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作文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 篇1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一直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数学,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 提升数学能力, 还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他们眼里, 数学多是一些枯燥、单调的公式和算术, 毫无乐趣可言。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逐渐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意。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富有乐趣,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愉快地展开学习成为了广大教师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 对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总结了几点策略, 具体如下。
一、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快乐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掌握有关文化知识。无论哪一门学科,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爱玩是他们的天性, 各种有趣的小游戏远比枯燥的书本知识更有吸引力。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多利用小游戏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乐于学习。比如, 在温习各种图形的面积或是体积的计算方法时, 教师可组织一场抢答游戏, 将学生分成几组并选出代表, 由代表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回答正确的小组可得到相应的奖励。为了获得奖励, 学生个个积极思考, 争着抢答教师的提问。在这种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不仅更好地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更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真正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探究。
二、利用多媒体等教辅工具
现代化教学当中使用最多的便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拥有丰富的界面、各种应用以及强大的放送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这些功能将很多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降低理解难度, 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比如, 在学习加减法的运算时, 只用传统的黑板很难让学生直观地进行理解和记忆, 而使用多媒体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 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将加减法的原理通过动画或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 既有效节约了教学时间, 又增强了趣味性, 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理解、自我发挥的余地, 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三、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要想深入开展快乐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教师必须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 在刚刚接触几何时, 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理想, 常常感觉压力过大。针对这一现象, 广大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象化, 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几何知识, 认识几何知识。三角形、正方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学生刚刚接触几何时所要认识的基本图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图形, 教师可以先通过教学工具进行展示, 然后让学生从教室里寻找具备这些几何形状的物体, 加深了解。课后, 教师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寻三角形或正方形的物体, 将抽象的几何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的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 那些抽象的知识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 转变了观念, 学生便会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
四、丰富作业形式
传统、枯燥的作业形式常常让学生苦不堪言, 难道作业真的只是一种负担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种课堂的有效补充形式, 作业的作用并不亚于课上的学习。只要形式新颖、数量适中, 作业完全可以发挥巨大的价值, 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态进行数学学习与巩固训练。
(一) 说一说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识字不多, 加上手指力度不够, 更加不愿意多写字。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 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 尽量让学生说。比如, 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内容, 要求学生回家后逐一向家长汇报, 在家长面前充当小老师。这样, 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高, 质量也高。
(二) 动一动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一动不动地看书、计算,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长此下去, 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认识到这一点, 针对学生爱动的特点为其布置活动类作业, 让学生多进行观察、比较和操作。比如, 学习了基本的几种图形之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剪一剪、拼一拼”的作业, 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几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正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等腰三角形组成正方形或者其他图形, 通过动手、动脑,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三) 写一写
到了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 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这时,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需要动手写的作业。数学日记便是不错的选择。在数学学习中, 总有一些一纵即逝的灵感, 有些惊奇的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数学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灵感, 久而久之, 学生尝到了甜头, 自然更加乐于写。
总之, 快乐教学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情绪及情感, 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技能及技巧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来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 广大教师要转变思想, 挣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从快乐教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多变、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营养和乐趣, 将苦学变为乐学, 以快乐的心情对数学展开学习与探究。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为数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 为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 广大教师必须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该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出发, 对快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快乐,概念,模式,评价
参考文献
[1]卢爱芝.巧借东风行好船——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6) .
[2]刘培德.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 .
[3]和清香.让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实际生活[J].学周刊, 2012 (4) .
[4]杨洪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快乐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 .
[5]李文秀.小学数学快乐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2) .
[6]王艳玲.浅谈实施小学数学快乐教学的基本策略[J].学周刊, 2011 (20) .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 篇2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作文教学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因此在不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下,作文教学需不断地进行推陈出新。改革进程中,受到现今应试教育影响的作文教学出现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学生、社会三个方面。前人前瞻性作文教学理论留下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教会学生写作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作文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写作兴趣。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意思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教学是一种教会学生发现世界,认识自我,阐述思想以及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语文“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综合展现。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教学贯穿了我国上千年的历史,追溯到隋唐科举制――文定终身,着眼近现代作文教学状况,根据事物的发展总需要因时而异,因事而议的道理,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是一个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的变化、改革以及创新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一、作文教学改革
一般我们认为有了人类社会,教育也就产生了。自古代开始,语文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历史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受到每个历史时期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语文教学不断地演变、发展,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在原始社会,作文教学尚且隐藏于人们没有文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知,它们用于口头语言学习交流生产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象形文字、书简的出现,西周学校的产生,伟大学者以及代表其言论的教学教材的诞生,作文教学的雏形形成,可见,作文教学经历了由言语到语言文字的改革。纵观古代语文教育,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对作文教学改革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加之科举“一文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使得“为官”与“作文”紧密捆绑,直至明清“八股文”,无不如此。从此作文教学带着政治目的与个人主义功利色彩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在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选拔制度下,“文章千古事”是作文教学的最好映照。具体来说,在明清时期科举八股取士的方式下,作文以八股文的形式出现,占据了几乎所有读书人的思想,其扮演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这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形式主义,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文人思想也因此受到禁锢。清末鸦片战争时期,近代西方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新旧文化发生碰撞,许多有识之士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潮中甄别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漫长科举制度下的作文教学弊端也逐一显现。众多学者中,梁启超对作文教学思想见解独到,可谓高屋建瓴,他发表出版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作文教学法》两篇专论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改革道路科学化,对近代作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梁启超作文教学四原则,“坚持从实用出发,教学生写日常应用的文字;坚持从实效出发,教学生写一次得一次的好处,反对多作而草率从事;坚持从实际出发,教学生写有实际内容的文章;坚持从实感出发,教学生写真情,说真话”可以看出,他纠正科举制度下的作文无实用价值之弊病,首先要求学生写贴近生活的有用文章,主张革除旧弊,将八股文、试帖诗、绮丽文、矫揉文以及无病呻吟的文章祛除。其次,作文教学要有实际效用,学生通过写作要有所得,十年寒窗,苦读苦背经书的方式不可取。然后要求文章从实际出发,形式主义、凭空胡诌的文章要不得。最后,作文教学要从学生自身实际思想情感出发,表达主体真情实感,禁锢人们思想的写作方式理当革除。由此可见,梁启超作文教学法的提出为近代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科学地前进道路。
随后,一批批从事语文作文教学的工作者从梁启超作文教学理论中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而又因其理论的系统性、前瞻性,为现代作文教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现代作文教学改革并未能完全按照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方向前进。其过程中,作文教学曾深受“左”的思潮和“政治第一”的文艺服务观的影响,大部分作文命题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如“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53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56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58年),这种命题作文方式是科举考试的沿袭,成为作文教学改革史上的倒退。而高考制是继科举制之后作为我国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对全社会的影响力是国内其他考试所无法比拟的,其中,语文作文是目前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最多、用时最长的一道试题,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作文教学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意义,可以说是改革中的又一退化。进入二十一新世纪后,许多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都意识到了改革的问题所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负责任的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写作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张扬写作主体个性、倡导创新的新内容。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为作文教学谋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应试与教学两者仍处于不和谐状态。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新课改为时代背景,新课标为指导,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当前,作文教学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如:随笔化写作教学、诊断式作文教学、粘连作文教学等等。在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这些思想观点的实质是对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作文教学理论活跃的局面前,作文教学的效益仍然不尽人意,原因可能是语文教育专家的研究侧重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素养和视野限制;二是目前社会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压力影响;三是受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一)教师自身素养和视野受限制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中的施教者,首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不容忘记,自然应该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为此,教师要善于写作并有经常习作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指导学生的作文。
其次,在新课标、新课改的引导下,仍不乏有许多教师观念陈旧,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学习方法,熟能生巧的观点促使他们拼命布置作文,造成学生厌倦作文,一味造字,胡编乱诌,套用模版,无真情实感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此低质量的作文实属无益。如此一来,作文教学改革中对于写作数量与写作质量关系的探讨便上升到哲学中质与量的问题。作文训练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的飞跃,那么前提是这些作文训练应是有效的,梁启超认为的实效是让学生写一次得一次的好处,教师和学生反复对一篇作文进行修改以求达到预期要求。因此,教师应在保证有效作文训练的前提下追求作文教学训练强化。
最后,作文教学改革收效甚微还受教师的认识与视野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教师目光短浅,虽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但只是为了让学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过分注重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字词句修辞),忽视作文自身的存在意义。
(二)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
目前,作文教学改革还遇到了许多其他问题。应试教育影响严重,特别在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以及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把作文视为得分工具,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默许了这种现象。于是,平时作文训练中大规模的出现胡诌、浮夸、矫揉造作、套用模版现象;考试文体轻实用、应用文体,作文远离生活,结构混乱。同时,教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随意抽取作文命题,作文评价敷衍了事;作文教学的始末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程式化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兴趣、创造、想象力。诸多问题的存在,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作文中也实属凤毛麟角。
(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各异
学生作为作文教学中的受教者,又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受新知是教学中最乐观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作文还需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这些都是现今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应考虑学生身处的特殊时期,中学作文教学的对象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变化多端,思维、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独立意识变强,好奇心浓重,个人兴趣广泛,感情情绪化,追求个性。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引导、激励,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以防叛逆、厌学、小情绪的出现。因此,作文教学改革应与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
三、现实启示
纵观作文教学改革历史进程,结合现今作文教学现状及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前人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现阶段的作文教学改革来看,他的思想无疑仍然对现今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其作文教学思想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改革,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社会环境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该如何面对作文。
首先,作文教学告诉教师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也就是梁启超作文教学原则中的“规矩”。“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如何才能做成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应该提升视野与认识事物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培育人才而非应试机器,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不断充实自身语文素养,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背诵范文、模仿范文以求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显然在作文教学理论中是行不通的,教师应传授学生写作技能和方法,实践中教师们探索总结的“观察―分析―表达”作文写作方法比较适合传授给学生。
其次,梁启超主张作文在堂下完成就是给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时间。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更是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的基本功,这样可以有限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胡诌乱造现象的发生。教师不应将作文圈定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时间是必须的,“分析”是教师与学生对作文的一次次沟通交流,更是学生创造性产生、逻辑性思维整合的过程。作文教学中的“规矩”并不是固定模版,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创新,将创新思维融于写作。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然后在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下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写作素材加之创新思维都是为了作文的表达。
最后,学生如何将素材、创新思维表达出来离不开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教师更应提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杜甫的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读与写二者相辅相成关系的最好例证,阅读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将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教学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名家名篇,同时要做读书笔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关键时刻,教育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照顾学生的小叛逆、小情绪。作文需要有效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加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应该用物质(奖品)和心理(鼓励、表扬)两种正面方式强化作文教学,也就是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利用正强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尽可能的肯定表扬,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至今,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道路仍在前行,未来的改革中会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出现,作为将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我们,继承前人优秀作文教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出创见性的作文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快乐教学法刍议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快乐教学
初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阶段,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前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初中英语课堂的快乐教学。
一、立足课堂,丰富教学形式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相对而言发展并不完善,因此对可直观了解或亲眼所见的东西接受程度更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物或者模型实现教学,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例如,在记忆单词的时候,要让同学参与到单词注释的活动中,当念到“jump”的时候,就让同学跳一下,念到“sit down”的时候就坐下。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单词教学更加容易,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教学质量也能有效提高。
二、以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介绍西方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往往不甚了解,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枯燥无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例如在“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但没有见过实物,因此在表达时很难描述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不同机器人的图片、视频以及功能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课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三、适时开展课堂活动
英语学习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更注重口语练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堂活动,为学生创建出合适的语言环境,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故事表演或者写作竞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英语发音,感受英语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锻炼听力,在学习书本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的口语文化。
英语是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制订出适合的教学计划,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小学音乐快乐教学刍议 篇4
一、营造轻松氛围, 增强课堂互动
纪律约束必不可少, 但刻板严肃、枯燥乏味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排减学习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而又热烈的教学氛围。就拿学习《过新年》这节课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新年的理解, 营造出一种过新年的气氛, 讲述老师小时候过新年吃年糕、穿新衣服、逛花灯、放鞭炮、贴对联等, 然后让学生互动讨论现在是如何过新年的, 有的学生说吃年夜饭, 有的学生说看烟花爆竹, 还有的学生说出去旅游, 学生讨论得很激烈。这时就可以把问题引出来:“同学们,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过年风俗,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 不管是我们的年代还是你们的年代, 我们过年是不是都要唱《新年好》啊?我们要不要学啊?”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要。”这样教唱就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事实证明, 教学互动离不开老师的循序诱导与情绪带动。
二、音乐与故事相结合, 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种授课方式不但新奇有趣, 还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并乐于跟老师一起进行音乐创作。另外, 音乐与故事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使音乐教学妙趣横生。就拿学习《动物们的聚会》来说, 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动物大会情境, 引导学生联想有哪些动物参加大会,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开动思维, 这样学生在理解歌曲内容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开展鼓励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般来说, 鼓励式教学就是多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 是针对学生心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学习《彝家娃娃真幸福》时, 彝族歌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学生首次接触彝族歌曲, 发音极其不准, 乐曲节奏被打乱, 屡唱屡败, 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唱歌热情不高。这时就应该稍作休息, 鼓励学生振奋精神, 并安慰说:“大家的努力和认真老师都看在眼里, 学习不熟悉的语音总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大家不要着急, 发音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情感表达, 相信我们同学是最棒的, 让我们再来几次, 大家有信心唱好吗?”经过教师的鼓舞, 学生必定会信心百倍, 几遍歌曲练完后, 果然奏效了, 节奏稳了, 情感有了。多微笑, 多鼓励, 多鞭策, 学生就会很快乐, 学习自然轻松自如。
四、善用激趣引导, 感受学科吸引
教学激趣引导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所学课程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激趣方法有很多种, 如创设情境、模拟人物等。《我们的田野》是《您好! 大自然》一课中的重点曲目, 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 颇受学生喜爱, 不过其演唱难度较高。基于此, 笔者通过激趣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展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走在田间小路上的儿童, 听着大家模仿出来的蝉鸣声、鸟叫声、风吹庄稼的哗哗声,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将这种惬意心情融入歌曲演唱中。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融入曲目练习中时, 大家的配合更加娴熟, 教学成效随之提升。
五、重视学生成长, 开发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并不是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起到引导作用。快乐教学法就是通过课堂内外的延伸活动保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比如, 笔者在讲解《京韵》时发现很多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却变得很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对这项国粹艺术颇有见解。在学习这个单元时, 教学内容在原有京剧、京调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豫剧、越剧等内容, 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所以, 曲艺兴趣活动组的开设非常有必要, 深入专堂讲解, 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加练习, 由业余转向专业化。学生在学期末文艺会演上的精彩演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可谓一鸣惊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快前进, 在快乐中成长。在音乐教学中, 快乐教学既是一种突破, 又是一种创新。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巧思, 绝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对于学生来说, 小学音乐教学是其跨入艺术殿堂的第一步, 音乐教学与快乐教学相结合是学生提高内在素养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因快乐教学更会锦上添花。音乐是快乐的源泉, 快乐教学必将带给学生愉悦与成长。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进步, 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 其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快乐教学, 进而不断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理论下, 快乐既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 又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然抉择。主要围绕如何实现小学音乐快乐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快乐教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四个一”作文教学法刍议 篇5
[作者] 蒋书林/江苏省姜堰市第六中学
[内容]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多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了许多探索和改革,然而,效果仍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作文教学空泛笼统,抽象说教多于具体指导,一般讲评多于个别辅导,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二、所学范文虽然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但是或因时代久远,跟不上今天的时代脉搏,缺少模仿价值,或因十分典范,与学生写作的落差太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三、语文教师自己不常练笔,不常写“下水文”,不知学生写作甘苦,致使作文教学隔靴搔痒,无的放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四个一”――一个题目、一段提示、一篇例文、一席评说――作文教学法,实验结果表明,效果颇好。
一
先谈谈“四个一”的具体内容。
所谓一个题目,就是每次进行作文训练,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题目。或直接命题,或提供材料。命题要尽量做到简明、单一、适中。题目指向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言,有情可抒,有文可做。
提示,是对作文题目、作文要求、作文材料等的认真审视,仔细分析,给学生以启迪。提示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写作文体、对象范围、重点、思路途径、方法技巧等。这是对题目要求、材料多侧面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提示的原则有三:一是写作知识与具体题目实际相结合;二是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结合;三是靠船下篙,深入浅出。提示之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路,给学生指出作文的方向与方法。一段提示之“段”,可以是大段,也可以是小段,视实际需要而定。
一篇例文,指的是教师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下水”实践,写出的范文。自然,教师不是作家,不可能人人都是写作里手。因此,不能以名家名篇要求之。但是,“下水”例文,从审题到选材,从内容到形式,从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都必须符合要求,力求规范。写“下水”例文的目的十分明确:不仅要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且要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写“下水”例文的时间,可在学生写作之前,可与学生写作同时,可在学生写作之后。自然以同时为最好。教师的“下水”例文,可以由教师直接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席评说,是在写好“下水”例文之后,教师的自我反思、一席自我评说。这是个现身说法的过程。评说的内容包括写作构思情况、写作的体验、例文的特色等等。通俗地说,是教师“下水”实践之后,谈自己的认识,讲自己的体验,道写作的得失。评说不同于一段评点,它应当与前面的提示相呼应。如此,才能起到现身说法的深化作用,才能给学生以生动的实感,产生效应。如果把评说变成一般评点,就失去了评说应有的意义了。教师可以把评说直接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先让学生对“下水”例文评议一番,然后再评说,应灵活处理。
二
“四个一”实例举要。
[题目]
自拟题目,把“学无止境”插于题中,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有新意。把握好议论文的结构框架。
[提示]
自拟题目,“学无止境”要插于题中,这点好办,如《学无止境的×××》。很明显,所拟题目是写×××学无止境的想法和做法,是记叙文,与要求写议论文不吻合。因此,得重新思考。议论文标题是常带有“论”“议”“说”等字样的。如此,题目可拟为《论学无止境》。可是,还有两个问题:题目似乎太大;没有体现出“新”来。粗心大意者易犯上述跑题走体、大而空的毛病。初步拟出的题目必须加以斟酌、推敲。只有把题目要求一一考虑周全,才能拟出准确、鲜明、醒目的题目,如《学无止境新说》。文体、议论范围和角度都达到了要求。“新”是题眼。至此,题目才算拟好。常言道,好题一半文。要想拟一个好题是多么的不容易。
角度新,立意高远,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从《劝学》“学不可以已”可知,学无止境是个老掉了牙的论题,要写出新意来,可不简单,得认真动番脑筋才行。
具体写法,多种多样:
一、首先,肯定“学无止境”古训的价值;然后,独辟蹊径,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最后,提出具体方略,发出号召。
二、从讲“学无止境”的小故事开始提出观点,然后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最后提出要求。
三、可以从分析浅尝辄止的.现象入手,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末了总结全文,拿出措施。
注意:写法可以不一,“三大块”不能改变,“新”字一定要得到落实。
[例文]
“学无止境”新说
学无止境是一句古训。其语表意思并不难理解。它劝勉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因此,其意义是永恒的。
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外界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处于主体位置,外界事物处在客体位置。如果拿单个人与宇宙相对比。主体是短暂而渺小的,客体是永久而无限的。以短暂而渺小的主体去认知永久而无限的客体,谈何容易。人们要想了解客体,就必须认知客体,而客体又是永久而无限的,于是主体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认知。否则,便不能较多较好地认知客体。举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它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诸如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社会主义的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纵向横向,凡应知道懂得掌握的都在认知之列。这个认知越全面、越具体、越深刻,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越有利。
如果再从客体的运动性质考察,同样如此,需要主体不停地认知客体。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主体必须在客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加以认知。只有如此,主体才能获得对客体的正确认知。还以改革开放为例,如上文所说,开始需要纵向横向认知客体,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继续进行认知,并对原方针、政策不断加以修正、补充。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主体必须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客体。满足现状的观点、停止的观点都是要不得的。
主体认知客体的目的在于掌握客体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为人类谋利。客体的无限性和运动变化性要求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无穷尽的,所以,主体必须持“无止境”的学习态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世界,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我们必须以小学生的态度对待学习,以革命导师列宁、好总理周恩来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的需要,我们除了要注意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博”字,纵向的知识要学习,横向的知识要学习,基础的知识要学习,尖端的知识要学习,旧的知识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学习。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让我们牢记列宁同志的教导:“学习,学习,再学习。”
[评说]
本文根据所提要求、所拟题目、所列提示,运用第一种写法,按照议论文“三段论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思布局成文。举例确当,材料丰富,说理有力,章法明显,结构完整。
议论角度新是本文显著的特色。
在分析为什么“学无止境”时,先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角度,联系实际,进行有力阐述,后又从客体的运动性质上,联系实际,加以准确的论述。为了防止误解,还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此写,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十分辩证。
在回答怎样才能“学无止境”时,也不落俗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不同一般。
三
“四个一”作文教学法到底如何,是好是丑,不妨检测一下。检测的角度很多,这里拟从实践是第一性的、写作过程是模仿过程、写作心理学三个侧面加以考察。
第一,符合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出真知。在“四个一”作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无论是学生,都无一例外地处在不断学习、不断写作、不断总结的全程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双方都得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这一条,对教师说来尤为显著。采用“四个一”作文教学法,教师不再是把题目一出了之,必须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即从拟定题目,到写出提示,到写成“下水”例文,到写好评说,步步要动脑动手,并且其结果要放到学生中去检验,鉴别优劣。
第二,符合模仿――创作的写作规律。
没有模仿,便没有创作。这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学习写作的规律。在“四个一”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示、“下水”例文、评说,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它给学生的影响和启发,是十分明显的。起始阶段,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提示去审题、构思、考虑写法,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下水”例文去进行写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评说去自我反思,评价优劣。他们从独立模仿开始,久而久之,自然会不满足于模仿,并悟出奥秘所在,掌握规律,有所创造,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
第三,符合写作心理学原理。
写作心理学指出,写作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采用“四个一”作文教学法,就能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写作环境。有了提示,有了“下水”例文,有了评说,学生写作时就有章可循,有范例可参照。因此,随着心理负担减轻,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如此,学生写作自然而然地变得轻松愉快了,甚至觉得写作文是一种享受。
四
实践告诉我们:“四个一”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师生同步进行的系列化教学过程。“四个一”作文教学法,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使作文训练系统化。
采用“四个一”作文教学法,从作前,到作中,到作后,教师要系统考虑,统筹安排。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一个完整的流程,一个也不能忽视,一步步,一环环,都要力求考虑周到而细密。师生双方都在这个写作系统中学习写作,而且每一步都便于操作。
第二,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题目、提示、“下水”例文、评说,都很重要,教师不仅出题目,还得分析题目,还得写“下水”例文,最后还要总结体验得失,这就给学生写作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师生同步,双向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和谐氛围中写作,既学到有关的写作知识,又掌握具体的写作方向;既有范文可模仿,又有评说可参照。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压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也更贴近学生。
第三,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对师生双方而言的。对教师来说,是自我加压,虽然苦了一些,但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加深了对写作理论的认识,获得了具体真切的体验,培养了笔耕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分析,教师的写作,教师的现身说法,无不直接影响着他们,从教师做出的榜样上,学生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逐步学会审题、立意、谋篇、表达等本领,写作水平自然会出现新的飞跃。
刍议中学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作文教学思想急功近利
应试教育使作文教学日益忽略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扭曲了作文的本来面目;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无论从作文题目的限定、思想内容的规定还是结构模式的确定以及固定材料的运用,老师几乎手把手地指导,一心扑在应试技巧的机械化训练上,甚至让学生背范文、套格式,压抑了学生的自由创作情感和个性表达愿望,使本来鲜活的作文指导陷入了模式化的轨道。
2.对学生作文训练的指导缺乏针对性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热衷于把作家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移植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一味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无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实际写作技能,无视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所遭遇的智能结构上的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事实上,作家与中学生在生活经历、写作技能、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层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业已掌握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作家而言,素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写作的最主要因素,因而对于素材的观察与积累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最关注的问题。但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素材的获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即使是同一素材,他们与作家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3.作文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的作文课堂大多遵循着一种教学模式:写前指导—学生写作一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依附于阅读教学体系下的被动训练,写作前结合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一些写作知识做一些简单的提示,然后是学生在规定的作文课上根据命题完成作文,之后教师按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再选出符合标准的作文进行讲评。作文训练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操练,这种操练基本上排斥个体的体验,强调的是规范,突出的是审题,注重的是分数。
二、改革中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调整作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中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中学生也这样,他会观察生活,他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他能用作文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需求,他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心实意。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就应由“应试”调整为“应需”。而我们正是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环境,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2.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写作是一种技术,对于技术而言,要想切实地掌握它,反复的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目的还在于写作,事实上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体味、掌握写作的知识与技巧。进行实践训练,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保证,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数量不足,训练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目前,学校安排课堂作文三四周才有一次,远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其次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来用命题作文的形式,也可让学生自由命题,形式尽可能的灵活,但无论何种情况,教师都要介入训练之中,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如此,教师才能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3.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出发点,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活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个性不是单因素的简单存在物,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由情感、意志、兴趣、气质、能力、经验、品德、信念、世界观等众多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成的综合系统,它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各因素的优化整合。个性化作文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并在这种真性情的抒发与展示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推出构思新颖、内容独特、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语言清新明丽、感情真实自然的好作品,而且有利于挖掘、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必将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创新的闪光点,正如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所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无尽的源泉。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刍议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 篇7
一、“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的内涵及其特点
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快乐体育”旨在学生可以在运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中的学习, 并且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快乐体育”学习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核心, 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1.“快乐体育”的概念。
“快乐体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师生在创设的愉快合作的气氛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与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前国家男足主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 是中国足球冲出亚洲, 走向了世界。
2.“快乐体育”的特点。
“快乐体育”通过丰富的情感表现体育学习的内在乐趣, 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恒心和毅力, 个性得到充分尊重, 体现出“快乐体育”的独特魅力。 (1) 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 应该在育人的基础上, 在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同时, 以情感教学为出发点, 快乐与学习相结合、勤奋与智慧相结合、体力与智力相结合、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使“快乐体育”永远充满趣味性与新颖性。例如:田径中的长跑项目 (男子3000米、女子800米跑) , 学习中不但将长跑中的技术要领讲清、做了示范动作, 并且要根据这个项目强调每个学生要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 (2) 学生的知识、情感、身体发展三位一体。体育教学场地宽阔和器材齐全, 课堂纪律严明, 学习氛围活泼生动。构成了学生多方位交流的学习环境, 并达成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知识、情感、身体三位一体的有机化统一。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 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 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 教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 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 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 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 教学效果显著。
二、“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素质教育”以来, “快乐体育”思想在我国体育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趋势。将体育教学设计成多元化、形式多样的快乐型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才能渗透到现代体育教学中, 体现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模式。
1. 游戏比赛合作式“快乐体育”。
采用游戏活动式体育教学方法, 是将快乐的游戏活动贯穿于体育教材内容中, 以增强学生体质锻炼为目标, 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快乐游戏中轻松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例如:开展“火车”赛跑比赛:预备时, 每个队员都把自己的左 (右) 脚伸给前面的人, 左 (右) 手兜住后面队员伸来的脚, 右 (左) 手搭在前人的肩上。排头不伸脚, 排尾不兜脚, 好似一列“火车”状集体前进, 此游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2. 音乐舞蹈式“快乐体育”。
在以音乐舞蹈为主的体育教学情境中, 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或优美欢快, 或激烈热情, 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旋律和艺术性、健身性极强的舞蹈使体育活动在充满运动激情的教学气氛中展开,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审美感, 体育学习效果倍增。
3. 多媒体情景式“快乐体育”。
多媒体声、光、电一体化的形象化教学方式, 使体育活动更加直观、生动。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模拟体育动作中锻炼身体, 在想象中发展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 高素质发展。例如: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 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 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中学生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与全方位完善, 追求的是终身体育目标、体验的是快乐的精神享受与身体健康运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任何心理压力, 自觉的主动学习中增强、健全了体质, 学到了体育知识。寓教于乐、寓乐于学, “快乐体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并且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品尝到了体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世燕, 周登嵩.实施快乐体育培养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 2004, (03) .
[2]王安盛, 欧英书, 黄蓓.浅析“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04) .
[3]王蕾.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03) .
[4]孙瑜春.科学发展观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01) .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因材施教,自主独立,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的教学改革, 已经到了关键时期。现阶段,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还依然存在, 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育长期缺失, 学生将体育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肢体的锻炼和动作的重复训练。二是教学模式的僵化, 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法雷同且多年不变, 比如一提到热身运动就是慢跑之后做伸展操, 形式单调缺乏活力。三是教学安排不科学, 有的教师把课堂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学生缺乏自主空间;有的教师布置完热身运动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 缺乏积极的引导。这三大问题造成初中体育教学长期效果不佳的现状:学生或对体育缺乏认识或对体育课内容缺乏热情, 体育课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能没能完全发挥。基于这一事实, 作者立足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特征, 提出开展“快乐式体育”的教学理念。
一、引导解析, 促进理解更投入
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不了解体育, 他们不知道体育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形式以及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因此, 便感觉缺乏意义, 不喜欢上体育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者认为, 要开展快乐体育,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 熟知与这项运动相关的各类知识、各种好处。比如, 很多女生喜欢瑜伽, 是因为她们了解到瑜伽可以减肥瘦身。所以,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的解析, 让学生了解运动、熟悉运动形式, 让学生带着自信去上体育课、去参与运动, 学生自然也就更投入更快乐了。
例如, 作者在要求学生跑步前, 首先会问学生:“你们知道马拉松这项运动的起源吗?”学生摇头, 作者进行解惑:“相传在古希腊的一场战争中, 一名叫作菲力比斯的士兵, 为了把战争胜利的消息带给人民, 一口气跑了数十公里, 在传达胜利的喜讯后, 菲力比斯精疲力竭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他, 举行长跑比赛, 并命名为马拉松。”学生点点头, 作者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跑步有什么好处吗?”学生答:“锻炼身体。”作者进一步补充道:“当然, 所有的运动都可以锻炼身体, 但是跑步被称为最完美的运动, 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只要你愿意, 就能通过跑步塑造体型、强健骨骼, 甚至还有助于大脑发育, 能让人变得更聪明。”学生听得张大了嘴巴。介绍完这些之后, 作者说:“好, 现在围着操场慢跑两圈。”学生听后, 都积极地跑了起来。教师这样循序渐进地解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项运动, 有效增强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提高运动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 量体裁衣更喜爱
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明确指出, 每个人因大脑皮层结构不同, 其所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条件的欠缺, 无法完成某一部分项目。这时, 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标准, 几次下来, 学生做得不好, 自己失去了信心, 教师又未能加以正确引导, 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恶体育课的心理。因此,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 教师更应该重视因材施教, 将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层。同一项活动, 教师应对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给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同一项课程, 教师应引导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锻炼项目。教师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体育课中找准位置, 找到自我, 更愉快地进行锻炼。
例如, 在教足球的时候, 作者首先考虑到足球这个项目男女生差异会比较大, 于是作者在教“带球行进”这部分内容时, 就对男女生进行了分层:女生过的障碍少, 规定的时间长;而男生过的障碍多, 规定的时间短。在具体项目的考评中, 男生也根据身体条件进行适度区分, 主要分成四档: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两大类:条件好的和条件差的。对条件差的学生, 获得中等和良好的要求相对较低, 完成基本动作即可;对条件好的学生, 要得到中等和良好的要求就比较高, 动作要规范完整。除了对项目进行科学分层外, 作者还对学生运动进行引导。例如, 女生喜欢且擅长踢毽子, 而踢毽子跟足球的颠球其实是相通的, 于是作者就引导女生学习、掌握颠球的技巧, 并允许她们将颠球作为一项加分项目, 达到一定要求即可加分。教师将体育项目进行分层引导, 既让学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部分, 发挥了特长, 又使身体得到了锻炼。
三、自主独立, 个性空间更欢乐
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及自主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初中生的个性飞速发展, 他们时时刻刻希望表现自己, 对于能有自主选择、创造的机会表达出极强的渴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地给予学生自由安排体育活动的空间, 让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平台, 可以尝试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设想, 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引导, 让学生在自主运动的过程中更为深入地感受到体育的乐趣。
例如, 作者曾开展过“接力跑”活动, 这是很简单的体育活动, 但作者将活动的具体内容交由学生设计。学生有了自由设计的空间, 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 最终设计出了一个别具新意的接力跑项目:首先, 他们将接力跑的地点从操场换成区域环校跑;其次, 他们设计了六七个接力点, 每个接力点要交接棒的时候, 都有不同的要求, 如:有的接力点要求唱一首歌;有的接力点要跳绳二十下才能交接棒等;最后, 看谁最先完成所有接力。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活动, 形式新颖, 学生都喜欢参加, 效果很好;同时, 学生的智慧可以成为体育课程的有力补充, 对于教师改进课程内容也大有裨益。
总之, 初中体育快乐教学是适应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项教学实践尝试, 这一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体地位。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因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实践的多样性,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用力、用心、多思考、善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树林, 李希周.游戏作为初中体育教学主要载体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6 (12)
[2]陆玉兰.初中生体育问题意识的实际化培养策略[J]新课程 (教研) .2010 (12) .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式教学,方法运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 从学习过程中, 从探究新知中, 从解答问题中, 得到身心的愉悦, 学习的满足, 良好的情感, 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和追求方向。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受到升学率和应试教育政策的熏染, 往往只注重知识内容的灌输, 忽视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导致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 缺少探知能动特性, 导致学生带着压力、带着苦闷参与教学活动, 影响和降低了教学和学习效能的提升。当前,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 学出乐趣, 已是广大教师进行努力追求的方向, 同时, 许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 “情境教学法”、“榜样教学法”、“母爱教学法”、“趣味教学法”等成为教学探究的硕果, 斯霞、李思归、希奇、袁腾飞等成为趣味教学法探索实践的典型。本人现根据他们的教育实践成果, 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法, 提升教学和学习活动效能的方法和措施。
一、善于遵循教学规律特点, 教学方式体现多变性
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总是遵循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过程。趣味式教学活动, 就是按照教学活动规律要求,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体现实时性和实效性特点, 不以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进行单板、僵硬的教学活动, 而是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符合教学规律要求, 选择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进行问题的有效讲解, 使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 切实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无穷乐趣。如在进行“有一个两位数, 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和是6, 如果把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调换位置, 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所得的积就等于1008, 求调换位置后得到的两位数。”问题讲解时, 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特性, 教师采用单一教学方式进行此题讲解, 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此时, 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 结合教学内容, 对优等生采用“点拨式”教学方式, 对这一问题的关键条件和复杂内涵进行指明, 进行“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 让他们进行解答;对中等生采用“陪护式”教学方式, 与学生一起找寻问题所隐含的条件, 指明本题所采用的方法, 进行“收放自如”的教学方式;对后进生采用“全程式”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一起自始自终进行引导和指导, 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逐步解答, 进行“全程导引”的教学方式。教学中,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 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可以有效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不同类型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情感和思想基础。
二、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性, 教学活动体现多样性
趣味式教学方式的开展, 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性基础之上的教学活动, 脱离这一特点的教学活动, 是不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动情感和积极潜能。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能够对学习的主体———学生, 整体上能够准确号准“脉络”, 主动走进学生,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深入学生内心深处, 能够及时、准确、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 能够知道学生内心在想什么, 要做什么, 想干什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 处处围绕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 针对同一内容的讲解, 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真正体现“教无定法”的精髓, 让学生在多样教学活动中, 情感得到激发, 潜能得到挖掘。如在新知导入环节, 可以通过游戏导入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在新知教授环节, 可以采用讲解法, 实验法、探究法等活动;在巩固知识环节, 可以通过练习法、探究法、合作法、评析法等。又如教师在进行“合并同类项”知识教学时, 教师根据学生对同类项定义还不了解的实际情况, 通过设置游戏环节, 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呈现, 让学生找出一模一样的事物, 从而自然而然引入“合并同类项”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同类项知识的了解水到渠成。
三、善于紧扣数学问题特点, 问题设置体现灵活性
例题1、若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经过点 (-1, 2) , 则二次函数y=ax2的解析式是___.
例题2、已知抛物线C1的解析式是y=2x2-4x+5, 抛物线C2与抛物线C1关于x轴对称, 求抛物线C2的解析式.
例题3、已知:二次函数y=x2-mx-4。 (1) 求证:该函数的图象一定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 设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x1, 0) 、 (x2, 0) , 且1/x1+1/x2=1。求m的值。
上述三道数学例题, 都是教师在进行二次函数知识教学巩固练习环节, 所出示的数学习题。通过对这三道问题的分析, 此三道问题都是有关二次函数实际运用方面的数学试题, 教师只是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了展示, 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形式的多样性,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由此可见, 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 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 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体味数学学习活动的深远意义, 形成品质优秀的数学思想。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始终紧扣数学学科问题特点, 能够对同一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运用创造性思维模式, 找寻出知识点内容呈现不同形式, 进行问题的灵活设置, 让学生在一题多变的开放性问题中增强知识学习的愿望和潜能。
“情感是人类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 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初中数学教师要紧扣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积极情感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改革纲要》 (实验稿)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 篇10
一、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交际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的分段目标中, 多次提到了“兴趣”“乐于”“喜欢”等词语。还指出“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 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 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 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交际的愿望和兴趣。
如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模型等直观教具,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将抽象的文字变成有形的具体事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图象、声音、文字有机结合, 模拟接近生活的语言情景, 使教材内容生活化;采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活动方式, 活化教材内容等等。
二、捕捉生活素材, 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 要为学生巧妙创设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使学生入情入境, 尽可能地回归常态, 还原生活,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 学生就会克服心理障碍, 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 就会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活动。
1. 课前感受生活, 寻找交际材料
克鲁普斯娅曾经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完全不会观察, 可以这样认为, 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 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受。”因此, 在教小学生说话时, 首先要教会他们观察, 教会他们感受。例如学习《找春天》一课,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 呼吸大自然的空气, 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去寻找春天大自然的特点, 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 去互相畅谈自己的感觉。
2. 课中还原生活, 提供交际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用“口语交际”取代了“听说训练”, 其性质也就不言而喻了, “交际”一词决定了该学习项目的实用性、情境性。因而, 口语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还原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1) 利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比如在进行《互相介绍》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根据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对老师、对同学感到陌生又急于了解这一心理, 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 从现在开始, 我和全班同学就是一家人了。今后我们要一起学习, 一起生活, 一起做游戏。可是现在, 我们互相之间还不了解, 这就需要大家互相作个介绍。我是你们的老师, 也是你们的大朋友, 我就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下我自己 (略) 。小朋友之间还不熟悉呀, 下面就让我们来互相介绍。”通过语言描述, 不仅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并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而且也在其中体会出了口语交际的必要。
(2) 利用生活案例创设情境
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案例就是一个个交际的情境, 教师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 也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 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比如在教学《学会向别人解释》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时, 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生活案例:小红吃早点时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泼到了她的身上, 小红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换衣服。等她到学校时已经上课了, 老师当众批评了小红。下面的做法怎样, 请学生评一评。 (1) 小红马上哭了起来, 一句话也不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2) 小红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的, 你不该责备我, 要不你去问我妈妈!” (3) 小红马上轻声说:“老师, 吃早点时服务员弄脏了我的衣服, 我回家换衣服才迟到了。”通过案例比较, 学生能领悟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 还要讲文明, 态度要和蔼, 语气要合适等。
(3)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图象, 能够把许多看不到、摸不清的事物现象和规律表现出来, 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 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 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自然,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有位教师在教《找春天》一课时, 上课开始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并随着乐曲, 通过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 把学生引入流水潺潺、绿草如茵、花红柳绿、百鸟欢歌的春天景物中, 激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引发口语交际的欲望。
(4)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 虽然费时较多, 但收效是多方面的, 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效果更佳。教师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担任生活中的实际角色, 并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对话表演。如营业员与顾客、病人与医生、老师与学生等, 要求学生在适当的场合说出最适当的话, 既增强了学生交际的兴趣, 又加强了对话语言的应用。
3. 课后回归生活, 创造交际机会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在课堂上, 在课堂外、生活中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宜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指导。平时学生们的日常交谈, 教师也应留心听听, 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身份、环境和谈话对象, 表达要清楚, 态度要诚恳……如果教师能做有心人, 为学生广开言路, 提供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 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实现双向互动, 扩大交际空间
长期以来, 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仅局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 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有意识地设计并大力组织师与生、生与生的口语交际互动,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实践中, 进一步扩大交际的空间。
1. 师生互动
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作出反应。如在《打电话》一课中, 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并在情境中扮演学生家长的角色, 以扩大学生口语交际的对象和范围。师生互动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方式才不会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 学生才能真正地自主思维, 有了自主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
2.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口语交际课上, 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小组同学之间, 用说、问、评、议、比、演等方法, 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如在一堂以《转述》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上, 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转述之后, 将生活中需要转述的情境放入信封,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情境表演, 既活跃了课堂的交际氛围, 又让每个学生情境表演中巩固了“转述”这一交际本领, 一举两得。
3. 群体互动
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 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 在群体中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课上可采用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法,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碰撞擦出教学中需要的“火花”。
四、重视激励评价, 增强交际信心
新课标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口语交际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地参与。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评价:学会倾听, 判断正误;学会赞扬, 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质疑, 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如在《夸夸我的同学》一课教学中要将评价贯穿始终, 让学生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 这对自己是一种促进, 对他人是一种激励, 交际之后再引导学生评价谁发现别人的优点多, 谁汇报得生动、有条理, 多方面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成长, 在评价中提高。当然, 教师的评价在口语交际训练教学中也至关重要,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 欣赏成功的学生, 让他感受成功; (2) 鼓励沮丧的学生, 让他有尊严; (3) 唤醒自卑的学生, 使他发现自己。
作文教学心得刍议 篇11
【关 键 词】 作文教学;作文水平;能力;课题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50分,占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现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所以,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也不堪入目: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初二学生写作文与小学生相差无几,有的只能写一二百字。学生普遍反映,作文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所以,学生升中考的语文成绩也因此一直徘徊不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已持续多年而没有丝毫进展,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认为,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先提高作文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
一、要正视作文教学的特点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等。语文能力即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去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文能力方面,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
二、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无论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本人做过一项调查,在初二年级近400个学生中,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目不忍睹;有60%的学生的字写得不够整齐;只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较工整,而这其中仅有8%的学生的字写得很美观。因此,不首先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是一句空话。本人在所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写字训练,考试作文分数就相对高出同类班级几分。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工夫是不行的,因而有必要从初一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能够提高4~5分。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一)开源与导流
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只是有时视而不见,一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不仅同语文打交道,而且能善于捕捉有意义的材料,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然后指导他们形之于文,包括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等。具体做法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布置观察任务、写观察日记,或写分析笔记。
(二)阅读与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中的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只是要注意吸收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
(三)要求与放手
作文有三个层次:即课内训练、课外练笔和自觉创作。课内的训练要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即“绳之以法”,要学生按一定要求写文章;“放手”即“给予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放胆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写,还要写得优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则,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无法则乱,但法太严则成八股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使之能爆发才华的火花。
(四)起草与修改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先要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有“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另外,写好文章,一定要修改。作文的要求是尽量完美,平时多改才能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又是一种能力。
总而言之,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作文教学是一项大的研究课题,单靠训练一个方面是不行的,要从多方面入手,严格、逐步地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机械的,是有血有肉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多方面去调动作文的积极性。这样,作文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 作文教学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管建刚.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 篇12
长期以来,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一种“放手不开“的半阅读状态, 即一种“托于手心”“牵引下套”的阅读。所谓“托于手心”, 就是教师过分低估了儿童的阅读能力, 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所给予的帮助或干预过多、过频繁;所谓“牵引下套”, 是指阅读的要求过高, 超过小学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客观地说, 在语文教师的意识中, 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是“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从朗读到背诵, 从内容到方法, 从人物到主题, 都要做一番分析, 作几次辅导, 好像不做全套阅读, 就是简单阅读, 质量就会相差太远。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尝试去读一本书的确有点冒险。所以我们教师总不自觉地事无巨细, 一一纠正、步步指导……无形当中, 学生的“阅读”就变成了教师的“讲读”, 阅读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讲坛”。更严重的是,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总会居高临下地编制一些以套装知识为主的阅读题, 让学生去完成。比如, 边读边画出好词句, 背诵好句段, 在指定段落写三条以上的批注, 分析人物特点, 写读后感等等。学生的阅读从此不再轻盈、自然, 从此变成了“沉重的阅读”。而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在教学一篇篇课文后, 学生完成了识写字、理解课文、回答问题、完成课内外练习、考完相关的试卷等任务之后, 生命的、灵动的、创造性、人人都喜欢的“水”却始终没有出现, 这样的教学不妨称为“挖坑式”教学,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影响非常有限。什么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才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以读写一体为核心目标、真正为了提高学生终身素养而全面实施的“挖井式”教学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查找话题引擎, 唤醒阅读之启
说话、聊天有主题, 会议要有议题, 阅读教学必须有话题。所谓阅读话题, 即是指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阅读话题的质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 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 抓住文本中心意图, 巧妙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话题, 以话题为对话引擎, 唤醒学生的对话期待, 引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深刻领悟文本内涵,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引导言语纵横, 唤醒阅读之味
崔峦教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 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 为何要这样写, 也就是要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 忽视言语的理解与运用, 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 忽视从读学写,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会把语文掏空。只有引导学生在言语理解上横向延伸, 纵向探寻, 阅读教学才能走出阴霾, 创造新的气象。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灰椋鸟》的教学片段:
师:知道“翘首”是什么意思吗?
生:“翘”的意思是抬起, “首”的意思是头, “翘首”就是抬头。
师:这位同学理解词语的方法多好啊。读一读课文中含有“翘首”的那个句子, 看看是什么意思?
生:是抬起头向远处看。
生:高高地抬起头, 眺望远方。
师:有个同学在他的一篇习作中也写到了“翘首”, 看屏幕读一读, 这个“翘首”与课文中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我翘首以盼暑假快点到来, 因为暑假我将要和同学们一起到蒙古草原参加夏令营活动。)
生1:不一样, 课文中是向远望去, 而这里的“翘首”是心里的一种期盼。
生2:不一样。这里的“翘首”是急切地期盼、焦急地等待。
生3:文中是真正的抬头, 在这儿是心里边抬起头来, 是程度很深的期盼。
师:这三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当我们想要表达心中热切期盼、焦急等待这种情感的时候, 就可以用“翘首”这个词。
围绕词语展开细致的研读, 作深入的探究, 教学的触角指向“语用”的层面, 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 而非“写什么”。“翘首”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含义, 这些裹挟于“语言”范畴的教学内容, 才是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的。每一篇优秀的作品, 它的言语表现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即使表现与他人相似的内容, 使用的是同样的文体, 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不同的。这便是“言语形式”的独特魅力。文本价值就在于此, 阅读教学价值更在于此。真正的阅读教学之味要在体会他人成熟而又独特的言语作品和言语经验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 才能使他们的言语表达从幼稚走向成熟。
三、重拾默读本位, 唤醒阅读之根
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当下的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活力无限。的确, 语文学习需要朗读, 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然而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 阅读似乎与朗读画上了等号, 不少教师片面追求“书声琅琅”的教学效果,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读, 甚至将默读排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外, 从而导致默读教学遭到不应有的冷遇。然而真正的阅读却从来离不开默读, 换句话说阅读之根也植于默读。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能反映巴迪等待父亲时间很漫长的句子。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说说你是如何体会到等待时间的漫长的。
生:一共才半个小时的时间, 作者却强调了三次。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出等待时的焦急要注意哪些词?
师:想一想, 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等待中, 会做些什么呢?
生:可能会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动。
生:可能打开窗户, 探出身子不停地张望。
师:再细细读读这段话, 说一说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由四个短句组成, 用了四个句号, 前三个是写时间的, 四个句子都很简单。
生:四个句子包含的意思是: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写更能说明巴迪的迫不及待。
生:这样写更能说明等待使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 等待使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才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巧妙啊!你们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焦急等待吗?
(再一次默读, 感受等待的焦虑……)
这个教学片段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的关系。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让学生把感官的触觉引向文本的内容, 将学生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破译了语言表达的密码, 理解了内容。接着通过默读, 引导学生运用心灵的触觉感受等待的漫长与难熬, 从而体会到了该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就语文学习本身而言, 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失衡的默读应该得以匡正并隆重上位, 从而为“挖井式”的有效阅读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 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不教而教, 不管而管, 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它时常表现为无言与无形, 有人称其为教育的极致, 我们要从创设情境到引导经历, 从教化进入悟化,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 获得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所以请大家———
卸下行囊, 不再背负无谓的负担;
爱上挖井, 收获的将不止是快乐!
摘要:长期以来,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一种“放手不开“的半阅读状态, 即一种“托于手心”“牵引下套”的阅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查找话题引擎, 唤醒阅读之启, 引导言语纵横, 唤醒阅读之味, 重拾默读本位, 唤醒阅读之根。
【快乐作文教学刍议】推荐阅读:
营造快乐课堂刍议06-26
快乐,作文教学的永远追求09-14
快乐作文从快乐开始09-19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作文10-25
予人快乐,自己快乐小学作文10-24
轻松作文 快乐作文07-10
快乐的传递快乐小学优秀作文10-20
为快乐而快乐初中生作文05-09
快乐作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