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论文

2024-09-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金融理论论文(精选8篇)

金融理论论文 篇1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 “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大量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首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标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货币价格(利率)

[1] [2] [3] [4]

金融理论论文 篇2

有效市场理论作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自提出之日起,经济理论界学者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这些发展和争论不仅使得有效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还促进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蓬勃发展,所以,该理论也就成为了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尽管如此,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像欧美等成熟的证券市场也远远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的标准。所以,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有诸多局限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篇讨论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著述是Gibson于1889年曾描述过这一理论的大致思想。最早描述和检验随机游走模型的是法国经济学家Bachelier。他认为,价格行为的基本原则应是公平博弈,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Kendall在t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第一篇:价格》一文中研究了19种英国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小麦的即期价格周期变化规律,在做了大量序列相关分析后,发现这些序列就像在随机漫步一样,下一周的价格是前一周价格加上一个随机数构成。实际上,Kendall的结论已在1934年由Working提出过,只是Working的论述缺乏像Kendall那样有力的实证研究证据。1959年Roberts揭示了这些股票市场研究和金融分析的结论所隐含的意义。但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假设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直到1965年、1966年Samuelson和Mandelbrot在仔细研究了随机游走理论后,才揭示了有效市场理论期望收益模型中的“公平博弈”原则。

市场有效性的确立是以Fama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对理论和实证工作的评价》一文为标志的。他对EMH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此后,又有Grossman、Stiglitzs等著名经济学家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目前,这一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分类和检验

第一,弱势检验。检验过去的收益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信息集仅为历史价格。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股价所包含的信息获得超额利润。

第二,半强式检验。检验证券价格对公开发布信息的反应速度,信息集是所有公开的信息,如年收益公告、股票分割等。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不仅无法从历史信息中获取超额利润,而且也无法通过分析当前的公开信息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强式检验。研究是否投资者或机构组织有与价格形成有关的信息垄断力量,信息集还包括没有完全反应在市场价格上的内幕信息。若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投资者即使拥有内幕信息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强式检验研究的对象是专业投资者或内幕认识的收益率。(图1)

总之,有效含义的方向是: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一个强式有效资本市场必定是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而一个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则暗示着弱式有效资本市场。

用随机变量表示风险:

期望收益率则为:

在强有效市场中,上述公式完全可以得到期望与方差。但在半强有效及弱有效市场中则未必。

二、有关有效市场理论的争论

(一)信息方面。

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发现有效市场假说很难反映出市场的真正特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对信息的界定不明确,尤其是为了实证检验的需要,它引入了理性投资和竞争均衡等概念,发展出多种模型,有效性的内涵更为广泛,对信息更加无法精确测量。其次,信息不对称现象成为市场中的常态,具有复杂性、混沌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点,由此诱发投资者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率。再次,投资者获得信息尤其是私人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这种信息的内涵是丰富复杂的,其成本无法精确度量,并抵减了由信息所带来的超额收益。

(二)投资者方面。

首先,EMH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但现实中的人其实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偏好,对于市场走势有着不同的预期和不同的判断。其次,投资者能够对新信息立刻做出反应,未来与过去或现在无关,这对于将中心极限定理应用于资本市场分析是必要的。但是,人们以一种非线性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当信息水平达到某个临界值,人们才对他们曾忽视的信息做出反应,并直接达到该临界值,因此未来的价格与过去及现在都是存在密切关系的。EMH认为投资者以线性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简化了市场行为,便于进行分析。然而,正是这样的假设,可能掩饰了市场的真实特性。

(三)市场方面。

首先,无摩擦的、完全的市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次,EMH没有涉及到市场流动性问题。投资者需要从市场获得流动性,市场为投资者获得流动性提供了可能。EMH认为,不管流动性是否存在,价格始终是公平的,或者始终有足够的流动性,从而EMH不能解释股灾和股市火爆。当流动性消失时,获取公平价格并不比不惜代价完成交易更重要。一个稳定的市场与EMH所描述的有效市场并不是相同的,一个稳定的市场是一个富有流动性的市场。再次,市场有效并不一定意味着服从随机游走,对随机游走模型的偏离,并不能代表市场是无效的。

(四)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方面。

首先,检验仍然主要停留在最初的随机游走模型上,而这一模型严格要求连续价格波动间的独立同分布,因此用随机游走模型作为市场有效性假定的检验存在问题,满足随机游走模型只能作为市场有效性的充分条件,却不能保证不满足随机游走模型的市场就一定是无效的。其次,市场有效性检验和交易成本检验都只能证明市场的非有效性,而不能说明其是有效的。最后,收益的季节性效应、大小效应,对EMH提出了最直接的质疑。

三、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挑战

有效市场假说把实际决策过程抽象为一个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从而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们存在诸多的行为认知偏差,并广泛吸收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重新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它针对现代金融学有效市场假说的三个假设分别提出了质疑:非理性行为或有限理性行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发生;套利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使之不能发挥预期作用。随着行为金融学不断发展成熟,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行为金融学强大的生命力。

(一)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上的批驳和质疑。

有效市场假说是建立在理性投资者假定的基础之上的,并由此得出市场有效和股价随机游走的结论。但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者们发现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是与此假定不符合的。

1、投资者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不符合FMH关于理性投资者的重要假定前提。

所谓理性投资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以实现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也即都是回避风险的。第二,在不确定条件下市场各参与主体能够根据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对市场的未来做出无偏估计。但有关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并非如此,他们系统地偏离了这一假定前提。这主要体现在:

(1)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选择时,并不遵循标准金融学、效用理论的两条重要假定,即投资者都是回避风险。相反,人们的效用取决于盈利和损失,而非总财富,并且人们总是回避损失,即效用函数曲线在损失定义域要远比在盈利定义域内陡峭,某一数量的损失带给人们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同等数量的盈利带给人们的欢愉。人们的这一偏好同样也体现于证券市场的投资决策中。

(2)Kahneman和Jversky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时,经常会用一种叫做启发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系统地背离了标准金融学中的贝叶斯法则和其他预测不确定性结果的概率理论的公理。

2、投资者不会退出市场,甚至会暂时主导市场。

上述投资者决策行为过程中的这些系统性偏差有力地说明了EMH理论中理性投资者这一假定是难以立足的。在这种情况下,Friedman、Fama、Samuelson等有效市场的支持者都坚持认为即使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者,但由于他们会受到一些理性套利者的抗衡,并且在这一抗衡的过程中,那些非理性的投资者因为判断错误、遭受损失等而从市场上消失。而理性投资者会不断地获利,使证券价格接近其基础价值,并最终主宰整个市场。对于EMH支持者的这种理论,行为金融研究者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二)行为金融理论从实证方面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的批驳和质疑。

行为金融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实证分析结果和证券市场异常现象,从而形成了对有效市场假说更为有力的挑战。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有:

1、证券市场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但一些行为金融学家利用实证分析表明市场上存在着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而且利用一些行为投资策略,投资者是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

2、证券价格波动异常,存在过度反应。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只有新消息到来时,价格才发生变化。但Shiller通过对1871年~2000年间S&P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与实际股息现值关系的研究指出,美国综合股价超过了价格增长的趋势,这种综合股价的变动不能由股息的变动来说明。这一结论表明,股票价格的波动要比有效市场预期大得多。

3、证券市场交易过于频繁。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很容易推导出市场无交易的结论。因为在一个所有人都知道交易是理性的有效市场上,对于交易对方报出的任何买入和卖出价格,另一方都会担心对方拥有你所没有的信息,所以交易很难达成。

总之,长期以来,有效市场假说一直是研究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近年来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理论和实证结果不断涌现,尤其是众多基于实证研究的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现,更是对有效市场假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学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批驳和质疑的同时,也对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的矛盾 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从众行为;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经济学家和投资实践家们不断地发现传统金融理论与现实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冲突,因而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以期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特异性等各种现象。金融理论的一个新发展--行为金融学,是从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出发,分析不同投资者在不同环境下的投资理念,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补充。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行为主体,他们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追求风险既定下的最大收益或者收益既定下的最小风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文淑惠(2001)认为,“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投资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动,即:进行投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会把他们搜寻到的信息,以及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通过投资行为反映到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上来。”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最优决策实际上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选择,不确定性决策是开放型的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混乱的投资环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

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在EMH基础上提出的预期效用理论,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估计股价并据此定价,投资者的信念和主观概率是无偏的。但随后几十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作出决策,而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行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它最早是由Markowitz(1952)提出的,但推动这一理论发展的是Kahenman和Tversky的研究(1979)。他们用更现实的行为假设取代主观预期效用决策模型,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提出强有力挑战。他们认为投资者的效用并不完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而是反映在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V(ValueFunction)。价值函数是期望理论用来表示效用的概念,是获利或损失的函数。期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概率评价函数π(Weighting Function)。Kahenmann和Tversky(1979)认为人们对不同的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是不一样的,按照实际概率值可以划分为极可能、很可能、很不可能、极不可能几种情况,不同情况下人们的概率评价值有着明显差异。在金融活动中,这种心理特征表现的很突出,其直接影响表现为投资者过分的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其间接影响是过滤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忽视那些使他们自信心受挫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从众行为决策过程分析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在理性约束下的相互独立的随机过程。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信息,而是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正是投资者之间这种模仿行为可能引发证券市场上的剧烈波动,这对于市场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易诱发金融危机。“羊群效应”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行为理论。同样可以用“羊群效应”理论来解释证券投资者的行为。证券投资“羊群效应”的成因。“羊群效应”的形成可以划分为非理性成因和理性成因。“羊群效应”的非理性成因说指的是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强调人们类似动物具有从众的偏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正是投资者这种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理性成因说则更多地沿用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它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融合进来,其主要成果仍是在效用最大化前提下得出。

行为分析对投资者的启示是作为投资者,很明显被许多行为和心理因素所影响。个人投资于股票应采取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是各类投资者应该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投资者控制认识错误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投资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而且应该制订特殊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买、卖或持有)。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决策,这种类型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错误,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错误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我国的投资者结构以中小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更为突出,所以要规范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首先要注意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迄今为止中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莫不与缺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群有关。证券市场上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的投资者教育,其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证券市场上的使用,与今后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演进,证券市场之间风险传递越迅速,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证券市场上的使用,与今后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演进,证券市场之间风险传递越迅速, 对中小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理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对投资者证券行为的研究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力.行为金融理论对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J].经济科学,1999,(3).

[2]石善冲,齐安甜.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李国平.行为金融学[D].北京:北京大学,2006.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题 篇4

2、引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因素是()A.工资上升B.投资膨胀C.消费膨胀D.垄断利润E.心理预期

3、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的服务项目包括()A.运输B.侨汇C.通信D.建筑E.保险

4、普通股筹资的优点有()A.财务负担小,无还本压力B.增强公司举债能力C.提高公司知名度D.有利于股东财富增值E.资金成本较低

5、投资者可以利用期货合约进行()

A.套期保值B.资产组合管理C.投机D.发现价格E.固定风险

6、基础货币包括()

A.商业银行的短期存款B.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C.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D.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E.商业银行的长期存款

7、衍生金融工具包括()

A.股票B.债券C.认股权证D.期货合约E.期权合约

8、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主要有()

A.结构失调说B.成本推动说C.需求拉上说D.经济倒退说E.生产倒退说

9、货币政策的内容一般包括()

A.政策目标B.政策工具C.传导机制D.政策弹性E.政策环境 10、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向不采用()A.利率B.货币供应量C.货币发行D.贷款规模

1、优先股筹资的优点有()A.资金成本相对固定B.增强公司举债能力C.获得长期资金D.无表决权E.分散股东控制权

2、对出口信贷正确的理解有()A.出口信贷即买方信贷B.出口信贷利率较低C.出口信贷必须与项目相联系D.出口信贷的使用有限制E.出口信贷的额度无限制

3、通货紧缩的主要衡量标志有()A.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B.货币供给增长率的负增长C.货币流通速度加快D.货币流通速度减慢E.市场繁荣

4、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再贴现率C.公开市场业务D.道义劝告E.信贷规模

5、下列关于货币供给量表述正确的是()A.流量概念B.存量概念C.银行债务总额D.银行债权总额E.银行自有资本金总额

6、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操作的是()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提高再贴现率C.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E.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

7、确定股票发行价格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企业的盈利能力B.企业的发展潜力C.股票发行数量D.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E.股市状况

8、关于证券流通市场的表述正确的有()

A.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B.实现资金由投资者向筹资者的转移C.增加市场金融工具的总量D.不改变市场金融工具总量E.会对发行市场产生影响

9、关于期权合约风险和损益状况的正确表述有()

A.期权合约购买者的风险有限B.期权合约出售者的收益有限C.对买进期权的购买者而言,其收益可以无限高D.对卖出期权的出售者来说,其损失是有限的E.对买进期权的出售者来说,其损失是有限的

10、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包括()

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 篇5

材料

1、来自中国银监会的资料表明,到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62.4万亿元,是1978年的323倍,年均增长21.2%。按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进入了全球最大15家银行的行列。

材料

2、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传统上是我国经营外汇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开始日益重视国内业务的发展,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2009年上半年,国内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银行。

材料

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加速和各国对金融业管制的放松,国际大银行进一步加快了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兼并收购的步伐,构建了全球化的业务网络;国际大银行境外业务占全部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境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来源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银行营业收入中的近一半甚至高达70%都来自本土之外。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金融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银行业也加快了海外扩张的速度,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如目前工商银行境外资产和业务收入占比均不足5%,本土实现的收益占整个集团收益的比重过大。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答题思路与方法:

1、进行适度的文献调研;

2、对我国银行走出去的原因可以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亦可同面授辅导教师探讨;

3、独立思考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答: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1)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我国成功实现了“大一统”银行体系到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转变,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

(2)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目前银行业的总资产已达到52.6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2%,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3)银行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重大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得到深刻变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

(4)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基本指导方针,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5)外部环境明显改善。银行业的法律环境更加健全,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化运作环境逐步形成,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完善。

(6)国际地位空前提升。2009年末,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世界许多知名大银行,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认可度越来越高。

中国银行“走出去”的历程:(1)20世纪20年代,中国银行率先于1929年在伦敦开设分行,1936年在香港设立分行,1934年中国交通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后由于战争和计划经济中止。

(2)1997年后,我国股份制银行确立了海外发展战略。在海外设立分行、子行或兼并。在海外26个国家,80多家银行,总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3)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宏观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有利方面:利用全球竞争对手声誉受损、积极雇用人才并获取客户、考虑进行战略性海外收购以及特别要将建立能力的目标铭记于心。不利方面: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资产负债表的金融损失及其客户组合的不良发展使老牌机构变得不再可信。二是客户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户认为机构的推荐不是为其带来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费用最大化,那么重新建立客户的信任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三是风险防控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步建立起国际化经营网络,银行境外服务能力提高。第二,境外机构主要经营指标不断改善,盈利能力提高。第三,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第四,合规意识增强,管理境外资产风险的能力提高。

但是当前中资银行“走出去”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监管政策协调配合有待加强,个别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一是对“走出去”的法规和执行层面没有统一管理、协调;二是部分法规缺位或者跟不上形势变化;三是国内外的跨境监管协作有待加强。第二,我国银行机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弱,尚不具备大规模境外扩张的能力。一是中资银行境外资产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服务难以满足大型国际企业的需要。三是国际化程度低,国际化经验不足。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1)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①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平台。②积极建立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③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④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⑤选择成熟的国际金融产品为平台,逐步构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序列。⑥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加强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协同。⑦进一步构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

(2)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其求生存、谋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这段时期的业务重点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有的银行还通过兼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但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①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②技术设施落后。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③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④布局不佳。现有的海外金融机构、网点,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少数地区,对我国金融机构收集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调拨外汇资金、进行资金的拆借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在国外的金融机构难以纵向发展,同时也难以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金融机构。

⑤市场壁垒。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往往要求对等,而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谨慎。

⑥制度接轨较难。我国银行中的一些制度、规则,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财务报表与国际管理还有差距。

(3)国际金融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资银行“走出去”后将会面临政策法律环境复杂、海外机构经营和跨国并购经验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能源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剧烈,银行业跨国经营的运作风险相当大。一旦“走出去”,中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全球金融风险的分配和传递体系,必须做足准备工作。再者,无论是海外设立机构还是跨境并购,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专家指出,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能否满足企业海外经营的需要。大部分中资银行的海外经验都较为欠缺,尤其是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等基本还停留在本土企业的层次,面临的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较大。特别是并购完成后的整合非常困难,假如缺乏整合的经验和良好设计,不能维持和拓展并购对象原有的市场优势或业务优势,并购则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提升。此外,企业文化方面也容易发生“水土不服”,如何与当地文化理念融合,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员工、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资银行迈出国门后,脚下绝非一条平坦的道路,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为此,中资银行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制定明确的、长远的全球化市场战略。可以考虑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业务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从文化差异较小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起步,逐渐推向全球。其次,完善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充分利用法律和市场手段,有效地规避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确保海外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着力于盈利结构的调整、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其中,人力资源是海外扩张的瓶颈,聘用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是“走出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我国的银行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金融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国际化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制订一个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①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向外“渗透”。鉴于我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雄厚,在海外设立网点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选择合适时机向外“渗透”,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期有选择地收购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企业股票,达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渗透”时,遇到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还是避免与其正面对抗为妥,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动向,采用局部推进战术。

②遵循国际惯例,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与世界银行业接轨。一要加速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又懂得国际惯例及法律的国际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三要在国内外业务活动中牢记国际惯例,把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当中。

③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规范的产权制度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④拓展银行业的业务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可以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

⑤提高银行全面监控意识和风险认识。应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金融理论与实务名词解释 篇6

实务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铸币是指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信用货币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是一种纸质货币。存款货币通过银行存款账户中的存款划转,货币得以结算,商品交易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能过签发支票的活动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劵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计价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就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功能。财富储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制度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收则不受法律保护。主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货币。辅币指一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区域货币一体化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道德范畴信用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经济范畴信用指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直接融资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信用风险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商业风险是工商企业间以赊销货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息。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商业信用活动中的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于规定日期支付货款。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信用。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消费信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国债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终值: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因此,任何一笔货币资金无论其将来会被怎样运用,都可以按一定的利率水平计算其在未来一定时点上的金额,这个金额通常被称作终值,也即本利和。现值与终值相对应,这笔货币资金的本金额被称为现值,即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值。到期收益率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无风险利率是指这种利率仅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即仅反映市场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不包含对任何风险因素的补偿。名义利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市场利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有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官定利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行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包括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外币有价证劵(包括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外汇资产。自由外汇是指无需货币发行国货币管理当局批准,就可以随时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者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即期外汇又称现汇,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指在外汇买卖成交后2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是指按远期外汇合同约定的日期在未来办理交割的外汇。汇率又称汇价、外汇行市或外汇牌价,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相对有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有效汇率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它是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买入汇率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地汇率。卖出汇率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中间汇率。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债券市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公司债券又被称为企业债券,是由公司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政府债券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发行主体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转换债券是指公司债券附加可转换条款,赋予债券持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预先确定的比例将债券转化为该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可赎回债券是指该债券的发行公司被允许在债券到期之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和方式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它要求发行公司按发债总额每年从盈利中提取一定比例存入信托基金,定期偿还本金,即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购回一定量的债券。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指公司债券可把认股权证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优先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具有收益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的股票。普通股是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的市场。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对已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无形市场是指对交易所外进行的金融交易的统称,他的交易一般通过现代化的电子工具在各金融结构、证券商及投资者进行。有形市场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一般指交易所市场。现货市场又称为即期交易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在1~3日内立即进行交易。期货市场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并不立即进行交割,而是在一定时间后如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进行交割。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它的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回购协议是指证券持有人在卖场一定数量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出售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出售的证券如数赎回。它的实质是一笔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逆回协议是指证券的买入方在获得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卖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买入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其购入的证券如数返回。国库券是国家政府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债券。美国式招标财政部接收出价最高的订单,出价最高的购买者首先被满足,然后按照出价的高低顺序,购买者依次每个购买者支付的价格都不同。荷兰式招标。一级交易商是指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交易团体,一般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货币市场基金是集合众多小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商业票据是一种由企业开具,无担保、可流通、期限短的债务性融资本票。货款承诺也叫信用额度,是指银行承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以确定的条款和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提供一定额度贷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要向商业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承兑是指商业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承诺在汇票到期之日支付汇票金额持有人并在汇票上签名盖章的票据行为。贴现是指汇票持有人在持有银行承兑汇票期间有融资的需要,它可以将还没有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汇票持有。转贴现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贴现银行也出现了融资的需要,则贴现银行可以将这张银行承兑汇票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转让给其他银行;转让给中央银行叫再贴现。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流通转让的大额存单凭证。缩写为CD.。资本市场是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又叫中长期资金融通市场。平价发行债券的发行价格按票面值发行。折价发行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溢价发行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公募发行又称公开发行,是由承销商组织承销团将债券销售给不特定的投资市者的发行方式。私募发行又称定向发行或私下发行,即面向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债券。名义收益率就是债券的票面的收益率,是债券的票面年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现实收益率:是债券的票面年收益与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持有期收益率是指从买入债券到债券卖出债券之间所获得的收益率,在此期间的收益不仅包括利息收益,还包括债券的买卖差价。到期收益率是采用复利法计算的以当期市场价格买入债券持有到期能够获得的收益率,是衡量债券收益率最重要的指标。非系统性风险是指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只对个别或少数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的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以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风险。做市商交易制度是指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证券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是向做市商买进或卖出证券。竞价交易制度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将委托通过各自的经纪商送到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进行撮合成交。信用交易指股票的买方或卖方通过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得到证券经纪人的信用而进行的股票买卖。保证金买长交易指对某一股票市场行情看涨的投资者交付一定比列的初始保证金,其余款项由经纪人垫付,为他买进指定股票的交易。保证金卖短交易指对某一股票行情看跌的投资者在本身没有股票的情况下,向经纪人交纳一定比率的初始保证金,从经纪人处借入股票在市场上卖出,并在未来股价下跌后买回该股票归还经纪人的交易。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合起来,形成独立资产,有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契约型基金指依据一定的信托契约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投资者通过购买收益凭证的方式成为基金的收益人。公司型基金指依据公司法组建、通过发行股票或受益凭证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并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获取收益的股份公司,投资者通过购买该公司的股份而成为基金公司的股东并以股份比列承担风险、享受收益。开放式基金指基金可以无限的向投资者追加发行基金份额,并且随时准备赎回发行在外的基金份额,因此基金份额总数是不固定的。封闭式基金基金份额总数固定,且规定封闭期限,在封闭期限内投资者不得向基金管理公司提出赎回,而只能寻求二级上挂牌转让。成长型基金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的投资基金。收入型基金以追求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为目的的基金。对冲基金又称套期保值基金,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利用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对冲的基金,这种基金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风险。套利基金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利用其价格差异低买高卖进行套利的基金。国家基金是指在境外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然后投资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的投资基金。指数型基金以目标指数中的成分股为投资对象,目的是取得与指数同步收益的基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交易所上市交易,交易手续与股票完全相同。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中的一个类型,基金发行结束后,投资者既可以在制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是金融机构推出的一种理财产品组合,它投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基金,并根据市场波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基金组合,力争使基金组合能达到一个有效的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在一定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物的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决定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100或1000)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基准汇率各国往往会选定一种或几种外国货币作为关键货币,制定各关键货币与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这个汇率即被称为基准汇率。套算汇率又称为交叉汇率,是根据本国的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国货币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他货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即期汇率一般的外汇交易实在买卖双方成交后的当日或两个营业日之内进行外汇交割,这种即期外汇交易所使用地汇率就是即期汇率,也叫现汇汇率。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外汇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它是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固定汇率制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在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被视为观察市场利率趋势变化的风向标。基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也被称为中长期资金市场。委托驱动制度也称竞价交易制度,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将委托通过各自的经纪商送到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进行撮合成交。信用交易有称2垫头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股票的买方或卖方通过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得到证券经纪人的信用而进行的股票买卖。市盈率是指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点上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是将报告期的股票价格与选定的基金价格相比,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报告期的股价指数。金融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利用各自筹资机会的相对优势,以商定的条件将不同币种或不同利息的资产或负债在约定的期限内互相交互,以避免将来汇率变动的风险,获取常规筹资方法难以得到的币种或较低的利息,实现筹资成本降低的一种交易活动。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互换交换金额相同、期限一样但付息方法不同的资金进行互相交换利率的一种预约业务。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互相交互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方法相同,但货币币种不同的两笔资金及其利息的业务。看涨期权也称买权,是指赋予期权的买方在给定时间或在此时间以前的任一时间以执行价格从期权卖方手中买入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期权合约。看跌期权也称卖权,是赋予期权的买方在给定时间或在此时间以前的任一时刻以执行价格卖给期权卖方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产权的期权合约。利率期货其标的物是一定数量的与利率相关的某种金融工具,即各种固定利率的有价证券。股价指数期货即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金融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个确定的时间,按照某一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承诺在某一特定的期内按双方协议利率借贷一笔确定金额的名义本金的协议。中央银行是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或出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银行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在特定时期,政府为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由政府出资专门收购和集中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机构。信托投资公司是以受托人身份专门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经营、处置资产。融资租赁业务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收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教育活动。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以金融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管理性金融企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的业务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贯彻落实政府的经济政策。账面资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它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观察到,账面资本有时又称为权益资本或会计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最低的资本量,是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因此,监管资本也可称为法律资本。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承担的风险计算出来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也称风险资本。资本充足是指资本数量适合,即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既能够满足其正常经营的的需要,又能满足股东合理投资回报要求。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收益的业务。次级金融证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结构性存款是指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金融市场参数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全能性商业银行也称综合性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专业性商业银行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投资银行是指经营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承销是指投资银行帮助证券发行人就发现证券进行策划,并将公开发行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以筹集到发行人所需资金的业务活动。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实体形成新经济单位的交易活动。收购是指两家公司进行产权交易,由一家公司获得另一家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达到控制该公司的交易活动。现金管理业务是投资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其目的在于解决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因不得不持有大量现金资产而产生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即让企业在保持其金融资产足够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将企业持有现金带来的机会成本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的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是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投保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保险人与投保标的之间的利害关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者生命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再保险保险人以承担的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保险人的,为再保险。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或者经过特别合同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损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通过购买保险,将其自身原来承担的特定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来承担,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给予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恰好填补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给亮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以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进入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劵,吞吐基础货币,用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直接信用控制是指只有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多进行的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是指只有银行采用各种间接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施以影响。其主要措施: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通

过货币政策操作和指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工具。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经常项目反映一个居民与非居民直接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直接投资是指直接投资者对在外国投资的企业拥有10%或10%以上的普通股或投票权,从而对该企业的管理拥有有效发言权。证券投资也称间接投资;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投资于股票、债卷、大额存单。商业票据以及基他衍生金融工具,是跨国的股本证劵和债务证券的投资。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经济变量的名义价格,而使其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实际值不变。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流动性陷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民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而来的存款。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不同口径的层次划分。货币资产的流动性也称为资产的变现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手段的能力。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这种变量的最主要受政策的影响,而不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税率就是一个典型的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量,通常不为政策性所控制。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金漏损率漏出银行体系的现金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通货-存款比率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准备-存款比率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和。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平衡以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这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篇7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 、亚当· (AdamSmith) 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Schumpeter) 。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 (1912年出版) 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 (Edward Shaw) 1960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Hugh Patrick (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R.W.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内在路径和规律。这些规律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三,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

麦金农(Mckinnon) 1973和肖(Shaw) 1973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放弃了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 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 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麦金农 (1973) 放弃了传统金融理论中货币与资本相互替代的假设, 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 而是依靠内部融资;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著名的指标—M2/GDP (金融深化指标) 。虽然这两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 没有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讨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他们认识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因此人们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看作是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

其后Kapur (1976)和Galbis (1977)等仍以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更加严格的数学模型推导和论证补充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旨在证明和修补Mckinno 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论。

二、最新的理论进展

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关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相关文献很多, 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我们借用Pagano1993的简易框架, 通过一个模型来概括地介绍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上的观点。正如Pagano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样稳定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写作:

式中g为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A为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s为私人储蓄率。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A),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 (S) 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纳了King and Levine (1993)提出的四项金融中介体发展指标,即LLY、BANK、PRIVATE、PRIVY。基于这些指标和所创建的模型,结合70多个国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关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所有金融发展指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且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说明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

第三,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 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Levine (1993) 和Greenwood and Smith (1997)在各自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固定交易费用和固定交易成本,说明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出现,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实现。说明了金融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此外Santomero和Seater还从经济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资、本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出结论:全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同样使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促进了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结论

浅析现代金融理论的演变 篇8

关键词:现代金融理论;投资组合理论;CAPM;APT;EMH

引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剩余物质财富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期,这一时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是信用货币、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建立了货币调控理论以及完整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较古老的一种金融中介,以经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传统的核心功能有衰退的迹象。这种迹象可以从当时金融结构市场化变化中显现出来,而金融结构市场化的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金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货币形式被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取代,多样化的金融组织取代了传统银行金融垄断,传统的市场调节也让位于金融调节。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金融运行已衍生成为与实物经济相独立的经济运行方式。(2)金融发展成为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3)金融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结构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的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伴随着世界经济机构特别是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将视野由利率转向更加复杂的资产价格理论,即资产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所推动的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趋势的到来,现代金融学研究的轴心从资金价格逐渐过渡到金融资产价格,从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发展到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的定价理论。

二、现代金融理论演变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了《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1964年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发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他在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基础上研究了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资产收益的确定,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投资者将只从无风险证券和市场组合中进行资产的配置,通过衡量单个资产与市场组合风险关系的β系数提出了对单个资产定价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林特纳(Lintner)和莫辛(Mossin)也分别于1965年和1966年独立的提出了CAPM模型。但由于其严格的前提假设使得CAPM在实证上证明十分困难。为了克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检验难题及β值解释力不足的问题,1976年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APT对CAPM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把CAPM看作是APT的一个特例。APT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弱点,即它没有指出共同因子是什么,这就大大影响了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资本结构方面,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在这个定理中,假设公司的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是相互独立的,银行利率等于债券利率,个人借贷和企业借贷是充分替代的;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及破产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具有同等的投资机会及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行。则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亦即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不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同样运用无套利分析方法在CAPM和MM定理基础上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OPM),通过股票价格变动模型进行连续动态化分析,得出股票价格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偏微分方程,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与金融市场的实践。在金融市场方面1970年尤金·珐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MH),对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确定效率问题进行了总结。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根据市场反映信息的程度将市场划分为若是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三种。这就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

三、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经历了30余年的开拓,演绎了一套以理性经济人和市场无摩擦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完整金融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殿堂对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甚至是革命性影响。对金融资产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金融产品交易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导致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这导致了资本市场规模的空前膨胀。与此同时,原本提供专门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致使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巨无霸式金融机构规模空前扩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变得模糊。金融活动跨越了国界,金融全球化不仅自身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更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新时代精选:感悟《条例》中的时代新意下一篇:排课及教师操作流程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