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共10篇)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1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新课程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的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以与大家交流。
一、立足课程标准,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倡导教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增删,让课程结构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例如针对中国入世,在学习“国际组织”时,教师可以用“WTO”的有关知识对教材做进一步补充。
教学活动中要力求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可探究性的内容,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必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们回忆小学学过的寓言《南辕北辙》,然后提出:“这个车夫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请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我再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方向,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直到这一单元学完,同学们仍持有不同的观点,但都能有理有据地说出各自的理由。我对他们的评语是“你们说得都很对。”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除了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设法鼓励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随波逐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有位学生说:“若干年前有一条大鱼死后沉入海底,最后变成了化石,突然有一天,我们在非洲大陆沿海的地层中发现了化石的一半,而另一半在哪里呢?”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在南美洲,有的说在北美洲,有的还说在非洲,还有的说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我说:“你又有了一个伟大的假说,让我们共同寻找那剩下的另一半吧!”虽然同学们的问题和答案不是很成熟,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他们努力思考的结晶,我们不要轻易掐灭这刚刚燃起的火花。
二、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结果使学校变成了培养“标准件”的工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大的转变。
1.努力做好学生的“益友”。
“良师”与“益友”常常并称,师生之间不管年龄差距有多大,只要用心,彼此是可以成为“益友”的。在一次民意调查中,许多学生写道“如果老师们都象地理老师一样,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该多好!”地理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常常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同大家一起谈心、聊天,共同体味学生的生活。所以许多同学都愿意把一些心中的秘密与地理老师分享。在班上,地理老师甚至比班主任还有威望。按理说,通过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培养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可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靠的全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平等的问候,或者肩膀上轻轻的一拍都成为他与学生交流的法宝。也正因为是“朋友”,师生间没有了那种无形的压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学得很轻松、很自由,教学成绩也较理想。
2.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谁是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可我们以往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我们的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除了教材的缺陷,还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
新课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式学习,他是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它要求教师成为积极的引导者、组织者,要积极旁观,并通过设置一些情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比如在讲授“气候的影响因素”一课时,以前的做法是教师先讲清楚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逐一举例说明,而现在则要求学生通过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自己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看起来是变得难了,可通过我的实践发现,即使是难了,对学生也不再是一大障碍,他们的分析是那样合理,那样贴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不要做学生学习的预言家,要相信学生自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有老师问:“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了,还要我干什么?”其实教师才不轻松呢!学生毕竟受到多种限制,他们思维的对象、步骤方法往往不是很规范,有时,甚至会从错误的方向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前精心地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靠拢。课堂上,教师一旦放开让学生讨论,学生便会逐渐偏离主题,演变成一种无谓的争论。对此,教师也要及时引导,要放得开,收得拢,否则可能会卷入“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漩涡之中。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比如有教师问:“空气上升会怎样?”“山的背面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很明确。教师表述一定要清晰,最好事先写在题板上或投影片上。要注意提问的方式,避免简单的毫无意义的填空式的提问。如:“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这节课学习——”,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自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不要抠字眼,抠标准答案,尽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于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用“启发式”的方法解决。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成功
不要将学生成人化,他们哪怕有一点点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绝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外语成绩不是很理想,但通过努力在一次考试中得了80分,另一位同学外语成绩一向很好,但这次考了83分,老师于是当着前一位同学的面对后一位同学说:“连某某都考了80分,而你才考了83分。”从此,这位学生的成绩再也没有赶上来。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么重要,我们要用“你很好”“你真棒”等正面的语言去表扬和鼓励学生,不要随便把两个学生放在一起比,更不要随意批评。
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的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教学设备和教学用图主要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主要岩石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广播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展示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馆、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因此,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0151125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2
一、教学运转, 重在尊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主旨, 也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的角色改变了, 观念改变了, 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了。这种改变包括语言、动作、教法、流程等。新课程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智力、创新、创造, 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提升。那么, 我们教师就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1. 语言
语言的表达要以尊重、赞赏学生为主。学生在质疑、解答的过程中, 正解和错解是交错在一起的。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语言 (赞赏的、幽默的) , 既表扬了正解的同学, 又婉转地鼓励了错解的同学, 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使课堂始终兴趣盎然、生动愉悦。
2. 动作
教师的教学动作是随着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赢得学生愉悦的笑声, 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和有趣, 它让学生从生硬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因此,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导者, 而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说教者。只要教师的动作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 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使用。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如一地展现着勃勃生机。
3. 教法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来确定教学方法, 就是同一课题也往往由于教师不同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武, 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 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 就此而共同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应该说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主要任务, 坐享其成的教法已经没有, 只有去创新、去创造,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 流程
原先教案确定之后, 教学流程就随之而定。因而学生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被控制在老师制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而现在不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素质的组合和提升, 往往会有新的活动因子的产生, 这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而随机应变, 活动方式和教学流程即可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样, 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主动应用知识, 主动拓展知识。虽然教学流程改变了, 但教学目标却更圆满地实现了。
二、寻找童心, 爱护学生
你一定非常羡慕魏书生老师能和学生结伴而行, 在谈笑中赋予启迪和教育。你也许会认为李镇西能和学生一起去郊游、捉迷藏、做游戏, 直至被“活埋”有点不成体统。其实, 这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童心”。特级教师斯霞曾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归结为“童心母爱”。在孩子们看来, 他们不仅是老师, 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童心”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
1. 爱护学生
我们要做教育领域里的环保主义者, 要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 不仅爱孩子们的优点, 也爱他们的缺点;不仅爱那些各方面都优异的学生, 也爱那些不被人喜欢, 又有一些缺点的“问题学生”。这种爱是对所有学生的广博而深沉的爱。因为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的孩子, 才能领悟爱的价值, 才能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将来的事业。当然这种爱不是纵容和迁就学生, 而是通过爱让学生接受“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这就是育人。
2. 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 他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认真解读, 只有童心才能去破解这些密码。因此, 理解孩子既是形成童心的前提, 也是具备童心的必然结果, 你理解了孩子, 就会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就会对他们心中的困惑及时进行疏导。
老师找回了童心, 也是帮助学生找回了童心, 到那时, 学校将成为人们向往的帕夫雷什、盘锦和石室, 欢乐将充满校园, 童心将会凸显其巨大的价值。
三、赞赏评价, 激发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评价, 另一种是落笔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 都和学生的自信心连在一起。有了自信, 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 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 就有了探索;有了探索, 就有了创新和创造。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不拘一格, 十分广泛, 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此,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赞赏为主。
1. 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一般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学生的提问、解答、质疑等往往是多角度的, 且对错交替。由此, 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因人而异, 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一堂课成功与否, 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积极发言, 主动参与, 预示着课堂的勃勃生机, 使课堂生动、活泼、开拓、延伸, 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落笔评价
落笔评价通常是指对作业和考试的评价, 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成长来落笔。如果要落“合格”或“不合格”的等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闪光点在等级旁边写一两句激励的语言, 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这样, 学生就能在温馨、和谐的评价中找到自信。只要学生坚信自己“我要学, 我能学, 我真棒”, 那么我们新课程教学将会在不断地探究中得到创新和创造。
四、展开教研, 创新创造
钻研教材, 在教研活动中探索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 是教师进入新课程的首要行为。原先的教研活动被应试教育所抑制, 教师几乎在“定式”、“定法”的研究上打圈圈, 成了传统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因而教研活动就成了机械的、单向的、死板的教研活动。而今, 新课程的教研活动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自主性、民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就不是单一的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而是多项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为此, 教学管理中依据新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学发展的生命线。
在教研活动中, 教师是主人, 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延伸、创新、创造等方式方法定出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既是实验者又是创造者。实验者——在实验中探究, 在实验中发现, 在实验中发展, 在实验中成熟;创造者——通过实验去伪存真, 创造出符合新课程和本校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课题一旦被验证、确认、结题, 即可在校园内铺开。由于民主, 大大地激发了教师走进新课程后的教研热情。群策群力, 各抒己见,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使新课程的实施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轨。再加上实验课、汇报课、同题交流课等课堂活动交替探讨, 这就赋予每个教师展示才能的机会, 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教研活动的平台。这样, 一个个新的理念产生了, 组合了, 提升了, 一个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教无定法的说法终于在持续不断的教学研究中得以证明。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也就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带上了成功之路。
五、加强进修, 提高素质
众所周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自己要全面发展。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 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自我进修。除了参加自考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 根据教材的需要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 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且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和不断的实践中自我解剖, 自我评价, 发现短处, 加强学习, 取长补短。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精湛的教学技艺, 有慈母般的博大胸怀。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赢得家长的信任, 赢得社会的信任。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3
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它要求我们教师注重自我审视,以较快的速度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给自己定位,以便适应新课程、新形势、新要求的快速发展之变化。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言教的先进理念,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我们给学生所呈现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为广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要将遗留下来的陋习及呆板的师者形象彻底改变,扔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模式,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找寻合理、恰当的最佳学习方式。为我们的学生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激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致,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清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师者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那种学生自发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人、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到自主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调动师生的多边互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教师教学的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单一互动,而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知识构建的参与者,师生之间要有那份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师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有效形式,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合作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树立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的形势、新的时代需要新型的创新人才。创新是民族之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充分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全面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增强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发展自身业务能力及素质,完善师者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拥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老师将知识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传输给学生,也不是将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要努力把属于人的创造力从学生身上挖掘出来。希望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诱导学生的上进心,指导学生愉悦学习的方式,保持学生健康学习的情绪,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究中茁壮成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努力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谁是主体有些模糊,分辨不清。较常见的就是教师是学生课堂的主宰,掌控课堂。可是,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的中心、主线。教学过程就应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师者所担当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识探究的亲密朋友。教师要与学生相互合作,由传统的硬压式教学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教学所面对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教学设备等需要我们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可以这样说,我们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又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真诚伙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及优良个性品质得到最佳的培养与发展。
五、用活教材,潜心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转变成动态的探究者、学习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要求及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师者的工作目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输,还要透彻地利用教材去教学生,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构建学生学习的氛围,构建学生学习的框架,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将教材知识转为活性的、富有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材也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凡是有利于学生掌控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学习的所有因素都是学生的课程资源,比如我们老师自身就是较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实施,使课程及教材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利于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缔造极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06).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4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阳泉郊区义井联校南庄学校 王小茹(女)联系电话:*** 邮编:045000 摘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学智慧,做一位优秀的智慧教师。
关键词:教学行为、尊重、引导、合作、责任
近两年来,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接受学习的意识,”教师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从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功夫不负苦心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些许变化。
1、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这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一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侵害学生的这一权力。二是不要轻易当众批评学生。“批评是管教孩子最糟的方法。”“如果你严厉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倒翻牛奶?”这是最不恰当的批评,通常没有什么效果,只会使孩子更加的厌学。
2、学生“惩罚”,反对体罚
体罚还增大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报复性攻击的可能性,特别是他们长大后;体罚向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
3、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把握构建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基点
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朋友式的老师;对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知识面广的教师;经常组织活动的教师;给我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教师;严格的教师;对我好的教师。
4、正确认识,合理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权威排序:敬佩——服从——惧怕——鄙视 教师的教学权威由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组成。教师由好人堆里挑出来的好人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学魅力来自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
5、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目前的学校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本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
6、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单边式”教学方式,就必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过程。其主要问题有:第一,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二,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具有倾向性。第三,互动过程持续时间明显具有倾向性。第四,互动关系建构上明显具有倾向性。
7、杜绝“马太效应”
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被称为马太效应。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后果:教师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只为少数人服务,对少数人来讲是一种良性循环。
8、利用“霍桑效应”
实验的目的在于考察特定的工作条件对工人产值的影响。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9、重视“皮格马立翁效应”
亦称“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
10、避免“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也称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它的表现是:一是遮掩效应,“以好概差”;二是扫帚星效应,以差概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1、慎用“参照效应”
12、克服“成见效应”
13、摒弃“宽大效应”
14、正视“理想效应”
二、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努力去探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做一个会学习爱合作肯思考,具有教学智慧的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①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5
摘 要: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一定程度上,高校转型的成败依赖于在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本文针对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学校组织上的支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倡导多元化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16-2
0 引言
教师教学行为的内涵体现在教师在教育理念支配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探讨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转型发展实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1 由教师的权威教授变为师生平等对话
转型发展教学改革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1.2 由重教学结果到重教学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控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转型下的课堂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以达到两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1.3 由划一的教学模式变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平均发展学生。转型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4 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师评价行为往往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就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转型发展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和工作。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存在的问题
2.1 理念与行为、实践相脱节
大部分教师都对转型发展理念持基本认同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努力践行了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理念。但是,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行为依旧传统,注重知识点,让学生硬记题型和解题方法。由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是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瓶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理念与行为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2.2 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方式陷入误区
在学习方式中,“发现学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还有些教师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主体不明确,只以小组讨论作为活动形式,导致活动的实际效果差。
2.3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致使教学应对困难
由于很多一线教师平时工作量大,课余时间有限,工作期间很少有空研读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缺少一定的教育素养,普遍缺乏工作实践能力的知识结构。对转型发展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能够胜任。
2.4 功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导致虚假教学行为
功利性评价,不仅阻碍转型发展的推行,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教学的真实性。比如公开课,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参观者认为的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有的则让学生对要提问的问题提前做充分准备;或是科研成果、课题立项、论文等出现抄袭、虚假信息等问题。改善转型发展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在转型发展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也逐渐地发生转变。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问答变为对话,将自流变为自主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有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并能够操作到位,只有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上下功夫,才能实现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
3.2 学校组织上的支持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要让教师感受到转型发展面临着许多变化,产生生存危机意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学校在组织支持上关注人文关怀,首先要承认教师个体差异,不能强求人人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去搞大量科研。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避免给学校转型发展课程落实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对待教师,要多些鼓励和引导,增强教师转型的自信心,要相信教师转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3.3 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在转型发展课程改革实施中,用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制度的建设要找准定位,抓住关键因素,实施责任分担制。
地方政府要为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专业领导,加大对教育投入。在学校层面保障要基于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建设和基于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如改变传统教研室管理的松散和无效,建设教师合作的教研室管理制度,提供了一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平台。此外,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摒弃以训斥、命令等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倡导尊重、赞赏、激励、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4 倡导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要注意内容的多元性。从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多维度地给予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
其次,注重多样化评价。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评价是重点改革的方向,这就要求在评价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尤其是对学生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予全面的评价。
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长期工程。其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也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只有课堂教学活动发生真实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真正的转变,转型发展课程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6
——推进信息化试点学校工作阶段性总结
自我校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信息化运用试点学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运用工作,将其作为学校今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精心谋划、科学组织,扎实推进,整合优化学校信息化工作和常规特色工作,力争让学校整体工作借助推进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学校管理者认为,信息化工作不只是单一的一项工作,而是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影响学校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着这个理念,学校将信息化工作始终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堂教学、资源收集、网站信息库建设、家校联系等多方面进行渗透。并以开展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参与活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发挥学校网站优势,搭建教师交流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的作用。实行学校网站专人管理,网站管理由校长亲自挂帅、学校各行政领导根据各处室分工,分别管理各自处室相关内容版块,学校网站首页共由11个板块、47个栏目组成,内容力求涵盖学校全部工作,其结构、内容、布局根据需要可做适当的调整。校长每周对每个行政领导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统计,最终和学校行政领导考核挂钩的学校网站运行机制。而且,校长亲自担任网站站长和论坛超级版主,负责网站和论坛建设中的“软件”建设工作;选定1名责任心强、网络技术好的工作人员担任网站和论坛管理人员,负责网站和论坛建设中的“硬件”建设工作;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发挥了宣传学校的积极作用。学校论坛是
学校网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共由7个板块、31个栏目组成,内容力求反映学校师生生活,其建坛目标、原则、风格等与学校网站建设要求基本一致,其结构、内容、布局根据需要可做适当的调整。学校积极发挥校园论坛的作用,和每周二的常规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在每周五晚上按时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教师结合本周常规教研活动的内容在虚拟空间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感受,弥补了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短,个别教师没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不足,同时借助网络资源,教师增加了信息量,校本教研也更有深度和广度了。学校每学期对参与网上教研活动积极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极大的调动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建立教学资源库,集成教师集体的智慧
结合推进信息化试点学校工作,学校积极开展了利通一小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赛,共收到教师制作的课件350件、教学论文421篇,教学案例58篇,教学设计45篇。教学反思156篇,教学试卷215份,学校以此为契机,收集整理,科学分类,按年级、学科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调阅资源库的内容,极大提高了运用资源的效率。
三、结合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校高对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把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和推进信息化工作结合在一起捆绑推进,先后实施了利通一小“青蓝”教师互助成长工程,在师徒结对搭配中,充分考虑师徒的信息化水平,比如学校电教员李爱国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高,学校就精心挑选了三名年轻特岗教师当李老师的徒弟,学校专门召开师徒拜师仪式,签订师徒结对目标责任书,给师傅压担子,给徒弟定目标,给师徒定安排,经过理论学习、听课、评课、参加比赛等师徒结对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实效。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青蓝”教师互助
成长工程已初见成效,学校青年特岗教师在师傅的带领下,教学基本功稳步提高,特别是课件制作水平提高迅速,在今年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全区课件制作大赛中,我校就有七名教师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就有五名年轻的特岗教师,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推动下,学校青年教师正按照“一年成才,两年成熟”的目标快步前进。
再比如学校开展的“师徒结对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做课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全部运用电子白板上课,同时,师傅必须指导徒弟运用电子白板,学校把师徒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评课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努力提高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比如学校本学期结合吴忠市教研室开展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开展了我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在设置了教师三笔字、普通话、朗诵比赛之后,根据我校实际并专门增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比赛,以此调动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性,适应新形势,抢占新高地,促进全校教师学习、掌握、运用信息技术。
四、结合我校师资水平现状,分步推进信息化工作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4.5岁,师资年龄老龄化严重,而这些老教师计算机水平较弱,有些人根本就不会用电脑,面对这种现象,学校管理者采用分年龄分步推进的方法,学校把教师40岁当做一个风水岭,40岁以下的教师要求每周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上课不得少于两节,学校严格进行考核,每月对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40岁以上的教师学校不做硬性要求,先鼓励老师教师运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该系统大都是一些现成课例,操作简便,便于老教师运用。系统直接将远程教育内容送到了课堂,不仅有效解决了师资紧张、素质不高、信息闭塞等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得到中老年教师一致好评;同时发挥教研组互帮互助作用,实行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课件制
作运用捆绑制度,实行新老教师一起备课,由教研组内年轻教师制作课件,年轻教师并教会老教师简单的课件操作方法,帮助老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做到资源共享,学校在每学期对老教师运用率高的的教研组进行专门表彰奖励,以此,促进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均衡发展。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
一是学校利用教师QQ群,实现了转发文件,会议通知无纸化的要求,同时改变了周一例会繁琐,单调、单一的安排工作的模式,首先利用校园教师QQ群各处室发布下周工作要点,同时各处室把下周工作要点重点打印张贴的个办公室,便于老教师了解。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一例会时间,变传统的安排工作为专门的信息化工作讲座,学校制定安排表,每周设定学习内容,即压缩了冗长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时间又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运用水平,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
二、改变教师多少年手写教案的传统,要求工作满十年(包括十年)的教师采用电子教案的形式,学校统一提供教案模板,各教研组教师分单元备写教案,并实施教案共享,电子教案的推出提高教师的教案备写效率,让教师免去了每天重复、没有意义的教案抄写,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钻研教材和撰写教学反思中,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分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也形成了校本课程特色教案集锦。我校的电子教案集在吴忠市教研室年终工作检查中受到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被推广到吴忠市各兄弟学校。学校也品尝到了运用信息化技术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教师负担方面的甜头。
六、依托课题研究,挖掘教师教学潜能
结合我校教育厅重点课题《小学中高年级语数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开展,在高年级语、数、英学科率先推广电子白板的使用,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提质增效。同时,学校加大校本
教研的力度,重点就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的科学使用展开教研活动,避免教师走入“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的误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校加大对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评价力度,并与年终考核和绩效工资发放密切挂钩,充分激发教师使用多媒体的主动性,达到信息化建设和课题研究共同推进的目的。
七、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年来,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做了一些工作。但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班班通工程、学校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硬件建设还很滞后,中、老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意识较差、学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积极性不高等现状,这些,都要求我校信息化工作不仅要重建设、重管理,更要重规划、重体系、重应用,不断开创信息化工作新局面。我们下一步工作设想:
只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化,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为此我们制定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培训。学校将和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温州市建设小学等发达地区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派领导和老师观摩学习、学习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并开展校际间应用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和异地网络教研活动,既增进了学校间的沟通和联系,又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学校管理、网络教研和课堂教学。二是丰富、规范学校网站管理,实现各班网站入驻、凸显教师网络教研平台、建立电子图书库、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一年级新生网上报名平台建设等内容,推动学校网站建设内容更丰富、功能更齐全。三是借学校搬迁之际,实施班班通工程,争取每班安装交互式触摸液晶显示屏,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使用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加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四是加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篇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这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 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引导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 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 推波助澜, 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合作者,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作为参与者、引导者,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 也相对自由了,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 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 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 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自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学习环境
1. 教学情境故事化, 激发合作交往的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故事可以及时的、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一个晴朗的早晨, 天气暖洋洋的, 鸡宝宝们都出来晒太阳了, 它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两个盛食物的盘子, 于是他们全跑了过来。短短的几句话, 老师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了。于是, 我让学生想一想:“10只小鸡在两个盘子里吃食会有几种情况?”学生四人一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能一个盘子里有1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9只小鸡;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有2只小鸡, 另一个盘子里有8只小鸡。……还有小组的同学想到了, 也可能是一个盘子里的食好吃10只小鸡全跑过去吃, 另一个盘子里的食不好吃一只小鸡也不去。”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很快找到了几和几组成10, 并能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增强了小组合作的荣誉感。由此, 我体会到: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 学习效率高。
2. 教学情境生活化, 拓宽合作交往的思路
基础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可以说与学生的实际背景联系更紧密, 而小学数学大部分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我们这套教材又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 我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讲《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星期天, 老师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 每位家长都给你们10元钱让你们自己购买当天的食品。电脑出示食品:卡迪那2元、牛肉肠1元、面包2元、香鸡蛋2元、酸奶3元、口香糖1元, 你想买什么食品?花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购物, 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还为学习连加、连减式题进行了知识上的渗透。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模拟购物时积极性很高, 都把自己融入了生活。更可喜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根。在小结一节课的收获时, 他们高兴地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啊!”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的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是把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 变成以平等的身份去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 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 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 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 与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浅谈教师行为的提升和转变 篇8
关键词:教学管理 言传身教 提升与转变
新课标中将课程改革作为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首要任务。目前已经有很多改革措施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实现:等级管理取代分数管理,将“人”作为教育的首要对象,以“创”为本。即其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大改以前模样,分数不再成为牢靠学生的枷锁,并让学习成为了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变化了角色,同时,在这次改革上,教师都在反思着自己的过去,改变自己的位置。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必须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教学过程,正确对待教学方式。
一.课堂教学贯彻教改目标,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
以更好的发展学生是新课标实施的目的。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让教学内容都围绕“服务学生”为主。新课改也使得教师曾经主导课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教法、动作、语言等。
1.教法。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每种方法所起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例如,情景教学法就是以生活实际联系到学生学习上,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能够一直处于社会当中;多媒体教学法则是利用先进的科技和计算机等,让学生能够借用视频、音频的力量来更加直观的去学习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作用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来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来为教学活动服务。
2.语言方式。对于语言的使用方式,教师也要有所改变,必须要尊重学生,利用其奥妙的语言来使得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进而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所应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让课堂内容不仅能够将所要讲的知识包含在内,还不能有失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特点。所以教师应该互相探讨与交流其教学方法,以能够产生一个最适合学生的优秀教学方法。
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大胆创新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教学中,其要求其教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教学与生活共存的优点就是能够使得教学不再是只简单灌输知识,而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对学生的智力方面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即教师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使得学生能通过教师教学来提高自身全方位能力。
1.改变教学方式,以设疑方式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的传输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引导迅速解决问题,并从中掌握知识。因此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教师则是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研究新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设置上,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且观点新颖的问题进行设疑,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
2.在教学中渗透“教学反思”理念。教学反思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教学环节,该过程中能够让教师总结出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优点和缺点,优秀的教师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反思过程。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自觉进行终身性的学习,让教师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了解和发现自我,然后便去修改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优点。而且教师学习反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人生辉煌不断的过程。教师能够将通过反思过程来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研究教材,让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这里创新教学就是要求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让教材内容变“活”,即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根据教材的形式和学生的特点,然后制定出符合其学生发展的一套教学思路;另外就是创新其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创新,还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与再完善;三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方可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新课程的出现使得教学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也必须要改变自我的教学行为。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自我的教学行为,以使自身能够顺应新课标的改革趋势,将教育改革落实到自身,为新课改走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步。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
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用心爱心专心 1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表现在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示范学生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老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充当的角色要不断的提高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让应试观念统治我们的思想,在教改深入的今天,应该把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起来,才是新课程交给我们的根本任务。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10
涡阳城东中心校
关键词:资源;教学;地理教师
论文摘要:在信息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试图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从而为自己的工作服务。其中,地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了许多方面,而有了网络的支持,地理教师就能够获得巨大的信息支持,使得教师和信息社会有机结合。这些信息中有很多与我们的教学有关,能否获取并筛选、处理这些信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网络给了我们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教师使用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信息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试图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并为自己的工作服务,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地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有了网络的支持,地理教师就能够获得巨大的信息支持,从教学资源上、从知识补充上、从最新的信息等方面都能够帮助教师,使得教师和信息社会有机结合,使教师能够在视野上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走在时代的前沿,从动态上紧跟不断变化的世界,特别是人文地理世界。这些信息中有很多与我们的教学有关,能否获取和筛选、处理这些信息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网络给了我们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教师使用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
二、网络中的地理资源信息
互联网上提供的可以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网站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源型的,另一类是教学型的。[1] 所谓资源型网站是和地理教学内容中各类知识点相关的信息网站。教学型网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直接关系,它提供有关教科书、教学参考、习题练习、教案设计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前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庞杂博大,所有可以为地理学习知识点提供参考和借鉴的都属于此种类型,它们并不为地理教学所专用。网站共同要素包括地理时事新闻报道、教案、资源库、试题课件、本地科研课题及成果展示。
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优势。信息的储量大,储存方便,通过信箱储藏和网络硬盘的储藏,可以更新和节省资源空间。这些可以克服纸质的信息资源常常容易被丢失和丢弃的现象。网络里信息的更新非常快捷,比如在高考之后的高考试题会迅速地在网络中出现和传播,显示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快,使我们能够快捷和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网络中常常有人们在现实中很难获得的资源。像人教出版社网站在网络里面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配合教材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现实中教师很难获得的教学资源在这里就非常容易获得,里面有试题、有教学建议、有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还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发表建议和意见的平台,出版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支持来提高所出版教材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于考试和高考有导向作用的信息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教师要经常从网络中予以重视和关注。最新的考试纲要、考试动向和学习指导等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需要教师从网络中经常查询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及其努力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三、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教师对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
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对于网络存在陌生现象,有的教师家庭里面没有通网络,而单位的网络资源又不能够满足需求。网络是需要经常摸索和习惯的,没有经常的接触,就不可能熟悉。有的教师不会上网,不会运用网络查找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不会申请和利用信箱,不会在线聊天。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于网络有排斥心理,认识不到信息对于人的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作用。缺乏网络支持的教师还是依靠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来获取信息,依靠数量有限的纸质教学辅导材料,不会获取和使用电子版本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视野狭窄,影响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的进行。
2.教师在时间上的困难
教师一般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没有很多时间进行网络中地理资源的查找,只能利用夜间或者其他休息时间来寻找地理教学方面的网络资源。这样就使地理教师的网络教学和其他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查找时间相矛盾,而同类教师查找的网络地理资源有时候还常常雷同,导致重复劳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网络信息和资源的有限性
不是所有的信息和资源都能在网络里面直接找到。例如,地图出版社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就无法在网络里面搜索和下载到,这就需要教师在获得教学资源的时候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比如通过出版社、书店购买纸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4.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条件资源限制
学校这方面条件可能满足不了教师对于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别是缺乏网络地理资源信息的整合,导致教师常常独立寻找资源和处理资源;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网络条件、资源库,常常是网站比较单调,缺乏教育教学资源信息。
四、需要采取的措施
1.提高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学校可以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办法,像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自学的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请专家开讲座,请同行的教师互相帮助,配合个人的努力自学,尽快适应信息社会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取地理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也需要经常关注地理科目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大量储存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筛选和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网络具有储藏资源的作用,把试题、教学设计或其他教学资源储藏起来,通过网络的储藏,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集中在自己的博客或者电子信箱里面,在需要的时候调出来使用。根据资料的性质进行归类,按照类别来储藏,在以后需要的时候也按照类别查找和下载使用。
2.多进行交流,学会使用网络的各种功能
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交往地理界的朋友,坐在机前面就知道外地的地理教师是怎样工作的。可以通过地理群直接在线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在线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达到以地理会网友的目的。课改就是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国家和地理相关的热点信息也是地理教师要经常了解的信息,也是地理界学者比较关注或者对有一定导向的内容,教学必然要面向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这是新课标的期望,也是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需要。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会在交流过程中逐步提高。
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等Internet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能够掌握和熟练使用Internet浏览器、电子邮件、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和报纸索引、全文电子资源的功用;利用Web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目录等,从多种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和上传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的数据库统计数据;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地理信息;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信息获取和采访、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图书馆和光盘的利用等信息搜集的方法,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2]
3.同科教师的资源加强共享和交流
对于相同科目的教师,因为教学的相似性而需求资源相似,所以查找的资源也类似,这样,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共同促进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提高。这样可以通过分工的方式查找和筛选整合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
4.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提供支持
学校尽力为教师提供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提供相关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服务系统,促使教师尽快熟悉网络和熟练处理网络教学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机关需要建立能够进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适应教学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5.网络资源同其他资源的配合
教学资源想完全通过网络获得是不现实的,现实中的纸质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获得也是必须的,要共同配合,达到各种资源的完美结合,共同支持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五、结语
新课改的到来和信息化社会是我们教师必须面临的新的课题,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适应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要求,需要教师、教师群体、学校和管理机关共同努力,达到信息社会与新课改的完美结合。
: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推荐阅读: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0-19
地理教师教学问卷08-21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6-03
教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08-08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计划08-13
地理教师课程教学计划10-07
七下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10-20
教师工作总结--(地理教学)05-11
初二地理教师新课程教学反思06-05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_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怎么写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