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

2024-08-25

行为转变理论(精选11篇)

行为转变理论 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认同医学是一门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综合性学科, 其本质特点就是人文关怀[1]。人文关怀也是护理学科的核心与精髓, 是护理人员应该拥有的人文素养之一[2]。培养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已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护生作为护理学科的新生力量, 应该具备护理人文关怀素养, 也是其核心能力的体现之一。有研究也表明, 目前临床实习期间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存在一些不足, 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3]。因此, 本院护理部2012年7月—2013年2月对在本院临床实习的100名护生进行了系统与循序渐进的人文关怀培训, 并且结合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性指导,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实习的应届毕业护生; (2) 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3) 经医院体检部体检结果正常。排除标准: (1) 依从性差; (2) 不能配合完成整个研究者或中途退出研究者。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本院临床实习的护生共106名, 排除中途转实习的6名护生, 最终将符合标准的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1.1.2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本院临床实习的100名护生, 均完成实习并参与整个研究周期。其中男6名, 女94名;年龄19岁~28岁 (22.79岁±1.58岁) ;学历:中专10名, 大专46名, 本科44名;城市49名, 农村51名。分别于实习前期与实习末期对这100名实习护生进行关怀行为量表的测评, 所得数据全部纳入统计分析。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100名护生在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与循序渐进的人文关怀教育与培训。按照行为转变理论将护生人文关怀行为改变过程人为分为5个过程, 针对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方法[4]。 (1) 无意图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护生可能还没有人文关怀意识, 或者是不知如何在临床对病人实表达人文关怀。因此, 对于实习刚开始的护生, 主要应该采取提高意识, 让护生对人文关怀有所感知, 产生认同感, 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在此阶段主要采用了人文关怀的有关理论知识与视频教学方式, 包括护理礼仪、护理伦理与护理人文关怀等课程, 并且通过大量举例, 让护生认识到展现人文关怀是护士的主要职业素质之一, 也是主要能力之一[5]。此阶段培训周期维持3个月, 课程每周1次, 定时定地点, 不同科室资深临床护理教学老师进行授课。 (2) 意图阶段:在护生对人文关怀有了初步认知之后, 此阶段主要是要采取帮助护生反思学习人文关怀课程的感受, 以及在临床科室实习中对人文关怀的感知与实施情况。主要通过考核护生人文关怀理论知识、课后写反思日记并集体讨论, 并由授课老师集中进行反馈与行为建议。此阶段维持1个月, 讨论每周1次。 (3) 准备阶段:此阶段护生已经在临床科室实习并可能实践护理操作一段时间, 与病人有了较多的接触, 也在临床带教老师指导下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 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实践人文关怀的培训让护生强化人文关怀知识, 并且在课堂角色教学中亲身感受人文关怀, 并且付诸行动。主要通过角色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 让一些护生充当有不同疾病或者需求的病人, 另外一些充当护士角色, 完成5min左右角色扮演, 模拟临床护理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场景;之后再互换角色扮演一次。然后每一位参与的护生都要说出自己在角色中的真实感受, 特别是对应该如何实施人文关怀行为、获得人文关怀护理之后的感受等进行反思, 课堂上老师进行点评与行为纠正。此阶段维持1个月, 培训每周1次。 (4) 行动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鼓励护生在临床实习中主动实施人文关怀, 对病人进行关怀护理, 在与病人沟通中实践并学会人文关怀。主要通过护生所在科室的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临床现场指导与协助, 创造良好的科室人文氛围, 让护生能够更好地感知与实践人文关怀护理。此阶段需护生向带教老师及时反馈实习体会与心得, 维持2个月。 (5) 维持阶段:为了更好地让护生将人文关怀意识与行为保持下来, 此阶段需要老师与护生保持联系, 时刻关注护生对于人文关怀的认知与行为变化, 在适当的时候随时提供帮助与支持。主要通过授课老师定期走访各科室进行观察、与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反馈、组织护生集中进行交流与反思等, 解决护生面临的困惑或者取得的收获, 此阶段维持1个月, 每2周1次。

1.2.2 评价方法

关怀行为量表 (caring behaviors inventory, CBI) :是美国学者Wolf等 (1994) 制定的修改版 (Wu Y, 2006) (24个条目) , 列出了可能体现护理关怀行为的各种护理行为。护生根据自身知识及临床实习经历发表观点, 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 “非常不同意”=0分、“不同意”=1分、“不确定”=2分、“同意”=3分、“非常同意”=4分。该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27,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6]。在本研究中, 总分得分越高代表护理关怀行为知识与能力掌握越好。

本研究在原CBI基础上加入了“实施情况”这一维度, 护生自填, 在每一条目后面增设填答该项护理关怀行为在临床实习中的实施情况, 1分=从未, 2分=很少, 3分=有时, 4分=经常。得分越高, 代表护生在临床实施护理人文关怀行为次数越多。本研究在实习前期与实习末期对100名实习护生进行测评, 每名护生的关怀行为量表总得分作为研究数据纳入统计分析。

1.2.3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所有问卷的调查始终由研究负责人完成。在实习前期与实习末期分别对实习护生进行人文关怀量表与人文关怀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对护生不明白的项目给予适当的解释。护生自填, 填写完毕当场收回。每份问卷完成后由调查者本人当面检查, 及时补充遗漏项目。

1.2.4 统计学方法

将护生一般资料问卷数据、关怀行为量表得分、人文关怀实施情况得分数据100份均录入EXCEL表格,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前后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Leininger最早提出护理的本质就是关怀, 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思想[7]。美国护理理论家Jean Watson提出, 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 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8]。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 从目前文献资料看主要有5个方面[9]:尊重病人的文化背景、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协调病人的人际关系、满足病人的个性需要。

行为转变理论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TTM) 即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 是由Prochaska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将人的行为分成5个不同的阶段, 包括无意图阶段、意图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它认为人的行为变化阶段既是稳定的又是可以改变的, 不进行干预, 大多数人会停留在早期的行为改变阶段;没有计划地干预, 就不会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而且有效的行为干预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该理论模型要求干预方法与变化阶段相匹配[4]。

护生作为护理学科的新生力量, 应该具备护理人文关怀素养, 也是其核心能力的体现之一。培养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已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首先, 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渗透人文关怀意识, 教师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 站在护生的角度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 相信他们的自身能力, 实施关怀式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素养。另外, 护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校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应该倡导护生的“早临床”, 即开展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尽早让护生去临床见习的教学形式[10]。护生通过见习与病人的实际接触、交流等, 体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同时, 诱发他们的同情心和人性的关爱, 从而提高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意识与能力。那么, 实习期间对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是与在校教育同等重要的, 是护生参与护理专业技术实操、体验医院人文素养影响的关键时期。医院临床带教对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的形成和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带教老师应该注重把人文素养融入护理社会化教育实践中, 言传身教同样很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100名在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结合行为转变理论阶段性指导下系统与循序渐进的人文关怀教育与培训, 将培训方案紧密结合行为转变理论的5个行为变化阶段, 按照每个阶段护生的认知与行为变化特点进行教育与培训, 在带教的言传身教、护生与带教的互动以及护生与临床病人的互动中, 让护生充分感知与实践护理人文关怀,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护生在实习末期的护理人文关怀意识与能力均较实习前期明显提高 (P<0.01) , 并且实习末期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情况明显较实习前期频率增多 (P<0.01) 。说明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其护理人文关怀行为进行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能力, 帮助他们在实习期间更好地感知关怀情怀以及关怀护理理念, 这对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的大力推广。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研究时间所限, 不能观察研究的长期效果以及护生在研究周期结束后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情况, 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培训结合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性指导对提高临床实习护理学生 (护生) 的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方法]对实习的100名临床护生进行系统与循序渐进地人文关怀教育和行为能力培训, 在这过程中结合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性指导, 并用关怀行为量表评价护生在实习前期 (本研究规定为实习前1周) 与实习末期 (本研究规定为实习结束前1周) 人文关怀能力提升情况。[结果]所有护生在实习末期的关怀行为量表得分均较实习前期明显提高 (P<0.01) , 并且所有护生在实习期间对病人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情况也有显著提高 (P<0.01) 。[结论]通过结合行动转变理论指导对实习期护生进行系统与循序渐进的人文关怀培训, 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奇.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

[2]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3) :5-7.

[3]覃湘庸.人文关怀在“90后”本科护生培养中的渗透[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4) :40-41.

[4]杨延忠.健康行为理论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2-66.

[5]钱铭怡.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EPQ-RSC) 的修订[J].心理学报, 2000, 3 (2) :317-323.

[6]单君, 顾艳荭, 陈宏林, 等.中文版实习护生护理关怀行为量表信效度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 :134-136.

[7]Leininger M.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 and health[M].Thorpfare NJ:Slack Inc, 1984:12.

[8]Watson J.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9:254.

[9]张秀伟, 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40-541.

[10]刘全.护理专业人文关怀素质浅议[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 :95-96.

行为转变理论 篇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我,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步服务的。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彻底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式”教学。主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积极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形式,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让师生之间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坦诚沟通、广泛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团结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交流,互为补充,不断进步。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更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来推动。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要善于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增强主体创新精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教师已有的知识和书本中的条条框框,要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不单单是现有的结果,要努力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成功的学习思维,保持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并且不断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当看到,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主导”与“主体”界线不清,到底以谁为主?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主宰”着课堂教学而不是“主导”着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该是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合作伙伴。要由传统的“讲授型”、“一言堂式”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主导在于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对教学情景、教学活动的创造。既是学生无的放矢时的指引者,又是与学生一道探究真知的真诚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得到最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五)活用教材,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只有从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首先,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单单在于教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利用教材去教学生,要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建构起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学习情境,构建学习活动,把僵死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开创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课程的载体——教材已越来越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了。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把书本当做圣经来解读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为此,教师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教育教学基地、观看教育影片和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来开发、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空间,这其中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又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行为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情况的评价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地进行教育教学,而新的课程特别强调的便是: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开发者。为此,如何用新的课程理念加强交流沟通,注重过程方法,引导合作探究,突出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转变角色,努力走出“满堂灌”“圈养式”,教师乐讲不疲,包办代庖,学生恹恹欲睡,被动接收等误区,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对待学生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成学习的奴隶,思维得不到最大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新的课程标准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重新审视,科学定位,倡导了以生为本的全新的学生观,主要表现为:

(1)发展观。教师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学生。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成才。

(2)平等观。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充满活力的真人,要相信他们有巨大的潜能,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智力,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3)独立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完整的,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是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多彩的世界。他们有幻想、智慧,有情感体验,有精神生活,有个性差异,有喜怒哀乐。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这一特点,用活教育理论,紧扣时代脉搏,以自己的学识、睿智和科学方法,用自己的良心、热情和人格魅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棵棵独立的大树,社会的栋梁。

二、优化教学行为

新课程要想推广巩固,扩大战果,全面丰收,迫使教师既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勇于创新,还要适应教育形势,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1.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观念,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公平对待,真情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有过失,有缺陷,逆反心理重,智力发育迟缓,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他们赞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尤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他们的美好品行,质疑精神,求异思维等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称赞,让学生在赏识中长大、发展、成熟,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关爱不要伤害,要尊重不要歧视,要赞赏不要训斥。

2.在处理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引导帮助学生,教师责无旁贷。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做文章,下工夫,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夯实基础,利用资源,营造氛围,自主评价,设计方法流程,重视总结反馈,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交流,明辨是非善恶,挖掘创造潜力,调整人生航向,激励公平竞争,真正把学生带进阳光地带,引领他们“诗意地栖居”。

3.在处理同志关系上,强调反思、合作。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封闭、禁锢、自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学科壁垒中走出来,学会反思,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争当复合型、开放型、学者型教师,还要同家长加强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

面对新课改,新形势,同时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积极进取,不需扬鞭自奋蹄,苦练内功干当前,才能在新课改的浪涛中击水扬帆,永立潮头。

行为转变理论 篇4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自我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病情较为严重的阶段,其临床症状的反复性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行为转变理论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对患者行为变化及需求进行考虑,同时对患者的日常不良行为进行改变[1]。本研究对本院4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自我护理干预,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2.3±4.4)岁;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29例。研究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1.2±4.1)岁;合并糖尿病21例,高血压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于入院1~2周后对患者进行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及心衰自我护理的讲解,在出院时对患者进行随访信息表建立,随访2年,1次/月,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每6个月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自我护理干预,为期2周。具体措施如下:(1)入院后1~2周向患者讲解慢性心衰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同时开设心衰自我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患者不了解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2)于出院前4周对患者的体质量、血压及相关症状进行记录,对档案及院内外恢复期的程序进行建立,同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并对运动记录表进行发放;(3)出院第5~10周,预约专门护理门诊对患者错误观念及行为进行纠正,并对计划进行个性化调整,1次/周;(4)出院第11~12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对患者进行指导与反馈,对已形成的健行为进行强化。进行随访2年,1次/月,并进行评估,每6个月1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欧洲心衰自我护理量表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2],主要包括12个条目,总分60分;完全不同意1分,基本不同意2分,中立3分,基本同意4分,完全同意5分,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好。使用心衰知识量表对患者心衰知识进行评分[3],主要分为30个条目,每答对1题得1分,得分越高心衰知识水平越高;使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进行评分,共21个简单问题,采用0~5分对每个答案进行记分,5分表示无影响,0分表示有较大影响,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护理、心衰知识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自我护理、心衰知识分别为(42.7±10.6)、(20.8±5.2)分,研究组上述评分分别为(42.3±10.5)、(20.4±5.1)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4个月,对照组上述评分分别为(34.2±16.9)、(14.9±3.8)分,均低于研究组的(51.2±13.2)、(29.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前心衰生活质量评分为(50.4±12.4)、(48.1±11.8)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4个月,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0.2±10.1)分,明显低于研究组的(57.3±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往往造成住院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降低作用。临床研究表明[4],出院时间延长将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降低,因此应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改善生活质量。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自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水平,提高心衰知识掌握度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行为转变理论是以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为基础,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支持[5],并对患者行为制定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模式;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自我护理干预对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提高,对优质护理的服务内涵进行改善,促进护患关系和谐;于入院前2周由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慢性心衰知识的讲解,并开展心衰自我护理健康讲座,可加深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6];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自我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对患者进行指导及对已形成的健行为进行强化,进而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水平。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自我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我护理水平有提高作用,改善其对心衰知识的掌握度,预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段莉霞,王一桂,陈宾芳.行为转变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与疾病感知水平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4):5245-5247.

[2]张艳,刘秀娜,王懿,等.冠心舒通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中医杂志,2015,56(23):2054-2057.

[3]杨福龙,姚木铭,林丹华,等.自拟附子救心方治疗闽西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医药通报,2015,14(5):53-55.

[4]李建明,张杰,史忠良,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脑钠肽水平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2):82-84.

[5]刘黎霞.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1):4-6.

行为转变理论 篇5

在新课改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模式化,无法把自已的真情实感充分自如的表现出来,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而就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化也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这种方式使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套路化”的机械活动。新课改走进学校后,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注重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发生转变:

一、教师观念的必须转变

1、教师的观念应更新,基于新课标的一些特点和新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有新的转变。

〈 1〉、学生学习观的转变,新课改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究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的重大使命。

〈2〉、教师课程观的转变,新课标走进学校后,课程将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3〉、学生观的转变,第一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已读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4〉、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信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三、课堂组织方式要发生转变

课堂组织方式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 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起点,以一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充斥教学的各个环节,或让学生自学或动手操作、或讨论交流、或游戏等,框架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课堂结构上体现让学生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的结构,要做到以上几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

2、创设怀境,延续幼儿园的学习气氛。

3、课堂上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手脑都活动起来,达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快乐。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现代学习方式体现以下特点:

1、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2、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3、独特性,学习方式上体现学生个性;

4、体验性,使学生进入生活来亲自体验;

5、问题性。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要改变以前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刘家沟小学

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创新 篇6

一、创新什么: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哪些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1.教学行为所向往的三个转变。

当课程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堂就应该实现由“老师的课堂”向“学生的课堂”转变,由“传授的课堂”向“应用的课堂”转变,由“权威的课堂”向“民主的课堂”转变。

2.理科教学应追求的四个行为。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判断、实验验证,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努力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

3.创新行为要达成的四个目标。

创新型课堂就是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成以下的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注,让每一名学生都产生科学兴趣,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理性发展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

二、如何创新:课程标准提倡具备哪些教学行为?

(一)教学目标必要的关注点

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为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1]教学应兼顾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和助长生命等功能取向和联系。理科教学在确定目标时,应该关注:科学素养三维基础目标的达成度;科学知识内容拓展延伸的适切度;科学探究有效思维时间的深广度;理科学科思想方法观念的内化度。

(二)教学设计需要的注意点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环节。

⒈找准结合点。

(1)基于学生发展水平选择和处理学科内容

奥苏伯尔认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学生基础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要让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何建平老师充分地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等,在能力要求方面,突出了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开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维度。

(2)融合合适的材料架构学科知识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理念、跨学科要素、科学与工程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的切入方式,引导学生将新学知识建构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新的增长点。何老师在处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学生陷入困境时适时提醒他们联系物理学的知识,学生豁然开朗,自主探究得出化学速率的表示方式。巧妙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知识架构的完整性。

(3)注重学科内容前后知识点的关联

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激活学生相关的已有概念,将新旧概念精确类比,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容还将在后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介绍,在不同教材中的知识编排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何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地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化学反应快慢的印象,和学生一起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还在“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为后续学习打好伏笔,帮助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网络。

2.坚持探究性。

(1)有探究时间的保证

在“化学反应速率”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搭建“脚手架”,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寻找科学规律。课堂中采用了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成功地利用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自主得出结论。

(2)有深入探究的空间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个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探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和开放性探究。综合应用不同的探究方式,给学生深入探究的空间,防止肤浅的、走过场式的探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次教学展评活动中,欣喜地看到何老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3)有探究的不同层次

2009年国际“科学概念教学”会议对探究提供了一个建议:“关键之处不在于有多少实际的操作,而在于动脑,并让学生需要带着思考获取和使用实证,以及相互之间对证据进行讨论。“化学反应速率”课堂上从启发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探究,到学生得出结论,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工业生产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是自由的。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促进学生的推断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辨别概念的能力,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记忆或单纯应用上面,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倡导他们课后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究过程具有丰富的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关注每一个的教学理念。

3.上出科学味。

科学是什么?科学教育思想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最初将科学理解为知识,接着将科学理解为过程和方法,后来将科学理解为探究,今天则将科学理解为科学理念和实践。理科课程最重要的是要上出科学味,教学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选材要有科学内涵,教学设计要符合科学思想。何建平等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这点上体现良好。

(三)理科教学策略选择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让学生做。”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有话要表达,有事想做呢?理科教学中,最具有学科特点及当下最需要深度关注的教学策略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科学实验,创设思维情境。

(1)建构科学知识的良好载体

当学生感到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执行任务时,他们采用深度理解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兴趣,产生了问题情境,然后提供实验资源,提出探究任务,有效地建构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载体。

(2)产生认知兴趣的科学源泉

当学生通过学习“做”而不是通过观察和被告知思考什么时,这时的积极参与最容易引发深度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中完成的,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

(3)建立认识世界的科学视角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从生活问题引入,实验探究深入,工业应用迁移,定量计算拓展,我们看到了真实而有意义的实验教学情境,它具有:①真实性;②关联性; ③问题性;④可受性;⑤全程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4)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应有学科问题、情境聚焦核心知识、情境渲染正面影响、情境创设首尾呼应。在“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中,学生能够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与新概念相适合,能够方便地与同伴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新的概念,并将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促进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显然,这种基于实验情境的自主探究学习基本上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因而这是一节高效的课。

2.充分利用实验,深入问题讨论。

(1)关注问题的思考价值

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引发剂,更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关注思维深广度;具有适宜的难度,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合适的梯度,既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能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

(2)设计推进课堂的问题线索

“化学反应速率”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又关注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形成了推进课堂前行的问题线索,展现了教师厚实的教学功底。“问题线索”中的核心问题更多的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而生成性问题则是服务于核心问题的随机性问题,更多的是在课堂情境中随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回答而生成。生成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构建更完善的认知操作。

(3)在问题教学中能合理运用生成性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不是把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在对方的积极思考中,那些潜藏于内心的真理逐渐祛蔽而得以敞亮。”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向教师呈示了学生的理解,即学生知道什么、他们对某事物的了解程度或深度。生成性问题的来源:根据核心问题的解决需要而生发出的一系列问题(可准备);学生回答的情形而跟进提出的针对性、深入性的问题(可推测);根据教学中发生的有关事件和教学进程需要而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好的问题设计主要是生成性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生成新的问题的问题,能激励学生情不自禁去探索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节优质课的努力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观摩这次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基础上,从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出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行为创新提出四点建议。

(1)教学目标要全面明了。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的“基本思想”,以及可能积累的“基本经验”,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把“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方面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握好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此指导下预设好重难点目标且找到合适的实现载体。

(2)教学结构要清晰扼要。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是教学结构的转变。教学中应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要甘当绿叶,少讲精讲。

(3)教学手段要机智巧妙。当今课堂,教学手段纷繁复杂,视频、网络、实验、翻转课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在应用这些教学手段时也需根据课堂的实际走向灵活机动,切忌贪新求全或食古不化。

(4)教学设计要匠心独运。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把握功力,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教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自觉创新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行为转变理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胸外科糖尿病患者60例, 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最小的40岁, 最大的80岁, 平均66岁;其中, 全肺切除术11例, 肺叶切除术13例, 贲门癌根治术16例, 食管癌根治术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围术期护理对照组采用胸外科糖尿病围术期常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实行行为转变干预。

1.2.2行为转变干预行为转变干预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 , 通过访谈学习和家属参与, 着眼于患者了解和消除行为转变的知觉障碍。在手术前由内分泌科医生和糖尿病专业护士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培训, 应用讲授法和书面法给患者传授糖尿病知识, 并请家属参与和支持。①意向阶段, 通过对患者访谈和情感沟通, 首先建立起想互信任的护患关系。②准备阶段, 通过糖尿病教育课程, 转变患者以往对糖尿病的认知。③行动阶段,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转变计划, 从行为、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④维持阶段, 对患者的行为转变实施进行评估和监督, 强化已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由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管理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人知晓率、血糖控制达标率、手术伤口感染率数据差异明显 (见表1)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方式依从性比较差异显著 (见表2) ,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3 讨论

高血糖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高, 对心脑肾等人体主要器官都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很有可能合并有其他心脑血管性疾病, 如不严格控制患者血糖, 在手术过程中影响到心脑肾功能, 就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行为转变干预可以有效的调动患者遵医积极性, 提高治疗依从性。帮助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 针对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 给予较好的心理行为干预, 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行为方式。

对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并运用行为转变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引导, 能有效使胸外科糖尿病患者血糖尽早恢复正常, 避免因血糖高而使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增长, 伤口感染率增加, 血糖的控制也进一步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胸外科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柳华, 李荔, 汤垂丽.行为转变理论在骨外科糖尿病前期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2) :441-442.

[2]王宣尹, 胡丽娟, 陈小清.心胸外科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0) :83-84.

观念转变企业,方法改变行为! 篇8

读一本书, 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你变成企业家, 但你读过《观念转变企业》之后, 你就一定会有企业家的管理思想, 甚至对“书中自有黄金屋”深信不疑。

———康宝电器公司董事长、世界消毒碗柜的发明者罗小甲

美国的商学院出不了比尔·盖茨, 中国的将军也不都是黄埔军校的弟子。天下殊途同归, 看了《观念转变企业》, 方知企业管理原来如此简单!

———恒隆制衣有限公司 (耐克合作厂商) 总经理许晓萍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读《观念转变企业》也是一样, 要进得去, 还要出得来。

———中国咨询智库联盟董事长胡德良

不善于用观念改变企业不可怕, 可怕的是从没想过让观念改变企业。

———著名企业专家李泽尧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 同时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对管理者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剖析入手, 分观念转变篇和方法转变篇, 全面阐述了“观念转变企业, 方法改变行为”的理念。书中所列举的观念是企业管理中最常见又最容易忽视的一些观念, 教给我们的转变观念的方法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本书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为明

三眼国际创意文化传播机构签约专家, 决胜制造业管理外包公司执行总裁, 中国咨询智库联盟理事, 美国奥瑞认证有限公司高级讲师, 美国纽波特大学MBA, 中山大学MBA, 美国训练协会银章讲师, 多家中外企业的常年管理顾问, 湖北省政府表彰专家。十多年的制造业和咨询业经验, 足迹遍及全国, 阅历中国企业千姿百态, 为500余家客户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辅导的客户有:康宝电器、永丰余纸业、群光集团、以纯服饰、东越制衣、添翔制衣 (新加坡知名童装品牌) 、麦士德福 (世界领先的热流道企业韩国先锐) 、德国博士 (BOSCH) 耳机事业部等。

书名:观念转变企业

作者:李为明

书号:978-7-111-27041-6

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篇9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 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 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 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 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 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好, 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 总喜欢摆弄小刀, 刻刻画画。于是, 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 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 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 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 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 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 王老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 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 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 挖掘数字的奥妙,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 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有兴趣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 教育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2) 教育行为。

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 我们赞同某种观点, 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 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 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反, 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 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 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 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对某些学生偏爱, 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 一味指责、训斥, 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 是团委、学生科的事, 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 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 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 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 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 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 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 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 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 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 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 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 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 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 有兴趣了, 才会乐意去做, 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 半个月时间太长, 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 可事实上, 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 又确实很短, 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 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 人和人相比, 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 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 任凭学生一味地学,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 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 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 “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 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 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 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 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 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5.废除分数教育,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篇10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这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 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引导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 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 推波助澜, 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合作者,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作为参与者、引导者,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 也相对自由了,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 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 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 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自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学习环境

1. 教学情境故事化, 激发合作交往的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故事可以及时的、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一个晴朗的早晨, 天气暖洋洋的, 鸡宝宝们都出来晒太阳了, 它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两个盛食物的盘子, 于是他们全跑了过来。短短的几句话, 老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了。于是, 我让学生想一想:“10只小鸡在两个盘子里吃食会有几种情况?”学生四人一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能一个盘子里有1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9只小鸡;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有2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8只小鸡。……还有小组的同学想到了, 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的食好吃10只小鸡全跑过去吃, 另一个盘子里的食不好吃一只小鸡也不去。”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很快找到了几和几组成10, 并能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增强了小组合作的荣誉感。由此, 我体会到: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 学习效率高。

2. 教学情境生活化, 拓宽合作交往的思路

基础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可以说与学生的实际背景联系更紧密, 而小学数学大部分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我们这套教材又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 我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星期天, 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 每位家长都给你们10元钱让你们自己购买当天的食品。电脑出示食品:卡迪那2元、牛肉肠1元、面包2元、香鸡蛋2元、酸奶3元、口香糖1元, 你想买什么食品?花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购物, 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还为学习连加、连减式题进行了知识上的渗透。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模拟购物时积极性很高, 都把自己融入了生活。更可喜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根。在小结一节课的收获时, 他们高兴地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啊!”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的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是把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 变成以平等的身份去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 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 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与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行为转变理论 篇11

一、从消极的职业情感向积极的教育情感转变

保教工作的繁琐及其压力导致许多教师职业情感消极倦怠,为激发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我们转变了管理策略,充分尊重教师,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建立温馨的人际团体氛围。如以往我园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作了较多的硬性规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提出了许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新《纲要》之后,我们充分放权,支持教师自我管理;提倡弹性安排,支持教师根据幼儿或活动需要灵活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教师对课程内容安排与方法的运用、时间的长短、配班配教模式(生活环节除外)均有自主权。我们把每位教师都视为幼儿园的财富,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等待教师的每一次成功,鼓励教师追求教育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我园为教师提供多通道的学习交流途径,或聆听专家讲座,或观看优秀教育活动录像,或让一线教师与教育大师亲密接触,提升教育理念和精神境界,并联系教育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并转变自身的职业情感。当教师对幼教事业有了深刻理解和感悟后,就自然衍生出对教育的责任感、事业心、爱生情。如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一(附后)中,一句朴实亲切的问候语“孩子,早上好,我在等你”,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情感的细致关注,折射出教师关心爱护孩子的教育情感。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一

梦琳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每天早上,妈妈把她寄在值班室就急忙上班去了。7:50,我准点到园,总看到她孤零零地一个人,脸上挂着点点泪痕。虽然我笑着向她问好,牵着她到班级,可她总也高兴不起来。

星期一,我早早地来到园门口张望。7:32,妈妈载着梦琳急匆匆地驶来。我忙奔过去,一边抱她下车,一边笑着说:“孩子,早上好,我在等你!”

梦琳的眼神流露出惊喜,她拘谨地笑着,没有说话。我蹲下来对她说:“妈妈要去上班了,我们一起等小朋友。”她连忙点头,脸上露出快乐的神情。当我们手牵手上楼时,我感到她的脚步轻快极了。

接下来几天,我都早早地去等她,和她聊天……

“孩子,早上好,我在等你!”教师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抱的动作,传递给孩子的是许许多多爱的信息。充满鼓励,充满亲情,充满期待,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孩子的整个心房,他的快乐,也必定由此而生。(摘自隋海鹰老师的教育笔记)

二、从单向教育者向共同学习者转变

通过学习新《纲要》,我园教师重新领悟了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不应再是单向的教育者,履行管理、指挥、传授的教育任务,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履行观察、引导、支持的教育任务。如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二(附后),再现了教师与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没有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对幼儿的操作加以干预、评价,而是仔细观察、解读、理解幼儿探索行为及其行为后面的情感需求,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尊重、接纳幼儿,把尝试探索、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从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经验,从一次次的失败中领悟走向成功的方法。教师从单向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转变,拉近了教师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自然、和谐与快乐。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二

“烦死了!烦死了!”帆试了三次都失败了,她显得不耐烦了,一边嚷,一边把手里的剪刀和牛奶袋往桌上一扔。

师:“剪坏了是吗?你只试了三次,上次老师可是试了五次,第六次才成功的呢!这样吧,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你仔细看看墙上小树的剪法,看看从哪一边剪才不会断开。”

帆又拿了一个牛奶袋重试。这次她找准了方位,特别小心地剪下了第一刀。结果当然是剪出了一棵完整的大树。

师:“真了不起!想不想用漂亮的绿色牛奶袋剪呢?”帆高兴地回答:“好的。”(摘自范铭芝老师的教育笔记)

三、从关注教育意图向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转变

以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自己各种教育意图的实现与否,而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状态。现在我园的教师明确了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幼儿就是一个世界,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状态来判断活动内容与方式是否合适,注重随机教育。如在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三(附后)中,当教师围绕主题《我自己》组织幼儿开展交流分享活动“你最喜欢什么”时,发现幼儿对《西游记》极有兴趣,对其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津津乐道。教师就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将幼儿对动画片的喜好与选择,及时进行引导并纳入课程中。顺应幼儿情感的表演游戏“师徒打妖怪”,深受幼儿喜爱。活动中幼儿发自内心的快乐情感、积极呼应,也让教师从中体验到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三

在主题整合活动《我自己》中,我围绕“你最喜欢什么”组织谈话活动。当思扬小朋友说起“我最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孙悟空打妖怪可好看啦”时,激起了许多幼儿的共鸣,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剧中内容,有的还模仿剧中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演起来……看着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投入状态,我不忍心制止他们,决定抛开预设的谈话环节,满足此时幼儿再现表演“孙悟空打妖怪”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也摇身一变,模仿“唐憎”的语言动作开始寻找“孙悟空”(满足喜欢孙悟空的幼儿),和孩子们一起玩“师徒打妖怪”的游戏……由于不受教材和故事情节的限制,游戏时,教师和幼儿自由创造的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摘自陈映梅老师的教育笔记)

四、从说教式语言到亲和式交流的转变

组织一日活动时,有的教师会滔滔不绝、唠唠叨叨地说教不停,既没有给幼儿倾诉机会,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倾听的空间,导致幼儿反感,削弱了教师语言的教育成效。我园提倡教师语言要尽量做到:

1. 变禁止为提醒:懂得善用“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认真倾听幼儿的倾诉,从中了解问题的情由,并抱以同理心与幼儿沟通。如在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发现一幼儿无端打扰另一正在专心于操作活动的幼儿,就过去牵着孩子的手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走,我们去找别的玩具玩。”

2. 变严肃为幽默:如在教师教育行为案例四(附后)中,教师睿智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苹果小姐减肥……”犹如一缕春风,吹散了幼儿厌吃苹果的抵触心理。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四

今天下午的点心是吃大大的红苹果。不喜欢吃苹果的孩子依然如故,有的匆匆地把苹果咬上几口后就想扔,有的用小细牙慢慢刮着苹果,满脸无奈。编个故事试试吧,于是,我开始讲故事:“苹果小姐最近很苦恼,她得了肥胖症,整天想着减肥,找了很多美容师都没有办法……请小朋友当美容师来帮助苹果小姐减肥吧,看谁是超级美容师有办法把苹果小姐变得最瘦。”

上一篇: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下一篇: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