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分析

2024-06-23

行为转变分析(精选11篇)

行为转变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

根据卫生部2008年3号令,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与技能部健康素养66条,吉林市船营区为尽快在全区居民中得到普及,利用城乡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课首先对学生进行普及,然后利用中小学生开展对家庭的普及,从中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水平。为了检验城市中小学生对健康素养66条的理解及行为转变情况,2008年4月—2011年4月抽取全区58所中小学共800人,检验城乡两组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现将两组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船营区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200人、吉林市三十中学二年级学生200人为城市组,抽取大绥镇中学二年级学生200人、镇中心小学3~5年级学生200人为农村组,全区共计抽取学生800人。实行学前答卷和学后二年半后答卷,检验城乡二组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2 结果

2.1 学习前后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

正确刷牙方法、睡眠时间、不随地吐痰的危害,怎样预防结核病、青少年吸烟的危害;怎样预防近视、偏食和挑食危害等相关知识,作为开课前(2008年)与开课后2011年的比较,见表1。

从表1看,健康素养知识开课前与开课后比较,城市组2008年开课前知晓率56.65%,开课后2011年知晓率85.53%;农村组2008年开课前知晓率50.68%,开课后2011年知晓率82.4%;证明开课前与开课后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值得注意是城乡两组学生开课前后的知晓率也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城乡孩子在教学质量上,学生素质上也有距离。

2.2 健康行为形成率

将开课前2008年与开课后的2011年作一下比较,看城乡两组学生健康行为的变化,具体内容是:勤剪指甲,看指甲长短、手是否干净;每天做到早晚刷牙2次;观察学生在校就餐是否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观察学生在校有无吸烟等,具体由班主任和校医定期检查记录为准,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统计比较情况,城乡两组学生共800人,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开课后均高于开课前;健康行为形成率,开课前2008年城市组58.8%开课后2011年81.56%,开课前2008年农村组为52.12%,开课后2011年78.68%,两组行为形成率开课后高于开课前,可见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3 讨论

通过城乡两组中小学生2008年4月—2011年4月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健康素养教育,一年来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健康知识懂得多了、个人卫生好了。从调查数据看,健康素养知晓率开课前城市组56.65%,开课后上升为85.53%;开课前农村组50.68%,开课后升至82.4%。健康行为形成率开课前城市组58.8%,开课后达到了81.56%;开课前农村组为52.12%,开课后提到78.68%。这说明了上健康教育课与不上健康教育课效果大不一样,可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知识十分重要。但从城乡两组的健康素养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看,城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农村教学质量与城市有差距,二是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城市学生有距离,因此,今后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从师资力量、经费上给予倾斜,让城市中小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

摘要:2008年卫生部频布了健康素养66条,吉林市船营区为了尽快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4月—2011年4月,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健康素养教育。一年来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健康行为发生了变化,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开课前2008年城市组56.65%,开课后2011年为85.53%,开课前2008年农村组50.68%开课后,2011年为82.4%。健康行为形成率,开课前2008年城市组为58.8%,开课后2011年升至81.56%;开课前2008年农村组为52.12%,开课后2011年提升到78.68%。从这两组的变化,说明开展健康教育必要性,让孩子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同时也告诉人们城乡教育的差距,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倾斜,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船营区,城乡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行为转变分析

行为转变分析 篇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我,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步服务的。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彻底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式”教学。主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积极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形式,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让师生之间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坦诚沟通、广泛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团结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交流,互为补充,不断进步。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更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来推动。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要善于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增强主体创新精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教师已有的知识和书本中的条条框框,要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不单单是现有的结果,要努力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成功的学习思维,保持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并且不断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当看到,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主导”与“主体”界线不清,到底以谁为主?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主宰”着课堂教学而不是“主导”着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该是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合作伙伴。要由传统的“讲授型”、“一言堂式”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主导在于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对教学情景、教学活动的创造。既是学生无的放矢时的指引者,又是与学生一道探究真知的真诚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得到最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五)活用教材,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只有从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首先,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单单在于教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利用教材去教学生,要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建构起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学习情境,构建学习活动,把僵死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开创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课程的载体——教材已越来越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了。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把书本当做圣经来解读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为此,教师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教育教学基地、观看教育影片和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来开发、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空间,这其中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又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行为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情况的评价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地进行教育教学,而新的课程特别强调的便是: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开发者。为此,如何用新的课程理念加强交流沟通,注重过程方法,引导合作探究,突出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转变角色,努力走出“满堂灌”“圈养式”,教师乐讲不疲,包办代庖,学生恹恹欲睡,被动接收等误区,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对待学生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成学习的奴隶,思维得不到最大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新的课程标准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重新审视,科学定位,倡导了以生为本的全新的学生观,主要表现为:

(1)发展观。教师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学生。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成才。

(2)平等观。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充满活力的真人,要相信他们有巨大的潜能,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智力,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3)独立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完整的,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是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多彩的世界。他们有幻想、智慧,有情感体验,有精神生活,有个性差异,有喜怒哀乐。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这一特点,用活教育理论,紧扣时代脉搏,以自己的学识、睿智和科学方法,用自己的良心、热情和人格魅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棵棵独立的大树,社会的栋梁。

二、优化教学行为

新课程要想推广巩固,扩大战果,全面丰收,迫使教师既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勇于创新,还要适应教育形势,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1.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新课程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观念,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公平对待,真情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有过失,有缺陷,逆反心理重,智力发育迟缓,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他们赞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尤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他们的美好品行,质疑精神,求异思维等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称赞,让学生在赏识中长大、发展、成熟,努力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关爱不要伤害,要尊重不要歧视,要赞赏不要训斥。

2.在处理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引导帮助学生,教师责无旁贷。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做文章,下工夫,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夯实基础,利用资源,营造氛围,自主评价,设计方法流程,重视总结反馈,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交流,明辨是非善恶,挖掘创造潜力,调整人生航向,激励公平竞争,真正把学生带进阳光地带,引领他们“诗意地栖居”。

3.在处理同志关系上,强调反思、合作。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封闭、禁锢、自以为是、文人相轻的学科壁垒中走出来,学会反思,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争当复合型、开放型、学者型教师,还要同家长加强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

面对新课改,新形势,同时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积极进取,不需扬鞭自奋蹄,苦练内功干当前,才能在新课改的浪涛中击水扬帆,永立潮头。

观念转变企业,方法改变行为! 篇4

读一本书, 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你变成企业家, 但你读过《观念转变企业》之后, 你就一定会有企业家的管理思想, 甚至对“书中自有黄金屋”深信不疑。

———康宝电器公司董事长、世界消毒碗柜的发明者罗小甲

美国的商学院出不了比尔·盖茨, 中国的将军也不都是黄埔军校的弟子。天下殊途同归, 看了《观念转变企业》, 方知企业管理原来如此简单!

———恒隆制衣有限公司 (耐克合作厂商) 总经理许晓萍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读《观念转变企业》也是一样, 要进得去, 还要出得来。

———中国咨询智库联盟董事长胡德良

不善于用观念改变企业不可怕, 可怕的是从没想过让观念改变企业。

———著名企业专家李泽尧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 同时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对管理者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剖析入手, 分观念转变篇和方法转变篇, 全面阐述了“观念转变企业, 方法改变行为”的理念。书中所列举的观念是企业管理中最常见又最容易忽视的一些观念, 教给我们的转变观念的方法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本书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为明

三眼国际创意文化传播机构签约专家, 决胜制造业管理外包公司执行总裁, 中国咨询智库联盟理事, 美国奥瑞认证有限公司高级讲师, 美国纽波特大学MBA, 中山大学MBA, 美国训练协会银章讲师, 多家中外企业的常年管理顾问, 湖北省政府表彰专家。十多年的制造业和咨询业经验, 足迹遍及全国, 阅历中国企业千姿百态, 为500余家客户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辅导的客户有:康宝电器、永丰余纸业、群光集团、以纯服饰、东越制衣、添翔制衣 (新加坡知名童装品牌) 、麦士德福 (世界领先的热流道企业韩国先锐) 、德国博士 (BOSCH) 耳机事业部等。

书名:观念转变企业

作者:李为明

书号:978-7-111-27041-6

行为转变分析 篇5

在新课改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模式化,无法把自已的真情实感充分自如的表现出来,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而就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化也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这种方式使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套路化”的机械活动。新课改走进学校后,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注重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发生转变:

一、教师观念的必须转变

1、教师的观念应更新,基于新课标的一些特点和新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有新的转变。

〈 1〉、学生学习观的转变,新课改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究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的重大使命。

〈2〉、教师课程观的转变,新课标走进学校后,课程将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3〉、学生观的转变,第一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已读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4〉、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信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三、课堂组织方式要发生转变

课堂组织方式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 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起点,以一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充斥教学的各个环节,或让学生自学或动手操作、或讨论交流、或游戏等,框架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课堂结构上体现让学生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的结构,要做到以上几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

2、创设怀境,延续幼儿园的学习气氛。

3、课堂上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手脑都活动起来,达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快乐。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现代学习方式体现以下特点:

1、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2、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3、独特性,学习方式上体现学生个性;

4、体验性,使学生进入生活来亲自体验;

5、问题性。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要改变以前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刘家沟小学

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创新 篇6

一、创新什么: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哪些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1.教学行为所向往的三个转变。

当课程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堂就应该实现由“老师的课堂”向“学生的课堂”转变,由“传授的课堂”向“应用的课堂”转变,由“权威的课堂”向“民主的课堂”转变。

2.理科教学应追求的四个行为。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判断、实验验证,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努力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

3.创新行为要达成的四个目标。

创新型课堂就是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成以下的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注,让每一名学生都产生科学兴趣,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理性发展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

二、如何创新:课程标准提倡具备哪些教学行为?

(一)教学目标必要的关注点

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为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1]教学应兼顾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和助长生命等功能取向和联系。理科教学在确定目标时,应该关注:科学素养三维基础目标的达成度;科学知识内容拓展延伸的适切度;科学探究有效思维时间的深广度;理科学科思想方法观念的内化度。

(二)教学设计需要的注意点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环节。

⒈找准结合点。

(1)基于学生发展水平选择和处理学科内容

奥苏伯尔认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学生基础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要让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何建平老师充分地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等,在能力要求方面,突出了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开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维度。

(2)融合合适的材料架构学科知识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理念、跨学科要素、科学与工程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的切入方式,引导学生将新学知识建构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新的增长点。何老师在处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学生陷入困境时适时提醒他们联系物理学的知识,学生豁然开朗,自主探究得出化学速率的表示方式。巧妙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知识架构的完整性。

(3)注重学科内容前后知识点的关联

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激活学生相关的已有概念,将新旧概念精确类比,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容还将在后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介绍,在不同教材中的知识编排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何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地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化学反应快慢的印象,和学生一起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还在“定量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为后续学习打好伏笔,帮助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网络。

2.坚持探究性。

(1)有探究时间的保证

在“化学反应速率”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搭建“脚手架”,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寻找科学规律。课堂中采用了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成功地利用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自主得出结论。

(2)有深入探究的空间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个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探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和开放性探究。综合应用不同的探究方式,给学生深入探究的空间,防止肤浅的、走过场式的探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次教学展评活动中,欣喜地看到何老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3)有探究的不同层次

2009年国际“科学概念教学”会议对探究提供了一个建议:“关键之处不在于有多少实际的操作,而在于动脑,并让学生需要带着思考获取和使用实证,以及相互之间对证据进行讨论。“化学反应速率”课堂上从启发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探究,到学生得出结论,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工业生产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是自由的。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促进学生的推断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辨别概念的能力,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记忆或单纯应用上面,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倡导他们课后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究过程具有丰富的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关注每一个的教学理念。

3.上出科学味。

科学是什么?科学教育思想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最初将科学理解为知识,接着将科学理解为过程和方法,后来将科学理解为探究,今天则将科学理解为科学理念和实践。理科课程最重要的是要上出科学味,教学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选材要有科学内涵,教学设计要符合科学思想。何建平等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这点上体现良好。

(三)理科教学策略选择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让学生做。”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有话要表达,有事想做呢?理科教学中,最具有学科特点及当下最需要深度关注的教学策略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科学实验,创设思维情境。

(1)建构科学知识的良好载体

当学生感到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执行任务时,他们采用深度理解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兴趣,产生了问题情境,然后提供实验资源,提出探究任务,有效地建构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载体。

(2)产生认知兴趣的科学源泉

当学生通过学习“做”而不是通过观察和被告知思考什么时,这时的积极参与最容易引发深度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中完成的,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

(3)建立认识世界的科学视角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从生活问题引入,实验探究深入,工业应用迁移,定量计算拓展,我们看到了真实而有意义的实验教学情境,它具有:①真实性;②关联性; ③问题性;④可受性;⑤全程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4)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应有学科问题、情境聚焦核心知识、情境渲染正面影响、情境创设首尾呼应。在“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中,学生能够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与新概念相适合,能够方便地与同伴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新的概念,并将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促进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显然,这种基于实验情境的自主探究学习基本上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因而这是一节高效的课。

2.充分利用实验,深入问题讨论。

(1)关注问题的思考价值

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引发剂,更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关注思维深广度;具有适宜的难度,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合适的梯度,既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能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

(2)设计推进课堂的问题线索

“化学反应速率”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又关注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形成了推进课堂前行的问题线索,展现了教师厚实的教学功底。“问题线索”中的核心问题更多的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而生成性问题则是服务于核心问题的随机性问题,更多的是在课堂情境中随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回答而生成。生成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构建更完善的认知操作。

(3)在问题教学中能合理运用生成性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不是把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在对方的积极思考中,那些潜藏于内心的真理逐渐祛蔽而得以敞亮。”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向教师呈示了学生的理解,即学生知道什么、他们对某事物的了解程度或深度。生成性问题的来源:根据核心问题的解决需要而生发出的一系列问题(可准备);学生回答的情形而跟进提出的针对性、深入性的问题(可推测);根据教学中发生的有关事件和教学进程需要而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好的问题设计主要是生成性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生成新的问题的问题,能激励学生情不自禁去探索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节优质课的努力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观摩这次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基础上,从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出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行为创新提出四点建议。

(1)教学目标要全面明了。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的“基本思想”,以及可能积累的“基本经验”,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把“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方面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握好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此指导下预设好重难点目标且找到合适的实现载体。

(2)教学结构要清晰扼要。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是教学结构的转变。教学中应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要甘当绿叶,少讲精讲。

(3)教学手段要机智巧妙。当今课堂,教学手段纷繁复杂,视频、网络、实验、翻转课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在应用这些教学手段时也需根据课堂的实际走向灵活机动,切忌贪新求全或食古不化。

(4)教学设计要匠心独运。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把握功力,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教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自觉创新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篇7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 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 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 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 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 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好, 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 总喜欢摆弄小刀, 刻刻画画。于是, 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 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 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 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 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 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 王老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 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 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 挖掘数字的奥妙,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 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有兴趣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 教育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2) 教育行为。

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 我们赞同某种观点, 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 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 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反, 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 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 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 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对某些学生偏爱, 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 一味指责、训斥, 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 是团委、学生科的事, 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 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 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 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 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 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 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 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 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 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 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 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 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 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 有兴趣了, 才会乐意去做, 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 半个月时间太长, 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 可事实上, 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 又确实很短, 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 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 人和人相比, 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 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 任凭学生一味地学,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 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 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 “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 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 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 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 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 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5.废除分数教育,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篇8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这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 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引导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 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 推波助澜, 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合作者,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作为参与者、引导者,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 也相对自由了,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 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 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 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自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学习环境

1. 教学情境故事化, 激发合作交往的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故事可以及时的、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一个晴朗的早晨, 天气暖洋洋的, 鸡宝宝们都出来晒太阳了, 它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两个盛食物的盘子, 于是他们全跑了过来。短短的几句话, 老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了。于是, 我让学生想一想:“10只小鸡在两个盘子里吃食会有几种情况?”学生四人一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能一个盘子里有1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9只小鸡;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有2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8只小鸡。……还有小组的同学想到了, 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的食好吃10只小鸡全跑过去吃, 另一个盘子里的食不好吃一只小鸡也不去。”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很快找到了几和几组成10, 并能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增强了小组合作的荣誉感。由此, 我体会到: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 学习效率高。

2. 教学情境生活化, 拓宽合作交往的思路

基础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可以说与学生的实际背景联系更紧密, 而小学数学大部分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我们这套教材又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 我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星期天, 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 每位家长都给你们10元钱让你们自己购买当天的食品。电脑出示食品:卡迪那2元、牛肉肠1元、面包2元、香鸡蛋2元、酸奶3元、口香糖1元, 你想买什么食品?花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购物, 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还为学习连加、连减式题进行了知识上的渗透。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模拟购物时积极性很高, 都把自己融入了生活。更可喜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根。在小结一节课的收获时, 他们高兴地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啊!”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的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是把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 变成以平等的身份去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 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 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与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行为转变分析 篇9

一、从消极的职业情感向积极的教育情感转变

保教工作的繁琐及其压力导致许多教师职业情感消极倦怠,为激发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我们转变了管理策略,充分尊重教师,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建立温馨的人际团体氛围。如以往我园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作了较多的硬性规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提出了许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新《纲要》之后,我们充分放权,支持教师自我管理;提倡弹性安排,支持教师根据幼儿或活动需要灵活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教师对课程内容安排与方法的运用、时间的长短、配班配教模式(生活环节除外)均有自主权。我们把每位教师都视为幼儿园的财富,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等待教师的每一次成功,鼓励教师追求教育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我园为教师提供多通道的学习交流途径,或聆听专家讲座,或观看优秀教育活动录像,或让一线教师与教育大师亲密接触,提升教育理念和精神境界,并联系教育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并转变自身的职业情感。当教师对幼教事业有了深刻理解和感悟后,就自然衍生出对教育的责任感、事业心、爱生情。如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一(附后)中,一句朴实亲切的问候语“孩子,早上好,我在等你”,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情感的细致关注,折射出教师关心爱护孩子的教育情感。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一

梦琳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每天早上,妈妈把她寄在值班室就急忙上班去了。7:50,我准点到园,总看到她孤零零地一个人,脸上挂着点点泪痕。虽然我笑着向她问好,牵着她到班级,可她总也高兴不起来。

星期一,我早早地来到园门口张望。7:32,妈妈载着梦琳急匆匆地驶来。我忙奔过去,一边抱她下车,一边笑着说:“孩子,早上好,我在等你!”

梦琳的眼神流露出惊喜,她拘谨地笑着,没有说话。我蹲下来对她说:“妈妈要去上班了,我们一起等小朋友。”她连忙点头,脸上露出快乐的神情。当我们手牵手上楼时,我感到她的脚步轻快极了。

接下来几天,我都早早地去等她,和她聊天……

“孩子,早上好,我在等你!”教师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抱的动作,传递给孩子的是许许多多爱的信息。充满鼓励,充满亲情,充满期待,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孩子的整个心房,他的快乐,也必定由此而生。(摘自隋海鹰老师的教育笔记)

二、从单向教育者向共同学习者转变

通过学习新《纲要》,我园教师重新领悟了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不应再是单向的教育者,履行管理、指挥、传授的教育任务,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履行观察、引导、支持的教育任务。如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二(附后),再现了教师与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没有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对幼儿的操作加以干预、评价,而是仔细观察、解读、理解幼儿探索行为及其行为后面的情感需求,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尊重、接纳幼儿,把尝试探索、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从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经验,从一次次的失败中领悟走向成功的方法。教师从单向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转变,拉近了教师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自然、和谐与快乐。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二

“烦死了!烦死了!”帆试了三次都失败了,她显得不耐烦了,一边嚷,一边把手里的剪刀和牛奶袋往桌上一扔。

师:“剪坏了是吗?你只试了三次,上次老师可是试了五次,第六次才成功的呢!这样吧,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你仔细看看墙上小树的剪法,看看从哪一边剪才不会断开。”

帆又拿了一个牛奶袋重试。这次她找准了方位,特别小心地剪下了第一刀。结果当然是剪出了一棵完整的大树。

师:“真了不起!想不想用漂亮的绿色牛奶袋剪呢?”帆高兴地回答:“好的。”(摘自范铭芝老师的教育笔记)

三、从关注教育意图向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转变

以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自己各种教育意图的实现与否,而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状态。现在我园的教师明确了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幼儿就是一个世界,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状态来判断活动内容与方式是否合适,注重随机教育。如在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三(附后)中,当教师围绕主题《我自己》组织幼儿开展交流分享活动“你最喜欢什么”时,发现幼儿对《西游记》极有兴趣,对其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津津乐道。教师就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将幼儿对动画片的喜好与选择,及时进行引导并纳入课程中。顺应幼儿情感的表演游戏“师徒打妖怪”,深受幼儿喜爱。活动中幼儿发自内心的快乐情感、积极呼应,也让教师从中体验到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三

在主题整合活动《我自己》中,我围绕“你最喜欢什么”组织谈话活动。当思扬小朋友说起“我最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孙悟空打妖怪可好看啦”时,激起了许多幼儿的共鸣,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剧中内容,有的还模仿剧中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演起来……看着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投入状态,我不忍心制止他们,决定抛开预设的谈话环节,满足此时幼儿再现表演“孙悟空打妖怪”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也摇身一变,模仿“唐憎”的语言动作开始寻找“孙悟空”(满足喜欢孙悟空的幼儿),和孩子们一起玩“师徒打妖怪”的游戏……由于不受教材和故事情节的限制,游戏时,教师和幼儿自由创造的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摘自陈映梅老师的教育笔记)

四、从说教式语言到亲和式交流的转变

组织一日活动时,有的教师会滔滔不绝、唠唠叨叨地说教不停,既没有给幼儿倾诉机会,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倾听的空间,导致幼儿反感,削弱了教师语言的教育成效。我园提倡教师语言要尽量做到:

1. 变禁止为提醒:懂得善用“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认真倾听幼儿的倾诉,从中了解问题的情由,并抱以同理心与幼儿沟通。如在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发现一幼儿无端打扰另一正在专心于操作活动的幼儿,就过去牵着孩子的手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走,我们去找别的玩具玩。”

2. 变严肃为幽默:如在教师教育行为案例四(附后)中,教师睿智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苹果小姐减肥……”犹如一缕春风,吹散了幼儿厌吃苹果的抵触心理。

附:教师教育行为案例四

今天下午的点心是吃大大的红苹果。不喜欢吃苹果的孩子依然如故,有的匆匆地把苹果咬上几口后就想扔,有的用小细牙慢慢刮着苹果,满脸无奈。编个故事试试吧,于是,我开始讲故事:“苹果小姐最近很苦恼,她得了肥胖症,整天想着减肥,找了很多美容师都没有办法……请小朋友当美容师来帮助苹果小姐减肥吧,看谁是超级美容师有办法把苹果小姐变得最瘦。”

行为转变分析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即时评价,转变

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的措施比较多,而课堂评价是比较有效的。通过课堂评价能够及时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推动整个教学改革。

一、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即时评价,能够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形成良好的教学行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是关键的参与者,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指导作用。因此,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而即时评价行为的优化能够促进教师形成完善的评价观,进一步地促进教师保存良好的教学行为。

另外,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加强即时评价行为的转变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即时评价,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进取的力量,使学习氛围变得比较轻松,进而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的主体呈现出单向的情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不是很顺畅,向交流沟通常常是单向的,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少,所以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评价。一些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由于方法运用不当,对学生造成了无意的伤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在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呈现出狭窄的问题,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导致评价不客观。

此外,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即时评价中没有充分重视过程性的评价,以及在评价的标准上没有体现出灵活性,对学生的评价缺乏情感以及真实性,没有准确把握评价的时机;等等。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原则和优化策略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原则分析

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行为的转变,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评价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教学时,即时评价要遵循发展性的原则,这样,通过即时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即时评价的适时性和适度性原则,准确地把握评价的节点,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

另外,在进行即时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幽默性原则、启发指导性原则以及全体性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优化策略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即时评价,要能够通过评价让学生进行反思或者是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些物理教师认为即时评价就是给学生态度上的反馈。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习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即时评价,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

如教学“汽化和液化”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要将以往学习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学习。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下,学生就能很快了解汽化和液化的相关知识点。

在初中物理课堂即时评价行为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能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转变。在教学时,可以应用多方互动评价的方式,可以将师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进行综合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即时评价行为的转变要能结合实际加以实施。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准确把控,在即时评价方面进行多样化形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端津.营造快乐的物理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2).

[2]李孝宗.试论中学物理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

[3]黄永权.构建有效的物理课堂浅见[J].珠江教育论坛,2014(03).

在实施整体护理中护理行为的转变 篇11

1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是整体护理工作的目标

传统的护理观念其工作目标是被动的执行医嘱, 按常规护理进行。而整体护理模式是确定病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 确定预期目标和制定护理计划, 就是应用解决问题的理论, 使用决策的方法与技术, 体现了发现问题“是什么”, 确定“做什么”和决定“怎么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应用解决问题理论, 使用决策的方法与技术的过程。

2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的基本工作方法

传统护理的工作方法是按时间安排工作程序, 而整体护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是用护理程序这种科学的方法来确认护理问题, 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个网络形成一个完整解决问题的系统, 使各个环节相加, 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3按病人需要是护理病人的依据

传统护理是按医生开的等级护理作为护理病人的依据, 所以对病人的护理有的关心多, 有的关心少, 也有的护理人员将一级护理给予整体护理, 二级护理病人给予功能制护理, 三级护理病人让病人自理。而整体护理要求按病人的需求给予适合于不同个体需要的护理, 因为每个病人都有护理需求, 只是需求不同。护理人员应该根据需求给予生活援助、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给予知识和技能, 或有需要与医生合作进行病情观察监测, 预防并发症。那么如何确定病人的需求呢?唯一科学方法就是运用护理程序, 评估病人的需求, 提供适合病人需求的护理。

4在整体护理中实现护士自主权

传统护理主要是行使依赖性行为, 护士工作是以执行医嘱加常规的被动局面。整体护理要求护士直接为病人负责, 责任护士自己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自己判断病人的健康问题, 自己解决护理, 决定护理与执行护理是一致的, 均是这个护士负责。护理程序的实施, 护士用行动证明了护不仅是执行者, 而且是思考者, 护理专业并不是依赖性专业。护士能够相对独立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5每天评估是整体护理的基本行为

在实施责任制护理时, 常常是对一级护理的病人进行评估, 或者是病人病情、心理有变化时给予评估, 或是进行阶段性评估。所以评估缺乏系统性或连续性。整体护理不是以一个病人为重点, 它着眼于整个病人群体, 要求护士对每个病人每天都进行评估, 在评估中发现问题, 而不是有了问题再去评估。

6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体护理中

6.1 健康教育是系统的也是随时进行的

健康教育是以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 注重调动病人维护自身健康的潜能, 激励病人解决参与促进康复的护理全过程[1]。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 健康教育是系统的。因为, 在整体护理中, 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阶段, 体现在病人从入院、检查前、检查后、治疗前、治疗后、手术前、手术后、康复、出院等各个阶段均有护士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它与治疗过程一致, 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健康教育也是随时进行的。因为人是动态的, 病情、心理变化也是动态的, 每个病人文化程度不同,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 对疾病本身理解各有差异。病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疾病的变化及很多未知的治疗、护理项目, 所以健康教育也要随时进行, 并根据个体差异将它贯穿于各项治疗操作和护理中。随时进行健康教育可随时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丰富病人的健康知识, 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和配合治疗的能力[2]。

6.2 健康教育利于提高自护能力

在整体护理过程中, 护士必须充分认识到病人疾病转归的不同时期的个体有不同的照顾需求, 这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广泛的知识, 在工作中思维定势, 因人而异, 加强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以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为主, 为病人制定详细的自我护理计划, 指导病人和家属学会自我护理技巧。如果病人具备常规流感或是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预防知识, 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 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这就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 做好自护指导工作。

7护理评价是一持续过程

评价是一系统分析的过程, 是一动态过程。在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逐渐转变了护理评价患者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个步骤, 但又是下一个护理程序循环的开始。因为护理程序是周而复始动态进行着的。护理人员要每天按照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 同时评价病人每天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对护理措施的反应[2]。在整体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对病人的健康状况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 解决老问题。

8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是整体护理较为理想的护患模式

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只强调护士对病人单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护患模式忽略了病人的主动性和积极主动的配合作用, 病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护理, 病人在治疗护理中, 不仅要主动配合, 而且还主动参与。因为临床护士每天要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收集病人资料, 要求病人反映自己的健康状况, 反映自己对治疗、检查后的反应, 对药物治疗反应, 反映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实施护理措施后的反应。通过护患交流可产生新的护理方法, 每天护理评估后, 责任护士要将评估的情况反馈给病人, 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提出要注意的问题, 与病人一起讨论采取的措施并实施, 这种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决定了病人参与护理决策, 要求病人应对其自身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负责。调动了病人的潜能, 完善了护理计划内容, 提高了护理质量。

9持续性质量改进是护理质量整体提高的保证

整体护理的质量标准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设计出相对固定的考核标准, 如评估资料中病人情况符合率、护理诊断符合率、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 通过定期检查来保证护理质量标准水平, 仍不能促进护理工作的整体提高, 还必须树立一个持续性质量改进的理念, 要从不满足达标, 要找出本部门、本科室中最频发的影响质量的问题, 寻找出改进的方法, 注重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寻找问题发生的过程、环境和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避免出现质量问题[3]。这样才能从现有的标准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在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常运用PDCA循环原理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整体护理,护理行为,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8-94.

[2]袁剑云, 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 (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5-70.

上一篇:课堂导入教学法下一篇:奶牛乳腺炎的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