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2024-06-01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精选9篇)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篇1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注:本文于11月全文刊登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培训专刊上,并已被“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正式录用)

【内容提要】

“镇海中学千兆校园网工程”始于下半年,至9月全面建成。目前,校园网已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际运行,正在学校的教学、办公、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在许多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当初预期的设计目标。本文作者是该项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使用者之一,文章回顾和总结了笔者在参与校园网建设和应用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校园网 计算机 信息技术 教育 实践 体会

一、 概述

镇海中学是一所有着九十年办学历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指示精神,早在1984年初就开始了计算机的普及和教学工作,并被省教委确定为我省首批进行该项试点工作的二十余所中学之一,十年后,在1994年11月被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中国计算机教育奖励基金理事会评为我省唯一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集体”,19学校又被进一步确认为浙江省“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在进入世纪之交之际,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学校在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校的“最优发展”办学模式的同时,根据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及我校的实际需要,决定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和力度,并确立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最优模式’内涵”的新思路,在年下半年全面启动了“千兆校园网工程”,期间经过了大量的考察、论证,并对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于203月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至年9月,投资800余万元,覆盖了校园内十四幢教学、办公、生活等建筑中700余个节点的“镇海中学千兆校园网”全面建成。该项工程不但为校园内的三十多个教室和一些重要的教学场所以及办公室内的每位教师都配备了通过校园网实现Internet访问的实际网络教学和办公环境,同时,每个教室和一些重要的教学场所还完成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及音像系统等设备的配备,有二个配备有学生每人一台专用电脑的“创新班”多媒体网络教室也作为校园网的20余个子网中的二个分别通过光缆与校园网直接挂接,从而使我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达到了目前国内一流的水平,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也因此有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校园网建成并实际投入运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多来,其对学校的教学、办公、管理等各方面的作用已日渐显现出来,当初预期的一些设计目标正逐渐成为现实或被超过,作为该项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使用者之一,下面将谈谈自己在参与校园网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二、 校园网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科教兴国”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当前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在科技,而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于教育,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我们不仅迫切需要高科技,更需要有大批能够不断创造和驾驭高科技的新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和造就这种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任,为此,教育应该而且也必须要“先行”。实际上,由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周期性长这一显著的特点,在客观上也要求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适当地超前发展。

然而,面对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面对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使人类社会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到学习方式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现实,传统的教学环境和形式、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对象和观念、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在很多方面都已感到越来越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基础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的严峻挑战。

但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和跨时空性的重要特点却又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因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当今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又能够为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中小学之间的跨时空联系与交流建立起与以往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这就为贫困落后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共享发达地区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中,建设校园网就是实现这种联系与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也应该是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意义之所在。因此,校园网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将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跳跃式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杠杆和有效的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校园网建设应充分发挥各方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千兆校园网目前已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并都有现成的模型可供照搬照抄,但是我们认为,建设校园网的根本目的应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因此它决不只是一个把软硬件进行简单堆积的纯技术问题,而应该是围绕着应用这个最终的目的来全面地考虑,基于这样的观点,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光靠网络公司一家是难以胜任的,而是应该让有关技术专家与教育专家等一道进行多方的协作,充分发挥出各自的长处。

例如,网络公司可发挥其在技术方案设计及系统集成经验方面的优势,学校方面则明显地对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需求具有发言权,而电信部门在综合布线方面有着人员、设备、技术、经验等的明显优势,专业教育软件公司又在为学校提供较为成熟和实用的教育管理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方面拥有优势,电脑工作站及相关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供应商则应充分考虑让他们发挥对其相关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保障方面的优势,等等。因此,我们在充分考虑了上述众多因素后,在整个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应用为本、可持续发展、总体设计、分块实施、发挥优势、加强协调”的原则,从开始进行系统需求分析、调研考察和总体方案设计的`半年时间内,就由校方与几家较具经验和实力的网络公司共同根据我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和网络技术发展之现状,对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商讨、论证、修改和优化,期间共进行过四次较大的改动,力求方案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既能满足学校当前的实际应用需求又能适应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在综合布线阶段,则由电信发挥优势,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布线方案,并由校方配合网络公司共同进行监理,对系统基本硬件软件的安装和集成则由网络公司负责实施,其他各个环节,如教育教学资源的组织和配置、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基本操作培训、系统各部分的维护保障等方面,我们也都始终围绕着应用这个中心,同步紧紧跟上。

由于博采了众长,并注意及时在各部门间做好协调和配合工作,因此,整个校园网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较为顺利。

四、 校园网取得成功的最终标志应体现在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和乐于使用上

建设校园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教育和教学上的实际应用,是要探索和营造一种在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下,超越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飞跃,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的有效模式,因此在设计和建设中不但要考虑到网络环境下学校的教学、办公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性需求,更应着眼于在网络建成后,是否能让师生们都能广泛、自觉地参与进来,并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乐于使用,因为这才是衡量校园网最后成败的关键!而这很重要的又将取决于我们所设计和提供的网络环境和资源等能否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方便实用、轻负担、高效益”等重要特色。我们的主要设计思路是:

(一) 让网络时刻在师生们的身边

这个思路的目的是要通过将日常的教学、备课、办公、培训、自学、科研等各种环境进行综合的考虑,使它们能够为师生们构成一个“边办公、边学习、边培训、边应用”的理想和高效率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让网络时刻都在你的身边。为此,我们不但为每个教室、办公室内的每个教师及一些重要的教学场所全部都配备了电脑,还将数字投影仪、实物展示台、音像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都配备到了每个教室及一些重要的教学场所,师生们在这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和工作环境下,结合学校开展的一些针对具体环境的必要的操作培训,大家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效果和进展都十分显著,原先曾经有人担心过的“可能会对教师造成较大负担”的情况不但没有发生,而且老师们不论是男女老少,都非常乐意使用,并从高效率的工作效果中逐渐偿到了甜头。

关于是否一开始就全面提供这样的环境,原先是有过一翻热烈讨论的,主要的一种担心是认为目前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程度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全体人员一律配备到位是否恰当,会否造成资源闲置或导致设备的不必要的人为损坏,认为是否应采用“逐个培训、逐个考核、逐个配备”的策略。对此,我们仔细分析了教师目前的实际教学工作现状,并对照了学校过去曾经采用过的以教研组为单位配备部分电脑的做法,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策略”只能产生组内的“尖子”,不符合让全体师生迅速参与到校园网的应用中来的原则,而这恰恰又是校园网应用成败的重要关键,因此应该先给全体教师以良好的教学和办公的实际环境,因为我们同时也考虑到,虽然教师们目前确实存在着程度不一、年龄差异、学科差异等实际情况,但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根据我们以往对各种年龄和文化程度层次人员(包括老师)的电脑应用培训的经验,认为让教师们在实际的环境中尽快地熟悉和初步掌握越来越“傻瓜化”的电脑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并能在教学中实际应用,不但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而且应该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因为,当他们各人在都有了现实的环境之后,就可以在组内“尖子”的实际帮助下,在班级学生的共同促动下,在学校必要的集中培训指导下,在边学边用中获得迅速的提高,一年多来的使用实际效果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这个做法是较为成功的!

(二) 让多种手段共存,使优势特长互补

我们认为,当前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应该是各有长处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它们都有机会来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校园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工具,它在师生的认知、交流及学校的管理等过程中都具有很多良好的特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排拆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而应该让各种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特长能恰到好处地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室环境的设计时不但配备了电脑、数字投影仪、实物展示台、音像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且继续保留了传统的黑板。这不仅仅是我们出于要应付停电这样的实际情况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对正确发挥各种教学手段优势的思考。我们认为,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并不是要全面取代一切的传统教学手段,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多媒体或电脑来进行“辅助”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合理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往往可能还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我们通过对一年来课堂教学中有关设施的实际使用情况的统计和调查就发现,一些学科特别是数学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们使用得最多且认为效果较好的辅助手段是实物展示台和黑板,而恰恰不是“课件”和电脑!

(三) 广泛提供资源,真正乐于使用

在现实生活中,一种工具如能被大众所普遍接受并乐于使用,往往都具有易于使用并能给实际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方便和效益等特点,否则就可能是很难得以普及和推广的。校园网作为一种先进和重要的教育教学工具,其中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各种资源做到广泛的共享。

从硬环境来说,我们在教室内所配备的设施已为师生们提供了可通过电脑、有线电视、录像机、VCD、卡座、展示台及黑板等各种途径来获取和展示各种教学资源及信息的可能,但要真正让师生们在备课和教学等过程中乐于使用,避免使设备变成为一种摆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取决于能否让师生们拥有既是内容丰富实用又能方便灵活获取的各种教学素材等资源。基于这样的一个深刻认识,我们在网络设计时对资源的提供方式进行了重点的规划,现在师生们都可方便地共享到通过校园网提供的FTP资源、光盘塔资源、VOD视频资源、Internet资源及有线电视资源等,另外,较专业性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目前也正在构建并会在不久的将来向师生们全面提供,所有这些资源的构建都将以方便和满足教师在备课、教学、提高工作效益和学生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等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重要目标,并将会随着校园网应用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及时的充实、更新和完善,它们将有效地促使着“让师生们广泛、自觉并真正地乐于使用校园网”这个设计目标的实现。

(四) 让校园网成为全体师生及校友间进行日常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场所

人类社会是需要交流的,网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满足人们在信息时代下实现跨越时空的快捷、方便、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的需要,这也是网络的二大主要功能之一。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网络的通讯和交流的方案,并提出了在互联网上创建学校网站时的具体要求。现在在我们学校的网站上,我们不但及时地向师生和校友们提供动态的校园新闻,还开通了教师的电子信箱,并为教师、教研组、班级、学生等设立了主页空间,另外还专门开辟了校园论坛,由部分师生及校友来担任版主,让他们在BBS上主持各种内容广泛和有意义的专题讨论等,所有这些不但在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间实现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最终达到了让师生们广泛参与的目的。尤其是去年五月,在我们庆祝建校九十周年的校庆期间,校园网为广大校友了解母校情况,相互通讯联络,传递有关资料,跟踪校庆动态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 让观念在‘高效率、轻负担’的良好感受中自然形成

我们认为,在环境、资源等良好的外部条件基本形成之后,影响人们实际使用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观念问题,特别是全体教师的观念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得到解决,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设施就不但难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而且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并最终将导致校园网建设的失败!

但是观念有时往往是与人们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着密切联系的。由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方便实用、轻负担、高效益”的总体设计思想,从一开始就设身处地地站在师生们的角度来实际地考虑建成后的应用问题,并较好地解决了环境、资源及必要的培训指导等问题,使系统从实际投入使用开始就取得了良好的反应,教师们在充分体验了方便、实用和高效益的网络工作环境的同时,已自然地将其作为自己工作和学习的一种需要,观念也因此而自然地形成,以至于现在每当有停电或机器故障等情况而发生暂时无法使用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不知该如何工作的感觉,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还在自己家里也建立起了网络化的办公环境。

(六) 以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来促进全员应用

校园网不但为师生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学校的办公和管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校园网建成的一年时间来,校内各部门已分别将学校的每周工作安排、重要事务通知、校园重大新闻等各种信息全部通过校园网予以及时的发布,另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等也都广泛地通过校园网来完成自己日常的工作事务,教务及师生的档案等业务也逐步纳入了电脑的管理,这些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益,也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师生对校园网的广泛应用。

总之,在参加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体会是深刻的,其中心就是:“要以应用设计为核心,‘以人为本’为原则,以能被广泛、自觉、乐意的使用作为成功的检验标准”,这也将是我们在今后对校园网进行进一步的扩充、改进和完善时的根本依据。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篇2

下面就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和认识作一分析。

一、“三个到位”确立优先意识, 健全保障机制

1.意识到位。我校在1998年就投资建设了千兆校园网, 信息化起步较早;投资千万元, 一是建设了新校区万兆校园网, 遵循网络的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采用三层架构, 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层使用支持万兆交换机, 汇聚层使用全千兆交换机, 接入层使用性能可靠的1000M交换机, 二是全校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全校广大教职工充分感受到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 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2.组织到位。学校成立有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 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 “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维护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教师技能培训, 教导处、信息中心负责责督察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 一环抓一环, 环环落实, 提高工作效率, 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3.管理到位。为保证设备高效运转, 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用于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制度, 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做到制度健全, 职责明确, 管理规范, 工作高效, 安全运行, 信息畅通。

二、“八个实现”构建技术平台, 保障信息化高速运转

由于意识上重视, 行动上落实,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教室多媒体化。建设多媒体教室85个, 网络教室20个, 实验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 录播教室5套, 远程学习交流平台2套。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中心, 有专门软件开发设备, 可以实现音像的剪辑、课件制作和电子备课。这些设备的配置, 优化了信息技术环境, 基本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2.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新校区建设万兆核心, 全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实现全校微机高速运行, 全校师生可实现外网, 内网高速访问。

3.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为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需要, 我们创建了学校网站。组建各处室网站, 作为学校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目前校内网络共享信息已经包含音频、视频、文字、图象、课件等多类型资源。

4.实现校园办公无纸化。一是利用学校网站为学校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架构平台, 使学校逐步跨入电子化、无纸化办公阶段。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各项技术服务进行教干教师管理。

5.实现常规教研网络化。学校实行网络大集体备课。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大集体备课坚持“分工协作的个人电子备课-交流互动的集体网络研讨-学科带头人集中网上修正-教导处网上业务把关-课堂跟踪网络提交反思”的备课程序, 合作交流,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使集体备课借助网络高效运转。

6.建设了标准化考场, 实现了考场秩序化。标准化考场包括:试卷保管室、考点试卷运行路径监控、考务工作室、指挥监控室, 并且设有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作弊防控系统。

7.建设了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监控、校园监控和寻址广播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无盲区,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8.实现了校内生活一卡通。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 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 使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建设了一卡通系统, 实现了双备份, 有力的保障了数据安全。目前已实现食堂、浴室刷卡、超市消费, 图书管理系统、教室教学刷卡系统、计算机教室刷卡系统、无障碍考勤系统等。

三、感受和启示

数字化校园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 高校管理者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以实用性为原则, 选择性价比适中的管理系统或技术设备, 而不要盲目追求功能全、性能优、价格高, 以避免造成“自动化浪费”。

总之,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 它也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理念, 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型可供人去参考或复制。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还会不断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 跟上现代信息发展的步伐。

摘要:本文从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入手, 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 使全体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习等活动, 实现基础的数字化校园。

中学篮球队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篇3

[关键词]篮球队训练价值目标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66

我校篮球队蝉联兴化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冠军多年,骁勇善战,威名远扬。作为一名基层篮球队的教练,我对篮球队建设有如下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打好基础,选拔优秀队员

万事开头难,要想抓好篮球队,第一项工作就是选好队员,作为一个篮球教练,应将选拔队员的视野从纵横两个方面拓展开去。纵的方面就是从低年级、小学生着眼,我跟小学和初中体育教师一起注意寻找小学和初中素质较好的学生。此素质包括身材高、爆发力强、移动速度快、身体协调性好、具有战术意识等。横的方面,就是利用一切因素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不失去加入球队的机会。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进入篮球队以后会导致成绩下降,我不厌其烦、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跟家长摆事实、讲道理,有时甚至在家长面前立军令状。我还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看我训练,让学生跟家长交心,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情况,最终让家长放心。

我曾经看中一个苗子,但其父是残疾人,家境贫寒,致使该生面临失学的危险。我主动给予该生生活上的资助,并积极跟校方取得联系,减免其学杂费,终使该生安心学习,安心训练,后来成为校男子篮球队的主力前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该生通过三年的体育和文化课程学习,考取了南京体育学院。

二、强化意识,防止散兵游泳

1.价值意识

有些队员迷上篮球,只是凭一时兴趣,或者是寻求一种刺激。因此,很可能一曝十寒,或者打起球来有个人英雄主义,只顾自己出风头,根本没有配合意识和战术意识,这样下去,球队只能是乌合之众,散兵游泳。要教育队员充分认识篮球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是提高体育素质的重要手段,要把从事篮球运动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积极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

篮球运动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品质和在球场上敢打敢拼的作风,将其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往往能使我们焕发极大的工作热情,进而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建立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只有充分认识篮球运动的价值,我们才能热爱它并且为之奋斗不息。

2.目标意识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队员没有远大目标,打球或许会成为逗乐,或许会成为表演。每一支新球队组建,我们都结合实际,认真制订训练计划,既有长期目标,也有阶段性目标。每天安排专项训练,训练内容多种多样,既有作风训练,也有身体训练,还有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每天训练量不完成,决不休息。定期安排综合训练,从实践出发,严格要求,不断邀请兄弟球队进行比赛切磋,学习别家之长,快速使自己从弱到强,用过关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营造气氛,形成区域优势

篮球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纷纷走入社会后,始终跟母校篮球队保持联系。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常举行邀请赛,请老队员回校打球,既帮助了新队员水平提高,又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上街谈巷议的常常是篮球话题,扶老携幼,举家看篮球赛的事在戴南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组织退役的老队员成立篮球俱乐部,增强了戴南地区篮球爱好者的凝聚力,使得戴南地区的篮球事业蓬勃发展。

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篮球之乡,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逐渐成为戴南精神的主体。许多篮球爱好者纷纷走上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还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当他们在经济大潮中取得辉煌成就,在一起畅谈体验时,免不了“老生常谈”。对篮球的情有独钟,使得他们纷纷慷慨解囊,赞助戴南的篮球运动。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更借助这一有利条件,激发篮球队员的荣誉感、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懈努力。

长期以来,我与球结缘,与球同行,为之不断拼搏又不断奉献,总是无怨无悔。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每天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球场上,最后一个离开球场。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篇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由于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认识文化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开拓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同时,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着眼时代前沿,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

对国学进校园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篇5

近年来,农村初中随着标准化的建设,均衡发展的推进,文化校园的创建,国学进校园已成为热门话题,各学校对此颇为关注。我校积极倡导国学进校园,着力打造长庚文化特色校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我对国学进校园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让国学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近年来,我发现初中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现象一,家长总是反映自己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让老师管教。老师真的能管好吗?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更有甚者是顶撞老师,和老师发生冲突。现象二,学生厌倦看书,厌倦劳动,厌倦走向大自然,而迷恋于电视和网络,生活在虚拟的空间。现象三,学生不能正确用毛笔书写,不懂书法,也没有用过钢笔,有些学生写出来的字,让人“刮目相看”。“蝌蚪文”“甲骨文”让老师一眼茫然。现象四,学生唱的歌,听不懂,听不清,就谈不上懂其意思其情了。问学生能否唱一段京剧,哼一曲黄梅调,唱一首民谣,一个个摇着头。现象五,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公共场合中忽视他人的存在„„这些现象让人匪夷所思。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浪潮的冲洗,物质文明在不断提高,而孩子们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吗?生活条件好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出现复杂化,多样化,如何

让孩子们在校园中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发展呢?文化立校,迫在眉睫,国学进校园,势在必行。

《词源》上说:国学,一国的固有之学术。也就是说是一个国家治国,齐家,修身的所有学术的文化的总和。随着朝代的更替,人类的进步,国学不断的创新,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到今天我们所谈的国学应该是指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既与过去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的民族和国家才能持久健康发展。今天的人们对物质文化追求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孩子们的精神追求。党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理应成为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中的永久的精神食粮。

国学进校园虽然已提出,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部分学校仍然是流于形式而成效不大,更有学校只是观望,没有积极采取措施,穿着新鞋走老路,安于现状。老师只是停留于一如既往地传授文化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归咎到家庭与社会。我想教育者应该反省和深思。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线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赶快行动起来,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让传统文化犹如春风拂面般浸染学生,对学生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自然就不用担忧文化课的学习。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让国学深入校园。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的一部分,不仅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而且关系到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的同时要与国学相联系,打造无声的国学育人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学生活动场所均应有国学学习的环境氛围,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视觉上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无声的环境孕育着学生。

我校有长庚广场,有长庚石雕塑像,有长庚文化墙„„一方面传承国粹京剧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展示长庚励志创业进京的历程,传播创造、融合、发展的精神理念,让长庚精神广为传颂,代代相传。我校一直为打造长庚精神文化特色校园而努力着。学生在这里可以吟诵《弟子规》、《三字经》,促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当你经过教室走廊,偶尔停息,可以随记《声律启蒙》,饱眼王羲之的《兰亭序》。食堂就餐时抬眼能看到《悯农》,不忘劳动之艰辛,粮食的不易。各处以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国学经典,营造国学氛围,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学习中,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切体会国学的内涵和魅力。近几年来,各校开展国学教育大多异曲同工,多是以诵读的形式。我认为国学教育中要避

免只顾传授知识的枯燥说教,可以将朗诵,书画,舞蹈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让学生不光学,更能去展示、实践,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国学学习氛围,效果就不一样了。去年,我校“激扬青春”朗诵社队员代表潜山县参加安庆市宣传部组织的“雅言传承文化,经典浸润人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中,师生精心编排,认真组织,诵读《满江红》,将武术、音乐、诵读等元素相结合,展示国学经典,受到大家好评。老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参加传统游戏,例如“投壶”游戏,学生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在拿箭、射箭、递箭过程中注重礼仪。谦和、礼让、庄重在游戏中得到完美体现。中者有奖品,不中者可以朗诵国学。学生在学礼的同时,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国学走进家庭和社区,让国学进校园有着良好的外在氛围。国学有益于孩子的启蒙养正,有益于人性品格的塑造,有益于家庭的和谐发展,有益于社区的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国学融入“美好乡村”建设。一棵树,一片鱼塘,一面墙,如若能结合传统文化,赋予他们新的定义,那么不光是对孩子,对周围群众以及来往路人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篇6

1、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前几年就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论断,我们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生态的破坏等等。现在又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们高校也不例外。搞好高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落实我们正在学习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体现。我们国家虽然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低,优质能源少,而我省相对于全国而言又属于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应对能源危机,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去年以来,国务院对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相关部门连续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和文件,要求切实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省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今年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周强省长要求坚定不移的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百分之二十,主要污染物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百分之四,不容置疑,节能是我省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手段之一。

2、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需要。在当前能源紧张,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理应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的消耗大户,同时也是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近年来,各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看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高校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气的潜力还相当大。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统计,高校的用能用水不仅总量大,种类多,而且人均能耗高。统计的45所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2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95倍。45所高校人均年能耗量0.775吨标

准煤,是全国人均用能的4.32倍,高校人均年能耗特别高。应该说我们的潜力还相当大,任务非常重。

3、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光荣传统,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因为我们是高等院校,所以这个任务就更加严峻和艰巨。一方面我们要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年学生需要补上这一课,特别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例,高校本身的节约行为是青年学生的榜样。学校节不节约、意识强不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一定要培养学生节约的理念和意识,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湖南商学院的同志说得好,节约型校园建设,不仅仅是节约几个钱的问题,而是解决育人的问题,我觉得这讲得非常好,非常到位,高等教育最根本的是育人的问题,节约型校园建设也不能脱离这一宗旨。我们现在有些宣传超前消费的观念和导向是不合时宜的,对青年学生是一种误导。高校注重节约用电、用水,管理到位,对学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潜力也很大。同时,节约也是一种财政投入,浪费了等于是一种开支,是不该开支的也列入了开支范围,这样,资金再多也是不够用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突出抓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三个重点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两个规划。“两个规划”指的是2009-2013年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编制这两个规划我厅去年和今年都做了布置,但从学校报送的情况来看,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是对现状摸底不够,对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掌握不透彻,导致部分申报项目实施方案针对性不强。具体实施计划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少数高校没有按照编报规划的要求,明确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范围。将一些不属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项目也列入了规划当中。三是没有将“两个规划”很好的结合起来,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涉及软件和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中的硬件建设是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实施的重要基础,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少学校申请的资金数额比较大,有的学校甚至高达上亿元。二是规划项目的分类不够清晰,个别学校把新建教学楼和其他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项目也纳入其中。三是部分学校以长期规划直接代替了短期规划。

节约型校园建设,节水、节电工作是重点。要做好这些工作,水、电、气管网改造是关键。为有效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今后几年,我们将水电气管网改造作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资金支持的重点。因此,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求各高校对本校的能耗、水耗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摸底,确定耗能和耗水的重点环节和部门。以挖掘潜力为重点,综合考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进节能技术选用等因素,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好实施计划。高校基础

设施改造规划的目标是提高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基本缓解高校基础设施配套的瓶颈制约。规划的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要供需平衡,综合配套。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模要与学校实际需要相适应,与投资供给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努力实现综合配套。二是要优先考虑水电气等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分轻重缓急来安排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在高校普遍负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各高校要优先考虑投资成本低,回收成效快的节能节水改造。三是要便于实施项目管理。确保改造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投资效益。四是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更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考虑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是指导我们高校今后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一个纲要性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学校一定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2、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稳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稳步推进,由于我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的规划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也很大。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说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要稳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第一是节约型校园建设每年都要有明确的具体的任务,要有硬指标。我们今后也会有宏观的、指导性的指标,以此来进行检查。有些指标是不是下降了,有些指标是不是完成了,要通过建立检查评估机制来督促落实。要有硬指标,不然的话就落实不下来。省教育厅就与省政府、省纪委签署了一个节约型机关建设的责任书,每一个指标都是有硬性下降规定的。各高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中也可以参照这一做法。第二是要围绕计划,多渠道落实经费。要围绕我们的每年确定的硬指标、要完成的计划,多渠道落实有关经费。节约型校园建设某些项目是需要启动资金的,但我们在建设项目的时候,也是需要节约的。比如说我们换节能灯是要花钱的,这个要逐步的列入计划,逐步的改善。从长远来讲,换节能型的灯泡是划得来的,但一开始也还是需要钱,要投入,完全不投入也不行。从投入的渠道来看:一是要逐年增加财政性经费投入,这一条要坚定不移。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直接拔款,二是学校学费的收入也是财政性收入。学校也要安排部分财政性收入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我省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经费从2002年的2500万到今年

1.1个亿,也在逐年增加。我们将从基础设施改造经费中拿出一块作为一种引导性、导向性的资金,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奖励。那个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各个指标完成得好,包括基本建设方面做的好,就给予奖励。比如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的图书馆修得好,但是造价不高,两万多平方米算下来每平方米的造价不高,而且质量还不错,外观也非常漂亮。这就是通过节约努力所带来的效应。投入的另一块就是开源。我们常讲开源节流。学校要抓开源的问题,要抓校园产业,要抓收入。没有收入,财政会很紧张。财政这一块,尽了力,但是有限。刚靠财政投入,学校会很紧张。前几年,各高校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搞了不少的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学校的需求作出了贡献,但现在普遍负债比较严重。光是负债就有快150亿了,其中银行贷款就接近120个亿。针对高校负债问题,我们准备分三步走:一步就是理解问题。理解就是舆论导向,就是要让社会都来理解高等学校的负债是一种正常的负债,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负债,并不是某个高校、某个校长或是某个书记个人所负的。在舆论上不要埋怨高校。高校是为了完成国家扩招而负的债,这个资产是优良的资产。现在舆论导向已经基本上转过来了。第二步,我们正在想办法缓解。目前,我们正在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协调财政,协调银行,协调有关部门,为高校的负债问题来做点工作。比如银行减点息,财政贴点息,还有高校老校区置换、资产置换给点优惠政策。此外,还有高校收费结构性调整。今年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先搞结构性调整,明年我们再走另外一步。因为明年是高等院校收费标准不动的最后一年,所以今年要尽可能地调整结构。这些措施就是为了缓解当前高等院校的财务风险,缓解负债比较大的矛盾。第三步就是化解,有两点要强调的是,一不要指望整个国家整个财政为学校全部负担,学校自己肯定是要负担大部分的。二不是学校负债越多就给你化债资金越多。化债的部分得看你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贡献而定。另外,多渠道筹集资金还有可以想办法利用社会资金,这是一个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利用好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

三、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强化管理是我们创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比如商学院提出建立一些制度,我觉得很好,目前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节约体系,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只是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要按照技术导则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二是有效地落实各项具体的管理措施。目前,我们部分高校在创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头管理、责任不明、体系不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力的挖掘和发挥。必须全力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并认真正确贯彻执行。比如湖南理工学院的水电管理“四个结合”就很好。我们还可以搞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课题,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大课题下还可以搞点小课题、子课题,大家一起研究研究,还是有文章可以做的。找点时间大家交流交流是有好处的。第三是要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的运行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执行节能标准全过程监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重点加强对日常运行管理、用能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和系统调试遗留问题等环节的审计,为能源节约提供依据,同时及时消除跑、冒、滴、漏现象。四是严格执行节能型校园建设原则,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非常珍贵的。一次性投入多一点,以后长期受益。各高校要按照相应的节能节水的标准,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节能一定要算长远账,不能光看眼前。

三、切实加强对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

领导重视,是创建节约型校园的保障。节约性校园建设,关系到每个部门、每位师生的利益。绝对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所以我们的高校要重视,高等学校的节约型建设,要切实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领导。有这么几条要做到:

一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搞短期行为,搞形式主义。要作为一项长期教育抓紧抓好。

二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作为一项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牵头。有些事情牵涉部门多,必须一把手发话,不然不能协调。只有行政一把手切实做到位,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好。各高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财务、后勤、基建校领导任副组长、财务、基建、后勤、国资、审计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负责同志参加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

三是要建立责任制,落实奖罚措施。各部门和院系是高校节能的主体,要建立各院系和部门责任人负责制度,监督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节约型校园建设任务。在校大学生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开展好这项工作,不仅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要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中,并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创造良好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氛围。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开发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理清现状和问题, 找准对策措施, 对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用循环经济模式指导和推动区域开发建设的认识

1.1 用循环经济模式指导和推动区域开发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陕西省资源利用效率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较低, 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以咸阳市2004年为例, 每万元GDP的能耗是1.268吨标煤, 是东部先进省份 (如江苏) 的1.5倍, 是韩国的5倍、美国的6.4倍、日本的8倍, 比印度也高2倍。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2 用循环经济模式指导和推动区域开发建设是应对贸易保护, 以及顺应绿色消费潮流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东西部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 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 同时绿色消费正在成为人类新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在资源环境方面,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当前陕西省及咸阳市绿色无公害产业方兴未艾, 全社会绿色消费习惯尚未建立, 废旧物资资源化和再利用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1.3 用循环经济模式指导和推动区域开发建设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 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应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和完善产业规划,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对环境的压力;对科技、专利、优质产品或产业建立和落实有效政策扶持机制。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之, 用循环经济模式指导和推动区域开发建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把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2 咸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和存在问题

2.1 咸阳市政府2 0 0 6年在全省率先发布了

《咸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和《咸阳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指导意见》, 并与《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内容衔接

咸阳市环保局等部门2006年启动了25家企业、单位和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有22家各类企业和12家果汁企业列入市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 并促进有条件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工作。

2.2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集中在农业领域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

在农村沼气利用、生态能源供应、秸秆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全市建成沼气池3.1万口, 果园生草18万亩, 果园集雨窖3900口, 玉米秸秆青贮总量达到72万吨。如“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模式;“一池三改”的新型高效家庭沼气生态模式;秸秆青贮、秸秆粉碎或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或过腹造气、作为工业原料、发展食用菌等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模式等。

2.3 把企业清洁生产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如咸阳氮肥厂对工厂废气回收装置及冷却水循环系统进行技术改造, 治理锅炉烟尘, 利用余热进行集中供热;礼泉县结合果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治理废水污染项目, 建设县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

咸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形成不少有示范效应的做法,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打好了基础。结合省政府和省环保局“十一五”期间任务要求, 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薄弱条件和环节, 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市县政府财力有限, 难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 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 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 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二是与其它地区一样, 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目前咸阳市有不少示范企业应用了一些循环经济技术, 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三是受西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所限, 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不高, 循环经济的持续和深入开展障碍较多。工业集中区由于历史原因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集中功能未体现, 成为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3 加快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利用“倒逼”机制, 促进咸阳市循环经济发展

要充分利用中央宏观调控和要素资源紧缺形成的“倒逼”机制,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严格执行绿色GDP考核制度, 继续实施创模带动战略, 落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探索县域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3.2 落实《咸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 制定市域循环经济配套政策和各县市区配套规划

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开发生产的监督激励机制, 积极培育绿色产品消费市场, 逐步形成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咸阳市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能源消耗限额管理、废物处置管理等规定, 提高煤、电、油、地热等资 (能) 源利用效率。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3 落实《咸阳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指导意见》,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能源化工、食品、造纸、果汁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示范, 大力推动ISO14000认证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

3.4 通过政策引导和经营环节规范管理, 促进咸阳市废物资源再利用的规模化、网络化和产业化

抓好示范项目的建设, 培育农村秸秆、果木花草剪枝等资源综合利用及彬长旬产煤区的煤矸石废物利用。加快建设咸阳市回收拆解利用中心。加强报废汽车、废旧塑料制品、废旧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中国节能协会,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节能与环保, 2006, 9.

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认识和体会 篇8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不断培养、提炼、整合的结果。建设一流学校需要良好地学校文化,学校发展也必然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是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实地支撑。校长作为学校行教学及政管理核心和学校的灵魂人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倡导者、促进者和实践者。因此,校长必须充分认清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及时代要求,积极主动地当好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灵魂人物。

一、校长要管理校园文化

1、校长要成为人文管理的行家

校长要力求做到一切工作从教师出发,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不断建立和完善“引进人、用好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管理机制,切实优化关爱教师的人文环境;为教职工提供开放的、有利于自由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努力创建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立体化、多层面、强而有力的激励措施;要不断实施和完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和调动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决策、管理、改革、创新实践等各项工作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2、校长要成为科学管理的能者

要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等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分层管理模式,强调各职能教研科室的工作协调性,坚持加强管理模式运行中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机制建设,加强分层管理后的绩效考核制度建设,力求发挥管理模式的最大潜力,加强学校规范化科学管理。对学校的各种制度、细则、措施、要求等相关管理资料进行汇总,加大常规管理督查、评比、考核、奖惩力度,提高管理效度。

3、实现制度文化的重组

完全依靠科学管理和物质刺激很难达到高效率的管理。如果只注重规则的制定,而忽视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关怀,就难以跨入先进学校的行列。在制订制度时应该真正将人放在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管理措施和制度都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出发点,以“适度”为宜;在执行制度时做到严宽适度,情理相融,严之有理,严之有情,严之有格,宽之有度,从而使学校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自觉到自觉遵守的迈进。

二、校长要创新学校人文环境

1、校长要重视校园人文文化建设

校长要充分认识到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确立治校理念,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倡导和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用信念影响每一位教师的行为;提倡老教师那种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精神和青年教师知识丰富、观念新、方法灵活的工作作风;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2、校长要精通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是校长人文素养和教育层次的集中反映,也是对师生进行立体的、直接的引导和激励的重要手段。学校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精心布置镜框式和橱窗式班级文化长廊及学校文化长廊,不断向师生们展示艺术作品,传递文化精品,反映生活及校园的真善美。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人文因素不仅注重信息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和丰富性,还强调表达形式的艺术性和审判情趣的多样性。

3、校长要成为品牌管理的智者

首先就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品牌意识,让大家都知道学生、教师和质量是推动品牌形成的三大要素。实施“视学生若亲子,视家长为上帝,视质量如生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素质全面、注重特色”等口号的品牌承诺,传播品牌信息。通过咨询会、家长委员会、开放课堂、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活动等途径,及时反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信息和成果,利用校报为学校各个时段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动员和导向工作,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三、校长要建设教师文化

1、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组织者

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各种形式的自学和进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成果,并对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学习情况进行专项考查;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各种辅导讲座,主动组织安排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向同行学习;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让教师尽快从校内外的名师那里掌握成熟的教育经验。

2、校长要成为教师研究的促进者

校长,要始终带头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及时了解全校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各种信息,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此来诠释新课程的新理念,对全校教师作“示范”和“向导”,并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决策的最重要依据;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以及课件评比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为广大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平台。

3、校长要成为教师创新的激励者

要在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事业平台和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引导他们通过教育改革实践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发现、弘扬和肯定他们进行改革创新的实绩和闪光点。不仅注意及进发现他们在日常教育改革实践的点滴成果,并通过月度工作实绩考核加以肯定,还积极帮助他们确立和申报各种实验课题,促使他们就某一个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改革研究和创新实践。

四、校长要营造校园环境文化

1、校长要善于改造学校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在校园建筑,学校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要努力做到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学校环境文化必须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必须以新教育和文化理念为指导,自觉地、系统地设计学校环境的各个层面,从而增强环境的育人性。

2、校长要善于做好校园“自然环境”建设

校长应直接关心组织、主动参与设计和具体指导把关下,有计划实施校园“自然环境”人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在高速度、高质量抓好校舍、场地建设的同时,精心设计建设构思独特巧妙、特色鲜明的绿化工程,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石头都在育人,让每一片花木都在“传情”。

3、校长要努力建设校园的“社会环境”

学校和社会沟通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校长要重视校园的“社会环境”建设。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一些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触,真实地了解社会,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领域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篇9

一、教师的说教多,体验少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探索、体验的机会过少,其后果必然导致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儿仅仅知道一些社会性的规则和知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内化的程度,自然难以自觉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社会领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讲故事、看图片——提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道理懂,但并没有内化为行动,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处理。

二、教师较难把握目标

《纲要》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导向性作用,为教师制订教育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当前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目标,认识不清,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规则;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活动中需细化到做好哪件事、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培养等等,这使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三、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

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很难为每个幼儿都提供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表现的机会更少,在其自信心的建立方面不尽如人意。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对社会领域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

(1)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例如在活动《小羊过桥》中,我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桥互不相让,结果掉到河里的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在羊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有一天,美羊羊要到河对岸吃青草,走动桥边,看到对面站着喜羊羊,原来喜羊羊吃完草正要回家呢„„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2)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在体验中完成活动目标。例如活动目标为: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座独木桥,请幼儿站在桥两边,让幼儿思考:我们该怎么办?r让幼儿来尝试。我看到,有的孩子互不相让,都走到了桥中间,谁也过不了桥,这时,我赶紧启发幼儿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xxx退回去.,有的说一个一个的过。然后,我让每个幼儿都来参与过桥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安全过桥,活动目标完成很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渐渐地孩子争抢的现象少了,玩玩具时懂得大家一起玩,轮着玩,互相谦让,通过体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如:《逛超市》、《邮局》等活动内容,我给孩子布置好情景,通过游戏、讨论,让孩子亲身体验,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行为规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重在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教师都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去感染孩子,给孩子以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

(4)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否则孩子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兴趣。因此,要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环境,去认识家乡的美丽,人们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如通过带孩子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认识、观察交通警察、售货员、清洁工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的劳动和辛苦。通过提问: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我们会怎样呢?使幼儿感受到劳动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从而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培养了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上一篇: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下一篇:抚仙湖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