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024-06-2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精选12篇)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1

摘要:本文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总结校内实验实训室 (基地) 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探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0 引言

我院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的大力支持,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等五个项目的建设, 中央财政拨款、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财政配套、行业企业支持、学院自筹四项合计投入资金约8700万元, 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 (基地) 128个, 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 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033.95万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2个,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1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 我院实习实训条件更加完善。模式上, 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拨款和地方配套资金, 同时通过合作共建、捐赠、准捐赠等方式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规模上,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亿元、生均值过万元, 在自治区高校名列前茅;结构上, 形成了基础实验实训室、模拟和仿真实训室、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多样式实训环境;功能上, 具备了满足教学需要、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进行产品生产加工的多元功能。

1.1

在结构上, 建成了基础实验实训室、模拟仿真实训室、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 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与企业深入合作, 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专业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职业资格技能培训、综合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系统设计、精心编排, 按照“职业通用技能 (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达到加强专业认识、夯实专业基础的目的) ———职业核心技能 (通过专项技能训练、轮岗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达到相应职业资格要求) ———职业综合技能 (通过在企业生产环境下的岗位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层能力递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逐级提高。

在实验实训室 (基地) 的建设过程中, 严格按照学院“三层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建设, 合理布局, 充分考虑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需要, 建成了多结构的实验实训室 (基地) 。

1.2

在功能上, 建成了能够满足多方需求的实验实训室 (基地) 从2008年开始, 我院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 本着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原则, 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对外技术服务、承担对外产品加工等服务地方经济的任务, 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 随着实训条件的逐步改善, 为我院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教科研环境, 进而为对外承担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提供了人才保障和设备条件保障。

1.2.1 累计完成企业员工技能培训3982人次、教育部

及行业师资培训275人次、其它各类社会培训17049人次、校内培训16902人次。目前, 我院已成为“自治区第一批盟市级定点培训机构”、“内蒙古总工会‘农民工’业余学校”、“包头市第一批实施就业培训项目定点机构”、“包头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包头市农村牧区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包头市首批高技能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包头市退伍军人培训基地”、“包头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1.2.2 以重点专业为依托, 学院与企业联合先后成立

了“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等11个技术服务中心, 构建了与包头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布局相衔接的多元服务平台, 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 学院与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青山区技术服务中心”。作为包头市旗县区和高校合作的首家科技服务机构, “中心”的成立搭建了“政、校、企”合作平台, 拓宽了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

1.2.3 我院10万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达到253台,

价值7000余万元, 其中包括价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多功能激光焊接机1台、五轴五联动高速数控机床2台、卧式四轴加工中心1台;包括精密仪器如三坐标测量机3台、焊接机器人3台、汽车综合分析仪1套、高压真空淬火炉1套;包括大批数控机床、普通机床、焊机、汽车检测维修设备、液压设备、锻压设备等。为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价值, 各教学系部在完成教学、科研、培训等任务后, 积极为企业开展了来料加工和检测鉴定业务, 这些创收在学院财务的统一管理下, 主要部分又用于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设备维护中, 形成了良性循环。

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需的环境, 是完成人才培养最后一个环节的重要保障条件, 也是我院“三层能力递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 因此, 学院积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稳定和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院主要通过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毕业生、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途径为企业服务, 让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受益、达到共赢的目的。

(1) 2012年, 我院培养合格毕业生3204人, 就业3088人, 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就业2427人, 占毕业总人数的78.59%;在包头地区就业1455人, 占毕业总人数的47.12%, 在合作企业就业1586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1.36%。

(2) 2013年, 我院接受一机集团、北重集团、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包头西贝餐饮公司等合作企业派来培训员工570人, 受到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

(3) 我院张汝贵老师为包头北方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研制的“感应加热复式压装机”, 年创造产值8000余万元, 填补了我国“重型载重车桥壳以及平衡悬挂”总成安装设备的空白。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学院紧紧依托一机集团和北重集团两个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 密切联系位于学校周围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同时积极拓展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全国的大中型企业。先后建立起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2个, 其中包头及周边地区企业196家, 形成了“厂校圈”、“园中校”、“厂中校”等良好格局。

(1) “厂校圈”格局。我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包头机械工业学校, 学校成立的主旨是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内蒙古一机集团和北方重工集团两个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学院与两企业位置紧邻, 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厂校圈”格局, 建立了相依共存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50多年来, 学院作为两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已累计为企业培养人才11000余人。目前企业在职职工中, 有近4000人是我院毕业生。两企业也成为学院最重要的校外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师资培养和技术研发基地, 同时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 学院与企业紧密协作, 共同发挥地缘、业缘优势, 联合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尤其对包头市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和领军作用。

(2) “园中校”格局。我院的新校区建设在位于包头市青山区, 占地近50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内, 与园区同时建设、同时发展, 学院凭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声誉入驻园区后, “园中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快速搭建, 一系列校企合作事项迅速展开, 学院成为园区“大创新、大发展”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基地。“园中校”的建设格局成为包头市校企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

目前, 学院两校区 (相距6公里) 办学, 呼得木林校区毗邻两大企业集团, 建华路校区地处装备制造园区, “厂校圈”和“园中校”的独特格局, 使学院与包头这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紧紧相依, 同生共长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3) 共建“厂中校”。从1998年开始, 学院与北重集团合作, 立足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 共建“厂中校”。在办学场所上, 北重集团以其培训中心为基础, 解决学生食宿、教学、课外活动等问题, 学生与企业员工在相同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生活。在教学实施上, 理论课教学方面由学院选派教师和集团培训中心专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方面, 学生实训和实习全部在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实践教学场所进行, 教师均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 如今学院与北重集团的“厂中校”模式已经相对成熟, 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oUFd4oa4n8cHaVFvSWBEOvlCAzUi63utcmBVkEbX3KEZr0W-NQskKGPzRvmvN8JFcLTHwEKP-A6EVXGIVu0a.

[2]实践教学[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EoHVI7p97NiuxuDAhjNR6X322HI-bvGS74iL1vJopIBaVhyoVv1kKpM_qixIIK1.

[3]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6-11-14 (1) .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2

一、文件资料:

1、发改委的项目批复(立项)或备案凭证;

2、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国土局:土地使用权证;

5、公司(房地产资质证书)、验资?公司主要材料?

6、本项目招投标申请审批表(发改委)。

二、施工前准备工作:

1、场地:水、路、电;

2、拆迁工作(时间、谁拆、赔偿问题);

3、施工图纸;

4、政府的有关规费交纳否?

5、施工企业进场报备问题?

三、合同条款:

1、总投资额、垫资额、工期、质量?

2、垫资完成后的付款?

3、月进度付至%?

4、取费标准?

5、执行定额?

6、有无下浮?

7、有无合同保证金?

8、违约责任?

9、材料价格的确定(信息价?协商价?)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3

【摘要】本文根据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从教学大纲、教材、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等几个方面的建设论述了《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条件的建设过程。

【关键词】教学条件建设 理论力学 教学大纲 教材 课件 习题集 试题库

【Abstract】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specialty training target discusses teaching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course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syllabus of teaching files, teaching materiasl construction, courseware, exercises Library, examination question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ferences to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ditions; Theoretical Mechanics; teaching syllabus;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ware; exercises library; examination question library

【中图分类号】O31-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0-01

独立学院虽与母体高校共享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但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思路。笔者所在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其机械类专业培养思路定位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和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石油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机械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生产一线”的工程师[1]。培养目标不同于其母体高校,并且此类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比较薄弱。为了不出现授课方式与听授对象拖节的问题,《理论力学》课程专门进行课程建设非常必要。

《理论力学》是机械类等工科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是后续各力学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2]。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能够把简单的工程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应用本课程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处理工程问题的一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此学习要求,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探讨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条件的建设方法。

1.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建设

由于现行《理论力学》教材中有较多内容与《高中物理》及《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知识重叠,因此需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的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理论力学》。总课时定为56学时,笔者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合理安排章节顺序,令其更加符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在此,分三部分举例说明:

1.1静力学

在当前学时较少的限制条件情况下,加强静力学内容的讲解与练习,对机械类专业学生都是必要的,这对后续《材料力学》的学习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静力学部分讲授重点放在讲解受力分析,平面力偶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方程上。对于空间力系,花2个学时来讲解。加强学生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的能力,以及对平面任意力系工程问题的求解能力。

1.2运动学

运动学的内容中,点的运动和刚体的简单运动与大学物理中的内容基本是重复的。因此,将这两章内容进行简单讲解。重点放在讲解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上。在点的合成运动中,重点讲清楚三种运动: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达运动以及牵连点的概念、运动分解以及和点的合成运动的区别与联系。并将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求解方法进行比较,以便学生将运动机构中各构件的运动区分开来。

1.3动力学

动力学的内容重点讲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和大学物理中重合的小部分的内容少讲。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使其能熟练地选择和运用这些定理来求解质点、质点系、物体、物体系的动力学问题。

根据教学需求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文件。

2.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优先选用优秀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为了适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我校实际发展情况的需要。我们采用的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理论力学》,主编为我们项目组的侯作富老师。从2011年起推广使用,效果良好。目前看来,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基本能满足我们独立学院学生的要求,确保了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3.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的建设

3.1课件的建设

多媒体课件按章节编写,重点突出,条理分明!针对不同章节的特点,灵活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对做图多、公式推导繁琐、例题难度大的内容,宜采用多媒体PPT教学。并且PPT内容不是一版一版的展出,而是以自定义动画的形式展出。灵活,不机械。重点的部分,以红色字体标出,让学生能清楚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多用图片和FLASH动画来讲解,减少文字。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他们加深印象。而对于叙述性较强的章节,则以板书为主。任课教师不光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熟悉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2习题集和试题库的建设

习题集的编写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对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拓宽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其对理论力学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库所选题目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题型多样、覆盖面广。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以及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题量和难度适中。

4.其他参考资料的建设

每年根据教学需要给图书馆提供一些参考书订购目录,不断丰富和力学相关的图书资料。目前看来,基本满足理论力学所需的基础资料需求。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条件建设从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教材建设、课件、习题集、试题库建设、其他参考资料的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课程的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等相关资料丰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适应工作要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持。笔者发现,通过改进教学条件,学生对此门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家源,梁汉优.独立学院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科技信息,2010年,第3期:192.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4

1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特点

1.1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2001年7月,《军队现代远程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军队远程教育定位于为士兵和军官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为培养适应我军建设的人才培养服务,正式启动我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我军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设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近20个专业,初步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新近颁发的《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满足广大官兵成长成才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要创办军队网络大学。并列出了时间表,提出网络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及遴选、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于2015年前完成,初步形成覆盖全军部队的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所有学科专业网站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于2020年前完成,在此基础上,实现网上教学、学分自动认证、远程专家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广大官兵搭建开放式、自主性、网络化学习平台。

1.2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特点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共享性等现代远程教育特点。但由于军事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目标的军事性。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目标,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其选择的必然都是与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军队人员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为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功能,目标的军事性十分明显。

2) 对象的特定性。由于军事教育的特殊性,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在招收对象上也具有特定性,即必须是军队的干部、战士和文职人员。为确保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军事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保证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对象的特定性。

3) 开放的局限性。由于受教育对象特定性、教育目标军事性的制约,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程度只能是局限性的,既不能在招收对象上向全社会开放,其教学内容、资料信息也不能全部在互联网上公开,只能单向对社会开放,即社会信息可以进入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以方便学员的学习浏览。

4) 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共享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受军事安全的制约,其信息共享和网络开放必须首先要考虑军事保密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军事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资料,必须妥善处理好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的关系,确保军事信息的安全保密。

2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硬件平台

2.1 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

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简称军事训练网),是独立于国际互联网 (Internet)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其依托国防通信设施建设,主要为军事训练、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由于其与Internet完全物理隔离,具有安全可靠、信息全面、速率较高等特点,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未来深化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依托。

经过多年建设与不断升级,目前,全军绝大多数部队院校均能够与军训网互联互通,成为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最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训练网的优势,使各相关单位可以直接将本单位教学内容以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等多种方式连接到军训网远程教育平台及其面向全军的镜像站点上,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避免了对通信接入环境、硬件平台的重复建设,实现了快速、低成本地网络环境建设。

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主要由控制中心、远程教育节点通过网络以分级的形式连接而成。其中,控制中心配置有教学实施、管理所需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远程教育节点配置有学员学习、教员授课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其网络配置如图1所示。

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可发挥现有网络技术优势,方便、快捷地建成远程教育系统,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学员和教员面对面的实时交互,限制了远程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

2.2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交互平台

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可以实时传送视频与音频信息,使协作成员可以远距离进行直观、真实的音视频交流。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教学活动,使更大范围的学员聆听到优秀教员的教学。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交互平台提供了一种实时互动的学习模式,既能让远程学习的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让学员与教员进行实时地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员组织课堂教学、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视频会议系统包括终端、多点控制单元(MCU)、信道(网络)、控制管理软件、网络传输的质量保证体系(QOS) 等(见图2)。

终端设备包括视、音频输入输出设备,视、音频编解码器和复用/分接设备等。它可以是专用交互式视频会议终端,也可以是安装了必要的音、视频硬件和软件的桌面型计算机系统。对普通终端,开视频会议通过多点控制单元(MCU);对于特权终端,可以绕过MCU召开点对点会议。终端访问控制权限的设定,由视频会议承载网实现。传输网络用于传输视、音频等信号,卫星帧中继网、地面帧中继网、DDN专线、ISDN网络等,都可以作为多点交互式会议系统的传输网络。MCU是视频会议网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音频处理器、数据处理器、控制处理器等五个部分,其作用是将来自不同地点的多路视频、图像、语言、语音、数据信号进行混合与切换,协调各个会议电视终端设备的工作速率,使整个会议电视能够自动工作在所有终端的最低速率。

但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交互平台的远程教学具体实施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实时性要求高,所以教学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多,学员的自主性也不强;二是信号实时传输对网络带宽和网络质量的要求较高。

2.3 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

利用人造卫星将授课过程中实录的课堂活动连同教案,合成压缩为数字信号,向在它电波辐射范围内的不同地理位置的目标,实时地传输所需的教育资源,用户端使用相应的卫星接收设备(地面接收站)同步接收,就可以达到远程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卫星的覆盖面广。对于网络基础条件差的地区(如高原、海岛、戈壁、沙漠等地区),通过建立小型卫星接收系统(如家用卫星接收机等),就能够实现单向的、基于卫星数据广播的远程教学,而且费用比较低廉;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容量大。如果将通过LAN交换将卫星传输的信号与以太光纤网或HFC网相连,就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远程教学。

根据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组织建设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工程。该工程是国家重大工程之一,至今已在教育部西部地区的众多项目(如中组部农村党员培训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可以承载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之上,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广播电视线路建立卫星直播教室。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的拓扑结构图如图3所示。平台由主站、小站及学习者3部分组成。各小站由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转发软件、卫星客户端接收软件、多媒体教室和局域网组成。

三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硬件平台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整合不同硬件平台,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硬件平台,为我军官兵提供快捷、便利、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

3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软件平台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软件平台可分为两个部分:

1) 教学软件支撑平台:

教学软件支撑平台是实施远程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由一系列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软件、工具软件和管理软件组成。经过对地方相关院校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教学软件平台的综合研究,我们提出了军队远程教学软件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2) 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是军队远程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既能用于内各单位自身的网络教学,又能用于支撑军队远程教学,我们在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多重适用性。教学资源系统主要由课程资源库系统和文献资源库系统两部分组成。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与军事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库、想定库、试题库、教材科、战例库等。可以由教员和学员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生成教学软件系统,以增强网络课程的组合性、开放性及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能力。文献资源库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各种网络数据库等,主要是以各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为支撑,

4 结束语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各级各部门的普遍重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研究对提高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水平、提升官兵文化素质、打造“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师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积极借鉴军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该文针对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及特点,构建了基于军事训练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的硬件平台,探讨了由教学软件支撑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撑平台共同构建的软件平台,对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硬件平台,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1]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2]于志良.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16):3614-3615.

[3]熊龙飞,卢敏,肯霖.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J].继续教育,2012(10).

[4]仰礼友.远程教育在军队[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7(6).

[5]刘莉.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支撑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1(4).

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基本条件 篇5

一、采掘部署合理

1.优化生产布局。矿井、采区和工作面设计要依据瓦斯地质资料详细分析和预测矿井瓦斯灾害情况,充分考虑瓦斯治理的需要,优化巷道布置,简化生产系统,明确开采顺序,合理确定工作面参数,实现安全高效、合理集中生产。

2.合理组织生产。按照《煤炭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能力编制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各采区的同一煤层只能有1个采煤工作面进行生产,严禁超能力、超定员组织生产,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工作面进度要与支护、通风等工序相协调,保证各辅助环节及时跟进到位。

3.坚持正规开采。矿井要加强生产准备,保持水平、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正常接替与衔接。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至少2个安全出口,形成全风压通风系统,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和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的采煤工作面,不得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按规定淘汰落后和非正规采煤方法、工艺。

二、通风可靠

4.矿井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改变全矿井通风系统时,编制通风设计及安全措施,并履行报批手续。巷道贯通 1

前,按《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制定安全措施。采掘部署合理。

5.矿井生产水平和采区实行分区通风。通风系统中没有不符合《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采空区通风和采煤工作面利用局部通风机通风现象。

6.矿井、采区通风能力满足生产要求。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核定矿井生产和通风能力,按月、季、对矿井及采区进行通风能力核定,按实际供风量核定矿井产量,无超通风能力生产现象。

7.应设置专用回风巷的采区按《规程》规定设置了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贯穿整个采区,没有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的现象。

8.矿井内各地点风速符合《规程》规定。矿井有效风量率不低于87%。回风巷道失修率不高于7%;严重失修率不高于3%;主要进风巷道实际断面不小于设计断面的2/3。

9.局部通风机安装、“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最低风速等符合《规程》规定,并实现运行风机和备用风机自动切换,双风机能力必须匹配。

10.按规定设置和管理风门、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及构筑物。设备保持完好,并及时淘汰落后的设备。

三、抽采达标(应进行瓦斯抽采的矿井)

11.坚持先抽后采、不抽不采,抽采不达标不进行采掘活

动。将瓦斯抽采计划纳入矿井生产计划,实现统一下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矿井、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与计划开采煤层的瓦斯抽采能力、达标煤量等相匹配。

12.按《规程》第145条规定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突出矿井在编制、季度、月份生产建设计划的同时,必须编制防治突出措施计划。

13.突出矿井开采突出煤层时,必须采取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等综合防治突出措施;坚持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为前提,不掘突出头,不掘突出面;在突出矿井开采煤层群时,优先选择开采保护层防治突出措施。

14.钻场、钻孔、管路、瓦斯巷等瓦斯抽放工程按设计和计划进行施工。

15.瓦斯抽采效果达到《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的要求。

四、监控有效

16.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布置、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17.监控设备传感器的种类、数量、安装位置、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等符合规定。

18.监测设备的报警点、断电点、断电范围、复电点和信号传输符合规定。

19.下井人员按《规程》规定佩戴便携式瓦斯监测仪器。

20.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正,每月至少1次。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等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的甲烷检测设备,每10天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样调校1次。每10天必须对甲烷超限断电功能进行测试。

21.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设备性能完好,工作正常。中心站必须实时监控全部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变化及被控设备的通、断电状态。

22.具有相应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技术管理能力或与区域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五、管理到位

23.建立健全以矿井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瓦斯治理责任体系、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核心的瓦斯治理技术管理体系和防突安全生产责任制。

24.健全瓦斯治理和防突工作机构。设专职通风、地测副总工程师;设立通风、防突、抽采、安全监控等机构,配足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

25.建立健全瓦斯治理管理制度。如通风、瓦斯、防突、监测监控系统、安全培训、安全投入、安全仪器仪表、设备管理、隐患排查整改、安全会议和瓦斯治理目标考核责任制等管理制度。

26.矿井每年编制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粉尘、防灭火安全措施计划,并贯彻执行。

27.矿井各种图纸报表准确,数据齐全,上报及时。

28.强化安全培训工作,提高瓦斯治理水平;特种作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

六、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29.完成瓦斯抽采量和抽采率指标。

长江流域LNG码头建设条件 篇6

【关键词】 内河;LNG码头;建设条件

天然气资源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能源,在能源竞争中逐渐确立了优势,发展天然气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的迅速增长,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2009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2.94万亿m3,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约为27%,已成为继煤炭、原油后的第三大能源。近年来,国内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需求量也在迅猛增长。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巨头在国内沿海地区积极开展LNG装卸码头和输送管线的布局工作,但国内内河尚未有正式建成投产的LNG码头。结合内河LNG码头选址项目,就LNG码头建设问题作一些探讨。

1 国内外LNG内河运输现状

LNG运输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气态天然气难以实现长距离运输,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专门的LNG船舶运输天然气。传统的大型LNG船因其长途运输的经济性而发展起来,主要承担国际远洋运输任务。随着市场的发展,LNG物流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对于小型LNG船的需求也逐渐出现。

作为LNG运输中转方式之一,小型LNG船运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利用小型LNG运输船可将LNG从沿海储气库或邻近生产国运送至小型接卸站,然后由槽罐车运送到消费地。国外小批量进口LNG贸易、国内大型LNG储气库分销、国内大型LNG储气库之间的调剂等模式均适用小型LNG船。

随着我国LNG储气库、LNG卫星站的快速增加,沿海、内河LNG运输需求也随之出现。要实现LNG近海和沿海范围内的物流运输,需依赖于小型LNG船。小型LNG船通常是指容量在3万m3以下的LNG船,适合于沿海、近海乃至内河范围内的LNG运输,可为大型储气库的LNG分配、海上油田伴生气的回收、海上LNG的驳运等提供服务。

小型LNG船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小型LNG船的建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阶段内河上并无LNG运输船舶航行,而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化学品船,主要运输货种包括油品、化学品和少量液化石油气(LPG)。

2 长江流域LNG运输的必备条件

2.1 需要适应内河航运实际情况的LNG船型

开展长江流域LNG运输的船舶必须得到船级社的认可。中国船级社(CCS)曾出台《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检验指南(试行)》(2007)(以下简称《指南》),对薄膜型LNG运输船的设计、建造、检验等要求作了详细规定,对提高国内LNG船设计和建造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该《指南》主要针对海上大型薄膜型整体液货舱式LNG运输船,不适用于长江流域内河航道,主要表现在:船舶尺度要求150 m以上,但在长江流域从事货运的船舶船体尺度鲜有超过130 m,主要原因在于航道的限制,过长的船舶存在操纵性问题;出于安全性要求,《指南》对于船舶技术要求较高,在较小的船舶尺度上全面执行存在困难,投入成本也很高。

随着LNG船舶进入长江流域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型LNG运输船型呼之欲出,但船舶设计需要CCS规范相配套才能进行实船建造。LNG内河船建造规范有望出台。

2.2 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LNG接卸码头

发展长江流域LNG航运,需要在供气点附近建设符合LNG装卸安全要求的LNG码头设施。按照长江航运现行管理体制,建设码头需要航道、海事、水务等多部门的审批。因LNG安全要求的特殊性,国内开展的研究很少,相关码头建设规范的制定十分滞后,特别是尚无LNG内河码头设计规程,若参照现有的《液化天然气码头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则长江沿线满足要求的水域岸线极少。目前,长江沿线并无已建成的专业LNG码头设施,建设方只能委托具备较强技术实力的港口设计单位,自行规划设计,论证安全措施,并最终在通过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方能取得建设许可。

2.3 需要建立长江流域LNG运输管理体系

由于LNG自身的危险性,LNG船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基于安全考虑,海上LNG运输船舶将船舶前后1.0 km范围内划为禁航区,这在现有的长江流域运输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正式开展长江流域LNG运输之前,须研究进江LNG运输船舶的船舶管理和运营管理,如安全管理体系(SMS)、船员任职要求、船员管理、进出港管理、货物操作管理、航次管理、应急管理等,重点解决安全问题。

我国LNG船舶运输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海事等监管机构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参与LNG船舶工作的高级船员更少,目前只能通过书本或资料借鉴国外相关行业规范,并结合实际摸索有关工作方法。

3 长江流域建LNG码头的必备条件

3.1 地理位置

LNG码头是LNG整体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单元。LNG运输船舶运送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LNG,并通过码头输送至储罐,因此,码头位置间接体现了LNG运输的成本。因LNG受到低温管道输送的范围限制,码头与储罐应尽量靠近。LNG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为减少周边可能引起火灾的潜在危险对码头的影响和LNG气体泄漏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LNG码头应与人口密集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应通过安全评估确定。

3.2 与规划的符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第14条规定,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规划,不得违反港口规划建设任何港口设施。由于长江沿线目前无LNG码头建成投产的先例,LNG码头选址往往无相应的规划。选址流程通常在征求当地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明确港址,再与海事、航道等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形成项目建议书,并协商将项目纳入修编的港口规划中。

3.3 自然条件

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踏勘,分析气象、水文、河势、地质、航道等条件对拟建工程的影响,不宜在风、浪、流较大和河势、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选址。航道条件若参照现有的《设计规范》,LNG船舶在港系泊时,其他通行船舶与LNG船舶的净距不应小于200 m。由于长江中上游河道偏窄,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水域岸线极少。根据调研情况,LNG码头设计规范正在进行修编工作,安全距离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内河LNG码头与航道的关系均需进行专项论证。

3.4 码头作业条件

LNG船舶进港作业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作业条件和标准作业,当风速、浪高和流速超过在港系泊标准时,船舶应紧急离泊。根据《设计规范》规定,LNG船舶在靠泊时必须配备两艘拖船(每艘功率2 000 kW以上且须有一艘为消拖两用船)协助作业;在航行和停泊时,必须配备能够喷洒2 t以上干燥灭火材料的消防船;在接卸作业时,其周围80 m范围内应设置警戒浮标,并应分别配备一艘警戒船和消拖两用船,防止其他船舶靠近LNG船舶。

3.5 港务管理条件

应考虑单独设置LNG船舶的回旋水域。在占用公共航道时,应实行交通管制,只有当LNG船处于停泊状态时,其他船舶才允许通过。LNG船舶应提前申报到港时间,以便有关部门作好进港安排。LNG船舶进港至少应配备一名高级引航员;在进港时,前方应有一艘海事巡逻艇开航,后方至少应有一艘消拖两用船护航;从锚地进港前,应提前确认码头上的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前靠泊处于安全状态;在调头时,其调头区附近不应有其他无关船舶经过;在进出航道时,应有先进的安全监管系统或者海上交通管制中心系统(VTS),以保证船舶的安全进出。

由于LNG船舶在进港航行、靠泊、停泊和离泊时,对风、流、浪等自然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供更好的操作条件,码头应相应配备靠泊速度控制和指标、系泊张力监视、环境(风、浪、流等)数据测定等系统以及护舷、电动绞缆机、快速脱缆钩等辅助设施,以保证码头结构安全。库区、码头、船舶、港监、消防等部门应设置完善、统一的通信系统。LNG船舶应根据港口通信要求,设置完善的VHF无线电话,在进港前、进港航行及靠离泊时,应不断使用VHF无线电话进行航行警告广播。

4 结 语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和常用的LNG运输方式为槽车公路运输和海上船舶运输,相关部门也在积极研讨和推进长江干流LNG内河运输。发展LNG内河运输有利于新形势下的节能减排、建设“绿色长江”和发展清洁节能航运;有利于充分利用长江水运能力,解决LNG运输难题。

对于LNG运输船舶进行内河营运,目前尚处于论证阶段,相关法规政策尚未出台。现阶段进行的LNG码头选址项目,暂无相应的规范,码头设计参照现行的《设计规范》执行。因此,结合内河特点,与海事、航道等主管部门针对内河LNG码头建设进行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7

一、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目标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目标同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 并且参考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以哈尔滨职教园区建设实训基地。以“校中有厂、厂中有校”为中心的内外实训基地。

二、构建实践教学条件的基本思路

依据电气自动化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的建设理论, 通过分层次、能力的把握及岗位需求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便能够更好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项特长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利用校企合作, 构建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基地。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内容

1. 基于基本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原有14个一体化实训室的基础上扩建7个, 新建2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内一体化实训室总面积为2210平方米。在功能上完全能满足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任何的实践教学及相关技能训练都要在实训室中进行, 因此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构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谓的“教学做”一体化, 也就是在实训室中进行传教, 在实训室中, 老师学生通过将教学、学习同实践结合起来,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跟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方式。建设一个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都与企业真实环境相仿的实训室, 实训室中老师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示教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实践, 这样不仅更好地完成了相关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 (1)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要求。实践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中心思想, 需要结合每一个教学内容及任务所设计的环节, 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能让学生通过实训来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培养技能, 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导是“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原则,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理念, 构建出布局与企业真实环境类似的教学环境, 建设与实际工作中真实的设备、项目及操作流程相同的实训室。在实训室中要具有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完成设备及条件。

2. 基于专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不仅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对于基本能力培养的需要, 同时新建1个虚拟实训室、1个创新技术实训室、1个哈职院-西门子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 学生可通过在一体化实训室和专项实训室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 用真实设备、通过真实项目的专项训练, 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 在针对学生专项能力培养时, 在设备的选型、功能设置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及实训流程的规划上格外重要, 这对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3. 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新建1个校内生产性车间。基于此, 学院提供出场地, 企业提供相关资源及指导, 把企业引入校园, 同哈尔滨九洲电气有限公司合作建成1个生产型工厂。并且在现已有的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建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博实教学基地”、“哈电教学工场”2个厂中校。每个“厂中校”每年承担300学时以上的生产性实训课程。此部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有利于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无缝对接, 为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 实践教学条件内涵建设。

通过学习相关企业先进文化及管理制度, 更好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氛围, 构建一系列基地管理办法和学生管理制度,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 学院与企业共同协作完成车间的规划、功能的设定、相关设备的选择、安装、调试及验收等, 一起研究所开发的实训内容、操作规程及相关流程, 等等, 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及5S标准管理实训基地。在实习期中严格按照企业规定, 如, 要求学生必须穿工作服、实训打卡, 等等, 通过亲自体验企业的管理模式, 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管理的气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管理。学院的指导教师要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保持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紧密联系, 及时指导和解答学生在实习时遇到的问题, 顶岗实习学生相对集中时, 可派出专业带队教师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的带岗教师, 由学院聘任为兼职教师, 负责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期的教学工作, 帮助学生完成岗位工作、学习任务和职业素质培养。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可让学生享受先进的实习实训平台, 确保在实践学时上, 生产性实践占80%以上, 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条件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 并能够带领国内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整体来说, 本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创新与突出性是本着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及职业能力的递进方式来进行的。按此建设实施方案以来, 到目前为止是处于国内同类职业院校的领先地位。同样项目完成后不论是在黑龙江省还是整个东北而言, 都是值得同类院校借鉴的, 同时可以享受资源共享。对于地方经济以及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同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此项目对高职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意义重大, 也十分必要。

摘要:本文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 建设研究高职院校“岗位导向、能力递进”实践教学条件。该建设方案的设计依托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建设实施方案和人才需求以及哈尔滨职教园区的建设完成。该项目建成后可引领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对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岗位导向,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参考文献

[1]崔兴艳.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8

1 皖南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现状

精品课程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 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2]。高校教学基本设施中校园网建设状况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之一, 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校园网建设状况中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以教学网站建设为手段, 依托校园网平台集中存储和管理网络课程资源。我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从2004年开始启动, 到2007年已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 根据学校定位与医学本科各学科特色, 制定了系列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动员了全校各系 (部) 的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去。一年多来, 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个平台, 构建了60多门网络课程, 这标志着我校教学改革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条件,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已成为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为了保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地开展, 教务处引进了《天空教室精品课程开发系统》, 为全校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开发平台, 有助于教务处对全校课程网络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另外, 我校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一支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技术服务小组, 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技术培训, 提供录像、网络等技术支持, 确保精品课程开发平台的正常运转。

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的界限, 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互性很强的虚拟教学平台。为了构建一个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学保障体系, 我校正逐步采取以下措施:①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设备, 且连接到校园网;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实验中心分别配备400台左右的多媒体计算机, 为全校师生业余开放时间上网提供条件;③校园网连接到了学生宿舍, 为学生个人购买计算机上网学习提供了便利。

2 加快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可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目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点。为了切实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改善医学本科教学条件, 作者提出了实施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若干构想与思路。

2.1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层层落实

普通医学本科院校除了尽快启动本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外, 还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 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首先要建立校和系 (部) 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组织验收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宏观管理;系 (部) 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的重点是具体制定本系 (部)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监督指导。其次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建设组,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建设为重点, 具体组织和实施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

2.2 构建全校精品课程体系, 分期分批建设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反映该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3]。普通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着课程建设经费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 一次性建设一大批精品课程的可能性较小。因此, 学校可在各系 (部) 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课程的学科分布、专业分布以及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 分期分批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一个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体的精品课程体系, 并按系 (部) 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等两个层次进行课程网络建设, 着力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课程, 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其它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逐步从学科的单门课程建设发展到学科所有课程建设, 最终实现全校各学科、各专业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一门精品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实现的, 能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3]。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学校应该重视教育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储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发展规划,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特别是对薄弱的课程师资队伍要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等措施, 逐渐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课程建设梯队, 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2.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4]。精品课程在施教过程中, 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 又要不断地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授课内容及教材中, 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因此,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因此, 教学网站建设应注重引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2.5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完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维护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 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经费投入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使其在学校评优、评奖和岗位聘任等方面享受政策激励, 从而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潜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为此, 学校必须建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 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应组织有关专家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中对网站上教学资源进行定期检查, 及时掌握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限期整改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6 构建统一网络教学平台, 促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需要以校园网为依托, 构建专业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和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做到教师、学生与系统之间及时的交互与交流。因此, 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基于校园网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采用当前比较成熟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来实现。目前, 许多高校在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时, 普遍使用动态网页系统进行教学平台开发, 开发人员采用ASP、PHP和JSP等技术编写后台系统程序, 并结合目前流行的网页三剑客、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Authorware课件制作软件等开发工具, 编写基于HTML的前台界面。由于精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发技术人员可能不了解课程教学, 而精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却无法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 因此, 利用上述通用的网站设计开发工具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需要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参与, 相互沟通, 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制作周期长、费用高等缺点。为此, 需要开发或引进一套专用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工具, 确保课程建设组成员能够精心地整理和浓缩教育资源, 注重教学设计过程, 促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3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 它对保证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以及缓解因高校扩招而引起的教学资源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依托校园网加快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不断积累医学教学信息资源, 为师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可进一步改善医学本科教学条件, 从而全面提高医学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冯聚和, 李运刚, 艾立群.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 :111-113.

[3]周建华, 文继舫, 李景和, 等.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1) :20-22.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9

纵观国内高校, 有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实验硬件条件有限, 有的由于外出参观实习对口单位难以联系, 有的由于学生感觉在企业实习学到实用知识不多, 有的因为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理论教学的时间冲突等, 诸多原因削弱了实践教学。

一些综合性、生产性强, 与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吻合度较高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 如谷氨酸、柠檬酸、啤酒、葡萄酒等生产型项目, 由于涉及发酵工程基础、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发酵设备与维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等多门课程, 操作难度较大, 因此一些院校对实践教学安排往往不够重视。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的一些实践项目, 由于技术难度大、耗材成本高、设备价格偏贵等原因, 也往往被取消。基于上述种种原因, 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最终表现为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差。

1 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企业难寻

(1) 近几年各高校生物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加, 而可接受本科生实习的企业有限。从1998年设立生物工程专业以来至2006年, 专业办学点从57个发展到234个, 在校本科生人数从6 896人增至88 854人。由于超常规发展, 实践教学有欠缺, 生物技术 (工程) 专业毕业生已经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1]。

(2) 现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出于商业保密原则, 企业为保护其核心技术, 不接待参观。

(3) 担心影响企业生产。

1.2 学生动手机会少

现在大多数生物技术 (工程) 企业都是大型连续化生产, 要求生产连续稳定;同时, 大型生产装置越来越系统化、自动化, 学生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无法对生产进行深入、具体了解, 使生产实习流于形式, 生产实习的效果欠佳。

1.3 实习经费不足

企业实习费用剧增, 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滞后于企业收费、物价等因素的增长速度, 造成实习经费相对不足。

2 如何推动实践教学

2.1 以学院科研机构的科研内容带动实践教学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该校设置的7个实验板块中, 设计性和综合性本科实验项目的来源, 均围绕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而设置。例如:在微生物学板块中, 部分实验教学项目是根据基金项目“虾青素高产酵母菌的选育及其产物功能研究”等课题而设置。

再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生命科学学院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投入建设经费2 000余万元, 建成省属高校领先水平的发酵工程中试车间[2]。目前该车间配备有多台10~1 000 L全自动发酵罐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和下游工程设备, 如空压机、空气净化系统、电锅炉、制冷装置、管式离心机、三足离心机、微滤系统、超滤系统、纳滤系统、喷雾干燥器等先进的仪器分析系统, 完全可以满足该院师生进行相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 由学院下属的5个研究中心根据自身特色, 各负责1个本中心课题组特色教学训练项目。将学生分为5个大组, 轮流进行互动实验, 每个项目安排4~5天, 整个教学训练项目在短期内完成[3]。

天津科技大学认为上述做法实质上相当于工业产品开发中的中试环节, 具有连续或半连续的生产方式, 并可以全面监测产品过程, 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它是学生将知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以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学校的实践教学

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与娄底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 合作内容是: (1) 开展科研合作。 (2) 每年接收生命科学系学生实习。 (3) 共享资源。例如公司提供腊八豆菌种和腐乳菌种等现有产品和技术, 作为科研合作的起点和生命科学系实验课的内容;生命科学系提供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供公司产品质量分析使用。此举可供其他高校借鉴。

2.3 以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2009年以前,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实验装备中多数涉及上游技术的设备已经基本配置到位 (如基因工程操作设备, 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层析、蒸馏、结晶干燥等实验室级别的代谢产物分离设备) , 缺乏的是下游生产级别的设备, 所以要重点考虑配置实训车间设备。

在高等教育装备博览会上, 同样可以看到国家对高等教育实验室装备的一些新理念, 以及设备制造业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动向。浙江天煌公司的实验室设备, 以典型工业产品范例和个案研究开发, 作为高校实验实训的装备依据。涉及生物技术的实训系统, 就有啤酒自动化生产线过程控制 (工程型) 系统 (含5器和4发酵罐) 等。

高校还需建设固体制剂生产线实训车间 (含30万级洁净水平操作间) 和分离制备生产线 (包括发酵罐、多功能动态提取罐、旋转薄膜蒸发器、结晶罐、迭片式离心机、板框压滤机等) , 适合各类食品或药品的生产操作训练。

校内小型实训车间, 其生产过程完全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相同, 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原料预处理、培养基制备、菌种扩培、发酵罐灭菌、接种及发酵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产品分离提取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和系统分析。

不过, 各校对实训车间的投入还是普遍偏少。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校内实践基地, 设备总价值近500万元, 包括好氧发酵、果酒酿造、啤酒生产、分离提取、精制纯化等中试系统, 涵盖了生物工程产业上中下游生产环节[4]。

华中农业大学从2000年起分3期, 建成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1 000 m2, 包括有通风发酵、固态发酵、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啤酒加工等实验室及仪器分析室和准备室等。在引进现代发酵控制系统、发酵后处理设备的同时, 成立了生物工程设计室, 通过工程软件AutoCAD电脑绘制, 进行发酵工艺和设备流程设计等操作。

3 实践教学中新手段、新体系的运用与推广

3.1 仿真实验手段的运用

对于和实际生产联系最紧密的课程, 如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发酵工艺等,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考虑到设备的限制问题, 增加了模拟教学, 从专业教学仿真软件开发公司购置了仿真教学模拟软件, 保证一人一机的实践演习。这些软件的仿真性强, 尤其是配备的实践操作演练, 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工厂模拟化的操作练习。

烟台大学生物工程系将计算机模拟仿真引入实践教学[6]。这种仿真系统能逼真地模拟工厂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的现象, 大大缩短培训时间。

在计算机仿真环节, 该校选用了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 以单元操作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包括青霉素发酵生产、青霉素的精制和提纯等内容。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监测系统, 全程跟踪每组学生的操作, 真正达到实践训练教学的目的。

3.2 建立和推广微量化实验体系

传统实验项目普遍存在反应体系大、样品处理量多和处理时间长等特点, 也使微量移液器、微量与狭缝分光光度计等现代科教仪器不能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微型化实验于1988年末开始引入我国, 关于微型实验已有文献报道[7]。

微型化实验的研究, 是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的需要, 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微型化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参考文献

[1]段德君, 梁运祥, 陈守文.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7) :111-114.

[2]陈建平, 陈必链.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7 (3) :48-51.

[3]夏海锋, 饶志明, 堵国成.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四阶段递进式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4) :56-59.

[4]杨华, 贾士儒.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4) :59-62.

[5]徐亚维.生物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0 (2) :113-115.

[6]姜爱莉, 林剑, 于贞.烟台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12) :1816-1819.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10

我院测绘类专业群实训条件建设, 也顺应了湖南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对测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按照“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的理念进行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以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测绘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追求, 围绕“四工”, 即学校有工 (引进企业工作项目) 为平台、教师能工 (驾驭工作项目能力) 为基础、教学融工 (工作项目教学内容) 为中心、学生会工 (操作完成工作项目) 为目标, 按“无界化”理念管理, 把学校的主体专业群或专业按工地模式, 展示地质、测绘、岩土勘察与治理、建筑、路桥等工程项目典型建筑形式与构造节点, 营造工程项目真实的测绘生产环境和生产场景, 开发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 采用仿真教学、模拟实操、岗位实战训练的整体训练方案, 训练主要以企业产品或服务为载体,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 融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 按职业行动导向展开教学, 力图把“工地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八化” (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过程管理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组织学习规范化、专业无界化) , 学生犹如处在一个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部, 既接受了系统的测绘理论知识的教育, 又得到了岗位测绘能力的技能培训, 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最终在校内以工地化理念, 统筹兼顾相关专业对测绘工作的需求, 构建起校企合作工程项目部、以工程施工测量项目训练为教学核心、提供职业教育服务产品的“专业+项目部+项目”情境教学工场建设模式。

学院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测量空间位置关系、生产环境和施工工序流程, 创设与工程项目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紧密契合的教学环境, 建成融地下测绘工程情境、地面测绘工程情境、地上施工测量工程情境于一体的测绘情境教学工场, 具有“学习环境与现场施工环境一致, 学训设备与现场设备一致、实训管理与现场施工管理一致、实施过程与现场施工过程一致”的特点, 布局上突出技术上的层次感和真实感强, 实现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反复体验和熏陶中养成关键能力。

本着“集成、共享、开放”的原则, 该情境教学工场仿照真实工程项目部的组成, 设置地下测绘工程情境教学区、地面测绘工程情境教学区 (由4个中心构成) 、地上施工工程情境教学区等区域, 共计6000m2, 共设有工位200个, 集展示、教学、实习、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功能于一体, 具备现代化的实际操作、仿真、模拟功能 (包括施工工艺、工作流程、关键的操作环节等) , 覆盖工程项目施工测量的所有环节, 可供学院15个工程专业在这一真实环境中实施测量岗位课程教学和培训, 实现跨系部、跨专业的“无界化”合作, 做到充分利用学院有限资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每个区域完全按照企业施工真实的现场环境设置相应的设施, 如施工测量图纸、施工测量规范、施工测量技术手册、测量安全手册以及办公设备和测绘仪器设备等;同时按照真实的施工测量现场合理布置周边环境, 设置相应的挂图、宣传栏等设施。各情境教学区完成的测绘工程项目如下 (部分) :地下情境教学区 (地下水准测量、地下导线测量、腰线放样、坑底抄平、竖井联系测量、开挖断面测量……) ;地面情境教学区 (水准测量认识、角度测量认识、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数据采集、地形图绘制…) ;地上情境教学区 (角度放样、距离放样、点位放样、建筑工程放样、道路工程放样、桥梁工程放样) 。

通过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测绘技能。近几年来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毕业生供不应求, 并得到用人单位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单位的好评。先后在2012~2015年的湖南省测绘测量技能大赛中三个比赛项目稳定在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2~2015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成绩, 是湖南省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湖南省精品专业、特色专业、湖南省高职学生技能抽查制标单位。

关键词:高职教育,无界化,情境教学工场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篇11

一、稻田养殖的基本条件

1.水源、水质、水量

养殖水生动物首要条件是优质的水源,选择稻田养殖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周围无工业“三废”及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0)标准。取水方便,水量要满足养殖需求,达到旱久不涸,雨水不漫。

2.地势、土质、面积

养殖稻田要求地势平坦,用水通过动力提水,排水可在低位自动流出,崎岖不平的丘陵和山区,需处理因地势高差的渗漏问题。土质要肥沃,以黏性土壤为最佳,矿质土壤、盐碱土和沙土容易渗水、漏水。面积原则上不限,每块面积5~10亩,最好集中连片,便于水产品销售、品牌创建和形成产业化。

3.电力、交通、通信

要求达到供电、交通、通信方便,便于养殖投入品、产品的运进、运出及人员和信息的来往与交流,还可将稻田养殖与乡村风景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二、稻田养殖的基础设施

1.开挖鱼沟

鱼沟是稻田中增加有效水体和养殖动物活动空间的重要设施,一般距田埂四周2~3米处挖成上口宽5~6米、底宽3~4米、深1~1.2米的环沟,小的田块另开挖“十”字形、大的田块可开成“目”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一般每隔20米开一条横沟,每25米开一条竖沟,沟宽2~3米,沟深0.8米,达到沟沟相通、沟窝相连。

2.开挖鱼窝

鱼窝是解决养殖动物在稻田中栖息生长和解决水稻施肥、用药、烤田与养殖矛盾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有助于养殖对象的饲养管理、捕捞收获。鱼窝开在鱼沟的交叉处或田边、田头,也可开在田外。鱼窝的位置、数量、形状、大小、深浅根据稻田的地形、田块面积大小、饲养种类和放养数量而定。鱼窝的深度一般为1.2~1.5米。鱼窝太浅,夏季水温过高不利于养殖动物生长;鱼窝太深,不利于养殖动物到大田中活动觅食。

3.加高加固田埂

开挖鱼沟、鱼窝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目的是提高和保持稻田水位,有利于提高稻田养殖产量,并防止大雨、洪水冲塌,便于在上面建防逃设施,防止敌害生物和避免养殖对象逃逸。养殖稻田田埂的高度可根据稻田原有的地势、饲养目的、养殖种类而定。通常加高到0.6~1米,埂顶宽0.5米左右,加固时每层土都要夯实,做到不裂、不漏、不垮,在满水时不能崩塌,确保田埂的保水性能。

4.开挖注、排水口

在稻田两端斜对角开挖注、排水口,以利进、排水流通畅。进排水管由阀门控制,阀门边缘严密无漏洞,进排水口设置不锈钢或铁质防逃网,避免进排水时养殖水产品逃走。

三、稻田养殖附属设施配套

1.安装拦栅

在注、排水口安装拦栅,以防野杂鱼等敌害进入稻田和养殖对象逃逸。拦栅可用不锈钢、塑料网布、竹篾等编成。拦栅安装高度要求高出田埂0.5~0.8米,下部要深埋泥中,做到坚固牢实,没有漏洞。

2.建平水缺

平水缺的作用是使田间保持一定的水层,特别是暴雨季节,能使多余的积水溢出,确保田埂安全,防止养殖对象逃逸。平水缺可与排水器结合起来建造,一般建在傍依排水沟的田埂上。平水缺内、外侧都要安装拦鱼栅。

3.防逃设施

养殖河蟹、小龙虾、鳖、蛙等水生动物的稻田,必须在田埂上搭建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一般用塑料薄板做材料,在田埂上方距离田埂斜面1米的外沿稻田四周挖约0.2米深的沟,将塑料薄板埋入沟中,保证塑料薄板露出田埂面0.5米左右,塑料薄板每隔1米用竹、木棍或塑料细管支撑固定,防逃塑料薄板在四角做弧形,防止养殖动物沿夹角爬出逃逸。

4.防鸟装置

喜鹊、白鹭等鸟类不仅喜欢摄食稻田养殖的水生动物,而且还会传播疫病。因此,在稻田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考虑安装防鸟装置。一般在稻田四周田埂上用2.5米高的水泥桩柱,埋入土中0.5米左右,并拉上粗铁丝,稻田上空布细塑料线,间隔0.5米左右一条,这样既能防鸟又不伤害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有条件的在稻田上空覆盖防鸟网,将鸟类拒之网外。

5.其他配套设施

稻田养殖还必须配备抽水机、泵,必要的增氧设施,准备养殖用小船、网箱、工具等,建造看管用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解放北路260号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24001)

纵论台湾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篇12

从事科技研究,必须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如文献资料、图书馆、研究室、实验室、标本室、各种仪器及检测设备、生化试剂、实验动物、计量基准等等作为支撑,它们不仅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物质保障,也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源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所需实验设施也愈加先进、昂贵和大型化,如高速计算机、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电子显微镜、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设备、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辐射装置、天文望远镜、遥感接收站、授时中心,甚至探空火箭、航测飞机、实验卫星、远洋科考船、外太空探测器等。这些装备不是某一研究机构或大学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投资建造,然后作为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供全社会各界共同使用。这在大陆称之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或“科技能力建设”,台湾则习称为“科技环境建构”,属于“科技服务”类别。如果没有这些,就谈不上追赶世界尖端科技水平,更不要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流的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和实验室设备。台湾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管理者深明这个道理。早在1959年5月“长科会”(连同“国科会”和后来新改组成立的台湾“科技部”,本文以下统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成立当天,台湾科技前辈们便着手制定《科学专款运用办法》,其中明确规定,该专款的第一项用途就是充实科学研究设备,包括仪器、图书和实验室建设,以使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在其研究工作上获得必要的资助。此项补助对象初期仅限于公立大学、独立学院及研究院所。申请补助者需要满足两项条件:1.须从事基础科学的基本研究;2.必须有翔实的研究计划。

在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最初成立的4年内(1959—1962年),尽管当时人们生活艰苦,到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处处缺钱紧张,仍咬牙将有限的经费中70%多用于为台湾中研院、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林业试验所、地质调查所等14家研究机构添置实验研究设备。

按照规定,项目审查程序须先经两位专门委员初审并提该专门委员会议通过,再送执行委员会议讨论,经逐项讨论通过后,函送“美援安全分署”会同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美援运用委员会”核定,予以补助。由于补助研究设备事属初创,而经费有限,其他未能补助的公私立大专院校及一般学术研究机构,纷纷要求纳入补助范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顺应各方舆情并兼顾科学发展研究实际需要,1963年将该项美援经费增加为40万美元及新台币2500万元。此后补助范围逐渐扩大。

成立科学研究中心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配合台湾建设需要,集中人力财力,推动计划目标,自1966年起,以专题研究计划方式,鼓励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短期、中期的科学研究,以及以校际科学研究或以跨学科整合研究方式,扩大研究领域,强化研究效果。所需科研经费,如人事费、图书费、仪器设备费、材料消耗费等,均可依该计划实际需要列具清单申请,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后利用“科发基金”予以补助。此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逐渐建立起一套审核机制,除在执行期间对其工作进度进行追踪管制外,并做定期实地查证辅导;当计划执行完成后,尚须进行研究成果评估,以检讨该项计划在学术研究上的效益。

这一时期,由于岛内大学及研究机构设施简陋,水平很低、待遇又差,能够提供的研究职位也极少,许多台湾毕业后的年轻人纷纷赴海外留学进修,学成之后大多久留不归,形成极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1964年决定与行政管理部门下属“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商洽,请其从“中美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中分4年拨出1亿元新台币,另由科技主管部门配合2500万元新台币,以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中兴大学及台湾中研院和台湾省农业试验所等作为主办机构或合办机构,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5个研究中心(后改名为“科学研究推动中心”)。后又与农业主管部门共同设立农业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均设有审议委员会,负责预算分配、研究计划审查、推荐赴海外进修人员、遴选研究人员、策划研究目标与研究培训等,科技主管部门给予经费上的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充实研究仪器和设备,用来协助改善岛内基础研究环境,培育高级科研人才,以相关学门进行校际合作方式推动高深学术研究,以满足台湾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

此后,无论是1968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1969—1980年),还是1979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或是1986年制定的“科技发展长程计划”(1986—1995年),甚或重新修改的“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长程计划”(1992—2002年),都反复强调要改善岛内基础研究环境,并设立资料中心、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研究中心、贵重仪器中心等。1998年,台当局正式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规,以法规的形式对科研条件建设、开放共享以及自主研发等环节加以确定,并明确规定科研条件建设是台当局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之一。

打造世界级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设施水平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开展创新科技研发的重要条件保障。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基础科研已达到不错的水平,科研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本研究设施完备,培养的科技人才数量逐年增多,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向世界前列迈进。但此时遇到一个问题,即此时发达国家科技前沿已经深入到基本物质粒子、生物基因、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台湾要不要跟进?

由于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竞争主要表现在若干前沿领域的突破能力上,因而离不开昂贵费钱的大型实验装置,如超精密大型实验室、粒子加速器、太空望远镜、远洋科考船、深海探测器、激光核聚变装置,甚至火箭、卫星的辅助与支撑。这类试验装置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其自身也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象征,而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

当时大陆已经开工或正在计划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2.16米光学望远镜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卫星也已发展到第二代,对外科技合作规模越来越大,在国际科技论坛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台当局唯恐被大陆远远甩在后面,经过长时间反复争论和思考,台当局高层终于达成共识:尽管建造花费巨大,但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特别是电子消费类产品出口大增,使台当局有能力承担;待其建成后,不仅可获得与少数发达国家处在同一相似研究能力的地位,具备在科技前沿领域平起平坐的资格,而且有可能成为带动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发展的牵引力量,同时为全社会提供公共创新科技研发实验平台,共同开展尖端或前沿科技研发,达到研究资源共享,不仅可推动一些特殊的科技任务或长期发展的科技计划,也可藉由这类实验装置,作为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回归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及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当时在国际上深感被抛弃的台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型科研装置是大量高科技的集成,在装置的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发展新技术或把已有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很有可能成为产生未来高新技术的源泉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自1997年以来,台当局连续3个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1997—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8年)以及“科技化推动方案”、“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等,强调要推动尖端科学研究,建立世界级学术环境,相继启动了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太空计划室筹备处、次微米元件实验室(1993年更名为毫微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繁殖及研究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速电脑中心和芯片设计制作中心7个所谓“国家实验室”(本文以下统称重点科技实验室)大型建设项目。

到90年代末,这七大重点科技实验室建设项目基本都已完成。特别是1999年11月,由岛内科技人员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的第一颗低轨道科学实验卫星“中华卫星1号”成功发射升空,似乎对外显示了台湾尖端科技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但其实对台湾未来发展影响更大的却是毫微米元件实验室、芯片设计制作中心、高速电脑中心这类更贴近民生的研发实验设施,当时台湾高科技产业正在积极研发半导体晶圆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微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装置、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大学和科研部门也以此作为研发重点,但此类研发投资很大,实验设备成本昂贵,一般企业或大学、研究所根本无力独自承担,台当局所建实验设施正好为他们解决了急迫难题,令全台湾微电子领域的所有专家学者、企业研发人员可以共享这些研究设施,共同研发先进半导体制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并藉由对各大专院校硕、博士研究生的培训,培育学术界及产业界所需的微电子技术尖端人才,使他们一出校门即可加入生产行列,提升台湾微电子和电脑领域的科技水准,增加岛内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

成立“国研院”

由于这些重点实验室完全由台当局投资建设和出资运营,其研究人员初期皆隶属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谓“公务员”体系,每年资金投入巨大,收益却并不高。2000年,台当局考虑如何让这些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决定借鉴工研院的成功经验,改革管理制度,采用“财团法人”的经营模式,将这些研究机构全部推向社会,让它们自负盈亏,鼓励营利创收。

同年5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拟订《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设置条例》,2002年6月获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从2003年1月起,纳米实验室、动物实验及繁殖中心、地震工程中心、太空计划室筹备处、高速电脑中心等正式改制为“国家实验研究院”(本文以下称“国研院”)。2005年1月,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属精密仪器发展中心与科学技术资料中心也并入“国研院”。后又相继设立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生医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筹备处等。“国研院”院本部目前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二段106号3楼。

“国研院”下属各重点实验室有别于台湾高校和科研院所内的普通实验室,而是拥有非常昂贵的各种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和一大批高素质科研人员,符合国际水准、具高质量及特殊功能、可以共同使用的大型公共实验研究设施,主要从事一般大学、研究所或企业无力开展的世界尖端或前沿科技领域,以及与岛内民生有关的重点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台湾全社会提供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以达到研究资源共享。通过这类重点实验室,可有效推动台当局一些特殊的尖端科技任务或高科技长期发展计划,许多靠岛内个别研究机构或企业科研人员无法解决的高深课题,也可藉由这类实验室,集合岛内众多相关领域的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寻求研究突破。

此外,这些实验室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从发展初期就坚持规范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制度、开放研究课题制度、定期评估制度等,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运行开放,可通过承接岛内企业委托的研究和实验分析课题任务,从事某项产品系统设计、制作与测试,以及提供科技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和人员教育培训服务,获得一定的盈利收入,并为台湾社会各界培育所需的专业科技人才,引导新技术产品开发,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力争取得突破性创新研究成果,引领台湾科技的未来。

设立大学学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

除科技主管部门外,台湾经济、农业、教育、通讯、交通、环保、能源等主管部门也都根据台当局的总体施政方针,根据自身特点,对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出了明确部署,同时制定一系列专项研究计划予以重点支持,藉由建设高品质、高效能、具特殊功能和共同使用的大型公共研究设施,推动岛内科技研发的整体进步。

例如在台当局的鼓励下,目前几乎所有台湾高校的院、系都设有按学科建立的研究机构,既从事教学,培养研究生,也承接课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惜投入巨资,在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内投资设立所谓“国家级研究中心”,如在台湾大学校内设立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学研究中心”,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内设立的“理论科学研究中心”等。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鼓励这些企业朝技术创新研发方向发展,同时鼓励跨国企业在台设立区域研发据点,蓄积岛内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从2003年起,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专门设立“环境建构科专计划”,目标是建立产业创新研发所需的研究环境,包括研发先进制程技术的核心实验室、检测与与认证所需实验设施装备、试量产工厂等,以促进前瞻技术及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并培育及时进入策略性新领域所需的基础能力。

台湾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类别

在2002年前,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拟定总体科技研发计划和分配科研资金时,除“国家型科技计划”(本文以下称重大科技计划)外,一般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内容放在“科技发展配合措施”项下的“共同研究设施”、“科技资讯与交流”(前两项统称“环境建构”)、“智慧财产权”和“标准与计量科技”计划类别中。

从2003年起,考虑到不同产业领域对某项技术皆有共同的关注,须集合跨领域专家从事共同研究,以激发创新研究、技术发展及问题解决,而过去各领域规划时所遭遇的问题,如发展电脑软件、资讯服务或E化等,往往缺乏明确的发展共识,难以让资源聚焦,形成整体产业发展的重点或形成产业聚落,因此必须发展跨不同产业领域的所谓“共通性技术”及“环境建构”,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又将这两项单独列出,并将“共通性技术”、“重大科技计划”及“环境建构”计划并称为“整合型应用研究”计划,均由多个主管部门共同合作推动。

“共通性技术”通常包括科技管理、技术辅导、标准实验、精密仪器、劳动安全、资讯与服务、科学产业园区等计划内容,均属于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范畴。例如台湾“智慧财产局”(以下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牵头推动的“生物技术专利保护计划”,其中包括“中草药专利资料及植物研究资料整备项目”、“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学专利资料整备项目”、“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学专利资料库及中草药资料库管理、应用系统建置项目”和“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相关研究项目”4个分项计划。

台当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其目的系因应台湾重大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的需要,整合上、中、下游研发资源,其中包含大量建立专门领域工业实验室、检测仪器、科研设备、数据库、技术共享平台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的内容。而“环境建构”计划主要目的则是建立并孕育养成可多方面应用的核心实验室、检测设备与制程设施、试量产工厂等,作为支持创新前瞻及关键技术计划的基础。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主管部门《2013年科技专案执行年报》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确立科技创新战略,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更加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制定新的“台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时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科学数据及文献、自然科技资源、计量及标准等科技平台建设,以及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研究开发。

在科研计划管理体系方面也做了重大调整和修改,不再细分“共通性技术”、“环境建构”等,而是将其统一合并为“科技服务”类计划,即以服务科技发展与科学研究社群为目的,建设良好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环境,支持科技发展所需的各项基本服务。

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主导实施的各种“科专计划”(全称为“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其意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专题研究计划”相同)中,有一类为“环境构建法人科专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台当局《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的实施,协助岛内由台当局各主管部门设立或管理的法人研究机构,如工研院、资策会、中国纺织工业研究中心、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2005年再增加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发中心。从2007年开始,台湾车辆研究测试中心、中华经济研究院、中华电脑中心、核能研究所、中山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究院等完善研发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或维护产业长期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研发或检测与认证的设施、实验室与试量产工厂,其成果产出主要反映在专利申请、专利获得、专利应用、技术暨专利转让及委托研究及工业服务等方面,目标是推动关键性与共通性产业技术研发,并将其研发能力与成果转移扩散至企业,提升台湾产业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强化产业竞争力,促进技术发展及升级。

上一篇: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下一篇:网格任务调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