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教学刍议(共8篇)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1
当前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以下几点做法,力求优化英语课堂教学:1.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并重;2.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3.巧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活化教材,使语言呈现情景化;4.巧用多媒体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实现当堂达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得我们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那么,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初中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就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英语课堂45分钟的教学更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浅谈几点粗浅做法: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并重
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未来世界教育技术的新趋向。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英语教学不再乏味、枯燥,把课堂上枯燥的内容以真实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更有益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教师及幻灯片的启发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各种发明的时间以及用途的特征。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会了重点句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最终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更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体会在情景中学、用的乐趣,因而他们可以自信、大胆地开口讲英语,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精神。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对于英语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若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会显得很抽象,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或图形,而且还能够动态地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等。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演绎、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概念并掌握事物与现象的原理及规律。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巧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活化教材,使语言呈现情景化
我们学英语就是为了实践运用,这是由语言是交流工具之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当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展示平台。
我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就是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用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学生急欲表现,兴致极高,效果极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新单词、新语言点的呈现,利用音频编辑配以相应的语句、发音。语句中的单词、音标、音标中的元音字母等重要部分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出,以便更加醒目,重点突出。这样动静结合,充满生气,活化了单词的呈现情景。学生都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思维、记忆、综合、比较及归纳的各个学习环境中来。
四、巧用多媒体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实现当堂达标
一堂成功的课并不能只看教师的教法多灵活多样,关键在于反馈如何。在反馈中,形式也应灵活,克服以往死记硬背的现象,要结合具体人、具体内容、不同情景,让学生借景生情、由情引境,促使他们当堂达标。
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未来世界教育技术的新趋向。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自己是一个促进、一个提高,它既可以提高自己运用计算机的水平与能力,为教育信息化的到来打下基础,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快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转变。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得我们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语言氛围,学习效率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2
一、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并能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手段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发现、采集与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分类、综合、查错与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组织与表达、存储与变换、控制与传输;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但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从技术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数字化:使得教学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多媒化:使得教学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容易,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得教材内容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资源全球化;利用因特网,使得全球资源能连成一体;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活动合作化。利用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网络环境为构建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1.文化思维层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基础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文化这个重要中介来完成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文化基础的深刻变革,对人们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阅读、写作和计算发生了裂变:阅读方式从传统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当文化教育的基石发生了裂变后,传统的教育体制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2.思想观念与体制模式的理论层次。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教育要适应这一变化,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体制,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体制上,要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在教育结构上,要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改革发展。要实现以上教育改革的三大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也已经成了一个瓶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从培训内容来看,国际范围内的教师培训经历了一个模式演进过程。最初的教师培训更多采用了“分离模式”(或称“技术中心模式”),这种培训往往着眼于计算机技术本身,以为教师们一旦掌握了技术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但实际上这种隐含的假设是不成立的。这种培训模式在效果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当前,研究者更多地强调“整合模式”,强调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而不是技术本身。
教师培训一般是开设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传授有关的知识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活动之中,使教师在培训中亲身经历和体验计算机化的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熟悉这种环境中的学习和教学。从整合培训模式的角度来看,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应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过程本身之中是教师培训的更重要的方面和途径。
在我国,教师在职前和在职的培训中不同程度地接触了一定的教育技术培训,但是从培训内容来看,长期以来的教师培训更多是关注技术本身的培训。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教师培训列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多数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能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大规模开展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我们必须尽快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框架和绩效标准加强指导和监控。国内学者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培训做了一定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该突出强调:(1)教学设计知識和技能;(2)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3)多媒体CAI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4)网络化远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五大模块:(1)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模块;(2)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模块;(3)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模块;(4)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模块;(5)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模块。
四、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不足及改进
1.培训时间短。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数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任务繁重。培训中大量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更多的教学时间,这跟学员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学习这两者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可以采取网上课程的办法,把培训内容放在网上,让教师一有时间就去学习,使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但这也有可能导致教师的培训时间无限度延长,所以对某一课程的学习要有规定的时间完成。
2.学员素质良莠不齐。接受培训的教师水平不均,甚至层次相差太大。针对接受培训的教师水平不均这种情况,可以在组织工作上做一些调整来加以配合,对学员进行调查,加以分流,把水平相当的受训者安排在同一个班进行培训。
3.专题讲座式的大规模培训。这样可以使受训者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高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并有利于统一管理。但这样,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学员的需要,影响传递效果,也不利于按需施教,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小班教育。
4.以教室为中心。教室培训主要是以教室为中心进行,大部分的课程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这是由于教师培训的受训者数量较大,为了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采用教室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式进行培训。但课堂教学更多提供的是理性的知识,无法给学员感性的认识,学员很难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应多安排观摩、参观等活动,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5.理论课程多,技术课程少。由于要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培训任务;技术的应用也要以理论的支持为基础,造成在课程的理论性方面讲得太多,而技术层面上的讲授与实践就比较少了,特别是培训中的上机培训机会也比较少。这也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包括教员(进行实践指导)和设备的缺乏。面对学员对技术的强烈需求和上机实践机会的强烈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增加教员(特别是进行实践指导的教员)和设备,或者尽量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也可分批安排学员进行上机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的目标是能够使教师们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训的目的不只是让受训的学科教师学会适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活动。总体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入,而且在思路和方法上与国际上的相关实践和研究有较大差异,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3
一、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并能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手段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发现、采集与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分类、综合、查错与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组织与表达、存储与变换、控制与传输;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支持, 但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而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从技术层面来看, 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数字化:使得教学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多媒化:使得教学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信息交流容易, 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从教育层面看,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 利用多媒体 (特别是超媒体技术) , 使得教材内容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资源全球化;利用因特网, 使得全球资源能连成一体;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活动合作化。利用网络环境, 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网络环境为构建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1. 文化思维层次。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基础的影响, 首先是通过文化这个重要中介来完成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文化基础的深刻变革, 对人们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阅读、写作和计算发生了裂变:阅读方式从传统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当文化教育的基石发生了裂变后, 传统的教育体制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2. 思想观念与体制模式的理论层次。
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传统教育要适应这一变化, 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体制, 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在人才培养观念上, 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体制上, 要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在教育结构上, 要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改革发展。要实现以上教育改革的三大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也已经成了一个瓶颈性问题, 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从培训内容来看, 国际范围内的教师培训经历了一个模式演进过程。最初的教师培训更多采用了“分离模式” (或称“技术中心模式”) , 这种培训往往着眼于计算机技术本身, 以为教师们一旦掌握了技术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但实际上这种隐含的假设是不成立的。这种培训模式在效果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当前, 研究者更多地强调“整合模式”, 强调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 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 而不是技术本身。
教师培训一般是开设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 传授有关的知识技能。除此之外, 还需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活动之中, 使教师在培训中亲身经历和体验计算机化的学习环境, 在此过程中, 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 熟悉这种环境中的学习和教学。从整合培训模式的角度来看,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过程本身之中是教师培训的更重要的方面和途径。
在我国, 教师在职前和在职的培训中不同程度地接触了一定的教育技术培训, 但是从培训内容来看, 长期以来的教师培训更多是关注技术本身的培训。当前, 我国政府已经将教师培训列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 大多数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能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大规模开展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我们必须尽快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框架和绩效标准加强指导和监控。国内学者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培训做了一定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该突出强调: (1) 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 (2) 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多媒体CAI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 (4) 网络化远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五大模块: (1)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模块; (2) 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模块; (3)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模块; (4)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模块; (5)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模块。
四、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不足及改进
1. 培训时间短。
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数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学校的工作任务繁重。培训中大量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更多的教学时间, 这跟学员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学习这两者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可以采取网上课程的办法, 把培训内容放在网上, 让教师一有时间就去学习, 使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但这也有可能导致教师的培训时间无限度延长, 所以对某一课程的学习要有规定的时间完成。
2. 学员素质良莠不齐。
接受培训的教师水平不均, 甚至层次相差太大。针对接受培训的教师水平不均这种情况, 可以在组织工作上做一些调整来加以配合, 对学员进行调查, 加以分流, 把水平相当的受训者安排在同一个班进行培训。
3. 专题讲座式的大规模培训。
这样可以使受训者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 有利于高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知识水平, 并有利于统一管理。但这样, 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无法满足所有学员的需要, 影响传递效果, 也不利于按需施教, 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考虑小班教育。
4. 以教室为中心。
教室培训主要是以教室为中心进行, 大部分的课程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这是由于教师培训的受训者数量较大, 为了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 采用教室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式进行培训。但课堂教学更多提供的是理性的知识, 无法给学员感性的认识, 学员很难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 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应多安排观摩、参观等活动, 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5. 理论课程多, 技术课程少。
由于要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 完成较大的培训任务;技术的应用也要以理论的支持为基础, 造成在课程的理论性方面讲得太多, 而技术层面上的讲授与实践就比较少了, 特别是培训中的上机培训机会也比较少。这也是由于条件的限制, 包括教员 (进行实践指导) 和设备的缺乏。面对学员对技术的强烈需求和上机实践机会的强烈要求,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增加教员 (特别是进行实践指导的教员) 和设备, 或者尽量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 也可分批安排学员进行上机实践。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4
烤烟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形成离不开气象条件, 烤烟生长季节内光、温、水对烤烟生长有很大影响。
1.1 温度
烟草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在8-38℃都能生长。日平均气温低于13~18℃将抑制烤烟生长, 并导致早花。七、八、九月的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20℃, 最适宜气温是20~25℃。据报道, 烤烟叶片成熟期间日均气温24~25℃, 持续30天, 对生产优势烟叶十分有利。烤烟最适宜和适宜区要求不小于10℃的积温大于2600℃, 若小于2600℃则为次适宜区。南方烟区温度适宜而热量丰富, 稳定通过20℃的日数均达70天以上, 对生产优质烟叶十分有利。
1.2 光照
光照不足和过强都不利于烟叶优质。充足而不过分强烈的光照, 能促进烟株稳健生长, 特别是成熟期, 要求多晴朗和煦而充足的光照, 以利于促进优质烟叶的形成。烟株正常生产需要每日10小时以上的充足光照。据调查, 优质烤烟大田期要求日照时数达500~700小时, 日照率大于或等于40%;采烤期280~400小时, 日照率大于或等于30%以上。如果低于300小时和100小时, 日照率低于25%, 生产的烟叶往往品质低劣。
1.3 降雨量
烤烟叶片大, 需要水多。水分条件与烤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关系密切。只有水分适当才能使烤烟正常生长, 并获得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烤烟大田生产期间要求月平均降雨量在100~130毫米比较合适, 而且, 分布要合理。移栽时雨水来临, 土壤湿润, 有利于还苗。伸根期要适度干旱, 以利生根。到旺生长期需水较多, 雨量充沛可促进烟株旺盛生长, 成熟期雨量应减少, 以利于烤烟适时成熟采收。
2 绥化市气候特点情况
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 具体地理位置是东经124°13′~128°30', 北纬45°3′~48°02'。绥化市海拔高度160~180米, 阶面宽而平坦, 微向河床倾斜, 坡度小于3°;高漫滩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 海拔高度155至175米, 漫滩宽阔, 地势平坦;低漫滩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 一般宽0.5至1公里。季分明, 雨热同期。冬季冰雪覆盖。夏季降雨集中, 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气候宜人。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3℃~4.0℃之间, ≥10℃积温2 400℃~2 700℃, 无霜期120~140天, 日照时数2 600~2 900小时。全市平均降水量483毫米。绥化市气候情况较适宜烤烟生产, 热量条件好, 日照较多, 洪涝和连阴雨影响较轻, 无干旱影响;烟叶成熟期, 热量充足。经过多年持续发展, 烟草行业已经成为绥化重要的经济产业, 在全市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烤烟管理工作的几项重点环节
3.1 集中统一, 商品化育苗
按照“集中育苗, 统一专人管理, 商品化运作模式”, 积极推行漂浮育苗, 为达到无毒壮苗标准, 育苗严格按照烤烟漂浮育苗技术规”实施, 在相对集中的坝心田妥善选好育苗场地, 按照规范合理的要求, 同时全面实施规模化连片种植, 大面积联动, 在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完成连片种植, 形成产业规模。
3.2 强化科技措施落实
3.21揭膜培土:严格按技术要求, 向种植户发放技术资料, 及时组织召开揭膜培土现场会, 提升揭膜面积比例。采取先揭除薄膜, 清除杂草、浇施石灰水, 然后进行双边培土, 理通排水沟, 搞好田间卫生。
3.2.2病虫防治:严格实行统防统治, 起苗时施送嫁药, 移栽时喷一次劲彪, 落膜培土时青枯灵兑肥料水浇施和浇一次石灰水。落膜结束喷一次毒消, 采用统一方法, 统一时间防治。
4 科技队伍的管理
根据种植面积、区域分布和新烟农多的实际, 积极聘用辅导员, 由辅导员负责配合乡村搞好宣传发动、面积落实、烟田规划, 育苗, 组织召开好责任片区的各种现场会, 深入田间指导好广大烟农烤烟生产。责任片区的划分, 打破村域界限, 结合烟区分布来划分。管理上, 实行请销假制度、定期分析会制度、考核制度等。通过制度管理, 辅导员都能按照工作要求进行生产技术指导。
5 科学烘烤, 分级扎把
及时建设和扩建卧式密集型烤房, 提升烘烤质量, 同时对下杆实施分类管理。烟叶出炉后, 先剔除与整杆水平不一致的烟叶, 单独堆放, 以减少同一堆烟中的等级数目。再按杆进行初分, 即将部位相同、质量相近、颜色相似、长短大体一致的叶片堆在一起, 做到三分开:部位分开、颜色分开、长短大小分开。坚持出一炉分一炉, 以免分级混级混部位。
绥化市具有良好的烤烟生产气候基础, 在科学实施气候适宜性区划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烤烟管理水平, 必将使绥化市烤烟生产工作再登新台阶。
摘要:烤烟对环境适应性广, 但反应敏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烟叶, 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差异。具体地讲, 一个地方是否适宜种植烤烟, 主要应分析当地的温度、光照、降雨量及土壤条件是否适宜。本文通过对烤烟优质适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分析, 指出了绥化市烤烟生产气候特点, 并对重点管理环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5
1 基于体系作战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实现作战要素的信息化。基于体系作战下, 需要将作战要素转化为信息力, 进而实现新型战斗力的转换, 这是现代化军事发展下作战能力生成的主要模式。对于军事指挥系统来讲, 基于各作战单元间本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需要将各项要素与信息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 进而为提升战斗力奠定基础。第二, 实现信息化系统下各作战要素的融合。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系统间的耦合能力, 进而将军事信息系统与其余信息进行整合, 为军事指挥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军事指挥的优势来赢取战机优势。第三, 实现以“行动为中心”这一指挥方式的转变。体系作战下, 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抓住作战时机, 以赢得作战优势地位, 就要求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在具备信息化系统基本性能的基础上, 实现战争准备的实案化, 进而转变战斗指挥形势以充分发挥出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2 体系作战条件下军事指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途径
2.1 实现以SOA为基础的软件架构
当前, 在现代化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下, 相应的军事信息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SOA软件结构则满足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求。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建构, 能够满足体系作战下对指挥信息系统所提出的高要求, 即以良好的兼容性与适应性为基础, 通过自身的灵活性来满足信息耦合需求, 并且反应速度较快, 能够为提高军事指挥的实效性并提高战斗力奠定基础。基于信息技术下, 相应的服务接口能够为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间的相互交互提供支撑, 进而通过信息耦合的实现为军事指挥的高校落实奠定基础。所谓的面向服务指的是以高度集成为基础, 进而服务于同一的指挥平台, 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以满足实际操作之需。
2.2 实现信息栅格化体系结构的搭建
基于体系作战下, 战斗模式发生了转变, 相应的战斗力随之大幅度提升, 之所以能够实现战斗力的提升, 原因在于指挥信息系统以自身的动态化化特点, 通过网络化格局的搭建为作战指挥的完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体系作战下, 采用信息指挥系统需要在灵活多变的战事下实现对各项作战任务的随机应变, 以预案的完善制定来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 确保在面对繁琐作战信息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实现完善处理。与此同时, 在体系作战条件下, 相应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要能够与其他信息资源相融合, 进而通过动态链接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以信息栅格体系结构来满足实际需求。这一结构体系以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与分布式特点来实现的, 通过对软硬件设备的一体化融合来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良好交互, 这种技术性的支撑能够为从根本上提高作战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2.3 构建模拟仿真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训练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注重军事训练, 以提高军事部队整体的战斗能力, 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模拟仿真训练来实现。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构建出来自实战的模拟训练模式, 进而营造出实战环境, 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来提高作战指挥人员的能力素质, 使其在模拟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 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奠定基础。为了确保充分的发挥出基于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下模拟训练的作用, 需要以构建完善的仿真作战模型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与相关联的其他信息系统相连接, 进而通过系统的高度耦合来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然后从体系化作战条件出发, 实现对这一系统与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以充分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战训功能。
2.4 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功能
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从当前指挥系统信息资源实际所发挥出的效用看, 由于并未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与共享, 因此, 相应的功能与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在于信息管理功能的发挥程度。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就需要以专门数据中心的构建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优化配置来提高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进而为实现军事作战指挥信息的科学流动并提高信息服务的集约化水准奠定基础。
3 结论
综上所述, 基于体系作战下, 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能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军事的步伐并提高军事战斗力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构建这一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需要本着体系作战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以SOA软件构建的搭建、信息栅各化体系结构的生成、模拟仿真训练模式的构建以及信息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为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军事作战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往的机械化作战逐渐演变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而基于体系作战条件, 要想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以满足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系作战,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滨, 姜明远, 宁波.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军事, 2007 (11) :57-60.
[2]童哲, 王小涛.科学推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政治工作建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1 (4) :35-37.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6
一、中小学会计电算化实施后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中小学校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与开展会计电算化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 由于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前, 学校内部控制设置是以会计手工操作为基础的, 因此, 原有的内部控制条款与会计电算化操作要求必然存在不配套情形, 有的还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改变。
1.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对象
中小学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的纸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均实行了电子化, 这就使得传统的以手工核对单据账本为主的内部控制方式必须作出适度调整, 因此,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重点是确保各种业务基础数据的录入正确, 操作规范, 内部控制的对象也应调整为对会计业务操作人员的控制。
2.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流程
会计电算化实施之前, 中小学会计操作业务, 如记账凭证的借贷平衡检验、发生额及期末余额的检查、不同业务间及不同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的检查等均需手工完成。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这部分工作改由会计信息系统依据会计人员录入的原始数据来完成, 而会计人员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原始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和审核,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 同样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流程。
3.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稽核机制
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 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 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 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 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和审核复查机制, 从而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实行电算化后, 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 相关手续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统一执行, 因此, 会计工作的分工、岗位职责、权限也必将发生变化。
二、中小学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会计电算化实施后, 学校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有了质的变化, 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岗位职责划分提出了新要求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因业务处理以电算化系统为主, 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会计职责的集中, 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 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岗位职责划分必须重新加以思考。
2.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数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手工会计环境下, 中小学经济业务发生根据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如有修改均留有痕迹, 而且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的复核签章。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 会计凭证的数据通过电子信息直接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 数据修改不留痕迹, 给内部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同时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3.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内部审计监督提出了新要求
当下,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计算机审计尚未普及, 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不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条件下的会计运行不熟悉, 因此, 对出现的相关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
三、中小学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1. 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岗位设置的控制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减少差错, 防范舞弊行为, 这一控制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是否合理, 是否坚持了不相容职务相互È分‹ˆ#‹离#的原则。对此, 笔者认为,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组织控制, 各机构之间和各个岗位之间, 必须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严禁一人多岗, 身兼数职的“一肩挑”;要根据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要求, 结合内部控制的新要求, 科学设置会计岗位, 明确相关职责, 形成互为控制、职责分明的会计管理系统。
2.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整个会计控制的核心, 主要包括会计凭证制度、完整的账簿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账簿核对制度、原始记录的管理与岗位交接制度、科学的收支预算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等。因此, 中小学校要在严格执行《会计法》以及《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的同时, 还要结合学校实际, 研究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落实。
3. 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授权批准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使所执行的每项经济业务都经恰当授权, 特别是对货币资金支出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大额的货币资金支出必须经过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批, 以确保货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需要审批的财务活动, 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 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意见办理业务。要明确内部稽核组织形式、具体分工、职责权限, 规范审核凭证、复核账簿报表的方法。
4. 要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学校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是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 因此, 加强对学校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坚持持证上岗是十分必要。同时, 还要加强专业资格考评制度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学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笔者还认为, 加强中小学会计人员培训, 不但要让其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 还应让其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后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要求, 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流转程序。
5. 要进一步做好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7
一、规划开发生态化
旅游业是以招徕吸引客源地居民前往旅游地游览观光, 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或愉悦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回报的产业, 而要构建旅游吸引,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旅游业开展业务的条件。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 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 或者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 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 过度地接待游客, 违背了生态学规律, 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 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 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 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 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单位也不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 在景区大量修建楼堂会所或者索道等辅助设施, 甚或修建现代化的定居点, 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牌警告、勒令整改。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规划的错误带来的是开发建设的错误, 而这种错误或已被整改, 或必然被整改, 而那些错误决策的“战果”就是对资源、能源极大的浪费。当我们看到景区整改, 大量建筑被拆掉的时候, 不仅要扪心自问, 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所以, 科学的规划是减少浪费的基础, 也是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与基础, 所谓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 要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 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 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 并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使开发建设的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要遵循以上原则, 只是要把生态学理论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生态化的规划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开发思想和态度, 更要有科学的生态学指标和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技术做后盾。要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 采用节能降耗技术, 减少能源使用,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与传统的统一, 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代发展需求满足和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可能性的有机统一, 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生产节能化
这里的生产包括酒店、景区等硬件建设, 交通、餐饮、购物、游览、娱乐、住宿等依托有关设施提供的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等过程参与企业, 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原料、服务和半成品供应的供应商系统在内的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 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替代其他产业, 达到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饭店方面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现象还相当突出。尤其是酒店奢华之风盛行, 极大地增加了碳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 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 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 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旅游开发中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很粗放, 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严重不足, 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 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旅游交通中形成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 比如喷气式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 汽车每行驶10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近18公斤。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 旅游业 (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 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 其中运输业占2%, 纯旅游业占3%。低碳经济要求旅游业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 使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化。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豪华奢侈、大拆大建、粗放发展的思路, 要靠自然、靠特色、靠文化、靠服务来丰富我们的产品, 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而不是奢华的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 加速包括飞机在内的运输工具的更新, 让低效能的设施或落后的运作模式退出行业。酒店要进行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 倡导使用节能建材, 推广节能电器, 实行能源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使用新能源, 特别是要推广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供给单位都要注意加入生产节能化的行列, 共同为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宏伟目标努力。
三、旅游管理精细化
一方面旅游经济要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业要节能减排,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 一方面要投入科技力量, 用先进的科技装配服务设施设备, 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另一方面就要靠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 向管理要效益, 同时我们旅游业也要向管理要可持续发展。由于管理的不慎, 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 污染严重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资料显示, 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降耗40%以上, 因此, 低碳经济条件下管理必须走精细化道路, 精细化管理是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双实现目的的必然选择。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 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作为一种管理文化, 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 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强化链接协作管理,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模式, 多被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 但是政府宏观管理也要倡导精细化。要强化行业规范, 明确工作标准, 加强行业督导, 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执行到位, 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 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 加大督察力度, 使酒店企业切实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 加强对旅游业及其上游产业、辅助产业和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格管理措施, 深入开展零盲点管理。另外, 还要在广泛调查、全面论证的前提下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予以支持。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讲, 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改变, 努力从“低、小、散”的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细节上下功夫。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推广使用节能电器, 避免使用或少使用包括一次性筷子等在内的一次性物品, 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一次性使用变成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要注意废弃物的分类收集,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推广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 比如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 用纸餐具代替塑料餐具等。要在精细化的要求下强化设施管理、原料管理和加工服务过程管理,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 高效能工作等活动。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 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都要具体、明确, 要突出责任的量化、细化, 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尽职、到位, 要实行适时考核制度, 使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 及时发现问题, 严格追究责任。要注重管理的细节, 把节能降耗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 使生产和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精、准、细、严”, 以达到包括饭店、交通和景区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旅游消费环保化
不仅通过对规划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要求旅游者树立环保消费的理念, 增进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 强化其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 使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 以实现低碳旅游。旅游者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 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可以不乘飞机或者少乘飞机, 乘直达飞机, 减少飞机的起降, 乘飞机少带行李;减少自驾游, 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 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住宿时挑选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 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 选择淋浴、洗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洗衣机甩干, 旅途中少使用空调, 不用一次性餐具, 自觉捡拾遗弃垃圾, 维护景区清洁卫生, 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等。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计算自己的碳排放, 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 “绿色教育”还有待于普及和深化,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等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我国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 环保知识和环保旅游的行为方式知之甚少, 自驾车旅游潮流风起云涌, 在旅游活动中诸如乱刻乱划、乱攀乱踏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主动放弃“享受”标准, 选择低能耗、低污染旅游产品的意识还不强烈, 而颇为时尚的“碳补偿”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更是雾中花、水中月, 遥不可及。如果说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容易达到的话, 而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理性消费, 使自身行为符合低碳旅游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政府的旅游、环保等部门做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大众传媒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 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教育、引导旅游者进行环保型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旅游产品的设计, 旅游项目的布局, 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包括服务特色的取向等都要体现环保消费的导向, 大力开展生态旅游, 强化旅游者的生态教育, 使旅游业从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走向生态旅游时代。
摘要:低碳经济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走规划开发生态化、旅游生产节能化、旅游管理精细化和旅游消费环保化道路, 使旅游业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4E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平, 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2].马驰, 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 2009 (7)
[3].鲍健强, 苗阳, 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9.23
[5].刘啸.论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5)
[6].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http://www.davost.com/Intelience/Epert/2010/03/01/1117217875.html.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源整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开放性的特征日益彰显出来。相邻的经济体之间不断地连片聚集,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圈,并成为助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保持区域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必须解决资源在空间范围内的优化整合问题。
构建一种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源整合模式,在资源整合的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有序结合,在资源整合的内容上协调好“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关系,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又是中国连接东盟的“桥头堡”,东南亚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唯一接合部,具有丰富的区内外资源便利条件。
1 资源整合的模式: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问题,从一开始它就必须克服资源在空间范围内的流转问题,因为资源在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不同政策和制度所形成的行政“壁垒”,尤其在跨区域资源整合时,这种“壁垒”的障碍作用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不同区域间政策和制度的对接,疏通资源流转的渠道,消除资源流转的障碍,让资源在空间范围内高效流转,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和资源整合的具体执行者,自主决定资源整合的目标、类型和数量等内容。
1.1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中扮演着组织和引导者的角色。它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需要一系列政府政策的支持。比如政府为支持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诸如减免税收、降低土地转让价格等优惠政策,目前发展较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圈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正式建设始于2008年国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施行,它意味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1]。在此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当中,从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到2012年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贸易成交额达135.68亿美元,国际合作项目合同投资额573.76亿美元,国内合作项目合同投资额达5 561.14亿元[2],这些资金资源的引进,与政府有意识的政策引导密不可分。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力支持。资源整合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资源优势上的互补,这就需要政府在交通设施、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布局等方面建设并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形成对这些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比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空中中转港工程”,即以南宁、桂林、北海广西三大空港为平台,全面拓展广西与我国其他省、区、市,以及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空中运输通道,将广西空港建设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两大板块的重要中转港。还有海上黄金通道工程,即以北部湾广西沿海港口群为基点,联合泛北部湾地区港口群,建立扇形放射状、比较发达的泛北部湾海上交通网络。诸如此类的浩大工程,不是某一企业或企业团体所能独立承担的,必须由政府牵头组织和实施才能完成。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需要政府对各方利益的协调。在资源整合中,不同区域间或同一区域中的不同的企业主体,会因各自的利益差异出现分歧,这就需要政府能够充当一个居间协调的角色,避免这些分歧的扩大。在跨国经济合作时,政府通过对关税、技术、外汇、配额等进行管控,引导产品和要素等资源在区域间的有效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比如广西区政府与东盟各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机制合作协议,包括《广西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会谈纪要》《广西与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关于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会谈纪要》《广西与新加坡贸工部会谈纪要》等[3],正是政府间一系列协议的签订才保证了跨区域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
1.2 努力强化企业在资源整合中的主体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整合的微观主体是各种市场经济组织——企业,因此在对区域内或区域间的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强化企业在资源整合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其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整合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资源,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为资源整合提供政策导向和基础服务的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整合有效空间范围内的资源,使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009年5月19日,广东省在广西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正式开工建设广东省跨省设立的产业集群转移园区——友谊关工业园(广东)加工区,根据总体规划,加工区固定资产总投资约75亿元,建成后预计年实现工业产值155亿元,实现税利约8亿元,安排就业3万~5万人,成为广东省迄今为止在广西投资最大、面向东盟市场的制造业基地。该产业集群转移园区就是在“政府主导、商会组织、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推动下建成的。它的建成,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资源整合、共拓东盟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体之间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典范。再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相关企业就应该面向区外整合环保技术、生物能源等高科技产业方面的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生态农业、食品工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资金短缺、高技术人才缺乏等。这就要求区域内企业从实际需要出发,将区内外的相关资源整合优化,以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目的。归结起来讲,政府的导向作用并不能全面和直接地满足企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它只是为企业的资源整合提供平台和服务,而企业才是最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和资源需求的,只有企业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整合资源,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资源整合的空间结构: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有序结合
由于区域内和区域间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和完善区域空间结构,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经的途径,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4])的必然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的地理空间分布特点,在完善资源整合的空间结构时可以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其中区域间还可以依据区域边界是否跨国划分为国内区域间和国际区域间两种。
2.1 立足于区域内已有的优势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必须立足于区域内已有的优势资源,这样才能在发挥已有优势的前提下,取得与外部资源的叠加效应,发挥有限资源的“整体效应”。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不但具有时空距离上的优势,同时还分享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策支持等带来的便利。如前所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岸线资源(拥有大陆海岸线1 595 km)、矿产资源(初步预测其油气资源量为12.59亿t)、能源资源(海洋能源的总储量高达92万kW)、淡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优势资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便利[5]。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就是充分开发上述优势资源,物尽其用。事实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这些优势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如岸线资源,大陆海岸线约1 595 km,目前仅开发不到10%;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更低,其中2 906 km2可供开发,目前开发率仅为2.18%;此外,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导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因此,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当务之急是立足于充分发掘区域内资源优势的潜能。在开放开发的时代环境下,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内外兼顾,取长补短,完善和优化资源整合结构,才能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2 面向多区域经济发展圈整合资源
面向邻近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圈进行资源整合,既包括相邻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包括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空间范围内吸收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形成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资源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虽然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因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需要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正是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为依托不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对象、扩展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整合空间的过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区域发展的合作伙伴主要是负责对口援建的江苏省。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主要转向了与西南六省区的合作,同时还实现了与中南、东部地区的联合,参与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合作,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态势。前述这些对象无疑都将成为广西推动自身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资源整合时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
此外,北部湾经济区毗邻东南亚各国的独特地理位置,也要求广西将自身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放到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中,通过国际间的协同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将广西经济区域和北部湾经济区纳入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的架构之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自由贸易区带来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整合空间。
3 资源整合的内容:“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并重
资源整合的内容,即资源整合所指向的客体。从资源自身的存在形态上讲,需要整合的资源主要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种,两者不可偏废,在资源整合中应力求形成“软硬资源”协调有序的态势,以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1“软件资源”整合
所谓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软件资源”是指发展战略、经营模式、服务理念、人员素养等非设备性元素的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首要考虑的是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资源进行整合的新模式,尤其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摒弃先前以高投入、高能耗为代价追求物质总量增长的“以物为主”的发展模式,而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向主要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以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型,将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深度开发,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软件资源进行整合的核心是科技和人才的整合,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则是科技的第一生产力,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引进,就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软件资源上明显先天不足,尤其在科技和人才方面。2011年4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规划》曾就区域内的人才开发和区域间的人才交流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加强区域内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推进与东盟、“珠三角”等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实施人才开发工程,如培养重点工程、紧缺专业、公共管理与服务型人才。”[6]在保证不断培养和引入人才资源的同时,也要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及科学的经营理念。只有将这些软件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才能保证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硬件资源的合理开发
所谓的“硬件资源”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生产经营的各种有形的物质,一般包括物质生产资料、基础设施、资金和生产设备等。物质生产资料具体是指海洋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在对其进行整合开发时,要结合相关的软件资源,例如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硬件资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方面,在政府主导下,构建港口、铁路、航空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在资金和生产设备的投入等方面,除积极寻求国家对广西北部湾区域建设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上应有的资金支持外,还应通过扩大开放、广开资金渠道,大力引进区域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深化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开发并重外,还应对两者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发挥资源整合的最大效应。例如人才和技术的引进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具有针对性;资源的开发、资金的引入使用也必须符合“以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1]郑盛丰,庞革平,田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N].人民日报,2008-02-22(1).
2[2]中国经济网.中国·东盟博览会改变广西抓住机遇“惊天大变”[EB/OL].http://expo.ce.cn/newmain/roll/201303/01/t20130301_ 24158245 shtml.2013-03-01.
3[3]龙裕伟.广西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98.
4[4]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5[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源优势[EB/OL].http://www gxzf.gov cn/zjgx/gxbbw/,2011-04-12.
6[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规划[EB/OL].http://www gxzf.gov cn/zjgx/gxbbw/,2011-04-11.
7[1]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陈宗兴,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2]龙裕伟.广西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条件反射教学刍议】推荐阅读:
条件反射成语解析01-16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2-26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12-01
教学条件06-10
教学实施条件09-07
小班教学条件01-26
反射模型06-12
反射特性06-23
计算反射09-14
反射衰减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