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故事_典故_人物资料_成语

2024-09-06

有关战争的故事_典故_人物资料_成语(共8篇)

有关战争的故事_典故_人物资料_成语 篇1

多多益善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典故_成语资料

多多益善

成语典故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成语资料

【注 音】duō duō yì shàn

【英 文】the more the better

【解 释】益:更加,多;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常与“韩信将兵”连用。

【近义词】贪多务得、贪得无厌

【反义词】清心寡欲、不忮不求、宁缺毋滥

【押韵词】贪欲无厌、天崩地陷、焚枯食淡、雄师百万、短小精炼

【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呆子看财;曹操的人马。

【英语翻译】the more,the better

文化常识

秦国灭亡后,刘邦被分封在汉(今陕西汉中市),不久便打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军仅数千人且为乌合之众,由韩信指挥。韩信第一仗在井陉与二十万赵军对阵。他“背水一战”,大败赵军,于是士气大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此后,也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击败了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故成语有“韩信领兵,多多益善”。

相关词语

开头相同

多会儿 多边贸易 多滥葛 多材多艺 多故之秋 多级火箭 多头 多瘿 多闻阙疑 多露 多元假说方法 多思 多发 多棱镜 多一半 多快好省 多余的人 多凶少吉多疑 多嘴多舌 多愁善感 多言多语 多才多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结尾相同

倍多 饶多 许多 嘴里牙多 迭克推多 吃栗多 夜长梦多 居多 蚁多 盘多 一各多 大多 狄克推多 不足多 佛多 阿庾多 顶多 战多

成语示例

这位公子却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要学我这烧争之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多多益善倒是多多益善,这回可是上面逼得急,要得急呀!(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

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而都是优点;但优点应该多多益善。

在当前资金短缺情况下,要改变储备多多益善的习惯做法,紧俏的、一般的、市场上有随时都可调进的,各存多少要有所分析,逐步形成梯形库存结构。

[多多益善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典故_成语资料]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_名人故事成语 篇2

成语介绍

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暖衣饱食: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手足胼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以卵投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东西易面: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避毁就誉: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绝长继短:绝:截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双足重茧:形容奔走劳苦。

以人为镜: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致远任重:指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常比喻人的才干卓越,可任大事。亦作“任重致远”。

发宪布令:犹发号施令。

苍黄翻覆:苍:青色;苍黄:青色和黄色;反覆:反复无常。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

百舍重茧: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不偏不党:不偏向任何一方。

不知甘苦: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功成名遂: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

百舍重茧: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战国策・宋策》:“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禹入裸国,~,墨子入楚,锦衣吹笙,非乐而为此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避毁就誉: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墨子・耕柱》:“且翟(墨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支之苟道,受枉何伤?”

不拔一毛: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宋・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

墨子之学术贵俭,虽天下以我为~不恤也。明・李贽《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不知甘苦: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墨子・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苍黄翻复: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南朝・齐・孔稚《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

相关阅读

典故

墨子收徒

鲁国有个人,让儿子跟墨子学本事,不承想儿子却死在战场上。做父亲的自然要责怪墨子,墨子却说,你让自己的儿子来学本领,本领学会了,打仗打死了,父亲却怒气冲冲,这就好比准备卖粮,粮食卖完了,你却生气了,岂不荒唐!

墨守成规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自己有办法对付墨子,但是不说。墨子说知道鲁班要怎样对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自己。以为杀了自己,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鲁班哪里知道墨子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楚国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快马寓人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有关高兴的成语_心情成语 篇3

手舞足蹈 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人莫予毒 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人杰地灵 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如释重负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场

亲痛仇快 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极多。

破涕为笑 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普天同庆 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眉飞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

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眉欢眼笑 形容非常兴奋、高兴

眉开眼笑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乐极生悲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乐极悲生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乐嗟苦咄 高兴时招唤,不高兴时责骂。形容对人态度恶劣。

利灾乐祸 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

口蜜腹剑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哭丧着脸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枯木逢春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开眉展眼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惊喜交集 交集:交错在一起。又吃惊,又高兴

皆大欢喜 人人都高兴满意。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举国若狂 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惊喜欲狂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酒酣耳热 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

欢呼雀跃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胡思乱想 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横眉吐气 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忽忽不乐 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有关高兴的成语_心情成语]

★ 表示高兴的成语

★ 形容人高兴的成语

★ 《高兴》读后感

★ 高兴优秀作文

★ 高兴的反义词是什么

有关文雅的成语_经典成语推荐 篇4

成语推荐

[彬彬有礼]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口吻生花] 比喻谈吐文雅。

[不能登大雅之堂] 形容不够文雅。

[斯斯文文] 形容举目文雅。

[凤叹虎视]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雍荣华贵] 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文质斌斌]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酸文假醋] 形容装出一副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丰度翩翩] 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雍荣闲雅] 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兰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风流儒雅] 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无伤大雅] 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指雅正、文雅大方。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举止娴雅]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风度翩翩]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温文儒雅]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儒雅风流] ①文雅而飘逸。②指风雅淳正。

[温文尔雅] 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花下晒T] T:有裆裤子。在鲜花下晒裤子。比喻不文雅,煞风景。

成语出处

倜傥不羁:倜傥:洒脱,不拘束;羁:马笼头,比喻束缚、拘束。形容洒脱豪放,不受拘束。

出处:《晋书・袁耽传》:“耽字彦道,少有才气,m傥不羁,为士类所称。”

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温文儒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

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无伤大雅: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指雅正、文雅大方。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出处:秦牧《“果王”的美号》:“就是甜味,也各具特色,有些是蜜糖般甜,有些是在甜中略带一点轻微的,“无伤大雅”和酸味。”

潇洒风流:气度超脱,风度大方。亦作“风流潇洒”。

仪表堂堂: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曹丞相魁梧奇伟,仪表堂堂。”

遗风余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雍荣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雍荣闲雅: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荣闲雅甚都。”

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雍容大雅: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同“雍容闲雅”。

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快走,那白白的鞋底与颤动的腿带,会显出轻灵飘洒;慢走,又显出雍容大雅。”

雍容尔雅:形容态度大方,举止不俗。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

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出处: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姜夫人雍容华贵地走下,盈盈和戚戚恭恭敬敬地陪送出去。”

雍容闲雅: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玉树临风: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不能登大雅之堂:形容不够文雅。

与虎有关的成语_中国成语阅读 篇5

成语精选(一)

虎啸风生: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虎穴狼巢: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虎穴龙潭: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虎掷龙拿: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虎踞龙蟠: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口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

虎口逃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虎口余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虎窟龙潭: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狼之势: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虎略龙韬: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落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虎落平阳: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虎珀拾芥: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

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虎不食儿: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虎步龙行: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虎超龙骧: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成语精选(二)

画虎不成: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犬: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刺虎持鹬: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养虎贻患: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同“养虎自遗患”。

杨虎围匡:杨,通“阳”。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养虎留患: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同“养虎自遗患”。

养虎遗患: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养虎自毙: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同“养虎自啮”。

养虎自残: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同“养虎自啮”。

引虎入室:犹言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虎自卫: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与虎添翼: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捉虎擒蛟:蛟:蛟龙。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龙。比喻本领大。

纵虎出匣:放虎出笼。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同“纵虎出柙”。

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绣虎雕龙: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猛虎出山: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

猛虎深山:比喻勇武而势盛。

豕虎传讹: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同“豕亥鱼鲁”。

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两虎相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两虎相争: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龙虎风云:①比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养虎伤身: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

养虎自m: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m,同“啮”。

养虎为患: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成语精选(三)

雕虎焦原:指壮士履险。

饿虎饥鹰:比喻凶残贪婪。

饿虎扑食: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饿虎扑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饿虎擒羊:像饥饿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样。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吞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之蹊: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放虎遗患:放掉老虎,留下后患。

放虎自卫: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风虎云龙: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狐虎之威: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画虎不成: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犬: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刺虎持鹬: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螳螂捕蝉的故事_成语故事 篇6

螳螂捕蝉

话说那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吴王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还有谁要说吗?”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国家又会遭殃。这可怎么办呀?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来去,就这样三个早上,终于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问他:“你干什么呢?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还在。”侍卫回答道:“你看花园中有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高歌,叫得很欢却没发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顾捕食鸣蝉美餐一顿,可哪知道旁边逼近的黄雀正要扑向自己。黄雀想吃螳螂之际,怎知我的弹弓已经瞄准了这只黄雀呀!这三个小家伙,都只知道他们眼前的那一点甜头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后潜伏的灾难杀机呀!”

吴王听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祸,断然停止了攻楚的计划。

小故事大智慧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忘记了更危险的存在,致使自己陷于险境。比如生活中那些丢包诈骗的人运用的就是这个。先用一点蝇头小利是你深陷其中,等你发现端倪时,已落进更大的陷阱中了。

故事拓展

读《螳螂捕蝉》有感

这个星期四,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螳螂捕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吧,这篇课文就是讲了少年用蝉,螳螂,黄雀只在乎眼前的好处,而不顾及背后的危险的故事巧妙地劝说了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有感触,吴王攻打楚国就是自取灭亡,他非常固执,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好处,而不顾其他诸侯国趁这时来攻打我国的危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蝉,螳螂,黄雀这样的人:在街上行骗,却没想到她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射了下来;有人捕捉野生动物,使它们没来家园;人们乱砍树木,导致了山体滑坡,殃及了不少无辜的人;还有的人随手乱扔垃圾,导致空气中充满了病毒,让人经常生病。。。记得有一次,表妹真聚精会神地做着作业,好像就是天塌下来也不关她的事似的。我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去吓吓她!我踮起脚尖,轻轻地走了过去,正要行动时,“啊”一声大叫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似的!我一咬牙,把头慢慢的了过去,切,原来是表哥啊,幸灾乐祸的他,现在正捂着肚子在地上边打滚边笑呢!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表妹就像蝉,我就像螳螂,而表哥就像黄雀,我们一心只想着算计别人,却没想到有一双眼睛正在背后看着我们呢!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在生活中,我们难道要重蹈吴王的覆辙吗?

现实版螳螂捕蝉

那天我们本来是要到省博物馆参观,可到了那里一看是大门紧闭,原来博物馆今天不开放,我们只好去了旁边的一个小公园。

从外边看去公园里除了一些老年人在唱戏好像也没有什么,可是当我们进到里边倒是感到很有趣。我们了一圈找了个休息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树木空气也非常阴凉。休息了一会我看见附近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就好奇地跑了过去。

这块大石头有一人多高,在石头前面的平面上刻画着三个动物,他们分别是蝉、螳螂、和黄雀。看到它们的动作我的脑海里立刻想到了一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螳螂出来找食物看到了蝉,就躲在它后边准备突然把蝉捉住吃掉;却没想到这时黄雀也在出来寻找食物,悄悄地躲在螳螂的背后准备吃掉它;这时又来了一个猎人看到这三个动物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忘记了深身后的危险,就乐得喜笑颜开,伸手将它们全部捉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的人做事只想着算计别人,却没有考虑到可能也有别人在算计自己。

我当时觉得这石头上应该再刻一个人就更生动了,姥爷对我说:“你去站在黄雀后边,做一个捕捉黄雀等动物的动作,我给你把相片拍下来。”

果然这张相片把这个成语形容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幼儿成语故事_历史故事阅读 篇7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在百里奚及蹇叔的辅佐下称霸西戎,而后在重耳死后不久,企图东霸中原。

晋襄公听从先轸的良策,于秦国偷袭郑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伏击了秦国,秦晋之好从此破裂。其后秦穆公屡次发兵攻打晋国但屡战屡败,不得志而终。

上面的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秦晋之好”的典故,孩子们在这个故事中,就可以轻轻松松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如鱼得水

三国时期前,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看到刘备非常诚恳,他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所打动,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孺子可教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揍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专研此书。

有关战争的故事_典故_人物资料_成语 篇8

读音

落英缤纷: luò yīng bīn fēn

释义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示 例】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周恩来《四次游圆山公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成语举例: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周恩来《四次游中山公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成语结构:述补(后补,亦作动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落,不能读作“là”。

成语辨形:纷,不能写作“分”。

有关文章

【出 处】晋・陶渊明(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瓣,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愣了片刻,然后,我把脚伸到枝桠的空处,两手抓住枝干往上爬。

①此处“落英”指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成语接龙

纷至踏来 → 来者不拒 → 拒虎进狼 → 狼狈周章 → 章台杨柳 → 柳门竹巷 → 巷议街谈 → 谈空说有 → 有口难分 → 分章析句 → 句比字栉 → 栉风沐雨 → 雨鬣霜蹄 → 蹄闲三寻 → 寻源讨本 → 本小利微 → 微过细故 → 故入人罪 → 罪孽深重 → 重蹈覆辙 → 辙乱缑 → 靡坚不摧 → 摧朽拉枯 → 枯株朽木 → 木干鸟栖 → 栖冲业简 → 简要清通 → 通宵彻昼 → 昼日昼夜 → 夜静更阑 → 阑风长雨 → 雨收云散 → 散兵游勇 → 勇猛精进 → 进退两端 → 端倪可察 → 察察为明 → 明镜高悬 → 悬崖勒马 → 马壮人强 → 强词夺理 → 理直气壮 → 壮志凌云 → 云涌飙发 → 发人深省 → 省事宁人 → 人多阙少 → 少私寡欲 → 欲罢不能 → 能说会道 → 道傍之筑 → 筑舍道傍 → 傍人篱落 → 落花流水 → 水火不辞 → 辞微旨远 → 远涉重洋 → 洋为中用 → 用武之地 → 地棘天荆 → 荆山之玉 → 玉洁冰清 → 清灰冷火 → 火上弄冰 → 冰解壤分 → 分星擘两 → 两面二舌 → 舌桥不下 → 下车泣罪 → 罪恶深重 → 重门叠户 → 户告人晓 → 晓行夜宿 → 宿弊一清 → 清莹秀澈 → 澈底澄清 → 清宫除道 → 道不拾遗 → 遗风余烈

释义之争

“落英缤纷”――是落花之美,还是盛开之美?

《华南师范大学校报》 - 第836期(1月18日)

作者:枯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与桃源的邂逅,便起于眼前这般异于尘凡的景色。陶渊明虽未明言渔人发现的桃源的时节,但唯有春日晴暖,方能青草鲜嫩,桃花开放。清溪两岸的百步桃林,粉色的花瓣,伴着和煦轻风,摇曳,流泻。

落英缤纷,指的应是那落花纷纷飘下的景象。似乎大多数人对这个解释不曾怀疑,落下的英华,那就应是落花吧。

然而关于落英,还有一说恰好与我们的想象相反:

落,始也。落英,就是始开之花,就是初开的花朵。落英缤纷,是形容繁花竞放时的美景。如果理解为落花的话,满地残红的衰败,便显得与之前诗意完美的景象格格不入,又怎能引起渔人的好奇呢?

初闻此说,惊异之余,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确,耳熟能详的黛玉葬花的故事,就是葬的桃花。满地花瓣,凄婉有加,跟桃花源那种充满生气、唯美的景色又有什么联系呢?

翻了翻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落英”一词,除了解释为“落下的花”外,又有“初开的花”这个意思。至此,似乎这个解释,确有根据,才能收入字典。

然而,落下的花与初开的花两种径直相反的解释,怎样能在漫长的语言发展中共存共生而不至误会呢?是否古人以“落”为初开,今人以“落”为落下呢?

《说文・H部》:“落,凡H曰零,木曰落。”

许慎的对“落”的解释否定了这个推论。草(H)本植物,大多数整株枯萎,叫做零。而木本植物,叶子和花枯萎之后会下落,因而叫“落”。两者合在一起,就是今天说的“零落”。这么一来,在陶渊明之前的汉代人便将花叶的凋零称为“落”,而且验之以先秦两汉文章,如《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并非古今异意。那么,“落,始也”又从何而来呢?

《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毛传》:“访,谋。落,始。”说的是成王施政之始与群臣谋划方略,遵循父辈祖先的传统。虽然不知道新政伊始,会不会有跟“落”有关的祭仪或者修筑,但无疑的是,这个与群臣谋划方略的事情是发生在宗庙之中,与宗庙有关(《毛诗序》:嗣王谋于庙也)。

由上述几例可知,“落,始也”主要是古代关于“落”的一种特殊意义,表示在宫殿(章华之台)、铜钟(孟钟)此类汇集人力的大型建造,完工后的一种祭祀仪式(以j血衅钟)。并且祭祀完成后方可使用,因而又有“初始”的意思,就如同今天我们说一个建筑物建成叫“落成”。

因而汇集经注的《尔雅・释诂》也称:“落,始也。”

虽然,“落者,始也”的说法确有依据,可是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发现,这个僻意专指人类创造的建筑、器具初始使用,而从来不会与草木连用。

况且,同在《尔雅・释诂》:“陨、p、湮、下、降、坠、俊⑻h,落也。”“落”字在早期经典中也同样可以解释为“坠落”,“陨落”的意思。

翻查先秦原典,《诗经》中只有关于宗庙祭祀的《访落》一篇,将“落”训释为“始”。而如我们熟悉的《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与草木有所联系,都是与《说文》相符,解释为“零落”、“下落”。

至此,“落英”一词的疑云似乎稍微明晰了些,但究竟谁最先将“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呢?这里就不得不说那缘起于《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代那一桩牵涉颇广的谈艺公案。

南宋的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八《残菊》:“残菊飘零满地金”,《注》:“欧公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戏赋:‘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曰:‘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落英指衰落。’《西清诗话》云:‘落、始也。’窃疑小说谬,不为信。”

这起公案是由王安石与欧阳修论诗引起的,王安石为自己的诗句辩护,引了《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做证明,“落英指衰落”。但作注的李壁及后来聚讼的文人似乎都认为王安石错引《楚辞》,巧为辩驳。原因正是因为“落,始也”,“落英”之“落”,怎么可能指衰落呢?

同处南宋的史正志也参与到聚讼之中,其《史氏菊谱・后序》曰:“欧王二公文章擅一世,而左右佩纫,彼此相笑,岂非于草木之名犹有未尽识之,而不知有落有不落者耶?……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楚辞》之过,乃在于此。或云《诗》之《访落》,以落训始也,意落英之落,盖谓始开之花耳。然则介甫之引证,殆亦未立思钦。或者之说,不为无据……”

正是欧王二人的聚讼争论,使后人对《楚辞》中,与现实常理有所抵牾的“餐菊”说重新思考,寻求新的训解。这才有了“或者之说”的出现,才将《诗》注中的“落者,始也”套在了“落英”的上面。也使后来论诗者逐渐接受,几成定论。但这个训解又确实可通么?

关于“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洪兴祖补注・离骚》对“落英”为“始开之花”的谬误有详细的阐析论证,大略认为是屈原文学创作时的失漏,不能将文学作品苛责太深。再考证《离骚》中其他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及荣华之未落兮”等,这些与草木有关的诗句,从文意就可推知是“陨落”的意思,若解为“始开之花”那么就前后抵触,文意不通。那么“落英”解为“始开之花”就成了一个孤证,况且一篇文章、同一语境下,对同一字句的解释,不可能前后抵触,以至于混淆而难以区分。所以“落英”解为“始开之花”是不可取的。钱钟书先生在文中有详细说解,在此就不做过多的展开。

那么,回到《桃花源记》“落英缤纷”的本身。既然《楚辞》中“落英”解为“始开之花”是个孤证,或者直接说是伪证。如此,晚于屈原的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时,肯定不会知道流行于南宋的谬说,更不会违反当时书面语言的通行理解,将与建筑、宗庙有关的“落者,始也”,套用在草木之上。

那么“落英缤纷”,毫无疑问,应理解为花瓣下落,缤纷飘动的景象。如此,便有一个问题,落花之景就一定是衰败哀戚之景么?

晚于陶渊明百年的钟嵘,其《诗品》的一句话可以为“落英缤纷”做个最佳的注脚:

“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这是钟嵘品评南朝诗人丘迟的一句话。丘迟工骈文,能诗,辞采逸丽,因而得到了“点缀映媚”的评价。“点缀映媚”,显然并不是衰落凄惨的景象,也不是满地残红,黛玉葬花的凄切场面。桃花花期短,因而开放过后不久便会零落。但刚刚桃花零落的时候,落花的花瓣大多依旧充盈饱满,并不全是枯黄残缺。飞花与枝上盛开之花,交相呼应,枕落在春日青嫩的草地上,淡粉新绿。由此看来,能不是一番美景么?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如“落花依草,点缀映媚”。钟嵘的《诗品》中也曾品评过陶潜的作品,或许“落花依草”一语,便来自于陶渊明对桃源景色的描写。即便不是从此所出,钟陶二人所处时代相近,对语言的理解也应趋同。那么此处的“落花”,如果是“始开之花”,又如何依草呢?

如此,在文字训释那重山僻径中艰难地寻寻觅觅了一番,最终发现,自己还是回到了最开始的出发点上:

“落英缤纷”,正是落花之美。

上一篇:七下三单元英语范文下一篇:上海市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