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精选12篇)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1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 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也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有些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方法单一, 造成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在会计教育观念上, 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 重视会计理论教学, 忽视会计实践教学, 从而导致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实验室、设备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实践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等, 影响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2. 岗位设置意识淡薄。
由于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强调不够, 一人担当多人岗位, 甚至是一人把整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全部做完, 没有岗位明确的划分。往往只注重会计核算方法, 对出纳、成本核算、稽核和税务会计等岗位所包含的职业能力、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并不明确, 学生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践课后仍然不了解出纳人员、稽核人员、办税人员等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 至于具体的工作流程更是理不出头绪, 难以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
3. 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把会计教师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范围, 教师从未亲身经历过具体的业务环境,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 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4.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仿真、完整。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 大多数高校都是学生在会计实验室完成实践课程, 面对已印刷好的原始凭证, 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但由于原始凭证与真实的凭证有差距, 如银行汇票的颜色与真实的不一致, 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真实的原始凭证无从下手。同时大多数高校在会计实践中, 选择的经济业务都是制造企业, 而对商品流通企业、金融、保险、行政事业单位, 很少涉及, 学生对于筹资、投资、理财等业务的核算只停留在理论知晓上, 缺乏操作分析、运用的能力。
5. 实践教学教材缺乏系统性。
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应包括会计学主要课程, 如经济法、税法等, 但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主要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 并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 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6. 实践教学课程脱节。
高校在开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后都有一个手工模拟实习, 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 会计电算化后又用会计软件做一套账, 由于是不同学期、不同老师上课, 手工的账不能与会计电算化结合, 而是相互脱节、不能相互验证。
由于以上原因, 使得会计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少, 实验课时明显不足, 实践环节系统性较差, 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 课程设计。
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分学期进行实践。但作为任课教师, 课程设计应强调课程的巩固和训练, 强调知识的贯通,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单项实践。
在学习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 应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实践,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基础会计, 应着重解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问题, 并熟练地掌握会计基本原理, 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练习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核对账簿——填制简单会计报表, 让学生从抽象的会计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
3. 综合实习。
一般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综合实习, 通过实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第一, 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模拟实习;第二, 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核算, 并验证;第三, 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营运活动、分配活动进行财务分析, 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第四, 在上述实习后, 对企业进行审计, 写出审计报告。
4. 校外实践。
理论与实践是有差异的, 即使再仿真的经济业务也与实际的业务是有差距的, 因为模拟的经济业务是固定不变, 而现实的经济业务是变化的, 这有必要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 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实际中的会计岗位设置与会计实践活动, 让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进一步, 从而缩短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距离。
三、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1. 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会计实践教师培养。
在会计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会计理论非常抽象, 教师在课堂多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图片, 如凭证、账簿, 或将企业流程———从购买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会计的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会计职称、注册会计会计、理财师、评估师等考试, 吸取新的会计知识理论, 提高业务水平。由于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一毕业就从事会计教学工作, 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从没记过账, 没理过财, 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很难在实践教学中游刃有余。只有教师进入企业, 学生才能更快进入角色。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应到企业实务部门, 或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 汲取实践精华, 服务教学。
2. 划分岗位, 明确职责。
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教学, 可以一人多岗或一人一岗, 在实践教学中可专门设置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会计等会计职业岗位, 让学生分别担任出纳、审计和企业办税, 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 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 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 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注重操作的规范性, 同时让学生相互检查、监督, 共同促进。还要将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作为会计岗位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行,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会计软件, 成为名符其实的现代会计人才。
3. 加强会计实践教材的建设。
为了弥补会计实践教材的不足, 应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实践教材。要注意资料的仿真性, 原始凭证应采用真实的或复印件, 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才得心应手;经济业务的设计应贴近现实企业, 广泛搜集资料, 实地到企业调研, 流程要符合实际, 实践教材在定稿之前要听取会计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选择的企业最好是大型集团企业, 涉及到工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等行业, 考核的重点包括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理财投资等内容, 学生通过实践后才能适应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需求, 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 提高适应能力。
4. 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训。
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核算非常熟悉, 而对其它技能相对较弱。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 更多的企业用到会计软件和ERP管理系统, 这就需要学生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会计工作中Excel是用的最多的, 制表、求和、函数运用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报表编制的同时, 一定教会学生怎样用Excel作出资产负债表, 并利用函数编制等式关系, 最后用数据验证。另外, 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可能进入金融行业工作, 这就要求在加强会计技能的同时, 还对要学生点钞、珠算等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对企业在技术上进行指导,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使合作单位变为实习单位。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一个实习基地也不可能接纳很多的学生实习, 对于其他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校外实习: (1) 尽量让学生去自己将来的工作单位去实习。这种实习方式最好, 学生和企业之间都可以充分地融合, 学生也更能学到实践知识, 同时也可以更早地适应单位的环境;对单位来说, 可以借实习机会彻底考察一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对双方都有利。 (2) 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和亲朋的资源优势, 介绍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这种实习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借助关系优势, 让学生真正实习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 但缺点是由于学生分布较散, 学校无法控制学生。
6. 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有机结合。
在目前会计教学环节中, 手工模拟实践是在学完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进行的, 而电算化是学习时进行。由于学期安排不同, 长期以来, 手工实践和会计电算化是各行其是, 二者的相互验证和有机联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实际上, 手工重在过程, 而电算化重在结果, 手工的过程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手工实践和电算化相结合, 从而熟悉从账簿设置、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一直到编制报表的一整套流程。二者结合可以相互检查核对, 及时发现手工或电算化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7. 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 会计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上。在实习过程中, 要将学习过程和效果结合考虑, 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实习内容考核, 并对实习报告进行答辩。这样学生口、手、脑并用, 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具体考核内容是: (1) 出勤占10%; (2) 手工操作占40%, 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与分析, 凭证的装订等, 各占10%; (3) 会计电算化占30%, 能够模拟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业务进行初始化、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 (4) 财务报告的撰写占10%, 报告里面应包括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分析, 找出企业的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5) 总结答辩占10%, 要对这个企业的经营情况陈述, 最后老师提问。
总之, 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 应该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走上工作岗位, 才能迅速胜任和适应单位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莹.会计教学实验室的功能实现浅析[.J]会计之友, 2004 (2)
[2].丁呈敏.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11)
[3].侯乐鹃.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0)
[4].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
[5].涂云友.整合高职会计实践教学, 提升会计职业能力[J]会计之友, 2006 (10)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2
一、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框架
(一)高校人力资源的界定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不仅可以转移旧价值,也可以创造新价值。它是以人为载体,为特殊主体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资产。它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并且分为个体人力资源与群体人力资源。个体人力资源侧重质的规定性,如个人所具有的体能、智能、技能、知识、涵养等,而群体人力资源是在量的基础上,将不同质的个体人力资源优化统一,发挥群体的优势功能。高校人力资源则是个体人力资源与群体人力资源的相辅相成,具体包括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劳动能力。在高校,人力资源是办学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众所周知,高校的名师、大师的构成是高水平高质量大学的主要标志,能为高校提高知名度和办学效益,高校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其他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体现的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具有市场特性,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高校人力资本是高校人力资源为高校未来服务、提供收益,并获得剩余价值的一种资本,高校人力资本与企业人力资本既有相同性,也有其特殊性。两者都是以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为其组织服务,创造价值的同时,享有剩余价值的分配。wWw.11665.cOm不同的是前者是以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新的智力资本,并转移旧价值(有用的知识)传授于新个体的人力资本,为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生人力资源;后者是以其人力资本创造出物质资本,为社会提供物质资源。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本的价值,包括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交换价值是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高校人力资源价值,内在表现为高校人力资本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在劳动能力,外在表现为教师在传道授业、科学研究中新创造的价值,是作为商品的高校劳动力的价值,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准确地计量,必须采用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方法来进行解决。
(二)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 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是指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高校的人力资源为核算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高校的人力资源信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控制高校人力成本、价值、效益,为学校管理者和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人力资源现状及变动信息的一种会计分支。其将人力资本理论与会计科学方法设身处地的为高校“人才强校”的战略服务,把高校人力资源看作为高校的资产,以高校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过程为核算对象,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将以教师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结合人力资源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增值性,对教师人力资源以价值形式来衡量,综合反映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以货币的形式控制高校的人力成本、价值、效益从而确定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促进高校长期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以高校教师为主,利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质量、存量(包括知识层次、科研水平、学缘结构等)进行货币计量和反映,进而分析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与价值活动关系,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前提假设条件
(一)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即是高校的人力资源,即应当对高校人力资源所发生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特指高校的人才资源,并非是高校的学生或投资者等其他人力资源。
(二)持续经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在高校人力资源会计里,即在高校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假设高校人力资源在可预期的未来期间存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力资源的载体在可预期的未来合同期间存在,不考虑意外的消亡;二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合同期间,该人力资源始终存续在高校之内,并为高校拥有和控制,高校人力资源可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始终存续 。由于高校人力资源具有追加投资的可能性、创造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只有通过存续假设,才能对高校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对高校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科学分摊,编制人力资源报表。
(三)会计分期 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在确认与计量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进行会计分期,也需要对高校人力资源投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进而计算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的损益。不同的是,由于高校的校历时间安排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按照公历的时间进行会计分期,并且高校人力资源的取得、培养、活动的期间也与高校的校历时间一致,因此,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期间应是每年的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是传统会计必然存在的一个重要假设,其目的在于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可通过货币手段予以计量的活动在会计核算中予以反映和监督。而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通过货币手段进行计量的仅仅是单方面的成本计价,对
高校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培养、消耗,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进行货币计量,但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的未来价值的计量,并非通过货币手段即能反映的。尤其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智力价值、技术素质,对未来期间的贡献,必须采取定性的、非货币手段来体现。在建立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予以扩展,以货币与非货币双重方式予以计量,这样更能公正公平、全面地反映和报告高校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
三、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
(一)高校人力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源成本会计模式 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计量和报告高校在取得、开发、使用、遣散教师人力资源而引起的成本,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确定教师人力资源在办学效益中的付出的成本代价,衡量高校人力资源的投资效果。高校人力资源成本具体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遣散成本。
(1)取得成本,即高校在招聘教师人力资源过程中及引进录用为本校教师所发生的各项支出,有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招募成本是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为了吸引人才,招聘人才而发生的费用,如招聘宣传资料费、在招聘过程中发生差旅费,接待费,人才交流会议的场地费、手续费,中介机构的信息发布广告费等。选拔成本是指从应聘人员中挑选、考核、评定适当人选所发生的费用 ,如面试考试时支出的费用、体检费、通讯费、临时住宿费、交通费等。录用成本是指将录用的人员安置在工作岗位所发生的费用。如搬迁费,临时生活费、为特殊人才配置的安家费,人才引进费,科研启动费、住房一次性补贴等。
(2)开发成本,即高校为提高教师资源能力而对其进行的各种培训,进修等各种后续教育支出。分别为岗前教育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岗前教育培训成本是指对新引进人才(教师)在上岗前进行的教育培训成本,包括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培训,使其更好更快地进入教师的工作状态,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榜样。脱产培训成本是指高校人力资源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而需要暂离开工作岗位参加学习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如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学费、培训人员的住宿费、差旅费、进修资料费、脱产期间的补助等。在职培训成本,指高校人力资源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同时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所发生的费用,如各种培训费、继续教育费、学术交流费等。以上所述的取得成本与开发成本均为人力资源在高校的合约服务期间直接相关,一旦发生此项成本,必然对后续的学校工作提供服务及贡献,受益期有效贯穿整个合同期间,所以应把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列为资产入账。
(3)使用成本,指高校为使用人力资源提供的服务与贡献所付出的成本支出。其中包括教师的工资和津贴,教师的课酬,科研学术成果奖励,各项福利,保险费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使用成本是维持高校机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日常性支出,在各个会计期间比较稳定支出是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根据其受益期间进行分摊,并计量与披露。
(4)遣散成本,是高校人力资源因某种原因离开学校而发生的费用,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空职成本。离职补偿成本,是对离开学校的人力资源因学校主动原因而遣散发生的补偿费用,如派遣费、生活补偿费、搬迁费等。空职成本,是由于离职人员职位人力资源空缺无法及时安排合适人选所造成的影响与损失费用。如科研开发人力资源离职影响无法正常开展,紧缺人才专业无法进行教学等的损失费用。遣散成本是高校人力资源与高校合约期满最后发生的费用,其影响当日或日后几个会计期间,属于一项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其费用处理或待摊费用,分期摊入各期费用中。
(二)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 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基于价值管理的角度对高校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即高校教师资源在高校的预期服务期间内所能提供的未来服务的估计现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
与前所述的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不同的是,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与以成本计价有形资产一样,只提供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而未能提供其产出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产出价值)进行计量,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能力来反映高校现有教师资源的质与量的价值体现。相较于前者,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更具开拓性思维,作为价值主体的高校教师,由于其专业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学历因素等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价值也有所不同,他们“产出”的经济效能是否满足高校的需要,为高校服务,就反映出高校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同时,从劳动过程来看,价值又是可创造的,人力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价值,物质只是转移被创造的价值,只要事物的经济效能是有利于人的,则说明其具有经济价值。高校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的计量有两种,一种是以教师资源已经创造出的价值为基础,另一种是以教师资源未来预计能创造的价值为基础。这两种价值的计量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准确,或者说只能估算而已,这与传统会计的原则不一致,所以不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西方作为管理会计的职能色彩更浓一些。作为知识型主体的高校教师,其价值实现主观愿望较为强烈,才华横溢而又充满个性,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是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提供决策信息的目的所在。
由此可见,从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含义和对
象出发,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主要内容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的计量及其信息披露;二是高校人力资源使用过程的价值管理,包括教师资源的价值预测、价值控制与价值分析三方面的管理信息;三是结合投入成本计量,做出“投入产出比”效果分析图,以供决策支持系统使用。
四、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一)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方法 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方法是采用货币尺度来对高校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准确计量,以明晰的数据说明其价值的大小,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方法,已有众多会计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各种有创见的计量模式,但并不是都行之有效,或操作过于复杂,或理论与实践相距甚远,不具备可行性。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以下两种模型可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方法。
(1)未来工资薪酬折现模型。这一模型是巴鲁克和阿巴.施瓦兹于1971年最先提出的。此方法将假定高校人力资源(教师资源)未来的工资薪酬所得与其对高校的价值之间存在稳定关系,并且其关系持续于两者的预期未来服务期间内,不随意改变。众所周知,高校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虽然已在发展决策上拥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但其高校员工(在编)的工资薪金均由财政发放,并且采用统一的工资计算标准,这一条件为该模型的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稳定性、公允性与公正性。该模型如下:
pv=■■·e(t)
pv:为预计(合同)服务期内工资薪酬的现值。
s(t):为第t年的工资报酬
i:为折现率
t:为服务期时间
e(t):与同行业相比的效率比率
该模型的具体运用举例说明:假设某高校某教师未来五年的工资薪酬情况如下所示,市场利率为10%,且该高校与同行业平均工资收入相比的效率比率为1.27,则计算其价值为(如表1所示)
pv: 108706.4×1.27=138057.13(元)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精确货币计算来衡量某教师员工的个人使用价值,即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高校对教师资源的投资,是高校人力资源价值的部分体现。未来工资薪酬折现模型计算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可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算的基本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基本因素s(t)数据的取值必须符合一贯性原则,根据国家规定的工资分配制度,对高校同一职称(或职务)工作水平的教师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并在预计服务期间保持不变,前后一致,这样,高校人力资源的价值才具备可比性,才能为高校管理层、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该模型是根据经济学概念来设计的,涵盖了“交换价值是能最恰当的反映商品价值”的价值观念。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上的交换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交易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风险之后形成的共识,具有公允性和客观性,未来工资薪酬折现模型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市场上同行业不确定风险的比较。即效率比率e(t)是本高校实际收入水平与同行业该年度的平均收入水平的比例,客观体现本高校人力资源素质在行业内价值的高低,若e(t)≧1,则说明本高校人力资源价值高于或等于同行其他高校,若e(t)<1,则说明本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低于同行其他高校。这是一个社会化、商品化的计算结果,有利于高校间人才互勉共进,相互提高,也满足了高校就其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达成共识的需求。当然,其中不排除有一些主观因素,如各地区的区域差别收入,城市范围收入不一致,应尽量不列入比率系数中。
(2)经济价值模型。该模型是根据弗兰姆霍尔茨、布鲁美特等人提出的经济价值法,也称“未来收益折现法”来设计的。这种方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的收益,因此将组织未来各期的收益折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例,将组织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经济价值模型的建立,是在对未来工资薪酬折现模型的补充基础上,未来工资薪酬折现模型计量的是高校人力资源个体使用价值,而经济价值模型衡量的是高校人力资源群体效用价值。人力资源的效用价值是指人力资源能够为其需求方创造的价值,而高校人力资源群体效用价值是指通过高校人力资源群体力量使高校获得的总收益。其计算模型具体如下:
vn=■■·h
其中:vn:为以未来盈余现值表示的高校群体人力资源价值;r:为折现率;r(t):为第t年的高校未来净收益;h:为人力资源投资占总资产投资的比例。
众所周知,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没有所谓的“收益”账户,只制作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而无损益表。那么,对于r(t)如何确认计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未来的净收益不是企业中一般会计所言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创造的利润,而是高校人力资源在智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后创造的为高校增值的那部分收益,如科研成果的立项与发明,为社会做
出贡献,为高校带来名誉,提高高校的潜在价值;或如教学成果、学术成果的丰收,精品专业的设置,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文化前沿的旗帜,扩大了招生规模,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等等。因此,r(t)高校未来净收益可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需要对其具以货币量化的形态,旨在动态准确地把握高校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群体人力资源的价值,反映出高校人力资源所创造的经济剩余价值。
该模型具体运用举例说明:假设某高校预测未来5年内的各年净收益如表2所示,人力资源投资占总资产投资的比例为42%。
高校人力资源群体价值为1384940×42%=581674.8(元),群体价值并非个体的简单相加,除了个体价值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群体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管理方法、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群体价值是计量高校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价值,是效用价值。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系统的人力资源信息,从宏观范围对人力资源计划与掌握,全面反映高校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产出价值及其配比关系。高校人力资源价值的总量应为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总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从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经济学角度出发,以工资和创造利润为双重基础计量,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传承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思想。
(二)高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非货币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的价值除了货币价值计量外,还可以进行非货币价值计量,非货币价值计量是对一些无法用货币价值计量的特殊因素,由于其复杂性而又重要性必须反映出来的一种方式,是弥补货币计量方法的不足,更全面地披露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手段。高校人力资源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较强烈的期望目标实现愿望,并且受其知识结构、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技能与态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对某些方面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此时,必须辅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对这些指标信息予以揭示。非货币性计量方法目前已有多种,从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出发,适合反映高校人力资源的价值的方法主要有:(1)客观绩效评议法。高校教师的工作包括上课(传授技术)、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等。虽然有的工作无法刚性化,但其教学工作量、教学检测、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等考核指标完全可以量化,客观地进行评价。具体做法是对以上几个指标赋予特定分值,业绩贡献的大小,则以分值与贡献数额的乘积来确定,给予管理者最客观真实的绩效价值分析。(2)主观价值评议法。与客观绩效评议法不同,主观价值评议法是据人力资源个体及群体的不同性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方式进行评议,其中具有主观影响因素。一是个人自我评测。这是由于高校教师良性的自我期望价值所决定的。个人自我评测有三项:自我贡献评价,自我满意程度评价,自我提高差距评价。通过自评,总结他们在职期间为高校发展所做的贡献,并对目前在高校的期望目标(如工资报酬、发展空间、科研工作、能力发挥)满意程度打分,以及提高自我价值实现目标的差距分析,找准个人在高校的位置,即个体价值在群体价值中的重要性权数。二是组织评议法。组织评议法是指高校中以各系部为单位组织,分别对本系部教师进行随机调查填表评议。评分标准为:优异5分,良好3分,合格2分,一般1分,不合格-1分。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予以相应的比重系数,根据加权平均计算该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如表3所示: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而会计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数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1.校内实训基地形式单一,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少。
教育部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因此,几乎所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纷纷建立实训基地,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少。而且,大多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基地没有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论证,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实训室的构建结构、学生规模、会计工作流程等考虑欠妥,最终导致实训室利用率不高或不能有效利用。
2.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实训效果。
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高校,对于企业会计流程并不熟悉,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为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到企业或者事务所参加培训和实践,直接制约校内实训效果。
3.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实训作用。
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与连续性等特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由于实训需要的会计资料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很难将财务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完成。二是企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需求有限,实训企业很难接纳大规模学生集中实训。因此,学生顶岗实习内容和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预定目标且效果不佳,有些校外实训基地只起到参观作用,甚至一些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为了应付评估、检查,只是挂名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实习实训的作用。
二、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措施
1.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主,构建高效的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目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两大途径,对会计专业来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多困难,学生顶岗实习内容和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预定目标且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对实训室的构建结构、学生规模、会计工作流程等进行周密安排,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并合理构建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教学,并开展会计实训教学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模拟实习。校内实训要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满足学生单项岗位实训、混岗综合实训的需要,要实现三个结合:全岗实训和分岗实训相结合;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过程实训和内容实训相结合。
2.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基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各单位接受会计学生实习数量的限制,应开辟新的途径,建设校企共赢的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开拓性试验。如与校外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合作,学校提供场地、设施和电算化软件,企业将代理记账业务放到学校,成立代理记账部,分批安排学生实训。
我院鼓励“工学结合”,出台资助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相关配套政策,2009年与诸城惠发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成立惠发商学院,2013年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代理记账部。作为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代理记账部目前规模偏小,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企双方将协商通过签订协议进一步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不断提高经营服务水平,突破单一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大胆探索“筑巢引凤”式、“移花接木”式、“校办工厂”式、“购买”等多种方式,扩大业务规模,使代理记账部成为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
3.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实施会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轮换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并探索“项目负责制”、“课程承包制”、“交流沟通制”等方式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
4.加强考核与管理,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到实处。
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必须处理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益,提高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的有效途径。学院及相关系应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并列入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并落实责任、动态考核。同时,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包括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践考核办法等,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实训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及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会计之友,2009(8).
[2]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4
所谓“三维”教学团队是指:以促进专业建设为根本目标, 依照电视剧的编、导、演过程, 将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外辅导等纳入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进行整体分工、合作, 形成三个子教学团队, 即:“课程编写团队” (相当于电视剧的“编剧”) , 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标准与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课程技术团队” (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 , 主要负责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等;“课程表现团队 (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 , 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等。
从2008年开始, 我们就进行了高职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解决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 面面俱到、广而不精, 教师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并通过“三维”教学团队建设, 充分利用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 激发团队活力, 促进了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经。
一、课程编写团队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中的课程编写团队, 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 主要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其中专业建设工作, 主要包括社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方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等;课程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行业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 分析岗位能力需求, 提炼教学内容, 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 融课程建设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 从而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主要是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 结合课程建设情况, 编写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 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该团队的成员必须掌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熟悉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1. 专业建设。
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课程编写团队”, 进行社会调研, 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建设。
课程编写团队依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按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思路, 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于课程之中,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 制定课程标准, 建设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 实现资源共享, 使精品课程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强的辐射作用。
3. 教材建设。
注重突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特色,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重心, 根据新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增值税暂行条例, 并充分借鉴、吸收有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面修订现有的自编讲义, 出版各类规划教材, 重新构建以“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 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 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二、课程技术团队
课程技术团队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角色, 主要职责是:根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情况, 开展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工作, 从而将课程和教材内容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因此, 课程技术团队的成员要求计算机操作熟练, 具有较好的美学基础, 熟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表达学习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中, 学习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 并且也是为了某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 各个知识点之间应通过多种媒体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关联, 借以形成具有个性鲜明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
在多媒体课件中, 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选择和组织、系统结构、教学程序、教学导航、问题设置、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一般包括知识讲座、举例说明、媒体演示、提问诊断、反馈评价等基本部分。
3.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
交互接口是学习者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信道, 学习者就是通过交互接口进行人机交互的, 一般课件中主要的接口有菜单、图表、按钮、窗口、热键等。
4. 具有诊断、反馈和评价功能。
由于计算机有判断、识别和思维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这些特点, 在课件中通常要设置一些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 供学习者思考和练习,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并作出评价, 使学习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表现团队
课程表现团队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角色, 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该团队的成员要求口才好, 表演艺术强, 应变能力强, 具有亲和力。
课程表现团队各成员在具体表演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熟而活。
“熟”, 就是要熟悉各方面情况和内容, 包括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场地、教学管理制度等。“活”, 就是要在熟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不死搬硬套、照本宣科, 即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法律法规的变化,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组合、变换、重构, 做到有所发展, 有所创见, 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课程技术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讲授。
2. 精而深。
“精”, 就是要精讲,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 详略得当。“深”, 就是要深入分析, 不就事论事, 并把重点知识的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 查而馈。
“查”, 就是检查, 包括教师自查、检查学生 (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测验等) 。“馈”, 就是通过反馈检查结果, 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将检查和反馈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 管而严。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备好课、讲好课之外, 还要加强管理, 而且管理要严格。首先, 教师要管好自己, 做到行为端庄、语言文明, 不迟到早退, 起好表率作用;其次, 教师要管好学生思想、管理好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 避免学生放任自流;最后, 严格管理要讲究一定方法。语言要幽默、风趣, 禁止用讥讽的甚至侮辱性的语言, 否则, 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还不能完全按照理论上的“三维”教学团队模式进行实施。但我们相信, 随着条件的好转,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定能获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年]16号文件.
[2]张德良, 李德才, 关立军.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高教研究, 2008-01.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5
一、研究背景
西方管理会计于 20 世纪初萌芽,之后经历了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和企业价值创造阶段,现在已经在企业和公共部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事实证明,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保障了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管理会计不管是理论引入还是实践应用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不少成功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还是非常滞后的。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还可以为深化财税改革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保障。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已成为当务之急。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总结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于 年 1 月 29 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财会办〔2014〕5 号),并于 2014 年 10 月 27 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其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总纲。《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以及工作要求,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未来五到十年管理会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同时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四项主要任务,即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中,关于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财政部规定要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有力保障,因而意义重大,需求迫切。
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意义
管理会计能够在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客观展现企业发展现状;能够通过某些指标的变动分析,发现企业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能够通过预测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但是,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的管理会计研究相比,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势必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以及做出专门决策的决策者不能够最大幅度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加快管理会计的全面建设工作。管理会计的全面建设离不开一个系统的指引体系,指引体系的规范与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会计工作的进度和效果。
三、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应用最早开始于 50 年代初,而管理会计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才从国外引入,自此我国踏上了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理论和经验发展自身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征程。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使管理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积累也不断增多。
21 世纪之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尝试了案例研究方法,之后引进了西方的大样本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实务中,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应用西方国家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逐渐由国外引进转向本土化应用探索研究,研究视角从单一视角转向多视角综合研究,研究方法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交融研究。管理会计在我国经过了 30 多年的发展,现虽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管理会计是我国会计发展的短板这个问题, 年以来,财政部加大了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政策力度,出台了管理会计发展的顶层设计——《指导意见》,管理会计逐渐成为会计领域关注的焦点。
但是目前尚无一套系统全面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以保证管理会计在企事业单位实务操作中的正确应用。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建议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作为我国未来五到十年管理会计发展的四大任务之一,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中,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一)要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建立管理会计统一规范,保障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管理会计工作由于缺少统一的规范要求,致使即使运用了管理会计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上也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套规范管理会计应用实施的约束性体系,以指引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鉴于财务会计具有完整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进行严格规范,为保障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顺利实施,管理会计也应当有完善的准则制度。我国可以在借鉴美国《管理会计公告》和加拿大《管理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管理会计准则,达到指引和监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正确应用的目的。
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研究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为适应这种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对如何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院;会计;电算化
1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意义
医院会计电算化,是医院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在医院财务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减轻医院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2)财务工作技术含量增加,促进医院人员整体素质提高。
(3)查询方便快捷,确保信息准确性。
2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的举措
2.1医院领导和财会人员要转变观念
领导支持、财会人员积极参与,是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保证。首先,医院领导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和支持的软件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了,而是要符合医院运行规律的管理思想,需要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体职工的配合,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财会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进了医院会计知识结构的更新,由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控制,而不能只固守于记帐、算帐,要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各种信息。
2.2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会计人员已接受了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欠缺,既懂得医院会计又熟悉计算机的人员相当少,这势必会影响医院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多层次人才。一是加强正规教育,培养高学历的高级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充实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开发人员,二是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首先,采用脱产教育形式,对在医院主要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进行脱产的、较长时间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其次,采用短期培训形式,对目前所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短期会计电算化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知识,成为系统的操作员。再次,对于会计人员,无论其电算化水平高低,每年都应该接受一定时间的电算化新知识培训,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2.3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如设置会计主管、微机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及内部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和软件修改的手续;岗位责任制度,主要是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任务等。
2.4以医院财会人员为电算化系统的主导
会计人员在医院中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经济信息,又通晓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因此,应当将精通理财和管理技术的医院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从目前已实行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医院来看,若是单纯外购的商品化软件或由医院自身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其实际的运行效率和效果都不令人满意,而且安全性能较差。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开发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很难发挥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的。
2.5充分发挥医院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查错防弊一直是医院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计算机舞弊势难避免。医院会计电算化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需要。建议审计人员对付计算机舞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财经法规,通过对会计资料的直接审计查出会计信息错弊;二是通过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对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和流程进行检测,发现系统的弱点和不足,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同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处计算机舞弊活动。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7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现状
目前会计校内实训室只是停留在对某一家企业经济业务的研究上, 还摆脱不了单一、孤立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的框架, 校外实践基地重形式轻实效的情况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
1. 校内实训室设置以单一企业为基础的会计操作内容。
几乎所有学校校内实训都只停留在一个企业 (一般是制造业) 某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操作上, 没有建立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既有相对独立又有相互往来联系的经济业务实践教学体系, 不能全面反映各公司的联系, 也无法编制合并报表。这样学生在操作时对会计的理解往往会比较片面, 知识面会比较窄,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会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由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 一般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从事会计实操工作, 即使单位接收, 但企业会计人员毕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而且也因为没有教学经验, 缺少教学组织和逻辑训练, 能否将核心技能和经验在短时期内传授给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正是这些原因, 许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时都是从事其他专业内容实习, 会计实习流于形式, 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 真正双师型素质教师十分缺乏。
从表面上, 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的老师比例都很高, 但由于我们国家教育体制造成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学校, 一般都没有会计实际工作经验, 同时会计双师型素质教师标准定得太底, 有些教师考一个经济师、统计师也可以成为会计专业的双师教师, 有些教师只要到企业盖几个章就说明在企业工作过而成为双师型教师, 而真正有工作经验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会计人员因学历不够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导致学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双师型素质教师十分缺乏, 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瓶颈。
4. 实践操作课程成绩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
会计实践操作课程评价考核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问题, 总的来讲会计实践操作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实训实操和期末考试这几部分构成。但由于实训实操考核工作量大且成绩难以把握, 许多学校降低实训操作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提高了期末理论考试在总成绩的比重, 使考核评价又回到了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老路上, 这种只重形式不看效果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存在, 这样评价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水平好坏。
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看法
1. 建设以产业资金链为基础校内分岗实训基地。
(1) 建设会计分岗实训室实训操作仿真环境。 (1) 将实训室分成分成十个区间, 按不同行业企业分设十个会计操作区间, 每个操作区就要把它当成一个企业, 设立企业的财务部门, 操作区内要设计好企业概况、企业营业执照、企业国税登记证、企业地税登记证、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书。同时企业都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会计分岗职责和技能的要求, 并确定会计分岗的工作流程和会计分岗实训内容, 这是我们会计分岗操作是否仿真的前提条件。 (2) 每个操作区间 (即企业财务部门) 根据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况设六个会计岗位, 即 (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内部审计岗位、财产物资 (往来) 岗位、会计主管岗位) , 每个企业都要有充足的会计资料和各种会计印章来满足学生操作的需要, 因此十个会计操作区间就要以企业为单位收集不同特色的会计资料, 并把全部经济业务资料按岗位进行归口分类。 (3) 在时间方面, 每个企业至少要有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连续三个月的会计业务资料, 以便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会计业务的处理, 也为学生能比较全面、完整、发展地了解企业情况提供真正的业务支持。操作中教师按会计岗位工作流程介绍操作中需要掌握和注意的会计知识, 同时配有一个企业整套的操作实务, 让学生在岗位操作中去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 为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分岗操作时间, 每门行业会计课程理论和实践课时都按一比一分配比例来分配课堂时间, 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 (4) 集团公司以产业链或资金链为基础, 把十个会计操作区间分为两组, 一组是按某类产品的产业链为纽带组成拥有五个行业企业的集团公司;一组是五个行业企业按控股资金链链接的上市公司, 并定期编写合并报表。 (5) 设立税务和审计二个服务企业的机关单位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 税务、审计和会计事务所的操作资料来自于十个企业的会计资料, 并按工作要求设计好各自工作程序和规范的表格资料。真正把会计分岗实训室建成囊括各种会计核算业务的经济小社会。
(2) 完善学生在会计分岗实训室操作程序。强化学生实操能力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每个小组由六名学生组成,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操作区财务部门分别负责六个会计岗位, 承担不同会计岗位工作的学生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 处理各种会计业务, 最终完成全部会计业务操作。每班按六十个标准学生计算, 就可以组织十个小组进行操作, 每操作完成一次企业全部经济业务, 小组中的成员必须重新组合, 依次扮演六个不同的角色进行轮岗操作, 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各岗位的操作业务。每一次操作都是在电脑中完成, 学生操作完成每一次操作都能马上显示学生的操作成绩, 老师根据学生六次操作中的分数和过程来确定实操成绩。按教学计划要求学完十个不同企业的会计, 就可以同步操作完六十个岗位的经济业务, 再加上两大集团公司的十二个分岗操作,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完成大量的不同企业的分岗实践操作, 由于会计分岗操作仿真性强, 学生通过操作不但可以提高会计操作水平, 而且能很快胜任各种性质企业会计工作, 这就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 完善实践操作课程成绩评价考核的体系。校内实训是会计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内实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 而建立科学完善的成绩评价考核体系是校内实训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考核办法的评价考核体系。
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知识就是从《会计核算基础》开始, 因此《会计核算基础》应按对小型企业会计的要求的进行实操练习考核, 考核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专业操作能力三个指标, 由指导老师进行考核;行业会计教学分岗位进行会计实训操作, 将行业会计设计成六个岗位, 即每个团体小组由六位学生组成, 担任会计主管岗位的学生任团队小组长。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考评指标, 每个岗位指标都量化具体标准, 过程考核只要由小组团队成员互评、团队负责人考核和指导老师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纪律、专业能力、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四部分内容;结果考核包括个人各岗位操作成绩、团队成绩两方面内容, 这样会计实践操作评价就比较全面;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主要操作对象是企业集团, 评价的指标和考核的内容大致与行业岗位实训相同, 只不过考核结果重点放在关联方业务往来、合并报表和财务管理三个方面, 会计实践操作评价难度最大, 需要进行细分标准才能完成。
三、建立由毕业学生自己开办的校内代理记账公司
建立由毕业学生自己开办的校内代理记账公司, 学校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办公场地, 创业学生只需要投入三万元即可, 记账人员可以由在校学生来担任。采用这种形式, 学校一方面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 会计专业学生开办代理记账公司可以不支付办工场所租金, 从而减少经营成本;另一方面, 由于是本校学生诚信情况比较了解, 合作风险比较低, 业务可以是直接代理记账业务, 也可以从第三方转入代理记账业务, 这样就会有大量的代理记账业务满足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就近在企业参与会计实战操作, 减少了校外实训中组织和管理上的麻烦。只要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代理记账公司制定好企业操作规章制度, 这种形式也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也就能为学生真账实操提供非常好的实训平台
四、强化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
1. 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会计实账操作培训基地。
与税务师事务所培训部门合作对学生进行真账操作培训, 税务师事务所利用代理记账的优势, 有充足的会计真实资料, 操作场所在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账操作分两个步骤内容进行, 第一步学生在校内分岗实训室进行手工和电算化会计模拟操作课程, 由合作单位派会计专业人员承担实训教学的指导, 为学生完成会计模拟实习操作课程后进行真账操作把关;第二步分批到税务师事务所进行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学校专职教师参与到学生真账操作指导中去。税务师事务所培训部门与学校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关系, 双方要遵守合作协议, 认真履行职责。税务师事务所培训部门可以通过真账操作平台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既可以成为税务师事务所的储备人才, 也可以向其他企业输送会计毕业生, 解决学校学生就业的另一种渠道;学生通过真账操作可以在短时期内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税务师事务所也可以通过与高职学校的合作提升自己培训部门的影响力。这样的培训式合作能达到双赢效果。
2. 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程共建。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我认为重点放在共建专业课程上。进行专业课程共建首先应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共建的结合点, 拿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试点, 让校外实践基地来设计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并由其派专业人员来进行教学, 同时学校也派专职教师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去从事会计实际工作, 共建校企合作课程, 编写校企业合作教材,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程共建要有长效运行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 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 才能保证其有序高效运行。
五、提高会计教师会计教学水平
学校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改变目前高职学校会计教师操作能力不足的现状, 走出去:对那些学历高, 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 要让他们定期到企业从事会计岗位工作, 提高他们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会计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 会计师和讲师是确定会计双师的最底标准, 其他同会计无关的证书都不能认同。这样就能真正提高双师的质量, 才能让老师的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使教学真正能融入到实操中, 教学更贴近实际;请进来, 学校在教学中可以聘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会计师以上的中高级会计人才为校外兼职教师, 参与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来, 特别参与会计实操教学, 缩小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会计工作的精髓。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可取长补短, 使会计教学既生动活泼又贴近实际, 使会计老师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大家来共同参与, 只有这样, 高职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学生的实操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加强。
摘要: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只是停留在对某一家企业经济业务的研究上, 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流于形式。本文提出应重点建设按产业资金链为基础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只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一个补充。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吕秀娥, 张海晓.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5) .
[2]吴韵琴.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06) .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篇8
法务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兴职业。美国著名的会计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林德奎斯特曾对法务会计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他认为, 所谓法务会计, 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 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 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本文认为法务会计是接受委托或授权的特定主体, 依据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理论作为行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及其相关财经制度作为行为标准, 通过对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会计纠纷、法律诉讼的会计证据实施收集、专业判断和对会计事件进行专业鉴定, 并根据收集的证据和专业判断、专业鉴定的结果发表专家性意见及提供诉讼证据支持等相关服务的一种中介活动。
随着诉讼法律制度的日渐完善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趋强烈, 法务会计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法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三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蛋糕最上面的糖果则代表较强的沟通技巧。
目前,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在本科教育中, 仅有少数几所大学在会计学或法学本科专业下设法务会计方向;在研究生培养中, 仅复旦大学设立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方向。并且现在从事法务会计教学的多是会计学、审计学或法学教师, 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 直接影响了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要建设一支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
2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
2.1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 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建设是突破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
创新型教学团队在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尚属新生事物, 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组、学科梯队、教研室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和实验运行性的创新团队, 并且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性要求。
建设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 有利于落实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任务。
2.2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意义
(1) 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需要。
组建以法务会计教研室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团队, 可以形成专业教师团队, 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提升行业和区域内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 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
(2) 是促进名品工程建设的需要。
可以使法务会计的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等科学的、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和实施。
(3) 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需要。
可以将我们的教改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去,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是提高师资整体水平的需要。
可以使法务会计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 发挥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 专兼职结合更加紧密, 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师资队伍整体业务和素质水平的提高。
3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统一明确、共同承诺的团队是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基石。团队成员应充分了解这个团队存在的理由, 团队的界限及团队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地位和功能。科学的为团队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大要素。我们将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坚持创新理念, 整合教学资源, 促进教师合作,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法务会计人才。
3.2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1) 培养高水平的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 在对学校文化环境、发展远景高度认可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 搭建合适的发展平台, 帮助其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并赋予其一定的教学管理职能。法务会计教学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教育思想外, 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2) 建立有效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
从事法务会计教学的教师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育思想讨论,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鼓励进修和培训, 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系统,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 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形成更加鲜明的个人风格;吸收国内外关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经验, 推动法务会计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支持和物质支持。
(3) 建设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 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合作, 每两年法务会计专业教师至少到实践基地轮训一次。双方共同申报科研课题, 共同从事课题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
(4) 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将教学文化建设纳入到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 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团队文化, 营造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必要时应对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进行管理沟通的培训或组织行为科学的培训,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提高沟通技巧, 缓解内部冲突, 促进信任、理解、尊重以及科学精神在团队中的弘扬。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
3.3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
首先, 学校要在法务会计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人竞争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要制定有利于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 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其次,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有赖于教务、人事、财务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
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 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 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来。在教学团队内部, 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 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
另外, 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 学生最具有发言权, 因此, 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 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 为创新型法务会计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君燕.法务会计理论及实践探析[J].财会研究, 2007, (7) .
[2]臧兴兵.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7) .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9
一、高职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然性
(一) 国家政策导向
2006年6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要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结合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的一体化;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各专业不仅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 更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确保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 (学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
高职教育总体上看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理论够用、实践性强为特征。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 成为能从事会计电算化操作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长期的就业跟踪信息来看, 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主要从事库管、出纳员、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工作。其中, 大部分学生的主要职业生涯是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从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看, 从业者不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 但一定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层次历来就倍受重视, 各院校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章立制, 建立起符合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三) 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
优秀的会计人员必须能够在深刻领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遵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完成建账、会计凭证处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 要求多、步骤多是这一过程的特点。而且, 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 而如何运用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积累方能形成, 所以, 实践教学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课岗证赛”相结合, “课”, 即课堂教学;“岗”, 即工作岗位;“证”, 即各种证书;“赛”, 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技能比赛。具体有以下要求:
(一) 课岗结合
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有效途径。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 学校在安排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时候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做到“课岗结合”, 即将教学内容、方法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结合, 围绕专业主要面对的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授课方式。而且, 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 课证结合
“课证结合”即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会计行业实行准入制, 要求持证上岗, 所以不少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 即学生要修完专业课程且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后方能毕业, 执业后还会为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而不断参加国家统一考试, 同时, 由于必须时刻紧跟国家政策、法规, 会计人员还必须按时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要求的继续教育。此外, 出于将来多方向发展的需要, 学生客观上也存在着其他证书的考试需求。
(三) 课赛结合
出于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等目的, 各行业、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 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检验知识运用能力、学习适应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的良好机会, 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的考核为主, 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虽然这些内容在相关的课程中均已安排过, 但是, 一方面由于分散在若干个学期、各门专业课程中, 学生要综合运用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 学生对比赛软件不熟悉, 为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 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还是需要各专业教师的合理分工和协同配合。
三、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一) 正确把握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基本理论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印证、内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能力。其教学难度较大, 但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应高度重视。同时, 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以会计专业为例, 学生除了要掌握完成会计基本程序中的全部技能外, 还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所以, 学生不仅需要亲自完成会计工作流程中所有步骤的操作形成会计基本技能, 还要培养和锻炼一种归纳、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既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也为将来参加各种职业考试奠定坚实基础。
(二) 在充分调研“岗证赛”的要求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教学顶层设计
1. 按照会计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实现“课岗结合”
会计专业面对的岗位较多,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多是从中小企业的库管员、出纳员做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锻炼后可以担任企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 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成长为企业的财务主管。一名优秀的出纳员除了要掌握现金票证管理的基本能力及审核和鉴别现钞、票证的能力外, 还要具有严格执行国家、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定和结算制度的能力, 要有依法办事的魄力和胆识。财务会计岗位是企业的重要岗位, 其岗位技能要求较高, 例如, 要能够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完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核算, 完成填制记账凭证、登账、对账、试算平衡、结账、编制报表等工作。财务主管岗位是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 其工作职责不仅涉及财务专业领域, 还涉及管理学领域, 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更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此外, 会计人员还应具备最基本的办公能力如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文档处理、Excel表格的基本应用, 档案管理等。基于以上要求,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课程, 具体如表1所示。
2. 教学内容中纳入财政部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的内容, 保证“课证结合”
由于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理论教学只是满足于“够用”, 加之生源素质问题, 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课证结合”只能是以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 对于学而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要求到会计技术职务 (初级) 。就目前情况来看, 这些统一的考试科目在各院校中均有开设, 但由于证书考试要求与学校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得如何既保证学科学习的系统性, 又保证学习应考的针对性, 将课程学习与参加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 一方面, 任课教师应随时关注国家有关的考试信息, 总结命题规律, 将所授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考核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将来考证前集大成的复习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 在教材的选用上应结合考试用书和教材, 让学生在利用教材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辅以考试用书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巩固和提升。除此之外, 为增加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也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其他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 具体如表2所示。
3. 在教学过程中配备和使用行业技能竞赛用软件, 实现课堂教学与赛前准备一体化
由于目前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系统是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根据承办机构的要求设计开发的, 为保证学生能在竞赛中拿到好成绩, 也为了提高学生对各种软件的适应能力, 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软件, 以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直观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教学手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以综合应用知识力的考核为主, 为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在参赛前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高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扎实做好每一门课程的教学, 其间也应尽可能实现多媒体授课, 让学生熟悉在线考试、操作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三) 科学整合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使其成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合作体系
如前所述, 实践教学体系由若干具体环节组成, 理论上讲应是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整体。为发挥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作用, 院校、系部应对其有科学认识、明确分工, 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最终实现教学体系的作用最大化。对于会计专业而言, 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分工如下页表3所示。
(四) 改革传统教务管理, 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1. 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操作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
适应高职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院校应对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变革, 加大对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力度, 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划分为卷面考试、实践考核、应用考核等模块, 更注重和强调过程考核, 应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进行比例的调整, 让师生均重视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 因实践、应用考核是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完成的, 为避免教师评分的随意性, 保证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应对实践、应用的考核要求及评分细则事先进行详细的规定。
2. 外引内培, 充实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为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即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做支撑, 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发挥。要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需要既有高理论水平的教师, 也有实践力强的教师;既有校内专任教师, 也有来自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 以他们的分工合作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已成为众多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共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积极为此提供条件。
3. 调整学时安排,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
以形成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实训、专业见习来说, 不少学校是将其安排在正常的行课期间或者是假期, 这样的安排要么导致实践课时被占用, 教师只是简单地做一些讲解演示或视频播放草草了事, 要么是直接放任学生在假期无目的地以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打零工代替见习, 形成事实上的“放羊”教学, 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学校应统一对学期学时安排进行调整, 每一个学期均留出两周左右的实践时间, 在这两周内根据本学期各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统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专业见习等, 最大限度地将实践教学纳入质量监管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
(五)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积极探寻适合高职层次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
当前, 教师要有不断采纳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 结合实践教学过程的特点, 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演示法在为学生演示会计基本操作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实证操作;以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感受职业工作要求等。
四、会计专业建立“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难点
构建和实施“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重视实践教学, 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
尽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直在被强调、被重视, 但是很多时候, 这种强调和重视还只是停留在学校的文件、领导的讲话和教师的论文中。“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学教师很轻松”、“实践教学其实比理论教学简单”等观念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 也存在于很多教师甚至是教学主管领导之中。真正认真开展过实践教学的教师都知道, 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 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讲解与演示、观察与反馈的师生双向沟通的过程, 教师虽然是以旁观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但需要不时提供专业意见和提出专业要求, 具有动态性、差异性、复杂性等特征, 较之单向的理论传授, 难度要大得多。所以, 只有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重视。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 从调动各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入手。
(二) 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软件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支持
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学校首先应解决硬件不足的问题, 完善实验室建设, 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与教学软件, 让现代科技切实为教学过程服务。同时, 学校也应对其使用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和软件进行维护, 同时要随时关注各种设备、软件的升级情况, 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
(三)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虽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借助校外技术力量, 但校外专业人士毕竟缺乏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 为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基本的技能培训必须在校内由专任教师完成。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必要的激励机制很重要, 如院校可明确要求教师每年一定时间的一线工作经验、继续教育培训, 对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奖励, 在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等等。
(四) 调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与积极性
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否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的封闭办学, 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并不大。虽然在近些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重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但对于会计专业而言, 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 是学校更多地在强调“企业服务于教学过程”, 企业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力。如何调动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 也是“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对“课岗结合”这一要求而言。
总之, 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单靠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几个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分工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 2005 (6) :39-41.
[2]马晓伟.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电子商务, 2015 (1) :74-76.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10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财经类专业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公认的专业。即便到目前为止, 会计专业仍然是每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 在我国各大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中开设了会计学课程。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 对会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探索一条较为创新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则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以及通过向授课的非会计专业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的形式, 来运用实践调查的数据, 从一个侧面反映非会计学专业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情况, 以有助于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力推广。学术界已经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过探讨, 如孟祥英等、张慧、侯日敬、张健、李云梅、郝迎金、赵馨燕[1,2,3,4,5,6,7], 但是基本是从理论视角来探讨的, 本文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改革和建设, 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会计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必然也会影响到会计学的教学实践。2006年2月15日, 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而在2008年和2010年均作了修改, 这无不说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逐步接轨。这也必然要求在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家的这些新的政策内容。因此, 从外部政策的要求上体现出《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 《会计学》课程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 通过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可见该课程从自身知识结构和内容上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学是管理类的一级学科, 《会计学》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本身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的, 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因此, 该课程已经成为各大院校中管理类和经济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作用不容忽视。
2 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情况
2.1 问卷的设计
为了准确的了解我校非会计专业对于《会计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相关情况, 本教改项目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头脑风暴会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并不断的修正调查问卷, 在2011年问卷的基础上, 2012年6月再次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6个部分, 涵盖了26个方面的内容, 每一部分都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要求所设计的。即这六部分内容分别为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及相关知识储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课件。
2.2 问卷的发放
问卷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发放, 主要发放的对象是我校2010级信管专业、行政专业和国贸专业三个专业的班级。
2.3 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69份问卷, 回收了169份, 但是其中有一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作为无效问卷, 其他168份均为有效问卷, 有效率达到了99.4%。由于教改项目的问卷发放非常具有针对性, 采取现场填写、现场监督和现场回收问卷方式进行, 因此问卷的回收率较高, 有效率也较高。当然, 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 均采用匿名方式来填写问卷。
3 问卷的基础性分析
3.1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了解及知识储备情况分析
调查中发现, 有39.05%的学生在修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不了解, 而有43.20%选择的是一般, 可见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会计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后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调查学生是否在学习本课程前选修或者辅修其他课程时, 有95.86%的学生之前没有选修或辅修过相关会计的课程, 这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基本相呼应。而学生对于以后有机会选修或者辅修相关课程的内容选择和排序方面也不尽相同, 其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是学生比较愿意选修的课程。
3.2 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分析
(1)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有62.13%的学生认为非会计专业有必要设置该课程, 有21.8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 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非会计专业有必要设置会计学课程, 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 (2) 关于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选项中, 学生们的意见不尽相同, 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非会计专业学生比较愿意获得在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熟悉常见的业务核算, 体现了学生对本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正确认识。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回答中, 可以看出非专业学生对于期望的了解程度非常基础, 而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成本的核算等内容的了解需求不是很强烈。这可能与他们不是会计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3) 课程开始时间方面:有28.99%的同意在大二上学期上该课程, 27.2%的同意在大二下学期上该课程, 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在大二以前上《会计学》课程。不过, 也有23.67%的学生同意在大一下学期上该课程。
(4) 课时安排方面:有72.19%的学生对该课时比较满意;有15.98%的学生认为课时有些太短, 需要增加;有11.83%的学生认为课时太长, 需要减少。总体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目前56个课时是较为满意的。说明原有课时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
3.3 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会计专业目标应该定位在什么角度上, 不同的学生答案也不一致, 但是通过调查也基本看出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关于会计的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作出了规定, 其根本意思是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和会计管理的工作, 而其他管理类学生培养目标是在企业具体职能部门从事广泛的管理工作[8]。据此可以看出, 会计学针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其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经过调查发现, 有46.75%的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在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应该保持一致, 而50.89%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一致, 两方面意见支持率基本相同, 各占50%左右, 这样可以考虑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目标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基本保持一致。此外, 有37.22%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为了解财务知识, 有43.05%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看懂财务报表。
3.4 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个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调查中, 针对“数字总结法”有19.53%的学生认为是非常科学有效, 66.27%的学生认为是有效的, 还有13.61%的学生认为一般, 仅有0.59%的学生认为是无效的。也就是说, 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第二个问题:对采用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调查。其中有23.67%的人认为是非常满意, 有57.4%是满意, 18.93%认为一般。也就是说针对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值得继续推广的。第三个问题:针对非会计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会计模拟实验的问题。该问题设置了5个答案, 为了后期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特将调查结果统计如图2所示。
由于非会计专业是我校修《会计学》课程而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的专业, 通过对图2统计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50%以上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 目的是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5 教学内容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材内容是否完整方面的问题, 有53.8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完整, 34.32%的认为一般, 8.28%的学生认为非常完整, 只有3.5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不完整的。从总体上来说, 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完整的, 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的是教材内容较为完整的, 但也需要作一些调整。针对老师讲解中是否结合新的会计政策方面, 有86.98%的学生认为是讲解结合了新的会计政策, 学生也基本领会到了新的会计政策。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关联性的调查中, 有56.21%的人认为是有关联的, 有11.83%人的认为是关联密切的。另外, 有83.43%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需要增加太多的内容, 这也与前面的调查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6 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课件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会计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课件的完整性、课件整体设计的合理性、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五方面作了调查, 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本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和设计、以及课件内容和设计的形象化方面均是非常优秀的, 值得继续坚持和推广其教学经验。
4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教学大纲的陈旧和缺乏针对性
原有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主要从会计的六大要素来分别进行讲解, 大纲的内容设置更适合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要求不一样, 通过调查发现, 信管专业的学生更加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的内容,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 国贸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税收会计方面业务的处理等。原有的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安排。
4.2 原有教学方法的陈旧
会计属于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 并且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会计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的话比较枯燥, 学生也不容易掌握, 况且旧的教学方法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 没有进行案例教学, 更没有将其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4.3 原有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原有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 在调研有些高校时, 也有些高校用到的是多媒体教学。但是针对《会计学》这门基础课程来讲, 只用板书教学, 或者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如板书教学比较枯燥, 针对会计知识点过多, 书写内容较多, 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时间过长可以造成学生上课疲劳, 教学效果也不是最完美的。
4.4 原有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针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了解会计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知识, 熟悉掌握会计供产销等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 对报表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 最终可以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集中于从会计六要素进行讲解, 作为初次接触会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 难度较大, 这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针对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建议
5.1 教学大纲应具有针对性, 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大纲内容的确定应该具有针对性, 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即在大纲中尽量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税法、新内部控制规范等内容,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在内容的深浅安排上做出合理的调整, 这样更有助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会计学知识。
5.2 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会计学课堂教学的手段不断增多, 有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但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还是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针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板书教学, 这样学生不会一味的去记录教学内容, 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况且教学中应该结合案例教学, 增强上课的生动性, 激发学生对《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
5.3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 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均肯定和认同教改项目的两种方法, 即“数字总结法”和“实践教学法”。本次教改项目中首次推出了“数字总结法”, 由于会计与数字联系最为密切, 并且会计的知识点较多, 运用传统的方法不容易记忆。因此, “数字总结法”将会计学每章的内容运用数字有效的总结出来, 通过总结后使得学生对于会计所有的知识点很容易记忆, 也容易扎实的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在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后, 并不是会计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而最终目标是能将理论有效的运用于实践工作中, 因此, 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中, 应该推广课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4 增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在我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专业中, 除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外, 包括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但是没有信管专业。通过前面的调查结果发现, 信管专业中有82.09%的学生愿意进行会计模拟实验, 因为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将理论知识, 在模拟实验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另外, 国内也有些高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是部分进行会计模拟实验, 部分不进行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对西安工程大学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 也可以从也一个侧面反映出非专业学生应该都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因此,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也应该在全部非会计专业中开设, 这样也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另一条出路。
摘要: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系统地调研了西安工程大学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 并且对调研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总结出原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从更新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增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改革,非会计专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孟祥英, 谭旭红.关于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16-17.
[2]张慧.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125-127.
[3]侯日敬.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 2010 (9) :103-105.
[4]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 2010 (10) :149-151.
[5]李云梅.《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2) :125-127.
[6]郝迎金.以实用性目标为导向探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学, 经营管理者, 2011 (22) :336-337.
[7]赵馨燕.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23) :78-79.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信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65-02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既是会计行业在职业活动中的规范,也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会计职业道德强调的是“会计职业”的道德,重在“职业”二字。它要求会计职业在确定、计量、处理和传输经济信息要可靠、相关和有用。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则重在强调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从内涵上讲,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本身的客观规律(会计技术、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二是会计职业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客观、公正、公平、可靠、相关、有用等),三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的德行(职业良心、职业品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只有将会计人员的品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与会计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会计人员不断追求崇高的会计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道德境界,塑造出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从而在从事会计工作的时候,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勤俭理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来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会计行业“四有”新人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反腐倡廉,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廉洁之风。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的关键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会计推崇职业道德,是现代人本管理和行为科学的必然发展与要求。在我国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亦相当迫切。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关系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真假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及其结果。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财会法制尚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不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有用性,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严重的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家宏观经济的决策和调控,还能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严重时将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会计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新《会计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对策
1 热爱本职,树立形象。会计人员要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时代脉搏,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2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会计人员作为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履行职责,自尊、自爱、自律、珍惜岗位。多学习相关法规,加强法制观念,自觉消除一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风气。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问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原则是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的保障。
3 提高技能,强化服务。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理论水平、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使自已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真正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主动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成为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注重自身修养,谦虚谨慎,文明礼貌待人,正确处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服务、为人民服务。
4 改善会计环境,创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会计环境对会计诚信的影响至关重要。现实中的会计人员,大多数是复杂人。他们既有着作为道德人秉公办事的良好愿望,又有着作为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同时还充满了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工作作风与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因此,会计诚信建设单纯依靠会计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建设、各行各业的诚信建设同步,才能唤回良好的会计诚信。
5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机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给财务报告粉饰的留下了许多打擦边球的机会。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财务报告粉饰,必须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上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可能性。当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如果过于强调统一性,不给会计人员以适度的职业判断空间,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此外,目前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远未颁布齐全,企业会计制度也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我们认为应加快步伐,对于目前一些重要的经济业务如股票期权、企业购并、股份回购等等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篇12
一、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结合我校隶属于江苏省财政厅财经行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确定大力发展财务会计专业群。我校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由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四个专业构成,会计专业是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三十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之一;2007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计专业首批试验点;2007年,我校会计专业被确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承担着主持全省五年制高职会计重点专业的建设任务;2011年,在省“十二五”期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评估中,会计专业又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会计,积极拓展,已建成了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审计专业,就是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优势专业。2016年,学校结合省市文件的精神,提出加快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在充分发挥会计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带动、互为促进、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信息化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1+1>2”的功能,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专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对接。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为徐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财经类职业教育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更加强劲。2015年徐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对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员工的需求保持在34%左右,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在十大需求专业的第3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大量熟悉会计工作、精通财经法规、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紧密结合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拓宽专业领域,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办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针对工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的调研中,企业都有对我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尤其是会计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愿意大量招聘我校毕业生,徐州市目前有200多家会计服务公司,完全能满足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教学质量
依托高校同专业教授专家、行业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及院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专家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会计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熟练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江苏省财会技能竞赛项目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高达98%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集群链路、分段递进”培养机制
所谓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而设置,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会计软件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能及时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能力要求较高,开设课程主要有常见财务软件应用(金蝶KIS)、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ERP项目实训等;财务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项目实训;审计专业也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重点学习审计知识、审计技术与方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电算化审计、审计项目实训。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双链路方式搭建,即“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强调校内学习与实训,又重视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校外企业锻炼,各专业中层分立,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
同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互斥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支撑和沟通,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其他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学校建立了“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1—2名左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帮助申报“徐州市拔尖人才”“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和普通高校合作搭建协作平台或共同研究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
2.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
通过企业实践、师资培训、专业调研、课程改革、技能大赛、教科研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
双师教师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培养双师,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会计类专业,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从理论上达到双师的要求;二是到企业实践,每名专业教师要有1个紧密联系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明确实践的要求及内容,提交的成果,保证实践的质量。系部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代理记账业务,要求每个职业教师都能独自代理一家公司的账务并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4. 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不同的专题,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通过完成专题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如为加强技能训练,组建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在完成学校金牌任务的同时,通过研究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来推动课程改革。再比如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研究,制作题库、录制视频,研究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在提高通过率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使优秀教师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学方面的专家。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解决学校、系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校把优秀的团队,经过包装、推荐、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财务会计专业群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建成模拟会计文化展示厅、货币陈列室、纳税申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成本会计实训室、虚拟会计实训中心、财务决策实训室、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财务管理电子对抗实战实训室、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22个软件实训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 建设了“校企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融合是财务会计专业群“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会计系先后与江苏嘉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一牙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徐州彭城五交化、徐州市百货大楼、徐州市宗申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多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比如学校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开发代理记账业务流程教学资料,落实校外实践项目,用于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职工培训。
3. 做强“江苏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基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和能力;加强“江苏省财经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领江苏财经技能教学研究、为财会技能大赛提供基地支持、为江苏财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鲜明的示范辐射特色。
(六)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与企业合作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中心,主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建设的成果,包括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与课程评价、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资力量及专业建设成果,便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增加专业归属感;课程中心主要开发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常见财务软件应用、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等8门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包含了专业购买和开发的22款软件,满足了学生实训、练习、考核与竞赛的需要,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力,在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的沟通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机制,成立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群专业负责人选拔和任命办法,明确群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任务,配备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建立群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及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广泛吸收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岗位发展和升学率)、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尽管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凸显了专业的办学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文科特征造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推广不够;二是优质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继续完善,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资源内容还需继续补充;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并利用学校现代化网络平台和教师教学空间,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产学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引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建设,发挥我校会计专业在江苏省职业院校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金妹.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会计专业群建设[J].商业会计,2014,(5):118-120.
[2]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72-74.
【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会计委派制实践研究09-30
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03
会计教学实践09-25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研究08-05
会计实践技能05-22
会计实践变化06-21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07-03
会计实践教学思考07-31
环境会计的实践05-13
会计专业实践问题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