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2024-06-06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精选8篇)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篇1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阜宁县郭墅中心小学

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根据县教育局的培训安排,在4月21日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学习,通过实地查看、访谈交流以及了解校园文体建设的相关档案,结合本次培训班所学的知识,我对参观的四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对自身所在学校存在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思考。

一、参观感受

“学校文化建设”让教育更精彩。海宁市桃园小学创办于1988年,与东山森林公园相拥。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仅有7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多年来,学校坚持“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为办学宗旨,以“培育有底蕴的中国人”为教育目标,以“小班化教育”为抓手,全力打造“书香悠悠、墨香浓浓”的书香校园。在学生争创文明的同时,我校举办好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校本教研、教学展示、座谈会、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打造教师休闲文化,并引导教师争当文明教师,营造整洁舒适、恬静雅致的工作环境。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寻求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杭州市行知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有10年的完整规划,基本上以3年为一个阶段。他们从3年前就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从观念的改变、意志的统一,到提质升级,再到全面均衡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物质文化的硬件建设,制度的逐步规范,人员思想的教育与转变,学校的“校本培训”,都在按照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其中规划中的“校本培训”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实中也具有操作性。杭州教科院附属小学围

绕“轻负高质”做些有益地探索,为减轻学生负担,在全校各班级新设立“学情委员”这一职务,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沟通平台。“学情委员”作为师生之间的传声器,做到下情上达,掌握学生喜好,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时回馈教学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附小还率先实行数学的快乐教育,尝试科学课的魔方课程,还将把教学绿卡和免试免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之中,全力创导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新型教学手段和全新教学方法,大力提高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的校训是:今天,我又问了什么新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生动的学习生活。我校打破原来的教学格局,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每周学校将拿出两个半天“玩转数学”,学“魔方课程”,以“学术大讲堂”、“教师工作坊”、“教学擂台赛”等形式,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随时为附小的教学提供诊断和帮助,加大力度培养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持久的文化积淀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必定是一所有灵魂的学校。而学校的灵魂就是文化,就是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师生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一所学校发展要获得持续动力,就必须从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特色学校构建上找出路。在这方面,晓庄师范学校为我们做出了最好注释,正是“学做真人,教人求真”,成型了这所学校,也正是“求真”的文化创建,让晓庄获得了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现阶段我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内容极其丰富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既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塑造者,同时又受到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但我校文化建设内涵的师生认可度还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我校的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内涵还不够深化,特色不够鲜明,在文化建设上往往是旧衣服上补上新补丁,还需深深地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点染自己的气息,创建出代表自已、属于自己真正的文化,还需进一步系统整理、升华主题。

3.作为学校的文化,应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全体的师生融为一体,在学校的一切育人活动中,都应有渗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开成浓浓的文化底蕴。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1.要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让师生主动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来,并及时总结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交流与研讨,逐步使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努力使这项工作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

2.做好学校的整体规划,让整个学校的活动能围绕一个主题,贯穿在一条主线中,这样的文化才具有系统性。

3.整合、升华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丰富内涵,从学校的每一个细小的教育中突显自己的特色,融入自己的特色,通过系统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建设等,让学校越来越有文化向心力,文化推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篇2

学习,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基本的生存方式。生存, 是生命系统的存在与生长, 也是社会系统的存在与成长, 基于学习型校园的文化建设中, 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学习, 构成师生的生存状态。最终的目的是将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构成的环境中, 校园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曾经的校园如同一首《青春之歌》, 充满激情, 充满理想, 在信念的支持下刻苦学习、发奋工作。今天的校园, 在继承了过往校园的优良传统的同时, 我们不能不警惕功利与浮躁带来了太多的务虚, 我们不能不担忧电脑与网络带来的一些弊端, 例如搜索引擎依赖症, 网络游戏依恋癖。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带给了家长与学校太多的苦恼, 例如杨柳依依的湖畔消失了一个个读书的身影, 出现的是一对对依偎的情侣, 甚至图书馆、阅览室、教室, 还有在课间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学生是校园的主体, 作为主体的学生, 不是因为在数量上占据的优势, 而是应当在校园中树立“以学为主”的形象。当然, 今天的学习已经更加开放, 有更多渠道, 也有更多的方式, 但是, 阅读书籍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历史, 学习文化;我们在阅读中继承的文化, 历练智慧;我们在阅读中检讨自我, 健康成长;我们在阅读中互相讨论, 联络感情。这样, 学习型的组织自然形成了, 而阅读, 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苏州的城市精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中, 首先体现了学习是吴文化的主旨。那么, 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更有必要提倡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境界:学习, 不再局限于是“一种学生的天职”。学习, 还是一种学生生存的基本能力;学习, 还是学生一种综合素质的内涵。

尽管至今有关素质教育的定义尚未形成, 但是,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得到全面发展, 就是首先要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使他们的知识面宽泛、文化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动手实作能力强, 第三是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既然素质教育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又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 把抽象的方针与目标具体转化可操作性很强的几个方面, 而这些方面无不需要学习, 并且是建立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去完成。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习也必然是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的就是教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规:尺规, 范:模具。这两者分别是对物、料的约束器具, 合用为“规范”, 拓展成为对思维和行为的约束力量。除了法律、规章制度、纪律外, 学说、理论和数学模式也具有规范的性质, 伦理也属于规范。21世纪是一个以全球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主旋律的时代,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教师更加需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规范自我的生存。

首先, 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教材, 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教师这本书是翔实而生动的, 教师这门课是现身说法的, 因此,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教师首先要起好学习的模范与带头作用。这种带头作用应当从注重教师自我规范的职业形象做起, 这就是为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层面的学习榜样。因为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人格和素质的综合表现, 它包括教师的服装仪表、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 还包括教师的个人气质、道德意识、精神境界、学识才能等内在形象。教师的仪表, 应当要有素雅端庄的仪表风度。仪表风度是内在学识的外化。校园内, 教师的发型、服装、姿态、表情, 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一位哲人讲“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特别是对那些处于青春期、审美判断成长未定型的学生们来说, 他们的模仿往往就从教师的外在形象开始的。如果教师不修边幅, 举止随便, 言谈粗俗, 就会有损教师的尊严和人格, 给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造成障碍。同时, 教师过度的修饰外表, 也会让学生质疑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与学识水平。记得一位学生对我说:我们的老师一个月中, 没有穿过一件衣服是重样的。还有很重要的一条, 教师的服饰应该与其年龄与职业相符, 记得还有一次听一位中年老师说, 她穿了一件艳丽的韩版服装进入课堂, 结果引来全体学生的哄堂大笑。

其次, 教师是通过规范的教育与教学, 让学生从中建立起对学习的崇高与伟大的敬仰之情。吴文化环境之下的教师培训, 不但重视“三字一话”的基本功训练, 而且看重教师对本土文化脉络的掌握并将它们融合到教书育人中去。记得我当年的语文老师, 在他硕大的中山装的口袋里, 不是装着一本《古文观止》, 就是一本《史记》, 在那个没有要求发表论文的年代, 他却常有新作见诸报章杂志, 或者歌咏山川秀丽, 或者考古求证, 或者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对教材教法的体会。也还记得我们的数学老师的备课笔记, 常常是写在一张张反过来的香烟壳纸上, 虽然密密麻麻写满了蚂蚁一般小字, 但是他上课从来都是不拘一格, 启发我们用多种方法解题的生动场面, 至今犹在眼前。我们的音乐老师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唱歌, 而是给我们讲解诗歌后, 教我们谱曲……规范, 成为了这些教师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涵与特征。

第三, 教师是通过自己不停的知识更新, 为学生的不懈学习树立榜样。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让我们地球人生活在了一个地球村。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的年代, 各种教学思潮与教学方式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的责任感就无比重要了。因为什么都是可以做试验, 唯独不能拿学生作为自己的试验品, 因为, 这是影响一个人的前途的事情, 是影响一个家庭的事情, 这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大事情。无论是上一堂课, 还是新开一门课, 都必须要对学生负很大的责任。在这个层面上, 教师的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学历教育, 而是一种在责任感驱使之下的自觉革命, 它在时间上是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的终身学习, 它在空间上是不受教室课堂的限制的终身教育。本质上说, 教师的规范教育是建立在他们的创造潜能的自我拓展。如果一门课的教学时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播放电视录像中度过而缺少文本的阅读与解析, 那么, 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的这样教学, 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是学生的愉快而刻苦的学习, 一方面是教师的激发创造潜能的不间断的学习。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学习才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元素。

摘要:校园文化的传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载体, 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学习,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基本的生存方式。生存, 是生命系统的存在与生长, 也是社会系统的存在与成长, 基于学习型校园的文化建设中, 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学习, 构成师生的生存状态。最终的目的是将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构成的环境中, 校园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可持续;体育文化;兰州理工大学

前言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氛围和条件。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把素质教育融人高校体育文化之中,不断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发展思路要求,不断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文化发展、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步伐。[1]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如何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科学发展观与校园文化建设

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第二,科学发展是符合国情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第四,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五,科学发展是稳定持续的发展。”[2]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体育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结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体系,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等;制度文化体系,包括组织、政策、体制、规则等;精神文化体系,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3]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必须将科学发展的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为依托,以学生教师为载体,以宣传体育比赛、演讲等为手段,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2.兰州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探索

2.1 兰州理工大学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实力在《2008年大学评价》中列全国高校第84位。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研究部,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本科生2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401人,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30亩,校舍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学校确定了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2.2 兰州理工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思路探索

2.2.1 兰州理工大学物质文化体系建设

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器材,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我校办学条件和办学需要,进一步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尤其是校本部校区,以满足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预期在2009年将建成完工一座多功能体育馆,面积约3000多平米。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中,为教职员工集体购置体育服装,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业余锻炼。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物质文化体系建设,逐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和场馆设施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效率,使 “师”与“资”有机结合,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实现我校一直倡导的“节约型办学”目标。

2.2.2 兰州理工大学制度文化体系建设

目前,学校的体育赛事活动主要包括积极选派代表队参加各种全国和省级的比赛,在校内,也有各种大、中、小型比赛,如:面对学生的有全校的春季运动会、新生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等,还有学生社团组织的“宿舍杯”篮球赛、“宿舍杯”排球赛、街舞团团日等活动;面向教职工的体育活动有校运会教职工比赛项目,还有由校工会组织的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教职工网球比赛、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登山比赛等。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特招高水平队员的能力还有限,导致在国内或省内一些不分甲乙组别的比赛中有明显劣势,倡导能通过有关部门的努力,逐步增强我校特招高水平队员的能力,激励体育教师积极筹备各种训练队,形成逐步完善的运动员训练体制,有序提高我校的竞争实力和地位。

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逐步完善体育课选课体系,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打好体育文化基础。

2.2.3 兰州理工大学精神文化体系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主流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与主流文化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向差。因其自身的文化特质,高校体育文化在必然的动态性发展进程中面临价值取向的选择。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文化的能动性特质及其内容、形式多样性特点,决定了人本精神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必然价值取向。高校文化的主体—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人们需要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的多样性,在体育运动中能满足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荣誉感和人们相互交往的亲和感,人们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信赖感、依托感、归属感和稳定感。高校体育文化还可以给人以娱乐的愉悦感和快感,征服自然而增强的自豪感。在竞技活动中,人们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乃至生与死之间拼搏选择,享受着各种复杂情感的挫折和锻炼。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本精神的高校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因为,只有在人本精神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才能构建出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的人本多样性。[4]

现代体育已超越了实用功利的内容,以纯粹感性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成为一种自足的纯形式文化。纯文化形式的体育审美蕴涵的不仅仅是内容的积淀,而是感性中积淀着理性,个性中包涵着社会性,自然中融合文化,无目的而潜伏着一个更高的目的。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其精神实质和物质景象对学校和学生影响是深远的。随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条件,从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和精神文化体系三个层面展开,加大建设力度和宣传力度,逐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创新型甘肃建设[J].甘肃科技,2008.

[2]孙福全.如何理解科学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

[3]罗云鹏.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54.

[4]胡为亚.论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68.

本文系兰州理工大学高教所高教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jy200804)。

作者简介:

张泽军(1979—),女,河北唐山人,兰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主讲教师。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篇4

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我就谈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科学和人文的不断整合,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大力倡导学习化。学校以“建设学习型校园”为目标,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学校及各成员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使各成员理解“学无止境”的内涵,明白“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是成功之母”的硬道理。同时,根据学习文化的特征,学校在物质上、制度上、精神上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场景,使教师在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中重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并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楷模,使校园文化成为具有生命活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学习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以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和良好氛围的形成过程。它体现于学校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现象之中,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物质、制度、文化和行为的积淀,是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积累,又要不断扬弃、创新,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 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任重而道远。作为老师,我们应毫不懈怠,迎难而上,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养,用丰富的知识启迪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精益求精,对学生高度负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在此情况下,校园文化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立和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谈一些体会: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环境。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现学校的文化风貌。有了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就能培养共同的价值取向,打造凝聚力很强的团队;就能得到师生高度认可,广泛参与,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的愿景。因此,我今后要在校园文化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升华,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还强调: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实证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3范》的内容及其图解和解释,还包括人生格言、伟人佳句等,使学心理解“习惯就是本质”的内在,从而养成遵纪遵法,言行规范,文明自律,健康成长的良好习惯。

3、以“造就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质量”为正题的“人格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畅想园外墙和讲授楼、测试楼走廊内,主要内容包括人格和运气、性格与成功、心态与成长、做事与做人等有关内容,学生在此通过进修、接收、内化,可以品味人生真谛,加大深度理解“进修转变运气,人格成就未来”的真正内在。

4、以“普及科学常识,关注科技最前沿”为正题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实验楼走廊内。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天文地理等科技常识,以倡议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常识报效祖国的壮志激情。

5、以“陶冶艺术情操,展现艺术特长”为正题的“成功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畅想园和讲授楼、办公楼内,其内容主要以学生作品及活动场景为主。在这里学生可以感触感染成功之乐、品味实践之乐、泛论人生理想、憧憬美好未来。

6、以“营造杰出氛围,培育立异人材”为正题的“处室文化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教室、功能教室及工作室内,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科室文化和与之相应的功能教室文化,力争营造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文化氛围。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4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1、校风建

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实现行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5和谐统一。

1、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则是土壤与空气,学生就是校园的幼苗。所以,校园文化要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成长的文化。为此,我们在每期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常规性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有阵地、有载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力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每到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我们都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我们还利用学生入学、入队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

2、重视阅读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论出生境地优裕或是贫寒,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们的一生,一个人物可以感动人的生命。让同学们从小就与书为伴,在阅读中丰富生命,在感动中自觉成长。这正是学校培植校园文化之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努力营造“时时是读书之日,处处是读书之所,个个是读书之人”的良好氛围,我们学校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教育机会。平时,我们还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演讲、“读书辩论会”、“古诗文诵读比赛”、读书“金点子”征集等一系列活动。校园“红领巾之声”、校报开辟了读书专栏、交流阵地。我们利用一切手段引导着师生投身于读书,钟情于阅读。

3、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努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6生。”新学期开始,我校就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做起,时刻牢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的“四会校训”,今日播下良好习惯,明日收获美好人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中,我们的做法是:“尊重规律,讲究方法。”第一,抓好第一次。因为“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请记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第二,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抓反复,反复抓。特别是对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毅力,强化训练,持之以恒。第三,训练有序。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还充分利用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好习惯养成·成长手册》,对学生进行科学、严谨、有序的训练。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肖永光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党的执政基础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大学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应着力处理好的几个“和谐”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首先要做到学科发展的和谐。高校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在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把不同学科的人事工作协调起来,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法制与法治的和谐。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绿色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韶师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映山红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四面环水,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皖西学院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皖西学院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杨学成 篇6

杨学成2014年3月31日

校园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杨学成通过中心校组织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我就谈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师生的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意识、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

神三个层面,从硬件建设、布局规划、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突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坚持科学和人文的不断整合。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利用直观、醒目的橱窗专栏等形式加强书香校园、礼仪校园宣传,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倡导学习文化、礼仪文化。

我们在参观学习中看到,龙泉中心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大,形式多样,充分利用学校教室校舍的墙面、走廊、活动场地布置了各种国学经典、道德修养、励志格言等专栏,图文并茂,对我们搞学校校园文化教室给予了很好的启发。还有回民小学的档案分类齐全,摆放有序,也是我们学校学习的亮点。县幼儿园的校园布置富有特色给幼儿创设了美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学习、活动、生活环境,还有教师的各种制作都是因地取材,花费了老师的很多精力,也表现了制作者的创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突出表现学校的主体文化,因地制宜,即使花了不多的钱也能突出学校的特色和教育品味。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建设“学习、立品型校园”为目标,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礼仪,将历

史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起来,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成人、成才、树德、立品的源动力,使师生理解“学无止境”的内涵,明白“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是成功之母”的硬道理。同时,根据学习文化的特征,学校在物质上、制度上、精神上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场景,使教师在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中重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并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楷模,使校园文化成为具有生命活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学习文化。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设想

我校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好传统。在历届学校领导的努力下,因陋就简,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布置了很多励志、树品的名言、格言、警句的条屏、张贴了名人画像、在每个教室布置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眼保健操》名人画像、警句格言、礼仪规范等条幅,对学生良好品德、上进进取精神的养成起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这次学习,看到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感到还有很多差距。我们打算利用现有的新校舍,对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学生食堂的南墙面做一个大专栏宣传传统礼仪文化,展示礼仪品牌学校的建设风采;在教室面西的墙面上做两个大专栏,一个宣传安全方面的知识,一个宣传树德立品、励志方面的内容;在教室前后的墙面上布置条幅重

点突出民族文化。立德、树品方面的内容,力争图文并茂,突出我校礼仪品牌学校的对内学习、教育、警示作用,对外的宣传、展示作用。教室是布置充分展示班风、学风,突出班级的个性特点,给班主任和学生营造美好学习环境的空间不搞千篇一律和硬性指标,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以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和良好氛围的形成过程。它体现于学校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现象之中,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物质、制度、文化和行为的积淀,是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积累,又要不断扬弃、创新,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篇7

学校在“平等与尊重”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努力践行“生本德育”建设,大力推进“生本课堂”改革。我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动态、多元、开放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使每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权。目前,生本课程文化已经形成,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速度快,改革创新能力强。

学校开设了60余门选修课,自主编印了20余种选修课教材,组建了京剧社、青鸟文学社、健美操队等30余个学生社团,举办科技、艺术、体育节等,给学生搭建充分的展示平台,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合作创新的意识,在国际、国内各项大赛获奖总数在全区遥遥领先。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昌平一中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遵循“风格务实”和“特色突出”的原则。基于该原则,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需求体现在:其一,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和普及,学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昌平一中是北京市示范校,是昌平区的龙头学校。作为昌平一中的教师,对工作质和量的要求都比区内其他学校要高、要大,如何借助数字校园建设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一个紧迫的需求;其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和家长更加关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仅凭每学期一次的家长见面会无法实现家校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其三,学校最主要的业务就是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在“平等与尊重”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大力推进“生本课程”改革。如何借助数字校园建设让所有学生都拥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获得“平等与尊重”的教育,又是摆在学校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数字校园核心需求就是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在“平等与尊重”的办学理念下,能够优化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模式,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为我校“生本课程”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升学校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1. 数字校园“四边”建设模式

昌平一中为了体现务实的数字校园建设原则,提出了数字校园“四边”建设模式,也就是边培训、边使用、边调整、边改进。“边培训”是指培训各模块的相关人员及部门管理者;“边使用”是指以管理机制促模块的使用;“边调整”“边改进”是指在使用各个模块的过程中,有不符合原始需求或者使用方式不便捷的要进行多次调整和改进,直到符合实际需求,模块运转正常。

昌平一中数字校园的功能模块都来自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开发模块之前需要进行详细调研、仔细梳理工作流程,之后借助公司的技术力量完成模块开发。那么是不是开发出来的功能就跟我们想象的一样呢?通过实践发现,第一次成型的模块基本都只是一个雏形。它完成了需求的某些功能,但是具体应用起来就会发现还有诸多问题。例如,校本选课模块最初的申报环节只能上传文字,没有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不便于学生全面了解这门课程;订车模块的提示信息没有以弹窗形式同步到即时通讯,不便于及时的审核,等等。所以每个模块在投入使用时,首先要培训与该模块有关的人员。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使用,会反馈回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我校培训全体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教师使用资源共享模块之后,大家反映上传文件时操作很烦琐。然后我们再把问题归类进行讨论,是操作的问题还是流程的问题,再让开发公司做进一步的调整。经过这样不断的调整,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实践,才使数字校园成为各个部门的得力助手,成为教师们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数字校园已经开发的功能模块及教师访问情况如表1所示。

2. “生本学习圈”构建

“生本学习圈”是指:借助数字校园实施平等与尊重的教育,具体体现在学校作为人性化的组织,应让所有学生都具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建立起开放、平等、正义和公道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充满了关怀、关爱、关心、关联、相互一体感,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尊重和平等,能发表不同的见解,采取合作的行动,和谐发展,实现共同的理想。通过“生本学习圈”建设,为本校特色教学“生本课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生本学习圈”由五个功能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已经在我校得到广泛应用。

(1)校本选课模块

我校校本选修以走班的形式进行,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两门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周二和周四的第八节课。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动态、多元、开放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使每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权。本着这样的目标,借助校本选课模块,实现了预开课教师自主网上申报课程,学生在家或者在校进行网上自主选课。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校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开展选课活动,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感兴趣的课程,且这种“抢”课模式相对公平,没有人为的因素,学生们认可度比较高。目前我校已经进行了5次选课活动,参与人数近千人。

(2)学生社团模块

我校已有学生社团30余个,学生可通过该模块自主申报社团、填写活动计划,并选择校内指导教师。社团活动中心指定教师审核之后,该社团即可成立并开展各项活动:可以以学年或者学期为单位进行社团活动的展示。例如,美术社的素描展、京剧社的精彩瞬间、英语社的自编舞台剧,等等。学年末的星级社团评定则根据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价而产生。该模块的应用为我校社团“自组织、自活动、自评价”的模式提供了更为高效的保障。

(3)问卷调查模块

该模块能对不同的人群发起问卷调查。例如,每学期末,我校都会开展评教评学的活动,以前是每个班选定5个学生代表对该班任课教师在师德、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分,这样收集上来的数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够真实,而且被评价的教师个人并不知晓评价的结果。通过该模块,全校学生参与匿名评价本班任课教师,这样既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公平性和真实有效性,也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目前我校已经进行了3次全校规模的评价活动。我校德育处已利用该模块对学生家长进行了家风家训的征集活动。此外,我校医务室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昌平区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并把统计结果直接上报上一级单位,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4)初高中自主衔接模块

每年8月上旬,新高一年级组上传各学科的相关预习知识,随后等待入学的新生通过昌平一中官网特定入口进入到该模块。确认自己的信息之后,下载相关作业并打印自学质量监控测试的准考证,在正式开学之前还可查阅自己的考试成绩。以初高中自主衔接模块为切入点,使学生和家长通过浏览官网更好地了解我校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同时为新生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提供了帮助。我校在2013年新生入学时使用了该模块,约有500余名学生完成了相关业务的提交及查询,学生和家长反响很好。

(5)资源共享模块

该模块是师师、师生优秀资源的共享平台,如导学案、教学设计、微教学视频等。

综上所述,“生本学习圈”为我校“生本课程”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我校践行“平等与尊重”的办学理念,实现师生发展需要、维护和保障师生切身利益提供了保障。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校园建设,使数字校园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成为强有力的支撑。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对数字校园后续的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1. “四边”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具有持续性

“边培训、边使用、边调整、边改进”的建设模式要延续下去。虽然这种建设模式的推进速度相比其他模式要慢一点,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做出来的每个功能模块,切实符合我们的需求,是能用、实用、大家愿意用的模块。

2. 要加大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校数字校园应用上还是一些比较常规的功能,如周历、工资等。后续要加大适应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功能性的开发。例如,开发注重英语口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应模块。同时,要让数字校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学习共同体。

3. 加大对教职工信息素养的培训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让大家多听、多看、多体会。

4. 加强数字校园移动终端模块的建设

让师生、家长使用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真正满足时时互动的需要。移动终端模块中要重点偏重于教育教学模块,期望学生和教师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自主学习。

5. 加大家校互动的力度

数字校园的参与者不应仅仅是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还要有家长的加入。要让家长多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同时学校也可以了解家长的需求,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专家点评

北京市昌平一中是一所有60多年历史的北京市示范校,学校以“平等与尊重”为办学理念,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遵循“风格务实”和“特色突出”的建设原则,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模式。

昌平一中入选的数字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之一是“数字校园“四边”建设模式。该成果的突出特点在于:其一,数字校园把优化学校教科研管理工作,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突出了“平等与尊重”的办学理念。其二,总结出了科学务实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模式,即边培训、边使用、边调整、边改进的“四边模式”,使数字校园建设做到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其三,数字校园的功能模块都来自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其设计与开发从雏形开始,通过原型法在应用中得到反馈和不断完善,使数字校园各个功能均成为师生及家长在日常工作、学习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受到广泛欢迎。

昌平一中入选的数字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之二是“生本学习圈”。“生本学习圈”是借助数字校园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平等的、合作的、自主的和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本学习圈”的突出特色在于:其一,支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通过校本课程自主选课系统、具有自组织、自活动、自评价的学生社团系统等支持了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其二,支持学生和教师的多种资源共享,有效地支持了学生课堂外的自主学习。

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情境;语音系统

情境,是运用实物、多媒体、语言等手段,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和写作,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我认为在课余拓展建设校园语音系统,拓展语文学习情境全过程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营造出真实、快乐的语文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成就感和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一、校园语音系统的含义和功能

《文字转语音播音系统》是一款把文字转成语音的朗读软件,是专为您提供的电脑播音员。它采用国际领先的语音合成技术,播音效果可与专业播音员相媲美,是一款学习和语音宣传的完美软件。

《文字转语音播音系统》的特色功能:可以朗读任意中文、英文、韩文、日文等文字内容,效果清晰、流畅、自然。其支持男声、女声等多种音色,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文字朗读可以带背景音乐导出为MP3文件,背景音乐可以自由更换,让朗读效果更具特色。

二、校园语音系统的具体应用

1.创设习作展示情境,提高学生成就感

孩子都希望被尊重和赏识,创设习作展示情境对促进其成长意义非凡。学生有了习作能力,能写出好的习作当然要为学生多多创造展示的机会,培养习作成就感,加深习作的兴趣。如,校园内部红领巾广播宣读范文,校园网站展示或合订内部小期刊发给家长传阅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是如果利用这个《文字转语音播音系统》就能更好地把学生的作文在课堂以标准的普通话和优美的背景音乐搭配起来并打包成为赏识教育的范文,让学生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我做过这样一篇优秀作文转化MP3效果的学生作文后,效果真就如同CCTV的播音效果,这名学生不仅名气大增,而且他那心气儿和成就感不断高涨。同时一下子刺激带动其他学生努力习作,争取播发,提高整个班级习作兴趣和创作氛围。

2.创设普通话情境,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现在的学生因为父母的工作原因,每年都会有新转学来的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些学生的普通话受地域和父母口音影响,家乡味很浓,这些学生显得格格不入,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尤其是拼音音调一时半会儿很难纠正。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正确教授新课音形义,对这些新来学生的音调还得创新点子循序渐进地更正过来。我利用《文字转语音播音系统》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他们语音的问题所在,寻找自己普通话的缺点。让方言重的同学专门对比联系朗读课文或句子,还专门做了诸如“l、n;z、c、s、zh、ch、sh;yin、yinɡ”词句的对比朗读。不但学生不觉得枯燥了,而且普通话进步的速度也快多了。现在这些孩子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学习的自信心十足。

3.创设校园活动情境,提高学校美誉度

语文是具有工具性的特性,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还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我认为创设校园活动情境可以提高学校活动的美誉度和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校园活动的主持台词中间适当穿插文字转换的语音,就像火车站播发发车的语音、大型超市宣传的语音给人一种新奇和智慧的感觉。这样的语音穿插很好地提升了活动的乐趣,提升了活动的整体品味,让活动更加显得正规、庄重。同时活动中穿插的台词有力地训练了学生应用语文过渡段落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综上所述,拓展创设语音情境将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补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炳南.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01.

上一篇:挺有道理的恶搞名言下一篇:房地产内训:卓越大客户管理与销售训练实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