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共10篇)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2.掌握雅尔塔会议及主要协议。
3.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4.掌握意大利投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全面深入地把握法西斯集团瓦解、灭亡的过程,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掌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团结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为反对法西斯侵略集团作出贡献,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雅尔塔会议。3.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 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时间:1942.1.1 华盛顿
3.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4.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二、大战的转折
◆1、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1942年6月,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军战胜日军。3、1943年,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军战胜德意军队。1943.9意大利投降,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
三、法西斯的覆亡 1.诺曼底登陆
1944.6.6,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P60)一方面是苏联从东线向法西斯国家展开猛烈的进攻,其他盟国从诺曼底登陆,从西线展开对法西斯国家的进攻,这就存在两个战场,而先存在的东线自然就是“第一战场”,后来的西线就被称为“第二战场”。2.雅尔塔会议 ①背景:会议是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召开的。
②主要议题: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了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等。
③会议内容:会议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主要问题为:(1)处置德国问题。三国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迫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德国投降后,三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三国同意从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国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④意义:这次会议还是为消灭法西斯国家,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加快了盟国最终消灭法西斯势力的步伐。3.德国投降
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后,德军处于东西两线作战中,其失败的速度明显地加快了。到1945年5月8日,由苏联元帅朱可夫主持,在柏林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横行一时的纳粹德国彻底失败。欧洲战场战争胜利结束。4.日本法西斯的败降和二战结束
①原因:苏联对日宣战;1945.8,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8,中国抗日军民大反攻。
②投降: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1945.9.2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5.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6.二战的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7.二战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行动,充分地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③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共同对敌。
④世界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课后习题
第11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单项选择
1.2007年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
A.55周年纪念
B.65周年纪念 C.75周年纪念
D.85周年纪念
2.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
()
A.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B.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D.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示了苏联人民团结战斗的顽强精神。他们战胜的敌人是()
A.德国法西斯
B.日本法西斯
C.意大利法西斯
D.德、日法西斯 4.下列国家没有参加雅尔塔会议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5.如果世界人民要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应该选择的时间是
()
A.2004年5月8日
B.2004年9月2日
C.2005年5月8日
D.2005年9月2日
6.成语“求同存异”同样适应于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中的“求同”是指
()
A.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B.保持意识形态的基本一致
C.各国宗教信仰、语言的使用尽量统一起来
D.实现不同种族的大融合7.下列事件发生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的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②诺曼底登陆战成功 ③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④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关于德国法西斯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美国原子弹的震慑
B.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抗争
C.没有击溃英国、苏联,无法避免两线同时作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配合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根除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B.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D.使世界人民更加意识到和平局面来之不易
二、材料分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二 „„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材料一中的26个国家主要以哪些国家为代表?(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
(1)材料中的“战时”、“共同敌人”、“同盟”各指什么?(2)战时盟国能保持团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最终结局怎样?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所学内容,指出斯大林的预言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B 2.B 3.A 4.B 5.D 6.A 7.D 8.A 9.A 10.(1)苏、中、美、英。(2)《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需要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3)破裂。正确。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为了共同抗日,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于1946年发动内战,国共关系再次破裂。
板书 ● 课堂板书
第11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二、大战的转折
三、法西斯的覆亡 1.诺曼底登陆 2.雅尔塔会议 3.德国投降
4.日本法西斯的败降和二战结束 5.二战的影响 6.二战的启示 7.二战胜利的原因
第17课__解放战争教案 4 篇2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抗战的胜利》,资料: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请问:抗战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漫画:《磨好刀再杀》。
第17课 解放战争
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阅读材料,分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意图: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目的:缓兵之计
一、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
1、背景: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2、努力:
(1)重庆谈判:(2)政治协商会议 思考:
1)中共为什么要参加重庆谈判? 2)谈判达成了哪些协议? 3)有没有未达成的协议?
4)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有利于人民的决议是否得到实行?答(略)
同学们阅读课文,指出1946.6、1947,6、1948.9、1949.4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指出内战的阶段。二:国共内战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问:(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哪些军事胜利? 结合图示讲解。
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思考: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 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 内线又指什么? 图示讲解: 意义 :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国
图示:共双方兵力变化 1946年6月,国民党430万、共产党 130万;1948年秋,国民党365万、共产党 280万。
表明;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一1949.1)
图示:三大战役
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基本胜利阶段(1949.4-10)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到1949年初国共两党对中国时局的发展各自态度是什么? 国: 共:
阅读材料:
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对中共和谈态度存有疑虑,就找个话题试探毛泽东:“毛
先生,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不知他话中的含义,随口答道:“晓得些,只是晓得一些。”刘斐问:“您是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大笑起来,话中有话地说:“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泽东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勿攻安庆,和谈期间不发生任何进攻性战斗。
思考: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争取与国民党和谈?
[提示]: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1)标志:
(2)历史意义:
中国: 世界: 理论:
(3)胜利原因: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遭受了百年屈辱,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失败了,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齐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史上曾称“虎踞龙盘”之地.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 附:板书设计: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
1、背景:
2、努力:
(1)重庆谈判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二、国共内战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一1949.1)
4、基本胜利阶段(1949.4-10)
(1)标志:
(2)胜利原因:(3)历史意义: 中国: 世界: 理论: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课堂小结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习题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板书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回顾: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学生回答: 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学案导学,分组导学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分组导学.(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介绍王羲之,朝代,生平,艺术特点,代表作,历史地位等,成功经验等。优胜者加分.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3)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三、小结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 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虽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课后习题
你认为王羲之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板书
第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第1课_两次鸦片战争 篇5
【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2)理解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能够初步地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⑵识读<<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⑶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受到后人的崇敬。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
【教学要点】
重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入新课】
出示<<大清官民吸食鸦片图>>老师可直接提问:这是19世纪的中国众生图,为什么这些图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康乾盛世”相比,有巨大的反差?
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今天起,我们就来领略一幅沉痛悲壮的晚清夕照图。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次鸦片战争>>)。
说明: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可以说成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课探究】
一、虎门销烟
1、帝国主义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原因。
国内:19世纪,清王朝逐渐显出衰败的景象,却对同时期西方世界发生的大变动默然无知,“帝国大梦”长梦不醒。
国际: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借助坚船利炮实行殖民掠夺政策,大肆倾销商品,向中国步步进逼。
2、鸦片输入
走私鸦片的原因: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②牟取中国暴利,掠夺中国白银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1)损害人民身心健康。
(2)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财政。(3)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丧失,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4)银价上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面对鸦片的输入,中国人民作出了怎样的反映?
3、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1)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中国的贫弱;(2)鸦片摧残吸食者体质。
过程: 1839年3月道光帝派林则徐到达广州禁烟。6月3 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难将收缴的全部鸦片当众销毁。前后23天共计110多万千克。
这里有一段材料,是一位亲眼目睹虎门销烟的外国人写的。
一位传教士观看虎门销烟后,这样写道:“我们曾反复考察过销烟的每一个过程。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臆想,我不能想像再有任何事情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忠实。在各个方面,看守显然比广州扣留外国人时严密得多。镇口有个穷人,仅因试图拿走身旁的一点鸦片,但一经发觉,几乎立即被依法惩办。即便偷去一点鸦片,也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目击后,我 不得有相信这个事实。”读了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大家可以自由发言。(老师总结)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意义: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维护了民族尊严。
提示:为了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4、林则徐(识图P4)“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短无中止之理。”
大家非常崇敬英雄人物,林则徐就是一位大英雄。大家谈谈他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景仰。生1:因为当时很多很多的人吸食鸦片,醉生梦死。而林则徐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反对吸食鸦片。
生2:晚清的社会风气闭塞,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3:林则徐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很多人反对查禁鸦片,林则徐主张禁烟,搞不好会掉乌纱帽,甚至丢掉身家性命,危险得很。
生4: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了,这是近代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总结——:是领导禁烟运动,主持虎门销烟,打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主张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5、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进程
小明和小李在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展开了一场讨论。小明认为:因为中国严厉禁烟,损害了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所以英国人以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惩办林则徐,发动了鸦片战争。小李认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你同意谁的意见?谈一谈你的理由。
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林则徐在虎门点燃了抗英的烈火,被道光皇帝“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清政府是不是这样做就阻止了英人入侵的步伐?不是的,英人的大炮仍在咆哮,血腥的屠杀仍在继续,所以说,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其根本原因是想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根本原因(目的):英国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侵略和掠夺中国)
借口(导火线):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起止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英勇抗击英军,壮烈牺牲。
结果: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双方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福州、广州、厦门、上海、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④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⑤中英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的附件(《虎门条约》)规定,英国获得以下特权: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性质:《南京条约》是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严重破坏。②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任务。④社会性质: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地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提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4、讨论:鸦片战争是中西间的武力较量和竞争,显示了中西社会发展的巨大落差。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①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②清政府腐败无能。③投降主义政策,主张妥协退让。④清政府军队战斗力降低。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会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能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通过鸦片战争历史的学习,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落后就会挨打
【真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选项前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国家危难,救国意坚,广东禁毒,虎门销烟”描述的历史人物是(A)
A、林则徐 B、李秀成 C、叶挺 D、张学良
2、清朝历史上的康熙帝和林则徐都(A)A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B打败了沙俄侵略者
C严厉禁止鸦片泛滥 D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3、“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应是哪位大臣给皇帝的上书?(A)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李鸿章
4、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C)
A.左宗棠 B.魏源 C.林则徐 D.邓世昌
5、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宣传人们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早在19世纪上半期,中国人民就有了瞩目世界的禁毒之举。领导这次“禁毒之举”的是(A)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6、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B)
A、戚继光抗倭 B、虎门销烟 C、甲午中日战争 D、南京大屠杀
7、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C)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8、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军事较量是(C)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雅克萨之战 C.中英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9、中国近代史开始于(A)
A.鸦片战争 B.第二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中国近代史上,使我国遭到主权破坏的第一个条约是(B)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近代历史上上海被迫开放通商始于(A)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3、1997年,离家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最早割占香港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A)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下列情况可能出现在1848年的是(A)
A、英国商人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 B、清朝官员负责治理香港岛
C、英商迫使清朝海关官员降低进出口货物税率D、日本商人在苏州、杭州开设工厂
15、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大幕涂徐拉开,这一开端的标志是A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浸华战争
16、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C)
A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B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7、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A)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于(A)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法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9、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曾多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其中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是(A)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战争
20、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通过鸦片战争历史的学习,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C)
A.鸦片必须严禁 B.外交需要谋略 C.落后就会挨打
(第二课时)
【内容标准】、【教学目标】参见上一课时。【教学要点】
重点: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难点:火烧圆明园。【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利益,于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课探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修约”遭到拒绝。
3、起止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参战国家: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神州赤县自古未闻”的惨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英法联军攻占广州、进犯天津,占领北京,迫使清政府分别于1858年、1860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5、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抢掠,并纵火烧了圆明园(“万园之园”),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6、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7、讨论: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很相似: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急切向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不满足既得利益,他们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是英国等西方国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英国无理要求“修约”,清政府没有答应,英国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四、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沙俄是近代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五、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即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总结巩固】
本节课我们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真题训练】
1、“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C)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2、小明到北京看到圆明园残迹,心里顿生怒火。毁坏这座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的侵略者是(A)A.英法联军 B.英国军队 C.八国联军
3、近代史上中华文物遭受了大肆掠夺和破坏,与此密切相关的事件是(B)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C.中外签订《辛丑条约》 D.俄国侵占大片中国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B)A.增加沿海通商口岸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 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英国和法国
③ 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清朝形成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形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④ 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相近的说法都可以)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位历史学家说:“中国文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洗礼了自己,包容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文明。”由此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善于交往的国家。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学过哪些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
唐朝: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长安城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元朝:马可波罗来华,元大都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商业大都会。那么,明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如何?出现哪些杰出人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内容。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郑和勇气和探险精神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的情感以及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四、学生朗读课文,分小组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情节梗概] 烤肉刘开的回民馆子菜肴丰富实惠,深受当地各类食客的欢迎。作为馆子的常客,捡烂纸的老头有一次与在馆子里吃饭的小伙子发生误会与摩擦,然而这次摩擦以众人无视“老头”愤怒的招架而告终。几日后,不起眼的“老头”留下八千多元钱撒手人寰……
[文本主旨] 通过刻画捡烂纸的老头,展现了小人物的尊严及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呼吁人们关注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写作特点] 第三人称,描写细腻,结尾新奇,语言简洁明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
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⑥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注 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标题介绍了小说的主要人物。►第①②段:故事的开端。
·第①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发生的场景设置在烤肉刘开的回民馆子,作者详尽地介绍馆子里种类丰富多样、实惠可口的菜色、主食等,为下文馆子里吸引各类食客的光顾做铺垫。段末特意描写了馆子里美味诱人的烧饼,为捡烂纸的老头偏爱吃烧饼埋下伏笔。
·第②段,分别描写了来烤肉刘馆子里吃饭的各类食客。工人们把这里当作食堂,无论是男工、女工还是退休职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饭菜;会计与家人商定每日的生活开支都消
费在这里了;十多年长期到这里吃饭的煤站副经理总能受到特殊待遇,不仅服务细致周到,而且饭菜分量也与一般食客不同。来自各地的流动客人也会慕名到馆子里吃饭歇脚。正因为馆子里菜色丰富多样,各类食客总能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饭菜,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饮食习惯。这里不仅渲染了回民馆子常年热闹的市井氛围,而且为下文捡烂纸的老头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③段:故事的发展。
·第③段,写捡烂纸的老头频繁来回民馆子吃饭。从“老头”的衣着、外貌上看,他的生活极其艰辛贫困。“老头”满口牙齿残缺不全,却不吃软和的食物,非要吃相对难啃的烧饼,而且一吃总要吃三个,可见其性格的古怪。吃完烧饼他还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寻口面汤喝,侧面表现出他的邋遢与贫困。“老头”自言自语地寻汤、打招呼离开馆子,其孤独的处境不言而喻。
►第④~⑥段:故事的高潮。
·第④段,写“老头”与馆子里吃饭的小伙子的一次误会。小伙子只是“看”了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却使得“老头”“多了心”,表现了“老头”敏感的内心。“老头”出来招架,作者虚拟旁观者的口吻评说“老头”的行为,很有现场感,言语中透着惊讶、怀疑与鄙夷,衬托出“老头”行为的滑稽可笑。
·第⑤段,旁观者对“老头”招架行为的推测与嘲讽,进一步表现众人对“老头”的冷漠与“老头”行为的滑稽可笑。
·第⑥段,面对众人的不理睬,“老头”自己消了气,照常吃完饼喝完汤独自离开。此处重复了“老头”平日的吃饼、喝汤、自言自语的细节,与前文相呼应,又与之前的招架形成对照,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⑦⑧段:故事的结局。
·第⑦段,“老头”去世后,众人却在他的席子底下发现了整齐地放着的八千多块钱,让人惊叹。
·第⑧段,再次表现旁观者对“老头”行为的不理解,进一步反衬了“老头”的孤独。以问句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1.概括第③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2.作者在第④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1.【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考思路 第一步,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分析哪一个人物形象?是分析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是直接概括还是简要分析?如是直接概括,则不需要概括相关的情节和事例。本题分析的人物是捡烂纸的老头,要求从第③段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第二步,搜寻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并概括其特点。由“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概括出“邋遢”;由“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概括出“老丑”;由老头的“总是要三个烧饼”、喝别人剩下的面汤和自言自语概括出“怪异”。
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整理答案,一般分点作答。【答案 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2.【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应考思路 第一步,从题干中找到要求分析的主要表现手法——旁观者的叙述角度。从知识储备中找出叙述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叙述人称(视角)、不同叙述视角的表达作用。这篇小说第④段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其好处是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第二步,从题干中找到要求分析的主要内容:评说“老头”的行为。虚拟旁观者是怎么来评说的?这里主要列举一连串问句的方式,灵活集中地表达了对“老头”的惊讶、怀疑与鄙夷,让读者感同身受。
第三步,从表达内容与艺术魅力两方面组织答案。表达内容上,主要从其他顾客对此人的态度、情感的角度分析;艺术魅力上,主要从读者和表达效果角度(真实感、客观性、灵活性、丰富性)考虑。
【答案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3.【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应考思路 第一步,分析语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此句采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悻悻地”)、动作描写(“很费劲地啃完”)、语言描写(“跟他们寻口汤去。”“回见!”),交代出人物心理的变化,使得小说更富有戏剧色彩。
第二步,思考语句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作用。情节结构上,交代事件结局,“老头”言行恢复常态,既与前文的惯常言行相呼应,又与前文的招架形成对照;人物塑造上,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步,组织答案。规范整理答案,一般分点作答。
【答案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4.【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应考思路 第一步,从题干中找到要分析的段落,回忆该类段落的一般作用。本题要分析的是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从知识储备中找出此类段落的作用。开头段一般有设置故事发生的场景、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悬念迭起、吸引读者阅读等作用;结尾段主要有解释悬念、交代结局、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作用。
第二步,概括所分析的段落的内容,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开头两段详细地描写了烤肉刘的回民馆子内各色菜肴与各类食客,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铺垫。结尾两段简要交代“老头”死后留下钱款,给读者留下悬念。
第三步,若段落独具特点,则要从表达效果、阅读感受等方面揣摩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这篇小说开头繁,结尾简,反差极大,造成了强烈的对照,突破了常规的写法,给读者造成惊奇的阅读体验。
【答案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钱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5.【考点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应考思路 第一步,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找准答题的方向。本题题干的关键词是:刻画、捡烂纸的老头、用意。答题方向是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分析。作答时须先概括人物“捡烂纸的老头”的特点,再具体分析他在平日、愤怒、死后受到了怎样的对待,然后揣摩作者如此刻画人物的用意。
第二步,结合文本,品味意蕴。在旁观者看来,“老头”是老丑、邋遢、怪异的,他平日在馆子里吃饭无人在意他的自言自语与古怪行为。在馆子里,他与小伙子产生误会,也没人在意他愤怒的招架。在他死后,众人才发现他并不贫困,但依旧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第三步,跳出文本,鉴赏评价。分别从个体形象与群体形象两个层面来分析作者刻画“老头”的用意。“老头”虽然微贱且招人鄙夷,他依旧我行我素,体现出他的尊严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他也是无数像他一样处于社会边缘和生活底层的群体形象代表。作者呼唤人们关注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第1节__浮力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 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3.教学用具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 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 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 5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 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四)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G物)的作用,当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上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练习:练习册P63----A组5、6。
(五)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1.密度计 2.潜水艇 3.飞艇 4.热气球 5.氢气球
课后习题
课本P97——
第2节_电生磁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磁生电过程中能够转化。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初步了解发电机的构造、工作过程,我国使用的交流电主要参数。
2.教学重点/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__________极,又叫__________极,指北的一端叫__________极,又叫__________极。
2、同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异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__________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__________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__________;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__________。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__________。
二、新课教学
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想想做做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1)试验:演示实验(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________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2)试验:演示实验,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 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板书
【第11课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理想,自信,行动,胜利_励志文章10-11
第一次世界大战_历史教案06-17
海底世界_想象作文800字_初三作文07-29
放屁世界_小学作文06-21
小窗口 大世界_廖贵艳05-24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_小学作文10-20
关于世界地球日演讲稿_保护环境的演讲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