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共8篇)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1
公共管理论文--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
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达到逐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本文采用例证分析的方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相比,电子文件的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势非常明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浅析。
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呢?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前所必须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企业档案记载着这个企业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缘化危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淡化,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再加上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档案管理无
用论在本部门滋生蔓延到整个企业。不利于形成企业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企业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更替的历史进程遇到新的障碍,在整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三、坚持依法治档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3.1立足于法,搞好建章立制工作
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档案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日新月异的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的立法权限,建立一整套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项制度要管理,项制度要效益,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3.2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只有正视这个挑战,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服务意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科技情况下的档案管理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在输入检索词时再点查找范围,检索得出的文件就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既准确又不浪费时间,只有这样,丰富的库藏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现代科技的一大弊端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为了保证安全,就必须制定严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电子文件流转跟踪登录管理。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操作权限管理体系,按照信息安全、人员职责、设备管理等因素,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在工作模式和软件功能上周密设计。同时结合电子签章、口令管理、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提高身份认定的精度。其中应重点对最常用的口令方式进行严格管理。设置自动启动的电子文件操作日志,以备日后进行安全查考或真实性鉴定时作为依据。
3.3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
档案运用的合理有效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档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档案员除了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工作,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档案。重要、珍贵的档案要备有微缩或复制件,
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全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综上所述,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避免消极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管理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管理道路,一定会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刘涛《谈谈档案工作的“有为”与“有位”》,[J],《科技咨询导报》,第14期。
2、宋北星,《让档案工作插上翅膀》,[J],《航天工业管理》,20第12期。
3、杨静,《怎样加强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4、刘瑛,《质疑档案工作能否产业化管理》,[J],《兰台世界》,20第7期。
5、白桂芝,《略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运用》,[J],《江苏水利》,8月。
6、钱云祥,陈晓春,陈明,《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考》,[J],《浙江档案》,208月。
7、王凤霞,王秀芳,《深化档案管理工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期。
8、柳青,董娟,林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年4月。
9、高文华,《档案现代化管理初探》,[J],《办公室业务》,2005年2月。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2
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 管理模式是决定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基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要, 以及公共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具体从重点做好读者服务体系的构建, 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同时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 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读者。但是考虑到公共图书馆读者群体成分复杂的特点, 不同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有着不同的诉求, 导致了公共图书馆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 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模式创新中, 应重点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了解读者的需求。鉴于公共图书馆读者诉求不同的特点, 只有正确了解读者的需求, 并对读者进行分类, 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掌握读者的需求信息, 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获得有力支持。
2.根据读者的需求建立服务响应机制。了解完读者的需求之后, 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种类以及具体需求, 建立读者服务响应机制, 更好的满足读者得实际需求, 使读者的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为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提供重要帮助。因此, 建立服务响应机制十分重要。
3.在服务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考虑到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及服务属性, 公共图书馆在建立了服务响应机制之后, 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构建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上, 使读者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质量。
三、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手段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参考。基于公共图书馆的实际需要, 以及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 积极应用现代化惯例手段, 是公共图书馆惯例模式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应用网络管理技术。考虑到公共图书馆的特点, 以及管理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积极应用网络管理技术, 构建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 并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适应性, 对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构建完善的电子管理系统。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中,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难度, 实现管理成本得持续降低,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就要构建完善得电子管理系统, 并对电子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合理设定和补充完善, 使电子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公共图书馆服务。
3.优化管理流程,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具体的管理模式创新中, 利用网络技术全面优化管理流程, 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是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问题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能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质量。因此, 利用网络技术优化管理流程, 对公共图书馆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四、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
结合公共图书馆管理得实际需求, 以及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 只有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才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效果。为此, 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把握实效性原则。为了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 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英把握实效性原则, 并根据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现实需要选择有利的创新手段, 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整体效果。因此, 把握实效性原则, 是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
2.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把握针对性原则。基于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作用, 以及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需求, 在管理创新中, 只有把握针对性原则, 并提高管理模式创新的针对性, 才能保证管理模式创新取得实效, 进而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3.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应把握全面性原则。在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既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 同时也要将管理模式创新与图书馆的制度建立结合在一起, 使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因此, 把握全面性原则, 是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基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要, 以及公共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具体从重点做好读者服务体系的构建, 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同时把握正确的创新原则, 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因此, 创新管理模式, 对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满足公共图书馆管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此可见, 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积极效果, 掌握正确的创新原则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芹.现代图书馆平等服务理念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年30期.
[2]王学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02期.
[3]丁夷.构建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04期.
[4]王丽敏, 王淑阁.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模式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年04期.
[5]周爱丽.开放性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04期.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3
关键词:学校公共机房;硬件维护;软件维护
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建设已成为学校多媒体及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硬件设施。维护好学校公共机房是保证学校计算机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计算机任课教师和机房管理员的工作强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保障公共机房系统的稳定,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及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每个机房管理者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公共机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软件、硬件发生故障率高
学校公共机房使用频率较高,所以,计算机的硬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如,单位突然断电、来电对硬件造成的损伤;机房卫生清理时,有时要移动机器设备,造成硬件接口松动;键盘、鼠标等易耗品损坏;有些学生使用删除、格式化等危险操作;修改CMOS参数设置、修改IP地址,造成软件系统崩溃及网络的破坏。
2.软件维护难度较大
由于学校公共机房承担着各种教学、培训、考试等活动,这就使公共机房经常需要安装或更新各类软件,以满足运行各种操作环境的需要。同时操作系统经常需要下载安装补丁、应用软件、杀毒软件不断更新,公共机房管理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安装系统及应用软件。
二、机房硬件设备的维护
公共机房内的计算机设备因为使用频率高,硬件损坏率也高。为了保证机房的正常运转,硬件设备要定期、及时加以维护。定期检查接线、插口是否松动;定期打开机箱进行除尘;计算机设备尤其是交换机等设备对机房的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温度偏高,易使机器散热不畅,使晶体管的工作参数产生漂移,影响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重时还可造成元器件的击穿损坏。机房设备在长期运行工作期间,机器温度建议控制在22℃±2℃之间最为适宜。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选择机房专用空调。公共机房的管理人员要监督上机人员正常开关机,下机时关闭显示器。建立易损件和常用耗材的备用库,保证已损坏的设备得以及时的更换,保证机房设备的及时、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
三、系统软件的维护管理
大部分学校公共机房是在不同时期逐步建成的,每一批计算机的配置参差不齐、驱动程序各不相同,这给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和软件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根据多年的机房维护经验,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软件系统管理方法采用硬盘保护卡,是行之有效的软件系统管理方法之一。实际上机过程中,学生经常存在着误操作,一不小心就会删掉某些程序,如果没有一定措施的话,计算机的软件环境、桌面等往往会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有的学生会进行一些危险操作,从而影响广大学生的正常上机。为了缓解机房管理维护工作的压力,在机器上安装硬盘保护卡来还原保护系统,它能保护计算机的系统分区不遭人为和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并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系统,管理员管理起来非常方便和省心。
公共機房管理维护是一项繁重且细致的工作,机房的管理既关系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其他课程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反映了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机房管理者还要练就一双慧眼,对公共机房发生的各种不良症状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在公共机房维护中的重复工作,还可以保证公共机房系统的稳定运行。以上是我在多年教学及机房维护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方法,希望能更好地为信息技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王建军.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4
浅谈北京市延庆县文化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娱乐场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紧张的学习工作后所必不可少的娱乐去处。然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多,文化娱乐场所突显出来的治安隐患和治安问题也更加严重,以下为我个人通过对北京市延庆县的文化娱乐场所存在的治安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延庆文化娱乐场所的主要的治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延庆文化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文化娱乐场所 治安管理 北京 延庆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面前。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作为文化市场管理及执法人员是必须加强研究并做出回答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对文化市场的状态及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其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作为北京市的“西北大门”,延庆县对于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更是应该从严从紧,严格把好延庆城县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为我们北京市的良好文化市场把好第一道大门,就是我们作为延庆县执法人员所必须共同努力完成的。下面我就北京市延庆县的娱乐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与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北京市延庆县的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
(一)概述
根据国务院2006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既说明了纳入公安机关管理的娱乐场所是经过工商部门登记,向公众开放的营业性场所[1]。
娱乐场所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窗口”。它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生活,进行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场所。但是由于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和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它很容易被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成为藏污纳垢、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北京市延庆县内现有各类娱乐场所近50家,主营税金全年近100万,从业人员约两、三千人。由此可见,我县的各类娱乐行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娱乐业已成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消费的重要场所,娱乐业同时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就业人数、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县歌舞娱乐场所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量过多,超出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审批层面上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市场的主管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协管部门过分扩大自己的权力,越位越权,这使得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市场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宏观调控。审批程序错位,审批关口难以把住,没有一套完整的立项审批制度,往往是经营者投资装潢完成之后,再办审批手续,很容易造成被动局面和无序状态,加之经营者的盲目性很强,只知道开歌厅等娱乐场所很赚钱,却没有真正了解本地的消费市场,致使歌厅等娱乐场所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数量增长,而不是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第二,经营项目雷同,门类单一,缺少特色。歌舞厅作为一个文化娱乐场所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品位特色、服务特色,而我县歌舞厅的状况只是规模外延上的不同,在内涵、品位上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基本上是面貌趋同、品种单调,与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及市场运作规范仍未建立起来。
第三,消费行为发生扭曲,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发生了偏差。文化娱乐场所应该是健康、高雅、大众的娱乐场所,人们在这里应该得到轻松、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服务和消费。但是,近年来,伴随着陪侍小姐的普遍出现,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价值上的扭曲,兴奋点从过去的唱歌、跳舞、欣赏节目转移到了陪侍小姐身上。消费者的文化品位意识淡化,形成了“歌厅养小姐,小姐养歌厅”、“没有小姐就没有生意”的怪圈和误区,有些歌厅甚至在营业场所门口小姐成排,十分不雅,使得行业整体形象欠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经营导向,各个歌厅在经营方针、方向、方式上进入了一种误区。
(三)治安管理的困境
当前,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困境的主要表现是管理行为短期化,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1、只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有关部门责任的落实,而缺乏规章制度执行的管理资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为,尤其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使审批和监管工作往往走过场,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日常管理出现真空;
2、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只能暂时解决治安突出问题,治“标”不治“本”,由此形成经营管理秩序“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3、罚款、取缔等行政处罚手段失灵,以罚代管,罚不胜罚,甚至由此出现权力寻租,形成权钱交易的潜在市场.滋生行政腐败。
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管理理念上,长期以来,公安机关都把娱乐场所看作潜在的治安隐患,把经营者看作监控的对象而予以防范,一直期望将他们“管起来”、“管住了”。其结果是非但没有“管住”,反而在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对立情绪,使公安机关在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工作失去群众基础,变得耳不聪、目不明,陷人孤军奋战的境地,给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提供了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从服务属性看,娱乐场所提供的服务是收费的,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经营比较有效;另一方面它的服务又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是集体消费的服务,这就存在着公共问题,比如治安问题、防火问题等。此外,文化娱乐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必须符合国家的精神文明要求、法律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所以,其服务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监控和管制,纳人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可见,在娱乐服务场所的经营管理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秩序: 一是从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形成的“自发秩序”。二是公共管理部门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秩序传统和社会规范的需要建立的“公共管理秩序”。
一般而言,“自发秩序”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自发秩序”中经营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冲突由价值规律来进行调整,而“市场秩序”中的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冲突则通过“公共管理秩序”来解决。只有当这两种秩序的运作达到和谐统一时,娱乐场所才会健康良性发展。而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两种秩序的矛盾冲突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永恒的,这也是市场规则、管理制度等存在的必要性。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利益的均衡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以求得其运行机制相对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其次,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公安机关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目标要求,对娱乐服务场所采取限制发展的态度,有时甚至用公共安全利益抑制经营者的经济利益,结果是越加强治安管理,秩序冲突越激烈,管理成本越高,经营者遵章守制的压力越大,最后只能是秩序越加混乱,出现管理失控。
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公共事务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府行政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共事务管理理论。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该采取与社会合作互动、共同治理的模式[2]。
显然对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属于公共事务,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垄断”了这一事务的管理权,但是在目前我们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模式越来越显现其“管不住”的趋势。
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政府应该放弃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经营,利用更多的市场化的方法,通过分权和社区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实现公益物品更优化的供给。以一种互动行为模式从事合作性的治安工作,来解决各种秩序冲突。因此,对于负有治安管理职责的公安机关来说,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各种群体的治安自治能力并支持他们实行治安自治,可以这样说,好的治安秩序只能是治安管理部门和有关群体协作努力的产物。在协作中,两个行为者必须相互作用,以产生预期的效果。这种管理机制的转换需要我们改变现行的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的理念、方式与手段。(一)由“限制式管理”向“互动式管理”转变
“互动式管理”将治安管理的基点定位在疏导,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合理利益与要求,强调有关社会群体成员积极参与,与公安机关共同协作努力维护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秩序。对此,目前我们应该加强两方面工作:
1、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治安管理社会合作机制。在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过程中,形成一个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式、网络化的行动结构,改变由公安机关单独、集中统一地提供治安服务的方式,利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秩序更优化的供给,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优势互补。依此使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由过去管制与服从的关系变为积极配合、互动合作、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2、提高娱乐服务行业的自治能力,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其实现行业自治。行业自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成立行业管理商会、协会、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由多方协作参与的具有一定管理权力和责任的自治组织等。公安机关在行业自治中主要发挥治安工作的支持和辅助的作用。
(二)由专项治理模式向预防管理模式转变
1、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治安审核条款的废止,标志着国家对此行业的经营管理放松了行政规制,但是,并不是放弃了管理。尤其是在娱乐服务场所行业自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时,必要的规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市场准入制度与行政审批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它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准入要求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这样一来,可以较好地实现市场的经济机会均等和实力竞争的原则,既能有效地防止公安机关因行政审批权的自由裁量而出现的权力寻租现象,滋生行政腐败,又能避免因规制而破坏娱乐服务行业的市场秩序。特别是北京市公安局开展“异地执法”[3]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2、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的信息监测和情报分析工作。从近几年来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看,娱乐服务场所的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随着公安机关的集中治理行动的开展而发生转移,即公安机关在一个地区进行治安专项治理时,违法犯罪分子就会转移到其他地区卷土重来,形成新的治安突出问题,以致于公安机关防不胜防,打不胜打,疲于应战。为此,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加强信息监测和信息通报工作,加强警务协作。
(三)构建行业协会参与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新模式 1.以行规会约来规范娱乐业的经营活动。行规会约是行业协会与其会员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它经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通过并由社团体和管理机关核准后正式生效,因此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就必须遵守[4]。2.通过培养教育来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调查显示,娱乐场所领域内许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普遍较低,而且法律意识淡
薄。行业协会要承担起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公安机关要在培训和教育中起到监督和管
理的作用。针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培训班和治安安全防
范知识讲座,尤其是要大力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3.开展行业自查自纠,建立有效的纠错惩罚机制。
首先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并完善“行业协会章程”、“行规行约”、“自查自纠”、“法制培训”、“争先创优”等制度;二是通过调研,制定“文化行业自律管理工作制度”、“文化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及“安全管理”等制度;三是督促和帮助业内经营单位制订有关安全、经营管理等制度,确保安全设施齐全有效,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同时重视制度的落实工作,要建立一项,落实一项,注重实效,经常督促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结语:
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暂时性的困境,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进步,可以取得积极的进展。
同时对于延庆县内的各种娱乐场所,我相信紧紧跟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加强管理制度,各部门积极配合管理,一定会让延庆县内的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熊一新 李健和主编《治安秩序管理》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秦立强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低效症结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3]刘金龙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讲座 2006年11月23日 公安大学阶八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5
[摘要]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模式。
[关键词] 行政体制; 公共管理; 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正在成长着的公共管理新理论范式以及实践模式,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改革的必然产物。新公共管理倡导以顾客、结果和竞争为导向的行政理念,对传统的公共行政体制和方式进行了深刻地扬弃。新公共管理有其新颖、合理之处,它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成就。如何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模式,值得探讨。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并逐步扩展到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在当代,新公共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让管理者进行管理;衡量业绩;产出控制;顾客至上;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引入竞争机制;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这八个要点既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公共性”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决定了新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新公共管理模式力图将政府市场化,冒着让社会步入危险的风险让市场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但也产生了如何与公共职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一味注重实效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对“绩效”、“效率”的追求,反而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构想
(一)加强政府的治理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经济转轨时期,各级政府普遍面临一方面政府要放权于企业、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还要承担起培育市场主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任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社会自主化管理,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都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植。现阶段我们仍然存在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不够规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仍然很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未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问题。有鉴于此,当前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和统一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流通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的改革上。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进一步重新构建政府新的职能体系,明晰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责任关系。使政府得以充分发挥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领导和治理作用。
(二)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识淡薄,庞大的财政支出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也妨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十六大提出了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新思路。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通过现代管理手段,转变传统行政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要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属于中央职能范围的事务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属于地方政府职能范围的事务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处理好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必须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应当由宪法加以规定。
(四)大力推进以事业单位为代表的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今后机构改革的重点。我国政府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公共服务体系,遵循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未来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中,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建立新公共管理理念。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带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飞速变化,带来社会各个群体行为和要求的变化,也要求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必须发生变化。公共管理所涉及的转变观念实质上是转变对政府作用的定位认识。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应对社会要求、顺应市场化浪潮的时代产物。新公共管理重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强调政府组织与其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主张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关注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提倡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要求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公共管理内涵的本质是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社会性的升华或抽象。公共管理的主体、价值观、手段、对象和目标都体现了公共性,从而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区别开了。公共管理从权力中心
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管理原则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转变,等等,也都体现了公共性对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准确定位服务对象。
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选择等理论为基础,认为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主张建立一个“企业式政府”。一个政府官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众则是因向政府纳税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公民对政府的制约主要通过行使政治权利来实现,顾客对企业的控制主要通过购买其商品和服务来实现。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此,政府应该以服务对象为顾客,以顾客为上帝,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将市场模式引入公共领域后,试图运用顾客驱使制度原理,迫使政府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我国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财力应当集中到满足公共需求,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上。“十一五”规划纲要体现了这个要求,首次划定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范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将更多的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三)合理区分政府职能。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6
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系实习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使我系的专业教学工作有标准可依,特制定实习教学质量标准,以指导我系的专业教学工作。
一、实习基地要求
具有一定数量的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场所具备实习所需要的设备、资料等基本教学条件,能够满足实习教学基本要求。
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要求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和实习组织管理能力。
三、实习大纲要求
具有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及必要的参考资料。
四、有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及措施要求
要求有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安排。指导教师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实习作业,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
五、成绩考核标准
(一)优秀
实习态度端正,组织纪律性强,无缺勤和违纪;工作积极主动、刻苦、勤奋,按照大纲很好地完成了实习内容;实际操作能力强,理论联系实际好;实习报告全面系统。实习单位很满意、实习报告完成质量较高;
(二)良好
实习态度端正,组织纪律性强,无违纪现象;工作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大纲要求的实习内容;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习报告全面系统,完成较好,实习单位比较满意。
(三)中等
实习态度比较端正,无违纪现象;完成了要求的实习内容;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习报告全面,实习报告完成质量一般,时间基本保障(缺勤3天以内)、实习单位基本满意。
(四)及格
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基本完成了大纲要求的实习内容;完成了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基本符合要求;缺勤不太严重(4天以内)、实习单位基本满意。
(五)不及格
实习态度不端正、缺勤严重(5天以上)、未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服从分配、不听从指挥;或者未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不满意。
凡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学分,须重修及格后方能毕业。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7
关键词:传统行政,公共管理,转型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行政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 要做好相应的公共管理工作, 以便于更好地发展社会经济, 保证社会经济持续、迅速、平稳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传统行政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本文通过对传统行政向公共管理模式转变的探讨, 找到了更加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
1 传统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含义
1.1 传统行政的含义传统行政是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行使自身行政权力、公共服务权力。传统行政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 它是基于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 主要强调了行政管理中的制度化和非人格化, 它强调的是公务员知识政策法规的执行者而并非是制定者。
1.2 公共管理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而公共管理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行政管理, 相对于传统行政管理理论而言, 规范了政府的行为。在公共管理中, 政府可以更好地发挥职能, 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 传统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
2.1 转变管理理念传统的行政管理中, 政府人员通常以管理者、上位者的身份自居, 造成政府工作人员权利意识增强,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的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明确地认识到政府的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要管理人员转变管理观念, 更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在相关政策的约束下, 政府工作人员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再单是一个口号, 而是一个实际的行动。政府工作人员应当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积极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必须要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 让政府的工作人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2 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决策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能够更好地保障政府的行政管理质量。首先,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其次, 要注重民主决策, 在决策的过程中各抒己见,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 使决策更加民主。同时, 在决策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的规章制度进行, 保证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最后, 建立以法律为支撑的决策机制, 政府在进行决策时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 恪守法律的基本原则, 不做法律规定之外的事, 切实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同时监督政府内部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减少不法行为的出现。
2.3 发挥媒体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在传统的政府行政方式中, 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威, 外界人士无法对政府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最终使得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型时, 政府管理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 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以及人民大众的监督, 认真完成政府的职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 政府部门应该接受多方的建议, 和社会大众共同治理, 在人民大众的监督之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政府社会形象。除此之外, 社会组织也充分享有监督权, 他们可以帮助人民大众行使监督权, 揭露政府的不作为, 对政府行政队伍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关媒体在揭露政府行为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舆论作用, 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动向并参与到行政管理中去。政府要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这样才能防止政府内部人员滋生腐败, 有利于政府提高自身公信力,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全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质量和管理水平,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2.4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 政府是社会管理治理的主体, 在国家层面中垄断了所有的字眼, 从国家建设到小家发展, 到处都有国家管理的身影。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好转, 治理国家的主体也发生了改变。现如今, 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由国家治理、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各种营利性组织共同组成, 这也导致了国家的职能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国家逐渐放宽经济上的管制, 减少了对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和控制, 国家治理的局面逐渐地向公共治理的方向转变, 国家行政体制也开始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转变。
2.5 社会信息公开行政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社会信息的公开, 但是目前, 信息公开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经常会发生公开征求意见时群众参与的人数过少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立法机关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信息公开不全面, 公开范围较小造成的。因此, 立法机关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地进行信息公开, 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公开只会造成公众参与的空洞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形式, 比如说在价格听证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政府与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群众的交锋, 但是, 我们可以注意到, 最重要的信息, 比如说成本账目、垄断等现象是没有的。因此, 社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必不可少的, 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信息公开对增加政府公信力, 提高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政府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 进行公共管理, 更好地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提高政府的公共行政能力。因此, 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向公共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因此, 政府必须积极地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吕志奎, 孟庆国.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J].学术研究, 2010 (12) .
[2]周燕.公共管理研究:传统与前沿——一个学科框架的描述[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 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者素质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存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一种道德现象,用以描述受托人不尽职责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委托人利益面临重大损失的危险境况。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是和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性质分不开的,公共管理者是由社会公众委托执行民众拥有的公共权力的人,民众将自己的权力授予公共管理者执行以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共管理者接受社会公众的委托,承担着他们委托的义务,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行使他们所赋予的权力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在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中,由于公共管理者的权力价值观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冲突以及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意志状态,使其经常有充分的机会背离社会公众的意愿采取不道德的方式来行使公共权力,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潜在和现实的损害与威胁,从而导致道德风险。
一、公共管理者权力价值观的迷失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权力价值观是关于权力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它指导公共管理者的权力运作方向、决定其道德行为。公共管理者一旦形成特定的权力价值观,就会表现相应的行为选择,如果权力价值观一旦陷入误区,则会产生越轨的权力行为,引发道德风险。
在我们当前存在的多种形态的价值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权力价值观,即集体主义的权力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的权力价值观。集体主义的权力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个人主义的权力价值观以牟取个人利益为目标。公共管理者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权力价值观,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作为其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在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的影响下,本应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权力往往出现错位表现。有的公共管理者把公共权力私有化,把社会公众给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谋私的工具,执行多大的权力便用多大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有的权力运用者把公共权力商品化,将权力异化为商品,把权力当作交换中的筹码,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甚至权色交易;有的权力运用者把公共权力庸俗化,把权力变成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互相利用的工具,使神圣的公共权力走向庸俗;有的权力运用者把公共权力特殊化,认为人性的尊严取决于权位的高低,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支配权力的大小,一旦拥有权力便把自己视为特殊人物,荫庇亲朋、高高在上,却对社会公众的利益置若罔闻,凡此种种,不一而别。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影响下的公共权力错位异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作为公共权力运行中的道德风险,往往对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冲突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现实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扮演多种角色身份,公共管理者也不例外,他们既是“个体”的人又是“公共”的人,这样在他们的道德选择中会经常性的面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个人义务与公共管理者义务的冲突”“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的冲突”,这种由于身份不同而形成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道德风险。
第一,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得以产生、运行的内在依据和合法性来源。“公共性是政府的第一属性” [1],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这种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者就成了“公共”人。“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代表人民的公共利益,并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人”[2]。公共管理者成为“公共人”正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公共管理者应当具有的特性。
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管理者应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念,即“公共利益至上”。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建立和拥有这种信仰,他就不应当进入公共管理者队伍中来。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取决于他能否建立和是否拥有这种信仰。而在私人领域中,个人利益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个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权利要求,可以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个人没有理由运用公共权力来扩展自己的权利。现代社会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共意志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是代表公共利益、执行公共意志的。在公共领域中,公共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公共权力被用来优先维护公共管理者个人权利的话,那么公共权力就会变质,发生异化。
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管理者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冲突和选择: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一方面他们又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执掌的权力,把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混为一谈,用可以支配他人以及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力牟取私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就会导致道德风险的存在。
第二,公共管理者个人义务与公共义务的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作为公共管理者的个人义务是指他们在个人领域里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职责和义务,公共义务是指公共管理者在公共领域里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公共管理者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一般的社会成员。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正当、独特的个人权益,在这一点上公共管理者也不例外。
然而,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者更有责任与义务为公共利益服务,很显然,一个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与作为普通社会成员,这两种角色如何和谐共处是个很难两全的问题。基于这两种角色期待所发生的角色职责,会发生冲突和碰撞。这种冲突和碰撞,究其实质就是为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他人的利益来履行角色职责。如果公共管理者不能准确恰当地界定和维护个人的自我利益,就很难保证公共管理者个人自我利益的伦理合理性。
此时,作为公共管理者个人必须要对自己的职责义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必须有足够的道德勇气区分开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中的职责义务。当公共管理者在这两种职责义务冲突中,分不清二者的界限,甚至有意模糊二者的界限,放弃公共义务而注重个人义务的履行,就会导致道德风险。
第三,公共管理者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的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本位职责是指他们在公共管理组织体系中,由于职责位置所决定了应当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社会职责是指公共管理者作为一般社会成员所应当承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通常情况下,公共管理者的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不会发生冲突。因为,公共管理者的利益和社会民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存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矛盾冲突。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意志能力,在许多情境下对问题的认识有差异,不能用正确的道德理性调控自己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对现实中的邪恶妥协,而发生公共管理者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之间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例发生,本来按照政府和公共组织的活动原则来说,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是作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要求来贯彻执行的。但是,上级并不是万能的,上级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当上级领导的决定是错误的时候,或者上级领导以代表组织的名义出现,但却是为了维护其个人的私利,这时,作为下级的公共管理者会如何面对呢?是选择服从上级的错误决定,还是选择服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职责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道德风险。
在当前社会公共管理中,许多公共管理组织在授权方面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级对下级有时有着绝对的决定权,上级部门和管理者掌握着下属部门和人员的职位升迁、薪酬发放、福利待遇等关系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大事。所以,除非公共管理者有着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否则在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发生冲突时,他往往不会舍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更倾向于选择服从本位职责要求。这种原因引起的道德风险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公共管理者道德意志状态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人的社会化需要一个过程。道德不是个体生而知之的,它存在着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一个人的道德意志力,不同的人,其道德意志力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况且道德意志力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管理者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也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人在行为中是行善还是作恶往往和一个人的道德意志状态相关。一个人为善还是作恶往往就在道德意志能否克制不道德动机的一瞬间。有道德意志的人往往在许多情况下都更有抗拒诱惑的能力。但是,道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主观上看,道德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行为主体的自身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让渡甚至利益牺牲,这就要求人们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正确看待自身利益的得失。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从客观上看,道德行为的过程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一个人在为善之后却没有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甚至被人们误会和责难,这都会给行为主体带来思想上的斗争和情绪上的波动。人们能不能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将道德行为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关键也在于有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
在特定的条件下,道德意志力的强弱,往往会影响人的行为的道德性质。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通常被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个人直接愿望的调节和控制,即当个人需要、兴趣等引起个人的直接愿望与道德要求发生矛盾时,能按社会道德要求控制自己的欲求。第二,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道德行为前和道德行为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动机斗争,能否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就表现出个体的道德意志。第三,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调节。即当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时,用道德意志的力量使人的情绪服从于人的道德理智。第四,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第五,抗拒诱惑的能力。有道德意志的人能抵制外界的腐蚀、引诱和压迫,保持道德高尚[3]。
在道德意志的约束下,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职责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转化为个体客观的行为活动。反之,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会经不起外界的诱惑,不能战胜自己不道德动机,而在一瞬间选择不道德行为。所以,公共管理者道德意志的坚强与否直接决定着其道德行为的性质。如果行为不道德,就会形成道德风险,直接危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公共管理活动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总是由现实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公共管理者来承担,公共职责也是通过具体的公共管理者来履行。这些承担相关职责的具体公共管理者个体的道德状况对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实施及其实施的结果会有重大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方面原因的考虑,人们在选择公共职位的实施个体时,总把他的道德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品质因素加以考虑,对管理者做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因为只有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很可靠、很确定时,道德风险才可能有效避免。
注释:
[1][2]周智.浅论行政人的价值坐标[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6).
【公共管理者如何管理】推荐阅读:
如何撰写公共管理论文09-09
公共管理者05-10
公共管理农村公共危机07-27
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05-25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07-23
公共机房管理06-29
公共管理08-04
公共危机管理09-28
公共财政管理10-01
公共绩效管理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