学会解读历史图片和相关文字史实资料的能力以及处理史实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独立战争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注意启发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讲述独立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比《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内容,认识《独立宣言》阐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理解《独立宣言》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历史文献;《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归纳华盛顿的主要革命活动,评价华盛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对于知识的巩固,采用强化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美国独立战争的各要素,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还可以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独立战争的背景、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殖民统治违背北美人民发展经济的愿望,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独立战争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创造出一个新的国家,而且因为它创造出一个新的类型国家,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2、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地区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新生,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奋斗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责任感。

3、通过对华盛顿的学习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优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

(2)《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作用;(3)对华盛顿的评价。

2、难点:

(1)《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正确理解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2)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同时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如何理解其双重性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3、处理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对于重难点采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演讲法,个别地方教师精讲深化,采用讲授法。.

四、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美国独立战争,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看,美国是美洲第一个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看,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把它放到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旧秩序的冲击。(2)、本课所属的第二单元中第10课,为民主与专制的博斗,上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下启法国大革命,从地理位置看,所属美洲地区,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广泛性,普遍性,深刻性。更能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3)、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发展中美友好关系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中美关系的走向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局势。熟悉美国的历史,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美国自建国到现在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的中国,却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差距甚大。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看待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

国际课程班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国际课程班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课件准备:

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节的内容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教远,对于美国独立前殖民地的状况学生不了解,而教材给予的资料又不很详实,所以补充材料加深对背景的理解对学生非常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战争胜利的原因也和背景一样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战争过程用动画战争形势图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特别是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运用动画示意能够生动直观的理解这个难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资料会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直观感受,即有利于拓宽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全美闻名的拉什莫尔山耸立在南达科他州巴登兰以西不远的地方,山上雕刻着美国四位著名总统的巨大头像。你知道这四位总统的名子吗?为什么把他们的头像刻在山上?他们对美国有何突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讲解的问题和其中两位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

1、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时间:1607年 地点:弗吉尼亚

概况:伦敦公司依据英王“特许状”来到北美开辟殖民地,1620年,一批清教徙乘“五月花”号船到北美开辟马萨诸塞,至1733年先后开辟13个殖民地。

动因:从国家几乎西欧主要国家,从阶级属性看以劳动群众为主,以寻找新乐园。(2)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

在北美总督代表代表英国,但各级地方政府享有不同的自治权,其原因有: 从地理角度看:北美远离欧洲大陆,少受欧洲封建势力的影响。

从英国统治看:因英国属资本主义国家,其统治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民主因素。从教育和思想看:北美殖民地重视教育,另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经过100多年的开拓,13个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北部四个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种植园主大量使用黑人奴隶种植粮食作物和烟草等经济作物,以供出口。南部经济是建立在奴隶制剥削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在10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13个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初步形成统一的市场。英语逐步成为通用语言,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日益要求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便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发展,却受到英国的沉重殖民压迫和掠夺。

3、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1)无代表不纳税

由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英国在七年战争后对北殖民地政策的改变的原因,其政策带来的影响。北美人民的反响,其提出的口号是什么?“我们必须受到一个我们在其中并无代表的议会和政府的支配统治?那将是一种奴役,远远超过英格兰遭受到过的一切奴役。”这是殖民地拒绝纳税的理论依据。(2)反抗斗争

见课件《JOIN,OR DIE》(右图),引导学生分析此图片,等学生讨论后,在指出此蛇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在联系性,尤其是要注意将旋转90°后,就会明显看出其代表着当时北美重要的殖民地的情况,再分析“JOINT,DIE”的用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看图片2,让学生先观察此图,将学生分为八组进行讨论,从此图你得出什么有效信息,如船上的正在做什么?自由树为什么是倒挂的、图中的受折磨的是什么人?图中的作者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此图作者表达的意图是什么?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右图)这样一步步的导引,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很自然的过渡到波士顿倾茶事件上。让学生阅读有关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资料,让学生概括出其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指出其事件是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并指出为此北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准备斗争的情况。

而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必要的总结探究:

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和教育等方面总结出北美独立战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归纳出独立战争中的六件大事。(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幻灯片:独立战争形势图,共同落实战争经过)

⒈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播放视频《莱克星顿的枪声》,由学生看完后进行归纳,此枪声的重要意义。并注意识记爆发的准确时间: 1775年

⒉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展示《华盛顿》图片,说明建军和形成领导北美独立战争的重要意义。

⒊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1776年,展示图片:签署《独立宣言》 ⒋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并说明赢得了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的援助。展示相关图片。

⒌胜利——英军约克镇投降

1781年,展示图片:《约克镇战役》 ⒍签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3年,展示图片:《巴黎条约》 在学生概括完北美独立战争过程后,为突出《独立宣言》这个重点,列出以下探究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

1.《独立宣言》的内容,分析教材中《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主要体现了平等和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2.为什么说《独立宣言》中继承了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都根据自然法的原则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3.《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与洛克的天赋人权有什么异同?(洛克: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适应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法治的民主要求。《独立宣言》:概括成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适应了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

4.马克思为什么称《独立宣言》是“第一部人权宣言”?请谈谈你的看法。

假如你是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你将怎样说服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的代表下决心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学生演讲)

(展示幻灯片:引用佩特瑞克·亨利的一段话作为本段小结)

“难道生命就是那么值钱,和平就是那么美妙,因而只能以镣铐和奴役为代价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但愿你能出来制止!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件事上有何高策,但是在我自己来说,不自由则毋宁死!”

—— 佩特瑞克·亨利

5.《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宣告美国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

三、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1、胜利原因:展示课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的表格,由学生思考回答:弱小的美国为什么能打败以弱斗强,以小抗大,由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并分析:(1)战争的正义性

(2)人民的积极参加,士兵的英勇作战

(3)利用欧洲国家的矛盾,争取荷、法等国的国际援助(4)华盛顿的领导才能(5)英国远离本土作战

教师作总结:战争胜利原因通常从哪几个角度思考,也就是一般规律是什么?一般来讲从正义性、人民群众的作用、个人的作用、国际环境(有无外援)、对方的劣势等几方面来思考。

2、意义

引导学生从性质、国内、国际三方面简单分析即可。

(1)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产阶级革命)(2)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从邦联到联邦

1、邦联

(1)1781《邦联条例》:指出美国独立后政治情景,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重点分析邦联存在的弊端。

(2)1787年宪法:多媒体展示“美国宪法通过时的场景”图,并增加1787年宪法的某些具体内容,重点讲述其起草的必要性,主要原则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宪法体现了如下原则:

联邦制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其积极意义帮助学生认识:

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它未给黑人和印第安人以平等权利等,又体现了它的局限性。

根据宪法,美国组成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规定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

分析该宪法的局限性,尤其是注意和《独立宣言》中的人生而平等思想的矛盾性,再如对印第安和黑人民主权利的限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2、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

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在第二届任满后,坚决拒绝竞选第三届总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堂内有一块中国清政府赠送的石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 请思考清政府为何有这样的评语,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小结完后,播放《星条旗永不落》升美国国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美国国歌,顺致介绍美国国旗图案的代表寓意。并展示《自由女神像》,说明其代表的寓意,加深对美国独立战争意义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待授课完毕后及时进行必要的记述。

八、练习并讲解课堂作业,并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5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

1、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3、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北美独立战争的经过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四、从邦联到联邦

十、重要参考文献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⑵ 李晓风 曹大为 赵世瑜主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师教学用书)岳麓书社 2008

美国南北战争 说课 篇6

经开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

吴振凤

一、说课标

本课在课标中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能够概括美国南北矛盾的主要表现,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识记和分析。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先是概括了南北战争的起因,之后介绍了战争过程,最后介绍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2)教材作用: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这次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的进一步发展,为美国成为下一世纪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2、重点:

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对林肯的活动及评价,我将通过出示资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处理。

依据: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

3、难点:

难点: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

为便于理解,利用图片、示意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依据:只要弄清了南北战争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战争的性质、结局、作用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4、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以及由此决定的南北战争性质、结局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一因多果关系的认识。

b.通过南北战争中林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c.引导学生对战争双方力量进行对比,培养比较分析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残酷野蛮的统治始终是要被推下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b.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c.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这场战争是两种经济形式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对于重难点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1)讲述法。结合多媒体向学生阐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情景交融。(2)讨论法。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展开讨论,一则可加深印象;二则可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读图法。通过学生读图培养其分析、归纳、理解材料的能力。

(4)演示法。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幻灯片演示的方式,运用电教媒体,“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兴趣,运用多媒体授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各部分感官,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加深对本课的印象,达到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说学法: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认知的内趋力,培养学生求知欲望。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的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设计:

授课过程分成四部分完成:1.南北战争的起因 2.战争的导火线 3.战争过程 4.战争的评价。

1.南北战争的起因

通过教材中自由阅读卡提供的资料“美国领土的扩张”导入新课。

美国从最初的13个州,通过战争、武装颠覆或低价赎买等手段,使领土迅速扩张。从美国国旗的演变上就可以看出来。(展示美国领土扩张图)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美国国内日益向成了两种经济形态: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插入视频资料: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提问)南方与北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具体矛盾呢?

(回答)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而南方要求保留奴隶制。

(讨论)结合教材上“动脑筋”,为什么奴隶制的存废会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由于矛盾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内战。2.战争的导火线

(提问)当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只需要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引起一场大的战争。那么是一个什么事件,充当了这个导火线的角色,点燃了这个矛盾的火焰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1861年3月,林肯上台,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组织讨论)林肯为什么能当选为美国总统?

(学生回答后,给出答案,教师总结)这使学生加深了对北方经济势力较强、共和党竞选纲领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理解,从而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

(补充讲解林肯的生平事迹,展示林肯图片,提问)为什么林肯上台,会成为内战的导火线?

(回答)因为他支持废奴。在林肯就职时,他希望谋求同南方和解,但是南方的奴隶主根本不予理睬,他们在积极策划叛乱。他们就以林肯上台为借口,掀开了蓄谋已久的内战。3.战争过程

(1)战争初期: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战争更是很多的曲折,那么,美国的内战,在最开始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在最初时候,南方取得了节节胜利。

(组织讨论)北方军队人数很多,而且作战英勇,但是在战争初期却一再失利,而南方却屡获胜利,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南方发动内战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北方战争准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良将;特别是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仅为维护联邦统一而战,迟迟不宣布废除黑人奴隶制,极大挫伤了北方人民为废奴而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联合南方黑人奴隶共同奋斗。(2)战争转折

政府为了挽回败局、顺应民意开始改变自己的政策。他们都做出了什么改变呢?

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且在这之前,他还颁布了《宅地法》。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情绪,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这两个文件的作用如此巨大,它们都有什么主要内容呢?

(学生结合书上小字部分回答,教师总结)这两个法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在后方有力的推动下,前线很快迎来了战争的转折。

(3)战争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可是南方的失利者,他们并没有死心,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回答)1865年,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在剧院刺杀了林肯。

(展示林肯被刺杀图片,补充讲述林肯被杀过程)

(展示林肯纪念堂图片,组织讨论)结合马克思对林肯评价,学生讨论怎么看待这位伟大的总统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林肯的一生,品德高尚,气度恢宏,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4、战争的评价

(指导学生看书,提问)这场战争已北方的胜利而结束。那么这场涉及全国的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回答)南北战争即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提问)为什么称美国的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哪一次呢?(回答)因为这次战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很大发展,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讲述)战争的起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战争的结局是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自此,美国的经济有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课堂小结】

可由学生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适当补充:本课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北方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活动与探究】

结合书中图表,想一想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为什么能够最终获胜? 提示:该表反映了南北双方的不同力量,北方获胜是必然的。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

板书设计

美国南北战争

因 ——

导火线——

爆发

——

转折 ——

结束

奴隶制废存

林肯当选总统

南方挑起

《解放宣言》

美国人眼中的“东方之谜” 篇7

当年,困扰美国政府官员和将军的难题是“中国会不会介入”。杜鲁门在对朝鲜事务作决策的时候,感到最重要又最拿不准的就是这个问题。为此,他在飞了4000多千米到威克岛与麦克阿瑟见面时,特意向这个在亚洲生活了几十年、自诩同时也被美国人公认的“东方专家”询问:“中国人会不会出兵?”麦克阿瑟非常有把握地回答,绝对不会。显然,此时的他并非像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对中国和俄国的介入都看得一目了然。他分析说,中国出兵的时机是在美军被困在釜山或是在仁川登陆的时候,现在他们怎么会引火烧身?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与美军作战,那会成为战争史上最大的屠杀,没有一个清醒的司令官会在这时与美军作战。

到后来,这个问题成了由谁来承担朝鲜战争失败责任的关键时,麦克阿瑟却否认曾经说过这类话,他进一步辩解,即便说过,也是从军事角度而言。跟随总统的国务院官员,拿出会谈时躲在门后的速记人员的原始记录,来证明麦克阿瑟的确讲过类似的话。麦克阿瑟固然难辞其咎,杜鲁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总统作政治决断时不应只听将军的话。显然,“中国会否出兵”不只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重要的政治判断。对这一点,麦克阿瑟的情报部部长威洛比少将在当时虽然已经很清醒地意识到了,但唯麦帅马首是瞻的习惯使他很快就从心里否定了这份清醒。

10月14日,麦克阿瑟去威克岛见杜鲁门的前一天,也就是中国出兵的前5天,威洛比召集参谋会议,分析中国出兵的可能性。一份名为“情报部部长威洛比少将在参谋会议上发表的正式见解”的记录稿,记载了他当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国在东北集中了9个军—38个师。

苏联不会直接介入。因为在经济上是不利的。如果有介入的必要,可能让中国军队介入。

我们的情报机关已集中一切力量注意难以捉摸的林彪和鸭绿江,但是无法获得可靠的资料。

中国领导人发表的“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就介入”的声明,是威吓、外交恐吓、策略之类,是试图阻止美军北进。

然而,如果中国的声明表示的是它的真实意图,那就是克里姆林宫和北京定下的战争决心,所以这在我远东军能够收集到的情报范围中,属于不能判断其真伪的高级情报。

作为麦克阿瑟的情报部长,威洛比也是前者的崇拜者。这位情报部部长坚信,这一次对中国人的判断仍然是麦克阿瑟而不是其他人的判断更正确。对所有的情报,威洛比都放在了这个取景框下进行观察。他在情报记录中写道,“在这个时期,中国军队不会大规模介入”。迷信产生的盲从取代了威洛比最初的清醒。他要用情报证明,麦克阿瑟的判断从来都不会错。

在“命运之日”的混战中,南朝鲜1师捕获了一名服装不常见、语言又不通的俘虏。这个后来被命名为“第1号”的中国兵说出了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情报,在云山西北的山里埋伏有1万人的中国军队。尽管他级别很低,说出的情况值得怀疑,但因事关重大,师里还是向上级作了报告。26日,被送到集团军部的俘虏2、3、4号,说自己属于第54、55、56部队,“各部队从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各抽3000人组成,总共渡江的有9000人”。(现在看来这像是精心策划的假情报。可在当时,这被认为是中国参战部队虽然有许多叫师或军,但实际上是团以下的小部队的证明。“兵不厌诈”,战争总是充满欺骗,战时的人们奉行着与和平时的人们不同的另一套伦理规则。)

10月28日,威洛比将军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

应该认识到,大部分中共军队都没有与一个主要军事强国进行实际战斗的有效经验。此外,他们的训练也像原来的北朝鲜军队一样,由于缺乏统一的装备和弹药供应而大受阻碍。从战术的角度看,大获全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全面展开,这标志着武装干涉的最佳时机早已过去了;如果有计划采取此种行动,会推迟到残余的北朝鲜军队已处于战斗力极低的状态时,才付诸实施。

这种由己及人的推理方式在战争中一向有害无益。

在10月31日的情报记录中,威洛比记录了第8集团军抓获俘虏的口供和南朝鲜第2军已被歼灭的情况,他写道,“战争由于中国人的介入趋于严重化了”,但结论却又是“没有中国军队入朝的确凿证据”,真是“矛盾”。

到11月2日,威洛比承认,从前线的情况看,中国人的干涉不是对实战效果有没有用的理论问题,而是“一种近在眼前的严重威胁”。但他补充说,“到目前为止,迹象表明参战的仅是零星部队,从表面上看,目的有限”。

11月3日,五角大楼向麦克阿瑟发来急电:“怀疑中国军队正式参战,已成为华盛顿关心的重大问题,想听取您的意见。”麦克阿瑟回电,目前下结论还太早。五角大楼又质问,如何看待北京广播的关于抗美援朝的声明?威洛比回答:“我们认为,那个声明充满豪言壮语,只不过是中国的骄傲自大。”

11月初,美第10军参谋长认为情报部门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军队的介入程度,“至少有几个师的番号了”。威洛比解释说,“的确有许多师的番号,但不是全师过来了,而只是来了一部分”。他甚至还用太平洋战争时日本关东军各抽调一部援助守岛部队的战例来证明这一点。

其后的几天,情报部门根据激烈的战况作出分析:现在交战中的中国军队编为4个军8个师,其兵力达51600人。包括与一线部队换班的2个师,加上尚未与第10军接触的2个师,一共是12个师,76800人。尽管这一结论仍大大低估了志愿军的参战兵力,但也算最大胆的估计了。对此,威洛比将信将疑。他需要新的情报来推翻它。彭德怀提供了他所需的一切例证。

从11月5日起,中國军队停止了进攻,并开始后撤。在进行大量空中侦察后,威洛比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军队只是以营规模的部队介入了战争。

在第一线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对此看法感到难以置信。他们责问:“在云山周围已证实的中国师是3个,按您的估计其实际兵力是3个营。如果是这样,那么第8骑兵团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威洛比解释,“因为该团缺乏警惕。为少数敌人果敢的奇袭所压倒,在暗夜中陷入了溃败。而我们的侦察,不论是电子侦听还是飞机巡视,都没有发现有大兵团活动的迹象”。

惠灵顿说过,“在山后边的敌人企图干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所以,高明的统帅,在于他有看穿山背面的能力”。美国人喜欢用技术去了解“山那边的敌人在干什么”,就像当年尼米兹通过破译密码知道山本五十六要打中途岛一样,直到20世纪90年代,曾任美国防部部长并参与过海湾战争的佩里也觉得当代技术已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技术只能提供先进的手段,但不能提供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洞察人心上。

也许还是旁观者清。比兰德公司没有卖出的“中国将出兵朝鲜”的报告更进一步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中国事务科科长柯乐布的估计。他在7月到10月间,三次递上警告性的备忘录,作为在中国当过总领事的老“中国通”,柯乐布明确地说,“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将是消极的想法可以断然排除”,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就不能指望中国人会置身于战争之外。他在11月1日的备忘录中再次提醒政府,中国参战已是事实,中国不可能只派小规模部队来抵抗美军。其目的也不是“保卫水丰电力站”,而是要“恢复到6月25日的状态”。可惜,有洞察力的见解往往并不出自军事专家,因而当它们被注意到的时候通常已经太晚了(几个月后,在麦卡锡领导的美国式的“文化大革命”中,柯乐布被麦卡锡认定为“危险人物”而清理出国务院)。

对“中国会否出兵”的争执,简直就像一部浓缩的人类认识史:其中有经验主义的错误,也有主观主义的臆断;不断发明的新技术对感官的延长而增强了认知的灵敏度,而永恒的“测不准定理”也在不断展示技术手段的无奈;一连串“试误”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贻误了战机,每一次天才“顿悟”都因难以找到说服人的论据,而被湮灭在政治程序和等级体制之中;再加上文化上的隔膜等等。不要说当时的美国人,就是今天的中国人也未必能说清在1950年我们为什么一定会出兵朝鲜。历史的必然由许多偶然性组成,而战争永远充满迷雾。

威洛比的情报判断一错再错非常具有典型性,不足为奇。

摘自《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50-1953》

责任编辑:刘靖鑫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反思 篇8

(1)英国殖民压迫的加重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3)美国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华盛顿被称为“合众国之父”(新中国的建立者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爱戴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上一篇:教师年度工作总结xx年下一篇:我不再哭泣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