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刍议

2024-10-08

教学刍议(精选12篇)

教学刍议 篇1

摘要:“不学诗, 无以言”、“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 而其教实被于万世, 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这是孔子和朱熹重视学诗的名言。我国是诗的国度, 其教学历来受到重视, 本文就谈谈如何做好古诗的教学。

关键词:古诗,联想,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阅读、写作的翅膀, 是中学生必须训练的两种能力。中学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有其特殊的作用。古诗教学应当遵循其教学原则。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触景生情”, 恰到好处地吟诵和引用一些古诗, 就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乐诗的种子。向学生介绍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所写诗词, 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及其《观沧海》, 将山水自然溶入自己的人格、理想与政治抱负之中, 表现诗人那气吞山河, 纵横千里, 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气概, 如此教学无疑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重视导入意境分析。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 无不如是。”

我们试举例分析:初唐王之涣《凉州词》, 它形似描写杨柳春风, 而实喻君恩不及关外, 似含蓄不露, 却怨意更深。故明人杨慎谓“此诗恩泽不及边塞,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 。其后, 吴逸一再用其含蓄手法:“满目征人苦情, 妙在含蓄不露” (《唐诗正声》) 。斯为得之。如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通过写实 (生活中的形象、环境) , 写梦境, 朦胧中, 自己骑着战马, 跨过河杀敌立功。这种只能在梦中去实现理想的痛楚, 气魄宏伟,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我们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意境的分析, 分析意境, 首先要注重“导入”, 即抓住诗的韵律, 有层次地提出若干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如教学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设问紧扣题目的“望”字下笔, 又以写“山”为中心。首句合写“山”、“水”, 次句专写“水”, 第三句独写“山”, 末句写“船”、“日”景色。使学生领会诗中那雄壮的景、那喜悦激动的情。唐代杜甫的《石壕吏》, 则反映老夫被抓应役, 真实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其次是“评”, 精要的评点提示, 如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叙写中孕含着丰富的内容, 唤起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联想。仇兆鳌评说“此诗抚今思昔, 世境之离乱, 人情之聚散, 皆寓于其中”。诗人的“江南好风景”不是称赞江南山明水秀好风光, 也不是表达老友相会的分外高兴, 而是反衬“风景不殊”, 举目有河水之异 (东晋周颐语) 的历史变化。一个“正”字暗含诗人无限感伤, “落花时节”显示诗人的忧国之心, 意境丰富。

三.在活动中促进教学。《木兰诗》里的“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持;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们让学生自学理解“闻”与“来”字的三次反复, 进而想象全家迎木兰返的热烈气氛, 接着进行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爱国主义精神的演讲等主题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延伸展开古诗教学。延伸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改写, 如将王之涣《凉州词》改写:“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这样一来, 其含义和原诗差不多, 但意境则显得情调低沉, 充满了哀怨。二是扩写, 把诗句的言外之景, 言外之情写出来。如唐代白居易《忆江南》, 我们训练学生想象那苍翠的青山, 葱郁的绿树, 飞翔的小鸟, 嘻戏的游鱼, 移动的白帆, 以及此唱彼和渔歌。如此秀美的风景, 怎不让人怀念?三是引写, 如唐代孟郊《游子吟》, 写的是寸草, 但语意双关, 因此我们让学生以寸草为题, 叙写儿女应该怎样报答慈母哺育之恩, 变索取为孝敬, 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仁爱教育。四是学写, 将语言的浅白和感情的深厚统一在一起, 由平淡中见浓情,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从儿童天真烂漫的问话上, 更觉自己的“老”和离家的“久”, 使人理解诗人对故乡、对世事极为复杂的感情, 值得借鉴。

总之,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避免重记忆而轻鉴赏, 重理性分析而轻形象思维, 重课堂灌输而轻课外延伸, 重内在储备轻外在迁移等几个误区。不同类型古诗, 应用不同教法, 不拘一格出新招。

教学刍议 篇2

一、“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目标教学”,就是每堂课都出示一定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本有利于师生形成共同努力方向,激发学生集中思维朝这一目标努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目标随意性大,老师兴之所至,随意而定,缺乏系统性与渐进性;有的目标表述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学生莫明所以,无从措手;有的目标停留在认知目标的层面上,没能注意学生能力、思维上的培养,不够全面深入等。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有一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了解雨中登泰山的特点。”这种表述就不够准确,且仅停留于认知层面。这篇课文所处单元的单元基础知识是“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本文也并不是介绍性说明文,对学生而言,也并不只是让他们了解就算,更主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所以,这一目标应改为“通过学习,体会、掌握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才妥。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教学目标作认真的研究。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定,而应有所依据。那么,教学目标应依据什么来制定呢?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总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目的,努力使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和目的的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2.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具体体现教学内容。

3.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大纲要求,又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之后都能达到。

教学重点确立刍议 篇3

在九年级,教材编写者特意安排了十一个序列的“学会读书”。作为第十个序列的“知人论世读经典”,这个单元节选的都是经典作品。众所周知,教师的阅读态度和方式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学生的阅读。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以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探究谁是真正的智者。

有人会说,智者为文中的河曲智叟。应该讲,智叟有其智慧的一面,要不然,也不会赢得智叟的声名。况且,确实如他所言,以愚公有限的年岁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比较困难,何况是完成移山之伟业呢?但是,他错就错在愚公对他的评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上。他固执地以为愚公难以完成这项事业,没有想到愚公子孙后代的后继努力。实际上,在探究愚公之“智”和智叟之“愚”上,就应该引导学生重点领悟这个“固”的内涵,甚至研习其对现代生活的警示意义。

愚公当然不愚,他是本文重点颂扬的对象,是智者。在笔者看来,愚公是一个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典范。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年龄将近九十的现实和局限——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移山重任,但是他并不固着于此,而是冲破常人甚至所谓智叟的思维局限性,想到他儿子、孙子……都可以延续自己的事业,直至完成既定的移山伟业。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愚公的“变”与“固”,在“变”中体会愚公超乎常人的智慧,在“固”之中体会愚公为完成既定目标的坚定与执着。这里的“变”与“固”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重点。

邻居家那个七八岁的小孩是个值得把玩的形象。作为一个刚刚换牙的小孩,这孩子“跳往助之”,可见其是自愿而乐意地去参加愚公一家从事的移山伟业的。作为一个胸无点墨的小孩,他没有智叟的现实,只是以其纯真和热情融入移山队伍之中。其实在他身上,隐含着两个智者形象。

一个是小孩的母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作为小孩的唯一亲人,她的思想必然左右儿子的行动。从京城流落于此的她与愚公面临着同样的生活困难,太行、王屋两座山影响了他们的出行,不能轻易地与外界沟通。虽然是孤弱母子,但是并未屈从于命运安排,而是从愚公的言行之中燃起生活之希望,毅然派遣年幼的儿子参加移山大业。可以想象,她应该是与愚公有着同样的决心和打算,也是想自己的子子孙孙坚定不移地从事这项工作的。这项决定有着与愚公同样的英明之处,同时又具备教育孤弱儿子的意义,能说这个母亲不智慧吗?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怎能忽略这个看似细微实则具有非凡意义的人物形象呢?

一个是作者——安排小孩形象的出现——是作者巧用匠心的体现。大家都知道,小孩代表着新生,是希望的化身。小孩的出现是对智叟言行的否定,喻示着当一个人对一个事物考虑过多或者自以为是之时,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小孩的出现是对愚公的肯定,喻示着他选择的方向很有希望,从事的事业有坚定的拥护者——不仅有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外姓的子女及后代。如果仅有自己家人的支持,愚公还真会被理解为愚蠢一家人的代言人;现在有了孤弱母子的支持,愚公一家的言动就变得具有普适意义。从中,我们能不体会到本文作者的高明之处吗?因此,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应该知道作者也是一名真正的智者。另外,从本文的写作技巧来看,作者也是用尽了心思。安排智叟的出现,是为了从反面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和智慧,远比单独对愚公形象的刻画来得高明。安排孤弱母子形象,与智叟对愚公的嘲笑形成鲜明对比,是对愚公形象的有力渲染烘托。安排愚公妻子的质疑,是愚公统一思想的重要过程,使得移山大业排除思想障碍,获得愈加坚定和更多层面的支持……在这样一篇简短的神话故事里,蕴含了如此众多的匠心设计,能说作者不是智者吗?当学生能领会到这些匠心之时,本文的重点不也就把握住了?

不得不说,操蛇之神与帝都是智者。作为山神,操蛇之神目睹愚公一帮人的不懈之举。他深知如果长此以往,自身赖以生存的资本——太行、王屋两座山将不复存在。因为愚公等人将会“叩石垦壤”,把这两座山肢解得体无完肤。帝是明智的,他感动于愚公等人的诚意,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两座山,分别安置于“朔东”和“雍南”,使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相较统治者的代言人“河曲智叟”,帝没有简单的嘲笑、劝阻,而是顺应民意,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使其安居乐业,而不是让其与自己对着干,这样的江山自然会更加稳固,我们能说帝不是智者吗?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又有多少师生明白这个道理呢?

一篇课文教学重点的确定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首先,教学重点的确定要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以本文为例,不少教师就以愚公的智慧与坚定为教学重点,显然是忽略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新课标建议的三维目标是个标杆。但在操作时,将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再层级化就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了。

其次,教学重点的确定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经典,《愚公移山》自然不仅有其思想价值(当然其中的思想价值也是多元的),还有这篇神话故事的记人、叙事技巧。在操作中,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都不可只取其一,忽略其余,特别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

最后,教学重点的确定要能引导学生多元探究。《愚公移山》下一个单元就要求学生学会“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重点的确定方面往往是多年如一,不知道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赏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为了便于课堂操作,可以将教学重点探究化。例如,本文就以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表述“探究谁是真正的智者”作为教学重点,兼顾了不同层面的学生,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愚公移山》里不仅有智叟这个假智者,还有愚公这个真智者,更有孤弱母子、操蛇之神与帝等被众多师生漠视的真智者。希望广大语文教师都能从本文获得启示,科学确定教学重点,竭力成为助推学生全面、科学发展的真智者。

英语写作教学刍议 篇4

英语写作跟汉语写作不同, 汉语是我们母语, 学生有写作的基础, 同时不存在词汇量不够的问题。学生在进行英语表达时, 遇到的问题是对句式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够、词性模糊。大部分学生采取汉语翻译式写作, 文章就是单词的堆砌。英语写作需要我们由浅入深, 慢慢积累, 不断反复训练, 从短文写起, 慢慢适应, 逐步过渡到写长文章。牛津英语教材安排了Main task (中心任务) ,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和词汇、语法, 完成写作任务, 让学生模仿着写作, 为学生写作开辟了捷径。

一、培养用英文写日记的习惯

用英文写日记, 不仅能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 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尤其是培养英文写作的思维能力。当然, 这种好习惯的形成和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写作初期学生常觉得无事可写,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 启发学生对任何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进行描写, 即使只有短短几句话, 也值得鼓励。另外, 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日记进行及时的批阅, 就日记内容与学生进行书面互动。这种沟通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愿望, 让学生逐渐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由于写日记是基于真实语境下的活动, 学生会有真情实感。即使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 学生也会通过查字典或询问等方法主动地解决,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我们先从造句出发, 让学生学说话, 指导学生把造句与语法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思想, 同时, 不断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文书籍, 指导学生把说话和阅读结合起来。

英语写作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初一抓起才会有效。除平时大量词、句、段训练外, 还应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和笔头写作能力:1.熟背英语课文、短语和句型,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忆重要短语和句型, 培养语感, 积累话题写作的素材。2.积累词汇。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素材, 通过长期积累来提高词汇量。3.收集英语写作各种题型的格式, 以及常用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型。4.坚持一句多译练习。在词汇教学中, 要坚持用英语解释新单词, 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积累, 加强表达方式多样性练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用发展的眼光评价赏识学生

教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阐明写作的要求和目标, 语言应简洁明了,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紧紧围绕写作的主题和给出的要点, 每个段落要有中心句。在引导学生审题时, 要让学生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明白哪些该写, 哪些可以略写, 并根据题目列好提纲进行写作, 做到详略得当, 中心突出。当然学生的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既可以模仿、复述, 也可以创造性地写有自己风格和想法的短文。教师要及时批阅, 最好是面批, 指出作文中出现的一些瑕疵或语法错误, 充分肯定作文中的闪光点, 并提出一些易于改进提高的合理化建议, 以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达到培养其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我们英语教师要学会欣赏, 可以范读, 也可以将学生的作文编辑成英语小报等, 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文章, 学生才会在愉悦的心情中, 去学习、去提高, 才会把英语写作看成一件乐事, 试想, 你还需担心他们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吗?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5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比较高强的科目,更是一门充满德育教育学科。要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阅读教学则是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动机

一、注重课堂朗读训练和评价,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有创意阅读”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感情的熏陶,而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的方式之一。对此,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阅读信心。

1.根据不同的朗读形式,给与贴切的评价。有感情的朗读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不同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根据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与贴切的评价,并适当启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快乐,自然而然的将饱满的感情释放并融汇到朗读之中。朗读成为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2.注重学困生、留守生朗读评价。在生活中,学困生、留守生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更渴求别人对他们学习的认可。针对这样的学生应常常鼓励他们: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这段话或文章,相信你下次会读得更多、更好。这样的语言会化解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的尴尬,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动机是愿望改变为行为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只有愿望而无动机,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他的愿望是无效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动机指向目标,它反映的是某种需求;动机指向行动它为获得需求满足而产生行动。我国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这个道理,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乐之”的程度,“乐之”的程度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烈,行动越坚决,维护行动的时间就越长久。所以说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动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阅读。

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1.品味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选入课本的文章,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要对作品熟读精思,并进行适当赏析和评价,这样可以启发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作者,更要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准确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3.比较初稿和定稿,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许多文章都是通过作者反复推敲修改后才定稿。阅读时如能找到初稿,拿出与定稿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做了修改,并反复思考作者为什么修改。对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往往会有人提出新的看法,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从中受到亲启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注重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通常来说,语文教师除了是相关知识的传播者以外,还是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搭建者。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Z文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为了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充当知识的设计者和搭建者,具体来说,教师不仅仅是要不断完善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最终使得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实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掌握阅读教学的规律性,方法正确且适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为了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语文教学活动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实际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按照每位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每位学生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五、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兴趣。初中生心理特点表明,课前激趣对学习非常重要。每学一篇文本前,教师都应该设计一段饱含情感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单纯就这一点激趣是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选择与文本主旨一致或接近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名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解文本的契合点,从心理上降低难度指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力求语言亲切生动、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力求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逐渐探索新型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6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是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优秀的经典名著或名篇,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丰富情感,学习成人立身的经验,这就是常说的“教书育人”。

1.知情启智。书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教授学习的内容大多属于人文方面,作品歌颂劳动人民的辉煌成就。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明确主人翁的精神世界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和深化自己的情感,在欣赏前人济世之德、创世之情中,萌生济世之志和报国之心。

2.明德立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的过程就是明达事理、开阔心胸的过程,就是读者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道德榜样,树立人生目标,规划人生道路。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学做好事、学做好人。学会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坦然做人。

二、借鉴传统阅读方法

回顾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就是语文教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先人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成就了现代教学智慧。在强调课堂教学改革和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传统阅读理论和经验仍具有借鉴意义。

1.熟读和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充分说明了熟读和背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熟读和背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和语言材料,充实语言信息库,在运用时信手拈来。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读书量、背诵一定量的优秀诗文,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2.学思结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也不是死读书。孔子就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朱熹强调“学贵有疑”,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诸如此类的观点,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新课标提倡自主质疑、释疑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得方法、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出发,这与古人提倡的方法异曲同工。

3.博览群书。古人学习语文,主张广泛涉猎。“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名论。后人也有许多博览群书的榜样,比如毛泽东、郭沫若等伟人和名家。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博览群书更具有现实意义。

诚然,传统语文教学存在一些严重弊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样论述:“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旧式教育能够培养出记诵广博的“活书橱”,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不能把国文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这种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做法,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时必须抛弃。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两大要点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独特的语言,阅读教学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具体说来有两大要点: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

1.读什么。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时有四个定位:一是阅读对象定位,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二是阅读类型定位,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完成欣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三是阅读阶段定位,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笔者会针对性地推荐阅读材料;四是阅读热点定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为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要符合社会变化的走向,适应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注意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除了指导学生读好教材中的范文,笔者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2.怎样读。教材内容由字、词、句、段构成,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入手。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认真去读,生成感悟。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首先是略读。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要求读通全文字词。笔者针对不同的课文设置特定的教案,如语言描述场景、创设教学情境、投影精彩画面、直观展示实物,或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补充文章的故事情节。这些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细读。这是从理解入手,要求读懂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主体、中心段、中心句。这样既掌握了内容,又把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最后是精读。抓住文章精华部分,反复读,要求读透文章意思。以上三点,是学会读书、提高鉴赏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中心小学)

小学作文教学刍议 篇7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 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 有“趣”才会“乐”才会“灵”。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有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宁可低一点, 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要把导师的架子放下来, 要用商量口气, 商量写什么, 怎样写, 怎么改, 如何评等等;3、评改要借一双“儿童手”。学生只要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留心观察, 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 每一件事, 每一处景物, 写起文章来文若泉涌, 滔滔不绝。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勤观察, 多练笔

要想解决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新异”, 在习以为常中去发现“特别”, 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选择, 以获取更深刻、更全面、更独到的认识。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活动过程, 细心体验其中情趣, 随时记录自己观察、体验的结果。此外,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写随笔、日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这些丰富多彩的瞬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因此, 要求学生随心所欲地用笔记、日记的方式去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善美假丑恶,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进入视野的人或事产生独特感受, 激起写作欲望,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佳作赏析, 提高水平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 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 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增长见识, 提高认识水平, 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我让读与写同步进行。让读促进着写, 让写反过来激励着读。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 无捷径可走, 只有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 才能做到出口成章, 妙笔生辉。

四、批改和讲评应做到及时、激励和激趣

凡是认真写作文的同学都希望能尽快知道老师对其作文的评价, 如果时间拖久了, 这种期待心理就会逐渐淡薄以至消失, 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从作文教学批改讲评角度来看, 作为老师, 无论工作多忙多累, 都应该即时批改, 即时讲评, 趁热打铁, 使批改和讲评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 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批改, 在批改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睁大眼睛寻找其闪光点, 特别是对作文功底差的学生更要实行微笑评价、鼓励评价, 对他们作文中哪怕是只有一个好词, 一个好句, 都要进行表扬、激励, 让他们享受、体验被褒扬的快乐,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起作文的兴趣。

小学作文教学刍议 篇8

一、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野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做了如下的尝试。由于生活阅历、经历的限制,加之家住农村,见到的东西很少,因此,学生每天写的日记除了写上山放牛、放羊,就是写上山割猪草,根本写不出具有新意的文章。我深思良久,小学生写不出新意的文章,其实责任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是我们没有把他们引导好,因为他们的生活面太狭窄,许多同学没有看见过斑马线,没看见过红绿灯。他们怎么可能写出一些新鲜的他们不熟悉的事情呢?于是我就让他们写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如回家去观察大白鹅,看看大白鹅的外表、生活习性、喜好、叫声等,通过自己的观察,描写一篇动物的文章。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还做了如下的尝试:

1. 我买了许多看图作文书,每天把书上的图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把画好的挂图挂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观察图后写作文。如我画了这么一幅漫画,一对双胞胎小狗,他们长得一模一样,一天他们去深林里参观哈哈镜,一只小狗照的是左边的凸镜,另一只小狗照的是右边的凹镜,两只小狗照了镜子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照凸镜的小狗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小不点,照凹镜的小狗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从此照凸镜的小狗变得垂头丧气,照凹镜的小狗变得趾高气扬,最后狗妈妈发现了两只小狗的变化,赶紧从街上买来了平面镜,两只小狗照了平面镜后,发现自己原来没有变化,又和好如初了。在学生看图时我加以引导,如这副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写,每部分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在这些段落中可能用到哪些词语,我和同学们讨论后写出提纲,并且分析哪些段落需要详写,哪些段落需要略写,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们的作文有所提高。

2. 引导学生多读,多观察。学生只有多读、多观察、多写,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如我在上五年级第八单元时,学习了《开国大典》,该单元的作文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场面描写。如何进行场面描写呢?虽然学习了《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但对学生来说场面描写是一片空白,于是我想到我们刚刚举行了一次“知识抢答赛”,就让学生们写“知识抢答赛”的情景。我和学生讨论如何写“知识抢答赛”的场面,首先“知识抢答赛”应分为几个场面:第一步写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应该略写;第二步写抢答赛分为抢答和必答两个部分,应该详写;第三步把镜头转向台下的观众,应该略写;第四步就是比赛结束。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其中在写抢答赛时,要对抢话筒的动作进行细节描写,如黎志洪,何博等人随时蹲跑姿势,准备去抢话筒,最后抢到话筒时的兴奋劲要进行细节描写。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把那天的场景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3. 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让他们把心中最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只有表达真情实感,才能是最感人的。如有一单元的作文就是敞开心扉,给爸爸妈妈说出心里话。我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文,他生在云南,长在云南,父母离异就随父亲来到贵州。当我要求他写下对爸爸妈妈的心里话时,他写道,他想回云南,回到他妈妈的身边;他写道他非常恨他的爸爸,有时和他爸爸吵架后,他想跳楼。看了他的作文,我胆战心惊,他是一个腼腆的男孩,但他的内心如此脆弱。我知道这是一棵受伤的小苗,于是我给他的作文批语: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如果你努力学习,你就会回到你的家乡,私下里我找他聊天,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现在他变得爱发言了。

二、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我在上课时,遇到优美的句子,或者好的短文,就让学生读和背诵,而且在布置学生作文时,给他们一些适合该篇作文的词语,让他们在作文中选用。“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作好了铺垫,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它能整理我们一天的思路,我们可以把自己不想对别人说的,或者感触深的,如遇到一个感人的场面,一次大扫除后的感受,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每天坚持写日记,他们的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及时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加快思想交流

以往都是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进行批改,其实,据我所知,很多学生写好作文后根本没有认真去修改,教师批改后,他们也只看看批语或者分数,根本不去看看教师是如何给他们修改的。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我在批改作文时,经常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修改,首先我让他们先读几遍习作,看看习作是否顺口,及时发现错漏之处,然后自己进行修改,修改后再读给我听,然后我又让他们重新习作,这样他们第二次习作就比第一次好得多。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9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透视,原因分析,读者意识,模仿写作

一、现状透视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权重已不言而喻。对此,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作了八点说明, 但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虽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投入很多, 但产出较少。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目前初中生的作文现状主要是:1.感情虚假, 常常无病呻吟, 缺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2.结构混乱, 条理不清, 谋篇布局随意性很大。3.语言枯燥乏味, 面目可憎, 毫无表现力。4.选材重复, 题材撞车现象司空见惯, 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素材。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在小学阶段作文写得尚不错的学生, 到了初中阶段作文质量却停滞不前, 甚至有后退的迹象, 作文中的童真童趣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八股腔, 这不能不说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悲哀。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 应该是多方面的。

1. 教学理念的偏移

在语文教学中, 人们对作文及作文教学的认识较片面, 从领导到家长到教师再到学生, 都对作文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只重分数不重素养。由于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 人们还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意识, 觉得语文成绩提高慢, 考试中偶然性大, 相反, 理科成绩提高较快, 并且在每次考试中, 成绩相对稳定, 所以语文拉不开差距常常成为人们轻视语文的理由。即使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讲, 有些语文老师, 包括一些学生, 认为作文教学的效果更慢, 所以他们宁愿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文本的阅读等方面花更多的功夫, 也不肯在作文上多花些时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 作文教学见效较慢, 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2. 教师作文指导和批改的简单化

目前, 很多教师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但在作文指导中, “指导—写作—批阅—点评”的僵化模式至今仍然盛行, 没有发挥出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以写作前的指导来说, 教师往往讲一些原则性的理论, 不太注重与文本阅读相结合, 大讲特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诸如感情要真挚, 内容要饱满, 情节要曲折, 语言要生动。但针对性训练却很少, 不能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展开作文教学活动, 作文课仍然是纸上谈兵, 学生写出的作文还是原来的水平, 久而久之, 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 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再就教师的作文批阅来看, 缺少个性化的作文点评, 常常写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 如“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乏味”、“选材陈旧”、“书写马虎”, 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一些教益。

三、解决途径

1.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尚处在心理彷徨期, 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教师应该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引导他们敢于、善于说真话, 抒真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也做了明确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 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换位思考, 是预设并靠近读者的意识, 可用一句话概括为“写给谁看的问题”。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读者不仅以阅读者的身份存在于任何一种文本之外, 而且以“隐性读者”的形式隐含在文本之中。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就是要学生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并让他们乐于理解和接受。写文章时总要想到这篇文章写完后给谁看的问题, 总要假想读者就坐在自己的旁边, 吕叔湘先生说过, 我写文章时总想到有一位读者就坐在我旁边看。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时的情况却是怎样呢?可用“目中无人”四个字来概括。不少学生把写作当作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考试的需要, 错误地认为作文就是写给老师的, 而老师也似乎成了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 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完后, 连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 更别提精雕细刻, 认真修改了。长此以往, 学生难以用一种坦诚、直率、诚实的态度去写作, 写作的内容也就没有了真实感。因为在学生的意识中, 读者对象几乎为零, 这样写作没有了倾诉对象, 没有了交流对象, 等于没有了读者对象。初中生作文中的很多问题, 小到遣词造句, 大到谋篇立意, 都需要进一步雕琢加工, 而这些工作都与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关。

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对读者意识也有精辟论述, 他在《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写道:“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如果学生“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 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 只马马虎虎地写下去”。由此看来,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要打破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模糊认识, 因为以往部分教师只关注作文教学中的“写什么”和“怎么写”, 而对于“为谁而写”即“写给谁看”却关注得太少。学生有了读者意识, 等于有了一个沟通与倾诉的对象, 能给自己的作文以明确的定位, 相当于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话语情境”。有时候, 为什么学生的日记和书信的质量比较高, 笔者以为原因就在此。

2.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针

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写作, 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假想读者, 如老师、同学、朋友、父母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 读者对象不同, 写作的内容、重心、表达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比如《谈幸福》这样的命题作文, 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误认为幸福就是有钱、有房、有车, 就可以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性情古怪, 内心封闭, 就可以谈谈幸福的意义;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是追求幸福而不断碰壁的人, 就可以阐述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样, 学生作文时便能增强针对性, 情感真挚, 思维活跃, 作文的效果就比较好。作文虽无太多的捷径, 但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最佳的捷径,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认为模仿是初中生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人们学习写作, 都离不开模仿。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崔灏《黄鹤楼》诗作的模仿。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模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模仿立意。立意, 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立意有高低之分, 平淡与新颖之分, 浅薄与深刻之分, 立意受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经验的提炼感悟等因素的制约, 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缺漏, 他们的文章难以有新颖深刻的立意, 所以, 教材中的文本, 包括一些优秀范文的立意, 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立意品位的有效办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事物、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使作文立意新颖深刻。比如, 可以模仿萧乾的《枣核》中的爱国情怀, 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至爱亲情, 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等等。

(2) 模仿结构。部分初中生作文时, 在谋篇布局方面带有“信天游”现象, 有如猪八戒踩西瓜皮, 遛到哪里算哪里。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模仿语段着手, 即由教师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规范的语段, 让学生在课上当堂模仿, 比如模仿写景的顺序、角度, 模仿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模仿议论语段的结构, 模仿应用文的固定格式。实践证明, 模仿语段结构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作文谋篇布局的基本技巧。比如对于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 笔者在指导学生了解它记游时的多角度变化及作用以后, 提示学生这一特点可以模仿借鉴, 就有学生写了《九寨沟记游》一文, 习作采用了写景时观察角度的多变化, 文章层次清晰,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模仿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外壳, 一篇立意、布局俱佳的文章, 也需要个性化、生动形象的语言。古人云,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就是这个道理。而语言的习得也需要从模仿开始, 可以模仿教材中的文本, 也可以模仿一些时文, 借鉴极富生命力的部分, 以丰富习作的语言, 使习作语言或生动典雅, 或简明朴实, 或明快酣畅, 要引导学生多模仿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 如朱自清、沈从文、梁衡、鲁迅、老舍、毕淑敏等, 他们的作品语言风格鲜明, 极富感染力、表现力, 会给学生很大的熏陶和启发。比如贾平凹的《月迹》的第三小节, 写月亮时所采用的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 活泼生动, 体现了童心奇妙的想象力。据此, 笔者让学生用类似的语言仿写一段晚上观察天空中星星的文字, 效果也很好。

当然, 以上三个方面的仿写在教学实际中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要根据不同学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文本综合进行。

中学语法教学刍议 篇10

一、中学语法教学困境及原因探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够“习得”语言, 通过语法“学得”语言似乎成为多余的负担。笔者曾经对三所城乡中学做过一项调查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 语法教学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师生对语法教学的认识有偏失、语法内容本身枯燥难懂, 以及现阶段的中学语法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这三个方面是语法教学的重大盲点。在调查中, 我们还发现, 语法教学已成为老师教学的盲区, 形成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分析。首先, 从宏观来看, 新课标的颁布对中学语法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课标更加倾向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再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这种追求素质教育的社会大前提下, 师生很容易产生一种观念, 即语法教学可有可无, 这种观点是有偏差的。其次, 从微观来看, 语法知识本身的枯燥难懂, 使很多教师及学生都望而生畏, 面对语法教学的枯燥难懂, 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语法简单化, 少提或者干脆不提, 这样对教师的深入研究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应该在正确解读新课标的前提下,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语法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使中学语法教学走出困境。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法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几对矛盾:应试性与综合性的矛盾、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矛盾、小课堂与大生活的矛盾。具体来说, 与传统教育将考试得高分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相比, 新时代下颁布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性的发展;与传统教育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相比, “审美”开始为学者及教师们所关注;与传统课堂注重传授书本知识相比,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与大生活的联系。由于新课标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矛盾, 因此很多老师及学者在解读新课标时产生了误区, 加之一直在普及素质教育, 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容易形成语文能力高于语文知识这种观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1) 新时期的语文也以学生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肯定不能称之为“协调发展”。新课标所提倡的必修选修两课并行的课程结构, 突破了以往只有单一必修课的课程结构, 仅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选修课本《语言文字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对原来学过的语法知识进行梳理, 更好地运用语言, 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 。新课标相对于原来的教学大纲而言, 不再把语法看做是刻板枯燥的知识, 更多地凸显出它的实用性。换言之, 新课标的理念是提倡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获得语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一言蔽之, 新课标的提出, 不能作为“淡化语法”的依据, 新课标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提倡与生活的联系。适当的语法教学可以使阅读和鉴赏更有深度, 表达和交流达到更好效果, 还可以让语言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自觉地避免常见的语法错误。在中学语文中, 要重视语法知识的培养, 不能单纯片面地强调培养能力,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 要对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变化规律,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改进中学语法教学的策略

在正确解读新课标的前提下, 我们还要改进教学方法, 以趣味性为指引, 以实用性为落脚点, 将深奥的语法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浅出, 让学生在“乐学”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应有的语法知识。

1. 注重语法学习与语文学习的结合

中学语法教学不同于大学的语言课程, 在中学里学习语法是学习语文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不能将学习语法与语文的其他内容分割开来, 语法知识应该融入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 尤其应该重视随文学习。

如在阅读教学中融入语法知识既可以学得语法知识,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课文思想的把握。新课标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 我们要能够运用包括语法知识在内的语文知识来理解文章中的句子, 体会各种句子的表现力,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孙犁先生的《荷花淀》, 塑造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人物, 表现这些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描写非常传神, 在描写抗战时期女人们的性格时, 有一处是这样的, “怎么了, 你?”———这句话是在水生刚从区上回来, 水生嫂善于察言观色, 感到事情有点蹊跷, 急切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时的问话。这是一个倒装句, 强调的是谓语“怎么了”, 表示水生嫂非常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换一种语法表达, “你怎么了?”, 就显得比较平常, 不能很好地体现水生嫂当时的心情与态度。我们可以抓住文中这样的典型句子, 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

2. 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学习”, 这种学习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教学过程, 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 不能很好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在语法教学中, 更是如此, 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客体, 教师通过“满堂灌”的形式, 把单句、复句的概念灌输给学生, 再辅以大量的练习, 或者高举语感教学的旗帜, 对语法教学避而不谈。要让语法教学有生命力, 教师就应该认清语文学习的本质, 对学生适时引导, 让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语法学习。

作为语文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要时刻明白语文是一门母语学习的课程, 关注学生“习得”母语的特点。在讲解语法的过程中, 没有必要把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运用自如的语法知识进行反复讲解, 如学生通过潜在的语法经验, 已经可以分辨出哪些词语属于名词, 就没有必要对名词的定义进行过深的讲解, 重点要对一些学生感到模糊且容易出错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如关联词的用法等。教师要意识到, 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最终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最终指向是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 做到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 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自身要对中学语法知识进行整合, 以教师有意识的系统的语法体系带动学生无意识的语感,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正确引导下进行, 具有可预测性。如“燕军扰乱奔走, 齐人追亡遂北。” (《史记》田单列传) , 可以推断出“亡”的大概意思是逃亡, 但“北”不太好推断, 可以引导学生从学过的句式结构出发进行思考, “追亡遂北”是两个动宾结构, “亡”与“北”都是名词, 基本同义, “亡”可以解释为逃亡者, 那么“北”字与其同义, 所以应该也是逃亡者、败逃者的意思。

总之, 要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 将学生已经感知的语法现象理性化, 最终能够自觉地运用语法知识指导语言运用。

3. 注重课内学习与生活运用的结合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 课内学习语法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 要让语法教学走出课堂的小圈子, 在生活运用中体现语文的价值。吕叔湘先生指出“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词、那是什么句, 更要着重讲用法。简单说, 就是少问几个‘什么?’, 多问几个‘怎么样?’, 打一个不太确切的比方, 让学生看到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标本室里的标本, 还有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 看它们怎么样在那里活动” (4) 。理性的语言规律参与了言语实践, 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和掌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被证实, 才是有用的、合理的, 语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 在课文中出现的例句都是一些典型的语法句子, 有助于总结语法知识, 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

教师要多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语法现象, 如一个小品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不是我送的。”如果加一个停顿, 就可以表达成“是, 不是我送的”, 不但意思变了, 句型也变了。用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达成: (1) 是不是我送的? (是不是我送的呢?) (2) 是不是我送的! (还用问吗, 当然是我送的了!) 语用效果截然不同, 由此, 会产生很多误会。

教无定法, 要时刻意识到, 语法教学不能以教授语法知识为归宿, 而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只有深刻领悟新课标的精髓, 紧紧遵循新课标关于语法教学要求的基本导向, 将语法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才能不断改进语法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

摘要:新课标颁布后, 中学语法知识地位的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应不应该“淡化”语法知识, 淡到什么程度, 这是大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作者认为, 解决中学语法教学问题, 要以新课标为导向, 立足中学语法教学现状, 改进教学方法, 使中学语法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语法教学,教学现状,原因探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S].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2]李维鼎.“母语”的“母”[J].语文学习, 2002 (9) .

[3]王尚文.谈“话”说“文”论“语文”[J].语文学习, 2005 (3) .

素描教学刍议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素描不只是表现形体,更重要的是表现对形体的看法与理解,让学生不单单注意如何去画,而且必须先解决观察方法的问题。

写实素描是我国造型基础练习的主体,因此尊重具体对象,使主观与客观统一,是素描教学的基本原则。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出来。

抽象形式的训练是基础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抽象与具象的训练相辅相成,写实练习的目的不只在于“应物象形”,而要透过真实外观的再现,发现抽象结构如何合乎形式美的规律。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认识能力、表现能力为目的,既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同时,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来源于客观物象,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画面。

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观察力

造型是素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素描训练中,应当要求学生不要迁就造型的错误,那种将错就错的态度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素描训练中常犯抓形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达物象特征的缺陷,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害的。

整体是素描教学的基本原则。它既体现在作画过程的始与终,又体现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是否整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高低。对每一课题的训练,应把“整体”摆在研究造型法则的首位。在素描教学的程序上也要体现服从整体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是素描训练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出发,先画整体后画局部,最后又回到整体。当画到局部时不仅要注意局部关系,而且也要注意到整体的效果,画局部实质也是画整体。

所以,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到整体关系,“整体-局部-整体”多次反复,一次比一次更整体,最后塑造出一个高度概括、完整的艺术形象。

三、培养学生写生、临摹、默写的能力

我认为,要想学好素描,学生应做到长短期结合,速写素描结合,临摹写生结合,并且做到多看、多想、多练。

1. 写生能力

写生强调观察、体验、分析、研究自然对象,认识并掌握它们的造型规律。如何将眼中所见的现实事物转换成美术的本体样式,转换成绘画的造型语言,或者转化为设计的视觉语言,写生是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方式。

2. 临摹能力

在引导学生看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临摹时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领会原作的真情实意及绘制过程,抓住重点。临摹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中造型观念的理解、认识与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艺术表现。

3. 默写能力

通常是对形象有较深入的熟悉和理解,对物体特征、结构及规律有十足把握,再凭记忆将形象画出来。经常默写有助于对中、长期作业的整体、深刻的认识,是锻炼理解力、记忆力和概括力的好方法。默写能力是素描教学综合能力的检验,与中国和西方绘画传统要求相符,是自由的创作阶段。

素描教学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素描教学的体系方法以及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将给素描教学提出新的问题。只要善于研究,善于反思,定能教学相长。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专业水平与艺术修养。相信只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素描教学必将开拓出新的天地。

刍议汉字书写教学 篇12

1 欣赏佳作, 培养兴趣

根据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 是一种推动人的行动的内在原因。古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现代我国教育家程颐也提出:“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俩位教育家所处不同时代, 都强调了兴趣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书法学习, 对于没有兴趣者而言是枯燥而乏味的。学生学习书法艺术, 必须使他们有浓烈的兴趣, 强烈的求学欲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不然将会半途而废, 前功尽弃。书法佳作欣赏是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火花。在学写前, 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先辈的钢笔书法佳作。有周宗毅的、有年轻书法家朱涛的, 也有邹恭白的, 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 有的秀丽、有的洒脱、有的钢劲有力。在欣赏中使他们获得了美的享受, 开拓了眼界, 他们从别人书法成就中得到启迪, 树立学习书法艺术的信心和决心。书法欣赏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心灵的感受, 更使他们通过书法的“形象”去认识、感悟作者的创作, 对成功者的追崇。同时明确自己以后学习书法艺术的努力目标和谋求实现目标的恒心。因此, 书法欣赏是对初学者的激励、鞭策和良好的前奏。

2 规范写字姿势, 书写正确方法

学生写字姿势的规范与否、书写的方法正确与否都决定着学生是否能练就一手好字。学生写字的姿势和握笔, 由于平时学生自身和有些老师家长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大多数学生姿势和握笔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规范。书写的姿势对于学生非常重要, 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 减轻疲劳, 提高写字水平, 而且还能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正常发育, 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形变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初学者必须纠正以往不正确的姿势和握笔, 让他们牢记住:身正眼平两臂齐, 双脚稳立着平地, 两腿微分与肩宽。写字做到三个一, 眼离纸面一尺远, 胸离书桌一横拳, 笔斜角度四十五, 笔尖距指一分间, 书写纸面不可斜, 指定掌虚要自然。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坐姿与握笔方法, 及时纠正不正确写字姿态和握笔。一旦形成不规范书写, 如同姿势和拿锯不好的锯木工, 即便线条画得最直也要锯歪, 这和写字同一个理。

3 先观察再书写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 读准字音,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去加深学生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读后, 指导其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构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指导认识字形结构, 让学生找一找这个字的关键笔划, 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如在教学带撇的字时, 先出示一些带撇的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字中瞥的特点, 比较它们写法上的的异同及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再练习写。在掌握一些瞥的基本写法之后, 再进一步教学稍有难度的带撇的字, 如:“爬”,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横撇和竖撇的不同及注意特点, 并说一说,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进行书写训练。

4 先示范再练习

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写字时, 先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 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如这个字是什么结构, 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 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 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如教写“人”字, “人”是个独体字, 第一笔是“撇”, 应在田字格竖中线上中部落笔, 先向右按, 然后向左下格中部撇出;第二笔是“捺”, 在田字格横线上部靠“撇”的地方落笔, 向右下格中部运笔, 稍作停顿, 然后向右平捺出锋, 做到“撇”中有尖, “捺”中有角, 点画分轻重。对于较复杂的笔画, 如“勹”、“乙”等, 要指导转折和笔的走向变化等等。这样一笔一笔地写, 一笔一笔地讲, 一笔一笔地教, 再对每个字中点画特点, 如横、竖的长短与直斜, 撇、捺的平斜与长短, 点的向背与大小等作具体指导。有些上下结构的字, 如“它”、全“、”写“、”夜“、”黑“等, 哪些字上大下小, 哪些字上下相等, 哪些字上宽下窄, 哪些上窄下宽;左右结构的字, 如”他“、”林“、”河“、”都“等, 哪些字左窄右宽, 哪些字左宽右窄, 哪些字左右相等, 哪些字左低右高, 哪些字左高右低;一些独体字如”月“、”四“等字形的长、扁、方等特点;一些合体字的穿插迎让、错落倚从、疏密收放及笔画变化, 都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仔细领会, 悉心模仿笔画运笔, 熟练掌握笔顺规则, 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5 渗透美育, 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更美

教学中要努力指导学生把写字延伸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对审美有了一定的认识, 书写时就获得了求美的巨大内驱力, 在求美中才能获得写好字的强大推动力, 使整个书写过程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每练一遍都能追求一个更高的标准。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写出正确、端正、整洁、具有一定美感的字。

6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6.1 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加自信

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大大增强了。上完课, 常常会问自己:我今天的字写的认真吗?速度快吗?仔细吗?写字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6.2 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

写字教学中, 由学生圈出同伴写得好的字, 加红圈, 由学生互相提出建议, 重写写得不好的字。这样一来, 学生写字特别用心, 速度也有所提高。同学们在互评时, 共同解决问题, 交流心得, 分享感受, 取长补短。通过学生互评作业,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字水平。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实践更证明, 在写字教学中, 不应只注重结果, 不应仅仅以写字的美观与否来评价他们的作业态度、学业成绩乃至个性、品德。而应关注他们写字过程中是否带有浓厚的兴趣, 是否全身心地投入, 是否从写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进而有所发展等。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写字教学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 必须经过师生持之以恒的持, 不断地实践操练, 不断地反复练习, 方能收获喜悦、修成正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对写字教学高度重视坚, 只要我们在写字教学中, 细化要求, 讲究写字的指导方法, 对学生进行科学地训练, 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达到预想的目的。作为教师应努力尝试不拘一格的科学的评价, 让学生爱上写字, 以写好汉字为荣, 并在写字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用书写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朗朗晴空。

参考文献

[1]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农村票据管理下一篇: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